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体系构建

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遇到了最佳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的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纵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途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产业,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自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WTO对我国农业冲击而需要扶持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宏观经济杠杆。现行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集中体现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主要规定有: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均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研究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所发生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了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国有28个省(市、区)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在我国有47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除烟叶税外,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废除。此外,税务部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税惠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实体减免所得税,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

二、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增值税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保护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规定,对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按13%的扣除率抵减进项税额,虽然解决了部分销项税额按13%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问题,但对按17%计算销项税额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再者,就增值税率而言,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支持力度不够。

2.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税式支出的形式包括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式扣除、投资抵免、税式豁免和加速折旧等,不用形式的税式支出会产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现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对所得税优惠,在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主要是对部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覆盖面较狭窄,没有形成全程的渗透机制,缺乏促进传统落后农业结构和产品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偏高。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规模和效益为标准,对于固定资产规模及近3年的年销售额,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上,中部是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西部是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还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A级(含A级)以上银行信用等级的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够像大型涉农企业一样享受所得税优惠,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

4.财政体制不规范,政策和管理服务有待改进。现行分税制“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划分地区政府财力,经济越发达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相对越小,地方财力增长缓慢,导致地区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服务和管理服务待改进,我国缺乏规范性的税法公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降低税收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经济和增加农业收入,政府应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进,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体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对税收政策完善,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多环节、多层次、协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保护和扶持农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调整我国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充分利用WTO规则,在不扭曲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绿箱”条件下,明确农业生产、交易、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经济、为农业经济建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农业的收入或者支农资金的信贷收入减征、免征营业税。

2.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倾斜政策的经济效应。调整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区域性税式支持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优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以投资软环境的相对优势弥补硬环境的不足。同时,充分运用好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长增收作用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认真贯彻落实好涉外税收和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式优惠政策对农业倾斜的范围不仅包括农业自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行业,如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村镇企业以及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处于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中。

3.改善现行增值税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制度,按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确定最低的合理税负水平,对实际税负超过合理税负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对于农户,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额免税,但实际农民还需承担进项税,可比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农产品依据收购凭证按13%抵扣进项税管理,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依据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的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即可对其所含的进项税实行退税,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的税收负担问题。

4.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取消规模、效益认定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政策的就予以相应的税收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各种税收支持形式,将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税收支持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税收支持相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促进、引进、利用闲散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对税率、税基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更广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税务环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服务,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出台的,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归集和分类,装编成册,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公开、易得,易于操作。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同样存在差距,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区间投资或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把资金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带动农产品加工、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继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但是农业因其自身原因制约使得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国家政策扶植和保护,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保护手段,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税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国应从符合现实国情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波,施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与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2]董洪肖,汪固华.税收政策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建议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都市农业定义是:“都市农业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大体来说,都市农业是在大城市内及其周边地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的农业,是以高质高效、生态绿色、观光休闲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不仅满足都市的物质需要,而且为城市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体验、扩大就业等多方面需求,是融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并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都市整体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

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

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的引导,整合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方向迈进。二是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发展完善适用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句芳,张正河,黄映晖.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多少项功能[J].北方经济,2007(02).

[2]侯满平,郝晋珉.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 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03).

[3]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都市农业发展的传统理论与创新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7(01).

[4]任卫娜.浅析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5]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3).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2.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3.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3.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计委培训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 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6 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完善土地产权与土地征占政策

土地问题,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利益、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农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避免失地农民造成社会问题、保证宏观经济发展的合理占地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发放全国统一的权威性“地契”。具体建议是:由国家(或者至少省级政府)发放全国统一的带有国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注明农民承包土地的座落和承包期限等。为了增加农民的认知,也可以简称为“地契”,以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威性。所有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问题,均以该证书或地契为基本依据。另外,从长远看,也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权力从30年转变为永久化。

(二)完善征占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需按所征占土地的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这可以在不突破现有法规的框架下进行: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的土地,但是,最终收益权应当属于农民。对于盈利性用途,政府代表农民进行土地拍卖,整个过程应当是规范透明的.并将一所得收益归于农民。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商业合作关系上的二次结算办法。对于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征占,无法直接形成土地的市场价

格,也应当参照类似情况的市场价格。

(三)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增值的分享机制:建立专门适用于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这种办法比土地转让金制度更为透明、规范、合理、征收可以在二次结算时进行。具体的税率高低、地区差别和使用分配等,可以进一步研究: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保机制:将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的一个比例纳入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为每一个失地农民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户头,在前述的二次结算时,将土地收益直接转入该户头。具体做法,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可以总结、完善和推广。

(五)允许农民在土地按规定转为盈利性非农用途时,以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参与利益分享。这是一些地方已经试行的经验,可以考虑推广。在个别仍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土地的地方、也可以将土地价值市场化和货币化之后,按上述思路进行增值利益的分享和社会保障安排。

二、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及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直接补贴政策尤其是脱钩支付方式的直接补贴,是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完善我国的直接补贴制度,应当明确以下认识:(1)补贴方向:我国现行的直接补贴政策,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看,还是从经济意义上看,都应当予以保留坚持,并加以完善。(2)补贴目标:以收入为主,兼顾促进农业生产即广义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而不仅仅是狭义的粮食(谷物)安全。许多发达国家都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收入目标,而不是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3)补贴方法:考虑到我国农户数量巨大、规模狭小、每个农户种植种类多等特点,不挂钩的补贴是唯一简便易行的办法。

具体建议是:(l)按照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情况,逐年增加用于直接补贴的总量;(2)将每个农户农业税的计税总产量(计税面积与一计税单产之积)作为补贴的计算基础。税费改革工作为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每个农户的计税总产量都是清楚透明的。(3)每年按照国家可用于直接补贴的总额和全国计税总产量,计算出当年单位补贴额。每个农户的计税总产与当年的单位补贴额之积,就是该农户获得的补贴总额:每个农户开一个帐户,各个省或县可直接将补贴转入农户的帐户。(4)以上方法,既适用于农业税全部取消的地方,也适用于农业税没有完全取消的地方。在没有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抵扣当年的农业税。

关于农业税减免政策,在本质上和作用效果上与直接补贴政策是完全一样的。在国家财力已经许可的情况下,加快减免取消的步伐。由于农业税减免在本质上是收入政策,主要作用效果是增加收入,因此,建议保持地区之间速度的平衡,尤其是要加快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的西部地区的减免步伐。

三、保护我国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

今年提出的对三种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稻谷生产积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应当是以保证农民的长期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一经确定,则应当在长期内保持不变,或者随着通货膨胀加以调整,以给农民一个稳定的价格预期,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生产能力。在出现了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要坚决地落实和兑现最低收购价格。这是因为,无论从哪些方面分析,就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都处于短缺的压力之下。由于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波动性,有些年份再度出现过剩是可能的。但是,这种过剩现象只能是短期现象。不能因为短期波动而影响了长期生产能力的加强和发展。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如果设计得当,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当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得更严密一些:(1)按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只能是中央直属库。这样,便于控制和处理有关补贴问题。(2)充分保证做到真正的敞开收购,不管对象。只要市场是竞争的,最终的受益者就是农民。(3)为便于管理,对于收购数量,上不封顶,但是却可以规定每一笔收购的数量规模下限,如10吨。单个的农民可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但是可以联合出售,或者可以委托中间商出售。这时的最低收购价格相当于批发价格。只要粮食市场是开放竞争的,最低收购价格的好处最终就还是为农民所得。中间只会有运销差价,而即便农民自己销售,也有运销费用问题。(4)为避免收获季节发生集中收购现象,可规定最低保护收购的适用时间,将收获季节的2--3个月排除在外。由干有最低收购价格预期,收获季节的价格并不会发生较大下降,最多只会略低于最低收购价格,大致相当于储藏2-3个月的费用。

目前己经确定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是三种稻谷。建议目前暂不扩大产品品种,而集中财力确保对稻谷生产的价格保护。主要原因是:(1)稻谷是最需要保护和加强的粮食产品。2003年我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接近1990年,而稻谷2003年的生产水平比1982年的水平(1.62亿吨)还低200万吨。我国大米需求的刚性较强,而由于水土条件的要求,稻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极小,稻田被占用的趋势最强。就进口而言,世界大米贸易的数量远远小于小麦和玉米(小麦1.2亿多吨,玉米8000多万吨,大米只有2000多万吨),因此,不可能大量进口。(2)在稻谷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和总结经验后,确定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方法后,再推广到其他品种,以减少政策成本。

四、加强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政策从各个方面的因素分析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长期性问题。解决长期性粮食安全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强国内长远性和基础性能力建设。建议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能力建设。

第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措施包括:(1)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2)完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建议考虑设立国家农业专家委员会,研究重大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每年确立儿个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并进行项目委托等。(3)完善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和协作机制,推广超级稻研究的经验,由牵头单位自主决定协作,而不是由科研管理部门或项目委托部门硬性“捏合”。

第二,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在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之后,村干部的管理性职能将弱化,可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员职能。从长远看,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中央部门垂直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是发展方向。如果以县级为主,建立精干的队伍,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按照30万人的编制,每人每年工资与业务费3万元,仅仅为90亿元)。如果在短期内难以实行全国统一的体制,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省,实行省一级统一管理。

第三,增强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重点是:(1)西南和西北山区的坡地改梯田(每亩费用在西南山区大体上相当于5年退耕还林的支出,在西北山区相当于3年退耕还林的支出);(2、北方地区的节水农业;(3)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4)土地整治;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长远生产能力,并保护环境和生态,实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包括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穷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真正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从长期看,这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能力建设其中,基础教育更具有长远性意义:有了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工培训等等,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农村教育支出,用于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包括;(1)扩大免费提供课本的范围;(2)扩大免收学费的范围;(3)扩大对西部地区初中寄宿制支持;等。此外,应当鼓励和要求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改善打工子弟就学条一件,包括进入当地公办学校,或者扶持打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五、完善我国农业投入的体制保障政策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我国对农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从法规框架和体制上对农业投入的长期增加提供明确的保障。目前,最重要的法律条款是《农业法》第二十四条,即“国家逐步提高农业的总体投入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条法规在落实执行和检查上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总投入”的含义不明确。《农业法》第二条对农业的规定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但是,财政方面一般是提农林水气。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统计资料中均没有国家财政“农业总投入”这样的统计数据。因此,难以确定该条款的执行情况。版权所有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一、政府立规,明确农机用油或农机作业补贴,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机监管工作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随着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大型农机具取代了落后的小型农机具,先进、适用的耕作、收获机械已得到了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主要环节,基本能满足本区域土地面积需求,或者个别区域机具已近饱和状态,导致农机经营过程中,农机作业价格不良竞争,农机户经营机械效益不明显,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跳槽倾向,失去经营农机的信心。故政府立规,财政予以支持,通过农机部门对农机户进行适当的农机用油或农机补贴,这样不仅增强了农机户经营农机的信心,还有利于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实施有效的监管作用。目前,农机监理工作规章、法规的贯彻落实,基本处于凭农机手自觉行动,农机监理部门难以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了规范农机队伍,只能开展一些宣传、说服教育工作。农业机械遍及农村千家万户,使用又集中处于三夏、三秋农忙季节,无法强制进行约束和管理,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农机补贴政策,农机监管部门相结合,对实行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进行农机用油或农机作业补贴,来促进农机经营,农机监管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二、组建农机服务区域站,强化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当前仅发挥出了区(县)站的服务职能,各乡镇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设备,农机专干,不专不干,乡镇随时拉用,一年中,农机专干几乎无心、无时间去干自己本分工作。

为便于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建议按照区(县)土地面积和各地农机拥有量大小,规划设立乡镇区域农机服务站,农机技术人员岗位前移,深入基层,专职常年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及安全监理工作。

三、强机构、促发展,规范农机队伍建设

多年来,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区(县)农机管理部门,对各自区域内农民群众兑付了大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户购机热情,极大提升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区域农机化工作发展。在粮食生产及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农业机械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摸索出了适于本地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主要方法和工作措施。小麦秸秆切碎、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玉米旋耕(带状)播种及硬茬播种等技术应用,形成了开展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根本途径,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且出苗齐、苗旺;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及秸秆青贮等技术,逐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了开展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根本途径,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资金,增产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2-1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往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的模式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将千家万户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系千家万户共同增收创富的纽带。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农产品销售对路,改善农民的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和市场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有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1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做农业的经营者

以前农民的生产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在自己的土地上自耕自作,没有拘束,没有合作意识,在心理上也是求稳定、怕变故,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够开放,创新意识薄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将其称为“小农”意识。

而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要打破这种“小农”意识,让农民学会协作,学会创新。现在,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市场化,由以前的生产者变成了经营者,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人们只有摆脱了“小农”意识,才能真正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发展好自己的合作社。

因此新时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朋友们摆脱“小农”意识是关键所在,是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保证。

2.2规范制度建设,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必须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实践中,更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准则,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管理上要实现民主、自由,听取各方意见,社员大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真正由社员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利益分配要内外有别,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员提供基本服务优惠政策,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组织的交易量(额)返还,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资源为社员所有、社员控制,更好地激发社员致富的积极性。

2.3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

从实际情况中可以发现,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强,学习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也比较吃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农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培训,围绕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法律法规、营销常识、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立体式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尽量讲农民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便于他们学习,从而达到更好地培训效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以上分别从引导农民朋友摆脱“小农”意识,做农业的经营者;规范制度建设,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加强培训三大方面介绍了新时期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还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面对我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倪娟慧.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

[2]余丽燕,郑少锋,罗良标,徐贵兰.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基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09).

[3]徐喜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对策[J].经济师,2008,(10).

[4]邢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3).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一事一议制度 农村公益事业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2-02

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授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用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其中尊重农民大多数意愿的一事一议制度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对于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有利于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益事业的意义

自从我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不再向农民征收,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和筹集劳动力。这种办法对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1.一事一议制度建设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的基础 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城乡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加大农民的参政 议政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的建立,就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和农民的筹资酬劳互相结合,政 府在资金上支持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才能切实解决农民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农民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这种制度的落实,还有 利于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格局。所以,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 一议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农村美化、亮化、硬化起来,切实告别过去农村的那种脏乱差的局面,为发展生态农业、 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一事一议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前,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村级 提留,劳工主要来源于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要依靠村民的一事一议制度,通过筹资筹劳解 决,但是因为各项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没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公益事业的建设缺乏推动力,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投入在总体上呈现下 滑的态势,农民反映的民生问题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财政奖补制度,切实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激活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机 制,扩大了政府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果,能够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改善自身的生活。同时,一事一议制度实现了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有效防止了农民负担的反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主要靠向 农民摊派和集资解决,严重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经常发生一些涉农案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政府严禁向农民摊派和集资,但是农村的公益事业的建设还是以农 民筹资筹劳为主,政府对于农村、农民的投入不足,农民仍然存在“行路难”、“过河难”的问题,这些农民生活条件简陋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的障 碍。只有把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发挥村民开展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新农村 建设

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下面将以周铁镇为例来进行相关详细的论述。2011年起,周铁镇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集中一镇的精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文化周铁”建设,修复文化遗存、保护历史街区、建设文化工程、唤醒历史记忆,凝聚了向心力,获得了认同感,赢得了归属感,使得周铁成为宜兴创新文化建设的先行者。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不仅使得周铁镇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还使得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周铁镇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下面将论述应当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一、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要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首先应当做的是在周铁镇中全面的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这是因为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工作,不仅能够促使周铁镇加强财政管理,还能够提高周铁镇整体的经济水平与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加强周铁镇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对于周铁镇在未来的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当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呢?

(一)从整体出发,在周铁镇开展新农村建设

要想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的是,从整体出发,在周铁镇开展新农村建设。那么要想从整体出发,开展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先要进行各个项目的参评,并开展相应的建设新农村的活动,并争取建设更好的新农村。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周铁镇建设成为一座集乡村旅游以及农村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农村,使得周铁镇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并且从2014年起,还会投入5000万元建设竺山风景区,使得周铁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二)使得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能够更进一步

使得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能够更进一步,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而应当怎样开展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呢?

首先,应当加快周铁镇的产业模式的构建,使得周铁镇的产业不断的聚集,大力的鼓励周铁镇的企业建设与发展,力求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企业,进而促进周铁镇产业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应当给予周铁镇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周铁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进而促使周铁镇的企业建设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要想加强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促使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当加快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促使周铁镇中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更加的完善。而作为周铁镇的相关政府,应当给予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补给,促使更加完善的周铁镇各项服务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周铁镇的相关政府人员也应当从自身做起,带领周铁镇的所有居民维护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促使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加合理与完善,进而促使周铁镇的整体经济得到提升以及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能够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古镇

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的文化古镇的建设,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由于周铁镇本身就属于一个千年的文化古镇,在古镇的文化建设方面占据着十分有利的优势,因此加快文化建设对于周铁镇来说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那么应当怎样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能够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古镇呢?

首先,应当坚持对周铁镇的本土文化的建设。由于周铁镇本身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加强周铁镇的文化建设,应当先加强周铁镇的本土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的本土文化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周铁镇带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其次,应当引进新的文化,并将此与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促使周铁镇的历史性文化古镇建设能够更进一步。引进新的文化,使周铁镇的本土文化能够与外界的新文化融合为一体,打造出属于周铁镇特色的文化,也是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古镇建设以及周铁镇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五)开展周铁镇的文明工程的创建活动

在周铁镇中开展文明工程的创建活动,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要想推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还应当加快周铁镇的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在周铁镇中的所有企业以及周铁镇的所有居民中间,开展文明工程创建活动,促使周铁镇新农村更快更好的建设与发展。力求年内能够完成1家省级、2家无锡市级、4家宜兴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进而促使周铁镇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在周铁镇开展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对于周铁镇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六)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

除了上述的五点外,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还包括,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加强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争取在年内完成龙亭、棠下、中新、洋溪4个幸福村创建,实现幸福村全覆盖;无锡市级调解委员会创建完成30%以上,建立完善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省级民主法制村创建完成50%以上。在周铁镇开展社会工程建设,建设相应的调节委员会以及相应的管理委员会,促使周铁镇的相应的社会工程建设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周铁镇定期的开展相应的互助活动,促使周铁镇的居民之间能够形成友好互助的关系,进而促使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及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周铁镇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及应当如何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周铁镇具有十分独特的发展优势,只要能够利用好周铁镇的这种优势,就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欧,魏光,王利敏.浅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0

[2]黄维键,王惠平.全面推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

[3]王卫星.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族政治[J].中国财政,2010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1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出席会议并致词。中国、新党派代表参加会议。大陆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以中央台办特邀嘉宾和专家的名义、两岸农渔水利界代表和专家学者共220余人与会。与会人士围绕“两岸自然灾害预防及灾后重建合作”、“两岸农业技术及产业合作”、“两岸渔业合作发展趋势”及“两岸水利合作愿景”四项议题进行参访、交流和研讨。

会议高度评价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高度评价两岸民众在四川汶川地震和台湾“八八水灾”中展现出彼此关爱、相互支援的同胞手足之情。认为应进一步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利增进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密切两岸同胞感情,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会各界人士充分肯定多年来两岸农渔水利交流合作取得的积极成果,并就新形势下加强与深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出以下共同倡议:

1.积极拓展和丰富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渠道与方式。两岸应充分利用大陆的土地资源、市场潜力与台湾的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优势互补,促进两岸新型农业的发展。鼓励两岸业界合作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产业。推动建立两岸农业合作的常态性协商机制。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

2.推动两岸农渔村、农渔民交流,繁荣农渔村经济。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农渔民福祉。

3.促进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并完善销售协调机制和建立稳定通道。拓宽台湾农产品在大陆展销和加工渠道,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良性发展。加强两岸农产品生产及流通领域行业组织的直接沟通与对口合作,推动两岸就农产品通关、检验检疫等技术性议题进行协商并尽早取得共识。继续支持大陆相关机构组织农产品采购团赴台采购,并在台湾农产品滞销时启动两岸协调机制,维护台湾农产品市场的稳定。继续研拟直接嘉惠台湾农民的政策举措。

4.支持建立两岸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通报机制。积极推进两岸在农产品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两岸动植物疫情疫病的传播扩散,确保两岸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促进两岸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支持两岸依法加强保护各自注册的对方企业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商标及专利。加强对台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6.积极促进在浙江、湖南、四川和黑龙江省设立新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亲民党方面将率先与浙江省有关方面合作,共同积极推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

7.推动两岸渔业资源合作,促进台湾海峡渔场资源永续发展。促请两岸有关方面尽快协商建立台湾海峡资源养护机制,共同养护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鼓励两岸渔业界在台湾海峡共同举办渔业资源增殖活动。研拟在适当时机,检讨增加进口台湾渔产品零关税项目。推动合作发展远洋渔业,共创两岸渔业经济荣景。

8.确保两岸渔业船员劳务合作规范、有序、良性发展。推动建立两岸渔业劳务合作对口磋商、突发事件处理及定期通报等管理机制,保障两岸渔业船员正当权益。

9.加强合作,为两岸渔民海上安全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两岸渔业信息交换和渔业作业安全机制。继续加强两岸在海难救助方面的合作。创造条件,相互为对方渔船提供补给。建立两岸渔事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公正、合理地解决两岸渔船海上作业纠纷,保障两岸渔民合法权益。

10.支持推动两岸水利事业交流合作。鼓励开展考察、研讨和交流,积极探索两岸水利交流与合作的途径,促进两岸在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灌区管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11.促进两岸共同节能减排,合作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鼓励两岸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促进节能减排科研成果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建立两岸绿色能源产业促进平台,协助两岸产业界共同拓展两岸及全球市场。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2篇

一、围绕中心,强化监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届以来,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始终结合人大工作特点和我市实际,针对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精心选择审议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听取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汇报,对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视察,共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工作汇报9项,开展执法检查15次,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开展执法检查5次,组织大型视察活动2次。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2003年在全国逐步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促进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农民真正增收减负,我们组织对全市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进行了视察,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的汇报,促进了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税费改革带来的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国内外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疫情频发的特殊时期,及时组织对全市禽流感防治情况进行视察,对动物防疫法进行执法检查,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全市畜牧工作情况的汇报,监督支持市政府在关键时期,统一部署,强化措施,全力进行防控,同时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了全市人畜生命和群众财产安全,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为此,委员会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就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行为得到依法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得到集中清理整顿,因土地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明显减少。农业机械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气象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委员会每年都安排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气象法进行执法检查。水土流失防治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用重大,特别是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意见建议,监督支持政府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和维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五年来,委员会还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农业技术推广、海洋与渔业、农村水利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为配合常委会搞好这些汇报的审议,我们都在会前一个月,组成专题调研组,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有计划、有重点地深入到县乡村、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地写出调查报告,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提供有力依据,在审议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这些工作的审议,共提出审议意见30余条,我们及时进行跟踪督办,绝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较好落实,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同时,还组织对农业法、水法、种子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有效推动了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上水平,加大了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的力度,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包村扶贫工作作为了解农民疾苦、把握基层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支持农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委员会重点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把所包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基地、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把促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贴近民生,深入调研,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促和谐社会构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紧紧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支持政府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工程做起,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关注并推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天鹅湖因蓄水得不到正常补充,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引起了市和油田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市民也十分关注。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补水、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召开协调会,分解细化责任,认真组织落实,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我市北部沿海区域地下水位高,海水地下入侵,土地盐渍化严重,交通闭塞,发展比较缓慢。在该地区沿海岸线内陆一侧建设一条生态河,沿河实施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为推动这项工程的实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并以市人大常委会文件形式向市委作了汇报,提出了建设生态河、加快沿海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使这项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已从今年开始逐步实施。为推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调研、到外地考察,写出了近万字的调查报告,为政府提供了参考依据;协助政府邀请16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方面的专家及客商,召开了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论证会,为提高市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把握“三农”动态,更好地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我们还结合每年的工作实际,适时对统筹城乡发展、植树造林、水产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十工程及便民实事中涉农项目的实施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等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每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凝聚着代表们的心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认真督办好这些议案、建议,是尊重代表权利、支持代表履职、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我们的一项重大责任。委员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督办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针对每年人代会上涉农议案、建议面广、量大、代表参与人数多的实际,对较长时期以来的代表议案及其办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办理答复满意率很高,但办结率却逐年下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决定召开涉农代表建议承办说明会,让代表与承办单位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会前,我们首先听取各承办部门的汇报,对说明材料逐一进行审阅、把关。通过召开说明会,各承办部门将办理情况向代表进行详细说明,代表们对关心的问题当面提出疑问,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办理提出了意见,相关部门耐心细致地进行答复,有效地增强了办理效果。本届以来,涉及“三农”方面的代表议案、建议代表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100%。

三、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随着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以收入、消费、就业为重点,覆盖城乡、涉及全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强化监督、促进发展”的思路,选择那些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政府部门因职能交叉难做为的难事以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着力点,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对工作的支持,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真正做到与党委工作同步合拍,与政府同心合力;市政府及其有关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重大问题、重要决策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对在审议、视察、检查及调研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共同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3篇

粮食安全第一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在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连续喜获丰收。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增加。

尽管粮食生产成绩喜人,但在持续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粮食生产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坚持不懈地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才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根据会议的部署,2009年我国将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的粮食安全责任,采取增加粮食补贴等多种措施,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粮食的战略工程建设。

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剧、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决定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

会议提出,要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还强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一些来自中部省份的会议代表表示,2009年将切实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指导服务力度,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

促进农民增收的“四项补贴”进一步增加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这四项补贴近年来不断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会议决定,2009年进一步增加四项补贴额度,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将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大豆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扩大油菜良种补贴范围,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落实种粮农民和渔业的补贴资金,并推动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国家将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总额达到100亿元,这是加快农机化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卢贵敏说。

增加农业投入,不仅能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据测算,国家投入农机购置补贴100亿元,可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约635亿元。

新扶贫标准让更多贫困人口

看到希望

此次会议提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从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调整为新标准以下的全部人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表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也不仅限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而是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上调扶贫标准,将对2007年人均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共计432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将人均年收入786元的绝对贫困线和人均年收入786元至1067元之间的低收入线两线合一,提高扶贫标准,将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

“水、电、路、气、房”

五件实事惠及更多百姓

近年来,我国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农村公共事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提出,2009年要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这成为2009年改善农村民生的一大亮点。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同志们: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落实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相关工作要求,经我厅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天上午召开的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厅系统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的工作,动员全厅系统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落实措施,确保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取得实效。受厅党组书记、厅长段兴祥同志的委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的重要意义

省委历来都十分重视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把省直机关作风建设作为全省各级党组织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在全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决定开展群众评议省直机关作风活动,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农业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农业部门机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既是对农业厅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一次检阅,又是对农业厅系统在作风、能力、业务上的一次考验,也是厅系统干部职工展示自身素质和整体形象的一次机遇。近年来,我厅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状况都比较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厅系统干部作风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个别单位、个别处室、个别干部身上还存在政令不畅、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等方面的问题,有的表现还较为突出,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和克服,必将严重损害农业部门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干部队伍建设和我省农业发展大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要深化对机关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感情问题。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同志告诫的“两个务必”,到同志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再到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等等,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形势和时代特征,都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些要求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以优良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正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党和国家各级机关是党代表人民掌权执政的领导机构,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指挥部和参谋部。随着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面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以及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开展群众评议机关活动,让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接受群众的评议,对群众直接负责,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群众参加评议,机关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就是要让每个机关干部时刻意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自愿接受群众的监督,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就是要让每个党员干部时刻谨记,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最大需要,把群众的冷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对人民最真挚的感情来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又是密切人民群众与农业部门联系的有效形式。我厅已经参加了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查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整改,对整改的情况进行了“回头看”。但是,我们当前依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全球金融危机还在继续,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特殊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各方面的任务都很重,压力和责任都很大。农业部门担负着依法行政、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和谐等重要职责。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得怎样、履行职责如何、机关作风是否扎实、服务“三农”是否到位,不是以“自我感觉良好”为标准,而要靠实践来检验,靠群众来评价,靠过硬的政风、靠良好的行风来保证。通过群众和社会对整改的情况进行评议,更加有力地督促整改措施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从而推动和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群众评议,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窗口,也是一种学习教育手段。通过这个窗口,把我们农业部门履行职能、为民服务的情况,进行全面公开,接受党和政府的检阅,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扩大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通过这个手段,加强政风建设,树立行业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各处室、各单位要抓住这次评议机会,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虚心接受各方面的评议和意见,真心诚意地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环境,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四)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是树立农业厅系统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

农业系统的工作直接面对“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我们的作风面貌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三农”。作为农业厅系统的干部职工,我们要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增强自律意识,维护自身形象,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农业部门增光添彩。作风建设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厅系统的每一个干部职工都代表着农业厅的形象。所以,加强作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不甘落后,从日常工作抓起,不骄不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服务社会,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真正确立农业厅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扎实组织评议工作

这次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标准高。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厅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印发了《*省农业厅20*年度群众评议省直机关作风活动实施方案》。全厅系统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开展评议工作。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是要通过群众评议机关作风,进一步规范各种行政行为。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履行服务承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通过群众评议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切实做到“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努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作风有较大改变。三是要通过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逐步建立健全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把整改和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一站式办公、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干部任免等各方面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建设团结和谐的机关。

(二)切实加强领导。各处室各单位要把评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研究部署。农业厅已经成立了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厅党组书记、厅长段兴祥任组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智泽任副组长,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延斌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三)参评对象和范围。这次我厅机关评议对象包括厅办公室、厅人事处、厅法规处等21个处室;厅属单位评议对象包括: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省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省种子管理站等14个单位。

(四)评议内容。根据省里的要求和我们农业部门的实际,农业厅系统在这次评议中要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评议,一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情况。二是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的情况。三是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服务水平的情况。四是党组重视、加强建设、统筹推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情况。五是着眼发展、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的情况。

(五)评议方法和步骤。采取“自评自查、抽样调查、网络评议、督导检查、其它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是自评自查阶段(6月1日——9月30日);二是抽样调查阶段(10月8日——11月20日);三是网络评议阶段(7月15日——10月15日);四是督导检查阶段(10月8日——11月20日);五是其它评议阶段(10月8日——11月20日)。

三、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要全面落实责任,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要坚持开门评议,要强化督导检查。各处室、厅属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把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和抓好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研究部署,一起督促检查,加强和改进厅系统的作风建设。为此,我强调以下六点要求。

一要突出“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去年底以来,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曾几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省委提出的“三个一”要求,高度概括了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内涵丰富、准确生动、形象贴切,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转变机关作风,努力建设一支尽职尽责、忠诚于党、开拓进取、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省级机关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农业厅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要把“三个一”作为主题实践贯穿始终,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这次评议活动中要争当表率楷模,努力践行“三个一”的要求。

二要增强三种意识。即:一是转变安于现状的观念,树立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争创发展新优势。二是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先行先试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创新精神,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农为本、惠及民众、集体决策、不违法规、不谋私利,努力营造尊重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的干事创业氛围。三是转变封闭狭隘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大胆谋划创新,勇于开拓创新,努力使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深入查找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大自查自纠力度,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查找问题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抓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诚恳征求服务对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做到有诚意、有措施、有办法。二是着力抓好整改。开展民主评议的目的和初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要将整改贯穿于评议工作始终,把“事要解决、马上就办”的原则贯穿于群众评议的全过程,坚持边评边改,在整改中评议,在评议中整改。要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类,能及时解决或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要限时解决;暂无条件解决的,要拿出整改计划;涉及政策性的问题,要作出说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的整改力度和整改诚意。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机关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农业发展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巩固整改成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达到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执法行为、服务行为、办事行为的目的。

四要实现五个增强。一是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充分应用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努力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增强依法守纪观念。我们的制度是比较完善的,工作人员都能够较好地依法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少数人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涣散、作风散漫的倾向,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依法守纪观念。三是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解决困难和问题中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重要原则,时时、事事、处处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去想问题、办事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四是增强落实两个“四项制度”的意识。要强化各处室、各单位、每个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强化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不允许再出现推诿扯皮、工作拖拉等现象,在其位一定要谋其政、善谋政、谋好政。五是增强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

五要避免五种不良倾向。一是避免出现把评议工作当作某一处室的专项工作,不积极主动抓、互相推诿的倾向;二是避免出现把评议工作当作上级领导的工作,基层单位和人员漠不关心、忽视群众这个根本主体参与的倾向;三是避免出现只注重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技术问题,而忽视整改这个根本环节的倾向;四是避免出现把评议工作当作阶段性的、权宜性的活动,缺乏长远打算和长效机制的倾向;五是避免出现对评议实效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的倾向。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5篇

摘要:这一新的基层民主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了社会管理,催生了农村发展新动力,开创了凤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关键词:基层民主 党群直议 县域经济社会

引言

凤冈县通过扎实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方式改革,探索实施了“党群直议制”,其内涵是在深化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中,以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对村组的重大事务采取党员和群众直接提议、评议,并全程参与审议、决议的“党群直议制”,形成党员、群众与党组织齐心协力抓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促进了“三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主要目的是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融合发展,基本要求是党员群众直接议事,实现途径是“五议五促进”,根本方法是“双向四议三公开”。

一、党群直议制掀开基层民主新篇章

(一)构建“一个平台三种体系”,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就近原则,在最近区域,建立和完善了党支部和党小组,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配备农村党组织班子。形成了“党员党小组组级党支部村党总支村党员代表大会”的党内议事体系。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村自治组织。以改选的方式,把部分致富能人选进自治组织,完善了户代表会、组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形成了“村民组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的村民议事体系。三是进一步规范组级“两会”服务职能。把组级党支部会议和组议事会议作为党群直议的主体。负责传达上级的方针政策,将宣传重心从村级下移到组级,确保方针政策深入群众;与“请民说愿”、“一事一议”相结合,负责讨论决定涉及本组的公益事业、产业发展、茅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组规民约等9大事项,及时提交村“两会”决议,从而组织党员、群众予以实施。

(二)建立“一个模式三项机制”,提升基层组织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双向四议三公开”机制,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自下而上,开展两员提议两组评议两委审议两会决议,将群众意愿上升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张;自上而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把基层党组织的意图转化为群众意愿;“三公开”是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对议事过程决议结果执行效果及时向党员群众公开,解决以往议事中存在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顽疾。二是建立“四列一培训”机制,拓宽了民主引领渠道。把议事会中的优秀党员列入了组级党支部委员,议事会骨干成员列为了党员发展对象。让组级党支部对组议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培训。三是建立“四项制度”,确保了服务工作制度化。具体细化为党群活动日议事制度、组级联席会议制度、包片联户议事制度、名誉顾问议事制度,以便全面保障议事质量和成效。

(三)围绕“一个核心五样重点”,明确基层组织服务方向。以“五议五促进”为议事核心,对应分解为5个重要方面。一是以团结和谐为重点。通过“党群直议制”化解家庭纠纷、占地、青苗补偿、投劳等矛盾,营造了邻里和谐、乡村和睦的环境。二是以民生保障为重点。围绕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合作医疗、占地调整等7大民生事务开展,实质性地解决民生问题。三是以公益事业为重点。采取党群直议方式调整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四是以诚信建设为重点。赋予组民主议事会对群众诚信度的评定权力,以便信用社等单位针对性的授信、放贷。五是以产业调整为重点。把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点开展议事,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催生新兴市场经济主体;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为有基础、想创业者提供平台,激发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热情。

二、党群直议制催生农村发展新动力

(一)“党群直议制”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找准了有效载体。“党群直议制”这一运行方式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运作服务体系更加科学,突显了两个优越性。一是体现了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提议事项,分别由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会审议的自上而下的民主;二是突出了党员和群众提议事项分别由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审议的自下而上的集中,促进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融互促。“双向四议三公开”的实施,不仅实现了议事过程、决议结果的公开,更突显了执行效果的公开,彰显了村级党务、村务的公开透明,暖了群众心窝,让干事创业壮观场面不断上演,曾经“一盘散沙”的农村发展现状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二)“党群直议制”为推动“三化”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通过“党群直议制”的实施,营造了全民“思发展、议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党员群众与农村各级组织共谋发展格局,群众自发排除了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中的征地拆迁、项目落地、质量安全等矛盾,有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在工业化建设中,在党员的带动下,积极发挥党支部和组议事会职能作用,党员与群众共同议事,广泛宣传政策,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得到村民们的大力拥护。在城镇化建设中,以组级党支部和组议事会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完成建设项目的规划、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和顺利施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动下,发动群众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村,特色产业改变县域的战略定位得以实现。

(三)“党群直议制”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群直议制”找准了基层党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农村基层组织与党员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组织与自治组织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党员和群众更好地拥护基层组织的决议、决定,较好地将农村中心工作、经济建设、民生建设、新农村建设融入到党的建设中,确保了基层党组织抓党建有方向、有平台、有载体,转变了党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催生了推动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互融共进的新动力。

三、党群直议制为社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模式

(一)“党群直议”促进“三资”转化富百姓。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凤冈充分运用“党群直议制”这一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模式,对农户的林地、茶园、房屋(厂房)、机器设备、土地承包权等农村资源确权颁证变资产,对资产价值进行民主评议确定,经评估、登记后可向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变资金,让农村的不可移动资源变成“活”资本,农民手中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促进了“三资”转换,唤醒了沉睡的资本,化解了农村抵押担保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运用“党群直议制”完善农户或者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自律机制,依靠村规民约推进农民诚信建设和贷款户的连户担保,有效推动了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服务改革,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提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党群直议”是推进民生工作的“导航仪”。结合农民大教育,农村党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民生事业的话语权逐渐增加,“党群直议制”成为了大家表达述求一个有效载体。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已经启动半年的新农保试点工作,通过党群直议的方式,党员群众参保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二是进一步改革卫生服务。对村卫生室进行新建、改扩建,现已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为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便利。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商议下,先后通过县乡扶持、村组自筹的方式,用于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夯实农村文化阵地。部分村委会已成立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施的农家书屋。

(三)“党群直议”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剂”。一是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一般由组级议事会出面进行调解。矛盾严重的,以直议的方式,邀请双方到村委会,进行情况说明和自我剖析,从而化解矛盾,营造了邻里和谐、乡村和睦的环境。二是破解村级班子不融洽。在少数村一级领导班子关系不融洽的现象,以党群直议的方式,让党员群众对班子成员的作风、业绩进行监督,开展评议,然后把意见梳理后交由乡镇党委进行科学调配。三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充分运用“党群直议制”对后进党组织开展“解剖式”调研,进行集中整改。使党群双向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加,群众对党组织有了强烈的认同感。

结语

凤冈创新开展的“党群直议制”通过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强化了组织的服务功能,让群众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有效规范了基层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和执行效果,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相融互促,保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党员群众通过协商而达到民主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是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以党员和群众直接提议、评议,并全程参与审议、决议涉及本组村民重大事务的“党群直议制”,形成了农村党员和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抓好社会管理的新型基层民主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方式改革内涵和外延,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自治组织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