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篇

1.1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当前一些领导对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重点工作中。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为农民提供信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方法,但因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打字、上网等,对于农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较差,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人员配备上都严重不足,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建设。

1.2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机制建设不全面,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站建设不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信息化设备不建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建设机制等没有成文的规定,农业信息综合协调机构不健全,不利于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3农业信息化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当前,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不是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是兼职,他们只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简单的采集、整理和,并没有对农业产品的生产、供求等进行综合的预测和分析,利用信息化的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农业信息工作机构不独立,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失比较严重。

1.4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部分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及儿童,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而且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获取及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2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2.1提高认识,强化投入力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关领导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将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中,保证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责任、资金到位,相关部门应竭力合作,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立农业信息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将农业信息化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加强机构、人员及资金的投入,将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到财政资金中,实现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信息化的服务体系机制

在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明确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对基层农业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制度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促进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监管机制的长效发展,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结构调整,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管理,对农业信息资源及技术的运用应统一管理,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强化农业信息的质量监督管理,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危害农民的利益。

2.3促进信息化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

为促进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应加强服务机构的建立,明确管理责任,实现岗位责任制,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评价,促进高素质信息化服务队伍的建立。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将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对信息化服务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在农业高校内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培训基地,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及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

2.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努力解决好农民上网问题,对农业进行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教育培训,让农民认识到先进技术设备的便利及高效性。同时,加强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教育宣传。政府应对农村的网络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促进宽带的普及,通过政府的指导及带领,促进农民信息化意识的提升,转变农民的生活、生产及思想认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小结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2篇

1•1农业“三品”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整体规模不大,总量依然偏低;二是标志数量不少,精品名牌不多;大基地建设、大品牌创建力度不够,思路不宽;三是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效益提高不显著;四是质量追溯体系与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五是缺乏宏观发展规划,政府配置市场资源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六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品种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三品”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品牌运营、宣传力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分领导对农业“三品”开发和认定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开展农业“三品”认证持观望态度,消费者对农业“三品”认识不够;二是品牌建设机制有待创新,农业“三品”品牌市场化运营不足,还没有实现企业和行业管理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格局。

2充分发挥农业“三品”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2•1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三品”发展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成功典范。今后,“三品”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重点是要将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到田间地头。要通过"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进一步发挥“三品”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2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三品”发展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三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三品”龙头企业的增多,“三品”将在不断提高自身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3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三品”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质量、品牌、效益"的优势,把生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最近几年,通过品牌宣传和产品促销,搭建贸易平台,培育“三品”专业市场和专销网点,探索“三品”市场准入制度,“三品”发展呈现出“品牌引导消费、市场拉动生产”的良好局面。“三品”在国际市场的质量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日益体现,有效打破了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促进了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随着“三品”市场的不断培育,品牌效应的不断增强,“三品”将进一步引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2•4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带动作用“三品”发展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推行“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保障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随着“三品”生产基地的不断扩大和安全优质生产资料的加快推广应用,“三品”"将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带动作用。

3农业“三品”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3•1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三品”产业稳步发展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农业“三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一要加强机构建设。设立常设机构,落实编制和经费,配备专人。并将农业“三品”认证和管理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三品”认证和管理队伍。每个乡镇要培养1~2名业务骨干,并组织开展培训学习,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仅要求提供标志认证申报服务,而且要组织开展标志申报前伸后延服务。

3•2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农业“三品”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品牌公信力。定期组织开展企业自查、农业“三品”企业专项检查与产品抽检、市场检查等活动,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三品”品牌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和制度,把质量管理作为农业“三品”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保障农业“三品”质量绝对安全。

3•3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项目,加大对农业“三品”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农业“三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积极引导他们以农业“三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3•4争取政府扶持,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三品””产业全面发展农业“三品”产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品牌创建,提高农业效益,而且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三品”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属“卖方”市场,无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还是农业“三品”发展阶段性,都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为此,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农业“三品”产业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研究制定落实农业“三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完善落实政府目标责任制。二是研究产业引导政策。培育发展农业“三品”产业,对开展农业“三品”标志企业进行奖励,鼓励引导企业申报农业“三品”标志。三是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四是研究规模经营发展战略,按照国家“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政策,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落实大基地、大品牌的发展思路。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3篇

[文号]农办市[2010]19号

[日期]2010年6月4日

为培育农业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现就做好农业品牌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培育农业品牌的重要意义

农业品牌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其产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记。培育农业品牌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用工商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培育农业品牌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促进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的实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培育农业品牌有利于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整合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培育农业品牌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各级农业部门整合工作手段,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各地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培育农业品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工作,努力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二、认真组织开展农业品牌工作

今年我部将重点推动开展农业品牌状况调查、第八届农交会品牌产品评选、品牌业务知识培训、农业会展分类认定等工作,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推进农业品牌发展。

(一)农业品牌发展基本状况调查。各地要以县(市)为起报点,调查收集本地已有农业品牌的名称、涵盖品种、持有单位等基本信息要素,填写《农业品牌发展现状调查表》(见附件),由各省级农业部门汇总后,于8月底前报送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电子稿请同时发送至scsscc@agri.省略或)。

(二)第八届农交会品牌产品评选。今年10月18日 22日我部将在郑州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委会将委托相关协会对参展产品开展品牌产品评选活动并颁发证书,以帮助参展企业扩大品牌宣传,提升市场知名度。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支持当地优质涉农企业、优秀品牌农产品参展,充分利用农交会搭建的展示交流与贸易合作平台,搞好市场拓展,同时按组委会要求协助做好本地企业及其展品参加评选活动的申报、审核与材料汇总报送工作。

(三)农业品牌工作业务知识培训。培育农业品牌是农业部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为此,计划今年适当时候举办农业品牌专题培训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讲授农业品牌工作相关基础知识,重点培训农业区域共用品牌建设的相关内容,以推动各地更有效地开展农业品牌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和交流活动。

(四)农业会展分类认定。农业会展已成为展示农业成果、促进农业交流、推动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的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区、各行业多种形式举办农业会展活动的积极性。为引导规范农业会展,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今年将组织开展农业会展分类认定工作。各地要积极支持本地区各类农业会展主办或承办单位参加分类认定活动,引导农业会展规范运作,着力打造品牌农业展会。

三、加强对农业品牌工作的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业品牌工作是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农业品牌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和管理纳入工作日程,提出目标任务,着力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品牌工作的规范管理,严禁借品牌培育之名的各种乱评奖和乱收费行为。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4篇

摘 要: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运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地大力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到如何更好的利用农业机械的措施。文章通过调研分析,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积极发展的贡献作用。通过研究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经济 发展 影响 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业活动的效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传统的畜力或人力生产,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使用鼓励政策和补贴,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民从繁重的耕种生活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参考文献:

[1]苏工兵 廖兴红 杨文斌.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误区的辨析.农业机械学报.2012.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5篇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深受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实现农业的安稳和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何为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 

1 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农业的发展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和论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界定当地农村和农业资源,并对当地已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予以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意义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和农业资源,促使农村和农业从单个的、零散化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集体化的发展。 

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尽管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但需要承认的时,当前农村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业经济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和前景。这一方面是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甚至社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被农民所理解和认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尽管国家为了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但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的落实,最终被农民所轻视和忽略。 

二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近十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固然有一些地区在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其并非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相关的管理职位就可以,而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着相当好的学识和文化功底。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并论证相关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和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现状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农村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势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行政区的合并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转向集体化的生产,促使农业从一个变动的发展转向不再过分依赖自然气候的发展,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打下相关的基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活下来,并积极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应是现代化和规模化齐头并进,现代化包括了生产的现代化,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器械进行生产和耕种。而规模化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当前比较成熟的一区一品或一乡一品。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农民,其所涉及的管理对象也是农民。因此,在管理学的角度,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即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我们还需提高农民的相关知识文化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行打下基础。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人类想要生存,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我国农业文化传承经历了几千年,拥有大量宝贵经验,但技术发展使传统农业逐渐被取代,虽然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但过度依赖先进技术,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研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我国传统农业历经几千年发展,对促进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独特经验。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相关农业专家也在不断进行农业文化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为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由于我国关注农业文化时间较短,这一领域仍有诸多不足,需要各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1]。

1农业文化传承现状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发源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我国历史悠久,有大量农业文化资料需要整理,涉及农业发展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我国从2005年开始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注重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业文化内涵,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部也在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文化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在保留农业文化特色时发展经济,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研究及一系列评估工作,为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重视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相关农业专家重视并深入研究。

2农业文化传承特征

农业文化属于特殊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有所区别。农业文化遗产一般存在人口密集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宝贵,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关乎民生,还关乎未来发展,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生产方式。提升传承农业文化的意识,认识农业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文化不仅包括农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化综合性强,需要加深对农业文化的了解,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构建农业生态平衡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

3农业文化传承价值

只有认识农业文化的价值,才能提升对农业文化的认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保护。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已有千年,其中衍生了大量农业文化,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虽然很多传统农业工具已被淘汰,但先进技术需要与传统农业工具融合,才能保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农业文化传承,目的是发展农业文化时不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具有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等,所以传承农业文化至关重要。重视农业文化发展,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策略

4.1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国内外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经验尚浅,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但国内外各界专家和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始终不变,为研究农业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对农业文化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大多是将农业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例如孙业红副教授,专注研究农业文化、修复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曾主持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托项目多个,发表了40多篇与农业文化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论文,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方面资深专家。农业文化遗产复合性非常强,同时也比较脆弱,文章从各方面阐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是希望深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了解农业保护和发展现状。这样才能根据农业文化需要提出一系列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经过各界专家分析,发现了旅游业与农业文化遗产间的联系,希望可以将农业文化遗产拓展为旅游资源,从而发挥农业资源最大价值,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3]。

4.2通过农业文化开展旅游开发

通过对农业文化展开不同角度的调研,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业文化,还能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模式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文化传承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实践证明,文化传承视角下开展农业旅游开发,能够提升农业文化价值,增加地方旅游特点。农业文化旅游不同于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属于重视精神文化的全新旅游模式,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享受和安宁。我国刚开始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时,由于缺少可借鉴经验过度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受到冲击,如今逐渐调整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限度,在农业文化旅游时植入积极价值观,削减农业文化旅游的负面影响。政府一定要重视管理开发机构和农业生产者,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特有梯田农业在开发农业旅游时,深入分析梯田特点,在保护梯田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发展定位明确[4]。

4.3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马存利曾指出生态博物馆即活体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服务政府和人民才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最大价值,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证生态博物馆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汇集当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众多,将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文化博物馆,在原有农业基础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4培养发展农业文化人才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相关农业专业人才较少,发展农业和农业文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可以建立农业相关的高校或者开设农业和农业文化相关科系,培养大批人才,为发展农业和传承农业文化奠定基础。政府还可以鼓励资深农业专家传承农业文化理念,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文化事业传承中。传承农业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重视农业文化,提升各个阶层的认识,共同促进农业发展[5]。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7篇

一、建平县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取得的效果

1.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几年,紧紧围绕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配套服务,使农机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一是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手段不断得到改善,农业机械拥有量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些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实用型农业机械较快发展,如马铃薯生产机械,甜菜生产机械,烤烟生产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机械不断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手段,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持续增长。

三是农机宣传、推广逐步深入,农民对农机的认识和作用不断提高。去年加强了对农机化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了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收机械,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

2.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机化的发展,使适应山区的农业机械得到应用,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三是促进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改造和更新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并安心在外工作,增加农民工收入。

四是推进了农村“三化”进程。劳动工具的进步,必将引发整个社会的变革。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从而使农业向规模化,集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加快了城镇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文明进步,推动了农村“三化”进程,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农机化发展和农机工作的形势有了良好开端,但要加快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农机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耕、种和收三个方面,玉米机械收获才刚刚实现突破。农机化水平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是农机管理工作不到位。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能不能落实,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拖拉机黑车非驾多,事故隐患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重。

三是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政府促进调控和服务农机化发展的手段弱,推广能力差,缺乏发展后劲。

四是农机队伍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员少,年龄老化,很难担起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重任。农机部门中农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太少,在编人员人数仅占编制的一半,并且多数年龄偏大。农机队伍的现状,很难适应当前农机信息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形势。

三、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推动农村“三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发展纳人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2.贯彻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依法行政工作,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首先是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及省的要求,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民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通过补贴政策的实施,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机械积极性、主动性,逐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在补贴机型上要围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这一关键目标,重点突破玉米机收;在补贴对象上要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倾斜;在补贴原则上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补贴。其次是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行政,去年,《农业机械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法律、法规直接授权农机部门职能,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一是依法建立与完善农机推广和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机管理体制,农机办负责全县农机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政府促进、调控和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行政。

3.加大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力度,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农机大户是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事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大户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最初的单一运输作业向机耕、机收、农副产品加工等其它领域扩展和延伸,是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先行军和致富带头人,并逐渐成为农业增产、农机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力量。政府必须对农机大户的发展进行培育和引导,一是要坚持重点扶持、分类指导,逐步解决分布不平衡、经营范围不宽问题;二是完善信息服务,定期向农机大户新机具信息、作业信息、农机维权信息等;三是启动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对农机大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机大户素质;四是建立扶持机制,继续对农机大户购买农机具给予优先补贴,给予金融信贷支持以及农机部门与农机大户建立的帮扶关系等。

4.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关系到农业部门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责任感,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完善机制,坚决杜绝可能的管理漏洞,确保实施成效。

5.加大农机化工作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制订农机工作方案,增加农机投入,打造一支能适应建平县农机化发展的高素质农机队伍。一是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供继续深造机会。三是增集资金投入,保证农机工作经费。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意义,措施

【 abstract 】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o everything from set out actually, carry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characteristic,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休闲服务和农产品的新型产业。目前,休闲农业在很多地区已得到长足发展,给农村的经济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一)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柱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观光休闲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休闲农业是休闲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其融入自然、注重休闲的优势成为一个新型产业,两大产业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村发展生产、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2.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发展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将第一、二、三产业有机连接,突破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注重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因此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休闲农业注重对消费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优美、健康的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村容和环境建设,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

3.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农民具有的勤劳、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美德值得发扬光大。但同时不可否认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也有一些不良习惯长期延续下来,如环境卫生差、不文明的用语等依然存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相互交流、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点,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乡文明共同发展。

(二)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休闲农业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营销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同时还需要更高层次、复合型的营销和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学习交流,可以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许多服务性工作,可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并可培养经营管理者,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休闲农业有利于延长产业链

休闲农业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销售,提供休闲、养生和娱乐服务。产业链的延长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并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

1.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要激发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一要让农民认识“自身”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成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二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要认识农村发展更需要农民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城市文明,在多层面的交流中,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四要认识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能力的重要性,用管理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

要大力倡导市民参与。参与性强是休闲农业的特点之一。要引导市民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进一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去认识,倡导人人为农民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能力,在全社会为休闲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

2.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根据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市场推广对于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有些国家甚至被看成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我国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和信息。

要善用媒体。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本地区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特色鲜明、效益较好的休闲农业园,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和发展休闲农业。在市场推广、信息方面,要有效利用互联网。

要善于推介。根据各地特色,适当多召开推介会、交流会、展销会、各类文化节等,全方位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要帮助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要善于推广。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休闲农庄,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通过与休闲旅游者的对接树立品牌。要顺应发展要求,适时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制订章程,规范运作行为,开展相互交流,打造品牌,促进共同发展,让休闲农业以品牌和质量参与市场竞争。

(二)突出特色,确保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要的工作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发展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之中,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坚持以“农”为本

必须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托农业特色、优势和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是否拥护、农民是否受益作为衡量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准。

3.打造旅游品牌

认真调查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如莱阳梨品牌,莱阳以“梨文化节”为契机,以“提升形象、发展经济、惠及群众、共建和谐”为宗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立足实际、务求实际"的要求,将莱阳梨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媒体与平台,着力打造莱阳梨新形势下独特的文化品牌。

4.突出乡村特色

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重视乡村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机发展;农机推广;加快步伐;看法意见

【中图分类号】F30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114-01

为了搞好临桂县农机管理工作,做好农机化工作为农村小康生活服务。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进行开展工作,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展农机化认识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各级干部对农机化认识和广大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接受,认可是决定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县在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中,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召开多次现场会,印发宣传告示几千份,并在电视上宣传。但还是有不少农民不知道有国家补贴政策,没认识到农业机械能给他们减轻多大的劳动强度。因此,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机化的认识很有必要;进一步向广大农民展示新型农业机械,现场示范给农民看,提高他们的认识,促进他们接受,自觉掏钱买很有必要。我们农机部门要加大力度引进适合我县地理特点的新型农业机械。乡镇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特别要以本辖区购机农户的成功典型向其他农民介绍和宣传,促进其认识和接受的提高。

二、增加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

我们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法》和中共中央解放“三农”问题一系列举措的规定,增加对农村基本建设的投入,并将重点投放在规划修建农村机耕路网,农田灌溉和排涝渠网项目以及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上,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旱排涝能力,以适应农业全程机械化的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行政事务多而杂,往往是以行政手段代替了服务,技术服务工作难有起色。我们要分一流技术力量,专门从事农机技术、信息咨询,创办经济实体,从工作上与行政事务脱钩。我们思路要创新,服务要到位,要讲实效、讲效益,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经济实力。同时,上级对乡、村两级服务组织要经常进行业务指导、检查和督促。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服务和经营,以服务促管理,有条件的站要成立农机服务队,开展代耕、代运、代收等服务活动。村级服务组织可视不同条件,采取不同形式落实农机管理员,农机协会、作业服务队,要求做到人员落实,机具落实。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村屯为骨干的三级农机技术服务网络。

四、水稻生产重点抓好工厂化育秧,攻破“一头一尾”两道难关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绝大部分。近几年,人工抛秧试验在我县获得成功,操作简单,省工省时,而且普遍增产,被群众所接受。但农户分散育秧,技术难掌握,形不成规模,发展速度缓慢。水稻联合收割经过考核试验:桂联联合收割机基本适应临桂条件,技术性可行,可作为主要机型加以推广。现在的关键所在,就是水稻成熟期不一致,不能连片收割。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重点抓好工厂化育秧,做到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连片种植。首先实现人工抛秧和机械脱粒,在此基础上,进而攻破插秧和收割这“一头一尾”两道难关,实现插秧和收割机械化。

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农业方面,旱灾是农业的主要危害,农业缺乏灌溉用水。但另一方面农业又大量浪费水资源。要大力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蔬菜绝大部分利用水田种植,自然条件好。要全面规划,统一开沟挖渠,做到易灌易排,防止渗、跑、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果木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经济显著。一是果品着色好,可提高水果质量档次;二是形成果园湿润小气候,大幅度增加产量。要合理利用山区小溪,将地下水抽入塔(池)中进行喷灌。要大力兴建地头水柜,聚集天然雨水,保证在需要时有水喷灌。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做到投入少见效快。

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国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志曾题词号召:“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亿多,“三农”的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必要。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要素,正确认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改善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1 体育意识薄弱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推广实施10余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的非常肤浅,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哪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进一步加重农民对农村体育认识的模糊。表现在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较为肤浅,有的农民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充满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给了他们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这种体力劳动就是体育运动。这表明农村人口缺乏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健康知识,对体育的价值功能认识严重滞后,认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农村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弱化了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

体育是一种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高人类精神享受的非必需的发展性消费产品,同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保障因素相比,其对人的生存影响还处于次要的地位。我国“十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种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据报道:2000-2005年5年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3225元,增加了1002元,增长44.4%,递增7.6%;扣除价格上涨,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2%,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速快O.5%。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如养老方面,目前,在我国已有1900万城镇人口被纳入低保网,但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基金、补贴或地方财政补贴,农民养老依靠自己。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占农民家庭收入的33%以上,若仅靠种地,多数农民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纯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3 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落后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体育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健康、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而我国的农村体育却十分薄弱,最直接原因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强调,要把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以乡文化站为例,全国乡(镇)拥有“文化中心”约2.3万个,全国乡(镇)文化站点不足4万个,民间文化团体仅2000余个,而且设施陈旧、破损不堪,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中地区平均每乡(镇)由文化站点1.3个,西部地区农村平均每乡(镇)仅有O.86个。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娱乐等活动极少。

4 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

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农村地区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农民只能在十分有限的泥土篮球场、杂草丛生且凹凸不平的足球场……等简陋的设施下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城镇中有51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由于农村缺乏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喜欢参

加体育锻炼的农民没有办法进行体育锻炼,严重挫伤了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体育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1 经济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迫切需要体育文化事业的缓冲。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作用在于它是人们在从事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后缓解精神压力、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下一步的工作。

2 体育文化事业是增强人们体质、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强健的身体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是更好地工作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体育文化事业也是激发人们发展潜力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3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是遏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如今,元论城市还是乡村,麻将、盛行一时,不少农民败倒在“长城”下、堕落在“地主”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活动应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新风尚为主线,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的有机融合

1 提高认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迅猛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和意识主动积极应对,才能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步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扩大农村各地之间、农村与外界之间体育文化交流及整个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加大宣传,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为农村地区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农村体育活动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农村体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而非城里人的专利品,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和政府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采取了许多举措: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等等,制定了一系列落实政策,比如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受惠。这一切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体育基础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都将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还必将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包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等,农村体育也将与医疗和教育相配合,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如此,我国农村教育、农村体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农村子女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改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判断与认知程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动力。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4 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

尽快建立乡镇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村体育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文体服务中心对农村基层具有业务指导职责,应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经常举办以村为参赛单位的文体比赛和文体活动,为各村之间进行友谊比赛牵线搭桥。县文体部门应举办文化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乡文体中心成员进行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加强乡、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及电影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争取达到一村一户,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的健康文化消费。

5 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使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 强化学校文体工作,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农村学校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摇篮,决定了学校文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应不断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督导力度,促使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文化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文化设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强大的文化体育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年轻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维修网点 农机维修管理 无证经营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化的发展,它是中国现代化快速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农机化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机维修管理不能满足农业化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已经成为国家的迫切之举,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快农业化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农机维修管理能力,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1 农机维修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农机专业维修人员维修水平低、维修服务质量低

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多数农机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低和文化水平低,他们是通过长时间从事工作经验来从事维修工作,所以没用通过培训来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因此出现了农机维修人员的人数少,技术低,导致维修服务质量不高。

1.2 农机维修专业网点少、简陋,工具少、简单

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兼营的情况,维修网点都是以家庭式经营模式,收入少,工具陈旧老化,倒链、千斤顶、台虎钳、电焊机、切割机、氧一乙炔焊机、台钻、充气机、砂轮机以及游标卡尺、百分尺等基本测量工具,多为旧农机修造厂报废的设备。

1.3 农机维修网点管理难

尤其在农村农机维修点多、面广的特征,不是很好管理,再加上我国农村农机管理机构不明确,使得管理更加困难,维修配件的质量更加混乱,产品质量纠纷时有不断发生。

1.4 维修网点有的无证经营

因为成本低和融资本少,所以有很多维修点采用无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或无职业等级资格证经营等来维持生存。因此农机维修质量得到保障。

2 加强农机维修管理的对策,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2.1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农机管理离不开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只有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推动农业化的发展。具体的要对维修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维修人员与农业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不仅仅要提高培训课堂上的知识,还要让维修人员与实际相结合,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农机管理上。通过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来不断提高农机化的发展。

2.2 更新设备配件的管理

在农机质量维修的管理中,农机维修设备加强质量检测工作能够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检测水平,也能够增强农机维修的高效进行。农机维修管理监督人员定期的检测维修网点的设备检查,其中发现有不合格的维修设备和报废的配件必须禁止使用和更新,保证了农机维修质量。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零部件加工的精度,提升农机产品的质量,增加高能耗、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品的淘汰。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加强,增快制定农机产品技术标准,推动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的实现。通过农机制造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组织产品质量的抽查。通过加强生产技术工人的培训,增强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农机产品质量。

2.3 增强组织领导,抓好维修市场监督管理力度

在农机化方面,维修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还是比较的薄弱,对监督管理力度的认识不够,并且措施也不够有力。所以应该抓好维修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还要增强组织的领导,整顿和规范农机维修管理制度。这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增强组织领导,抓好维修市场监督管理力度有利于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不断召开会议,制定目标明确规定,制定合理措施,明确责任,加大落实,实现农机维修点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健全农机维修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的编制。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帮助维修网点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长效的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加强维修点的证件管理力度,对维修人员没有维修职业技术证书的加以处罚,加强处理维修质量问题,通过专业人员的技术鉴定,对发生维修质量和服务纠纷进行确定质量责任,来促进农机维修的发展。

2.4 加强农机强制性认证、自愿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只有抓好农机强制性认证、自愿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的工作,才能有效推动农机质量认证的有效的发展。国家唯一制定的农产品强制性认证机构是农机认证中心,2002年,实施了对背负式植保机械的强制性认证;2007年,实施了小四轮拖拉机的强制性认证。农机认证基本形成了国家强制性认证、自愿性农机产品认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框架。通过对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开展,对规范企业行为的规范、农机市场的净化、农民利益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5 强化服务意识

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了农机化发展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要做好推进农机维修、农机信息、技能鉴定、外事外经等项工作的新发展。要建立农机服务信息网宣传农业机械化,积极更换网页围绕一系列重点农机化工作开展信息功能,增加信息的量,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

2.6 建立健全农机维修业发展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农机维修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健全扶持工作体系。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积极和主动性,积极地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财政补贴支配农机维修设备中,改善农机装备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投入从而建立农机维修中心,改变农机维修服务基础和技术条件,提高网络农机维修的布局,解决农机维修工具维修难;提高优惠税收政策免除农机维修服务的税费,减轻农机维修点的负担,提高维修网点的再生产能力,促进维修网点规模、档次、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3 结语

通过上文所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该提高对农机维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农机维修管理要从多方面分析,要加强农机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提高农业水平。还要不断的更新设备,抓好农业化市场的发展方向,加强监督管理进度,也要强化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合作发展;思考;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19-02

一、“合作发展”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农村教师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以农村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合作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农村教师“合作发展”是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型学校中,通过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采用互助与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自主发展和合作发展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出现了从自我发展向合作发展转变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合作,倡导学校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合作不仅是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着“合作发展”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现实的。

1 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可能的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逐年降低,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逐年减少,部分基层教学点逐步撤并,农村学校出现相对集中的趋势。与城市申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仍然较小,教师人数少,任教于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人数较少。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但农村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异质性。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经历,每位教师都是一个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核心的丰富的资源系统,有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即使同一个年级、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是农村教师工作的重要特点,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的前提下,采用与同伴或团体互助与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互补,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教师合作发展,使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笔者在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属10个旗、县的42所农村中小学中的562名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时发现,有82.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该与同事讨论;有73.1%的被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与同事合作与交流。这表明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已经有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可能的。

2 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必要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基本达到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属于“导致学历”(通过函授、自考等非全日制形式获得的学历)。笔者调查时发现,在被调查的农村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高中的教师占被调查小学教师总数的26.1%;初始学历在专科以上的初中教师只占被调查初中教师总数的50.8%,通过函授和自考等方式获得最高学历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0.4%。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真实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自己最后拿到的学历的要求。这就说明部分拥有“导致学历”的教师所受的专业训练在学时、内容、质量等方面与全日制中等、高等师范院校或普通院校毕业的教师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领导观念陈旧和学校文化落后等因素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和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少,教研员、专家学者亲临学校指导的次数少,教师与兄弟学校同行学习、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少,现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和资源少,教师处于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不够合理,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偏低等弱点。笔者调查时发现,认为自己对所教学科知识掌握很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5%;认为自己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很好的只占29.4%。如何弥补由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先天不足”,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农村学校和教师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现有条件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唯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把基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作为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同伴和教师团体的作用,并把他们作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源泉,使农村教师在这个群体中实现知识上的互通有无、技能上的取长补短、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上的互相促进与共同提高。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中,合作具有的独到作用是任何一种其他方式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必要的。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成为现实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强调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综合课程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各学科之间的相关化、融合化和广域化。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之间充分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另外,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等工作也绝非教师个人所为。可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仅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互补、互助和合作形成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集中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农村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教师与其他教育者能否开展实质性的、有价值的合作,是衡量农村教师教学行为是否转变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合作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新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使农村教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成为现实。

二、农村教师合作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促进农村教师“合作发展”,必须从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实际出发,尊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自然合作与人为合作、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及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等几组关系,才能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序、有效地进行。

1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教师合作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竞争。现今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部分学校还以此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参照,致使教师间产生的竞争压力远比合作发展的动力大。这样农村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不这样做,便难以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过于强调竞争的评价制度,导致过度、失度的竞争,极易使竞争变成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严重妨碍了教师间的合作,致使教师合作发展的愿望落空。要改变这样现状,就必须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淡化传统评价的甄别、选拔与奖惩功能,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与调控功能,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实现和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师团体纵向的提升,淡化教师间横向的比较,强化团队合作与双赢,以此减少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把农村教师合作发展落实到实处。

2 自然合作与人为合作的关系

笔者调查访谈发现,现阶段农村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以人为合作为主,依靠学校领导的组织、制度的约束和任务的驱使等因素,自然合作很少显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人为合作”引领,逐步达到“自然合作”的目的。首先,学校管理者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评课、集体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引领教师人为合作,使教师能够互相沟通、平等对话和共同探究,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让教师初步收获合作后双赢的成果。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教师把这种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衍生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使合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和行事风格,成为自然状态下的无意识的习惯行为,从而实现由人为合作到自然合作的转变。

3 “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的关系

教师“自主发展”是指“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通过自我努力成为研究者以及专家型教师,教师懂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自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而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教师“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合作发展”通过教师“自主发展”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农村教师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团体的学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只有把“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效果。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3篇

我市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己任,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贡献力量。

20xx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和建设好**镇、**镇各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个,**镇**专业合作社项目1个,**乳业畜牧养殖项目1个。总投资:164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185.8万元,自筹资金457.8万元。主要建设任务是: 滴灌15130亩;开挖疏浚渠道7.5公里;改良土壤18500亩;修筑机耕路22.3公里;新建防护林100亩;科技推广18000亩;新建高标准化牛舍10栋;配套建青贮池10个;饲料员室10栋;2x16自动化挤奶厅1栋等。扎实认真做好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按项目管理程序及早开工建设实施。使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20xx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类项目、突出三大重点、增强四个意识、创新五大机制、落实六大举措”,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主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农业综合开发应有的力量。

(二)抓好两类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项目的实施。

(三)突出三大重点。一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为手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在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畜牧养殖、玉米、番茄、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业综合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的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改革意识、全局意识、竞争意识、作为意识”。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精准扶贫;生产方式

近年来,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基于新时期之下,相关部门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从而推进了乡镇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对现阶段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策略的实施,致力于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全面提升。

一、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其他时期相比明显较快[1]。而想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方面发展,不断扩宽发展空间,需要将目光重点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并且需要对经济发展观念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同时依托于信息化技术之下,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乡镇农业经济而言,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体综合经济实力,因此,需要对乡镇农业经济进行不断地重视和关注,并且从基层角度出发,将农业价值链进行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良好构建,同时不断地促进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仅需要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服务业的相关情况,还需要认识和了解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多种发展途径,逐步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现阶段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由于比较重视乡镇农业经济,我国进行了多种基础设施的建立,如水利设施等,同时建设了许多配套硬件,由此不断地改善硬件环境,扩展农业发展的空间。现如今,我国针对农业经济方面,出台了多种惠农政策,并且对农业科技进行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2]。

(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以往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一,新时期发展以来,不仅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促使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对于农产品而言,应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促使其价值得到更加显著的增强。为了能够更好地贴合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由此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显著增强。

三、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对乡镇农民的认真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而这同样会对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想要实现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普及之前,需要先促使乡镇农民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量,然后再进行先进技术的不断认知和应用[3]。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而没有选择外出务工的留守人员基本上有几点特征,一方面是年龄比较大,另一方面,是文化程度比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很难有效满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

(二)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乡镇,其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明显是非常落后的。其中,不仅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而且针对经济发展方面的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传统性和落后性。想要实现乡镇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对观念进行改变,观念无法改变,发展格局永远都难以拓展。而导致其观念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区的封闭性,农民难以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无法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以及转换。同时,由于创新意识的严重缺失,部分农民对于地方政府宣传的一些相关技术,没有应用的主动性。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已经出台过多种支持发展政策,并且政策内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4]。但是根据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并没有发挥出其自身应有的价值。究其根本,是由于应用前期并没有向农民充分宣传相关政策,使得农民对于政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同时在应用后期,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环节,使得形式化情况的出现。

(四)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较多首先,是农业和信贷之间存在着矛盾。针对农产品来说,其实际的质量和产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以周期因素为辅。同时,通过长时间对农产品销售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其销售价格基本没有太大的浮动,并且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资,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会不断地降低其提供信贷支持的信心和主动性,同时会对我国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对于乡镇农民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存贷业务项目,而对于债券等金融工具,乡镇农民并不熟悉,也很少会进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金融机构便很难在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更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5]。针对农产品来说,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这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在周期性较长的情况下,将很难保证信贷安全。因此,在信贷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都选择迁出农村,由此也就难以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和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农产品都存在着收益低的情况,如果再出现自然灾害,那么,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产量更是会大幅减少。而我国在农业保险制度方面的建设并不完善,因此,难以对乡镇农民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

四、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观念决定行动,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是基础,并且需要从农业产业链角度着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同时,针对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实现传统农业的发展。针对工业来说,需要聚集发展新型工业,全面推进公路、铁路建设以及供水工程等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加大文化融入和旅游资源开发。针对加工行业,可以将其传统农业良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乡镇人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6]。

(二)以点带面精准扶贫,全面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水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想要全面实现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难度,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同时注意秉承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从乡镇人民的综合素质角度着手,加强相关培训,对其进行不断地培养和增强,能够有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稳定发展。地方政府可以有计划的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班的建设,并积极鼓励乡镇人民参与培训,加强培训宣传,促使乡镇人民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到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和优势,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需要按照每一年年初所指定的相关经济工作目标,围绕着乡镇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这一主题,着力于解决乡镇人民更为迫切的和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乡镇政府需要更加积极的争取物资和资金,号召乡镇人民来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建设等。同时,还需要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建设,比如,加强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乡镇政府需要认知乡镇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和出台新的惠农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指派专人进行政策的监督与落实,对落实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7]。

(四)革新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革新,乡镇政府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着手,加强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升互联网在乡镇地区的使用率和覆盖率,为乡镇农业的生产以及销售创造科学的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乡镇人民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学会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依托于新型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之下,能够对乡镇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走向和供求关系做出较为精准的判断,进而掌握乡镇农业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开展不同的乡镇农业经济活动。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乡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乡镇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实现由点带面的经济发展效果的显著增加,进而带动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五)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对金融环境进行良好营造,在大环境下,能够更好地促使农村金融体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防止和减少各种乡镇农业经济问题的出现。根据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特征,并且形式和内容极为多变[8]。在这样的情况下,是难以有效对乡镇农业金融进行相应的监管的。因此,乡镇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并始终秉承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差异化管理和监督。具体来说,需要促使乡镇农业金融体系朝着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身拥有的引领作用和职能作用进行充分认知和明确,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在乡镇农业金融监管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模式下的金融监管模式的一种突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乡镇农业金融产业的发展。而且,依托于金融环境之下,无论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还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来说,都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和关注对相关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现如今,农村经济合作社正处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当下乡镇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所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即为缺乏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合作社需要用更高的标准来对自身进行要求。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扶持与管理力度,并能够始终贯彻乡镇政府提出的相关惠民政策,从而真正为乡镇农民争取福利。与此同时,需要将目光放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和分析,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对金融产品进行相应开发,进而不断地进行推广和宣传。与此同时,可以进行农产品期货形式的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的种类多样,不同的农产品,需要采用不同的期货形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产品的风险管控能力的增强,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保值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开展乡镇农业金融业务,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充分认知和明确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促使其能够进行实时创新,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重点放在对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增强的方面上[9]。

(六)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乡镇农业经济工作队伍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拥有专业的管理能力是关键,由此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增强其管理效果,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也可以开展交流会,促使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实现思维的碰撞,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更能够促使乡镇农业经济工作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同时,还需要为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培训期间不仅需要进行理论性的知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以此锻炼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促使其职业素质的显著提升。

(七)优化乡镇农业产业结构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镇农民对于市场所提供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最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乡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地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由单一化的生产结构向多元化的生产结构进行不断的转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农业经济市场供求变化而导致经济收入下滑的不良现象的发生。针对乡镇农村的土地资源,需要从土地经营等方面着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知和解决。具体来说,部分农民对土地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土地归自己所有,因此,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由此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所以,作为乡镇政府,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错误认识,并且不断地增加宣传的力度和强度,以更为简单的语言和方式,将中央下发的相关土地政策进行有效宣传,由此促使农民提高认识,更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明确土地产权、承包权以及经营权。作为乡镇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由此为农民争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促使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变。其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由此实现乡镇农业规模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更加顺利。与此同时,土地是进行流转的根本条件,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并从大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10]。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5篇

【Keywords】 e-commerce; rural area;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66-02

1 引言

广西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中间环节复杂,农产品销售较麻烦。农村电子商务,是将农产品放到网络上,通过网上市场,进行全国各地销售,为农民提供便利,也提高了农产品售卖价格。目前广西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高,个别地区甚至没有覆盖网络。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相应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环境受到制约,农民自身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对农民进行培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现状

2.1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影响因素

广西农村物产丰富,将丰富的物产资源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是解决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以网络为媒介,信息技术为运行基础,相关的信息技术支持是电子商务的模版,客户使用率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命脉。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电子商务在农村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建设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不具备网络条件,因此电子商务无法发展。广西农村普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比较低,设计不科学,操作起来复杂麻烦,导致广西农村电子商务无法起到作用,只是摆设。

②农民对电子商务技术认识不足。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可,是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农民的支持,广西农村农民对网络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电子商务的作用尚不了解,造成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不重视,使得农村电子商务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网络市场存活。广西农村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种类单一,在电子商务网络市场不具有竞争力。

2.2 人才建设计划对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影响

人才建设计划,对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针对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合适的解决方案,是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问题,首先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环境。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对农村的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广西许多乡镇已经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用于农民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与咨询。建立符合标准的信息服务平台,是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建立信息服务平?_,将生产与网络销售连接在一起,为农民打开市场,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其次,构建起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企业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积极的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关注信息平台建设,能够有效 地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民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对网络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积极投入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中。

2.3 国家政策对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影响

广西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建设,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国家政策。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区域,其本身对于科技发展没有先进的领导人物,农村的发展方向,都是政府给予指导。因此,国家政策与政府的扶持,是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政府对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鼓励农民使用网络,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网络覆盖,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使其对电子商务有正确的认识,打开思路,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网络市场动向,从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1]。

3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培养建议

3.1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人才培养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人才是创造的主体,任何伟大的成绩都离不开人才的建设。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带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当地人才是主要目标。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架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开展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关键。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培养对象是农民、职业院校、政府、农资企业等。其中农民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要加强培养,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3.2 提高广西农民基本素质

整体提高广西农民基本素质,政府制订全面的培养方案,有程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在培训当中,选择成绩优异思想进步的农民,作为主要培养对象,灌输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知识,使其快速掌握技能,再去传达给其他农民,带领大家一起进步。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使其对网络充分了解,具备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为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基础。提高广西农村农民素质,是建设电子商务人才队伍的基础,是促进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3.3 结合广西农村现状进行人才建设

结合广西农村的现状,通过农业职业院校,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业职业院校,讲师进行授课,对专业的知识进行讲解,教材起到重要作用,政府与有关知识的专家,进行研究编写简洁、易懂的教材,适合当地农民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相符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于农民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强化村官以及相关部门的培训,村官作为农村信息的推广者,更要熟知电子商务知识,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村官的文化素质相对于农民较高,作为主要培养对象,更应有效地提高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调动社会与政府进行远程指导,利用网络,专家进行远程授课,农民与企业积极参与,整体提高网络知识,培养优秀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建设,是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注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