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现状;发展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现状

1.担保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成立。从1993年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确立至今,我国担保行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年担保额也在不断提高,如下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性质是融资性担保机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专业机构,需经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全社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贯选择。自担保行业形成并开展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迈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以及担保机构走上平稳发展道路提供了切实保障。

2010年3月,国家七部委制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行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金额占全部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5.8%,较上年末减少1.8个百分点;融资性担保机构为23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占融资性担保受保企业数的93.6%,较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2014年6月,财政部公示的该年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拟支持服务体系和融资环境项目共计1952项。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上述实践充分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创造企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政治、经济、社会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等内部环境仍然存在不少不良因素,影响着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规机构少,担保能力有限。例如,我国政策规定:申请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需满足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高门槛,使得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2)客户信用低,反担保措施仍存在风险。若受保客户不能及时全额还款,则担保机构需承担代偿风险。

(3)担保放大倍数实际与规定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国内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而在实际中,担保放大倍数却低于5倍。

(4)担保行业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担保机构提供行业行为的法律依据,而对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却没有相应的保护。

(5)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日常经营干涉过多。大部分担保机构为政府事业单位,名义上虽是独立法人,但实际上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日常运营中仍能受到政府干涉。

(6)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担保业发展很快,对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亟需社会培养担保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及意义

第一,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互保联保的有效措施。发展担保行业,可以使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是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范围广,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在银行贷款方面的信用等级,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强银企合作,维护金融稳定。

第三,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民间资本雄厚,发展信用担保行业是整合规范、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因此,我国应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担保机构做强做大。重点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担保机构开展素质提升工作。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积极创新融资担保业务,推进银保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发展现状

0引言

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其快速兴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就业高压,同时对于维持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融资难不仅意味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提高,也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因筹集不到所需资金而无法运营直至破产。造成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信用等级问题,因为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针对大型公司,中小型企业很难取得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评级担保。所以,关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正确认识信用评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以及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地政府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的大力支持,旨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清晰的界定,由于每个国家对“中”、“小”判定的标准不同,故各国学者较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含义达成一致。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因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中小企业中的科技类企业。

1.1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美国资信市场规模约占GDP比重1.5‰,在欧洲,此比重为1‰,而当前中国的资信市场规模,仅占GDP的0.05‰,与欧美市场的差距甚大。因此我国征信行业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预测未来十年将超过千亿元,同时,企业征信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由此推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将成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次数也可以体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潜力之大。央行征信中心统计,每日用户对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次数约为24.6万次。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13年美国前三强征信公司的收入约为500亿人民币,专家称,如果中国的渗透率达到美国市场的发展水平,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营收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据《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统计,目前我国有15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总规模约为20亿元,近年来,由于政府的积极推进,整体规模在持续增加。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业务,市场具有明显的市场机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2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需求增加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业务主要针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获得较好的信用等级,才能更好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潜力巨大。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来看,信用评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控制;降低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的效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相关信用评级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

1.3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78家征信机构在央行完成了企业征信备案。而社会上存在的征信机构已有约150家,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000家左右。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用评级服务供应尚未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由于起步较晚,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健全法律和成功经验的指导,不同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信用评级市场,只能为被评级企业提供“信用报告十增值服务”的无差异化服务模式,因此征信行业竞争激烈。中央银行征信中心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石和先驱,不会仅仅满足于只做“数据搬运工”的角色。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时代,央行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在第三方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市场中,仅有中诚信、大公等为数不多的征信机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其余不少征信企业虽然开展了信用评级业务,但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落后,市场还未出现垄断局面,各家企业仍在摸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据此可以看出,各个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以及整个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商业运营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还未开启,市场竞争也并不激烈。但是信用评级企业若想在此行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应该重点克服征信产品无差异化的问题,开发多样化的征信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瓶颈

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完全采用普适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高,若不对通用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进行调整,由此直接套用,得出的评级结果通常偏低,这也是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想从根本上避免普适评级标准所导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监管力度,再者,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现行的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同时,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严禁在信用等级上弄虚作假。本文通过对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我国当前采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和行业监管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立法先行。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法律体系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制度完善性方面有着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关法规只有《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而并没有专门的立法。这对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在具体监管、运行,以及信用信息采集、保护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此外,缺乏专业化的行业监管问题在科技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国家授予中国人民银行对征信行业的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也参与征信行业的监管工作;与其同时,信用担保机构在监管中实行“出资者管理”的模式,主管部门挂靠在各级发改委部门,监管手段还有待加强,行业各部门不规范的监管会制约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缺乏有效的行业界定和划分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且辐射很多领域,各行各业均有涉及,再者,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很多新兴行业蓬勃兴起,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现行的评级体系多以定量评价为主,且行业的相关数据是构建定量模型和探究财务指标相关关系的关键,所以若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定量模型选择出现错误,会直接影响评级结果的精准度。

2.3缺乏有效的数据来源

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信用评级的经验,不难得出,保障一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一是信用信息的透明程度;其二是信用信息的可获取度。从我国目前各政府部门对征信机构公开数据情况看,仅有工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数据向公众有偿开放,但是尚不完整,且各地区开放程度也不一致,同时,信用信息的电子化程度较低,也降低了其联网共享度。对于数据化特征更加明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数据来源,就无法做出公正有效的信用评级,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更加有效的信用评级工具是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发展的关键。

2.4缺乏合理的评级方法

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制约其偿债的能力。但是,我国各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尚没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的信用评价指标,究其主要原因是,各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并不是特针对科技型企业所指定的,而是在普适的大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修改而得,但是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衡量其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信用评级指标中没有考虑企业的创新能力。总的来看,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合理的信用评级方法。

3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趋势

行业的成长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以发现合适的运营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也不例外。当前该行业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在法律法规、产品多元化、信息采取等方便还有不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趋势经分析如下:

3.1大数据挖掘将成为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用评级结果的时效性非常关键,除此之外,信用评级技术要适应宏观经济背景。由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的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剧增,所以评级机构面临海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灵活的特点要求评级机构处理数据的间隔逐渐缩短。大数据技术加速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级模型动态调整的可操作性。大数据挖掘可以准确而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的信用信息,及时输入评级模型中,同时还可以借助智能化方法,对已有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最后根据评级结果对评级模型做相应调整。

3.2规范化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必要选择

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则尚不完善,对于刚刚兴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信用评级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仅有极少数城市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并未从政府的视角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管理。在实践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与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规则,以保障评级体系中各主体的权益,包括失信人员黑名单、奖惩机制等。因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个层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

3.3多元化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必然趋势

据央行信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共有78家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在相关机构完成备案,其开设主体包括互联网巨头、金融机构、有老牌征信公司,以及拥有数据资源的新兴公司,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为了实现异质化,丰富评级业务;再者,信用评级机构将多元化的信用信息来源渠道进行整合,生成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以满足不同类别用户信用评级的需求。因此随着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会涌现更多更专业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以满足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需求。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1.担保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成立。从1993年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确立至今,我国担保行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年担保额也在不断提高,如下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性质是融资性担保机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专业机构,需经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全社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贯选择。自担保行业形成并开展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迈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以及担保机构走上平稳发展道路提供了切实保障。

2010年3月,国家七部委制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行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金额占全部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5.8%,较上年末减少1.8个百分点;融资性担保机构为23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占融资性担保受保企业数的93.6%,较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2014年6月,财政部公示的该年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拟支持服务体系和融资环境项目共计1952项。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上述实践充分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创造企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政治、经济、社会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等内部环境仍然存在不少不良因素,影响着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规机构少,担保能力有限。例如,我国政策规定:申请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需满足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高门槛,使得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2)客户信用低,反担保措施仍存在风险。若受保客户不能及时全额还款,则担保机构需承担代偿风险。

(3)担保放大倍数实际与规定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国内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而在实际中,担保放大倍数却低于5倍。

(4)担保行业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担保机构提供行业行为的法律依据,而对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却没有相应的保护。

(5)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日常经营干涉过多。大部分担保机构为政府事业单位,名义上虽是独立法人,但实际上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日常运营中仍能受到政府干涉。

(6)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担保业发展很快,对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亟需社会培养担保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及意义

第一,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互保联保的有效措施。发展担保行业,可以使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是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范围广,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在银行贷款方面的信用等级,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强银企合作,维护金融稳定。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已经成为生活中密不少的一部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一大批上海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因此不断衍生发展,但是与同行业大型物流企业相比,存在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物流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等的劣势。本文针对目前上海市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上海中小物流企业;现状;对策

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庞大数目占据了整个物流企业的主力,近年来由于上海的飞速发展,上海金融、贸易中心的建设和自贸区的设立无疑不为上海物流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使物流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并促进了一大批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建立与改革发展转型。

一、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现状

上海物流相对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自2009年来物流业被列入我国第十大振兴产业,加上近年来上海政府的扶持,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得到了发展空间。上海的高速公路、航空航运基础设施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自贸区一年来新设立的各类企业近14000户中,中小型物流企业约占据25%,例如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就集聚了上千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4年上海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相比增长36.7%。其中2014年与2013年相比物流运输收入接近增长0.5%;仓储收入增长约9.8%。据统计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近70%只提供传统物流服务项目即提供仓储和运输等,而提供物流整合信息、物流动态信息咨询只接近30%。

二、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大型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高集成度、专业配备的信息程序,无法做到高准确度的规划。企业事先无法相对精确合理安排任务量,而运输距离、工具、时间和费用合理设计都与信息化程度息息相关。车辆配送调度、有关运输路径规划的不合理导致迂回运输和来回空车率的提高。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力量较小薄弱,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物料信息资源获取缓慢和无法掌握运输仓储动态。基于物流系统中信息量巨大且涉及跨区域等具有变动性强的特征,物流运输中存在不可抗力等因素,落后的信息网会给物流带来严重的影响。陆运航运与航空运输的配送时间相比相对偏长,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动态信息,不能向顾客提供物流已经具体运输到哪里,是否已经配送完毕,对于一些注重时效的顾客来说,就难以维持长期合作,造成很多客户流失。并且很多中小型老旧企业主要采用的还是业务员跟单跑单的性质,靠着以往积累的人脉、信息资源来经营企业,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不会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取得新的客户资源。

2.社会融资能力差、设施设备落后。中小型物流企业很多由于资金短缺购买不起大型成套设施,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对外的社会融资普遍存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用能力小,尤其对于一些大学刚刚创业和没有基础转行开设中小型物流公司的人员,存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难,融资门槛较高,企业无法向银行等出具相关借贷能力证明,四大行的借贷手续复杂,信用社等存在破产风险。根据上海市中小型物流企业平台的借贷补助措施也并不完全包括所有企业,上海市政府目前出台政策只准对已挂牌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而不是市内全部的中小型物流企业。鉴于资金短缺不足导致的无法购买优良的设施设备,无法做到降低成本,绿色物流,节约资源,有效综合物流信息等。设施设备落后带来的影响就是企业效率低下,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社会需求,利润低下、无法经营破产等问题。从而企业无法做到继续扩大企业规模,造成恶性循环。

3.物流人才的匮乏及不稳定。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据2013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物流业中,相关工作从业者拥有大学及以上大约25%,高中、中专、大专学历的近42%以上,初中文化及以下的达27%。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员工缺少物流专业知识,忽略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规划。没有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明确的公司发展目标,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做到分工明确,企业管理容易混乱。缺乏拥有专业知识配备和高技术物流专业人才的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廉价劳动力,底层一些拥有高技术的基础操作人员很多存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基层物流从业人员有些虽然学历低,但是具备良好的手工操作技术由于工资低廉,这就造成了基础人员流动大,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的情况。拥有高学历具备优秀的管理组织能力者在企业没有良好的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也会导致物流人才宁愿去大企业发展,或者选择相应待遇较好别家公司的跳槽。并且很多企业都存在家族继承制,这也是导致的专业人才短缺原因之一。

三、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1.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近年来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网络越来越发达的趋势下,上海中小企业要做到加强网络技术,综合信息管理,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投入资金较大具有风险,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开启物流战略联盟模式。达到物料信息资源的共享,多家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联盟的企业可以各自提供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联盟后可以补足自己的短缺,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业务量。物流如今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必要环节,任何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的同时都需要物流。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型企业有大量资金做电视广告宣传等,但是如今百度、微博、58同城等招聘平台可以给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宣传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中小型物流企业争取提高信息化程度,创建物流资源共享平台,预先针对市场采取调查与预测等手段,及时分析市场需求动态信息,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原来掌握的物流信息基础上加大对市场信息获取,形成上海市、区、县、村为一体的信息网;充分利用快捷便利的网络技术,将上海市与其他合作省份、外贸地区建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融合上海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研究出适合上海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动物流发展脚步。

2.融资渠道合理化,设施设备更新。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购买设施设备更多需要考虑到企业将来的综合经济效益,是否投资与回报成正比。在采购中,购买能提高物流设施设备使用率和节能环保绿色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水平,通过高效率新机器的投入,并且运用MRP、GPS、ERP、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进而加速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也应加强对扶持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企业也可利用近年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上海自贸区等的建设带动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有利企业发展的机会,合理利用投资并且注重分散意外风险。上海未来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可采取物流融资方式,只要合理规划避免风险,最终可以为上海中小型企业、地方银行、金融机构等带来共赢的局面。上海市目前提出了对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投入项目资金,方便了中小型物流企业之前存在的借贷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结合了上海市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来扶持中小型物流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不同区县达到标准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补贴辅助。

3.人才的培养与留住现有人才。首先企业要重视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企业要懂得对人才投资培养和预备人才储备。可以和高等院校有一定和合作,在校的毕业生拥有校企合作的机会,提供实习生学习的平台。在上海国际化的影响下,吸引了国内外的不同的人才来上海。要引进这些人才,公司企业的目标规划、酬金待遇都是考虑因素。企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物流人才懂得操作专业技能知识、善于和底下员工沟通和公司领导沟通,保障员工利益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企业要对在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学习培训,可以去大型物流企业学习考察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对于基层员工保障其工作环境,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证金、养老金、工伤抚恤金等。积极调动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程培训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在其职任其事,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并且是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及国际航运中心,现代物流发展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要求。本文对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物流信息化、设施设备、社会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企业应从更新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知识学习及优化信息系统等方面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相信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政府扶持下,会给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好的为上海本土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做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晶.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5)

[2]董伟.中小型物流企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09(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突出特点 发展瓶颈

一、江苏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一)地区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地区

中小企业指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员工数量少的中小规模企业,这一类企业的雇佣人数和营业额都不大,市场份额较小。在江苏,这一类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沿海沿江分布,这一地区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可以利用长江三角洲的便利条件,如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并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同时市场广阔,因此,这些条件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此,寻求发展契机。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优越的条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收不少,让许多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

(二)经营特点:专业化,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

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领域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对一些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加工,使其产生附加值,以此来进行贸易,获得利润。但是江苏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更多的领域上进行探索,这主要是自身条件所限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相对于大型企业不占优势,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会分散发展精力,还会导致原有的加工贸易行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并且多元化的经营还会带来企业风险的加剧,这些风险也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江苏中小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更加注重于本地区经营特色的发展,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在市场相关领域竞争力。

(三)规模优势:位居全国之首

江苏中小企业集聚的规模,发展的水平以及速度,在全国各地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发展过程中,南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巨大发展优势,进行产业集聚,实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据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约为40万家,这一数量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7%。可见江苏中小企业在整个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职之高。

二、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巨大潜力不可小觑,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也许多问题,出现了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江苏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不足,并且,在江苏一部分企业属于负债企业,导致信用难以进行正确评估,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到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少;其次,融资的渠道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而不能发放债券进行集资,只能依靠内部融资,而内部融资力量薄弱,依旧限制企业的发展;再次,国家行政审批的制约,虽然目前审批权限下放,中小企业还是避免不了繁琐的手续和严格的审查,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难以增强

江苏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的为加工贸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而是拘泥于原有的生产技术上,导致产品单一,不能更好的迎合市场的需要,抓住顾客的眼球,目前国家已经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个中小企业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提高创新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管理者素质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制约着企业的未来。江苏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大多为自主管理或强制管理。在这种管理制度下,企业整体的协作水平受到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化,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像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对于一些先进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理念还有所欠缺,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江苏省大约82%的中小企业处于管理的较低层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针对江苏中小企业提出的发展举措

(一)解决融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是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要从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入手,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要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进程,解决其自身存在的信用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提高信用等级。其次,还要依靠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江苏政府应结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政策,在审批制度上,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江苏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应着重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南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依赖于仿制,以及原有的加工方式,要加快创新步伐,改进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增强自身的特色,制造符合大众需要的产品,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素质

目前中下企业在管理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水平低下,员工以及管理者的素质都有待提高。解决这一制约因素,首先要解决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学型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让管理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为了配合管理水平的进步,企业也应该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专业素养,是管理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一般特点。中小企业中70%以上是私人企业,是由个体商贩、家族传统手工业者、或者是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而来的民营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技能单一、专业度低、理论水平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简单、松散,基本是老板直接面对员工的家长模式,经营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适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急需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基本还是劳动密集型辅助企业,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先进尖端设备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失,竞争力较弱。

(二)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遇到了生存问题,尤其是技术含量偏低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用工费用的增加,生存艰难,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却又不能像大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和政府协调,很难跟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在这一方面脱节,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直接关系到生存。2.强者横强,弱者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在二次创业中,走在科技前沿的互联网、传媒、科研、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而生产加工型企业受到来自市场、资金、用工以及国家结构调整的挤压,生存困难。3.中国金融体系的设计是完全服务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国企。虽然国家要求各大银行要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是进展缓慢,远水难解近渴,现状仍然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或者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令人振奋的。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接纳的大学毕业生逐年提高,而且随着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更多的高智能人才充实进来。同时,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中低端劳动者的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来源。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中小企业的未来有着相当的发展空间。

2.因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定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带来不竭的动力。可以看到,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数量已占到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30%以上。

3.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船小好掉头,适应能力强。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大趋势,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我们相信,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数量会以两位数字增长。

二、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政策给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中小企业的未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地维护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弱势,生存和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很难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融资、装备、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更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98.7%来自银行贷款。政府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问题。未来的大趋势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民营中小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服务体系,民间融资合法化,逐渐从地下转到地上。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后劲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更会制约企业未来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综合解决中小企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矛盾

产业结构、地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调是困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政企不分、政资不清、产权模糊,导致企业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为结构调整带来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行为,解决结构矛盾,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兼顾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中小企业现有数量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60%以上,在出口贸易中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中小企业还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吸收了大量富裕劳动力,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企业同样肩负着社会责任,两者密不可分。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社会效益,中小企业在未来的运行中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挤压。优秀的创利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口碑才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成长壮大,对增加政府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繁荣一方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生存境况堪忧。中小企业只有依托政府的强力支撑,创建现代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竟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姚芳芳,齐兴.加强政策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05).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动因;国际化经营;中国中小企业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逐渐被政府有关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到2001 年“走出去”战略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再到 2012 年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以及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同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4200万多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它们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概况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 68%,出口总额增长 49%。通过上面近几年中小企业数量,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缓解了大量就业问题。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起步较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较晚。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在融资能力、得到政府支持、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们面临的市场环境更恶劣。面对的竞争局面更剧烈。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也拥有他们独特的优势:如相对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等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①融资比较困难:我国中小企业相较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比较困难,资金相对不是太充足。同时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首要问题,而一些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

②信息渠道不畅通,不能及时、准确获得国外市场的相关信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一般没有设立机构专门来收集国外信息、资料和外贸政策。

③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在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还存在大量不足,同时也很难留住人才。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

1、灵活、适应性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本身规模比较小,虽然大多不能像大企业和国有企业样直接采用跨国建厂、并购等直接攻占国外市场。但是他们可以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直接占领一些被跨国企业抛弃的小市场,从而求得突破。

2、适销产品优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重叠需求理论,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间更容易进行贸易。我国中小企业的制成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功效性能方面更能体现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所需产品的特点,就更容易满足这些国家市场的需要。

3、特色产品和传统产品方面的优势,我国是属于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一些特色产品如丝绸,手工艺品、陶瓷等等。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深受当地华侨喜爱,具有大批市场需求。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较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起步得较晚。跨国经营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资金相对没有这么充足。还处于初级向中级的过度阶段。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采取的方式是加工贸易。从出口方式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多数通过出口管理公司进行间接出口。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式多采取合资,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1、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投资对象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其次是西亚,中欧和非洲地区。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

2、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成本相对较小,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3、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时受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比较小,在比较充分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具有利益和市场驱动的特点。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支持较小。面临的竞争环境更恶劣,生命力更旺盛,他们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明显具有利益和市场驱动的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很强。

4、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轻工产品的出口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的生产制造环节上。中小企业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的生产制造环节上,更具有相对低成本,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国际化步伐不仅受国内有利的政策导向鼓励同时也和大的国际经济背景有关如: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等等。在这些大的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地进军国际化大舞台,接受考验和挑战。并且近年来还获得的不小的成绩。

(一)国内政策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到 2012 年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在这种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也受到很大鼓舞。

(二)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为了攻占市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积极地鼓励大型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和能力,转移其生产场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整合资源,同时他们把一些中间环节转让给当地的一些企业负责,这个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加强了与国外企业的联系。

(三)国际要素市场的发展:国际要素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领域,随着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建厂或进行直接投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我国,在技术层面上我国中小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和借鉴。

(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些国外企业入驻我国,给我国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这些技术和国际化管理经验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途中,具有一定的现状、特点、动机。研究这些可以更好的找出中国中小企业和其他国家中小企业在国际进程中的共通点和差异性,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 岩.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6期2011年6月

[2] 刘艳. 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1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社会因素

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国工业就业职工中,中小企业职工占总数的70%左右。这些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活力。深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在总体上还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即“会计电算化阶段”。现阶段,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如果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找到一条适合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途径,无法真正的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二)中小企业内部问题

会计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提供支撑保障。我国多数企业盈利情况一般,而融资渠道又非常缺乏,资金得不富余使得中小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相当有限。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使得他们往往无法在企业内部完成人员的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活动,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得这方面的服务。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网络或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我国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信息资料几乎没有,中小企业要想得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国内外信息十分的不容易。另外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专门处理机构太少,导致质量无法保证。

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仅重视账务功能,忽略了管理功能,使得会计部门不能与企业内部其他管理子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削弱了信息化的功效。例如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的企业忽视了会计岗位之间的监督功能,内控不严,会计数据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普及以来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公司内部财务系统,通过篡改输入前或输入后的数据(如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移动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手段侵吞公款的案件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又不完整,有的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企业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一些企业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二、对未来发展以及对策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 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化建设本身也属于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顺时应势、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会计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加强研究、丰富知识、储备人才、积累经验,充分发挥中国在会计信息化标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作为会计电算化更为高级的一个阶段,会计信息化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没有完备的信息技术体系的企业已经落伍了,在年轻的生力军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在压力面前经营会很困难;因为在新一代创业者内部的竞争就会异常的残酷。在未来的市场上,年轻的将领们真正的对手是一起成长的同代企业家,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是胜利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对策

1.在社会层面

(1)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目前市场上缺少真正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产品方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会计信息化产品十分必要却又并非易事。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大力兴办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增加信息服务品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强针对性。逐渐形成一个不断顺应时代化发展需要,贴合现代电子商务数据处理需求的发展氛围。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当一个好的产品制作出来并被看好,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后,必定会吸引更多的信息化人才进入这个领域。这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会计信息由定期获得变成不定期甚至“随机”和“随时”获得之后,会计信息化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在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项我国乃至世界会计领域发展的新兴产物,仍有一些问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修改中。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技术上的延续,更是在当代信息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以生成适宜发展需要的系统。所以,面临着建立与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的的问题。以当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立法规范,尤其面临网络开放化、管理信息化的特殊背景,都需要加快保障措施的制定步伐,以符合时代需要。只有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实际国情及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及标准体系,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在企业内部层面

(1)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中小企业领导者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并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想,树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其次,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最后,中小企业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信息化革命,不断探索创新,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建立与本企业发展状况相符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2)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后续培养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

定期考察和自测企业会计信息的对决策信息的影响程度。并针对考察结果,相应的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3)正确并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信息带来的优势

正确的决策是企业谋求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反馈控制的系统,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实、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会计信息化,关键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递由计算机来做,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而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明智的选择。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这个全球性大趋势的结果,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必然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投资风险,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便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只有会计信息化建设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尚待完善,这需要由政府有关方面加强相关法律规范,出台具体法规和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领域,为实施会计信息化提供健全的法规环境;政府还要不断加强我国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中小企业也应从思想观念、自身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入手,积极改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条件,争取早日实现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中小企业无可避免的参与到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在这种形势下,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并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会计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程度离所需要的经济发展要求还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条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中小企业也应自我反思。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努力,最后形成一个完善且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体系,而中小企业也将成为最终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化建设助推会计改革与发展.比特网中国会计报.2011(11).

[2]关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9(3).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同城快递;快递市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一家快递企业于1979年诞生以后,中国的快递市场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物流产业和现代流通方式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中国进入WTO后,服务领域更加开放,快递市场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快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亿,且每年还在以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国际快递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民营快递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巨头的双方逐鹿之下,中国的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对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现状以及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看,民营快递企业在同城快递服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这一块领域应当是民营快递企业目前发展的重点。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做大做强,将成为众多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快递市场的现状

(一)中国快递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家快递企业人诞生在1969年的美国,10年之后,中国于1979年引入快递这样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自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经济从此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正是从中国经济的政策变化中,国际资本窥见了快递业的巨大商机。1979年6月,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率先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签订了第一个快件协议。随后,其他国际跨国快递巨头也先后以相同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1985年,中国邮政成立了经营速递业务的企业--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直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EMS几乎是国内快递业务的唯一经营者。但是,邮政的特快专递服务,由于其价格偏高、服务网络有限和运营体制不够灵活,难以完全承担特快专递服务的全部业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营快递业营运而生。民营企业提供了企业迫切需要而EMS却难以满足的更高要求的服务,因而在短时间里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市场地位日益巩固,已经成为中国快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快递市场的主体结构

从1979年中国引进快递服务起,快递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市场板块和三大市场主体。三大市场板块即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同城快递。三大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约两万家。根据国际货代协会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底经国务院授权、商务部依法批准成立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10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导者为EMS。非邮政的国有运输企业如中国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扬子江快运航空公司等以及部分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也是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民营快递公司主要有宅急送、申通、顺丰速运、小红马等,数量最多,约占国内快递企业总数的95%左右。

(三)三大主体的市场地位

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中占据主要份额的是敦豪、联合包裹、天地及联邦快递这四大国际快递公司,目前占据70%以上的份额。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EMS)是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导者。2004年该公司业务量达2亿件,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70%左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而民营企业在同城快递市场占主要份额,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

(四)三大主体的政策待遇

邮政速递附属于中国邮政,能享受到与邮政同等的国家优惠政策。其他国有快递如中国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等分别民航总局、铁道部等,也能依靠主管部门争取到一些政策优惠。国际四大快递公司依据国务院规定和中国加入WTO承诺,在经营国际业务方面可以正常运作。而民营快递公司,基本上没有政策优惠,未能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甚至连合法经营权都得不到保障。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从邮政得到委托才能合法经营。

三、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改进,而且在企业外部面临着外资快递的冲击和邮政快递的排斥。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资金不足

物流快递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 FedEx、UPS、DHL 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十万、二十万的投入,一些小企业可能更小。民营快递企业资金不足导致技术装备和设施落后,运输工具转载率、装卸设备荷载率及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以及快件的自动分拣率都较低。同时,资金不足是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形成遍布全国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的主要原因。

2.管理水平低下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处在创立或成长期,资金和企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导致企业没能力雇用较为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企业创立者组成,并负责企业全部的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势必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就是管理水平低下的体现。大部分中小民营快递没有统一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快递信息的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全程在线跟踪和随时解答顾客查询等,信息管理水平和处理手段落后。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创立期一般只雇用几十个甚至十多个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他们只负责邮件的接收和递送。多数企业又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致使员工专业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差。这些员工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表现得消极懒散以及对工作的不负责,使得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另外,民营快递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然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快递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手段之一,甚至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丢件、盗件、抢件、迟到和快件损坏导致民营快递频繁遭到投诉,而这类工作失误有8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职业道德水准不高造成的。

(二)企业外部出现的新问题

中国快递市场现已全面放开,国际快递巨头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投资,加紧开发国内市场。如,TNT 计划在未来10 年内增加上亿美元投资,准备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在中国二、三级城市建设自己的国内快递网络; DHL 打算在现有50个网点的基础上再设立10 家分公司;UPS 将与中外运在21个城市实行制合作;FedEx 也在190个城市设立网点,并计划5 年内新增100个城市分支机构。

今年1 月5 日《邮政法》修改稿“第七稿“,加大了民营快递经营的难度:从事跨省业务的快递企业其注册资金要求达到100万;350克以下的信件(包括商业信函)作为邮政企业专营; 非邮政企业从事信件、包裹等业务,需要取得邮政监管机构的许可。现虽非定稿,但已明显给民营快递增加了压力。

四、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小民营快递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成为战略实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合理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只有坚持服务目标市场,不盲目多元经营,才能做到优势集中。然后再根据市场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一)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主战场--同城快递市场

上文已经提到,快递业务三个细分市场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市场对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不同。下面就对三个市场板块逐一进行分析,并得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所能享有优势地位的市场板块。

1.国际快递

国际快递业务是资本、技术和知识最为密集的业务,因而也是利润最高的业务,被喻为高端业务。国际快递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足够的航空和地面运输能力、枢纽中心和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投递网络、先进的信息跟踪和控制技术。由于进入该业务领域的门槛高,民营快递企业一般难以进入。事实上,国际速递服务提供商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到目前为止,经营国际业务的主要是167家国际货代企业和他们在国内的362家分支机构,以及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中国民航快递有限公司和大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国际航空货运有限公司等中国国内企业。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并为形成自己的航空运力和国际投递网络,要打入国际快递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国内(异地)快递

国内(异地)快递业务主要是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快递业务。这项业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市场,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域。80%以上的国内异地快递业务都集中在这三大经济区域。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80%以上的快递业务是国内异地快递业务,2004年该公司业务量已经达到两亿件,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70%左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首先来自政府的信誉,其次来自邮政在国内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受技术装备和网络的限制,想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有困难的。

3.同城快递

国内同城市场扩张十分迅速,但国际速递企业甚至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都很难在这个市场立足,中国邮政EMS也只能更多地靠机构客户来维持业务的增长。这是由同城业务性质以及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同城快递业务具有较低的市场进入门槛。与国际快递和国内异地快递业务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既不需要发达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高端的信息监控技术,网络营运和管理技术也不复杂,较低的技术含量导致较低的进入门槛,这决定了大量刚进入快递业务的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抢占这一领域并迅速获取第一笔利润。不少现在颇具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都有过在夹缝里“觅食”的经历。

其次,与EMS比较,民营速递的优势是灵活、快速、价廉、优质,这决定了其在同城快递业务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一是灵活。民营快递对包装的要求不严格,随叫随到,价格灵活,取送件时间也灵活等。二是快速。从速度上看,民营快递企业比EMS快约50%。三是价廉。成本决定价格,从经营成本上来说,民营快递公司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少小型快递公司内,一两个管理人员、三四部电话、其余就是临时雇工,送一件提成3元左右,因此成本很低,其收费是根据路程远近决定,如在长三角区域内或珠三角区域内基本价格只在6至8元之间。而EMS内部人、车都臃肿,还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甚至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等。人多,包袱重,价格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标准基本资费不论远近长期统一为22元。四是优质。民营快递在业务方面具有EMS所没有的主动性。民营快递实行门到门服务,手对手交接,上门收件送件,对大客户还可派驻专人到客户处提供收发快件服务。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大企业和银行成了民营快递公司的常年客户。而邮政特快专递却是坐在家里守株待兔,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从自己的地盘上抢走业务。

基于对各个市场的分析以及对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特点的考虑,同城快递业务很适合中小企业运作,这就保证了中小型公司刚起步时的“口粮“。中国的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目前的主战场应该是同城快递市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

同城快递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快,相对于其它行业,操作上技术含量不高,只需实务经验,而且资本要求也较低,这使得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较低的进入门槛意味着高度分散、高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良莠不齐、市场混乱“可以准确形容目前快递业的现状。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这是目前中国快递市场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近年来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价格迅速下降,近两年价格降幅达到了40%。不久的将来,中小民营企业不仅要跟同类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还要和外资企业竞争。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应该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之前,在同城市场中脱颖而出,占领同城市场。而快递行业的竞争最终也将体现在品牌、服务、网点和人才这四个方面。下面将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分别对此进行分析。

1.树立品牌

对企业进行定位与包装,逐步形成知名品牌是快递企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的关键所在。根据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拥有大量原子型企业的市场中,单一的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民营快递公司要取得竞争优势地位,靠价格战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靠差异化竞争战略,做出自己的品牌,让顾客在同等的价格水平享受不同于其它快递公司的服务。目前中国快递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快递企业为上海申通和深圳顺丰速运公司。当它们1993年反别在浙江和深圳起家时,也是不知名的小企业,但它们十分注重品牌的经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民营快递企业中的佼佼者。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品牌树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整合资源,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如在速度或售后服务方面形成独有的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品牌,在众多类似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逐渐做大做强,否则就会面临新一轮洗牌的危险。

2.优化服务

企业的品牌不是靠外在的宣传就能够维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内在实力的支撑,这就需要企业提升服务质量。速度快、服务好、时效性是快递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作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的优势,提供快速、准确、安全的服务。

(1)民营快递必须在“快” 字上做文章,只有投递得快,快件才会增值,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增加。如宅急送的核心产品“2D10”和“2D17”。所谓2D10是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上午10点钱送货到门,即“开门见货”,保证客户上班就能收到货。2D17是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送货到门。宅急送这样的核心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速度要求。

(2)适当延长服务的时间以满足一些特殊顾客的需求。很多私营企业上班时间不固定,他们希望客户一个电话,就能派服务人员上门取件,并保证按时送达收件人手中。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快递企业最好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但这项服务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所增加的业务收益量甚至可能难以弥补企业额外付出的成本,所以快递公司在提供这项服务时要谨慎。但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服务时间上具竞争力,可以与这些公司进行协商,适当地延长服务时间,以争取更多的顾客源,同时通过差异化服务,扩大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树立品牌。此外,提供延伸服务,如快件的安全性包装、代办商务手续等。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业务量,而且可以为不同的顾客提供别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业务操作及管理要标准化、程序化、电脑化。如取送件礼仪语言表达要标准;使用统一的、符合法律规范的委托合同文本;制订科学的内部财务结算标准和分拣程序标准;实现计算机辅助快件查询系统或网上查询系统。对于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而言,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可能不大现实,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特别是随着外资快递企业的纷纷进入,国内中小民营快递公司要在竞争中生存,必然要技术装备和设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提升员工素质

虽然不同的公司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但是离开公司员工,任何公司的核心能力都是枉然。因为核心能力蕴藏于员工个体中,依靠员工来执行。国际速递公司早就认识到,速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速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速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一直把提高速递人员的素质看得格外重要,每年对员工的培训投入都在成倍增加,员工的培训从品德、仪表到对客户说话的语气,甚至走路速度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所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训员工可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还可以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物质适度奖励或升职;对于收到投诉的员工,则要严肃处理。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依法办事,规范快件经营行为。特别是在邮品与物品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要在运单上向客户说明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以履行经营者的告知义务,避免因文件、资料 汇票、报关单、现金丢失等引起的法律诉讼和违规罚款,开通客户服务热线以及建立投诉处理和赔偿标准。

4.加强网点建设

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不但位于业务量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而且近年来,DHL、TNT、UPS、FedEx等分公司和点已开始从沿海伸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这对其品牌和服务营销至关重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速递巨头,DHL和中方合作伙伴中外运所共同组建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成为国内拥有速递服务网络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这样广阔的服务网点成了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快速逾越的屏障。对国际速递巨头来说,中国国内的网络建设是他们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对于大量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扩大网点数量是做大做强企业所必经的环节。在企业发展前期,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个同城市场,并逐步扩建网点,不能始终局限于一两个城市的同城快递业务,更不能一窝蜂地挤在一些大城市,要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程度,拓展业务规模,并为后期开展国内异地快递和国际快递做准备。

5.走合作化道路

我国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分散在各个城市,资金少,规模较小。这些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只能把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城市,主攻同城市场业务。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要增加业务量、拓展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扩大又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资金和经营规模。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是两个相互促进的,企业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积累了扩大企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和企业经营经验等要素,而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为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奠定基础。在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走合作化的道路,如服务,可以使小规模企业达到只有那些大规模企业才能达到的市场规模。企业间的合作经营既扩大了企业的业务总量,也扩大了被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为企业进入该城市的快递市场做好了前期的宣传准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局限,必将会在未来的物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灯明:《快递争霸战》,东方出版社,2005

[2] 兰洪杰:《物流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锐智:《联邦快递非常攻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4] 谢常实:《使命必达:联邦快递的管理真经》,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澳门 中小企业 市场调研

据统计,澳门目前约有一万五千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它们在拓展对外贸易,和提高经济活力等方面也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所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及社会的繁荣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澳门经济作为一种微小型经济,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澳门中小企业界又面对相当大的的困境与问题。因此如何探讨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解决其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基于此目的,将在对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澳门中小企业发展障碍和知识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的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渭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澳门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及发展障碍

传统的澳门经济是以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此阶段始于七十年代中,而在八十年至九十年代未为最蓬勃发展的阶段。及至从90年代初相继转移至中国内地城市设厂经营。蓬勃一时制造业的兴旺景象从此一蹶不振,导致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甚至演变成上街示威游冲突。基于稳定澳门社会,澳门特区政府于2002年年初宣布开放赌权,将百多年垄断的经营权开放。在经过两年的建设,获得澳门特区政府批准经营业务的六大博企相继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王国,从2005年开始,澳门又再出现另一次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社会,只是今次是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主体,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完全集中在大企业的公司里面。加上澳门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逐年高企,这种跨境劳动力影响着澳门中小企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工及租金的形成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影响经营成本上升的问题。每一天都在考验着中小企的企业主,假若他们不去重视、不去及早谋划公司末来发展的路向和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采用更有效的管理方式,问题和困难一天都不会被解决。

目前,基于目前的研究,澳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经营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创新和转型能力较弱。澳门中小企业多数为批发及零售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十分明显,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这也是澳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2)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品牌观念和意识淡薄。现有的澳门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的传统家庭式作业模式,经营手段单一、现代化的管理与运营理念有待提升。

(3)信息应用未能有效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薄弱。目前,澳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信息对于经营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性尚未体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

(4)获取资源途径有限,财务结构薄弱,融资管道不畅。澳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外一个显著的困境就是资源的获取管道单一,特别是融资管道不畅,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5)行销网络狭窄,不善于利用现代商务手段拓展业务。长期以来,澳门的中小企业将主要的关注度放置于澳门本土市场。因此,在企业发展与行销方面,要么安于现状,要么仅仅使用传统的业务拓展模式。

(6)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较慢,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随着澳门赌权的开放,越來越多的国际业巨头进入澳门市场寻求发展,的聚集发展使得澳门中小企业面临人才、成本以及产品竞争优势的竞争。

(7)专业人力资源十分短缺,企业升级与管理优化受阻。企业的发展,优质的人才供给和保障是关键。目前,澳门中小企业中劳动型的人才相对较多,而技能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则相对不足,特别是与设计、行销、品牌推广、贸易、金融、小规模物流等工作有关的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三、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为准确掌握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实情况,本文组织了对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应用于态度的调查,从资讯使用情况、知识认知能力、影响因素及知识管理四个方面,多个角度展开,并由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通过电访及网络调查完成,实际接触调查2681家中小企业,成功完成个案203家。综合调研结果,可以对澳门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概况为:

(1)知识获取能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个人、团体及网络知识的能力。其中,一半以上受访企业,均有专人负责总结企业内部最佳方法和知识,但企业内部的大多数员工之间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摸索进行知识获取。此外,多数企业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和外部尤其注重对客户知识的获取。

(2)知识转化能力——指企业进行现有知识加工的能力。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较密切,经验丰富的员工会对其他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并多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企业本身会要求企业把员工工作中的知识和有用积累记录下来,并有专门员工、团队和部门对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指导性文件如工作手册或指南供人参考。企业有采取例会、工作研讨会、讨论会等形式在公司内部转播收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且多数企业经常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

(3)知识应用能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以有效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能力。多数企业善于应用自己或其他企业的知识改善自己,但对新产品和服务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弱。企业遇到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时,对于是否能够快速在公司內部找到所需的知识或具备该知识的人员,存在一定的滞后。

(4)知识保护能力——指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方法来保护企业的知识,免于被窃取、被不正当使用的能力。多数澳门中小企业对自己知识的保护能力一般。一般以上企业有要求限制员工的知识外泄,并有专人、团队或部门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使用管理。

(5)影响因素——企业资讯平台、组织结构和文化因素对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资讯平台在澳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比较凸显,大多数企业运用资讯平台获取企业的外部知识,并能够形成内在的顺畅沟通机制和进行有效知识保护。在知识结构上,对多数企业来讲企业鼓励员工跨部门知识共享和沟通,以及设定跨部门知识沟通的机制,并且不少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在内的许多企业建立了知识联盟或战略联盟关系。不少企业已经形成员工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注重通过在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并认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分享知识的利益大于损失。

四、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总结和发展建议

对于澳门来说,由于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发展受地域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和知识创新能力均有限,而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好,这些调研结果与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结构分布密切关联,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知识分布不均,大部份澳门中小企业家知识水平有限。受固有文化影响,进行传统的家庭式作业;因此,知识运用和知识管理能力不足,管治架构颇为薄弱,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二是澳门中小企业内部结构及资源有限,专业性的知识缺乏。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性知识,因而融资能力有限,企业无法从事大规模的投资。由于澳门大多数的企业都有类似的情况,导致澳门与广东省在区域合作中失去优势。2011年签订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的核心部份,就是澳门可以利用在横琴里面的五平公里的土地来发展澳门的多元经济。但协议签署至今已三年时间了,到横琴投资的企业仍旧是果足不前,当中最大的关键点就是企业融资问题。三是行业发展知识水平较低,转型的意识和竞争能力不足,生产设备和技术落伍,信息科技的应用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盈利能力薄弱。澳门的中小企基于对转型升级有较大的保留,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并不想在原有认为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作出改革,依靠企业而衍生周边有利可图的生意就感到心满意足,哪管得中央整天嚷着要澳门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口号。四是缺少专业化的知识管理人才。澳门中小企业中劳动型的人才相对较多,在澳门的就业人口中,工业领域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最低,大部分未接受过教育的就业人口大都滞留在这一部门,其中制衣业的文盲比例为3%。而技能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则相对不足,特别是缺少有高水平的专业化知识管理方面的人才。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为更有效提升企业知识管理的技巧和能力,除透过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之外,澳门政府层面对相关的中小企业应提供适当的扶助措施,利用政府资源来改善企业不足之处是最有效的其中一种办法。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份澳门的中小企家知识水平有限,学历不太高,加上他们对知识运用和知识管理能力不足够,如不加以改善和优化,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从政府层面作出的支持措施,可针对澳门中小企现时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紧缺的情况入手。解决业界人资不足,从而让企业能重回正轨,其中之一的方法就是协助中小企业开发不同功用的应用软件,利用先进科技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的同时,又可提升企业认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运用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政府层面对业界作出支持,是一个最可取的方法。在今年5月初,肩负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对外公布,他们会将零售系统以软件套装形式免费推出,供从事零售业务的中小企业使用,并提供相关培训课程让业界适应系统的应用和保养,从而让澳门中小企零售企业以最低成本将营运转为电子化管理,提升业界的竞争力。诚言,该中心也曾推出其它免费软件,例如“会计易”、“计量易”等,政府这一系列的支持措施,无疑大大提升在整体企业占比率达90%的澳门中小企业在知识管理的认知度。透过对先进企业的观摩、交流、学习,再从理论去提升中小企业主的管理水平,就会有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04).

[2]郭永中.澳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选择:制度、技术与管理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李红.澳门产业横向多元化的探索[J].国际经贸探索,2009, (25).

[4]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合编.澳门特区居民素质调查报告——2005[M].澳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2006.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Bin Hou, Xiao Jun, Zhang Wei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unan Indu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hinese logistic enterprise. Most of them haven’t been provided with the ability of manag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enterprises that hold information systems require the bottom informatization demand. The primary content of pres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build the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 After describing the actuality of medium-minor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 few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restrict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evolution. Ultimately it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volution.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我国物流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期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意识淡薄,物流信息化标准缺乏,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仍是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目前急需IT厂商和中小物流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中小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这时候,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尽管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不少货运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真正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太少。

1、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

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普遍采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在中国的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中却应用不多。

2、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

经过调查发现,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已建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

3、中小物流企业的实力较弱、技术有限,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信息化程度很低

物流信息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成本极高。而中小物流企业的起点很低,资金相对缺乏,业务范围仅限于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方面,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1]。

事实上,目前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几大瓶颈问题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定型,不同模式的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不相同,信息化需求的模糊与混乱,成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障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期的发展前景。经调查分析,目前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淡薄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美国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在湖南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为出发点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忽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观念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供客户服务水平来改造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物流信息系统。

2、业务尚未定型,信息化标准缺乏

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就形成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投入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由此产生信息交换断层,从而制约了整个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鉴于此,众多物流企业,均呼吁国家出台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以降低企业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

3、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落后

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中小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应用也很不理想。另外,多数国内中小企业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应用不多,包括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在内的物流自动化设施基本没有得到应用。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差距很大[2]。

4、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当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技术。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目前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这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

三、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大大加强政府监管水平与监管能力,极大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做好物流信息化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物流业健康发展和规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做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物流整体效益最优化[3]。

2、加快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中小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技能的物流人才。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物流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大量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已成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物流活动相结合,促进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3S”技术、ERP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制定物流信息的标准和网络接口规范,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4]。

4、寻求政府的金融支持

客观地讲,我国的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是在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政府扶持的困境中发展起来的。政府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对于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政府对于中小物流企业的金融扶持也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5]。就政府而言,①提供财政援助。国家应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适当增加对中小物流企业的财政支持。②向中小物流企业发放优惠贷款。国家各金融机构在不突破信贷总体规模的前提下,应适当提供一部分资金,用以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尤其是对那些讲信用,效益好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倾斜政策,为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不断刺激中小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

四、结语

我国有远见的中小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关注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或引进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DI、GIS/GPS、ERP、EC等),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以求把本企业的业务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并且尽快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物流网络。未来,随着物流国际化、物流高级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作业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立君,陈立.中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物流科技,2006.5:57-58.

[2]张铎,柯新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10.

[3]王三武,腾靖.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ERP之路[J].物流科技,2006.6:56-57.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3-0063-02

一、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特征

(1)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投资小、不平衡。我国信息化建设好的有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信息化建设一般的有华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信息化建设较差的是西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因素则有各地区的经济实力、政策制定的周密性、地域优劣等。

(2)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仍处于主观、随意的经验管理阶段,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企业目前的不规范管理,只能使计算机简单模拟原来手工操作流程,从而加大系统实现难度,增加投资成本,降低电子商务投资收益率。

(3)高层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充分,电子商务人才匮乏。有些条件好的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企业能正常运行,没有树立信息经济的概念。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认为投资过大而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担忧。这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经营管理协作不充分,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

(4)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相对薄弱。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因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直接取决于相应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标准的制定直接与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相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薄弱,目前除了一些EDI标准及部分相关网络标准是从国外相应标准转换来以外,由我国自主制定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标准几乎为零。

二、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现状

(1)对电子商务的意识淡薄,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模糊。许多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建设网站并进行在线销售,而这只是广义的电子商务中的一部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而进行的全部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初期投资较大,中小企业抉择艰难。对于电子商务的实施,有关系统、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初试投资较大,但其回报还很难有精确的估算,这使企业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其风险问题。

(3)网站建设很不完善,目标受众不够明显。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窗口,但是很多企业建立网站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多数企业最多只是把公司的宣传资料搬上网,而且目标受众不够明确,这便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网站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专业人员匮乏,网络的维护更新缓慢,中小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因而导致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应用不畅,对于网站的更新维护更是不足。

三、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主要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功能

政府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主要依靠私营企业的参与和投资,但政府仍需积极引导;在发展中国家,则更需要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帮助。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企业规模偏小,信息技术落后,债务偿还能力低,政府的参与有助于引进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2.改善网络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 放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定义,除了推进EDI和因特网这两种电子商务外,同时在国内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广通过电话、传真、电视、电子支付及货币传递系统等途径的电子商务,以便从各个阶段分别积累有益的经验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建立平等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

3.规范企业业务流程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各类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

4.加强培养和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我国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对于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了解电子商务人才应具有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恰当的定位。总的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实战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是从网络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应用和发展之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战性特征,使电子商务人员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二是复合性。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商务方面的知识,懂得电子商务技术手段,能将商务需求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熟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模式及服务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小房地产企业;基本现状;发展战略

1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企业融资能力受限,融资渠道单一

基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开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巨大的资金后盾力量作支撑。大型房地产公司可以运用雄厚的资金基础,通过控制强大的土地储备,对开发项目采取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相结合,大型项目和中小型项目相结合的连贯性的资金整合方式,从而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基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自身资金实力的不足和融资能力的受限,较难通过依靠基金、信贷、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以获取足够的建设所用资金,因此,仅限于选择回收成本快的中小型项目和中短期项目作为启动项目。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鲜明的盈利模式

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管理者更多精力投身于工程管理,而忽视了对于投资成本的控制行为,往往使企业的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物业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细节化管理缺乏合理的掌控,综合管理上缺乏对于员工的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由于管理行为的不合理规范而严重制约了中小房地产企业对于新形势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随着获取土地成本的日益提高,无疑加大了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得土地的难度系数,而面临着更为激烈的挑战。企业盈利模式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获取土地就获得利润的观念,还应涉及到对产品的研发和建设的投入,如何确定合理鲜明的盈利模式,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亟待于解决的问题。

1.3 资本结构单一,产生了过高负债率

房地产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注册资金和筹备资金力量薄弱,而单纯过分地依赖于银行的信贷,凭借银行的力量进行土地的购置、开发和售楼等一系列行为,仅依靠这种模式很快实现了资本积累,但是却产生了过高的负债率令人担忧。据资料统计,我国房地产企业总资产负债率占72.7%的比重,而中小房地产企业竟达到了80%。单纯过多地依赖于银行,过高的负债率潜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1.4 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单纯注重短期行为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化为经营模式和品牌意识的竞争,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缺乏市场化和多元化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本没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缺乏足够的企业品牌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识,认为品牌战略是大企业所追求和强调的事情,只一味注重尽快地实现资本的积累。忽视了自身信誉度和美誉度的培养,短期套利的盈利观念很严重。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2 新形势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融资渠道拓宽,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股权出让融资的形式,企业通过出让一部分股权以获得资金的筹集,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产生分离,但却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扩大了市场份额,企业应密切结合自身实际来全面考虑。二是增资扩股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股东内部增资部分进行资金的积累,而达到扩大实际资本的目的。三是金融资源整合的形式,即凭借投资管理公司提供的广阔的融资平台,利用信托和收购等各种方式实现资金的聚集,形成庞大的资金后盾。待项目确定后时机成熟时,提供给开发商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不会使项目负债率增加,而且还优化了公司结构,方式比较灵活。四是买壳上市融资的形式,要合理确定“壳”公司的选择,比较理想的借壳公司应该是具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

2.2 强化内部管理,合理控制成本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高低,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随着房地产市场恶性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建造成本逐步提高,而获得利润却逐渐降低。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更应注重严格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贯穿于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全面实施全员化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进行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对建安成本的严格控制,在不同阶段其可控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在设计之前的阶段占75%,招投标阶段一般占到20%,而施工阶段仅占5%。因此,对于设计之前的阶段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达到事前控制则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目标。

2.3 制定长远战略性规划,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做好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强化开发产品的品牌定位,并加强人才、服务和品牌等关键点的研究,逐步培养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能更好地达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

2.4 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实现企业资产的重组整合

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建立了统一的战略联盟,以共同对抗市场风险和分享利益。一是各中小房地产企业共同投资,联合组成房地产投资公司,共同打造出有足够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二是各中小房地产企业共同参与联合竞标,待土地中标后,依据土地规模的投资需求再重新组建项目公司。三是和大企业进行联合,小企业参与竞标而大企业进行投资,也可以承揽大企业的部分开发任务。

3 结语

总之,中小房地产企业虽然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危机重重,但是企业经营者只要能及时解决自身的“瓶颈”问题,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多渠道的融资形式,并不断加强经营模式的创新,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徐浩. 浅析当前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 现代商业, 2008,(32).

[2] 孙光晨,王会珍.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探析[J]. 企业经济, 2009,(06).

[3] 魏国平,温宝. 新形势下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战略选择[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9) .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互助基金:国家信用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

信用担保,也称信用保证,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的保证。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对信用和社会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而不是一般法人、自然人提供的担保;二是这种担保是制度化的担保,即指它是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框架安排体系之中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三是面向社会提供的担保,不是对内部关联机构或雇员提供的担保。

(二)信用担保的功能

信用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担保,专业担保具有经济杠杆的属性。当专业担保为政府利用时,就成为贯彻特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经济杠杆的属性是信用担保最重要的属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向,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对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等提供保障。

这种属性直接由信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体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担保放大比例越高,其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同时,担保放大比例越大,担保机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担保机构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刘新来,2003)。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常数,而是随着担保机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担保放大倍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在担保机构社会贡献率、担保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债权人、债务人认可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担保放大比例,都会对担保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通过政府财政出资(或以其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基金),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专门化的信用保证,它是信用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或资金)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惧贷解决后顾之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现状

从1992年开始,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信用担保已经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财政资金来源为支撑,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在全国普遍设立(李敏,200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了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l、规模较小、出资分散、风险较大。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66家,累计担保总额805l亿元,机构数量还在加速扩张,机构数量如此超常、无序地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担保品种贫乏,担保功能薄弱,期限集中于短期。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是3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其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地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陆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廖艳群,2007)。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莅。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现时间不长,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只好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国情自己摸索。目前,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担保机构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担保机构扩张很快,但担保专业人员增长很慢,担保业务运作与开发显现出了人才不足状况。担保机构的担保品种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要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如工程履约担保,为控制风险,需要按工程进度和开发商的履约信誉分阶段担保,动态地对担保阶段内的风险因素作出预测,重新审视担保条款等。

三、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策略

(一)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

一是自上而下创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部级信用担保机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风险大、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而地方性担保机构则对本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不断创新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如政府独资、政府控股和会员制等。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担保监督委员会,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督。担保机构要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应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对目前一时尚难采用公司制的担保机构,应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各级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一律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各级政府不得指令具体担保行为,不能干预具体项目的决策,不得操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业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与财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依照法律、法规对担保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2、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还需要担保业协作和自律。协会要依据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监督担保机构依法运作。通过培训、信息融通、信用评估、研讨交流等指导担保机构开展业务。通过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业务操作、行业协作、交流信息,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三)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1、逐步建立全国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同时,再担保机构还可以进行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将已承保风险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全国性再担保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使担保机构最后承担的风险被最大限度地转移。

2、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太小,不能过于分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梅强、谭中明,2002)。政府部门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贷款担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规范操作,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担保补偿金支出越大,企业获得的银行有效贷款就越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3、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因此,除了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贷款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外,信用担保机构还应定期审查贷款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还要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如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要管理者以个人财产提供反担保品,以此来约束主要管理者的经营行为。

4、开展联合担保,分散担保风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某些担保额度偏大或异地项目开展联合担保,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并有利于对项目的监管,增进了机构间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

(四)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目前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

(五)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政府有关部门,也是每一个法人化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担保机构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其让担保机构私下到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金,还不如明确规定允许担保机构按照合理投资组合,在保证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除此之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担保风险的高发性与不确定性,势必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

四、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未来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将会加快,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信息可信度将会得到提高,满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信用服务市场将逐步建立。

(一)明确政府担保基金的扶持重点

要明确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规范和性质。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范围不能过宽,政府担保基金的主要对象是没有业绩的创业企业,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或者是能够正常经营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现阶段政府担保基金应重点扶持解决就业、技术进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各地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可能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大原则下,因地制宜地确定担保重点。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单位的各种会计、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特别应注意信息的预测功能,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三)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不能从事融资活动。同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又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业。为了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国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担保机制、担保程序、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建设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中文的集群一词来源于英文的 cluster。根据牛津词典(1979年)的解释,集群(cluster)是一组在一起发育的相似的事物。[1]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迈克尔·波特, 2003)。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扎堆,它们往往联系密切(如投入产出联系、迁回生产方式联系等等),并能够产生联合行动效应,一些相关支撑机构在此也得到有效集聚。

    胡珑瑛、蒋樟生(2007)认为,产业集聚是一个含有各种企业网络协作活动的庞大复杂系统。[2]为了使产业集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他把分形理论应用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产业集聚的分形特征,建立基于分形维数的产业集聚规模结构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产业集聚区内的大、中、小企业规模结构,拓展产业集聚的研究视角。

    方慧姝、吴永林(2007)认为,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3]并就高技术产业集聚现象,提出并构造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度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吕靖烨(2007)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特点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在信息时代这种新型的产业聚集带来的经济效应,[4]并指出要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就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刘爱雄(2008)在剖析了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的特征,构建了以定量指标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试图为分析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的扩散效果提供一种方法。[5]吴歆、方志耕、阮爱清(2007)针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存在着联系和影响,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并测算了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的竞争力,然后利用产业集聚的概念测算了这四省市的综合产业集聚度。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上述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的关联度为0. 827,[6]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高鸿鹰、武康平(2007)从城市集聚效应的视角,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集聚效应在内的城市总量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然后应用OLS方法估算[7]我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平均集聚效应指数和平均集聚效率指数,并对比分析它对城市规模分布变化的影响,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平均集聚效率指数的高低与城市规模分布比重的增减相一致。医学网

    综上所述,中外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区域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聚、产业集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我省产业集群的实践,以深入调研和统计实证为第一手资料做一些分析和研究,以推动我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群现状———以泰安市高新区中小企业为例

1.我省产业集群现状

     近年来,我省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七大产业链为轴心,以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依托,大力调整产业布局,不断强化产业集群的承载力,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我省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从1993年开始,我省每年都拿出5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据省中小企业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 2005年、2006年全省已经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121个,包含企业6. 6万家,从业人员360多万人,其中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90个、过50亿元的22个、过100亿元的9个,年总营业收入达4200亿元。集群效应也大大提升了山东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实缴税金突破1141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55%。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缴税金563亿元,增幅高达 41%以上。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45家,过50亿元的达到39家,过100亿元的达到13家。2008 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269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47个,从业人员47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2708亿元,利税 1212亿元。

    我省政府2008年8月出台《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中表明,在2010年之前,我省将着力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建材六大产业中培育出300个营业收入过10亿元、100个营业收入过50亿元、50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009年我省中小企业工作要点第五点提出:我省2009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280个、过50亿元95个、过100亿元50个。目前这些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泰安市高新技术区企业积聚现状分析

      2009年我们对泰安市高新技术区的产业集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任意抽取一家企业与全区企业总量进行统计分析,用以考察单个企业的发展是否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因为泰安市高新技术区每个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并且企业分布又不太集中,所以,这里把全区企业总量近似看成每个产业的企业总量。

    (1)建材行业的集聚效果

    选择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数据来源是2008~2009年度的24个月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时间序列(表1)。

    表1 2008~2009年月度主营业务收入一览表序号园区总量(X)泰山集团(Y)泰安五岳汽车(Z)备注1 564852. 6667 960 202382 282426. 3333 480 101193 663019 3740 461624 913200 4574 510615 432038 4171 477266 873229 3084 861737 806766 2682 417108 841270 2492 333929 842697 1910 3817910 773754 1737 4184911 876482 589 5507512 1136363 1505 4754213 823429 1286 5677314 411714 643 2838615 832258 4261 4369816 874838 4142 6964417 1115294 4439 4273018 1188665 5198 4600719 995141 971 5660920 966619 487 5468221 1024414 1316 5532822 1072909 1662 3166423 1213413 3330 8462524 1176123 2867 55568

很显然,两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

    在2008~2009年度,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全区总量的月度相关系数为0. 2768。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者存在协整关系.

    再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3):表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Null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Y does notGrangerCause X 22 0. 01782 0. 98236X does notGrangerCauseY 3. 44832 0. 05533

其中,X表示园区总量的月度序列,Y表示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月度序列。结果显示, X是Y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受整个园区总量的影响,这说明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是存在的。

    可建立起回归方程:医学网

    ΔYt=-5.146+0.0034ΔXt-0.436et-1

(-0.021) (3.365) (-2.578)R2=0.468 DW=1.810(2)工程机械行业的集聚效果选择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并用2008~2009年度的24个月度主营业务收入时间序列。

    在2008~2009年度,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全区总量的月度相关系数为0. 545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者存在协整关系(表4)。

表4协整检验结果

    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Test(Trace)Hypothesized Trace 0. 05No. of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ValueNone* 0. 508111 22. 48751 15. 49471Atmost1* 0. 268500 6. 878475 3. 841466

Trace test indicates 2 cointegrating eqn(s) at the 0. 05 level*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 05 level**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再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5):表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Null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X does notGrangerCause Z 22 0. 16960 0. 84541Z does notGrangerCauseX 0 . 00221 0. 99780

其中,X表示园区总量的月度序列,Y表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月度序列。结果显示,X是Y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受整个园区总量的影响,这说明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是存在的。

    可建立起回归方程:

    ΔZt=1672.32+0.052ΔXt-0.995et-1

(3360.654) (0.014) (0.227)R2=0.576 DW=2.018三、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我省多数地区中小企业存在地域空间上聚集程度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强、专业化分工不细、信息与知识交流较少、企业自我衍生能力较弱、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

    1.产业集聚集群复杂、混乱。由于中小企业产业类型、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影响,使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群基本处于自发阶段,比较复杂和混乱,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忽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的倾向,影响了集聚地区域联合与协作优势的发挥。

    2.产业集群内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少。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多数仍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聚集度不高、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少,与广东、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强。我省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是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跟风仿效者多,技术创新者少,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集群内的企业缺乏集体行动规则和规范,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

    产业链条不完整,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集群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集群整体机制欠缺等;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直接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4.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联盟、商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产业集群的服务作用。产业集群普遍缺少资产评估、项目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物业管理等服务组织,现有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这些直接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致使上、中、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效应不够突出。医学网

    5.政府的主导性发挥不够。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的集群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开发区众多,相互之间存在着企业资源的争夺,在招商和引进上无法照顾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对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和凝练项目的意识,对当地工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力度不够。

    四、进一步搞好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1.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整合区域资源。通过布局调整,对现有中小企业调整、整合和提升,对企业中尚有发展空间的产品进行专业指导,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形成地区优势产业群。

    2.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应加强创新源头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扶持研发机构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激活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构建创新型产业奠定基础。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积极鼓励企业对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升级力度,同时创建高起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入、整体引进、多方共建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双向共建各类创新平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应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技术转移、嫁接、对接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产业、产品、市场、人才、政策等各项服务,以全面加快和促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引导企业联姻结盟,促进产业集团发展

积极引导产品关联度大、资源互补性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企业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政府牵头以促成企业相互联合组建新的企业联盟或集团,实行一个名称对外、内部独立核算,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且企业间实现实验室、实验设备、研发、融资、社会化服务以及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大大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加快融资体系建设,积极破除融资瓶颈

加快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一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积极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鼓励银企合作,改善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上柜交易,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创新力度,逐步完善科技融资体系。三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实现技术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的兼并收购。四是鼓励企业或个人捐资建立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技术研究基金,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参考文献:医学网

    [1]盛世豪,郑燕伟.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1-2.

    [2]胡珑瑛,蒋樟生.产业集聚的分形研究[J].管理世界2007, (3): 166-167.

    [3]方慧姝,吴永林.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17-18.

    [4]吕靖烨.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 2007, (17): 97-98.

    [5]刘爱雄.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J].山西科技, 2008, (2):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