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

农业统计论文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一、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79~1984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1缩小到1.56∶1(以农民收入为1)。但自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97年差距为2.47∶1,到了2005年,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1。

再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当部分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二、农业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2.1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的自然增长规模庞大。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却出现了缩减的趋势,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农业用地大面积减少,并最终导致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

2.2在农村劳动力日趋增多和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没有能够相应进行调整,相当一部分农村单一结构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后,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将近10%属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因而只能滞留在当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2.4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制度。全国各大中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都有不少的限制,将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也是市场的主体,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虽然政府在中介组织间加强了组织协调,但从总体上评价,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市场障碍仍然严重。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平等主体地位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保障。

3.2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调整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即农林牧渔业间的配置结构,提高果树、葡萄、花卉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比重。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烟叶、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种植比重,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发展,开发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搞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

3.3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尤其是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目前,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和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新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坚持与城镇化相结合,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3.4普及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技术推厂人员的素质。基层技术人员知识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到位后,要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资格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职业培训院校、农科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更高层次地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水平。其次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需求相衔接。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地方农技校等教育培训阵地,采取联合办学或请人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3.5扩大劳务输出。这也是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尽快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四、改进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的思路

4.1界定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口径。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是介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劳动力经济参与情况。界定农村隐性失业,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纳对隐性失业提出的四种测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所谓时间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的劳动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时数(我国为40小时/周);所谓收入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里获得的收入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收入标准最低额(我国可确定为最低工资额);所谓意愿标准,是指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劳动者从目前就业队伍中撤出而不会减少产出。从我国国情看,对隐性失业的统计标准的选择,以第一、二项较为可行。

4.2完善农村隐性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村隐性失业调查可借助于国家已经建立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的农村地区,调查以户为登记单位,调查人口具体涵盖范围与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相同。调查采用以全国为总体,省为次总体的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并对抽中的样本村进行逐户调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标志采用人口标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标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标志(平原、山区、丘陵)等,具体由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调查时点也可定为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包含15日那个星期的星期天,调查期间为调查时点前四周。调查对象为年满16岁及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调查内容包含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劳动状况的调查,其中劳动状况的调查项目有①调查期内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劳动;②调查期内累计工作时间;③所从事的行业、有无兼业行为及兼业的行业;④该家庭户是否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及务工人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地区,人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的人员);⑤调查期间内未参加有报酬劳动或劳动时间过少(小于充分就业时间)的原因。

4.3建立农村隐性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农村隐性失业总量的指标:①农村隐性失业总数: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生产要素协调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的剩余量。采用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农村隐性失业调查时,可将农村隐性失业规定为那些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农业劳动或其它非农业有报酬的劳动,在调查时点前四周内,周平均劳动时间不足40小时的人员。②各年龄段的农村隐性失业数:按照16-24岁、25-44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即青年、壮年和中老年)分组统计。③各文化层次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按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几个层次分别统计,反映农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④不同性别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按男、女分别统计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反映调查范围内男女劳动力隐性失业的规模,说明农村生产劳动对男女劳动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广度的指标:农村隐性失业率。它是反映农村隐性失业相对数的指标,隐性失业率越高,说明剩余劳动力面广,失业的情况严重。

(3)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就业结构的指标: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的比重:为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占农村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比,该指标按照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分别统计。反映了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在总的农村隐性失业中分布的比率,是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许雄奇、杜鹃,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一、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79~1984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1缩小到1.56∶1(以农民收入为1)。但自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97年差距为2.47∶1,到了2005年,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1。

再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当部分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二、农业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2.1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的自然增长规模庞大。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却出现了缩减的趋势,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农业用地大面积减少,并最终导致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

2.2在农村劳动力日趋增多和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没有能够相应进行调整,相当一部分农村单一结构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后,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将近10%属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因而只能滞留在当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2.4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制度。全国各大中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都有不少的限制,将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也是市场的主体,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虽然政府在中介组织间加强了组织协调,但从总体上评价,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市场障碍仍然严重。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平等主体地位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保障。

3.2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调整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即农林牧渔业间的配置结构,提高果树、葡萄、花卉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比重。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烟叶、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种植比重,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发展,开发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搞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

3.3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尤其是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目前,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和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新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坚持与城镇化相结合,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3.4普及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技术推厂人员的素质。基层技术人员知识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到位后,要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资格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职业培训院校、农科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更高层次地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水平。其次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需求相衔接。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地方农技校等教育培训阵地,采取联合办学或请人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3.5扩大劳务输出。这也是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尽快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四、改进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的思路

4.1界定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口径。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是介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劳动力经济参与情况。界定农村隐性失业,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纳对隐性失业提出的四种测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所谓时间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的劳动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时数(我国为40小时/周);所谓收入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里获得的收入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收入标准最低额(我国可确定为最低工资额);所谓意愿标准,是指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劳动者从目前就业队伍中撤出而不会减少产出。从我国国情看,对隐性失业的统计标准的选择,以第一、二项较为可行。

4.2完善农村隐性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村隐性失业调查可借助于国家已经建立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的农村地区,调查以户为登记单位,调查人口具体涵盖范围与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相同。调查采用以全国为总体,省为次总体的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并对抽中的样本村进行逐户调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标志采用人口标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标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标志(平原、山区、丘陵)等,具体由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调查时点也可定为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包含15日那个星期的星期天,调查期间为调查时点前四周。调查对象为年满16岁及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调查内容包含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劳动状况的调查,其中劳动状况的调查项目有①调查期内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劳动;②调查期内累计工作时间;③所从事的行业、有无兼业行为及兼业的行业;④该家庭户是否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及务工人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地区,人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的人员);⑤调查期间内未参加有报酬劳动或劳动时间过少(小于充分就业时间)的原因。

4.3建立农村隐性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农村隐性失业总量的指标:①农村隐性失业总数: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生产要素协调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的剩余量。采用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农村隐性失业调查时,可将农村隐性失业规定为那些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农业劳动或其它非农业有报酬的劳动,在调查时点前四周内,周平均劳动时间不足40小时的人员。②各年龄段的农村隐性失业数:按照16-24岁、25-44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即青年、壮年和中老年)分组统计。③各文化层次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按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几个层次分别统计,反映农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④不同性别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按男、女分别统计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反映调查范围内男女劳动力隐性失业的规模,说明农村生产劳动对男女劳动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广度的指标:农村隐性失业率。它是反映农村隐性失业相对数的指标,隐性失业率越高,说明剩余劳动力面广,失业的情况严重。

(3)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就业结构的指标: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的比重:为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占农村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比,该指标按照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分别统计。反映了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在总的农村隐性失业中分布的比率,是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许雄奇、杜鹃,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马克思早就说过:“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农业发展的本质。根据海南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今后海南国民经济是地工农业协调作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九五”时期到2010年,农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仍处第二位。“八·五”时期至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0%之间,均高于第二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1996年,全省人均农业产值为2009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相对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小。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12%。从海南的发展情况看,农业在海南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是缓馒的,并且与世界相比差距很大。说明海南现阶段仍然是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作为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地地区。同时,在海南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的比重至今仍达60%。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2、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首先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早在数千年以前,人类就知道种植可以食用的作物和驯养可以役用的动物。人类所需的基本食物,过去来源于农业,现在来源于农业,在可预知的将来仍然主要来源于农业。当今世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离开农业,食品工业仍然制造不出人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即便象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上述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由此可见,农业在海南经济中起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海南是个农业省份,有农民5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在社会就业人员中农业负担着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和生活来源的艰巨任务。当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农业仍将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重要产业。因此,农业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海南能否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如同志所说:“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所谓:“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3、农业是海南工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海南6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如制糖业、食品加工业、制革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酿酒业、饮料业等轻工业其原料主要依靠农业。也就是说,工业对农业有很大的依从性,农业对工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因此,要加快发展海南地方工业,首先要发展农业,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使工业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4、农业是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农业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首先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其次农业是海南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出口额占30%。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向农村进军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建省近十年,海南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绝大部分旅游点在农村或郊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如我省通什市番毛乡,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黎族山村,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建成黎族文化村旅游点,全村有70%的农民除了搞农业生产外,还从事第二“职业”即从事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第三产业,如今已有80%的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如林业维系着海南森林旅游业的兴衰;农业提供的土特产品,促进了旅游产

品的开发;农业提供的山珍海味、热带瓜果等丰富的食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5、发展农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首先海南的光热资源丰富。海南四季如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日照时间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且生长快,各种农作物年均可收获2—3次,同内地相比,耕地产出效益高。其次是生产反季节瓜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的优势。海南冬季温暖如春,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冬季农田播种面积大,因此,开展冬季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几年,海南的反季节瓜莱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这一优势,海南目前是我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三是海南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农作物除了粮、果、瓜、莱等作物外,还有橡胶、咖啡、南药等品种繁多的热带作物。海南橡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咖阀民胡椒产量占全国的50%,椰子、腰果占全国的99%。此外海南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贵重热带森林。四是海洋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海南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多,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优厚的自然资源为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海南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建省近十年来,海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44亿元,比1987年增长1倍,九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4%,人均农业产值2009元,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达207万吨,比1987年增长55%,人均占有水平由1987年的185公斤上升到1996年的290公斤,增长34%。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瓜果人均产量较1987年增长56%—2.7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同时,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但由于海南农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

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

态的破坏现象。

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这个根本

1、摆正农业的位置,避免决策失误

邓小平指出:“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农业虽然是基础产业,各项产业之母,但却是一个弱质产业,主要表理在:一是海南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低,抗灾保收能力差;二是经营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我们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海南国民经济目前所处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各方面都急需资金)和农业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决定,农业容易出问题,稍一放松,就很容易被挤掉。我们任何时期对农业形势的估计都应持慎重的态度,摆正农业位置,避免出现那种热热闹闹地:“讲基础”之后,又静悄悄地“挤基础”以至简单的按照比较效益高低来配置资源的倾向。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农业的位置,并取得共识,这样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特别长,因此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受比较效益高低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量资金重点投入于利润高、见效快的非农业上。如1996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包农民自筹资金)7.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28%下降至5.3%,与非农业投资相比相差了3倍多。因此,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除了正常税收的积累外,如每年从二、三产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基金,或向社会征收粮食消费税,或从一切基本建设中抽取农业发展基金等。以保证水利开发、农田防护、技术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优化资金投向,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转化

我省目前的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经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追求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使农民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化。而追求资本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关键在于优化资金的投向。

农业投入不能“撤胡椒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优化投向,提高产出成果,使有限的耕地和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使之产生增产增收增后劲之功效。一是把资金投在拳头产品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推得开的经济作物上。二是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前途远大,大有作为。农业投放的最佳回报是科技含量产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三是把资金投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四方的效应。

4、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资源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是振兴海南农业的关键。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2]。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3]。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清楚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业作为高级生产业或现代生产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5];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生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6]。(2)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9];Bennet(2002)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10]。(3)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11],ArloBiere(2000)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 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2.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益触角的空间需要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先进制造业或者工业的服务上,而对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实践领域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实践效果最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要想获得新的增长领域也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20],将利益触角从城市、工业延伸到农村和农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会形成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会由于产业耦合而给三次产业带来蝴蝶效应、规模效应和由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效应。

3.改造传统农业有产业耦合的功能需要

现代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是产业冲突走向产业耦合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耦合一般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也导致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淡化。现代产业耦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系内产业要素彼此影响、联系和联合,在本质上形成了更强的新型产业发展要素或者业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三次产业耦合的结果,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拓展和延伸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价值链,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有了农业现代服务业就让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次产业间耦合的功能需要。

4.重塑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创新需要

造成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绩效较差的原因,有中国工业化水平偏低和产业结构畸形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依赖的传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过多依赖于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传统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已成功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也应随之改变或创新。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就变成了旧路径依赖,根据马兰·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旧路径依赖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即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路径依赖都会依照已形成的技术路线实现规模模仿效应,而对新的技术形成排斥并固化制度实现的已有方式。要克服旧路径依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形成锁定效应,应确立现代服务业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改造作用。唯有如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才能获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径依赖所带来的比较优势。

四、实证分析

上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机制与原理,本节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进行验证。我们选择中国农业总产值代表中国农业现代化或者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和因变量②,以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实践领域为相关维度,即以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现代农业信息等农业现代服务业为自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GAP为农业总产值,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 总产值;TAV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包含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渔用机动船、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动力;AFC为氮、磷、钾和复合肥等农用化肥施用量,EIA为能够实现有效灌溉面积,AL为农业贷款,即金融机构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贷款余额,AI为农业保险,即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获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MAI为现代农业信息,限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用18岁以上农民网名数量来衡量。

(二)计量分析过程与结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做回归前需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5.0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我们对因变量GAP进行原始数据水平(level)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2.770571,均大于1%(-2.6453)、5%(-1.9530)和10%(-1.6218)的数值,对GAP进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检验后,发现结论和原始数据(level)水平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是一样的,即不能通过GAP的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6.291557均小于1%(-2.6522)、5%(-1.9540)和10%(-1.6223)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它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是平稳的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其次,对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发现了TAV、AFC、EIA、AL、AI、MAI等自变量都在无法通过level和1st differential下的无单位根的检验,即都是非平稳的。本文依次对这些变量进行了2st differential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中TAV、EIA和AL的ADF值均大于1%、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而AFC、AI和MAI的ADF值均大于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在二阶时,有95%的可能性是平稳的。

虽然每个变量都不能在水平(level)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条件下获得平稳性检验,但在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单阶同整特征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不同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在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我们使用OLS方法对我们建立的多元方程做整体回归分析,虽然F值=340.3280>(6,24)=2.43,即通过了F检验即回归方程整体显着性强,但我们发现,只有FAC和AL两个变量通过T检验,其他变量都没有通过,而且出现了TAV和MA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情形,这与实际的经济因果关系是相背离的。因此,在模型(1.1)中的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

其次,我们计算各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均值和方差。结果是一些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尽管=0.9884,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度非常好,但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值基本上都不显着,也表明模型中解释变量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另外,做辅助回归模型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等,都得到了类似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

3.逐步回归分析及结果

首先,我们采用White(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减少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影响。另外,本文有32个观察值的样本,符合怀特检验为大样本检验的要求。

其次,运用上述OLS法逐一求GAP对各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简单回归方程,并在综合考虑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本文6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业总产值(GAP)与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的线性关系最强,拟合效果最好,结果见表1。

最后,将其他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逐一代入(1.2)方程,根据新增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大小,以及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见表2),经比较后剔除一些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着的变量,最后确定如下模型:

通过比较值(见表2),我们发现加入了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另外,F值也有了较明显地增加。

五、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结论

1.控制变量TAV(农业机械总动力)、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TAV正相关性最为显着。三个控制变量两两组合和共同带入回归方程,其结果是AFC和EIA均未通过T检验,可见,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中,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传统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所以,本文最后只选择了TAV作为唯一的控制变量。

2.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AI(农业保险)和MAI(现代农业信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相关性强弱依次为AL、MAI和AI等变量。

3.在TAV为唯一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中,我们将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带入计量方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发现回归的系数显着,显着提高,假设得证即以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显着影响,即有较强地改造与服务传统农业的作用。但将AL、AI、MAI带入后,发现回归方程中MAI(现代农业信息)的T值为-2.403036,即未能通过T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信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或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作用并不显着,当前中国还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这与农民上网实际数量、目的和需求相吻合,同时,农业保险虽然在逐步回归中通过了相关检验,但回归系数很小,可见,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通过对控制变量(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要素)和解释变量(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素)对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及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控制变量TAV对因变量的影响最显着,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还需大力推荐与引植。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初展其锋芒,但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可阅,因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并未形成共识。应该说,本文是比较早的系统地研究了此问题,或许能为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做点前期推进研究工作。但本文认为,在以下两方面研究还是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差异性等问题。本文用的是全国数据来做计量分析,因此,需要进一步分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三个层次做实证研究,也许会得到更有益的计量结论。二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从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上,大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有效地形成新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注释: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刘易斯(1964)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从初步阐释了农村劳动流转对工农关系的影响。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通过论述传统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希克斯(1945)、速水佑次郎(1949)、林毅夫(1983)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Hans Binswanger(1986)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也受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陈升(1986)提出“户办、小型”的农机经营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许锦英(2002)认为,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与经营体制,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化发展机制。黄季锟(2002)、林万龙(2007)、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研究,大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劳动力流转改变了农村人地禀赋关系,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诱致农机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的技术变迁。实际上,从诸多田野调查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流转使农业的生存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要素追求报酬最大化而“脱农”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农地非农使用、农民非农就业、农资非农投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获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除港、澳、台及重庆、海南、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8年共24年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05―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1949―2004)》、《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全面度量不同年份、省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机耕水平、机播(种)水平与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指数,加权因子分别为0.4、0.3、0.3,它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指各类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含兴办实体)当年的全部生产经营服务收入和个体户经营农机化服务的收入,它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取其对数形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及其二次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农地经营规模、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以及截面、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乡村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作为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程度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用以考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他未知因素的时空特殊性及其衍生的异方差问题,本文设定截面固定效应项与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与时期异质性。此外,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形式。

为便于分析,本章对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设定为Mach、Machs,对解释变量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人均农地经营规模分别设定为Indus、Agri、Incom、Labor、Land。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Machs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Xit=(Laborit,Labor2it,Indusit,Agriit,Incomit,Landit)

β=(β1,β2,β3,β4,β5,β6,β7)T

i=1,2,3,…,28;t=1,2,3,…,24

在上述模型中,αi是个体固定效应项,包括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28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Xit有关系;αt是时点固定效应项,包括随时点变化而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4个时期有24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与Xit有关系;εit是误差项,满足一般假设E(εit|Xit,αi,αt)=0。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Mach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通过梳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截至1995年,随着农用平价柴油供应正常的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机械化优惠政策全部废止,而始于1996年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标志着中国农机化发展从自给性的农户自营农机模式向社会化的农机作业市场模式转变。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分界点对面板数据模型分两时段予以实证分析,利用Eviews6.0对模型予以运行,运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根据表1的模型估计结果,在1996―2008年期间,Labor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其二次项符号为正,其经济意义在于:农村劳动力流转与农机作业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在小于临界值增加时,它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逐渐衰减的负向激励。其中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离农”程度加剧,尤其是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期间,Indus(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化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Indus)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甚微,且是负向激励作用,这与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三,Agri(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观测期内,Agri的增加对提高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与1985―1995年相比,1996―2008年时期Agri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负向激励作用。从经济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的增长诱致农户资金逃离农业与农村,不利于农户采用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人均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在1985―1995年时期,Land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以及农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开展诱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Machs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Machs(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始于1996年的河南省跨区小麦机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利用Eviews6.0对Machs面板数据模型予以运行,得到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85―1995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2.235,在1996―2008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899,其经济意义在于:在1996年前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机经营的影响经历了从负向激励到正向激励的反转,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自1996年以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Indus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99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估计结果显示,Agri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1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在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第三,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判断是相背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农户或者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扶持下,越有利于推动自行购置农机具的自用型农机模式发展,而农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地区更容易接受市场化的农机服务。

四、结论

回顾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替代劳动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的转变。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负向影响,对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农机经营存在着正向激励,但对农机装备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Hans Binswanger Agricult-

ural Mechanization: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86

[2]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5]韩喜平. 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A・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林万龙,孙翠清. 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9):25―32

[9]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98(09)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统计;困境;职能;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逐渐向前,尤其是当前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真实反映农村经济面貌的农业统计工作作用巨大。农业统计工作将为统计系统的体系化建设与完善提供经验,也将为上层机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农业统计工作将通过其自身工作机制的完善、体制建设的健全以及工作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进程添砖加瓦,也将为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决策论据。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意义重大;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也正是本文探讨的价值所在。

一、农业统计工作内容及意义

农业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土地使用分类统计、农村农业人口统计、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与播种面积统计、养殖畜牧业统计以及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统计。可以看出,农业统计工作立足于农村与农业经济,服务于上层建筑对农业发展的决策。就农业统计工作的意义来看,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业统计就成为国民经济统计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出现的新变化开始作用于经济,为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现代化经济实体的真实面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形势,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多经济主体问题,农村全面发展问题,无一不给原有的农业统计工作带来新问题与冲击,这就要求监测与记录农村经济状况的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通过农业统计工作还原农村经济的真实面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充分的决策论据。

二、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统计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因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频繁变动导致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以及难以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变化,实现对三农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本文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农业统计工作方法,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统计工作的技术性与复杂性并不高,只要有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就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执行。但是,农业统计工作深入农村,基层工作的烦琐程度高而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通过进一步的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容易导致农业统计数据连续性的缺失,从而影响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仍是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科学工作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农业统计工作执行。

(二)积极探索体制建设,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是统计工作长久的工作重心。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有人为也有客观因素。人为原因诸如各级地方政府对政绩的渴求而竞相“攀比”,造成了农业统计数据的失真。因此,农业统计工作亟待进行体制上的建设,保证统计工作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避免受到相关政府部门为体现政绩而浮夸农业统计数据的影响,所以当前的“分级”管理模式需要在统计机关部门全面贯彻“垂直”模式。同时,需要加强相关统计法规制度的建设,维护农业统计数据保持独立性的可持续性,通过必要的严肃举措惩处影响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个人或行为。

(三)加强科学调研,全面反映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针对农村经济频繁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级统计机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的统计调研方法,如贯彻科学的抽样调查工作,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增强农业统计工作为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的机动性;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定期进行调研保持多经济主体样本的可得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样本更新,防止样本老化对政策决策统计数据论据的真实性。

三、结语

本文基于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基于当前农业统计工作现状与困境,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促使农业统计工作践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分析后,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从体制建设方面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从统计工作科学化流程化设计保证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从统计工作的方法科学化加强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乐水芬.论如何搞好农业统计工作及其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230.

[2] 杨娜.中国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 周学军.当前农业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J].浙江统计,2008(08):25-26.

[4] 蔡硕聪.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07):216.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农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这项举措对我国新农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本文将围绕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发展现状 设计 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力。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电脑操作以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缺乏,使得很多科技信息得不到高效利用。此外,互联网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在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意义和现状

1.1 设计与构建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信息化将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设计与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农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知识等。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使得农民们对科技支农产生更多的认识。同时,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民们以后在家中便可以通过网络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总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对我国新农村农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设计与构建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全国97%的地市级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建成涉农网站17000多个。近年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各农业部门相继建立局域网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此外,随着我国电子办公系统的应用,农业电子政务、商务已在某些地区的农业部门进行试点。

2.构建的主要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管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等几个方面。一是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建设,首先各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建立该地区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二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例如近年来的农业成果数据、农业的相关影像资料等。三是电子管理系统的建设,要保证农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等工作。四是农业资源数字化,指对我国图书馆农业资资料、农业市场、农业相关法律以及农业生产等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五是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农民可以与农业技术员、农科院校等部门进行远程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获得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3.1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设备的选择以及软件的应用等。首先,主干采用高交换量的快速以太网组网模式,网络中心交换机为三层交换机,由交换机、网桥、集线器、服务器、客户机组成星型拓扑结构。其次,系统应用Browser、Intranet、Client等技术,以满足快速处理信息的要求,并且系统应支持Internet直接连接,并满足WWW、Office等服务软件的运行。此外,通讯出口线路可使用宽带专线通过中国公用计算机换联网接入。

3.2 网站和网页的设计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必然离不开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对用户来说,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便是进入网页进行浏览,所以在网站和网页的设计方面相关工作者应该结合用户的需求来进行。首先,网站需要有导航栏,顾名思义,导航栏的作用便是为用户指明方向,方面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可以分为法律法规、专家论坛、名优特产、农业在线等,每个方面可以再设立相应分支。其次,为了便于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整个网站采用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授权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后台理,实现远程信息的实时添加、更新、删除、修改。此外,可以在网页的下方为用户提供一些和农业有关的网上链接,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国家统计局及国家专利局信息等,方便用户查阅。

3.3 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需要相关农业部门与图书馆以及一些资源库等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科技成果库、全国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库、中国社科报刊篇名库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这些数据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此外,相关单位还应该开展数字图书馆基础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馆藏图书和期刊目录数据库等,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4 相关安全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安全问题。我国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首先,这需要网站的构建者对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减少系统的漏洞;其次,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网站的日常维护和审查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使用户只有在进行相关认证之后才可以获取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需要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各地实际的情况进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农业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J].人民论坛,2005(10).

[2]黄振文.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

[3]刘善文.基于网络的作物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9(4).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部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分析14所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资源配置,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议考虑如下方面: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专科 国编码

省编码

专名称

星期六(10月24日)

星期日(10月25日)

主考院校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030301 301 行政管理 管理心理学(00163)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03349)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政治学概论(00312) 山西大学

050114 302 汉语言文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古代汉语(00536)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0533) 山西师范大学

020203 303 会计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01 304 统计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00206) 财政与金融(00048) 统计法规概论(00251) 山西财经大学

080104 306 采矿技术 矿山地质(02168) 工程力学(一)(02159) 矿山电工(02016)

采矿学(02171) 矿山机械(02170) 太原理工大学

020201 307 工商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太原理工大学

030112 308 法律 民法学(00242) 行政法学(00261)

中国法制史(00223)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山西大学

050207 309 英语 英语阅读(二)(00596) 综合英语(二)(00795)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山西大学

020105 316 金融 证券投资与管理(0007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企业会计学(00055)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90101 317 农学 农业生态基础(02665) 植物学(二)(02660)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农业气象学(02664) 作物育种学(02672) 山西农业大学

080701 320 计算机及应用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太原理工大学

080801 321 房屋建筑工程 建筑施工(一)(02400)

房屋建筑学(02394) 工程测量(02387)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96)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02398) 太原理工大学

100701 322 护理学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

护理伦理学(02996) 内科护理学(一)(02998)

医学心理学(02113) 外科护理学(一)(03001)

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山西职工医学院

090401 323 畜牧 畜牧企业经营管理学(02775)

家畜环境卫生学(02771) 家畜饲养学(02769)

草食动物学(02778) 畜产品加工(02074) 兽医概论(02776) 山西农业大学

100803 324 中药学停止新生报名 中医学基础(一)(02930) 药用植物学(03037) 中药化学(03038)

中药学(一)(02974) 方剂学(二)(02932)

中药药理学(03046) 山西中医学院

040106 325 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学(00447)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00446)

教育社会学(06159) 教育政策学(00444) 学校管理学(00448) 山西大学

030403 330 公安管理 保卫学(00359) 公安法规(00361)

公安学基础理论(00354) 公安管理学(00356) 刑事侦查学(0035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050308 333 新闻学 报纸编辑(00655) 新闻采访写作(00654)

新闻心理学(00657) 广告学(二)(00853)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00656) 山西大学

080306 334 机电一体化 机械制造(02230) 工程力学(02159)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02236)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2237)

电工技术基(02232) 太原理工大学

082207 335 计算机信息管理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计算机原理(02384)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太原理工大学

050102 336 秘书 秘书学概论(00345)

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公共关系学(00182) 机关管理(00509)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40101 337 学前教育 幼儿文学(00386)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山西师范大学

090402 340 兽医 畜牧概论(02788) 兽医微生物学(02785)

兽医药理学(02787) 家畜病理学(02783) 家畜内科学(02789) 山西农业大学

020209 341 旅游管理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中国旅游地理(00190)

旅游心理学(00188) 旅游经济学(00187)

旅游市场学(00192)   山西大学

020207 345 市场营销 企业定价(0018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广告学(一)(00181)

公共关系学(00182) 经济学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09 346 国际贸易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山西财经大学

080704 347 电子技术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音像技术(06168)

电工原理(02269) 电子测量(02348)

数字电路(02344) 电视技术(02346)

线性电子电路(02340)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山西师范大学

030104 348 经济法学 民法学(00242)

合同法(00230) 公司法(00227)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山西大学

020211 350 饭店管理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旅游学概论(06011)

中外民俗(00199)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00202)

旅游经济学(00187)   山西大学

090603 351 乡镇企业管理 价格学基础(02836)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农村企业经营管理(02828)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12 353 工商行政管理 商标与广告管理(0011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财政与金融(00048)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00110)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市场管理(00112)) 山西财经大学

020205 355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心理学(00163)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劳动就业概论(00165)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60201 365 档案管理 档案文献复制技术(00780) 科技档案管理(00777)

声像档案管理(00782) 档案文献纂学(00778)

企业档案管理(00784) 档案保护技术(00779)

科技文件材料学(00783) 山西大学

020113 369 土地管理 土地经济学(00116) 房地产评估(00122) 土地管理概论(00117) 土地利用规划(00119) 山西农业大学

050303 370 公共关系 公关心理学(00643)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公关礼仪(00644) 公共关系学(00182)

广告学(二)(00853) 公关语言(00647)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30111 372 律师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00922)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法律文书与律师实务写作(00214) 商法原理与实务(00921)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山西大学

040103 373 小学教育 美育基础(00409)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小学班主任(00412) 山西大学

030103 375 监所管理 警察管理学(00241) 劳教管理学(00852)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劳教学基础理论(00237)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80604 37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原理(02269) 发电厂电器主系统(02301) 电力系统基础(02300)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太原理工大学

080501 37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电厂锅炉(02254) 工程力学(一)(02159)

泵与风机(02252) 工程热力学(一)(02248) 传热学(一)(02249) 太原理工大学

020118   餐饮管理   餐饮业法规(00977) 餐饮服务(00982)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太原师范学院

020219   电力市场营销 应用文写作(02126) 电力企业管理概论(06137) 公共关系学(00182)

广告学(一)(00181) 电力市场基础(06139)

农村电力市场基础(06140) 山西大学

090601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企业管理(00136)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0283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农业大学

020228   物流管理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山西财经大学

本科

科 国编码

省编码

专名称

星期六(10月24日)

星期日(10月25日)

主考院校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思想政治

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公共课 英语(一)(00012)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教育学(一)(00429)

高等数学(一)(00020)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大学语文(047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线性代数(02198)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心理学(00031)

物理(工)(00420)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030401 100 公安管理 公安信息学(00372) 犯罪学(一)(00235) 公安行政诉讼(00860) 涉外警务概论(0037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082205 101 工业工程 工程经济(02194) 设施规划与系统分析(02648)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02627) 计算机辅助管理(02631) 太原理工大学

040107 102 教育管理 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山西大学

070302 104 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学(02059) 中级有机化学(0205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级无机化学(02054)   山西大学

070202 105 物理教育 电动力学(02034) 高等数学(三)(0203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02035) 物理教育学(02039) 山西大学

040202 106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 科学思维方法论(00483) 人生哲学(00482)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政治学概论(00312)

欧洲哲学史(00030) 山西师范大学

070102 108 数学教育 拓朴学基础(02008) 抽象代数(02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微分几何(02014) 复变函数论(02011)

偏微分方程(02015) 山西师范大学

040302 109 体育教育 体育测量与评价(00496) 体育保健学(00495)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00500) 体育教育学(00503) 山西师范大学

020115 110 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00143) 计量经济学(0014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山西大学

060202 111 档案学 科技档案编研(00791)

外国档案管理(00789) 中国档案事业史(00785)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中国行政史(00322) 山西大学

080605 112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分析(02310) 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02312)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发电厂动力部分(02311) 太原理工大学

080708 113 计算机通信工程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数据结构(02331)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光纤通信原理(02338) 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02369) 北京邮电大学

082211 114 邮电管理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财务管理学(00067) 邮电经营管理(03159) 现代电信技术概论(03155)

现代邮政通信技术概论(03156)

邮电管理信息系统(03160)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北京邮电大学

080702 115 计算机及应用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软件工程(02333) 太原理工大学

030109 116 监所管理 罪犯劳动改造学(00928)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狱内侦查学(00932)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西方监狱制度概论(00935) 犯罪改造心理学(00933)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20208 117 市场营销 国家商务谈判(00186) 国家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国家市场营销(00098) 山西财经大学

020210 118 旅游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世界旅游地理(06151) 旅游文化学(06124) 旅游公共关系学(06177) 旅游景区管理(06153) 山西大学

050305 119 新闻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新闻事业管理(00662) 新闻摄影(00659) 公共关系学(00182)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山西大学

040108 120 教育学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认知心理(00471)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80709 121 计算机网络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数据结构(02331)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0314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计算机网络管理(02379) 互联网及其应用(03142) 山西大学

080705 122 电子工程 工程经济(02194) 现代电视接收系统(06171)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单机原理及应用(02358) 山西师范大学

090102 123 农学 农业生态基础(02665)

作物栽培生理(02676) 生物化学(二)(02634)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02677)

农业推广技能(02845)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02683) 山西农业大学

090403 124 畜牧兽医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02765)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02793) 动物营养与代谢并防治(02795) 畜牧微生物学(02798)

畜牧业经济管理(02796)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学(06173) 山西农业大学

030207 125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一)(00266)

发展社会学(00287) 人口社会学(00302)

社会调查方法(00288) 组织社会学(00311)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城市社会学(二)(00313) 山西大学

030203 126 社会工作与管理 社会心理学(一)(00266)

发展社会学(00287) 社区社会工作(00281)

社会调查方法(00288)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社会行政(00283)

中国福利思想(00285) 山西财经大学

020202 185 工商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太原理工大学

020204 189 会计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山西财经大学

050105 190 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00540)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0617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语言学概论(00541)

汉字学概论(00820) 山西师范大学

030106 193 法律 合同法(00230)

监狱法学(06154) 公司法(00227)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外国法制史(00263)

婚姻家庭法(0568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山西大学

030302 194 行政管理学 领导科学(00320)

财务管理学(00067)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中国行政史(00322)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山西大学

050201 196 英语 高级英语(00600) 日语(00840)

法语(00841) 外语教学法(00833)

语言与文化(00838) 英语写作(00603)

外刊经贸选读(00835) 山西大学

100702 197 护理学 护理管理学(03006)

外科护理学(二)(03203) 护理学研究(03008)

精神障碍护理学(03009) 护理教育导论(03005) 妇产科护理学(二)(03010)

儿科护理学(二)(03011) 长治医学院

020119   餐饮管理 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太原师范学院

040112   小学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03330)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文学概论(二)(0054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3329) 太原师范学院

020114   农业经济管理 农学概论(00127) 农业技术经济学(00128)   畜牧学(00133) 山西农业大学

020229   物流管理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标识;标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60

休闲农业园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建设。然而在对其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却轻视了对标识系统的建设,导致游览者在无导游陪同的游览活动中对园区方位、游览线路的选择、园区产品及文化内涵等方面不甚了解,游览者得不到深入的游览体验和对农业产品的认知,最终影响旅游质量和园区形象。因此,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园标识系统(Agriculture Garden Signage System ,以下简称“AGSS”)对提升休闲农业园建设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AGSS设计研究始于本世纪初[1],起步晚、研究少,且其研究更贴近于旅游标识系统及城市导向系统,并没有就休闲农业园的特征提炼出一套独立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基础理论角度出发,对AGSS的设计进行探究。

1 AGSS的定义和构成

1.1 定义

标识是园内为游览者提品介绍、道路引导、警告提示等信息的载体。AGSS是休闲农业园内所有标识的集合体,有助于为游览者营建清晰可辨别的环境,强化园区内在联系,促进园区产品、设施、道路等的秩序化、标准化、人性化。

1.2 构成

1.2.1 说明性标识 说明性标识是空间环境与游览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载体,以解释、陈述为主要内容,其功能为宣传主题、普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知识等。包括园区各景点的名牌及介绍、农业产品及活动的介绍等。

1.2.2 引导性标识 引导性标识是帮助游览者在空间环境中辨识方位和方向的导航工具,通常设置在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转换或交叉的地方,可有效疏导人流交通,是实现园区动态空间营造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两小类标识:一是以“引”为主的方向指示牌,如园区出入口指示牌、景点方向指示牌等;二是以“导”为主的导读标识,如全园游览图、位置示意图等。

1.2.3 管理性标识 管理性标识是为规范游览者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环境设施而相应设计的标识,多以明示、告知、劝说、指令、警告及禁止等为特征[2],其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图形符号或简短文字为主,如安全警示、禁止吸烟、禁止攀爬、温馨提示等;二是以规章制度或服务信息内容为主,如游客须知等。

2 AGSS设计的影响因素

2.1特色农业资源

休闲农业园是传承乡村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保护乡村农业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乡村特色农业资源包括其本身的地域特征、民俗活动、传统文化等,是吸引游览者的主要因素,更是园区空间环境内所有事物反映出来的中心思想,决定着AGSS设计理念、信息内容、风格形式及空间布局。

2.2 标识受众

标识的受众是游览者,故AGSS要围绕游览者进行设计。而不同的受众因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收入状况、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其对标识的理解和要求亦不同,因此,明确园区受众类型,充分考虑其行为习惯、心理需求和审美品味,才能设计出令游览者满意的AGSS。

2.3 道路及节点

道路是园区交通网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连接园区内所有的景点和设施,而节点是道路连接中关键的集散场所,节点的布设决定了AGSS空间布局设计,而且道路及节点的地形状况、长宽、路口形式等也将直接影响标识的安装工艺、数量和体量等。

2.4 环境景观

标识是园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虽具有视觉上的独立性,但在标识风格、体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设计时应与园区整体环境景观相协调,从而形成统一的景观效果和主题。

3 AGSS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遵从自然,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材料上应就地取材,避免对园区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破坏;位置设置上应避免阻碍园区内农作物的生长或动物的活动。

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AGSS应以满足游览者需求,保证其顺利完成游览活动为目标。因此各类标识的设计应依托人体工程学相关原理以游览者的身体特征、心理需求等为设计依据,尽量做到人性化。

3.3 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从休闲农业园本土的地域资源、历史传承、文化民俗中汲取精华,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文化归属,进而丰富园区文化内涵,提升园区景观品质。

3.4 规范性设计原则

AGSS内容表达要科学、准确、易读懂;文字书写要标准、易识别,避免特殊字体的使用;中外文对照中,外文应由外文母语专家校对;道路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通用符号应按《标志及导向系统》(GB/T 15565.2-200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2009)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等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4 结语

休闲农业园有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其更具游览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因此其标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总结了AGSS的定义和构成,探讨了特色农业资源、标识受众、道路及节点、环境景观四因素对于AGSS设计的影响,并概括出AGSS的四个设计原则,即生态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规范性设计原则,为下一步AGSS设计方法选择和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5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有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变革目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科生态建设,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现有的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金融、证券、保险、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业务技能,能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或资金有关的宏观管理或实际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金融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系统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相关金融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在金融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金融理论与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2)熟悉国家有关银行、证券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金融业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3)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从事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的能力;(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

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维护和基本的硬件维护能力;(5)掌握经济学的基本

方法,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6)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专业外语学习,掌握阅读专业文献的词汇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课程、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导论、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和科研基本方法。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审计、银行会计、经济法学、银行信息系统、网络应用基础、文献检索、金融史、金融法和投资项目评估。专业方向课包括金融公关与营销、金融期货、金融专题、金融统计、银行制度比较、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信托与租赁、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精算。另外,还有实践环节的军训、劳动、教学实习、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未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处在金融体系最基层的农村信用联社在岗的基层人员,很多是农信社职工的子女或原有员工的亲属。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个人业务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偏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造成了混乱。特别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金融部门更是缺乏高素质的负责人, 一些业务素质不高、思想境界较低的人员长期占据领导岗位, 使得金融工作开展相当被动, 甚至因违规行为给信用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

与农村金融机构人才严重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等整个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农学概论等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农业经济运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设置并无异于财经院校和理工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进入工商行业金融机构[3],而直接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占很少的比例。即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不懂得农业、农村、农民固有特性,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特点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照样要从头学起,显示不出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本身应具有的优势。作为用人单位有什么理由舍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选择农林院校毕业生?

(二)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目前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更适合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更加注重金融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系统性不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须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一个系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高素质人才而言,三位一体,也是判断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重要标准[4]。而农林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是金融专业培养机制仍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用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及科创项目很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短期内很难进入角色,也致使用人单位更多愿意招收具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薄弱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等各种因素,农林院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轻视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致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太乐观。二是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常常出于保密需要,许多科室和部门不能让学生接触,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限制[5]。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或薄弱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三、改革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应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林院校的设立初衷是振兴我国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农村金融人才有其重要的办学宗旨。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懂得农村金融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农林院校无论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农村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能够适应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为农村金融培养更多的,熟悉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农业本身的特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农村金融人才。

(二)构建系统性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农林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将农村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方面系统构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从学科生态的观点看,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一流大学能够培养一流的学生。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一流金融人才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学科建设。在学科生态建设的环境下,农林高等院校应该加强金融学科生态建设,使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有机融合,为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林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转变农林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金融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另外,还要提高农林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强.中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扬州大学查理・斯窦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3]汤凌霄,黄谨,张友农.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2篇

一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定量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广泛引用于农业院校各专业的科学研究中。目前中国的农业院校都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课程概念比较抽象,计算繁杂,学起来较困难,但这是应用性最强的大学数学课程之一。不过近年来,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学时不断减少,所以必须对此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文由收集整理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随着竞赛的推广,数学建模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熟悉。所谓数学模型,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求解,以此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知识应用过程。将数学建模运用于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联想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教学模式的运用切合新时代培养通专并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可适当增加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本论文的切入点。

二 农业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与大学数学教育内容的脱节

中学课改后的毕业生开始进入大学,课程改革中对数学课程的知识范围和要求改动了很多,学生们已经学习过部分概率论的知识,但中学时学习概率的思维方式与大学数学不同,很多学生依旧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造成了他们学习上产生挫败感。

2.教师的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大部分大学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中学课程改革对这门课程和学生们的影响,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讲授,注重定理、推论、证明、计算,而新一代的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缺乏对农业科学的交叉性应用研究。农科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数学对将来的生活工作没有用处,所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

4.考核方式过于死板

多年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考核方式始终一成不变,偏重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试卷主要考查计算和一些固定模式的应用题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 建模思想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上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型教学的引入

首先,提倡教师了解中学课改中影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概率论知识,避免重复教学,但要强调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吸收和融入与实际农业科学研究问题有关的应用性题目。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中不乏农科专业相关的题目,如“作物生长的施肥效果问题”(1992年a题)、“dna序列的分类问题”(2000年a题)、“葡萄酒的评价”(2012年a题)等。这些题目都与现实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直接把数学建模的题引入日常教学中,将面临下列问题:(1)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一般是涉及面很广,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功底,而农科院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在没经过培训的情况下解决竞赛题目困难较大;(2)要较好地解决建模题目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在课时有限的概率论与统计课程中不可能实现。

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1)如果直接运用竞赛原题,可以把重点放在(1)(2)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上,删除题目中与这两个问题没有关系的条件,或简化题目背景以适应课堂教学;(2)引入一些数学建模集训小题目,这些题目类似于课后习题,但实用性更强,甚至可以留作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共同完成。

2.改变教学方法,引入相关教学统计软件

教学方法方面,重心不能一味地放在定理、证明、计算上,应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归纳的教学模式,通过建模思想的引入,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认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真正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乐趣。

数学实验课在农业院校中开展的相对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笔者建议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安排1~2次实验课,讲授统计软件的应用。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技术日益成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很多计算问题都可以借助于软件操作。农科高校的学生普遍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建模例子中的数据样本量比较大,计算过程复杂,学生手算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等世界通用的软件,可以解决较大数据量的概率与统计方面的题目,如数据处理、数据拟合、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问题,而且一般的菜单操作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软件应用,可以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促使学生主动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

3.改变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模思路的引入,能有效改变大学生的“数学无用论”。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相关专业教师加强交流合作,搜集整理大量的农科专业问题,并用建模的方法进行解决。当然,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都需要完整地解决一类问题,只要题目背景来自农科专业或采用农科数据,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实能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

4.改变考核方式和方法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数理统计方面的题目,若采用传统的阅卷考核方式考查,只会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应付考试,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并将所学归还于实际。因此老师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布置一些实践题型,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思考。关于考核形式的改革,为了达到“以教为导,以学为主,自主解决”的教学目的,在期末检测时,应采用期末考试(50分)+论文(30分)+平时成绩(20分)的考核方法,其中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自己找问题,建立模型,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曾在教学班级中做过类似的尝试,即鼓励学生将建模的思想用到课程学习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统计学专业;大数据时代;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13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在金融、保险、医学、生物、管理、教育等很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如国际知名统计学家萨维奇所说:“统计学基本上是寄生的,靠研究其他领域内的工作而生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适应社会对统计人才的广泛需求,很多农业院校逐渐开设了统计学本科专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从我国农业院校统计专业的开设现状来看,大多偏离了统计教学的这一本质,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统计思想与统计意识,将统计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及以实际案例的教授来加强学生多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这将对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统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院校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未能创新

从目前农业院校的统计学基本教学环节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统计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学科,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学生要做到理解统计方法的思想,更要做到会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但目前在统计学授课方面,很多教师都较为“重理论,轻思想,轻实践”,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存在不足

在大多数的农业院校中,统计学专业不属于重点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并不完善,学校对统计学专业所投入的经费也很少。农业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只有少部分教师来自于综合院校或财经院校,所学专业为数学或统计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必然导致每位教师要教授多门统计课程,这将大大分散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精力,不利于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不充足,学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学生缺乏与统计相关的实践工作,不能充分发挥统计学科的应用性。

(三)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仍需完善

统计学源于实践并且应服务于实践,这是统计学的生命所在,如果只注重数学推导,统计学将失去存在价值[1]。这表明统计学的授课内容应该以“所学为所用”为原则,而很多统计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大量案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农业院校的统计学专业选择自己本校编写的教材,没有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造成专业的发展跟不上统计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忽视了农林院校自身的特点,没有将统计学与其他农学专业相结合,使农林院校的统计专业不具优势。

(四)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将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中,统计软件是现代统计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前提下,还要能够准确地分析统计软件所展示的结果,并且对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就目前农林院校的统计专业来说,所开设的统计软件课程种类少、课时少,出现过于注重理论的讲授,而忽视统计软件教学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多种统计软件的操作和结果的分析并不熟悉。

二、高等农业院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为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应用的领域极为宽广,这要求当今的统计学人才不仅要有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懂不同行业在统计方面的特点。农业院校的统计专业虽然与综合院校或财经院校的统计专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农业院校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综合院校或财经院校还有一段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湮没了其应有的特色,故在与综合院校的统计专业的比较中,失去了竞争力。

三、针对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适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科的学习兴趣。刘允认为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要求[2]。如今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要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所开设网络课程中的四门课程为例,调查了四门课程中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如下表。

由表可知,农业院校正在不断发展线上课程,但在线课程的学生参与率还未达50%,这表明在线课程并未普及,仍需加强在线课程的普及力度。教师也要主动寻找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契合点,了解学生对于哪些知识还存在疑惑,可以专门将这些知识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统计专业也应该加大在线课程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2.引进统计学相关课程的优秀教师,避免一位教师教授多门统计课程,同时学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定期对统计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积极倡导教师关注统计学科的前沿动态、参加最新统计学术交流讨论会的一系列措施来丰富农业院校统计学科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农业院校统计学科的授课内容应注重以统计学基础知识、经典案例的分析教学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公式推导。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农学相关专业也不例外,可以将统计学与农学相结合教学,并且专业课程的考试既要包括统计理论水平的测试,也要适当地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课程论文等实践能力[3]。

4.在大数据时代,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統计软件在数据处理中至关重要,作为统计专业课的教师,熟练掌握1—2门统计软件(例如:SAS、SPSS、R语言等)是必要的。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建立丰富的案例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应用计算机的作用,使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统计软件,有选择地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此来考核学生的统计软件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丽等

参考文献: 

[1]庞新生.对农林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0,(1):158-160.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财政支农;灰色系统理论;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 D422.7;F1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27-03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关注程度逐年增强。2004年以来,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从促进农民增收到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和2012年更是细化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上。可见,我国政府不仅在宏观战略上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出部署,更在微观实践层面上采取了具体措施,为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自身主观能动性固然是关键因素,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才是顺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1 国家财政支农概况

从投入的绝对量来看,2004-2011年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呈持续增加态势。从2004年的2 337.6亿元到2011年的10 497.7亿元[1],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4%,其中2008年增幅最大,比2007年增长了38.8%(图1)。从投入的相对量来看,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5的7.2%上升到2011年的9.6%,提高了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看,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都呈现出增加势头,突显出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关注的持续性。

2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2.1 灰概念和灰系统

灰概念是“数据少”与“信息不确定”两个概念的整合。如果一个系统内一部分信息是已知的,另一部分信息是未知的,且系统内各因素间存在不确定的关系,则称该系统为灰色系统[2]。灰色系统是介于白色系统与黑色系统之间的一个过渡系统,所谓白色系统指的是一个系统的内部信息对外界而言是完全已知的,所谓黑色系统则与白色系统完全相反,其系统内部信息对于外界而言完全未知,必须通过它与外界的联系来观测研究。作为实际系统,绝对的白色系统或者黑色系统是很少的,而灰色系统是大量存在的。

2.2 灰色系统理论体系结构

灰色系统理论的体系结构包括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体系和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2.3 灰色系统的主要应用范畴

灰色系统的主要应用范畴包括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预测控制四个方面。其中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在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灰色预测是用灰色模型[主要是GM(1.1)]进行定量预测。

3 灰色关联分析思路

3.1 选取参考数列

选取数列X0={X0(k)|k=1,2,…,n}=(X0(1),X0(2),…,X0(n))为参考数列,其中k表示时刻。假设有m个比较数列,则有

Xi={Xi(k)|k=1,2,…,n}

=(Xi(1),Xi(2),…,Xi(n)) i=1,2, …,m

ξi(k)=

4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一部分是已知的而另一部分是未知的,且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农民收入影响分析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可利用灰色模型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排序。

4.1 农民收入的灰色关联构建与计算

从财政对农业支出角度看,主要分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三大类。本研究选取2004~2011年8年的相关数据,用S表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A表示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用D表示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用Y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S、A、D三个指标因素和Y的关联性,计算其关联度,并根据关联度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根据《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3]和《2011中国统计年鉴》[4]整理数据如表1所示。

1)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由表1可得比较数列Xi如下:

X1=(1 693.8,0,0,2 936.4)

X2=(1 792.4,0,0,3 254.9)

X3=(2 161.4,0,0,3 587.0)

X4=(1 801.7,513.0,1 415.8,4 140.4)

X5=(2 260.1,1 030.4,2 072.8,4 760.6)

X6=(2 679.2,1 274.5,2 723.2,5 153.2)

X7=(3 427.3,1 225.9,3 350.3,5 919.0)

X8=(4 089.7,1 406.0,4 381.5,6 977.0)

最优参考数列由各指标里的最优值所组成,因此,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取所有指标数值中的最大值4 089.7;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取所有指标数值中的最大值1 406.0;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取所有指标数值中的最大值4 381.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所有指标数值中的最大值6 977.0。则最优参考序列构成如下:

X0=(4 089.7,1 406.0,4 381.5,6 977.0)

4)计算两级最小差和两极最大差。

两级最小差:

5)取ρ=0.5,计算关联系数ξi(k)和关联度ri,由公式(1)和公式(2)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见表2。

6)排出关联序。由表3可知:

r1=0.550 1,r2=0.548 8,r3=0.551 7,r4=0.734 2,r5=0.786 5,r6=0.850 6,r7=0.932 6,r8=1

假设各指标权重相同,则有r8>r7>r6>r5>r4>r3>r1>r2

4.2 结果分析

通过关联系数分析可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S)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的影响力最大,其关联系数达到0.836 6;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A)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次之,达到0.798 5;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D)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只有0.625 5。由此,对影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各因子按其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可得S>A>D。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考察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农业投入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基本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按照各自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研究表明,在国家财政的3项主要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四项基本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一是继续加大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投入,特别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5];持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等资金的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硬件保障。二是继续加大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6]。三是继续加大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投入,重视农民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为增收挖掘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7] 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7):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