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

知识舞蹈论文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来自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

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专业培养模式;舞蹈学与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特征;发展

随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时代、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群众舞蹈的普及发展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它已成为我国艺术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因此,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活动特征及发展进行研讨,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进行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并广泛活动在社会各部分,所以,又构成它是社会性舞蹈,它不像专业团体必须是适应于舞蹈专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专业舞蹈,并带有一定商业性。而群众舞蹈则不受期限,只要条件可能便可舞蹈,更无经济任务。所以,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自己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紧跟时代脚步

群众舞蹈要表现时代特色,首要是引领时代文化风尚。舞蹈艺术在当今时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群众舞蹈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寓教于乐,把时代文化精髓吸收并蕴含于艺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与发展。

(二)贴近群众生活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典型、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并对它们有真正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群众舞蹈根在民间,在社会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群众舞蹈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走进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别表现不同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反映其社会关系、精神和意志、理想和愿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缺少真正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精神境界的群众舞蹈。我们在强调地域风格、特色、继承传统同时,又必须着眼当今时代审美需要,以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作品来显现中国人的灵魂,特别是显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四)表现生命之美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线条、造型、画面、旋律、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生活内容,触动人们心灵,满足人们审美需要,陶冶人们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干部,不仅要进行舞蹈普及提高,还有创作、教学、示范等任务,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向及各方面信息,从而有利开展工作。首先要有好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舞蹈理论、编舞技法等舞蹈本体的一些有关知识,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艺术知识。群众舞蹈是一门社会学科,我们工作对象包涵社会各阶层的人,不了解人和社会,我们工作起来定会困难重重。要掌握这方面知识,靠两方面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群众舞蹈组织者、建设者,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拥有献身精神。

针对今后群众舞蹈如何发展,一是要建立理论研究队伍。对群众舞蹈活动、实践进行科学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群众舞蹈工作,尤其针对那些平时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觉得只要能为基层单位编几个舞,辅导他们跳起来或再夺个名次就行了,这恰恰是忽视了自身价值。而有的长期从事群众舞蹈工作,注重学习研究,有丰富经验,有自己工作方法和实践,很好的概括总结就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建立理论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创作队伍,群众舞蹈的提高狠抓创作,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创作,给群众舞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总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给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为发展群众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在当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动态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海宁《花灯》艺术生命生机勃发的启迪[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6篇

型性人才。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近年来从人们对文化领域的观点及对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社会现状角度的眼界,都发生着巨大的观念性的变化。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是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需要大批舞蹈文化综合性人才,来掌控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方方面的各种竞争。但是目前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背后所反映的诸多问题是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集中表现:一方面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上舞蹈人才闲置所造成的人才浪费。归根结底,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舞蹈文化市场对现代社会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需求的改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培养模式思维理念与社会文化市场相脱节,因此及时调整培养现代舞蹈综合性型人才的理念,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舞蹈人才资源培养与文化市场需要协调发展

70年代以后,中国舞蹈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形成单一程式化的舞蹈培养教学模式。在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放在舞蹈专业技术等方面,注重高精尖舞蹈人才的培养,而忽略相关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即便是高师也是按照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训练学生,不考虑培养模式及其培养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化和电子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形成的程式化的舞蹈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如在文化市场经济调控下,舞蹈人才只有技能这一层面的知识,就显得尤为狭窄,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及质量要求与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因此,舞蹈人才资源与市场的配备需要彼此相适应进而协调发展,否则,必然造成舞蹈人才资源的浪费。

1.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当今舞蹈文化的发展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首先是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舞蹈人才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舞蹈文化市场决定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方向、舞蹈人才分配和利用及层次与规模,反映着舞蹈文化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从社会需求及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舞蹈人才就会以较高的价格工作和服务社会。反之,则以低价格服务和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舞蹈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舞蹈文化市场机制是由供给、需求、价格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市场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舞蹈文化生产和经营行为决定着舞蹈文化产品和舞蹈人员劳务的供给。因此,舞蹈人才就成为舞蹈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中心环节。对舞蹈人才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的要求。由此来对抗经济市场中各方面的价格争战。

2.适应市场经济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匹配条件

由于一方面单一的培养模式产生的舞蹈人才,使社会的分流途径,大大降低,一些剩余人员经潜伏隐形的自由流动,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各个方向发展,其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舞蹈文化市场及行业内部的混乱。另一方面培养舞蹈人才的单一化模式,造成行业内规模和层次难以提升,缺少向其他方向发展和转化的条件和动力。据调查目前专业院校与高师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多是固守单一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舞蹈人才主要是专业知识面,即在高师院校课堂所学的舞蹈专业基本技能与舞蹈组合。在舞蹈课程设置上对相关的理论的知识课程设计的不多,现有的课程设置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合当前市场工作要求。在用人单位工作中,在校所学的基本技能和单纯的舞蹈组合远远不能胜任工作中的需要。特别是个各中学课程只开设音乐课程,舞蹈课只是作为课外活动开设,要求高师专业院校舞蹈毕业生同时还要具有音乐理论和实践知识。由于市场经济要求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高师舞蹈人才,面对学生要会教授舞蹈音乐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面对演出观众要会创作好的舞蹈作品;面对专业演出团体和文体活动,要懂得经营管理、合理统筹安排及排练创作作品等等,都要求舞蹈人才具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面对社会市场经济下带来的各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相反对一些没有工作机会的舞蹈人才,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现在每年有40%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由此可见,舞蹈文化市场要求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的创造性舞蹈人才,既具有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经济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及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舞蹈边缘学科知识及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化。

二、培养舞蹈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分析:

当今舞蹈文化市场对于舞蹈人才资源的培养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这就需要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是综合性,而不能单一。那么,如何培养具有适应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舞蹈人才,研究与舞蹈文化市场相配套的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由显重要。

目前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在舞蹈教学中,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导发现教学模式,二是程序教学模式,三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四是“问题”教学模式,五是案例教学模式,。六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在“指导发现”和“掌握教学”的教学实践中,均采用了问题指导语,使学生经课前及课上的观察并发现实践,在课后对所发现的有关知识和自己练习中的体会自我归纳概括。如在舞蹈课堂上,老师先提出技术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授课中,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心态和体力,从而更好的配合老师完成上课内容;在“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案例”“问题”等教学模式中,均应用了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课堂技术理论知识,按动作或节奏或情绪等形式,划分成不同形式的训练组合;在“程序”“指导发现”“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强调对新授的技术要以元素步骤的程序进行。以基训课为例,在舞蹈授课过程中,学习“探海翻身”,首先必须进行韧带的开软度训练。第二加强学生各个关节的力度和能力训练。第三掌握动作要领及相关的动作平衡的关系。第四在以上的基础上组合完成动作。否则学生难以达到动作的质量要求。实际上在每个舞蹈技术动作中,都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身体能力。

在舞蹈理论教学中,以上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并不断总结创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如在舞蹈理论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舞蹈课堂更加直观化,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设舞蹈多媒体制作技术课,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现代化大城市如上海的高师舞蹈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舞蹈多媒体制作――运用电脑科技等技术,把舞蹈动作或与舞蹈作品内容相关的情景等画面进行数字编排制作,形成了做为舞蹈作品辅助手段的直观印象,向观众解释或提升创编者的创作思路。这种形式的舞蹈作品,加强了舞蹈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更好的表现主题。丰富了高师院校舞蹈课程设置体系,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可见,对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社会舞蹈文化市场的作用下,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就是培养具备舞蹈专业技术实践与理论知识;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与经营能力;培养具有传统与现代文化知识和理念相结合,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舞蹈文化产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举.艺术―文化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8

作者简介: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45-01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舞蹈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较高的舞蹈技能,使其毕业以后可以担任中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课程,进行舞蹈方面的研究。或者毕业之后做舞蹈演员、舞蹈艺术管理人员或者舞蹈编导等工作。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舞蹈表演类人才以及教育类人才,然而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少拥有具有丰富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都会跳舞,但是普遍缺乏舞蹈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对于培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不利。

(二)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钢琴课、古典舞基训、舞蹈欣赏、声乐表演、剧目排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创编、艺术概论、芭蕾舞基训以及舞蹈教学法等。不难看出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中关于理论课程比重比较少,更多的是以实践课为主,一个星期的实践课程会安排4个课时或者8个课时,但是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个课时。这样很容易导致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很难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思维。

(三)教学方式

以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由教师传授,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展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指导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示范一遍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练习,如果练习方法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手上。

二、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问题

目前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且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将舞蹈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也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很难有效提高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质量。同时,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如果教的太简单可能会使专业舞蹈学生的才华被浪费,如果教学太难的话,很多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二)进一步完善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

1.强化舞蹈理论教育。一般,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输出方向主要是舞蹈演员、舞蹈教师,不管是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掌握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舞蹈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舞蹈技能以及多种舞蹈教学方法。同时,通常高师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成绩相对较差,而且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丰富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

2.注重舞蹈基本功练习。针对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联系,只有打闹了根基,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现代舞、民族舞。教师在传授舞蹈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3.根据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一名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也可以,基本上的工作内容就是娱乐节目比赛、文艺节目、编导能力以及舞蹈编排等,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舞蹈能力以及舞蹈编排两大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加强学生舞蹈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培训,同时会及时将我通过很好的掌握舞蹈编排以及舞蹈表演的要点。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不仅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当然教师也应该一旁加强指导。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应该多学习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法,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幼儿园以及中小学生、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她们的身心特点采用有效的舞蹈教学方法,其中幼儿以及小学生就比较适合采用启蒙式的舞蹈教学方法。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定期到幼儿园以及中小学实习,通过实践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以后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8篇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让舞蹈艺术教育构成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并不断向其他领域释放舞蹈美育能量,向人们生活的深处不断渗透,此课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聚焦受众群体

高校教育中明确艺术教育的作用,前提就是必须要对在校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诉求的明确。明确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只有明确了这几点,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时,才能做到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就调查结果而言,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舞蹈知识相对较为匮乏,究其原因为成长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们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让他们去接触舞蹈艺术,虽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几乎空白,但是他们渴望学习舞蹈艺术,认为这是高雅艺术,可是局限于不懂如何去欣赏舞蹈;另外只有很少一些学生从小受过专业的舞蹈教育,这部分学生多为舞蹈类艺术特长生,他们对舞蹈艺术尚有初步认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实在是看不懂舞蹈,因而对于舞蹈艺术一点不感兴趣。针对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受众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大多以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既考虑到大学生艺术爱好的多样性,又考虑到了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目前而言还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舞蹈理论课科目设置不全、课程内容设置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舞蹈艺术社团(实践部分)对普通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等。所以在探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问题时,还需以人为本,从学生受众主体出发,对于推进舞蹈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重视授课方法

高校艺术授课工作核心出发点就是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别是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跟艺术人文类学科的思维有很多不同之处,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冷静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但艺术思维相对欠缺。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艺术思维具有形象话、感性化等特征,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当今艺术教学活动中常常忽略了受众的思维方式特点,其实只有将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受众群体的思维空间,提高受众群体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舞蹈理论课堂上培养形象化、感性化艺术思维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教学互动。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体现为:首先是形体上的互动,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用肢体表达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做各种动作,加深受众群体对不同舞种特点的理解。其次就是思想上的互动,最主要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特别是鼓励学生结合舞蹈知识讲授和舞蹈剧目的赏析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全班讨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综合水平和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各学科知识,特别是受众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讲解中国古典舞时,可结合相关文化类型、历史背景、等知识,使学生既能了解历史,又能对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大概认识,了解中国古典舞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进行重新阐释,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再比如讲解中国民间舞时,根据各民族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以及等来解读不同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点和差异,这有助于学生们了解民间舞这种由群众自行创作、质朴而又富生命力的舞蹈形式。同时有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欣赏水平。区别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这种教学形式,组织舞蹈艺术社团也成为当今艺术教育做得好的学校所常采用的一种舞蹈艺术教育形式。通常组织舞蹈艺术社团,其中舞蹈艺术社团团员可以是学校在校的艺术特长生,还包括一些爱好舞蹈艺术的文艺积极分子。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高校内专业的舞蹈教师对舞蹈社团团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给这部分团员排演舞蹈节目,使舞蹈社团可以成为校内艺术教育活动的带头组织。这种教学模式的有一个不足点,在于这些舞蹈社团组织的活动大多局限于舞蹈社团内的成员,社团外的学生大多对于参与这些活动的信心不足,时间长了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舞蹈社团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这就不能达到利用舞蹈实践对广大普通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由于很多外边条件的限制,很难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舞蹈艺术实践中去。但这绝不是舞蹈社团脱离大部分学生受众群体的一个借口。这就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解读高校舞蹈艺术团体的功能,让广大学生都能更好的熟悉艺术社团,这样也能更好地帮助美育教育工作。首先,在坚持建立舞蹈社团的原则上,可以多层次考虑如何发展舞蹈社团。这种多层次考虑的一种实现方式就是可以在班级、系、学院、学校各级分别建立舞蹈艺术社团,如此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和进入到舞蹈社团的训练中去,使舞蹈这门艺术能够更好的面向每一位渴望学习和了解的学生。当然每个级别的舞蹈社团的定位和目标可能都不一样,班级或者系级这样的基层舞蹈团主要定位于如何普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加强舞蹈艺术美育教育,因此在舞蹈团员的选择上,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舞蹈团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而全校这一级别的舞蹈社团主要目标在于充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背景,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精品类节目,可以选择更大的舞台上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

(三)转换教育观念

无论是舞蹈理论课还是舞蹈实践课程,都对舞蹈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高校的普通舞蹈美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不再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但是舞蹈授课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价值所在。第一,舞蹈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于舞蹈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有全面的认识。第二,舞蹈授课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应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各学科。把各科知识和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舞蹈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舞蹈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教育工作中,以全新的观念和认识,运用全面的知识体系,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结语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育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高等教育引入舞蹈教育内容以后,很多政策与规则通常由非舞蹈专业人员制定而成,他们认为舞蹈就是做扭腰、摆手等简单的肢体动作,学生只要学好了这些肢体动作,高校舞蹈教育就能获得成功。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他们忽视了舞蹈本身的内涵和代表的思想,导致舞蹈教育成为了锻炼身体的课程。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在时代环境影响和自身固化思想下学习舞蹈,降低了舞蹈学习难度。这样虽然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但是未考虑到舞蹈本身的情况,没有站在人才培育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致舞蹈教育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舞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舞蹈教育只有基本阐述,舞蹈表演的教育不能将生活情感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来,对舞蹈技巧训练过于重视,忽视了将舞蹈的美感表现出来。学生在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的过程中,脸部表情没有相应的变化。W生在舞蹈学习中面无表情,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很难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也降低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为高校舞蹈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不重视舞蹈理论教学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也增强了一些舞蹈理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过由于舞蹈教师不重视理论知识,理论课教学显得过于沉闷,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其实,舞蹈理论知识属于一门单独的学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沉淀与发展,都代表了其他学科各个时期的表现与存在。舞蹈也是一样,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舞蹈的风格及发展过程,从而准确抓住舞蹈所需的情感氛围,这样的舞蹈才能真正打动人,也让今后的舞蹈学习有了良好基础,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站在长远角度来看,则存在极大的隐患,对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四)舞蹈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各高校舞蹈教师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由于我国舞蹈研究生全面培养体系建设滞后所致。从规模上看,很难和其他学科相比,因此,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很有限。同时从现有的舞蹈教师来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学校引起重视。

二、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而一段高水平的舞蹈只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音乐与舞蹈是息息相通的,只有优美的舞蹈与惟妙惟肖的音乐的科学结合,才能震撼观众的心。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佳人曲》有三美――舞美、古乐美和吟唱美,因而一开始就“夺”去了观众的呼吸,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舞蹈只有与音乐巧妙地结合,才能创造绵绵不断的奇迹,才能使舞蹈更具内涵与魅力,从而感染观众。所以舞蹈专业的学生要提高音乐素养。在舞蹈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节奏感较强,舞蹈动作与音乐就协调。因此,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灯、舞、美、服,是舞蹈作品的辅助元素,亦有点睛之笔。舞蹈艺术与美术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两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作品主题思想、人物特征与剧情发展服务的。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学习绘画,并了解《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如:红色常象征着激情、热烈、冲动,它让人有热血沸腾与意犹未尽感觉。在中国,红色常代表喜庆(如婚庆常用红色);红色还是中国的“符号”(如中国奥运会“鸟巢”的中国红);红色在中国有时候还意味着血腥与屠杀,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有红色场面的诠释。不同色彩的表达与运用成就了张艺谋作品的《红高粱》、《十面埋伏》以及《英雄》等,同样黄色也成就了张继刚的《千手观音》。由此可见,舞蹈的灵魂不但是音乐,还有色彩和舞美。所以,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二)改革舞蹈教学方法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舞蹈教学方法的转变,除了是转变某些教学活动与手段以外,还要转变以往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尽量将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意识融入进来,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索问题的精神。第二,转变教学观念。应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第三,转变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舞蹈能力。首先,在训练舞蹈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表演性组合,为学生今后在舞台上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舞蹈教学中要强化学的观念,即在每次舞姿与造型的训练中,都要通过最完美、最投入的动作进行展现,让学生想象自己面对的是观众,而并非是学生。最后,教师要做好动作的讲解,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舞蹈动作,感悟舞姿中蕴含的精神与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了解并掌握舞蹈艺术的灵魂。

(三)增加舞蹈理论课的比重

舞蹈和常规学科的艺术学科有很大区别,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常规学科的教学大纲计划模式也有一定差异。在我国各类教育中,主要采用教学大纲计划模式,虽然该模式能够推动专科课程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但是也让课程显得过于呆板僵硬,缺少变通和人性化因素。在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中,仍然采用统一的模式,舞蹈教育在教材使用与课程制定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对于理论课程而言,不仅有专业课,还要增加舞蹈理论课程,让学生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舞蹈作品如何利用音乐进行构思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提炼和发展、舞剧和舞段的形成等。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走向社会极为有利,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上,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编导能力。

(四)加强舞蹈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舞蹈文化渗透的含义

何为舞蹈文化渗透?其实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定义。文化渗透,就是如何在舞蹈教学把舞蹈文化也传播下去,这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是相似的。在如今的高校舞蹈专业中,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就是指除了专业素质以外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情感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等。而这些除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刚好又是高校舞蹈教学中所忽略的。文化素质,就是对与舞蹈有关的其他多种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思想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三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知识素养就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修养等。情感素养是指舞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舞蹈是一门通过舞蹈动作来实现传情达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以动传情”,没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是毫无吸引力的,因此培养舞者的情感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如果再不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是很难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的,对舞蹈事业的发展是会有所阻碍的。

(二)舞蹈文化素质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的高校舞蹈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大多从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是舞蹈教学的一个缺口。其实,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的,试想,我们从人文素养、情感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素养发展的。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着的。

二、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一)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关键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要提高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其他科目的文化知识,如音乐知识。要想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可以从舞蹈鉴赏课着手。鉴赏课,其实就是注重“观看”和“欣赏”,正因为这不是实践,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这种课不重要,甚至认为这是很空泛的课堂。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仅仅限于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复制和模仿,更多的是一个思维活跃和引申的过程。当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一边看一边讲一边议论的形式,让学生居于主体动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舞蹈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整体,但当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便成为了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结合、互不分离的。可以说,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完整的舞蹈。音乐素质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时候,同意不能忽略音乐素质的培养。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舞蹈“延伸意识”;舞蹈“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0-01

一、舞蹈“延伸意识”与舞蹈“感知能力”的概念释义

舞蹈“延伸意识”和舞蹈“感知能力”是一种“感性的”身体意识或感知。舞蹈表演者在舞蹈时身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能力是我们要认识和研究的关键。舞蹈“延伸意识”是指舞者在舞蹈时意识支配身体向身体之外的方向延伸的行为;舞蹈“感知能力”是指在舞者在舞蹈表演时对自己身体一种觉察能力。舞蹈“延伸意识”有强弱对比,舞蹈“感知能力”有大小之分。

二、舞蹈“延伸意识” 训练的出发点及目的

上肢运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主要是肩胛骨的运动,肩胛骨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上肢运动的可能性[1]。本训练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上肢在额状面上的运动,开发肩胛骨外展能力上;目的是学会正确使用身w后,通过舞蹈“延伸意识”训练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测量指标

1.指尖距。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手臂呈一条直线时,上肢与地面呈水平、上至与地面呈45°和上肢与地面呈135°时的指尖距距离。结果见表1:

2.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右上肢与地面垂直和右上肢与地面水平时掌指关节的力度。结果如表2:

(二)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后的比较。第二阶段-有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研究对象的掌指关节力度都比第一阶段训练-无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的掌指关节力度大。

右上肢与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065>0.05,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5,小于0.01,则表示有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对拓展舞者身体感知能力(垂直方向)有显著的影响。右上肢与地面垂水平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103>0.05,则证明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00

(三)指尖距增长值与掌指关节力度增长值的相关关系。将指尖距和掌指关节增长值呈“棒状”,即强正线性相关关系。采取线性回归方法编辑该散点图,得出相关性系数R Sq Linear=0.833>0.8>0表示两变量存在较强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指尖距的增长对掌指关节力度的增长有较强且积极的影响,即在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中,舞蹈“延伸意识”的强弱对舞蹈“感知能力”的影响是积极且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研究受试者的测试结果显示,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有利提升舞者身体表现力,对拓展舞者身体语言有重要作意义。经过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受试者感知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舞者“指尖距”的增长与力度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可以依据不能舞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舞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舞蹈训练。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0.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第二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10):122.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文化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现状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以培养学生的舞蹈知识是必须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市场发展方向。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阶段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从学校一下子进入社会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而且学生在校学习的多为课本知识,很少有实际操作,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工作之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好的胜任。同时,教师应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理论知识上多教授学生编造的能力。好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自己成立培训班,但是由于刚刚毕业好多经验都缺乏,所以他们在教课时也会存在许多问题。老师在平时的教课中要给学生多提供些方法多举例让学生多丰富些知识。

二.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

1.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舞蹈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摆正舞蹈学习的态度,老师要以自己为准则让学生从行动上被老师的举动感染,更加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或者书本知识结合具体情景的方法等等。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遵循市场需求、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上的成就又要有实际操作的本领。老师要弄明白目前市场的需要,明白公司对员工的需求来完善学生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巧。根据这一发展目标,老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拓展课本知识,编造更为生动新鲜的舞蹈增加舞蹈的种类。充满新鲜色彩的舞蹈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并记住。老师在选取时要注意选取作品的实际操作性一定要适合大学生学习才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从浅入深,从内到外体会到舞蹈的魅力。领导学生热爱舞蹈热爱国家,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让舞蹈发扬光大的根本之一。教师应将舞蹈的动作步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是学生快速的感受舞蹈的本质,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创作舞蹈的热情。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来让祖国更加的有生机更加积极向上进步。艺术是需要在国家发展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的,发展需要适应中国国情发展需要。上课时老师需将表演结合技巧运用以及舞风的选择,在戏曲中选择合适的舞蹈,二者相结合,情景投入,才能将舞蹈表演发挥到最好。

3.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不能是单独的存在,它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所以老师在教授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上实际的操作。老师除了在理论知识上让学生学习,更要在实际操作中着手,培养学生表演技能以及各方面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与所学知识接轨。学生只有在自作自我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如果只是单纯的吸收理论知识是很难有所进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实际操作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学校在学习中完全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办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举行各种舞蹈比赛,让学生有了竞争的意识,才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舞蹈学习在实际中不断进步。学校也可以为学生谋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了机会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另外,除了实践也可以增加欣赏课时,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实践也是不可取的,要结合适当的动脑课程,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会动脑思考舞蹈的深层含义,这样,老师就可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知识,做到一边欣赏娱乐一边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改变以往舞蹈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把握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定位,突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和舞蹈人才,是社会对舞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现实需求决定着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一)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 

新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历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二是以身体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开发研究。 

(二)舞蹈自然科学与舞蹈教育 

为了全面准确、深刻系统地揭示各种舞蹈人体现象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对舞蹈自然学科结构和内容的构建就必然涉及到影响舞蹈者生物属性各因素的相关学科知识,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探索与攻关,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舞蹈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分支。 

(三)高等舞蹈教育的内知识结构 

面对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舞蹈高级人才,舞蹈教育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来改革内知识结构的组成。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整合发展的原则 

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及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科学性原则 

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舞蹈认i卿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学的科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为教学内容。这里的代表性指的是具有“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的观念,,,选择具有这些观念的动作不仅能代表不同文化的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组织练习,能使学生在少量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 

(三)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现成的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应用实践的操翻巷力。 

三、高校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分:u或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新的“以能力为中心”教育教学模式,体现在舞蹈教育上的那种专业分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等僵死了的专门教育。必须突破这种传统教育格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精心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使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教材要向知识舞蹈方向倾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调整课程设置,还要特别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摒弃以全概精的思想。 

(三)改革传统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但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一言堂”的格局,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教法。 

总之,高校的舞蹈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应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55-02

摘 要 创造力是舞蹈专门人才的最高能力,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结果和归宿。长期以来,在我们民族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不大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态美感和动作美造型能力。因此,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应该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以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从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关键词 舞蹈专业;教育;创造力

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舞蹈创作中,都离不开创造力的参与。舞蹈表演中蕴涵着创造,一些作品只有通过表演才能被人把握。舞蹈理论研究也蕴涵着创造力的表现,舞蹈理论要构建出一系列的舞蹈概念可以对现存的舞蹈资料进行解释,并将这些舞蹈资料组织起来,给舞蹈领域带来新的阐述或指出新的方向,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创造力,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组合分解重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离不开舞蹈教师的创造力;在舞蹈创作中更需要创造力,要创作出一个舞蹈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要通过舞蹈同行们的检验,表演,展示,和评论,没有创造力,很难经得起推敲,也很难编出振奋人心的作品。因此,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果,是归宿。”

1 促进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儿童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的部分是舞蹈教师的指导,以及不断的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他的表现之中。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安排的舞蹈创作是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相对于学生的自觉创作,这种实践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促进他们创作过程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是创新的前提。增加舞蹈的创作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

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关系密切,包含着知识的成分。知识对于创造力的作用,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如果就创意来说,一个人必须先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他才可能谈到创造。要想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必须具备这个领域内的知识,否则,他很难评价这个领域的问题,也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而且他可能重复前人已有的发明。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在舞蹈专业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同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在舞蹈领域,陈述性知识是相对与舞蹈实践而言的回答舞蹈是什么的知识,比如舞蹈的历史,舞蹈人体运动科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等等;程序性知识是舞蹈具体操作的知识,涉及舞蹈具体的操作,如舞蹈技能技巧训练,舞蹈的表演等等。舞蹈技能技巧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掌握也是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一个衡量标准。舞蹈通过直接的技能训练可以达到舞蹈动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很可能只是某种局部技能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不是整个创造性的提高。在舞蹈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舞蹈人才舞蹈程序性知识即的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知识,也可以称舞蹈以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3 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舞蹈课;多元化知识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从我国现存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所谓特殊,体现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均衡,特别是对艺术知识知之甚少,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不适应的。在现金将教育价值指向人的基本品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公共舞蹈课终于进入了部分大学校园,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足以看到他们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舞蹈美育同样适合于大学生这一理解能力强、情感和思维活跃的教育群体。探索适合这一群体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摆在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舞蹈课的教育价值

1.扩大知识面、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舞蹈不仅是肢体、情感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舞蹈汇集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乐舞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运动学以及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结构,舞蹈的这一特征对于整天验算公式、埋头读书的学子们来讲,无疑是在他们面前敞开了一个新的知识天地,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活力,填补了知识空白,完善了知识结构。

2.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中国舞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舞蹈课逐渐进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行为,能够作用于青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调节青年人正确的情感表达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气氛。然而,我国绝大部分青年处在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茫然无知的状态中,而是崇尚那些标榜“自由、个性、狂暴”的西方流行舞蹈,对畸形舞蹈文化的追求,形成了部分青年偏狭的人格,进而造成一些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不和谐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的舞蹈艺术教育承负着通过多层次审美活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当代青年,此外,还承负着使民族传统舞蹈艺术繁荣的任务。

二、公共舞蹈课实施方法的构思

1.明确公共舞蹈课的目的,提升美育理念

针对普通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舞蹈课,这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而是普及教育,这种学习不是作为从业的本领和职业的训练,而是一种美育意义上的艺术素质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学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个性、独具创新能力的时代,需要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开拓性的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应从培养世纪新型人才规格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公共舞蹈课的意义和地位,它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新的层面,优化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了二十一世纪美育理念。

2.多元化知识与多样化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人们按照传统的观念将舞蹈教学视为以技能为主的形象化教学,而将舞蹈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几乎不触及,而针对普通大学生实际进行的舞蹈课教学,要从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目的出发,突破这种单一的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在内容上应强调多元化,如可设形体课、古典舞、芭蕾舞、中外民族民间舞、舞蹈史论、舞蹈美学等技能课和理论课,给学生一个全方位、多元化、丰富多彩的舞蹈天地,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形成一个宽大范围的课程空间,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舞蹈作品的赏析,使他们由舞蹈技能形态知识延伸到所涉及的运动学、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文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从多元知识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文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学分,采取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这就使得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超越了在大学校园仅仅为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更能体现大学生公共舞蹈课的价值。

目前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尚无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就开课学校而言,也是教师们根据情况凭经验各自为战,亟待于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研究,尽快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

3.课程设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拥有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舞蹈知识空间,舞蹈教学还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统一起来,将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校园舞蹈队这一措施必不可少。在带动广大学生接受舞蹈美育的教育方面,校园舞蹈队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舞蹈队的同学,他们的表演不一定很到位,但因为是来自身边熟悉同学的表演,更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能使学生作为欣赏舞蹈艺术作品的一个过渡和衔接,从而达到普及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如果在舞蹈的选材和编排等方面,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欣赏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题材或事迹进行编排表演,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欣赏和关注,这也是高校普及舞蹈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避免有演出就组队排练,没有演出就解散的状态,应有专业教师带队训练形成制度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舞蹈队的作用。所以,普通高校应尽量创造条件,组建大学生舞蹈队,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有效途径。

大学生公共舞蹈课的教学是在高校中通过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一种尝试,这是一种新层面上的舞蹈教学,如何建立起科学规范,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实践,探索出适合这一层面的舞蹈教育教学方法,我们相信这是一条充满生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