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

新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太阳能,风能,发展前景

 

0引言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常规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开始寻找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也即新能源。相对于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进行发电将是今后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可见新能源发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

1 新能源发电的类型及其原理特点

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等方面。

1.1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是指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所产生的能量,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据估计,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能辐射能相当于亿吨煤[2]。太阳能发电又叫光伏发电,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伏效应,通过光照产生电动势,进而输出电能,实现光电转换。简单地说,太阳能发电就是通过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光转换成电能,太阳能电池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电子特性的半导体材料薄膜制成的平展晶体,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部电场[2],主要包括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非晶硅电池三种类型。免费论文参考网。

常见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三部分构成,按其运行方式可分为独立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其中后者是目前的主流发展趋势,即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直流电,通过逆变装置转换成交流,进而并入电网使用。太阳能发电安全可靠,具有许多优点,如能源充足,太阳能无处不在,不受地域限制;建设周期短,运行成本低;不需要消耗燃料,无环境污染;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合无人值守。但是,太阳能发电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间歇性,且价格昂贵。

1.2 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换成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风吹动风轮,通过风轮的机械转动驱动发电机转子旋转,进而产生电能。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与常规发电相比,具有能源充足、不消耗燃料、无环境污染、占地面积小、工程建设周期短、发电技术成熟等优点。在当今世界的新能源开发技术中,风力发电是最成熟、最有商业利用价值的发电方式,其装机容量正在不断扩大,全球风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

1.3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一种能量形式,是一种资源丰富、无污染的能源。生物质能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燃烧发电、生物质燃气发电、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方面。生物质能发电具有电能质量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1.4 地热发电

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能就是地球内部的热释放到地表的能量,地热发电就是将地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它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其原理与火力发电基本一样,即将蒸汽的热能通过汽轮机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2]。

1.5潮汐发电

潮汐能,顾名思义,就是潮汐所蕴含的能量,同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潮汐发电,就是利用海水涨落及其引起的水位差来推动水轮机,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其原理与一般的水力发电差别不大。即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修建大坝,构成水库,利用坝内外涨潮、落潮时的水位差进行发电。潮汐发电受潮汐周期变化的影响,具有间歇性。

2 中国新能源发电的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是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新能源发电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中国新能源发电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免费论文参考网。

(1)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发展迅速。中国风能资源丰富且风力发电技术较为成熟,目前正在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太阳能发电同样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水平较高,应该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发电。免费论文参考网。根据国家能源局制定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到2011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2%(含水电为10%),新能源发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5%(含水电为25%)。而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500万千瓦(陆地风电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千瓦[1]。除此之外,《2008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预言,到2020年末,全国风电开发建设规模有望达到1亿kW。

(2)生物质能发电优势明显,前景较好。相对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特点,生物质能发电具有突出的优点,经济价值较高。200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234.6万kW,其中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80万kW,在众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仅次于小水电。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0.9~1亿kW,其中生物质能发电为1000万kW;另一种估计结果是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1亿kW,其中生物质能为2000万kW。

(3)在有条件的区域发展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均具有地域性。目前,中国高温地热电站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总装机容量为27.18MW,其中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25.18MW,其发电量已经占到拉萨电网的40%以上,对缓和拉萨地区电力紧缺的情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可继续在西藏地区大力发展地热发电。我国潮汐能蕴藏量中可开发利用部分的92%集中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迫切的华东沿海地区[3],发展潮汐发电可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不足。但是,潮汐发电由于开发成本较高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发展并不是很快,我国江厦潮汐电站装机容量为3200kW,年发电量1070万kWh[4],今后可视情况适当发展潮汐发电。

3 结语

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化问题,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应该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步伐,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逐步实现从常规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发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基础薄弱、相关体制尚不规范等方面。为此,提出一些建议:(1)制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布局。新能源发电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有必要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加快体系建设,规范行业发展。对于新能源发电的设备要求和并网技术标准,应该尽快制定相关准则。(3)加大投资力度,鼓励自主创新。目前,我国新能源研究力量分散,缺乏跨学科的交流,有必要对各类科研机构进行整合。除此之外,新能源发电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构建全国统一的新能源电网,以促进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新一. 新能源发展展望[J]. 电力技术,2009,10(10):7-14.

[2] 孙元章,李裕能. 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概论[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 刑运民,张文娟.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J]. 西华大学学报,2007,1(26):50-52.

[4] 叶峰. 新能源发电——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能源与环境,2008,3:55-57,62.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 SWOT 产业化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 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上海市作为下届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有关部门表示,为迎接世博会,明年上海将有1000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那么对于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海口市,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

一、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

1.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80多万人,2008年12月31日,海口市机动车保有量28.7万辆,较2007年增长8.24%。目前新车入户日均100辆,高峰期达380辆,年增长3万辆,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机动车驾驶人40万人。随着海口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私家车成为机动车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5.28万辆,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0.48万辆,增长26.5%。民用轿车拥有量8.61万辆,增长25.6%,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6.78万辆。据了解,在5年的机动车增长过程中,私家车占了46%,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海口的汽车市场前景还是非常的广阔。

2.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力

《2008年海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年海口市生产总值(GDP)实现443.18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从三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3.28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8.5亿元,增长14.4%。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0:25.6:6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573美元(按平均汇率),比上年增长8.0%。2008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9.1万人(不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及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长3.2%,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8.9万人,增长6.5%。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人员3131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377人,职业技能培训11798人,其中再就业培训57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290人,创业培训1149人。按照众泰2008EV公布基本型以11.98万元的市场价格出售的新能源汽车来看,它创造了目前国内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最低价,但这一价格与传统汽车相比,仍高出了一大截。如果用锂电池改造一个传统动力的轿车,附加成本是15万元-16万元,而如果是公交车,就是50万元-60万元。所以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

3. 海口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欲望

日前,新华信针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调查显示,仅有7.8%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七成以上的被访者态度不明朗,另有16.5%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不会购买。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表现迟疑?此次调查显示,“车价太高”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新能源车“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新能源汽车普遍售价过高,而纯电动以及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电源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如果政府财力不能给予足够的补贴,或者无法建成完善的充电设施,相对于技术成熟稳定的传统动力车型而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足,所以从购买欲望来看,海口的大部分居民没有够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

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从市场构成的三要素来看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还是非常的广阔,但是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车价太高” 、“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使其购买欲望偏低。

二、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1.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优势(strength)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我国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将至少再持续15 年,需求年均增长率大致相当于GDP 增长率的1.5 倍左右。2009 年轿车将大量进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从定性角度看,轿车市场至少还将有20 年的快速增长。如果国内GDP2020 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话,2020 年前后我国将超过美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2000 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自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以来海口市便获得了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 等城市美誉。海南一贯的发展思路是旅游岛、环保岛、健康岛,新能源汽车便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环保和健康。 从海口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汽车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在城市的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拥挤、混乱。近5年来海口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持续增长,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据了解,海口现有城市道路859条,总长度1797公里,机动车拥有量为25万辆,且正以每日200辆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家车占有量高达26%,以当前海口的交通网络显然是无法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的。其次,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改造速度缓慢,对原有道路改造还未形成系统工程,特殊是多颈路,断头路长年以来未得到有效改造。严重制约着其他主干道的通行及分流量能力。再次,还存在精态道路交通及建设滞后问题,如海口现有的停车场因不能容纳下过多的车辆,导致司机在一些路段两旁停车。这使得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还有就是海口交通发展落后,市民出行方式单一,摩托车、私家车等出行成为市民首选,使道路资料利用率降低。如府城的中介路是海口摩托车与风采车泛滥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在候车店旁,挤满了摩托车与风采车。他们占道抢客,阻碍了其他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轻易引起堵车。海口交通警力不足,路面管控点,盲区过多,人们的交通, 观念淡薄,公交车的线路重叠严重,站点安排不合理。有些路段的塞车严重,特别是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时,交通是混乱不堪。

(2)车位供小于求。资料显示,目前,海口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6万辆,并以每年2万多辆的速度递增。据了解,目前海口市平均每天有60多辆新车上路,而在一天之间增加这么多车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未来几年内,不论是小区车位还是公共车库都会更加趋于紧张。

交通混乱、堵塞、车位难求,不仅是海口汽车市场,也是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致命症结。

3.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鼓励。今年2月5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布为鼓励节能汽车发展,中央财政将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鼓励全国13个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办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按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价差,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其中,长度10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是此次补贴的重点,混合动力客车最高每辆补贴42万元,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补贴分别高达50万元和60万元。

(2)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完善。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这期间,我国科技计划累计投入近20亿元,分别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即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平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出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能力。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局中,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通过持续开展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混合度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混合动力整车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市场。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大容量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纯电动客车在奥运中心区的规模应用,代表了当代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纯电动轿车具有成本优势,已开始小批量出口欧美,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整车的可靠性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4.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威胁(threat)分析

(1)技术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技术是主要瓶颈。研制成本低、体积小、持续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此外,如何保证由电机系统组成的动力总成与整车匹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产业化问题。 我国能源汽车战略应尽快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面。而当前各地争相上马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或将导致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新能源战略的推广。 另外,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可靠性以及自动变速箱生产经验等方面均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距。

从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来看,海口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有着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同时由于城市交通的混乱、堵塞、车位难求等劣势,制约着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民族自主企业的发奋图强,攻破了新能源汽车的层层技术难关,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又面临了新的机遇。

三、发展前景建议

1. 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

多年来的汽车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汽车新事物——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例如价格太贵、性能不稳定、使用不方便和维修太贵等等。无论是政府还是汽车厂家都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让汽车消费更加理性和科学。倡导汽车新消费=环保+诚信+车德的理念,使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感受到自己作出的社会贡献。

2. 解决交通混乱、车位难求的现状

海口目前总的交通状况是交通网络发展缓慢与车辆众多之间的矛盾,贯穿海口的交通。还有停车问题、占道拉客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构成海口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海口交通短期改造计划及长期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解决车位难求的现状。

3. 政府加大鼓励和指导力度

新能源汽车除了混合动力之外,纯电动车及其他代用燃料车应由国家统一标准。启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以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其售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建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结构,如充电站、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联合生产厂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4. “先公后私”引如新能源汽车

海口新能源汽车还属于产品的导入期,建议先从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改变消费者,特别是私家车主的消费观念,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私家车市场。

参考文献

[1]叶长谊等.海口交通运输状况.

[2]世界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发展前景深度分析报告.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 swot 产业化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 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上海市作为下届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有关部门表示,为迎接世博会,明年上海将有1000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那么对于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海口市,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

一、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

1.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80多万人,2008年12月31日,海口市机动车保有量28.7万辆,较2007年增长8.24%。目前新车入户日均100辆,高峰期达380辆,年增长3万辆,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机动车驾驶人40万人。随着海口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私家车成为机动车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5.28万辆,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0.48万辆,增长26.5%。民用轿车拥有量8.61万辆,增长25.6%,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6.78万辆。据了解,在5年的机动车增长过程中,私家车占了46%,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海口的汽车市场前景还是非常的广阔。

2.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力

《2008年海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年海口市生产总值(gdp)实现443.18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从三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3.28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8.5亿元,增长14.4%。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0:25.6:6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573美元(按平均汇率),比上年增长8.0%。2008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9.1万人(不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及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长3.2%,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8.9万人,增长6.5%。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人员3131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377人,职业技能培训11798人,其中再就业培训57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290人,创业培训1149人。按照众泰2008ev公布基本型以11.98万元的市场价格出售的新能源汽车来看,它创造了目前国内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最低价,但这一价格与传统汽车相比,仍高出了一大截。如果用锂电池改造一个传统动力的轿车,附加成本是15万元-16万元,而如果是公交车,就是50万元-60万元。所以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

3. 海口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欲望

日前,新华信针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调查显示,仅有7.8%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七成以上的被访者态度不明朗,另有16.5%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不会购买。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表现迟疑?此次调查显示,“车价太高”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新能源车“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新能源汽车普遍售价过高,而纯电动以及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电源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如果政府财力不能给予足够的补贴,或者无法建成完善的充电设施,相对于技术成熟稳定的传统动力车型而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足,所以从购买欲望来看,海口的大部分居民没有够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

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从市场构成的三要素来看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还是非常的广阔,但是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车价太高” 、“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使其购买欲望偏低。

二、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1.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优势(strength)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我国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将至少再持续15 年,需求年均增长率大致相当于gdp 增长率的1.5 倍左右。2009 年轿车将大量进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从定性角度看,轿车市场至少还将有20 年的快速增长。如果国内gdp2020 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话,2020 年前后我国将超过美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2000 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自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以来海口市便获得了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 等城市美誉。海南一贯的发展思路是旅游岛、环保岛、健康岛,新能源汽车便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环保和健康。 从海口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汽车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在城市的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拥挤、混乱。近5年来海口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持续增长,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据了解,海口现有城市道路859条,总长度1797公里,机动车拥有量为25万辆,且正以每日200辆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家车占有量高达26%,以当前海口的交通网络显然是无法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的。其次,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改造速度缓慢,对原有道路改造还未形成系统工程,特殊是多颈路,断头路长年以来未得到有效改造。严重制约着其他主干道的通行及分流量能力。再次,还存在精态道路交通及建设滞后问题,如海口现有的停车场因不能容纳下过多的车辆,导致司机在一些路段两旁停车。这使得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还有就是海通发展落后,市民出行方式单一,摩托车、私家车等出行成为市民首选,使道路资料利用率降低。如府城的中介路是海口摩托车与风采车泛滥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在候车店旁,挤满了摩托车与风采车。他们占道抢客,阻碍了其他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轻易引起堵车。海通警力不足,路面管控点,盲区过多,人们的交通, 观念淡薄,公交车的线路重叠严重,站点安排不合理。有些路段的塞车严重,特别是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时,交通是混乱不堪。

(2)车位供小于求。资料显示,目前,海口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6万辆,并以每年2万多辆的速度递增。据了解,目前海口市平均每天有60多辆新车上路,而在一天之间增加这么多车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未来几年内,不论是小区车位还是公共车库都会更加趋于紧张。

交通混乱、堵塞、车位难求,不仅是海口汽车市场,也是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致命症结。

3.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鼓励。今年2月5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布为鼓励节能汽车发展,中央财政将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鼓励全国13个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办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按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价差,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其中,长度10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是此次补贴的重点,混合动力客车最高每辆补贴42万元,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补贴分别高达50万元和60万元。

(2)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完善。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这期间,我国科技计划累计投入近20亿元,分别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即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平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出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能力。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局中,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通过持续开展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混合度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混合动力整车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市场。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大容量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纯电动客车在奥运中心区的规模应用,代表了当代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纯电动轿车具有成本优势,已开始小批量出口欧美,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整车的可靠性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4.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威胁(threat)分析

(1)技术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技术是主要瓶颈。研制成本低、体积小、持续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此外,如何保证由电机系统组成的动力总成与整车匹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产业化问题。 我国能源汽车战略应尽快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面。而当前各地争相上马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或将导致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新能源战略的推广。 另外,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可靠性以及自动变速箱生产经验等方面均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距。

从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来看,海口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有着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同时由于城市交通的混乱、堵塞、车位难求等劣势,制约着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民族自主企业的发奋图强,攻破了新能源汽车的层层技术难关,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又面临了新的机遇。

三、发展前景建议

1. 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

多年来的汽车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汽车新事物——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例如价格太贵、性能不稳定、使用不方便和维修太贵等等。无论是政府还是汽车厂家都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让汽车消费更加理性和科学。倡导汽车新消费=环保+诚信+车德的理念,使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感受到自己作出的社会贡献。

2. 解决交通混乱、车位难求的现状

海口目前总的交通状况是交通网络发展缓慢与车辆众多之间的矛盾,贯穿海口的交通。还有停车问题、占道拉客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构成海口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海通短期改造计划及长期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解决车位难求的现状。

3. 政府加大鼓励和指导力度

新能源汽车除了混合动力之外,纯电动车及其他代用燃料车应由国家统一标准。启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以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其售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建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结构,如充电站、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联合生产厂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4. “先公后私”引如新能源汽车

海口新能源汽车还属于产品的导入期,建议先从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改变消费者,特别是私家车主的消费观念,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私家车市场。

参考文献:

[1]叶长谊等.海通运输状况.

[2]世界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发展前景深度分析报告.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车;环境保护;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426.471

1汽车与环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0年公布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统计,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至6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初中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所有出台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最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增长贡献度70%。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2.汽车新能源的发展优势

2.1技术支持――国标立项中汽研目前正在研制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先进行正碰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侧碰和后碰等相关研究,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预计将在2年内完成。电动汽车存在高能量动力电池的潜在危险,电压、大电流的回路对乘员的潜在危害和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危险状况,而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具体条款过于简单、宏观,可操作性差,且仅局限于正面碰撞的要求。据了解,国内正在做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工作,现已经完成了国标立项,并完成了对几十辆电动汽车的碰撞试验。碰撞试验将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目前,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正在修订,尤其针对电池技术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

2.2政策支持――新能源补贴

据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去年汽车行业分化明显。乘用车方面,长城、吉利等汽车公司受益于出口市场的增长,利润增长明显,而一汽轿车、长安汽车等国有企业集团仍然未显现市场活力。商用车市场,大中型客车表现较稳定,校车、新能源车等受政策利好,市场进一步增长;而重卡行业虽然降幅收窄,但是回暖迹象并不明显。进入2013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新兴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客车企业将在校车、新能源公交车及公路客车等细分领域迎来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在混合动力公交车领域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一份来自电动车领域的 《201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消费报告》显示,受益于政策影响2012年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4800辆,其中包括宇通、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都从快速爆发的市场中抢得不少红利。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含混合动力)客车在技术上已经渐趋成熟,而在市场保有量上也开始出现规模化效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性越明确,政府采购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会越多,推广起来也会越来越容易。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3.1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应该以政府的政策为先导企业、环保、公安、城建协调。在行动上应该从建站投资开始,只有从建站开始才能推动改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要尽快制定清洁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配套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改车、建站、加快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既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清洁燃料汽车的产业发展,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让其按照市经济的规律运作。由政府颁布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投资贷款、税收、排污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改车、建站,同时政府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3.2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产品和独立开发相结合,不能仅仅把燃气装置作为一种简单的改装产品和简单的商业行为,要将市场改装和汽车制造厂开发相结合,并逐渐由市场改装转向生产厂定型生产。

3.3加强技术监督,制订有关标准。特别是对燃料要有严格的监督检验措施和标准,应指定有关部门实行定期检验制度确保清洁燃料的质量。制订改装标准,特别是随着电喷车的改装需修订和补充原改装标准,对改装车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4改车、建站设备要尽快落实,在可能条件下,逐步实现国产化,在用车的乞讨造将影响到整车的动力和安全性能,应尽量在整车生产厂指导下完成,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新能源概念

新能源又称为非常规能源,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通常都可再生。而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通常不可再生,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解决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常规能源危机已经迫在眉睫,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投入应用使得这些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见表1)。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解救全球常规能源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用资源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

人才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省市都积极投入到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当中,但在这蓬勃的表象后,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层次问题亟待突破。目前中国各产业过度依赖成本优势,部分产业高度依靠外需市场,多数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拥有自主技术比较少只有在技术角度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新能源得以利用。二是短期内新能源还不能完全取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目前所有新能源技术都不足以在所需的规模上取代传统的能源结构。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平均需要花费25年。到2020年,要达到我国已经制定202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达到15%的目标,这必然要依靠发展光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三是还没有形成健康的产业链结构。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但存在严重追风倾向,产业链结构明显不合理,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产业链为基础。四是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国家自己可以做到的,但由于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给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技术转让以及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可能,使中国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商业成本,而且贸易摩擦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之间的新能源合作。

以上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才的问题。据《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提出了一个教育项目的执行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7亿美元“重新占领能源科学和工程前沿”。能源部官员表示,美国需要培育和准备更多的新人力资源,迎接即将来临的清洁能源事业大发展。目前,国外许多大学都相继设立新能源专业,如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在环境与农业发展方面总投资超过4亿澳元。澳洲各大学也在力推工程、能源、环境专业,位于西澳首府佩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科廷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和石油工程这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这表明不仅仅中国,全球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否则这种状况将严重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看好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5%,2035年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人才从事相关产业。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而核电按照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400人计算,到2020年30个机组,总共需要5000~6000个核专业技术人员。

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人才普遍匮乏,而我国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新能源专业(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是无法较大规模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见表2)。而且大部分高校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对而言,核专业比其他新能源专业成熟一些,但据统计,至2007年,全国也只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尽管从2008年到2010年相继有不少大学开始与新能源相关的专业,也有相当多的职业学院加入到了能源相关人才培养的队伍中,但是这些新能源专业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加上四年的培养时间,除去出国、考研的学生,目前真正已经毕业进入新能源产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

“智联招聘网2009年上半年才情分析”显示:随着我国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以及其他国内外的因素,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保持一个持续的增长。与需求相比较,新能源的人才供给并不乐观。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次呈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只能通过加薪来提高吸引力。从薪酬上看,新能源专业人才起薪从4000元起,其中,新能源技术类人才的月薪在7000~15000元之间。从就业职位上看,新能源职位集中在技术和管理,而且,越来越多新能源的空缺职位都被猎头盯上了,一般都是几十万元的年薪。而统计显示,2009年前6月,对月薪期望在6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仅占6.22%;超过半数大专学历的学生期望薪酬集中在1000~2000元;45.4%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研究生的期望薪酬多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期望薪酬在2000~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另外博士及以上的学历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

从中可以看出,新能源专业人才实际所获得薪酬远远高于其他非新能源专业各层次学历的毕业生,由市场供求定律可知,新能源专业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供给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及发展速度所要求的人才数目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据此,有关专家预测,太阳能、风电、生物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相关专业人才就业及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前景分析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这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约只有35%―40%用于实际汽车行驶,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城市大气中CO的82%、NOx的48%、HC的58%和微粒的8%来自汽车尾气,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汽车噪声是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能源问题得到重视,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等众多社会问题,紧逼汽车产业向节约能源的绿色汽车业转型。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6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中,而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然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用于汽车能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在几十年后必然会出现枯竭,要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届时世界石油资源也会出现匮乏,各国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石油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所以节制使用石油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控制城市污染的需要。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已给环境带来了破坏,世界各国都己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制定了相关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缩短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3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概况

目前,在研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有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对比见表中所示。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产后发展主要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上。因这两种汽车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较高可行性,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届时世界汽车将摆脱依靠石油能源的时代,进入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参考文献]

[1]黄安华.清洁汽车-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J].世界汽车,2005(5):12~14.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车;汽车租赁

0 引言

随着2017年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出台,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日趋成熟。同时,与新能源汽车契合度极高的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市场也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传统租赁公司逐渐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作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当前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市场仍然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尚未解决。大学生作为“有照无车”,出行频繁的群体,无疑将会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的受益者。

1 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市场背景分析

1.1 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环境概述

近年,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及人们节能环保绿色出行观念的日益加深,新能源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开始进入现有的汽车市场中。因其节能环保、价格低廉、政府政策大力引导、价格补贴等优点,使得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刚性需求。目前,因传统租车价格过高且手续繁琐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出行方式只能是公共交通。但是,公共交通方式由于出行时间路线固定、搭乘拥挤、人员繁杂等问题,往往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此时,新能源电动汽车出现了,因其租赁费用便宜、出行时间自由的的特点,在大学生受到较高关注。借此机会,将电动汽车引入校园,提前将绿色出行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更响应了政府节能环保政策的号召。

1.2 新能源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搭建情况

新能源电动汽车自推广以来存在最大问题就是充电设备问题,但现有新能源电动汽车所配套的分布式直流桩群及移动式充电设施已经可以保障分时租赁车辆的充电需求,目前全天津市充电桩数量已达1698个,充电设备功率已达20~40kW,充电速度20分钟可达80%,行程达150~200km,并目标在2020年建设5.5万个充电桩。传统汽车租赁行业日前虽已日趋成熟,但新能源电动汽车由于兴起时间短,租赁体系还不成熟,还面临着诸多困境。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3)本地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瓶颈尚需突破。而如果想在校园中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租赁,目前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校园范围内搭建足够的充电设备,构建出完善的租赁体系,将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带入校园。

1.3 当前在校大学生校园出行情况

道路条件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心理的日益成熟,自驾旅游正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形式。大学生作为旅游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当然也紧追潮流,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结束课业压力的周末、法定节假日都以会出游来放松身心、增强朋友之间的感情,从长时间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

然而,大学生出游往往面临很多问题。如图1所示,大部分人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游时,被行李携带不便和拥挤,无法直达等问题所困扰。对于追求个性、享受过程他们来说,自驾游因其灵活自由,活动范围大,涉及景点多等特点无疑是最适合他们的出行方式。无论旅游市场如何细分,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化需求,此时,自驾出行的观念开始萌发,这种在自己大学所在市区、市内旅游景点以及周边城市旅游的自助式出行方式,系统化地解决选择公共交工具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另外,学生出游往往很注重过程,也很注重社会尊重,驾车游能把自己与无车族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作用,而这种心理作用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他们选择自驾游方式。如表1所示: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如果在校内可以租车的话,外出旅游将会选择自驾方式。

1.4 学生是否具备自驾出行的能力

自驾出行的必要条件就是持有驾照,如图2所示,目前大学生持有驾照一年以上的占8.51%,持有驾照一年以内的占12.77%,准备考取的占35.46%,无驾照占43.26%。驾照持有率为21.28%,无驾照大学生中准备考取人数占45.04%。

持有驾驶证的大学生中,愿意租车的人占大多数。这说明,在持有驾照的学生中,短途自驾游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出行选择。而关于其它几个硬性指标包括:(1)关于新能源汽车是否能上高速公路的问题,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能源汽车属于自动挡汽车,可以上高速;(2)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在150~200km,已能够满足学生出行的需求;(3)新能源汽车驾照考取难度,适用的驾驶证有C1、C2两种类型。C2驾驶证相较C1驾驶证相对约考容易,练车时间充裕,具有易学、考取周期短、考试车型与实际使用车型一致等优点,有助于缓解大学生放假在家考不完驾照,在校期间练车实践不足的尴尬;(4)关于学生驾驶机动车安全隐患,新能源汽车多为自动挡,容易上手,在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大学生冲动驾驶风险。

2 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的潜在市场需求

2.1 新能源电动汽车享受的政策支持

汽车工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后,2012年国务院又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地指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往新能源方向进行突破与发展,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能力。科技部计划在2008年至2012年,用3年时间在10个有条件的大城市进行“十城千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奠定基础。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相比,更加环保,节能化[1]。与“优步”等现在受大众欢迎的出现方式相比,自驾游会针对学生提供出行路线更自由、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服务。

2.2 在校大学生选择租车出行的原因

首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已经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综合素质、提前体验社会生活之地,因此,各种社交活动对大学生也一样重要。而⒓由缃换疃,无论是出游,约会,或是聚会,有车自然就会方便许多。但是,让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大学生都自购车毕竟不太现实,家境优越的大学生也大多因为异地读书而放弃,这样一来,租车就成了大学生们更佳的选择。

其次,租车出行能够弥补公共交通出行的不便。在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中显示,选择自驾游出行的大学生占8.51%,打车占41.84%,选择公交车和地铁这类公共交通方式的分别占到62.41%和79.43%,在四种交通方式中显然占比最高,然而50%以上的大学生都表明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有交通拥挤、行李不方便携带、无法直达、换乘繁琐以及难以精确到达目的地的困扰,这一点表明公共交通工具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的旅行需求。同时在另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租车优点的认识的调查中,50%以上的人表示租车有无须等待、点对点直达、出行便利,方便携带大量行李的优点,刚好弥补了公共交通出行的弊端。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大学生会在校园内有租赁点的前提下考虑租车出行,而选择其他方式出行的大学生中,有82%是不持有驾照的,而是否持有驾照恰恰是消费者能否选择租车出行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准备考取驾照的大学生中,有半数以上会考虑租车出行,这个数据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租车服务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2.3 新能源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的竞争优势

在调查到大学生不想租车的原因时,除了不熟悉路况(54.61%)这一主观因素以外,其他四项诸如对安全隐患(75.18%)、手续繁琐(46.1%)、押金高(31.21%)、租金高(44.68%)的担忧都是基于对校园租车的流程、手续、费用等等不了解所导致的。针对于以上四点,新能源电动汽车对比社会市场上传统汽车租赁的营运模式,已经有了相对完善优化和调整方案。在安全方面,有着完善的安全保险体系;手续方面,仅首次购买租车服务时所需的办理时间较长,但已经能够确保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再次租赁时的时间会大幅缩短,五分钟左右即可办理完全套流程;费用方面,就社会市场上的定价以及大学生的实际购买能力二者之间权衡,在将租赁价格调整到亲民低廉的同时,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优惠方案,与其他方式相比价格更加实惠。

2.4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潜在市场分析

根据这次的调查显示,能够接受的价位在80~140元/天的大学生占比为60.99%,比率远超其他选项。大学生租车时长偏好于“按天租赁”,占比为77.3%。在租车时长的相关选择中,所有选项的占比相差不是很大,可见租车时长这一变量较其他变量而言,更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而其中,达到“半天到一天”的比重较其他选项而言最大,为39.72%。同时数据也显示了大学生更青睐租用轿车及SUV车型。

产品策略上,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制定多维化产品,实现产品定制化。价格策略上,以价值导向定价方法为主,成品加成定价与竞争导向定价方法为辅进行定价。渠道策略上,采用“即用即提”的方式,直接和新能源汽车公司建立联系,取消中间商,长线渠道扁平化。促销策略则可以主要围绕打开市场展开。

因此,可以预见到,当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服务引进校园之后,其可以凭借租车出行费用相对低廉,定价标准符合大学生承受能力等优势,极大地为大学生出行带来便利以及实惠,具有庞大的市场容量。

3 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的发展前景

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有别于传统汽车租赁,是一种新型的租赁模式,与传统租车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具有租赁网分布更多,更适合短途出行,私人租赁成本更低等优势。同时,从大学阶段便让学生接触新能源电动汽车,有助于改变年轻人的思维,并对降低机动车保有量,缓解空气污染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的出行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当中很大一部分可以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的开展得到解决。将新能源汽车租赁项目带入校园,更能够弥补一部分公共交通的空白,为在校大学生的出行增添一种全新的方式。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已经成熟,租赁模式逐步完善,正是将其引入大学校园的最佳时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排排充电桩与新能源电动汽车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学生们将受益于这种新兴出行方式,结伴出游,安全而又舒适。学校也能通过新能源电动汽车校园租赁业务将学生日常公共交通的费用转化,更多的反馈到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之中。

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推广的突破口,校园租赁服务获得广泛认可并日臻完善之后,可将进一步拓展其影响范围,扩大推广至全社会,为更多更广泛的用户带去实惠与便利。同时,也有望通过电动汽车租赁找到一条从根源上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新途径,让我们的家园常享蓝天。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能源;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的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高,方便性差,影响环境卫生,严重制约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据悉,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虽然不到城镇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1/3,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2004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8.5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2%。预计到2015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以上。未来农村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农村的环境改善。

一、发展农村新能源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在有限能源制约的同时,我国农村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农村生产生活中长期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对薪柴、秸秆等直接燃烧、粗放使用,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成为农村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农村生活用水、畜禽粪便得不到有效利用,成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能源利用方式,综合利用农村物质资源,这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以此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既缓解了农民缺资金、缺劳力等实际困难,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新能源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对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用能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采暖、制冷空调、太阳房、太阳灶等)、沼气(包括小型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产品、沼气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及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及装备、沼气发电技术及装备等)、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与装备(包括生物质直燃和气化发电、生物质固化、生物质液体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小型电源(包括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离网型风力发电、微水电)、节能炉具(包括民用省柴节煤炉、炕、灶)和新型液体燃料(包括甲醇、轻烃、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不仅可以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提供可持续应用的高品位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缓解常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对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的整合,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发展农村新能源要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发展新能源,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必须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多次强调的。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鼓励生产和消费新能源。要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立起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自筹、群帮、共助方针,有计划地稳步扎实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效、清洁、经济、方便”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发展新能源,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能源利用的“新结构、新方式、新机制”:新结构,即充分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新方式,即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用能方式,发展清洁、高效、适用的农村能源利用技术;新机制,即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液化气、清洁煤、天然气使用,鼓励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的供应,适当供应农民生活用气,推广太阳房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试点推广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支持生物质能的集中利用。建立健全农村能源供应、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使农村能源体系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部分。新能源的广泛普及和使用,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必将成为新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传统能源日益面临生态危机的威胁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试点推广工作应摆在更加重要的日程中来。

参考文献:

[1]郑耀频.开发农村新能源建设“两型”新农村——对长沙市农村能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1):40-42.

[2]谷鹏,陈浩,刘迪.加快新能源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6):41-43.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9篇

石油工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六大石油生产國,在国际石油供应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发展的中国石油工业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建国5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工、机械制造、钢铁、交通、纺织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目前,石油石化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6。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逐年提高,石油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16.6%上升到2003年的22.7%;天然气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2.1%上升到2003年的2.8%,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天然气产量仅0.1亿立方米。2003年产量分别为1.7亿吨和35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分别为13.8%和15.7%。全国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3亿吨,居世界第2位。全国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四川、长庆、渤海和南海等20多个油气生产基地。石油集团、石化集团、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初步形成由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管理体制。 截止2003年,我国已拥有原油输送干线1.68万公里,成品油干线0.27万公里,天然气干线2万 公里。原油干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的区域性管网。天然气管道主要分布在川渝、华北、西北和海上,其中建成贯穿东西的西气东输大干线、川渝地区以南北干线为主的环状输气管网等。 “八五”以来,在国家“油气并举”方针指导下,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199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广东引进液化天然气先行试点、2000年2月国务院决策实施西气东输工程以来,中国天然气开发利用进入全面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先后启动、建设忠武线、东海天然气联合开发、陕京二线、福建LNG等一批重大天然气工程项目。 同时,中国的石油工业对外合作也取得很大成绩。截止目前,我国已与国外石油公司累计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我国海上和陆上的合同区面积为10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00亿美元。 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丰富,根据中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初步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约7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凹陷储量增长规律的分类研究,认为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40亿~160亿吨,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为10万~15万亿立方米。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40%,处于勘探中期阶段,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2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属于快速增长期。 预测未来15~20年内,随着勘探投入增加,中国天然气储量将进入高基值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量为1500亿~2000亿立方米,储量增长将为天然气产量提高奠定资源基础。石油资源勘探难度虽不断加大,但从石油资源总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加大勘探力度、提高采收率、增加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产能递减,实现稳产增产目标,并有可能发现大型油田。 中国的非常规资源也很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30万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也有一定油页岩、油砂和沥青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中国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以作为常规油气资源的补充。 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景区;景区建设;对策

一、引言

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欧美各国开展了低碳发展研究和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成果。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业界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低碳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式。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低碳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当前,低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低碳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路径选择、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研究、低碳城市发展、低碳旅游等方面。而本文以低碳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内涵解析、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等方面着手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相关研究。

二、相关概念解析

目前,学界对低碳旅游的理解可概括为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而对低碳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很少,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谭锦、程乾认为低碳旅游景区主要是自然资源型景区,如湿地和森林等。赵金凌,高峻则指出低碳旅游景区主要是指提供住宿、交通、观光、休闲、温泉、民宿、餐饮等的综合的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不包括主题公园、历史遗迹等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史云、田甜、许晓明则认为除自然生态资源外,一部分文化景观也属于低碳旅游景区的范畴。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景区应具备以下特点:

1 以低碳环保为核心。低碳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般景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低碳旅游理念、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在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小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

2 以不降低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前提。游客参与旅游的直接原因是为获得轻松愉悦的旅游体验,在旅游参与中感受快乐。因此,旅游景区在强调低碳化操作的同时必须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3 多方参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依靠政府、旅游企业、景区居民和游客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只有社会各界对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充分理解并自觉融入到低碳旅游景区的活动中,才能切实推进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性

(一)推动低碳旅游形式的开展

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但这种推广和实施是一个涉及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能将这些因素有效结合,理顺管理体制,统筹整合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宣传低碳旅游理念和实施低碳旅游活动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平台。

(二)促进民众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低碳的理念已融入到景区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各个环节。因此,游客在景区内不仅能够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方式,更能有助于游客在旅游活动结束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将不再只是政府、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既可以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又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低碳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低碳旅游景区也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将低碳理念在旅游业中付诸实践,有利于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最终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低碳旅游景区创建对策探析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对策主要包括完善低碳旅游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低碳旅游开发要素等(图1)。

(一)完善低碳旅游机制

低碳旅游机制的完善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模式,建立扶持激励、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低碳旅游机制。建立扶持激励机制,针对景区内低碳环保应用状况,政府给予相应税收及资金支持,引导低碳旅游的开展;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景区应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建设和应用无碳化改良的新旅游设施;建立示范推广机制,在低碳旅游开展的初期,设立低碳旅游示范区进行试点,而后再全方位推广。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作为由台北县政府策划,当地居民参与的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示范区,通过开展低碳活动,取得了可观的低碳效益,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成功案例。

(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在规划和开发时应明确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理念,注重低碳体系构建,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色,保持环境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的原真性,确保规划的建筑、设施、产品等在低碳化操作的前提下融入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低碳旅游项目,引导客流时空分布,提高旅游环境容量水平,以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低碳旅游景区评价机制,构建旅游景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尽量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引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三)优化景区管理体制

景区管理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与经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等多方面问题。而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和市场化运作将成为景区改革的两大趋势,创新低碳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适应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旅游景区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景区进一步规划和营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可避免垄

断带来的制度僵化、缺乏竞争力等弊端,同时又有利于景区发展和品牌的打造。

(四)创新低碳旅游开发要素

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需围绕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元素的低碳化而展开。

1 打造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前往景区参观、体验的最重要因素,对景区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碳旅游景区将低碳理念运用于景区的规划和设计,由此而打造的旅游吸引物成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旅游吸引物。这一旅游吸引物体系范畴宽广,包含景区内各种自然旅游资源、人造低碳景观、低碳旅游活动、低碳旅游产品等。景区可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和规划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在四川燕子沟景区的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下生成了世界最大的红石滩和多处矿温泉,而后,燕子沟积极打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开展观光旅游,建设休闲避暑及疗养度假区。

2 完善低碳旅游相关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下建造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设施。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能源供应、环境卫生、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及旅游娱乐等设施,完善低碳旅游设施需从这些方面着手。如进行无碳化改良,将新技术、新能源、天然能源等在景区各项公共设施中广泛应用;在景区内采用低噪音、低能耗、低排放量的交通运输工具,设置新能源观光游览车、电瓶车、自行车道、步行道,设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加强景区、酒店的节能减排工作,执行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被称为“世界最大太阳能酒店”的山东德州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所用建材及酒店用品均为环保材料,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外墙保温技术,比国家节能标准低30%左右。其建成的太阳能游乐园,包含世界最长的光电大道、可再生能源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能够让游客体验未来能源新生活。

3 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

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环境。对游客而言,降低资源耗损的绿色化旅游消费及加倍亲近自然的低碳化旅游消费可以获得更多精神体验,较普通旅游环境而言更能提高旅游过程中的游客满意度。低碳旅游体验环境的营造必须举全社会之力,采取多种形式,形成整体合力。要通过政府低碳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低碳技术革新、景区居民及游客的积极参与,培育和谐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4 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能够使游客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消费形式。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应提倡游客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自带垃圾袋和旅游必备用品,自觉回收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主动参与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绿色活动及碳补偿等低碳旅游活动。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1篇

在低碳约束下,我国油气发展仍然重任在肩,节能减排、保障基础能源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2009年9月《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以下简称《情景分析》)正式出版。它描述了我国未来的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 以上述情景为依据,笔者对中国未来低碳约束下的能源构成,对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需求做一个分析。 新能源漫漫成长路 尽可能扩大新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尽快改善我国的能源构成,这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之一。在《情景分析》给出的所有方案中,新能源高速发展是其共同的特点。在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中,2007~2020年间新能源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4.8%和26.0%,在2020~2035年间分别为4.7%和8.5%,在2035~2050年间分别为5.3%和4.2%。与其相对照,在能源总量增长较大的低碳情景中,能源的年增率在以上三个时期中依次仅为3.1%、1.3%和0.9%。按照《情景分析》的设定,要求2020年前中国的新能源以超高速增长,其后直到2050年仍为高速发展。 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扩大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加速的过程。 《情景分析》的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中,2007~2020年新能源在数量上可以高速发展(年增率分别达24.8%和26.0%),但由于基数低而且能源消费总量也以较大的速度上升,使其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仅提高了4.9%左右。而在2035~2050年的15年期间,在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中分别提高了6.5%和6.7%,这不仅在于新能源加速发展,也得益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发展减速。 《情景分析》表明,2035年前后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可能仅占7%~10%,2050年约占14%~7%。按照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2009年)提供的图表中2035、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设其中60%是水电,40%是新能源,那么新能源所占能源总量在2035和2050年分别约占10%和14%。两个最新研究成果相对照,提示我们即使实施“强化低碳”,到2050年中国能源中新能源所占比例仍有小于20%的可能。 油气发展重任在肩 从3个情景间同一年度的油、气需求看,由节能、低碳到强化低碳对石油的需求量有依次降低之势。以2020年为例,3个情景的石油需求量之比为100%、71.3%、68.6%。但这种趋势在天然气就不成立,以天然气2020年需求量为例,其低碳情景的需求量反倒略高于强化低碳情景,上述3种情景间的需求量比例为100%、101.3%、99.7%。2020年后同一年度3种情景间的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例呈降势,而天然气呈增势。 以低碳情景为例,在2005~2010年、2010~2020年、2020~2035年、2035~2050年间,石油年增率依次为4.9%、3.0%、1.5%、0.7%;以相应时期天然气的年增率计,依次为14.3%、8.9%、3.3%、2.2%;以同期能源总量计,依次为5.7%、2.9%、1.3%、0.9%。以2010~2050年总体计,石油、天然气和能源总量的年增率依次为1.55%、4.25%和1.58%。以上几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1)石油在2010~2020年,2020~2035年间的年增率大于能源总量的增长率;而在2005~2010年、2035~2050年间则反之,2010~2050年石油与能源总量的年增率相近但略低。(2)天然气在各个时间段上的年增率明显大于石油,亦大于能源总量的相应值。显然,在化石能源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发展最快,这是实现能源低碳化的重要措施。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2篇

摘要: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与景区的快速发展完全同步。本文论述了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完善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以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现状;问题;建议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运营。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相关风景资源及环境可构建出综合型旅游区域从而供游人进行观光活动,同时也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水管单位着手开发水利风景区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区已发展到518个部级风景区,上千个省级及一般风景区。在相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部级水利风景区于2020年之前应达到1000家上下。当然完成上述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水利风景区资源不断完善开发过程中,对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景区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水利风景区资源及水利风景区的现状

水利资源现正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利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在水利工程规划或新建之时,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景观设计植入其中。将水利风景区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断加强,同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进取服务质量,许多风景区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3.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

经历数十年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景区的开发规划让水利风景区从思想和良性循环上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结合,节省投资,各个景区都能高效、有序的规划、建设。然而目前水利风景区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景区雷同现象严重,新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则是水利风景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库水体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湿地面积缩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目前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是严重缺乏可持续性的。

3.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3.2.1水利风景资源的调研及评价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开发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内在品质的基础,在景区开发前,应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风景区开发决策的依据。

相对于其他类型景区水利风景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其核心价值体现与其密度性、整体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因此在对景观评价过程中需对水域风景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工程景观以及周边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评。其次要把握风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蕴以及景观的功能性从而全面、客观地将其开发价值反映出来。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应科学、合理审视开发目标,以规范化方向去进行价值发掘,且不能随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观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观得于延续。景观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景观可更为直接地将文化这种抽象性艺术表现出来,同时景观的多样化呈现也使得景观区整体结构更富有层次化,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充。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彰显,而景观正是良好的载体。为了让载体更具表达张力就需要保持选材与主体以及周围环境相呼应,将特征性元素反应出来。以和谐为导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以此来突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观就是缺乏生命意义的景观。

3.2.3 科学创新的方法规划水利景区

风景资源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的景观,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评定,相对于自然资源,景观较难通过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风景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孤立性到系统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断演进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不断应用可以选择最佳的区域和类型配置,体现通用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构造,丰富景观细节的表现力,达到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的高度和谐。

3.2.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

风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仿制性,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应处理好风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而提出的,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实现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的开发应该让环境更加优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吸收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种更新、景观抚育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塑造一个多类型的风景线。

4.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初,能较好地实行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同时能较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设中的个体间关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层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自身特有的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管理体系。

4.2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 处理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多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主体功能和风景化管理的关系,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通过整治环境可进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同时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这有利于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将风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相互协调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效益,而在这种要求下让上述元素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目标。最终让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受益。水利风景区是永恒的公益事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当提倡政府主导,并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工作把握其脉络、层次,理清相互关系,让水利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2.2 将文化注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在水利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但经过大自然若干年的调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利用成为水利风景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能启迪人们与水产生感应的通道,即精神资源,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水利风景区与水文化的关系是: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品位。在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名族风俗、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中,始终把握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这一重要的底线。

4.2.3 利用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建设和管理水利风景区

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结合实际,进行摸索和探讨,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要做到: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宽渠道,实行水利风景区建设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5. 结论

综上,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的意义,在规划中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高度重视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应贯穿整个规划;我们必须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其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魏传俊. 水利工程[J]. 2011(5):153.

[2]对水库型风景区过渡开发现象的几点思考. 张学俭. 水利发展研究. 2013.09:33-34

[3]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 廉堰萍,傅华,李贵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 2007(01):75-77.

[4]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 刘晓惠,俞锋. 水环境治理[J]. 2009(02):52-53.

[5]开发水利风景资源,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 杨卫坤. 决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 吴殿廷,周伟,戎鑫等. 水利经济[J]. 2006,24(5):4-6.

[7]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内涵探索. 庄晓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J]. 2012, 28(5):28-30.

[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开发新理念研究. 朱涛.. 水利规划与设计[J]. 2013,9:11-13.

[9]水利风景区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骆彬. 湖南水利水电[J].2013,2:83-85.

[10]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钟林生,王婧,詹卫华,向宝惠.中国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金文,张阳. 水利经济[J],2009,27(4):51-54.

[12]关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祁正卫,张淑华,黄河. 中国水利[J].0 2012,2:63-64.

[13]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马承新.水与社会[J]. 2006,6:56-58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3篇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4篇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115-1.5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引导社会理念的进步,它倡导一种合理、适度消费的观念,提倡以自然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的力量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人们通过设计、建造和使用低碳景观园林的过程中体会、传承这种顺应自然的和谐文化,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第15篇

找寻未来方向

张景新是个“爱折腾”的人。早在1980年,从水泥、运输生意起家的他就有了10台汽车的身家,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首批发家致富的人。

在做运输生意的过程中,张景新发现,柴油汽车配件在广东没有专门的经销公司,一个零件损坏了,往往要跑到汽车生产厂家购买,费时费力又昂贵。于是,在1984年,他大胆向银行贷款20万元成立了广东省汽车工业贸易总公司揭西公司,很快就成了当时粤东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批发商之一。随后,他又介入整车销售、摩托车组装、汽车组装,甚至还有自行车的生产。

彼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中国汽车业发展刚刚进入上升期,两个选择摆在了入市早、渠道畅通、资金实力雄厚的张景新面前:究竟该沿着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道路一路向前,轻轻松松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还是该选择一条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但荆棘密布的开拓之路?

不甘平凡的张景新选择了后者。“搞汽配、组装、摩托车和自行车生产,将来一定是竞争的红海,而且随着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健全,可能每5至10年就会面临淘汰或更新换代的挑战。”张景新说。

2000年前后,环保问题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很多专家开始反思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一年,张景新恰好在北京和上海参加了两场国际性论坛,都是有关环保型汽车发展的研讨。张景新回忆说,那时候,他就认定,未来的汽车产业必然与环保息息相关。对于正在寻找未来发展道路的五洲龙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前景与企业所追求的突破性发展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2000年底,五洲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在深圳正式成立,张景新把白手起家挣来的钱,全部押在当时连概念都没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他们从研究国外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着手,开始了艰难的新能源客车自主研发之路。“当时投入很大,从电池技术方向究竟是选纯电动、并联技术还是串联技术,到第一台样车的制造,反复测试、路试,以及后面的车辆上牌等,困难重重。”张景新回忆说。

两年后的2002年1月,国内第一辆混合动力客车样车终于研制成功,经过2万多公里的路试,该车型由广东省经信委组织专家鉴定一次性通过,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这一刻起,五洲龙的新能源之路终于迈上了正轨。

打通成功路径

张景新把五洲龙的发展概括为两个字――“早”和“多”。其中,“早”是指入行早,做出了国内第一辆混合动力客车样车;“多”是指参与的部级项目多,作为首个中国新能源客车准入企业及首个混合动力电动客车标准制定企业,五洲龙陆续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首个混合动力客车商业示范、首个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首个深圳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标准制定,以及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示范运行等项目。

多年来五洲龙一直在努力推动和促成这些项目的开展。虽然说,早在2002年,五洲龙就研制出第一台混合动力样车,但直到2010年,其生产的100多台车依然只能是样车。由于缺乏行业标准,这些车“没法上牌,没法上路,数年来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张景新表示,完全没有料到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会如此漫长和曲折,

“我最初计划的是5年的投入期,没想到,允许走进市场是在10年以后。”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张景新表示,多亏了来自科技部、深圳市政府等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有识之士的始终关注和积极推动,才有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项目尝试,才有了五洲龙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数个第一次。

付出终有回报。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车企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制定和国家财政补贴制定。张景新表示,当时,五洲龙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秀,和一汽、二汽等国内汽车业巨头并肩而坐,一起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标准。

在此后的时间里,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行业标准的建立,以及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各方关注度的大幅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伴随着这一浪潮,五洲龙也渐入佳境。尤其是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行,五洲龙专门为大运会生产了1511辆各类新能源汽车,占投入大运会新能源汽车总数的75%以上。此举让深圳一举成为全球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规模最大的城市,“大运蓝”也因此成为深圳市民最温馨的记忆。

大规模应用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不仅使五洲龙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张景新对于企业未来的技术路线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

五洲龙公司副总经理邓先泉告诉记者,目前,五洲龙各类新能源客车在全球安全行驶已累计超过14.7亿公里。在国际市场上,五洲龙新能源客车已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斐济、巴拿马等国家的道路上行驶;在港澳地区,于2011年12月进入香港市场的五洲龙新能源巴士,至今已累计安全运行150万公里;在国内市场上,深圳、乌鲁木齐、长沙、苏州、重庆等地处处可见五洲龙新能源客车的身影。尤其是在深圳,目前已有超过5000辆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其中4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从2008年一直安全运行至今,单台车行驶里程最高达到70多万公里,保持了节油性好、出勤率高、故障率低的优秀记录。

实现关键突破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迎来春天,张景新依旧喜忧参半。喜的是曾经无人问津的行业热起来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已经明朗。忧的是,“小环境”还有待改善,比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补贴标准等政策的完善,以及行业准入、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等。

尽管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扰,五洲龙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没有动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于国于民都有利。”张景新说:“虽然从研发到产出的过程很艰辛,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了16年,今后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地走下去。”

张景新的信心和底气不仅来自于他在业界打拼10余年的经验,更来自于五洲龙在关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从成立至今,五洲龙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已取得百余项国家专利,实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领航。此外,他们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转型为“智能先导型”企业,形成了高集成度的电动一体化智能整车控制系统。

在此基础上,五洲龙还积极推进石墨烯电池的研发。今年5月,五洲龙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石墨烯复合电池已成功应用于11米长的客车上,该车也成为全球首台成功运用石墨烯复合电池组的新能源客车。“电池技术是目前电动汽车大力推广和发展的最大门槛,而目前的电池产业正处于铅酸电池和传统锂电池发展均遇瓶颈的阶段。”五洲龙公司副总经理成建忠说,石墨烯储能设备的研制成功,将带动整个电池产业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革,新能源客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600公里大关。除了续航里程优势,石墨烯复合电池的安全性能也可圈可点,在被穿刺、挤压后,电池不会泄漏、无明显升温、不起火、不爆炸,将大幅提升车辆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