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方案;特征;范围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2.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为了实现资源共事,可以让本校其他院系需要做机电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共同使用该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增进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效

近些年来,诸多职业学校为了推进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作为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科――语文,也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

受益者之一。与传统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相比,可以自豪地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正在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步

前行。

笔者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师,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与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教师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来设计

语文教学,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传统语文教学在上古典诗词,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

梅》的时候,以教师泛读、引导分析并板书为主。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多媒体教学。首先把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监督引导,并检查笔记完成情况;其次教师下载视频朗读,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同时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加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再次是利用PPT

课件上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最后是利用一些辅资料,强化学生的学习效

果,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学生聆听乐曲并学唱,学生喜而乐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容量大,学生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佳。

二、教学信息资源的统整优化了语文教学资源

陈至立同志强调,“要把教育信息源建设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要以此为原则。”

用我们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做例子。我校根据这一精神指示,从2005年前后就进一步开发并完善适合我校的校园网站,2008年前后就开始着力整合各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源。平时教师授课需要的精品信息、分类信息、鲜活信息源源不断,足以进行日常教学,甚至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我校网络教育信息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学信息,是精选且多样的。二是教和学的参考或备用资料,这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优势实现的。其充分体现我校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无论从质或量上都对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集等产生巨大的超越。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条件的改革与授

课方式的创新,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的追求。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学习中的失败者。由于屡屡失利,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特别对文化课甚至产生了恐惧感,见到科任老师尽量避而远之。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目光都不敢正视老师,更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条件的改革与授课方式的创新,模糊了师生界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导者。这样,教师对每个实践操作的学生个体或学习团队可以全方位的掌控,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不会拒绝老师的引导,而是有问题时都能积极主动的询问。

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环境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了课内,延伸了课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底蕴都相对薄弱。教学信息化后,我们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提升了课内,也延伸了课外。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

再者,职业学校因材施教或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宏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全面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进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学生个性化发展会得以更好实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基于“十”的召开,我们有理由相信,职业教育一定会向繁花似锦的职教大道继续大步前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也将成为职业教育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合理配置设备,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教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学院内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熟悉信息化教学设备硬件的配置和性能,根据相应的要求采购配置现教设备,并将其推广到教学应用中。现教中心还要管理和维护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保障教学运行秩序。

1.2开发教育软件,建设现代教材体系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软件,包括操作应用软件和课件开发软件等。能够为教师开发和使用课程课件提供技术服务,为教学中软件的应用提供开发和使用培训。利用拥有的软硬件条件,制作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视音频素材、图像、程序等。管理和各类信息化教学内容,为学院信息化教学服务。

1.3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学院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很丰富的软硬件知识,能够快速地处理和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好“服务队”和“消防员”。掌握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教师提供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服务,保证教学技术手段的领先。

2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目前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职能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对现教中心的作用认识不足,只是将现教中心作为教学辅助的部门之一,维护和协助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限。

2.2工作认可程度不高

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成绩,并不是因为工作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在做“幕后英雄”。当现教中心承接了信息化教学建设任务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后却因为不是项目组成员来分享成果。有些学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做这样工作既无“名”,也无“利”,就很难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很难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吸引到这样的岗位上去。

2.3技术任务低等化

有些高校在近几年大量的购进多媒体教学设备,而把维护这些设备的任务都推到了现教中心的身上,而本身的工作人员数量又不增加。造成了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到了重复简单的维护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面对信息化教育大潮涌动的今天,自身的职能因发生怎样的改变,未来的发展应该做出怎样的规划,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进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了解推广最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各种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概念不断的提出,比如微课、MOOC等,现教中心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这样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并将其融会贯通,通过完成实例、教师培训等方式,将这些新的内容推广到教师中,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里面。

3.2转移工作重心,增强自身实力

首先从管理层面上要解决好软硬分家的问题,就是说院校应该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硬件维护、设备运行的工作,这样的简单劳动可以交给技术水平低一些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完成,现教中心只负责一些技术指导和支持;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到软件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观察几届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结果来看,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的用PPT做个幻灯片就能满足了。目前的信息化教育已经向网络化、虚拟化、实景式、实时式的方向发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程课件、教学辅助系统等内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所使用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提高现教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时和持续地掌握新的技术,将领先的技术平台应用到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是未来现教中心应该最优先、最重要考虑的问题。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成为一所学校内最先掌握最新教育技术的人。开拓现教中心工作人员的眼界,从传统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与其他教师合作将新的技术、领先的技术应用到实际。

3.3组建多媒体信息化制作团队,为一技之长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主动性是现教中心工作的另一个重点。要能让现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既能得“名”,也能获“利”。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现教中心具体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召集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多媒体信息化制作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到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招标中,与社会的制作公司同台竞争。从专业课教师来讲,与校内团队的沟通、交流相比校外的制作公司,无疑要方便、容易得多,更好把握工作量和工作进度,制作的作品更贴近和满足校内教师的要求;从有技术能力的教师来讲,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原本无名无利的“帮忙”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又督促教师的技术水平发展。

3.4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现代化技术水平

现教中心应从技术层面上向教师展示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变革和优越。现教中心应该积极地向教师推广和宣传。通过在教师中开展新技术宣讲,让广大教师了解和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目前社会上比较领先和实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技术培训,让部分教师掌握简单基本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在学生中培养选拔爱好者,提供工作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建设中来,现教中心为这些学生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及时了解目前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方案。

3.5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普通职业院校不具备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地区范围内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中小学和其它高职院校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服务,现教中心应该利用自身目前比较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人员优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地方服务,与地方周边的中小学、职业院校等单位联系,为他们提供课堂录制、课件制作、技术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现教中心在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4结语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哲学;职业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高尚荣(1979-),男,河南南阳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与职业道德。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技术风险伦理学前沿问题追踪研究”(编号:14CZX059),主持人:牛俊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5人文教研课题“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强校建设研究”(编号:NJCC-2015-ZD-05),主持人:陈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05-05

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战略的根本任务和必然要求。所谓职业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职业理念、职业社会化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学生的内在职业品格。职业素质教育奠基于教育学与现代技术哲学理论,其中,现代技术哲学源自于德国学者卡普的《技术哲学原理》(1877年)一书,书中提出的“技术是人体器官投影”理论观点,成为后来技术哲学理性化发展、组织化运作和人性化批判的理论起点。此后,德国哲学家德韶尔在《技术文化》(1908年)等著作中分析了由技术理念构成的“技术王国”;美国哲学家芒福德在《机器的神话》(1967年)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化“巨机器”技术组织特征;德国哲学家约纳斯的《责任原理》(1979年)一书,提出了技术时代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和生命的未来负责的伦理“律令”。这些代表性著作标志着现代技术哲学走出了一个理念构建、组织运作与伦理批判的“圆圈”,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经过批判继承,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技术理念视域下的职业理念教育

(一)技术理念的基本内涵

“理念论”是一种古老的认识理论,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理在事先”、“心包万物”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西方理念论的鼻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超越现象的感性与超验世界,它是人类正确知识的来源,也有待于发现的真理世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进一步提出:理念先于万事万物而存在,并起到赋予事物以存在形式的作用。莱布尼茨将理念当做逻辑的可能性。德韶尔的技术理念论提出:理念是人类认识和管理世界的中介,是加工制造活动的前提,技术则是理念的实现,其中,技术发明是发明家在思想中获取理念世界中既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进而借助人工手段加以实施的结果。技术理念也先于人类的实际生产技术活动而存在,生产技术则是“通过目的性导向以及自然物的加工而出现的理念的现实存在”[1]。技术理念论可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总体上是主客观颠倒的,但它强调了技术理念的重要性并论证了技术构思的现实转化过程,因而被尊为理性主义技术哲学的代表,对当代职业素质教育中的职业理念教育也有着重要启迪。

(二)技术理念与职业理念的关系

技术理念是贯彻在职业理念中的思想逻辑,职业理念是技术理念在职业活动中的展现与具体化。职业理念是从业者在职业工作中对职业技术、职场技能、职责要求与职分任务等岗位活动内在要求的体悟与把握的结果,其中关键的理念就是对职业技术的把握能力和信念。随着当代职业技术的高端化和职业岗位管理的标准化,职业活动基本上有了可以循迹学习的指导系统,并以员工手册、技术说明书、岗位职责、操作要点乃至广告文案等实用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当这类技术和岗位文本被纳入到职业教育领域,就形成了类似“技术理念王国”的知识系统,初学者通过把握这些操作与管理要求,就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现有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多重视企业技术设备和企业文化引进,但对技术操作要领与岗位说明等一线实用文件关注不够,应当加以克服和弥补。

(三)开展职业理念教育的途径

1.提高职业岗位认识水平。根据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职业理念,需要从岗位认识开始。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因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学生入校后就接受专业训练,但对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应用环境却没有专门的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因此,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岗位认识教育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职业岗位认识包括专业认识实习教育和职业岗位实习教育两个环节,其中,专业认识实习一般在学生入校时进行,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本专业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场所和过程,开展师生对话,认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流程及其知识体系,引起对专业课程的求知欲望,树立学习专业知识、推动专业发展的雄心壮志,有助于学生踏踏实实学好本领,抵制盲目“转专业”现象。职业岗位实习一般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时间应达到6个月,推动学生通过一线管理、服务与生产活动,切实领会岗位要求,反过来指导学习实践,并预先制定好在岗学习与培训计划,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促进,将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从学生角色向知识型员工身份的角色转变。这里应当明确顶岗实习的性质是教育,而非实践中常有的“顶岗劳动”或“顶岗生产”,甚至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倾向[2]。通过职业岗位认识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整体性的专业和职业印象,形成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树立在本专业领域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

2.丰富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了“科学―技术―应用”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阶段,科学原理成为技术开发的前提,技术开发成为科学发现的结果,工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开发的主导方向。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技术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人的要素,人在技术的武装下成为具有能动力量的生产力要素。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员工的培养者与提供者,需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理论知识传授效果,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才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深厚潜力,避免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潭。例如,仅仅训练照明安装而不熟悉串并联原理,就难以成为优秀电工;仅仅掌握刨工技能而不熟悉切削原理,就不能成为优秀刨工。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通过督促学生加强对科学知识、技术原理、模型、核心概念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尤其是对于理工类教师,针对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的职校学生,不能在基础知识尚未扎实和牢固的情况下一味强调“理解”。当然,在职业院校学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理论学习不一定要大量增加课时,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3.加强职业技术迁移能力。职业技术迁移能力是指人们将技术培训中所习得的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工作经验、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等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转移和应用到新情境中,有效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质。由于当代科技迅速发展,技术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职业要求不断提档升级,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吐故纳新”,将以往岗位中积累的学习经验和通用性知识,应用到职业岗位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之中,从容应对工作过程中突发事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对新事物新问题进行立体化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性化处理,以既有的知识作为铺垫,融合吸收必要的知识理论内容,使自身职业能力和工作技能得到创造性发挥,逐渐成长为科技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性、创新型劳动者。

二、技术实体视域下的职业社会化教育

(一)技术实体的基本内涵

“技术实体”是指社会生产组织中通过职业教育或生产实践活动,获得并分享着共同技术理念、技术路线和伦理规范的技术共同体。1980年美国技术史学家康斯坦特提出:“技术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3]其范围被限定在技术专家层次,共同特征在于“技术范式”:即某种技术领域内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认知”,并转化为共同体成员所熟悉的技术工艺、流程、程序、规则等技术规范。在此情况下,“当集体被赋予真实而完整的伦理性,或者说当被赋予健全而现实的伦理精神时,集体就转化为实体。”[4]随着现代工业走向“产、供、销”一体化,通过技术媒介而联系起来相关人员囊括了技术人员、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使用者、服务人员等,并使这些人员成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推动了技术共同体向社会共同体过渡。各类技术构成的整体建构了社会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日益具有社会意义。美国哲学家芒福德将社会化的技术组织与生产活动看作“巨机器”[5],即包括传统产业如农业、水利、大型工程活动中以社会化力量动员大量人员一致行动,更包括工业化社会中工厂化组织与流水线生产活动,巨机器具有规模化与集中化特征,推动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巨机器其实揭示了现代生产和职业生活中组织化与社会化共进的现象,对于从业者认识现代企事业单位组织的管理模式、走向职业社会化有着积极意义。

(二)技术实体与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即个体在人生发展中所进行的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化,包括学习职业知识、形成职业意识,选择职业角色、应对职业变动的整个历程,是青年社会化的深化与完成。技术共同体是职业社会化的实现场域,职业社会化是技术共同体的基本功能。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化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过程。技术共同体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承担着社会运行的物质生产子系统,其担负的社会功能是具体实在,技术共同体成员需要按照技术标准和社会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才能达到社会期待,受到社会肯定。在这里,技术标准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标准,此外,技术共同体还以规范教育、行为模式和技术路线等方式,将新员工不断吸纳到技术共同体中来,推动员工将共同体的特定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进而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社会化对于人们维护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成为真正社会意义上的独立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职业社会化的基础上,人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进入社会分工体系,使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6],从而将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获得社会收入、福利、权利与机会,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根本变化,提高职业生涯的成功率以及人生的满意度。

(三)促进职业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提高职业活动专业化能力。职业人士队伍的扩大和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趋势。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指出:“在高等社会里,我们的责任不在于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而在于使它们不断集中,使他们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划定我们的范围,选择一项确定的工作,全心全力地投入进去。”[7]职业社会化的根本要求是运用专业技术为社会服务,这就需要从业者发挥自身拥有专门化的知识和技术,必要时借助于行业技术共同体的支持,按照科学的标准,发挥专业工作者的优势,破除低效的习惯性做法,为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专业化建议,有效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促进生活和工作质量改善,促进社会进步,从业者也由此获得职业工作者的称号,维护职业共同体的社会声誉和整体利益。

2.树立职业团体认同意识。职业工作者技术共同体是一个松散的职业团体,其纽带与认同主要依托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与道德认同等。同时,技术共同体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一个具有生产及服务功能的子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资源交换。为此,技术共同体中的从业者需要树立团队认同意识,即学习掌握本行业开展职业活动的普遍行为模式、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服务保障策略,落实行业操作规范,执行行业行为规范,遵从行业公约与规章。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技术先进分子给予必要的尊重,并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推广其先进经验,弘扬合作与分享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危害本行业的职业败德行为主动予以抵制,激浊扬清,形成良好的职业活动氛围。

3.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能。职业社会化过程是个体按社会需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进入职业领域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的过程,其始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社会,因此,从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能,从而使自己的职业活动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与文化期待,得到社会的接受与肯定。为此,从业者在职业技术初期阶段,可以运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情研究、实地考察等办法,深入了解区域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从而使技术服务符合社会诉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太阳灶在我国西北地区曾遇到推广的难题,其原因之一就是被当地群众认为冒犯了太阳神而受到冷落。在技术服务与推广阶段,从业者需要本着职业精神和专业优势,根据群众技术需求现实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并设计技术方案,与技术使用者共同实施方案,解决其问题,并及时加以诀窍与方法传授,从而使技术活动发挥更好的社会效应。

三、技术伦理视域下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技术伦理的基本内涵

技术伦理是社会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一般的道德理论及规范体系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伦理产生于技术负效应不断加大的时代,具有与生俱来的批判属性,它试图通过对技术伦理后果的分析与揭露,在技术活动中贯彻公平、公正、尊重、无害等伦理原则,促进技术活动中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维护技术行为正当性与技术活动的正义性,调节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伦理关系,赋予技术“行动者”以伦理责任,促进技术伦理建设[8]。在伦理责任研究方面,德国哲学家约纳斯提出了新的伦理“责任原理”:“你的行为必须是行为后果要考虑到承担起地球上真正的人的生命持续的义务。”[9]这一“伦理律令”在形式上是超越社会人际关系樊篱的“远距离伦理”,在性质上则是超越功利主义的自然价值伦理,与我国传统哲学主张的“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价值伦理有着内在一致性。这种强调以责任与生态的技术伦理思想,对于培养具有担当精神与环保意识的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二)技术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有着共同劳动方式的从业者在其职业关系中,为维护共同的职业利益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规范和要求的总和。职业道德可分为普遍职业道德与行业职业道德等类别,前者是各行业职业道德的共性特征,强调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忠于本职、恪尽职守、敬业精业等普遍要求。行业职业道德则体现了行业性特色,包括不同行业的职业习惯、行业传统、规约、誓词、纪律乃至注意事项等。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技术伦理有着内在一致性,是技术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训练操作指南,技术伦理是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底蕴,它不但能够保障不同行业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从职业信念与使命的高度引导职业行为,对社会分工和技术发展产生有效的伦理保障作用。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增强职业责任教育。随着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各类技术产品的作用日益扩大,作为技术产品的提供者,技术工作者肩负着越来越大的职业伦理责任:其基本要求是对技术产品的使用者的安全、健康负责,其更高的要求则是对“人-社会-自然”超大系统的持续健康存在负责。为了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自觉担负职业责任,职业院校应当挖掘责任教育资源,提倡勇于负责、“人人有责”的作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提高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职业负责的意识,提高学生承担责任的意志和能力。

2.增进职业规范教育。随着现代社会职业门类的增加和生产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化需求,职业教育超出了“学徒”关系走向规模化、批量化培养,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科学化教学手段,使用量化的方法限定课时,这种方式对于知识和技能教学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但对于难以量化的职业规范教育则显得效果不佳。如果说传统的学徒制下教育者同时身兼职业规范示范者的角色,现代职业学校则实现了知识、技能教育与职业规范教育的分离,职业规范有所虚化。为此,职业院校应当在现有框架下促进专业教育中的职业规范教育渗透,促使学生将工作原则、执业纪律、违规罚则等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职业规范的积极践行者。

3.形成从业者的职业良心。当代职业工作者因掌握专业知识、受过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的理想与职业行动,因此类似于启蒙时代公共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社会良心”角色,在职业领域中形成和保持“职业良心”:即超越狭隘的利益视域,站在道义立场上对公共利益、社会公义和慈善事业等事务的无私关怀,并能够以崇高的道德境界评价和指导自己的职业行动。从业者职业良心培养应从职业良知、职业情感和善良意志等方面深入进行。这就需要推动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明辨是非,富于同情心,主持正义;保持对职业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务实肯干,敬业尽责;强化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坚强意志,将职业道德与荣辱意识结合起来,净化职业动机和职业意向,做到自律、自强,捍卫职业荣誉,维护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王飞,刘则渊.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5):36-41.

[2]韩洪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

[3]曾国屏.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9.

[4]樊浩.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J].道德与文明,2006(3):16-20.

[5]吴国胜.芒福德的技术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4(6):30-35.

[6]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157.

[7][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59.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职业院校;技能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是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成的一种学科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学会将现代教育技术细化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资源、教育实践、综合评价和教育管理七大模块,并指出这七个模块互相促进,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简单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并从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远程教育、拓宽教育平台等三个方面来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方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原本叫做“电化教育”,于9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学会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既属于一种教育理论,又属于一种教育实践。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学会赋予了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概念,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细分为七大模块,分别是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资源、教育实践、综合评价和教育管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渗透了“以人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活动中理应创新教育技术,成功借助电脑、网络与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挖掘一切教与学的资源,将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落实到实践工作中,针对教学结果予以全面的综合评价,制定标准规范,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方案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技术,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开展技能训练活动,重视学生的训练过程,鼓励学生在参与技能训练活动的同时进行创新,广泛开发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全面认知教学技术中的文字符号、教学视频和模拟情景,学会观察技能操作步骤,善于捕捉视觉信号,总结实践经验。另外,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完成综合评价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讨论、探究、实验和完善等活动,不仅要重视显性的可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隐性的内部感知、抽象思维、联想、记忆、情感和工作意志等活动。

(二)结合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称作远程培训或者远程学习,这种教育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即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情形向任何群体传递学习内容,能够缓解教学节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在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训练效率,辅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视觉信号和模拟情景,巧记技能操作流程,紧密结合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以及所有的传媒技术来开展技能训练活动,借助网络浏览器成功地展示职业技能操作步骤。

(三)拓宽教育平台

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运用于职业院校技能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扩展教育平台,熟练操作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和绿色网络。而且,教师应致力于制作完善的CAI训练课件,为学生营造信息化职业训练环境,开展微课教学活动和合作训练平台,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微课视频,在参加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提高信息处理素养,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处理措施、系统的编写、程序的应用、网页和视频的制作以及简易图形的处理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合作训练平台的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以此提高彼此的职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加强学生和多媒体工具的互动,指导学生结合技能训练流程制作CAI课件,提升课件的交互性和画面效果,在加强个人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由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资源、教育实践、综合评价和教育管理七大模块组合,在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应用于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紧密结合远程教育,借助网络浏览器来细化职业技能操作步骤;拓宽教育平台,融合微课教学与合作教学体制,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史丽萍.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职业院校技能训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7).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探究;技艺师傅;职业心理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也积极参与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我们可认真审视一下近百年来我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状况,与大量出版的画册、专业美术技法、美术画刊、画家专著等等书刊相比,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等著作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问题之我见

1.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

美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上的,“正像人类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2]因为“(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精美的彩陶、玉器等等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不同,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3]因此,人类的美术文化若要得到发展与延续,美术技艺的进步和对其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术技艺的传承的活动。美术技艺传承构成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正是在这本源的基础上,才有了此后人们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上所做的诸多拓展和抉择。所以,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是肩负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也有美术技艺传承的先行责任。当然,在人类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美术技艺的概念和范围,也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时至今日,美术技艺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狭义的技法、技术或技巧,而应该是对史前至现时期对美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美术创作、创造最基础性的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受到了一些理论的影响,认为美术创作观念是最重要的,技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他们欣然地接受或认可了“反技艺”或“无技艺”的大旗,在教学中淡化、取消对美术技艺的训练的严格性和严密性。从实质而言,忽略美术技能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最终否定和颠覆了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无论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学习,还是极端地否定技能的学习,都是不足取的态度,我们需要将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兼顾起来,鉴于当前两者关系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科学研究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美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美术史理论、美学理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新兴的思想意识流派、经验、观点等。美术史可以使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文化时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把握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宏观的美术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美术历史事实,刺激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目前的美术状况;在推崇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学生体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的精神品质。美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乐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性质和价值。美术批评理论不仅指导推进美术创作,而且作用于美术教育、美术史及促进新兴美术流派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美术创作理论则指导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规范与创新的维度中高水平地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理论可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在整体上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以及新兴的思想流派、经验、观点等等与美术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满足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美术教师担负着美术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研为根,教学为本,只有彻底放弃轻视理论的职业思想,积极参与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以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美术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对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改革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培养模式,才能尽快构建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美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新型教材和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我们美术教师应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开展美术和美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使我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3.从我国现代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服务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或者为美术专业师资和素质教育师资而学美术,这些的学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必须懂得审美,要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教师肩负着培养服务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美术人才或普及美术文化以提高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首要任务是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能称职。

四、结束语

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美术教师,拥有新时代意义的专业美术的技艺,全面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其他知识是基本的条件。在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才能既专业又全面地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完成创作、教学、科研和教改等工作。

注释

[1]朱隶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3]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事业;高职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现状

一、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课程也有涉及,但是由于理论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很难对计算机理论课程产生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并不广泛。但是,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现代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提高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还能丰富课堂氛围,活跃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爱上计算机教学。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

1.现代多媒体技术备课方面存在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虽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呼声很高,但毕竟其使用的广泛性还没有铺展开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使用的备课素材远远不够,所以说,现代多媒体技术备课方面存在着缺陷,目前为止,备课素材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2.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没有及时地转变,教育手段滞后,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高职校园中,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不论是从教学思路还是备课方案上,大都研修之前的老路子,不能及时地推陈出新,紧跟时代。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敢尝试一些相对新型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

三、改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出现问题的对策

1.推进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计算机课程老师由于受到年龄和文化的差异,他们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加强对高职职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学校职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立,引进先进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开创新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是教学发展的客观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新的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的建立,应当以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要发展导向,以新带老,新老教师结合,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可以为多媒体教学提供思路,新教师接触科技产品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在实践教学团队中,年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尝试全新的上课方式,并率先使用一些多媒体教案,敢于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逐渐接受新型的授课模式。同时年轻老师也应当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贡献在计算机教学事业上去。所以,实践教学团队的建立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配合其他一些教学方式展开。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而言,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配合其他一些教学方式展开,让学生和教师更快地融入这种教学方式中去,比如说创建教学情景模式、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引用、游戏活跃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等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高职计算机教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该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技术、文件与数据存储、网络等。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同上机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尝试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日后要上机操作的内容提前搬进课堂,并加之图文并茂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对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产生极大的兴趣。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已经开始对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改变目前高职计算机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应对措施,为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许葵元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名称;概念;本质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历史上,曾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这场争论跨越整整一个多世纪,历时一百多年。今天,基于职业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名称问题再次成为职教界关注的学术话语。

一、“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

职业教育是一个舶来品,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耦合的产物。在我国,“职业教育”这一名称正式出现之前,曾有过多种多样的名称。例如实学、农工商学、艺学、专门学校等,但后来较集中地称“实业教育”。从制度层面上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制度作为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一般认为实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正式开端。

然而,就在《癸卯学制》颁布的当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就把实业教育称为职业教育。姚文栋在《添聘普通教习文》中写道:“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就目前文献资料看,这是“职业教育”这一名词的最早出现。之后相继有许多学者使用“职业教育”这一称呼,为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名称之争埋下了伏笔。

实业教育制度创立者所抱的是“教育救国”的梦想,但实业教育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事实上,在当时混乱的政局和低下的生产力状况下,任何先进的教育也无法创造奇迹。但是,沉浸在“教育救国”迷梦中的近代先驱们,却寄希望一种更加完美的教育制度来改变“民生凋敝”的现实。他们把矛头纷纷指向实业教育所谓的“弊端”。1915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考察了美国教育,受到很大启发,回国后积极宣传提倡“美式”职业教育。1917年5月,黄炎培等48名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从此。“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界多数人接受的通用名称,并一直沿用到1949年。

在当时这场名称的更迭中,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实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两者无区别。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之一蒋维乔认为“我国实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不必再采美国的分科制。”另一种意见认为,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黄炎培等即持这种观点。在当时强调两者之异的是主流观点,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多数人的共识,而要一事物取代另一事物,必定要强调它们的不同之处。然而,用现在的眼光看,我们却不得不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即当时的少数派的意见。因为既然今天把实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正式开端,就意味着它们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种教育类型。

这场争论留给今天的疑问是:既然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实质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名称上的更迭?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蕴涵在当时的教育和文化思潮里面。我国的近代教育,先是学习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后又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继而又学习美国。实业教育制度就是取之日本,而日本则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却是取之美国。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实际上是德日模式与美国模式之争。因此,发生在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名称之争的实质是对不同外来文化的取舍,是学习对象国之争。

二、“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争

实业教育没有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令人无奈的是,在批判实业教育基础上建立起的“职业教育”以同样的结局而告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波澜壮阔的思潮,历经曲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如前所述,职业教育的称谓却一直保持到了194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名称之争。在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朱德、李立三、马寅初、黄炎培等领导人建议将发展职业教育写入《共同纲领》,但当时却以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苏联没有这类教育等理由遭到否决。一届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只在正规教育之外写入“注重技术教育”的内容。之后,开始称技术教育,没有再沿用职业教育的名称。直到1958年,在刘少奇“两条腿走路”的思想指导下,开始创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手工业中学,把城市的这些技术中学称为职业中学。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类教育被强加上资产阶级双轨制的帽子,遭到批判。职业教育的称谓销声匿迹。

由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没有争论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政治完全取代了学术。因此,这场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实质是意识形态之争。

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复兴”,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争,并形成了有名的赞同“职业教育”的北派和赞同“职业技术教育”的南派之分。两个名称都曾进入到官方文本,并进行了长期的较量。例如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兴办“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普通高等教育以外所有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学校和培训机构,统称职业技术教育。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采用“职业技术教育”名称。而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却采用“职业教育”名称,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官方地位。

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这场争论作了法律上的裁决,但却无法终止南北双方心理的对峙和对这场争论的刻骨铭心。当年“北派”的代表高奇教授是这样回顾那场争论的:

“‘体系研究’的课题是华东师大的黄克孝等同志搞的,他们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职业教育……另一个是技术教育……我看了觉得不妥;中央教科所的同志也不赞同。我们认为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相对应的这个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至于技术教育,它完全是另一码事……这场官司打得很凶,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要求为职业教育正名。后来一直打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那里,孙老也坚持叫职业教育。职教法出台时。就变成‘职业教育’了。”

黄炎培先生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理事长黄大能先生对职业教育“正名”之事也非常认真。他在文章中写到:

“那么,这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可以直率地讲,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对于职业两字的错误认识,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在计划经济中,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所以前苏联也没有职业教育这个名称。解放初期,在讨论《共同纲领》时,就有了这方面的争论。最后,《共同纲领》中也就没有职业教育这个名称,似乎我们的国家将来不存在失业和就业问题,所以只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而不需要职业教育。其二,当时有一个固执成见和狭隘推测,认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几十年来‘霸占’了职业教育这一领域,要冲破这种‘霸占’,个别教育界领导认为,若把职业教育改成职业技术教育,就能冲破这一垄断。所以不惜置职业道德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于不顾,硬塞进‘技术’两字,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其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列存在。于是有些人不顾逻辑上的不合理,把两个截然不同内涵的教育名称,合并成‘职业技术教育’。上述原因造成今天仍有不少单位和不少书刊的名称仍沿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错误名称。即使国家已立了‘职业教育法’,统一了称谓,一时仍转变不过来。这看来似乎只是一个名称问题。是一个小问题,实质上对职业教育含义是一个歪曲。无法正确下职业教育的定义,所以不解决这个问题,无法认为在我国已普遍统一了认识……我不能不再度提出统一正名问题……”

而对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名称的学者来说,对将“职业技术教育”“正名”为“职业教育”这一结果,也长久不能释怀。如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首任司长盂广平先生生前曾提到:

“我国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型人才比例太小。问题由来已久,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技术教育的发展自然也不顺利。在‘职业技术教育’改称‘职业教育’之后带来更多的不顺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严雪怡先生也认为将“职业技术教育”改名为“职业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就在几年前,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还惋惜道: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影响最大并引起此后许多歧义的名称变动是1994年把“职业技术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当时我还没有退休,曾经为不改名而据理力争,可是没有成功。”

与前两次名称之争相比,这场名称之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纯粹”的名称之争,因为这次名称之争并没有带来职业教育制度或学校形式的任何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先从何而来尚有待考证,但一般认为一是来源于苏联,另一是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称谓(Technical and Voeatioilal EdHeation)的中文译名。Technical and Voeational Education直译成中文,应该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为照顾中文习惯,才译成了“职业技术教育”。

这场争论虽然以法律这样庄严的形式而中止,但却并没有中止得像法律条文一样干净,而是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如虽然国家通过法律确定了“职业教育”这一术语的官方地位,但在学术界多是采用“职业技术教育”,如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高研究机构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最高的学术团体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各类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不叫“职业学校(院)”而叫“职业技术学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的文件中把“各类职业学校统一规范为‘XX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逐步统一规范为‘XX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称出现的频率和“职业教育”不差上下,而且在同一文本中两者经常交替出现。面对如此众多的“遗迹”,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异议就一直从未中断过,而且一直在暗暗凝聚力量。在杨金土先生的倡议下,《职教通讯》杂志2007年第6期组织职教界学者对职业教育概念和名称问题又开始进行新的讨论,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结语:历史的启示

人们之所以研究历史,是因为它能使我们更聪明地解决实际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史上为什么会存在如此频繁而又如此难以结束的名称之争?这些争论对今天有什么启示?我们该如何解决争论遗留下的问题?职业教育名称之争如何才能真正地结束呢?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回答正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回顾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意义。

1、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应用的混乱,同时也是概念的混乱。因此,在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一本质问题认识的模糊。相反,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概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将VOCational edHoarion这样一个外来名称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使“职业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它的词语意义相和谐、相统一。

2、职业教育的名称虽然频繁更迭,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历史事实”从诞生之日起却从未因此而中断过。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名称问题影响到对历史的书写与判断。例如,如果单从“职业学校”数目的增减去看“文革”时期的职业教育,就会得出“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结论。而从“大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文革时期普遍实行“开门办学”,则会得出“文革时期的整个教育出现了泛职业化”的结论。如何看待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需要我们具有“不为名称所蔽”的足够清醒的理智。

3、从第三次名称之争留下的众多“遗迹”来看,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法律的仲裁而结束。事实上,职教法颁布后,在职业教育名称使用上形成了以下尴尬局面:官方文件和讲话都得用“职业教育”;学者写文章、讲课等都可随自己的主张来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政与学术、法律与世俗的张力?我们该如何填充这充满张力的场域?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支撑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1 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1.2 职业教育的特点

(1) 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2) 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即要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2.1 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 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大专院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2.3 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酒店专业没有实训室,初教专业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等。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 教师半路出家,软件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但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从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对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上课缺乏吸引力,把学生本来应有的兴趣在长期的"念书"过程中给消磨掉了。部分专业教师也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

2.5 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职业学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发展的前景好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6 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出路的顺畅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广大家长和学生根本利益实现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轻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踏实敬业的作风,结果要么找不到岗位,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3.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国外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至今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但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所接受。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3.2 现代教育的特点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学生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2)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3)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有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第四章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4.1 可能性

4.1.1 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要求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4.1.2 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4.1.3 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4 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知识,通过网络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2 必要性

4.2.1 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人面临的不是知识危机,而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使毕业生理论有余,专业技术不足。而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要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变通能力大大加强。

4.2.2 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将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推向了极限,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4.2.3 使用教育技术增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强调学用结合,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实践和亲自操作的机会。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4.2.4 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五章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为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庞世俊,王庆江."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J].学术交流,2007,(1)

[2] 吴玉伦.对近代职业教育早期阶段的历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

[3]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2008.

[4] 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年02期

[6] 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年09期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93-02

1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1.1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

1.2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前者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就应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基本的职能本领-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进行教育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1.3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悄然兴起。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史无前例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需要,为社会的经济服务,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教育服务。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大面积地铺开,信息技术教育也倍受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青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受到信息技术强烈震撼的理当是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它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最需要改革的当然也是职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到学校,从教材到课程,从教学到学习,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技术,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专职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能信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人才。

1.4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4.1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大专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体现教育性,要面向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取向应以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应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宽。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其它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作好准备。

1.4.2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认识不足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学好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相应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会几个应用软件就行了。他们对学校所开设的有关教学理论之类的课程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课程。

1.4.3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应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1.4.4 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是关键。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从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现代教育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给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我们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引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

2.2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存在“两种模式论”: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技术课,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我认为第一种模式过于简单化,而第二种模式过于理想化。但第二种模式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第二种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案,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交代一个任务: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去完成一个作品。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光靠老师的讲解去学会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本人在教CAI课程中,在讲授完显示图标和等待图标后,就通过这两个图标制作出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课件。学生通过本课件的制作能掌握一些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针对学生说课能力差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作为教学法的老师应平时多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稿并能多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训练,并且说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计算机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外的其它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改变以课本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电子读物为主的学习方式。课本知识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资源,而通过网络上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本人在CAI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关于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就完成的一个名为《名菜的菜谱介绍》。本来一个平时很少去关心的话题,通过网络对本课件的制作而产生了兴趣。

(2)改变以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形成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多媒体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需进行统一的、集体的考核。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将进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口头或纸上进行。考核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3 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职业教育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学术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各课程的结构特点,根据其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问题,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定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设计出教师作为指导性活动的指挥者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方案。

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其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型的课程,实行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其基本过程为:提示(教师活动)一自学(学生活动)――解疑(教师活动)――精讲(教师活动)――演练(学生活动)――小结(教师活动)。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达到会学、学会、学好的效果。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

(2)对于开发型的课程,实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某一相关知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好一项作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职校;机电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新形势

机电应用技术作为职业学校中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电气一体化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在现阶段,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理论和实践不平衡的问题,违背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的初衷,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所以,现阶段对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改革很有必要,本文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现阶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新形势,职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须对所培养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培养一种可以从事机电技术岗位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设计维修机电、自动化设备以及生产线的电气一体化的综合技能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要确立一种对基础进行强化,对专业进行拓展,对能力进行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方案通过改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式,在现有模式下对电类基础课的教学进行加强,使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职校应该放宽选择方向,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另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现阶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方面改革的方法

(1)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如今社会的实际状况,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一个与之适应的改革,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稳固学习的情况下,发展学生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在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课程内容和实践工作进行一定的调配,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目前,很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职业学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考虑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对其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大型机械企业的工程师来给相关专业学生讲课,给学生带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学校也可通过与一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单位签订协议,让专业老师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把一些学生没接触过的信息加入到理论教学中。

(3)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构建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很多的职校都存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往往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职业学校的教育初衷逐渐背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结合实践给学生进行讲解,在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的运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特殊性质加大了专业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化,从而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5)提高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目前,由于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质,导致在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中都存在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的个例。对于这种现象,职业学校要请专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校也应该与当地一些大型的机械企业签订协议,实现一种“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把一些新型的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学到与时代接轨的知识。

我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对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夏晓冬.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及课程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09(02).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价值体系 STS教育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与成就相伴而生,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从目前有关研究成果看,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性较差。笔者从基本概念人手,尝试构建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以期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一、什么是价值

在价值的本质含义问题上,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意见。从价值的存在、功能、发展、结果出发,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种,即“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在这里,笔者同意“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去理解价值”的观点,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要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价值的本质是实践中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关系。一方面,客体的属性或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改变了主体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主体的属性(实践能力)维持了客体的生存状态,改变了客体的属性。这两个对象化过程在实践中是同时发生的,但从逻辑上看,第二个方面发生在前,是实现第一个方面的支持性条件,称之为“手段性价值关系”;第一个方面发生在后,是第二个过程的结果逻辑的延伸,是实践的根本目的,称之为“目的性价值关系”。价值是“手段性价值关系”和“目的性价值关系”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价值问题存在的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结合上文有关价值“手段性价值关系”和“目的性价值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至少存在着三种价值形态:职业教育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人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和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价值包括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种,即职业教育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内在价值和价值主体对社会的间接性的工具价值。

从目前有关职业教育功能的研究成果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以职业为载体促进个体社会化、以专业选择为中介促进个体个性化和职业教育从个体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价值;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本体价值向外推进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向外推进的结果。职业教育必须牢记其“育人”的本质,通过本体价值的实现来实现其工具价值。

(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主要是从“手段性价值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它与职业教育的价值主客体关系相反,是指职业教育的客观社会环境、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的主观认识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影响和意义。从整个运行过程看,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精神和主观条件都需要社会、个人以及教育系统来提供。这些条件包括师资、校舍、实训基地、经费以及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离开了它们,职业教育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正常运行。相对于职业教育活动而言,社会和个人必须呈现出它们各自对于职业教育潜在的或者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概念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从理论上讲,它补充了“职业教育”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使其更加完善。从实践上讲,它有利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和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促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职业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即打破旧的价值结构中各要素比例的均衡状态,重新组建新的价值结构的过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也决定着各级职业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它起着规范、统领和指导的作用。

事实上,人们关注职业教育价值,包括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重要的不是对职业教育价值静态的研究和分析,而在于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或者合适的教育价值的选择。因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核心,它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中心和焦点。从静态上讲,由于存在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两类,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取向”两类。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这些不同因素发展的不均衡性通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制动机制,转变为职业教育的主导价值或价值取向。但是社会规律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不同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物自体”的过程。因此,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包含着主观上的职业教育意识的“认识论”问题。有关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职业教育理论假设是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的重要因素,它使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由客观规律制约下的盲目运行成为主体自觉把握的能动的实践过程。它体现的是人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工具。从逻辑上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手段和工具。

三、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本体价值的沦落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职业教育首先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这种功利性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工具价值无限放大的结果遮蔽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本体价值在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笼罩之下日渐式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界兴起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大讨论。教育界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大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整合论”的观点。整合论反对片面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虽然整合论的观点得到了职业教育理论界的认可和赞同,一些职业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开始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了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但简单地把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相加起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仍然没有解决分科教育的缺陷,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实现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STS教育:合理性的构建

从“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职业教育取向”二者关系来看,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解决的手段,对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审视当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潮,借鉴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益的相关理论,即发挥对职业教育取向中的主观因素是促进职业教育取向“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STS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兴交叉学科。STS即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首字母的缩写,它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史和技术史等一系列亚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其核心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STS的一般规律有三点:(1)关系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联系具有整体性,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从中分离出来。任何部分的性质主要有整体关系及该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定;整体关系的性质由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定。(2)价值律: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具有价值关系。每一部分对其他部分都有价值,但价值具有双重性,即正价值和负价值,而且总有不可预见的负价值。(3)和谐律: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具有和谐关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调节、选择和处理要依据和谐原则。和谐包括差别、对立和斗争,是在实践和观念上的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ociety)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整体化理解,并且使学生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背景联系起来,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和自己的社会责任,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处理高科技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复合型人才。STS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人本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

从STS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来看,STS教育的综合化的课程特点有利于降低与职业相关的理论课的难度,有利于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STS教育克服了分科课程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技术教育的同时,融人社会与文化理解的教育目标,包括相关职业或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价值关系等,使他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局限性,了解技术的运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从文化层面上看,STS教育源于对现代科学观以及异化的科技理性的批判,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两种文化”分裂所带来的危机的反思,它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存在的问题,必将成为对职业教育取向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雷鸣强.论“教育的价值”与“对教育的价值”[J].江苏高教,1995(3).

[2]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高奇.职业教育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5] 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黛舒.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J].齐鲁学刊,2002(1).

[7] (美)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国外;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50-02

随着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进国外现代学徒制,我国的职业教育各专业都受到了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影响,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影响和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只有加强引导,从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够使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简述国外现代学徒制度

国外现代学徒制度是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之间建立交流桥梁和有效机制的教育模式,能够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进行就业实习,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就业机会,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就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在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学习过程中,引进国外现代学徒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目的。通过国外现代学徒制在国外畜牧兽医专业中取得成果,我国职业院校借鉴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对教学安排事项进行有效安排,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从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角度,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定帮助。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培养模式

国外现代学徒制来源于传统的学徒制,通过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流。国外现代学徒制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培训,结合企业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引导,使学生对专业技能进行强化。接下来就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介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培养模式灵活多样。世界上职业制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在职业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定主要是以通过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职业技能在不同的岗位要求就不同,英国也在不断开发新的职业技能岗位,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这些职业技能技术岗位的开发,是为了职业院校具体的技术专业制定的,从初级到高级,实现职业技术一体化,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创造了条件,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关于职业技术岗位开发方面,还设立了高级管理岗位,这样将职业技术岗位的所有层级都涵盖进去,从初级技术工人到高级技术工人,再到高级管理人员,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岗位模式下学习实践,实现学生对岗位的认识,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比如,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度采取的是灵活教育和用户需要的方式,进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对应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种类的技术培训,也可以根据实践经验对技术的等级进行选择,职业学校会配备不同的教师对其进行技术培训。

2.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统的学徒制只注重技术的培养,对专业理论知识不做讲解,认为只要培养成熟的技术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只有技术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手抓的方式。在专业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对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发掘人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掌握的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技能实践经验。

三、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

国外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过学习就可以直接就业,不会出现对专业技能操作程序不清、专业技术出现问题、实践经验缺乏的现象。畜牧兽医专业引进国外现代学徒制,能够对其专业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得到实践,专业技能得到加强。通过引进国外学徒制,可以了解到,只培养技术工人的传统已经被摒弃,现在的学徒制不但重视技术,还注重理论体系的培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完善教育制度,改善教育体系,走符合我国发展的教育之路,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我国的畜牧兽医专业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共赢。

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快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制度建设。加快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制度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等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高效性。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保证畜牧兽医专业运行现代学徒制,比如,澳大利亚的《职教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现代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因此,我国可以进行立法,把国外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和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力地推动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通过法律合同的规定,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立法的规定和实施,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主要偏向于技术,对理论教学没有加强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在就业之后,还不懂技术操作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只是机械性地对技术操作方式进行运用,因此,立法也要加强对理论学习的规定,使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论学习也能够得到教授,实现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目的。

2.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通过职业考试的人员,才能够就职。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不能只涉及笔试,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考试,只有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顺利就业。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是对现代学徒制在牧兽医专业方面培训质量的保证。如果失去了职业资格认证,就会使牧兽医专业的就业体系混乱,学校的专业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技能进行技术认证,保证牧兽医专业的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行业规范。要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手抓的目的,就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实践:

第一,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着手,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开发,从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方面入手,对人才技能进行培训,配备相应的技术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不但能够极大促进就业率,还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技能培训时间进行确定。对于技能的培训时间,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定,职业院校的各专业招生也要根据其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如果招生太多,就会产生就业岗位缺失,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浪费技术人才。

3.加强牧兽医专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职业院校的专业和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学校专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已经采取了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政府对这种教育模式也大力推广,划拨大量的经费给予支持。经过培训的人员可以直接就业,再入职后还可继续深造,完善技能。对于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和企业进行接洽,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践的培训,在培训时间上可以灵活处理,方便学生参与,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培训时间。国外学徒制度和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结合,不但对学徒制度的发展有上促进作用,也能够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外现代学徒制度的引入,建立起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专业性、实践性更强,提高了就业机会。在我国的职业院校现实技能教育中,学习时间一般定为3年左右,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践行,使学生明白专业技能的操作原理,以及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等。职业教学和学徒教学的结合,能够帮助技能人员实现学校与就业的转变,减少了企业进行岗前培训的程序,使学生进岗就可以直接入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共赢。

结束语:

国外现代学徒制已经在国外教育中取得了成功,我国的职业教育积极引进国外的现代学徒制经验,并不断改革职业教育,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畜牧兽医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新岗,黄银云,李巨银,吴植.国外兽医专业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借鉴[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03):160-162.

[2]曾妍.国外现代学徒制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5,(06):161-163.

[3]欧阳琼,丁日佳.国外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人才,2012,(08):278-279.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称;概念;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04-04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这种复杂性的尊重,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立场,将“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职业教育概念在我国也素存争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创立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20世纪初的“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中叶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争论都是以一个术语取代了另一个术语,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强化了一种内涵的同时,弱化了另一种内涵。然而,每一次用行政或法律方式从表面中止的名称之争,并不意味着这一争论的真正结束。例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虽然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术语的官方地位,但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是两个常见的基本用语。也许结束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即用一种名称去代替另一个名称,并为此长期争论不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术语的处理办法,从行政上看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它并没有消减原来各术语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因此,从学术意义上讲,未必是科学的。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即:职业教育的各种名称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

(一)关于“职业教育”一词的使用

就像素质教育一样,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的思想或观念,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类型的学校或教育,类似于美国的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要为职业做准备”,和普通教育思想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教育、专门化教育同义。我们可以说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还可以指和职业有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等,使职业教育从等同于“职业学校”或西方的“vocational education”的狭义化中解放出来,还其汉语的本来意义。

(二)关于“技术教育”一词的使用

技术教育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在学科意义上,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使之成为该学科的名称和基本概念。二是在制度意义上,用“技术教育”涵盖原来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指正规学制系统的、所有以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包括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性的专门院校或者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性科目等。

(三)关于“职业培训”一词的使用

“职业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术语使用,和技术教育不同,它是指各种非学历的岗位培训,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和学校培训等。也可以和“技术教育”一起并列使用,指所有的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政府文件或会议中,用“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代替“职业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实践用语。

二、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使用的理由

(一)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分别指“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和“作为制度或实体的职业教育”,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遗产,符合它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国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一种是所谓的美国模式,一种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美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其实主要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明确说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而德国模式,则是具体的职业学校。因此,两种模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范畴。按照德国模式,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内涵,而按照美国模式,则会使职业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大,从而也就使它特定内涵淡化。在当时,许多争论都是由于我们无法用语言将两种不同范畴的东西表达清楚。这种语言上的混淆带来的争议,如关于高等教育是不是职业教育等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就可以结束这种无谓的争议。同时,也使“技术”和“职业”都成为一个连续体,消除西方阶级社会的残余影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专门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整个教育也都具有了职业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如果说“职业教育”曾经作为一种具体的学校或教育类型的话,在今天,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观念、成为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一词使用的建议,符合它自身发展的逻辑。

(二)在学科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是因为与现在的学科名称“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相比,它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语言上最简洁、最少歧义

“职业教育”一词的歧义性已经反复阐述,在这里无需赘言了。“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外来的翻译词汇:职业和技术教育;一种按我们汉语理解为:职业的技术教育;一种是按照德国文化理解为:职业性技术教育。且不用说这三种理解方法的涵义差距如何,单就一个词充满着如此不同理解方法本身讲,其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或基本术语或基本概念,都不是非常合适的。因此,“技术教育”一词是最佳的选择。

(三)在制度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

1.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对事物进行分类,一个是为了研究需要,一个是为了现实需要。也就是说不存在为分类而分类。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先生就主张“应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管理上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来明确职业教育的内涵”。[1]我国当前之所以在教育中突出一种称之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因为它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政府对这种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在文字表述上虽先后有不同,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002年、2005年两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人才实质上都是技术人才中的一类。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2]因此,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实际上就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而“技术教育”一词,最能恰当地反映国家的这一意图。而许多围绕着职业教育概念和名称的争论,不问国家的用意何在,只借口历史或只借口词典或只借口外国,为分类而分类,为概念而概念,结果使“职业教育”一词走入虚幻,反过来又会误导实践。

2.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将教育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即一个普通教育体系,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不符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演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代教育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迹象,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3]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4]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因此,所谓的“两个体系构建”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还未打破的我国,在一定时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强调“普教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5]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就不应该与此相反。

3.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如果认真检讨一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它丧失了原来技术教育的精英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不管职业教育的称谓如何,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精英性技术教育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有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有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为就业作一般准备的各种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性大学。在当时,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而事实上中等专业学校是被纳入统一高招或者在中学阶段是经过专门选拔的,非但如此,就是技工学校在最初也带有选拔性),确保了整个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而到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被瓦解了。在中等教育领域,首先中等专业学校被归入到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和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任何差别了;技工学校由于广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这两种学校都只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而不再有任何选拔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急剧膨胀,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迅速下降,被与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归入一类。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成了最末流的教育,都是那些学业最差的人在读这类教育。显然,技术教育不应该是学业最差者的代名词,而应该是对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集合体。学习西方的职业教育,我们往往只重视德国,而认为英国的职业教育落后。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首先在它有成熟而完备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而英、法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确保技术教育的精英性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英国的技术中学以及重视高等技术教育的传统、法国精英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有利于我们在技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4.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从政治意义上看,职业教育是等级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它成了一个逐渐被淘汰的东西。如美国政府就采取“易名”的作法,来提高职教的地位和声望。1988年,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处。该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这种现象。”1990年《卡尔·珀金斯法案》要求实现实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助长了易名的趋势。至1992年,全美国至少有15个州(部分易名的州不计算在内)的职教机构(随后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更改了名称,以“专业”或“技术”取代了“职业”二字。[6]发展技术教育是近十多年来世界教育出现的一个强劲动向。[7]从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性质来看,目前两类学校在功能、目标趋于相同。[8]因此,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潮流的选择。

(四)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视为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包涵关系,首先反映了在实践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体系的事实。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学校、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不同职责

这一点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我们常常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看作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有三方面的功能:就业准备、升学和公民教育。就业准备虽然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普通教育筛选机器下的“收容站”。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教育救国的迷梦中诞生的,曾经在解决民生方面,对它寄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今天我们对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着过分夸大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现象。例如,媒体在报道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时,常常习惯从学校找原因。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在这里不好说清的问题,但技能型人才单靠学校是无法培养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9]因此,把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归咎于学校,不但有失公允,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学校职业教育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应该尽到的职责和义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都到了要纠正片面重视学校职业教育,突出以企业和社会为主的职业培训的时候了。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需求。同时,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术语使用,可以使长期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变得容易,如:是采用大职教观还是采用小职教观?是以需求为动力还是以供应为目标?是“就业需求”第一还是“技术目标”第一?等等。首先,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就使“小职教观”的问题不攻自破。其次,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对生活作出即时的反映,而只能为就业做基础性的准备,具有“人才储备”的特性,因此,它应该是‘以供应为目标”,“技术目标”第一;而职业培训是直接面向岗位,它应该受制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第一。

(五)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大众传播和交流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狭隘化的过程。vocational education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的贴切的名称应该是“技工教育”。[10]直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理解为旨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教育。[11]显然,如果我们把vocational education直译成“职业教育”,是在重复一个错误,也同时为“职业教育”歧义化并为此争论不休埋下了祸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概念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逻辑问题,是一个如何将vocational education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问题。说得明确点,也就是如何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使“职业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它的语词意义相和谐、相统一。

关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

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虽然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是人们认识的结果;而语词却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画,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却可以是不同的。

由于语词与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语词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概念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词应用的混乱,就同时也是概念的混乱;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也是定义一个概念。因此,形式逻辑要求概念的明确与准确,同时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地与准确地应用词语。

概念通过语词来表达......就语言方面来说,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表达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同一律要求语言(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有确定的意义。

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都属于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

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如果一个语词同时表达了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就犯了语词歧义的错误。[12]

根据形式逻辑的以上要求,首先,“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意义(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与它的词语意义(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发生了冲突。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它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避免了这种逻辑错误,使各种术语的词语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和谐,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语词歧义问题。

三、结语

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对于职业教育名称争论的思考,即便在现实行政上起不到任何影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毫无意义。至少有一点价值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这就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无论如何,职业教育毕竟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正如K.鲁宾松对成人教育学科所作的评价那样,[13]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生专业,同样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受到威胁。这样一个状况,最终势必要影响到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概念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对概念的争议,是所有理论生长的起点。任何问题的争论最初基本上都是概念之争,最终也还是概念之争。[14]正是围绕着概念方面的争论,构成了作为学科本身的知识。因此,对职业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I)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8.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72340168526266368/20051113/1410685.shtml.

[3]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世界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7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7.

[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7]李济英.世界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

[8]张国庆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36.

[9](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58.

[10]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0-4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9.

[12]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22,266.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办学体制;校企融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其次,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待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试点推广。但是,由于社会背景与教育传统不同,我国不可能完全引进西方企业本位的精细化的学徒制实施模式,根据本次会议的相关观点,我国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精髓,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实现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学生充分的工作场所实践机会等理念充分引进到目前职业教育所有的专业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专业进行学徒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