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

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为显著特征的新军事变革,无疑也对军事物流保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未来战争中,有先进军事物流做支撑的强大保障能力将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从宏观角度来看,第四方物流发展满足整个军事物流系统的要求,最大整合了物流资源,减少物流时间,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物流效率,第四方物流能解决整个军事物流的主要问题。将第四方物流理论应用于军事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军事物流力量,加快军地物流一体化发展进程[3],促进军事物流专业、顺畅、精确、高效,在未来战争中充当好作战保障生命线的角色。

1.1第四方军事物流的应用模式

当前,我军军事物流制度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军事物流组织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被切割为多个部分,各单位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同一种类保障机构,近在咫尺,只因隶属关系和业务系统不同而不相往来;同一区域,同一驻地,存在多个职能相同的单位;但补给保障时舍近求远。此外,军事物流保障内容过于繁复,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突出,造成样样有、样样松的现象,严重影响作战保障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第四方物流整合、集成军队的物流保障力量,并充分利用地方的第三方物流资源,以追求军事物流保障效能的最大化。第四方军事物流可以有以下三种应用模式:

1.1.1独立的第四方军事物流领率机关。全军联勤是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趋势,可以成立独立的物流领率机关作为全军联勤保障体系的领导机关,通过全军物流信息集成平台,来组织实施诸军兵种间联合物资保障而形成的军事物流供应链。其保障实体独立于三军之外,负责对全军战略性物资保障、重点建设物资保障进行统一筹划和组织实施。由第四方军事物流为部队用户、军事物流供应商、地方物流供应商等客户提供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并利用其成员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为各客户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其组织模式如图1。在这模式中,第四方军事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的领导者和枢纽,集成多个服务供应商的资源,重点为各个部队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方军事物流建立和完善通用、专用物资目录,对保障内容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保障对象上,以服务部队客户为龙头,带动其他成员企业的发展。执行该模式的好处是服务对象及范围明确集中,客户的商业和技术秘密比较安全。第四方军事物流与客户的关系稳定、紧密而且具有长期性。但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客户的业务量要足够大,使参与的服务商所得到的收益较为满意,否则大多数服务商不愿把全部资源集中在一个客户上。

1.1.2相对独立的专业军事物流公司。这种模式通过成立专业物流公司,联合军、地第三方物流进行第四方军事物流发展。专业物流公司将物流活动与部队截然分开进行管理,是一种专门的物流管理公司,为各部队提供即时的军事物流服务。其组织模式如图2。

专业物流公司是为了执行部队的全部或主要物流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独立的管理、财务;②为所属部队和区域进行物流服务;③承担为各服务部队物流业务提供预测和决策的义务。从其特点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军、地物流的动态联合组织。在目前地方第三方物流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军方公司利用其对军事业务和需求信息的熟悉和掌握,将具体物流外包给其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自身进行第四方物流的管理,作为其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对第三方物流合作商的资质进行规范和考量,让有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渐参与军方的物流保障,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1.1.3物流园第四方军事物流服务模式[4]。物流园区是一个物流作业的功能区和物流企业在一个地理布局上相对集中形成的一个区域,其在整个物流流程中是物流服务的一个节点,是一种专业性的货物配送转运集中区。其地址应选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从物流园在物流流程的作用来看,具备两个特点:①从组织运输角度来讲,物流园是货物的集散地,而货物运输通过物流园这样的点与点间的网络关系完成。②物流园内不仅有区域军事物流仓储中心、配送服务中心、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还有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具备物流资源整合经验的管理者。如果物流园的选址良好,周围经济环境好,物流容量大,物流园正是第四方军事物流理想的催生地。在物流园中,除了重点发展第三方军事物流以外,对地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也应作为一个重点,其中可以建立第三方物流军代表制度,在地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派驻军事代表,以规范和督促地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军方用户的特殊要求。其组织模式如图3。

1.2军事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方法

1.2.1大力发展第三方军事物流力量[5]。我军现行的后勤保障模式存在着“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这导致物流线路细长、零乱,物流保障对象过于分离,物流保障能力分散,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通过开展第三方军事物流,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高度的集成化改造。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当前各项相互并列的后勤业务从部门间协作的角度进行物流渠道的横向整合、集约和优化;另一方面将传统军事后勤的供应链中垂直物流渠道的相关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通过新型的第三方军事物流模式的确立,将各个独立的、并列的物流保障渠道整合成一个或多个保障节点(即军事物流中心)和网络状的物流线路,并且又经过进一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更高质、更安全、更快捷的综合物流渠道。第三方军事物流的整合要达成两个重要目标:①优化物流保障层次,减少冗余的中间环节,实现军事物流系统的扁平状、网络化发展目标,并通过发挥“保障功能模块”的作用,提高军事物流的综合保障效益。②在充分保证军事物流的军事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体物流保障能力最大、成本最低的效益最大化目标。

1.2.2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地方已经快速发展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积极推进军地物流现代化进程,是加快军事第四方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已快速兴起,集市场信息、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于一体,拥有先进的物流技术,高效整合的物流网络节点,完整的物流网络运行体系。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法律体系,用于规范第三方物流实施物流保障;二是构建良好高效的管理机制,采用计划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运作手段,充分利用地方的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三是基于供货商直接保障的方式,军队物资保障机构与地方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由供货商直接将物资供应给部队,从而减少物资供应环节,提高对部队的保障质量。当然,军事物流与民用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物流目标的随机性、物流质量的精准性、物流管理的军事性和物流行为的隐秘性。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政治上绝对可靠、物流服务质量高、持续保障能力强、应急保障能力强,其核心业务能力与军队外包业务相匹配等。军队在实际选择地方物流的过程中,除了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外,还应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论文来源于流星

1.2.3优化军事物流信息化平台[6]。第四方物流是以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为基础的,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来收集、处理、加工物流信息必将对第四方军事物流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这就迫切需要整合和优化全军统一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其实质在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资源动态可视、物流需求及时掌握、物流状态实时可控的目标,对各种军事物资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控,形成闭合快捷的物流保障信息链。①确立军事物流信息化标准,重点保证军事物流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可行性,使物流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②加快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转化运用,主要有电子数据交换(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其广泛运用可实现军事物流资产可视、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全时空交换,提高军事物流运作的效益。③优化网络化的军事物流保障体系,使各个物流运作节点“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具备实时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④多渠道吸收和培养高素质的军事物流人才,第四方军事物流需要既懂军事又懂物流、既懂军事经济又懂市场经济、既懂信息技术又有良好知识结构、并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军事物流人才的支撑。

1.3军事领域第四方物流的管理策略

借鉴地方第四方物流理论探索和运作实践经验,结合目前军事物流发展实际,第四方军事物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筹划,全面设计军事第四方物流的系统架构,确立长远的发展方向;制定军事第四方物流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运作标准,实现第四方物流对各种物流资源的“无阻碍配置”,降低物流交易成本;加强军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军事第三方物流资源,并适当运用民用第三方物流,在全军范围内搭建一个跨战区、跨军种、跨专业的物流资源网络,给第四方军事物流的发展打好基础;采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全军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数据的实时交换和集中处理;多种渠道吸收和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第四方军事物流人才。

2结论

与其他军事物流相比,第四方军事物流面对的客户更全、服务覆盖区域更广、规模更大、配套服务的综合性更强。同时,将众多物流资源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运作,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物流功能的集约化和军事物流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者强调第三方军事物流对第四方军事物流发展的基础作用,认为目前发展第四方物流是不现实的,但是本文认为,在目前第三方军事物流已经初步发展的情况下,第四方军事物流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可以整合整个军事供应链物流服务流程的管理者,恰恰是其理想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陆道生.第四方物流:理论探索与实践运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李秀.第四方物流的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233-1237.

[3]张枫林.我军军事物流体系的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7(8):230-232.

[4]韩伟.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组织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5]余真翰.基于军事物流中心的第三方军事物流架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王宗喜.军事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正文】

军事题材电影作为类型范畴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研究“战争片”等军事电影的具体类型,而且将军事题材电影整体作为广义类型范畴研究,是时代语境使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军事题材电影与电影类型的多重关系角度和军事题材影片状况中寻找“军事类型电影”的意义所指,获得丰富的启示,有助于实现对军事题材电影类型道路研究的旨归,即推动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在依循规律、总结规律和发展创新中走向自由和成熟的新面貌。

电影类型有相融性和开放性,是融入了创作个性的创作模式和类型元素的充分运用。电影类型是发展和变化着的类型,是旧类型模式与新类型模式的整合。军事类型影片的涵盖,首先是指与军事范畴和军队特质、军队生活相联系的影片,它不同于西方军事电影一般就专指战争片。同时,它又在长期观赏实践中在各种观赏群体的“推动”下渐成,有着某些规范特点的有某些常见元素的更具体的狭义电影类型群,如:战役战斗片,军营生活片,军事训练片,军事科研片,复转军人片,军旅爱情片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军事类型电影思维也应更具开放性。

状况之一,被制约于一定社会状态和文化形态的中国军事电影类型意识正在从模糊到清醒。

我们看50年来中国军事电影的一些状况。前17年拍摄的中国军事影片有没有类型?当然有,即广义的类型,主要是题材类型的随机性归类,以及某些初具形态的样式。如游击队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带有传奇性;战役战斗片,有《南征北战》、《上甘岭》、《战上海》、《红日》、《突破乌江》等影片,都是胜利之战。英雄事迹片,有《赵一曼》、《钢铁战士》、《》、《狼牙山五壮士》等影片,都是英雄事迹的赞颂。其时中国尚缺乏商业社会背景,影片制作及运作方式不是商业渠道,广义“类型”的形成不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是统一的政治宣传需要和意识形态目的、相同的社会心理情绪制约的结果。多数创作者很难有清醒的自觉的类型意识。从一般叙事模式而言,影片的“娱乐性”是在革命旗帜下“智慧的表达”。因此,如果说古典类型片对其他创作者是可仿效的他类型,17年军事类型电影则是模糊状态的自类型。像《柳堡的故事》被称为17年间唯一的“战争爱情片”,在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对其“类型”的认定是后人给予的。但中国军事电影作为观赏发送者,同样要争取观众。从社会变迁角度看,“类型的提出来自于大众”。而影片进入观众集体意识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又不能不寻找“类型”规律。

长期以来,军事题材影片对规律的寻找又不是充分自觉的,并深刻着时代印迹。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类型状态,其叙事格局基本上依循三四十年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戏剧结构模式。故事内核常常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胜利了的战斗或战役过程。影片样式通常是正剧加一些革命抒情成分。影像语言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强作用体系。虽然,在素朴美学观念支配下有些影片也留下一些带着“人气”的人物形象,但总体上,人物性格共性色彩较浓,带有象征性和意念性等。这种面貌既是自觉的对革命艺术传统的承续,也适应着时代观众的观赏习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个长时期,在越来越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而将艺术置于“第二”位的影响下,军事影片的这种状况总体上有增无减。

80年代后期,电影界数次开展关于“娱乐片”的讨论,传出市场经济推动电影业转型的声音,讨论对军事电影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许多创作者、研究者都认识到“娱乐片最大的艺术特性在于它的类型规律”(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第173页)。类型意识的萌发是这时期中国电影的征候之一。适应这种观念发生作用的环境在90年代全面到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改革不断深化,美国大片的进入,使观众不仅看到高科技景观,更看到电影类型的威力。中国电影在世纪之交发生更大的变化,其重要指征之一是“出现了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同时并存、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文化现象,以‘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新格局”(陈晓云《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第41页)。军事电影同步发生变化的一个突出方面是军事影片类型意识的逐渐清醒,并且再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状况之二,军事电影显现着程度不同的类型交融性倾向。贾磊磊概括了中国15种类型影片,除帮派片外,有14种可以与军事电影相互交融,即:(军事)喜剧片,(军事)武侠片,(军事)动作片,(军事)爱情片,(军事)刑侦片,(军事)间谍片,(军事)反特片,(军事)历史剧,(军事)科幻片,(军事)神话片,(军事)惊险片,(军事)恐怖片,(军事)歌舞片。李洋概括了中国8种主要类型影片:除战争片本身即在军事电影类型之中,有6种可以与军事电影相交融,即(军事)功夫片,(军事)喜剧片,(军事)少儿片,(军事)历史片,(军事)文化片,(军事)情节片。而农村片,也与复转军人影片相关密切。李洋还注意到美国类型电影划分的“其他”类,即类型创新领域。表明军事影片的交融天地是无限制的。聂欣如就世界范围提出了11种类型片:叙事片,战争片,科幻片,,警匪片,西部片,悬念片,恐怖片,喜剧片,动作片,歌舞片。除战争片外,它们能够与军事电影相交融的状况也显而易见。而当我们瞩目军事电影类型交融性倾向时,应当看到它是以开放性为前提的。

状况之三,50年来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类型形态主要是在题材分类基础上的相应模式借鉴和某些相对固定的元素运用。从战争惊险片来看,虽然五六十年代就有《智取华山》、《英雄虎胆》、《奇袭》、《林海雪原》等一批影片问世,但在长期特殊政治环境里,作为类型的惊险片和其他样式片都难以发展。叙事模式如英雄成长、报仇雪恨、聚歼敌人以及某种战役战术计划和战略思想的成功等相对固定的情节套路,变化较少。基于对战争性质表现意图的明确性运用,古典类型片屡试不爽的二元对立法则在在可见,如敌人总是愚蠢的,我军总是棋高一着的;敌人相貌凶恶,动作笨拙,我军官兵相貌端正,动作潇洒;敌人的影像阴冷,我军的影像明亮;敌军司令部陈设华丽,我军指挥机关布置朴素。

吻合时代情绪的类型元素运用比较有效应。如:设置标准的英雄系列谱系;以一定时间、地点、斗争情势的情境要素设置有效地完成着各种基本叙事主题;以各种场面(如各种冲锋、坚守、搏战)服务于精神内涵的宣扬和印证某种战略思想,而战争场面本身的审美价值并不重要。战争态势一般是模糊性表现,更深邃的思考内涵在此截止;十分重视细节元素的运用,注意发挥物件细节的情节作用和表意作用,如《平原游击队》中小宝子手中那颗“复仇”的子弹,《上甘岭》中出现在坑道里的小松鼠,《闪闪的红星》中红军军帽上的红五星,都有明确的象征性。音乐也成为不可缺少的观赏期待元素,如《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歌《红星歌》和插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都超越了年代成为不衰的红色记忆。甚至出现了骑马追火车、徒手扒火车(《铁道游击队》)、雪橇追火车(《林海雪原》)、摩托车追卡车(《渡江侦察记》、《奇袭》)、扮土匪闯匪穴(《林海雪原》)等等那时的各种“奇观”场景。女特务跳伦巴舞调情,我军侦察员深入虎穴等,都使《英雄虎胆》这部50年代的战争惊险片几乎具备了商业娱乐电影的诸多元素。八九十年代的军事电影,虽然主要还是题材类型,但题材和样式都越来越多,样式之间越来越具混杂状态,类型元素运用更多了,情节模式更丰富了。摄影、美术等核心元素地位有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军事题材电影在革命的名义下“娱乐”着观众。越来越鲜明地体现着我国历来作为主旋律影片一个主阵地的战争影片对商业娱乐性的自觉追求。战争文化片、战争动作片、战争喜剧片、民间抗战片、正面战场抗战片、军事谍战片、军营生活片以及军事影片范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都越来越多。显现着军事电影可贵的多元取向。

上述军事电影的种种状况带来各种启示。启示之一,在更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娱乐元素与意识形态内核应当更充分更自由更成熟地融合在一起。

源于商业目的的古典类型片追求娱乐愉悦性,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的隐性传播曾大获成功。我国军事电影以类的特质完成的是革命历史叙事,长时期里裹着厚重的政治宣传性外壳,且不是以正常的商业片模式运作,却也成为最受欢迎的题材类型之一。原因之一是由于与内容胶合的各种类型元素承载了大众娱乐功能,观众的情感和意识形态判断吻合于时代内容,同时又不知不觉寄藏于各种趣味欣赏之中。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欲梦想等,因而可以在政治规约及意识形态灌输条件下得以生存。在改革开放时代,倾向性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条件更加充分,娱乐元素与意识形态内核理应更自由更充分地结合。影片《黄河绝恋》是比较成功的一例。影片表现一个八路军小队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前往根据地的惊险历程。影片交织着八路军女战士安洁与欧文的异国恋情,交织着安洁与父亲——神泉寨寨主的家庭感情纠葛,交织着八路军小队领导人黑子的家族与神泉寨寨主十三代的恩怨,更交织着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仇恨。影片在视觉方面努力制造奇观效应,如欧文驾机飞行的惊险情景,黄河沿岸的险峻,安洁身缚手榴弹,欧文与安洁在黄河壶口瀑布照相等。

启示之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新的类型内容和表现元素,构建新的类型样式。

所有的类型片都是“一种寻找内容的形式”。内容出新是类型生存的一个关键。善于转换视角是一个必要前提。如西德摄制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前苏联摄制的《战地浪漫曲》,中国摄制的《心灵深处》、《远离战争的年代》、《太行星》都可以归入后战争片类型;前苏联拍摄的《升华》则可谓独出心裁的战争心理片。影片《一个和八个》从一个我们从未在银幕上见过的角度透视中国人民不屈外侮的民族血性,渗透战争片的时代特质。《血性山谷》从一个“落后”农民在战争历程中的血性迸发——人格提升赢得小视点表现大题材的成功。影片《犬王》将某种内容元素放大,拍摄出以军犬杀敌奇观的罕见战争影片。而视角转换带来的无止境的内容出新必然推动新的类型样式的发现和构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死亡集中营》、《冲出死亡营》、《少年战俘》等影片的出现表明战俘片开始形成一个宽泛的类型。战争喜剧片也有着突出的成绩。从生活表层看,战争的严酷与喜剧的笑声是对立的。从生活深层矛盾看,战争中有悲也有喜,有时是悲中有喜,有时是亦悲亦喜。法国拍摄的战争喜剧片《虎口脱险》是战争喜剧片成熟和经典化的一个代表。斗转星移,距离使战争生活也成为一种可资娱乐的题材,艺术则赋予并显现着战争内在的喜剧性。我们终于可以笑着从银幕上看过去那些残酷的硝烟岁月。90年代初中期,几部独辟蹊径的战争喜剧片《假大侠》、《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巧奔妙逃》问世。从电影形态看,构思巧妙,艺术完整,富于喜剧效果。与前拍摄的立意于讽刺和揭露效果的战时喜剧片《抓壮丁》明显不同,它们都是与战争本体相融的喜剧样式,但追求有所侧重。《假》、《三》两片更重视精神内涵,《假大侠》讲述了一个离奇而又真实的故事。清末,天津手艺人“烧饼章”被阴差阳错当作功夫非凡的大侠。义和团首领利用假大侠的威名,召集百姓,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军。影片以喜闹剧方式表现了人民胸中蕴藏着不屈外侮的反抗精神。《三毛从军记》在观赏面貌求新异方面走得更远。而影片深度目标乃是对战争中腐败官僚统治的讽刺。片中有一个与三毛站在一起合影的镜头,摄影师让三毛把写着“智勇双全”的旗子一再举高,结果宽大的旗子遮住了三毛,蒋委员长成了贪天之功的人。《绝》、《巧》两片更侧重喜剧效果。《绝境逢生》大胆采用喜(闹)剧风格讲述二战期间中国渔民勇敢机智与日军周旋,帮助美军突击队成功脱险的故事。《巧奔妙逃》则是较具夸张性的传统喜剧电影。值得重视的是,影片在将抗战时期一个装有日军战略情报图的包裹的传递过程处理为一种可以发笑的题材时,大量编织让人忍俊不禁的偶然性情节,这正是出于总体上视电影为一种娱乐品种的艺术观念,并且自觉把握到电影艺术必然制约于一定的群体观赏心态及其变异性的规律性走向。军事影片创作还有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有的影片整体上并不是喜剧样式,但注入了一定的喜剧因素,使影片严肃的面孔不时闪现幽默、调侃、滑稽等各种各样的喜剧情感色彩。也是这种观念实践的一个结果。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是将军事电影的各种类型及其包括着的丰富模式(各种套路)与各种表现元素相联系。表现元素当然可以也需要观赏重复,但绝不可少了创新。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框架相似,叙事求异,细节求变,元素求新的类型观。

新战争儿童片是新时期以来在各种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战争影片与儿童影片的交叉类型。它不再单纯追随十七年英雄赞歌式的战争影片及其比较单一的革命乐观主义面貌,也不因袭相对陈旧的叙事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刻意求新。有着与传统儿童战争片最常见的成长主题和英雄主题不同的模式特点。

一方面,有了鲜明的娱乐面貌。《白山英雄汉》由于选材新颖特别是融入了武打等表现元素而呈现强烈娱乐色彩。被称为“儿童武打故事片”。影片中,战争的残酷已部分让位于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浪漫笔触,放开手脚表现孩子们的机智勇敢和攀高跳远的高超功夫,表现战胜者的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让残酷的真实一再闪入观众视线,冲击观众心灵,这是新战争儿童片的又一个鲜明美学追求。中国军事电影表现战争的残酷性从7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许多影片中面对枪林弹雨的各种倒毙动作和扫射炮轰后的尸体堆积,似乎并未将残酷的感觉真切传递到观众心中。新战争儿童片在将“残酷”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意项融入生活真实状貌的同时,更注重以儿童的心理感应战争。这样,残酷就从一个“残酷”的视角被真切地传递出来。就如“文工团”喊着妈妈,瞬间坠落悬崖(《战争子午线》),那种情感冲击力与我们以往从银幕上多次看到的很多战士在战场上倒下时的情景是不同的。《童年的风筝》则是以抗战时期农家儿童三妮沉重和险恶的童年为叙事基线,以儿童三妮的视点观察战争、感受残酷,让观众感受儿童感受的战争,感悟儿童对战争的感悟。影片《红樱桃》更将这种残酷揭示得触目惊心。孩子们在战争来到的时刻,眼睁睁看到试图保护他们的女教师被德寇打得脑浆四溅,孩子们双眼交织着的是无限悲伤和恐惧。女孩子楚楚被一个嗜好用文身的皮肤制作灯罩的德国将军看中,耻辱背负终生。统而观之,90年代新儿童战争片所表现的生活真实性程度比以往拍摄的儿童战争片都高得多,一个拿着木头枪的小孩只身俘获一名身高力大的敌军官的战争“游戏”不再出现了。

追求寓意性是新战争儿童片的又一个美学特色。“枪声与童谣一起回响”的影片《战争童谣》中有这样一组颇具浪漫色彩的镜头:日军刚撤走,劫后的山村满目焦土,从山上下来的孩子们却头上插着花,吹着唢呐,玩起了抬“花轿”的游戏!影片《战争子午线》虽然因寓意性手法的运用造成一定的观赏阻隔,但以“意识介入方式”寻求历史和现实的沟通的努力是宝贵的,也引起观众的注意。

再看“马上动作片”。“金戈铁马入梦来”,曾经是古战历史的诗意写照。革命战争中也曾产生许多人与战马的故事。在国内外军事影片库藏中,曾经有为数不少的“马戏”。我国开始萌生类型意识的“马戏”出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拍摄的一些影片中。如影片《白马飞飞》通过战马“飞飞”与八路军骑兵连长戚念冰之间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和坚强信念。影片中,马实际上已成为不说话的重要角色。围绕着白马飞飞的经历,影片以各种视听手段将马的慓悍、勇烈、威武、忠诚、灵性、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场上那极为壮观的群马奔腾,八路军骑兵团与日军黑森骑兵团数次激烈的马上搏战,在不采用特技手段的情况下,都被表现得相当真实。片中对骏马的识别,军马训练的艰难,独特的骑兵礼仪,马上砍杀动作等,也都表现得十分精彩。

塞夫和麦丽丝创作的由影片《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组成的“马上动作片”,证明了他们在中国类型电影中的地位。这些影片有不同的历史背景,马始终成为主要角色之一。导演有意识地展现高超的马技,大段的马上动作的华彩段落,蒙族勇士们在马上的豪放姿态,加之电脑技术的使用,给观众以畅快淋漓、惊心动魄的欣赏。

总之,随着综合美学思潮的兴起,重视混合型类型,成为军事电影类型的一个追求。

启示之三,汲取各种类型电影的各种经验为我所用,发展创作个性。在完善已有模式中注意寻找和强化各种模式的自身特点。

类型电影首先以作品的共性品格——意义、模式、套路、惯例等吸引相对固定的观赏群体,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在深入了解观众心理的基础上,定位、丰富、发展自己的个性进而创作出有独特性的作品。否则将有走上程式化道路的危险。一些军事电影就曾经步入危险的边缘。例如许多影片里我军官兵都是为要不着任务闹情绪,英雄多是在临终前交党费,敌人都因内部矛盾而终至失败,影片叙事都是同一类战斗战役过程,结尾多是胜利后的欢呼或主人公领受新任务等。对这些套路,那时尚有“重温”历史的一代观众百看不厌,而今天的观众对曾红极一时的影片,也仍然可能拒斥。所以,军事电影走向类型,既应确立广义的类型电影观,又应确立有个性的类型电影观,类型要在个性中生存。《蛇谷奇兵》等战争惊险片发扬个性、刻意求新,注重观赏效果追求的艺术品格就较早显露威力。当观众在银幕上厌倦了一个个模式化的战斗推演过程,看腻了飞机坦克大炮在非常熟悉的态势下的轰鸣怒吼,《蛇谷奇兵》出奇制胜,新中求奇,出现了许多首次表现的壮观景象,给观众以新奇感,使观众不断获得新的银幕刺激力。当观众看够了那些大同小异的惊险情节模式后,又不能不为影片中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新鲜惊险情节所吸引,满足着观众观赏心理的要求,这些无不得力于创作者发现新的战争惊险片生活素材的独特眼光,得力于创作者对素材的新的富于艺术个性的开掘和提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集《解放战争》系列影片陆续问世。影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创作思想的胜利。纵览世界电影史,风姿各异、堪称佳作的战争巨片早已蔚为壮观。然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们仍然迈出了坚定的脚步。他们博采众长,勇于突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领的全景式、史诗式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全片做到:纪实,不拘泥于记录;战争,不光有战火硝烟。片中写实、写意、叙事、抒情融会贯通,将这片土地上的战事与情思,再现与意蕴描绘成独具风味挥洒自如的革命战争历史画卷。这部系列影片的每部又有自己的追求。例如作为收山之篇的《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以个性化的叙事方式来“记录”历史而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并且在历史的再现中融入现代审视意味。与50年代以来的《渡江侦察记》、《战上海》、《风雨下钟山》等同题材影片相比较,它视野更开阔,视点更新颖。影片以表现“仁义之师”等新的观赏视点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以丰富的视听元素实现对历史意蕴深的拓进,以更有审视意味的革命战争意义表现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90年代后期,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几部影片又有新的收获。影片《惊涛骇浪》融入了灾难片的某些元素。影片《冲出亚马逊》更自觉尝试了军事动作片样式,在“中国故事与外国情节的混合物”中显现着中国特色。这部影片在电影频道播出时,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或许,以今天的观赏视野来看,这部影片的新意并不全在于各种声画层面和情节方式的刺激强度,影片最宝贵的是在两个方面实现着创作主体意识,一是实现了拍“一部类型化的军事动作故事片”(导演阐述)的初衷,电影语言极充分地为主体所运用;一是在动作片这种类型片所要求的形式感中融入了中国军人鲜明的国家荣誉感,以及对军人个体荣誉人格的维护和人的精神的张扬。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应当注意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军事题材“英雄类型片”遭遇到“敌人消失”的境遇中,《冲出亚马逊》给两位中国英雄找到了“敌人”即影片中的贩,实现了主流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对话和共谋。

军事电影还要注重在完善各种模式基础上抓特点的出新。不错,类型片的叙事能指是先于类型片而存在着的,因此,类型模式应有无限变动性。特别是在类型杂交趋势中,某种类型形态如喜剧就可能成为其他类型片的表现元素。“风格统一”已不再是一个绝对的美学原则。但还是应注意完善模式。原则上,类型片是要提供固定的模式期待,如在某种套路中等待的紧张、惊险等,当欣赏惯性本身成为和心理期待时,也就容易稳定地吸引观众。但某种模式或套路是服从于某种欣赏群体和欣赏惯性的需要选用的,而选用的前提是生活的丰富性和群体的变化性。因此,在完善各种影片模式时还要注意寻找模式自身特点。从类型构成方面看,影片《》首先是一部军事训练片,又是青春片、轻喜剧片、军事动作片,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自身模式特点——“枪训”的新鲜内容满足着新时代的观众,固然也正是在枪这个元素的表现上显得单薄了,但特点毕竟鲜明。

启示之四,类型片要积极关注变化着的大众观赏趣味,在美的形式追求中不断创造丰富的审美空间。

影片《地道战》曾以15万元拍摄费用赢得中国大陆几乎家喻户晓的观赏效应。这在根本上决定于时代环境因素。影片贯注的人民战争精神和显现的通俗性品格都是为广大的时代观众所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而时代是在变化着的。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观赏眼光。曾经辉煌不等于会永远辉煌。古典类型片已因不适应变化了的观众的观赏价值需求发生许多变化,许多老影片对于新一代观众也有了生疏感。一些在以往特定历史空间创作的影片已与今人产生了阻隔。而不同年代的人也有共同的观赏眼光,那就是对美的欣赏。就如战争有各种层次的战略战术谋划,有成功也有失败的谋划,战场有充溢英雄气概的冲锋陷阵,也伴随着残酷的人生际遇,战争是血流成河的悲剧景观,银幕上却可以呈现出可供观赏的形式美。银幕“战争”期待创造新的审美空间,需要以高质量的新包装将具有恒久价值的题材精神延续下去。

就战争历史题材来看,这种包装有两种基本风貌。一种是原汁原味历史氛围的营造,又融入艺术的诗情诗性。毕竟大规模的战争硝烟已经消逝,我们不能沉醉于上一代亲历战争的人们与战争影片的天然亲和。直面生活的变化,我们应当在战争历史的艺术创造中更为艺术化地融入不变的历史精神,努力让上一代人曾经感动不已的军事影片形象,能够得到后代的赞赏。悲壮的史诗影片《长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连结点上,努力去掉历史的虚饰成分,以绝无粉饰的历史真实和素面朝天的历史影像,与动人的主旋律音乐共同融入那艰辛无比的历史征程,使那足以使人思接千载的历史风貌感染了“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日,《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百色起义》等重大革命历史战争影片上映。这些影片的诗情诗性就比以往同类题材影片表现得更细腻、更丰富、更浓烈。诸如,在纪实追求基础上更洒脱,意象性更丰富,手法运用更多样,更为成熟。《百色起义》中多次以世界名曲烘托火热的斗争氛围和热烈的人物情绪。《巍巍昆仑》中,踏着硝烟赋诗吟咏;鏖战中,手持话筒请欣赏“战地交响乐”,抒发了老帅们几多豪情!《开国大典》尾声更有表现性的声画效果。在新中国成立庆典的万众欢呼声中,资料片与新拍摄的镜头(做了茶色处理)交替出现,再现了那个沸腾的历史空间。入夜,礼花腾空,绚丽多彩,以96格高速摄影拍摄的战士前赴后继冲锋陷阵的画面一再与之叠映,完成了血与火写就的壮美史诗最灿烂的篇章,令后来者观之亦有如痴如醉感。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战时”的界定

研究战时军事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战时”?所谓战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战争环境存在的状态,而把无战争存在的状态称之为平时。但是,法律上对战时的理解,有规范的法律含义。世界各国立法中“战时”一词的含义很广,理解也很不一样,大体说来,有广义、狭义之分。

有的国家将“战时”理解为最广义的“战时”,即只要有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事情发生,都可称之为“战时”。在这些国家中,战时分为“战时”和“视为战时”两种,前者包括内战、对外抵抗入侵之战的战争状态,后者则把处于普通刑事犯罪行为威胁的区域都称之为“战时状态区域”,如实行、军事管制等区域。这样的国家以中国、意大利和前苏联等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51条规定“本章所称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受敌人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作战任务或者处置突发事件时,以战时论。”这里的战时是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战争和、处置突发事件等紧急状态。我国台湾的《军事审判法》第7条规定:“本法所称战时者,谓抵抗侵略对外作战期间,镇压叛乱而宣告之期间视同战时”⑴。在这里的战时同样是广义的理解。意大利的《意大利军事刑法典》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平时军事刑法典》和《战时军事刑法典》。这两部适用于不同时期的法典是在同一天颁布的,并且于同一天生效。《战时军事刑法典》中对战时的规定是:“宣战之后和战争结束之前的战争时期”以及“在非常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共秩序而进行的军事活动”⑵。它的含义是比较广的。前苏联1990年3月14日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修改补充苏联宪法(根本法)的法律》,规定了战时紧急处置制度。该宪法修改补充规定,苏联总统“宣布总动员或者部分动员;在苏联遭受武装侵犯时,宣布战时状态并把这个问题立即提交苏联最高苏维埃审议;为了保卫苏联及其公民的安全,宣布在个别地区实行。实行的程序和的制度由法律规定。”“为了确保苏联公民的安全,提出关于在个别地区宣布战时状态的警告,而在必要的情况下,根据有关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请求或同意,宣布实行战时状态并立即将所作出的决定提交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并在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尊重加盟共和国和领土完整的情况下实行总统临时管制”⑶。

有的国家只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战时,在这些国家,战时是一种独立的状态,而发生在全国或局部的通过国家行政权就可以加以控制的危险事态则称之为紧急状态。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等。就联邦法律而言,美国除宣战和全国紧急状态的战时规定外,还有和总统动用联邦武装部队的紧急处置制度。全国紧急状态是在遭到入侵、发生战争和在外敌支持的内部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只适用于战时的处置制度。后两种制度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其他紧急状况。美国的制度则没有任何成文的法律规定,而是基于公共需要而实施。实践中,的使用范围较广,包括发生叛乱、暴乱、骚乱、司法程序或法律的实施受到严重阻碍等。总统动用联邦武装部队的权力,是指在发生叛乱、内乱、重大自然灾害等使法律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州政府无法控制局势或不得不采取应付措施的情况时,总统作为联邦武装力量总司令动用部队,以平息民间动乱、恢复秩序的制度。在英国,战时属于紧急状态的一部分。成文法规定的紧急状态分为战时和普通紧急状态,曾立有30部法律,其中相当一部分现已被废止,目前继续有效的主要有战时的概念、宣布程序、期限以及可采取的措施等基本问题的法律。如1920年的《紧急状态权力法》和1964年的《国内防御法》等。在英国,战时专指战争或外敌入侵的情况;而诸如阻碍食品、水、燃料或电的供应和散发,或者阻碍人口的正常流动,或者是剥夺臣民或绝大多数臣民的生活必需品时,则不属于“战时”,政府可采取普通紧急状态。法国法律中,战时是指同总统的特别权利、紧急状态和行政法上的特别局势理论相并列的一种紧急情况。它专指“对外战争、内战、武装叛乱”等时期。法律将出现的公共秩序的严重破坏以及水灾、地震、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灾难性事件称之为“紧急事态”。在这里,战时显然是作为狭义上使用的。

鉴于上述各国立法对战时释义的五花八门,笔者认为,最好还是用“战时”来形容在一国全部或局部出现的非常事态为好。其实,战时同、军事管制、紧急处置、动员、宣战、媾和等名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战时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当然,这种社会秩序是混乱的或无组织的。而、军事管制、总统管制、紧急处置、动员、宣战、媾和等概念意旨在于某时某地发生了战时状态后,为了迅速恢复日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不得已采取的战时法律措施。战时同、军事管制、总统管制、紧急处置、动员、宣战、媾和之间的关系,是战时作为、军事管制、总统管制、紧急处置、动员、宣战、媾和等战时法律措施产生的条件,没有战时的发生,战时法律措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一旦出现了某种战时状态,对抗战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用一种法律措施来对付战时状态。也可以用几种法律措施来对付战时状态。具体采用何种战时法律措施,主要取决于战时的性质和状况,以及恢复正常的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战时一旦出现,如果不采取正当或适当的法律措施,那么,就可能造成战时发生地域社会秩序的全面混乱,人民的生命财产就得不到基本的安全保障,社会既有的组织系统之运行就会全面瘫痪。因此,战时同、军事管制、总统管制、紧急处置、动员、宣战、媾和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

二、战时的构成、宣布与期限

1、战时的构成要件

战时作为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社会秩序,其产生、存在和终止并不是偶然的或者是盲目的。在任何一个由法律规则所控制的社会中,战时的产生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但并不是说,只要有危险的非法社会秩序的存在就可称之为战时。一般而言,构成现代民主法制国家所规定的战时,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构成要件:战时事实的存在;危险迫在眉睫;战时法律措施之必须;合法程序的确认与合法程序的宣布。

战时事实的存在,即社会正常秩序或者说社会内部和社会关系之间出现混乱,国家机关之管理体制失灵,人民之生命财产处于危险的威胁中。战时事实包括两种基

本事实:一是战时诱因的存在,不论是来自刑事犯罪行为,还是处于不可抗力的意外事件;二是由于战时的诱因出现,致使正常社会关系之运作机制遭受破坏,人民财产等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战时事实的存在是战时赖以存在和成立的客观要件,是战时的前提条件,没有战时事实的存在,就不可能确认战时。

战时作为一种非法的社会秩序必须具有危险性,没有危险性的非法社会秩序也不能称之为战时。当然,这种危险性的确认取决于人民生命财产之损失或受到威胁之程度,也取决于正常的宪法和法律对其控制和恢复的力量。危险应该是现实的、迫在眉睫的,而不是存在于战时宣布者的主观想象中的什么危险情况。这里的迫在眉睫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危险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战时状态确实出现;二是危险之露端倪,按照其发展之势头,必然会形成危险之事态。

法律上所指的战时,必须是经过合法程序确认的战时,未经合法程序确认的战时可能具有客观性,也可能不具有客观性。因为战时及其危险程度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认识,因此,个体、集体成员以及全社会都可成为评价、判断战时及其危险程度者。但只有依照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威机关之权威判断和确认,才能准确识别战时之法律性质。当然,这种权威机关必须是经过法律明确授权的,而不是随便哪个国家机关都可以担任这一角色。

法律上的战时必须经合法程序宣布才能产生,未经宣布的战时不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对于在宣布之前已经存在的战争事实和战争危险,法律上规定有溯及力的,战时之效力涉及此阶段。战时之宣布,因为会直接关系到人民财产之安全和个别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由有权机关和个人依照法律程序宣布,而不应该随意。无权战时命令的机关和个人之宣布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法律后果由其自负。

2、战时的确认

战时的确认,是指战争事实和危险出现后,为了迅速消除紧急危险情况,恢复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使人民之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由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期限查清和认定战争事实和危险存在之状况,并对其危险度作出分析和需要采取战时法律措施来消除战时的识别判断。战时一经合法程序确认后就发生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和对战时的拘束力。战时的确认是战时宣告的基础。

战时往往因为其危险度高,涉及面广,甚至威胁到一国统治的基础,因此,对战时的确认须十分谨慎。为了避免确认战时的错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局面,我们认为,战时的确认应以请求为基础。当然,实行战时的请求也不是随意的,必须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战时的确认者也就是决定或批准战时的国家机关即立法机关、国家元首和行政机关。但是行政机关通常确认的战时并不都具有最终法律效力的确认,其确认力可以被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所否决。如《委内瑞拉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宣布处于战时或者如果限制或者停止保证,所适用的声明应当在部长会议中加以决定,并且在公布后的10天之内提请两个议院的联席会考虑。”有的国家规定的则是行政机关自主性的决定,如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此外,军事机构也是批准和确认战时的权力机构之一。尤其在情况严重、危险度高的战争出现之时,军事指挥机构则成了确认战时的有无、范围大小、程度之轻重的权威机构。如伊拉克规定,革命指挥委员会有权决定总动员或部分动员,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

战时往往突如其来,当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出现了一种危险的、非法的社会秩序以后,有权批准和确认战时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当时并不一定在工作,故对战时的确认可能是滞后的,也可能是失时的。在某些情况下,当公共危险迫在眉睫,其势态必然发生,还可以提前确认,以有效控制社会秩序,消除危险局势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战时的确认方式可以包括三种形式:事先预告、事中确认、事后追认。战时是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的社会秩序,其发生往往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为了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法律应该重视对即将到来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来消除其危害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之战时可以事先作出预告。事中确认是指战时一旦发生,便及时地由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予以确认,这样,就能有效地采取各种对抗措施,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当战时发生时,有权批准和确认战时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不在工作时,可由其它国家机关或个人代为确认,但其确认效力事后必须得到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的认可,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还可依法变更或撤销非法或不合理的战时的确认,但被否决的战时的确认在被否决之前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一般不予否决。

战时确认作为一种紧急法律行为,一经作出,便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其拘束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战时宣告的确定力。一旦战时经合法程序由法定国家机关或个人确认或批准,就可以基于对战时的确认进行宣告。战时确认是战时宣告的前提条件,只有经过确认的战时才能予以宣告。同样,战时确认后,又必须经过战时宣告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其法律效力。当然,战时宣告有时并不是建立在最终确认或最终批准的基础之上,这时,战时的宣告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最终将被有权终决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予以否决。二是对宪法规范的否定力。战时一经确认后便具有法律效力。由于战时期间战时权行使的特殊性,就产生了战时权同一国宪法的关系问题。各国立法实践有三种情况:对宪法的全部否定、对宪法的基本否定和对宪法条文的部分否定。三是对法律、法规的否定力。战时发生后,为了对抗战时,必须中止普通法律、法规的效力,而只依战时法。一般来说,战时的确认一般都导致普通法立法失效,当然也有个别国家法律中规定战时法未涉及的内容与之相关的法律可并行生效。战时的确认对法律、法规之否定力通常都是完全否定,此种完全否定包含了两层意思,即普通法律、法规完全失效,待战时终止后方能恢复效力;与战时法和战时权力相冲突的普通法律、法规无效。

战时是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社会秩序,一旦发生战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统治阶级国家政权的巩固。因此,战时状态发生后,应该赶快予以确认,并采取有效对策。但是,由于战时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对战时的确认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没有权威性,就可能人云亦云;缺乏准确性,不必要地宣布了战时,同样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给社会带来混乱,所以,对于战时的确认可以变更。战时的变更一般都由最终有权批准战时的国家机关或个人确定。被变更的战时往往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无权确认战时的机关或个人的战时确认力应变更;二是确认战时程序不合法,应改变,按合法程序重新予以确认;三是战时确认超过宪法所规定的职权,与该国精神相违背;四是对战时危险事态估价错误,重的定为轻的,轻的定为重的;此地定为彼地,彼地定为此地;全局定为局部,局部定为全局等。

战时的确认一旦

需要变更,即可由有权变更的国家机关和个人予以变更,对于那些战时的确认不适当的,范围过宽过窄的,予以变更,使其适当;对于那些违法的确认,予以撤销。

3、战时的期限、延长与终止

战时一般持续时间都不会太长,即使是最危险的战事,通常也就只有几年时间。当发生了危险事态后,国家有权机关或个人依据战时法的规定,行使战时权,采取对抗措施,以图迅速恢复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当然,宣布实行战时必然会给人民的自由权利带来各种限制,这种限制跟现代民主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故国家在立法中对战时生效的期限作了严格限制,以图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和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规定战时期限起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一是战时生效期实质上是对国家战时权的限制,是为防止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战时权,肆意破坏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的一种法律保障。二是规定战时生效期限是为了更好的采取战时法律措施,便于国家有权机关在实施战时期间有效的采取各种战时法律措施,迅速排除各种危险情势,恢复正常宪法和法律秩序。三是规定战时生效期限也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如果没有一定的期限限制,那么,人民的生命财产就可能长时间处于危险情势之中,社会秩序也会处于动荡不定之中。四是规定战时生效期限也反映了战时发生的客观性特点。法律上确认的战时必须随客观存在的战时的危险事态而变,客观危险事态已经消除,那么,战时就应解除或终止。五是规定战时生效条件也是战时军事法原则的要求。法律上规定的战时不可能不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时限,没有期限限制的战时就不是法律上的战时,而只能是专制或随意性的独断。

战时确认并宣布后,一般都有一定期限的限制。这本身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要求。但由于战时情况复杂,种类较多,故战时宣布后在生效的期限内往往不能完全恢复社会正常秩序,个别时期甚至会出现危险情势加重的局面,因此可以依据一定法律程序适当延长战时生效期限,直到完全彻底消除战时危险事态为止。一般来说有关战时延长的法律应包括以下内容:规定战时延长的确认者,战时延长的确认者应与原先的宣布者相一致。战时延长的确认程序,战时的延长只能由有权提出战时延长的申请者向有权批准延长战时的机关或个人提出延长战时的请求、必须有明确无误和充足的理由和严格的批准确认程序及次数要求。

战时的终止,意味着宪法和法律的正常秩序基本恢复。由于战时的产生是依法确认和宣布的,因此,其终止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要求。从法律的角度看,战时的自然终止并不代表法律上战时的终止。只有出现法律上所确认的战时终止原因或条件时,战时才能宣布终止。这些原因或条件首先是战时危险局势的完全消灭。战时是对战时危险局势的法律确认,是对战时法律事实的认定。如果战时法律事实已不存在,那么,战时确定的法律效力也应终止。战时期限届满也可能导致战时的结束。如前所述,战时都有一定的期限要求,期限届满,无论是否存在着客观的战时危险状态,只要战时期限未予以合法的延长,那么,战时便宣布终止。法国宪法规定,令确定实施的市、区或省,确定的期限,期限届满时,如果没有新的法律延长令的效力,令自动解除。宣布战时的法律被撤销也是导致战时终止的一个原因,由于战时是基于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的确认而生效的,故当有权国家机关撤销战时的宣布,从宣布之日起,战时便告终止。这里的撤销并不是指战时期限届满的撤销,而是指战时确认被提前撤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战时的确认缺少合法性或合理性。

战时终止的程序同确认程序一样,也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一般来说,战时终止的程序也包括结束战时的请求、批准战时终止的请求、终止战时的宣告和终止战时的法律效力。通常有权提出战时终止的请求者也是有权提出战时确认的请求者;批准战时终止的请求同批准战时确认的请求,其批准者和确认程序都是相同的,都必须是法律规定的有权批准战时终止的请求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确认战时终止的请求。而战时除了要由有权国家机关或个人批准之外,还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程序由有权宣布终止战时者宣告结束战时。战时作为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的社会秩序,一经宣告终止,就意味着战时在法律上的取消和宪法及法律正常秩序的恢复。

战时终止的方式,主要是指结束战时的措施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为自然性,又表现为法律性。战时终止的方式种类很多,一般随危险诱发原因的不同和危险程度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战争终止的方式有停战、签约、投降和和平等,其他“视为战时”的状态终止的方式包括解严、取消军事管制、停止战时权、终止战时军事法效力等。

三、战时军事法的意义和性质

1、战时军事法的产生和意义

研究战时军事法,我们不得不涉及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己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是没有限度,为了使敌人无力抵抗,必须最大限度的使用力量⑷。因而,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战争本身潜藏着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从法的角度来看,战争一定程度上与法律相悖离,它使所有限制战争行动自由的日常法律规则归于无效。早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就提出“紧迫时无法律”⑸的著名论断。但是战争又绝不可能超越法律之外。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暴力对抗形式,蕴含着预测、策划、动员、指挥、组织、协调、强制、督导等法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人类最富有技巧的一种法律控制行为。人们为了进行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掌握和运用战争中的预测、策划、动员、指挥、组织、协调、强制、督导等法律行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费希特和黑格尔认为,武力创造法律⑹。可见,战争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战争破坏法律的实施,如破坏平时的法律制度,它可能会使宪法全部或部分权利受到合法的限制。同时,战争必须遵守与战争相关的法律,如战时法、军事法、战争法,等等。没有这些法律的保障,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甚至还要受到战争法的制裁。自古以来,无数次战争产生了大量的国内战争法,如紧急状态法、动员法、战时军事行政法、战时军事刑法、战时军事刑事诉讼法。

所以,战争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法律适用的社会条件,而且产生了适合战争需要的战时军事法法。由于平时军事法所规定的法律制度,在战时条件下遇到了许多特殊情况,受到战争环境的限制,不仅操作起来有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满足打击战时违法行为,保证战争胜利、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法治国家出于对司法权力的尊重和战时人权的保障,在平时军事法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战时军事法。

由于战争都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相当的破坏性,在战争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的宪法秩序出现混乱,国家管理机关的权力无法行使,因此,只能由军事行动来对抗此种状态。从法律上讲,战时破坏了宪法原则和普通法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导致了宪法原则的效力和普通法效力的阻却。在此状态下,必须用适应特殊情况的特别法代替。国家如果不预先制定出相应的特别法规范,不对战争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作出调整,一旦战争爆发,人们就将手足

无措,社会可能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之中。即使是国家和军队能根据需要及时制定出一定的特别法规范,也往往会由于缺乏理性的慎密思考和论证而带有过大的偏差和失误。甚至会由于某些决策者的随意而使国家和社会陷入极端恐慌和混乱之中,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障。前苏联法学家列夫·西姆金曾说过:“如果缺乏明确的关于调整战时的法律规定,往往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他举例说:“在第比利斯实行的宵禁是在宵禁实施之前几分钟的,这样很快就造成了一些人员的伤亡”⑺。战时,国家和军队必须用比平常更为快捷和严厉的手段,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以保证战争的胜利,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战时军事法是不可缺乏的。

除了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外,其他如反叛、内乱等导致国家混乱或面临严重自然危险时,国家可能会宣布实施军事管制,由军队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强行统一人们的行为,消除内乱和危险,恢复国家的宪法秩序。此时,对于严重违反军事管制,构成犯罪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犯罪行为,均可按战时军事法的规定予以追究,以维护军事管制的强制性、权威性。

2、战时军事法的性质

战时军事法是基于战时而产生的。没有战时的出现,战时军事法也就无存在的不要。战时军事法是对付战时的,也就是说,战时军事法是在迫在眉睫、具有一定危险度的非法的社会秩序出现后,为了迅速恢复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减少因战时而造成的损失,有关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所采取的各种对付战时的应急措施。战时军事法由一系列对抗应急措施组成,如总动员、局部动员、、军事管制、宵禁等。战时军事法的性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宣布战时的原因。战时的宣布大体基于两种原因:一类是严重犯罪行为引起的危险,包括来自外部敌人的入侵、严重的内乱和扰乱社会正常宪法和法律秩序的骚乱;另一类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的原因,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在有些国家,还可以因经济危机和国家政党管理活动陷于瘫痪而宣布战时。一般来说,引起战时的原因不同,所采取的战时军事法措施也有所区别。通常对因严重犯罪行为引起的战时,采用、军事管制、中止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尤其是以限制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等措施来对抗。对于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大规模不可抗力因素而造成的战时,采取同犯罪行为相类似的对抗措施。对于因战争和国家因遭受入侵而引起的战时,立法上都规定了最为严厉的战时军事法措施。如全国总动员或部分地区的动员、军事管制、,在事态之前宣布战时和无限期延长战时直至战争结束。如我国宪法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宣布战争状态,动员令。

笔者以为,战时作为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社会秩序,一旦出现,就会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损失,因此,在战时出现后,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对抗措施,以期迅速消除危险。所谓及时,也就是说,当战时一出现或者有明白无误的迹象表明危险即将发生,就应立即采取对抗措施,将危险事态消灭在萌芽之中或尽可能消除战时危险局势。所谓有效,是指战时军事法措施必须能够消除危险事态,所以,战时军事法措施应该对症下药,尽量减少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一般而言,由于犯罪行为尤其内乱、战争引起的战时,因为这种事态直接威胁到统治阶级国家政权的巩固,所以,为了迅速消除危险事态,就必须采取动用武装力量和以中止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为主的一些战时军事法措施;而对于由自然灾害或大规模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战时,则应该采取以中止宪法所规定的经济权利为主的战时军事法措施,如反对哄抬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控制基本生活物资等。

二是战时危险度。战时的危险度也是决定战时军事法措施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战时危险度越大,所采取的战时军事法措施的手段就越严厉;战时危险度越小,就可采取一般战时军事法措施加以处置。一般而言,战时危险度同战时的起因也是密切相关的,因外敌入侵和集体大规模犯罪行为造成的战时,其对统治阶级国家政权威胁的危险度就大;而因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战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危险度较小。当然,这种不同原因造成的战时危险度其大小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起因往往对社会秩序某一方面威胁大,而对另一方面威胁就小。但是,当引起的战时危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会对统治阶级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带来极大的损失。

从立法和实施战时的实践来看,对于危险比较大的战时,一般都采取战争动员、、军事管制、宵禁等战时军事法措施。这些战时军事法措施的严厉性比一般战时采取的战时军事法措施要强。

三是战时军事法措施的采取者。一旦发生战时,根据法律规定,往往有权采取战时军事法措施的有许多行为者,而且这些行为者由于其权限不同,其采取的战时军事法措施的方式、影响力就不一样。在许多国家法律中都规定,军事机关战时措施的法律效力最强。换句话说,当战时危险局势极其严重,依靠正常的国家机器已不能有效地恢复社会秩序,消除战时,而需要军事力量介入时,那么,军事权在战时期间具有排它力,这种排它力具有以下几重含义:军事权优先,或者以军事对抗措施为主来消除危险事态;军事对抗措施可否定普通对抗措施;军事对抗措施排它力受一定法律规定的限制;战时消失后,军事对抗措施排它力应该与其同时取消。

四、战时军事法的基本特征

1、在适用条件上,战时军事法主要适用于战争状态,也适用于其他紧急状态

许多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在平时状态,非军人不适用军事法,平时军事法只适用于军人案件。但战时军事法既可用于军职人员,也可适用于非军职人员。

战时军事法主要适用于战争状态。这是战时军事法成立的最初依据。在正常状态下不能适用该法律而只能适用普通法律。这里的“战争”仅指外部战争,指国家与他国交战的状态,不包括内部战争,内部战争一般指内乱或武装叛乱。战争状态下,军事目的及全方位的军事支援成为国家一切活动的重心。尤其是在外敌的大举入侵,国家和军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正常的秩序遭到破坏时候,国家和军队必须采取一切强硬措施保证战时利益,争取战争胜利。战时军事法就是为了保证这些强硬措施的实施。

“战时状态”是适用战时军事法的依据。处于“战时状态”下,普通法律自动失效,战时军事法自动生效。这就要求“战争状态”必须经国家首脑或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确认和宣布。未经这种确认和宣布程序,任何人不得以“战时状态”为由随意中止普通法律而启用特别法律。由于战争的性质、交战地点、战争的规模等不同,国家确认和宣布战时状态的方式和范围也有所区别。如果外敌入侵,在本国交战,国家通常会向军队作战命令,并向全国或某些特定的地区宣布“战争状态”、“”、“军事管制”、“宵禁”等。在一些国家的法律中,都有关于遇有外来侵略时,国家得宣布战时状态或的规定。在此情况下,“战争状态”及于全国或某些特定地区,即战时军事法适用于全国或某些特定地区。如果出兵在

国外进行战斗,如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等,国家一般只向军队战斗命令,而不对国内宣布“战时状态”、实施或军事管制等非常措施。在此情况下,尽管国家可能会向全国动员令,号召人民以人力和物力支援前线,但这不是“战时状态”的宣布,因“战争状态”而启用的战时法律对国内不产生地域效力。

战时军事法也适用于因其他紧急状态而实行或军事管制的情况下。“其他紧急状态”主要指由内乱、有明显的战争或内乱的危险、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大自然灾害、治安状况恶化等非常情况。内乱即一国因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发生的武装叛乱、暴动、政治骚乱、种族屠杀、民族分裂等严重分裂国家、危害政权、破坏宪法秩序的大规模的破坏事件。这些紧急状态也会同战争一样引起一个国家的机构瘫痪、秩序混乱、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危险等,因此,许多国家法律都规定遇有上述紧急状态时,国家可以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加以遏制。由于紧急状态的严重程序不同,国家采取的法律措施也有区别,主要有、军事管制、宵禁、紧急动员、终止某些法定权利的行使等。并非在“其他紧急状态”下都适用战时法律,而只是在因为这些紧急状态而实行或军事管制的情况下才使用。和军事管制是最为全面、紧急、严厉的军事法律措施。尽管各国对军事管制的概念表述及具体规则的规定各有差异,但其基本点却是相同的,即在发生战争或其他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国家依法定程序宣布在一定区域内限制宪法上的自由和权利的行使,由国家暂行立法、司法、行政权限的一种紧急管理措施。在多数国家,和军事管制视为同种措施,故在法律上有的只提“”;有的只提“军事管制”。在我国,同军事管制也是不同的,根据我国《法》的规定,是“警察管制”而非军事管制。

2、在适用主体上,战时军事法既适用于军事人员,又适用于平民

在战时,正常的宪法原则、法律规则如非军人不受军事法律追究等因战时状态的存在而发生变通。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积极配合非常时期的军事行动,暂且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全局利益。无论是军人还是地方人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严重地违反义务和贵任,甚至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将受到军法的严厉惩处。将战时军事法律延伸适用于地方非军人,是维护非常状态下最低限度的安全和秩序的需要。

许多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在平时状态,非军人不适用军事法,但战时军事法既可适用于军职人员,也可适用于一般平民。如法国“紧急状态法”第12条规定:“在已公布全省或部分省区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司法部长和国防部长的报告而颁布的法令,可授权军事法庭受理属该省重罪法庭管辖的重要案件以及相关轻罪案件”⑻。南朝鲜法规定,从宣布“非常”(即军事管制)时起,司令官掌管区内的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在“非常”地区,司令官认为军事上需要时,有权对逮捕、拘押、没收、搜查、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团体行动等事项进行特别处理,并将内容提前公布,司令官可依法动员或征用民夫,必要时可命令对军事所需物品进行调查、登记和禁止运出,不得已时,可在“非常地区”破坏或烧毁国民财产,并在事后对造成的损失进行正当的赔偿。⑼政府的军事机关在时期握有司法审判权。1934年的《法》规定:凡时期警戒地域内的地方行政官和司法官处理有关军事事务,应受该地最高司令官指挥,接战地域内关于刑法规定的内乱罪、外患罪、妨害秩序罪、公共危险罪等类罪,军事机关可自行审判或交法院审判,接战地域内无法院或与其管辖的法院交通断绝时,刑事和民事案件均得由该地军事机关审判。⑽军事委员会1936年颁布的《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及县长兼办军法事务暂行办法》中,就采取委任地方行政长官兼任行营军法官的办法,由他们检察、审判现役军人犯刑事罪或违反法令、军风纪者,非军人犯军事法令者,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者,以及依法令应归军法机关审判者等案件。同时颁布《各省最高军事机关代核军法案件暂行办法》,授予各省最高军事机关审核上述兼任行营军法官检察审判的案件,从而加强了军事机关对司法机关及军事司法权的控制。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战时军事法律也涉及非军人。1932年2月1日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裁判所暂行组织条例》第2条规定:“在作战地带居民的违法行为,无论其犯军事刑法或其他法律,都由军事裁判所审理之,敌军的侦探、内奸等如在作战地带,也由军事裁判所审理之。”⑾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条例》(草案)第5条规定,在接近作战地域内犯泄露军事机密、破坏军事运输、国防要道等罪行者,军事裁判机关得自行审判,或交法院审判之。⑿1945年1月15日公存的《陕甘宁边区军民诉讼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普通居民违犯军法,如勾引军人逃跑叛变及刺探军情等,在战时由军法机关处理,在平时由司法机关或锄奸机关处理。”⒀

在战时,军队成为社会生活的领导和指挥者。军队有关战争的活动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任何人对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的严重破坏,即被看作是对国家根本利益即战争利益的破坏,就应受到战时军事法律的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9条第3款规定,“违反本法和有关法律,拒绝履行国防义务或者危害国防利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拒绝履行国防义务或者危害国防利益的法律责任是指有国防义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军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故意或者过关不履行法定的国防义务,或者作出违反国防法和其他有关国防的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如果非军人在战时构成犯罪,追究其战时的法律责任,应当适用战时军事法

3、在处罚手段上,战时军事法既贯彻从快、从严;特殊人员从重的原则,又注重酌情从宽

战时从快原则是指在战争状态下,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构成犯罪、已经或可能导致作敌失利的军人或非军人,依照战时简易诉讼程序,从快审判和执行,以达到严肃军法、惩治违法者,及时教育和警戒其他人,保护国家战时利益的目的。也有学者将此称为“便于军事行动原则”⒁,即军事司法机关在履行职务行为时,必须优先考虑武装力量所进行的军事行动情况,尽可能地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而不应使行使军事司法权与军事行动的紧迫需要发生对抗和冲突。

战时从快原则是各国战时军事法律制度中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也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个战时军事法律原则。在古代战争中,军事指挥官有权当场行使刑罚权,惩罚直至处死违抗命令或从事其他破坏行为的人。在现代法制社会,对战时违法行为人不再由指挥官随意处罚,而是将其交付军事审判,依法定程序从快,既体现了现代民主与法制的精神,又兼顾了战时情况紧急的特点。因此,各国都普遍确立了这一原则。我国军事法对此也有规定,如《纪律条例》规定,在紧急情况下,首长可以直接决定对部属实施处分,但事后应当向党委(支部)报告,并对此负责。

战时犯罪有可能会影响战斗、战役乃至整个战争的胜负,故其危害性较平时要大的多,故处刑为重。例如:唐律第457条规定:诸征名已定及从军征讨而亡者,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绞;临对寇贼而亡者,斩。军还而逃

亡者,同在家逃亡法。即依第461条之规定处罚,亦即一日苔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流二千里。第232条规定: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绞⒂。可见战时处罚之重。军队的职能是通过武装活动打击敌人,抵抗侵略,维护国防安全,保卫国家。军人在战时切实履行职责,对于抵抗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保卫祖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战时军人违反职责的行为与平时相比,危害则更严重,必须从严惩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惩戒军人战时违反职责的犯罪行为,教育军人认真履行职责,保障我军夺取作战的胜利。战时从严的原则在军人违反职责罪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行为虽然平时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不构成犯罪,只有在战时才构成犯罪。如违抗命令、拒不救援友邻部队、拒不救治伤病军人、造谣惑众、自伤身体等行为。二是有些行为平时和战时都构成犯罪,但战时犯罪的法定刑更重。如逃离部队罪,平时的法定最高刑是3年有期徒刑,而战时的法定最高刑是7年有期徒刑;又如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平时的法定最低刑是拘役,法定最高刑是10年有期徒刑,而战时法定最低刑是5年有期徒刑,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三是有些行为平时和战时都构成犯罪;但法律明文规定“战时从重处罚”。如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就是这样,这属于法定从重处罚;刑法对其他军人违反职责罪虽然没有这样明文规定,但法院在决定刑罚时,可以酌情从重处罚,这属于酌定从重处罚。

军人的职责因军人的不同职务或者所担负的工作而有所区别。其中有的职责是所有军人都应履行的共同职责,有的则是担任特殊职务或者工作的军人应履行的特殊职责。军人的特殊职责反映了保护国家军事利益的特殊需要,军人违反特殊职责所造应的危害往往更加严重,所以对特殊人员违反职责应从严惩处。过样有利于教育担负特殊职责的军人更好地履行职责,尽量减少军人违反职责所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国家军事利益的特殊保护。特殊人员从重的原则在立法上表现为,某些行为一般军人实施了不一定构成犯罪,而具有特殊职责的军人实施了就可能构成犯罪,也就是这些犯罪只能由特殊主体构成,如一般军人临阵畏缩,作战消极的,或者对处于危难中的友邻部队见危不救的,不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只能按违反军纪处理,而指挥人员则可能分别构成违令作战消极罪或者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再如同样情节的逃离部队,士兵可能不属于情节严重,因而不构成犯罪,而军官则属于情节严重,构成了犯罪,同样情节的临阵脱逃,军官就要比士兵处刑重。在中国古代,军官从重随处可见,如曹操“以发代首”,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再如唐律第229条规定:大集校阅而违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帅犯者,加二等。可见,对军官处罚要重。

战时从快、从严和特殊人员从重的原则虽然构成了战时军事法处罚原则的基本格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军人违反职责的处罚要搞严刑峻罚。考虑到战时所采取的军事强制手段受到战时环境的限制,在处罚手段上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国刑法中的战时缓刑制度规定,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在战时确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这种从宽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战时军事法律的灵活性和特殊性,是普通缓刑中没有的。

注释:

⑴林纪东主编《新编六法全书》,茂荣印刷实业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796页。

⑵黄风译《意大利军事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⑶⑺⑼徐高、莫纪宏编著《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6、第23、第54页。

⑷[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卷第13页。

⑸⑹[法]夏尔·卢梭著《武装冲突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3页。

⑻梁玉霞著《中国军事司法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⑽⒂陈学会主编《中国军事法制史》,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147页。

⑾⑿韩延龙、常兆儒选编《革命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346页。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教官要做到“三查”“四同”“五必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查”即查操、查课、查宿舍;“四同”即同吃、同住、同自习、同娱乐;“五必到”即出操军训必到、集体活动必到、家长来访必到、学生有病必到、发生意外事故必到。

二、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实施

我校以军人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军人的严整风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行为习惯;以军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军人的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成立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机构由政教处、校团委和教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以及学校行政督察评估组组成。

2.实行全封闭管理,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和军事训练与当地派出所紧密配合,将保卫科改为警务室。进行国防知识和三大条令的教育(军队内部关系、礼节、军容风纪,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每天下午进行一节课的军事训练。

3.实施“一日生活制度”严格按照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例约束学生,按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学生,要求“内务管理整齐化、学生行动队列化、服从命令军人化、礼貌礼节规范化、校园卫生整洁化”,规范学生的仪表和行为。

三、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反思

1.成功的经验

(1)树立了学校形象。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隔绝了外界社会不良影响,纠正了学生放任自流现象。学生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校风校貌大为改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规范了学生行为。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营造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快速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纪律性,提高自制能力;有利于快速构建新的集体和团队,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利于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自然灾害,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3)磨炼了学生的品格。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学习毅力等方面得到了磨炼,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2.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教官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不和谐。教师搞教学是行家里手,组织课外活动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官开展活动足智多谋,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学校经常组织教师、教官和管理人员开会协商,由学校拟定目标,教官提出方案,教师提炼总结,按责分工实施,做到文攻武略,整体配合。

(2)学生对教官由崇拜到爱恋。中职生感情朦胧,思想开放,行为极端。教官过硬的军事技能、坚毅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塑造了权威形象,部分学生流露出了军人情结以及对青年教官的爱恋。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请家长配合,甚至撤换教官。

(3)教官方法简单粗暴,易引发冲突。中职生层次参差不齐,要注意因材施教,把严格要求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管理,从知到行,耐心训练,严格要求,逐步达标,体现以“育人”为中心。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Reason research method i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basic theory research method for military equipment science. The significance of investigating the basic theory problem of military equipment science based on reason theory is expatiated. The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of reason research method is analyzed. The 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reason research method for military equipment science basic theory are proposed, which has great meanings for enriching and consummating military equipment science basic theory system.

关键词: 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事理方法

Key words: military equipment science;research method;reas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001-03

0 引言

军事装备科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军事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和人文问题。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旨在揭示满足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需求的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它研究军事装备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注重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应用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目前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事理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科学,站在当今社会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基础上来研究把事做好的道理的综合性科学,既能够提供哲学方法论层次上的指导,又能够提供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支撑[2]。采用事理研究方法研究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问题,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跳出“就军事装备而研究军事装备学”的困境,将给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从方法论到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变革。

1 事理研究方法的意义

1.1 事理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科学,研究装备保障事理能够使军事装备学科避免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生理学问题的困难实则上是数学的困难,那么,十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绩会和一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绩完全一样,不会更多。”现代科学领域,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日益迫切。当前军事装备学领域所面临困难的症结恐怕也在这里。如果研究者只就军事装备而研究军事装备学,人数再多,思路仍然狭窄,认识仍然单调,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军事理论;创新;学习借鉴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开放;二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坚持“中国特色”,但从不排斥外来先进经验,而是主张通过融入世界而提高自身的生命力。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以开放的心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创新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学习借鉴别国军事理论成果,是通过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军事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国的《孙子兵法》在美国广为普及,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军事教育、工商管理和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必读文献。美国关于《孙子兵法》的视听文献、数字文献和网络文献出版制作方面远远高于中国。美国纽约维莱出版公司还于2000年出版发行了诠释《孙子兵法》的游戏软件。结果,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军事应用的关注度高于中国学者,大大促进了美国军事理论创新。反观我国近代军事史,之所以一再丧失军事变革的大好机遇,与当时“冷眼向洋”,耻于向外军学习尤其是学习其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等密切相关。1845年俄国赠送清廷264种图书,其中有几十种是介绍当时西方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著作,这本是借鉴外军军事理论资源,了解西方军事思想的极好机会,但清政府却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全部送理藩院封存,交给耗子去批判了事。对于西方军事思想“断宜弃之不学”。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注重借鉴外军,导致军事理论在世界上落伍,不能不说是中国在近代抵抗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也需要在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回顾人类思想史(包括军事思想史),许多最有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思路;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不同思路的交叉点上,不同的信息风云际会,不同的知识繁花荟萃,不同的理念争锋比锐。由此形成互动与共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雷电。”(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东方兵学重权谋,西方兵学重技术。这是在信息时代之前东西方兵学文化上的差异,并由此产生出东西方兵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现在的情况正发生变化,在西方的兵学中,已经并继续渗入了东方的谋略思想。新军事变革正促使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比如,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如下几个特征:哲理性强,模糊性大;长于整体思维,短于精确分析;抽象推理多,逻辑论证少;独断性强,集谋性弱;变易理论受限,保守观念顽强;大一统思维坚韧,个性化思维不足等。而西方一些思维方式恰可以在这些方面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如能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对推动我们的军事理论创新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我们不仅要汲取他国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应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再次,应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批判性地吸收外国外军的理论创新成果。剧烈的变革时期,理论创新的空间大,关注点多,我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世界眼光、国际观念越来越强,这是好事。但采取何种方式学习借鉴外军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则应立足中国国情和军情加以甄别。军事理论创新素材按其来源看,可分为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作为一国军队而言,其军事理论创新是以引进创新为主,还是以自主创新为主,或者是二者相结合,不仅要从国情军情出发,还要从军事斗争与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军事创新是所有军事资源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当然不是任意的组合,而是以军事资源之间的可组合性、可兼容性为前提条件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推进新军事变革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从这点看,外军经验本身也是各自特色的反映。美军是以新的军事理论为牵引,全面展开军队转型,寻求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由于经济原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面进行新军事革命,便把重心放在发展其“杀手锏”――战略核力量上;印度、日本和欧洲各国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勾画各自的变革蓝图。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军情,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借鉴外军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引进性创新通常被认为是被动的行为,实际上,一种理论在借鉴过程中,必须不断改变或修正,必须“再发明(创造)”以使其有用。也就是说,借鉴的过程也必须是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曾指出:“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见《文集》)与军事实践整合而形成创新的军事理论,并不是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理论,而是针对一国一军特定的目的与对手,进行重新建构的理论。

总之,空前激荡的军事世界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我们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既要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要继承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过实践证明的东方优秀战略文化传统;要睁眼看世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要区分良莠,不要全盘接收,更不能在战略上被人误导。

参考文献:

1、陈浩良等.中美孙子兵法图书文献比较研究[J].中国军事科学,2006(6).

2、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3、颜晓峰.创新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武警院校 军事理论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lleges

ZHANG Hanyuan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olice Academy, Chengdu, Sichuan 610213)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urses, must be clear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basic ideas,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military doctrine, military theo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academic theory, curriculum reform military theory assessment methods, to carry out military practical innovation theor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 words armed police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1 明确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武警合训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合训学员必修的军事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军事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理解军事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培养学员对军事问题的准确理解力和分析能力,掌握无产阶级科学的战争观与方法论,提高军事理论素养,为将来当一名合格警官打下扎实军事理论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建设思路。我们确定的思路是: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和强军目标,服务于建设现代武警的需要,满足培养对象未来任职能力素质要求,努力掌握合训学员成长的教育规律,探索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路子,按照关于军事教育训练必须贴近实战化的要求指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2 优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时间上看,从古代军事理论一直到现代军事理论;从空间上看,既有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军事理论,又有西方军事理论。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打牢学员的军事理论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军事理论导论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系统的整合。我们首先把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古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第二个模块是近现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第三个模块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重点讲授军事思想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次,把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优化为几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种军事思想和主要观点;最后,把每个教学专题具体优化为几次课,每一次课突出讲授和解决一两个主要知识点。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与整合优化,实现对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由于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军事理论的许多内容对合训学员来说并不深奥难懂,相当一部分内容学员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因此,教员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不应再延续“面面俱到”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每堂课,每个教学内容,教员要把主要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突出要点难点解析”上,放在“授人以渔”上,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3 改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的高低。我们要从调动教员教的积极与学员学的积极性两方面入手,逐步增大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要加紧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积极论证推进军事理论专修室建设。军事理论专修室可提供与军事理论教学相关的模型、挂图、沙盘、数字地图、武器装备数据库和战例库等,主要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可查询、可点播、可互动、可进行模拟对抗演练的军事理论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力争从以教员为中心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大力推进以学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思维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军事理论教学要向学员传授军事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去主动理解和探讨新的军事思想,鼓励学员探索未来军事斗争中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思想。要根据军事教育实战化的要求,大力加强战例教学,要优选部分战例让学员自主学习。要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努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军事理论学术研究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围绕课程教学难点、疑点、重点,加强学术研究。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推进课程教学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教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当前,合训院校军事理论教员群体存在着对理论教学的学术研究认识不高,自觉性差,学术研究能力弱,学术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此,要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对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的认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学术上的互助对子,以老带新,激励教员积极参加军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努力争取在军事理论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

5 改革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是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考试既应注重全面考核学员的知识,更应该注重激发学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往的军事理论课程考试,往往重死记硬背轻融会贯通,重简单重复轻创造学习,重标准答案轻独到见解。考试改革应适应加强学员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变单纯“知识问答”工兵闭卷考试为多元的“开放考评”。考试内容既要有基础知识的闭卷考试,又要有围绕教学内容撰写的课程论文;既要把最终的考试和论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勇于发表创新观点的平时学习态度作为考评的组成部分;还可以组织专题辨论会进行现场考评,以论辨双方的表现作为成绩依据。这种多元的考试评价方式是从多层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军事理论课程考核不再成为学员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成为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动力。

6 开展军事理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在课外开展军事理论创新实践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可以加深学员对军事理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开阔学员的知识面和军事视野,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有效地发展学员的军事思维和军事创新能力。其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和方法:一是建立课外军事理论研究俱乐部和各种军事兴趣小组,根据学员爱好,组织各类军事兴趣活动。如组织军事理论名著读书活动,进行现实军事问题研讨,组织参观军事博物馆和部队训练演习,组织军事学术讨论会,组织军事模拟对抗和兵棋对抗,组织学员军事讲坛等等。二是建立军事理论网站,构建军事理论网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由教员引导与学员参与相结合来建设军事理论网站。网站主要和指导军事创新课题,军事创新活动信息,交流军事理论学习体会,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开展军事学术征文,让学员在机房、宿舍、教室等任意网络终端都能查询了解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一、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遵循着“科学技术牵引――安全需求驱动――创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的发展轨迹。这种模式显示,只有创新进程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周期性循环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实践看,理论创新缺乏技术手段支撑、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打通周期性循环的各个环节,建立持续发展的军事理论创新“快车道”。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从高职军事理论教学的开展实际来看,高职军事理论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大纲不符要求等方面,制约和影响了高职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对高职军事理论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立足高职军事理论教学实际,认真分析高职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掌握高职军事理论教学特征,制定具体的高职军事理论教学方案,保证高职体军事理论教学得到有效开展,满足高职军事理论教学需要。

二、高职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军事理论教学实际,目前高职军事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军事理论教学,由于对高职军事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科的教育意识作指导,使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对有关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理论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思考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高职院校搞点军训就足矣,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因此,军事理论课的地位部明确,导致老师进职难,积极性减弱。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自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颁布后,各高职院校陆续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起步晚、师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军事课理论教学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没有统一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高职职院校引进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存在一定困难,甚至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还没有配备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严重影响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高职院校对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需求极为迫切。

3、教学大纲不符要求

3.1、课时不符要求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07】1号)中明确要求,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军事课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本科院校教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高职院校教学课时数不少于24学时。但是高职院校教学课时几乎远远达不到24学时。据调查显示只有10%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课时能达到24学时,有30%的院校教学课时能达到16学时,40%的院校教学课时能达到12学时,还有20%的高职院校教学课时达不到12学时,严重不符教学大纲课时要求。

3.2、授课内容形式不符要求

高职院校几乎没有自己专门的授课计划。部分院校参考教育部教学大纲,有些内容不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及专业特点。还有部分院校没有授课计划也不参考教育部计划,上课随心所欲想讲啥讲啥,几个老师上课的内容都不相同。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授课形式几乎都不符要求。没有按照18周每周2个课时或12周每周2个课时来安排。少数院校在军训期间采用讲座形式授课,上千人的规模两到三次讲座就结束了军事理论所有课程。大部分院校采用多媒体教室集中授课,人数较多,大多放在周末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这样的安排,学生出勤率通常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具体应对策略

根据对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分析,做好军事理论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完善教学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军事理论教学在高职学院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任务繁重,教学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高职院校应提高重视,按照教学实体的建设标准,将军事教研室纳入教学单位进行管理强化其教学、科研和教研的职能,学校要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和领导,设立专门的军事教学机构(军事教研室),并确定一位校级领导负责。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支思想稳定、数量适当、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师配置。应按照高职院校的实际,配足配强高素质的专任军事教师。必要时可聘请业务素质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政治辅导员建立合格的兼职教师队,健全教研制度,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听课观摩、教学反馈会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注组织重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军事教师应不间断地接受业务学习和教学研讨,定期参加各级培训和召开学术研讨会,学习军事理论课发展,了解学科建设的前沿信息,探索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兄弟院校军事教学的动态。

3、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措施,注重思想性,突出先进性,加强针对性,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专业等因素来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课时。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不少于24学时。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保证24学时。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不喜欢照本宣科,思想比较活跃的现实特征。因此,要求教师要主动挖掘和提高学生学习军事课的兴趣。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实操式学习、辩论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要及时予以补充、修正、归纳和提高,使学生学有所得,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职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做到保证完善教学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大纲。确保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展,为高职军事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手段支持,提高高职军事理论教学质量。所以,在高职军事理论教学中,我们应从这方面入手,提高军事理论教学的开展质量,为高职军事理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波. 高职学院军事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文史博览(理论),2016年1期 

[2] 花树洋,周勋勋.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15年11期 

[3] 周云岗.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12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 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军事教育 军事教育理论 理念 创新

当前,军事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要求军事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

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解析

理论创新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新飞跃。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军事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理论创新体系中属于具体层面的理论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军事教育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其基本含义是:第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新问题并贯穿于新问题的解决之中,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主线。第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离不开抽象的思维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三,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刻认识军事教育本质、准确把握军事教育规律、有效探索军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抽象出新的理论,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1.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丰富、发展、完善理论的基本手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军事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相关院校也建立起了军事教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每年都有不少的专著出版,大量的研究,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但是,与军事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较,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来看,军事教育学仍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是一门还不十分成熟并且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军事教育中的概念界定、规律揭示、理论体系确立,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在我国军事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从军事教育发展还是从军事教育学科发展看,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军事教育理论,也面临着突破原有框架限制,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开展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

2.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激发军事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世纪以来,由于军事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军事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一些新的问题,军事教育实践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得多的局面,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来自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支持。而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新形势,难以有效地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近年来,军事教育改革难以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突破性进展,众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军事教育理论指导。一些改革措施因为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到了改革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错误的做法也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军事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支持,缺乏理论指导的军事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另一方面,军事教育也需要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通过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来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增强军事教育理论指导军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有效性,使军事教育实践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3.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军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军事教育理论过去对军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军事教育理论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军事教育实践,即军事教育理论滞后于军事教育实践,与军事教育实践相脱节。造成目前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事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没有将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很好结合起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军事教育研究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议论多,对军事教育实践真正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创新少。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惟一办法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

三、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1.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

军事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不是某一层面、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的结果,也不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之间高度关联、整合的结果。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内涵和特征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诸如人才观、学员观、质量观等问题上,而未能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军事教育观念创新过程中,能从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的角度考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态或不同作用范围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也就是说,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具体的教育观念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但要探讨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问题,还要研究各层次、各范围、各形态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的方式、性质和程度,研究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在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创新中的地位、作用。这样,既推动了整个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全面进行,又使各层次、各范围或各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不致有悖于整体要求,确保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有效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益,以效益的有无、高低、长期或短期来判断教育(或某种特定的教育)的价值,从而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它虽是潜在的,但却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有时是自觉的,更多是不自觉的。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得到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望获得知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平等,直接要求是军事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就是在人才观上采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些维度是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来评判个体的成就;就是在知识观上提倡学员主动建构知识的原则,要求成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接受或摹写,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个性化的建构过程;就是重视人的内在发展需求,要求知识实现主体化,知识必须与个体的信仰、情感相联系。所有这些都必然对军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一切体制、管理、课程、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质量上。我国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即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当前多样化的军事院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规格、特点,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质量标准。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教育应当整齐划一的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质量标准过渡,就像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新的军事教育质量观既着眼于整体的质量,也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相对质量。具体而言,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的质量观,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首要的,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军事革命和人的发展,能否满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二是整体质量观,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需要从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员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三是树立特色质量观,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军事实践的要求,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只有各个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军事人才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某些方面独领;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从事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才能编织出更加美好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四是树立过程质量观。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最终质量(需求质量)和形成产品的工作过程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和保证质量);质量不是末端检测与评估出来的,而是依照整体的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工作过程质量决定着产品最终质量,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能靠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全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影响质量的现象发生,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要素的实质性发展或恶化,消除、纠正、弥补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保证最终教学质量,这比只注重末端质量检验与评价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薛天祥.薛天祥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 军事理论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64

1“三大题”:当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科地位边缘化

军事强,国家强。军事弱,国家弱。军事思想理论的认知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增强国防,争夺未来战争主动权,进而宣誓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军事思想的研究对于赢得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想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中乘风破浪,争夺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务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军情,独立思考,坚持主见,切实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军事理论课作为学历、学位必修课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与高校其他必修课程相比,负责研讨军事理论教学及安排的军事教研室多挂靠于学工等其他部门,脱离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即教学部门,一面是学工部门的边缘性工作,一面又脱离教学部门的整体系统,掣肘了军事理论教学的整体布局,不利于军事理论课程的有效开展。

1.2课程教学形式化

军事理论课程整体学科地位的低下,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影响了其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从学生角度来看,在专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影响下,学生对军事理论教学的理性认知让位于感性认知,重视程度也仅仅停留在获取必要学分的基础上,缺乏探索兴趣,上课往往流于形式。从高校自身和教师来看,师资缺口带来的教学乏力普遍存在,从重视程度到课改力度,军事理论教学的实践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1.3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形式偏向单一化,灌输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单向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传一授”方法依旧霸占着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与当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差甚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无趣、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和重视程度的局限,“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军事理论教学探索中更是举步维艰。

2“三重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探索

2.1学生主体与教学主体关联

与行为主义相比,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与西方建构主义思潮相融汇而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内化”与意义的建构。基于此而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互动产生的,发展不过是将外在的、存在于主体问的东西转变为个体内在的、特有的东西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替代”,传统的“包办式”学习和“主客体倒置”的观念与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实践。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下,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道关系式便是在学生与教师关系上实现突破。传统课堂“你教我学”的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客体的倒置有望实现变革。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首先应是一场“主体观念”突围的改革,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观念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理念,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过是观察、协助、启发、促进的角色。

2.2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对于外在知识的灌输,学习的过程不过是将主体不曾经历、未曾了解、尚待认知的事物进行吸收、接纳的过程。“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即‘刺激一反应’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维柯从哲学角度,将建构主义定位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在维柯看来,主体是无法通向外部世界的,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这种双向性来自于主体对于旧知识体系的认知及其基础上的与新知识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学习的过程即是以原有知识为经验基础上的丰富与完善过程,是个体通过经验与世界对话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知识学习本质的认知,军事理论教学模式的第二层关系式也必然落到军事理论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关联上。深入来说,军事理论知识体系中对于知识点的认识,要在学生原有初高中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国防教育、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相关知识点与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自然科学等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式,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库的基础上理解新的知识点。

2.3认知加工过程与社会或集体关联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则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基于这种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提出了“个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加工过程而被分类”的假设,把对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力作为影响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情境”一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分量。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一定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主动的内化知识的过程,社会环境或文化生态形成学生学习的背景环境,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效果。

因而,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模式在“个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模型中获得了第三重关系式,宏观上,军事理论教学要放置于国家军事、国防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探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基础上建构学生对于“想象的共同体”观念认知;微观层面上,学生自身应置身于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观念中建构自身的社会角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以及青年一代的成长担当中寻求共鸣,以此“存在感”作为军事理论学习的重要观照点。

3“三条路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军事理论教学的实践探讨

3.1反转课堂下的讨论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三重关系式,在这三重关系式中,军事理论教学模式雏形出现,军事理论教学的践路径也获得了新的启发和方向。首先,军事理论教学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无互动或者单一化互动的模式,将“师生互动”纳入教学过程,并演变至“生生互动”的全面互动实践模式。

“师生互动”是一种建立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的良性互动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建议的作用,学习任务的布置,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学习成效的验收。学生应充分发挥推断、发现及总结的作用和能力,进行探索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里,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学生自主授课”方式,成为“反转课堂”教学实践中最惯常的实践路径。“学生自主授课”教学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备课;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授课;教师点评,学生自我提升等阶段。通过自主授课实践,学生不仅实现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思考的契机,还常常演变成一种团队合作授课的模式,进而获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知识接受水平的重要路径。

“生生互动”作为课堂互动形式的一种有效延伸,建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帮助学生在相互启发之中获取思考的契机,在相互启发中互补知识短板,开拓思路,有效消化吸收较为枯燥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

3.2课外实践中的体验式学习

维果斯基在其“最近发展区”中强调社会活动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新手在能力较强的他人的帮助下跨越发展区,实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学习。社会活动作为课外实践的一种载体,通过具象化、直接性和模拟化,成为搭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关系的重要桥梁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将社会活动视为知识建构的主要途径。

由于军事理论内容的特殊性,军事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现在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当中,国际军事风云变幻,“变化”了的军事时事政治无法在课堂中获得生命力,因此,走出课堂成了军事理论实践的必经道路,体验式学习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就军事理论教学实践而言,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通过情境重现的方式得以实现,军事教育基地成为重要平台,军事演习的观看与体验,融入进军事训练之中的教学实践都是情境重现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产生需求。

3.3文化场域中的网络化学习

基于社会互动模式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对于社会环境的重视和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军事理论教学的文化考量。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当代最新表征,网络文化大肆入侵,不仅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文化中获得一种新的规定性,军事理论教学实践在思路和技术双重层面也有望获得新的生命力。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 研究性思维 重要意义 开展途径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指导下,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相继开设军事课程。近几年经过各级主管部门的建设,军事课程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中军事理论教学作为军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课堂理论教学,学科特色突出、涉及知识广、讲解要求高,需要高校军事理论教师不断研究本门课程的各种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根据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兴趣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要求的“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一、研究性思维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研究性思维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强调教师要发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改革、完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思想。教师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是教学的主体,应有意识地培养研究性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开展教学。军事理论作为高校中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课程,教学还不完全成熟,更需要借助研究性思维解决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增强。

(一)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科学认识军事理论教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定位,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1]。军事理论课是怎样的一门课程,要给学生传递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怎样的信息,是军事课教师首先要认识的问题。军事理论课开设后,因其与其他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交叉或重合,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没有更具深度的军事类课程与之衔接”[2],所以学生模糊地认为这门课的开设似乎可有可无,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低,投入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本着修完课程学分的想法接受课程学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承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通过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最新国内外军事动态,把握课程的主线和定位,发掘课程的特色,体现课程育人功能。若不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本身进行探究,则教师难以清晰认识国家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目的和宗旨,更不能在课堂授课中有意识地体现和强化这些内容和要求。

(二)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深入思考军事理论教学的现状。因军事理论课对国防教育具有专门的针对性,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力地普及了军事和国防知识,树立了“大国防”理念,强化了和平时代的国家安全意识。但是,军事理论课鉴于自身悠久的军事思想历史,浓厚的军事学科色彩,强烈的卫国导向功能,复杂的技术构成理论,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基础的差异性,统一的授课内容,教师重复讲解,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军事理论课的不足,若教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现象,或仅仅看到、意识到问题的某一方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本,教师只有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和“学”的双向行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开展“集群式”问题的研究,才能得出军事理论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及产生原因的价值性结论。

(三)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积极推动军事理论教学的创新。一方面,研究性思维给教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研究是对问题的长久、深入的有效学习过程,在教师研究军事理论教学诸方面的过程中,不仅在发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而且在不断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继而奠定创新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性思维促使教学创新化为实践行动。对于教师的经常性地探索增强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和新对策,仅做理论上的探讨,对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通过具体的检验活动,不能发现理论的指导性。在研究性思维的推动下,教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检验、评估和推广,化为实实在在的可行的优良教学指南。

二、以研究性思维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准确把握课程总体概况。《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以下简称《大纲》,是高校军事课的教学大纲,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军事课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是高校组织实施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军事理论课作为军事课的重点,军事理论课的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认真研究《大纲》,才能站在学科高度和育人高度准确把握课程实质,为开展具体的教学做好准备。

1.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完成。《大纲》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在落实《大纲》规定时,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完成大纲规定的学时的理论教学,不能任意缩短教学时数。同时,鉴于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教师还应严格课堂纪律管理,注重学生到课率,帮助学生完整地完成全部理论课学习。

2.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更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与传统的主要以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纲》明确指出了军事课程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军事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锻炼心理素质、展示自我个性和创造力,全程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3.军事理论课是发展的教育教学。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大纲》第十六条指出,各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为教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军事教师可以在遵循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使军事理论教学不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二)研究军事理论课教材,灵活优化课堂授课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军事课教材,这些教材基本全面覆盖了军事理论的知识点,以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章节,全面介绍了当代国防军事理论知识。有的教材为了丰富内容,加入了一些军事地形学、战略环境、综合素质训练等内容。面对众多统编教材所涉及的庞大内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必须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课本,灵活优化课堂授课内容。

1.增添和补充新的知识材料。军事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方面研究成果相对成熟,更新较慢。但是对于涉及战略环境、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技术的带动下则更新较快。由此,军事理论教师要紧密关注最新的国内外战略格局和军事高技术的成果,多方搜集权威报道资料,增加研究成果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时代的新意。

2.减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易于掌握的内容。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获取大量知识,这种课堂外的知识环境成为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良好准备和开端。军事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借助外部资源,对于一些难度小、易于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自主上网浏览和查阅图书资料完成,在课堂讲授中简化部分教材内容。

3.创新教材内容。尽管现在已出版了多部军事理论教材,但随着军事实践的推动,理论研究将更精细入微。对于课本介绍中留有余地的,特别是对于尚在探索中和研究中的问题和现象,如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等,教师要善于根据实践创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体现教学的宽度和高度。

(三)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积极转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法的改进是实现国防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必需的中介要素。国防教育需要借助方法展开和推进工作,借助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3]。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大力研究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极转向现代信息技术。

1.教师应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军事理论是抽象的理论性教学,为使教学生动和直观,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制作条理清晰、内容简洁、音画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将如“《孙子兵法》简介”、“战略环境”、“精确制导技术”等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方式生动、快捷、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2.教师应开展课程网络教学。军事理论教师要建立功能多样的军事课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测验,教师通过网络后台统计结果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且经常通过开放的交流平台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教师应尝试进行电脑军事模拟实战演练。目前,普通高校还不具备军事理论的实践性教学设施,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教师应尝试进行电脑军事模拟实战演练。特别是对于新概念武器和信息化战争的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电脑开展如射击、战争对抗等,使实战变为网上模拟训练,从而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实践性和吸引力。

(四)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4]。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社会和学校都为成功开展教学提供、创造了一定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些有效资源,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研究教学的物理环境,形成学生军事理论学习的专用场所。随着国家、省、市教育和军事部门对军事教学的重视,高校对军事教学的环境逐渐改善,建立和完善了“三室一库”(军事教学专修室,资料室,训练器材室,武器库);利用校园网建立了军事学习的网站;开设了军事学的选修课程;举办了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已有场所、资料、器材、课程、活动等进行积极的辅助教学。

此外,还要研究教学的心理环境,营造学生学习军事知识和国防知识的浓郁氛围。近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别是在关系我国的领土、领海的国际争议中,更显示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地位。青年大学生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发,时刻紧密关注事态的发展趋势,表达自己的卫国意愿。教师要抓住学生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心理,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讨论军事热点、焦点现象,因势利导地开展军事理论和国防知识教学。如此,从学生心理倾向和渴求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自然和轻松,从而避免教师的纯粹理论说教,也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研究军事理论课师生双方,实现“教”、“学”相长。军事理论教学的良好效果,在教师的主导性“教”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之下才能取得。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应怎样因材施教,只有研究军事理论课,把握师生双方特点,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1.教师要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等学校军事学科建设和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5]。普通高校在教师队伍中一般不设军事学学科系列,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多数都是非本专业出身,缺乏理论研究背景和专业实践基础,这必然严重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但为了完成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学校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此,承担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应对自身做出客观地认识,分析制约自身教学的不利和不足。担任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要努力通过规范的专业培训、长期地自学、经常性地学术交流,刻苦钻研积累军事学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储备。

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遵循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现代大学生在现代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表现出了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个性张扬、创新意识强等特点。此外,因为大学前和进入大学后的不同倾向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专业背景,细致研究授课学生,努力为学生“量身”设计教学,改变“重复式”和“无色彩”课堂。如,针对文科大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生动的军事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熟悉的心境贴近教师的教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他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军事技术学习等没有畏难情绪,感受更多的是对平时学习的扩展和延伸。

三、结语

军事教学从开始进入普通高校至今,相比其他一些开设较早的学科,还在起步阶段,处于摸索和成长时期。但短时期的实践说明,军事理论教学对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映教学的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军事理论教学再上台阶,走向成熟,军事理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承担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应主动研究军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研究中改革教学、发展教学,创新教学,从而最终促进军事理论教学逐步完善,切实达到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4):119.

[2]李张兵.试论高校军事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07(18):86.

[3]李艳.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8.

[4]杨雪,关文信.互动共生:生态哲学视域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机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00.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构建;部队特色文化;重要意义;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01-02

犹如指纹和雪花一样,每一个部队都是独特的。有特色的部队,才是有魅力的部队,才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1]。这一论断表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理论体系

新形势下,军事文化对战斗力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军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部队特色文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提炼不够精准。大多数研究成果认为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就是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日常性工作,对部队特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小文化”层面,没有认识到部队特色文化是一个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同组成的内容丰富、变化复杂的整体。对部队特色文化的研究着眼度不够高,研究成果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术界己有的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尝试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结构、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概括归纳,并指出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军部队特色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方法途径,完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体系。

(二)有助于拓宽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2012年1月,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意见》,全军上下掀起一股开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热潮。学界也随之开始对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当前学界对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少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对象从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先进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与灵魂应该是部队特色文化。积极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既要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又要充分突显出其个性。部队特色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鲜明的个性。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寓于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之中。部队特色文化的鲜明个性使先进军事文化更加生动、丰富,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使部队特色文化更加深刻、理性。本文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部队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形成要素、主要功能及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先进军事文化研究中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厚度,拓宽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三)有助于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是我军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我军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这套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在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我军在长期的部队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部队特色文化形成的教育资源大多是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具有形象生动、影响持久、渗透力强等特点。这种教育资源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通过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部队特色文化建设中,往往会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容易为广大官兵所接受,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内容的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部队文化素材更加多样,对充实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部队管理变革的迫切需要

我军部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大学生士兵批量进入部队,使得我军传统管理方式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过去我军兵员成分结构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士兵的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意识较强。而现在的兵员成分的知识文化结构逐步改观,官兵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整体提高,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比如,现在新战士入伍到部队,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在部队能不能上网。可以说,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管理对象对部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部队管理对象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把传统的管理文化作为部队新形势下部队管理的指南,不但不利于部队的管理,反而会成为实现强军目标的绊脚石。当前我军部队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时展不相适应、有悖于现代化部队管理规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落后的管理文化是分不开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恰恰是解决部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发现问题,即从文化的视角审视部队的管理行为,使部队管理者确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工作的文化含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价值体系,以文化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官兵精神、情感、心理等因素在部队管理中的科学运用。通过加大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力度,增加部队管理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优化提升部队特色精神文化、部队特色制度文化、部队特色行为文化和部队特色物质文化,在部队各项管理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一支军队生存发展的血脉,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并以此推进军事文化创新,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快速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变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启了军队建设的转型之路,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战争,充分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军事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使我军认识到了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存在的巨大差距,随即开启了我军建设的转型之路。在这场世界范围的军事转型变革中,我军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取代机械化建设的转型战略。我军的战略转型,必将带来军队全方位的变革。军队的真正转型,是文化的转型。我军的战略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军事思维的转型、军事观念的转型,而阻碍我军战略转型的最顽固的往往也是思维和观念的僵化。如果我们的思维观念还只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那么必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通过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引领我军各部队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从作战理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战争谋略、规章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以实现部队自身的转型推进我军战略转型。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只有把“以文化育人,靠文化力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终极目标,遵循我军战略转型的基本规律不断加强部队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

(三)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

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军的起家本钱和传家法宝,是我军真正的优势所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军队不是真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军官兵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对军队政治工作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军队政治工作必须顺势而为,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禁锢。加强部队特色文化建设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构建部队特色文化以充沛的文化特性,毫无气息地实现军队政治工作的功效,军队政治工作功能的最佳发挥状态,往往是在其文化特性体现得最为充分之时。军队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脱离了人,军队政治工作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华而不实。以构建部队特色文化为抓手创新军队政治工作,就是在深入分析新的历史条件对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上,打破固有的“以工作为中心”思维定式,从而把“以人为本”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准则,发挥部队特色文化对广大官兵的精神塑造功能,为军队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思维、创新和实践。通过提炼部队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完善部队特色文化的制度机制,丰富部队特色文化的活动形式等手段创新军队政治工作,发挥部队特色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本部队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军队政治工作各项具体事务之中,使广大官兵在感情沟通中得到教育熏陶,在审美体验中得到心灵升华,在自我砥砺中达到文化自觉自省,潜移默化地坚定价值信念,达到春风化雨、撬动心灵的良好效果。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反映时代特征与要求方面。必然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适应新形式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就如何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作了五个方面的探讨。即完善理论支撑平台、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科学思维方式、完善动态内化机制、完善思想建设制度。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同时期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时代特征与要求在这一建设上的反映。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必然始终处于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的状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军队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偏重思想政治方面。不大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思想理论建设与部队实际和军事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组织要带领部队进行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依据党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内容而确定。以此为根据。适应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与规律。这一建设内容的完善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就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而言。任何基于提高自身而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将之所蕴涵的意旨内化为该组织及其成员的内在品质。这个品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素质与能力。换言之。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实现其思想与心理品质的内化与升华。亦即为了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素质与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内化而获得。所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思想理论的内化机制。自然成了这一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看。正是由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持续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理论品质。促进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才保证了党和军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使命的完成。从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讲。只有使其成员真正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思想理论建设才算达到了目的。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党的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与行动。是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一贯要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但在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干扰着党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追求的客观需要影响着党组织成员的内化构成。各类教育不少、觉悟提高不快。阅读书刊不少、内化发展不快。理论观点不少、素质提高不快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曾要求军队。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以读书、灌输为基本形式。以自我思考、集中研究重大问题为中心环节。以联系实际开展工作的各项要求为基本规范。以观察力、思维力、理论力的实际提升为检验标准。紧密结合军队党组织和部队建设实际。建立和完善军队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内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形成适应新需要的再学习再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