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

数学哲学论文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数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敲门砖,一些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注重对思维的训练,而哲学更是看重思想散发的火花。数学科学与人生哲学之间究竟会有什么内在的神秘的联系呢?本文将分为三个环节对其中的联系进行诠释:敬畏自然篇,奋发图强篇,海纳百川篇。每篇将会有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哲学将为大家呈现。

关 键 词:数学;哲学;大自然;集合

1敬畏自然篇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可谓是不断地向大自然进军,努力的征服自然。直到上世纪,依然如此,不断宣扬人类霸主的地位,但是,越来越多的地震、沙尘暴、温室效应等带来的一系列的灾难,令我们手忙脚乱甚至是束手无策。大自然开始发出了非常强悍的警告,于是“人定胜天”这种狂妄自大的口号,与大自然的警告不期而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收敛准则。令{an}为一个数列,且A为一个固定的实数,如果对于任意的ε存在N,当nN时,有|an—A|ε,恒成立,此时就称,an收敛于A。其实,人类不过是宇宙最美好星球——地球上的一个普通数列。他必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生命极限,人的能力不会无限度的扩张和膨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绝对零度”不可达,这就暗示了人类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要妄自尊大,独傲地球,认清人类在世间的位置,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要有收敛的影子。当我们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有节制,每天的使用量必须要有一个节制点,如果不尽的“发散”我们的贪婪,万年资源,岂不一朝殆尽?“Earthisenoughtoeveryone’sneed,butnoteveryone’sgreed。”我们必须要珍惜资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大自然无偿的赠予我们巨大(但有限)的资源,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暂且不说感恩回报我们的大自然母亲,但是最起码的敬畏还是要有的。不要去破坏它的平衡,不要去污染她的血液——河流,不要滥伐她的霓裳——森林,努力做到“江月年年只相似(生态平衡,不受污染)”我们才有可能“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收敛一下自己的野性,不要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展示我们的贪婪。否则,到最后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学会索取为生存,学会“收敛”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也不要太发散——狂傲,有时候我们会更加喜欢收敛的彬彬有礼的君子,具有收敛性质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口碑。

敬畏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敬畏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在我们这个最伟大的生态系统里,人类不是最无敌的,其中暗藏的规律足以让我们震惊。

2奋发图强篇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既然有机会为人,如果碌碌无为,虚度此生,岂不枉费上帝给我们这次做人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用自己的力量美化社会,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在不久的将来,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能。现如今,数学已经和我们是形影不离了,那数学与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数学归纳法。一般的,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1)证明当n取一个初始值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等于k(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等于k+1时,命题也成立,则原命题Pn成立。从第一步我们就可以看出,当n取n0时命题成立,倘若第一步走的不好,当n取n0时命题不成立,此命题不就直接夭折了吗?在此,我们就可以想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一开始走的路就是错的,并且还锲而不舍的走下去,这不就是愈“错”愈勇了吗?到最后却发现掉进了死胡同,这是因为刚开始我们的方向就错了,所以我们人生的第一步要倍加慎重,三思而行。有时候我们也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尽管不太科学,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的开端非常重要。进而说明我们的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的启蒙教育却存在一个问题,读小学为了上中学,读中学为了上大学,到了大学就可以洒脱的玩了(其实“玩了”的同时也预示着“完了”)。这不是给小学生植下了“大学至上”的“毒苗”吗?我们只知道现在的高校学风已是江河日下,然而却没有谁从我们的启蒙教育考虑过问题存在的根源。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的第一步——启蒙教育就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弊病,也难怪学生不能善终。对于学习,拼搏一世,才能无悔一生。只有奋发图强我们才有希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也许是开头太重要了吧。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完成了,成功的一半也就搞定了。趁着第一步的东风,以后的路将会更加有信心,扬帆起航,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每个人都是一往无前的奋发图强,还怕民族不强,祖国不盛吗?

(二)马尔科夫性(无后效性),是一个随机过程,如果在t0时刻所处的状态为已知时,与它在时刻tt0之前所处的状态无关,则称具有马尔科夫性。根据马尔科夫性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后的前景只于我们的现在有关,过去的荣誉已经成为历史,不必过于纠结。前途与我们现在的思想、行为有关。或者说,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最现实最需要把握的是今天。不要为昨天悲叹,不必为洒了的牛奶哭泣。马尔科夫性质告诉我们,把握好当下,才可收获美好的未来,运筹帷幄今天,昨天叹息的风就不会再吹,今天哭泣的雨也不会再下,而明天欢笑的彩虹却会再次升起。自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出身就已经定型,所以不要去悲叹自己的家境,自己不是富二代、官二代。要记好,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身世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要不断的走好当下的路,才能更好的享受未来旅途中的风景。马尔科夫教导我们,活好当下,赢在未来。过去我们也许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不要气馁,因为眼中有泪,心里才有彩虹,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相信未来,奋发图强,收获当下。

(三)多项式求导之抓大头原则。比如一个小例子:,最高次项系数之比便是本题的答案,抓大头原则。在21世纪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较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帷幕。但是孰不知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全面发展可行,但全面精通实在是难于上青天。所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之长,能使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饿肚子,这就是最高点的较量,在专长的那一面必须要拥有独特的 。但是最高点的较量是很难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谈何容易。将壮志与毅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成功的的双翼,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奋起直追,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停下我们追梦的脚步,分发图强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相信未来,掌握一技之长,在最高点独具 ,辉煌的明天方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3海纳百川篇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RogenBacon,这说明要研究其它科学,数学是一个开端。当然数学不吝啬,研究通之后,无偿的奉献于其它科学,为其他科学真诚服务。同时数学以博大的胸怀成长着,仅仅从数看起,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他不断地接纳新鲜的血液,使他永葆青春,茁壮成长。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坐标系中,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我们人生旅途的组成部分。我们虽然仅仅生活在客观的三维坐标系中,但是对一个人的衡量仅看我们的三维形体远远是不够的,比如: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素养等的考察更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一世,必须要有其独特的价值,全面发展已经成为21发展的必然趋势,空间坐标系虽然仅仅是三维,但一个人的发展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三维(审美)的层次。我们要呵护好上帝给我们这次做人的机会,人类的进步不能仅是 的三维的进步,要以博大的心胸容纳思想品德,科学素养五维乃至维的进步。心胸宽广,发展的大道就会更加敞亮,进步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更应该注重对应聘者多维空间的考察,海纳百川,终成其阔,多维发展,方能成就!

(二)集合。很多数学教材的开端都是先拿“集合”开刀,那么从几何那里我们又能悟出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一个庞大的集合,都是都若干个乃至无穷多个元素组成,其中少了某一个元素,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都将不完整,同时也能反映出是集合的包容性,促成集合的伟大。正因为它的无量的包容性才使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元素投入集合的温暖的怀抱。正如人类所必需之物,“淀粉”就是有多个葡萄糖分子(单体)缩合而成,一个一个的元素正如一个一个的单体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无数多个渺小共同组成了伟大,其实,微小通过积累完成质变成就伟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沧海变桑田,深海成高山,滴水蚀溶洞,河沙积平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一微妙的变化,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人生究竟会怎样辉煌谁也无法估量。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不弃每天点滴进步的机会,才能促成卓越。当进步成为习惯,想不成功也难呀,习惯来源于点滴的积累,正如集合来源于元素的叠加一样。学会容纳,在宽广的胸怀里寻找进步的影迹,学会包容,不仅仅是一种情怀。

4总结

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它默默地启迪着人的智慧,悄无声息的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寻找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真谛。数学锻炼的不仅仅是思维,更加包含了对人生哲理的诠释。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数字化技术显在的技术优势与潜在的哲学局限构成其同时并存的两极。这种哲学局限首先表现为数字标准化对事物个性意义体认的限制。数字化“比特”对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检测与传输是静态的、标准化的,它可能乃至必然抹煞事物背后的内在差异性,消弭视域内所有知识、技能、规则、标准、程度的个性特征。对本原性事物作技术化削足适履,有利于对象的量化处理和规范传输,甚至带来创造性转换和功能的提升,但同时也是对事物潜蕴意义的漠视和背离。例如,正如专家所言“比特不可能测试出组织的功效、文化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它揭示出的只是事件—关系—信息的一个新维度而已。[1](P8)例如,网络交友的方便快捷,让有情人“e网情深”,然而却难以获得对象个性和人品的真正体认,虚拟的网恋甚至可能使真正的有情人失去幸福。网上写作态情快意、发表自由,让无名者体验到“我也可以当作家”的,但降低“作家”的门槛、消除发表作品的限制后,创作成了电子符号的标准化生产,“作家”的速成与速朽、作品的速生与速亡却是互联网本身所无法逆料也无以评判的。网上阅读资源无限、应有尽有,可“读屏”时的图文链接干扰和快餐式填鸭,却让人再也难以悉心品味“读书”时细嚼慢咽的那种隽永的诗意和艺术内视的彼岸性。“比特”对“原子”的阻隔,很难让欣赏者获得文本个性的亲和力,去体察作品“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和“艺术里的精神”(康定斯基)。所以,在数字化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哈贝马斯曾经忠告的:“技术已经使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得以合法化”,他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上,生产力似乎进入了一种与生产关系的新的组合关系。现在,它们己不再为政治启蒙的利益而充当对流行合法性进行批判的基础,相反却成了合法性的基础。”[2](P84)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还表现为数字的平面化对事物深度认知复杂性的限制。数字化信息处理是在失去时间深度的虚拟平面空间和思维外化的平面网络体中完成的,比特所模拟或虚拟的景象及其所简化的真理性,无论如何无法充分表征或完全替代本原事物,因为原初物本体的丰富性、自然性征的复杂性和动态的生长性与变异性,一定是超越比特仿真和数字模拟的。特别是诸如物理属性、真理认知、生命现象、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神情变化等非表象因素,更是难以用数字化进行简单比量和仿拟的。即使是人类的基因图谱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技术抽象和模型简化,真正的生命形态远比基因图谱复杂而多变;克隆的生命与自然生育之间不仅存在血缘人伦的矛盾,还存在生命孕育的自然性和生命过程社会性的双重落差。数字化生成机制在虚拟中实施循环逻辑,将对象的复杂个性转化为程序设定的类象(simulacrum)信息,原初事物的复杂意义和多样特征被规范化和标准化过滤得井井有条,不仅事物复杂性问题被简单化处理和技术性遗忘,程序本身的意义、价值与合理性也将被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带来的是三重平面化:一是载体仿拟的平面化,即网络在线(online)没有时间的绵延只有空间聚合,把物理的时间转化为虚拟的空间,把历史的深度转换为此刻的“在场”,把立体的实存物转化为平面化机器仿拟品,用虚拟真实(vertualreality)替代客观实存,这种载体仿拟的平面化带来的不仅有信息处理时的形态改变,还有媒体过滤中的意义丢失和精神深度削平。二是思维的平面化,正如同普遍使用文字符号的指涉功能(能指与所指)使人们逐渐淡忘了直面事物的亲历感一样,普遍使用数字化“万维网”(www)会使人失去躬行生活时的反思性和思维的深度——当人们以网络的超常记忆体逐渐取代大脑记忆体时,人的思维就将逐渐趋于平面化,降低大脑记忆体在人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就如同有了电话号码本就无需强制记忆一个个电话号码,电子媒介(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络聊天、QQ对话、手机短信)交往失去握手、拥抱时亲切的深度体验感一样。哈贝马斯曾说:“无论如何,技术可以这样来解释:人类掌握了原本就植根于人类有机体中的目的—合理的活动的行为系统的基本要素,并把它们一个一个地透射到技术手段的平台上,从而使他自身能够从相应的功能上解脱开来。”[2](P87)不过哈贝马斯也许没有看到,这种“解脱”同时也会造成技术与精神游离,或生命原点复杂性的平面性简化。三是超文本的平面化。网络文本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超文本(hypertext)结构形态,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由“万维网”(www)构成的数字化超文本。这一超文本话语里的语词、陈述、判断,随着体系本身链接和互动的扩张而倾向于在该体系内部自足地协同与印证,并且从体系所包含的其他词语、陈述、判断那里获得最终注解。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表象被简单化为数码类象,同时又将简单元素的复杂链接突现为平面化仿像,正如同无数简单神经元的复杂连接突显出思维现象一样。结果,超文本机智地复制了平面化的物象表征,却挤出了漫浸于物象中的精神水分,以至于一些超文本小说流于智力游戏和技术时尚表演。

还有数字的知识化对意志自由的限制。“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导源于‘求知意志’(thewilltoknow),人文精神导源于‘意志’的自由。因此在技术的时代(即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时代),人容易沦为‘求知意志’的奴隶;而在信仰的时代,人的自由意志被‘无知’所蒙蔽。”[3](P177)人类求知意志发明的数字化技术提升了知识的价值,甚至诱发“网络为王”的知识崇拜,却又限制了支撑“求知”的意志自由。按照康德的观点,思想为知性提供“意义”,理解则为感性提供“知识”,而互联网的接入和运用主要是基于“知识”——技术知识,而不是“意义”,是出于求知知识,而不是求知意志;不仅不是意志对意义的探寻,还可能导致人们对于意义求知的束缚——因为意义是价值层面的东西,知识则是客观认知的对象,数字化是知识性的工具载体和技术手段,它的炫目与神奇吸引的是求知者的眼球,却遮蔽了知识背后意义的光彩和对价值的意志追求。在互联网上,我们获得的是“知识”,而我们的头脑总是试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我们生活的意义之所以必须要从我们自己的头脑里得来,根本原因在于生活的意义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可能被领悟。知识是外在的东西,而意义是内在价值的体认,“意义”的意义在于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置体认主体为度外的“知识”,而在于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一种理性的沉思,一种意志的洞见,一种入乎其内的价值关怀,这不是靠知识(如数字化知识)的占有所能决定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对意义体认主体来说是外在的、非中心化的、非价值主体的,它与意义之间还隔着一条数字化鸿沟,人的求知意志需要迈过这条鸿沟并且把“鸿沟”变作“桥梁”才能真正求知其真正的意义。

有时候,技术的霸权还可能导致“知识至上”,用工具理性解构人文的意义,最终走向价值理性和意志自由的反面。尼采就曾说,现代科技正在把世界变成一个机械的世界,“而本质上机械的世界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4](P256)。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M.Horkheimer)、阿多诺(T.Adorno)、马尔库塞(H.Marcuse)、哈贝马斯(J.Harbermas)等人,从社会批判的政治和人文立场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工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为什么笛卡尔新科学的“数学宇宙”的理想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噩梦中沦为泡影?为什么在培根、笛卡尔、伽利略所热烈呼唤的新时代里,人类并没有进人一种真正的人类状况,而是沉沦到一种新的野蛮之中?主要原因则在于“技术的解放力量转化为解放的桎梏”,科技构成统治合法性的基础,铸就了一种新型的以科学为偶像的技术统治论意识形态,造成“理性的黯然失色”(霍克海默)、“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和“与文明”(马尔库塞)的悖反,因而,应该以“交往旨趣”代替“技术旨趣”,才能使人类“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哈贝马斯)。伽达默尔说,瞩目于技术的知识使现代人成了“一个为了机器平稳运行而被安在某个位置上的东西”,这样,“自由不仅受到各种统治者的威胁,而且更多地受着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所控制的东西的支配和对其依赖性的威胁”[5](P132)。弗洛姆(E.Fromm)说得更尖锐:“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人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6](P25)他提出,“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7](P96)技术的这些局限衍生出求知意志对求知意义的限制或技术知识对意志自由的束缚,这也许可以说是“科技与人文”的精神现象学在数字化时代所要面对的新的“斯诺命题”①[8]。

二、数字艺术的美学悖论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是人类理性的伟大创造,但数字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技术性程序和人性化的编码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需要调解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在网络艺术活动中则体现为数字化艺术的美学悖论,对这些悖论的理性反思将使我们在培植科技与艺术共存共荣境界时,持有一份真诚而清醒的诗意关怀。这里拟涉及这样几种观念上的悖论及其对立与统一:

数字虚拟与艺术真实。在传统的艺术美学中,“真实性”是一个艺术价值论、审美意义论的范畴。无论是写实文学的生括真实、浪漫文学的情感真实、象征文学的心理真实,还是荒诞作品的本质真实,都需要一个实存的现实物(人)作为参照系,以便为艺术品确定一个能被主体的知、情、意所认同的评判尺度。然而对数字艺术、特别是网络作品的“真实性”评判却失去了这个主客分立的逻辑前提——数字化网络创作是基于“赛博空间”缔造的“虚拟真实”,它既非客体,也非主体;既是艺术真实的对象,又是艺术真实的本体——网络艺术在表现这一虚拟时,需要借助这一虚拟,同时又是在创造虚拟本身。华盛顿大学的布里肯(W.Briken)对网络虚拟真实的表述是:

心理学是虚拟真实的依据,界面即我们的身体。

知识用经脸来表达,环境中存在着数据。

尺度和时间是探索的坐标,一次经验标价1兆。

要问虚拟真实的含义,就是实实在在已不必要。[9](P33)

这样的“真实”是虚拟的,但却是真实的,是可以感觉和把握的,它是数字艺术真实生成的背景,达成的是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客观现实的认知和参照模式,却又独立于物理现实和心理现实而构成自主性艺术真实。创造“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一概念的威廉·吉布森(W.Gibson)在他的“赛博朋克”(cyberpunk)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解释说:“赛博空间是成千上万接人网络的人产生的交感幻象,……这些幻象是来自计算机数据在人体中再现的结果。”[10](P67)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条理的信息构成了一个非物质的虚拟空间;二是身体虚拟化,达成人机合一。[11](P25-26)这样的赛博空间用虚拟构成真实,又用真实表达虚拟,数字艺术的美学建构就在于从二者的悖反中获得审美创造的张力。

文学在线与文学性消散。数字化互联网首先是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出现在文学面前的。尽管文学走进网络或者网络接纳文学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文学“在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文学,而常常是源于游戏、休闲、表达、交流、“孤独的狂欢”等等。此时,文学性(literariness)不仅可能被遗忘或遮蔽,还将被“祛魅”(disenchantment)和消散。文学的审美原点和价值本体在于其文学性,即如雅可布逊(R.Jakobson)所说的:“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2](P104)网络文学恰恰是用符码游戏性替代了文学性,用机械复制性替代了文学的经典性。在这里,“文学”是在线的,甚至是簇拥登场、火爆抢滩的,而“文学性”却是飘散的,逃逸的,无以言说的。法国作家吉斯·黛布雷(R.Debray)从媒体特征的角度解释过电子艺术的非文学性和非审美性问题:

关于媒体,可以用三个时期对人类社会进行说明:即书写(writing)时代、印刷(print)时代和视听(audio-visual)时代。与这三个时代相对应的,则是偶像(theidol)、艺术(theart)和视觉(thevisual)。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logosphere)时代、第二个是书写统治(graphosphere)时代、第三个是视图统治(videosphere)时代。偶像是地方性的(起源于古希腊),艺术是西方的(起源于意大利),然而,视觉是全球性的(起源于美国);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是神学(theology)、美学(aesthetics)和经济(economy)。[13](P7)

数字化艺术属于视觉读图(屏)艺术,它已远离了书写时代的“神学”和印刷时代的“美学”,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以视觉图像(或图文并陈)作为文化消费符码,让数字艺术在线作为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网络世界的文学漫游成为商品化的文化消费,文学的诗意正连同文字的修辞魅力一道消失。在由数字化编织的“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媒体、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已经取代了生产的地位,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数字化编码也取代了艺术的创作规范而成为新的美学规则。在线的文学空间里稀释了“文学性”的踪影,不再追求艺术的超越性和深度性,只有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传媒权力语境的双重夹击下,网民操作的单向涉人与游戏化的符号。“文学性”承载的消散终于使得“E媒”文学的网际繁华蜕变为一片片无根漂泊的风中玫瑰。

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数字化网络是分权的,非中心化的,它的蛛网搜盖与触角延伸,从总体上解构了传统“金字塔”式权力话语模式,而让每一个体都享受在线平权并自成中心,同时又使每一中心成为他者的边缘。个体中心犹如恒河之沙,主体边缘则如玉石之阶,即所谓“人人皆中心,处处是边缘”。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从自我中心跌落又不断走向新的发现而向中心迈进的过程。有学者曾指出过,人类历史上除了逻辑哲学对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消解、科技理性造成人的普遍分裂和神性消退造成的价值空虚以外,人类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元话语”,在近现代已经遭受到三次实质性打击:一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人类并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星球上的微小生命;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人原来属于动物界,而不是神的造物;三是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力量,使“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说法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4](P430-431)人类历经“宇宙中心”、“上帝子民”、“理性君主”的三级跌落后,寻找自我根基、重建生命自信,便成为许多近现代哲人思考的中心,也激发出艺术家们“补天”的使命。互联网的个体中心并没有拯救人类总体上朝向边缘跌落,因为在哲学主体性上,网络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间性主体”或主体的边缘化。一方面,网民的所有上网活动都需要其他网民的交互与认同,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闪客”聚会;另一方面,网络文本往往是合作的、接龙的、他者介人和共享链接的,其主体性也必将是间性的、边缘的。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的悖论是数字艺术的宿命,也是网络创作活动的审美常态。

最后是精神临场与身体缺席。数字网络上艺术游子的“英雄聚会”是一种心灵相约的精神临场,而非身体的肉身躬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肉身缺席就使得虚拟的网络丧失了实际意义;恰恰相反,在信息沟通、系统控制、技术仿真等方面,勿需身体躬行的数字化世界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社会效能,如网络炒股、电子邮箱、网上购物、虚拟社区交友、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等,都是人在非“临场”的状态中实施的。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文学艺术表达,数字化网络中精神出场而身体缺席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要以临场的精神来铭写缺席的身体,或者说用精神出场的方式实现身体欲望。网络是一个宣泄欲望的自由空间,加入其中的精神表演多半是身体叙事。木子美的《遗情书》、竹影青瞳的《美体书写》等,不仅用文字写作“身体”,还配有个人肖像和生活图片来展示身体。那些在互联网上火爆一时的小说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中玫瑰》、《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等等,无不是以在场的精神演绎着缺席的身体,让肉身化叙事成为灵魂漫游与精神自赎的无底棋盘,从而使得“身体的大地行走”成为这些作品的文化命名。

网络写作的身体叙事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在工业文明和媒体霸权的消费社会,“身体”不仅是一个由骨骼、肌肉、内脏和五官组成的实体,它的反叛性登场作为对于异化现实的观念抵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事实,并已经与阶级、党派、社会关系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理论范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尔库塞在《与文明》中认为,文明对于身体快乐的剥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取缔身体和感性的享受是维持社会纲纪的需要,如果权力或者资本的运作还在加剧贫富悬殊,那么身体的快乐与异化的解除只有缩小到审美领域才能实现。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指出:“对肉体的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经成为新近的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成就之一。[15](P7-8)约翰·奥尼尔提出:“我们的身体就是社会的肉身。”[16}(P17)当我们从数字化媒体中发现精神在场而身体缺席的观念悖论时,既要充分认识身体是处于精神飞地之外又期待精神表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体察到数字化网络审美仍然源于哲学对于身体的控制,同时又要谨防将身体欲望与被游戏化叙事插人到文化消费主义的槽模。身体缺席虽然不会影响精神的解放,或身体会成为精神解放的终点,但身体却无法承担精神解放赖以修正的全部社会关系。这将是数字化精神现象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人学原道性课题。

注释:

①所谓“斯诺命题”是有关科技与人文矛盾关系的理论命题。1959年,身为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正式出版。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里,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斯诺命题”。

在互联网触角延伸、无远弗届的今天,对数字化技术进行价值阐释,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媒介认知,也不限于技术功能的效益省察,还需要有人文价值理性的意义阐释。探询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旨在破除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遮蔽,将电子媒介革命的现象学诠释作为体认和建设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思维平台和实践前沿,让网络技术的文化命意不断创生与人的精神向度同构的意义隐喻,使其成为人类“澄明的精神在大地行走”的一种生命安顿方式,以求达成高技术与高人文的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1]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JURGENHARBERMAS,TowardARationalSociety[M]Boston:Beaconpress,1968.

[3]汪丁丁.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A].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5][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7]ERICHFROMM,TheRevolutionofHope:TowardaHumanizedTechnology[M].NewYork:Harper&Row,1968.

[8]刘纯,方在庆.“两种丈化”:“冷战”坚冰何时打破?——关于“斯诺命题”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一02一06:24。

[9〕高利明.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WILLIAMGIBSON,Neuromancer[M].NewYork:BasicBooks,1984.

[11]TIMJORDAN,Cyberpower:TheCultureandPolitycsofCyberspaceandtheInternet[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9.

[12]GARVINPAULL,APragueSchoolReaderonAesthetics,LiteraryStructureandStyle〔M].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64.

[13][斯]艾尔难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鹤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的精神,笔者认为:数字美学是人民美学在当今国内的具体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那么,当前国内数字美学的研究现状如何?当今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又是如何提出的?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从笔者数字美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阶段,数字美学转向。目前,国内从“数字美学”这个范畴研究我国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的论著不多,多数学者习惯从诗学、叙事学、艺术学、媒介学、文艺批评等角度介人研究现场,这以黄鸣奋、南帆、欧阳友权、周宪、赵宪章、金惠敏、陶东风、金元浦、单小曦、何志钧、陈定家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在21世纪初期就注意到“数字美学”范畴的学术凝聚力和研究潜力,这些学者主要是颜纯钧、马立新、胡新桥、樊艳春、赵文书、李小丽、封帆、沈淑琦等人。他们从具体的数字艺术与数字设计着手,运用数字美学的概念分析了数字电影、智能化城市设计、别墅空间设计、好莱坞大片、媒体艺术、故宫国宝的数字呈现等数字艺术设计作品。这些学者虽然从数字美学角度介人但却止步于具体分析和概念应用,并未深人、周到地阐述和论证数字美学的理论容量,也未意识到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更忽略了数字美学最丰硕、最有名的指涉对象—网络文艺。笔者在2011年转向数字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先后与学术同仁合作出版学术著作《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文艺研究的数字审美之维》(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并在随后的5年内共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文。在这些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著和课题项目中,笔者从“数据库美学”( databaseaesthetics)人手,阐释了新世纪以来大众的“大数据审美”实践,论述了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及其话语建构,在此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辨析数字美学与模拟美学的区别并正式提出“数字审美范式”。具体说来:笔者从信息传媒文化的语境中提出“数据库里的囚徒”价犷论点,展示了新世纪国内大众在文艺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生存现状,细致分析了如此这般生存现状所集聚起来的“数据库里的消费文化”以及由此数字审美文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和新闻舆论话题,呼吁人们警惕网络空间里的“主体变体”( variants of sub-ject),吁请国家政府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保护数字化时代的个人隐私;笔者在数字审美范式中探究了数字审美的符号原理(理据性与任意性、相似性与规约性、密集与差异)和美学原则(分辨率、触摸屏、速度、升级),总结归纳了数字美学的文本理论—“生物数字文本”和数字屏幕的艺术原理(阿尔伯蒂纱屏),藉此数字美学理论在全媒体、微电影、微博微信(媒体事件中的“媒介玩具”、网络文艺(以及网络文艺网站)、数字电影中形象的三层分节、后现代艺术的“元观看”和生控复制时代的生物数字图像等案例具体分析了当今大众的数字审美实践。总之,我们既深人勘查了数字美学的理论资源,又将所论证的数字美学理论在国内诸多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分析应用。    

第二阶段,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以及数字美学是当今国内人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从数字美学到人民美学,笔者从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次参加福建省社科界的美学年会,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微审美”气“数字审美已经崛起”、“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等论点。笔者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12月19日召开的“当代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论微审美—以中国微电影为例》,以微电影为例阐述了基于国内当下甚嚣尘上的微文化的“微审美”论点:微审美具有赛博格的审美主体、微审美具有小叙事的审美风格、微审美具有后现代的审美本质。笔者在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福建省美学年会“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美学符号学初探—媒介转向中的审美转型》,在此“数字审美已经崛起”的宣言,着重指出:“数字审美的重要意义是给当代的理论思考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方法。我们应该以数字审美精神所产生的美学风格、美学观念、美学原则等社会伦理和文化诉求来甄别、选择、应用数字媒介技术,规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既要做技术推动者也要做技术负责者”。2016年11月22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共享发展,审美何为—聚焦“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论坛》,以“数字审美,给当论思考带来新气息新方法”为题对该论文中的这些观点进行了学术报道。2017年10月14日,笔者为福建省美学年会“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青年博士论坛提交参会论文《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和“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论点,着重强调“人民美学思想开始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展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建设中,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形态”。2017年12月4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新时代,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聚焦“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论坛》,以“数字美学,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为题对该论文中“作为当今人民美学时代形态的数字美学”观点进行学术推介。总之,笔者在2017年8月份撰写参会论文时首次把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联系起来,既论证了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又阐述了作为人民美学的数字美学理论。    

第三阶段,辨析与廓清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显然,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是从不同方面提出的美学范畴,数字美学是从科学技术、模介媒体的角度捍出的一种技术美学和模介美学,而人民美学是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角度提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即审美意识形态。可见,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与媒介技术中实现汇聚和统一。    

首先,新时代人民美学是当今国内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伊格尔顿认为历史上任何美学思想都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突然领悟到画或诗的终极价值,美学才能在当代的知识遗产中起着如此突出的作用。m,i;伊格尔顿据此对鲍姆嘉滕、夏夫兹博里、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本雅明、阿多诺等思想家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意识形态解剖。20世纪后半期,数字美学已经风行世界。21世纪初期以来,国内数字文艺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数字美学兴起。2010年代,数字文艺的创美实践和审美实践走向经验归纳和理论总结阶段,新的文艺美学范式破土萌发。当今国内数字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必然彰显着新的时代氛围—新时代人民美学,新时代人民美学也在数字审美和数字创美的文艺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在文艺阵线的领导权。而这种新时代人民美学的集中体现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以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为蓝底的数字美学肩负着一项历史重任—持续建构和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可见,当今国内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哲学;广谱哲学;哲学科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51-06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朱晓鸿(1971-),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博士生。

广谱哲学是1996年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张玉祥教授正式提出的。17年来,广谱哲学不断取得新进展,也得到了愈益增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本着促使该学科继续深入发展的期望,特就广谱哲学的创立、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一综述。

一、广谱哲学的创立

广谱哲学是为了解决哲学里长期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吸取了系统科学的成果,采用现代数学的方法而创立的。

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是指哲学命题具有最高的普遍性,但难以确切化、精确化,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这是许多哲学命题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例如,哲学史上“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之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真理-元论”与“真理多元论”之争等。事实上,这类哲学命题比比皆是,差不多随便找出一个哲学命题皆是如此。广谱哲学则用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

广谱哲学要解决的另一个矛盾是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说,传统哲学讲的“哲学方法”是没有程序的,即没有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步骤。例如,传统哲学讲“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因此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传统哲学不仅没有进一步揭示现象如何反映本质、本质决定什么样的现象,而且也没有提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序。广谱哲学则在揭示了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广义量化结构基础上,给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不失一般性的程序。

很显然,要解决上述两对矛盾是很不容易的,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适宜的数学工具。所谓“适宜的”,一是这种数学不依赖于数量关系,因为哲学问题一般不涉及数量关系。因此,传统的以数量关系为基础的数学(如代数方程、三角函数、微积分等)不能描述哲学问题;二是这种数学的适用面要宽,因为哲学概念、命题的根本特征就是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在经历了多年的失败之后,张玉祥教授于1987年开始接触并系统地研究了泛系方法论,后者是由我国数学家吴学谋教授创立的。顾名思义,泛系方法论是适合于广泛系统的数学化的方法论,它把集合论、近世代数、图论等的许多成果推广到一般系统。它不依赖于数量关系,又具有高度的普适性,显然这正是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适宜的数学工具。

1989年,张玉祥教授发表了《关于哲学的规范化道路》一文,正式把泛系方法论作为哲学数学化的建模工具。从1990年到1995年,张玉祥教授连续发表了20余篇论文,重点是分析、研究如何应用泛系方法论为哲学问题建立模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1996年,张玉祥教授发表了《关于广谱哲学的构想》一文,标志着广谱哲学的正式提出。从1996年至今,有数十位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广谱哲学论文和3部专著。这些论文著作反映了广谱哲学的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第一,它为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建立了相应相称的数学模型(参见表1)。这里所谓的“相应相称”,是指哲学概念的普适性有多高,所建立的模型的普适性就有多高。第二,它为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所谓“哲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相称的程序。这里“相应相称”的含义与上同。第三,它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例如,描述事物具有多重属性的多叶客观性概念、描述事物量变质变的类变概念(同类变和异类变)、描述社会价值取向分布的价值场、价值网概念,等等。在方法上,广谱哲学提出了多种联络分析法、广义极值分析法、大系统广义偏导法,等等。第四,广谱哲学也在数学、系统科学、文艺学、人才学、法学、管理学、科技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十余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二、广谱哲学的研究现状

根据检索的结果,有关广谱哲学的论文、著作100余篇(部)。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理论评价三大类。

(一)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作者(论文、著作)以张玉祥教授为主,主要内容为广谱哲学的基本概念、广谱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广谱哲学的理论特征等等。关于广谱哲学的基本概念,张玉祥教授认为,“广谱”两字的基本含义是“广泛的知识系列”,亦即“普适性”,它反映了哲学的根本特征。他认为真正的哲学都应具有“广谱性”。学术界流行的关于哲学的“意识形态说”、“人学说”(把哲学看成人学)、“社会科学说”(把哲学看成社会科学),等等,都是走偏了。没有反映出哲学的本质特征。提出“广谱哲学”这个概念,正是为了恢复哲学应有的普适性。

张玉祥教授提出,广谱哲学以辩证结构主义为建构思想。辩证结构主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传统结构主义的继承和改造,即继承了传统结构主义的合理内核(如广义结构的概念、模块组合的方法等),同时又赋予各种客观结构以可变性、可转化性和可观控性等。在辩证结构主义的建构思想下,各种哲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被抽象、分解成不同的结构模块,然后通过哲学结构模块的连接、组合或变换来模拟各种哲学问题。按照他的分析,广谱哲学的基础理论分为六个基本板块,即广谱存在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类变论、广谱映像论和广谱价值论。

广谱存在论是广谱哲学的本体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观等为主要哲学背景,以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与变换群的关系,现代数学中变换群与等价类的关系等为主要科学背景,通过引入可映像公理和等价性公理而定义客观存在的概念,并据此推出多叶客观性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它还给出了隐存在(对应显存在)、历史存在、未来存在和无限存在(对应有限存在)等多种特殊存在形式的广义量化模型和相应程序。它用数理形式的成果批驳了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多种错误观点。

广谱联络论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的一种定型研究。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为主要哲学背景,以一般系统论关于系统性质的理论和现代科学关于普遍联系的事实为主要科学背景,通过引入最小联络公理和性状非自在公理而推论一般系统论的诸多重要结论,并与现代科学(现代物理、化学等)的有关原理相衔接。广谱联络论所提出的多种联络分析方法(宏观联络分析法、主要联络分析法、关键联络分析法等),以广义量化的程序模拟了具体科学中的诸多方法。

广谱阴阳论是关于辩证矛盾学说的一种新研究。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为主要哲学背景,以现代数学中的对偶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关于相互作用的普遍事实为主要科学背景,用满足两个抽象数学条件的阴阳序偶模拟辩证矛盾概念,区分了具有不同性状的两类阴阳――动力阴阳和状态阴阳,并刻画了它们的存在性公理。广谱阴阳论关于主序阴阳的理论,关于类阴阳的理论,完整而形式具体(指数理形式)地刻画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的学说和关于基本矛盾的学说。它所提出的阴阳控制的思想从动力机制上刻画了一般控制的实质。

广谱类变论来源于量变质变规律的辩证结构主义研究,其哲学背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质变规律和时间一维性观点等,科学背景是科学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量变质变现象和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中的系统演化理论。它用同类变(同一等价类内的变化)模拟广义的量变,用异类变(从一个等价类跃迁到另一个等价类)模拟广义的质变,通过引入环参诱变公理和质量关联公理而推论系统类变规律,通过耦合量变质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推论阴阳类变规律。广谱类变论关于系统演化的可逆与不可逆的广义量化模型回答了认识论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立的根源。它关于系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广义判据以及关于系统类变的观控理论,对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研究一般控制理论均具有新的参照意义。

广谱映像论是以广义映像(数学上表现为映射)概念为基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的研究。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论、实践观和真理观等为哲学背景,以离散数学的映射概念、泛系方法论的映像概念、控制论和泛系方法论的观控方式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实验方法等为科学背景,提出了多种能动反映的映像模型,并通过引入现象归类公理和本质存在公理构造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典型映像(如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相似现象的类比移植等)。它关于等价映像的真理定义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性的判据(结构模拟型判据、机理模拟型判据等)在极其抽象的广义量化形式上概括了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践结果。它关于认识的逆像理论具体地模拟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过程。

广谱价值论是关于哲学价值论的一种结构化、模型化研究。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为哲学背景,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泛系方法论的广义供求观等为科学背景,通过引入广义供求关系(不限于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而给出了价值实现的两个数学条件(同质性和非空性条件)。它用对单元素集的映射幂形式为对立的与辩证的价值判断建立了模型,分析了它们的区别与转化。它通过引入一般评价函数来模拟各种评价过程。广谱价值论还构造了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价值场网模型,特别是给出了社会价值场网的一般调控模型。

(二)典型应用研究

关于应用方面的研究,已有数十位作者做了认真的探索。限于篇幅,这里只列述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是广谱哲学主要数学基础,因此,在广谱哲学创建过程中,广谱哲学的创建人张玉祥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适应哲学研究的需要,张玉祥教授对离散数学的诸多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集合、运算、二元关系、偏序、等价、映射、结构、同态、同构和变换群等,做了系统的扬弃和改造,揭示这些概念和方法中蕴含的事理、哲理和技理,并按照辩证结构主义的思想予以动态化处理,用以描述辩证发展和转化。周锦安教授不仅具体地阐发了广谱哲学对离散数学扬弃和改造的内容,而且概括和提炼了广谱哲学对离散数学扬弃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苗教授则在概括广谱哲学对离散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广谱哲学的运筹学意义。

第二,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广谱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背景,因此,在广谱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对系统科学的吸收、提炼和改造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张玉祥教授对于一般系统论关于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嵌套性、动态性以及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关于系统演化、可逆与不可逆、稳定与不稳定和系统分析法等,均从辩证结构主义和广义量化方法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王晓岗副教授则从广谱类变论的角度对系统的演化和发展变化做了更为具体的研究。

第三,物元分析。物元分析是我国数学家蔡文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以物元(指描写事物的基本元素,包括事物、特征和数值三个要素)和物元变换为研究对象。1998年,张玉祥教授首次运用广谱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物元分析的若干核心概念(如可拓集合、零界、特元变换等)做了系统的分析。其中可拓集与广谱类变论、零界与广义中界、物元变换与广义变换的结合,在一定的意义上拓展了物元分析的数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新亚教授又运用广谱哲学的方法对相关概念做了详尽的广义量化分析。

第四,科技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是国内外科技界、科技哲学界多年的热门研究领域,也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偏于零碎和不系统,缺乏统一的理论依据和不失一般性的程序。为此,广谱哲学基于它所提出的单叶客观性和多叶客观性原理,探讨了科技创新中的“求真”和“怀疑”精神、科技创新与观控方式的关系、产生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并为多种科技创新方法(如学科交叉法、类比移植法、系统置换法等)建立了广义量化的模型和程序。

第五,西方哲学史。广谱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的观点做了系统的分析,特别是运用结构分析和广义量化分析的方法,肯定了他们的合量内核,澄清了许多混乱之处。这些分析涉及柏拉图的“理念论”、洛克的物质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贝克莱的“感知说”、休谟的“不可知论”、胡塞尔的“本质变更法”、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证伪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许多有争议的概念和命题,例如“思想”、“正确思想”、“错误思想”、“思想的复要性”、“思想的稳定性”、“思想的流变性”和“思想教育的内化”等。广谱哲学运用广谱映像论、广谱类变论中的观点和方法均对它们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广义量化分析,分别为它们建立了思想的映像模型、多影模型、自稳模型、思想的跃迁模型等。

第七,文艺理论。这里的文艺理论是指探索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规律的理论。广谱哲学针对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活素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设计、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篇章结构的谋划等,运用广谱映像论和广谱价值论,提炼和概括了多种文艺创作模式,例如文艺取像模式(商化映像、子集映像、赋价映像等)、影像合成模式、情节生成的变换模式和叙事类作品的结构设计程序等。这些模式或程序,不失一般性,又有足够的灵活适应性。

第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熟。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特征、“先富后富论”和“一国两制”等。为这些理论建立适宜的结构模型和广义量化模型,是广谱哲学又一应用领域。为此,广谱哲学先后为这些理论建立了初级阶段的交叉结构模型,“一主多元结构”(一个主导,多元发展)的偏序结构模型、坚持“四项基本原理”的自同构模型和“先富后富论”的大系统广义偏导模型以及宏观调控模型等。

第九,其他研究。广谱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涉猎了其他诸多领域的问题。例如,张玉祥教授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价值量映射模型,他还为人才成长与培养模式建立了能级轨道跃迁模型等。此外,张泽中、黄强等在《探讨水利工程绿色利用的广谱哲学基础》一文中,用广谱价值论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水利工程绿色利用问题。贾屏在《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广谱哲学基础探讨》一文中,用广谱价值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讨论水资源利用的相关问题。尹强、田世民等在《论都江堰地区旅游开发的广谱哲学基础》一文中,则把广谱价值论的思想和方法与旅游开发等结合起来等等,这里不再细述。

(三)若干理论评价

在理论评价方面,已有数十位学者对于广谱哲学做了积极的、肯定性的评价。限于篇幅,这里只列述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

1998年,我国数学家、泛系方法论创建人吴学谋教授在《广谱哲学探索》序言中。认为广谱哲学是“泛系方法论在哲学园地上结出的一枝绚丽的花朵”,是“独具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

1998年,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陶承德教授在《广谱哲学探索》序言中,认为广谱哲学的研究“最终将导致哲学原理和体系本身的深刻变化,给几千年来的古老哲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1998年11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闫世全教授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书评《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评析》,认为广谱哲学“元疑属于哲学研究中最富挑战性、最富冒险性的课题之一”,指出广谱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四化”(广义的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和程序化)工作,“大大地深化和推进了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1999年,吴学谋教授在香港的《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刊物上发表《泛系:一种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新研究》,文中指出:“张玉祥用泛系方法论、泛系数学、泛系哲学具体发展了具有创造性的、元科学性的广谱哲学,对哲学、系统论的交缘以及哲学的现代化、规范化、形式化或数学化做了可贵的探索。”

2004年,河南省科学院院长余守志教授在《广谱存在论导引》的序言中,集中评价了广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谱存在论。他指出:“广谱存在论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色是它抛弃了任何实体性的概念,如元气、‘五行’、分子、原子、一般物质、场等等,甚至也抛弃了任何特定关系或结构的概念、系统、组织、有机体等等,而以多重(n个人或n次,n可取无穷大)观控作用下的等价性(不变性)取代了它们,但又把它们作为特例统摄其中。这样一个思想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原则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又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又极大地拓展了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范围。”余守志教授认为,广谱存在论中的多叶客观性定理,“无论对于本体论、认识论,还是对于真理观、实践观都是一个重大的推进”。

2006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刘二中教授在“自主创新与广谱哲学1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充分肯定了广谱哲学的大胆创新精神,认为广谱哲学可以称为是“中国的广谱哲学学派”。

2006年8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鸿生教授在“自主创新与广谱哲学1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对广谱哲学为辩证法引入结构主义观点,形成了辩证结构主义的建构思想,对于广谱哲学通过引入不同的条件,使两个相反的判断同时成立,用结构分析方法解决可知与不可知的对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代表两种不同层次的经济学等观点,表示充分的肯定”。

2006年8月15日,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其昂教授在“自主创新与广谱哲学1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对广谱哲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广谱哲学能够把现代数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发扬和学习的”。

三、广谱哲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广谱哲学从1996年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17个春秋,回顾过去,可以说充满了艰难曲折,但展望未来,广谱哲学如何发展?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谱哲学研究所所长张玉祥教授就广谱哲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如下的思路。

第一,基础研究。广谱哲学的基础理论目前有六个板块,即广谱存在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类变论、广谱映像论和广谱价值论。可以说,广谱哲学在这六个板块上均做了较为重要的工作,即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在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和程序化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相对而言,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较弱。原因是:其一,量子力学的发展给广谱联络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拉兹洛在《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一书中关于ψ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与全息场)的学说?量子通讯背后隐藏的事物机理与普遍联系学说是什么关系?其二,在数学上,对偶同构、自对偶同构抑或对偶同态、自对偶同态能否确切地描述对立统一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认真思考。

第二,应用研究。广谱哲学尽管有了十余个领域的应用,但还不够深入具体,还不够广泛全面。所谓不够深入具体,是指在已应用的学科,还只是浅尝辄止。例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还只是对劳动价值论做了数学描述,其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还没有涉及。又如,在法学领域,也只是在自由裁量权和国家机构设置上做了一定的结构分析,其余的法学问题还远未涉及。所谓不够广泛全面,其一是说,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诸多专题上不够广泛,如上所述。其二是说,还有许多学科尚未涉及。例如,军事谋略学、理论历史学、生态学和语言学等等。特别是还没有形成广谱哲学应用的优势学科。这里所谓的优势学科,是指广谱哲学在某些学科的应用,使该学科获得了不同于传统理论和方法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是靠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得不到的。例如,在系统科学领域,广谱哲学主要在一般系统论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上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在广谱哲学的应用研究上,需要广谱哲学工作者与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联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才能结出更多的硕果。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谱哲学 研究对象 建构思想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摘要】广谱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以辩证结构主义为建构思想,运用现代结构型数学方法,对传统哲学概念和命题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是使传统哲学获得现代科学形态的一种新尝试。广谱哲学的研究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和结构数学法,它是把哲学概念、命题抽象为满足一定公理的形式结构,然后用相应的数学结构来刻划的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广谱哲学 研究对象 建构思想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广谱哲学是1996年由我国学者张玉祥教授提出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它融哲学、数学、系统科学为一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辩证结构主义为建构思想,运用现代结构型数学方法,对传统哲学概念和命题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即所谓的广义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和程序化的处理),是对传统哲学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

广谱哲学的“广谱”二字的直接含义是“广泛的知识系列”,目的是突出哲学应有的普适性。其本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即“普遍规律说”,它也是对多年流行的关于哲学的“意识形态说”、“社会科学说”、“人学说”等的一种匡正。当然,广谱哲学不仅在名称上坚持了哲学的普适性,而且在研究对象、建构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均贯彻了“广谱性”。

广谱哲学的研究对象

广谱哲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两对基本矛盾,即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①第一对矛盾是说,哲学命题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即具有世界观或宇宙观的性质,但难以精确地表达,例如难以用数学语言来刻划。从逻辑上说,这是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反映的事物的属性越少),则它的外延就越宽(反映的事物的个数就越多),反之亦然。以“医科大学”和“大学”两个概念为例,“医科大学”的内涵比“大学”的内涵多,因而,“医科大学”的外延比“大学”的外延窄。哲学概念是内涵最少的概念,因此它的外延也就最宽,由哲学概念组成的命题的外延也就最宽,它们横跨自然、社会乃至思维诸领域。哲学概念和命题内涵最少,即舍弃了具体事物的具体特征,只保留了事物的最一般的性质,因此难以确切化、精确化。可见,所谓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实质上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这对矛盾在哲学上的反映。

为了解决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历史上曾有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做过认真尝试。例如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曾希望用几何学的公理方法、代数学的模型化方法描述哲学问题、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哲学数学化问题上与笛卡尔有着惊人一致的观点、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构想一种“普遍的代数”刻划哲学问题②、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则用数理逻辑方法把哲学问题划归为逻辑问题③,等等。他们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有哲学和数学两方面的原因。

在哲学上,笛卡尔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不可能抽象出几条协调一致、没有矛盾的公理(一组数学化的前提)。

在数学上,笛卡尔时代数学的最高成就是他创立的解析几何。但哲学问题既没有几何形状,也没有数量关系,因此,哲学问题数学化是不可能的。莱布尼茨为“普遍的代数”(实为数理逻辑)奠定了基础,但最终没有建成。

罗素把哲学的本质看成是逻辑,这本身就是非常偏颇的,何况数理逻辑直到今天本质上仍是形式逻辑,无法刻划辩证法问题。罗素及其后继者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还把逻辑局限于经验的、实证的范围内,否定“形而上学”(即超出经验、实证范围之外的学问),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没有“形而上学”(超出经验、现象、实证之外的学问)就没有哲学。

广谱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各种哲学中相对成熟、正确的哲学,从而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背景参照系。广谱哲学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找出哲学概念、命题的稳定的结构内核,确定这些结构内核的前提条件,形成公理(系统),然后用结构型数学(非数量型的数学)予以刻划。例如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称为物质)的概念,要满足“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两个条件。通过结构分析,第一个条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被抽象为“可映像公理”,可用数学上的“映射”概念来刻划。第二个条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过结构分析被抽象为“等价性公理”,可用数学上的“等价类”刻划。通过这两个公理,可以推出“单叶客观性定理”、“多叶客观性定理”等重要结论,它们对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观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④。

广谱哲学要解决的第二对矛盾是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说,通常的所谓哲学方法是没有程序的,即没有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先后顺序和步骤。这就是哲学上常讲的“世界观也就是方法论”。例如说:任何客观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且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这是世界观,然后用这个观点看世界,就要求“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叫世界观转化成了方法论。这其实是视角的转换,即从本体论的视角转向了认识论的视角,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没有可操作的程序。由于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因此,在不丧失哲学原理的最高普遍性的前提下,为哲学原理建立可操作的程序就是很有必要的。

广谱哲学解决哲学方法程序化的基础是前述第一对矛盾的解决,即在对哲学概念、命题“结构分析+结构数学化”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哲学概念、命题的形式结构(数学化的结构内核)按顺序展开。例如要建立上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序,先要通过结构分析和结构数学刻划,确定所谓事物的本质是同类事物的共有性质(这需要较复杂的论证),因此从现象到本质是从某个事物的等价类(现象集合)到该等价类某个公共性质(本质)的同态映射,即我们有某个广义投影,使得该投影是个常映射(常映射是个数学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把这个过程按步骤写下来,就成为一个不失一般性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序。

按照上述解决两对基本矛盾的思想和方法,广谱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分概念、命题或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和程序,并逐渐形成了广谱本体论(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存在论)、广谱联络论(相当于普遍联系观)、广谱阴阳论(相当于辩证矛盾观)、广谱类变论(相当于运动观、发展观和质量互变观)、广谱映像论(相当于认识论、真理观)、广谱价值论(相当于哲学价值观)等六个基本板块,初步实现了哲学问题的广义公理化、广义模型化、广义数学化和广义程序化的“四化”形式。同时,广谱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中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哲学、数学、系统科学、管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人才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10余个领域的若干专题上获得了初步的应用,对于推动这些学科向着规范化(即上述的广义“四化”)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广谱哲学的建构思想

为了解决上述两对基本矛盾,经过多年的探索,广谱哲学确立了自己的建构思想,称为辩证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稳定结构,正是这个结构使自己成为自己。所谓结构就是“要素集+关系”,它不限于有形结构,因而是广义的。例如,要素集是一堆沙子,它们的关系是重力关系,这就是沙堆的结构。又如要素集是天上星星的集合,它们的关系是万有引力,这就是天体结构(天体系统)。再如要素集是生物的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食物链关系,这就是生态结构(生态系统)。此外,像人际关系结构、社会结构、概念结构、理论结构、乃至于事件、过程等等,都可以表现为“要素集+关系”的形式。

结构主义的合理内核是,第一,用结构概念的普适性统一地刻划各类事物。如上所述,结构概念对各类事物具有充分的普适性,而哲学命题都是具有最高普适性的问题,因此,哲学问题可以用结构的语言表达,这使哲学问题的研究建立在了一个新的基础上。

第二,用结构的可组合性描述各类事物系统性状的改变。一方面,可以用简单的结构组合生成复杂结构,也可以把复杂结构约化为简单结构。哲学命题也一样,可以把复杂命题分解为若干简单命题,也可以由简单命题的组合生成复杂命题,它们均可以用结构的组合变换来刻划。

第三,用结构的比较方法研究结构之间的关系。当把不同的事物或系统抽象成一定的结构后,常常涉及到结构的比较问题,以确定两个结构的异与同、相似与不相似、简单与复杂等。哲学命题有类似的问题。例如量变质变规律涉及到熵集内等价类的比较问题,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涉及到同态映射(这里是投影)问题等。

结构主义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其一,唯心主义倾向。许多结构主义流派不承认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心智的产物”。其二,孤立地看待结构,即把结构看成是自满自足的封闭的系统,不考虑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其三,忽视结构的运动、变化。许多结构主义只强调结构的共时性、稳定性,忽略了结构的历时性、流变性。其四,不考虑对结构的控制和改造。既然许多结构主义流派不认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只是人的“心智的构造”,当然谈不上对结构进行控制和改造了。

结构主义的上述缺陷正好是缺乏唯物辩证法精神的结果。因此,广谱哲学把唯物辩证法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建构思想,即辩证结构主义,它可以看成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一种改造,也可以看成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新形态。

辩证结构主义吸取了上述结构主义的合理内核,同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即把观念上的各种结构看成是客观事物的结构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各种结构问题,把结构看成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可流变、可转化、可生灭、可调控的,从而可用结构方法描述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与演变。

广谱哲学的研究方法

前面说过,广谱哲学的研究方法是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数学方法,其中结构分析法的核心是找出支撑某个概念或命题的稳定的结构,而所谓稳定的结构,是指该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变性。例如文化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已给出上百个定义,但文化概念有无一个稳定的结构内核。广谱哲学经过系统的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提出文化概念的稳定的结构是“一定价值取向的对象化”。例如,一块石头不是文化,但把这块石头雕刻成一定形状的物品,或刻上一定的文字等,它就成了文化产品。这里“一定形状的物品”、“一定的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而通过石头这个载体,把作者的价值取向对象化(可观可控化)了。又如人们制订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如对哪些人有利或有害、政策导向等),以文字、纸张或电子影像系统等载体,把人们的价值取向对象化(可观可控化)了。文学艺术作品也一样。不难知道,流行的关于文化概念的上百个定义,均是上述“稳定的结构内核”的特殊表现形式⑤。

同样地,广谱哲学还用结构分析方法揭示了一大批流行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如素质、思想、内化、强化、协调、平等、异化等等)的“稳定的结构内核”,澄清了许多模糊和混乱问题。更一般地,广谱哲学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上百个基本概念、命题和原理的“稳定的结构内核”,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建立模型奠定了基础。

所谓结构数学方法是在上述结构分析基础上,运用“结构型数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这里结构分析和结构型数学是对应的,即通过结构分析找到了某个概念、命题的“稳定的结构内核”,再用一定的数学结构把它表达出来。所谓结构型数学就是研究抽象的数学结构的数学,而抽象的数学结构不限于数量关系的结构,它可以是任意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在数学上,抽象的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任意事物的集合上的。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说“武则天是女皇”时,是说武则天既是女人(中的一员)又是皇帝(中的一员)。因此,设A是女人的集合,B是皇帝的集合,则“武则天(记为w)是女皇”就成为w∈A∩B。这里没有数量或变量,只有关系结构。其中A∩B是两个集合的“交”运算,符号∈表示武则天是A∩B的一个元素,这是一个隶属关系。又如当我们说“张三和李四是夫妻”时,可以认为是男女各种可能关系(配对、组合)中的一种关系。设A是中国男人的集合,B是中国女人的集合,则A×B就是所有中国男人和所有中国女人可能组合、配对的集合。其中符号“×”叫作笛卡尔直积,A×B的意思是,每次从A中取出一个男人,每次从B中取出一个女人,配成一对,所有可能配对的集合就是A×B。例如A×B中的元素可以是父女关系,可以是叔侄女关系,可以是舅外甥女关系等,而夫妻关系(记为R)只是A×B的一个子集合,即RA×B,其中符号“”表示包含在…里头,这时“张三(记为z),李四(记为l)是夫妻关系”就成为(z,l)∈RA×B,即张三和李四的夫妻关系只是夫妻关系(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在这个例子中,也没有涉及到数量关系,只是给出了两种抽象的结构:夫妻关系RA×B和隶属关系(z,l)∈R。

通过运用上述的结构数学方法,广谱哲学不仅为大量的日常语言概念、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建立了结构数学模型(也称广义量化模型,以区别于狭义量化模型即数量型模型),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上百个概念、命题和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推演奠定了基础。

结语

总的来说,广谱哲学在三十余年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两对基本矛盾)、适合哲学问题的建构思想(辩证结构主义)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结构分析和结构数学方法),开创了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打开了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野,取得了一批可供检验的新成果。这对于传统哲学的研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值得哲学界、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注释】

①张玉祥:“广谱哲学的基本概念、框架与应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7期。

②[美]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4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第86页。

③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④张玉祥:《广谱哲学浅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45~257页。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6篇

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等具体门类和分支;哲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有的是一般的哲学问题,有的是各哲学门类或分支的特有问题,还有的是哲学不同分支之间以及哲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因交叉而出现的问题。因此,通过cssci收录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通过分类处理、具体分析来考察学科研究的热点,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005-2006年度cssci哲学论文关键词标引数据,对2005-2006年的哲学热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哲学门类;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分类处理,既把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热点和研究趋势,也能够说明各哲学门类和分支的具体热点与趋势。

2005-2006年cssci共收录哲学论文8278篇,这些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有16000多个,其中被标引15次以上的有160个左右。下面分类对这些标引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加以分析,了解2005-2006年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哲学门类关键词分析

根据我们对哲学研究成果的观察和了解,哲学论文中如果直接标引哲学或哲学各门类的名称为关键词,则所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大多与学科或各门类的自我描述、反思或建设有关,即便是具体人物、流派或问题的研究,也与上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如表1中被标引的哲学(60次)、哲学研究(22次)、哲学观(18次),显然都是学科相关问题的标示。

分析表1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的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心。

如果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324次)、马克思主义(133次)、马克思(132次)、马克思哲学(87次)、西方马克思主义(33次)等高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哲学研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关键词标引数达到577次。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如果合并中国哲学(112次)、中国哲学史(33次)和中国古代哲学(15次),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达到了160次,排名第二,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规模决定的。但就中国哲学自身来说,学科的自我反思和建设显然也有较高的热度。如果将科学哲学(83次)、技术哲学(54次)和工程哲学(20)这些通常视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关键词相加,其标引数为157次。与西方哲学相关的关键词标引数,如西方哲学(61次)和西方哲学史(15次),共76次。这表明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科反思和建设也有一定的热度。

分析表1还可以看到,一些具体分支和方向是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如政治哲学、实践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特别是政治哲学、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通过关键词的标引数来看,2006年比2005年有大幅度提升,增热趋势明显。

二、哲学基本问题关键词分析

哲学作为一个形态较为成熟的人文学科,学科研究所围绕的核心问题通常包括一些历久弥新的“老问题”。同时,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致思于一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是在新的理论和实践境遇中出现的,需要展开新的探索。

表2给出了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标引关键词。

通过分析表2可以看到。一些哲学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如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辩证法、方法论、自由、存在论等,仍是哲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一定是专门进行的,往往更多地是在具体研究中加以涉及。另外一方面,一些现当代哲学研究中所凸现的“新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如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生活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真理、主体间性等,作为关键词的标引数排列较前,且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成为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对象。特别是现代性、后现代问题的讨论,显然成为热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3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3,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注意到,一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理论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荣辱观也成为重点的关键词或标引数上升幅度较快的关键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中,除马克思之外,关于恩格斯的研究也有增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也是重点。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持续关注。

四、中国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4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中国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4,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哲学学派的研究看,先秦儒道哲学、周易哲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等仍是研究的重点。从研究的重点人物看。先秦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宋明理学家中的朱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以及现代新儒家中的冯友兰、牟宗三等,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就哲学问题而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生境界等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独特问题,仍有广泛的理论效应。此外,关于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思考,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五、西方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5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西方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5,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是研究的重点。此外,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研究热度有较大上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胡塞尔、德里达等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六、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6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6,有关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描述与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虽然相关描述

与思考更多地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展开。就问题而言,对科学的反思以及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技术理性等,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

七、道德哲学关键词分析

cssci在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的考察中,将伦理学的内容也纳入其中,因此设计了表7,对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道德哲学方向(包括伦理学)标引关键词加以统计并作分析。

根据表7可以看到,与道德哲学自我描述相关的关键词道德(60次)、道德哲学(38次)有较高的标引频次,说明相关问题是讨论的热点。在道德哲学的理论方面,如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价值、人性、人性论、德性等,这些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此外,在有关道德的具体实践领域,也有相应的理论思考,如道德建设、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成为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关键词标引出现于2006年,并达到27次。显然这与由国家所主导的道德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根据表7,“伦理学”作为关键词标引频次达到71次,说明伦理学领域的自我描述是一个重点。伦理学领域的热点还体现在具体的伦理学方向和分支的研究。在中国学者这里,除了传统的儒家伦理受到重视之外,当代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等,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八、结语

本文就哲学研究的自我描述、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有了客观的了解和把握。下面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的升降趋势对相关问题加以总结和说明。

笔者注意到,有些关键词的标引频次有显著增长,说明相关的研究处于上升态势,学者较为关注,研究正在加强。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和描述。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引频次的显著上升得到印证。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作为关键词的标引频次也有迅速上升。语言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8次,2006年则被标引30次;分析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5次,2006年则被标引21次。这说明。在2005-2006年间,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为中心的研究显著增强。

在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中,除了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等传统问题受到关注外,一些与当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其增长的趋势明显。如现代性与后现代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

就哲学各学科门类自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领域中的天人关系研究以及孟子研究,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相关的学派和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哲学(如技术创新和技术理性)研究,道德哲学领域中的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研究等,增长趋势明显。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哲学/数学哲学/数学哲学的革命

【正文】

本文有两个互相关联的目标:第一,对科学哲学对于数学哲学现展的重要影响作出综合分析;第二,对新的研究与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进行比较,从而清楚地指明数学哲学现展的革命性质。

一、从一些具体的研究谈起

如众所知,由1890年至1940年的这五十年,可以被看成数学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弗雷格、罗素、布劳维尔和希尔伯特等,围绕数学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发展起了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数学观,从而为数学哲学的研究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特别是,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曾对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后者则曾在科学哲学的领域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

然而,在四十年代以后,上述的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逻辑主义等学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的研究规划却都没有能够获得成功,从而,在经历了所说的“黄金时代”以后,数学哲学的发展就一度“进入了一个悲观的、停滞的时期”;与数学哲学的困境相对照,科学哲学则已逐步摆脱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的发展时期。也正因为此,科学哲学的现展就对数学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对数学哲学的现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就科学哲学对于数学哲学现代研究的影响而言,在最初主要是一些直接的推广或移植。例如,作为新方向上研究工作的一个先驱,拉卡托斯就曾直接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推广应用到了数学的领域。尽管推广和移植的工作是较为简单的,但这仍然依赖于独立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因为在数学与一般自然(经验)科学之间显然存在有重要的质的区别。

为了使得由科学哲学中所吸取的观念、概念、方法等确实有益于数学哲学的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于相应的研究问题,也即是希望通过以科学哲学领域中某一(或某些)理论作为直接的研究背景以解决数学哲学中的某些基本问题。例如,M.Hallett的论文“数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发展”就以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也即所谓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作为直接的研究背景,但Hallett在这一论文中所真正关注的则是数学的方法论问题。因而,尽管其声称“希望能找到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相类似的数学发展的方法论准则”,Hallett的实际工作却与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由于Hallett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经验科学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可以依赖于不断增加的事实性命题,但是数学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对应物。”因此,在Hallett看来,相应的科学方法论准则(即新的理论能作出某些预言,这些预言并已得到了确证),就不可能被直接推广到数学的领域。

与上述的方法论原则相对照,Hallett提出,新的理论在解决非特设性的重要问题方面的成功可以被用作判断数学进步的准则。Hallett并指出,这一准则即是对希尔伯特在先前所已明确提出的相应思想的一种改进。从而,这就确实不能被看成对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直接推广。

在数学哲学领域内我们并可看到一种不断增长的自觉性,即是关于科学哲学领域中的思想或理论对于数学哲学“可应用性”或“可推广性”的深入思考。例如,H.Mehrtens在他的论文“库恩的理论与数学:关于数学的‘新编年史’的讨论”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在将库恩的理论推广应用到数学时,应当首先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在数学中是否存在有这类东西(按指革命)?”第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这一概念对数学编年史的研究是否有确定的、富有成果的应用?”

显然,即使前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种直接的推广或移植,后一问题的解答则依赖于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独立的研究,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了对库恩理论的评价,而且也直接依赖于关于应当如何去从事数学哲学(和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思想。

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Mehrtens提出:“尽管(数学中)存在有可以称之为‘革命’或‘危机’的现象,我对这两个概念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它们并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

当然,上述的结论并不意味着Mehrtens对库恩的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Mehrtens明确地指出,库恩所提出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对于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Mehrtens写道:“围绕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概念具有很大的解释力量——在我看来——它们为数学编年史提供了关键的概念。”

上述的批判态度和深入分析显然表明了一种独立研究的态度,从而,与简单的推广或移植相比,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进步。作为这种进步的又一实例,我们还可看基切尔(P.Kitcher)的数学哲学研究。

一般地说,基切尔在数学哲学领域内的工作主要就是将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推广应用到了数学之中,特别是,基切尔不仅由库恩的理论中吸取了很多具体的成分,更吸取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思想,即如关于科学活动社会—文化性质的分析等。另外,基切尔所主要关注的则是数学历史发展的合理性问题。例如,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基切尔首先考察了什么是数学变化的基本单位。基切尔写道:“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应当以关于数学变化单位的更为精确的描述去取代关于‘数学知识状况’的模糊说法。这一问题与关注科学知识增长的哲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形式上是互相平行的。我认为,在这两种情形中,我们都应借助于一个多元体,也即由多种不同成分所组成的实践(practice)的变化,来理解知识的增长。”

在基切尔看来,后者事实上也就是库恩的“范式”概念的主要涵义。然而,基切尔在此并没有逐一地去寻找“范式”(或“专业质基”)的各个成分(如“符号的一般化”、“模型”、“价值观”、“范例”等)在数学中的对应物,而是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分析。基切尔提出,“我以为我们应当集中于数学实践的变化,并把数学实践看成是由以下五个成分所组成的:语言,所接受的命题,所接受的推理,被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和元数学观念。”显然,这即是对库恩基本思想的创造性应用。

其次,基切尔又具体地指明了若干个这样的条件,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数学实践的变化可被看成是合理的。从而,这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在基切尔与库恩之间所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尽管前者从库恩那里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思想,但他所采取的是理性主义、而并非是像库恩那样的非理性主义立场。这一转变当然也是批判性的立场和独立思考的直接结果。

二、新方向上研究的共同特征

尽管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工作重点,在观念上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分歧和差异;但是,从整体上说,这些工作又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后者事实上更为清楚地表明了来自科学哲学的重要影响。

1.对于数学经验性和拟经验性的肯定

所谓数学的经验性,就其原始的意义而言,即是对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同一性(analogy,或similarity)的确认。这一认识事实上构成新方向上所有工作的共同出发点。

关于数学经验性的断言显然正是对于传统观念的直接否定,即数学知识不应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绝对真理,数学的发展也并非数学真理在数量上的简单积累。从而,这也就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它将“数学从柏拉图所置于的宝座上拉下来了。”

事实上,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同一性进行了论证。诸如奎因(W.V.Quine)和普特南(H.Putnam)的“功能的同一性”,拉卡托斯的“方法论的同一性”,基切尔的“认识论的同一性”,古德曼(N.Goodman)和托玛兹克(T.Tymoczko)的“本体论的同一性”,A.Ibarra和T.Mormann的“结构的同一性”,等等。另外,在笔者看来,对于经验性的肯定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关于数学的社会—文化观念(这是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所普遍接受的)的一个直接结论。这就是说,如果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最终都应被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并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那么,数学的发展无疑就是一个包含有猜想与反驳、错误与尝试的复杂过程,而且,“数学的内涵与改变最终是由我们的实际利益与其它科学的认识论目标所决定的。”

其次,如果说数学的经验性集中地反映了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同一性,那么,对于数学拟经验性(quasi-empirical)的强调则就突出地表明了数学的特殊性。

具体地说,我们在此所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除去在实际活动中的成功应用外,就数学理论而言,是否还存在其它的判断标准?另外,拟经验的数学观的核心就在于明确肯定了数学有自己特殊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新的研究工作对于数学自身的意义,即如其是否有利于已有问题的解决或方法的改进等。显然,后者事实上也就是实际数学工作者真实态度的一个直接反映。例如,美国著名数学家麦克莱恩(S.MacLane)就曾这样写道:“数学各个领域中的进步包括两个互补的方面:重要问题的解决以及对于所获得结果的理解。”

由此可见,我们就应同时肯定数学的经验性和拟经验性。显然,就本文的论题而言,这事实上也就表明了:为了在数学哲学的研究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不仅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也即应当努力从科学哲学中吸取更多有益的思想、概念和问题,同时也应高度重视数学的特殊性,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数学哲学的相对独立性。

2.对于数学方法论的高度重视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长期争论无疑是科学哲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此相对照,理性主义的立场在数学哲学领域中却似乎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后者并不意味着现已存在某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关于数学发展合理性的理论,恰恰相反,后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待于长期的努力。

然而,在这一方面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相对于早期的简单“移植”而言,现今人们普遍地更加重视对那些源自科学哲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例如,就库恩的影响而言,人们现已认识到,对于数学的社会—文化性质的确认,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相对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立场;另外,在肯定数学历史发展合理性的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了这种发展并不能简单地被纳入某一特定的模式。事实上,就如格拉斯(E.Glas)所指出的:“理性”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化建构的,……即包括有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从而,在此所需要的就是一种辩证的综合。例如,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格拉斯提出,我们应对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进行整合:“拉卡托斯的方法论立场至少应当用像库恩那样的社会和历史的观点予以补充和平衡。”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整合的立场事实上也就是科学哲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这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所谓的“新历史主义学派”所采取的一个基本立场:他们对先前的各种理论(包括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普遍地采取了批评的立场,并希望能通过对立理论的整合发展出关于科学发展合理性的新理论。从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就可以看到科学哲学对于数学哲学现代研究的重要影响。

艾斯帕瑞(W.Aspray)和基切尔这样写道:“……数学哲学应当关注与那些研究人类知识其它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同一类型的问题。例如,哲学家们应当考虑这样的问题:数学知识是如何增长的?什么是数学进步?是什么使得某一数学观点(或理论)优于其它的观点(或理论)?什么是数学解释?”特别是,“数学在其发展中是否遵循任何方法论的原则?”事实上,在艾斯帕瑞和基切尔看来,如何对数学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说明就构成了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的核心问题。显然,这一立场也是与现代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重视完全一致的。

3.对于数学史的强调

如众所知,对于科学史的突出强调也是科学哲学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克伦瓦(M.Crowe)所指出的:“在库恩以前,科学哲学长期为逻辑实证主义所支配,后者认为科学史是与他们的研究毫不相关的;但是,这种形势现在已经有了改变……科学哲学家们现已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给予科学史应有的重视,科学性质的分析就是不可能的。”科学哲学的上述变化对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在以上所提及的各篇论文和著作中,历史案例的分析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历史方法事实上已成为数学哲学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为一种自觉的努力,我们在此还可特别提及以下的四部论文集:(1)由艾斯帕瑞和基切尔所编辑的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1988);(2)由J.Echeverria等人所编辑的TheSpaceofMathematics:Philosophical,EpistemologicalandHistoricalExploration(1992);(3)由吉利斯所编辑的RevolutioninMathematics(1992);(4)由H.Breger和E.Grosholz编辑的TheGrowthofMathematicalKnowledge(即将出版)。

这些编辑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不仅认为数学方法论的任一理论都应用历史的案例加以检验,而且更大力提倡数学史家与数学哲学家的密切合作,并认为双方都可以从这种合作中得益匪浅。例如,Breger和Grosholz在他们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一论文集源自编辑者的这样一个信念,即数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可以由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有组织对话得到启示。……我们希望历史的材料能在数学哲学家那里获得更为深入和系统的应用;同样地,我们也希望哲学家由历史所激发的思考能给历史学家提供新的问题和思想。”显然,这种态度与传统的把数学哲学与数学史绝对地分割开来的作法是截然相反的。

最后,我们在此还可提及所谓的“奠基于数学史之上的数学哲学”。具体地说,相关的数学哲学家在此所希望的就是能发展出关于数学知识的这样一种理论,它能正确地反映数学的历史发展,即“现代的数学知识是由初始的状态经由一系列的合理转变得以形成的”(基切尔语)。显然,按照这样的观点,数学史对于数学哲学的重要性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正是前者为数学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最终的检验。这也就是说,“数学史对于数学哲学来说,不仅不是无关的,并事实上占有核心的地位。”

4.实际数学工作者的“活的哲学”

应当指出,对于数学史的高度重视不仅直接涉及到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而且也标志着数学哲学研究立场的重要转变。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实际的数学活动应当成为数学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哲学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继续无视实际的数学活动。事实上,正是这种实践应当为数学哲学提供问题及其解决所需要的素材。”

当然,上述的转变直接反映了实际数学工作者的心声。这也就如麦克莱恩所指出的:“数学哲学应当建立在对于这一领域(按指数学)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的仔细观察之上。”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艾斯帕瑞和基切尔并曾从这样的角度对数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他们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具有了这样的原则,历史学家就可以此为依据对实际历史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作出研究,从而发现这样的有趣情况,在其间由于某些外部力量造成了对于方法论的偏离。另外,数学家们则可能会发现以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他们所选择的研究领域是如何由过去的数学演变而生成的,某些方法论的原则又如何在核心概念的更新中始终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非言过其实的是,这些答案……—还可能对数学家关于各种研究途径合理性及某些观念意义的争论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显然,这一认识与现代科学哲学中对于方法论的强调是完全一致的。

三、数学哲学的革命

从整体上说,与先前的基础主义数学哲学相比,新方向上的研究无论就基本的数学观,或是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基本的研究立场而言,都已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说,数学哲学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1.研究立场的转移,即由与实际数学活动的严重分离转移到了与它的密切结合。

由于深深地沉溺于对已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可靠性的疑虑或不安,因此,逻辑主义等学派在基础研究中普遍地采取了“批判和改造”的立场,即都认为应当对已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批判或审查,并通过改造或重建以彻底解决数学的可靠性问题。从而,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主要地就是一种规范性的研究,而也正因为此,基础研究在整体上就暴露出了严重脱离实际数学活动的弊病。

与此相对照,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普遍采取了相反的立场,即是认为数学哲学应当成为实际数学工作者的“活的哲学”,也即应当“真实地反映当我们使用、讲授、发现或发明数学时所作的事”(赫斯语)。显然,基本立场的上述转移事实上也就意味着数学哲学性质的重要改变:这已不再是实际数学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某些先验的、绝对的教条。

2.对于数学史的高度重视。

由于逻辑主义等学派所关注的主要是数学的逻辑重建,因此,在这些学派看来,数学的真实历史就不具有任何的重要性,或者说即是与数学的哲学分析完全不相干的,而数学哲学家所唯一应当重视的则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

与基础主义者的上述作法相对立,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则普遍地对数学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这就正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对于数学活动的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关注清楚地表明了‘新’的数学哲学与传统的新弗雷格主义倾向的区别,而后者在本世纪前半叶曾在这一学科中占据支配的地位。”显然,这事实上也就可以被看成上述的基本立场的一个直接表现。

更为一般地说,人们并逐步确立了这样的认识:“没有数学史的数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数学哲学的数学史是盲目的。”(拉卡托斯语)这不仅标志着方法论的重要变革,而且也为深入开展数学哲学(和数学史)的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3.研究问题的转移。

由于对已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可靠性的极大忧虑构成了逻辑主义等学派的基础研究工作的共同出发点,因此,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主要地就是围绕所谓的“数学基础问题”展开的。这也就是指:如何为数学奠定可靠的基础,从而彻底地解决数学的可靠性问题?

与此相对照,现代的数学哲学家一般不再关心数学的可靠性问题,而这事实上也就是数学工作者实际态度的直接反映。这就正如斯坦纳(M.Steiner)等人所指出的,这是数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明显和无可辩驳的出发点,即人们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并已获得了证实,从而就是可靠的。

对于力图为实际数学工作者建立“活的哲学”的数学哲学家来说,数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疑就在于:如何对数学(活动)作出合理的解释?托玛兹克说:“数学哲学始于这样的思考,即是如何为数学提供一般的解释,也即提供一种能揭示数学本质特性并对人们如何能够从事数学活动作出解释的综合观点。”显然,这也就表明了,方法论的问题何以会在数学哲学的现代研究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

4.动态的、经验和拟经验的数学观对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的取代。

尽管逻辑主义等学派对什么是数学的最终基础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体上说,他们所体现的又都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因为,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数学奠定一个“永恒的、可靠的基础”,这样,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就可以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数量上的单纯积累。

如果说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在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那么,由于把着眼点转移到了实际的数学活动,人们现已不再把数学的发展看成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数量上的简单积累;与此相反,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发展显然是一个包含有猜测、错误和尝试、证明和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并依赖于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努力。从而,这种动态的、经验和拟经验的数学观就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态的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在这一领域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综上可见,相对于基础主义而言,现代的数学哲学无论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或是就研究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念而言,都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因而,我们可以明确地断言:在数学哲学的现展中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所有这些变化都与来自科学哲学的影响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也就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影响对于数学哲学现展的特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M.Hallett,"TowardsaTheoryofMathematicalResearchProgrammes",inTheBritishJournalforPhilosophyofScience,30[1979],p.2

2.H.Mehrtens,"T.Kuhn''''sTheoriesandMathematics:aDiscussionpaperonthe‘NewHistoriography’ofMathematics",inHistoriaMathematica,3[1976],p.301,305,312

3.P.Kitcher,"MathematicalNaturalism",in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ed.byW.Aspray&P.Kitcher,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8,p.299,315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1奇数 , 2偶数, 3对立性, 4 同一性 , 5哲理整小数, 6 哲理整性质,7对立统一,8派生子集合, 9为什么1+1=2?等等

1、奇数与偶数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理性地认识奇数与偶数这对拥有哲学和数学意义的矛盾):

如果从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数学角度出发去认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矛盾,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谈了差异、排斥与对立的一面,换言之,仅仅涉及到了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对立性,没有涉及到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很显然是非完整的理性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奇数与偶数是一对带有数学意义的哲学矛盾,则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仅具有对立性与不同性、而且还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如果存在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必须探索寻求科学依据,不能凭空而论,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和辩证数值逻辑共同发现: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派生子集合,即小数0.5,1.5,2.5,3.5,4.5,5.5,6.5,……,…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不要被它小数性质的现象、假象所迷惑),因而从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差别、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的位置(即派生子集合),充当“整数”,体现其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为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哲学矛盾提供同一性的科学依据,因此,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怎样正确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真理开辟了前进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所以,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不仅存在着对立性,尤其存在着共性与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换言之,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同一性、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奇数与偶数不仅是拥有数学意义的矛盾,更是一对拥有哲学内涵的矛盾,那么当然需要辩证认识与辩证推理,当然更需要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指导与哲学专家的鼎力支持,…。

2、哲理整小数及其哲理整性质:

我们将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以及它们的哲理整性质统称为哲理整小数,…。

何为哲理整性质?:即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比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更零散,换言之,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这一相比较而言而得到的“整装”性质与整数的整装性质构成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我们将这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称之为哲理整性质,尽管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然而亦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了客观上的科学依据,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重大发现和自然辩证法的重大胜利!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惟独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并不具备哲理整性质,特此说明,…。

3、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

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它揭示着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奇数与偶数提供同一性,为奇数能被2 哲理整除、为数学真理为什么1+1=2?提供科学依据,奇数与偶数是一对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数学范畴的综合矛盾,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为偶数能被2整除、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完整科学依据,单纯的数学角度去认识似乎无法正确理解与接受,相反相成,老子先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即相反的事物拥有同一性,奇数与偶数这对哲学矛盾也不例外,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主要是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为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提供科学依据,即为奇数与偶数提供了哲学意义的同一性,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完整数学真理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重大胜利!

4、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的科学依据和其来源:

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分数有分数单位,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那么则0.5是最大的小数单位,最大的小数单位“0.5”以及辩证数值逻辑中派生子集合为哲理整小数具有哲理整性质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如果将其极端绝对化了排斥掉了奇数与偶数二者的同一性,即如果排斥掉了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的性质,就要阻碍完整数学真理向前发展与突破,导致不可思议,千百年来数学基础数值逻辑自身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没有回答为什么1+1=2?,这是因为奇数不能被2整除,理论上无法直接承认、接受2是数学公理;这也是算术(经典数论)的一大遗憾,尽管高深的数理逻辑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与作用,由于它不能完全彻底取代数值逻辑的巨大意义与作用,因此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把完整的数学真理认识了一半(仅仅涉及到了矛盾的对立性),另一半,即同一性,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亦很重要与必要,…。

5、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对立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蕴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数学真理为什么1+1=2?:

本文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具有数学内涵下的哲学矛盾简单的归纳为: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不仅存在着对立性,而且还存在着共性和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就是指二者差异、排斥与对立性),因此说,奇数与偶数(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二者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揭示着2是数学公理系统的首要公理,自然辩证法、数学二位一体,辩证统一,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方法论,为什么1+1=2?我们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拥有对立性与同一性,2是数学首要公理,是啊!它真的既简单又深刻,它简单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学生的基本知识,但它深刻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难以理解与接受,世上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数学真理为什么1+1=2?出笼?是它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还是我们地球人类没有对它形成理性认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性地回答,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哲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古今数学思想》(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国)m.克莱因 著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1奇数 , 2偶数, 3对立性, 4 同一性 , 5哲理整小数, 6 哲理整性质,7对立统一,8派生子集合, 9为什么1+1=2?等等

1、奇数与偶数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理性地认识奇数与偶数这对拥有哲学和数学意义的矛盾):

如果从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数学角度出发去认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矛盾,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谈了差异、排斥与对立的一面,换言之,仅仅涉及到了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对立性,没有涉及到奇数与偶数(矛盾)的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很显然是非完整的理性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奇数与偶数是一对带有数学意义的哲学矛盾,则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仅具有对立性与不同性、而且还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中的共性,如果存在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必须探索寻求科学依据,不能凭空而论,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和辩证数值逻辑共同发现: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派生子集合,即小数0.5,1.5,2.5,3.5,4.5,5.5,6.5,……,…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不要被它小数性质的现象、假象所迷惑),因而从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差别、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的位置(即派生子集合),充当“整数”,体现其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为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哲学矛盾提供同一性的科学依据,因此,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怎样正确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真理开辟了前进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所以,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不仅存在着对立性,尤其存在着共性与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换言之,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同一性、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奇数与偶数不仅是拥有数学意义的矛盾,更是一对拥有哲学内涵的矛盾,那么当然需要辩证认识与辩证推理,当然更需要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指导与哲学专家的鼎力支持,…。

2、哲理整小数及其哲理整性质:

我们将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以及它们的哲理整性质统称为哲理整小数,…。

何为哲理整性质?:即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比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更零散,换言之,哲理整小数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整装”,这一相比较而言而得到的“整装”性质与整数的整装性质构成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我们将这一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称之为哲理整性质,尽管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然而亦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了客观上的科学依据,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重大发现和自然辩证法的重大胜利!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惟独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并不具备哲理整性质,特此说明,…。

3、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

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它揭示着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奇数与偶数提供同一性,为奇数能被2 哲理整除、为数学真理为什么1+1=2?提供科学依据,奇数与偶数是一对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数学范畴的综合矛盾,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为偶数能被2整除、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完整科学依据,单纯的数学角度去认识似乎无法正确理解与接受,相反相成,老子先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即相反的事物拥有同一性,奇数与偶数这对哲学矛盾也不例外,哲理整小数的哲学与数学意义主要是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为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提供科学依据,即为奇数与偶数提供了哲学意义的同一性,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为完整数学真理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的重大胜利!

4、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性质的科学依据和其来源:

很显然,哲理整小数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哲理整性质、其二是普通小数的性质,分数有分数单位,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那么则0.5是最大的小数单位,最大的小数单位“0.5”以及辩证数值逻辑中派生子集合为哲理整小数具有哲理整性质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如果将其极端绝对化了排斥掉了奇数与偶数二者的同一性,即如果排斥掉了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的性质,就要阻碍完整数学真理向前发展与突破,导致不可思议,千百年来数学基础数值逻辑自身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没有回答为什么1+1=2?,这是因为奇数不能被2整除,理论上无法直接承认、接受2是数学公理;这也是算术(经典数论)的一大遗憾,尽管高深的数理逻辑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与作用,由于它不能完全彻底取代数值逻辑的巨大意义与作用,因此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传统理论只把完整的数学真理认识了一半(仅仅涉及到了矛盾的对立性),另一半,即同一性,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亦很重要与必要,…。

5、奇数与偶数存在着对立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蕴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数学真理为什么1+1=2?:

本文将奇数与偶数这一对具有数学内涵下的哲学矛盾简单的归纳为: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不仅存在着对立性,而且还存在着共性和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就是指二者差异、排斥与对立性),因此说,奇数与偶数(整数与哲理整小数)二者存在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揭示着2是数学公理系统的首要公理,自然辩证法、数学二位一体,辩证统一,这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方法论,为什么1+1=2?我们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确着实能被2哲理整除,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拥有对立性与同一性,2是数学首要公理,是啊!它真的既简单又深刻,它简单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学生的基本知识,但它深刻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难以理解与接受,世上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数学真理为什么1+1=2?出笼?是它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还是我们地球人类没有对它形成理性认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性地回答,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哲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古今数学思想》(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国)m.克莱因 著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

 

一、 中国哲学的〝元问题〞

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免费论文。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科学的学术功能在于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积累知识,传播文明,发展人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这是中西方“科学”共同具有的功能)。西方“科学”较之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它首先通过技术革命间接地,不自觉地对社会产生影响,然后通过思想革命直接地,自觉地进行社会革命。正是由于科学的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制度变迁趋于成功,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大致可以描述为“神学——哲学——科学——制度——技术”,即,在发达的神学和哲学基础上产生出数学,数学的发展萌发了科学,科学的社会功能推动了制度变迁。在体制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变革,是西方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之所在。西方文化以哲学和数学为内核,哲理一样简洁,数字一样精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在1840年以后出现夭折是因为中国文化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大致是“部落文化——算术——丝绸文明——技术——制度——科学”,即,中国没有西方发达的数学,只有简单的算术。如果说西方神学时代与中国部落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差无几,西方数学则较之中国算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虽然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骄傲,但古人太自满了,明清时洋洋自得,夜郎自大。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惊慌失措的中国人只知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会儿“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会儿“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一会儿又呐喊“民主”与“共和”。直到“五四”时,才想起了所谓的“赛先生”。况且,“赛先生”的站立是踩在“孔家店”上的。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在1840年后变得落后,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之根源在于中国没有西方式数学和科学。西方数学是建立在西方神学基础上的,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没有西方式哲学”的说法也不为过。免费论文。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中国古代虽无发达的数学,但也有《九章算术》,圆周率等初等算术。中西文化中的“科学”虽有差异,其学术功能和技术功能则是相通的。因此,并不是说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那样的哲学底蕴,只是发展程度不同。故“中国没有西方式哲学”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其次,我们涉猎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西方哲学大师罗素说:“我们所谓的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外乎是两种观念的产物:一是宗教的和伦理观念的产物,一是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知识的产物。”其实,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何尝不是这样。作为宗教的道教、佛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学、佛学虽有原则分野,甚或矛盾之处,而且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始终未能取得支配地位,但佛、道两教在某些时代社会地位的上升是与佛、道两教和中国古代哲学的“会通”分不开的。特别是对来自境外的佛教思想的学术化和中国化,显示出中国哲学的开放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中西文化中的“科学”虽有差异,其学术功能和技术功能却是相通的。伦理观念则更不用说,“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哲学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西方哲学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的灵魂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国哲学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和世俗价值追求。中西文化在人生哲学方面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进行国家哲学建构时,提出了“哲学王”,“理想国”等概念,其要义在于让哲学家或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使臣民勇敢、智慧、节制,正义和自由。中国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发展的“仁政”说也是这个要义,让社会安定,让人变得有道德、有修养。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论述了维护权力的目的,维护权力的合法性,维护权力的手段和过程,其理论归宿却是“仁政”和“暴政”问题,和孟子具有共同的文化趋向。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强调:“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玩弄权术。”无独有偶,中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论著中也渗透出这样的思想。其实,西方哲学中的许多哲学观念和哲学命题都能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影像和视角,只是二者的宣泄方式不同:西方哲学重在思辨,具有超验性,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中国古代哲学倾向于实用性,经验主义和先验色彩较浓厚,很少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中国或许缺乏体系完备,论证严密周详的哲学构建和思辨的理论表达,但不乏对天人关系、社会政治,人生问题等方面的终极性哲学探索,有自己极富民族性格的独特表达方式。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以为:“中国学术思想中,合乎西方哲学系统的微乎其微。”我们不能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定取舍。

二、 发扬中国哲学精神时,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狭义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精华部分和灵魂所在。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中国哲学史,前者显得更为具体,更为感性化。发扬中国哲学精神时,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比中国古代哲学要大得多,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音乐,建筑,医学等等。但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而学习传统文化则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点而加以述之,“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作为研究性学习者,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有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尽量作为文化主体中的一员融入到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去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移情理解”。当要对所吸收的零散的文化知识加以概括,总结或提炼的时候,又需要从文化主体的立场中“跳出来”,恢复文化客体(学习者)的角色,尽量客观中立地分析研究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资料。

再次,在具体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排除个人偏好和价值倾向的干扰,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哲学也无高下之分野,只是中西文化(中西哲学)在表现手法上不同。马克斯·韦伯指出,尽管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视角上受其价值观的影响,但当他进入研究阶段后就应当排除个人偏好或价值趋向。免费论文。这样,社会科学之研究就能做到“价值中立”,就能得到客观的知识。在这一点上,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已为大多数社会科学工作者所接受。作为哲学工作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最后,有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文化比较分析,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化比较研究正在成为日益热门的课题,如东西方文化比较,中西哲学比较,不同的社会制度比较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广泛涉猎西方文化(包括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进行比较与研究,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袁 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朝东.西方哲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1篇

报名时间:2006年12月2-3日

代码

专业名称

类别

时 间

主考院校

1月13日

1月14日

8:30-11:00

14:00-16:30

8:30-11:00

14:00-16:30

020103

财税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055企业会计学

0066货币银行学

020105

金融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055企业会计学

0066货币银行学

020109

国际贸易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76国际金融

0010大学语文(专)

烟台大学

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55企业会计学

中国海洋大学

020203

会计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经济学院

0067财务管理学

020206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0大学语文(专)

0169房地产法

聊城大学

0122房地产评估

020207

市场营销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山东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020211

饭店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199中外民俗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020228

物流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372国际物流导论

青岛大学

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3320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

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58

企业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轻工业学院

0055企业会计学

山东经济学院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0071社会保障概论

聊城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030301

行政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010大学语文(专)

0312政治学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012英语(一)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40101

学前教育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

0012英语(一)

040103

小学教育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

0010大学语文(专)

0412小学班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

040106

教育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429教育学(一)

0010大学语文(专)

0031心理学

山东教育学院

0012英语(一)

050102

秘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师范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曲阜师范大学

050303

公共关系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0043经济法概论(财)

鲁东大学

0643公关心理学

0182公共关系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0402

服装艺术设计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轻工学院

050405

室内设计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轻工学院

050406

视觉传达设计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轻工学院

050407

音乐教育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429教育学(一)

0010大学语文(专)

0031心理学

山东师范大学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2232电工技术基础

山东大学

0012英语(一)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010大学语文(专)

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山东大学

0012英语(一)

2142数据结构导论

2198线性代数

080704

电子技术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曲阜师范大学

0012英语(一)

2198线性代数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建筑大学

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010大学语文(专)

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山东大学

0012英语(一)

0067财务管理学

990006

外贸英语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1大学语文(本)

0794综合英语(一)

聊城大学

030111

律师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262法律文书写作

0921商法原理与实务

烟台大学

030112

法律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223中国法制史

0011大学语文(本)

0244经济法概论

山东大学

0242民法学

0261行政法学

0243民事诉讼法学

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429教育学(一)

0031心理学

山东师范大学

0536古代汉语

050207

英语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1大学语文(本)

0794综合英语(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050208

日语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1大学语文(本)

山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050308

新闻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1大学语文(本)

山东大学

0012英语(一)

020104

财税

0067财务管理学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0071社会保障概论

山东财政学院

020106

金融

0067财务管理学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0076国际金融

山东大学

020110

国际贸易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青岛大学

0055企业会计学

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20121

调查分析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020155

文化产业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67财务管理学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大学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中国海洋大学

020204

会计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烟台大学

020208

市场营销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55企业会计学

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山东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020210

旅游管理

0067财务管理学

0199中外民俗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020216

电子商务

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青岛大学

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

山东理工大学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青岛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22

物业管理

0122房地产评估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青岛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020229

物流管理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43经济法概论(财)

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轻工业学院

020259

企业管理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0107

经济法学

0863企业法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青岛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5678金融法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本科

0278社会统计学

0300社会福利服务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67财务管理学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大学

0320领导科学

0182公共关系学

山东师范大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40102

学前教育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03家庭教育学

山东师范大学 临沂师范学院

040107

教育管理

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山东教育学院 鲁东大学

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0643公关心理学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2047社会心理学(二)

山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050104

秘书学

0320领导科学

0261行政法学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0302

广告学

0662新闻事业管理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244经济法概论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0408

音乐教育

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限济南考生报考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2194工程经济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2194工程经济

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山东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2331数据结构

2336数据库原理

080705

电子工程

2194工程经济

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080708

计算机通信工程

2331数据结构

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北京邮电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2336数据库原理

080709

计算机网络

2194工程经济

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山东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080806

建筑工程

2198线性代数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2331数据结构

0021高等数学(二)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420物理(工)

山东大学

2336数据库原理

山东经济学院

990019

设计艺术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山东轻工学院

030106

法律

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169房地产法

山东大学 青岛大学

0262法律文书写作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8

律师

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541语言学概论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0201

英语

0600高级英语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603英语写作

山东大学 烟台大学

050202

日语

0012英语(一)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青岛大学 鲁东大学

050305

新闻学

0662新闻事业管理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244经济法概论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0182公共关系学

0312政治学概论

0321中国文化概论

990023

商务英语

0600高级英语

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603英语写作

山东财政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

020118

餐饮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0978烹饪工艺学(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限济南青岛东营威海报考

100701

护理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903药理学(一)

0010大学语文(专)

3001外科护理学(一)

山东大学 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

2113医学心理学

100703

中医护理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15中医内科护理学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大学 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

2113医学心理学

100801

药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0大学语文(专)

2535有机化学(三)

山东大学 限医药系统在职人员

100901

卫生事业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67卫生统计学

0010大学语文(专)

山东大学 限从事卫生管理在职人员

0182公共关系学

050211

朝鲜语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011大学语文(本)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限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报考

100803

中药学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44中药药剂学

3046中药药理学

2535有机化学(三)

山东中医药大学 限医药系统在职人员

030403

公安管理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0361公安法规

0356公安管理学

山东警察学院

限公安、武警在职人员

020119

餐饮管理

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烟台大学 限济南青岛东营威海报考

100702

护理学

3203外科护理学(二)

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3005护理教育导论

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潍坊医学院 青岛大学 限卫生系统在职人员

030401

公安管理

0372公安信息学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1、对立性与同一性2、对立统一规律3、哲理整性质4、哲理整分数5、哲理整小数6、奇数(包括素数)能被2哲理整除7、分数单位8、小数单位9、最大分数单位10、最大小数单位等等

1、纯粹数学理论上存在着一个缺陷——缺陷的性质是玄学的:

纯粹数学理论上存在着一个大缺陷与不足,它就是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纯粹数学在理论上根本无法承认和接受2是数学公理,因为奇数不能被2整除自身就是科学根据与铁的事实,(为了便于理解与接受,如果假设偶数与奇数都能被2整除、2是数学公理是理想化的、无可挑剔的,如此真理客观上根本不会存在),即使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如此理论也已经是太绝对了,已经给纯粹数学的理论造成了不可思议,奇数不能被2整除、能不能以其他方式被2整除?值得深思探讨与探索——不能还停留在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玄学的理论水平上,…。

2、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理论依然没有对数学真理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理论,从哲学和数学意义上来讲,只涉及到偶数和奇数的对立性和差异性,没有涉及到偶数和奇数的同一性和共性,因此对真理的认识程度并没有形成完整理性认识、这并非凭空而论的、而是实事、实话实说、本文只说事不针对任何人,纯粹数学的基本理论分不清是纯数学的理论问题、还是纯哲学的理论问题、纯粹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哲学的基本原理辩证统一、二者融为有机整体,数学中存在深刻的哲理,哲学大可为数学理论作指导,…。

3、分数、分数单位、最大的分数单位——1/2(拥有哲理整性质):

为了便于理解与接受,很有必要重温分数概念、定义:把一个单位分成若干等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如1/2,1/6,2/7,7/5,1/10,分数的一般形式为m/n(m、n为正整数),…,n是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的份数,称为这个分数的“分母”,1/n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m表示其份数,即m个分数单位,称为这一分数的“分子”中间的横线(本文中是斜线)称为“分数线”,分母n规定不能为零,…,当上述m为负数时m/n为负分数,正分数与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分数单位1/n,当n=1,2,3,4,5,6,7,8,9,………,则1/2,1/3,1/4,1/5,1//6,1/7,1/8,1/9,1/10,……..、分别是分数单位,(当n=1时,1/n=1/1=1是特殊情况、属于整数分数、应另当别论)……。

很显然,1/2是分数、是分数单位、是最大分数单位拥有十分重要的三重性质,其他分数不具备这三重性质——因为其他普通分数的分数单位均小于1/2,同时提出一个新概念“小数单位”:将分数的分数单位表达成小数的形式就是“小数单位”,例如:0.5,0.33…,0.25,0.2,0.166666…,......,如果有了“小数单位”的概念,那么,因为1/2是最大分数单位,则“0.5”就是最大“小数单位”,如果不能够理解接受、那就强行记忆了、因为它客观存在,学习上许多难以理解接受的东西与真理都是如此接受的,…。

很显然,0.5是小数、是小数单位、是最大小数单位拥有十分重要的三重性质,其他普通小数不具备这三重性质——其他普通小数的小数单位均小于0.5,…。

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据(谁是谁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建立有理数系和实数系以及认识、探索寻求有理数系、实数系的真理过程竟然是被人为颠倒的过程、有此为证:《古今数学思想》书中(第四册45页):指出:“实数系的逻辑结构问题为十九世纪后叶所重视,无理数被认为是主要难点,然而无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发展预先假定了有理数系的建立,对无理数理论不同的贡献者来说,或则认为有理数已为众所确认,无须什么基础,或则认为只给出一些匆促而临时应付的方案,…。(316页)数学的第三种主要的哲学,称为形式派(形式主义),它的领导人是希尔伯特,他从1904年开始从事于这种哲学工作,他在那时的动机是给数系提供一个不用集合论的基础,并且确立算术相容性,因为他自己对于几何的相容性的证明已约化成算术的相容性,算术的相容性就成了一个没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很显然,形而上学小时候“很胖、很棒啊、生下来先天性的会走路了”、长大后却“很瘦”了——“瘦得皮包骨了,生理、机理不健全”,人们经常说小时候胖不算胖,还真是如此啊!…,如此之为,给纯粹数学公理系统造成了有机可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稍有数学常识的人们,谁都可以拿出一套数学的基本知识指定其为数学公理系统、五花八门,譬如数学的数值实无限、广义连续统假设、数值的实数系等等(只会笼统地说大话、没有任何一个具体实例的数值能具体的表达、体现出实无限、实数系的意义,数理逻辑的字母符号的意义最终还是要依靠数值来体现,当然依然是属于潜无限的范畴),让人很难拿出科学依据否定它,因此说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可饶恕阿,形而上学者是始作俑者啊!谁是谁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了,无容置疑了、无需多言了,……!

换言之,首先得到了实无限的数学真理,潜无限(有理数系)的数学真理还要不要?本文作者非常承认接受数值逻辑不如数理逻辑的优越性、无穷威力和无穷作用,但是请不要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数理逻辑无限好却不能取代一切,尤其不能取代数值逻辑的意义和作用,数理逻辑无限好,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最终还是要依赖数值体现出来,很显然,数理逻辑和数值逻辑相互渗透、相互弥补、克服各自的局限性,…。

本文作者不是不尊敬、不是不崇拜专家,是指我们不应盲目的崇拜啊!都形而上学了、难道还要说对对、是是、好好嘛?!…。

4、1/2拥有哲理整性质、则小数“0.5”拥有哲理整性质:

数学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表面看似不可思议,如果抓住了事物复杂多变的规律性又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要深化理性认识,…。

分数1/2的哲理整性质是指:其他分数的分数单位均小于1/2、绝对值比1/2还零散,换言之最大分数单位1/2的绝对值比其他分数的分数单位的绝对值大、整装,我们把这一相比较而言得到的整装性质与整数分数(比如:1/1=1或0/1,1/1,2/1,3/1,4/1,5/1,6/1,……)的整装性质形成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哲学和数学上将其简称为分数(分数单位)1/2的哲理整性质(注:1/2不仅是分数、而且是分数单位、并且是最大分数单位、具有哲理整性质、拥有十分重要的四重性质了,牢记最大分数单位、绝对不是指普通分数的绝对值大,否则思维会产生错误、混乱)。

很显然:小数0.5的哲理整性质是指:其他普通小数的小数单位均小于0.5、比0.5的绝对值零散,换言之最大小数单位0.5的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的小数单位的绝对值大、整装,我们把这一相比较而言得到的整装性质与整数的整装性质形成异中之同、差异中的共性与同一性,哲学与数学上将其简称为小数(小数单位)0.5的哲理整性质(注:0.5不仅是小数、而且是小数单位、并且是最大小数单位、具有哲理整性质、拥有十分重要的四重性质了,牢记最大小数单位、绝对不是指普通小数的绝对值大,否则思维会产生错误、混乱,参见第12:说明,会有所帮助理解、接受哲理整性质)。

1/2是最大分数单位、“0.5”是最大小数单位,拥有哲理整性质,不是依靠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证明出来的,而是依靠数值逻辑公理系统、辩证分析、辩证推理而得到的!换言之数理逻辑、形式逻辑无论如何、无法证明其拥有哲理整性质、且也不会有科学根据的完整地回答纯粹数学的理论问题,是切合实际的、无可争辩的、也是非常正常的!千百年来纯粹数学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数学发展史上大多数专家都不谈、不提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对也不对,也对:假设是你、我,我也不提自己解不了的问题,也不对:不提、不研究数学真理在理论上又如何向前发展、突破呢?!数学的为什么1+1=2?!不仅是数学真理而且客观存在着,既不理解接受、也不给予支持,如此之为不妥当啊!…。

5、偶数与奇数竟然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着实让人费解、不知所措:

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能被2哲理整除,偶数与奇数二者既存在着对理性又存在着同一性和共性、对立统一,奇数与偶数蕴含着哲学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内涵,绝对不能小视或轻视了偶数与奇数这对矛盾,深奥啊!否则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导致形而上学,2或绝对值的1+1=2是数学数值逻辑系统广义公理(狭义上无法理解和接受),因为小数0.5,1.5,2.5,3.5,4.5,5.5,6.5,……,拥有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很显然、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传统经典的数学理论存在着一个“漏洞”与缺陷,大专家请您的智慧给数学真理、数学真理的对立统一规律一个小小的支持、也敬请数学教师、哲学给予理解支持!纯粹数学无视小数0.5,1.5,2.5,3.5,4.5,5.5,6.5,……的哲理整性质、只把它们看成普通小数、很显然认识上不够深刻、未达到理性的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唯一的提供科学依据,没有第二种途径可供我们人类选择,要珍惜啊,如果丢掉了它就丢弃了数学真理,其他途径和方法都无法得到此科学真理,真的可惜啊!很显然、形而上学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认识错误,形而上学太幼稚,…。

矛盾的差异性、对立性——斗争性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性质,不是人为强行加给的,本文所指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它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争斗),…。

6、如果有谁偶尔提出——为什么1+1=2?!、本文会作出以下回答:

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奇数却能被2哲理整除,偶数与奇数二者存在着对立性也存在着共性和同一性,2或绝对值的1+1=2是数值逻辑公理系统广义数学公理,它与经典数论的“1+1”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上相辅相成、一脉相承,数论的“1+1”是绝对值的1+1=2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因为绝对值的完整的数学(算术)公理当然包括着数论的“1+1”,专门提出数论的“1+1”具体研究太绝对了,因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当然也包含着素数能被2哲理整除!数论的“1+1”当然要了解一下基本知识、…、千万不要为此太付出了、因为实无限的事物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终点、可望不可即;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是狭义数学真理,只把数学真理理论对了一半,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只涉及到了矛盾的对立性、没有涉及到矛盾的共性和同一性,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因此说,纯粹数学的最最关键的理论只把数学真理演绎了一半,带有玄学的片面性,需要向前发展与突破丰富自身的理论,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7、哲理整小数:

我们把小数0.5,-0.5,1.5,-1.5,2.5,-2.5,3.5,-3.5,……,…普通小数性质以及它们的哲理整性质统称为哲理整小数;哲理整小数拥有双重性质:一是哲理整性质、二是普通小数性质,自身互相矛盾啊,本文作者深知这的确很难理解与接受啊!但是它又是地地道道、客观存在的数学真理,我没有让人更容易简单理解、接受的语言,只希望人们的悟性比我好了,哲理整小数的重大意义:哲理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给数学真理为什么1+1=2?!提供科学依据,…!

8、广义整数:

我们把整数和哲理整小数统称为广义整数,即我们把0,0.5,-0.5,1,-1,1.5,-1.5,2,-2,2.5,-2.5,3,-3,3.5,-3.5,4,-4,4.5,-4.5,5,-5,5.5,-5.5,……,…统称为广义整数。

我们把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能被2哲理整除统称为整数能被2广义整除,这也同时说明了2是广义数学公理!无论您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它,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因为真理拥有客观存在性!它在客观上反复起着作用!即使证明不了“1+1”、1+1=2、回答不了为什么1+1=2?,应用数学自身不会出现数值计算错误!

9、应用数学和纯粹数学:

应用数学顺应了1+1=2和为什么1+1=2?的客观规律(客观数学真理),并得到了人类无数次实践的检验,早已被人类的实践证明了是自然科学真理,又一说明,即使证明不了数论的“1+1”、1+1=2、回答不了为什么1+1=2?,应用数学自身不会出现数值计算错误!……!

纯粹数学的理论依然还在“黑暗”中探索——“《古今数学思想》书中(第四册324页)指出:“对于数学基础的根本问题所提出的解答,经典集合论公理化,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都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对数学提供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途径。在哥德尔1931年的工作以后的发展,也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这种状况,…,正如韦尔对数学的现状作了恰当的描述:关于数学最终基础和最终意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它的最后解答、…。”因为形而上学的东西依然在作怪、左右着人们的数学思维观念,…。

10、辩证法(现代哲学)要关心纯粹数学的理论:

究竟是纯粹数学中的实无限、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理论完全正确?还是纯粹数学的潜无限、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能被2哲理整除的理论正确、更切合、更符合有理数系的实际?,是数学理论最核心、最为焦点的问题,只有一类是正确的、不能两类观点、理念都同时正确,它是数学的自然辩证法与数学的形而上学两种自然观的较量,很显然,数学基础发展史上数学的自然辩证法惨败给了数学的形而上学,因为迄今为止数学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依然占据着数学、数学基础最核心的主导地位!这是极端不正常的现象!…!

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能被2哲理整除,偶数与奇数二者存在着共性和同一性、奇数与偶数对立统一,数学王国里存在着对立统一规律,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根据和十足的理由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介入关心过问纯粹数学的理论问题,排斥自然辩证法那就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作怪,因此辩证法(现代哲学)要关心纯粹数学的理论问题,……。

11、说明:

0.5和0.1都是哲理整小数0.5的小数单位、因此哲理整小数拥有哲理整和普通小数的双重性质,只承认接受普通小数性质其认识是片面的,只承认接受哲理整性质、不承认接受普通小数的性质其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务必建立数学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从公理系统中有根据、有科学依据的总结概括数学的理论和理性认识,坚决反对数学的形而上学、杜绝形而上学的幼稚病与片面性,也许有人会说本文作者一派胡言,作者会说尊敬的您悟性不高不好啊,没关系,在人们的思维理念未转变前,本文仅作为学术最新观点介绍给人们,…。

12、说明:

如果有人提出小数0.6的绝对值大于小数0.5的绝对值,小数0.6应更具有哲理整性质,这是一种误解,不妨我们分析一下,0.6=6/10=1/10*6=0.1*6,很显然,0.6的小数单位是0.1、0.6包含着6个0.1、很零散,其分数单位是1/10,因此0.6——6/10不是哲理整小数、不是哲理整分数,其他普通小数都是如此;如果接受不了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小数0.99,0.99=99/100=1/100*99=0.01*99,分数单位是1/100,小数单位是0.01,所以小数0.99不具备哲理整性质,并不是小数的绝对值越大就越拥有哲理整性质,那是一种误解,惟独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拥有哲理整性质,一个极其重要的性质:它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以上所谈,我们是从经典数论、集合论、算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辩证分析、辩证推理出的科学的基本结论,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派生子集合、即小数0.5,1.5,2.5,3.5,4.5,5.5,6.5,……从系统中差别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的位置,充分的、十足的体现其哲理整性质,充分地、十足地为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本文就不展开具体论述、分析了,因为篇幅太长了令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易理解与接受,…;迟到、姗姗来迟的数学真理,敬请专家、数学教师、关心数学的人们指教!

谢谢阅读或赐教!错字、漏字、多字、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哲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古今数学思想》(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国)M.克莱因著

4、《普通逻辑原理》,主编:吴家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似乎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问世的情况。“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费格尔(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学杂志》发表了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具有宣言性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反响。而“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就是这篇论文首先提出的,后来就也被人广泛使用,成为经典的科学哲学的标识。那么“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标签,无疑应归于《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论文。

费格尔首创“逻辑哲学论”名称的情况,自然使人联想到费格尔与“维也纳小组”的关系。费格尔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宣扬“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和任务,因为费格尔曾是维也纳学派创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学生。但是,“信息哲学”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它的创始人与美国哲学界并没有类似于石里克与费格尔那样的关系。因而,将其说是欧美哲学界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贴切。在英美学术圈,往往是一个学科先在英国问世,然后再到美国完成所谓的“乘数效应”,最后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已经问世一年多了,但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国际哲学界似乎还有些方面需要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以为也需要就名称问题检讨一下。

1、国际现状。弗洛里迪认为,关于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名称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追赶时髦,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digitalphilosophy)、“计算机哲学”(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计算哲学”(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学”(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计算机与哲学”(computerandphilosophy)、“计算与哲学”(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则认为,“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这个名称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明确指称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可是,一年多来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对“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发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莱克威尔哲学导引丛书》(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却用的是《计算与信息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这究竟是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本书的名称,布莱克维尔的哲学编辑和我同意使用“计算与信息哲学”(PCI)这个名称。PCI是个新的但依然是个鲜明的标签,希望这个新标签既可以满足学术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书导言的标题是“什么是信息哲学?”,其中我对这个新的范式进行了论证,认为“信息哲学”(PI)在概念上要比现在这个名称更令人满意,因为它明确地保证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东西与名称的一致性。作为本书的基础,我认为还是将其放在网上,免费供大家使用。”不难看出,“计算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显然有比较强的妥协因素在其中。其结果就是“导言”不放在这部书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还是坚持他的理念。

3、计算与信息。那么这著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弗洛里迪的意愿呢?我以为瑞典学者的解释很有启发意义,可作为参考。在《科学哲学的范式转移:信息哲学与新的复兴》这篇文章中,多迪希-斯诺科维奇(GordanaDodig-Crnkovic)说:“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人们分别用‘Informatik’,‘Informatique’和‘Informatica’(在英语中对应的术语是informatics)来指称computing。有意思的是英语术语computing具有经验的取向,而与之对应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术语informatics,却具有抽象的取向。”在她看来,“这种术语的差异可以分别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抽象传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常说的“informatics”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技术来管理信息的学科,更具体一些,它是以及时保有和在空间传输知识为目的,对于看作知识媒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学科与技术的总称。举例来说,在基因组计划中,informatics包括发展快速搜索数据库、分析DNA序列信息、从DNA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方法等。

4、PCI之二。今年8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The21stWorldCongressofPhilosophy)专门新辟了一个section,其名称为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我注意到五年前的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并没有这个section。可以推断,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1998年之后才引起国际哲学界的关注。这与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时间基本吻合。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回国后在哲学所做了专场报告,其中还专门提到这个新兴的领域,并说哲学所目前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把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译为“交往与信息哲学”,我以为这也是个意蕴深远的理解。在中文中communication也是个外延很广的词,有“传播”的意思,在这个词项下它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spread,broadcast)”相关联,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讯”或“通信”的意思。但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exchange,intercourse)、互动(interactive)”具有双向流动的意思。这使人联想起当下比较流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语义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在这个空间中引发的诸多话题无疑为哲学探究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似乎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问世的情况。“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费格尔(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学杂志》发表了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具有宣言性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反响。而“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就是这篇论文首先提出的,后来就也被人广泛使用,成为经典的科学哲学的标识。那么“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标签,无疑应归于《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论文。

费格尔首创“逻辑哲学论”名称的情况,自然使人联想到费格尔与“维也纳小组”的关系。费格尔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宣扬“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和任务,因为费格尔曾是维也纳学派创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学生。但是,“信息哲学”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它的创始人与美国哲学界并没有类似于石里克与费格尔那样的关系。因而,将其说是欧美哲学界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贴切。在英美学术圈,往往是一个学科先在英国问世,然后再到美国完成所谓的“乘数效应”,最后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已经问世一年多了,但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国际哲学界似乎还有些方面需要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以为也需要就名称问题检讨一下。

1、国际现状。弗洛里迪认为,关于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名称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追赶时髦,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digitalphilosophy)、“计算机哲学”(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计算哲学”(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学”(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计算机与哲学”(computerandphilosophy)、“计算与哲学”(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则认为,“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这个名称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明确指称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可是,一年多来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对“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发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莱克威尔哲学导引丛书》(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却用的是《计算与信息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这究竟是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本书的名称,布莱克维尔的哲学编辑和我同意使用“计算与信息哲学”(PCI)这个名称。PCI是个新的但依然是个鲜明的标签,希望这个新标签既可以满足学术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书导言的标题是“什么是信息哲学?”,其中我对这个新的范式进行了论证,认为“信息哲学”(PI)在概念上要比现在这个名称更令人满意,因为它明确地保证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东西与名称的一致性。作为本书的基础,我认为还是将其放在网上,免费供大家使用。”不难看出,“计算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显然有比较强的妥协因素在其中。其结果就是“导言”不放在这部书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还是坚持他的理念。

3、计算与信息。那么这著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弗洛里迪的意愿呢?我以为瑞典学者的解释很有启发意义,可作为参考。在《科学哲学的范式转移:信息哲学与新的复兴》这篇文章中,多迪希-斯诺科维奇(GordanaDodig-Crnkovic)说:“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人们分别用‘Informatik’,‘Informatique’和‘Informatica’(在英语中对应的术语是informatics)来指称computing。有意思的是英语术语computing具有经验的取向,而与之对应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术语informatics,却具有抽象的取向。”在她看来,“这种术语的差异可以分别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抽象传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常说的“informatics”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技术来管理信息的学科,更具体一些,它是以及时保有和在空间传输知识为目的,对于看作知识媒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学科与技术的总称。举例来说,在基因组计划中,informatics包括发展快速搜索数据库、分析DNA序列信息、从DNA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方法等。

4、PCI之二。今年8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The21stWorldCongressofPhilosophy)专门新辟了一个section,其名称为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我注意到五年前的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并没有这个section。可以推断,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1998年之后才引起国际哲学界的关注。这与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时间基本吻合。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回国后在哲学所做了专场报告,其中还专门提到这个新兴的领域,并说哲学所目前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把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译为“交往与信息哲学”,我以为这也是个意蕴深远的理解。在中文中communication也是个外延很广的词,有“传播”的意思,在这个词项下它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spread,broadcast)”相关联,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讯”或“通信”的意思。但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exchange,intercourse)、互动(interactive)”具有双向流动的意思。这使人联想起当下比较流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语义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在这个空间中引发的诸多话题无疑为哲学探究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

数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似乎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问世的情况。“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费格尔(Herbert 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学杂志》发表了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具有宣言性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反响。而“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就是这篇论文首先提出的,后来就也被人广泛使用,成为经典的科学哲学的标识。那么“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标签,无疑应归于《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论文。

费格尔首创“逻辑哲学论”名称的情况,自然使人联想到费格尔与“维也纳小组”的关系。费格尔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宣扬“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和任务,因为费格尔曾是维也纳学派创始人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学生。但是,“信息哲学”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它的创始人与美国哲学界并没有类似于石里克与费格尔那样的关系。因而,将其说是欧美哲学界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贴切。在英美学术圈,往往是一个学科先在英国问世,然后再到美国完成所谓的“乘数效应”,最后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已经问世一年多了,但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国际哲学界似乎还有些方面需要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以为也需要就名称问题检讨一下。

1、国际现状。弗洛里迪认为,关于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名称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追赶时髦,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digital philosophy)、“计算机哲学”(computer philosophy);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ing science)、“计算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学”(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哲学”(computer and philosophy)、“计算与哲学”(computing and 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则认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这个名称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明确指称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可是,一年多来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对“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发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PI)。而在《布莱克威尔哲学导引丛书》(Blackwell Philosophy Guides Series),却用的是《计算与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PCI)。这究竟是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本书的名称,布莱克维尔的哲学编辑和我同意使用“计算与信息哲学”(PCI)这个名称。PCI是个新的但依然是个鲜明的标签,希望这个新标签既可以满足学术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书导言的标题是“什么是信息哲学?”,其中我对这个新的范式进行了论证,认为“信息哲学”(PI)在概念上要比现在这个名称更令人满意,因为它明确地保证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东西与名称的一致性。作为本书的基础,我认为还是将其放在网上,免费供大家使用。”不难看出,“计算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显然有比较强的妥协因素在其中。其结果就是“导言”不放在这部书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还是坚持他的理念。

3、计算与信息。那么这著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弗洛里迪的意愿呢?我以为瑞典学者的解释很有启发意义,可作为参考。在《科学哲学的范式转移:信息哲学与新的复兴》这篇文章中,多迪希-斯诺科维奇(Gordana Dodig-Crnkovic)说:“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人们分别用‘Informatik’,‘Informatique’和‘Informatica’(在英语中对应的术语是informatics) 来指称computing。有意思的是英语术语computing具有经验的取向,而与之对应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术语informatics,却具有抽象的取向。”在她看来,“这种术语的差异可以分别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抽象传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常说的“informatics”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技术来管理信息的学科,更具体一些,它是以及时保有和在空间传输知识为目的,对于看作知识媒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学科与技术的总称。举例来说,在基因组计划中,informatics包括发展快速搜索数据库、分析DNA序列信息、从DNA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方法等。

4、PCI之二。今年8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The 21st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专门新辟了一个section,其名称为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我注意到五年前的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并没有这个section。可以推断,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1998年之后才引起国际哲学界的关注。这与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时间基本吻合。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回国后在哲学所做了专场报告,其中还专门提到这个新兴的领域,并说哲学所目前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把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译为“交往与信息哲学”,我以为这也是个意蕴深远的理解。在中文中communication也是个外延很广的词,有“传播”的意思,在这个词项下它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 spread, broadcast)”相关联,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讯”或“通信”的意思。但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exchange, intercourse)、互动(interactive)”具有双向流动的意思。这使人联想起当下比较流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语义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在这个空间中引发的诸多话题无疑为哲学探究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