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SNEC2010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40多个国家、地区共1400多家参展商,展示内容涵盖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包括原料、设备、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工程及光伏应用器具等。而作为SNEC2010重要组成部分的论坛有近100篇,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光伏界聚会规模的纪录。观察SNEC2010有一个明显转向:光伏业者从以往追求制造规模开始关注技术对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成本下降的核心,在无锡尚德晶体硅电池、组件、薄膜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展品中,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新推出的高效率光伏电池Pluto技术。据介绍,运用Pluto技术生产的电池片,能够比普通的电池片转换效率平均提高18%以上,并且可同时应用于单晶和多晶体硅电池生产中,打破了同类技术只能在单个领域运用的瓶颈。据悉,光伏电池Pluto技术已在国外使用,在SNEC2010后将被国内组件制造商采用。这项技术是由尚德电力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同研发的,而研发带人就是无锡尚德总裁施正荣和其导师MartinGreen教授。 应用材料公司参展产品包括创新的设备、服务和软件,被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平板显示器、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产品和节能玻璃的制造。采用应用材料解决方案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长2.6米、宽2.2米、总面积5.7平方米,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应用材料宣布,其Esatto丝网印刷技术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被中国大陆、台湾和欧洲的客户用于年产超过2GW的太阳能电池。据悉,客户已使用Esatto技术取得了0.46%的绝对电池效率提升,并降低了14%的印刷银浆消耗量。应用材料称,更高效率和更低耗材支出的结合有望使每瓦成本降低3美分,并使投资回收期缩短到8.4个月。 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商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方法来有效降低成本,因此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对于其工厂及所使用的系统设备的性能表现有着很高的要求。应用创新干式螺杆技术设计生产的DRYVAC系列真空泵,这一创新性的真空泵产品,将更有效地帮助用户实现太阳能电池板的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并提高利润率。德国欧瑞康莱宝CEOAndreasWidl认为,只有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太阳能光伏才具有价格竞争性,而吸引投资进入太阳能技术领域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和质量。欧瑞康莱宝的DRYVAC系列通过对真空技术的创新,将成熟技术和创新特色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改善生产的变化量要求。 与此同时,国内厂商的技术能力也在大幅提升。由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中心独创设计的光伏电站检测平台,可对光伏电站中光电转换、逆变、控制、辐射量、电池底板温度,以及检测对象究竟能够发多少电、节约多少煤、减排多少二氧化碳等进行精确的检测和量化。2010年4月,该平台在浙江省电力实验研究院屋顶60kWp光伏电站附近进行现场试验,在7天内完成了所有测试内容。这标志着国网电科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在研发水平和监测能力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院电工所所属北京科诺伟业公司,在30多年技术积累基础上,研发出集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功能于一身的小型“逆控蓄一体机”,可为我国以及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无电地区家庭安装户用光电系统。而已完成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的上海航天机电,也推出了国内零突破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在配套环节,苏州林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生产太阳能电池边框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家,其生产的边框可以做到与客户的要求分毫不差,同时做到成本的最小化。目前,林泉电子已成为常州天合、南通强生、浙江正泰、日本松下等多家知名企业太阳能电池铝边框的指定供应商。 生产厂商的环保意识也在明显加强。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之一,产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统计,2009年中环公司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效益好、物质资源消耗低、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逐渐得到了全国各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强调各地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和新兴性是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战略性具有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全局性特点,它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保护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同时能够广泛提高人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而新兴性是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一个特性,它具有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了七大类,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的不断发现和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骤,叫做新能源产业。当然,除了对新能源的开发,该产业还包括了对产品的科研、应用和推广以及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将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非传统能源进行能量间的转化进而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

二、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所谓新能源,即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新型资源,它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量形式。太阳能就是把太阳的热量进行转化,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到发电、干燥、制冷及淡化海水、制作水泵等方面。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高效,而且清洁无污染。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等电网还难以到达的地方尤为重要。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通过借助于微生物的化学作用生成沼气,或者是运用热解法制造燃料。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能源独立,减少能源对外国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能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大大增加能源利用的便利性,还能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其次,新能源产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重大意义,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必须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以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以增加经济发展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比如,为了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必须要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比例,开发建设新能源制备制造基地以及沿海新能源基地。

最后,从长远方面看,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最近数据显示,各行新能源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规整、改善和升级后,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产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复苏迹象明显,基本面出现好转。新兴产业的盈利性特性决定了产业初期不可能迅速的收到明显的效益效果,产业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资金和科技的投入都是日后产业收益的保证。目前,国家对于国内风电投资、各风电企业的开办逐步增加,为了进一步加速“十二五”风电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即将出台《促进风电行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风电业景气回升。由于各种智能机的兴起和流行,锂电池产业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的“咸鱼翻身”式发展可以看出,新能源产业有十足的发展后劲。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显现。如:在短时间内,新兴能源在跟多地方

仍然无法替代传统能源,这在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科技程度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普及力度不够。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需要很长时间;最重要的仍然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目前为止,在风电方面,我国仍然对设计原理性技术不够掌握,只是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得我国在多数产品业中只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过分依赖进口,导致大量流失利润;另外存在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发展门类不齐全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比重还将明显上升,将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国家也将出台各类“增温”和“降温”政策对新能源产业中的过慢或过快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针对性调整和改进。新能源发展行业的选择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步,应遵循全球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并且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在缓解国内能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能源利用和发展的长远打算的预测。同时,要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充分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发展策略角度看,首先,为了能够构建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要更加积极地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相比于石油煤炭都传统产业,新能源的实际收益确实比较低,所以,为了促进人们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信心,国家政府应从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投资,调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最后,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新能源价格政策,落实国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并且促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以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统筹新能源发展工作。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效益好、物质资源消耗低、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逐渐得到了全国各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强调各地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和新兴性是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战略性具有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全局性特点,它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保护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同时能够广泛提高人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而新兴性是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一个特性,它具有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了七大类,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的不断发现和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骤,叫做新能源产业。当然,除了对新能源的开发,该产业还包括了对产品的科研、应用和推广以及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将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非传统能源进行能量间的转化进而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

二、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所谓新能源,即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新型资源,它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量形式。太阳能就是把太阳的热量进行转化,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到发电、干燥、制冷及淡化海水、制作水泵等方面。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高效,而且清洁无污染。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等电网还难以到达的地方尤为重要。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通过借助于微生物的化学作用生成沼气,或者是运用热解法制造燃料。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能源独立,减少能源对外国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能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大大增加能源利用的便利性,还能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其次,新能源产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重大意义,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必须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以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以增加经济发展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比如,为了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必须要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比例,开发建设新能源制备制造基地以及沿海新能源基地。

最后,从长远方面看,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最近数据显示,各行新能源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规整、改善和升级后,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产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复苏迹象明显,基本面出现好转。新兴产业的盈利性特性决定了产业初期不可能迅速的收到明显的效益效果,产业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资金和科技的投入都是日后产业收益的保证。目前,国家对于国内风电投资、各风电企业的开办逐步增加,为了进一步加速“十二五”风电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即将出台《促进风电行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风电业景气回升。由于各种智能机的兴起和流行,锂电池产业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的“咸鱼翻身”式发展可以看出,新能源产业有十足的发展后劲。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显现。如:在短时间内,新兴能源在跟多地方仍然无法替代传统能源,这在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科技程度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普及力度不够。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需要很长时间;最重要的仍然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目前为止,在风电方面,我国仍然对设计原理性技术不够掌握,只是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得我国在多数产品业中只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过分依赖进口,导致大量流失利润;另外存在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发展门类不齐全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比重还将明显上升,将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国家也将出台各类“增温”和“降温”政策对新能源产业中的过慢或过快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针对性调整和改进。新能源发展行业的选择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步,应遵循全球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并且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在缓解国内能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能源利用和发展的长远打算的预测。同时,要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充分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发展策略角度看,首先,为了能够构建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要更加积极地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相比于石油煤炭都传统产业,新能源的实际收益确实比较低,所以,为了促进人们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信心,国家政府应从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投资,调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最后,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新能源价格政策,落实国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并且促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以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统筹新能源发展工作。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亦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亦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部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发展的先导性

作为着眼未来、超越传统的新经济形态,其深度融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是引领发展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应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为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能有效破解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二是代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源于当代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又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其竞争空间一定是全球范围,核心技术一定是世界前沿。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纳米、生命、信息、环境和认知科学相融合为特征,集中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三是引导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作用,反映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政策走向,引导资本关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存量升级、增量上档,重塑产业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的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不是一般的产业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正外部效应”明显,超越经济意义,带动全局、影响社会。一是关联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突破现有技术体系,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其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体系,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二是渗透性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内化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溢出和扩散,往往会引发诸多产业的技术更新。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又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辐射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力强、辐射面广,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带动生产体系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甚至改变整个社会面貌。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的内驱性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源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没有定型设备和标准体系,也缺乏显性需求和配套政策,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市场,都需要从头做起、“无中生有”,特别依赖创新驱动。一是依靠重大技术突破。与需求拉动、资源供给和区域转移等形成的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核心技术的突破诱发产生,是从“凝聚物质资源”到“凝聚知识技术”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控制价值链构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二是需要体制机制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的体制机制与之匹配,有赖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保障,完善经济、科技、法律等相关制度,健全人才、市场、金融和考核评价等体系。否则,技术创新的种子难以破土成长。三是要求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否走过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发展阶段,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市场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从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大众体验和消费,努力培育和占领市场。同时要看到,“创新”常常伴随“风险”,“新兴”往往比较“脆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于一体,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选择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快速的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长远盈利特征,产业成长性强,在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发展前景远大。一是市场空间大。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随着营销渠道臻于成熟、营销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的公众认知度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二是发展速度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以创新为动力的良好基因,又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吸引,还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具有快速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投资规模、产出份额、产业增长率等均高于一般性产业,呈现出非线性发展态势。三是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在技术垄断和供给不足情况下,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向、掌握产品标准和商务规则,又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始终占据高端领先地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再到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最问题。但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因此,2010年年初中央又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2009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之首,水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相当严重.但我国的CDP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9%左右,因此发展方式粗放问题突出。要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高度重视资源的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消耗量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我们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发展加工制造业,部分企业充当了别人的加工基地。而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缓慢。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居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真正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国把程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后发国家既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转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动力不足的问题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急剧减少。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由此导致的产能和动力问题都决定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首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加重了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其次,虽然我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但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动力的缺失问题将困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其发展能够极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也在客观上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后危机时代的新支柱产业缺失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从本质上理,这次金融危机属于世界产业周期的危机。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乃至科技革命,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萌生和发展。例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00年美国的高科技泡沫破裂后。标志着IT产业作为推动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时代的结束.此后缺乏新的支柱产业跟进导致产业空洞的形成,在高科技时期形成巨额剩余的资本开始流向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形成了支撑经济增长的畸形支柱产业——虚拟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于缺乏实体支柱产业所产生的危机,因此后危机时代,不但需要重建金融新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再造实体产业动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经济的未来支柱性、产业的辐射带动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政策的导向性等特有属性.使得后危机时期的新支柱产业可以且必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不仅对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引导产业高端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占据价值链高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且综合效益好。将它们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淘汰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增强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带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可以调整要素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自主创新是关键。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业变化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有助于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企业资源互换、技术合作、委托研发、成果出让创造条件,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争刨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进节能环保,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提出了较高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大幅度改善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现状,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的良性轨道上。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炭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月生.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2] 邹德文, 姜涛.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 理论月刊, 2011(1).

[3] 龚慧群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12).

[4] 余海燕.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7).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产业 可持续发展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全面加强新疆工作。国家各部委、兄弟省市全力支援新疆,确立了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新疆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中央“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投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快速飙升,电力需求上升。本文基于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特征分析,研究新疆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新疆电力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疆太阳能、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资源充足,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和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能源开发项目和电网建设不断加快。

2004-2008年期间,全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降到0.62,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高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而新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经济的增长保持高度的正相关,经济发展仍是影响电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新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97,2004-2008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年来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还处于高能耗的传统经济增长阶段。新疆经济发展模式与全国经济发展轨迹有诸多相似,但也呈现出自身发展中独有的特质,使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也具有差异性。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使得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不相同。

二、影响新疆电力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从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来看,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发达省市差距非常大,电力产业整体竞争力不高。国家能源消费系数已从2005年的1.05下降到0.44,新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5年的1.59下降到2007年的0.71,电力弹性系数保持在1.2以上,单位电耗系数呈上升趋势。新疆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对电力更高的需求,预示着未来单位产值能耗的下降速度要减缓,资源消耗要增加。新疆工业企业装备落后,必然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电力综合利用效率低的局面,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高消耗。

(二)电源、电网结构不合理

从电源结构来看,新疆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电源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火力发电占全年发电量的84.5%,水电占14.1%,其他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火力发电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恶化,而且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对于电力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大规模的火力发电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从电网建设上来看,2007年新疆220千伏电网联网顺利实现,标志着新疆电网全面进入大电网时代,但各电网的建设规模参差不齐,电网结构不合理。2009年,新疆电网市场占有率为66.3%,另有兵团、石油系统、企业自备电厂及其它共占33.7%,电力资源很难进行优化配置。

(三)经济结构的调整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成如下趋势: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2000年的39.4%上升到2008年的49.4%,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第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第一、三产业比重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略有下降趋势。新疆仍然处于三次产业调整和增长的低层次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明显滞后。随着全区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大力推行,工业园区全面启动,使得新疆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2008年间重工业产值连续6年呈两位数增加态势,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已达89%。重工业单位产出能耗要远大于轻工业,因此重工业比重上升必将使整个工业的电力消费增长加快,新疆工业用电量所占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也居高不下。2000年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65%,2002-2008年间其比重一直在70%左右。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在国家对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2000-2008期间年均增速为17.8%,2000年全社会总投资额为61.03亿元,而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是2000年的3.7倍。分产业看,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6.7:50,5:42.8.第二产业中投资额较大的为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2.1%、18.5%。由于耗电系数大的采矿业、制造业等高耗能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需求增加。

(五)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

居民生活用电量在整个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9.6%下降到2008年的8.0%。2000年全区居民生活用电为17.6亿千瓦时,2008年为38,35亿千瓦时,增幅达到118%,生活用电总量逐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对家电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从而使生活用电量快速增长。

三、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对相关企业进行协调监督,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完善电网建设,促进电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煤电自身结构

新疆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火电进行整顿,关停3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优化电力结构,要求新上火电项目必须建设脱硫设施,同时加大煤电集约化开发。在发电领域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发展洁净煤燃烧替代常规煤发电方式,逐步向发展零排放燃煤电力的方向迈进,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引导电力产业的投资方向

新疆电力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市场存在盲目性,投资主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未考虑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需要政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响应国家绿色电力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朝阳产业,加快电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对煤电的替代,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新疆电力供应体系发挥积极作用。利用清洁能源发电,是保证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差别电价

新疆经济增长仍以传统发展模式为主,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具有高度依赖性。政府对高能耗产业的宏观经济调控,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改进,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机制,以此遏制高能耗行业的盲目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今后将会在新疆掀起投资热潮,对于将要进驻新疆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尤其是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高耗电行业。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部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4]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J].企业导报.2009(5):106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1]。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2]。

2“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行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3]。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4]。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部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6]。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1]。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2]。

2“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行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3]。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3.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4]。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3.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部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6]。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一、节能性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节能性建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

三、节能性建筑标准有利于推广新材料,利用新技术。

关键词:节能性建筑;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

新世纪迎来了经济、社会、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均给予极大的 注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面临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危机情况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提出的一种关于环境、生存与发展的新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统筹考虑人类长远发展的观点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我国力倡“科学发展观”,并写入了十七大报告。同时,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并于1994年正式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我国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已将节能性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和逐步实施。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体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能源和环境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既要注意节约能源,又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这也是党中央早就提出的要求。强调节约能源对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一、节能性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推动力,经济发展有赖于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源短缺肯定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绝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已被视为增加能源投入的新途径。1973年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此后,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深刻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由于建筑能耗巨大,许多国家都把节能性建筑作为一个国策,一方面从建筑立法和节能技术上予以保证,另一方面从经济政策上加以引导,使节能性建筑不断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据估算,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2000年全国建筑能耗已达约2亿吨标准煤。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建筑能耗已达约3亿吨标准煤。建筑能耗的年平均增长率己达5.84%左右,大大超过了2.4%的能源增长率。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煤炭和水力的资源总量虽比较丰富,可是煤炭的经济可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按人口平均计算,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至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更少了。为了子孙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能源资源,我们现在就必须节能,同时必须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

二、节能性建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和期望值也在日益增加。现在,在城市发展中优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环 境问题,可是生产发展与人口增加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业污染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无节制地使用和浪费能源,造成许许多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燃烧煤炭为主的建筑采暖用能是造 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它排放出的大量有害物质,使空气质量不断恶化,被污染的空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二氧化硫等物质产生的酸雨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为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注意生态平衡,贯彻节约用地和节能节材的方针,重视废弃物的综合合理利用,从开发性治理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研究开发与环境治理更加协调,更符合环保要求。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第一,要深入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现在大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普遍感觉比较困惑。2009年到2010年之间,国内有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等多种不同的提法。如何给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个定义,让它既简明扼要,又严密准确,同时还便于各个部门和地方进行产业规制与支持,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我认为,应该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功能上来理解其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宏观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爆发于2008年10月的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4万亿元的新增投资和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行动,有效地维持了8%以上的高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作用,如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等。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碳排放,而减少碳排放,就是要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这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降低发展规模和减低发展速度,要么提高能源效率或者使用非化石能源。在2009年11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就减少碳排放的责任和行动产生了激烈冲突。美国提出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这样就使得我国在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必须选择发展一些新兴的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或者是提供替代性能源的产业(如风能、太阳能)。三是新的科技突破正在催生一些新的产业,给我国带来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机会。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产业体系,以及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改变现有经济体系的能源基础,改变很多产业的成本结构,以及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为了把握这样的一些发展机会,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发展的主要功能,包括保证经济持续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竞争的新格局,把握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2010年2月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概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作为重点,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增加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总之,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功能以及总理的概括中,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刻内涵。

第二,要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一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是在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80年代至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产业等,这些产业都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是同时发生的。二是国家必争。从上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产业是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一些产业,如新一代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三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因此人们往往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同起来。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进程来看,技术的重大突破只是给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投资,需要更多的企业,以及各种经济服务组织的产业。最为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资金链能够实现闭合,财富能够不断地创造,参与主体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仅仅靠政府的投入和补贴不能够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全球化的。不仅从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等不同产业环节是全球化的,而且同一环节,如研究开发,也是全球化的。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域和国际的合作。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家初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重点方向,大致包括四个方向、七大产业、22个小行业。这四个方向,其一是以突破资源与能源的约束为目标的相关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方向。其二是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重点方向,包括了新一代的互联网、通信网、宽带网的三网合一,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还有云计算和信息服务业。其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高效农业,主要是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行业。其四是高端制造,主要包括航天航空、海洋装备、高速轨道交通、智能机床和基础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重点行业代表了国家未来必争的一些产业发展方向,但并不代表各地方未来产业发展必争的方向。各地在选择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时候,需要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结合国家的发展重点,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够把握住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培育出适宜本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东出台了山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部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按照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根据制订的计划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在人才的聘用、培训、任用、考察、激励、晋升等阶段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多的收益。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管理的一个过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前后主要经历了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发展阶段。传统的人事管理始于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的思想是劳动的定额管理,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工业心理学加入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人际关系管理则正式开启了对公司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发展两个阶段。人力资源的概念最早是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提出并给予界定,随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成熟,被企业界广泛采纳,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逐渐地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更加强调企业中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业全方位地考虑员工的需求,如工作环境、薪资报酬等,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内外部分工合作则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二、新经济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新经济环境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和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它使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时空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才多样化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既需要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创新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合作型人才。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型人才也是新经济急需的人才。计算机的普遍使用需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商品中的知识含量不断提升使创新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创新能力转化到商品的价值中大幅提升了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技术、制度、管理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由规模化、标准化转变为个性化。企业追求的是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所以需要个性化人才。企业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成为个性化的人才。这样才能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设计出不同的产品,牢牢占据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个性化并不是个人主义,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相结合。

全球化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合作型人才在企业中必不可少。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不能单独地存在于市场中,需要与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合作以实现共赢,员工需要与其他人员合作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只有合作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改变管理方式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成熟的美国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比较成熟。美国企业的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人员的调动系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对员工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掘。严格的评估措施、详尽的职能分工、任意就业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然而,快提拔、高奖励、高流动的管理方式也带来了短期行为等负面影响。这种管理方式适合变化较快的行业。日本的就业政策一直比较稳定,企业对员工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计划,这对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并且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忠诚度。但是,注重群体和团队的管理方式让企业员工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管理方式适合标准化生产的行业。新经济环境下,美国一些企业开始加强对员工的长期培养;日本企业则开始放弃终身雇佣制并注重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国内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应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作为参考并不断创新,从而找到企业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三)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更多地参与到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当企业需求长期的人才时,人力资源管理也应采取长期战略,长期进行人才培养并不断地进行选择以找到合适的人选。这种战略主要以长期雇佣为主,晋升速度较慢,以职务和年限确定薪酬,公平地对待员工,高层和新员工的薪酬差距不大。当企业有临时职位空缺时,人力资源应采取短期的战略,签订短期的合约,提供较少的培训,不过此时员工的晋升较快,薪酬也是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一致,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自身问题重重

1.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几乎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所占比重较小。

2.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如热门行业使人们趋之若鹜,竞争激烈,而冷门行业则无人问津并产生了行业危机;中国东部、西部、中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了地区性不平衡,人才集中在东部,使得中西部企业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人才;目前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力资源的年龄失衡,对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和配置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我国大中型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存在很多闲置的状况,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是一种资源的损失。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在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管理和控制变的越来越复杂,企业出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几乎都设立了人力资源部门。但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大多数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了并不重要的辅助部门并逐渐形式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作次要部门,主要进行例行的记载和执行高层的人事调整命令,缺少管理的主动性。人力资源的招聘趋于形式化和经验化,主观性较强,量化标准较少。例如,在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过程中,更多的是由企业用人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决定人员的选取和薪酬,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只是有参与招聘的权力,而没有最终的决定权,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大大降低了。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落后

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理念,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

首先,管理的价值观落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忽视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而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则把人看作是企业的一种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其次,管理的视角落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只是关注人力资源从招聘到退休这一微观的过程,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企业的行政事务;而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则从社会这一宏观的视角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管理的中心落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把企业业务放在首位,以企业的业务为中心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缺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的长期投资;而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则以人为中心,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和有效发挥。

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一)营造企业的创新文化环境

创新是新经济环境时期的主题,是带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重点,吸收、引进创新人才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变得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技术精湛。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充满创新气氛的环境,鼓励员工不断地思考创新,对企业的现状提出问题,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企业应正确面对创新带来的风险,多采取鼓励的态度,以增强员工的创造性和竞争能力。企业还应将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

(二)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多的是具有知识能力的员工。然而,现实中大多数知识能力出众的人才都是个性鲜明的,对他们进行完全的管理控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放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依托于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进行柔性化的管理。企业应授予员工更多自主的权力,使其变成工作的主人;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利于员工不断地学习、提高,更好地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快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成长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使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人才在考虑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上会更谨慎地做出选择。企业要转变到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来,将企业的未来发展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结合到一起,让员工享有企业剩余权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企业可以丰富薪酬的支付方式,给予优秀的人才以期权等长期性的薪酬;也可建立员工的长期培养计划,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

(四)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相信员工、依靠员工,围绕人力资源展开管理活动,达到员工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目的,使员工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人为本是以企业的文化为思想基础的。企业应该培养员工共同的文化意识,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同时也使企业的未来发展与新经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丽.论新经济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经济视角,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