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梯度课程体系模式和“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中的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并考察其他院校的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突出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特点,面向学生的职业人生和终身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坚持科学与人文并进的原则,分析确定了学院学生应具有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内容。根据财经商贸类学生成才需要,突出强调了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应用技能教育,把宏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把心理学、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礼仪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模块,把学生品德考核分列入学生日常考核当中,旨在全力构塑起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竞争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网页设计、个人理财、金融实物、营销实务乃至汽车驾驶作为课程内容,使各专业学生都有机会学习,促进学生跟上时代步伐,拓展职业技能。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依照学生入学成绩差距较大,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采用了“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根据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确定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文学与历史”、“哲学与思维”、“艺术与审美”、“心理素质与职业生涯”“通用职业技能”、“经济与管理”、“数学与自然科学”、“体育与军事”九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设3-7门不同的课程,每个模块下的课程又划分为综合素质核心课(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两种形式,利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模块的教育。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照顾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此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和综合素质讲座两种形式作为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补充,从而形成了含有综合素质核心课程、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和综合素质讲座四个梯度的课程体系。

二、总体规划,系统实施,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塑

学院出台了由“综合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综合素质教育基本内容”“综合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综合素质教育保障措施”等七个部分组成的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系统的规划。以梯度课程体系的实施为基础,以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职业综合教育,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课程观念,以诚信、尊重、合作、创新、敬业与创业等综合素质养成为基础,进行了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了综合课程建设,专业教育中进行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考核体系。为保证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综合素质选修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开设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书》制度,测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颁发《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证书》,归入学生个人档案,开发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系统》,从而实现了综合素质证书认证的电子化、网络化。进一步制定了《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综合素质选修课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管理。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系统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的整体实施。

三、引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化成才提供条件

在综合素质核心课程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综合素质拓展项目,从而建立了以核心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是在充分挖掘学院教师特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小课堂,具有时间上和课程开设上充分的灵活性。学生需要,教师能开的课程可以每学期都开设,上课学生减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随时取消。目前,学院已开出适应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39门,包含地理、艺术、人文、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每学期参与学生不少于5000人,已成为学院育人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践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素质教育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将校园文化活动系统化,构建了包含文明道德安全法纪等主题教育活动,以“读经典名著”“观经典影片”和人文素质讲座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活动,征文比赛、辩论赛、运动会项目、越野赛项目、书法大赛、各种体育、文艺比赛等文体艺竞赛活动,以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活动月”“读书月”等学术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6大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组成的特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吉明.以《学会做事》为载体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第33期

[2]王军棉.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第6期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7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自2006年宁晋县各学校推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以来,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内容,能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健康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变了仅以学业成绩评定学生的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扎实开展好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困境

(一)教师的力不从心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要求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观察记录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今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而且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细做久,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插手,因此,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二)学生的随心而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涉及的各个项目中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可以量化。能量化的指标易于给出客观评价,但不能量化的指标难以客观评价。尤其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评价时不免掺杂感情,融入过多的主观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失真。

(三) 家长的急功近利

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较综合素质而言,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更为关注,甚至片面地认为“高分数就是高素质”。当素质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硬挂钩”时,家长就会将心思放在评价结果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评价,不影响升学,便不惜托门子、找关系,人为左右评价结果,导致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失去公平、公正。

(四) 学校的被动应付

现今,很多学校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艰难抉择的境地,往往“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搞应试教育”,表面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实质上以教学成绩考评教师。再者,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不具备学生素质培养、展现的充分条件,如课程开设不全、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素质综合评价就很难真正、全面开展。

三、 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策略

走出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困境,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素质综合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

(一)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均起着导向作用;对学校与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速度等有鉴定功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只有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价值,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抛出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创设条件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难有规律可循。其中涉及的评价条目、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等均需要评价者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对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所有评价者进行系统化培训,端正评价者的评价态度,规范评价者的评价行为,从而使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三) 营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依靠学校和教师外,更离不开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何况社会与家长兼有评价者角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社会与家长对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仍存在诸多不解甚至是片面认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为学生带来了哪些发展,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

(四)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因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2-03

一、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概念解释

从技术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对评价对象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有引发评价对象的良性发展时才具有有效性。

考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结果反馈,帮助学生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是对本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种检测,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在学期末,学校要以书面形式将综合素质评价表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同时也以此作为学生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在高中毕业时,把学生的六个学期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表,连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证明材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这种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看作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二、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在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上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高校录取选拔,很多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江苏省近年来在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实际运行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一,重视不足,这是影响其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

1.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现阶段发动综合素质评价借助的是学生对高考的需要,学生普遍只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因此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自发形成,而是重压之下被迫产生的。根据这个结论,学生及利益联合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不配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益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某些学校领导、教师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技能的培养才至关重要,而所谓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所以除了考试评价以外,他们仍然习惯用道德评价代替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也并不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里,而只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象征性的终结性评价,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最终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

3.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看,虽然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行政部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不足。因此为了让评价工作得到各方认可和配合,在导向上,教育行政部门着意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此次新高考又提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相结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评价结果得到高校招生制度的认可,把综合素质评价尽量简化、量化来便于操作。这些都在无形中把学校、学生、家长引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二)客观因素

1.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的环境。所有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完全释放评价的功能。目前看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支持性环境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妨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制和深层次社会根源并没有消除。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素质教育评价所需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完全的形成。由于教育系统至今仍然是一个半闭合组织,很多教育工作在其内部的操作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尽管江苏省的评价方案规定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例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等,人们还是担心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2.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条件。首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人员缺乏。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评价者,因此他们应掌握相当的评价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评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但据笔者了解到,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已实行了几年,但多数教师仍然对这一评价制度很陌生,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缺乏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加上有些教师还同时兼任几个班级的工作,学生人数众多,评价很难细化,因此只能根据平时印象对学生做出模糊的评价,评价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支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求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经费。据笔者走访的普通高中了解到,有关部门并没有因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加大对各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使得学校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上显得有心无力。

3.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以江苏省的方案为例,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过程的可操作性不强;结果的可区分度不高。其中对“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描述采用了很多模糊笼统的词语,如“基本符合标准”,“视情况”,“有突出问题”等,这就加大了在实际评价操作中的难度。而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项的评价等第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除了极其优秀或落后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就会趋同,致使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合格”。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缺乏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高校招生录工作中的参考价值也大为降低。

三、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在此,笔者就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发表几点浅显的看法。

1.转变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的关注了国家、社会、高校的价值诉求,而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内在要求关注不够。因此要用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发动评价,这是改变现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前,要让学生进行意义、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只为了跨越高考这一短期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其长远发展提供过程性支撑的一项工作。此外,为了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真正落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身和他人。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考录取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不能仅仅鉴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学习,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好评价工作,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监督、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时,应着重强调其导向功能,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校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督促和支持学校主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同时,加强对下属学校及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更好的熟悉综合素质评价理论,更灵活的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2.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评价的运行条件。创造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持性环境,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对评价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全社会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使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次,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和培育诚信环境。在社会大环境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各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引领,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的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但评价方式的转变、多样化评价信息的收集和保管,对学校引进设备与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评价的成本。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费投入。

3.完善评价方案,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首先要遵循六大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多元化、客观性和操作性原则。这就要求评价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状况,且易于操作。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关系到实践操作能否到位、评价结果能否准确。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从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在分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发现,部分评价指标太过笼统,评价等第要求不够具体等是方案难以操作的原因。因此,要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二级或三级指标,明确主要观测点,尽量避免抽象化,要科学筛选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防止违规操作。据笔者了解,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存在各个学校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不同等问题。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制度。根据方案指示,各市、县可以建立校长诚信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教师一起讨论、制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且学校还可向社会开放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引导社会人士的参与,欢迎媒体监督宣传。

此外,还要加强评价反馈制度的建设。例如建立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追踪反馈制度。在高三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后,组织高校对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状况进行追踪,实施“真实评估”,检验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可信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评估反馈的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各高中根据高校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馈结果,找出评价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师范大学报,1998,(4).

[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Z].

[3]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4).

[4]王伟宜,马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远景思考[J].教育考试,2008,(4).

[5]李彰有.走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之浅见[J].教育与考试,2009,(2).

[6]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6).

[7]李勇,步德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改革与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糊评价;素质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就成为改革的推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方面,人们用考分和升学率衡量学生的素质水平,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考分是最靠的素质;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简陋,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方面,当前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队伍。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评价不合理有关。笔者尝试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一、模糊评价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给出事物获得某个评语的可能性,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多因素决策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多因素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或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仅考察少数几个方面是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要先确立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学校对其学生进行年终考核,就需要了解每个学生这一年中的考勤情况、学习情况、劳动情况、道德品行等,然后再进行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结果。

其次,小学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模糊评价的问题。除了需要对小学生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以及平时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更需要根据小学生目前的情况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最后,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模糊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评价有章可循,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模糊评价理论在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思路

1.确定评价因素集U

小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有德育素质(身心健康、集体观念、诚实守信和文明举止)、能力素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每学期各科的平均成绩)。

2.确定评价因素权重A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判时,不同的情况对各因素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每一个因素要有一个相应的权重。它可由专家评议组评议决定,同时权重分配集必须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的条件。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我们可以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确定的分配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的评价权重值为:A={A1,A2,A3}={德育素质的权重值,能力素质的权重值,学习成绩的权重值}={0.26,0.23,0.51};

二级指标的各项评价权重值为:A1={A11,A12,A13,A14}={身心健康的权重值,集体观念的权重值,诚实守信的权重值,文明举止的权重值}={0.33,0.25,0.22,0.20};A2={A21,A22,A23,A24}={组织能力的权重值,实践能力的权重值,团结协作的权重值,创新能力的权重值}={0.22,0.31,0.18,0.29}。

3.确定评价集W

德育素质、能力素质的得分由教师打评语,本模型设定的评语为优、良、中、较差、差,即评价等级W={w1,w2,w3,w4,w5}={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95,80,70,60,50}。

4.一级评价矩阵

以第一个评价指标德育素质U1为例,设其单因素评级矩阵为R1,即

R1=r1,1 r1,2 r1,3 r1,4 r1,5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3,5r4,1 r4,2 r4,3 r4,4 r4,5r5,1 r5,2 r5,3 r5,4 r5,5■

其中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以此类推可得到“能力素质”R2模糊评价矩阵。因为不同评委的权威性及其认识具有差异性,因此除了考虑微课程的指标权重外,还需要综合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此时可采用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考虑评价专家组的认识差异,以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待确定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模糊评价应用于小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较新的评价模式,将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小学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并求出评价矩阵,最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黄海东.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模糊评价系统[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2(4):295-299.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培训;综合素质;提高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垄断课堂,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对学生而言,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独立人格并未得到尊重,学习氛围过于枯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在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下,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M,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体现,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应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予以提升,而这需要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来实现。

1.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落实,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及学生管理,也逐渐成为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文学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育者和引导者,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也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科学、适宜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随着教育教学背景、政策的改变,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在积累自身学识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培训,增加自身的教学经验,明确教学目标,以此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个性群体,而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并未真正对学生的独立人格予以尊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学习知识,也逐渐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这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下,为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基于此,在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中,教师在丰富自身学识、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工作,促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确保学生在完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也能学会做人的道理。

2.培养人文素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每位教师都应坚持的教学信念,而这对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来实现,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效果。为确保教师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过程中能够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也应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增强人格魅力,强化自身的自然感召力,以便为素质教育的落实予以支持,为学生树立榜样。基于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文素质进行提升,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对自身的学识进行丰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以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为实现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重视对人文知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促使教师能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以便为人文知识教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科学保障。同时,语文教师也应对自身的人文价值观进行转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予以充分的尊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精神的培养不是依靠知识的教育就能够实现,需要通过精神的感染来完成。因此,为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培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文品格,即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利用自身的精神去感染、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据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育学生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此实现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以便培育出言行一致、乐于助人的学生。此外,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独立人格、思想予以尊重,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爱护学生,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平等接纳每一位学生,不以学习成绩的高低区别对待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人文素养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重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心并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据此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以便为学生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培霞.语文教师的培训应注重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5(9)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机制

小学是人生的关键期,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个性塑造、智力开发、行为习惯的养成,90%源于小学阶段。当代社会对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维人才,是小学教育的社会使命。

一、探讨“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机制

小学教育将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教育实践,彰显了党的十七大、十教育方针的深刻内涵。

学校坚持以“本色+特色”的办学导向,以“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具备一门特长”为学校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合群、豁达、博学、创新”的校训,“诚信、懂礼、善思、好问”的校风,完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校长亲自谱写,学校音乐教师亲自作曲的校歌诠释了全体教师对教育使命的理解,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学生宣誓词“我是珠晖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伟大重任,我爱父母、师长、我爱生命、生活、学习,我健康、快乐、文明、合群,我愿意做一个诚信自尊、豁达自信、创新自强的人”体现了让学生全方位完善自己的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建设特色校园的文化导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美丽的校园、完善的校园设施、合理的布局、整齐漂亮的师生校服……校园内一草一木一景、一事一物一活动,每一处都见证了学校领导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探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机制

持续完善物质安全保障、制度组织保障、师资力量保障是学校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庄严雄伟的升旗台,四季鲜花环绕的塑胶跑道,全新现代化配备的科技大楼等校园文化设施,各类安全知识讲座、防震抗震演习等系列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完善的物质与安全保障。

同时,学校还实行各特色队负责人职责制度,各领队负责制订计划方案、组织、协调、收集资料、进行学期末成果展示与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选送老师去参加机器人教练、足球教练、美术、音乐等各级培训,调入钢琴、古筝、健美操等专业教师,选送定向免费师范生培训网球教练,外聘专职足球、跆拳道、围棋、拉丁舞、民族舞等专业教练补充学校的专业师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组织保障与专业师资保障。

三、探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管理机制

正确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是科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教育方针提出了“立德・树人”来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以党支部、政教处为管理核心进行全员全方位德育管理,以德育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文明讲堂、文明餐桌、文明志愿者活动和文明行为作业布置等各种德育主题活动以及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同时学校还进行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探讨。通过问卷或调查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兴趣课程。由各特色学科教师适当设计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素质真正得到发展。学校每周五的免费素质教育拓展营开设了50多个兴趣班,其中,涵盖了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学校每学期为学生布置寒暑假特色作业并进行寒暑假特色作业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学校设计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综合活动,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开展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走红色摇篮”、在纪念馆、故居等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参加 “学雷锋”系列活动,清扫社区街道、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为困难学生募捐、社区义演等。学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和道德水平、意志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以完善卫生保健室功能为基础,通过卫生知识讲座、网站等方式定期进行爱卫宣传,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运用积极心理学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通过心理疏导、感恩教育、爱心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探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把握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综合素质发展空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完善学校“汇德”银行的评价功能。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即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纪律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作为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细则,通过学生学习、纪律、劳动、卫生、心理等综合表现评选“汇德之星”“美丽小学生”“三好学生”“五好少年”。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在教师主体单一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评与同伴之g互评的方式,邀请家长、社会参与学生素质评价,学校班级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均使用了微信平台的观众点赞,学校历年寒暑假特色作业展评邀请了家长做裁判。

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学校为每一位入校学生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信息都收集其中。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学生体育达标水平、艺术素养水平用具体的数据描述,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态度、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使用真正突出学生特质潜能的发展性语言描述。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热荩高等院校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突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现。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存在部分问题,导致高等学生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一、现阶段高等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现状

1.不完善的建设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在高等学校中有60%的学生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没有认真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评价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相关步骤以及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评价相关操作监督力度不足。特别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没有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出于主观因素对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美化处理,导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无法有效开展人才选拔。

2.评价主体单一,导致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

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相对比较固定,通常是由学生的教师或者是班级管理者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主观性,缺乏比较客观的评价[1]。并且,大部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由教师作为主体开展的,没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德育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形式化,无法成为就业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

3.评价标准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于此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导致了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大部分高等学校将学生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成绩作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没有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相关规范的遵守情况,也没有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专业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2]。

4.评价结果反馈渠道存在问题,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总结以及评价者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其通常与学生评奖评优存在一定的关联,导致了学生产生对德育工作产生偏见,甚至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推动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的相关意见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参与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全面的评价必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德育课程学习成绩、日常纪律的遵守情况、实践活动中的德育综合素质表现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且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对某一阶段的评价,而是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涯中。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进行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思想与专业操作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让德育综合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兼备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实践成绩评价的同时,结合某一次社会实践对其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明确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需要经过评价准备、实施以及汇总这三个流程。在评价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明确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意义、目的以及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重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推动其能够更加认真完成各方面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实现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反馈渠道,加强师生交流

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反馈渠道,让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解,教师要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在评价结束后,以座谈会或单独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见反馈,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任职,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缺点,保持优点。可以通过校报刊载、网站发表等渠道对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结束语

只有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工作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重视德育工作开展的结果并注重过程,重视现象的同时将实质掌握,是现代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考核中。而学校也要秉持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接受度,锻炼自身的能力并为德育教育提供机会,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德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能够实现德育工作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实现德育工作内涵的丰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51-02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 vocational nursing

QIN Shu-ying TAO Li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enan Any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dical,Henan Province,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modern nursing concept change,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o become the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and from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occup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Occupation ability;Nursing;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护理职业教育弥补了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轨,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1.1 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可分解为以下4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包含人品、性格、道德等要素;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包含了知识与智力等要素;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包括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职护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智商、情商和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体,表现在人文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1]。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品质和综合素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与职业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3]。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4]。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融合,既要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还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设计包含完整职业行动这一能力载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由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把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同起来,综合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综合素质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素质的外化[5]。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同时,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作为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育和培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多年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1 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护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6]。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对高职护生来说,培养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在第一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增加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心理学基础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另外,在不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社会学基础、美学与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及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3.2 以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护生要自觉主动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如5.12护士节之际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及授帽仪式,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7];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校园辩论赛,培养学生胆略、自信、必胜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书法、写作、文艺等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3.3 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一个教学项目,要牵涉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场地。项目组成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最后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科学态度[8],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3.4 通过护理技能实训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和爱伤观念

现代护理观强调人的整体性,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始终。在护理实训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学生在对“患者”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嘱咐中逐步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慎言守密、尊重患者的作风,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的行为风尚,将护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体恤患者疾苦的爱伤观念。

3.5 改变评价方式,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几个模块组成,而护理实践考核应包含护士仪表、与患者解释和沟通、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主要考察学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可随时向考生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国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6):360-361.

[2] 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 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3(10):36-3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 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 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12-13.

[7] 毛芳玲.护理健康教育效果与护士综合素质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5):6-7.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0 — 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前言: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不断扩招,中职学校要想招到足够的学生,不得不采取抢生源的方式招生,中职学生的素质受到很大影响,然而中职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等技能型人才,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通过开展特色教育,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情感教育、点化教育及行为教育等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又可以保持师生间关系和谐。

1、加强情感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教育在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用真心、诚心、爱心来关心学生、呵护学生,非常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通过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才能以情感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只有好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点化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或一个手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一旦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可能通过点化教育的方法,及时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遇到特殊情况无法当众解决时,需要过后单独与学生沟通,通过细致耐心的讲解,让学生从心理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好行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开展行为教育,言传身教的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方面学会自我管理。首先中职学校的教师要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要做到为人师表、以德治教,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结合每名学生的自身实际对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让学生的自身素质在细微之处得到提高。

二、加强班主任的教育与引导,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良好的素质教育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班主任的职责是在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几个方面,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采取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时进行的措施,通过主题班会、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1、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设主题班会时,班主任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思想道德教育计划,通过讲述人物典型事迹感染学生,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轮流讲述先进事迹,好人好事,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家庭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把思想品德教育带进学生家里,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共同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例如,当中职学生在生活上或学习上出现异常时,班主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出现异常的原因,与学生家长协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

中职学校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传播校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扬创新精神,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中职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管理工作,如班级管理、社团管理、校学生会工作等,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联欢会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管理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与社会志愿工作,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社会志愿工作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学生懂得付出与奉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要以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为宗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敬老帮困、环境保护、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学会奉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素质教育手段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开展情感教育、点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教育方法,同时加强班主任的教育与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工作,可以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意峰;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10期

[2]刘存绪;邱兴四川省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S1期

[3]郑晓霞;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4期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1篇

1.1不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提出,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体育能力,增强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是仅限于增强体质,而体育知识和相关方法的传授没有得到重视,致使人文体育教学受到极大影响,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某高校的体育教育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增强体质方面的体育技能占整个体育教学的55%左右,而陶冶情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分别占23%和22%左右。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的结合根本没得到真正落实,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某高校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例中,很感兴趣的占47%左右,兴趣一般的占42%左右,不感兴趣的占11%左右。由此可见,兴趣一般的比重还是较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学校缺乏兴趣,致使高校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新型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带来极大影响。

1.3忽略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根据某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调查来看,经常参加锻炼、偶尔参加锻炼和极少参加锻炼的比重相差不多,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致使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偏重于增强体质,提升体育技能,没有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致使人文体育教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给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1.4不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提升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在社会品行、积极乐观主义上的培养效果很差,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

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影响

2.1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大展体育教育,对于创新我国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增强学生的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使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2.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指明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讨论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体育社会化作为重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育要指导思想,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我国全面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2.3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学保障现展中,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文体育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综合技能强的人才,使人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理学保障。

2.4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提供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功能,是维持人正常生活的基础,与人的长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在思想、意志和体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思想意识等得到不断提升,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3人文体育观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文教育观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原有的优秀教学经验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由、高效、和谐和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学生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以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注重人的发展,才能将人文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增强体质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比较多,而大部门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学习,致使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给学生体育综合技能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必须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使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较好的状态,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工作等提供较好的身体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3.4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人文教育和体育运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比赛、静坐和技能表演等,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体育环境。

4结语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素质;课堂教学;品质;能力

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体发展时,应具有的个性特点、品质和综合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

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使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关键。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初中音乐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在音乐教学中,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现代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发展现代素质的本质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唱歌、舞蹈、演奏乐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换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健身作用。

新课改下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变得极其重要,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现代素质。积极开展初中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利的发展。

培养初中学生的现代素质,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初中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满足了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使学生的终身健康得到综合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在时展中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责任和任务标准,转变传统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的音乐教学目标,从而摆正初中音乐教学在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化解初中音乐教学被忽视的困境。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初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而导致了初中音乐一直是选修课程,无法得到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由于学生不重视,教师随便教,导致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功能。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着重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初中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应遵循三个面向的标准,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才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而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

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成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向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 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程,首先要促进学生现代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着重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春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学习(上) ,2011(02).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3篇

[关键字] 中小学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 改进

一、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教育这一决定国民素质的领域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改革。在大众观念的转变下,改革考试制度以及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正顺应了这一需要,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如下几个意义:

1、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很欠缺,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其他能力如德智体美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在未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故走向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彼时,学习教育的重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以成绩论英雄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不全面。而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教师对进行评价的方式变多,于是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再以成绩作为评断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的多元化下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

3、变更原有考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以往的考试制度以理论为主,应用为次。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相应的考试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理论以书本为主转变为应用、理论不分主次。并且由于评价制度的转变,原有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成绩虽然重要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条件,而是综合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培养诚信意识,优化社会风气

应试制度下,人们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所以导致了测试时不诚信事件的时有发生。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并且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不诚信事件的发生,间接的优化了社会风气。

二、综合评价方法

虽然当期国内学者对于怎样进行综合评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综合素质是针对之前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及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而提出的。由于传统的笔试测试不能很好的测试学生的发展部分,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比笔试测试的成绩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当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档案袋评价以及表现性评价。其中,档案袋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法,用以评定其的成长、努力、进步。档案袋按不同的功能分为n堂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理想型五种。

第二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但是在国内该方法不如档案袋评价普遍。简单来说就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当然,在不同的标准下,表现性评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将其普遍的分为限制性表现性评价方式和扩展性表现性评价方式。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以上两种方法最为普遍。所以,以此分析具有代表性。

三、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无论任何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对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其主要不足有以下几点。(1)线性化操作造成了执行的僵化,造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由于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我国自二十一世纪初才引入,教师的观念跟不上这一新体制的实行,并且操作繁琐,以上原因造成了线性化的操作最终形成新的形式主义。(2)西学中用,水土不服。由于这些理论基本上是由国外向国内进行普及,所以这些理论不可避免的会不适应中国实际情况,而由于不加以改进生搬硬套最后导致了这些理论的应用与实际是脱节的。(3)可信度不高。由于教师时间、精力的问题,大部分评价并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由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方法越多则结果越全面越可信,所以,这些不全面的评价的可信度是不高的。

对此有以下改进方式。首先,针对执行僵硬的情况,可以适当降低其理论性,或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使其了解该如何去执行评价机制,并且加强监管机制避免因为教师的懈怠和应付心理使该评价体系变成新的“形式主义”。其次,对这些方法进行改造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降低其“水土不服”的情况。最后,增强教师意识、转变教师观念,并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后使教师明白只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才是可信的,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四、总结

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行,有助于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基本由国外首先实行,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执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适合我国社会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定会得到建立和完善。

五、参考文献

[1]靳玉乐,孟宪云.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及其改进[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42-147.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7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5篇

1.综合性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课程的现状

 

大学的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大学艺术教育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德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1]

 

近年来,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但迄今为止,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没有详细的规定,而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安排、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等问题。[2]

 

当今的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和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因此,公共音乐教学的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

 

1.2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智力的教育,还是一种情感和道德教育。[3]因此,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说,音乐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途径。首先,音乐艺术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学生在对音乐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高校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最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音乐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2.1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产物,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可以传递给人们积极乐观的情绪,使听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有些音乐作品歌颂真善美和弘扬社会正气,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风貌。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许多音乐是宣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学生们可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这些音乐的鼓舞,学生们可以拥有直面问题并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树立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2.3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进行大学生的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完善和发展自身,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音乐艺术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德育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学习和表演时要求大家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此时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就得到了培养。集体音乐的排练让学生学会平等互助、团结共进,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丰富情感,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贡献。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个人气质

 

综合性大学开展音乐艺术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自己的音乐修养得到提升,同时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得到锻炼。大学生在长期的音乐熏陶下自己的个人气质也会得到提升。

 

4.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对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课程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在综合性大学开展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