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有论文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篇

有关教育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贸教学论文

摘要:充分利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

一、新媒体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学生可以主动了解、搜索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新媒体以其搜索的便捷性和海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渠道。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开放式教育,从而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突出学生在教育上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通过QQ空间、微信、微博等媒介充分展示自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是,新媒体中也存在不少落后、消极的信息,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而言,其是非曲直难辨,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倾向,甚至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自制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更易游戏成瘾、网购成瘾,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二、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途径

1.抢占阵地,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第一,搭建微博平台。以校内各类网站为依托,比如福建对外经贸学院开通学工处、团委、教务处、招就办等职能部门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公共平台,创建微博平台,信息及时联动,促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多层次、扁平化、平等性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使思想政治工作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第二,创办手机报。学院团委开办学生手机报《思想驿站》,每2天1期以手机彩信形式免费发送给全院2000多名团员青年骨干,让青年学生切身享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新体验、新服务和新时尚。第三,推出电子杂志。《贸院青年》《海纳》等推出电子杂志办刊形式,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包括视频、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汇集多种表现形式。第四,建立短信和微信平台。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依托,院团委或各辅导员通过校内短信、微信平台给校园集团用户免费发送消息,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第五,发展辅导员博客。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客经验交流会,充分调动辅导员创建博客的积极性。目前辅导员、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和QQ空间,共计100多个。第六,整合通信群。学校鼓励加强学生群体分类研究,将学生分为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社团成员、专业班级等学生群体,以学院、系部或班级为单位整合即时通信群,如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针对不同群体形成点面结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了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2.优化内容,倡导校园网络文化进一步丰富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的内容与形式,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思想宣传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借鉴利用各种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思想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在新媒体媒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时更新,不仅要保证信息质量,增加内容的思想性,还要增加信息的流量,确保内容的丰富性。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的思想武装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内容和特色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中,学院始终坚持新媒体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应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内容,倡导高品位的校园网络文化。学工处网站学工在线现有多个栏目,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其中学生论坛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参与;党工部网站以党建为特色,致力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服务毕业生为宗旨;院心理中心心理咨询以心理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灵自由的空间,并为每位学生提供在线心理测评,为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等服务。运用私信等互动手段提供单独的咨询、指导和帮助,实施个体教育,致力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让新媒体实践运用与理论提炼相结合。

3.堵疏结合,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发挥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一方面,学院通过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开展课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队伍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干预,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在各种媒体信息面前保持冷静头脑,学会分辨良莠,防患于未然。此外,要鼓励学生开设与新媒介有关的社团组织,如信息技术协会、广播站、网络兴趣小组等,使他们拥有真实的实践体验,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构建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

4.加强领导,建立保障支撑体系一支技术娴熟、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学院积极打造包括党政管理人员、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党团学生干部、班级学生骨干为辅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操作,适应并接受新环境的改变,积极关注网络舆情变化,主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深入到学生扎堆、聚集的网络新媒体当中,针对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疑惑,通过上线交流互动、心理疏导、就业创业专题讨论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虚实结合,增强教育管理实效性第一,将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院利用手机报便捷、快速、辐射面广的优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电子杂志《贸院青年》设立团情快讯、校园焦点、就业创业等多个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最新动态,加强思想引导。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学校还编发专题手机报,组织主题讨论、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自觉维护校园稳定。第二,将新媒体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学校将微博、博客即时、开放的优势运用于学生日常管理,通过微博、博客平台加强国家助学贷款、评奖评优等政策宣传,重要通知和工作规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将新媒体与服务学生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即时通信群互动、共享的优势,不断提高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水平。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院及系部组建就业信息员队伍,及时将就业招聘信息分类整理,发送给未就业的毕业生,有效解决了就业信息滞后的问题,拓展了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渠道。2014年,经济贸易系每个班对接一名就业信息员,通过即时通信群传送岗位信息134条,其中63.24%的信息被毕业生有效使用。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8000人,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99.8%,电脑拥有率达72.4%。学校在发展各项新媒体业务平台的同时,注重各业务应用之间的优劣互补,交叉覆盖,力争使全院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准确获取所需信息,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三、结语

当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新媒体以它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着学生。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也会使一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厌学情绪强烈的高职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阵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工作要求。

近年来福州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并针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新特点,认真研究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努力运用网络探索学生德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充分利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紧密结合。

有关教育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二:小议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与向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拥有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及表现形态。其经济价值的四个基本特点分别为:依存性;间接性;多端性;两面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又内在地决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2篇

有关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

一、西方教育经济思潮之流

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思想最早产生在近代的资本主义初。在这一时期下,比较著名的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中《富国论》中将人的经验、知识以及能力看成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生产要素之一。随后,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工业教育委员会首次给出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韦锥发表自己的《教育经济学》,而这正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出现标志。这一思潮的出现不仅为教育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更为西方国家的经济与教育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可以分成三种流派:首先,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思潮又被人们称作是主流教育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舒尔茨的观点为:人力资本是当前与未来产出和收入流的主要源泉,资本有着非常大的价值的存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提升了人的某项技能,同时还加快了市场经济的经济决策速度。其次,反主流派教育经济主义。反主流派教育经济主义延续了制度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涉及到了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向人力资本理论发出了多重挑战,包括教育的发展未缓解就业率低的问题,教育机会均等未实现收入平均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教育的经济意义的新思维模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最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派。该学派通常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派。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三个流派均从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与角度阐述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经济思想与职业教育

一般大家谈到教育发展是一类多数人共同需求的东西,此类现象一般能够用来理解为两种方面。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通过平等的方面研究,代表着无论谁都拥有相同的经济作为权,国家必须加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召开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会、尤其是通过最可靠、最实际的方式把现有物质投入到经济资本的促进经济发展,用来确保我国公民都有促进经济发展义务,这样就能增加所有国民的经济创新能力与业务水平,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通过经济的方面观察,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包括经济发展理念的客观规律,因为经济发展理论客观属性,国家应当展开经济发展规划。但是,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不会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创新相冲突。这样,我们从整个国民素质水平看,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依旧离不开教育水平。

三、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价值的对策

(一)构建人力资本的培育及市场使用模式人力资本不是个体生产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人力资本的非市场化是导致人力资本使用效率较低的两个主要原因。人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在不经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必然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再加上处于非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价值无法确定,其自身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能力、学历、从事行业、职业素质及职称等条件,使个体生产力各不相同,其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体收益干扰程度最大的为能力、素质。所以我国当前在评价个体生产力方面,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个体职业教育、生产力及人力资本三者的结合,构建人力资本的培育及市场使用模式,探寻发挥人力资本价值的最佳途径,将人力资本纳入评价个体生产力的指标中,使其更具市场化特征,借助市场信息对人力资本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本价值同劳动生产率成线性分布。

(二)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我国教育经济价值的根本要求就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将基础知识积累价值转变为以人力为资本的价值趋势,强化财务资本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知识向经济价值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人们在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或传递知识,使知识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方式就是教育,知识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即劳动力。(三)合理理解、推进教育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应基于传统教育哲学理念,正确的把握教育经济思想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采取构建人力资本的培育及市场使用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合理理解、推进教育的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方法,充分发挥教育经济特殊的价值,通过增大教育经济的途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有关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论文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引领、调控和监督市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问题大量出现,这其中不乏有政府官员和领导干部。这就使政府部门不仅是改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在各种各样的腐败中,权力寻租是产生消极影响最为严重、对党和国家人民危害最大的。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逃避各种规章制度和审查的监控,从而维护和获得自己既得的利益。一些政府官员行使他们手中的权利对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控,一些政府官员本身是经济人,受权钱的诱惑,在客观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主观上缺少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手中的权利公款私用、收受贿赂等,利用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换取金钱以满足其个人的利益。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干部内部之间的关系与党和群众的关系,而且也严重无视了各类规章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由此表明,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培养人,也能够腐蚀人;既能够促进社会大众获得利益,也能够将人类送向毁灭的坟墓。腐败不仅使国有资产受到侵吞,也势必危及我国的政治稳定及社会前进。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各级官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深化对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的教育,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导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动力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经济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人们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人们在实现经济利益上所产生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因此,各种社会经济利益之间不同程度的矛盾便广泛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范围和程度不同的利益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还能够帮助人们有效树立正确政治观,是引导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前提。在经济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使人们自觉以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自觉遵守经济改革的原则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动力推动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进行更好的决策,节省了决策时间,从而以较低成本推动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动力

安定有序、健康和谐的经济环境能够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政治多极化扩展,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追逐利益作用等,驱使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摒弃道德原则,为此进行不公平的经济交易,这些现象,均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了新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使人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培养人们形成顺应时展和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着重要的价值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在整个社会提倡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树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念,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们以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和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经济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进行深化改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做到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监管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不仅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并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为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很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精神松懈和意志力薄弱是腐败产生的前提。因此,党和国家政府应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加强有效的思想观念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用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的有效方法

(一)渗透法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运用渗透法有效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可以通过对人们进行思想渗透,矫正人们在经济发展中错误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为经济发展中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推动改革发展顺利进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民和企业思想渗透还能够加强各个市场主体服从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意识,自觉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不拘泥个人利益为代价,认真执行政府实施的政策。尤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时,通过加强对各个市场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稳定市场,安抚人心,避免社会动荡的发生,为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榜样示范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腐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观,增强他们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执政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法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领导干部的自身问题,并在将领导干部的思想精神矫正后,使领导干部能够以身示范,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首先,通过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为官清正廉洁、政治清明,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中央指令,以身作则的同时加强对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的教育和监督,有效使领导干部从思想的本质上杜绝腐败侵袭,为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经济的可持续增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小学语文学习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学习活动,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对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加大,人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识字、背诵等机械学习上,认为语文学习应能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完善人格发展,语文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近年来,教育界提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加强语文人文性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美的一面,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知识,在摄入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拥有内在美。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用何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的美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审美教育

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入,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改革的内容之一,但由于老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对语文审美的把握各不相同,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很难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或者在实际教学中教难体现出语文的美感。特别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老师过分强调记忆学习,重背诵、轻理解,重考试成绩,轻人文培养,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语言美的感受性,语文审美能力的缺失无论对语文学习还是个人修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写作文时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可能就会不够精准、不够细腻,对景物的描写语句使用上可能就不够优美、用词匮乏。在个人修养上表现为言谈举止不够得体,内心浮躁,缺少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渗透进去。

1培养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鲜活化”处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1.1感受语言之美语文课中的课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载体无不蕴含着语言美,作者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文字形式向阅读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老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句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宛如置身其中,并通过品味学习,将这些美的元素转化为语文知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散文时,老师先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中优美的、喜爱的词句,并划出来,示范朗读一遍后请学生大声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根据作者的语句对课文情景展开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场景重建。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将草塘比喻成大海,脑海中马上浮现碧波随着风翻滚,无边无际的景象,令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的学生说作者在描写草塘的绿时使用了鲜绿、碧绿、墨绿等词汇,让人感受到草塘颜色的变化之美,犹如置身于一幅绿色的画卷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品,感受到了语言的动态美。1.2感受形象之美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用于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起来,同时文章中所塑造的美好向上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情景,其中对鲁迅动作的描写,“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连用九个动作,刻画出鲁迅先生助人为乐的感人形象,而后又通过“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叹了口气”等动作表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之情。课文通过对鲁迅高尚品质的形象刻画,让学生洗涤心灵,感受真善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形象之美,老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情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现出人物的表情、说话语气等,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小学生因为相对缺乏生活和情感经验,仅通过文字描写往往较难感受到文章的美感,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提点,“投其所好”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语言美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习完《蒲公英》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描写蒲公英使用的语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引导、共同感受蒲公英的美。还可以通过绘画、唱歌、创编等延伸活动把抽象的语言美具象化,在学生的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将语言文字中的美更好的显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多媒体强化审美的渗透

将教学内容高度还原化对强化审美渗透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复活”,重新注入生命,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会动”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学生《月光曲》时,中间穿插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在欣赏完后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所想象的场景,进行美的想象。

4在生活中体现语文的美感

在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反过来通过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完《看雪》后,适逢碰上下雪天,老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课文中对下雪天的描写,打雪仗、堆雪人,感受雪的美态、感受作者对下雪天的美好的情感。总之,如何将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也是对语文老师的一大考验。老师要研究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利用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将语文的学科性和人文性进行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4篇

1.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行动相对迟缓。

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若想使全社会公众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单靠几所高校开课、几个研究所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若想改变公众缺乏绿色化学意识的状况,只有通过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当中去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这样才能逐步影响到大众。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的精髓是在绿色化学原则的指导下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材改革、化学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改革等系列化学教育绿色化的创新过程。

2.各项政策不到位。

建议政府、化学界、环保界,尤其是教育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奖项,提出各种绿色化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绿色化学化工教育考核制度。相信有各种政策的保障,各种奖项的颁发,必将会加速全社会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体系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其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更不用说基础教育了。因此应该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以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绿色化学的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从而进入化学教育,符合时代的呼唤。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面对化学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动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策略,指行动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各种活动。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给予适时地、适量地介绍,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安排造成新的冲击。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机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有机化学实验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认识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检验有机化学理论、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知识、验证有机化学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能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有机化学实验现象中去认识有机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将有机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基石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事实,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为合适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绿色化实验确实能减少或根本不产生污染,从而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将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与经过绿色化改进的绿色化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通过用改进的绿色化实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3.立足课外,实践绿色化学观念提高绿色素质。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5篇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其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远大的理想等等。而思想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新兴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念,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他的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指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都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就是小学阶段。此时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比较强,只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决定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当今世界的形势复杂多变,斗争相当的激烈,一些国外腐朽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悄然渗入我国儿童的思想当中,国内的“”等组织宣扬思想,社会上的黄赌毒的泛滥也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德育的工作具有紧迫性。很多人都说过:“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其中的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德育也是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小学德育活动的现状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课本内容陈旧。大家都这么说,如果你想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思想品德的课本,只要找到最新的那本就行了。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都是空白。我们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没有上?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不是非常差?这其实冤枉了老师和学生们了,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即使课本上面的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几乎也是相差无几。德育的教育固然需要这些教材,但是仅仅靠一些判断对错和一些选择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见得。

(二)教育方法陈旧。小学生平时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程、晨会以及班会这几个形式单一的途径,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也缺少实践活动。另外,德育的教育需要时间。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老师们为了教学工作往往也都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评价制度陈旧。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大多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仅仅是由班主任个人说了算,就算班主任能够做到再公正,也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的想法,结果自然不是那么准确了。

(四)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领导们在学校辛辛苦苦的进行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但是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学生甚至将一些不良的品质作为“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也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的效应。同时,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动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三、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教师们必须要正确认清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对于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型的关键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要的职责,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做高尚以及无私奉献的人。

(二)改变以往德育的评价方法。我个人认为,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然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成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议相结合的状态。

(三)校内教育同时结合校外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后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且将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让学生们可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虽然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是学生们对于实际的意义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他们明白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就要首先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们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都能够成为教育学生的对象。只有正确的摆正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够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四、结束语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作用

大学生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生都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和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是形成个人思想价值的主要时期。当前是社会转型的主要时期,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和多变性的思想活动比较活跃。再加上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潮流开始逐渐影响着我们,我国受到了国际方面的敌对势力的“西化”政治图谋。所以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显得愈加重要,让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的需求,继而研究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1 高校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现状

将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作为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由于人文方面都是比较综合的,有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人文知识即为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将人文知识是人类对人文领域作为了解的基础知识,在文学、政治、历史、法律以及艺术灯方面都有涉及;“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很乐观,部分高校学生的举止行为显得极其没有公德心和文明素质,且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信仰方面比较模糊。根据华中理工大学有关学者调查结果所示,其内有奖金二十分之一的学生并未读过中外古典名著,另外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不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调查表中所列的7名中国传统文化伟人的名言,没有一个人能全部正确地回答出作者所,有这些现象反应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到位。

2 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教育第一,素质第二的教学宗旨的短视性阻碍素质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成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并且主要将其大学的思政教育作为默认形式下低于知识教育之下。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严重,将思政课程直接停止,以为学生专业课程实践腾出时间。虽然专业教育必须要重视,但是如果将最基本的任务素质教育忽略,将直接导致其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思政教育受到如此大的挑战,导致高职院校中专业中的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成为了两大对立势力,使得高校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牺牲品。使得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消弱。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不到重视,并且面临着被忽视、忽略的危机。

2.2 教师认识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限,素质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教师是在学生中传授知识的重要中介,是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但是思想政治老师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时,往往只是重视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现阶段大学里面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严重不足,不仅仅是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所以具有良好素质且有较高人文涵养的思想政治老师成为了高校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

2.3 忽略基本素质教育培养

高校日常课程教学时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为其今后的工作岗位所用,学校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进行快餐式教学,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忽视了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难以达到社会要求,这种现象在高职学校特别突出。快餐式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快速积累,虽然这与高职院校成立的目的不谋而合,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学任务中亟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一样的高度,只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 思政课堂中对大学生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措施

3.1 从教师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假如一个教师的人文素质很高,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言传身教,学生则会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涵养,潜移默化中会以教师为榜样。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了解学生身心状况的能力以及自身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接着才是拥有良好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且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播人文知识,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十分有必要。

3.2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人文素质课堂教育

学校应当积极鼓励人文素质教育走进学校,要加强增设学校人文素质讲堂的次数。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增设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在平常可以多多邀请学校和社会上有名的专家学者来给大学生们讲学,举行一些有关人文素质的展示图片来营造高校浓厚的人文气息氛围。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校园文化育人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陶冶式、渗透式的隐蔽性教育,学校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将对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灵活主动、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这种氛围能使大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熏陶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4 小结

大学校园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人文素质紧密相结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的错误模式。大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晓琳.科学化与功利化夹缝中的教育坚持[J].读书,2012.4.

[2] 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7篇

在语文教学中活学活用生活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乐学、想学、善学,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必将大有可为。

一、生活即教育,引发问题意识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由于“生活教育资源”往往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它能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激活潜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经验,还能催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强烈吸引全体学生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置身其中的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有话可说。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次掌声或最需要掌声却没能得到掌声的经历。交流中,学生们惊觉,原来自己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赞扬,居然能令他人难以忘怀,而一声嘲讽或一个冷眼,则会给他人留下阴影和伤害。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比起发生在课文中“残疾的小英”身上的事更有说服力,此时,再让学生理解句子“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再顺势引导学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多给别人更多的掌声。

二、教学做合一,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适当地增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较为接近的实例,通过“教学做合一”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演绎推理变为归纳推理。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原理或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还要使学生听到、嗅到、摸到。如我镇的饮食文化丰富,每逢节日,乡亲们总是各显神通,制作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性风味小吃。如王记辣脚、油炖、大糕等,可以鼓励同学们去品尝、制作美味佳肴,享受生活和劳动的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之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描述性语言记录有关程序和场景,也可以对这些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组织语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上述“做中学”的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行“学中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三、社会即学校,第二课堂延伸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要利用好生活教育资源,必须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不但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参观观察、去操作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搞好课外科技活动,如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实地察看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历史名人资料,感受繁华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他们的发展奋斗史和对家乡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组织小演讲、展示小汇报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让学生能够对生活、对社会、对实践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评判。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8篇

一、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素养

新课程提倡要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仔细去研读课本,把握教材内涵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我们在研读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教学的目标,按照教学目标去设计我们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好及时的反馈评价工作。只有我们教师提升了自身的素养才能根本地提升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上课前,不是自己去研读教材,而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教案,然后也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去一味地模仿、抄袭他人的教学设计,这样他们对于所讲授的东西,自己都没有吃透,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相反还会适得其反。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的教育是我们儿童的基本启蒙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学生好玩心还非常突出,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于生动活泼、有趣味的课堂形式更为倾向。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为感兴趣,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他们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东西就会愿意学,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处于一个积极获取的状态,这对于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实际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好“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方式作为我们授课的开端,这样我们就能在一开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实际课堂讲授的时候,就曾采用让我们的学生研读课本的内容以后,分角色扮演这种授课形式,下面是具体的课堂实例:

在教授小学语文《盲人摸象》这一课程的时候,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从班级先找出五位学生作为表演人员,并分配角色,让他们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然后再让其分角色扮演课本上的角色。这样在课堂刚一开始的时候,让他们对同学们进行课本内容的表演,其他学生就会对于将要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结合他们的表演,我再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课本内容有更深的体会与更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实际课堂检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实行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改以来,我们将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地归为我们的学生,在实际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地、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有效评价,培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放过学生的缺漏,及时帮助他们补缺补漏,并不断提高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而学生不但能乐意接受,更能主动、自觉地纠错,这样,每个个体的良好习惯,学习能力,在原有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有效性树立确立明确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德育教育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道德目标“圣人化”,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工作研究的重点。我的体会是,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理念

培养和造就能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付之于道德行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让生命之花艳丽芬芳。”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目标:责任、个性、文明

我认为,责任、个性、文明是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三维目标,责任: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要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没有个性的生命体颜色是灰色的。文明:是对生命的尊重。文明即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尊重。

三、确立德育教育的主题:生命教育

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我把这些教育内容全部会聚到“生命教育”的旗帜下,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一个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努力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确立每个月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的月主题是:1月份——积累,2月份——实践,3月份——爱心,4月份——自强,

5月份——劳动,6月份——选择,7月份——敬畏,8月份——关爱,9月份——尊重,10月份——信仰,11月份——和谐,12月份——创新。

四、明确德育教育的途径

①从大德育教育的观点看,“人人”都担负德育教育的责任,“时时、事事、处处”都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从班主任的角度看,班会、夕会应是主渠道。应该认真的思考、研究它们的内容、形式。我所采用的主题班会形式有:讲座、朗诵、角色扮演、游戏、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唱歌、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等。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

五、确定德育教育的载体:《班法》的制定、执行、处理、修订

①制定: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民主讨论制定。

②执行:由各监督检查小组检查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

③处理:这是关键环节。处理不仅仅是批评、处罚,而重在养成和发展。

④修订:根据执行情况,由学生讨论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班法》由繁到简,学生品行由好到更好。

六、做好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

①开学前:修订印制《班务工作手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等各种表册;制定班级德育教育计划;

②开学初:了解掌握学生情况,组建各种学生组织;制定(或修订)《班法》。

③每天上好夕会课

④每周上好主题班会。

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周,组织学生思想品德评定。

⑥期末考试前,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⑦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填写好《家长通知书》《学生成长手册》

七、明确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1.教育≠说教,而应是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把分歧的观点统一。实在无法统一,就让它保留。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有平等、民主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准确把握交流、沟通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孔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证明。孔子的教育方式(李零语):我觉得,谈话效果最好,促膝谈心,面对面谈;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论着说;三人以上的谈话,有点乱。孔子谈话,一般都是“二三子”,顶多四个人,加一个弹琴的。上课,就是陪老师聊天。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我很羡慕那时的教学。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传承

体育教学是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形式。体育教学传授体育文化的平台当属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体育课。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过于热衷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使他们真正的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并且热爱体育。我们注重强调了体育的行为文化形态,而忽略了体育的精神文化形态。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的传承体育文化:第一,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第二,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第三,建立“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曾指出:“学校体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等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地谈体育。体育对德育、智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影响”。由此不难看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能够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够有效地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传承文化的活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先进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创造、积淀、传承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力军,不仅要保存、传递人类历史的一切优秀体育文化,而且还要在继承、吸取的同时,通过选择、整合,实现综合创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因此,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必须全面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这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

2转变教育观念

在当前,尤其要注意从社会与心理的角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树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现代的教育应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全面提高人的能力。所以高校体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追求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上,即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力及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教学新体系,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将拓宽体育教学的内涵,使体育教学的最终价值表现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生命性是指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发展价值,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当前,“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点甚为流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未来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终身体育思想,应着眼于长远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于体育;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必须把人格塑造和促进社会化纳人其价值体系之内。

此外,诸如管理观念、教育观念等都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总之,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来认识、开展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3在“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中传承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机制和模式等的束缚,以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标准,大胆探索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校体育教改新思路。

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四位一体,理论教学、技能传授、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把体育文化如“喷灌”一般,多散点地对学生实行渗透,从而实现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改进传统学校体育的教学、活动模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1改革课堂体育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学会用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偷快”为主调,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的优化。要克服教学组织形式竞技化的倾向。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应当是体育文化,而非单纯的竞技运动训练;应向学生重点传授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如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等,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应当是:完整系统的理论、文化知识传授与愉悦深刻的运动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多管齐下,散发渗透,深刻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内外均能得到变化与提高。

3.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必须明确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有效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有明确目的地给以辅导。不能仅局限于发放器材,或监督活动时间。既要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技术得到充分实践,又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运动,还要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联系起来。总之,要从学生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考虑。还应明确的是,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教育的过程,是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因而,必须考虑其教育性。其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俱乐部的形式;也可以是学生的体育组织,如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等,还可以是体育知识专题讲座等,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异彩纷呈,所以活动形式也应当是缤纷多姿。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体育活动应尽量与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重在课上所传授方法的掌握的练习上。

参考文献:

[1]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院学报,2000,(12).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方法教育逻辑思维方法实验方法

一、根据学科特点,掌握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的数量上讲有机物的种类达千万种,是无机物的近百倍。尤其是有机化学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机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也相当多。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于是在教完甲烷、乙烯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要从结构出发,了解每一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比较不同类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掌握有机反应中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等等。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教育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乙炔”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乙炔分子的球棍结构模型,介绍乙炔分子的结构后。我让学生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班里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其化学性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又特别强调了官能团的作用,再次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官能团)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存。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学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为逻辑思维方法,即进行化学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过程,最后上升为理论的形式。逻辑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的无序主要是贮存在大脑中的各知识点的无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抓“双基”的落实,抓知识点的横纵联系,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交线成网,使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便于有序地贮存在大脑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能够透彻理解。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解题时,将新问题纳入网络中,产生对应的迁移。

教学中,我首先强调有机物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的熟练性和规范性。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各个概念的落实。再是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如在学完烃和烃的衍生物后,可以列以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以提高比较和记忆。

类别通式官能团代表物主要化学性质烷烃烯烃……

基础知识掌握后要引导学生横向联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了烃的空间结构后,学生已掌握了乙烯的平面结构,即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如下练习:下列结构中,所有碳原子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A、B、仅仅在横向上产生联想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纵向深入,加强纵向化学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即学科内综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联想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多的知识信息和解题方法,从而迅速解答题目,一般可通过对综合题的分析、练习来达到目的。如: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知识后,都知道有机物的结构和衍变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衍变关系来进行归纳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纵向深入,把不同类别的有机物进行有机联系。例如某有机物A有如下转化关系,若G中含有四个碳原子,分别写出A、B、C、D、E、F、G的结构简式?通过对该题的练习,使学生对卤代烃、烯烃、醇、醛、羧酸、酯的知识(特别是衍变关系)得到系统复习和比较,思维纵向发展,形成了知识链。

可见根据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类属关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不断形成科学的思维的方法。

三.以实验方法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纵观中学化学教学,在这种层次上的科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守恒法、极限法、图像法等。而实验法是又是有机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活动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3、启发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4、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求异”的目的。

如:在讲授乙醛的性质的时候,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强调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并让他们根据他们所操作的实验结果引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些课堂实验,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又如:在醇、酚、醛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中,先以一组设疑作为前导,启迪思维:(1)做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为什么要用无水乙醇?而做醇的氧化实验时用95o/o的乙醇?(2)苯酚为什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这组实验设疑不但可以促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而且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一边巡回指导,用敏锐的眼光扑捉学生心灵的信息,一边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巧妙、及时设疑:(1)醛与新制Cu(OH)2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蓝—绿—黄—砖红色沉淀?(2)做银镜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否者会引起什么现象?通过这组设疑,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实验小结时,将一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留给学生:(1)以实验结果归纳醇、酚、醛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有哪些共性和差异性?(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丙三醇、乙醛、苯酚、苯甲醛。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了醇羟基,酚羟基和羧羟基的活泼性的比较后,我就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学都能通过测量对应钠盐的PH值,比较三种不同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在很多教学中我都采取了学生实验证明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友威挑战的勇气和批判思维这一创新人才必备用金素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通过设想方案、动手改进、展现成果的探究过程,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激发了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教与学具体协同过程中进行,只有重视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徐其彬: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教育教学有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