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

中学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领悟其物理含义。

另一方面,向学生呈现物理规律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条件是,所研究的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这属基准条件。如果系统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为零,其动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系统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F内远大于F外(或F合),该系统的动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条件属近似条件;其二,选定直角坐标系后,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外力各自沿x轴和y轴进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标轴(如x轴)的各个外力(含分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轴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其条件属分动量守恒条件。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低速运动问题,而且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此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第五,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在规律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德国与法国,在欧洲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对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德、法两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在讲述一堂内容时都从这个问题的历史开始讲起,说明物理学科发展中科学家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相关学习内容的历史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科学的态度、毅力和勤于思考的重要性。让物理学科的教学加上了一层历史的外衣,具有了人文气息。此外,德、法两国的物理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观察自然界的每一个事物,了解每一个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使学生在接受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懂得不能总向自然索取,更重要的是保护。德国和法国的中学物理教学课堂多样性也是特点之一,有时候在这两个国家的物理教学中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去探究、合作从而感受学习探索的乐趣。在探索过程之后,教师会用相当多的课时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然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成小组进行再次学习。德法两国学生过早地被分别对待教育,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但是像德国、法国这样的欧洲国家中学物理教学的人本性、人文性、教学方法多样性和教师的创造性是我们国家中学物理教育欠缺的,虽然我们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有很大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过来,但是采用拿来主义的精神还是要有的,来达到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的目的。英国是许多物理学家的故乡,在历史的长河中,物理学科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这样的成绩与他的中学物理教学是分不开的。英国中学物理教育继承费尔德时代形成的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传统,有效、合理、科学的实践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物理教育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践上。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学生。通常英国的实践也分为发现型、证明型、技能型、观察型和探究型。其中发现型的实践和我国的比较相似,就是教师设计好实践的程序和过程菜单,学生听取指导后进行实验。最后使学生得到统一结论。这种实验的效果和我们的中学教育一样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个现象和概念的产生过程。观察型的实践虽然我国部分中学也有,但是没有英国进行得完善和全面,观察型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物品或者自然事物。通过之前的课本知识,结合自己的观察,做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索。在教学手段上,传统与现代传媒都被应用,具体的选择是根据教育效益的角度而定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应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用电脑软件;同时黑板与一般的仪器依旧使用,一般是在电脑上演示出结果之后,再让学生用手头的器材进行实验。这样的电脑演示与亲身实验结合的课程在英国的物理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学中约占70%的比重。英国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十分注重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实验的同时,教师会不断地精心安排和设计,给出条件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这些发现的条件都很具体,并且难度不大。这些教学方式都可以成为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善参考,为我们中学的物理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综上所述,各国的中学物理教育都各有所长,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中学物理教育现状,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2对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建议

首先,教师方面,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师虽然基础扎实,但一般都没有像国外的物理那样有过亲身感受某一现象或规律的产生,所以在教学方法训练上就稍显逊色。中国教师讲课方面讲授得很好但是在联系实际方面就不如国外的教师,这里面有一定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造成,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职期间的培训不够完善与科学,依旧遵循老路一味地强调理论。其次,物理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物理教学分为高级与低级阶段,而不是单纯依靠年龄划分。初级阶段在提升学生对物理兴趣的同时着重在技术上的应用。高级物理学习上提高物理课程的知识水平,扩大知识范围,引进学术前沿的物理课题。重点培养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努力向物理学家方向培养。最后,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扩大课堂的自主性。这要求改变当前我国中学物理课堂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情况。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某一个实验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让每一个学生尝试总结该实验的结论,无论对错都应该使学生主动表达出来。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不仅确保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特别是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拒绝填鸭式的教育。另外,通过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接触自然,将物理课延伸到室外。揭秘自然中的物理规律,让学生亲身、亲手去感受自然的物理变化或者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也都是我们国家中学应该吸取的地方。

3结语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物理教学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很多中学配备了微机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建立电教中心,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打下了硬件基础。如何认识CAI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CAI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摆在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就CAI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影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一、CAI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CAI辅助中学物理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CAI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情趣,但应用CAI技术就可以直观的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应用CAI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比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回声测距、透镜成像等。对初中学生就很难接受也很难描绘清楚。就相对运动的内容我们即可应用计算机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等速救护的过程,配上声音的效果,让学生从声音、图像全方位的感受,如置身于其情景,直观地掌握该节的内容。

应用CAI可以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当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该过程就已经结束。学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如平抛运动我们就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把其运动全过程拍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突破,省时方便。

应用CAI能够实现从微观向宏观转移。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原子物理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

如图,把中子、铀核等用不同颜色区别,让中子撞击铀核,伴随着一声巨响,看到裂变过程。当学生受此振撼时,其内容自然记忆深刻。

因而,应用CAI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得以升华,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感染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崇尚科学,因为科学有无限的魅力。

2、应用CAI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图例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十几分钟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应用CAI便于师生间双向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便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应用CAI能够真正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位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从而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双向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

可见,应用CAI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助于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给我们教学顺利的转轨提供一种模式。

二、CAI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结合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CAI在物理学科中大体可应用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导教学等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1、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计算机实现辅助教学功能的主要场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兴趣及求知欲,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1)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

常规教学中,教师了达到应试目的,一般都把教学对象定在中等程度学生身上,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两头”,造成优秀学生“吃不饱”,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差的学生“消化不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局限于应试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人-——机”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可利用学生各自的记忆及理解水平,及时地判别各个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随后据此向不同学生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整个交互式学习过程可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反馈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计算机的因势利导下,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到了怎样学习的本领。

(2)利用计算机模拟课堂演示实验。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如有关波的实验(波的独立性、波的干涉和衍射等)、透镜成像(成像原理、演示物体靠近或远离透镜时,像的动态变化等);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放大微观世界,采用“放慢镜头”模拟外部环境变化等手法来演示分子动理论、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如碰撞过程、物体微小形变)、气体状态变化等一些实验。这些画面清晰、直观并且可以瞬间定格、重复播放,既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理解快、记忆扎实。

2、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

(1)学生实验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不但可以达到理论联系的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效果却跟上述目的相差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不能充分调动思维造成的;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实验的模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手脑并用,发挥其想象创造能力。比如高一学生实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可以用模拟型教学,学生通过计算机,在机器的要求下边思考边选择实验仪器,组建模拟装置,自己设定钩码的质量,观测不同条件下的模拟结果,选择数据处理等。通过这种教学,不仅引导和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拓宽思维的环境。

(2)课堂验证性实验中的应用

验证性实验不但能直观地验证各种规律,避免纸上谈兵,且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用实验手段探索自然规律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如高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引用气垫导轨,定量证明守恒定律,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需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写加速度、速度这些中间值的演过程。如果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处理,可使教师抛开演算过程,快速得实验结果,使课堂更加紧凑。

3、利用计算机辅导教学

在计算机中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如果学校的计算机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则可在小范围内开展对某一课题进行讨论式教学,即教师预先确定讨论题目,随后让学生上网自己寻找感兴趣的或自己不懂的内容,再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终得到答案。当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这种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集体合作精神打下了基础。

三、目前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有教计算机的教师懂计算机,其他任课教师对计算机知之甚少。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一是领导认识有问题,对计算机发展将引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决策的失误;二是部分物理教师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学起来太麻烦。或者忙于日常教学,各类文化进修,突击性工作等,无暇顾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导致一些物理教师不努力探索;三是用于物理教学的课件制作相对繁琐,部分课件使用不能得心应手,使一部分教师心存烦感。由此,CAI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普及。

(2)、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虽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在一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了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临时请人帮助自己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或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由于物理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又不熟练,课件的设计、制作还需求人帮助,因而使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成了教师一种负担,使得教师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敬而远之。

(3)没有体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文本、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它可以将文、图、声、像融为一体,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极大地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用它来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出现一些文字内容,充其量只充当一回录像机或录音机或投影机,其质量和效果远远比不上单独的录像机、录音机和投影机。因此,虽然计算机具有多种媒体功能,但不能取代其他媒体,只把它当作单一的媒体使用,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4)用计算机教学取代教师教学

计算机教学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把它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后,虽然教师一部分作用将由它的一部分功能代替,比如:将单凭教师的讲述改为多媒体的演示:将部分师生的语言问答改为人机交流等等。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确实能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替代的,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为怎样教、怎样学也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计算机关键在教师。另外,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应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教学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应取决于教学目的和组织教学的需要。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的中介作用不可混淆,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更先进的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难点。

(5)大部分物理教师计算机技能滞后

大部分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也有运用计算机的积极性,但由于对计算机的性能不掌握,操作不规范,出现很多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另外,由于运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实际教学经验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本身由于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自制课件又不那么理想,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解决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先进技术,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使教育技术信息化,将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迫使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和教学。只要我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改革和前进的速度就能大辐度提高。

(2)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门新的教学技术,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自己会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之外,最发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对于教师将来的深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校应当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指导,为提高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做点工作。

(3)通过教研提高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是加强计算机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基本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途径,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法。

搞教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科研课题实验,通过“实验——学习——实验——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二是通过一些透明度比较高的群众性教研活动的开展,像多媒体开放日、计算机评优课、课件评比展览等活动,推动物理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培养。物理教学,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这些优秀学习品质上。要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之对物理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知道,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物理教学的重点环节,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

2.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任何学科教学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少不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既不是反映在学生表面对教师教学的频频点头,更不是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情感赏赐,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真实情感流露。物理教学中,我们同样要特别注重在课重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的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好奇引向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习的主动性。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物理学习的一般特征,物理教学要善于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并把它们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其它学科的差生不见得是物理课的差生,如果把握的好,可以使其它课的差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物理这门课学习的好,无疑对其它功课的学习是会有帮助的。

三、美育因素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合理挖掘教材德育美育素材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蕴含着大量美育素材。我们知道所提倡的教育改革,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方面努力,而要靠各门教师的共同努力。物理教科书不乏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利用物理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结合教材编写的实际,通过介绍学生熟悉的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追求进步的信念。画面有直感美。物理课本有许多优美的插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培养学生的美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大胆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物理课堂教学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设置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科。设置愉悦学习情景可操作方法有多种,如鼓励自编习题。学生自编习题可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自行编制,就我们教学的情况看,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项活动。通过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创造。通过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加深了认识,他们懂得了物理习题课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了解具体事物和其变化规律。自编习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四、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它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好奇心的精心保护。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相当数量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许多好奇慢慢地被老师解惑掉了,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建立在学生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上的,我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便无问就是这个道理。物理知识是由一系列物理概念和规律构成的,而规律又总是反映着一些概念间的一定联系,解物理题时必须选用适当的规律和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概念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基础,概念不清,规律不熟或掌握不牢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中的探索问题意识

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要教方法,教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事实上,由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和解题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大大小小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这些解题思路中探索问题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大量的物理题,一般应有如下的思路,首先,审题和读题,初步明确题意,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应用什么样的物理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答案,这些都要求学生作出正确思考。其次,确定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题意,弄清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确定使用那些物理规律。同时根据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方程,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示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最后,通过数学运算和讨论,分析讨论使所求结果符合物理实际,具有物理意义,验证思考的方向性和解题的正确性。无庸质疑,解题思路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问题意识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五、结束语

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尽管学生的情况不同,但要搞好教学的基本道理却是大家公认的,这个基本道理就是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英国物理教材的最大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1.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规律原理往往以某一实例引入,介绍相关理论。或者使用真实生动的图片来说明问题。2.强调知识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生活。英国教材是为了应用介绍知识,而中国教材是为了知识介绍应用。英国教材中,各章节的标题均与应用有关,因此很难从目录中看出里面介绍了什么知识点。相比之下,中国教材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理论性强,但应用性差。国内教材讲解应用实例时往往蜻蜓点水,没有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关于光盘的存储原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计算机教材上说,凹处表示1,凸处表示0.有一位教授说,凹处表示0,凸处表示1.而英国高中物理教材上说,平坦处表示0,凹凸交界处表示1.也就是说,凹的平坦处和凸的平坦处都表示0,只有凹凸交界处才表示1,因为凹凸交界处出现光程差,发生光的干涉现象而被探测器检测到。为了说明这个原理,英国教材用一系列的图片来表示,其中包括一张光盘表面的显微照片。3.注重物理和科技的联系,例如,在介绍光电池时,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图片来举例。加强近代物理和前沿科学的介绍,教材中有两章专门介绍量子论,有些物理知识不要求高中生掌握,但教材还是提了一下,学生能够了解到前沿科学的概况。4.注重物理和社会的联系,如在教材中有介绍环保、科学史、解释常见问题、渗透各种先进思想、启发思维、面向未来世界等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物理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生活化、兴趣化、人文化,它也突出表现了美国的那种尚个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生活化。美国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呈现方式上不追求叙述上的严格,淡化定量研究,强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物理与实际生活、自然现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2)人文化。物理学既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同时也富含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3)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三)中国现阶段以及相当长时间内物理教育改革潮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仅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选材广泛,问题中心基于学生生活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1.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习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使中学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这种渗透,不断修正已有的陈旧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变化着的动态的体系。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4.科学思想在新教材中的渗透体现在科学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上,并从两个方向建立理论与应用的联系:一个方向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5.学科教育中还要渗透道德教育;是非辨别能力。我们的新教材注重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并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人文性 渗透与影响 三个方面

习惯上我们把自然与人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分类对立起来,并为之寻找出包括研究对象、概念框架、思维结构等在内的多方面论据。这当然是近代学科建立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人类认知探究之初,无论中西都没有这样壁垒森严的局面。其实,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非如此的泾渭分明,它们是存在着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这一改革举措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作为自然学科的物理,也必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渗透。我认为这样的渗透与影响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中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在西方,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the human race);而在中国,《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齐书・文苑传序》中有:“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可见,“人文”的中心是“人”,关注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

1.师生关系的确立

“人文”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涵就是“人本观念”,即“人本位”。它强调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以往的物理教材以知识为中心,完全忽略了学习主体。当下的教材将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上就是重新认识到知识传播主体的人间本位。当然,光有教材的调整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充分意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育学意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比如使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又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师从原先的权威和训导者转变为凡人和引导者,不但体现出师生关系中的人文性,而且必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教学方式的把握

“人文”精神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个人观念”。由于时代因素,我们的现代教育还处在并不太现代的阶段。虽然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似乎得到了改善,但是“大班”、“超大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育原本并不是一个可以批量化复制的工作,但客观上我们却无法真正地“小班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注重“个人观念”,即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尤其像物理这样的理科课程,由于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面对“参”,如何解决“差”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针对“集体”,更多的要面对“个体”。

3.教育公平的实现

“平等”的意识,我认为也是“人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平等”的教育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能达到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好的“平等”教育就是实现“教育平等”。正如上文所说,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否左右了我们对学生关注的热情与程度,是否有了“分别”之心?可能只是一个细微的眼神,可能只是看似无意的多加提问,都会给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以内心巨大的创伤。教育公平不能兑现,反倒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这就与“人文”背道而驰了。

二、知识中的人文性

物理课程的人文性不只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态度中实现,更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联系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性的影响。

1.知识史中的人类精神

人之为人的超越力量常常来自于榜样的引导。而物理科学发展史上有着众多的人文性素材可供我们进行加工和发挥。比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时,引入牛顿看苹果落地的故事;在学浮力时,讲述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在学电学时,讲述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探索发现科学规律的事迹,都可以激励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包含着科学家们为追求理想和真理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历史和奋发精神。以之为例证,学生对自己就会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懂得为理想、为真理而努力,甚至于牺牲一切。

2.知识点中的人生领悟

除了科学史的素材,物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其实也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学生从物理课堂拓展到生活甚至人生。比如,在讲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到人与人的交往上,人与人的尊重、理解、坚持常常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讲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引申出“以人为镜”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人往往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被误解、曲解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路径;讲解电阻的知识时,我们也可以引申到人生之路与曲折险阻的关系问题上,人生“发光”之处常常就在这曲折险阻之上,如此等等。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让他们从自然中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三、实验中的人文性

物理实验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特点,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实验的各阶段引导学生在实验中领会人生的道理。

1.实验前的“实证精神”

教学过程中的物理实验主要是以验证结论来强化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物理定律的理解。教学之外还有发现性的实验,主要验证一些怀疑、一些猜想。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人类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怀疑与探索中实现的。有很多被视为“不证自明”的结论可能就经不起实验的检验。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理论不就在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过程中变成了“谬误”了吗?所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才可能推进我们的认识、推动科学的发展。“实证精神”正是由人文学者胡适从杜威那里学回来的,他主要是针对人文领域而提出的,而人生之中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2.实验中的团队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会很容易意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所以实验活动往往是分组进行的。如何参与到团队之中,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让自己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有所发挥并有所收获……这些都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加以提示,引起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并可以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引申,让学生体味到社会生活的上述问题的重要意义。

3.实验后的总结能力

实验之后需要总结,将实验过程清晰地描述,把实验的现象进行概括,把实验的结论进行归纳,这是认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人文能力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报告,我们可以提点学生语言的科学表达、现象分析概括和归纳总结。同时应让他们知道,实验只是手段,人生不是因为经常实验而丰富,而是因为不断总结而成熟。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理文化 物理教学 物理思想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柱。它不仅满载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蕴藏着具有重大教育价值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哲理,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源。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一方面保证了物理文化在新一代学生身上的再生,同时也保证了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物理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一 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1.物理文化

物理文化是由物理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理学家在创造物理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

2.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是一门崇尚理性、注重思维、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又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系。因此,物理本身具有文化的特征,物理文化的实质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唯有深入到物理学的文化层面,超越学科极限,充分体现和扩展具体知识中潜在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久和深入才具有现实意义。

物理知识侧重专业,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于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文化的教育价值更为内在、更为能动、更为持久。

物理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策略

1.树立物理学方法论的新物理观

物理学至关重要和最有意义的是代表着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以保证物理文化的连续性。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事实的传授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整理者和创造者。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理解以及对物理公式的记忆,更不能把立足点放在解几道习题上,而是要充分挖掘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逐渐使物理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根植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和社会整体文化中去。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就是将大学物理当作一种文化来教,不割舍其整体性、历史生成习惯和连贯性,将物理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展现给学生,减少复杂的微积分推导和计算,把物理知识和方法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转贴于 2.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最本质的表现在物理学思想和相应的物理途径的演变上。物理学既是科学,又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学的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定律的建立都饱含了科学大师的探索和创新,还包括对已有错误观念的批判。

物理学发展史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优秀品格,如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继承的态度、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引入物理学史,通过物理学史展示人类解开物理世界奥秘的探索历程,了解科学大师是如何突破常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对立中找到突破,进而发现新规律的,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悟和熏陶。

3.开展探究式教学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论上打开缺口、突破局限、获得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其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模型,设计实验——求解模型,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设计创新。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物理学科的科学语言、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物理文化的网络中自由交往,进而发展求知能力,形成智慧。物理文化的精神能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长久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文化  物理教学  物理思想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柱。它不仅满载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蕴藏着具有重大教育价值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哲理,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源。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一方面保证了物理文化在新一代学生身上的再生,同时也保证了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物理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一 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1.物理文化

 物理文化是由物理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理学家在创造物理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

 2.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是一门崇尚理性、注重思维、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又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系。因此,物理本身具有文化的特征,物理文化的实质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唯有深入到物理学的文化层面,超越学科极限,充分体现和扩展具体知识中潜在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久和深入才具有现实意义。

 物理知识侧重专业,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于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文化的教育价值更为内在、更为能动、更为持久。 

物理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策略

 1.树立物理学方法论的新物理观

 物理学至关重要和最有意义的是代表着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以保证物理文化的连续性。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事实的传授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整理者和创造者。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理解以及对物理公式的记忆,更不能把立足点放在解几道习题上,而是要充分挖掘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逐渐使物理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根植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和社会整体文化中去。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就是将大学物理当作一种文化来教,不割舍其整体性、历史生成习惯和连贯性,将物理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展现给学生,减少复杂的微积分推导和计算,把物理知识和方法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2.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最本质的表现在物理学思想和相应的物理途径的演变上。物理学既是科学,又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学的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定律的建立都饱含了科学大师的探索和创新,还包括对已有错误观念的批判。

 物理学发展史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优秀品格,如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继承的态度、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引入物理学史,通过物理学史展示人类解开物理世界奥秘的探索历程,了解科学大师是如何突破常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对立中找到突破,进而发现新规律的,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悟和熏陶。

 3.开展探究式教学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论上打开缺口、突破局限、获得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其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模型,设计实验——求解模型,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设计创新。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物理学科的科学语言、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物理文化的网络中自由交往,进而发展求知能力,形成智慧。物理文化的精神能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长久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理文化 物理教学 物理思想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柱。它不仅满载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蕴藏着具有重大教育价值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哲理,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源。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一方面保证了物理文化在新一代学生身上的再生,同时也保证了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物理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一 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1.物理文化

物理文化是由物理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理学家在创造物理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

2.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是一门崇尚理性、注重思维、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又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系。因此,物理本身具有文化的特征,物理文化的实质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唯有深入到物理学的文化层面,超越学科极限,充分体现和扩展具体知识中潜在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久和深入才具有现实意义。

物理知识侧重专业,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于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文化的教育价值更为内在、更为能动、更为持久。

物理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策略

1.树立物理学方法论的新物理观

物理学至关重要和最有意义的是代表着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以保证物理文化的连续性。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事实的传授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整理者和创造者。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理解以及对物理公式的记忆,更不能把立足点放在解几道习题上,而是要充分挖掘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逐渐使物理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根植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和社会整体文化中去。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就是将大学物理当作一种文化来教,不割舍其整体性、历史生成习惯和连贯性,将物理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展现给学生,减少复杂的微积分推导和计算,把物理知识和方法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2.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最本质的表现在物理学思想和相应的物理途径的演变上。物理学既是科学,又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学的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定律的建立都饱含了科学大师的探索和创新,还包括对已有错误观念的批判。

物理学发展史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优秀品格,如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继承的态度、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引入物理学史,通过物理学史展示人类解开物理世界奥秘的探索历程,了解科学大师是如何突破常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对立中找到突破,进而发现新规律的,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悟和熏陶。

3.开展探究式教学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论上打开缺口、突破局限、获得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其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模型,设计实验——求解模型,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设计创新。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物理学科的科学语言、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物理文化的网络中自由交往,进而发展求知能力,形成智慧。物理文化的精神能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长久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之我见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笔者就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

一、要善于观察, 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物理论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

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

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思'与'不思'、'勤思'与'惰思'的原因。俗话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论文,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我们不应把物理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同学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几点。我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也将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1篇

虽然一些教材在一些知识点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用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物态变化,用原子的结构来解释摩擦起电等都是很好的范例,但总体上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认为在单元复习,尤其在总复习的阶段中,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上仍有文章可做。

一、质量

质量是初中生较早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质量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概念。目前质量的定义有5种常见的说法。在学生已具备分子、原子、质子、中子这些微观粒子知识后,不妨将其概念从“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转变为“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质子、中子数的多少——即含核子数的多少。”这样可将相当抽象的“物质的多少”转变到“核子数的多少”而具体、有形的概念,从而揭示了质量大的物体所含的核子数比质量小的物体要多的事实。用这种表达也容易向学生解释“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个令部分优秀学生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二、物质的密度

有了上述质量概念的转变后,“物质的密度”的概念也可以从“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转变为”单位体积所含核子数多少,从而看出物质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排列的紧密程度——即孩子排列的紧密程度的物理量。由于各种物质内部核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所以“物质的密度”理所当然成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显而易见,物质密度的大小只能由物质的结构来决定,而与物体质量多少、体积大小均无关.此外还可与“种植密度”“人口密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类比,使学生对“密度”的广义性也有所领悟。这对今后在更高层次学习中涉及到的“质量线密度”、“电荷体密度”“电荷面密度”等都是有益的.

三、电阻

关于导体的电阻,课本土的说法令不少学生处于一种矛盾中:导体既然是容易导电,为什么又说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呢?但从微观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现以最重要的金属导体为例作如下说明:由于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所以金属容易导电,但金属原子中除去最外层的电子其他部分(也称原子实)是不能自由移动的,它们的有序排列好像形成了金属的“骨架”。当自由电子在电压作用下做定向移动时,其实它们是在金属“骨架”里移动,必然与组成骨架的原子实发生碰撞,所以导体对电流——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必然要产生阻碍作用。总之,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荷,而导体的电阻是由于导体内还有更大量的不能自由移动部分造成的.我们还可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一次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教育。

四、电流热效应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物理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同学们身边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3篇

 

物理学理论的研究是源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和解释,这也成为一种非常通用而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教育教学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用准确简要、逻辑清晰的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阐述物理概念、陈述物理规律等。然而,在高考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物理信息处理能力和物理表达能力不高;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很难读懂科技文章或者对此类文章和新闻毫无兴趣,无法有效提取新闻报纸阅读材料中包含的物理学信息,也不能够将科技文章和平时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物理中的科技写作是指对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逻辑推理,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成报告或小论文[2]。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同时对一部分有志于物理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撰写一些有创新性和学术性的科技论文。此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一,重视科技写作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应该成为教材学习中的一部分。在这里先以美国流行的《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为例,该教材分为30章,在每一章节的课后测评都设有“科技写作”栏目,至少一道题,多则三道题,从题目的分类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这么几个方面[3]:

 

1、物理学史:

 

1)实验发展类:例如研究并描述人类测量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发展史。

 

2)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影响:如研究并阐述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

 

这类型的科技写作需要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参考资料做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家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在研究中发现物理知识的突破和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联系。

 

2、生活中的物理学:这类型的题目很多,例如要求用物理学原理解释过山车竖直的环形滑道大多数并不具有圆环形状的这种设计思想,还有研究体重计的工作原理、安全气囊的作用等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研究,能够真实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会更会深刻,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物理学与其他学科:

 

1)物理学与生物学:研究一个人能够无眩晕地忍受的最大加速度。

 

2)物理学与艺术:研究某些乐器,如小提琴或者小号的构造。

 

3)物理学与天文学:研究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4)物理学与医学:研究和解释衍射在医学和天文学中的作用。对每一种领域,至少描述两种应用。

 

这类型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物理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跟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是万物之理并不是一句大话,特别是现在诞生了很多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等等。学生越能够了解物理和其他学课的关系,就越能体会自然科学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也能发现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重大影响,从而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也会更为重视。

 

4、物理学前沿:例如研究迄今所见的最大质量的粒子的干涉效应,描述实验过程,并说明干涉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对学生的物理学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对前沿的了解,学生不仅可以知道物理学在高新科技上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能加深对这些成就中用到的物理学理论的了解。有时候,前沿科学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并不复杂,以中学的物理知识完全可以理解。而当学生了解这一点以后不但能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减少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会对当前物理学的应用产生兴趣,增加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目前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物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现在高考题目的改革使得题目都会有一定的生活或科技发展背景。以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就能发现大量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或者与科技前沿相联系的题目。

 

如2015年北京卷的18题,以“蹦极”运动为背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功能关系。20题又以常用的一卡通(IC 卡)为研究对象考察电感和电容以及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又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I 中的第18题,是以指南针为载体考察磁学基础知识;而在第25体总,以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为背景,考察摩擦力、压力等受力分析以及物体的运动等知识,可以说综合应用性很强。

 

尤其是2012年浙江卷的25题,是设计一种提高自行车夜间行驶安全性的“闪烁”装置,在第四问中还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评价,这就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

 

其余各省的考题中这样的题目屡见不鲜,如2015年四川省的物理部分第9题联系到了目前人们关心的严重雾霾天气,并从“铁腕治污”出发讨论地铁的运动,并且计算燃油公交的气体污染物,这就极大增加了物理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应用,就能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遇到这样的题目心里有底,从容应对。特别是在回答非选择题时,能够对题目给出的材料细致分析,从而给出清晰的回答和明确的解释。

 

第三,科技论文写作有利于加强多学科联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有益。

 

关注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而且,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科联系,不仅可以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科技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简洁明朗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论证观点的严密性。而在完成论文写作中,学生不可避免的需要查询资料并分析整理,这样也会积累很多有用的科技素材,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在语文课上的议论文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在论述物理学史上的一些物理发现的地位、物理人物的成就时,会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并对科学家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常常会受到哲学宗教以及国家政局的影响,因此训练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政治历史的理解。

 

如果让学生分析猎豹适合奔跑、鱼鹰能够捕鱼的物理原理,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学生还能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体态特征有更深的感受,对生物学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物理和化学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为何收集氢气试管开口朝下、为何收集氯气试管开口朝上,为何我们可以通过火焰的颜色或者液体的色彩来初步判断化学实验的产物,这里面都蕴含了大量的物理道理。

 

物理和体育就更有关系了,在投铅球时为什么老师强调出手速度要快、角度要成45度左右,为何跑步时手臂要前后摆而不是左右摆,这些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的。所以学好了物理,对提高体育成绩也有好处。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技论文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多关注最近的物理进展、科技发明,引导学生自动发掘生活中的物理学应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物理课程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而科技论文写作可以在教学中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5、总结

 

通过如上三点论述,可知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科技论文写作,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物理知识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让学生能够发现学科间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点评:科技论文写作是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这些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些目标的达成并非易事,需要从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才有望实现。撰写者可参考以上相关内容进行写作。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我国新课程当中规定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这说明了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性传授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作者:陈善勇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初二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教师,2017(4):120-125.

[2]黄贵善.错误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12-16.

[3]张海霞.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校园(阅读),2016(9):145-156.

中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5篇

作者:安梅梅 李晓东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缓蚀剂通常是通过与青铜器金属表面吸附、配位后在青铜文物表面形成一层铜离子与缓蚀剂紧密结合的配位型高聚物膜[Cu(Ⅰ)-BTA)]n[10,13-14],从而将在外界的铜离子包裹起来,防止“青铜锈”向内部金属铜的进一步转移腐蚀,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l-会在完成的清洗中去除,从而减少了青铜器的进一步腐蚀.其作用机理以苯并三氮唑(BTA)与铜离子的作用过程为例加以说明(图略).目前,常用的缓蚀剂主要有苯并三氮唑(BTA),5-氨基-2-巯基-1,3,4-噻二唑(AMT),2-氨基-5-乙硫基-1,3,4-噻二唑(AETD),2-氨基-5-乙基-1,3,4-噻二唑(AETDA),5-苯基-4-氢-1,2,4-三唑-3-硫醇(PTAT),2-巯基苯并恶唑(MBO),2-巯基苯并噻唑(MBT)和2-氧代苯并咪唑(MBI)等.其优化后的几何构型见(图略)缓蚀剂分子的构型一般而言,缓蚀剂分子与金属作用时其活性中心主要是分子中的氮原子(N)、氧原子(O)和硫原子(S)等杂原子[15-16],而这些杂原子主要存在于吡啶环、噻唑环和三唑环等分子及其衍生物中,这些杂原子又与碳原子相互作用,影响到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的相互作用.所以,本文在利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方法和631+GD基组的基础上,对缓蚀剂分子中杂原子与碳原子、杂原子之间的键长(表略)和几何构型作了详细的分析,以利于研究缓蚀剂分子与铜离子的作用原理.通过对8种常见的缓蚀剂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后发现,其大多数分子成平面型或近似平面型结构,仅有PTAT分子的几何构型中苯环和三唑环各处于不同的二个平面中,其主要原因是二个环仅有一个碳碳单键相连所致.对表1的数据归纳后还发现,所有缓蚀剂分子中都存在共轭体系.在AETD分子中C1=N1、N1-N2、N2=C2和C2=N3双键的键长比非共轭体系中相应的键长(0.128nm、0.137nm和0.128nm)要长0.001nm、-0.010nm、0.002nm和0.010nm.可见,该分子中N原子以P轨道上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使得C=N双键键长增长,N-N单键键长缩短;另外,在AETD分子中C1-S1-C2单键键长分别为0.178nm和0.177nm,比单独的C-S单键键长缩短了0.005nm和0.006nm,说明S原子中3P轨道上的电子也参与了共轭体系.在其它的缓蚀剂分子中也同样存在与AETD相似的键长增长与缩短的现象,可参见表1相关数据和图2中优化后的几何构型得到其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8种缓蚀剂分子都存在P-p共轭体系,而P-p共轭的结果使缓蚀剂中杂原子上的电子更易离域,p电子将更加容易转移到铜离子或铜原子上,从而形成配位键.同时,也利于未氧化的铜原子向缓蚀剂分子的空轨道反馈电子,使缓蚀剂分子稳定地与铜原子表面形成有效吸附,阻止了腐蚀介质向其它铜原子扩散.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荷密度当缓蚀剂和青铜器相互作用时,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子云会进入青铜器中铜离子的空轨道,从而形成化学键[16].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荷密度越多,即净电荷越多,理论上则会有更多的电子进入铜离子的空轨道,所形成的化学键也愈加稳定,则缓蚀率就愈高,所以,通过判断缓蚀剂中杂原子上的电荷密度,就可以从理论的量化参数上初步确定缓蚀剂的缓蚀能力.,在缓蚀剂分子中杂原子N、S和O的电荷密度值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在该原子上相对于其它原子有较少的净电荷,而负值则恰恰相反.通过比较表2中的各种缓蚀剂后发现,杂原子中净电荷较多的缓蚀剂有MBI、BTA、AMT和AETDA,并且在N原子上的净电荷要大于O和S原子上的净电荷,所以推测在和铜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学键主要发生在N原子缓蚀剂的前线轨道能量前线轨道理论认为[15,17]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的能量EHOMO越低,则表示分子给予电子的能力越弱;反之,EHOMO越高,则分子向外提供电子的能力越强,随之亲和性也就越强.而分子的最低空轨道LUMO能量ELUMO越低,表明分子接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另外,分子的最低空轨道与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差(ELUMO-EHOMO)是分子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差值越大,分子越稳定,越不易参与化学反应;差值越小,分子越不稳定,越易参与化学反应.图3为文中所列的8种缓蚀剂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最低空轨道和能量差值.从图2中可见,缓蚀剂分子中EHOMO最高的分子是MBI,最低的是BTA;ELUMO中最高的是MBI,而最低的是BTA.从以上分析说明分子MBI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易于铜原子或铜离子发生作用,但不易接受铜原子的反馈电子,使得其形成的配位键稳定性降低,而缓蚀剂BTA则恰恰与MBI相反,能与铜原子或其离子形成较为稳定的配位键,但难于铜离子或原子相互作用.从图3还可见,缓蚀剂分子中最低空轨道与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差E以AEDTA为最高,而BTA和MBI分子的能量差几乎一样.可见,要得到既能快速与铜离子或原子作用形成配位键,又可使其配位键键能提高的缓蚀剂是今后设计开发的又一挑战.缓蚀剂的最高占有轨道量子化学中的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反应物间的相互作用仅在分子的前线轨道之间进行[15,18],所以要进一步了解缓蚀剂分子与铜离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了解其分子的HOMO与LUMO的轨道分布,才能直观清楚的掌握缓蚀剂分子的作用机理.图4和图5分别为上述8种缓蚀剂分子的HOMO和LUMO轨道分布图形.从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出,MBI的轨道能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分子的周围,增加了HOMO轨道在有效空间内的活性区域.这种分布提高了MBI分子的亲和性.从图5中可见,BTA分子的LUMO轨道分布较其它轨道更为均匀,有利于外界的孤对电子进入该轨道.该结论也符合ELUMO与EHOMO的变化.

本文对8种常见的缓蚀剂分子采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方法和631+GD基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和反应活性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分子成平面型或近似平面型结构,所有缓蚀剂分子中都存在共轭体系;并且缓蚀剂分子MBI、BTA、AMT和AETDA中所有N原子上的净电荷要大于O和S原子上的净电荷,推测其活性中心可能在N原子上;通过对所有缓蚀剂分子的HOMO、LUMO和E分析后发现,BTA和MBI分子在ELUMO和EHOMO上具有其特殊的能量值,并且在轨道分布图形中得到验证.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最具有缓蚀性能的缓蚀剂是苯并三氮唑(BTA)和2-氧代苯并咪唑(M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