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

前端设计论文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3G,the application of 3G has been into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 fields. This thesis described a design process for the system of image retrieval based on 3G mobile computing, and the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image retrieval.

关键词: 移动计算;图像检索;手机应用

Key words: mobile computing; image retrieval;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03-02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基于ARM技术手持式文字检索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移动检索系统中。但基于ARM技术手持式图像身份检索系统,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嵌入式芯片的能力有限,无法对数据量很大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存储,另一方面也实时对图像信息进行的更新也不方便。但需要图像检索识别的行业比较多,如公安、海关、各类考试的考生身份识别等,一直期待有一种技术能比较方便的解决图像检索问题。本论文描述的就是一个基于3G移动云计算技术实现图像检索系统设计过程。

23G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基本特点

目前,移动通信主要用途是用手机等掌上设备进行信息交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计算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使用终端可分为可便携式电脑、PDA和手机这几种移动计算模式。便携式电脑移动计算性能最强,但携带方便性和电池续航能力远不及后两者;相对于手机来说,可携带方便性和电池续航能力是其主要优点,但其计算能力有限;因此移动计算在我国就大体走了两条路:计算能力强而通信能力和携带性较弱的可携带式电脑计算和通信能力和携带性很强而计算能力不足的手机计算。所以对于较为简单的移动计算来说,手机终端更是最为合适的设备,所以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计算是十分必要的。随着3G的普及,通信网络在慢速移动时可提供达2M的传输速率,考虑到手机本身的输入输出量有限,如果合理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话完全可以满足移动计算的要求[1]。

移动云计算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终端硬件及终端系统无关性:由于计算端在云端,所以对于终端本身的要求基本很低,甚至一些非智能终端都可以实现“移动计算”,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类似java的跨系统平台。②数据分享便捷性:大量数据可在云器端存储的特性,数据分享会十分便捷,仅仅是一个数据指向的问题。③任务执行的高效性:受益于云器端的处理能力,如果输入输出界面设计合理,就可以通过终端直观的看到任务执行的结果[1]。

3基于3G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移动去计算技术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思想是“重服务端,轻终端”。将图像的存储、检索和处理放在云端,终端仅需要浏览器功能支持,同时要求终端能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云端保持通信,并满足一定的带宽要求。整个图像检索系统设计为三部份:手持式终端、管理端和服务器云端。在云端服务器通过平台、数据库、PHP搭建一个基于WAMP技术的WEB应用平台,该应用平台实现图像的存储、检索、管理和终端用户的ID及权限管理功能。管理端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实现对图像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功能和将图像信息传输到服务器端。手持式终端通过WAP手机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访问服务器端应用平台,实现图像的检索功能。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

3.1 系统硬件的设计终端设备:终端要求支持上网的WAP手机,最好是3G手机,更好的满足带宽要求。云端设备:按需求分析要求决定服务器集群数量和性能。管理终端:要图像数据采集点分布,PC机和相关图像采集、处理设备。

3.2 系统WEB应用软件的设计前端平台:为手机登录用户提供身份认证、多种图像检索方式和检索结果反馈功能。后端平台:为管理员提供图像上传、图像信息管理功能。

4系统应用案例

某高校按照基于3G移动云计算的图像检索系统设计原则,对学生考试身份图像检索系统进行了设计及应用。系统提供了按身份证号、学籍号、姓名等多种考生图像信息的检索方式。监考教师在监考中对考生身份有疑问时,可通过手机及时检索考生的图像身份信息及其它信息,有效地减少了代考等舞弊现象。从系统应用中可以得出结论,基于3G移动云计算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比较简单、方便地解决身份图像检索问题。

5小结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往需要复杂技术和大量成本来解决的问题,可以简便地用简单技术和低成本就加以解决。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图像检索系统就是一个较好的方案,可以简便的应用到公安、海关、教育等需要图像检索的部门。如果进一步采用相对成熟的图像识别技术与ARM技术结合来设计和生产图像识别终端设备代替手机终端,应用于海关、车站、码头等人口流动地,可自动、及时地对犯罪嫌疑人的行踪进行跟踪识别。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Android;智能手机;模拟外设;远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19-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uman beings is gradually entering the Ubiquitous Computing age. The Smart Space is a specific an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pervasive computing.Due to them, Intelligent phone can get personalized service. This paper realizes a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analog computer peripherals based on Android smartphone,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 connected via TCP / IP protocol, allowing users remote control the computer at the appropriate distance using a mobile phone.

Key words: Android; smartphone;peripherals simulation;remote control

随着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自 20 世纪的 80 年代人类经历了从主机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到桌面计算(Desktop Computing)的革新后,正逐步进入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时代[1-3], 这一概念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计算机本身将隐藏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信息服务[4],可以脱离传统的键盘、鼠标的操作模式,以自然和隐含的方式与信息系统交流。智能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称为游牧服务(Cyber Foraging)[5]指用户携带入空间的无线手持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其周围基础设施中的相对较强的设备的能力。随着智能手持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进步,智能手机正在迅速崛起,而PC机正在逐渐衰落。Strategy Analytics2014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全球分布情况报告显示,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84.6%,Android平台凭借其免费且开源,具有强大的应用层API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该文中使用到的无线手持设备为Android智能手机。

目前远程控制类的系统大多采用将电脑桌面图像实时传送给手机屏幕,由于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尺寸差距太大,缩小在手机屏幕上的电脑桌面不方便操作也看不清楚,而且这种方式导致手机端与电脑端的连接网络吞吐量大,在网络状况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卡顿,因此我们摒弃了这一做法。让用户在手机上看到电脑桌面的操作目的有两个:一是让用户打开电脑上安装的软件;二是获取电脑文件系统中的文件。论文所介绍的平台能在手机上通过列表的方式看到电脑上安装的所有软件,并且手机能访问电脑的文件系统,通过长按的方式就能获取自己需要的文件。

另市面上的同类软件大多界面不友好,很多需要注册登录,复杂化用户的操作体验,手机端与电脑端连接时间过长或电脑端的响应有延迟。

论文实现了一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模拟电脑外设的多功能平台。平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电脑端(服务端),另一部分是手机端(客户端)。在同一局域网中,手机通过该平台连接电脑,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对电脑鼠标,键盘,摄像头等外设的模拟。并且手机App中有独立的功能控制电脑上PowerPoint,手机能随意的对PPT进行翻页,播放和退出的控制,以及对电脑电源的控制。该平台将人从电脑跟前解放,支撑了智能空间中其他可能具有传感和计算能力的设备的识别。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C/S结构,包括服务器端(Server)和客户端(Client)以及服务端和客户端互相通信的协议TCP/IP。服务器端用于对客户端信息的监听,解析从客户端发来的控制命令并发送给计算机以实现相应的指令。客户端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收集用户的需求,并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指令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与客户端通过TCP/IP协议来连接。当用户携带的Android手机进入与服务端相同的局域网内,会自动连接带有服务端的设备。通过手机APP界面上功能按键的选择,用户可选择模拟不同的计算机外设。

2 系统的具体设计

4 结束语

随着可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配置越来越高,屏幕越来越大,而可穿戴设备的悄然兴起似乎弥补了智能手机正在的缺失的轻巧性及亲肤性。论文所介绍的平台目前只能用手机控制电脑,待中国进入智能家居时代,平台能够与智能家电连接,人们可以用手机轻松控制家电。甚至在可穿戴设备普及了以后,此平台能够移植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使得控制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如此看来,该平台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伟凯,徐光佑,史元春.普适计算――下一代计算模式[EB/OL] http://.cn/02/0208/b/0208b02_2.asp.

[2] Weiser,Mark.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9):94-10.

[3] David Garlan,Daniel P. Siewiorek, Asim Smailagic, and Peter Steenkiste,Project Aura: Toward Distraction-Free Pervasive Computing[J].PERVASIVE computing,APRIL―JUNE 2002:22-31.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端部 锚固 制动板 几何尺寸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以下简称CRCP)在季节性温度变化下将产生周期性移动,在板中由于受到土体约束而无位移,但CRCP的两端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将会产生移动,这种移动量有时高达左右。目前国内外常见及我国规范推荐的端部设置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锚固装置,阻止变形发生,因而阻止了水平力对其他结构物的影响;另一类是采用多处胀缝的设施,将端部位移逐步分散、消失,水平力也不再存在。

无论是采用地梁锚固形式或者宽翼缘梁式构造,都需要在原地面开挖较大深度。当原地基为软弱土体时,较大的开挖量必然会导致土体在修筑锚固段以前发生溃散,失去强度;而当原地基为岩石时,较大的开挖变得更加的困难,而爆破又有可能导致岩石碎裂,同样失去强度。而且经济成本大幅度提高。本着减小开挖量,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成本的原则。本设计提出了新型的连续配筋路面端部锚固设计方法:制动板锚固设计法。

一、CRCP端部制动板锚固结构分析

CRCP路面在端部范围内发生纵向位移时,将对路面端部和桥头连接等部位产生水平推力。制动板的作用是借助地基的被动土压力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的纵向位移进行约束。路面端部的最大容许纵向位移量越小,制动板所承受的水平推力就越大;越大,则水平推力越小。随最大容计量的变化,对制动板提供的水平推力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制动板结构受力如图1所示:板的侧面、、承受着相等的静止土压力,平面不产生摩阻力。若结构物承受水平荷载,,而,则结构物产生具有向左移动的趋势,面上的土压力将减少,面上的土压力将增大,而且在平面上,将产生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摩擦阻力,以表达式描述,可写为:。

图1:制动板在土体中受力示意图

式中,为沿面上的极限塑性剪力

为制动板侧面、的被动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之差

1、制动板所受被动土压力分析

在面上,按水平荷载的方向,制动板产生水平移动,推挤土体,从而逐渐增大墙对土体的侧向应力,而土中逐渐增大的抗剪力阻止这一滑动的产生。当制动板对土体的侧向应力增大到某一数值,使土的抗剪强度充分发挥时,土压力增大到最大值,即为被动土压力值。如图2所示:

图2:制动板在土体中所受被动土压力示意图

在面上的被动土压力值的计算采用朗金土压力理论,取地面以下深度处的点在土的自重作用下竖直面和水平面上的剪应力都为零,故该点处于弹性平衡状态,其应力状态为:竖向应力:;水平应力:

制动板在外力作用下挤压土体,仍不变,随着制动板位移增加而逐步增大。当制动板位移挤压土体使增大到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达到最大值,土体形成一系列破裂面,此时制动板面上法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即朗金被动土压力。破裂面与水平面成。此时大、小主应力和有如下关系式:

式中:沿墙深度方向被动土压力分布强度

2、制动板所受主动土压力分析

在面上,制动板在土压力作用下离开土体产生一微小的移动,从而使制动板对土体的侧向应力(它与土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逐渐减小,土体出现向下滑动的趋势。这时,土中逐渐增大的抗剪力抵抗着这一滑动的产生。当制动板的侧向应力减小到某一数值,且土的抗剪强度充分发挥时,土压力减小到最小值,土体即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相应的土压力即为土体的主动土压力。如图3所示:

图3:制动板在土体中所受主动土压力示意图

在面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当制动板后土体开始滑动时,土体处在极限平衡状态,破裂棱体在其自重、土压力和破裂面反力作用下维持静力平衡。为制动板背面,为破裂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破裂角,即为破裂棱体。其中破裂角是未知的,当等于某一定值时,值达最大,而后又逐渐减小。的最大值即为库仑主动土压力。相应的面即为主动状态最危险破裂面。

令:可解出主动土压力的表达式为:

填土的容重;制动板的高度;土体内摩擦角;制动板面摩擦角;土体表面的倾角;制动板面倾角;

二、CRCP端部制动板锚固设计方法

根据以上基本原理分析,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制动板的锚固设计可以按以下的设计步骤进行:

1、根据地区的年最大温差和湿度变化程度计算确定最大应变。

2、确定路面端部最大容许纵向位移量,越小,制动板所承受的水平推力就越大;越大,则水平推力越小。随最大容计量的变化,对制动板提供的水平推力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3、确定支撑地基的各种参数。如板下地基竖向反应模量;土基内摩阻角;土基的粘聚力;在制动板的锚固深度范围内的土基密度;地基的摩擦系数。

4、确定混凝土的各种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5、假定制动板的深度、厚度等几何尺寸。

6、计算制动板的极限抗力。

7、计算被约束的端部位移

8、根据被约束位移计算约束力

9、计算制动板锚固安全系统,取安全系数为,计算制动板的容许抗力

若则表明制动板尺寸设计理想,否则可重新假定尺寸,再一次试算。

三、端部制动板锚固有限元分析

1、计算模型

建立端部制动板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制动板计算模型

(图中实线代表制动板,虚线为网格示意线)

2、定义单元及材料类型

制动板、基层与土基均采用PLANE42单元。本单元为平面4节点四边形单元,每个节点有X、Y两个方向的自由度,本单元具有描述塑性、蠕变、辐射膨胀、应力刚度、大变形以及大应变的能力。并有一个选项可以支持额外的位移形状。

材料参数: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00×1010MPa,泊松比0.2,密度2450kg/m3;

基层弹性模量为1500MPa,泊松比0.25,密度2000kg/m3;

土基弹性模量为40MPa,泊松比0.35,密度1950kg/m3。

3、有限元计算

CRCP端部制动板的有限元计算结论如图5、6所示:

图5 端部制动板位移(X方向)

图6 端部制动板应力(X方向)

4、理论分析计算与有限元分析计算比较

为了检验本文前述提出制动板锚固理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将理论分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论如表1、2、3所示:

表1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比较(一)

(1)

制动板长度(m) 理论计算值(Mpa) 有限元计算值(Mpa) 相对误差(%)

5 -2.04 -2.40 13.6

10 -2.59 -2.44 5.9

15 -2.80 -2.48 11.5

20 -2.99 -2.55 14.8

表2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比较(二)

(2)

制动板厚度(m) 理论计算值(Mpa) 有限元计算值(Mpa) 相对误差(%)

5 -1.69 -1.89 11.5

10 -2.59 -2.44 5.9

15 -4.01 -3.53 12.1

20 -5.10 -4.18 17.9

表3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比较(三)

(3)

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理论计算值(Mpa) 有限元计算值(Mpa) 相对误差(%)

28000 -2.59 -2.43 6.4

30000 -2.59 -2.44 6.0

32000 -2.59 -2.45 5.6

34000 -2.59 -2.46 5.2

由表中的结果可知,制动板最大应力随制动板长度、厚度和混凝土回弹模量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方法所得出的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另外,两种计算模型得出的最大应力误差为7.9%,由于理论计算得出的最大应力值要稍大于有限元模型,故对于制动板结构设计来说,理论计算结果较有限元相对安全。

四、不同条件下CRCP端部制动板尺寸的拟定

采用本文提出的CRCP端部制动板理论计算方法,结合重庆市自然条件、交通量、结构形式等实际情况,计算不同条件下制动板尺寸,研究适合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实际情况,经济适用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制动板结构尺寸。CRCP端部制动板尺寸如表4、5所示:

表4 路面结构类型表

结构

序号 CRCP与制动板相接路面结构层 材料 厚度(m) 弹性模量(Mpa)

1―Ⅰ CRCP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0.25 30000

基层 贫混凝土 0.2~0.4 100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1―Ⅱ 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5~0.3 30000

基层 贫混凝土 0.2~0.4 100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2―Ⅰ 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0.25 30000

基层 水稳层或二灰碎石基层 0.2~0.4 1300~17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2―Ⅱ CRCP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5~0.3 30000

基层 水稳层或二灰碎石基层 0.2~0.4 1300~17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3―Ⅰ CRCP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0.25 30000

基层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 0.2~0.4 8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3―Ⅱ CRCP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 0.25~0.3 30000

基层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 0.2~0.4 800

土基 粘质土或粉质土 20~60

表5制动板尺寸类型表

结构类型 制动板几何尺寸 结构类型 制动板几何尺寸

长度(m) 厚度(m) 长度(m) 厚度(m)

1―Ⅰ 5 0.5 1―Ⅱ 8 0.5

2―Ⅰ 10 0.5 2―Ⅱ 15(10) 0.5(0.7)

3―Ⅰ 15(10) 0.5(0.7) 3―Ⅱ 20(15) 0.5(0.7)

实际应用中为方便施工,端部制动板开挖深度不宜过深,因为当原地基为软弱土体时,较大的开挖量必然会导致土体在修筑锚固段以前发生溃散,失去强度;而当原地基为岩石时,较大的开挖变得更加困难,而爆破又有可能导致岩石的碎裂,同样失去强度,而且经济成本大幅度提高。故制动板厚度控制为0.5m,当施工地段开挖深度有条件增大时,制动板可采用括号内尺寸。

五、结论与展望

1、本文以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制动板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朗金被动土压力理论方法和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方法分析端部制动板在土体中锚固力作用下的应力,得出了端部制动板锚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制动板在土体中的受力情况,对两种土压力分析模型进行了具体的计算,给出了制动板在土体分别受主动、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式。

2、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考虑了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受力变形、位移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端部制动板锚固设计思路。

3、由于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对于连续配筋混凝土端部处理的说明较为简单,并无详细计算过程。用本文采用的新型设计方法来设计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制动板端部锚固相关设计参数,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对以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运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端部制动板锚固的计算模型,运用ANSYS模拟了端部制动板锚固的受力,计算得出制动板的位移和最大应力。

5、对理论计算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CRCP端部制动板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密封 微变形 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56-01

机械密封是机械设备防止泄漏、节约能源、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部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电力、轻工、船舶、宇航和原子能等工业的泵、压缩机、反应釜等设备,它对过程工业中的整台机器设备、整套装置乃至整个工厂的安全生产都有重大影响。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机械密封的工况逐渐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机械密封的性能也要求更高,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密封失效。造成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械密封端面变形,因为变形后造成泄漏增大,磨损加剧,寿命缩短,严重影响了机械密封的使用效果。因此精确计算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研究影响变形的关键因素,探索减小变形的措施对提高机械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及开发机械密封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理论研究

随着机械密封技术向高压、高速、高温和大直径等方向发展,机械密封环的变形问题就尤为突出。导致变形的原因有两方面:机械和热。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端面变形形状为锥形。为尽量减小锥形变形,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来了解并掌握其规律。目前变形理论主要有:圆环理论和壳体力矩理论。研究表明,影响变形的因素主要是力和温度。圆环理论在计算简单密封环形状时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一致,但在计算复杂密封环形状时计算值与试验值差别很大。Mayer为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002年,洪先志等提出了应用壳体力矩理论求解密封环端面力变形,同时将环截面分成若干部分(矩形或三角形),考虑各部分结合处转角和位移的变形协调性,建立了四阶线性齐次微分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可直接计算稍复杂截面形状的机械密封。研究表明,壳体力矩理论用于计算密封环端面变形是一种可靠、简便、有效的方法,运用此法能够得到密封环端面在外部挤压力作用下力变形较准确的值,从而将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到较高层次。尽管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研究已有50多年,但由于其结构和性能涉及到流体流动、传热、力变形、热变形及其耦合,问题十分复杂,因而其理论还不完善,尚缺乏简洁而实用的设计理论。但进行简单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及清楚地认识密封环变形问题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2 数值模拟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软件的蓬勃发展,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强有力手段。目前,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边界元法和有限元法。1986年,Doust采用边界元法建立了机械密封变形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用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实验值与计算值比较相符。但边界元法在处理边界时比有限元法复杂。

由于有限元法原理相对简单,且有限元方面的应用软件很多,如ANYSYS、ABAQUS、FEMLAB等,因此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变形的研究较多,而且基于有限元软件平台求解机械密封变形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在我国,陈铁鑫等采用FEM和边界元法相结合的等价有限元算法,计算了204型小弹簧平衡型大直径釜用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变形,发现静环的轴向变形主要是由压力载荷引起的,动环端面的轴向变形主要由温升引起。王美华等采用三角形FEM对人字形螺旋槽的热变形和力变形进行了分析,调用了SAP5―线性系统静力和动力响应结构分析有限元程序对密封环的力变形、热变形进行了计算。李文泰和张文格将动静环合为一体建立了模型,在摩擦面上使用只能受压力不能承受拉力的虚拟杆元来联系动环和静环。依据FEM,采用四节点等参单元计算了密封环的力变形和热变形。张书贵[17]对机械密封的力变形和热变形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变形是机械密封变形的主要形式,并讨论了热变形、力变形与密封环的结构、材料及使用条件的关系。张保忠等对内置式机械密封环的变形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指出了影响机械密封的因素,提出了改进机械密封的方法。彭旭东等计算不同约束、不同结构动静环配对的力变形、端面泄漏量、开启力及气膜刚度等参数,分析了变形对密封特性的影响。得出力变形使得气膜呈发散型、约束对变形大小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约束可以减少密封面转角、提高气膜刚度、增强密封稳定性,变形对开启力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大泄漏量、改变气膜刚度。蔡永宁等采用有限元法求解雷诺方程获得密封端面流体膜压分布,计算了不同约束、不同结构动、静密封环的力变形以及端面泄漏量、液膜刚度和刚漏比等密封性能参数,分析了变形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说明,有限元法不但不受密封环截面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并可模拟机械密封实际工况,应用和发展潜力很大。

3 实验研究

实验是机械密封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许多现象和规律靠实验发现,理论模型和计算手段靠实验验证和完善。实验是密封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密封技术领域的许多现象和规律由实验发现,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靠实验验证并逐步完善。机械密封大量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关于机械密封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①研究介质的温度和压力、弹簧比压、转速等操作参数对机械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②通过传感器测量密封环端面的扭矩、温度、端面比压和液膜厚度等,研究不同条件下密封端面的摩擦特性及其对密封特性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目前,关于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还较少,且端面变形测试是采用电阻应变测试方法,其中测试方法虽然是一种很成熟的力学测试方法,但是该方法以点测量为基础,不能获得全场的变形信号。因此,如何寻找更可靠的测试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机械密封端面变形测量的重要课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者在物理、几何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假设,形成了两种理论模型,即变形的解析法。但这两种解析法只能求解一些几何形状比较规则的密封环,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但进行这些简单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及清楚地认识密封环变形问题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端面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有边界元法和有限元法)的出现弥补了理论研究的缺陷,特别是有限元法不但不受密封环截面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并可部分模拟机械密封实际工况,应用和发展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CAT 试题库系统 C-B/S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178-02

1、引言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位于科技应用前沿的高等学校大部分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体系,并广泛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信息化,可以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工作变得更高效。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考试工作还在依赖人力,每学期末的考试工作往往耗时数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尽快建立和完善计算机辅助考试(CAT,Computer Aided Test)体系[1] [2]迫在眉睫,在这个体系中拥有一个完善的试题库系统是重中之重。

2、高校试题库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的宝鸡文理学院作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成绩为优秀。在历时数年的评建工作中就建立、完善和规范了一整套考核程序和体系。

宝鸡文理学院有一套完整和规范的传统考试体系和流程,这个程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学活动。但从整体上看,整个过程极为繁琐,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组织考试,前后耗时数周,尤其对于有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来说更是疲于应对。

为了把广大教师和教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考试工作解放出来,从而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我们必须对传统考试方式加以改革,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革考试方式和试题管理方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3] [4]。

3、架构设计

目前的软件系统体系架构有两种: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架构和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下面分别分析这两种架构并作出对比,最后详细阐述本系统的架构设计。

3.1 C/S架构

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架构又称C/S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逐步出现和流行的一种模式,典型的两层架构。C/S架构的核心思想在于功能的分布,也就是说,将一些功能放在客户机上执行,另一些功能放在服务器上执行[5]。

C/S架构是基于局域网的系统分布模式,与后面讲到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相比,C/S架构的应用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客户端的功能丰富,可以应对数据量较大的使用环境,并且安全系数较高,不易受到来自公共网的攻击。所以类似机场、银行、商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都是C/S架构。并且C/S架构不依赖公共网,只要内部局域网畅通,就可以安全运行,企业可以做到自主维护。C/S架构服务器通常采用高性能的PC、工作站或小型机,并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如Oracel、Sybase或SQL Server。客户端需要接入局域网,并且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C/S架构也可以看成是“胖客户端”架构。因为客户端需要实现绝大多数的业务逻辑和界面展示。这种架构中,作为客户端的用户一端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显示逻辑、事务处理和数据库交互都在客户端。

3.2 B/S架构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又称B/S模式[6] [7]。这种模式下,只有很少的事务逻辑在用户端实现,大部分事务处理都在服务器端进行。Brwse客户端,WebApp服务器端和DB端构成了所谓的三层架构。B/S架构中的客户端无须特别安装,只要有Web浏览器即可,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浏览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B/S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去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基本过程设是:用户在Web浏览器上进行操作,操作指令上传至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

B/S架构中,显示逻辑交给了Web浏览器,事务处理逻辑在放在了WebApp上,这样就减少了客户端的压力。因为客户端包含的逻辑很少,因此也被成为“瘦客户端”。

3.3 C/S与B/S的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两种架构各有优缺点,总结如下。如表1所示:

3.4 C-B/S混合架构

鉴于C/S架构和B/S架构各自的优缺点,很多企业在实际设计软件架构时都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即C-B/S架构。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数据量大、功能丰富、要求响应快的业务在安装了客户端程序的客户端进行,这部分与服务器之间采用C/S架构;数据量小,用户分散,安全性较低的简单业务由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实现,这部分采用B/S架构。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试题平台的架构设计为C-B/S混合架构实现,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就是教务处和院系信息节点处理的数据量大、功能繁多、操作复杂、要求快速响应,所以选择采用基于C/S模式实现与服务器的连接。也就是说,在教务处和院系的计算机上要安装平台对应的客户端程序,工作人员登陆客户端程序实现对试题平台的管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客户端程序不像Web页面,一般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操作难度。所以在使用前,要对教务处工作人员和院系教学秘书进行集中培训。

而另外两种用户,教师和学生因为用户人数众多、位置分散、数据量较小、功能和操作简单,所以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能基于 B/S 模式实现。即教师和学生无需安装操作复杂的客户端程序,只需通过PC机上安装的Web浏览器登陆试题平台即可。友好而简单的Web用户交互页面可以使得普通用户很快上手,掌握操作。(如图1)

4、结语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试题库系统的架构设计,提出了C-B/S混合架构的新的试题库系统建设模式。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个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其中考核方式的改革又是重要一环,直接决定了教学方式和其他环节。本课题所研究的试题综合使用平台就是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

新的开发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去尝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林琳.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2] 陈中永.高等学校题库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3] 唐自力.网上在线命题、出题及试题库系统[D].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陈华光,周铁山,张晓清.通用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5] 窦治.基于B/S与C/S的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J].新疆大学学报,2003.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移动终端 交互设计 图形创意 品牌应用软件

检 索:.cn

一、艺术设计中的图形创意

艺术设计中图形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可以快捷地传递信息的印象,以再现特定的信息。作为艺术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好的图形设计离不开创意的支持,甚至可以将图形设计的过程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过程。图形创意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将人眼看到的信息以思维创意的过程表现出来,并用理性的分析手段形成图形作品。创意过程中设计到多种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

图形设计中的优秀创意因素需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首先图形设计的创意要有独到的视点,在立意精巧的同时又要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其次视觉上要有一定的冲击力,创意表达的信息在说明要描述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有深刻的寓意。图形设计的创意始于推演主题,设计之初就要思考如何切入主题,推演图形设计要传达的信息主题,从而保证图形设计中的思维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图形创意的构型形态包括同构、解构两种。[1]同构本质上是一种映射,是用其他事物表象出某种物象的结构;要想表征两种物象之间的同构关系,就必须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点,而同构因素可以从内容、轮廓等事物的形上寻找。解构的过程和同构相反,它是将自然形分解、打散,并按照既定意图再次组合的构形方式,这一过程中创造图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寻找同构因素的同时打散、分解并重新组合的过程[2]”,如图1所示。

二、移动终端上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一般被认为是涉及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数字产品的设计,它致力于了解用户的期望,了解用户与产品交互时的感受,其目的是使用户可以轻松地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产品进行沟通,设计更加有效的交互行为和方式,从而使产品更加易用,可以认为交互设计就是为了更好的使人与产品沟通、交流的设计方式。对使用数字化产品过程中的行为与界面进行交互设计,以此在用户与数字化产品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有效促进交流的作用,这就是交互设计的目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也多种多样,在进行手机的交互设计及界面设计时就需要根据屏幕分辨率、字号以及行距等将这些功能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根据交互需求说明、交互类型、交互结构模型等因素,划分手机应用界面的结构模块,并根据手机屏幕要显示信息的相关内容及顺序,结构化设计交互元素;当应用的菜单结构及显示信息结构一致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屏幕、窗口以及菜单等的结构设计、显示要素的布局设计等[3];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及结构设计后,还需要进行应用界面的美观设计,以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品牌推广的目的。

优秀的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不仅要方便用户操作,还应该可以使用户在陌生环境及有限时间内较快掌握其使用方法。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人识别手机的过程和手机对人的交流反馈过程。人识别手机的过程就是消化手机界面表达的寓意的过程,是用户采集手机图标、文字、菜单等信息,并加以识别和理解,最后对比所学知识的过程。在人识别手机的时候手机还需要恰当地给人反馈,这种双向性的交互才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手机对人的反馈主要包括目标导向设计和信息反馈两种。目标导向设计是一种针对手机产品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而且这种解决方案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目标。目标导向设计揣摩了用户的心理和使用习惯,可以对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有所帮助,方便用户在不同操作间直接跳转,减少用户的操作麻烦。

移动终端上的交互设计就是一种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用户更加自然、更加人性化地交流并接受信息,减少用户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将信息强加于人。作为日常生活中用户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随着多点触摸技术、重力感应等移动终端新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上的交互方式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对这些新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在交互过程中出现效率及自然性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暴露得日益明显,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师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移动终端上用户与产品的交互问题。另外,在移动终端上设计具有交互的应用时要考虑移动终端的型号等因素,这无疑会增加交互设计的难度。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域较小,难以实现多窗口同时运行,所以桌面交互设计中,用户在桌面同时进行多种操作的模式并不可行。鉴于这种限制,桌面上的交互设计模式在移动终端上应用时不得不被精简和压缩,这就需要借助良好的交互设计弥补这一缺陷。目前移动终端上的交互设计正处于发展的早期,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如果充分考虑到用户的认知特征、视觉交互设计因素以及移动终端的上下文等因素,避免交互设计在移动终端上的易出错、不合理、繁琐等问题,那么交互设计最终将走向更加自然、人性化的方向,做到高效、顺畅的人机交互。

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输入文本比较繁琐,手机上触摸屏及全键盘的文本输入都不像桌面终端设备的文本输入那样便捷,因此移动终端上的交互设计要尽量避免用户输入不必要的文本信息,而可以代替以选择列表或者是模糊查询的方式。在用户输入部分关键词后,交互设计方式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运行用户选择检索目标或从包含目标的列表中进行选择,从而减少输入文本的麻烦。另外,虽然触摸屏的输入方式接近于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但目前移动终端上手写输入识别的准确性还不尽人意,加之触摸屏手写的反馈时间比较慢,所以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不建议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有不同于桌面终端的特点,不仅要考虑不同终端型号、不同平台的兼容性问题,还要具有行为交互方式,其不便利的输入方式和复杂的交互路径,决定了只有充分考虑移动终端本身的交互特点,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的交互设计经验,设计出区别于桌面交互方式的移动终端应用。

移动终端上的交互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4]:(1)调查研究及概念定义。交互设计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以及用户访谈记录,圈定交互设计要面向的目标人群;同时标识需要并建立需求概念,从而把用户需求和应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2)迭代设计与执行。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移动终端品牌应用的设计,并分阶段地进行迭代评估,以构建应用的交互设计结构;设计完毕后,选择最佳交互设计方案,并完成交互设计的最终呈现。(3)。展示交互设计成果,并利用市场进行整个交互设计的评估。在以上三个交互设计的阶段中,用户应该全程参与交互设计的开发过程。

三、智能家居品牌应用软件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移动终端成为日常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基于手机终端的交互设计也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另外,随着智能家居技术及智能监控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也日益流行,并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发展趋势[5]。利用移动终端上的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用户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遥控开启智能家居洗衣机洗衣,或者回家前即可遥控微波炉预热食物,这样的智能家居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节约用户的时间,还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接下来根据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在移动终端上设计一款智能家居应用软件。

本文在基于Iphone的手机平台上设计了一款针对苹果用户的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用户可以利用此智能家居软件完成远程控制洗衣的功能,这款智能家居软件不仅可以远程设定智能洗衣机的运转时间,还能够随时进行洗衣情况监控,用户无需时刻守候在洗衣机旁。使用Iphone的用户大多是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高端用户,可以熟悉使用智能手机应用,而且这部分用户一般都使用3G网络,能够随时利用网络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分析了此类用户的特点后,选择七位使用Iphone的手机用户,他们都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家中都有智能洗衣机。在对这些用户对于智能洗衣机的观点进行了解后,本文将智能洗衣机的概念分解为“智能”、“洗”、“机器”以及“控制”四个主题概念。

明确了用户对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的概念定义后,借助功能隐喻模型可以找到智能洗衣应用的基本功能元素包括以下几点:智能开关、暂停、调节模式、洗衣进程显示以及扫描;这些功能可以分为显示和操作两类。本文首先对市场上的智能洗衣机具备的功能进行调查,并设计调研问卷,咨询上述七名用户对智能洗衣机功能的重点关注点,将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的功能设计为扫描衣服数量、选择洗衣模式、显示洗衣进程以及控制洗衣的状态(开始、暂停以及停止)等功能因素。确定了智能家居应用的功能因素后,再利用结构隐喻模型串联所有的功能点,这样可以更好地设计功能因素间的层级关系以及功能按键的排布方式。在对以上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分析后发现,市场上已有的一些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的交互设计结构可以借鉴,这样能够降低用户学习新应用的成本。用户在使用智能洗衣应用时,一般会经过查看衣物种类、设定洗衣模式、查看洗衣进程等步骤;在智能洗衣应用的界面设计时,由于旋转按钮的动作与用户操作智能洗衣机实体的行为方式相同,所以设定洗衣模式的动作可以借鉴旋转按钮的动作,以符合自然的用户体验原则。

可以设定智能洗衣应用的主题和风格,诸如白色、水珠、科技等等。可以将智能洗衣应用的主界面主题设置为科技模式,并抽取动画中EVA机器人的特征,混合渲染白色及蓝调,充分显示出科技感及智能性,在开启应用程序前预先显示一个机械化自动门,从而给用户一种机械感及自动感。另外,这样的应用设计以机器人为主题,更好地切合了智能家居的主题。

总结

本文从交互设计入手,介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调查了市场上的智能洗衣机具备的功能,并设计调研问卷,咨询用户对智能洗衣机功能的重点关注点,然后设计了一种智能家居应用软件。

注释

[1] 薄玉桴:《智能手机应用软件交互设计和设计流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李鸿明:《基于手机游戏中的人机界面交互设计及应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柳雕貂:《基于可用性的触摸屏手机软硬件界面交互设计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工具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和学而设计。以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为例,借助移动APP,可以实现:(1)轻松管理班课。在任何移动设备或 PC机上,教师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2)随即开展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教师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实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4)跟踪评价学习进度。配套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数字教材学习评估报告。(5)移动云技术全免费。面向移动环境的平台设计,iPhone、iPad、Android 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专属的APP和 PC 机版本,且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免费。

二、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而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本身仍为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需要教师本人进行全面把握和悉心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的课程框架。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工具,涉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审计机构的管理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对象,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其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构的核心业务,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隶属于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因此,我院计算机审计课程共计4.5学时,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简述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简介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课程框架如上页图1所示。

(二)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涉及理论讲解、案例讲解、软件体验和现场教学。其中,移动教学贯穿始终,主要完成发放通知、上课签到、分享资源、课前调查、课中讨论、课后测试、成绩统计等任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端教学设计如上页图2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包括活动和资源的分类、名称及分组。其中,分组是指该活动或资源归属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哪个教学模块。计算机审计课程共包含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01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概述”“02计算机辅助审计”“03信息系统审计”“04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

三、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移动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加入。创建班课“计算机审计”,设置数字教材、学习要求、学习进度、考试安排等内容,将蓝墨云班课APP下载页面的二维码分享给学生,请学生下载APP,并使用邀请码进入计算机审计班课。

(二)上载资源并设置活动。打开蓝墨云班课的PC端访问网址mosoteach.cn,上传课件、参考和素材等资源,设置调查、讨论和测试等活动。其中测试用的题目,需要事先设置题库,包括题目的题干、题型(单选/多选)、选项、所属课程、所属章、分值、难度、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在上课前可以在手机端或PC端查看上传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活动的设置都可以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进行,仅有少量活动的属性设置为只能在PC端进行,如分组的顺序。

(三)上课签到并开展活动。上课时,首先可以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30人的班级基本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完成签到。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可以就课程内容开展小调查,教师可以实时看到调查结果。调查结束后,可以开启相应的讨论题目,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内容讲解完成后,可以就讨论题目让学生开展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可要求每位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发言,完成发言的学生可浏览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点赞。完成点赞之后,可请获得点赞较多的学生(如前三名)以口头阐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完成后,可以开展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或课后测试,测试以学生掌握知识?c为目的,可进行多次,次数取决于教师的事先设定。

(四)课后点赞并查看班课数据。课后,教师可以参考学生之间的点赞情况和分享情况,就某一讨论主题,选定3―5名学生点赞,并为他们每人增加1―5个经验值,以资鼓励。教师也可以查看班课数据,包括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的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教师还可以查看班课的教学报告,包括教学周报、资源报告、活动报告和学情分析等数据,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历程。

四、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在整个计算机审计课程中,课堂出席与参与占25%,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体验报告占25%,课程小论文占50%。借助移动APP进行课堂出席与参与的管理,有如下6大优势。

(一)过程管理。在教学时间压缩、教学内容膨胀、教师日程趋紧的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借助移动APP,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如随手实时完成上课签到,随时开放和关闭讨论题目,限时开放测试题目,自动记录学习结果,自动生成教学报告。

(二)引发思考。不少人诟病我们现在的教育,认为学生很会学习,但在独立思考、提出独立见解方面有所欠缺。在移动APP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活动或头脑风暴,引发学生对某一案例、某一现象、某一知识点发表看法,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让每个人发表观点,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思考。

(三)公平客观。在移动APP中,每位学生听课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被点赞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互评观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点赞,会影响教师的点赞,进而影响个人经验值,从而间接影响个人的平时成绩,所以学生会认真听讲、精心组织自己的观点、客观评价他人的观点,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语言组织技巧以及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成为现代组织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在移动APP中进行专题知识分享类讨论时,自然为学生之间共享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如在“讨论7:分享Excel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技巧”中,学生们就分享了快捷键、函数等审计工作中常用的Excel实用小技巧。除此之外,因课程中的讨论题目也是该课程期末小论文的题目,所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不仅可以启发其他同学撰写论文的思路,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撰写论文提供素材。

(五)结果展现。数据展现已成为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发展为独立学科。在移动APP中,不仅可以按经验值顺序展现全班同学的排名,还可以按学号顺序显示其经验值。在班级排名中,可以“下钻”到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即经验值统计图,单击经验值总额,可以“下钻”到该学生的经验值积分明细界面。清晰明了的展现界面、实时反馈的经验积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增加助推动力。

(六)内容复用。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是当前信息系统研发所追求的目标。想要充分发挥移动APP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无疑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科研是当前众多教师的首要工作,他们自然希望在移动APP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设置一次、使用多次。为此,移动APP设计了班课复制功能,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师也可以自己的课程包,后经授权可供移动APP上的其他教师引用,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当然,本课程采用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些许不足之处,如当退出账号或更换设备时,学生的讨论数据会被转移到历史记录中,导致后面的学生无法为其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此外,不能设置学生在某次讨论中点赞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点赞的相对公平性。此外,该移动APP目前的版本还不支持多位教师协同上课的情景。

五、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要素

课堂管控,有如企业管控,首先需要设定好教学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一)活动设计多样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需要,笔者设计了4项课前调查、14次课中讨论和5次课后测试,总共23个活动(详见第113页表1)。

(二)开放时点精准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随时开启活动,随时结束活动。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对于课前调查,设置为在调查开始前开启,在调查结束后结束,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于课中讨论,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前开启,在学生口头分享经验后结束,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表个人观点、浏览他人观点和点赞他人观点,从而达到随时互动、知识分享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后测试,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和学生口头分享经验都结束之后开启,在固定时间结束(如5道题10分钟,或两次课程之间的间隙),以保证学生参与测试的及时性与测试结果的公平性。

(三)?论规则明确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缺乏信息,反而往往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观点很容易被其他人的观点信息所淹没。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应尽量避免冗余信息。为降低信息查找难度,可以在讨论环节约定每位学生针对一个主题只允许发表一次观点,违反规则将无法得到教师的点赞,即无法获得额外经验值。

(四)点赞方式民主化。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表观点固然重要,但评价观点更为重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点赞,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逐一阅读其他学生的观点,以达到分享之目的,而且要求学生挑选出价值最优的2条观点,以达到评价之目的。学生的点赞也可以为教师的点赞提供参考,相当于点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经验值。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改革开放,尝试以原版教材相辅的涉外会计培养模式 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成分的改变,多种企业组织形式逐一呈现,不仅出现了个体经济,带有国外资本和管理特征的外资企业也开始涌入。在这一经济环境下,我国模仿美国当时的教育体系,构建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于增彪,2004)。而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则体现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方式,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等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倾向于“比较国际会计”,采用一些辅助的英文版或原版教材作为中文主干课程的配置,国际化色彩较淡,也谈不上高端。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仿美式会计本科教育为主,涉外为辅的”简单培养模式。

(二)加入WTO,形成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与“国际接轨”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且在许多领域成了必须兑现的义务。大学的会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的会计准则从90年代开始逐步构成体系,并伴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也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另外,随着更多跨国公司的涌入以及本土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加上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国际会计人才需求也日趋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开始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纷纷与国际职业组织合作(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将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而言,这时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其基本操作是与国外会计组织合作,引入先进的课程体系、会计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改造旧的学科体系,同时,办学形式实现国际化,出现了如“3+1”、“2+2”、“4+1”等各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延续至今,构成了当前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三)经济转型时期,亟需优化现行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面对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目前全世界四万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百分之七十,世界技术专利的百分之八十。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王军,2007)。需要积极利用世界经济的联系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会计行业迫切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或者简化为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围绕“高端”、“应用”以及“国际视野”,现有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环境的变迁存在一定的缺陷,亟需优化。

二、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ACCA&CGA教学实践

(一)缺乏自身教育理念 理念(Perspective),就是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此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CGA与ACCA,作为国际上受到认可的会计职业机构,已形成较先进的培养理念,即,培养侧重职业能力的专业会计人才,ACCA的课程设计更是着眼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理念设计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国高端应用人才培养需求,在实践中,各高校基本上直接拿来,并未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加之CGA与ACCA受制于自身作为职业界组织的限制,其理念也较为狭窄,契合了“应用”却未必“高端”,也不可能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特点。

不结合自身情况设计理念所产生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初入学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通常也接触不到或能够接受国际通行理念,即使接受了也难以与自身结合起来。据初入学学生及家长反馈,多数学生选择CGA和ACCA通常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为将来出国留学打基础,还有的旨在充实大学生活,甚至还有的仅仅是为了从别的专业转入会计专业。对于未来面临的挑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国家着力培养的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标准缺乏个人定位,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自立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行的国际职业组织设计的理念虽然契合专业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然而,会计国际化还意味着会计事务的全球视野。会计国际化教育侧重具备国际视野,能代表我国平等跻身国际市场,具备多样技能的复合型的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起到引领国内会计从业人士的作用。因此,国外行业理念不足以胜任这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统一系统的目标体系 关于目标,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可概括为四问: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王光远等,1999) ?学生应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高校应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根据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十二五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国际化高端应用人才成为方向,那么“高端”意味着何种具体目标,“应用”可以理解为“专才”,“国际化”又需落实什么?“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就会造成培养目标模糊,从而无法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运行。

有鉴于此,加之由于缺乏相应的理念指导,导致实践中缺乏统一系统的教学目标。目前看来,笔者所在浙江财经学院以及国内其他高校主要还是以ACCA、CGA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可以理解为培养“专才”“应用型人才”(其实只是纸上应用)。这种教学目标虽然单一,易于集中资源达到最大期望值,但却隐含危机。具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必须突破狭窄的国外资格考试认证瓶颈,需要在大目标指导下设置多层教育目标,国外资格认证通过率仅仅是目标层级的一种,且是属于基础阶段的目标层次。

(三)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职业资格考试认证过于偏重 从教学内容上看,现有国际化会计教育偏重国外资格认证考试,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是会计国际化教育面临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体教育面临的问题,应试教育凸显了硬性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ACCA班级和CGA班级的学生往往是全校最勤奋的学生,通常无暇顾及其他知识素养的培养。这与CGA&ACCA繁重的学习负担直接相关,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语言障碍,在缺乏相关经济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以获得考试通过。但高等教育起到将“应试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作用,高端人才是否等同于商业化运作流水线上的“专才”?如何保证学生本科基础更扎实,同时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培养框架简单嫁接 目前,诸多会计学院在针对ACCA或CGA与其他专业的教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将校内通识知识课程设计与ACCA&CGA职业培训体系嫁接,缺乏针对应用型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教学体系设计。在实践中,单独设置“ACCA班级或CGA班级,课程设计上以ACCA、CGA职业培训课程为主,辅以一般压缩版的通识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而其他非ACCA和CGA会计专业则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设置一些选修课,如《专业英语》(会计、审计、财务)、《比较会计学》、《国际会计》以及《西方会计》课程用以弥补国际会计领域知识的欠缺。这种设计思路是会计国际化教育摸索阶段的权宜之计。当前教育理念转变的前提下,这种教学体系设计不能全面体现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五)培养层次停留专业阶段,多元延伸欠缺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都特别注意通才教育,即要求不论哪一学科的学生,都要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有所涉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具备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战略分析能力。因此需要将枯燥乏味“数字会计人”转变为心怀博大、具备多元文化的“会计文化人”与“国际人”。以ACCA为例,ACCA的国际化及教育产业化确定了ACCA课程的商品化。然而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商品的价值。在ACCA课程传授过程中应尽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就业范围广、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人员。现阶段,我校及国内主要高校对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专业阶段,着力打造专业胜任能力或者仅仅是相关专业书本理论知识认知能力。且应试文化的存在加之会计专业学习的繁重,即使存在潜在多元文化的学生也极可能在四年的本科生涯里被束缚成一个单一乏味的数字理论人。 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 (文辅相,2002)以及“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 (叶澜,1989) 会导致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修养不够,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价值观都将受到影响。

(六)国内缺乏主动后续教育支撑 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教育支撑。国内会计后续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制度环境和认可机制,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以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领域,国内相关后续教育却是空白。这一方面使得国际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不完整,不具有持续性,违背了会计教育终身化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国际高端人才的后续培养拱手让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外会计师职业组织,除了在经济上丧失了市场,也将本国会计精英交由国外培养,丧失了人才主动权,无法形成自身优势,不能平等跻身国际会计职业界或理论界。

(七)“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 从ACCA与CGA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除了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以外,国内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经济监督部门对通晓国际审计惯例的审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多数毕业生主要还是在中国从事相关业务。有的民间审计工作还要求必须具有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这对毕业生关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惯例的掌握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上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一个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高端应用,引领业内”的角度看,如果连本土情况都不熟悉,只知国外惯例,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贯中西的高端会计人才。

三、国际化高端应用会计人才培养框架构建

(一)明确教育理念,培养正确意识 理念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不仅是人行为的基本驱动力,关键还在于其所起到的导向作用。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知易行难。对于初入大学年轻人来说,及时针对其专业选择作正确的理念引导非常重要。国际会计专业(如ACCA&CGA&ACA方向)学生接受到的理念通常是国际职业机构的理念,体现了专业精神,具进取心和商业价值,应予以肯定。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入学时的职业机构思想灌输联系学生及家长们各自的动机,很少有学生会意识到“高端引领”的内涵,更不会产生责任意识,引领国内会计行业的使命感。因此,结合当前转型经济背景以及十二五人才计划,高端国际会计应用人才的理念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愿望,在接受国际职业组织先进专业理念的基础上,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高屋建瓴,构建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学贯中西,不仅精通国内国际规则,熟悉业务背景,还要了解多元文化,具备较高战略分析能力。

(二)构设双语境阙限,设置培养层次框架体系 Toukoma和Skutnabb-Kangas的双语教学阈限理论(1977)(The Threshold Theory),针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平衡语境理论,笔者将之应用于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使之体现认知水平层次与会计双语境发展程度的关系,最高层次为平衡认知语境,中间层次为不平衡认知语境,最低层次为有限认知语境。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双语境,体现在语言转换、规则穿梭、语境通览三个方面。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运用阙限理论设置相应的培养层次体系。

一是基础层次――有限认知语境。这一层次为基础阶段,属于有限认知语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语言转换,熟悉本土规则与国际规则。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一定水平的英文阅读能力,熟悉专业基础知识。操作上基本维系现有做法,强化应试教育,突出考试能力。

二是中间层次――不平衡认知语境。不平衡认知语境的特征体现在尽管掌握了中外基本的会计规则,但不能很好的贯通其本质所在,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通常是听说写译技巧方面),但不能达到中外语境平衡。不平衡认知语境是有限认知语境与平衡认知语境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如下:(1)语言转换。在具备基础层次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加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操作上可以考虑引入CET口语考试或商务英语(BEC)口语较高级别考试。 听力方面可以在英语六级听力基础上适当融入商业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力课程设置。 (2)规则穿梭。 基础层次侧重国际国内通行规则的熟悉上,中间层次则是在熟悉的基础上,有所辨别,可以熟稔的解读其主要区别,从而为灵活的应用提供基础。具体体现在熟练运用国内国际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解读国内国际规则差异。

三是高阶层次――平衡认知语境。这一阶段要求较高,在原有会计领域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除了要求熟练掌握国内国际会计规则之外,还要求掌握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借助已有ACCA课程体系解决)。此外,要求通晓中西文化精髓,领悟西方经济文化,把握现代会计文化思想,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分析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语境通览。语境通览其实是文化转换,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导。可以结合国际会计人才特点,引入经济文化再到会计文化。要求了解西方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文化的精髓,强化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具体操作上可以在现有配套经济学理论相关课程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文化课程,形式上可以运用声像教材,如一些制作精良的历史纪录片,教师则可以从中起到点拨解读的作用,使之与中西方会计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另外,还需引入商务礼仪谈判以及心理学课程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2)规则应用。进入熟练运用规则阶段时,校内环境不足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需要走出课堂和校园,进行实务性质的操作。由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其应用能力的培养需分步骤进行。首先要进行校内模拟。其次要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接触实务工作。最后还要与国际职业界组织合作,进行国际交流。

(3)价值观培养。价值观本身因人而异,按道理无需培养,但既然定位“高端引领”,则需特别引导。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一个使命就是引领国内会计界,并代表国家跻身国际会计界,因此,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另外,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别,在价值观塑造上,要注意有所甄别,实现中西合璧。在高阶层次课程设计上增加会计伦理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课程以起到塑造人格,培育良好道德修养与强化心理素质的作用。

(三)针对不同课程,灵活配置教学形式 不同的课程体系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是统一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步履一致的灌输式教育。结合上述培养层次,根据不同课程培养目标和特点以及不同对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基础层次的课程都是做基础知识铺垫的,适合课堂教学。针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ACCA和CGA使用原版教材,包含大量的阅读,已经提供了练习素材,而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以及英语泛读课程基本上可以解决词汇积累、句式变换和阅读技巧的问题。所以,这一层次的英语教学可以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方面,由于学生具备充分吸纳基础知识的空间,教师侧重灌输式讲解引其入门,所以也维系现有课堂灌输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注重趣味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多媒体视听教学。主要适合文化艺术领域的课程,以及文化历史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美感、修养、英语视听能力,旨在配合理论教授,构建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多媒体视听教学方式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将枯燥理论融入真实历史场景, 可以有效起到提示作用和揭示作用。这对前述高阶层次和中间层次的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意义,尤其在理解西方文化进而了解会计文化上有直接作用。

(3)沙龙式教学。此类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和启发,多采取小班教学,分组或一对一,适合心理学以及针对人性和人格塑造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适合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应有价值观和责任意识。此外,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也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以增强交流,互相促进并有所创新。

(4)实践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目前已得到应用,主要在会计实训方面。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操作上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设置国际场景仿真实验,联系境内外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流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并且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机会。目前,部分高校已经付诸努力和实践。在后续教育方面,财政部也组织过多期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培训活动。

(四)构建后续教育体系 国际高端人才培养的后续教育相对于其基础教育更为重要,不能将其后续教育等同于国内的后续教育,而是与其基础教育一脉相承的,融入外语、商务、战略管理、法律、金融和风险控制综合知识的后续培训,其内容反映最新前沿理论成果和实务界动向。结合高端人才特征,其培训形式也可以多样,以实际案例探讨和行动研究学习模式甚至沙龙模式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五)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值得说明的是,高分和能力不是反向关系,而是互为促进的。能力强者易得高分,获高分者亦有过人之能。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本质上只是一个社会适应性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课程,以及课外活动、项目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当前的暑期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独立谋生能力。教学上可以提倡挫折教育,在挫折中成长成熟,教师则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纠偏。具体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实行交换学生和暑期实践交流,另外,组织针对国际动态会计问题的辩论赛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思考会计现象的能力。这些举措都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应试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人才。

(六)配套国内会计法规 为解决“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现有ACCA和CGA教学计划中应适当融入我国注册会计师方向的课程。由于国际会计高端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会计、审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国际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方面业务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和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还要知晓我国有关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能够在我国进行社会审计工作。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融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能有效解决ACCA和CGA毕业生知彼不知己、无所适从的局面。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国内注会课程培训不仅不会分担精力还会有效促进国外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国际会计规则的理解,并为实现从国内语境迈向国际语境以达到平衡会计语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3]于增彪、赵景文等:《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Multisim10仿真软件;六进制计数器;理论教学

前言

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Multisim10仿真软件以其强大的仿真功能,逐步在电路设计中得到应用,但各高校只是将仿真软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却很少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推广。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仿真软件引入到课堂理论教学[2],以仿真电路演示讲解代替传统的图片电路分析,对各高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1.理论教学引入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投影静态电路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理论分析来学习电路的设计方法,不能直观形象的看到电路工作原理和结果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难免会感觉到理论的知识枯草和无趣。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根据理论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发了基于Multisim10仿真软件的理论教学仿真电路,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学生直观的看到电路参数和结果的动态变化,感受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另外,将Multisim10仿真软件引入理论课堂,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灵活地改变电路的设计方案,并能通过仿真软件快速有效的看到仿真结果,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将仿真软件引入到理论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前提前做好电路的开发和设计,课堂中只需根据教学内容调取仿真电路,即可快速有效的达到仿真结果。这种将仿真软件引用到理论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对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Multisim10仿真软件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本文以Multisim10 仿真软件在集成计数器应用章节的理论教学为例,利用仿真软件设计了六进制计数器,其中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四中方案中使用了74LS160和74LS163两类集成计数器芯片,包含了所有集成计数芯片构成N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思想,也就是说掌握了计数器同步置0、异步置0和同步置数的工作原理,任意进制的计数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设计出来,无非多考虑借位端和进位端而已。

2.1 利用74LS160异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集成计数器74LS160是十进制加法计数器,若要采用异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功能,由于74LS160的输出与计数脉冲(CLK)无关,只需在输入第六个脉冲时,让其清0端为0就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当第六个脉冲输入时,计数器输出端QDQCQBQA本应该为0110,但这时计数器的输出端经与非门逻辑运算后,让其输出为0并反馈到清0端(CLR),从而使输出端结果QDQCQBQ强制变为0000,达到实现0000到0101循环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六进制计数器的功能。

在理论课堂中引入仿真软件后,可利用仿真软件元件库的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结果,计数器工作过程就可直观动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图1所示动态电路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果的得到明显改善。

图1 利用74LS160异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2.2 利用74LS160同步置数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在利用74LS160同步置数法设计电路时,其电路输出与计数脉冲(CLK)有关,输出结果是在计数脉冲到来时才发生变化,这也是同步和异步置数的最大差别。在设计电路时需将所要实现的六进制数减1,得到反馈函数(QCQA经与非门的输出),再将反馈函数接到到同步置数控制端(LOAD),当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时,计数器就会输出预置的数据DCBA。

图2 利用74LS160同步置数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根据74LS160同步置数法的特点,如图2所示,让预置数据输入端DCBA为0000,将计数器输出端QCQA经与非门后反馈到同步置数控制端(LOAD),当输入第五个时钟脉冲后同步置数控制端(LOAD)为0,当第六个时钟脉冲到来时,输出为预置数据输入端的0000,从而实现六进制计数器的功能。

2.3 利用74LS163同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74LS163是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其置0方法是同步置0,与前面所述74LS160的异步置0不同,两者在使用时要加以比较和区别,这也是计数器应用的关键。采用同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时,同步置0法的工作原理与同步置数法相似,将所要实现的六进制数先减1得到反馈函数(QCQA经与非门的输出),再将反馈函数反馈到清0端(CLR),当第六个时钟脉冲到来时,计数器输出端就会清0,即QDQCQBQA为0000,就可实现六进制计数器功能,具体设计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利用74LS163同步置0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图4 利用74LS163同步置数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2.4 利用74LS163同步置数法实现六进制计数器

74LS163同步置数法与74LS160同步置数法相似,预置数据输入端DCBA设为0000,将计数器输出端QCQA经与非门后反馈到同步置数控制端(LOAD),当输入第五个时钟脉冲后同步置数控制端(LOAD)为0,当第六个时钟脉冲到来时,计数器输出为预置数据输入端的0000,如图4所示同样实现了六进制计数器的功能。

通过仿真软件的动态仿真演示,四种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稍加总结,就很容易就看到集成计数器的共性,利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时,如果是异步(包括异步置0和异步置数),则与计数脉冲无关,在设计时只需要将N进制数所对应的四位二进制数与计数器输出端对应,经逻辑门运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再反馈到置0或置数端即可实现;如果是同步(包括同步置0和同步置数),则需将N-1所对应的四位二进制数与计数器输出端对应,通过逻辑运算反馈到的置0或置数端。因此,合理利用仿真软件方便灵活的优越性,开发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理论教学仿真电路,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3.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的效果分析

通过在理论课堂引入仿真软件的演示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电路在不同参数下的仿真结果,加强了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和记忆,改善了理论课堂枯草的现状。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观看了仿真电路后,课后还主动要求将老师的教学仿真电路再次研究和学习,学生有了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另外,利用仿真软件的操作简单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提出的想法,快速灵活的展现出不同设计方案的结果,让学生的想法及时得到验证。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仿真软件辅助理论教学的强大功能,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4.结束语

在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设计教学电路,能够把理论课堂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和生动化。开发高质量的理论教学仿真电路并将其用到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枯草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在各高校理论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付扬.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120-122.

[2]翁玲,陈盛华,孙英.仿真软件在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75-76.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过程化考试;Linux系统;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1.5

1 LAMP框架概述

LAMP框架是指基于Linux系统、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脚本语言(也可以是Perl或者Python语言)编写程序的一种框架。上述软件均为开源软件,以其高效率、高性能、良好兼容性等优点在互联网社会得以普及。

2 过程化考试平台设计

2.1 整体架构

如图1,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端口、不同权限访问服务器,教师将通过相应权限和页面进行出题、制卷、安排考试等活动;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在服务器配置安排的权限下在相应页面完成作业、联系并且在规定的时间、IP地址下进行考试。之后系统将调用编译器对学生提交的代码进行编译、比对,并给出最终得分。

2.2 Linux下环境配置

首先,考试平台的服务器端应当部署Linux版本的操作系统,本设计在服务器端安装了Ubuntu操作系统,之后通过命令: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mysql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gd

分别安装Mysql数据库、Apache服务器、PHP开发环境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传输机制。之后在脚本页面的目录下通过命令:

sudo chmod –r 777

使得源文件目录权限获得修改。

2.3 Apache服务器端配置

将Apache的配置文件httpd.conf文件中文件进行多端口监听、配置:

Listen localhost:80

Listen localhost:8001

从而让学生进入默认的8080端口而老师通过隐藏的8001端口进入。之后,通过相应标签:

分配相应权限。

2.4 MySQL数据库设计

MySQL数据库将安排三种权限,即最高权限root,高级权限teacher和普通权限student,分别发放给管理员、老师和学生,数据库中按照以下思路设计:

(1)teacher表,student表,分别存放老师、学生信息密码等,作为权限和端口的登陆凭证。

(2)question_base表,将所有试题信息存放于其中,考试时可根据需要随机或者指定提出作为考试试题。

(3)stu_paper表,用于学生答卷,统计分数。

(4)plan表,用于存放考试计划和安排考试信息。

2.5 考试页面与服务器交互设计

在www目录下,创建相应功能的PHP脚本文件。文件中的功能与MySQL中表的设计进行交互,方法通过代码:

mysql_connect("","","")or die(mysql_error());//连接数据库

mysql_select_db("")or die(mysql_error());//选择数据库

mysql_query("set names utf8");//向服务器发送sql语句

?>

以及

$x=mysql_query(“”);//发送sql语句

mysql_fetch_array($x);//接受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并加以处理

?>

实现。通过PHP语言和HTML语言,实现登陆、修改个人信息、出卷、安排考试、联系、考试等功能,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中,通过CSS样式表对前端进行优化,最终完成设计。

以及mysql_fetch_array()等函数进行交互实现。通过PHP语言和HTML语言,实现登陆、修改个人信息、出卷、安排考试、联系、考试等功能,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中,通过CSS样式表对前端进行优化,最终完成设计。

3 总结

通过上述设计,一个具备在线编译源代码功能的过程化在线考试平台得以完成。这种设计经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过程化考试平台项目组进行论证并测试后认为满足了当前教育行业对过程化考试平台的需求。这种基于LAMP架构的设计以其高效、稳定、快速、安全的特点充分展现其组成部分的强大功能,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兼备理论知识能力与动手编程操作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自红,张祖平.基于.NET的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136-139.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强柱弱梁;板的翼缘作用;梁端实配钢筋;柱实配钢筋

前言

强柱弱梁是指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主要是因为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梁端屈服型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柱端屈服型框架容易形成倒塌机制。从08年汶川地震的房屋和今年的云南大地震破坏照片上看到,震害却呈现出“柱铰型”破坏机制。出现与现行设计理念相悖的现象,所以对产生“强梁弱柱”的“柱铰型”破坏机制的原因分析,寻找在以后的抗震设计中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已经成为结构设计人员关心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板的翼缘作用

现浇板与梁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在正弯矩区板和梁共同组成T形梁或倒L形梁,有效增加了梁的受压区宽度;在负弯矩区,板有效翼缘宽度内的钢筋相当于增加了梁的负弯矩筋,会显著增强梁的抗负弯矩承载力。设计中若按T形梁或倒L形梁进行结构分析,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规范规定楼面梁刚度考虑板的翼缘作用时可乘以1.5-2.0的增大系数,楼面梁以增大后的刚度参与结构分析和内力计算。在确定梁端负弯矩钢筋时,应考虑板有效翼缘宽度内与梁肋平行的板内钢筋作为负弯矩受拉钢筋的组成部分,梁端所需负弯矩钢筋面积应为除去楼板钢筋承载力贡献后的受拉钢筋面积;剪力仍完全由梁承担。实际设计时一般未考虑楼板钢筋,低估了梁的实际承载力。

2 梁端实配钢筋

实际设计中梁端实配钢筋往往超过计算配筋的10%,主要有几方面原因:①梁端负弯矩承载力计算时未考虑现浇板内与梁肋平行的钢筋参与,板有效翼缘宽度内的钢筋成为“超配”钢筋;②梁跨中所需的底钢筋全部伸入支座,会超过计算所需的梁端配筋。解决方案是,当梁底有多排钢筋时,可仅考虑第一排伸入支座(前提是应满足计算要求),其他各排钢筋在柱截面外截断,既有利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也可减少钢筋在梁柱节点风的锚固,有利于保证节点混凝土的质量;③当支座处梁底不在同一个标高时,梁底筋分别锚入支座,也会造成节点处梁实配钢筋过大。解决方案是,梁截面尽量一致,梁底筋尽量拉通,不足处另附加底筋;④梁端的设计弯矩理论上应以柱边弯矩为准,目前常用的pkpm等程序均以柱中线弯矩进行设计,采用柱中线处弯矩进行设计也会增大梁端截面的配筋量。解决方案是,若柱截面较大应将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按柱边弯矩进行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梁端配筋;⑤一般情况下,梁端负弯矩实配钢筋可取计算钢筋面积的0.95-1.0倍,梁底正弯矩实配钢筋不应超过计算钢筋面积的1.1倍。

3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和梁端裂缝宽度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现浇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0.9,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此参数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塑性铰出现在梁端,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支座配筋减小,跨中配筋增大,梁的总承载力保持不变。但在计算裂缝宽度时,梁端裂缝宽度可能不满足要求,要想使梁端裂缝宽度满足要求,又要增加支座配筋,这样一来梁端负弯矩等于没有调幅。由于目前常用的pkpm等程序是按矩形截面梁计算裂缝宽度,当梁端裂缝宽度不满足要求时,不要轻易增加支座配筋面积,可按照T形截面梁对梁端裂缝宽度进行复核,同时梁跨中按矩形截面梁裂缝宽度计算应满足规范要求。

4 柱实配钢筋

按照抗震设计规范6.2.2条的规定,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应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这种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的复杂性、楼板的影响和钢筋屈服强度的超强,难以通过精确的承载力计算实现。一种方法是引入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在梁端实配钢筋不超过计算配筋10%的前提下,将梁、柱之间承载力不等式转为梁、柱的地震组合内力设计值的关系式,并使不同抗震等级的柱端弯矩设计值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式6.2.2-1),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柱端出现塑性铰。另一种方法是按梁端实配抗震受弯承载力确定柱端弯矩设计值(式6.2.2-2),适用于一、二、三级框架结构,梁端实配抗震受弯承载力时应按梁端实配钢筋面积(应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实配柱筋时时,考虑梁翼缘板的作用和梁裂缝宽度验算或超配而增加梁纵筋的影响,可通过增加柱纵筋和箍筋来提高柱端受弯承载力。增加的单边纵筋和箍筋可按以下简化计算确定:

柱增加的单边纵筋:Agc

柱增加的箍筋:

其中:V

根据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为了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可按以下方法实配柱纵筋和箍筋:

(a)考虑梁翼缘板的影响时,柱纵筋单边增加3cm2(二级

钢),柱箍筋增加量对于小截面框架柱(高度≤500mm),在箍筋间距200mm情况下,单边增加0.503cm2(即一级钢8);对于框架柱截面高度大于500mm,柱箍筋可不增加。

(b)考虑梁裂缝宽度验算或超配影响时,柱纵筋单边增加0.5Agb,Agb为验算裂缝宽度或超配增加的梁面支座钢筋。

5 “强柱弱梁”的重要性

考虑板的翼缘作用和梁钢筋超配等因素,柱配筋时应对纵筋和箍筋相应加强,切实提高柱端受弯承载力,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初衷。另外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中,对结构柱最小截面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比现行规范有所提高;对柱梁线刚度比以及框架填充墙的布置做了明确规定,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提高框架结构的延性变形能力。

6 结束语

“强柱弱梁”实现的影响因素很多,譬如当今设计的计算软件中缺陷、理论研究的不足和抗震措施的不足等。完善设计计算理论及计算软件的开发、加快理论研究的步伐和弥补抗震措施的不足,对“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跨平台;监考;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17―03

一 引言

计算机辅助考试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以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理论为指导,对测量对象施测并且进行评价的测量手段[1]。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就是实现计算机辅助考试的一套软硬件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考试和纸笔考试的对等性已被国内外学者充分论证[2][3][4]。监考系统作为直接进行考试的子系统,实际上是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主干部分,是整个考试过程中耗费人力和时间最多的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虽然已有不少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但都具有较高的平台依赖性和模块耦合性。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种类的增多,考试系统对跨平台特性以及由低耦合性带来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Qt[5]开发框架的跨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英语考试监考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首先,基于Qt开发框架可以开发出跨平台的软件,从而实现监考系统的跨平台特性;其次,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注重了降低软件模块的耦合性,保证监考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最后,本监考系统虽然用于英语考试,但采用了面向对象设计,作答交互模块将一次考试作为一个对象呈现,使得其他考试也能在本监考系统上顺利进行。

二 系统功能和架构

监考系统作为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负责实施已经策划好的考试。作为一个系统,从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角度来看,监考系统框图由图1表示。

监考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现场考试的一种模拟。传统现场考试中,学生参见考试,而监考老师负责考务。在监考系统中,监考老师仍然负责考务,只不过一部分事情交由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协助完成。这些事情涉及布置考场、分发试卷、回答收卷等。而考生则坐在考试机前,从纸笔形式的作答转变成操作鼠标键盘与作答系统进行交互。因此,从功能上来说,计算机辅助监考系统可划分为三个模块:

1考场设置:在考试开始前,将考场内作为考试机的计算机加入即将进行的考试中,形成考场布局,并以考场设置文件的形式保留下来,供考试监考模块使用。考场设置文件可长期使用,除非考场内有计算机变动。

2 考生作答:此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向考生提供作答的人机交互界面。另外,由于英语考试拥有录放音需求,还要提供设备测试的功能。当然,从考试监考模块接收试卷以及在作答完成后生成和提交答案也属于此模块。

3考试监考:此模块负责考试流程的控制,通过与考生作答模块进行通信实现分发试卷、回收答卷、考试提醒以及中断考试等异常情况的功能。此模块的输出――整场考试的答案信息,同时也是整个监考系统的输出。

本文所设计的监考系统采取基于C/S的系统架构。C/S架构是一种典型的软件系统架构,其全称是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客户端实现基本的业务逻辑并呈现界面。如果客户端是浏览器的话,这种架构也叫做B/S(Browser/Server,简称B/S)架构,这是因为浏览器出现较晚,为了区别于传统的C/S架构。B/S架构需要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并且由于其网络服务器的被动性而难以实现考试流程的完美控制。基于C/S架构,本文所述监考系统包括监考端、考试端以及考前的考场设置工具(图2)。将考场设置独立出来,一方面是考试流程的需要,确保了参与考试的计算机属于本场考试并且基本可用;另一方面降低了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既利于监考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监考过程,又使得系统实现起来容易不少。

三 系统设计和实现

如上所述,为了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监考系统,需要设计和实现考场设置、监考端和考试端。在实现方面,本文采用了跨平台开发框架Qt和C++编成语言,从而保证了系统具有跨平台特性和高效率特征。其中,跨平台特性实现的关键在于基于Qt可以完美解决考试作答和网络通信两大平台依赖性比较强的问题。当然,在这两个关键部分的设计方面,本文采取简单、稳定的原则,降低实现难度。

1 考场设置

考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设置考场所在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此排列方式将在考试监考时显示,便于查找、监控考生考试。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通过考场设置工具,考务人员可以排列座位,测试机器,移除不需要参加考试的座位以及更改座位名称便于显示。考场设置的输出是座位配置文件,也就是考场信息。此配置文件在考试监考时被监考端读取,并直接利用。

2 监考端

监考端的主要功能包括验证考生登录、分发考卷、回收答卷以及对考试端进行一定必要的控制如中止操作和发送消息。监考端的工作流程图如图4所示。

从监考员的角度来看,监考端依次经过考卷选择、考试开始、答卷回收和考试结束四个主要阶段。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考生登录并作答,而监考员可以发送消息给考试端或者中止考试。监考端实时显示着考生机器状态,如果发现某个考生端异常,可以中止该考生考试,起到监考的作用。

考卷选择时,由监考员提供考卷和答卷的存储位置。考卷是经过一定算法加密的,当解密校验成功时,可以进行试卷的摘要信息预览。考卷选择成功之后会进入监考界面,并等待考生登录。当考生登录成功时,监考端会发送一份考卷给考生端。所有考生端都登录并准备好考试时,监考人员就启动考试,进入考试过程,并计时。在考生作答的过程中,监考人员可以发送消息给考试端,如提示考试时间。当时间快到考试结束时,监考人员一般会提示考生准备交卷,接下来进行答卷回收。考生坐在座位上等待答卷回收,并在回收完成之时得到监考员提示可以离开考场。

监考端主要包含两部分:通信服务器和监考员可见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前台监考员的操作和与后台通信服务器的数据交互。通信服务器采用多线程方案设计,可支持数百考试端同时考试。每当有考试端请求连接时,监考端的通信服务器就为之建立一个通信线程,在这个线程里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增强软件的可复用性,通信服务器采用Singleton(单例)模式[6]设计,实现了通信服务器和监考端控制模块的低耦合性,同时也为软件的日后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通信的可靠性,网络通信采用TCP协议,通过继承Qt框架中的QTcpServer来实现,具有跨平台特性。监考端的内部工作机制如图5所示。

3 考试端

考试端的主要功能是为考生提供基于计算机的考试。

考试端的工作流程成线性,其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当考生进入考场并坐在考试端前面,登陆界面已经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考生输入自己的考生号和口令进行登录。随后考生端后台接收考卷,而前台由考生测试设备是否良好。由于是英语考试,所以需要耳机和麦克风。测试设备主要是保证这两个设备能在考试中正常使用,以不影响考试为准。当设备测试成功并且后台考卷接收无误,考试端就进入等待考试开始的阶段,这是因为考生登录和测试设备是异步进行的。考生作答的过程就是与考试界面进行各种交互已完成答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作答方式,例如选择题使用单选按钮而简答题则使用输入框。考生的答题情况会实时显示在考试端的答题卡上,以供考生参考。考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提交时答卷并离开。考试端会收到监考端的指令而自我关闭。

考试端实现侧重于音视频功能的跨平台特性和作答交互。由于Qt开发框架提供了现成的音视频组件,因此在播放音视频时采用Qt自身的Phonon组件。但Qt并未提供合适录音功能,因此本文采用FFmpeg[7]作为录音的跨平台解决方案。在考卷与考生交互方面,本设计采用了Qt的Webkit模块进行开发,同时达到了美观和效率。Webkit允许加载一段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片断,同时更重要的是支持层叠样式表css。这使得考卷的内容和显示格式相互分离,并且得到了比较一致的显示风格。当考生答卷时,系统会随时记录考生的作答内容,以防止信息丢失。另外,在本文的考试系统设计中,将考试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并且在考试端采用统一的Html形式呈现试卷,使得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英语考试。

为了防范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运用网络或计算机技术作弊的现象,本系统除了将考试端的机器状态变动及时显示在监考端之外,还对考试端进行了几项处理,包括全屏界面显示、屏蔽键盘快捷键和其他窗口、限定鼠标的光标活动区域等等。

四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的不断涌现以及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跨平台特性的要求越来越突显出来。本文设计了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考试监考系统,并使用跨平台开发框架实现。本系统在校英语考试中得到了应用,可以很流畅地运行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之上,并且通过调查发现这两种平台的差别对考生来说是透明的。另外,本系统的应用减少了纸张成本和人力成本,取得了满意效果。针对考试流程中比较耗时的主观题批阅,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探究在考试系统中增加自动批阅主观题的功能,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一步减轻教师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青.联机考试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8-9.

[2] F.Robert Wilson,Kathleen T.Genco,Geoffrey G. Yager. Assessing the equivalence of paper-and-pencil vs. computerized tests: Demonstration of a promising methodolog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85,1(3-4):265-275.

[3] 李墨.机式考试与纸张考试的对比性研究――测试完型填空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的阅读理解[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5:15-17.

[4] Yass Alkafaji,Nicholas Schroeder.Manual vs. computerized practice sets: A test fo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86,4(2):19-25.

[5] Nokia.Qt技术参考网站[EB/OL].

[6]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John Vlissides.Design Patterns[M].China Machine Press,2000: 84-89.

[7] FFmpeg.跨平台音视频录播转换解决方案[EB/O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pector System Based on Qt

WANG Hong-minWU MinZHANG Yun-ti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六端口;功分器;耦合器;接收机

六端口技术最初应用于微波和毫米波测量以及网络分析仪。1972年,美国国家标准局Hoer等人提出六端口电路的概念并将它用于微波网络分析。他们利用定向耦合器和功率分配器等具有特殊性能的微波分支元件组成六端口电路,并将信号源和负载接入6个端口中的2个端口,结果发现通过测量4个输出端口上的电压幅度或功率,便可得到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这种电路结构简单,造价低,同时还具有多功能、宽频段、高精度、高速度和自动测量的优点。Engen从对称性角度出发,给出了六端口系统最佳条件经验准则,即要使六端口系统能准确地测量复反射系数,最好使3个用来确定反射系数的圆的圆心120°对称地分布在反射系数平面上,且其矢径在1~2之间。但由于定向耦合器很难实现宽带的60°相移,所以六端口结构无法完全符合最佳条件经验准则,但是只要近似符合经验准则仍可以得到很高的测量精度。因此,可以在最佳条件经验准则的指导下,运用定向耦合器、功率分配器等微波元器件组成不同的六端口结构,而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由1个功率分配器和3个定向耦合器所构成Engen的准理想六端口电路。

1设计目的

六端口测量技术是根据矢量分析原理,采用幅度测量代替相位测量来测量复反射系数的幅度和相位。利用六端口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反射系数的相位这一特点,将其应用于接收机,认为接收信号是发射信号的反射波,测量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相位关系,进而得到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回波或通信信息。

本课题来源于某横向合作项目,主要任务是完成某测相接收机的射频前端的整体设计。该微波前端既有一般直接变频接收机的优点又改善了它的弱势。第一,它的电路结构非常简洁,不存在镜频干扰,也就避免使用昂贵的高性能的滤波器和镜频抑制混频器。第二,六端口的隔离度很好,有效抑制了直接变频时的本振泄露。第三,检波输出的基带信号要通过差分运放电路处理,这有效的降低了由自混频引起的直流偏置的干扰。

2 设计思路

文中设计了由一个mini公司的GP2X+型功分器和三个mini公司的QCS-722+型耦合器构成的六端口电路,采用平方率检波器作检波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易知,这种六端口结的理想S参数为

[S]=0 0 0 0 -j +j 0 0 0 0 +1 +j 0 0 0 0 +1 +j 0 0 0 0 -j -1-j +1 +1 -j 0 0+j +j +1 -1 0 0(1)

可知

bi=a1・s1i+a2・s2i,i=3,4,5,6(2)

而理想平方率检波器的输出与输入信号成正比关系

Vi=K・|bi|2,i=3,4,5,6(3)

其中K为常数,设f1=f2,φ仅为两输入信号相位差,所以

于是,图1所示的四个检波器输出具有如下关系

V5-V6=α・K・α2・cosφV4-V3=α・K・α2・sinφ(8)

这样,高频信号就转换为基带信号,又通过ADC被数字化后,再送到DSP信号处理单元。通过一些数字计算处理,就可以计算出两路信号的相位差φ。

3 相关电路

文中设计了一个功分器和三个耦合器构成六端口,采用平方率检波器作检波电路。出于六端口电路的对称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考虑,由于左右输入端微带线形状不同,借助于HFSS软件仿真,求当电气长度一样时,两输入端微带线物理长度分别应为多少。选用Rogers RO4003板材作为基板,其相对介电常数为3.55,厚度为0.508mm。如图2所示。

文中功分器选用mini公司的GP2X+型号芯片,带宽宽(2.8-7.2GHz)、体积小、幅度不平衡性优异(0.1dB)、相位不平衡性好(3°)。耦合器选用也是mini公司的QCS-722+型号芯片,频率范围4-7.2GHz,高功率,低不平衡性(0.2dB和2°),在体积和带宽方面都居于行业领先。

4实物图

经过加工后我们得到了实物,各端口采用SMA接头连接,在匹配端接入匹配负载,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测试。实物图如图3、图4所示。

5结束语

端口5和3、端口6和4之间的相位差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可以被认为是一常数,那么六端口对信号相位的影响可以通过数字校准来补偿掉,这是对于提高精度是关键的一点,也是六端口技术的重要优势。根据式(8)可以判断出六端口本身对两路输入信号相位差的影响很小。因此证明可以采用这种六端口结进行信号相位差的测量。?笮

参考文献

[1] 杨健,刘发林.六端口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5,3(2):71-76.

[2] 吴乔.Ka波段六端口直接变频接收机前端及宽频带MMIC功放的设计:[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3] 王建辉.雷达频综模块和中频接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

[4] 仝仲彬.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前端:[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5] 吴乔,杨涛,杨自强,等.Ka频段六端口直接变频接收机.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07年10月,1414-1417.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计数器;Multisim仿真;竞争冒险;复位电路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23-03

A Problem-solving of Counter 74LS290 Multisim Simulation Cir-

cuit//HU Jiewei, ZHOU Huanyin, XU Feiyan, LI Lirong, SHAN Kun

Abstract Circuit simulation is a common auxiliary analysis and de-sign means by Multisim software, but if the sequential logic circuit design is not correct, the signal distortion may be caused by time delay,

and then the output state will deviate from its original orbit, what makes

the circuit functions cannot be achieved. So the race and hazard is quite essential and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designing logic circuit. Sometimes adding reset circui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ol-ving the sequential logic circuit test generation problem.

Key words counter; Multisim simulation; race and hazard; reset circuit

1 前言

在数字电路中使用最多的时序电路就是计数器电路,计数器不仅可以用于计数,而且可以用于定时、分频、产生脉冲以及进行数字运算等。计数器的种类及分类方式很多,例如:按照计数器中的触发器是否同时翻转分类,可分为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从进制来分,有二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和任意进制计数器多种;根据计数的增减趋势,又分为加法、减法和可逆计数器。而目前无论是TTL还是CMOS集成电路,都有品种齐全的中规模集成计数电路,使用者只需借助于器件手册提供的功能表、工作波形图以及引出端的管脚排列,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器件。

Multisim软件是美国NI(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开发的最新一款基于Windows平台的直观、精确、高效的电路教学与设计仿真软件,可用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测试、分析及优化,运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极大地提高了电路设计效率。

本文以74LS290型异步二―五―十进制计数器为计数元件,设计一个理论分析上功能完全可实现的七进制计数器。利用Multisim 10仿真软件得到的电路测试结果为错误,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入复位电路来避免出现竞争冒险现象的办法,电路改进后可实现预期测试效果。

2 电路设计

目前比较常用的计数器主要是二进制和十进制,当需要任意一种进制的计数器时,可将现有的计数器改接而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清零法和置数法。

74LS290型异步二―五―十进制计数器 74LS290型异步二―五―十进制计数器内部由4个JK触发器FF0~FF3和一些门电路构成,共14个管脚,其功能表如表1所示。其中,12脚和13脚是R01和R02,为清零输入端,由功能表可见,当两端全为1时,将计数器内部的4个触发器清

零。1脚和3脚是R91和R92,为置“9”输入端,由功能表可

见,当两端全为1时,由8脚、4脚、5脚和9脚构成的4输出端QDQCQBQA=1001,即表示十进制数9;清零时,R91和R92中至少有一端为0,不使置1,以保证清零可靠进行。10脚和11脚是1NA和1NB,为两个时钟脉冲输入端;2脚和6脚为闲置管脚;7脚为地,14脚为电源[1]。

既然是二―五―十进制计数器,下面按二、五、十进制三N情况来分析。

1)只输入计数脉冲1NA,由QA输出,FF1~FF3三个触发器不用,为二进制计数器;

2)只输入计数脉冲1NB,由QD、QC、QB输出,为五进制计数器;

3)将QA端与FF1的1NB端连接,输入计数脉冲1NA,由QD、QC、QB、QA输出,即为十进制。

基于74LS290的任意进制计数器 将计数器适当改接,利用其清零端进行反馈置0,可得出小于十进制的多种进制计数器。异步清0,指的是计数器在S0~SM-1共M个状态中工作,当计数器进入SM状态时,利用SM状态产生清0信号并反馈到异步清零端,使计数器立即返回S0状态。由于是异步清零,所以SM状态仅瞬间出现,便立即被置成S0状态,在时序图仿真中该状态并不出现,因此通常称其为“过渡态”[2]。在计数器的稳定状态循环中是不包含SM状态的,若习惯在状态循环图中画出该状态,也将其独立置于虚线框内,表明其为无效状态,有效状态仍为M个状态。

以七进制状态循环图为例,如图1所示,(a)图不含过渡态,(b)图含有过渡态。

3 Multisim仿真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借助Multisim10仿真软件设计一个简单的七进制加法计数器,但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计数不准确现象,针对时序逻辑电路中因为竞争冒险导致电路生成不准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问题分析 以74LS290连接成七进制计数器为例,先将置“9”输入端R91和R92接地,以保证清零可靠,再将频率50 Hz、峰值5 V的矩形波信号输入计数脉冲1NA,输出端QA与1NB连接,构成十进制计数器,然后采用异步清零法,利用输出端QC、QB、QA对应出现的3个1作为清零信号反馈到清零端R01和R02。因为输出端输出1的数目多于两个,所以可借助与门74LS08D将QB、QA输出相与后连接到清零输入端R01,即R01=QB・QA。另一输出端QC直接连接到清零输入端R02,为使输出结果更为直观,电路中还设计了数码管显示电路和状态灯指示电路同步显示,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按照理论分析,仿真有效状态应为7个,输出端按0000

000100100011010001010110规律闪烁,并以数码方式在06之间循环,当达到0111即数码7时,该状态短暂出现后瞬间清零,重新回到状态0。但在电路仿真过程中,仅在26数字间循环显示,实现的仅为五进制计数器。

对出现的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计数器内部触发器的复位信号由RD/=(R01・ R02)/来决定,只有当R01、R02全部为1时,RD/才为0,实现计数器内部触发器的同步清零。从电路的连接方式上可知,R01=QB・QA,R02=QC,当计数值由6(0110)将要跳到过渡态7时,QA由01,产生清零信号,但该清零信号需纱尉过门电路传输到触发器的复位端,因此造成时延。复位信号的畸变导致计数器内部4个触发器的复位操作没有可靠进行,从而引发计数器状态发生改变。

加入与门改进电路 针对时序逻辑电路中存在竞争冒险这一问题,一种方法是在反馈电路中加入与门以达到时序时延的效果[3],电路如图3所示,R01=QB・QA,R02=QC・QC。从结果上来看,该方法实现了由06的计数显示,避免了竞争冒险现象的发生,但是反馈电路中加入与门的数目和方式没有固定规律可遵循,需要多次尝试,因此,该方法不具通用性。

加入复位电路避免竞争冒险 通过复位操作,先将计数器内部触发器全部初始化,使输出端统一清零,然后启动计数功能。此方法避免了竞争冒险现象的发生,改进方法更具推广性和实用性。复位电路由5 V电源、开关J1和两个或门构成,每个或门的一端经开关J1与电源相接,另一输入端连接由QC、QB、QA和与门构成的清零反馈电路。利用或门有1出1的功能,在电路工作前,闭合开关J1到VCC,使J1=1,利用高电平使清零端R01和R02同时为1,则计数器输出端同步清零;然后断开开关J1到接地端,使J1=0,计数器电路开始启动计数功能,实现06之间循环计数。改进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4 结论

以Multisim仿真软件分析或设计电路,可有效提升使用者对器件管脚排列及电路连接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器件功能以及工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提供的利用复位操作将时序逻辑电路清零的方法,解决了时序逻辑电路中计数、定时等功能因为竞争冒险而无法顺利生成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秦增煌.电工学[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