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

农业营销论文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一)网络营销与目标客户郑州市交通网络发达,出行条件便利。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在工作之余带上亲戚朋友到田间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舒适与放松。郑州市休闲农业当前主要客户是郑州市以及郑州周边大城市的居民。由于距离较近,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参加休闲农业活动,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从以往调查数据来看,城市的白领比较青睐休闲农业,这一年轻群体工作压力较大,整天都面对着高楼大厦,因此他们对于田园式旅游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其次是学生群体也比较喜欢休闲农业,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选择的都是较为低端的自助型的休闲农业形式。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设计的时候,既要保持对于郑州市区客源的吸引力,又要不断开拓周边省份相邻城市的市场。根据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匹配度,开展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二)网络营销与客户需求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无论是旅游还是外出办事,都会通过网络查询出行路线,在网上预订机票、车票、酒店等相关事宜。网络信息使人们能够详细地了解自己外出的所有信息,进而可以优化自己的出行方案。因此,在休闲农业网络营销中,将郑州休闲农业企业的所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公布,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相关的信息,进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方式。休闲农业的业务涉及到多方面,包括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等活动,而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详细地介绍各项业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组合服务类型,满足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提升郑州休闲农业品牌的吸引力。

二、郑州市休闲农业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客户策略对于休闲农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实现自己企业的产品被市场所认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使得客户的来源渠道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营销过程中与客户的关系得到更好的维护,提高客户的信任程度。可以选择信誉度高、声誉好、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相关信息广告,吸引一些潜在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连锁反应的方式由客户介绍客户,这样的客户要比关系型客户更加的稳定,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永久性客户。所以面对企业客户的选择时,企业应利用网络媒介建立广泛的客户选择机制,实现客户资源多样化,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突破。

(二)网络营销价格策略产品价格并不是标在商品上的标签,它具有多种功能,是体现商品价值的因素。休闲农业产品项目的标价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出产品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刺激客户进行消费,因此,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在制定价格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为了推广有机蔬菜,开展了一系列的农家乐,自助农家游等活动,让顾客体验到清新自然的农家生活的同时,将有机蔬菜推广出去,并且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以有机蔬菜为依托,策划出较多的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将采摘比赛、营养配餐等趣味活动融入其中,让客户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尽管新郑君源农场的休闲农业产品价格较高,但是由于企业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丰富,因此,仍然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价格制定的时候,要将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度和口碑、同类产品的价格、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等因素考虑在内,然后再准确定价。

(三)网络营销渠道策略混合渠道或多渠道营销的营销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混合渠道或多渠道销售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层次的客户,再根据这些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情况,在合适的时间尽可能以最低的价格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进行销售。同时为了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挖掘出休闲农业的潜在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例如在大型商场周年庆典、水果市场展销会以及高档酒店进行休闲农业项目的促销,对于在网上进行休闲农业较多的客户可以进行送商场购物券、电影票,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提高客户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认可程度。

(四)网络营销促销策略郑州市休闲农业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价格以及短期内的营业利润,也需要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战略。要根据地域的差距、成本、市场的需求程度、产品的购买数量、购买时间、购买频率集中的时间点以及后续服务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综合的定价系统,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樱桃的鲜艳红润代表着爱情的幸福和美,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可以以樱桃为依托,在情人节以及七夕等与爱情有关的节日搞相关的促销活动,针对现代年轻人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心理,将休闲农业的无忧无虑和爱情相挂钩。在情人节或者是七夕当天凡是订购三项及三项以上休闲农业项目的顾客可以在现场舞台向心上人表白的机会,在当天凡是携带伴侣参加休闲农业旅游的顾客将会享受到半价优惠。主持人在活动现场开展以爱情为主题的现场小活动,对于表现较好的情侣给予爱情小礼品奖励。正是在这一个浪漫温馨的现场环境之下,有情人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樱桃沟收获了经济效益,这样双赢的局面进一步打响了二七区樱桃的品牌。因此,网络营销促销策略不但要考虑到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现实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文化、顾客的爱好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融入到网络营销促销策略策划中,才能进一步促进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农产品的特性

1. 耐用消费品能通过外观和功能设计轻易实现差异化,消费者无法用肉眼进行识别其内在的品质,因此更容易被假冒。另外,农产品还具有鲜活易腐、生产季节性等特点,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状态不稳定。

2.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风险性特别高。工业经营活动面临的更多的是市场风险,且可以凭借生产过程的可控性来对付或削弱。然而,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却要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且是一种以生命适应自然的复杂过程,生物生产过程中及自然力量的多种不可控因素使得农产品产出水平难以保持均衡,伴随而来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风险性特别高。

3.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策略难以把握。与工业品及服务性商品不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在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价格操作的选择余地有限。而且,受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当期的生产计划无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的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营销能力要素

市场营销这一事物来自西方,产生和发展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国新兴的市场经营主体,其市场营销能力发展尚处于初期。借鉴已往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的研究成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的特点分析,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原由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本课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营销能力要素势必在层次性和严谨性等方面有别于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认识能力、信息能力、产品能力和销售能力这四个方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的具体情况如何?本课题用上门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海宁市辖区内75个省市县三级示范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并对此展开了分析。

(一)市场营销意识较强但认知模糊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市场营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对市场营销的认知是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调查中84.6%的人认为“市场营销即市场销售”,仅15.4%的人能知道“市场营销不同于市场销售”且也不能准确地说出市场营销的正确涵义。这就直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后期销售而忽视了前期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产品,才能确保适销对路,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忽视了前期市场营销,盲目跟风,就会造成供过于求,难以确保产品成功销售。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如前所述,更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的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信息获取能力较强但分析预测能力不足

市场信息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也相当重视。调查中,61.5%的人表示对市场信息“非常了解”,38.5%的人“不是很了解”。然而,市场信息的收集不是目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分析与预测。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是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即其分析与预测能力相当欠缺。首先,从信息收集的渠道来看,其收集的信息是散乱的、滞后的。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网络和销售市场,而网络信息往往比较庞杂、散乱;销售市场又由于其中间渠道过长、相关利益群体过多,农产品的供需信息流通不畅且反应滞后。其次,从信息收集和分析人员来看,其非专业性导致市场分析预测能力不足。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农产品生产经营基本上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根据销售情况大概决定,所谓的市场分析预测纯为经验判断。

(三)产品开发无忧但标准化程度较低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及其服务内容来看,农产品的开发不是其主要功能,产品标准化应是其关注的重点。调查结果也显示,77%的合作社产品都为外面引进。优质的产品质量是取信市场的根本,而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应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有学者认为,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的仅占6.8%。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家庭承包经营决定了农产品的分散经营而难以集中管理。同时,农产品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外形尺寸和内在的品质很难统一,更难进行人工控制。但也不是不能,袁花镇南方梨专业合作社因为社员同村,集中生产管理,实行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掌控产品质量规格,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品牌营销,取得了极好的市场效果。

(四)产品促销方式丰富但销售渠道有待创新

产品销售一方面要求向消费者及时传递产品等信息即产品促销,另一方面还得给用户提供便捷的购买途径即销售渠道。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场营销的认知停留于产品销售,所以这方面的能力还是较强的。

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增强其市场营销认知能力

思想决定行动,认知决定高度。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营销能力,首先就得增强认知能力。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能主动学习的极少,仅15.4%的人自发参加过学习培训,绝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是政府机构组织的且每年参加的次数也不多8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次数少于3次且没有多于3次的。而对于市场营销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也未能达到全覆盖。调查发现,只有38.5%的人参加过市场营销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培训。因此,建议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

(二)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平台,解决其人才匮乏状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调查中问到“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的因素”时,83.3%的人认为第一影响因素就是“人才”。确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环境和待遇条件较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建议政府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平台,为其输送“新鲜血液”,配备人才。比如,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初任公务员的基层实践锻炼点,或者比照“大学生村官”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也可以让现任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社官”,等等。这些举措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发展平台的同时,恰可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匮乏状况。当前,有些地方如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舒洪镇已将这一做法落到实处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他地方可予以借鉴。

(三)开拓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提升其产品销售能力

网络销售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这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网上交易市场。事实上,2013年仅阿里平台上完成的农产品交易额就高达500亿元,2014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而且,与传统的营销渠道相比,网络销售可以冲破时空的界限,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产品信息更直接地为客户所了解,促进农产品买卖畅通,提升销售总量,更能去除中间经销商的信息传递,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更加及时、准确、完整地把握市场信息动态,做出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调整。网络销售可以是自建网站或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但调查结果显示,建有网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16%,采用网络销售的仅为8.3%,这一方面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络销售意识还不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站建设能力较为欠缺,网站的营销功能尚未实现。要实现网站营销功能,网站建设就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功能模块:品牌形象、产品、服务展示、信息、顾客服务、顾客关系、网上调查、资源合作、网上销售。

(四)打造“一村一品一社”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首先有形性与其它方面相比相对得分不怎么重要。其次在研究的服务中可靠性显出是最重要的方面。这就给电信运营企业以有用的启示:首先是服务可靠并交付向顾客承诺的价值。其次,人员工作表现在顾客对服务的感觉中起到核心作用。以上所列的几个方面中的3个保证性.移情性和响应性直接来自于人员工作表现并且最重要的方面:可靠性也极大地依赖人员工作表现。这就指出了电信企业改进服务的方向。

2.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模型还可以运用到评价电信客户购买决策过程的多重属性模型中。多重属性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顾客通过对服务的不同特征进行打分,然后计算其总体表现。

3.顾客对电信服务期望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差距

差距一:管理层没有正确了解顾客对服务的期望。

原因往往是没有调查征询顾客意见就以为已经知晓了顾客的需求譬如不少管理人员都认为通过自动化的电脑计费电话费的正确性是无庸置疑的用户应该对此感动放心和满意因此窗口营业人员也往往以‘电脑计费不会有错’应答顾客的疑问可是顾客在电话费问题上的期望却是:在自己方便时可随时缴费对话费有疑问时可随时查询有人向自己解释话费的计算方法等等真正做到‘买的放心,用的称心’明明白白消费这也是目前电信运营商被投诉的热点之一:交费难、查询难话费透明度不高。

差距二:管理层对顾客期望的感知在转化为服务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原因是管理层在服务设计过程中未能贯彻顾客导向或者由于资源的缺乏。

譬如说管理层认识到了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到被尊重的需要,因而制定了电信服务‘礼貌用语’‘服务忌语’及统一着装等规定并要求营业人员执行而顾客却认为除此之外更应包括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语气,个性化的问候有问题时耐心和蔼的回答等等。而这在目前电信运营企业的整体人员素质状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层及服务人员还没有真正把顾客的需要摆到如此高的地位去重视。因此在许多用户心中电信营业窗口是一个迫不得已才去的地方。

差距三:好的标准和不合格的实际服务之间的差距。

原因是由于人员或设备所引发的服务提供系统失误。其一许多很好的规章制度如服务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红黄牌制、首问负责制等等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员工的责任心不强推楼扯皮应付了事。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受面子讲人情监控不力顾及本部门、小集体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是主要原因,其二是设备问题如经常遭投诉的重复计费超短计费或设备调试导致不能正常通讯等使用户极不满意的情形。

差距四:实际提供的服务与企业在广告等营销中所描绘的服务间的差距。

譬如原中国电信的广告‘用户至上用心服务’按照其服务水平许多用户感受不到。何况在诸如lC卡、200卡、201卡限期使用过期作废lC卡最终不能维持一次通话的余额不能转账等问题上社会舆论和用户的观点也与上述广告语存在距离。

差距五:是上述四种差距的最终结果是顾客期望与真正得到的服务间的质量差距使顾客不满意。

了解到顾客对电信服务的看法并经常注意缩小客观服务与顾客主观感受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应该作为各电信运营商的一项日常工作来进行。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降低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期望二是提高客观服务水平以符合顾客的期望。降低顾客的期望是一种相对消极却极有效的办法。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顾客的比较鉴别能力是很强的虽然国内电信企业的服务质量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在改革开放和新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消费者的期望相比较,无论在服务的快速、方便还是在价格、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要改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办到的。这就要求电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做过头的广告宣传,制定业务标准和公布承诺时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4.结论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品新媒体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大大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为适应这一变化。农业产品品牌进行新媒体传播变得更加必要。本文所指的农业产品主要是指个人及家庭消费的农业产品,其消费者市场也是以个人和家庭构成为主的消费人群。

品牌虽然由农业产品企业创立,但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作为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受众,消费者是进行策略研究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分析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基本前提。品牌农业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人群具有特定的消费特征,即:注重享受生活、注重品牌消费、注重体验、注重健康、注重参与等。对于农业产品来说,针对这类人群的特征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进行品牌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传播

体验传播,是指消费者通过直接观看、品尝、使用等现场体验,增进对牌的了解和认知,达到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农业产品体验传播包括卖场传播和生活场传播。

1卖场传播

卖场是产品从生产企业到购买者手中的最后环节,是购买者实现购买的场所,也称为销售终端。卖场是是品牌体验的重要通道,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关键点。卖场传播包括产品、知识、广告、促销等传播方式。通过卖场传播企业能够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刺激品牌的需求。

对于农业产品品牌而言,产品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和“传播者”。因此。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陈列和展示是卖场传播的第一步,成功的陈列和展示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品牌印象,另外消费者通过现场的观看和品尝,会对农业产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广告传播是卖场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具体形式有卖场液晶电视、卖场海报、卖场传单、货架上广告、包柱广告、墙贴广告、地贴广告、易拉宝、挂旗横幅、灯箱等。促销和知识传播是终端传播的“催化剂”。促销包括赠送礼品、赠送样品、免费品尝、打折、抽奖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目标消费者能更快、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农业产品。起到良好的品牌传播和沟通作用。知识传播是指销售人员在卖场进行相应的农业产品相关知识的演示和讲解。

2生活场传播

生活场传播即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排斥感弱,接受效果好。

旅游风景区及农业观光区的传播是农业产品在生活场中最重要的传播场所。一些原生态农业产品产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优质的品质感和品牌形象,着力开发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项目。目的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原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产品。

医院和药店也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有效场所。出人医院和药店这类场所的人群都是关注健康或者体验到健康重要性的人群,非常符合农业产品目标人群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炎黄健康传媒和互力健康传媒为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炎黄健康传媒覆盖全国36个经济发达城市,3300家医院32800块液晶屏,在医院液晶屏市场覆盖率达79.3%,牢牢占据垄断地位。互力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和药店及其他健康生活相关的场所里铺设液晶电视网络,播放健康生活资讯,广泛联合健康产业各阶层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健康产业液晶电视联播网。

二、精准传播

精准传播指传播的精准性。是使传播信息有效到达目标消费者。农业产品人人衙要,但品牌农业产品却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因此农业产品的品牌传播更应具有精准性。精准传播分为点状传播、事件传播和分众传播。

1点状传播

点状传播是相对以往电视广告线状投放方式而言的,点状传播,它不是看重时间段,而是看重传播点,看这个传播点是否有吸引力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目标人群关注的“点”,并进行相应的点状投放传播。所以根据品牌农业产品目标消费者主要为城市白领和商务人士的特点,我们就应该选择这类人群喜欢和关注的节目进行传播。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健康之路》、《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凤凰卫视的《财经正前方》、《健康新概念》、《美食冠军》、《人气美食》、《新食尚》等目标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节目进行品牌农业产品的传播。这种精准聚焦目标人群的点状传播在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农业产品企业的传播费用。

2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是指对社会事件、新闻事件的利用与传播,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提升品牌形象,使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事件传播,必须把品牌的诉求点、事件的关键点、消费者的关注点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事件来体现和传播品牌盼核心价值。

事件既可以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被关注的日常活动。但是农业产品利用事件进行传播时必须满足:事件与农业产品品牌内容具有相关性,事件关注人群是其品牌的主要目标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事件有利于充分展示品牌的形象和自身优势。

3分众传播

分众传播是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传播的具体要求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播不同信息。合理有效的分众型新媒介,能达到受众信息接触度的最大化,产生更加精确的传播效果。

例如:分众传媒以商务楼宇为传播渠道,航美传媒以候机厅、航班上为传播平台,兆讯传媒以火车候车厅为传播渠道,华铁传媒在车厢内进行传播等,这些媒介虽然传播地点不同,但却很好地锁定商务人士、白领、新富阶层这类目标人群,传播的资讯更有针对性,广告投放效果也更好,我们如能将这些分众传播渠道应用到农业产品传播领域,无疑,也能收到显着的效果。

三、互动传播

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以互换。此种传播方式依托于网络新媒体而实现,具体采用SNS传播和博客传播方式。

1、SNS传播

SNS是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或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传播平台本质上是大众传播在互联网络中的真实再现,更是有效的互动传播。SNS传播就是利用SNS(社会性网络)进行的互动传播。

SNS通过把相同爱好、相同行业的用户群体聚合起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激发用户的活跃性和黏着度。在SNS关系网络当中,任何一个朋友的一举一动都会迅速扩散到网络的每个节点,而每个节点受到感应后都会再进行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滚雪球的传播效应。利用SNS平台进行相关活动的推广,结合新颖有趣的互动创意点,能有效激发用户间的主动性扩散传播和广泛参与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活动信息的传递最大化,将活动推向高潮。

如当开心网成为自领和新富阶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每个人的快乐将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更使得互动传播产生了巨大生产力。开心网迅速蹿红,得益于两点,一是专门针对白领人群,一是集中做“开心的”互动游戏——争车位、开心农产、买卖好友等。因此,针对农业产品结合SNS游戏进行互动传播能有效深入目标人群内心世界,碰触目标人群的感知神经,是行之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

2博客传播

博客传播是指企业利用博客的互动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亲和性、民众性、共享性和聚合性等特点,针对消费者进行企业信息、品牌理念、产品(服务)信息的互动传播。

近年来。很多企业及企业主创建博客,重视博客传播,使企业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同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农业产品企业通过创建博客,传播绿色农业产品理念,宣传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养生之道,能使目标消费者对农业产品品牌全面认识和了解。促进品牌消费。

四、植入传播

植入传播,是指企业通过付费的形式。将品牌信息和品牌理念策略性地融人到其它内容之中,成为媒介内容的一部分,以隐形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从而达到一定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植入式传播具有隐蔽性好、融合度高、持续时间长、反感性弱、接受信息主动等优势。农业产品品牌传播可采用影视植入和活动植入的传播方式。

1影视植人

影视植入传播是指将产品(品牌)信息植入到影视作品中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

产品在场景(道具)、台词(对白)和情节中的巧妙植入传播,使产品向消费者的渗透更加自然亲切,避免了硬性传播可能导致的消费者排斥现象。有效的影视植入。可以营造使用品牌时的特殊氛围,使品牌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众卷入度高,产生积极的品牌联想,加深品牌信息的记忆,使传播更加自然与深入。

2活动植入

活动植入是指产品(品牌)信息植入到某个活动当中,针对目标消费者或潜在目标消费者进行的隐形的渗透传播。这样不仅呵以节省大量的传播费用,同时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活动植人主要包括:体育赛事植入和文化活动植入。

体育赛事植入是指将产品植入到体育赛事中,使体育精神与品牌理念相结合,通过移情提高产品卷入度和品牌好感度。体育赛事植人企业可以制作相关的喷绘和条幅。也可以为观众提供大量免费印有企业品牌的小礼品、加油棒、扇子、帽子等物品,更可以提供具体的农业产品。如水果和蔬菜,形式多种多样,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产品营销研究述评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在农产品营销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讨。本文从研究视角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发展两个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的有关文献加以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的发展

1.从产品视角到管理视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的探讨大致基于两个视角:产品视角和管理视角。产品视角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生产止于销售的过程,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收集、运输流通等活动协助产品价值的实现。管理视角以营销管理为学科基础,关注于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市场止于市场,涉及信息收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价、渠道、促销等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产品视角研究为主,此后以管理视角研究为主。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以及研究的焦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以产品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将农产品销售渠道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生产、定价、储存、促销等系统活动之外的行为加以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不完善等(张治安,1995;左尔钊1994;贾益东1995);农产品过低的比较利益、小农业对大市场的不适应、价格信息传导滞后是农产品大流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吴振先,1994)。此时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限于宏观环境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农产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营销研究的微观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营销研究”,但却是此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3.以管理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虽大为改善,但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者们意识到“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陈良珠、蔡雪雄,1995),开始以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系统。营销缺陷成为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焦点: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有“营销观念陈旧,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价格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渠道网络建设滞后”等缺陷;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营销管理体制,营销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的障碍(吴兴安2005;李玉珍、张旭2005;王杜春2006)。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绿色消费浪潮和绿色贸易壁垒在使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李崇光,2002;惠献波,2006;何均琳、陈 瑜,2003)。由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农产品经营开始了宽视角多角度的研究,在秉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宏观、微观多个层次上对农产品营销活动展开讨论。

二、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

随着研究视角和焦点的变化,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1.注重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市场和流通主体构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关键环节。贾益东(1995)提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以选择“主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标模式(纪良刚,1995)。崔晓文(1996)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2.多元的系统化策略研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可归类如下。

(1)需求研究。需求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需求研究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基于需求行为理论和价格行为理论的分析,影响食物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者收入,它们的变化是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科学的食品市场价格体系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高飞1999)。各类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对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曙东(2003)采用二阶段预算估计近乎理想化的线性需求系统的方法,估计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变化数据。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消费习惯、饮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也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不同地域的类似的实证分析所见甚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除了受价格、居民收入影响外,还在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强度(强度大小主要在于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目的的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唐华仓,2006)。刘晓昀,辛贤(1998)运用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理论,建立了由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投入、农户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流通厂商对市场投入的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和供给构成的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模型,探讨了农产品市场预测方法。

(2)目标市场策略研究。“供需结构性矛盾” 是我国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问题已成共识,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实质是农产品市场上某一座标点上的消费者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新的需求点,因此市场空白是绝对的(李苏、韩科锋2004)。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成为关键。李苏等进一步指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但是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避免走入“多数谬误”误区。差异化营销策略是目标市场营销者比较理想的选择(漆雁斌,2005)。黄维梁(2000)进一步指出,差异化策略的实施有两个途径―产品差异化和营销手段及过程的差异化,但差异化营销也伴随着“需求变动、竞争者模仿、经营成本上升、实施不当”等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3)产品策略研究。农产品营销已进入质量营销的时代。产品质量分为性能质量和适用质量。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质量营销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能质量(黄祖辉、吕佳、刘东英2004)。分级和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性能质量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李燕、琼范高林2002;高丽晶2002;卢向虎2004)。但是无论质量高低,任何一种农产品都有一个从入市到退市的市场生命周期。薛莉(200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延展策略,给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产品延展生命周期的措施,以使产品在有获利性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最大限度地保持获利的势头,并使有衰退迹象的产品重新获利形成新一轮的增长。品牌策略是农产品产品策略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专题。张劲松,何德文(1998),王策之(1999)陈良珠,蔡雪熊等(2000),邱琪,张旭东(2005),王杜春(2006),阿迎萍(2006),张 萍,项英辉(2006)等等诸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谈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构建农产品品牌的策略建议。

(4)价格策略研究。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主要是有关营销活动主体的价格制定和策略选择的研究。对农产品的农户价格和零售价的合理价差问题,辛贤(1998)在改进价差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价格策略方面,李东升,高彦彬(2005)认为差异化定价策略适用于鲜活农产品的定价。有关绿色农产品的定价,张秀芳,史建民等(2005)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指出绿色农产品应该采取价格歧视策略,靳明,李爱喜(2005)则认为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有关农产品定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蒋侃(2005)运用消费者意愿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消费者购买超市农产品意愿支付价格构成,对超市农产品定价具有参考价值。

(5)渠道策略研究。营销渠道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主题:一是对流通体系的继续研究。根据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应当通过加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做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李志萌,2005)。二是对渠道模式和结构的研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垂直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多渠道农产品营销系统是可选的农产品渠道模式(孙剑、李崇光,2004)。针对农产品现有渠道体系的弊病,邓若鸿等(2006)基于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协同模式”的渠道结构系统;陈善晓,王卫华(2005)则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渠道选择和渠道组织的研究。农产品渠道的选择应当基于交易费用节约的基础(包玉泽,2005)。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是一种多元的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商等(孙剑、李崇光,2003)。农产品超市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零售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刘东英等(2005),杨金风,史江涛(2005)对超市的经营行为以及农产品流通超市化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农民作为重要的渠道成员是近年渠道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能力低、谈判能力弱,建立合作组织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章胜勇、阎竣,2004;严太华、战勇2005)。

三、研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1.研究发展的特点

(1)回归本位的研究。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营销学具有微观性特征,它着重于微观营销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内容逐渐回归到围绕生产经营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营销活动展开。

(2)广视角的交叉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营销学交叉性较强。农产品营销学更加强化了这一特点,它以农业经济学和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李崇光,2004);同时农产品营销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与工业品相比受到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决定了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产品营销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以产品的和管理的多个视角进行,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及农业经济学中的理论,弥补了营销学理论的某些不足。

(3)多热点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形成了多个热点。对于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我国农业,如何面对市场全面开放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及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是农产品渠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绿色观念的兴起,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进行绿色营销成为了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之后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停留于理论探讨实践性差。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研究中,缺乏结合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的具体特点对农产品营销规律深入探究;缺少按农产品类别进行的分类农产品营销研究;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发展。

(2)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目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偏少。据笔者对“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与农产品营销相关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占4.2‰;在有关农产品实证分析文献中,仅有2.2%的文献是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缺乏通过市场调研对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使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打了折扣。

(3)部分研究缺失,泛化营销功能。目前农村产品营销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策略,而且多是关于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农产品营销环境、农产品营销道德、农产品定位,农产品推销策略,农产品营销策略效率等营销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难点问题缺乏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泛化农产品营销的功能。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都与农产品营销联系,认为做好农产品营销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势必夸大了农产品营销的功能。营销活动作为一种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实施组织战略目标的整体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不宜将其功能过分扩大,否则会进入“重流通,轻生产”的误区。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营销活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更好地发挥。

四、总结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研究述评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在农产品营销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讨。本文从研究视角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发展两个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的有关文献加以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的发展

1.从产品视角到管理视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的探讨大致基于两个视角:产品视角和管理视角。产品视角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生产止于销售的过程,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收集、运输流通等活动协助产品价值的实现。管理视角以营销管理为学科基础,关注于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市场止于市场,涉及信息收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价、渠道、促销等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产品视角研究为主,此后以管理视角研究为主。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以及研究的焦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以产品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将农产品销售渠道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生产、定价、储存、促销等系统活动之外的行为加以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不完善等(张治安,1995;左尔钊1994;贾益东1995);农产品过低的比较利益、小农业对大市场的不适应、价格信息传导滞后是农产品大流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吴振先,1994)。此时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限于宏观环境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农产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营销研究的微观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营销研究”,但却是此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3.以管理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虽大为改善,但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者们意识到“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陈良珠、蔡雪雄,1995),开始以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系统。营销缺陷成为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焦点: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有“营销观念陈旧,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价格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渠道网络建设滞后”等缺陷;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营销管理体制,营销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的障碍(吴兴安2005;李玉珍、张旭2005;王杜春2006)。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绿色消费浪潮和绿色贸易壁垒在使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李崇光,2002;惠献波,2006;何均琳、陈瑜,2003)。由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农产品经营开始了宽视角多角度的研究,在秉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宏观、微观多个层次上对农产品营销活动展开讨论。

二、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

随着研究视角和焦点的变化,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1.注重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市场和流通主体构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关键环节。贾益东(1995)提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以选择“主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标模式(纪良刚,1995)。崔晓文(1996)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2.多元的系统化策略研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可归类如下。

(1)需求研究。需求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需求研究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基于需求行为理论和价格行为理论的分析,影响食物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者收入,它们的变化是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科学的食品市场价格体系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高飞1999)。各类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对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曙东(2003)采用二阶段预算估计近乎理想化的线性需求系统的方法,估计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变化数据。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消费习惯、饮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也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不同地域的类似的实证分析所见甚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除了受价格、居民收入影响外,还在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强度(强度大小主要在于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目的的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唐华仓,2006)。刘晓昀,辛贤(1998)运用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理论,建立了由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投入、农户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流通厂商对市场投入的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和供给构成的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模型,探讨了农产品市场预测方法。

(2)目标市场策略研究。“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问题已成共识,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实质是农产品市场上某一座标点上的消费者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新的需求点,因此市场空白是绝对的(李苏、韩科锋2004)。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成为关键。李苏等进一步指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但是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避免走入“多数谬误”误区。差异化营销策略是目标市场营销者比较理想的选择(漆雁斌,2005)。黄维梁(2000)进一步指出,差异化策略的实施有两个途径—产品差异化和营销手段及过程的差异化,但差异化营销也伴随着“需求变动、竞争者模仿、经营成本上升、实施不当”等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3)产品策略研究。农产品营销已进入质量营销的时代。产品质量分为性能质量和适用质量。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质量营销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能质量(黄祖辉、吕佳、刘东英2004)。分级和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性能质量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李燕、琼范高林2002;高丽晶2002;卢向虎2004)。但是无论质量高低,任何一种农产品都有一个从入市到退市的市场生命周期。薛莉(200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延展策略,给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产品延展生命周期的措施,以使产品在有获利性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最大限度地保持获利的势头,并使有衰退迹象的产品重新获利形成新一轮的增长。品牌策略是农产品产品策略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专题。张劲松,何德文(1998),王策之(1999)陈良珠,蔡雪熊等(2000),邱琪,张旭东(2005),王杜春(2006),阿迎萍(2006),张萍,项英辉(2006)等等诸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谈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构建农产品品牌的策略建议。

(4)价格策略研究。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主要是有关营销活动主体的价格制定和策略选择的研究。对农产品的农户价格和零售价的合理价差问题,辛贤(1998)在改进价差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价格策略方面,李东升,高彦彬(2005)认为差异化定价策略适用于鲜活农产品的定价。有关绿色农产品的定价,张秀芳,史建民等(2005)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指出绿色农产品应该采取价格歧视策略,靳明,李爱喜(2005)则认为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有关农产品定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蒋侃(2005)运用消费者意愿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消费者购买超市农产品意愿支付价格构成,对超市农产品定价具有参考价值。

(5)渠道策略研究。营销渠道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主题:一是对流通体系的继续研究。根据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应当通过加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做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李志萌,2005)。二是对渠道模式和结构的研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垂直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多渠道农产品营销系统是可选的农产品渠道模式(孙剑、李崇光,2004)。针对农产品现有渠道体系的弊病,邓若鸿等(2006)基于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协同模式”的渠道结构系统;陈善晓,王卫华(2005)则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渠道选择和渠道组织的研究。农产品渠道的选择应当基于交易费用节约的基础(包玉泽,2005)。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是一种多元的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商等(孙剑、李崇光,2003)。农产品超市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零售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刘东英等(2005),杨金风,史江涛(2005)对超市的经营行为以及农产品流通超市化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农民作为重要的渠道成员是近年渠道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能力低、谈判能力弱,建立合作组织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章胜勇、阎竣,2004;严太华、战勇2005)。

三、研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1.研究发展的特点

(1)回归本位的研究。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营销学具有微观性特征,它着重于微观营销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内容逐渐回归到围绕生产经营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营销活动展开。

(2)广视角的交叉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营销学交叉性较强。农产品营销学更加强化了这一特点,它以农业经济学和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李崇光,2004);同时农产品营销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与工业品相比受到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决定了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产品营销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以产品的和管理的多个视角进行,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及农业经济学中的理论,弥补了营销学理论的某些不足。

(3)多热点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形成了多个热点。对于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我国农业,如何面对市场全面开放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及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是农产品渠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绿色观念的兴起,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进行绿色营销成为了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之后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停留于理论探讨实践性差。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研究中,缺乏结合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的具体特点对农产品营销规律深入探究;缺少按农产品类别进行的分类农产品营销研究;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发展。

(2)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目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偏少。据笔者对“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与农产品营销相关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占4.2‰;在有关农产品实证分析文献中,仅有2.2%的文献是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缺乏通过市场调研对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使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打了折扣。

(3)部分研究缺失,泛化营销功能。目前农村产品营销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策略,而且多是关于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农产品营销环境、农产品营销道德、农产品定位,农产品推销策略,农产品营销策略效率等营销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难点问题缺乏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泛化农产品营销的功能。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都与农产品营销联系,认为做好农产品营销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势必夸大了农产品营销的功能。营销活动作为一种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实施组织战略目标的整体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不宜将其功能过分扩大,否则会进入“重流通,轻生产”的误区。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营销活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更好地发挥。超级秘书网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必需的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新媒体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65-02

引言

休闲农业旅游是人与自然环境经过长久作用从而形成的统一和谐的农村景观,这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组成的。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销售意识、营销手段,并且营销理念明显滞后造成了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旅游影响力不够,制约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与新媒体营销大大的契合,所以加大加强对新媒体手段的利用,改变过去老旧的营销方式,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就要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

一、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及主要方式

新媒体营销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利用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新媒体营销活动仍然要现代营销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参与式媒介,尽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

2011年,微信出现在我们的社交软件中。经过几年的发展,微信被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它的地位可与QQ相媲美,甚至超越QQ。微博自2013年兴起,截至今年已有超过5亿人注册。拥有着极强的互动性,这就意味着通过微博来进行宣传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微电影是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电影方式,其不同于传统的大银幕制作,这是一种简短的小成本的电影视频,但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他主要方式还有各种论坛、搜索引擎等。

二、新媒体与新媒体营销的优势分析

(一)新媒体的优势

1.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单向传播的方式,由一点对多点变成了多点对多点,新媒体使人们可以更为主动地接收外部信息,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讨论及传播中,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双向互动传播。

2.受众人群的广泛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接触新媒体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这就将新媒体的受众人群的范围无限扩大,而传统媒体则不能做到这一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大展示空间。

3.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及时、更便捷,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在传播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接受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到目前为止,新媒体是对信息传播得最快的传播媒介。

4.信息的低成本性。信息在新媒体上的费用接近于零,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低成本性,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传播媒介的主流。人们在互联网做营销传播,省去了房屋租金、水电费以及人工费等,同时还减少了由于多次交换带来的经济损耗。

5.多媒体展示的多面性。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拥有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信息交换的形式也有很多种类,这使得人们接受信息更为直观,同时加深信息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

(二)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媒体营销成为了一种重要经营管理手段,新媒体营销相比与传统媒体营销来讲具有以下优势:

1.营销针对性强。新媒体营销是针对产品概念诉求以及问题分析,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营销,从心理上去引导消费者,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思路或者是某种观点,从而达到宣传企业品牌与销售产品的目的。因此,相对传统媒体营销而言,新媒体营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消费者影响也更深远。

2.营销效率更高效。在传统的媒体营销中接受信息是非常被动的。而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可以很轻易地实现角色的互换,接受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与其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成为信息的者,使传播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新媒体营销减弱了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品营销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营销方式更灵活。传统营销由于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不具备实时更新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条件,减弱了营销效果。新媒体营销能够使营销中的主客体进行沟通,这样就使整个营销过程产生了交互性,在信息时,新媒体营销就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旅游者的内在需求要素,并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能对休闲农业旅游营销进行及时跟进了解,实现了“个性”的新媒体营销效果。

4.营销成本低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营销成本相对而言过高,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来说,性价比非常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推广,论坛互动等方式不需要花费金钱。即使请专业机构来运营公众号、网站、搜索引擎等,其花费也比传统媒体要低得很多。刚好适用于小成本经营的休闲农业旅游,运营者掌握了前期的基本运行模式之后,完全可以实现后期的自我运营,学习成本也较低,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休闲农业旅游新媒体营销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设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定要针对旅游者需求进行。根据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调查研究结果,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因素分别是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软件服务,结合一般旅游产品开发涉及因素,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景观、乡土风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诸要素。

第二,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者们可以通过微信进行营销。如旅游经营者当局可以开设官方微信,并做好微信的运营,在官方微信里及时地更新一些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此外,近年来在微信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商业体,即微商。还可通过做“微商”的方式来宣传促销。旅游经营者们可以通过在“微店”里经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或委托旅行社经营旅游精品线路的方式,从而达到宣传旅游目的地的目的和效果。

微博的营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微博上最受欢迎的就是旅游类的文章和美食类的文章。因此,休闲农业旅游也可以契合受众的胃口。从众心理大家基本上都有,对那些名人更是有一种特别的崇拜。此外,人们又具有一种求实心理,热衷于一些抽奖。因此,通过微博营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进行大规模抽奖的方法来吸引观众,休闲农业旅游通过微博推广吸引游客。

微电影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们的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也应该对此重视起来,为景区景点拍个高质量的微电影,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成本也低。央视微电影《阆中之恋》为阆中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电影的拍摄地阆中迅速成为热门的旅游地,让旅游者无限向往。

搜索引擎已成为中国网民使用最多的搜索渠道,所以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也可采用搜索引擎的营销方式,通过网站搜索推广,挖掘休闲农业旅游的潜在人群,帮助休闲农业旅游获得更大的市场。

第三,注重新媒体营销平台人员及技术培养。新媒体营销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公司的任务,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应积极加入到平台的建设当中。当前许多公众号或者APP的初期运营都是由技术公司完成,技术人员并不熟悉休闲农业旅游核心产品与业务,造成平台投入使用后不适合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所以,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行中,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养或者招聘此方面人才,以此来负责营销。

第四,新媒体营销与服务建设相结合。相对传统营销而言,新媒体营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应在做好营销的同时,发挥它的服务功能。这些新媒体平台所起到的并不是简单的平台作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的一名优秀的导游,它可以指导旅游者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游客提出的一些要求做出回应。所以,休闲农业旅游需要围绕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第五,新媒体营销的效果评估与维护。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旅游新闻营销策划的执行变得迅速而有效。在整个新媒体营销的实施过程中,对新媒体营销中涉及到的各个相关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得到相应的反馈,同时根据反馈调整营销方案。

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已然是大势所趋,调整完善传统的营销模式,才能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要结合传统营销模式和新媒体技术手段,重点运用新媒体去营销,这样才能使休闲农业旅游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枫.分析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马寒.农家乐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 李勃.浅谈云南休闲旅游农业发展[C]//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4] 刘换菊.乡村旅游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5,(34).

[5] 黄蓉.休闲农业旅游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营销;湖北农机;绿色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77-03

党的十七大、十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十二五”规划又描绘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蓝图。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在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文件《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状态。一方面,农业机械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噪声、油料和废气污染。如何发挥、巩固农机对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抑制其破坏作用,“绿色营销”理论与实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各种弊端后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周生贤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是前一种理解的代表;廖才茂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是后一种理解的代表。目前,赞成广义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学者越来越多,把生态文明看成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文明形态,认为这种文明形态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大化。相反,狭义上的生态文明单纯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既不够全面,也难以实施[3]。

1.2绿色营销内涵

肯・毕提(Ken Peattie)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4]。国内学者对绿色营销的认识比较统一,核心思想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要保护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5]。

绿色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目标、经营手段上与传统营销有很大不同。营销观念上,绿色营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经营目标上,绿色营销强调推动生态经济的实现;经营手段上,绿色营销看重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含量。绿色营销符合人们对绿色行为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长远利益,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出新的路径。

1.3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绿色营销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6]。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绿色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目的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成为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

生态文明对绿色营销提出文明形态的规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三个层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践生态文明行为[7]。绿色营销内容结构同样包括三个层次:营销理念、营销制度和营销行为。生态文明的三个层次与绿色营销的三个层次对应并提出了规范要求。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绿色营销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追求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念层次的规范要求;在制度方面,各类环保组织、环保机构制订了大量刺激绿色生态经济的激励政策,颁布体系完善的环保法规,规范约束了绿色营销活动,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监督处罚;在行为上,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行为模式,而绿色营销就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实行清洁化生产,通过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2.1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高级社会文明形态。它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从事绿色经营,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绿色消费。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体,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可见,要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就必须发挥绿色营销的作用。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农机行业的应用,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样符合这一“内在要求”。

2.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贯彻农机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十二五”相关规划为湖北农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确定依据。2011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同年,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战略构想更加成熟、科学,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未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发展定位更加准确。农机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地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开展补偿性更新报废试点,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机械。引导和促进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使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普及以秸秆还田、播种、施肥、镇压、机械栽插、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适度耕种、节水灌溉、油菜精(少)量播种、水稻种植为代表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8]。”这些政策要求所蕴涵的环保、节能、节水、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导向正是绿色营销概念的本质和践行方向。

3湖北农机绿色营销的困境

3.1湖北农机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且注重短期利润,经营决策时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表现为对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的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信奉“低投入、高收益”原则,因此,农机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绿色营销通常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治理环境的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搜寻绿色信息的成本、绿色教育的成本、申办绿色标识和环境标识的成本等。由于农机绿色营销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机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入会增加未来产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收益预期,所以,等待和观望是大多企业的行为选择。

每个企业都是经济生态环境一分子,当只有一个企业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他的企业依然选择传统经营模式时,就会产生绿色营销的外部性。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尤其是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是企业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即一方面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损坏无须企业自身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回报。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3.2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定义,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乘积,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欲望而非需求。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容量是绿色产品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倘若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量,实施绿色营销将无利可图。因此,绿色消费需求是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动力。

湖北农机市场对绿色农机的消费严重不足。第一,消费者是通过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延伸到对绿色农业装备的关注,因此,可以把绿色农机消费看成是绿色农业消费的衍生消费,由于经过了一个传递中间层级,产生了能量衰减效应,对农机的绿色消费需求关注度降低;第二,农机的购买者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他们购买机具的关注点是价格和投入产出比,不太考虑机具的材料使用,是否对大气、农田、庄稼产生污染。况且,就算农机产生了大量污染,由于分布的乡村阡陌间,不像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集中,也不会引发关注。既然客户没有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厂家和商家就没有必要生产、经营绿色产品。在当下湖北农机市场上,还未见有哪家企业以产品的“绿色”为卖点。第三,农民的购买力有限。现在的农机产品的价格动辄几千元、上万元、十几万元,抑制了农民的购机需求。如果厂家增加“绿色”含量,势必进一步抬高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销量,降低绿色市场容量。

4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呼唤绿色政策

4.1制定强制性农机绿色营销标准,为市场经营活动划定生态边界

自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湖北农机制造业发展迅猛,但小、散、乱现象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资源耗费严重。为遏制这种态势并避免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对整个产业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出台农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推广、绿色使用的整个价值链的绿色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立项、不审批,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鉴定、不推广,坚决用绿色门槛挡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业内。如设置厂房的绿色设计标准、生产过程的清洁标准、能耗标准、拖拉机的油耗和尾气标准、插秧机的物耗标准等,只要有了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就能够限制一批非绿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为绿色农机企业留出成长的空间。

4.2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机绿色营销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农机企业绿色营销活动和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通过绿色法律、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等对绿色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规范、扶持,如给予生产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环保、精准农业装备及保护性机具的农机企业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基金等,支持与鼓励这类农机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的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给环境带来损害的农机企业提高资源税和环境税征收税率,并用征收所得建立绿色开发基金、绿色技改基金、对参与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补贴等,为绿色营销的发展积累资金。

4.3建立农机绿色营销考核体系,推行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

按照党的十精神,绿色GDP应当是新时期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湖北农机工业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定农机绿色营销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这些考核体系,把环保和绿色营销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把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建立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10]。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现象,重大农机污染事故等问题,要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HJ1*4〗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30.

[2]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10-14.

[3]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4]孙克俭.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105(5):111.

[5]魏明侠,司林胜,孙淑生.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89.

[6]于伟.生态文明在营销中的体现――绿色营销及其SWOT分析[J].科技创业,2008(1):35-36.

[7]杨立新.论生态文明建设[J].环渤海经济隙望,2008(1):37.

[8]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2篇

>> 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与模式创新研究 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郑州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思路探析 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很火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 西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饥饿营销研究 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实践探讨 家乡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 农产品的高端营销方式――文化营销 电子商务环境下山东省地标农产品すα聪低彻菇ㄑ芯 环县特色农产品 乡土文化视角下农产品营销研究 农产品营销浅论 农产品的营销 经济转型期山东省农产品外贸逆差分析 经济视角下的山东农产品会展传播研究 山西农产品地域特色鲜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5-46.

[3] 任娜.论文化营销及其实施[J].北方经济,2005(12):27-28.

[4] Robert B.Woodruff.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139-153.

[5] 钟诚.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6] 仇立.论现代企业文化营销[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29-31.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营销力;层次分析法;合作社

一、引言

从国外关于营销管理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营销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和营销竞争力两个方面,指出了营销力的部分构成要素,验证了营销力对于构筑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得良好业绩的重要作用。国内关于营销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例如:资源能力假说、竞争能力假说、策略能力假说、动力假说等。

但是,所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营销力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上,对营销力各个层面及营销力构建、整合、提升、评价等方面还未实现系统理论化,缺乏对应用机制的研究。

二、新环境下新型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模型

从传统农业的视角,农业工作者虽已意识到农业营销力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但更偏向于其浅层剖析与利用,仍无法解决农产品供销不平衡、市场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营销力的各要素进行了理论上的和应用上的发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企业在构建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战略导向和目的性,以效益为终极目标,以全局性的眼光、层次性的模式系统化搭建营销力的构建机制。

2.重要性原则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根据经营的各个指标权重差异,突出战略组织重点,达成经营各要素的多元共生。

3.可获得原则

营销力模型构建中的指标体系以及信息数据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

(二)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此次调研邀请5位资深农业专家及农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此次新型农业营销力指标体系构建探究。首先,运用德尔菲法,发放调查表,征询专家小组的意见。然后,经过三轮的征询与反馈,综合得出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的理想模型(如图1)。

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型农业营销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体系,通过对26个二级指标下各个主要因素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分析(详见图1),得出各项目的评分,并运用简单加权的方法,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再根据二级指标得分及权重,得出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层层递进,推算出营销力的综合评价水平,并以此作为本文所构建营销力的比较标准。为此,特提出构建新型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模型运用如下:

W=ξk{ξki((a/b/c)jj)}

其中W为农业营销力综合评价得分,ξk为一级指标下价值力、销售力、持续力各自的权重。ξ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a/b/c)jj为第i个二级指标下第j个影响因素的简单加权得分。

三、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大唐为例

南充大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系南充首家上市农业公司,公司注册于2011年8月,下属有蔬菜、农机、劳务等专业合作社和南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中心,是新型农业的典型代表。

(一)基于AHP方法的大唐营销力模型的分析

以价值力、销售力、持续力三个方面作为影响农业企业营销力的主要因素,层次分析法在大唐农业营销力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1.分层。首先把大唐营销力的因素进行分层。

第一层包括3个因素,即W={A,B,C};

第二层包括9个因素,即A={A1,A2,A3},B={B1,B2,B3},C={C1,C2,C3}。

各层因素的实际意义和关系如图1所示。

定义第一层次权重集为:W′={ξ1,ξ2,ξ3};

第二层次权重集为:A′={ξ11,ξ12,ξ13},B′={ξ21,ξ22,ξ23},C′={ξ31,ξ32,ξ33}

2.确定营销力各层次成对比较矩阵P。构造第一层次的成对比较矩阵P,如表1所示。构造第二层次的成对比较矩阵P,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3.营销力各层次权重分析。

根据图1模型,和对新型农业营销力各影响因素行业水平的调查,现对大唐实际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如表5所示。

(二)大唐农业营销力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在大唐农业营销力构建影响因素中,价值力综合权重为75%,销售力为7.8%,持续力为17.2%。而其中产品力、渠道力、营销管理力分别占有绝对分量。显然,营销力的三个影响因素处于失衡状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均衡销售力和持续力,特别强调持续力的作用。

1.价值力

(1)产品力

大唐产品力在其营销力中所占比重为53.8%,充分凸显了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大唐以生态自然有机农业为本底,婴儿大米、大唐蟹稻米、大唐虾稻米、有机饭豆、无花果等为特色,其新产品开发率为12%,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经过农科院检测,大唐有机稻米的16项农残检测指标为0,并加入“中科生态食材探索联盟”和“全球安全食品联盟”,全面保证大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服务力

大唐的服务,深入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包括大唐信息微信推送、免费送货服务、产品质量回馈等,综合评价高出同行业20多个百分点,深得顾客信赖。但就分析结果而言,其综合权重较低,有待提升,应开通多种渠道为顾客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

(3)品牌力

大唐将目标着眼于中高端市场,旗下有“逸品大唐”品牌标识。其品牌力(14.6%)在营销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将体验式开心农场与绿色有机农业相结合,采用自然农法驯化农业模式,融入传统农耕文化,以文化带动品牌,以品牌促进营销。据市场调查结果得知,大唐农业的行业知名度为80%以上,其品牌美誉度主要通过“口碑效应”来传播,居南充地区同行业前三甲。

2.销售力

(1)价格力

在同质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战并非决胜之道,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才是企业更优的选择。在大唐农产品定价策略方面,综合对比同行业各类产品价格,如下表7所示。

由此可见,大唐的宗旨――致力于做好吃不贵的绿色食品。农产品的价格定位于中高端,在目标顾客可接受的范围内,争做“好吃不贵”。

(2)渠道力

“直营店销售+客户端(订单式配送)+合作商”是大唐主要的渠道模式。目前,大唐已成功与中粮国际等大型组织达成战略联盟、与多家东北客商签订有机稻米购销合同,业界称奇。在短短三年内,大唐产品市场占有率近达1%,销售增长率稳定在25%~35%范围内。与此同时,大唐农业综合开心农场官网、“四川大唐农业官方商城”淘宝店、“大唐开心农场”微博、“大唐生态园”微信等线上营销,其铺货率达60%,为顾客提供多样、便捷的销售渠道。

(3)协同力

大唐协同力综合权重仅占1.5%,其管理层已意识到其协同力后劲不足。由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大唐坚持走资源整合道路,通过建立南充市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作为一个集配中心平台,充分优化周边地区农产品资源,上下游产业链联动,进而拓展到整个南充市。除此之外,大唐农业也可与其“邻居”玛斯特葡萄庄园的战略联盟,满足顾客多样的需求,促进优势互补。

3.持续力

(1)产品生命力

农业企业特别是像大唐农业这样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创新农业,前景可观,但投入大、见效慢,资金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唐产品生命力(3.2%)水平低,企业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后,吸纳的资源可用于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产品利润率达60%。同时,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使个别产品生命周期延展至原有生命周期的2~3倍。

(2)顾客关系维系力

在顾客关系维系方面,大唐主打体验营销。一方面,现实版开心农场落户大唐,顾客有果蔬采摘、农耕体验、路亚垂钓、汽车影院等多元化选择。另一方面,现代信息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顾客足不出户,实时监测大唐农产品生长状况。大唐虽已取得一定成效,老顾客留存率接近1,新顾客获得率为8%,顾客忠诚度高出企业期望值10个百分点,但其顾客关系维系力仍为短板。如何挖掘顾客、发展顾客、维系顾客,是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营销管理力

大唐农业的营销战略创新点在于打造一种“可视农业”,把握住了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在蔬菜、稻米基地配置30~40个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消费者通过扫产品二维码可以在官方微信上看到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对于企业文化,大唐侧重于文化理念传播――返璞归真的原生态农耕文化,稻渔耦合,坚持自然农法。在营销管理力中,大唐的人才比例为1:9(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人数),而高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劳动+管理”的管理经营模式,是这类新型农业所缺乏的,必须予以重视。

四、总结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营销力构建模型中的各个层次进行了科学测评,得出了新型农业营销力构建的各因素权重分配。企业应努力推进营销力各层面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营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广华,胡中应.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能力分析[D].皖西学院,2012.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F713.5-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4

1《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重要性

1.1《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必要性

营销不同于销售。营销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销售赚钱,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就好似生活的目的就是吃饭一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从事经营的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市场,也慢慢地把营销和销售区分开来。以往的销售就是一次性地把交易完成,而营销则是经营销售,跟消费者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客户关系。2014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具有将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能力,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所以在这种形式下,《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知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2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学习,能够认识、了解、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现状,掌握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中的变化,结合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所经营的农产品特点,组织农产品营销队伍,完成商品交换,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目标。

1.3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重点

通过《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使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以市场为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生产适当的农产品,推出劳务计划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

2.1本课程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教材学习、教师引导、视频播放、模拟训练、多媒体课件讲解,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充分认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现状,掌握农产品营销队伍的管理,针对市场多变的状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

2.2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材

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型人才培训教材,刘宏印、曹寅如编著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一书。本书共八个单元二十八小节,共分三个主要板块。第一个板块第一至第四单元,主要了解农产品市场及营销策略,是本教材的重点。第二个板块第五、六单元,通过事例主要从两大类介绍农产品市场,巩固第一个板块,引出下一个板块。第三板块第七、八单元,农产品营销队伍的管理及国际营销组织运营,是本教材的难点。

2.3 教材的特点

本书的编著是新型农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教材,对于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文化底子薄弱的农民学员,还是感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干燥乏味,从心里抵触排斥。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情境,增强授课效果。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本地语言或者方言,来帮助学员理解学术用语,在玩笑声中消化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另外,由于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凑,学员难于一下消化,往往左耳听右耳冒,提笔忘字,跟不上教师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课外实践,引入学员感兴趣的案例,诱导学员身临其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

3提升《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注重教学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于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借鉴日、韩的法人经营组织培育经验,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本课程主要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的高素质经营型专业人才,面对市场灵活多变性,要及时地改变传统销售理念,改变思维方式,不断地学习营销知识。从而使经营者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得到较高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享受通过营销后建立的长久经营机制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将理论知识化繁为简,把理论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力求做到让农民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学到技术。更要把营销知识融合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从根本上改变学员的小农思想,引导他们有理想,树立远大目标,把农产品做大做强,因此,必须学好《农产品市场营销》这门课程。

3.2教学方法与手段

3.2.1利用多媒体课件 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农产品供求曲线、农产品交易市场动感图片,从感官上激发学员探知欲望,引入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

3.2.2采用互动式模拟教学方式 让学员进入角色扮演,参与表演学员模拟事例,其他人观摩思考问题,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创新思维理念,推销自己,从而运用营销理念把产品成功导入市场。

3.2.3案例分析 收集大量农民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例,旁征博引,通过案例让学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分析案例中的营销方法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而说明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3.2.4情景模式 通过播放地头式农产品市场营销视频,轻松愉快地把学员思维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员感觉到自己也正在从事着营销,然后用启发式提问,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4结语

农业营销论文范文第15篇

2、产业组织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及其规制研究

3、陕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4、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

5、××省(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6、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7、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幸福指数调查研究

8、渭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9、适度消费与经济和谐增长的对策研究

10、中等消费阶层的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11、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对策研究

12、渭南公共产品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13、渭南地区(某地区)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实证分析

14、渭南地区农业合作化发展研究

15、中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

16、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8、陕西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9、××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20、渭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21、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经济环境分析

22、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政治环境分析

23、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调查

24、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研究

25、基于军民融合特色的西部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26、渭南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27、渭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28、渭南特色经济研究

29、渭南特色产业研究

30、渭南农产品营销研究

31、渭南高技术产业园区研究

32、西安——渭南和谐发展研究

33、西部三农问题与社会城乡统筹体系

34、渭南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

35、关中文化优势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6、近年来关中文化发展的变迁与特征探悉

37、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8、关中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39、渭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40、渭南农业合作专业合作化发展现状分析

41、看陕西农业特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防范意识

42、渭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43、现代农业发展中融资问题研究

44、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研究

45、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46、论大客户营销与管理

47、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48、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49、不同年龄推销对象心理特点研究

50、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51、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52、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53、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54、高消费利弊分析

55、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56、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57、情感广告初探

58、网络营销广告特点分析

59、论广告创意

60、顾客与企业赢利能力关系分析

61、论企业形象营销

62、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63、事件营销与经济发展

64、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65、试论专业采购对中间商模式的影响

66、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研究

67、基于组织再造的营销渠道建设分析

68、基于商品品牌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

69、试论营销团队的文化研究

70、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ci分析

71、浅谈现代农业的休闲营销

72、快速消费品终端管理的探讨

73、销售人员激励措施的探讨

74、乡村基市场营销管理

75、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76、企业差异化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