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不一定需要很高的广告投入,可以做到“花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对于急于建立品牌,找到更好销路的农业相关产品来说,良好的广告创意自然是其实现目标的倍增器。

一、农业广告创意的作用

对于当下我国农业广告主来说,农业广告的作用一直被刻意忽略。其实,在农业品牌的创立过程中,一个好的创意会取得事半功倍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1.良好的创意是农业品牌塑造的倍增器

农业广告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范畴的商业活动,最终自然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农业广告创意是否有助于农业广告活动达到其宣传的预定目标,是衡量广告创意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可以使得一个品牌一夜成名,而糟糕的创意则会使一个好的品牌蒙受污点。

2.良好的创意有助于农业广告的信息传播效率

形象、生动、创意十足的农业广告,能够完成其有关产品信息的告知与诉求的职责,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维持受众兴趣的持久性并能启发受众的思维。

3.良好的创意有助于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保持较高的地位

农业广告创意所体现出来的表象当然是诉求有关产品的信息,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是优秀的广告创意必须具备的元素,这样的农业广告作品更耐人寻味、更富有品位。比如,上海光明乳业为“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沪演出而专门制作的一幅企业形象广告,这幅利用大提琴和白色乳牛的斑纹做成的广告,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形象。整幅画面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音乐生动起来又提升了牛奶的艺术感。

二、农业广告创意的表现方式

把农业广告创意形象通过有效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以此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是农业广告设计的灵魂和关键点。设计师根据广告产品属性,运用合适的艺术手段,结合适当的宣传媒介,将创意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广告最终的沟通目的。

1.直接表现

展现产品最突出的优势或对某一点适当夸张,再以形象艺术化的手段加以加工,创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来引起受众的注意,加深对产品的了解,从而唤起购买欲望。

(1)展示产品的外形

广告表现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展示产品外形来传达商品信息。这种方法虽然单纯,但用在很多农业产品上却十分有效,如农业机械、果品、水产品等,通过优美的画面直接展示产品的外观,良好的品种或者优良的种植基地等,这种画面常常带有震撼的视觉效果,仿佛置身于其中,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2)展示产品的功能

即表现产品的功能性,表达产品的“现场感”和“可信感”,达到眼见为实的视觉效果。以良好的效果展示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每个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会想到产品的功能性,这种“美好的愿望”正是在广告策划中要充分利用的方式。提前展示功能性能够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形成惯性思维,在潜意思中加深印象,从而在今后的购买中印象良好,多次购买,这也就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

先正达劲彪杀虫海报广告就运用了这一表现方式:谷仓满满代表丰收,一望无垠的丰收背景突出视觉效果,达到了广告的诉求目的。丰收的背景是每一个农民消费者希望看到的结果,结合产品的功能性,让消费者顺应广告者的指引的路线走,给一个漂亮的“印象分”。

2.间接表现

在表现农业广告创意时,直接的表现往往过于直白,内涵不深刻。因此,可以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对比衬托的方式、比喻象征的方式或形象展示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以引起受众丰富的联想,加深对产品的接受力。

(1)对比衬托的表现形式

对比衬托就是指在创意表现时运用对比法和衬托方式,以自己的优势与同类产品的不足来对比衬托,从而突出农业广告的主题。比如先正达福戈海报,把福戈形象化地和其他产品进行比较,用自我诉说的语气得出结论:“用福戈,杀虫又壮苗”,形象地强调或揭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心理感受。

(2)比喻象征的表现形式

运用比喻表现策略常常通过与农业广告主题的本质特征相似,而且又是以受众所熟悉的事物来延伸转化,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先正达大能海报利用拳击手出击,代表迅速、见效快这一特性,来揭示大能用于小麦田除草又快又好的产品特性,这种借用比喻的方式,揭示了简洁而深刻的产品理念,令人看后难以忘怀。在细节上以麦田丰收为背景和产品宣传的对象贴切,切合主题。在整体上统一效果,色彩以暖色为主,黄色和桔黄色与麦田色相符,形成统一的海报效果,耐看且美观。

(3)形象展示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企业logo或者标准图形等突出展示来表现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形象展示表现除了突出表现品牌或企业形象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着意突出商品的象征形象。所谓象征形象是农业广告设计创造出来、能代表产品性格或特征、并在长期的传播中已经根植于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种表现方法实际上是品牌或企业形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情感表现

(1)情感体验形式

农业广告的情感体验表现法不直接去描绘产品的功能与特点这种直白的表现形式,而是着重表现消费者如何享受到广告产品所给予的愉悦的心理感受,赋予商品很浓郁的感彩,能从感情上驱动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购买的欲求。如伊利纯牛奶的《早晨篇》、《中午篇》、《晚上篇》,创意将乳牛拟人化,记录一只乳牛一天的快乐生活,就像一个美丽时尚的女孩子一样的娱乐和生活,喜爱音乐,享受爱情,保养美容。用这些快乐的生活情节来表现广告主题“快乐的乳牛,牛奶才更有品质”。快乐是有感染力的,这种表现能够引起消费着的好感,而这种表达方式就是运用了情感体验的表现形式。

(2)情感依托形式

情感依托是指利用受众喜欢的形象来进行广告表现,以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广告具有内在的说服力,从而使受众对商品产生一种情感。如伊利的“伊利,为梦想创造可能”就用了大家喜欢的体育明星刘翔来做广告宣传,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

(3)情感联想形式

情感联想是指利用受众曾经拥有过的情感经历或经验,和广告中的内容产生共鸣点,从而打动消费者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引起他们丰富的情感联想。人们在对广告表现的审美过程中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时,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广告的表现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则金龙鱼的电视广告就是运用了这一表现形式。广告画面是这样的:傍晚,万家灯火,窗前站着盼望亲人回家的人,撑着红灯笼的小女孩在翘首张望,广告词是:“快回家,快回家,你的心,你的心不要再流浪,黑夜的人们快回家……”金龙鱼的这则广告将“油”和“家”联系在一起,由家的温馨,家里的合口的饭菜,联想到好菜离不开好油这样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赋予了金龙鱼食用油一个“家”的更深刻的主题。这种情感诉求,营造出意犹未尽的境界,比平直浅露的宣传攻势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起到了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深深地打动受众。

4.营造气氛

(1)夸张和烘托

广告传达的信息必须真实,但表现手段上可以进行艺术上的夸张。广告夸张就是指运用艺术手法对所宣传对象的品质或特征进行明显的夸大,以加深或扩大受众对这些宣传对象本质的认识。烘托则是对宣传对象的存在环境和条件进行喧染,以烘托产品的性能和特征,如光明牛奶所做的《百分百好牛篇》,就是利用活泼可爱的卡通牛的一系列行为,来烘托牛奶的好品质。

(2)诙谐与幽默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作为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区域性强、品种多、易受资源限制和环境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天然相联等特殊属性。农业的创意即是把创意理念引入农业,是一种拓宽农业生产途径、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业态,它既有创意产业的一般特性,又有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指发生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动力之一,一般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如耕作制度、农业区域、品种种子、栽培饲养、动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等,还可延伸和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关系中。

2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实践

2.1创意、创新的实践

回顾宁波市农业历史,有很多创意、创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稻生产为例,其创意、创新包括:品种的更换、更新(20世纪50年代的农家品种整理推广,60年代的矮秆品种引进选育,70年代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优质稻米品种推广,21世纪初籼粳杂交晚稻的示范推广),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20世纪60年代双季连作稻的推广,70年代稻麦三熟制推广,90年代种植业结构调整,21世纪农作制度创新),栽培模式的创新(三高一稳、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叶龄栽培、轻型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创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抛栽,盘式育秧,机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创新(重基早追后补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适施面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后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浆管理技术的创新(薄露灌溉,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促蘖,适时搁田控蘖,以水养胎,干湿到老),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的创新(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又如农作制度创新,这是浙江省农民和科技人员实践的伟大创举,突破了以前种植业的耕作制度范畴,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紧密结合起来,种养结合、间作轮作、套种套养、生态循环,开展了粮经结合(如稻菇轮作)、粮禽结合(如稻鸭共育)、粮鱼结合(如稻田养鱼、虾、泥鳅)、林下经济(如山林套种灵芝)、水产(鱼虾鳖)套养等模式,使单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光能利用、物质循环、多级转化、生物共生互补、生物的生态位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构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生产生态系统,做到物种上多种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种)结合、组合上多序列(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之间)、搭配上多模式、空间布局上多层次(间套种,立体种养)、资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上多学科综合配套、产品上多样化(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微生物产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取得的成效

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蔺草的挂网,解决了蔺草倒伏难题;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质和繁殖系数;喷灌、微滴灌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劳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作物生长对土壤的依赖;拉线(杆)授粉、棚内养蜂,提高了杂交水稻制繁种和草莓的结实率;吊针注射农药、肥料,解决了大树施肥喷药难的问题;茭白田套养甲鱼,找到了防治福寿螺的有效途径;南美白对虾套养中华鳖,能有效防治对虾病害;鸡稻轮作、稻鸭共育,使生物共生、资源互补、粮禽双收;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蔺草焚烧难题;从稻田挖沟养鱼到挖塘养鱼到稻鱼(虾、泥鳅、黄鳝)共育(或轮作)思路的转换,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设施栽培的推广,解决了蔬菜反季节栽培问题;精品农业、都市农业的提出,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延伸了产业链,且依托、服务、适应城市的发展,构建、培育了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化于一体的高层次、高科技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体验参于、美化环境等功能。

3宁波市当前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生产劳动者文化低、年龄结构老化,易受传统思想束缚,精力、资金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商品观念不强,竞争意识不强,因而农业创意意识淡薄、创新思想落后。

3.2设施手段落后,新技术推广速度不快,科技相对滞后。

3.3由于体制落后和机制僵化,缺少相应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在农产品和技术廉价的时代,农民缺乏对技术进行开发研究的兴趣,农技人员缺乏激情。

3.4农技人员忙于应付事务工作,直接从事科技工作、亲自参与试验和实践的时间少,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和重引进、模仿、嫁接而轻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的现象较多。

4推动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的途径探讨

4.1广泛地收集信息,积极向外学习

要创新,首先是要学习,引进、模仿、嫁接创意、创新农业模式和先进技术,这是最便捷、实用、有效的途径。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书刊、网络,开展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学习,加强创意、创新信息的搜索、收集、分析,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即推广应用。

4.2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来

实践出真知,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现新萌芽,酝育新思想,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在生产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灵感,是众多发现、发明的原石和见证者,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农技人员要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工作中,发挥好突击队和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至无穷的过程,得到提炼升华。

4.3学习借鉴其它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慢、应用少,应积极借鉴生物、信息、工业、医学等领域中的先进科技理念引领农业,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仪器设施武装农业,如在农业中积极应用机械化装备、化学工业、分子育种、智能大棚、太阳能温室、网络技术、分析仪器设备和循环经济、创新经济理念、工商业管理模式等。

4.4培育创新主体,开展自主创新

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而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是思维的蓝图。要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寻找新的灵感,虽然书本知识、外地技术、前人经验为新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也拓宽了新的思维,但这些技术与当今的前沿技术相比,已经落后,只有自主创新后的技术才是一流技术。

4.5有科学家精神,有企业家胆略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生态文明视角下创意农业的内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创意为纽带,以动植物自然生长习性为依据,充分融合现代工业、农业、信息、艺术等产业的先进技术要素,遵循生态规律,不断完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形态。

2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资源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长期以来,浙江农业依赖于资源高强度开发,当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发展创意农业,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化解农业安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有利条件

浙江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全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1创意资源条件比较优越

浙江南北跨4个纬度,南北之间存有明显的热量差异。浙江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存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壤、植被和农业布局变化多样,有3个比较明显的农业高度层。浙江东面临海,陆上多丘陵山地,农业受地貌的影响十分深刻,拥有沿海海洋岛屿类型、沿海平原类型、河谷盆地类型、丘陵山地类型等4种农业类型。整体上看,浙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450多个品种,已知植物3800多种,有中国的“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3.2创意思想基础十分雄厚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既是浙江发展的经验,也是今后浙江发展的总体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克服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制约,紧紧围绕“市场”,全面依靠“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意经济。资源总量小,但全省有120多个“中国特产之乡”;不产木头,却有全国最大的林业产业;不产羊毛,却有称雄国内的羊毛衫市场;没有皮革,却有驰名全球的皮革城。浙江人敢闯敢试,勇为天下先,催生了新时期的温州模式、台州现象、宁波经验,并将诸多“第一”写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历史,如全国第1批个体工商户、第1批私营企业、第1批专业市场、第1座中国农民城、第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社会思想条件,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蓝海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也将推动着浙江创意农业从创意农业产业向创意农业经济演进。

3.3核心产业实力日渐强大

现代农业科技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浙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构建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实力日渐雄厚。近年来浙江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的各个领域;浙江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推广,在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性成果中不断涌现出生物技术产品,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层出不穷。在理论和应用研究,许多农业科技领域都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水平,较好地支撑了创意农业的发展。

3.4创意平台建设突飞猛进

农业“两区”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在浙江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区”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阵地。截至2012年,全省公布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37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94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921个。201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两区”建设要与适应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这一发展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化部署,加快进程,通过改善设施、提升科技、做深服务、创新模式等手段,在“两区”建设上再迈新台阶。到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4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4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18.7万hm2。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11.01万hm2。产销对接平台成效显著。多年来,全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举办和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有力促进了产销对接。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50个,现场总销售额为8.1亿元,合同订货总额达92亿元。省农博会通过面对广大客商开辟客商专场,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农博现场洽谈订货。2010年美国、日本、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国内近1300个农产品采购集团、主要出口企业(商会)的代表到农博会现场参观、采购。2005年,浙江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原则,建立了“浙江农民信箱”。现系统拥有271.4万户真姓实名注册用户,有网上摊位16832个,建立了农机、粮油、畜牧等5个专业平台和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累计发送信件27亿封,短信25.9亿条,日点击量200万次,基本构筑起信息真实、诚信可靠、方便实用的网上农民社会。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农民信箱的功能越发凸显,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广阔。通过农民信箱,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农民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快速、便捷、免费地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和系统提供的其他服务。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00亿元,农产品电商卖家累计达到3.7万家。继遂昌在淘宝网建立全国首家县级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后,衢州、丽水、临安、龙游、德清等市、县先后在淘宝特色中国栏目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了特色馆,免费为农户及网商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服务。此外浙江还通过农展会、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客商专场,以及农商对接等多形式、多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既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打开了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也降低了商家的采购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直销,降低了市民消费支出,实现了共赢。

3.5农业创新活力日益强劲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和外来劳动力成为浙江农业劳动力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前突出。浙江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支农、智力帮扶、新型农民培养,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领军现代农业高级人才是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96年以来,浙江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按照“重点资助、滚动培养、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加大投入保障,全省约0.78万名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证书,为促进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人才引领和支撑。通过实施“浙江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省0.5万名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轮训;通过实施“浙江省农业系统跨世纪农业人才培养规划”,100余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100余名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余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各种措施的综合培养下,脱颖而出;2001年以来,浙江通过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省有0.1亿农民接受了各类培训。2013年,浙江省围绕“建平台、促转型、重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提出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规划到2015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左右。在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多年来,浙江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契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差异性的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具有高效生态农业本质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数字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等迅速发展,产品供应、生态保育、休闲观光、保健养生等生活服务的多功能性,不断在农业发展中得到重视和体现,农业转型升级进展迅速。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和多样化功能的体现,工商资本投资各种高效生态农业的基地建设,省内外的科技要素投入到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使得浙江的农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依靠功能转变和模式创新,浙江农业活力弥新。

4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北京密云多元组合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2004年北京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以观光农业为抓手,充分依靠创意理念,创造出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服务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品种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功能多元的创意农业园、影响广泛的创意节庆活动等。北京紫海香堤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建设“紫海香堤艺术庄园”,成功打造了在我国影响广泛,被各地普遍模仿的创意农业模式,在国内创意农业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汤河村的“紫海香堤艺术庄园”,核心区占地面积20hm2,园区分为“香草体验休闲”“汤河亲水休闲”2大功能区,种植了薰衣草、紫苏、马鞭草、洋甘菊等200余种世界珍贵香草品种,设计开发了“5大香草休闲”“4大爱情体验”“汤河亲水休闲”3类DIY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是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也是集“情景式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都市型农业”、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香草园借鉴法国普罗旺斯香草文化,以爱情为主题,浪漫为形式,以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对香草文化的包装和利用,极力塑造浪漫氛围,打造“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通过主题创意、经营创意、营销创意等多元创意组合,实现了生产、经营、营销的多元组合。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园区种植、观光、采摘为主的经营模式,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运用地理纬度,通过引进异国风情,创造出了新的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出了现代农业的浪漫、时尚元素,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诱导游客消费,增加收益,避免因趋同现象导致的不必要竞争。近年来,浙江通过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促进全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全省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可以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实现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转型升级。

4.2上海奉贤空间集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上海是我国较早探索和实践创意农业发展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上海各有关部门积极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水平,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意农业已成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奉贤区依托其现代农业和旅游良好基础,积极开展融合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的各类创意农业活动,成为上海最早开展创意农业的地区。奉贤区以“东南西北中”5大农业旅游集聚区为创意农业发展基地,构建起以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创意农业核心区,以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海湾都市菜园等4个创意农业特色园,即“一核四园十线”为主体的创意农业发展格局框架。一核,即形成了以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创意农业核心区。四园,即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海湾都市菜园等4个创意农业特色园。把庄行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创意农庄和创意产业、柘林绿都园区的以鱼虾养殖创意与生态环境创意配套、青村申隆申亚园区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森林创意公园、海湾都市菜园的提供蔬菜生产过程创意和创意产品,包括蔬菜精深加工创意产品等创意特色融为一体。十线,即将一核四园等创意农业主体,串珠成线,形成了10条创意农业观光休闲自助体验路线。奉贤充分利用自身的现代农业先发优势,不断丰富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激发了奉贤现代农业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经过整合全区的50多个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出森林度假游、市民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10条旅游线路,成功打造了“菜花节”“品米节”“黄桃节”等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效应显著。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安吉、临安等县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群。但整体上还存在集聚度不够,园区或基地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在未来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中,全省各地可借鉴该模式,实现区域观光休闲农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观光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

4.3四川成都区域联合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成都“三圣花乡”景区占地12km2,以红砂村的“花香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5大景区整合形成的“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内外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获得“全国4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花香农居”景区所在的红砂村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村民世代以种花为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200hm2,分为科技示范区、苗木种植区、精品盆花区、鲜切花展示区、川派盆景区、彩色植物区等6大花卉生产、观光片区,有茉莉园、百亩玫瑰主题风情园、维生花卉园艺等众多景点,以及近百余家休闲娱乐场所。通过发展创意农业,红砂村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赏花等主题为一体,花卉品种培育、技术研发、花卉生产、包装装饰、旅游休闲等全方位开发的复合型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幸福梅林”景区所在的幸福村,位于成都市成龙路西段,相传为纪念一位舍己救人的美丽善良姑娘“梅”而遍栽梅花,由于梅花又称“幸福之花”“五福花”,同时又是快乐、健康、幸福、顺利、和平的象征,故后人命名该村为幸福村。幸福村土地面积200hm2,现有梅花种植面积100hm2,面积堪称中国4大梅花之首;有梅花20余万株,且有许多生长良好的高龄梅花树;栽有品字梅、江梅、宫粉、玉碟、朱砂、垂枝梅、杏梅、樱李梅等梅花品种200余个。“东篱菊园”所在的驸马村,面积200hm2。“东篱菊园”景区内地形以浅丘台地为主。目前种植规模67hm2,品种100多个。大田栽种的春、夏、秋、冬四季,形成了独有的四季菊园景观。景区内有用扎制而生成的创意景点众多,如大熊猫、七彩风车、帆船、驸马桥等,在这里,人们可在花海中漫游,感受乡村田园风光,同时园中还收集了众多与有关的经典诗句、典故,提供菊园独特的菊蟹等美食。目前的东篱菊园已经是一处既有美景,又有丰富菊文化的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度假胜地。“江家菜地”景区位于江家堰村,江家绿色蔬菜品牌在成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均极高。“江家菜地”景区总面积200hm2,在提供优质蔬菜产品的同时,还为游客提供认种土地、认养蔬菜等服务,让游客能体验乡村生活的惬意与悠闲,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享受农业丰收的喜悦与乐趣。实践表明,江家菜地这种农家生活已经转变成为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修身养性的极佳生活方式。“荷塘月色”景区所在的万福村,区域总面积约71.6hm2,现有荷塘种植面积40hm2。“荷塘月色”景区依托数百亩荷塘形成的优美风景,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打造独特的人文环境,在景区内道路两边设立姿态各异的艺术雕塑,吸引大批油画家、国画家等艺术创作人员入驻从事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万福春光画意村,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景区内种植以“睡莲”“晚莲”等观赏性荷花品种,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景区内有收获季节赏画廊、精品观赏荷塘、莲花广场、乡村天空、万福春光画意村等景观,荷塘、水岸生态景观与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相互呼应,形成了荷塘月色独有的生态、人文景观。景区内还形成了书画加工,画框、画具生产,颜料、画笔、油布批发销售等产业。该模式在城乡结合部的几个行政村,建设成了以“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等数位中央领导亲临视察。该模式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通过创意设计,将农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业生产、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城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推动了各地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各地区各自为政的倾向比较明显,区域之间的联合和合作缺乏,导致景点重复、景区孤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聚效应无法充分发挥。浙江省创意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地理区位比较紧密的地区,可以借鉴该模式,打造更具特色,更能发挥各自优势的更大区域的创意农业联合发展区,实现创意农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平衡和协调,更进一步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4.4四川大英城市农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四川省大英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县境内的“大英卓筒井”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全县森林覆盖率37.3%。近年来,大英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努力把大英建设成“成渝走廊上快速崛起的现代产业高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生态田园宜居城市”。构建城市与田园和谐共生、城市有机生长、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集山水景观、特色丘陵地貌景观、生态田园特色为一体的自然绿色生态、社会公正和谐、城乡有机相融的生态田园城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新途径,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业态。2012年大英县与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开发基金会合作,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博览及休闲体验园区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打造汇聚现代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农业休闲体验、精品花卉展示、餐饮会议接待和儿童游乐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英县城市农博园。城市农博园引入创意农业理念,综合应用现代农业、农艺、园艺等技术,通过立体栽植,为植物提供更多空间,用农作物扮靓街道,用充满生机的绿色遮盖生硬的钢筋水泥,为城市增添美感与活力,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大英城市农博园计划通过建造城市绿廊、绿色墙体、屋顶花园、盐华寿乡特色景观、农业科普长廊等系列设施和景观,呈现豆绿稻黄、瓜果飘香,可观赏、可消费、可体验、可养生的都市田园美景。还将依托城市农博园举办城市创意农业博览会、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大英县城市农博园结合大英农村发展实际进行规划设计,把现代农业与商业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与传统民居相结合、与城市相结合。大英城市农业博览园是集综合性城市会展、城市农业展示、农俗文化展示及商业街区、渔业养殖及展示、原野“活水公园”生态农业种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其核心是模拟一个微型城市聚落,探讨、展示、实践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融入农业种植,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野外大田农业种植。它包括城市阳台农业种植、城市住宅家庭微农业、城市建筑屋顶农业、城市建筑单体立体循环农业种植经济、城市公共景观“微农田”农业种植、城市建筑外立面农业种植(生态建筑范畴)等新科技、新技术、创新性农业新概念,探讨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及能源消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探讨一种都市里自给自足的业余生活模式,倡导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生态平衡。通过探索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新途径,塑造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景相融、产城相融的城市发展新业态,为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底部基础再探新路。近年来,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特别是大量习惯了耕作的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进入城市后,其对田土的眷恋依旧,对农作的旧情尚余。而城市生活能提供给他们的,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浙江省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借鉴大英城市农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推动城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文化的更好传承,更进一步满足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5安徽临泉技术突破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政产学研的交流平台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要祝贺“2013第六届中国创意农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2008年开始,“创意农业论坛”已经连续六年在成都举办,今年的论坛有什么亮点?

章继刚(以下简称“章”):今年的“中国创意农业论坛”作为2013年成都科学技术年会的分会场,提供了创意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论坛了《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创意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都和北京城市创意农业旅游嘉年华模式,中国城市客厅农业发展状况和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意农业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创意农业美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启动一系列推广宣传创意农业项目的活动。如成都创意农业科普旅游季、打造四川最美乡镇创意农业旅游联盟倡议活动、中国创意农业十大魅力城市倡议活动、世界知名乡村景区(九寨沟)创意艺术展播等。

政产学研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交流经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创意农业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直接促成了一批创意农业项目的合作。如,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便与李学友家庭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规划、教育、服务、市场拓展等支持。同时,还首次举办中国西部知名商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倡议活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收入倍增的优美产业

记:很多人对“创意农业”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创意农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和通常提到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有什么不同?

章:创意农业将美学理念引入农业。近几年,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而创意农业结合这一趋势,取材于优质品种,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意农业便具有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七美”特点。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逐步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绿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意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成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有三大要义:一是新方向:转型打造增收增美的创意农业升级版;二是新引擎: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消费,成为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新转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创意农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产业。

记:如此说来,创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义高度契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章:是的。创意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打造农耕美学的教育平台。为什么创意农业对大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

比如,大家可以在很多创意农业景点进行写真绘画,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同时自己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不仅仅如此,创意农业也是美的传承平台。包括我们的一区一景、专业的创意街区、专业镇、专业合作社等。我们每个人都是美学布道者、传播者、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者。

记:创意农业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章:创意农业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问题。创意农业最大的亮点在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一方面,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来一产是一产,三产是三产,创意农业把美学、文化、创意通过农旅进行结合,打造城市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有市场基础,创意农业才能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而不是把城市农业和乡村农业对立和隔离开来。把辐射示范效应抓好,这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不理会乡村农业、只发展城市农业,这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走到了城乡统筹的新时代,这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利用老本行,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记:举个例子?

章:省内有个例子就是大英县。大英把农博园、中国死海等景点以点带面再连接成片,形成城市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好以后辐射到近郊农业发展圈,再辐射远郊农业发展圈,农业城镇化、就地就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四川郫县的农民李学友,通过微博进行营销,这不仅拓宽了销路,还使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农民”。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学友开始扩大种植面积,把领域拓展到生态农业。在这次的创意农业论坛上,四川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与李学友的生态农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营已经开始从个人转向公司化。

迅速崛起的创意农业

记:四川创意农业发展有什么亮点?

章:“中国创意农业论坛”连续六届在成都举办,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四川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代表地区。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创建休闲农业基地2.8万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超过450亿元,带动75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规模以上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300多家。

在刚刚闭幕的西博会上,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便参加了展出。他们在四川农业博览区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连续三届参加西博会。

记:“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章:“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将逐步向会展、博览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网购大会等。之后我们还将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举办稻草人博览会,还将去悉尼推介我们的创意农业产品等。

记:在创意农业方面您做了很多引领性的工作,那么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章:现在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国首席创意农民。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失地人数逐步增多,出现了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实现农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实现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使得很多学者们逐渐将他们的目光转移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中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创业等相关概念的探讨,而Bird最早提出了创业意向,认为创业意向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1],开创了创业行为研究的另一视角。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是农民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返回到居住地所在的镇(乡)政府所在地或县城周边准备创业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要想更好地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关键要对农民工创业意向做深入的研究。

在对个体创业影响因素的探究方面,早期大多集中于宏观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夏公喜等通过对南京市郊区(县)农民创业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创业呈现从近郊―远郊―县依次递减的趋势,当地的地理位置越靠近市(县)中心,那么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市场需求也越大,同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2]。朱红根通过对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3];徐晋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调查得出由于缺乏当地金融支持,农民工缺乏创业资金,打击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了创业意向[4]。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当地经济条件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2:当地政府政策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3:当地金融支持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成正相关。

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特质等微观环境对创业意向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创业者创业的重要动力源是为了主宰生活、自主安排命运,拥有比受雇于他人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个体的自主性越强,其对于创业的认知渴望性就越强,创业意向也越高;杨俊认为创业机会成本越高的潜在创业者,越不倾向于放弃当前的收入,来进行创业,是否进行创业,是企业家以机会的潜在收益和创业机会成本两个维度权衡的,最后做出是否创业的决定[5];张维迎认为成为企业家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资本,资本是重要的创业资源。当人们有比较多的创业资源时,不仅有创业认知的渴望性,产生创业意向,而且也有一定的创业认知可行性[6]。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B1,B2)

B1:农民工的自主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B2:农民工的风险承担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H5: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成本与其创业意向呈负相关关系;

H6:农民工个体拥有的资源水平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将国内外学者在本文研究领域内的论文、学术专著以及期刊等相关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基础。

(二)实证研究

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访谈对象主要是在大连市打工的农民工,征求他们对本文设计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主要是将编制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发放给农民工,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首先,为了验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我们运用克朗巴赫提出的Cronbacha系数信度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项数

.750 .762 25

由上面的量表信度分析表可以看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50,大于0.7,表明该量表的内在一致程度可以接受。

其次,为了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使用试测数据,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不低于0.5等标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六个维度,分析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六个自变量的Sig.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且偏回归系数与0存在显著差异,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六个假设得到了验证。随后,我们又进一步把控制变量加入了回归模型,其中,“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03、0.004、0.006、0.010、0.014、0.017、0.03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家庭人数”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大于显著水平,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总体来讲,控制变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本研究得出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1)农民工自身的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而家庭人数对其返乡创业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2)当地经济条件、当地政府政策、当地金融支持、个体特质、资源水平与创业意向呈正相关性;机会成本与创业意向呈负相关性。根据以上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使政府更加明确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实施重心。

表4 回归分析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Error Beta

(Constant) 3.655 .232 15.741 .000

性别 .051 .122 .028 .422 .034

年龄 .070 .039 .028 1.519 .017

文化程度 .079 .076 .030 .500 .014

工作经历 .104 .045 .067 .556 .004

创业经历 .106 .061 .079 .373 .003

家庭年收入 .095 .057 .052 2.764 .010

家庭人数 -.092 .116 -.144 -1.649 .100

家乡所在地 .102 .126 .060 1.314 .006

当地经济条件 .121 .029 .163 3.343 .000

当地政府政策 .175 .026 .291 6.662 .000

当地金融支持 .134 .026 .179 3.792 .000

个体特质 .114 .028 .152 3.221 .000

资源水平 .158 .127 .182 4.796 .000

机会成本 -.107 .027 -.127 -2.871 .003

但此次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人力和财力限制,样本的数量过少,且大多来自大连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如果可以取得更多的样本,研究的结论可以更具说服力;第二,此次研究在量表设计时虽然参考了大量相关标准,也采用了访谈等方式,以便做到尽可能准确,但仍然不能保证每个变量都有非常权威的参照,所以期待之后的研究能够针对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开发出更多测量量表;第三,此次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影响上,而对于农民工个人背景(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等)对主要研究变量的影响没有进行深入讨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局限。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研究中应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以获取更精确的信息;第二,开发更适合我国农民工特性的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第三,后续研究可以运用其他统计方法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可以开展不同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Bird.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夏公喜.大城市郊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郊区(县)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71-74.

[3]朱红根.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7-69.

[4]徐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查[J].2010:123-125.

[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3(20):19-26.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农村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26?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一伟大决策,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农业、农村、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它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而“三农”核心是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多元化、产业化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农村创业型人才恰好能担当此时代重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这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又能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值得我们思考。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皮亚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提出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在认知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维果斯基等把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近些年,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对所学知识意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倡导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情境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1]。

大多数学者认为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论是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有利的。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农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我国农业已进入多元化、产业化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仍沿用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论为我们当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用性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建构主义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1]。显然,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与农村创业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农村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到农业领域的就业能力,以便他们顺利地在广阔的农村创业。其次,农村创业教育培养是为“三农”服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高层的管理和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力创办学校科技创业园区,同时,学校与当地政府经济开发区、创业园区的通力合作,与养殖厂和农产品加工厂等农业类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学习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最后,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2],这为培养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将来有能力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3]。而我们认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或院校农业(生命科学)院系或高职农业院校在农村创业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及服务农村为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使学生达到农村创业型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识及其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内涵:

(1)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农村创业意识的培养关键是从思想上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从生存压力上认识农村创业的重要性。同时邀请一些成功的农业企业家到学校来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信心,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2)强调创业品质的形成

创业知识结构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涉及心理学、法律、财务、营销、税务、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涵盖了学校开设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踏入社会所需的社会学知识和能力,这都是构成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

2.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了解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提高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对准确选择、设计或施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1)系统性

农村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到农村创业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构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校应尽力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创业设计大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丰富大学生们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是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只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培养模式,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推广价值[5]。

(3)时代性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在探索和构建模式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劳动力需要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党的十七大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了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连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6]。因此,农村创业教育应运而生,符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保证了人才的时代性,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按照市场需求和目前我国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服务农村经济原则

创业型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创业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之一是为农村培养综合性创业人才,并使之成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符合社会需求原则

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为用人单位所接受,是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则是符合社会需求。农业是立国之本,目前中国的农村,机会多、潜力大,等待开发的领域很多,急需大批人才到农村创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也是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号召,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7]。所以高校要加大基础投入,打造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以专业为核心的自主创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另外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

4.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1)制定强调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教学计划

创业是智力和能力并举的创新实践活动,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具有很强社会实践和创造性特征的综合能力。创业素质是创业者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因素的总和,是创业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创业教育要把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作为重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农村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2)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服务“三农”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农村创业型人才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新农村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农村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农科类高校在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在校内举行一些创业设计大赛和邀请一些成功的农业企业家来学校演讲,来提高该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三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为提高人才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动手技能,各高校要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挂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养殖场、饲料厂、饲料兽药经营部、兽医门诊、食品加工厂、科学院部分的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要让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体,教师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其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学科结构、水平结构,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8]。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培训,使教师接受创业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使教师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9]。最后,学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农村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理论与实践水平。还可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10]。

三、结论

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加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各类人才。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人才宝库,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既可以为农村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素质,又可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多赢之举[11]。大学生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机遇。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农村创业精神与农村创业能力[12]。

参考文献:

[1] 李诺娅. 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41-45.

[2] 甘成英.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6(1):49-51.

[3] 陈祖福.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6(5):3-5.

[4] 刘芬.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 D].暨南大学,2008.

[5] 李国志.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6] 周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基于面向农村创业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80-182.

[7] 李旭,秦 彤.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2):42-43.

[8] 段宁,苏培安,刘仁道,等.农村创业人才专业素质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J].2001,18(1):68-73.

[9] 徐铁辉.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9-42.

[10]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总体情况

(一)组织参加海峡论坛成果丰硕

以“海峡论坛”为平台,本着展示福州“双新双创”发展成就、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并通过考察交流,促进两岸创业创新团队合作共赢的理念,紧紧围绕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两岸“双新双创”发展的主题,邀请淞富峰茶业(台湾)、山霖峰茗茶、旭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乐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台企代表以及原南投市代表会主席许天送等10位台湾嘉宾和福建省云中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清碧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大陆嘉宾参加了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福建省乐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永泰县农业局就永泰县农产品和文旅科技产业升级扶贫致富开发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其余企业代表分别就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随后的考察中,安排台湾茶企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吴依殿会长以及春伦、闽榕等福州知名茶业企业代表开展了“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福州)茶产业交流对接会”,台中市茶商业同业公会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签订了《海峡两岸茶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茶产业合作交流机制,搭建了两岸茶企合作交流平台,为下一步交流茶产业生产技术和市场开发等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休闲农业对接交流

引导在榕台资农场转型升级,指导在榕休闲农业业主与台湾项目对接交流,引进台湾新的业主从事休闲农业。结合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发,引进台湾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因地制宜,依托沿海、山区和平原地理特色,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区,在福清、长乐、连江、罗源等沿海县(市)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在在榕台商示范带动下,我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如晋安快乐园艺、闽侯朝阳农场、福清琳鹏观光休闲农园、福清闽鳟等休闲农业精品园。在第九届海峡论坛的交流中,连江县望江园与台湾南投县日月潭农场、连江县赶海一号与台湾南投县草湳湿地农场也积极结对子,不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在今年的海峡论坛交流行程中,我们带领台商实地考察了渔溪碧峰寺山400亩茶园、闽侯朝阳农场、神龙谷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寻求合作机会,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对接。许多休闲农场积极引进台湾粉萼鼠尾草、桑葚、台湾肉丝瓜、尊龙火龙果、台湾水果玉米等台湾优良品种。作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为福州休闲农业长足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机。

(三)加强项目资金扶持

今年安排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专项资金,对在榕台资农业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补助,共计补助5个项目合计50万元。此外,今年专门上报市政府,为台创园争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次性下达70万元,累计100万元。

(四)加强人文交往与科技交流

抓住对台合作优势,坚持围绕“两个服务”,深化榕台农业合作与对接,突出青年交流,扩大农业基层往来。4月30日, 120多名台湾青年文创精英齐聚春伦茉莉花茶文创园活动,两岸文创同仁一同感受茉莉花茶文创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指导台创园开展“台湾青年创业农民中华农耕文化福建行”活动,邀请了13名台湾对接企业代表、台湾农业专家、台湾创业青年(含首来族4人)赴实地参访交流,促进两岸农业交流深入开展。支持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申报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台湾从事农业的个体商户和台湾青年前来创业、就业,寻求合作。

二、问题清单

一是台海局势不稳定的影响。受台湾方面现行政策影响,严重制约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加之台湾经济持续疲软,导致台商来榕投资弱化。

二是合作项目总体规模偏小、领域偏窄、效益偏低。目前福州的台商农业投资项目多为零散的台湾企业和个人,主要是为了利用福州相对低廉的农业要素资源价格,种养台湾优良农业品种,导致大型台资农业项目少,台资名牌企业、拳头产品不多。

三是政策协调机制不够科学。在种源引进通关方面国家政策尚未放开,存在许多制约瓶颈。榕台农业合作项目经营中存在着征地租地难的问题,土地政策不够灵活,台企和农户的合作缺乏完善的合约制度,对榕台农业合作项目的发展壮大造成不利影响。

              三、建议清单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现。通过创新性思维,将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产品形式发生改变,让传统农业发展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不仅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产业效益来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1-3]。

空间布局是区域创意农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热荨?蒲А⒑侠淼目占洳季帜芄淮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意农业形式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主要以农业区位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游憩带理论等为支撑[4,5]。这些理论对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空间布局除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农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集聚效应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对各种要素的统筹考虑。

1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等相互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用创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将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文化活动、乡村生活、田园景观进行对接和融合,使产业的绩效不仅有特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美食,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一定深度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全产业链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构限制,带来产业融合而成的乘数效益。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1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

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生产作为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6]。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技、设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则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区域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农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方向等,以保证创意农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

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条件。空间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7],即是一个地区创意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支撑条件,也对区域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外部约束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应。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时,必须深刻认识各地区空间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确定如何布置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

1.3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

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支撑。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态、娱乐、历史、村落等要素[8,9],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拓展农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设计、文化、演艺、包装、金融、旅游、饭店、宾馆、交通等第二、三产业提供配套。因此,区域内各种配套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状况,也就成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所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

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产业,具有农业生产、创意创新、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消费者对创意农业的需求不仅包括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品,还有观光体验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客源市场范围和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客源市场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客源市场的需求层级、需求结构等[10,11],都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规模、结构和业态选择。

1.5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

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保障。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地区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计划性干预,可以起到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当地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方向。

2基于全产业链的辽宁省创意农业整体空间布局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又要注重当地条件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场内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考虑创意农业核心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配套和关联产业的发展[13,14]。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可有效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结合辽宁省农业区域布局情况[14-16],将辽宁省创意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辽河平原农业区、滨海农业带、东部山地农业区、西部丘陵农业区和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等几个板块。结合各板块的农业现状、相关资源、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全产业化发展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板块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业态形式[17-19]。

辽河平原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区域内城镇居民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娱乐运动和健康养生,业态形式为体验园区、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特色农业观光区等。滨海农业带区分为辽南和辽西两部分,客源市场以省内城镇居民和省外旅游者为主,发展方向为高端精品农业生产、特色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渔业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精品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花卉观赏园、海洋渔家乐、海岛生态休闲农庄等。东部山地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省内高端消费者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林产品生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休闲农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高端农产品创意加工厂、休闲庄园、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外对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感兴趣的消费人群,?l展方向为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农业文化体验、高新农业技术教育等,业态形式为农业遗产体验园、民族村镇、农业技术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区等。辽西北农牧结合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及周边省市对沙漠农业感兴趣的消费者,发展方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业运动、科普等,业态形式为沙漠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沙漠运动基地、农业科普园、生态林休闲基地等。

3辽宁省各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3.1辽河平原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市的新民县东部、康平县南部、法库县大部、辽中县和市郊区平原,铁岭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西部平原,以及盘锦市所辖各县区和锦州东南部平原。该地区耕地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素有“粮仓”之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科技条件突出,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地区之一。

基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要素状况,适宜围绕以养生、娱乐、科普为主导功能的科技型、娱乐型创意农业全产链发展。该地区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如下:沈阳市以城区为中心,构建“三带四线”的格局,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和沈阳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东部生态观光、南部休闲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创意体验为主导的格局;在盘锦、鞍山、 营口、辽阳的平原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依托,设置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农业园区、庄园、村落,并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农业体验带;鞍山市、营口市适宜依托林果种植业,设置林果产品生产、副产品创意加工和农业景观观光园区;铁岭平原地区适宜以沈阳、铁岭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依托当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类花卉种植基地,布局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观光休闲型创意农业基地。

3.2滨海农业带地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滨海农业带在空间划分为辽南滨海农业带和辽西滨海农业带两部分,辽南包括丹东东港市、大连市、营口鲅鱼圈和盖州市,辽西包括锦州凌海市、葫芦岛兴城市和绥中县。滨海农业带的陆域农业、海域农业均较发达,是辽宁省水产、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产区。

辽南滨海农业带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以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达,客源市场除省内居民外,还有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外的游客,适宜建设高端创意农业庄园、特色海洋文化体验基地等。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在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聚集区内建设高端科技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创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以庄河、旅顺、金州等地区为主,依托区域内高端水果和花卉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构建以特色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创意农业休闲园区;在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营口鲅鱼圈等沿海地区,推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渔村人文资源以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渔业要素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辽宁省南部海洋渔业休闲带。

辽西滨海农业带地处辽西地区,是东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的联结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辽南滨海农业带。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陆地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海域农业以海洋捕捞为主。该地区创意农业的布局,适宜以京津冀和内蒙古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依托当地海岸旅游业,发展以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北方特色渔家乐集聚区。

3.3东部山地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抚顺市和本溪市所属县区,丹东市的凤城、岫岩、宽甸三县,以及铁岭市的西丰县。这一地区北靠吉林省、西临辽宁省中部平原、西南接辽东半岛丘陵地区。该地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林区。东部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区特色农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则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支撑。

基于东部山地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状况,适宜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创意农业度假区。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县、桓仁县和铁岭西丰县为核心,利用地区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优势,将特色林产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进行融合,高标准打造融林业生产体验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休闲养生基地;在丹东市的宽甸、凤城等沿鸭绿江地区,依托江水景观、农作物生产、朝鲜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和特色田园为主的主题型休闲村镇聚集区。

3.4西部丘陵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朝阳市所辖各县区、阜新市的阜新县和清河门区、葫芦岛的建昌县、锦州市的义县和北镇与凌海的西北部。该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西与河北相邻,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属半干旱气候;农业主要以旱作物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为主。该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此外,该地区拥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

西部丘陵农业区适宜以省内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为主的创意村落聚集区、高新技术型创意农业生产和加工聚集区。该地区空间布局如下:在朝阳县、喀左县、绥中县等传统村落,以创意乡村生活为核心,发展以传统乡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体验村镇;在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观光、农业技术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3.5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旅游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农业旅游经济以乡村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从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旅游树立品牌、创新农业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品质,以及制定农业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创新理念、措施和规划为我国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农业旅游经济

农业旅游经济是以乡村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平台,以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体制变革和技术的运用,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要的不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农村、农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领域,强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3创意农业旅游

3.1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提出

创意农业旅游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笔者认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的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创意旅游活动。[2]

3.2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

由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到农业创意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创意元素为核心;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创意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实际上包含了上述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和农业旅游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从农业旅游的角度对三者的优化结合。从创意旅游的角度,它强调在旅游者参与互动、以创意元素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从创意农业的角度讲,它把旅游产品贯穿于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益、高价值含量的“三高”创意农业生产中。从农业旅游的角度讲,它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它把创意农业观光、农事劳作、农业研修、乡村度假、农家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购物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是创意农业生产、创意旅游活动、创意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创意型”旅游方式。

作为农业旅游的一种形式,创意农业旅游与传统农业旅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建立的资源基础已由一般农业转变为创意农业,它以创意学、旅游学、农业景观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具有旅游价值的创意农业资源和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和布局。

4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关系--以海南为例

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一直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以此带动省内经济发展1988―2009年海南 省旅游产业总收入连年均以两位数字递增 (其中2008―2003年为17.03%,2003-2009年为13.41%)。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旅游以形式多样、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泛不断地将农业与旅游联系起来。特别是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的形成,各种创意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目前,海南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农家乐、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等几个模式。

创意农业旅游形式即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同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创意的构思活动、新颖的主题,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的旅游区形式或者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在示范同的展示与示范,游客观摩、农民学习模仿,使农业技术推广由行政命令型转变为示范带动型,为农业科技 成果辐射推广做贡献。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就有33家,其中著名的有: 海口绿枫农庄、文昌龙泉乡园、香世界庄园等这些示范点每年接待客流量达上万人次。使当地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元以上。 创意农业旅游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有以下几个共点:

首先,为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参与现代产业分工和分享现代产业利益找到了有效途径。据海南省旅游局统计,2008年底海南现有农家乐近50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l500多万元。在农家乐工作的农民每年净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

其次,提升产业层次。创新农业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在创新农业旅游中,既要做到发展生产,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由单纯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产品、文化产品、休闲产品的转化升级,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贸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实现协调发展。创新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旅游业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顺应了城乡社会融合的要求,促进了城乡互动、市民与农民的交流。[3]

5创意农业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带动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旅游如果缺少统一规划、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必将导致当地农业经济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创意农业旅游得以循环发展至关重要。

5.1利用市场机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是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要改变农业旅游园区职能不清、角色不明的命运,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人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优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机制。依托市场,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管理,经济激励,科技发展和教育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5.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规范农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颁布《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

5.3依托高新技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保持“农游合一”特色

从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始就要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及其配套技术的应用;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修复技术,及时对农业旅游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因此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变先污染后治理为“源头削减和事后修复并重”的模式,建立环境保护协调机构,优化环保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旅游环保产业体系的建设,最终达到农业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4开展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应当仅是专家、学者或政府的事情,它必须落实到企业、单位和个人,只有全社会真正理解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并将它贯串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实现[4]。旅游企业应加强雇员教育,通过培训,使雇员具有环境意识,能够识别绿色材料和绿色产品,尽量少采购一次性产品,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使之资源化,实现垃圾的新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2] 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农业经济 Agricultural Economy,2013(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村职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1-02

1.创业教育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创业教育的含义的: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培养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教育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拱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创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基于两个层面进行:面向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广义的创业教育出发,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对一部分学生则从狭义的创业教育出发,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

2.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转变农民从业思想,引导农民积极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力度,在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其主要目的便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2012、201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其主要宗旨,有效引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从业素质,从业思想,以及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快推进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为留住农村常住人口,加快新农村建设,确保人民安定,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2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生源不断流失,农村适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务农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本地农业特色产业不受当地农民的青睐。这种状况往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博白县为例,博白人口接近200万,农村人口更是过半以上。从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成果看,博白县的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当低,新生代农民没有种过地,不愿意回乡务农,更不要谈农村创业了。他们普遍认为体力劳动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良策,不能灵活运用本地及社会资源进行创业。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正是博白县成为贫困县的原因之一。

2.3企业需要县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课题组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到广东一些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企业更加青睐于实践应用能力强、具备创造能力、冒险精神的人才,而那些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受欢迎。因此,我们认为具备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社会对职校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基层劳动者的素质和造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因此,全面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培养基层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责任,而开展创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目前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里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其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方面更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创业教育思想不统一,重视不够。这几年来,农村职业学校逐步引进创业教育课程。但何为创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等问题在学校里并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重视,仅仅把创业教育做为一门课程归结于政治课范畴,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由政治老师完成教学即可。

3.2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学科还处于启蒙阶段,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学术研究与教学培养模式的转化等还处于较低层次水平。创业教育的理论基本上来源于国外的研究,本土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尚未形成。对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而言,相关的理论更是一片空白。农村职校往往只是征订一本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因此,农村职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显然是异常苍白。

3.3家长、学生思想僵化,就业观念陈旧,缺乏创业意识。职业教育在传统上只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达到轻松找到工作的目的。因此,这种教育只是更多地鼓励人们去找好的工作岗位,而不是自己制造工作岗位,导致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想得更多的是能否找到好工作,而不是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问题。这种教育下的学生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创新意识,将来大多数只能成为一名呆板的技术工人。

3.4农村职校缺乏必要的师资。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既包括创业知识、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社交、营销、管理等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这门课程要求任课老师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水准才能胜任。然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师资本来就比较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根本没有。学校只是安排如政治教师之类的文化课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这些教师都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创业教育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全吃透这些理论知识并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

4.农村职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采用适合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农村职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是我们所关注的得要问题。课题组成员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农村职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4.1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清晰定位创业教育理念。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统一思想,实现从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向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清晰定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农村职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也是培养能创办企业、独立创业的精英教育。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诱摺U庑├投者将来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创办者,也可以在企业中创造性地改变企业现状,成为实现企业的新突破的主力军。

4.2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有效的理论支撑。农村职校可以依托本校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兄弟职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从创业教育的思想定位、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估办法等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下,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成员由职校领导、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等组成,组织和指导职校创业教育的系列活动。

4.3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以专业为基础,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技术创新本身也是专业学科知识的一部分。首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让学生理解创业的本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在未来人生发展中的作用;其次,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进行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强化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对于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以后创业打好基础;第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竞赛,创业模拟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开拓视野,增强创业信心;第四,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资源,培训当地农民创业,在发挥农村职校服务农村职能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悟到即使是在家乡,创业也是大有作为的事,激发学生毕业后在家乡创业的意愿,而不再走"学技术,外出打工"的老路。

4.4大力培训一支稳定而又实力雄厚的创业师资队伍。农村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必须具备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因此,学校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培训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以现有专业教师为基础,把教师培养成为学术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成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创业指导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创业指导能力;不定期委派教师参加校外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利用各种资源,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知识创新与提高。

在农村职校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仅仅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可以使职校学生转变单纯寻求就业岗位的思想,树立亲身创建岗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使当前存在的新生代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现象变为“农民创业”现象,努力促使农村中职教育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其兵.农村职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4)

[2]尹黎.职业学校应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宁波职业技术学报》2004.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1-02

现代化大农业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大农业人才是强农的根本,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该转换培养模式,走实现自身价值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体现高校社会职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农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农学类专业主要以大田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等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农学专业学生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外,同时还应该具有科研管理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研发与推广等工作的综合型、应用型农业高科技人才。

二、转变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充实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要求农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并重,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指导实践,所以对实践教学要求更多,因此学校设置“3+1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本科为四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最后一年在企业或者是涉农单位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内容。通过在企业和涉农企事业单位一年的实践锻炼,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也让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位,看到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和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关键能力

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果长期固守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必然会导致农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多数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复合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要促进学生知学统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应避免课程体系单一、结构失衡,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边缘叉性课程,具体可以分成几个类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科技讲座课程、身心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法律法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经济管理课程、交际与礼仪课程、文学基础等课程。改革后,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重视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领域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定位、学科发展、专业指导思想和特色,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以适当的科研奖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热情。同时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知到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联系与农学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如作物化学调控、作物逆境生理学、农业推广学、绿色食品生产等,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删减掉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更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这说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根据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利用依托垦区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环境,开展农资经销、特色农产品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动植物生产等相关的创业培训,从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分析及管件技术环节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除了开展创业课程外,还举办创业大赛、创业工作坊、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联系知名企业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本身就体现了开办和首创的艰辛与风险,因此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培训模式、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获得对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感知”,而后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就业教育。

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4]。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担当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农业院校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论文创新性不强、重复选题、对实践指导性弱、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学院建立健全了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章制度,组建督查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施、教师指导、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追责,建立毕业论文的奖惩制度,完善导师制度。入学教育中增加导师与学生交流环节,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课题组。由于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多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因此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早进课题组,尽早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培训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灵活安排毕业论文答辩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有助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宏涛,曹丽颖,吴a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50.

[2] 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9-83.

[3]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第2版[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史正宪等(2010)的《近年来中国农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把“农民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就业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农民创业教育也是近几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才兴起的,国内关于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民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农民发现和捕捉刚刚出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机会,从而在农民创造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时培养必备素质的过程。农民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创业教育在指导农民如何创业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 21 世纪,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创业者具备“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创业素质,而农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的这种类型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农民创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创业教育的主体方面,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相比大学生而言,参加创业教育的起点较低,参加创业教育中会因为创业理论晦涩难懂而难以继续下去等。创业教育客体方面,如创业教育环境方面,具体而言,像政府对创业的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等,这些因素会使参加创业教育的农民不能学以致用,打击他们参加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农民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将是致命一击。 因而,各级政府、农业院校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环境。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对我国农民的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成因。其次结合山东寿光市的调查,分析山东寿光市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最后就生态农业视角下如何大力推进农民创业教育提出基本对策。本研究的创新点就在于选择生态农业这个视角进行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研究农民创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对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本来就少,而且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生态农业这个角度对农民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笔者没有可以借鉴之处。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农民”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奴隶社会,可分为自耕农和隶农。封建社会则有自耕农和佃农之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农民的分化成贫农、雇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①由于农民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多维性,很难对这一概念作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国外在讨论“什么是农民”时也面临很大困难。在当达国家,农民(Peasant)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关于农民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界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农民”的含义逐步演变为拥有农业户口的人。当前我国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在读大学生或已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拥有农业户口,但是他们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具有干部身份,所以笔者不把这一群体归在农民之列。本文所界定的农民首先是拥有农业户口的人,不仅包括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它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能够独立谋求职业出路,具备开拓型和创业型特点的人才的教育。1991 年,在东京召开的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人的教育。它通过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两大方面。”

……………

(二)理论基础

1. 创业理论

创业教育研究包括创业的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创业者、创业过程以及创业结果等方面。创业基础理论较多,包括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领导理论等。目前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是创业者行为,行为理论也因此成为创业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行为理论认为,与成熟组织的管理者相比,创业者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大。创业者通常采用直观推断的思维与决策方式,并试图使其决策方式的潜在影响达到最大化。行为理论则侧重于从行为角度研究创业,这点与其他基础理论不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酝酿者、初学者、熟练者、持续者、习惯性创业者、拓展者。赫费(Hofer)和比戈维(Bygrave)认为创业过程包括 9 个重要的方面:始于人的毅力行为、发生于单个企业、涉及状态的变化、不连续性、整体性、动态性、独特性、先行变量以及对变量初始状态产生的敏感结果。然而,从过程的角度,通常认为创业过程包括机会识别和信息搜索、以及资源获取与经营战略两部分。②创业的外部环境。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单个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而将创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作为外部变量。因此,考虑外部环境的社会系统观点更有助于解释创业过程。目前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创业结果由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绩效及创业退出组成。目前对创业企业绩效的研究较成熟,对后者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创业动机的多样化、创业者类型的差异以及组织

形式的不同,构成了创业的异性质,因而对创业者绩效的衡量极具挑战性。权威人士认为,为避免测度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匹配,可以通过新创企业成功的数量和比例或者它们所创造的总价值来分析创业者的“创业生涯绩效”,据此来进行研究也许更为合理和有效。 ……………

三、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13

(一)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13

1.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13

2.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14

3.创业教育对象整体素质偏低..... 17

4.创业教育目标忽视可持续发展....... 20

5.创业教育师资缺乏......... 20

(二)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21

1.农民的培训教育发展缓慢......... 21

2.义务教育普及太晚......... 2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3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2]。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起着最大的知识集团的“核心”作用,高等教育是知识产业的中心,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在创建新文化、生产新知识,且将一部分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为核心力量,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3]。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理论知识,也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设置的实践操作及调查参观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是实践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农学专业的这些实践课程,目前基本是通过教师讲授技术措施的原理和操作技术要点,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高效益农田和作物学观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传统的实践课程内容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田间操作越来越少,传统的田间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如手工播种技术、手工除草等,进行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训练已经失去意义。

(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虽然传统的田间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但随着高效益农田面积的扩大和普及,对田间操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如种植方式不再单一,可根据管理水平、地力及排灌设施等来确定,这对学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播种的质量对田间管理和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由三分种七分管转变为七分种三分管,因此对播种时的田间操作技能及实践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

(三)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不断地出新机械,学生所学手工操作实践技能失去意义,且对机械的操作技能一无所知。

(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弊而无一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没有学生自主创新的内容,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居于重要的地位[4]。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提高的原动力,高等教育是传播知识、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支撑,更表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知识创新及知识的创新应用,而且是一种敢于冲破常规,锐意进取的意识,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5]。

(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时俱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农业改组、改造、优化升级,以及其他产业和农业的交叉渗透融合的要求,农学专业的实践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内涵和扩展外延。

1.增设新的实践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取消或尽可能减少传统的手工田间操作内容的训练,增加现代农业需要的新技术,例如在实践内容中增加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一些设计性、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业机械的改造、改良等;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给学生发挥的最大空间,开始由教师指导操作,逐步减少教师的参与,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后一学期的技能训练,可以给定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根据试验自己进行田间管理;做毕业设计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就业意向和兴趣自拟题目,自主设计试验,自己根据试验设计进行所有操作。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前沿性问题的讨论,如当今如何发展有机农业。

2.构造全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新的实践指导书,建设新的涉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将更加有利于各门课程实践知识的衔接和兼容的贯通,有利于增加新知识,强化新技能,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和课程内容的脱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重视农业技能实践训练教学,使涉农专业学生真正了解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原理、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实践技能。

3.探索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出发,结合理论课针对某项或某个领域有关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方法,大胆涉及,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践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实践指导方法上的开放、教学管理手段的开放、实践教学评价的开放。开放式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教育部评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测点之一。近两年来,我们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上逐步开放,2012年进行了一个班级的半开放式教学。在教师的把关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小麦从种到收的一个完整的操作及管理技能方面的实践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反应学到了不少东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与校外联系,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先后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农学专业校外基地达到5处,分布在遵化、迁安及周边市县。教师和学生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和调查参观。在今年的教改项目中,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合作作为一个特色进行突显,其中包括教师进农业企业指导和实践,农业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当前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定期到农业企业实习参观,学生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可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农业企业需要到企业进行并完成。

5.定期或根据农时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农村和农业企业是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农村为农学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也是农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去处。定期或根据农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社会实践,与农民进行交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不断地深入田间地头增长实践知识,提高感性认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也会学到很多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农民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泊头农民王文柱创造的“五种六收”的种植模式,在2005年就达到了亩纯收入3500元的高效益。

6.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小组,教师申请相关科研课题,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当前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部分系统研究,掌握了基本试验技能,在完成过程中参与了管理,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高校起着最大的知识集团的“核心”作用,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在创建新文化、生产新知识,且将一部分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为核心力量,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农学专业的实践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内涵和扩展外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赵燕.浅谈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J].学理论,2011,9:15-16.

[3]蔡克勇,张秀梅.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郭栋.对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S1:12-13.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国三农问题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在世界经济进入到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生产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成增收“法宝”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旧寨组里有一棵果树,树上结了12种不同的水果,桃子、李子、杏子……它的主人李仁贵介绍,该树使用了人工嫁接技术,每年都能结出不同的水果,他家因此有了吸引游客的“法宝”,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

创意农业是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据了解,目前北京已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年产值1013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年接待游客505.6万人次,收入6.16亿元。

目前,全国已有各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近3000个,其中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而这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新品种数9544个,园区人园企业2707家,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

提升产业结构“绿色通道”

创意农业产业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创意农业首先强调发展农业,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出创新的农副产品,然后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发展旅游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再将文化融合到产业里形成品牌,延伸到其他产业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厉无畏说。

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正是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示范园观光长廊里,金灿灿的大南瓜、碧绿修长的黄瓜,让人们既能感受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又能欣赏到“瓜果满天”的景点奇观。目前海南已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0多个,其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至近48%,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创意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创意应彰显文化特色

有专家表示,目前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创意农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因为他们将创意农业当作一种充满文化内涵与创意的新型生活方式,而我们国家对于创意农业的发展多停留于概念,在文化含量、产品创新方面仍有许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