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参考文献也是有标准格式的,我们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应该在文中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列在论文的末尾出。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邹丽,姚平,陈剑锋,等.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4(5):291-292,295.

[2]何柳,谢雯雯,唐咸玉,等.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95-96.

[3]施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7):97-98.

[4]蔡晟宇,马建,冯兴中.祛胰抵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5(6):161-165.

[5]乔林波,王抗战.参芪降糖经验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107-109.

[6]崔明明,刘紫凝.不同镇痛抗炎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12):30-32,35.

[7]余瓊.糖尿病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10):93-94.

[8]彭彩金.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4(11):141-142.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11):1054.

[2]胡辉,李岩,吴波.连续随访强化教育对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预防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69-70.

[3]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2.

[5]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6]陈琼芳.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2-294.

[7]马小艳,童奥,张妲,等.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5(10):CD001488.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学术发掘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关于“消渴”病的典籍浩繁,学术体系源远流长,加之糖尿病变证多端,病情复杂,溯流寻源,寻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探讨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提高中医疗效和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之为“消渴”、“消瘅”、“热中”等,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古今验录》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小便至甜,焦枯消瘦,皆是消渴病也”。消渴日久,变证多端,《诸病源侯论》曰:“其久病变成痈疽,或成水疾”;金代《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也”;明代《秘传证治要诀》有:“三消久之,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已有消渴病致盲、致残的记载。

糖尿病防治,应遵循中医学“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原则。未病之时,应节饮食,戒嗜欲,调情志;既病当对于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滋阴润燥,防止耗气伤津,耗精伤血而损及脏腑经络,酿生湿热、痰浊、瘀血,而产生各种并发症。

传统的三消辩证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各地医家结合临床实践,纷纷另辟新径,提出了脾虚致消、气阴两虚兼瘀、肝失疏泄、瘀血论、痰湿论、毒邪论等新的理论,更加丰富了中医糖尿病临床的学术体系。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概述如下:①传统的三消辨证:《准治准绳》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如膏为下消”。上消治在肺,治宜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方选千金黄连丸、消渴方;中消治在胃,清泻阳明,生津润燥,方选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下消治在肾,肾阴虚者,滋阴补肾,方选六味地黄丸,阴损及阳者,补肾温阳,方选金匮肾气丸。②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全国首届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纪要》报道:中医临床已突破了传统的辨证分类方法,充实了阴阳、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内容,把糖尿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燥热炽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四型,也有主张分为热毒灼营、下焦湿热、肝胆湿热、阴虚肺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竭阳脱七种症型。祝教授将糖尿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气虚血瘀、燥热入血、阴阳两虚型五型。《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把糖尿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血瘀阻络、阴阳两虚四型。协和医院把糖尿病分为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等证型。许多医家认识到了瘀血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活血化於治疗,方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取得一定效果。③分期分型的辨正方法:是吕仁和教授基于中医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参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提出的一种辨证方法。中国中医药协会糖尿病学会通过的就是这种辨证标准,主张把糖尿病分为三期:隐匿期、临床期、并发症期,然后再进行辨证,辨证过程一般以正虚辨证型,邪实辨证候为原则。隐匿期患者无症状可辨,或辨证指标不明确,仅血糖升高者,人们把中药治疗的目标转向单味药和中药复方降血糖研究,中药降血糖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十分复杂,有待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荔核、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葛根、黄芪、五味子、桑枝、枸杞子、山药、桑椹子、银耳、木耳、黄连素、苦瓜素等。《丹溪心法》的消渴方、《万病回春》的玉泉丸、仲景六味地黄丸,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效果。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对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经临床观察有良好效果,可资使用。

中医糖尿病研究应在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糖尿病营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病机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文献与中西医临床相结合,古为今用,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对糖尿病人行胰岛功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观察治疗效果。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并发急慢性并发症,或中药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及时采用胰岛素加中药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疗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等,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现代医学手段及时发现和控制,以降低致死、致残率。

参考文献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参考文献是帮助读者把作者的学术观点和文献作者的学术观点更好的区分开来,这样也是为了避免让人误会是剽窃或者抄袭他人的作品。关注学术参考网,随时随地的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常利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74-177.

[3]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护理论著,2014,33(22):143-144.

[4]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5]王海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2011,5(6):47-49.

[6]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

[7]李玲,段春梅,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30-31.

[8]李旭亚,杨萍,周丹.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21-422.

[9]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08,2(3):58.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芳.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2):150-151.

[2]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08,2(3):58.

[3]杨健英,潘亚雯.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22):5197-5198.

[4]白昆霞,潘桂琼,谭丽君,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开展专科护理服务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3,2(4):94-97.

[5]王金萍.糖尿病管理护理小组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62-263.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9-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下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血糖控制效果,但西医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并发症及药物依赖现象不容忽视[1]。此症属中医“消渴”范畴,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2],中医临床主张辨证施治,且在近年来的连续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诊疗体系。

1中医药辨证施治

1.1痰湿论治痰湿证类糖尿病患者临床需通过健脾和胃、化痰燥湿控制和消除病情,近年来中医临床多用平胃散合二陈汤治疗;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痰热现象,则考虑痰热内扰而发病、加重病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解毒、养阴,宣痹通阳[3];若患者为阴虚夹湿,则以甘露饮适当增减以解毒、养阴、祛湿、清热;若患者痰湿同时有气虚现象,则要利尿、消肿、理气、温阳以缓解症状。

可见,近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对痰湿型糖尿病有了更为具体的分型,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诊治方式。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朱丽华在治疗研究中发现[4],痰湿可作为糖尿病发病与进展的一项独立病因而存在,可适当选用佩兰、苍术等药增强化湿效果,以免损耗阴液、痰郁化火,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1.2瘀血论治瘀血型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诊治中应明确患者是否阴虚、是否火旺、是否气虚、是否阳虚、是否痰湿[5],根据上述病情实际予以相应的药物灵活治疗。

1.3湿热论治湿热患者临床主张清热祛湿,可根据病情实际自拟降糖方剂,以气阴两虚为治疗之本,首先要清热利湿,湿邪尽除后,养阴润燥。中医临床使用降糖饮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原本气阴两虚的状况,若能根据具体的湿热证候祛湿养阴,便可健脾、生津,稳定病情[11]。

1.4火热论治中医临床有不同火热之症,可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消脂、清胃、解郁等方式泻火、散火、消火,结合临床疗效活血、润肺、滋肾以增强疗效。

1.5温阳论治阳虚引起的糖尿病以补益脾肾阳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肾气丸补益脾阳、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滋阴,最终消除烦渴之症[9]。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多用温阳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证实只要根据患者脾、肾健康状况灵活辨证用药施治,便可有效恢复体内阳气、滋养阴津,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稳定血糖的目的[10]。

1.6肝脏论治肝失疏泄是糖尿病的一大病因,此症易引发气机失调,伤及阴津,从而导致血瘀,并引发肺、脾、肾、胃等多脏器功能异常,若患者肝脾不和,以疏肝清热类药物调理肝脾功能,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参苓白术散等[6];桃红化瘀饮常被用作疏肝、化瘀临床治疗;六味地黄丸调理肝肾阴虚。

1.7脾脏论治脾虚可直接引发糖尿病,中医临床主张健脾祛病,常以甘淡之药拟方治疗。药方以白术、参苓等药健脾、养阴,根据病情实际加用黄精、麦冬等药[7],薏苡仁等可辅助祛湿、健脾;水蛭、桑枝、丹参等药联合使用散瘀[8]。

2中医辅助治疗

2.1饮食辅助疗法中医临床研究结果及理论知识均认为,阴虚为糖尿病之本,燥热为病症之标,益阴润燥是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途径,而单纯用药临床治疗还需要调整饮食以巩固疗效,主要选用枸杞、魔芋、苦瓜、大蒜等食物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年龄及血糖、血脂控制情况适当增加日常饮食中绿豆、莲子、黑芝麻、海带、香菇、黑木耳等食物摄入量。中医临床还提倡猪胰、赤小豆等研粉、火炒以强化病情控制效果。

2.2运动辅助疗法辨证用药、辨证调整饮食方案都是通过摄入药物、食物的方式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及系列生理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糖尿病的控制与康复离不开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状况制定运动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一般鼓励患者联系柔和、运动强度较小、舒展的太极拳以改善整体身体素质、调节情绪[12]。

3小结

总之,中医对于糖尿病均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已经在长期的糖尿病临床实践与治疗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一套临床诊疗体系,传统中医临床理论认为糖尿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糖尿病病因研究、诊断研究与治疗时间工作越来越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加之近年来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纯中药治疗糖尿病综合效果不断提升,毒副作用越来越少,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提升综合免疫力、控制血糖有良好效果,尽管相比传统西医疗法,中医药治疗途径尚不能达到同等强度和同等速度的血糖控制效果,但在合理的血糖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避免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疗效稳定、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应着重利用中医诊治理论辨证施治、辅助食疗与运动疗法,提升糖尿病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怡,沈涛,马晖,等.熟地黄及其不同配伍药对治疗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药效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49-251.

[2]魏军平,刘恒亮,吴瑞,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的糖尿病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97-1699.

[3]倪青,张效科,崔娜,等.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4]王洪武,郑纺,梁永利,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糖尿病足外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5-8.

[5]夏城东.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1309-1310.

[6]陈筑红,夏城东,魏子孝,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0-913.

[7]何方敏,孟繁洁,靳英辉,等.中医食疗治疗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1-3.

[8]伊春花,王艳霞,张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59-4761.

[9]张立国,李晓哲,周潮,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6:117-119.

[10]葛海燕,沈明勤,李娟,等.中医益气健脾与养阴和胃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和胃血流的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238-242.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89-02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组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预计,到2010年中国人口可能达到14亿人,糖尿病病人将可能达到6300万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成人已高达30.0%,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成为威胁人们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的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的社区正规化管理与防治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 因糖尿病病人 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度过。因此,探索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模式,规范糖尿病的管理,有效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任意选取5个自然村的185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管理对象,诊断全部按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99例,女86例;年龄25~72岁,平均(48.62±6.59)岁,其中年龄≥60岁者115例,

1.2 方法

1.2.1 以医院为依托,组建糖尿病管理小组,安排2名全科医师和2名社区护士负责日常工作,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站点,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定期培训、定期随访、专人负责。

1.2.2 建立社区糖尿病病人档案 由社区医师及护士入户为5个自然村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患者的一般情况、家庭史、生活习惯、体格检查、发病时间、联系方式、接受治疗情况,特别是血(尿)糖情况、用药情况、过敏史、有无并发症以及治疗、保健指导和追踪访视记录等,资料录入微机,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要求社区医师要全面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及问题,为订制有针对性的治疗与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1.2.3 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载体,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居委会干部、义工等组成的干预小组,开展社区内的糖尿病三级预防可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照顾方法,提高其遵医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4表1 2007年~2011年患者对疾病认知率及治疗率变化情况

2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后,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知识的认识,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有极显著的提高。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前后认知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的延缓均有显著变化,说明经过系统的综合管理,完全有条件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长期坚持治疗。认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化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方针和策略。随着社区医学的内涵发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成为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着手研究建立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系统而规范化的管理,合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发挥全科医师作用,依托医院,提高社区糖尿病防治的深度和广度,对糖尿病患病及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干预,系统而规范化的治疗,改变其知、信、行,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药花费,减轻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做好糖尿病2、3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在综合管理模式中同时抓好社区医师和糖尿病病人的教育是关键;只有把社区医师和糖尿病病人的教育搞好了,发挥糖尿病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有助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的建立和糖尿病社区化管理工作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林阜远,周雪芬,陈艳华。新形势下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首席医学网.2009.9.30

[2]周军.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4):357-358.

[3]曾果.2型糖尿病病人膳食模式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7-29.

[4]蒋群花.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护理研究,2006,20(1):30-31.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现代医学意义

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迁延难愈,治疗棘手,以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代医者纷纷寻找多个治疗角度,以期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临证探讨脾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密切关系,脾失健运为消渴的始动因素,脾先病而后经历“脾瘅”—“消渴”—“消肾”的传变过程,脾病日久累肾,变证丛生。现代医家多有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临床意义是肯定的,临床疗效显示具有改善人体内分泌、免疫、循环、血液流变等机体整体状态的现代医学意义。

1微型癥积学说

在考证古籍文献的论述以及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以吕仁和教授为代表的现代中医学者提出“微型癥积”学说,并相继以“癥积”学说阐发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有关“癥积”学说的科研实验与临床观察的报道逐渐完善了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预后的认识。吕仁和教授[1]率先提出了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进展皆因糖尿病日久不愈,气阴耗伤,导致痰、郁、热、瘀内生,阻于肾络,形成微型癥瘕,提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法,病理上呈现由瘕聚向癥积的转变,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新方向。叶老[2]认为消渴病起因脾气不足,运化失权,精流浊留,水谷不化精微而化为糖性黏滞之邪,属中医湿浊之邪,伤阴耗气,与体内蓄积的湿浊之邪,化为痰瘀,阻于至阴之肾脏,形成微型癥积,正合临床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使得中医宏观癥积理论与现代医学微观检验相结合,以自拟益气软坚方治疗获得良效。何玉华等[3]认为脾虚为糖尿病基础,经历“脾瘅”—“消瘅”—“消渴”的病变过程,脾肾同病,发为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清浊不分,针对微型癥积阻滞肾络的病理改变,提出健脾固肾、消癥通络、分清泌浊的基本治法。

2胰腺属脾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作用缺陷导致的代谢紊乱疾病,现代医学已证明其发病与胰腺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胰腺是糖尿病发病的中心器官,随着对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进一步认识,中医学者将胰腺及其功能归为脾的功能系统,从而丰富了五脏脾系藏象学说的内涵。最早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即有记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有学者[4]按秦汉时期度量衡制换算,“散膏半斤”约合现代度量衡120g,与胰腺的解剖学描述基本相似。后世医著又有“扁似马蹄”“形如刀镰”“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等对胰脾解剖形态的描述。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中有云“谓其证(消渴)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之关系)”。张锡纯延续了《难经》对脾胰关系的最初认识,“膵”即现代解剖学的胰腺,直言膵为脾之副脏,“膵脏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迨至膵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消渴病位在膵,可累及脾病,属中焦脾系的系统功能范畴。胰腺是人体具有重要分泌功能的器官,其分泌的多种消化酶,可分解食糜中的营养物质促进人体吸收,并分泌部分激素参与体内水液、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与中医理论中脾化生、布散精微物质及运达升清调节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相符。有学者认为[5]胰岛素及血糖等重要生理物质当隶属脾化生“精微”之范畴。一方面,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当属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不足,化生匮源,脾虚为病机关键,精微流注可见尿浊,病久或可及肾,固摄无权,精微流失加重。因此,糖尿病肾病总以脾病亏虚为始动环节,后期脾病传肾。另一方面,糖即甘,脾之味,甘味太过,为脾土过盛,湿邪壅滞,弥漫三焦发为肥胖,是糖尿病的易感因素之一[6]。血糖为食物中的葡萄糖消化所得小分子物质,属脾气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化气血的物质基础,血糖超标即精微物质的积聚,当责脾失运化、气血郁滞[7]。脾、胰在生理位置上邻近,且生理功能趋向相通,均属脾系藏象学说中的内容,通过探讨脾胰的关系,可以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根本病机和始动环节在于脾虚。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可将治疗着眼于关键的早中期,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3改善循环

糖尿病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除遗传因素的参与外,与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糖过高等代谢异常引发肾脏损害、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糖尿病肾脏损害的进展、恶化与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纤溶平衡紊乱密切相关,伴随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肾组织纤维蛋白等凝血因子沉积增多、血液循环中凝血活性亢进并伴有纤溶活化,临床糖尿病肾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0%~40%[8]。糖尿病肾病亦常伴见血脂异常,血液黏滞性增加,加重血液循环异常。以上发病机制均为中医瘀血证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改善血运循环治疗糖尿病肾病确有必要性。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瘀血是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之一,也是其病理产物,以及疾病加重或诱发因素。《太平圣惠方三消论》有云:“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斯皆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也。”晚清医家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记载因瘀所致消渴为“血渴”一证。脾土居中,鼓运精微,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四方,以保证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藏血,肾藏精,脾主统血,血液得以不断生成及正常运行。脾化生不足,血脉欠盈,血行缓涩可致瘀;脾气亏虚,统摄无力,血脉往来欠利可致瘀;脾阳亏虚,血脉欠温,血液寒滞可致瘀;湿邪困脾,痰饮内生,痰湿交阻可致瘀;脾湿壅滞,聚为膏浊,黏滞血液可致瘀;痰、湿、浊互结,胶着不移,阻塞脉道可致瘀。现代医者[9]针对糖尿病肾病脾阳亏虚、瘀血泛溢的病机特点,应用温补脾阳、活血利水的治疗原则,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瘀血丛生的证候特点,论证了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4增强免疫

有学者[10]从涎唾的性状与分泌量角度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脏腑及其性质与唾液的关系,认为涎唾为脾肾共同所主,以脾为主,与其生理病理联系更为密切,脾肾阳虚则涎唾多而质稀冷,脾肾阴虚则涎唾少而口干,湿热困脾则涎唾多而口黏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具有重要的人体免疫功能,而中医脾肾也不仅仅是指解剖学的形态结构,还包括现代医学免疫、内分泌、神经、生殖、造血等多系统功能。脾气化精、散精,上承津液于口,润唇齿,濡舌窍,脾气健运则唾液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正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四季脾旺不受邪”。若脾气亏虚,阴阳失调,或湿邪壅滞困脾,则唾液性状异常,人体抗病能力减弱,外邪易侵,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肾脏实质的病理损伤与免疫机制有密切关系,脾运强健,阴阳不损,涎唾分泌充沛而不外泄,可使机体保持正常免疫功能,改善敏感易患体质。

5治未病

通过探讨脾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密切关系,脾失健运为消渴的始动因素,脾先病而后经历“脾瘅”—“消渴”—“消肾”的传变过程,脾病日久累及肾病,并发湿、痰、瘀、浊等病理因素,使兼证复杂,变证丛生,结合现代医学微观病理变化,肾脏局部又存在“瘕聚”—“癥积”的病理变化。因此,糖尿病肾病发病全程可视为五脏亏虚,尤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浊为标的发病过程,无消渴则无消肾,消渴总以脾虚为始动环节。中医历来注重预防保健,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有研究[11]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以脾胃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功能升常、血中伏火为基本病机,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益气、补益气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脾论治可预防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发展与传变,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从脾论治亦可预防水肿、蛋白尿、栓塞性疾病等多种并发症,延缓肾脏损伤向终末期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6小结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意义,也是辨证结合辨病的过程,从脾论治,可从不同方面减缓肾脏实质的病理损害,在改善全身症状的基础上,使水肿、蛋白尿、栓塞性疾病病情得到改善。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能有效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状态,降低肾脏实质病理损害的程度,减弱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引起的高氧化应激反应,并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英钧,肖永华,傅强,等.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27-30.

[2]盖云,张彤.由《金匮要略》“脾能伤肾”理论谈脾与糖尿病肾病[J].中医杂志,2009,50(12):46-47.

[3]何玉华,赵良斌,李明权.试论糖尿病肾病的“三次泌别清浊”病机新学说[J].新中医,2013,45(9):6-8.

[4]于丰彦,成晓燕,童金生.基于脾胰相关理论辩治糖尿病肾病[J].环球中医药,2015,S1:115.

[5]杜义斌,段艳蕊,李琦,等.从脾论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48-50.

[6]孙万森,吴喜利,王竹,等.刘锐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65-66.

[7]段艳蕊,杜义斌.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机制初探[J].天津中医药,2011,28(5):399-400.

[8]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9-420.

[9]李典鹤,南征.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验案[J].吉林中医药,2006,26(1):50-51.

[10]吴同玉,李宇涛,李灿东,等.从“脾在液为涎,肾为唾”探讨糖尿病肾病病证与唾液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1,52(22):1976-1978.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防治DN非常重要。中医药防治DN渊源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得到了颇佳的疗效,综述如下

1 病机分析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相应的病名及专论,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消渴”、“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水肿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水气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水肿,甚则胸水、腹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畏寒怕冷、小便不利、舌质淡或暗、苔,脉沉等症。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进而发展影响到肝、肾,出现肝肾的气阴两虚,并导致络脉瘀阻;病变中期,阴虚进一步发展,损耗阳气,伤及脾、肾,出现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征象;病变晚期,阴损及阳,进而导致气血的亏虚,出现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发为本病。

2 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标本兼顾,健脾补肾以治本,活血利水以治标。临床以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常用药:黄芪、生地、山萸、山药、云苓、丹皮、泽泻、女贞子、金樱子、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等,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方中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黄芪、女贞子、金樱子益气养阴以固摄;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活血化瘀通络。

3 单味药研究

诸多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黄芪可促使尿蛋白排泄减少,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高滤过状态进行有效调节,缓解低蛋白水肿,保证蛋白质合成,增强血浆蛋白水平[1]。有学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同位素方法监测用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Alb/Cr、GFR、RPF等变化,结果提示,大黄组治疗后患者GFR、24h尿蛋白定量、Alb/Cr明显低于对照组(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积极应用中医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其发展。但由于目前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疗效判定标准具有差异性,促使诸多文献报道资料无可比性,且临床多为小样本研究,现代医学监测依据缺乏,故今后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明确中医药防治机制,从而彰显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乐,严美花,肖雅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趋向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1,24(03):278-281.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质;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92—01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世界级的医疗难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联合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9240万,是既往数据的两倍。我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且其中 60.7% 未得到诊断[1]。2 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及年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等有关,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同时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别。

传统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为“消渴”,表现为三多一少。中医治疗糖尿病多采用三焦分消的方式,辨证后采用相应的治法。2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其形成多因长期受到饮食,生活习惯,情绪,作息情况等影响,为一种多发的慢性疾病,一旦罹患则难以完全治愈,故而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应防重于治。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不同体质类型特点及其对于疾病的产生、转变、治疗方法之间联系的一门学科,故而了解体质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历来有着其先天优势,其优势体现在预防、诊断、治疗多个阶段。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情况与体质分布情况息息相关。糖尿病的体质学研究从疾病易罹性的角度来分析糖尿病的产生与治疗,在当前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环境下对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近五年来研究2型糖尿病与体质相关联系的若干文献,发现其中有关于体质类型的报道的某些规律,现综述如下:

1 体质分类标准:

从文献中发现目前对于糖尿病体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脱胎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分法,一为王琦在中医证型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九分法。

杜丽荣[2]等分析了伤寒论六种体质类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伤寒论六种体质类型除太阳外其他体质类型均有分布,不同体质的人性格特点、并发症倾向不同,可以根据体质类型的不同进行对应的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蔡欣[3]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病患者的六经体质类型以太阴体质、少阳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为主,阳明体质、太阳体质较少见。50岁以下患者以三阳体质为主,50岁以上患者以三阴体质为主。而多数文献还是基于2009年中华中医药协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为主,如王学美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多数为阴虚、血瘀、痰湿、气虚、气郁五种类型,应从饮食上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加以区分;闫镛等[5]认为T2DM 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BMI,WHR有关。分布的比率与年龄有关。孙理军[5]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中,痰湿质、阴虚质与其它各类型体质发病率相比有极显著差异,提示治疗糖尿病应从痰湿、阴虚体质角度,使用燥湿化痰、养阴增液法进行治疗。也有人将六经体质类型与九分法体质类型联合比较,如金建宁[7]分析了阳明体质、太阴体质中阳明胃热、气虚、血瘀、痰湿质的分布情况。

2 不同体质类型人群指标的差异性:

在中医体质研究过程中,许多人也着重于统计体质类型与现代指标,将2型糖尿病不同体质类型与现代指标进行联系,进而发现其规律,为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提供评估依据。如韩丽蓓[8]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体质类型中本虚方面主要表现为阴虚质,气虚质,标实方面表现在痰湿质、瘀血质。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主要表现在TG的升高,HDL一C的降低。湿热质患者TC,LDL-C在各体质类型中最高。闫镛等发现[5]气虚体质DM发病与其 BM I、腰围有关,随着 BM I、腰围、FPG 和 2 h PG 增高,其发病率增高;气虚体质 DM 发病与其性别、血糖水平及胰岛素分泌量有关,女性较为常见。柳红芳等[9]发现BMI、腰围增大,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升高可能是痰湿质的危险因子,BMI、腰围减小是阴虚质的危险因素。提示纤维蛋白原含量、D 二聚体可能是血瘀质的危险因素。周东海等[10]发现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也较其他两型高;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张阳阳等[11]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多为偏颇体质,以气虚质为主; 其中医证型以脾气虚型最为多见,部分患者无典型中医证型; 体质偏颇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三酰甘油异常更为明显。

3 糖尿病不同地区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调查

历来研究了全国各个地区不同体质的分布情况有97篇文献,近五年来有咸阳、开封等地的糖尿病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如王文锐等[12]发现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人群 9 种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偏颇及兼夹偏颇体质多见为主要特征。平和质比例( 26. 3%) 较一般自然人群中平和质( 55.2%) 有明显差异性。偏颇体质类型中累计频率由高到底依次为气虚质( 61.4%) 、阴虚质( 56.4%) 、痰湿质( 50.8%) 、阳虚质( 21.6%) 、气郁质( 20.2%) 、湿热质( 17.9%) 、血瘀质( 10.5%) 、特禀质( 7.2%) 且多兼夹。闫镛等[13]发现开封地区气虚体质人群中DM发病较为普遍。说明中医体质研究已经开始与疾病相联系,向着具体化、局部化发展。

4 治疗情况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治法。郜红[14]提出治疗羸弱体质应重视治肺、调脾和补肾;痰湿体质当以除湿为本;阴虚体质滋阴为首务;血瘀体质治以活血化瘀;气郁体质理气开郁为要。郑红[15]认为在糖尿病病治疗中,坚持化痰除湿,调理体质作为治疗大法,才能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范梦男[16]从生理病理特点、形成机理及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特点角度探讨了痰湿体质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为痰湿体质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从以上五年糖尿病与体质有关的文献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中医体质学分类标准不一,但相对以往呈现统一化趋势;2.体质学研究正在向标准化、数据化迈进;3.体质学研究近年来逐渐注重具体疾病、具体地区的研究,呈现实用性;4.体质学与2型糖尿病研究结论趋向统一,即多为气虚、阴虚、痰湿质为主,故而治疗预防方针也多采用益气、滋阴、祛痰除湿方法为主。中医治疗糖尿病多采用预防、诊断、治疗同时进行的方法诊断疾病,而辨体质治法在糖尿病防治的各个环节都能起到积极的意义[17]。总之,体质学说在2型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今后糖尿病防治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Yang SH,Dou KF,Song W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0,362( 25) : 2425-2426

[2] 杜丽荣,曹青山.浅谈三阴三阳体质辨证与糖尿病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13-14.

[3] 蔡欣. 消渴病六经体质分布特点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 王学美,窦攀.从体质因素探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养[J].环球中医药,2009,06:414-417.

[5] 闫镛,朱璞,张芳,顾娟娟,陈永强,苏惠娟.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J].中医学报,2010,06:1154-1156.

[6] 孙理军,崔刚,王震.咸阳地区糖尿病中医体质的临床调查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4:35-36.

[7] 金建宁,阳明胃热体质与2型糖尿病患者证候相关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8] 韩丽蓓,崔红霞,刘金凤,李小玲,王丽娟.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03:4-7

[9] 柳红芳,王皓,胡照娟.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肥胖、血脂、血凝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702-706.

[10] 周东海,王小强,王海燕,李红英,马友合,李明,柳红芳,王欣琦.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08:676-678.

[11] 张阳阳,徐丽梅,马建伟,董静,刘文君,黄薇,温井奎.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09:11-13+26.

[12] 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4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1:113-115.

[13] 闫镛,付永祥,李真.开封地区气虚体质糖尿病分布特征[J].河南中医,2013,06:903-905.

[14] 郜红.从体质因素探讨糖尿病的中医防治[J].江苏中医药,2009,08:63-64.

[15] 郑红,体质与消渴发病及病后转归,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第八届中医体质研究会论文 186-189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食疗;药食同源;辨证施膳;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山药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1]是人体内新陈代谢异常的反映症状,主要是慢性高血糖,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原因;患者往往会吃很多、喝很多,但是身体却十分瘦弱、无力,排尿方面会有尿浊和甜的临床症状,简称“三多一少”[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从古代的膏粱贵人之疾转为全民性疾病,95%以上为2型糖尿病[3],患病率逐年上升。截至2008年我国超过20岁人中有超过9.7%的患有糖尿病,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4]。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都对糖尿病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一种完美的治疗手段[5]。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家认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食疗调理是糖尿病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1中医食疗

1.1基本理论

糖尿病最重要的起因就是没有合理的饮食,如果改善饮食习惯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让胰岛细胞减压,有利于整个疾病的康复[6]。在糖尿病治疗方法的“五驾马车”中,饮食疗法是这套马车的驾辕之马,也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的治疗方法[7]。中医通过饮食来治疗糖尿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名医孙思邈,指出少饮酒、少、少咸,还特别说明如能从这三点来注意,即使不吃药身体也会有好转;但如果没有节制,即使有神丹妙药也无济于事[8]。直到现在,这几点都能够为糖尿病患者饮食提供一些参考。追溯“食疗”一词的起源,当为《千金要方•食治篇》云:“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9]。狭义食疗等同于食治,是指单用食物以治疗疾病。广义上的食疗,则同时包含了食养、食治、药膳的涵义[10]。中医认为常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使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引发消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11],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之说,食物自身的烹调方式也会影响食物的属性;了解食物的属性是食疗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患者的体质属性、病情变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中医食疗在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食和辨体质施食,遵循比例科学、食量有度、性味平衡[12]的原则,限制总热量,考虑低糖、低脂肪、食物的多样化,是集营养与治疗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

1.2食疗经验方

调查表明,通过中医饮食质量能够一定程度改善身体内部的环境,将各个器官功能予以平衡,进而使得患者可以拥有更强的身体素质,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13-14],提高生存质量[15]。张彦妹[16]对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48例进行中医膳食干预,12周后结果显示中医膳食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与蔡华娟等[17]结论一致。中医饮食疗法精髓为“药食同源”,依据陈亚民、张海波、洪晶安、唐黎标等[18-21]食疗经验方,应在中医辨证分型理论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多种药膳建议,供患者选择[22]。如阴虚热盛可适当采用梨汁、菠菜银耳等糖水;气阴两虚则需要多食各种药粥和参汤;阴阳两虚可尝试核桃、枸杞、兔肉和鹿头汤;瘀血阻滞可食用玉米须虾皮豆腐汤、山楂膏(山楂、桃仁等)、杞果饮(枸杞子、葛根、、山楂等)。杨雪莲等[23]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在一方面服用胰岛素,一方面采用中医的饮食治疗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那些不良症状。周建平[24]通过调查发现,经常服用黄芪玉米须鸭煲以及苦瓜淮山鲜炒这两种食物,能有效干预糖尿病。糖尿病治疗的食物包括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和山药等。南瓜:性甘,温。归脾、胃经[25]。南瓜中的果胶、环丙基氨基酸CTY,多糖及微量元素Zn、Cr,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26]。南瓜适量,蒸熟服食;或取鲜南瓜500g,清水炖熟(不加油盐),早晚空腹服食,1剂/d,连续服用数月[27]。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28]28-29。研究表明[29]山药多糖和山药皂苷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受损胰岛细胞,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传统食疗的形式多以粥、汤为主,药膳馒头成为糖尿病食疗的一种新形式[30]。福州中医院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各种滋阴清热的药物和面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做成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馒头,结果表明十分有效[31]。麦冬: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经[28]155-156。研究表明,麦冬具有滋润肺部、肠部和清透的功效。一些试验研究也表明[32],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在食用麦冬之后,治疗效果是逐渐变好的。麦冬多糖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抵抗[33]。毛讯等[34]通过对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也发现,麦冬多糖具有降低血糖、保护免疫器官、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玉竹: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28]84。玉竹[35]在相关记录中可算是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的关键一味药。《神农本草经》就将玉竹作为上品药材[36],《本草备要》[37]和《本草正义》[38]都详细介绍玉竹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玉竹中的有效成分玉竹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应激的作用[39]。玉米须: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40]。《浙江民间草药》中记载:“玉蜀黍须一两,煎服”[41]。玉米须有利尿的功效,有助于降血压、血糖[42]。猪胰玉米须汤用于渴饮、消谷善饥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玉米须虾皮豆腐汤适于作糖尿患者预防动脉硬化的膳食[43]。

2问题与展望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黄芪;山药;生地黄;用药规律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种类和单味药的使用频率,探讨目前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1 复方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2000年至2007年在国家正式学术期刊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所收集的中药复方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52首。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52首复方共用药95种,共用药532次。各种药物的相对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532次)。

3 用药规律

表1 治疗糖尿病中药前32味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略)

表1列出治疗糖尿病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前32味中药。

表2 95种中药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略)

表2列出95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

4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 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1]。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绝非单纯用阴虚燥热所能阐明,“三消”辨证未能反映糖尿病的病变全貌,因此纷纷从多角度探讨其病机及治疗方法[2-5]。

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52首的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补阴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生地黄、丹参、葛根、天花粉和玄参等[6]。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7],糖尿病初期多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2]许月梅.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6,26(12):3-4.

[3]董丽芳.中药治疗糖尿病经验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6,26(3):11-12.

[4]陈济世,陈秀春,魏国宝,等.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初探[J].中医研究,2002,15(4):45-46.

[5]翁 苓,周国英,孙 敏.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3,23(6):16-17.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1篇

阜新市中医医院内科,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避免血糖、心血管病风险,而调节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压、血脂水平,首先应当减轻患者5%~10%的体质量,并实现长期有效维持,原因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在血压、血脂目标值方面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美国于20世纪初构建了健康管理思路,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评价体检者个人健康状况,其后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以及干预措施,可为群体健康状态的保持以及改变提供帮助,进而减少人群的医疗支出。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相似,因此,该研究针对“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

[

关键词 ]治未病;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43-02

Application of The“disease”in the Pre-diabetic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LI Yanwei

Fuxi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Fuxin,Liaoning Province,123000 China

[Abstract]Pre-diabetes lifestyl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blood suga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pre-diabetes population, lipid levels, patients should first reduce the 5% to 10% of the body weight, and maintain long-term effective because of diabetes in the early crowd blood pressure, lipid target areas similar in type 2 diabete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build a health management ideas, it pointed out in the relevant study,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individual health status, then give guidance and targeted health interventions can help to keep the population and changes in health status, and then reduce medical expenses population. TCM’s “disease” theory and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theory is similar, so this article for the “disease” for analysis in pre-diabetes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Key words]Treating disease; Pre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李艳伟(1971,11-),女,辽宁人,本科,主管护师,中医临床护理管理。

糖尿病前期可称为糖调节受损,血糖处在正常血糖调节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包括糖耐量受损以及空腹血糖受损,且两者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以同时出现。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高达3.14亿,且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8%~11%。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高危群体以糖尿病前期人群为主,因而在糖尿病前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即不但调节患者血糖、改善生活质量,还可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进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重视糖尿病前期人群运用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人群健康管理的常规干预

1.1 公认手段生活方式干预

年龄、遗传等因素均与血糖调节受损存在联系,但相关调查研究中表明,人们饮食、生活、工作习惯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饮食、工作以及生活习惯,如高脂类饮食、较少运动量、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代谢异常情况[1]。糖尿病前期人群普遍存在代谢异常情况,其中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为常见病,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心血管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存在较高的发生率[2]。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患者以低脂且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避免出现暴饮暴食。其次,为保障患者能够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应当为患者建立自我监测计划,并制定循序渐进目标;此外,患者家属及亲友共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激励、宽慰及不断强化等手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实。

1.2 健康管理理念指导综合干预

综合性健康管理项目在预防、延迟疾病发生、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而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性治疗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而此类干预工作的核心是改变人群不良生活习惯,帮助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步骤主要分为收集健康信息、评估健康风险、制定计划与实施干预。就收集健康信息而言,主要是通过心理测试、生活方式调查、亚健康测试以及体检等方法进行个人或者群体信息收集。就评估健康风险而言,其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方法人群将分成一般、高危、疾病3类,后以收集信息为基础进行评估,其后构建个性化健康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体质、心理、营养3方面的评估,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往疾病的治疗与随访、定期的检查计划。就制定计划与实施干预而言,首先应明确患者患病的危险性因素以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而个性化指导方案应以人群特点为制定依据,例如一般人群仅需予以健康教育,高危人群联合生活习惯和心理干预,疾病人群应以综合性干预为主。

2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2.1 “治未病”理论的引入

防是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其能够充分体现预防为主思想,祖国医学中,将这一思想归为“治未病”理论,表现为预先采取干预措施,以实现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目标。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相似,均需要在早期选择采取针对性干预手段予以相关疾病防治,而中医理论将辩证论治充分运用于在整个诊治过程,即不同体质人群应当予以不同干预措施。《黄帝内经》中指出:“未病”指的是疾病隐而未发,无疾或者发而未传三种状态[3]。在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可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内容,且将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以及防止疾病发生三境界概括为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提出应当在疾病还未出现明显症状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在疾病刚开始时予以治疗,概括为欲病救萌、防微杜渐。辩证论治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即已经存在的疾病应当予以及早的治疗并采取针对性辨证论治,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由浅层入深层,还可以防止疾病在肺腑之间传变;而在此同时重视调摄则可以发挥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

未病先防指的是于疾病未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其基于疾病发生与正气、邪气两方面的理论,即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体正气,避免邪气侵害。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当从患者饮食起居、情志运动以及用药等多方面出发,以适应自然为目标,努力做到阴阳调和;以怡情养性为目标,调摄患者精神;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进行适量的运动。此外,还需要形成作息规律、节制饮食、择时用药,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而既病防变指的是已存在的疾病,为预防疾病发展和传变应当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且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可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地了解、掌握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以实现准确推断疾病邪气倾向,预先固护可能受到影响的脏腑以及部位。此外,为预防疾病复发,改善预后,“治未病”理论重视在病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摄。

2.2 “治未病”理论的建立

中医学家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大量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归为“食郁”、“脾瘴”范畴。就体质研究而言,有学者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偏颇,多以脾气虚和气阴两虚为主要病证,少数无典型病证;且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兼夹体质联合糖耐量异常者,此两类患者的主要中医病证为气阴两虚,更容易转化为糖尿病前期[4]。赵志芳等人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疲质为糖调节受损常见体质类型,其中以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5]。陈瑜瑜、陈晓雯二人认为本病病因、病理机制可能与患者肝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或生化失常有关,即患者无节制饮食导致的积热伤津,情志失调导致的劳欲过度,脏腑柔弱导致的精气亏虚为糖尿病前期病因;而本病病理机制为标实本虚证,以标实为主而虚实夹杂,其中本为脾肾亏虚,标为痰、癖、湿,诱发因素为肝郁[6]。张利民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糖尿病前期病理机制的核心是六郁、络滞并存;其中由食抑导致的血郁、火郁、气郁、湿郁、痰郁、热郁的病理状态,称之为六郁;络滞而经由六郁的相互交错作用形成的病理状态称之为络脉郁滞[7]。不同中医学家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病理机制的阐述存在差异,但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均认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病理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概括。中医“治未病”理论多认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其发生糖调节受损的概率更高,因而临床医师应当考虑与肾虚有关[8]。因此,辨识不同体质患者的病变特点可有效阐述糖尿病前期患者出现糖尿病发展、逆转正常糖尿病调节状态以及维持不变的原因。

3 结语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血管、视网膜等病变,而在早期进行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可达到避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目的。而在健康管理措施中引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中具有显著效果,而且有助于分析糖尿病易感染人群的体质特点,进而达到预防糖调节异常的效果。因此,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管理,可作为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有效手段。

[

参考文献]

[1]凌燕,刘树林.“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3,33(6):550-551.

[2]赵娟.论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防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38-440.

[3]魏东,田锦鹰,郑粤文.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临床调查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43-344.

[4]张英娟.“治未病”理论干预糖尿病前期6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9):183-184.

[5]赵志芳,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相融性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杂志,2013,48(5):386-387.

[6]陈瑜瑜,陈晓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2,32(2):157-158.

[7]张利民.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临床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2,44(7):179-180.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2篇

我们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认识加深,不断提出新的诊断标准、诊疗措施和治疗原则,要求医学生及临床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交流医疗经验,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而EBM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气氛,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由被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为确保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教学中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加强带教教师循证医学培训,提高师资素质,不但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知识,文献检索能力,提高归纳、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其次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要独立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医疗处理等日常医疗活动,带教教师行使指导、协助及监督职责;第三由实习医生提出在日常医疗中发现的问题,并通过文献检索方式先自行寻找解决方法或答案;第四由带教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具体方式采取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和讲座。例如为掌握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提出临床诊断,在诊断明确后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治疗糖尿病,使学生了解糖尿病治疗总的原则;

(2)明确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及治疗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3)确定临床治疗方案。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等表明:降低血糖可减少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再通过查阅有关糖尿病防治指南结合病人的临床特征(如年龄、体重、病程、血糖增高的程度、是否合并急、慢性并发症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等)提出降糖治疗方案,并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循证为依据,以获得最大临床益处为目标,达成共识并实施。

2EBM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6 - 0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慢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影响。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不易根治,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虽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但副作用较大,对某些并发症改善不明显,而合理使用中药则可减轻降糖西药的不良反应,且降糖持久。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的手段不但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药物毒副作用,从根本上扭转糖尿病人体内糖脂代谢的紊乱,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式及临床效果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三方面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同时中药确有一定降糖作用,它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还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及纠正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并最大限度地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王振友等在平时治疗中发现使用西药单纯降糖,加大降糖药量,只会带来毒副作用,不利于缓解病情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加用中药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药,则可取得良好疗效。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明确疾病诊断,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确定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西药协同治疗,可提高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2、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式及临床效果研究

2.1玉泉丸合二甲双胍方式根据糖尿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观察,滋阴清燥、降低血糖是本病的治疗大法,其中中药养阴为根本,西药降糖为主导,两者合用,以达标本同治之目的。赵郴等将9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服玉泉丸合二甲双胍肠溶片,对照组仅服二甲双胍肠溶片,设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为观察指标。最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对多尿、烦渴等症状的消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玉泉丸主要由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子、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麦冬、天花粉清养肺胃而除燥热;生地补肾水之真阴;五味子滋肾敛肺益气;葛根甘凉,于清热之中,能鼓舞胃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甘草引诸药达病所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以滋养肺、胃、肾三脏(腑)之阴而清燥热,并能使津液气化于三焦之中。二甲双胍降血糖以治标,中药滋阴,生津止渴以治本,并减少二甲双胍片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和稳定血糖,标本兼治,故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疗效。

2.2六味地黄丸合并西药方式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证有肺、脾、肾三脏分别亏虚,但以肾虚为其关键,古文有“三消”之论,但究其病机治则均不离滋肾养阴之根本。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三阴并补,共培其本;而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形成三补三泻,以治其标,是滋阴补肾的要方。六味地黄丸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2.2.1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奇特江扬聪等人对21例2型糖尿病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本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疗程的观察发现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比率为95.2%,同时患者的高血压并发症也得到控制有效率为90.5%。

2.2.2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本脲格列本脲(优降糖)属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口服后几乎全部吸收,适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使用较安全,副作用少,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邹世昌对60名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比治疗,治疗组服用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本脲,对照组仅服用格列本脲,并以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为观察指标,经两个月治疗发现,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对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2.2.3六味地黄丸合并诺和龙柳宪翠等人对108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对比治疗,治疗组采用六味地黄丸合并诺和龙治疗,组中肥胖患者加服二甲双胍;对照组服用消渴丸,肥胖患者同样加服二甲双胍。经过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结论为:两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诺和龙是第一个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够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可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目的,还可以延缓B细胞功能的衰竭,再配合饮食与运动疗法,可改善血脂代谢。应用诺和龙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2.2.4六味地黄丸合并二甲双胍马翠荣等对120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对比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六味地黄丸合并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只服用二甲双胍。四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结论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二者合用标本兼治,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金芪降糖片合并西药方式

金芪降糖片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芪、金银花。黄连性寒苦,主清胃火,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抗菌消炎、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黄芪是中医补气要药,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渴、通经活络之功效,能降低血糖。

2.3.1金芪降糖片合并二甲双胍近年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甲双胍降糖机理之一就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中,李世辉引将52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金芪降糖片合并二甲双胍,对照组只服用二甲双胍,

经过8周的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都有所提升,但治疗组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3.2金芪降糖片合并诺和灵胰岛素甘成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为指标对62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治疗。治疗组服用金芪降糖片和注射诺和灵胰岛素,对照组仅服用维生素B1并且注射诺和灵胰岛素。经过2周的治疗后,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得出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发现金芪降糖片可以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

2.3.3金芪降糖片合并格列齐特顾文元将158例接受格列齐特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格列齐特的基础上,加服金芪降糖片,对照组仅服用格列齐特。结果表明金芪降糖片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与胰岛素促泌剂格列齐特联合应用,对于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当的意义。

2.3.4金芪降糖片合并格列吡嗪郭健等将1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原格列吡嗪治疗基础上联用金芪降糖片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格列吡嗪治疗,治疗后临床症候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两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对心电图、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金芪降糖片联用格列吡嗪能有效地控制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血糖,且有一定的降脂作用,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2.4消渴丸合并西药方式

消渴丸是在古方“玉泉散”、“消渴方”基础上化裁而成的典型中西医结合药物。其主要中药成分包括:葛根、天花粉、黄芪、生地、玉米须、南五味子和山药,西药成分为第2代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表药物:格列本脲。消渴丸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因而可以起到良好的降低血糖和稳定血糖作用。其具有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显著和作用持久的特点。当单独使用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临床上还可以联合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罗格列酮、吡咯列酮等药物以及胰岛素,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即可以更好的降低血糖,又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组合,起到最佳效果。

2.5糖脉康颗粒合并西药方式

糖脉康颗粒由黄芪、生地、丹参、赤芍、牛膝、黄连、黄精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致血液瘀滞,而糖脉康颗粒中医功能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管病变,调节糖脂代谢,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用量。

2.5.1糖脉康颗粒合并二甲双胍杜伟等将14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和研究组(服用二甲双胍加糖脉康颗粒),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血糖和餐后胰岛素水平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和餐后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用药治疗糖尿病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高允珊同样得出糖脉康颗粒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的结论。

2.5.2糖脉康颗粒合并胰岛素潘洪选取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另外口服糖脉康颗粒,3个月后结果表明治疗组胰岛素用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胰岛素联合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在同等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药联合治疗方案。

2.6中药方剂合并西药方式除以上几种常用的中成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众多方式中,还有很多是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病情采用各种方剂配合西药治疗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处方”中经常使用黄芪、党参、熟地、丹参、生地、麦冬、五味子等联合西药使用,这些中药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健脾调脂等的功效,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疗后观察、数据理后得到的结论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防治并发症,还能减轻西药不良反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节约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焱等人在对2型糖尿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应用成本一效果方法对400例患者近一年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中,治疗方式共有三种,分别是西药组:患者仅应用胰岛素或双胍类、磺脲类等降糖药治疗,可以2-3种药物联合;西药加注射剂组:患者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注射剂:西药加中药汤剂组:患者应用西药合并中成药或中药汤剂。通过数据处理结果为:西药组治疗有效率44.6%,成本与效果比为1.3;西药加注射剂组治疗有效率47.2%,成本与效果比为3.6;西药加汤剂组治疗有效率46.5%,成本与效果比0.87,由此可见西药加汤药治疗成本与效果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西药加注射剂治疗。因此得出结论:三组在治愈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西药加汤剂组可以明显降低成本,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米健等研究了六味地黄丸和达美康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虽然六味地黄丸成本略高,但临床效果显著,而且还具有达美康所没有的改善症状的作用和降脂作用。与达美康比较,六味地黄丸治疗型糖尿病仍不失为一个较佳的治疗方案。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方式与结果以及经济学研究的论述,不难看出在治疗2型糖尿病领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传统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理论与西医理论的配合,再加上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不但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在经济学方面还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起效快、副作用较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降低了其患病痛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式将逐渐发挥它特有的优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为人类更好的造福。我相信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加发展的世纪,而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焱,王学美,杨金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8):698-702

[2]孙耀民,中西医结合论糖尿病病机[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116

[3]徐梅,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3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46-47

[4]陆付耳,浅析中西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互补性[J]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17-03

糖尿病是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和空白,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健康行为的教育。“瑞金医院-卢湾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作为上海市首个医联体,在纵向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患者就医模式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0年7月与瑞金医院开展了医联体内的联合健康教育,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五里桥街道共有19个居委会,采用简单抽样方法选取11个居委会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居委会采用数字表法抽取2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去除外出、住院等因素,实际观察对象为215人。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为联合健康教育组(简称联合组)108人,对照组107人。

入组条件:①符合WHO 1999年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血糖≥11.1mmol/L;②年龄60~80岁;③有一定理解阅读能力,能全程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④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

排除标准:①并存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③行为沟通和学习能力障碍等。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己设计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不吸烟、不饮酒、每天运动、多吃健康食品、少吃不健康食物、心情愉快和关心双脚等7项)、疾病认知水平(降糖药物的使用、定期检查的项目、血糖监测方法、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5项)、治疗花费时间(包括测血糖、运动锻炼、糖尿病门诊等候时间3项)、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治疗效果、治疗及时性、经费开支3项)等。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全科团队医生现场或入户调查,核对无误后当面收回。

1.2.2 体格检查

在干预前、后分别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压等。

1.2.3 干预措施

联合组:医疗联合体健康教育模式。在对患者实施干预前,先对联合组患者所在小区的社区团队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全体成员参加瑞金医院糖尿病厨房门诊、健康讲座和糖尿病门诊见习,由瑞金医院专家进行面对面带教。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4次考核,培训合格方可参与课题研究。而对照组的社区团队未进行培训。

联合组的患者,每月组织1次专题健康讲座。由我中心的全科医生主讲,讲座涵盖了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三大方面,包括糖尿病厨房门诊、个性化饮食方案、糖尿病运动治疗、糖尿病药物、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防、糖尿病心理疏导、药物不良反应、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同时视频连线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患者可以现场提问,专家给予点评。每场30人左右,每2个月完成一个主题讲座。同时,每月由社区团队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健康行为、血糖、血压、并发症情况,并对该患者是否需要视频会诊做出判断。

同时中心与瑞金医院建立了专业性对话机制。通过每月1次的视频会议,联合组的社区团队与瑞金医院专家共同进行1次病例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是血糖、血压控制不良,或出现并发症的病例,瑞金医院的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并在下月的讨论中进行治疗效果的反馈,对仍有问题的患者进行转诊。中心与瑞金医院为这些患者直接预约,安排就诊时间和医生,在医联体内开通绿色转诊通道。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随访,参加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健康教育,卫生站每月1次测量血压、血糖。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核对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时情况

将联合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进行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两组基线时的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收缩压、舒张压、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问卷调查中,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疾病认知水平、治疗花费时间、医患关系、患者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2 干预后两组间的比较

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出现下降(表2),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健康知识知晓率、降糖药物知晓率、治疗等候时间的满意率、对疗效满意率均有所上升。而血脂、体质指数、胰岛素使用率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联合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收缩压、收缩压达标率、健康知识知晓率、降糖药物知晓率、治疗等候时间的满意率、对疗效的满意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的血脂、舒张压、舒张压达标率、体质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社区常见慢性病,又是一个需要患者高度配合进行治疗的疾病,特别是健康行为方式的建立,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明显改善,延缓胰岛功能减退,进而减少糖尿病治疗、检查和住院的医疗费用。

在社区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对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方面存在非常多的疑问。这些患者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健康行为的教育。但是目前,在社区内缺乏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形式,而参加三级医院举办的健康讲座,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社区内针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糖尿病健康处方;②由社区医师主讲的健康讲座;③由社区医师为主讲的健康培训;④糖尿病宣传版面;⑤每年一次的糖尿病日咨询活动。这些活动由于参加人数少,效果差,患者的认同度低。

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7月起,依托“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整合了三级医院与一级医院各自的优势,尝试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开展“联合健康教育”。通过对社区团队的集中培训,提高了社区医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技能。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利用视频连线的方式,由社区医师在社区服务中心内主讲,瑞金专家网络视频连线,通过视频连线,患者在现场能直接与瑞金医院专家对话,对热点问题还可讨论解答。同时,通过视频会议,建立了每月1次的专业性对话机制,对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例进行讨论和反馈,为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同。

通过1年时间,我们发现那些参与联合健康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明显提高,健康行为增加,治疗花费的时间减少,医患关系改善。而联合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药物方案比较无显著差异。“联合健康教育模式”成本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好;患者的认同度高,易被接受;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改善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委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18.

[2] 赵列宾, 陈钦达, 周莹霞, 等. 2型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的应用[J]. 中华内分泌杂志, 2004, 20(4): 318-322.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15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7%~

91%, 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1-3]。为提高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 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探讨其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54±6.01)岁, 糖尿病病程7~17年、平均病程(12.42±1.66)年。按照就诊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单)和对照组(双), 各25例。研究组中男16例、女9例, 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1.21±6.01)岁, 糖尿病病程9~17年、平均病程(12.42±1.66)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 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3.54±6.03)岁, 糖尿病病程7~15年、平均病程(12.42±1.9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饮食、运动指导, 利用降糖药物控制空腹血糖在 4.5~7.0 mmol/L范围内,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降压及其他对症处理, 肌内注射甲钴胺(Misato Plant of Eisai Co., Ltd.;国药准字 J20070063)1次/d、500 μg/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补气活血通痹汤辅助治疗, 方剂组成:僵蚕6 g、地龙10 g、赤芍12 g、红花9 g、当归9 g、黄芪30 g、鸡血藤15g、桃仁12 g、川芎15 g、蜈蚣2条、何首乌15 g, 1剂 /d, 以水煎后分2次口服。两组持续治疗2周后记录其疗效。

1. 3 疗效判断标准[4]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表现、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显效:自觉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等情况明显改善或消失, 经肌电图检查NCV较之前增加幅度≥5 m/s(或恢复正常 );有效:自觉肢体异常情况好转, 经肌电图检查NCV较之前增加, 但增加幅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 其中显效14例(56.00%)、有效10例(40.00%)、无效1例(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 其中显效12例(48.00%)、有效6例(24.00%)、无效7例(28.00%);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后可累及运动、感觉、自主等神经, 患者大多表现为四肢末端及肢体异常, 包括麻木、疼痛、冰冷、异样感等, 严重者甚至因肌肉萎缩影响其生活质量[5-9]。研究表明, 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保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疗效及身心健康的关键[10-14], 以往临床首选西医对患者神经进行营养支持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 但由于不同个体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 部分患者经神经营养治疗后并未获得理想疗效, 提示应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其他辅助措施从而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注意。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15-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症、麻木、痿证等范畴, 治疗应以活血通痹、通络补气等为原则。自拟补气活血通痹汤中黄芪生津止渴、补气升阳;川芎、鸡血藤舒筋通络、补血行血;何首乌、赤芍活血养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蜈蚣及僵蚕通络祛风、活血止痛, 诸药联用共达补气活络、逐瘀活血之功效。

本文研究可知,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后总有效率仅为72.00%(18例 ), 其中显效12例(48.00%)、有效 6例(24.00%)、无效7例(28.00%);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补气活血通痹汤后, 总有效率为96.00%, 其中显效14例(56.00%)、有效10例(40.00%)、无效1例(4.00%), 提示研究组较对照组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P

综上所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有利于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 姚彩霞, 李剑波, 张莹端, 等.血清神经素水平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相关性分析.江苏医药, 2015(21):2527-2529.

[2] 岳伟, 相蕾, 张雅静, 等.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患者 92例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6):3157-3158.

[3] 刘泽洪, 刘向红, 王海丽.糖尿病皮肤小纤维神经病变30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2):2587-2588.

[4] 谢新荣, 赵弋于, 马春苏, 等.糖尿病足部汗腺分泌功能与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2):4859-4861.

[5] 黄飞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疗效观察.四川中医, 2013, 31(3):71-73.

[6] 吴护群, 卢汶, 陈戈,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4):112-113.

[7] 张春玲, 陈露, 杨传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7):596-598.

[8] 曾露萌, 郭进, 林敏, 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0, 16(22):158-159.

[9] 吴群励, 梁晓春, 姜楠, 等.中药筋脉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10): 860-865.

[10] 李鸣镝, 林兰, 孙书臣, 等.中药糖痛方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 2008:553-555.

[11] 代芳, 刘祥秀, 李波, 等.自拟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论文汇编, 2012:89-90.

[12] 葛近峰, 林育红, 汪莹, 等.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 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2011:1121-1123.

[13] 宋惠丽, 田风胜, 乔萍, 等.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疗效观察//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 2008:1279-1280.

[14] 张春玲, 陈露, 杨传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观察及相关护理研究//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 2012:152-155.

[15] 张兆和, 朱春海, 林祖辉, 等.柔肝舒筋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 2012:360-361.

[16] 张定华, 张东鹏.红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临床疗效观//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中国科协年会, 2009:16-17.

[17] 张世龙, 王海, 邹亚兰, 等.麻疼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1546-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