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互联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互联网论文

第1篇

1.企业建设对宣传工作的强烈需求

对施工企业而言,宣传效能虽然不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却同样是决定市场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内提业绩、外树形象的发展策略。作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充分发挥好宣传工作的积极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宣传是塑造企业形象,扩大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外,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保持高质量产品创造和高效能宣传间的良性循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强手如林,都挂着国字号招牌,但其市场信誉和群众口碑参差不齐。对市场而言,企业的形象取决于品牌的美誉度。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推广,使大众口口相传企业的优势和特点,是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关键一招。对社会而言,企业的形象取决于行为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企业特别注重社会公关宣传,不仅通过日常形式多样的公益行动来升值品牌形象,更重视在危机公关时正面影响新闻舆论。对于融资上市的企业而言,长年宣传维护的公司形象和积累的市场诚信度,更是直接决定着股价和市值,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视。

宣传是凝聚企业人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法。对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常态化的宣传思想工作贯彻领导战略决策和日产管理制度。一方面,宣传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人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员工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受到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构建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家园,都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比当前开展的道德讲堂、项目文化建设宣传、积极向上的形象建设等。只有这样,从一线普通工人到公司高管,才能荣辱与共、戮力同心、共谋发展。另一方面,宣传是企业落实生产经营决策、制度的有效抓手。为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开拓市场业务,企业管理层需要及时调整战略。详实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是使高层意图转化为员工共识、演变为企业行动的切实保证。此外,为确保生产经营的安全、质量和效益,各项制度规章也需要持久、细致地宣传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2.当前施工企业在宣传工作上存在的典型问题

虽然,宣传工作对企业建设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施工企业的性质特殊,存在生产经营环节多,点多面广人员杂,工程技术性强、风险性大、周期性长等特点,不仅造成管理上的难度,更给宣传工作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

一是宣传报道知行不一。有的施工企业在宣传工作上只注重新闻报道的光鲜亮丽,却脱离了企业建设的真实情况,忽视了对朴实精神信念的发掘和肯定,对实际生产效用寥寥;还有的在宣传工作上只顾着把钱花在了标语、横幅和现场形象等装饰上,却不注重宣传内容在基层的具体落实,背离了宣传工作初衷,难以起到宣传推动作用。这样就把工作做在了表面上,为了宣传而宣传,只能是不得人心的好大喜功,还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文化内涵名不副实。有的施工企业在宣传工作上乐忠于生搬硬造的文字游戏,企业的精神内涵都是模仿借鉴,没有根植自身实际和产业发展,也不被基层员工所认可,自然缺乏对员工感召力,难以引起共鸣;还有的在宣传工作上空谈建设目标、理想规划蓝图,口号喊得震天响,却缺乏对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不注重结合对员工工作安全的保障和生活的提高,造成企业整体目标和个人行动上离心离德。这样就把文化建设停留在了口头上,难以内化成员工的精神风貌促进生产。

三是理论建设脱节滞后。有的施工企业在宣传工作上不注重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缺乏对国家和上级党政大计的深层解读,使宣传思想空洞、教育内容呆板,与员工所想所感难有交汇,造成宣传效能的低下;还有的在宣传工作上不注重与时俱进,缺乏建设性规划,缺乏可行性研究,难以及时跟进现实市场变化,不能针对性调整地宣传策略,致使宣传工作迟滞僵化,丧失了宣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是头重脚轻根基浅薄。虽然有的施工企业在宣传工作上存在漂浮的形式主义、错位的文化理念、陈旧的宣传思想等问题,但对宣传工作影响最为严重的还是与基层员工脱离联系。再好的宣传形式、宣传理念,缺乏一线员工的广泛参与,不与企业生产者、创新者们交流、沟通、互动,只有一味地灌输和说教,都是难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对企业的作用也就不够到位。

3.“互联网+”对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宣传工作紧随时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和现代化为内核的“互联网+”思维,将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成为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重要趋势。

3.1“互联网+”的具体内涵

随着信息化环境变化,传统宣传方法手段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施工企业自身宣传建设亟需变革。近年来,“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提倡的新兴创业思维,这也为施工企业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特点。“互联网+”是指发挥互联网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集成的特性,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革新再造,并与之交汇融合,进而促成全新的产业生态发展格局。对宣传工作而言,这既为企业宣传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创新指导,又为革新工作方式明确了技术发展方向。

3.2“互联网+”对宣传工作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的宣传工作可以概括为适应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播三大方面的需求。新形势下,只有紧跟“互联网+”发展形势主动创新宣传工作,才能有效促进施工企业宣传效能的提升。

一是互联网拓宽了企业宣传渠道。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迁移至网络资讯端口上网络新媒体。相应地,企业员工已经习惯了应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获取咨询信息。其时间和数量都要远远超出报刊杂志等传统渠道。企业合理利用这新兴网络平台,将传统平面宣传向电子屏幕转移,既符合员工的阅读习惯,大幅增加信息内容的阅读量,又适应信息营销新形态,显著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网络媒介增强了宣传时效性。企业既往宣传多是通过展板、橱窗、自办媒体的方式传达内部决策指示、营造文化氛围,利用报纸、杂志、公共电视广播等平台对外推广,这些传统媒介信息发布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相较之下,网络新媒体新闻传导的时效性优势巨大,编辑和发布不仅十分方便快捷,自媒体的兴起更使信息源更多更广。无论是内部会议精神,还是市场推广,企业可以通过官方账号发布,知情人士能通过自媒体发表,经过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分享扩散与媒体网络的转载引用,企业内外获取信息的新鲜度和快捷性都大大提高。

三是网络技术改善了宣传宜人性。宣传工作的效果,以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限宣传人员的文化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其决定着宣传的形式、手段和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宣传工作者可以用海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美化宣传形式,可以选择多样化的现代多媒体软件丰富宣传手段,可以采用各领域专业人士解读理论和分析政策的思想性提升宣传内涵,这些都能使宣传更易于被不同认知水平的员工所掌握、被不同层次的观众读者接受,从而获得更佳的社会传播效果。

四是网络互动提升了宣传开放性。以往企业宣传工作较为直接和生硬,特别是内部填鸭式的灌输多、与时俱进的内容少,员工群体对宣传工作的反馈渠道也是少之又少,整体宣传效果也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但伴随网络交互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快速发展,使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无论是内部宣传教育还是外部营销推广,无论员工还是网友都可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交流的范围也不再受人际传播理论的局限,可由市场局部经网络延展到世界范围。这也可以更广泛地搜集反馈信息更客观地评价企业内外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4.以互联网思维提升施工企业宣传效能的可行措施

如上所述,不断革新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创新的载体和手段,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效能。

一是要加快宣传渠道的发展融合。要综合发挥传统和新媒体的渠道优势。首先,要注重发挥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公信力较强的特点,持续加强通联工作,保持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可读性,掌握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威。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快而广的特点,运营好官方网站、论坛,官方微博、微信账号要保持更新及时性,打造舆论引导的先锋旗舰。再次,要结合二者的优势,建成企业宣传的复合主体、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对内在各层级设置网络宣传人员,对外针对不同平台增加网络评论人员,要积极将员工全体网络社交朋友圈融入宣传体系,由点带面弘扬正能量和维护好形象,在多渠道优势中形成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宣传网络。

二是要强调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融合。谋求提升企业对宣传工作的重视性,必须改善宣传工作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宣传行为,引入信息化宣传工作管理平台,对宣传工作进行信息化再造,如引进桌面与移动端兼容互通的企业自动化管理软件,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的宣传管理,使宣传业务策划、实施和支出、评价都清晰可控。另一方面,要确立责权利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管理之中,将宣传效果列入考核体系之内,从实际效果出发,评定绩效的优劣,务求在宣传工作上形成齐抓共管、行之有效的良好局面。

三要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融合。首先,要注重在探索中总结实践经验,提炼适合施工企业的宣传理论,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宣传理论建设。其次,要保持密切联系员工群众,坚持把宣传重心向生产一线倾斜,注重打造内部网络互动平台,挖掘身边感人事迹,总结施工人的朴质真情,树立建设者的先进典型。再次,要重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完善企业基本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职业保障制度,质量第一的安全生产制度,崇尚创新的发展激励制度等,增强新闻宣传的源动力,在理论与实际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上下关注、内外聚焦的宣传格局。

四要是提倡人才与制度的匹配融合。一方面,要坚持引进和培育新闻、法律、心理等方面高级人才,建立专业化的宣传人才队伍,从管理、创新、思想等重要角度深入发掘新闻点,确保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和舆情监控机制,制定和完善多种应急预案与危机处理制度,增强企业有效应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宣传舆论风险的重要能力,以宣传工作的实效维护和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第2篇

1.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互相融合的产物,简单理解是人们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上网使用互联网业务,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继承了互联网基础特征,如开放性、创新性、信息共享性、用户需求长尾化、交互性等,而不仅仅对传统互联网产品的简单复制和移植。同时,移动互联网又具备区别于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即移动便捷性、高时效性、身份可识别性、可定位性三大特征。全球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渗透率持续上升。日本的移动互联业务发展很快,并最早从中获益,这主要得益于其发展的业务,包括有搜索功能、定位功能、手机电视、移动商务等。而日本之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商业模式成熟和产业链的完整。相较于日本,欧洲各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占有率也遥遥领先,英国以提高浏览器体验,不限量数据计划的推广,以及更快的下载速度,来稳固世界第二大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宝座。其他国家如美国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不断的对3G手机服务进行创新,也促进了移动行业的进一步增长,增强了在网用户的粘性。

1.2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最初的探索式的发展,到现在的日臻成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等领域随处可见移动互联网的身影,全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革。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7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攀升促进了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发展,同时应用开发商为用户提供了诸如预定、支付、评价等一条龙的综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用户忠实度,保证了用户规模的稳固增长,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以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中国各城市移动互联网从产业结构到产业规模都有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吸引了各大中小城市的跟风,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与竞争力积极努力。此外,我国的微博、微信、APP等大的移动应用平台已日渐成熟,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快速变化的移动终端上增长的空间巨大。技术布控上从信息堆积到个性化定制,移动互联网在不断的改变着传统中小企业的形态模式。一个属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巳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中小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研发团队是否做好了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

2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现状与机遇:移动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2.1批判性的审视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创新障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同大公司不同,他们普遍存在产业层次低、人力资源匮乏、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弊病,这种情况很难应对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化,要想使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加快工业设计步伐,实施产品创新战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2.1.1设计人才的素质及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中小企业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设计人员占总研发人员比重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设计团队,虽然少数中小企业内部有1~2位设计师,但大部分处于美工、平面人员等模糊的尴尬地位,缺乏高层次设计人才。同时设计师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容易与整个市场乃至企业的生产流程相脱节。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稳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不能大胆启用外来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因而形成了不良的企业文化,严重挫伤了设计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2.1.2削弱设计开发的投资

鉴于创新的成本利益化比较,规避创新风险,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热情降低,因此产品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中小企业在设计投资方面实力薄弱,不能系统地针对每一阶段进行维护与监督,常到市场做不下去时才会找设计公司进行具体项目的产品设计。设计公司出于商业角度考虑,一般是按照企业提出的设计要求,并不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方式。如企业提供市面上几大主要品牌的同类产品,委托设计公司做追随性设计或直接引入公模贴牌出售,它能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的低投入多回报。但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市场反馈继而中断,优化再设计也被夭折。

2.1.3设计管理意识的缺陷

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设计管理理念,陷入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发展困境。首先,核心领导层与管理层缺乏对工业设计的宏观认识,设计决策常常由独裁的自上而下的经理厂长说了算,使得企业在设计管理中没有一个核心设计思想的指导,最终导致产品识别的混乱。其次热衷效仿并追求外在形式变化而创新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缺乏品牌形象建设和品牌经营理念,设计营销传播力度广度不够,设计咨询和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2.2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新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提供载体,移动互联网催生新的商业形态,使中小企业产业链内的组织进行适度转型或升级,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优质资源汇聚中心,最终提升整个区域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信息化创新服务的能力。中小企业位于工业设计服务价值链的末端,是设计服务的主体,满足更多定制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种由技术推动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模式的转变必将导致工业设计产业链的升级和变革。搭建更多类似工业设计云服务平台、工业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两岸创意设计产业联盟等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中小企业、设计企业提供服务。例如,虚拟化展示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再决定生产,使企业降低成本,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感官体验。

3结语

第3篇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更加重视用户体验,重视与消费者的换位思考。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从原来仅仅满足功能即可上升到不仅要有全方位的功能,更要有愉悦的使用体验。市场经济使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用体验成为判断产品好坏的价值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目标用户的角度,拥有更高的人文关怀,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师,一般要求应该具备艺术修养、审美修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设计出大多数人认为“美”的产品。当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但是,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从未像互联网时代这样受到重视,也从未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市场经济使产品实现某项功能不再是最大的问题,好的用户体验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工业设计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物质基础。拥有强大生产体系的现代社会,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产品带给人们的使用体验。现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终端,可以十分便捷地接受和自己对产品的使用感受,并使这些信息迅速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出去。没有好的使用体验的产品就会被迅速淘汰。鉴于此,设计师应该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人,迅速获取目标人群的需要,并把这些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以便设计出成功的产品。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要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做出既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当今工业设计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然而,越是国际化、信息化,人们越重视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拥有灿烂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再超前的技术也无法替代的,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传统文化是一切中国工业设计师的设计之根,因为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设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工业设计产生于西方,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引领工业设计的潮流,如果我们去拼“国际化”“现代主义”,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重视和学习传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才是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取得一席之地的根本。我们所拥有的灿烂文化恰恰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只有从自身的文化中不断发掘,才能不在模仿他人中迷失。最好的设计不是模仿他人,而是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坚持文化传统、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工业设计独立而强大起来。

第三,在传统工业设计师了解和热爱艺术的基础上,要求互联网时代设计师对艺术的潮流、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更加敏感,反应更加快捷。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滞后,产品开发的效率也较为低下。互联网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情况,人们对艺术潮流、社会热点、流行趋势等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产品,就需要对这些信息更加敏感,设计的过程也必须更加高效。很多社会热点,其流行过程是非常短的,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就会错过良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热点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人数更多,参与的阶层更为广泛,更具有“草根性”。这些热点往往能够实现“爆发性”的传播,迅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抓住了这些热点,并且应用到设计中,能够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吸引他们的眼球。把握好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种“借力”,也是设计师获得设计灵感的捷径。但是这种效果必须以设计师敏锐的把握能力和高效的设计过程为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取得实效。

第4篇

前言:本文是互联网大脑计划启动建议的第五篇,互联网大脑计划是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中国面临的机遇,互联网神经学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研究方向的详细内容。提出互联网神经学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理论研究基础。

1.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中国机遇

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确定中国人民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而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互联网与脑科学的交叉对比、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建立、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是在过去10年里在中国形成的创新成果。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结合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留给中国难得的重大前沿理论创新机遇,这需要中国各领域科学家,特别包括互联网,神经学,人工智能,进化论,科技哲学等领域的科学家抓住机遇,勇于探索,抢占这个新时代条件下的基础科学理论制高点。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而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竞争高地。在李克强总理的号召下,在中国,互联网已经与越来越多的行业,产业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包括金融,农业,制造业,交通,服务业等等。

互联网+脑科学,同样蕴含了巨大的创新能量和拓展空间,有可能使中国在21世纪的前沿科学领域占领制高点。并深刻影响到包括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辨方式在新科技条件下的价值体现,国家军事政治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发展策略和理论架构等。

前文中提到,从技术进步导致科学突破的角度看,互联网带来的科学突破即将发生在脑科学领域,也就是破解大脑奥秘的钥匙就在互联网身上而不是其他,但从各国目前脑计划的制定看,互联网这个因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互联网作为参照物,宏大的脑计划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目前欧美脑计划出现的问题已经反映出这种倾向。

“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尤斯特说,科学家现在只能研究其中的个体或小部分,就像是“通过一个像素来理解电视节目一样”。这些连接之间的每一层次都有各自的运作法则。但是,“这些运作法则,我们目前几乎一无所知”。

基于此,我们建议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科研自组织和国家队相结合的方式,聚集来自神经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科技哲学,网络经济,国家战略等方向的(青年)科学家组成攻坚力量,启动互联网大脑计划,抢占新时代条件下的互联网,脑科学方向基础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研究制高点。互联网大脑计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三个支点: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

两个目标:

1)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

以形成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脑计划的基础。

2.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和研究方向

从过去10年科学研究进展看,互联网与脑科学这两个原本距离遥远的领域,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我们认为互联网大脑计划的核心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为基础,建立在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目标是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模仿大脑模型,从而为揭开大脑之谜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并以此为基础,从而找到撬动中国脑计划向纵深发展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以这样描述互联网神经学(Internetneurology):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如果以脑科学和互联网为横坐标轴两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纵坐标的上下两段,互联网神经学将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脑互联网生理学,脑互联网心理学,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将形成第五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认知科学,他们的关系如图2所示,更为详细的介绍如下:

(1)互联网神经生理学(Internetneurophysiology)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2)互联网神经心理学(Internet neuro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3)脑互联网生理学(BrainInternetphysiology)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4)脑互联网心理学(BrainInternet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对策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技术革命,已深入到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企业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庞大群体,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然而,由于其技术的开放性,网络信息庞杂多样,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客攻击甚至造成通信终端、网络瘫痪。[1]基于这些情况,深入分析互联网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趋利避害,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互联网给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

1、提供现代化技术,工作效率更高效

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要求高。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开会、读报、发放材料等形式进行,具体工作交由人力完成。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本身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受时间、场合等限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然而互联网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大大地缓解了这一难题。互联网对企业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高度集中,方便长期保存,且易于职工检索。通过互联网,企业网络资讯能够得到及时地公布,将信息传播到企业上上下下,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此外,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使企业与职工之间能够进行双向的互动沟通,实现了企业资源的共享,不仅降低了工作成本,而且也能够达到提供工作效率的目的。

2、实行双向沟通,工作方式更民主

思想政治工作,顾名思义,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工作,“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2]。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企业员工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工作方式的民主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为企业成员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教育形式上,主客体不再具有任何制约关系,双方乃至多方可以在网上自由平等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对持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民主投票表决;在学习交流中,员工可以选择以自主的个别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主动寻找、选择接受信息,量身定制各自的学习方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性明显提高。此外,互联网提供QQ聊天、电子邮箱以及留言板等喜闻乐见的双向沟通方式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提高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决策形式更加民主。

3、扩宽教育渠道,工作形式更灵活

总书记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面向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杂志、打印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手段都受到传播媒介的约束,无法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互联网冲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扩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工作形式更加丰富和灵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中电子公告牌、电子邮箱、局域网以及PPT等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被广泛使用,并起到很好的信息传递、教育引导作用。这些形式不仅解决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等方面的限制,而且大大提高了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此外,互联网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感知功能,通过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合一的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传递信息,感染力极强,使一些严肃或理论性强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现阶段,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极受欢迎的信息传播工具。

二、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条件不成熟,难以适应新形势

我国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目前互联网技术还处于尚不成熟的状态,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措施来应对国际网络的新形势。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不够,开展形式也较为落后。一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开会议、读报纸、听广播等传统的教育方式状态,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不能很好地贴近员工,无法深入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很难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此外,我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管理机制,但是网络行为还是难以得到监控管理[3]。由于互联网所特有的匿名性特征,网上信息的随意性增大,更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政治鼓动活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深。

2、管理难度加大

互联网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在传统的大众传媒形式下,有一套成功的引导舆论的调控管理机制和方法。然而,互联网的匿名与开放性给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舆论引导难以控制。一方面,互联网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浏览和下载相关资料。然而,由于网上信息的随意性增大,而且还可能致使一些不良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得企业难以控制网络上强大的舆论导向[4]。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任何网民都可以就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人的思想,这就更加重了思想工作者引导舆论的难度。二是监控难度增加。由于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匿名的网络交流平台,人人都可以凭借匿名这一优点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加之我国对网络重视不够,相关的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3、文化侵袭难以阻挡

互联网的运用打破了原有国界、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不同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网上生动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融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既是信息宝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渠道,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带来了一些腐朽文化思想。“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的活动和成果控制在哪个阶级手中则会有完全不同的社会作用。”[5]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也面临着文化侵袭的困扰。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向世界源源不断地传输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思想,恶意攻击和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变相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有的用户信息鉴别意识不强,深受这些思想的毒害,加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管理难度。

三、互联网环境下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6]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从思想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1)树立网络意识。目前很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完全体会到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的作用,对网络的运用不够,这种狭隘的网络观念直接影响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决定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网络意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2)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严峻挑战。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受网上一些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坚定,道德觉悟下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过关,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很吃力。因此,企业应倡导和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选拔上严格把关。

(3)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网络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条件不够成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还比较落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计算机水平较低。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有关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设计制作方面的技能,从而加大互联网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力度,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2、办好政工网站,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设。目前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设不足,各网站的访客量小,一些企业的思想政治网站内容相当贫乏、更新速度慢、吸引力不强、点击率低,没有充分发挥网站的宣传作用。因此,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点击率。首先要加强网站的设计工作,使网站主页特色鲜明、生动活泼,栏目内容丰富且紧跟世界焦点、社会热点以及企业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其次要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内容,对政工网站与企业印发的报纸同期排版,提高政工部门在广大职工心目中的地位。

(2)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互联网环境下各类信息庞杂,管理和监控难度增大,因此,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建好政工网站外,还必须建立一套网络信息的管理制度。首先,成立专门的企业信息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根据企业实际建立一套统一的企业信息管理规划,同时将网络化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程;领导小组应派专人对网站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为企业员工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学习环境。其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应做到责任到人,如有某个单位或部门信息工作不符合企业标准或的信息产生了负面影响,则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使得一些腐败文化和落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我国蔓延,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工作方法,为企业营造了一种和谐、团结、奋进、健康的环境。因此,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1)通过企业文化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环境。要在国有企业中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建设工作同等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宣传、鼓励、协调、组织、缓和、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前做好事前策划,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程中做好控制和管理,在开展完思想政治工作后做好工作总结。

(2)借助企业文化改善职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使职工能够定期了解当前企业的经营情况、工作思路和计划,当前的挑战和困难以及职工重点关心的工资薪金待遇和各种福利情况等具体内容,正确的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将个体利益与企业发展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体职工参与、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要树立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能够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化解好职工的思想矛盾。

(3)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导向环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局限性的特点,但又需要长期的、广泛的、全面的工作为其创造大的舆论导向环境。如果没有大的舆论导向,生硬地出台一个新事物,职工会感到陌生和茫然。反之,就会大大缩短职工接受时间,因此,要切实把握舆论导向这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1-222.

[2] 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209.

[3] 李松,王芳明.网络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经济与管理,2013(11).

[4]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79.

[5] 徐燕.略论高校德育工作网络系统的重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社交网络;互联网档案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主要教育类型之一,其目的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了规范职业教育,同时提高职业学校(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应用条例。在这些文件中,不但要求思政工作者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需要利用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合理的监督和辅导。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是近些年兴起的高新技术,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不但对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人生目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从事思想教育的政工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1]。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时代职业学院中开展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有助于政工教师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能够达到较高要求。

二、互联网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中负责思政工作的主要是学校政工人员,而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对思政工作的影响,主要从新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两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的特点。

1、互联网新应用技术出现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高职学院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和互联网中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正好切合,使得在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使用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从早期的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和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到近期的社交网络平台(如人人网、微博)或社交聊天工具(微信等),大学生们都会在最早时间内积极的参与到这些应用中[2]。同时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求职和网络营销也成为大学生生活学生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许多学生在使用这些互联网应用时对这些所涉及的技术和理论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的学习中。

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对先进技术的感知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差,对所修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缺失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特点,互联网新应用的出现往往会成为他们消耗精力和时间的途径,大大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时间投入;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言论,也会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和参与互联网成为高职学院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近期发生在校园中的极端事件和中,部分当事人都会在微博、个人空间和论坛等互联网信息平台中事先消极或极端言论或态度。如果能够在学生极端思想形成前期就能发现预兆,尽早进行思想教育和干预,就会很大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互联网新应用对思政工作方式的影响

传统思政工作方式比较简单,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集体教育,或者利用谈心方式进行个体教育。这些传统方式大多数是单项的信息传递,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不利于接收学生自己的想法,而且这种方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师生在共同时间和空间中组织这些活动。

学生对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也有抵触情绪,采用消极对待教师的工作,往往不愿意将真实思想反馈给教师,但是会利用互联网方式向自己社交圈子或社会公众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多数班级都会利用腾讯的聊天工具QQ建立自己的班级群,利用微信建立班级群,或者利用微博建立粉丝团等等互联网组织;还有一些爱好相同的学生会在利用百度贴吧建立兴趣群等社交团体。

尽管互联网应用广泛用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但很少有政工老师参与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种。首先是高职学院的许多政工教师缺乏相应的互联网知识,无法掌握相应的软件;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生在互联网社交中比较排斥政工老师,不愿意与老师进行真实的交流。

互联网交流方式克服了传统思政工作方式的单向信息传递和时空限制的缺陷,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学生实际思想动态的掌握程度以及更好的展开工作,因此政工工作者应该将这些新沟通方法作为思政工作的必要方式。

三、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善思政工作

思政工作者不光需要适应互联网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且需要从思维方式上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互联网思维在思政工作中的体现是以学生的思想需求为中心,利用互联网工具,充分发挥政工工作者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实现学生思想言行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为了有效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教育,政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能够熟悉使用互联网社交工具

使用互联网工具有利于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言论行为。当前许多互联网社交工具具有即时性,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和干预,不但增加了开展思政工作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也会减少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障碍。

2.建立学生互联网档案

由于互联网现在还没有全面实现实名制,许多学生可以使用匿名在论坛或聊天室发表言论,要全面准确的了解学生动态,必须建立学生的互联网档案。利用校园网管理技术[3]和网络行为识别技术[4]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并通过的数据库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学生真实身份和网络中的所有身份的映射关系,并且建立学生网络行为档案。

3.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和言论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表示,但这些数据与传统的文章或汇报不同,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只要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才能有效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5]。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对特定对象的行为、言论和情绪进行统计和预测,提高政工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敏感度,增加对极端思想或行为的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政工作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5 (3).

[2]刘慧瀛,程相喜.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

[3]代晓红.高校校园网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第7篇

>> 制造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前景 互联网+智能制造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化与“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以创新驱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互联网+智能制造” TCL转型互联网 “互联网+”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下的传统制造业 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战场 互联网思维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重要生产业结点 互联网金融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化 互联网再思考 互联网+企业孵化 互联网人眼中的互联网行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EB/OL].

.

[21]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报告[R].2015.

[22]孙林岩,高杰,等.服务型制造:理论、案例与分析[D].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论文,2007.

[23]孙林岩,高杰等.服务型制造: 新型的产品模式与制造范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21):2600-2608.

[24]杜向荣,胡明等.从“企业+互联网”到“互联网+企业”――基于传统产业转型与服务业升级视角[J].江苏商论, 2015(36):115-117.

[25]智能制造其是一种基础服务[EB/OL].

.

[26]安筱鹏.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N].中国电子报,2009-8-4(4) .

第8篇

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于此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及由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变革,被寄予厚望。

“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于政商学三界,“互联网+”均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中,互联网万能论似乎被部分人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把电脑、鼠标、网线加上,任何行业都可能创造出奇迹。与之相对,“+互联网”概念作为一种回应,其指向也颇值得关注。大多数持此论者,更多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看待。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时间莫衷一是。

一般而论,对“互联网+”的阐释,一部分人侧重于从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出发,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覆盖“跑马圈地”。而对“+互联网”的理解,一部分人是为传统行业和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活下去”、“活得好”乃至“越活越好”寻找出路。

两者都重视互联网,而观察其差别可以发现,“互联网+”有颠覆式、化学反应式思维方式的特点,比如对某些传统社会生活和经济业态产生颠覆性改变,如网络专车、网络送餐等。而“+互联网”具有改进式、外在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比如重视以互联网为新渠道和新工具,来提升和放大传统行业所累积的产品、服务、实体技术、品牌、文化等优势,从而改善自身效率和客户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站在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口”乘风起飞的路径选择,两者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又有着相互支撑的逻辑。

从本质上说,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关键就在于“+”号。“+”,无论放在互联网之前还是之后,都绝不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包装、甚或工具和平台,而是要用互联网对传统思维、结构、体制、业态进行深度再造。这才是“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意涵与根本目的。

经过30多年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总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当前,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双重挤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要实现传统产业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就必须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网约工;劳动关系;工伤保险;职业伤害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网约工”应运而生,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代驾人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者群体不断壮大,平台经济行业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选择之一。而较之于传统行业劳动者,互联网平台就业者则面临着较高的职业伤害风险。2020年12月,饿了么骑手韩某伟送餐途中猝死,最初仅获平台2000元补偿。在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后,2021年1月8日,饿了么对外做出回应:本周内60万抚恤金将交给家属。这一案件是整个互联网平台的缩影,外卖骑手为了增加订单量,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会罔顾交通规则,疲于奔命,这也是外卖人员频繁发生职业伤害的主要原因。外卖员猝死的案例背后,折射出互联网平台用工本身的潜在风险,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准入门槛较低,且平台没有相应的职业培训义务,这导致了互联网平台用工职业风险居高不下的同时,又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而互联网平台与就业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存在争议,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莫衷一是。因此当“网约工”遭受职业伤害时,当下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互联网平台就业者予以精准保护,而如何认定网约工与平台间的法律关系,如何应对职业伤害风险都是互联网平台用工模式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难以纳入劳动关系范畴

劳动关系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是劳动法理论与制度的逻辑前提,鉴于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关于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认定,应当通过对比互联网平台用工与传统用工的异同点来合理界定其法律地位。理论界对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关系认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传统劳动关系概念和判定标准的包容性极强,通过合理解释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仍在传统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之内。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新型用工劳动关系与现有的劳动法律关系存在本质区别,新型用工模式下用人单位包含平台企业和实际雇佣方两个主体,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关系中劳动者、互联网平台和雇佣方三方关系的实质已然分化了用人单位的功能。而民事合同关系中劳务关系也不存在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适用空间,其认为传统劳动法体系与现有的民法体系,都无法规制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实务界对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界定,由于尚无针对性的立法规制,因此法院仍以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第一条为判断标准,以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理论来界定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性质,将从属性作为劳动关系认定的核心标准。在此种分工模式中,由用人单位承担用工风险责任,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可惜的是,该文件法律位阶较低,尚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进而导致了实务案例判决结果的大相径庭。在2016年张勇诉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中,法院认为:“原告以兼职身份担任代驾司机,工作时间灵活,其是否提供、何时提供代驾服务均由其本人决定,原、被告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与之相反的是,在2016年广州怀宇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与林某劳动争议上诉案中,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怀某公司、林某签订的《司机劳动合同》中的合同名称、依据的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内容,可以认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除双方签订的《司机劳动合同》以外,怀某公司、林某之间的情形亦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确认劳动关系的规定。”二审法院认为:“原审判决,合法合理,且理由阐述充分。”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用工能否纳入现行劳动关系范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存在较大争议,但是这一理论障碍并不是解决互联网平台就业者职业伤害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不可因噎废食,进而我们尚需直面网约工平台用工的职业伤害问题。

(二)互联网平台用工职业伤害难以用工伤保险制度来保障

在现实中,互联网平台与劳动者之间雇佣关系不明确,一方面平台出于利益考量为了减轻责任,会声称其与网约工之间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网约工工作形式多样,可以是全职也可以是兼职,而在劳动关系之下一名员工只能缴纳一份社保,因此网约工为了能够身兼数职赚取更多报酬,往往也不愿意承认其与平台之间存在雇佣关系。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能否纳入现有的劳动关系范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从现有制度中很难将其以工伤保险制度加以保障。而平台的就业环境决定了平台就业者风险的高发性,其一旦遭受职业伤害,对互联网从业者及其家庭来说,将会陷入维权无门的境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解决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伤害问题刻不容缓。

二、工伤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一)工伤保险与社会保障

国家是由无数的个体联合而成的,而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着生老病死,个体的健康是国家健康的必要前提,当个体不健康时,国家作为主体需要为不健康的个体提供必要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与风险是相互依存的。具体而言,风险的承担会划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之上。这种风险的降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个体间的利益失衡,而利益失衡则会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化解社会风险则需要做到利益均衡,对应的举措就是要建立公平分配机制,而落实到劳动法领域中,社会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公平分配的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重要组成的工伤保险就是专门保障职业伤害风险的一项制度。现代职业伤害风险制度秉持保险机制与社会保护理念,工伤保险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基于雇主责任能力的局限性而进行工伤赔偿,其作为社会保险的一员,根本要求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安全与健康,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险应与劳动关系

笔者认为解决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是否应当相互依存的关键在于厘清社会风险之概念,风险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发展跬步不离。而社会风险则是一种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在一些情况下,现代社会风险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而防范社会风险需要平衡个体利益。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风险,而风险的承担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之中。不论是处于劳动关系之下还是非劳动关系之下,在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时,都应该由工伤保险所保护。因为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设立目的就在于分散社会风险,而职业伤害业已成为现代劳动特质下的必然风险,这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后形成的理性选择,受益者既是个体也是社会,因而对于风险后果也应当由社会承担。因此,职业伤害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已成为不言自明之理,而不应与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相挂钩。

三、网约工职业伤害应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畴的依据

(一)国外的立法经验

法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分类采取二分法,将其分为雇员与独立劳动者,其劳动法旨在规制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若认定互联网从业者与平台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即互联网平台从业者被认定为雇员,则雇员被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自不待言,反之则由互联网平台从业者自行承担风险。此种分类方式下对于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尤显不足。相比于法国严守雇员与独立劳动者的二分法,早在互联网经济平台崭露头角之前,数个欧盟成员国就已引入三分法,在雇员与独立劳动者之间设立了“类雇员”这一处于中间地带的劳动者种类。三分法框架之下,类雇员的职业伤害也由工伤保险予以救济。

(二)我国实践状况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年鉴》 出版价值 框架设计 编纂组织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34-05

Study on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 Compiling Organiz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Li Xinxiang Zeng Jing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et & New Media,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has high publishing value,such as preservation of history,revision history,scholarship,governance promotio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ervice for reality, complete in contents, scientific system, facilitate to acces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could set up the columns including the ann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articles, the annual development review, reg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major activities and the annual proj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dvanced model, Internet memorabilia, basic data, international data, annual book and argument, the appendix and index and so on. In the aspect of compiling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o well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clearing publishing ideologies, straightening ou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compiling team, improving the timeliness, operating the full media and full copyright,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writing entries,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marketing.

[Key word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Compiling organization

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无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系统、权威、连续出版的《中国互联网年鉴》,这显然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的现状不相匹配。可喜的是,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决定,授权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编纂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聘任曾静平教授担任编委会主编,并授权浙江传媒学院为《中国互联网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辑部固定常设机构[1]。本文拟从定位与出版价值、框架设计及编纂组织三个方面对《年鉴》工作展开探讨,向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求教,一并向社会各界诚挚发出共同开创《年鉴》事业的邀请。

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与出版价值

1.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

《年鉴》由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为系统、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发展史实,全面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集中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集权威性、时效性、指导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年鉴》不仅是一种工具书,同时也是逐年记载和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报告、年表、图录、书目、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索引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它是蕴含丰富、查检便捷的互联网发展信息库,为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导决策、开发、运营、教育、科研等活动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向国外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窗口,为世界了解我国互联网概况、开展合作与交流铺路搭桥,提供信息。其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互联网行业的同仁、文教学术界、科研部门、高校师生及广大网民。

1.2 《年鉴》的出版价值

中国互联网协会是由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对此责无旁贷。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需要梳理,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需要总结,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需要提炼。基于此,《年鉴》具有重大的出版价值。

“存史”。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年鉴》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史实,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修史”。将互联网载入国家发展史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应当把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进程载入史册。出版《年鉴》,就是要担当这一使命。

“治学”。构建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互联网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编纂《年鉴》可为拓建中国特色互联网创新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咨鉴,从而促进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资政”。总结互联网发展规律。《年鉴》可系统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的利弊得失、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总结提炼中国互联网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规律,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互联网发展贡献智慧。

2 《年鉴》的基本框架

《年鉴》框架的主体结构依互联网行业的内在特点及其从属关系来确定,拟设置下述13个一级类目。根据需要,一级类目下可设立若干二级类目,并以条目为基本单位。

年度概况。总体、宏观、简要介绍中国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

重要文献与专文。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第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第三,中国互联网协会及相关高层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

年度发展述评。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题展开年度发展综述与评论,并对每个主题的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作出简要盘点。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年度述评、互联网应用创新年度述评、互联网安全年度述评、互联网政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医疗年度述评、互联网政策法规年度述评、互联网新闻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商务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金融年度述评、互联网投融资年度述评、互联网工业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虚拟运营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广告与营销年度述评、互联网推广与普及年度述评、互联网反垃圾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农村信息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科普年度述评、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国际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版权年度述评、互联网影视年度述评、互联网文学年度述评、互联网出版年度述评、互联网体育年度述评、互联网音乐年度述评、互联网艺术年度述评、互联网游戏年度述评、互联网教育年度述评、互联网舆情年度述评、互联网公益年度述评、互联网学术研究年度述评(含年度机构、项目、学者、成果)、互联网行业自律年度述评、互联网组织与社团年度述评(含年度组织与社团)等,以上项目除特别注明外,均含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产品类项。

地区发展综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展开综述。还可对包括宁波、杭州、厦门、青岛、广州、成都、南京、石家庄、沈阳、济南、武汉、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概况作综述介绍。

重大活动与年度专题。主要介绍当年互联网领域内发生的重大活动和专题性事件。以2015年为例,值得《年鉴》作专门介绍的重大活动与专题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互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互联网+”战略、三网融合、传统媒体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信息经济、智能终端产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

政策法规篇。主要刊载当年出台的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内容。

先进典范篇。主要刊载互联网机构与人物。互联网机构包括典型互联网企业、年度互联网创业型公司等。先进人物的情况介绍包括全国互联网行业受各种奖励和表彰的先进人物以及逝世人物,有部分人物要做专条介绍。

互联网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对互联网年度发展作出梳理,介绍重点事件。

基础数据。一些权威数据,包括全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情况比较表、互联网发展指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互联网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等。

国际资料。专门介绍国际互联网发展动态及相关年度报告,包括全球各国互联网发展概况与总体趋势、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动态综述、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国际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启示、世界各经济体互联网程度排名等。

年度图书与论点。介绍优质互联网主题图书和优秀报刊论文、评论,前者包括新书简介、获奖书介绍、重点书介绍、专题书目等多种形式,后者主要包括互联网主题论文选粹、论文辑揽、论坛扫描、重点评论等内容。

附录。可以刊载与互联网相关的机构名录、排名,包括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互联网管理机构名录等。

索引。编制便于内容查阅的索引,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检索途径,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3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编纂组织

编纂出版《年鉴》具有重要的学术、出版、社会乃至经济价值,但要充分释放《年鉴》的出版价值,完成《年鉴》从框架设计到编纂出版的执行,离不开编纂组织。

3.1 明晰《年鉴》出版理念

编纂出版《年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年鉴》的从0到1,并实现持续创新,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

第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与正确性。《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互联网编年史册的年鉴,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资料内容要真实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第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及其他各种效益之间的平衡。

3.2 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编纂出版《年鉴》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明确参与人责权利,充分调动参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为此,编纂出版《年鉴》需要探索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出版单位等所有参与单位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形成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特征的新型文化企业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年鉴》工作。只有建立了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团结优秀人才参与其中,才能让参与其中的人橹努力工作,这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

3.3 加强机构与编纂队伍建设

《年鉴》主管单位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编辑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二级工作委员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具体执行部门是《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目前,《年鉴》编辑部设在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地设置采编室。

编撰队伍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撰稿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三支队伍。其中,学术委员会主要承担《年鉴》的框架设计与内容审定工作,撰稿委员会主要承担内容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委员会则具体负责《年鉴》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印制、发行营销、数据库与网站平台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通过《年鉴》,一方面汇集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开放式办《年鉴》的格局,汇聚专家学者和业内外人士的智慧,构建高端的互联网智库。

3.4 提高《年鉴》的时效性

年鉴作为信息密集的工具书,其时效性尤为重要,这也是年鉴优于其他工具书的重要方面。如果出版周期过长,其参考价值便会降低。据刘平一研究,我国年鉴出版一般要晚10个月左右,更有甚者晚出两三年[2]。这就提示《年鉴》要切实提高时效性。按照规划,《年鉴》是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出版周期为一年。力争在每年7月份公开出版上一年的《年鉴》,将出版滞后期控制在7个月。这就要求提高协同编纂效率,加快撰稿、编辑、审校、印制、出版、发行的节奏。《年鉴》刊载的内容要以动态信息为主,主要记录上一年度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同时辅以少量静态内容,补充历时性或背景性的资料。

3.5 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环境下办《年鉴》,要摈弃仅仅出版纸质版本图书的狭隘模式,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全媒体运营的格局。

从语言角度看,《年鉴》以汉语为主要语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版权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成熟时考虑出版其他语种版本。

从载体形式看,近几年内《年鉴》还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推出简本、平装本、精装本等不同形式),同时配以光盘。不过,在数字化环境下纸质《年鉴》应该是数字化《年鉴》的延伸,且只是《年鉴》的版本之一。为此,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综合规划,统筹建设《年鉴》的网络平台、数据库、资源库及自身的社交媒体账号。出版纸质版、光盘版的同时,要及时开通专门的中国互联网年鉴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乃至客户端。不仅要有图文形式的图书,还要有音视频的内容,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及大数据的形式创新,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一本互联网年鉴很难充分反映互联网行业的全貌。随着编纂队伍的壮大与保障条件的完善,未来还可以考虑推出分行业、分地区的系列《年鉴》,如《中国互联网年鉴・金融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教育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政务卷》《中国互联网年鉴・天津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浙江卷》等。如此,可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的互联网年鉴群。

3.6 精心选择条目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位。总体而言,《年鉴》条目选择要遵循客观性、权威性、典型性、实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忠实于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权威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典型性原则,是指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实用性原则,是指满足读者需要,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下,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

具体而言,《年鉴》条目选题要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热事必选,反映《年鉴》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主流,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这要做到“为大事、新事、特事、热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本质和发展主流,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所谓“新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互联网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特色的事。所谓“热事”,是指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

3.7 认真撰写条目

条目的撰写直接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和水平。《年鉴》条目撰写要做到:(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3.8 优化表现方式

《年鉴》栏目的调整、充实,既要保持年鉴的属性,又要突出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使《年鉴》不仅具有资料性、存史性,更体现信息性,努力做到常编常新。《年鉴》刊载的文献以综述、述评为代表的三次文献为主,同时兼顾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年鉴》应采用类型多样的资料,不拘泥于单一的文字,而是以条目文章为主,充分利用图表、大事记、书目、文摘、名录、照片等多种资料表现形式、兼收并蓄,以增强《年鉴》可读性。尤其是要重视图表和照片等非文字内容。图、表和文字三种形式各有所长,搭配使用,可美化版面、充实内容、扩大信息量。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示意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表格具有眉目清晰、直观性强的优点,可以省去许多说明性的文字;表格还可以逐年积累,形成系列,具有较大的统计总结作用。未来还可以考虑采用二维码链接、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信息隐藏等新技术来呈现《年鉴》内容。

3.9 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

年鉴类出版物在我国出版市场普遍销量不佳。《年鉴》出版要实现以社会效益为先的社会效益与济效益双丰收的格局,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外,还需要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践行社会责任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条件成熟时可设置专项奖学金、奖教金、奖研金,以奖励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发行营销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除了贯彻落实上述措施外,可以尝试:第一,强化总结与的年度特点、年度趋势、年度大事、年度人物,把《年鉴》变成新闻,增强社会影响力。第二,借助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平台,做《年鉴》的与营销策划。第三,借助广电媒体、网络平台举办《年鉴》活动等。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4号《关于授权编辑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函》(2016年1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17号《关于同意常设〈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的复函》(2016年4月5日)。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稳定;影响;应对措施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兴起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社会。我国以1987年9月20号中国的Internet之父钱天白教授发出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为序幕,互联网在我国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给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互联网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建设性影响

2.1 在政治方面,互联网提供了政府问政施政、民众参政议政的载体平台。

近几年,从中央领导人到其他各部委和地方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问政于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也相继建立了官方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构建起与民众沟通吸纳社情民意的新载体,形成了政群之间良性互联网互动,标志着互联网已成为政群互动议政施政的新兴平台。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及时准确公开相关公务信息,为民众解释解决各种问题,民众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参政议政,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民意对于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随着基层网民的增加,反映基层民众利益的呼声越来越大。民意通过互联网迅速汇集,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并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的政府决策,从而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能够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

2.2 在经济方面,互联网创造了新的经济模式——虚拟经济,规模影响日益突出。

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虚拟经济正做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较往年增长66.2%,在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占比达到6.2%。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加快了其他行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与相关产业技术相结合促使生产力迅速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降低,社会和谐稳定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 在文化方面,互联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新文化——互联网文化,其发展速度迅猛,前景宽广。

以互联网音乐、互联网影视、互联网游戏等为主体的互联网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文化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今的和谐文化建设更是使得和谐之风洒遍神州大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3.互联网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破坏性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危害破坏性影响。

3.1 利用互联网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其传播的信息容易鱼龙混杂、良莠难辨,已成为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破坏的重要方式。

在新疆动乱事件中,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造势,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误导普通民众,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2 互联网谣言,互联网假新闻给社会发展与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如:“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 、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伪造传播“47号公告”被拘15天 、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 、“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民众恐慌等。

这些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互联网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曾经误导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给群众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3 互联网赌博,涉及范围广泛,跨省甚至跨国,危害程度不可忽视。

如:2009年10月份河南郑州公安机关侦破的金皇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赌博案,2011年11月份山东烟台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跨国互联网赌博案等网络赌博,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

3.4 互联网传销、互联网诈骗事件层出不穷,给受害人带来了极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如:湖南爱可欣互联网传销大案。2012年5月份,在公安部的直接指挥下,多国警方联手摧毁一个特大跨国跨两岸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以QQ等即时通讯软件实施重大互联网诈骗案等网络案件。

3.5 互联网游戏尤其是以血腥暴力色情为主题的互联网游戏成为危害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因为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不能自拔而放弃荒废学业、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甚至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互联网游戏在带给青少年空虚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们迷失了自己的前进方向,甚至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继而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还有其他的一些不良及违法犯罪行为,目前,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都已在互联网上有所出现并实施,除了那些直接人对人的犯罪,如杀人、抢劫等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外,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犯罪形式,而且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犯罪形式。

4. 互联网对社会稳定影响的应对措施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当前最大的社会责任。

4.1 对于网民来讲,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要加强学习,加强认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随大流,充分认识到和谐稳定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始终相信党和政府,坚决不做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情。离开和谐稳定的环境,人民不能实现安居乐业,国家不能实现长治久安。

4.2 对于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放任网站从事非法经营,要认识到并能承担起其所负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及时发现有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信息,对网站服务进行限制以至停止服务,并及时上报互联网监管部门。

4.3 对于互联网从业媒体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媒体不可能离开制度环境、离开社会的要求而单独存在。在我国,鉴于新闻媒体制度的特性及媒体的性质,媒体责任的基本原则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报道事实,而不能以讹传讹,不能做谣言、假新闻的传话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授知识,弘扬文化,引导民众,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4 政府管理部门是互联网管理的中坚力量,政府部门长期扎实有效的互联网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实保障:

(1)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强化建设影响,消除破坏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为我所用; 挥舞得不好,就会伤及自身。政府部门开展工作也要两手抓,一手抓支持,一手抓打击,强化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面对新形势下互联网舆论环境的重大挑战,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正确认识和运用好互联网。

一是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社会公众对于新近发生事件和问题的观点、看法大都通过互联网集中表达,具有新近性、主观性、非强制性、公开性、易变性等特性,往往经历萌芽、升温、炒作井喷、持续炒作、降温平息等阶段[2] [3]。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改变反应过度、麻木不仁或不知所措的态度,把互联网当作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设身处地地为群众利益着想,赢得工作主动[4]。

二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互联网舆论危机出现后,能否发挥互联网正面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件处置的成败。处理互联网舆论危机,要学禹治水,重在疏导而非在捂堵[5]。针对危机的问题根源,第一时间公布权威正确信息,澄清民众质疑,是引导处置危机的不二选择。只有真正去解决群众的实际根本问题,才能赢得民心、赢得口碑,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6]。

三是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互联网阵地。政府部门相关网站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单位,安排专人进行更新维护,而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当互联网舆论出现不稳定苗头时,要及时强化正面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抵制不良舆论影响,牢牢占领互联网文化思想阵地。[7] [8]

(2)与时俱进,完善规制立法,为互联网管理提供法律支持[9]

道德与法律两部马车并驾齐驱,方能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立法机构针对互联网上出现的新问题要更新原有的法律概念和原则,进而要出台新的法律。

一是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统一互联网管理执法依据,确立互联网行为认定统一标准,并与已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逐步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组成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扩大立法覆盖面。针对《刑法》规定范围过窄的问题,将保护范围扩展到包括金融、交通、电力、医疗等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

三是重视对民众具体权利立法保护。互联网与民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应加大对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侵犯民众具体权利的立法保护力度,增设通过互联网实施的如互联网诈骗、互联网盗窃、互联网诽谤等特定犯罪罪名。法律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执行力,司法执法机关要针对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办案机制,规范办案行为,从而更加有力地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切实保护民众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具体权利。

(3)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互联网监管,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实行社会联动共管[10]

应对互联网要站在政府机关肩负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提高行政能力的高度,把互联网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主动应对新发展新形势。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完善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互联网维稳工作机制,并加强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机构组成的合作互联机制,通过互联网指挥平台,加深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工作互助。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

一、现代互联网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作为江铜集团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把握舆论的主旋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具有快速传播性、开放性等特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了对员工思想教育与管理的难度

互联网上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鱼龙混杂,其中虽然有一些积极正面的思想意识,能够对企业员工的思想造成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信息不可能完全过滤和控制,在众多的网络信息当中就不乏不健康的、负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对员工的思想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员工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加大了企业对员工思想教育与管理的难度。

(二)企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受到了挑战

在互联网络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员工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员工慢慢地成为了企业活动的主体,加入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来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例如,集体开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难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了。单向传播、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仅不能够产生积极地影响,反而还会引起部分员工的思想排斥,不利于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开放的网络使企业员工思想波动加剧

网络信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特征,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络,企业员工长期受到这种混乱信息的影响,其思想难免会受到影响。部分员工甚至出现了心情极度不安、浮躁、思想稳定性差等思想状况,对企业员工整体的思想态度和观念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作用,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互联时代下,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网络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全面化和综合化。同时,网络还能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让更多的企业员工都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吸引力

运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让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网络的感染力来吸引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三)网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交互参与优势

互联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不同于传统单向性和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传播方式,它能够让更多的员工发表更人的意见和看法,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领导也能够与员工通过网络沟通平台进行便捷的讨论互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具体来说,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增强网络意识,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质

网络信息量巨大,对员工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一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思想,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防止网络负面信息对员工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网络对企业员工思想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培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质,对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企业要鼓励员工通过网络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网络来掌握新的技能。同时,为了提高员工对不健康、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网络来创新工作方法,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二)全力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网站

企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网站来宣传思想政治知识,组织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使企业员工都能够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企业日常工作当中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站上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员工进行互动交流,拉近与员工的距离。把企业新的思想理论通过网站页面展示出来,及时让员工了解并接受。

(三)通过网络方式,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互联网络平台丰富多彩,通过互联网络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互动性,创新思想政治的工作形式,例如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互动交流工具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员工的喜好,选择适合企业的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化的思想政治形式,会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出色。

(四)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也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信息的报送机制和引导反应机制,把握舆论主旋律,及时引导员工正确认识网络上有损企业形象的负面信息。通过网络引导的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让更多员工接受健康积极地思想意识。现阶段,许多企业内部员工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内部的良性发展,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限制不良舆论的传播,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正在高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思想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要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素晓.网络时代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J].党史博采(理论),2011(10).

[2]于铁民.网络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2(11).

[3]万君民.信息网络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7(3).

[4]赵新华.网络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企业导报, 2010(3).

第13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网络论坛“群组”讨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企业环境、公司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企业文化网络等内容。在其构成的各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构筑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而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员工利用互联网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一、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环境是企业经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任何企业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不仅会很好地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往往还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去影响与改变环境。而互联网就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经营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在网站建成后,企业员工往往是第一时间访问到本公司的网站,所以网站的最早的反馈信息一定是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员工在访问本公司网站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比如产品展示的详尽信息、网站页面的色彩搭配等等。这些反馈意见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企业网站技术相关部门。经过采用,企业网站界面将会更加友善,从而给企业外部的访问者提供更深刻的印象。

企业内部同样也需要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一个融洽的内部经营环境离不开员工的密切协作。新的网络通讯软件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大大的加强了普通员工的协作。和传统的收发电子邮件相比,即时通讯软件(im)能更好的协助员工工作。这些软件附加的网络硬盘、语音视频通讯等功能更好的发挥了网络沟通高效与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企业内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bbs)的建立,为大众员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这些虚拟的论坛是展示企业个性、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工具。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论坛文章往往是以非正式、非官方的个性化表达为主。在论坛里无论是经营管理、客户投诉反馈、还是员工的心情展露、自我推荐都可以以匿名或真实姓名的方式发表。某个文章主题若是反映了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会引起更多的员工的参与进来(“跟贴讨论”)。热点话题总是居于网络论坛的显要位置(“置顶”),更容易让公司决策者门浏览到。这样,普通员工的意见,将没有障碍的传递到公司高层。形成一种企业大众员工与企业经营目标的良性互动,潜移默化中将扩大个体行为的遵守企业文化、规则、目标的自觉性,扩大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普通员工的思维粘性。

二、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价值观的再塑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强烈文化的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网络时代的企业员工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好的改造与再塑公司的价值观。对于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其发展需要员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则与这种要求不谋而合。互联网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开放性与共享性,这在目前流行的通讯软件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网络通讯软件大都嵌入了“群组”的功能,所谓“群组”功能是指很多软件用户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群组”中,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同时负责公司某一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构筑自己的“群组”既可以讨论项目的相关问题。或对公司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做有助于和谐的公司价值观念形成。

“群组”沟通功能的实现,强化了员工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形成团队观念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司的网络技术部门会有相关的网络监管人员,员工的言论会留有相关纪录。这种网络的监管,并不是要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而是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表达。

三、互联网对企业优秀员工模范作用的强化

企业模范人物往往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同样也是企业文化的象征。企业通过对其优秀员工事迹的宣传更能激励普通员工。新的网络技术,提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从方方面面强化了这种模范人物的作用。企业的优秀员工,可以通过开通blog,撰写网络日志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心得体会。公司则对其网络日志加以宣传。这样,普通员工通过访问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加深对其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且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向这些模范人物请教问题,提出自己对企业价值观念的理解。达到很好的互动。

网络日志的访问是没有国界的限制。在跨国公司内部,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不同所属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彼此利用英语等国际化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对母公司价值观念的理解。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原有的文化隔膜,形成公司全球化的价值理念。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企业的文化网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正式与非正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而这种自发形成,未经设计的非正式沟通系统,往往更能起到塑造企业精神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m].2004年第一版

第1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网络论坛“群组”讨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企业环境、公司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企业文化网络等内容。在其构成的各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构筑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而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员工利用互联网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一、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环境是企业经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任何企业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不仅会很好地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往往还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去影响与改变环境。而互联网就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经营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在网站建成后,企业员工往往是第一时间访问到本公司的网站,所以网站的最早的反馈信息一定是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员工在访问本公司网站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比如产品展示的详尽信息、网站页面的色彩搭配等等。这些反馈意见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企业网站技术相关部门。经过采用,企业网站界面将会更加友善,从而给企业外部的访问者提供更深刻的印象。

企业内部同样也需要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一个融洽的内部经营环境离不开员工的密切协作。新的网络通讯软件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大大的加强了普通员工的协作。和传统的收发电子邮件相比,即时通讯软件(IM)能更好的协助员工工作。这些软件附加的网络硬盘、语音视频通讯等功能更好的发挥了网络沟通高效与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企业内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BBS)的建立,为大众员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这些虚拟的论坛是展示企业个性、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工具。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论坛文章往往是以非正式、非官方的个性化表达为主。在论坛里无论是经营管理、客户投诉反馈、还是员工的心情展露、自我推荐都可以以匿名或真实姓名的方式发表。某个文章主题若是反映了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会引起更多的员工的参与进来(“跟贴讨论”)。热点话题总是居于网络论坛的显要位置(“置顶”),更容易让公司决策者门浏览到。这样,普通员工的意见,将没有障碍的传递到公司高层。形成一种企业大众员工与企业经营目标的良性互动,潜移默化中将扩大个体行为的遵守企业文化、规则、目标的自觉性,扩大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普通员工的思维粘性。

转贴于

二、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价值观的再塑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强烈文化的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网络时代的企业员工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好的改造与再塑公司的价值观。对于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其发展需要员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则与这种要求不谋而合。互联网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开放性与共享性,这在目前流行的通讯软件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网络通讯软件大都嵌入了“群组”的功能,所谓“群组”功能是指很多软件用户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群组”中,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同时负责公司某一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构筑自己的“群组”既可以讨论项目的相关问题。或对公司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做有助于和谐的公司价值观念形成。

“群组”沟通功能的实现,强化了员工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形成团队观念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司的网络技术部门会有相关的网络监管人员,员工的言论会留有相关纪录。这种网络的监管,并不是要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而是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表达。

三、互联网对企业优秀员工模范作用的强化

企业模范人物往往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同样也是企业文化的象征。企业通过对其优秀员工事迹的宣传更能激励普通员工。新的网络技术,提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从方方面面强化了这种模范人物的作用。企业的优秀员工,可以通过开通BLOG,撰写网络日志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心得体会。公司则对其网络日志加以宣传。这样,普通员工通过访问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加深对其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且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向这些模范人物请教问题,提出自己对企业价值观念的理解。达到很好的互动。

网络日志的访问是没有国界的限制。在跨国公司内部,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不同所属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彼此利用英语等国际化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对母公司价值观念的理解。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原有的文化隔膜,形成公司全球化的价值理念。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企业的文化网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正式与非正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而这种自发形成,未经设计的非正式沟通系统,往往更能起到塑造企业精神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M].2004年第一版

第1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taff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ternet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first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mployee performance appraisal of Internet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it.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对策

Key words: Internet enterprise;employee performance apprais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84-03

0 引言

①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形势,我国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在此情况下,落后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员工绩效考核水平来适应新的挑战。

绩效管理是互联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力和保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绩效管理在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员工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否做出科学、客观的员工绩效考核更是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已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为研究内容,以期通过研究,来解决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进而提升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水平。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

Nasrin Nikpeyma和Zhila Abed Saeedi(2013)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访谈调查,对全国各地医院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组织环境、绩效考核流程和绩效考核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Charalampos Amygdalos、Nikoleta Bara和Georgios Moisiadis(2014)提出了希腊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分为关系变量(性别、年龄)和变量(客观/主观潜力评价和通用对象的属性评价评估体系),就性别而言(男、女),这个变量可以有不同影响的属性要求同样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同等重要的;Duysal Askun Celik(2015)认为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管理者不应忽视员工的表现,而是应采取合理和科学的绩效评估,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进而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

赵军、廖建桥、文鹏(2013)在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一文中提出了绩效考核目的的影响效果可以从绩效评级、工作满意度、组织公平感、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方面得到体现;林小荷(2015)在创新、科学、简单互联网企业的绩效考核之道中提出绩效考核不仅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顾轩之(2015)通过对当代绩效考核发展变化、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作用、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评析,探讨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优化设计,提出对互联网创业公司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现有的专家学者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绩效考核的影响效果、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等方面,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研究依据。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绩效考核概念

绩效考核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绩效考核的概念也在变得日益丰富。对于本文而言,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员工个人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决策活动,以改善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过程。

1.2 绩效考核的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其考核的重点也不相同,为了更加清晰绩效考核的方法,本文对主要的几种绩效考核方法做了说明,具体见表1所示。

1.3 绩效考核的原则

1.3.1 透明化 绩效考核是针对员工职业表现而采取的一种评估行为,而为了确保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发挥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应将绩效考核透明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公开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内容,使员工了解绩效考核,从而消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满情绪。

1.3.2 可靠性 绩效考核是否能发挥效力,主要决定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因此,绩效考核应具备可靠性,确保在绩效考核时收集到的考评信息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信度。

1.3.3 全面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员工绩效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财务指标以及短期指标等层面,而是逐渐发展和延伸,并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在此情况下,为了准确和可靠地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就必须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将绩效评价的指标覆盖绩效水平的各个方面。

2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分析

2.1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面对不断加剧的互联网企业竞争,互联网企业逐渐将绩效考核作为提升员工价值的重要途径,并持续加强了员工绩效考核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将考核目标定位于员工绩效的评价,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而明确对员工的激励形式和激励程度,实现对于员工正向价值的促进和推动;在考核指标上,由于互联网企业属于服务类企业,因此,为了体现员工的价值,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加客观和实际的定性指标,如针对营销人员的客户满意度等,使得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可靠性大幅提升;在考核方法上,我国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并应用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借助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得员工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和有效;在考核过程实施上,受庞大且零散的员工发展情况所限,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基层部门最为严重;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我国互联网企业将考核结果的运用多是停留在员工的薪酬奖惩上,即以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奖惩的依据,这种运用方式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薪酬奖惩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

2.2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

2.2.1 考核目标较不合理

考核目标决定着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对绩效考核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并将提升员工价值、引导员工职业行为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而缺乏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在此情况下,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势必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长期发展的考核,受此影响,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处于一种“短视”的发展状态,从而使得员工绩效考核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员工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

2.2.2 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考核指标决定着绩效考核的效果。虽然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积极完善考核指标,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企业考核指标仍处于过于单一的状态,考核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定性指标则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这不仅不利于互联网企业客户资源的长期积累,也不利于互联网企业内部业务能力及成长发展能力的提升,受此影响,我国互联网企业的长期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束缚,进而不利于互联网企业长期发展。

2.2.3 考核过程形式化

考核过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员工绩效考核的实际作用。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考核过程形式化现象,对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甚至是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在这种形式化现象的影响下,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成为了一种表面文章,徒有其表而乏其实,不仅降低了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效果,也极大地浪费了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使得员工绩效考核难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2.2.4 考核结果运用不足

考核结果的运用是提升员工绩效考核作用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步拓宽,但是,仍集中于员工薪酬奖惩这一方面,并以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依据,在此情况下,员工绩效考核成为了员工阶段性绩效评价的工具,这种运用方式虽然使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薪酬奖惩变得更加公平,但是,考核结果的运用层次不足,缺乏更为有效地沟通和反馈,也并没有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实施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依据,受此影响,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势必难以指导人力资源的长效化发展,进而限制了员工考核结果的价值。

3 完善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对策

3.1 优化考核目标

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势必会受到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认知水平的影响,为此,在优化员工绩效考核目标时,应着重提高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以促使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战略化发展。

相比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变化较大,其战略发展的调整也较为频繁,因此,为了使员工绩效考核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发展,应加强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行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可靠性,并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分解,从而确定出当前条件下的绩效考核目标,以确保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可以紧密跟进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绩效考核在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积极推动作用。

3.2 健全考核指标

3.2.1 丰富考核指标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客户价值在互联网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在逐步加强,而过于依靠财务指标来评价员工绩效的方法势必难以满足互联网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丰富考核指标。可在现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进而实现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协调发展,并以员工岗位的实际情况,来差异化的确定与员工岗位情况相适应的考核指标,如对于研发人员,可以新业务贡献率、业务差错率来加以评价,而对于市场开发人员,则可以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和客户增长率来加以评价,借助这种健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员工的职业发展情况。

3.2.2 选用科学方法

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是健全考核指标的基础,也是提升绩效考核指标实际应用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健全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先进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和利用,可借鉴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等,借助平衡计分卡,使互联网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覆盖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而全面地衡量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以实现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客户资源、内部业务能力以及成长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长期发展。

3.2.3 强化过程监督

专职监督部门是提高员工绩效考核实施过程监督效力的组织保障,因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在内部组织架构中成立独立、专职的监督部门,可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抽调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加入到监督部门中来,进而有效保证监督部门的监督效力,避免监督不力的情况出现。

同时加大过程监督力度,应扩大监督审查的频次,还应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如投诉电话、投诉信箱等,由员工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投诉,进而发挥出广泛的员工监督作用,以全面提升绩效考核过程的监督力度。

3.2.4 加强结果运用

沟通反馈是实现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满意度的重要方法,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沟通反馈,使员工对绩效考评中的意见、观点可以及时地提交至上级管理层,通过沟通反馈来进一步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消除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对于绩效考核中发现的优秀员工,我国互联网企业应采取职位晋升的方式来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价值;而对于绩效考核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员工,互联网企业则应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将之作为员工培训决策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员工培训活动,以实现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促进员工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战略发展而服务。

4 结论

员工绩效考核是有效促进员工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以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着考核目标不合理、考核指标过于单一、考核过程形式化和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的问题;

②针对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对策,即优化考核目标、健全考核指标、强化过程监督和加强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

[1]顾轩之.互联网创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8).

[2]洪惠英.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2).

[3]黄黎明.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南宁J投资公司为例[J].大众科技,2015(04).

[4]姜浩.无形资产和竞争国际化程度对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13(05).

[5]林小荷.创新、科学、简单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之道[J].通信企业管理,2015(07).

[6]马雨慧.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初探[J].现代商业,2015(07).

[7]滕志文.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科技,2013(14).

[8]韦永存,曾品红.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其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3(04).

[9]赵君,廖建桥,文鹏.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10]周勇,陈柳青.价值观考核在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以阿里巴巴为例[J].领导科学,2014(23).

[11]Charalampos Amygdalos, Nikoleta Bara, Georgios Moisiadis.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 Greek Public Sector[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