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分享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分享经济是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全球产出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幅下滑,自金融危机以来,许多经济体一直面临生产力增速放缓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至2020年,发达经济体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从金融危机后六年的1.3%回弹至1.6%,但仍远低于危机前2001年至2007年期间2.25%的平均值。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的状况更加严峻。2015年至2020年,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将从2008年至2014年的6.5%进一步下滑到5.2%,比危机前水平下降近两个百分点。正当全球经济低迷之时,分享经济却一枝独秀。全球分享经济的领军企业美国的UBER(优步)和Airbnb(空中民宿),中国的电子商务,最近几年均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并带动快递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分享经济模式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多个领域的创业潮。

(二)分享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市场萎缩,我国面临产能过剩、老龄化凸显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方面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回报率降低,也造成了社会资源闲置浪费和产业结构失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成为“十三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分享经济依托互联网技术,能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分享经济尽管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鼓舞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涌现了“滴滴出行”“途家”“小猪短租”“回家吃饭”“陪爸妈”等体现分享经济理念的企业。我国将是下一阶段体量最大、最受关注的市场,分享经济给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动力,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规模约为1.95万亿元,参与分享经济活动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10%以上。

(三)分享经济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进行的革命

分享经济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革命。在“供给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社会大量闲置的资金、土地、技术和时间有效供给,解决当前我国资源紧张和大量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将居民私有资源转化为社会的公共供给。比如,可以将赋闲的专业技术人才转化为社会的有效供给,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在“需求侧”,分享经济则能有效匹配消费者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需求。消费者节省了大量的“搜寻成本”,能及时了解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真实评价,提高了整个社会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二、分享经济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分享经济是重要举措。

(一)创新发展是分享经济的根本动力

分享经济是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基础,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当前分享经济的领头羊优步、空中民宿和滴滴快的等公司,无一例外是互联网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均搭建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能精确地动态匹配闲置资源的供需双方,实现闲置资源使用权交易。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便捷地约车、搭车,价格明确,支付方便;可以租住私人住宅,更好地获得本地化的旅行体验。另一面,资源提供者可以用私家车或家中闲置房间获取收益。这样的商业模式创造出全新的用户体验、供应源及市场,同时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社会资源使用率,有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上述模式,为住宿、出行等传统行业存在已久的供求难题提出解决方案,打破了传统规则。本质上则是源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绿色发展是分享经济的重要特征

分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少投入和节约成本,实现消费模式从“扔掉型”转变为“再利用型”,通过社会存量资产调整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合理分配和资源及商品最大程度的利用。从全社会看,分享经济增加了有效供给,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将有效推动绿色发展。分享经济通过物尽其用,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面对住房、汽车、书籍等多类商品,变单独占用为共同分享,使物尽其用,成本低廉。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分享经济无疑对节约资源能源、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协调发展是分享经济的内在要求

分享经济强调人人参与,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地域、城乡、国别、性别等限制,对参与人平等开放。不管你身处富裕的沿海地区,还是在沿边落后地区,只要有条件接入互联网,分享平台对所有符合规则的人都是平等的。互联网的公平接入特性使得分享经济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就业和提供商品及服务的门槛降低了,边远和落后地区也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减少了机会不平等,能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比如,在优步、淘宝和空中民宿等互联网平台上,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共享全球市场,消费者也能选择全球各地的商品和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更是减少了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

(四)开放发展是分享经济的基本理念

唯有开放,分享经济才更加具有生命力。互联网、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任何人和物都具备了互联的条件。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开放度大大提升,通过开放不断降低成本,持续创新,促进快速增长。比如,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平台滴滴快的仅用3年时间,移动出行平台上就活跃着3亿乘客和超过1000万的注册司机,占有中国专车市场份额的80%、中国出租车召车市场99%的份额、用车次数是优步全球规模的3倍。再比如,空中民宿对所有想出租自己房产的人开放,从2008年创立仅用了7年时间,就已经在全球190个国家34000多个城市提供了6000多万个独一无二的客房,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万豪、希尔顿、喜达屋等任何一家经营多年的全球连锁酒店集团。

(五)共享发展是分享经济的落脚点

分享经济使所有参与人共享财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目标。美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在美国多数城市,空中民宿上的公寓价格要比一般酒店便宜21%左右,消费者乐意从海量的个人租户那里寻求房源。滴滴快的公司提供的顺风车服务价格是出租车价格的40%,社会也实现了绿色出行和碳排放减少,车主分摊了出行成本,乘客降低了乘车成本,所有参与方实现了共赢。在我国,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应该是分享经济的落脚点和归宿,唯有多方受益,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引擎

(一)互联网普及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基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分享经济便作为“协同消费”或“合作式消费”的概念而被提出,但发展并不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分享经济在全球快速发展,创新不断涌现,企业规模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参与的人数迅速上升。互联网使得任何人和物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实现互联互通。可以说,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互联网的发展。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到2015年底,全球网民数量达32亿左右,而在2000年全球仅有3.61亿网民。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与深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分享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互联网是分享经济的基础,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社会生活和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土壤。“互联网+”战略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后,得到各部委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国家密集出台文件部署推进工作。围绕“互联网+”,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政府也在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领域,着力推动互联网与相关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新环境下,从互联网、物联网到人联网必将有力促进分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健全的互联网社会治理机制是分享经济发展的保障

分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是新事物,我国也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现行法律和法规既无法规范分享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争端。以交通出行为例,互联网平台企业调动私家车参与营运,存在税收和监管方面的缺失,对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公司的利益带来影响。此外,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准入门槛不高,约束不足,员工一般不具备相应运营许可或职业认证,平台企业很难确保安全保障义务和服务质量。如果没有一个与互联网社会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就无法保障分享经济健康发展。

四、创新治理方式,助推分享经济发展

(一)更新理念创新监管

分享经济是大众参与的商业模式,政府的监管对象庞大并有一定的虚拟性,监管内容快速增长,需要及时调整监管和治理模式。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地适应新常态,解放思想,转变监管理念,塑造互联网监管思维,发挥大众评价、企业治理、行业自律等多方作用,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加强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置,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诚信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基石,信息技术确实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双方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各参与方恪守诚信。英国、美国等分享经济发展快,很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分享平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我国政府应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利用已有认证系统。另外,向分享经济平台开放电子化的犯罪记录等相关信息,并降低开放的门槛和费用,使参与者能低成本获取相关信用信息。要培育专业的信用服务公司,构建用户信用评级系统,将分享经济中的诚信者和欺诈者纳入目录,并对信用极差的个人或企业进行披露。

(二)拥抱创新趋利避害

分享经济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库存严重和杠杆过高等问题突出,分享经济能有效利用产能和降低库存,破解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政府首先要鼓励创新,不仅要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更需要创新治理方式来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要求。当然,任何新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分享经济的发展,导致个人信息和隐私暴露的风险加大、传统企业收入减少、一些人失业、新的法律纠纷增加等。这些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也使有的部门不会管、不敢管,导致新的风险不断聚集;有的部门对新事物“严加看管”,对任何不符合现有法规的“一棍子打死”,阻碍了创新。作为市场监管者,要科学认识新生事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同时也要坚守监管的底线,在最大限度保护创新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增长

论文正文: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3年,国务院了宽带中国的互联网战略实施方案,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迈进了互联网产业的大军之中,而且互联网产业也成为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毕竟互联网作为信息的的信息的传播的有效载体,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国家的战略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给商业界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商业机会亦随之增多,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互联网发展综述

所谓的互联网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并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和建立的信息技术。它主要的特点包括以下两个:

第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规模较大,并且应运范围广;互联网的发展主要的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措施的完善,即电话线路、光缆和光纤个线路的架设和互联网信号的有效覆盖。

第二是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主要的体现在对网络的上传和下载速度的提升、对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检测与合理优化以及保障个人、集体和国家的信息安全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网民对网络的传输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网速就成了评价互联网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催生了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互联网管理者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对信息的检测与对不良信息的清理,以实现网络自身的净化;而互联网的安全主要是对自身硬件的要求和对软件信息储存的安全规定。

二、实现多种经营方式是互联网发展的价值所在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经营方式提出了挑战。就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

第一,互联网的公共特征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互联网的公共特征决定了互联网经济的优先性,这主要的体现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方面。非竞争性是指人人皆可以参与互联网的发展,并针对自身的优势,对其善加利用却不影响他人的使用的特征;而所谓的非排他性就是指用户对互联网的付费使用无法将非付费用户排除在外,当然这也算是互联网自身的一个缺陷。

第二,互联网的供需特点。互联网的供给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信息产品在生产方式上的互补、价格优势两大特征,尤其是对消费者而言,信息化产品的参数越高,越值得大众的信赖,价格也随之提高,口碑有时候成了商品的命门;而互联网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价格对信息产品的影响和市场规模对信息产品的影响。

三、以阿里巴巴淘宝经营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发展

(一)支付宝平台促进信用体系良好建立

成立于1998年的阿里巴巴是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中发展最好的企业。运用中介支付宝,引导广大社会力量注册并使用支付宝平台。大量的买家可以凭借着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而轻松免费成为阿里巴巴的会员,卖家同样也可以免费成为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卖家买家各取所需,实现了自己良好的信用体系的建设。2011年6月份天猫引进的商家共计4万有余,开始独立运行;2012年11月一个月天猫的销售总额达到了31亿美元。这就说明了淘宝服务平台和天猫服务平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金、物流和产品信息的配套化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

阿里巴巴以B2B模式开启了网络购物平台,并在2003年一改B2B模式,并将之转化为C2C模式,并未中国的卖家和买家提供的公平的交流平台,实现了电商环境下买卖的公平。这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资金链条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让阿里巴巴一跃成为中国电商的领军企业,也再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在免费的热潮和完备的服务系统的建设下自身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实力快速的发展奇迹。

(三)合理优化内部结构,扩大对互联网的全额度使用

阿里巴巴在采用了C2C模式的发展以后,就开始了对自身的内部结构的优化。在经营淘宝电商平台的同时,也开辟了另一个平台天猫。这样就以良好的资金链条和成熟的物流运输业为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于互联网的成熟发展,建立起了良好的用户沟通和反馈机制,创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成熟的营销手段。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货币的一站式支付,并维护支付宝用户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后来又实现了网络实名认证系统和搜索引擎的应用,建立起双方信息的认可机制和安全保障。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博鳌亚洲论坛热议互联网未来

3月24日上午9时30分,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正式拉开帷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博鳌论坛开幕式,并围绕“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两方面做主旨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共设置了88场讨论,议题内容涵盖宏观经济、政治时事、创业创新、社会民生、文化体育以及“互联网+”等热点话题。其中在今年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互联网+”和“+互联网”等互联网相关议题占到相当比例。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后,服务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都在此影响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年论坛上,谁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的问题也引发激烈讨论。

在“互联网的未来”分论坛中,专家们也给出了答案——实体经济。而与此同时,国内知名工业品电商平台世界工厂网也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发出“让互联网更务‘实’”的声音,呼吁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积极响应博鳌亚洲论坛释放的让互联网向实体经济倾斜的信号。

互联网如何务“实”?

据悉,目前国内实体企业已经尝试使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但是在采购、生产制造和交易等方面并无法与互联网实现很好的连接。“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对于实体经济的意义不应该仅是提供一个新的营销渠道,而是企业的互联网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系统与需求市场实现对接,互联互通,也就是产品的智能化和生产线的智能化。”世界工厂网CEO乔景亮表示。

资料显示,世界工厂网是工业品在线采购服务平台,秉承“直面工厂,专业服务”的服务理念,为采购经理提供专业、便捷的工业品采购服务,帮助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此外有专家指出,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也将是未来互联网务“实”的一大方向。“实体企业不仅要利用互联网改造生产流程和销售体系,更要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借助互联网进行二次创业。”该专家表示。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那就是“变”。在产业发展大势的推动之下,包括传统互联网巨头、新兴创业企业以及风险投资方,都在谋求变化以抓住未来的机遇。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有五大趋势:产业链垂直整合;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大数据时代到来;云端能力日益重要;移动互联网开始盈利。顺势而为,因势而动,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经济,可以说在变革中得到重生。在12月18日《互联网周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各界精英共论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经济形势,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背景下的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一直与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论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还是产业发展上,互联网都是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第十届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主论坛的致辞中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这是每一个ICT从业者的机遇,也是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他认为农业生产力是适应了一种小农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是适应了大机器集中化的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更适应网络化的协同生产方式。未来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转向“小而美”。他还将信息称为“第三只手”,“前沿理论已经发现,除了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这两只手之外,信息网络正在发挥第三只手的力量”,互联网体现了“新的信息哲学,将为未来指引方向。”

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宋玲引用数据说,截止今年三季度我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便利的服务,互联网产业也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她还特别谈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她认为随着国家3G网络的建成和成功运营,移动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传统互联网企业、创业者和风险投资都在关注这一新兴的市场。现在人们上下班的路上,工作的间隙,很多人都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上网。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机遇。现在包括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在布局移动电子商务,还有手机阅读、手机视频等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开花结果,移动广告也随之跟进,移动互联网产业日渐成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则从产业发展大势的角度,对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正在和我们经济主战场和经济主流进一步融合,这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巨大趋势。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会更加显现出来。未来电子商务必然从B2C的模式向C2B转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还将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环保程度。这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是很大的机会,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

新华网总裁田舒斌则从文化建设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的意义,他说:“新华网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员,我们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网络媒体能否跟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加强新业务和新信息的衔接,支撑和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比如说网络媒体能否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品质,打造网络文化产品的品牌,引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能否适应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需求,还有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井喷式发展,深刻搅动既有传播格局的这样的一种态势下,网络媒体能否主动的出击,因势利导,打造两个舆论场,抢占舆论制高点?”而他的答案是,近两三年,作为一个互联网文化企业和综合性网站的新华网已经呈现在网民的面前。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前沿之下,新华网的发展,既要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同时也要加快系统性转型和希望创新,努力实现世界一流的网络媒体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如今新华网正在进行四个转型:从门户网站向综合性互联网信息平台转型;从WEP1.0向2.0,乃至3.0转型;从单一的网络经营业态向多远的网络业态转型;从行政化的市场管理向现代化的市场管理转型。

特定视角下的互联网经济

具体来说,中国互联网经济正在经历哪些转变?IBM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以“大数据与互联网”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移动化的趋势必然带来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需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大数据蕴含的机遇。他说:“大数据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变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我知道所有发生的事情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有办法了解过去,甚至是预测和洞察未来。每一家企业都非常希望,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对客户、对合作伙伴,对市场,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管是风险还是机遇比别人更早一点,更多一点去了解。而大数据可以实现这一点,这是非常诱人的一件事。”IBM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机会,从金融证券等特定的行业人手,为客户提供更具洞察性的分析结果,实现了大数据业务的落地。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谢恩伟则从微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眼中的互联网。他谈到了微软当面的主要任务:怎样从一个软件操作系统公司延伸到终端设备,怎样以软件和硬件为核心,更多地支撑硬件的体验和互联网服务的体验。他认为在整个IT行业出现了一种趋势,即IT消费化,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开始进入办公领域,终端的功能进一步融合。顺应这一趋势,微软推出了兼具办公和娱乐功能的平板电脑Surface,并将这样的融合理念应用到Windows 8的研发之中。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梁春晓认为电子商务发展塑造了一种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在宽带,服务器,云计算,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支付,社会化物流体系等商业基础设施之上,可以实现瞬间巨额的交易量。这对于商业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之下,新的商业文明正在形成,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成为电子商务经济的显著特征,“因小而美”,大量互联网创业者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实现了自身价值。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近期,在第十个“世界信息社会日”之际,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又在北京组织召开“2015信息社会发展论坛”。此次论坛上,来自国际、国内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达成共识。

“互联网+”是中国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互联网+”旨在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是新时期中国全面推进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信息革命日新月异,为中国提供了一百多年来最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国作为第一网民大国,拥有最大的发展潜力,有理由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已经证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变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互联网+”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推动力。“互联网+”就是要将互联网基因注入到经济社会肌体,形成新的市场观、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现实选择,是中国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的加速器。中国依照自己的国情,实施“互联网+”策略,可以发挥市场大、网民多的优势,推动应用领域的大众创新。在大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够给小企业以空间、给年轻人以机会、给未来以梦想。以“互联网+”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中国发展。

“互联网+”是全方位的融合与创新。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不仅已具备技术网络、媒体、渠道、基础设施的特性,而且还包含老文化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生存环境、国家竞争新疆域等多重属性。“互联网+”一定是全方位的融合与提升,不能是选择性应用,更不能只是作为标签使用。目前,“互联网+”的重心在于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并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需要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创新。中国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信息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新常态。信息生产力发展面临旧有法规制度和传统利益格局两大阻力,需要松绑、去咒、破除瓶颈。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要确立“先发展、后管理、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原则,对待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要宽容,留出发展空间。应鼓励小微企业积极创新,在工商、税收、市场监管等方面采取“放水养鱼”。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提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责任的分散化、治理机制的合作化。

“互联网+”呼唤经济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信息技术革命远未结束,真正的变化才刚刚开始。目前信息革命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影响就已经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适应,未来又将如何更加难以预测。传统经济学理论已滞后于信息经济发展实践,新体系的建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互联网+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

1理论内涵和概念定义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产力尤为重要。生产力也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就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从作为具体劳动的生产力来看,它包括了体力和智力。智力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社会越发展,智力发挥的作用越大,而科学是人智力发展的产物。所以,智力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两次科技革命中看,18世纪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工业过渡到了蒸汽机时代,这是人类智力对生产力的第一次贡献也是科技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首次体现。第二次科技革命,我们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这是人类历史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跨越,依旧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总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就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作用及其理论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者的智力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比,使得劳动力的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从第一科技革命开始,我们摆脱了手工工业和纯体力活动,开始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运用机器代替人工,脑力劳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甚至部分的机器完全取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结构影响较大。过去,国民经济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现在第三产业在占据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

1.2“互联网+”的概念定义

随着两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崭新的技术革命。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是这场技术革命胜利的一个巅峰时刻。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即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相结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产物,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潮流和趋势,正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积极发挥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发展中国经济,适应经济新常态,同时,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契机下,更加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2“互联网+”概念出现的必然性

2.1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互联网与大数据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该是同步的,因为大数据发展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为互联网填充了更多的内容。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2.2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熟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全球通过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一联系与载体互联网有直接的关系。过去,我们要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通过书本或是亲身经历,才能认识,而今我们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把全球化推向一个巅峰。经济上,我们的“全球购”是典型的案例,过去我们必须得出国才能买到外国的东西,如今,只需要“一张网”,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又一形式的经济全球化。文化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对全球任何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甚至,政治上也产生影响。世界政坛的网络发展——“推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公布自己的“朋友圈”并在朋友圈上相互交流,我们也能从这样的交流中看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发展态势。而政坛“推特”的出现,也是“互联网+”时代所给我们的有利启示,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国内领导人近年来也频繁在网络上与民众互动,总书记在微博给全国人民的新春祝贺也迎来了我们大家的关注。

所以,“互联网+”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互联网+”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后,互联网技术在科技因素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作用巨大。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1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家“五位一体”的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过去,我们的经济建设主要依赖于我们的传统企业、实体经济,进行传统生产、传统销售。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部分消费领域的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相结合,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这完全不能满足“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传统企业与实体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些传统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互联网+”传统企业,即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所以,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我们必须顺应“互联网+”的浪潮,转变我们的经济展方式。充分发挥我们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的各领域相融合,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我们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2推动科技与生态相结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生态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是关键。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主要有三个路径: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完善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加强引导是主要的建设路径,因为只有从民众的意识入手,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对广大群众的意识宣传教育呢?推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我们切实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教育就必须运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最后,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于数据的统计和分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这些功能,统计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在精准数据之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完善和保障机制,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3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科技惠民生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加强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科技惠民生是我们走进“互联网+”时代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贯彻和新的运用。互联网对于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剧增,使得待就业人数大量增加,这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是民生建设的一个较大缺口。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机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例如,近几年迅速涌现的运用互联网而出现的相关产业。阿里巴巴创下的淘宝和天猫,为众多人提供了一个网络商城,许多人通过这一平台销售东西而致富。又如,微信商家,通过微信的朋友圈而进行的又一售卖方式;滴滴打车的出现,使得有车一族可以借助平时休闲时间进行偶尔的“载客”,帮助减轻车贷等一系列的经济压力。这一系列的借助互联网的创业、谋业方式大大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增加创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同时还体现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的方便与便捷。在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应用也更加丰富。医疗、医院在网络挂号等方面的运用,解决了许多人排队挂号、提前预约专家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教育方面也是普遍运用互联网,网络课程的出现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微课的出现也是适应互联网而应运而生、以及网络评课、精品课程等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联网使得创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这些创业的成果又将福利于民众。例如,滴滴打车,一方面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这些成果又将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便捷。所以,在未来要更加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得互联网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实现以科技惠民生。

3.4推动科技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推动政府走向生态化治理

阿里巴巴总裁高红冰提出:政府的生态化治理是政府治理的未来模式。政府的生态化治理是相对与传统的治理方式而言,改变原来政府治理方式的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下,民众对于政府的治理越来越多的参与,在许多社会治理难题方面,可以聚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例如,在生态建设,厦门的XP项目的实施与否,社会民众的参与力量显著。虽然许多民众参与的方式不正确,但是民众的参与意识却大大加强。

但是,这种科学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众多益处之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给我们带来自由的空间和平台的同时,也给一些犯罪分子以机会,在网络上传播淫秽、不健康的信息,甚至一些人恶意诋毁政府、诋毁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在积极迎接这个时代的同时,也要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数字论坛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化启蒙、倡导和推动的最重要群体。最近10年来,数字论坛在探索形成“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互联网中国思想,作为“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有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材料”。

什么是互联网中国思想的问题意识?工具理性主义统治西方三百年,到了需要彻底检讨的时候,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人自己严重质疑的东西。正如汪丁丁核心关注的:“当代中国人怎么样来调节已经非常西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他们深层情感方式之间的或许很尖锐的冲突?”

数字论坛成员在摸索中形成一种共识,要从中国现象的复杂性中,把握当代跨文明发展这一人类发展问题。他们意识到,要解决21世纪的中国问题(同时也是世界问题),仅仅在工业文明内部设置议题,抓不住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这个关键问题。人类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中形成的科学、人文两种文化对立,要在网络文明的高度上加以扬弃和整合。数字论坛成员把信息背后的“意义”,作为统一科学和人文的核心理念,提出意义互联网的思想。这反映了1840年以来,中国多次东西文化比较讨论中,得出的最新一个结论。

在互联网中国思想的理论方面,数字论坛成员近十年来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思想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成果。

经济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科学、人文之间的“第三条道路”选择上。“第三条道路”将经济学的物的方面与心的方面结合起来,思考经济发展与道德重建的结合,努力将短期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长期内社会和谐发展内在结合起来。在心物一元的信息基础上,建立同质性(物质增长)与异质性(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网络经济。数字论坛成员分别从行为经济学、差异化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异质性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成果。

政治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创造性地把正当性置于议题的中心,提出适当社会的概念。适当社会,是指一个有节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是无止境的索取,也并非醉心于不断积累财富,相反人们对自己的需求心中有数,当满足自己的所需之后,可以转而停下来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觉悟的社会,它是对过度物化的消费社会与丰裕社会的反拨,是资本主义祛魅之后的重新返魅,为强者与弱者的平等创造了条件。而实现这种适当社会,让整个社会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则是信息社会的所要达成的目标。

文化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则强调体验认同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心化的宏大叙事正面临解构。精神文化日益复归网民的直接认同。与文化相对的网民文化的草根化、狂欢化,代表着新的自我意识。全民参与新闻、全民参与娱乐、全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成为新的精神现象。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2015年12月18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这次为期三日的世界互联网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嘉宾的参与。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等8位外国领导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等2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600多位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涉及互联网相关的各领域。

青石板的小镇街道,白墙黛瓦的枕水人家,手摇船的清水那头。古韵飘香,质朴儒雅的乌镇,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被确立为永久的会议举办之地,它承担了现代互联网变革的意义。让先进的世界文明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在此相互融合,让现代信息文明与传统历史文明在此交相辉映。

顶层设计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言,2025年互联网经济将在中国的GDP总体增长中占据22%的份额。而以乌镇峰会为节点,中国无论是政府创造有利政策环境的能力,还是企业实现数字化的意愿以及劳动者的创业创新适应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兑现22%GDP份额的潜力根本用不了十年。

自从首届乌镇峰会让中国政府、企业更清醒地看到互联网行业对传统经济领域的搅动和重构。此后,中国领导对“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明显更为主动和活跃,以鼓励创新、优化治理和战略扶持的态度,为网络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事实上,从21年前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拥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互联网科技的勃兴。后乌镇时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乘国家“互联网+”战略的东风,以创新、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全面渗透着家电、金融、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各个传统领域,打通线上线下的所有商业活动。蓬勃崛起的互联网经济,正成为引领消费、扩大内需的绿色增长新引擎。

具体而言,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波斯顿咨询(BCG)公司认为,这表明互联网金融进入决策层视野,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政府层面正式获得认可。

与此同时,为小微企业减负等中央政策也在密集出台。政策红利覆盖之处,经济活力便立即得到释放,“互联网+”的星星之火,渐成21世纪中国构建网络强国燎原之势。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在新书《国退民进》中写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已为600多万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利的税务制度,这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从而帮助中国保持较快经济增速。

连接世界

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和詹姆斯・富勒(James H. Fowler)在他们的著作《大连接》中预言,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自然在内的一个“大连接”时代,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中变成现实。事实上,这也是国家战略中“互联网+”概念的社会学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与进化,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笔下“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盛宴的前提,它改变了供应链,改变了旧行业,也缔造着新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的渐进过程中,共享、共赢越发深入人心,并将持续改变着世界。

从历史进程中来看,各国政商学界在乌镇峰会上所达成的多项共识,正是顺应了互联网世界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让经济、文化和治理都超越了国界。后乌镇时代,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国内,中国企业家们以“走出去”的眼光进军国际市场,让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变化。

中国互联网受惠于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成长为网络大国。而世界也在分享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部长在2015年9月23日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致辞时举例,美国有2500多家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华投资,他们的市场不断扩大,他们的获利不断增长,他们的环境也不断优化,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已超过在美国本土的利润。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互联网的黄金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马云在乌镇峰会上用一句“心是全球化的,做的事就是全球化的”开启了“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主题论坛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云主导的阿里巴巴,正是跨境电商成长的典范。特恩斯全球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平台从2014年8月起成为最受俄罗斯人欢迎的十大网站之一,远超其他同类网站。

跨境电子商务将让电子支付产业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迎来新的世界市场,也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和产品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去,而国外的企业和产品也能更便捷地走进来。打破地域壁垒,更有利于全球互联网经济实现互惠互利。

悉尼大学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专家汉斯・亨得利希克教授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经济是一个有力增长点,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同时也具有开拓和发展国际市场的潜力。”

大国起点

从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中可以看出,中国通过积极走向全球的努力,成为互联网新局的构建者之一。乌镇峰会成为一个卓有意义的试验场,这里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为主导,围绕治理、经济、反恐、共享等多重主题的全球性大会。它让互联互通和共享共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也标志着互联网走向国际共赢格局的开始。

世界多国的主流舆论均评价,乌镇峰会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担当的使命感。尤其是峰会之后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推动世界互联网发展与多边平等治理方面显示出了更大努力的决心与诚意。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头号制造大国、头号贸易大国、头号外储大国,这些成绩无一不彰显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雄厚实力和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依靠工业崛起的中国,如今正迈入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时代,乌镇峰会掀起的汹涌而至的网络经济大潮将为今后经济增长提供新一轮动力。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仲丛生副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及参与论坛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互联网+时尚产业”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希望各位专家、师生能够以此为契机,跨界融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北京服装学院愿与各界有识之士倾力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时尚产业蓬勃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宝文教授以《互联网经济、产业转型与时尚创意创新》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孙宝文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互联网经济加速演变的历史转折点,电子商务经济体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子商务可以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催生大量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赢得“降速转型”的空间,可以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新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枢纽型主导性产业。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探索新模式、新形态。如果错过互联网经济,错过的将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时代。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模式研究中心高级总监徐哲显先生的演讲紧扣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和“互联网+”等关键词,重点讲解了云端时尚的具体内容,涉及流行趋势、面辅料交易、企划管理、快速设计、订货会到用户以及其它公共服务等内容,并从理论落地的角度介绍了云端时尚基地的运营及推广情况,为与会人员展现了云端时尚这一“互联网+时尚产业”的新图景。

《时尚北京》主编贾扬女士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强调了“互联网+”要抓住时尚生活的本质,并以自身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互联网高效定制生活。她认为,“互联网+”对于生活、生产和销售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消费者可以做自己的设计师,也可以与设计师合作。贾扬女士预测“互联网+”的未来世界是创客的世界,呈现一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图景。

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高级产品经理陆广女士和龙信数据研究中心王成刚副主任结合自己公司的产品,分别介绍了时尚搜索引擎和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时尚产业的互动发展,以及大数据与时尚产业跨界融合的方法、大数据的业态与技术架构,两位嘉宾同与会人员积极互动,答疑解惑。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2008年10月27日,九九中国音乐网站因VC撤资倒闭,这家运营不到一年的网站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令媒体惊呼“中国互联网的冬天正式来到”。这不仅让人想起互联网泡沫年――2000年。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甚至认为2008年的金融风暴祸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原因是当时美国没有处理好互联网泡沫,盲目求解决之道于房地产,岂不知房地产容易产生更大的泡沫,且泡沫产生以后就更难解决。

而从中国经济大环境来看,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0日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其中第三季度的增幅只有9%,为5年来最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放缓,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GDP增速进入个位数时代,明确地给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人们不禁疑惑,又一个互联网(尤其是中国互联网)的冬天到了吗?

神话和野心的王国

过去几年,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互联网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经济,是我们讨论互联网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互联网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高度的市场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高度的市场化导致互联网企业资产较为透明,一般不会涉及现有政策、文化和意识的冲突。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社会、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互联网行业发展了十几年,如果要说到创造的绝对财富,根本没法和大部分行业比,但是要说到一个行业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和互联网行业比。

第三个方面就是一个个知识英雄、财富神话不断吸引着广大青年。因互联网而一举成名、成富的精彩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人,这就是互联网造就的神话,才刚刚开始的神话。

从来没有哪个产业如此激动人心,如此令人着迷,且牵动着全球投资界的目光。是互联网的开放与互动的天然自由特质使然,还是由此而激发的大众无限的畅想?“知本”的兴起,资本的欲望,一切都成为互联网经济的强大引擎。

当然,互联网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除了天时地利,自己的变革也很重要。比如从“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到“意愿经济”(IntentionEconomy)的变化。“注意力经济”以卖家为中心,卖家通过广告吸引买家的注意,从而达成交易;“意愿经济”则是围绕购买意愿做文章。在“意愿经济”的环境中,不需要用广告激起买家的购买欲望,因为买家已经有了明确的购买意愿,卖家的任务变成争夺这种意愿。所以,买家需要有个渠道把他的购买意愿发放出去,卖家需要一个平台来竞逐这笔生意。当然,Web2.0的模式给“意愿经济”帮了很大的忙。

又见冬天

2008年7月23日,马云写给阿里巴巴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在网上曝光。马云在这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信件中告诫他的同事,未来几年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困难时期,我们准备过冬吧!马云此言一出,盛夏时节“过冬论”的探讨成为最热的话题。

从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得到的大量信息来看,对马云的“过冬论”,国内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人物表示了保留意见,经济衰退对互联网业务影响不一。联想、华为等IT巨头反倒是对“冬天的寒流”不无担忧,积极筹划过冬保暖计划。对冷暖气息把握更为灵敏的风投显然是站在了马云这一边,纷纷力挺“过冬论”。

从美国来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是由投资银行主导的,它们发现并鼓励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同时参与了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在美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对传统行业的贷款和短期贷款市场,而投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对美国经济增长点的发现功能,善于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和长期融资。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互联网的影响目前还不算太大,更大的坏处在于信心层面。现在投资银行纷纷破产或被接管,投资银行不能发挥应有的发现经济增长点的功能,这才是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信心担忧的根源。

对于这个令很多人疑惑的冬天论,从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互联网发展对风投的依赖性来看,这一次确确实实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个冬天,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重蹈,而且可能要比2000年的第一个冬天还要严重。

谁的机会

同样是冬天,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什么?今天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强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都是在2000年的第一个互联网的冬天里发展起来的。现在想想八年前的那个冬天,给了这三家创新的企业多少机会啊。冬天里,大家才可以安心做事,而安心做事,正是创业者们创新的必要前提。

第一个冬天以后,互联网行业迎来了第二次浪潮。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二个冬天以后,必定会迎来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谁会有更大机会呢?重点在三个领域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SNS等WEB2.0的应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必定是将网络和中国的传统产业相结合。互联网的企业要想发展得健康茁壮,方向就是要将传统的经济功能更深更广地渗透。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有那么庞大的用户群,如果互联网企业只是浮在上面,那肯定受影响就很大,必须做好落地工作。而对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互联网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已经对传统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传统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即使从吸引风险投资的角度来说,冬天也不见得都是坏事。那些做概念、做用户、做流量的企业确实不好融资了,但是那些有着良好现金流的企业却更好融资了。对于VC来说,冬天也是机会,因为他们可能面对的是合理或者较低的价格。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