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

旅游区景观设计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旅游景区是由许多景观构成的,而景观又是由景点组合而成的,因此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不同的旅游景区有着不同类型的景观塑造,进而来体现不同的区域风情,从而可知景观中既包含着时代的变迁,也演绎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它既有空间上的变化,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各种层次上的差异,塑造了各个区域景观的变迁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

2景观分类

旅游景区的景观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有的人从它的构成元素上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有的从性质上则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与人文景观,有的从艺术的空间上把景观分为大自然景观、园林景观、花卉景观、动物景观、人造景观、家庭景观,有的从空间的角度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等等。无论是依据什么样的方式与理论,景观的分类不可能十分精确,只能是一种大致的划分,是区域范围内的变动,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杨世瑜认为旅游景区无论怎样变化,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自然因素形成还是人类活动、人为因素形成,它都以一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空间、特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人类感知的形式之中。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景观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人服务的。

3景观设计

舒适的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至今我们都强调自然与人的相互融合、和谐统一,所以无论是在空间、素材、物体形态等配置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协调性、渗透性,注重环境对主观精神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都会进行适当的层次安排,优化各个空间的联系,使得整体意境及风格相互和谐,并通过借景、分景、组景等手法,使得景观之间、景观与环境相互融合。通过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客观上也尊重与保护了历史景观,让历史文脉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我们从景观发展的变迁可以知道,早期旅游景区的景观只是诗人墨客抒发闲情逸致的地方,更多的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堆积,没有更多的行为艺术上的塑造,寻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业时代的到来,为了带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量景观遭到破坏,也使得现代旅游景区中的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还有内容上的变化,设计风格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点,时代特色与设计手法相互运用,景观主题与景观形式相互映衬,生态意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社会的同时引入自然、再现自然,使人们在有限天地中领略自然的美妙。而文脉的延续与区域特色的介入也使得景观更富有表现力,各种空间的表达使得景观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美感,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渗透,需要形成可看、可触摸、可回味的时代符号,它是人类文化的沉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4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应用

社会的发展使得景观在设计上不单单是形式上的丰富变化,更多的需要内容上的充实,这就促使了文化元素的介入。文化元素的介入也使得景观在设计上产生了质的变化,设计内容与手法上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纵观周围的旅游景区,多种文化元素穿插在景观设计中,经过调查研究,旅游景区在设计中对于文化元素的运用通常以符号内容与形式的方式存在,它们又经过筛选、提炼、变形等方式运用到景观中的各个地方,在与旅游景区主题相适应的前提下做到整体上和谐,细节上深入。大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小到一个垃圾桶的设计,甚至是一个窗棂上的装饰,都有文化元素的参与。旅游景区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视觉效果来展现区域景观的文化魅力,以一种虚实相间的设计手法来呈现视觉的美感,以一种别样的设计方式带动着旅游业的前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5总结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动画设计;三维动画技术;漫游动画

一、旅游风景区景观漫游动画概述

旅游风景区景观漫游动画(后面简称“景区动画”)是景观漫游动画在旅游开发及推广中的具体应用,它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旅游风景区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进行数字化重建并使用视听艺术的手段展示出来。目前景区动画所用技术主要为三维动画软件+后期特效合成软件为主的工作流程并辅以其他影视技术,根据应用平台的差异还会使用网络流媒体、虚拟交互技术、3D影院放映等先进技术。

景区动画的主要应用方向为景区推广、景区规划建设、网上虚拟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如今有些景区已经设立了多媒体展示中心,使用虚拟现实系统或3D影院系统进行展示,本文所探讨的旅游风景区漫游动画设计是指首先满足此种需求的类型,这种应用类型要比其他类型受到的局限更小,更能体现景观漫游动画的特点。

二、旅游风景区景观漫游动画的艺术特点

景区动画能够将旅游风景区富有魅力的景观进行艺术化地提炼和升华,使得观赏者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旅游体验,提升了旅游风景区的审美价值。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笔者认为,景区动画主要在对旅游风景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1、超越空间约束,展现景区景观全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句说明了像庐山这样一个地形复杂,地貌特征丰富的旅游风景区中,无论游客身处何处,都难以将景区全貌了然于心。而在景区动画中虚拟摄像机却可以轻松实现对景区全貌的俯瞰效果。同时,一些例如莫高窟、故宫这些历史价值极高的景区,部分区域由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需要往往难以开放给所有游人或难以保持全年开放,而景区动画则可以弥补游客的这个遗憾。

2、超越时间限制,展现景区悠久历史。

有些景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能够展现给游客的景观往往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比如废墟古迹景区,这里国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圆明园,通过景区动画则可以将圆明园被焚毁前的原貌艺术化地还原出来,使得游客漫步于废墟之上时,心中浮现出当年皇家园林的华美盛况,产生灵魂上的震撼。有些景区的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产生独具特色的的魅力,如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等景观,游客往往难得一见,而通过景区动画,则可以让游客穿越四季畅游西湖。

3、连接现实与想象,传递景区人文内涵。

许多旅游风景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其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吸引游客前往的磁石。有一些景区则包含了优美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是景区景观的灵魂。通过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制作出的景区动画作品将会使游客更加深刻感受到景区的风景魅力。另外,有许多科普教育型景区也非常适合采用景区动画进行演示,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完全可以在景区动画中将地质构造形成的前因后果完美演示出来,例如上海世博会石油馆的《石油梦想》,完整地演示了石油从生成到开采到变成各种产品的历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旅游风景区景观漫游动画的设计要点

1、准确把握景区动画的艺术追求。

深刻理解景区动画与建筑景观动画的差异,避免对景区风景的简单罗列充分。虽然二者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相同,但是其创作空间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建筑动画的表现对象为建筑本身,为了使得观赏者充分理解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往往需要对建筑细节进行充分地展现,而这种功能性展示容易损害整个景观动画的节奏感和美感。虽然几乎所有景区中都会有人工建筑,但是对这些建筑的表现不能照搬建筑动画的表现方式,而应该更深入地挖掘建筑与整个景区景观的空间关系及建筑内在的文化精髓。譬如,对苏州寒山寺进行创作景区动画所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动人境界,而非让观众研究寒山寺的建筑结构。

2、精心打造景区动画的独特体验。

好的景区动画应深入调查游客需求,将优异的观赏体验作为创作标准。景区动画的观赏体验与景区旅游体验应该保持一致,但是不可以复制景区游览过程,而是应该遵循景区的文化主题,充分使用视听语言自身的优势打造在现实游览中无法满足的体验需求。毕竟,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整个景区的旅游体验。例如某些景区虽然自然风光迷人,却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点还是太少,如果采用景区卡通形象作为动画的主角,以儿童的视角去游览景区,就会使儿童对景区内各个景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游览中有了更好的体验。

3、恰当选择景区动画的语言风格

景区动画由于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动画类型,多数制作者之前主要从事建筑景观动画的制作,所以目前受到建筑景观动画的影响较大,而建筑景观动画目前虽然有了较长久的发展,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但是从整体制作水平来看有着艺术性不足的现象,许多作品流于模仿和重复。而景区动画则对艺术风格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各个景区风格迥异,不可以采用一套思路进行设计,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所设计对象――具体景区的特点来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来表现。同时,如果采用3D大屏幕播放动画,那么也有一些独特的设计要求,例如在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运动节奏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四、小结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将旅游风景区景观漫游动画各个方面一一探讨,随着旅游风景区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与旅游风景区进一步融合,景区动画设计会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其设计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成为旅游风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郑晓蓉.景观漫游动画的视听语言研究 [D].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6).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现状;创意设计

1.旅游景区景观的现状问题

1.1 认识不足,主题内容的空泛

旅游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主题的确立。主题代表着整个旅游景观设计。主题确定后,其后的各个环节便因而产生相应的意义。甚至经营过程中的主题推广等,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但是近几年来,在景观设计中,大部分的作品脱离了作品的主题立意,出现了内容雷同,没有把内容和主题联系在一起,如“欢乐谷”和“方特欢乐世界”两者均属于主题乐园,但是在内容上两者并无太大的差别,游客去那里玩是为了获得欢乐,对游客来说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游客不光追求感官上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主题公园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要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灵魂,才能牢牢抓住游客的心因此主题是设计作品的生命,内容是灵魂,是设计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1.2 盲目跟风,文化内涵的缺失

经济的增长,景区的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利益的熏陶还是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大规模的拆迁和改建工作使得景观设计具有强烈的盲目商业追求的特质。传统的街道空间被肢解、大量的自然生态被城市CBD所覆盖、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环境构筑物正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复古、崇洋的设计追求者,大量的亭、台、楼、榭及仿欧、仿日式景观构筑物无端频现。如宁夏银川的山寨“天安门”,到山西临汾的山寨“天坛”,再到江苏阜宁的“山寨中国馆、歌剧院”。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是必由之路,但盲目地模仿和复制无疑就变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亵渎。

1.3 定位不准,地域材料缺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建筑打破了旅游景区传统的面貌,钢筋混凝土取代草屋瓦房,高楼大厦占据人们的记忆。作为一种构成要素,地域性材料在勾联景观的功能、结构和形式之外,更应该深入发展。对地域性材料的研究,应该将其作为景区结构的一部分,一个重点要素。

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可以增添地域景观的独特性。除了景观建筑,园林小品等都可以运用地域性材料。传统认为,木材、砖石、玻璃等都是地域性材料,但这些材料的使用很普遍,并不能代表地域特色。优秀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一般需要考虑地理、技术、人文等诸多因素,构成景观的材料的选择与这些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域性景观的设计过程当中,巧妙地使用地方材料可以很好地突出地域特色与重点。

1.4创新不足,创意赋型雷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因此,景观创意设计领域得到高度的重视,旅游业发展之迅速,这就导致不同大量景观作品造型出现雷同的现象,无论是景观小品、雕塑、建筑、及其他类别景观设计都有所涵盖。当今旅游景区内雕塑形式的雷同,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我们看到的是面目雷同、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要么以腾飞、开发、向上为题材,进行不锈钢雕塑的制作,要么沿袭西方的雕塑,甚至是照搬“凯旋门”和“维纳斯”等知名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常见的“托球式雕塑”、“景区牌楼”等,如北京南海子公园牌楼和河北沧州公园牌楼,造型上却极为相似。因此在设计景观作品时,应力求保证景观的唯一性,景观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决景观创意设计的唯一性问题,有利于塑造地域景观新标识,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影响力。

2.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创意设计

2.1 创意是地域性景观发展核心

创意是在一个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的捷径,是一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超凡脱俗的重要方式,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好的创意是让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纽带,也是避免旅游产品雷同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想要获得好的发展,创意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显得愈加重要。创意能使一个景观作品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同类做品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创意的缺失己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一具有独特创意的景观作品可以撬动旅游整个市场。提炼概念性的旅游主题,推广旅游形象设计,乃至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吸引物策划,都离不开创意的发挥。旅游规划主题提炼在整个旅游规划创意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旅游创意思维的成果体现。创意在旅游景观主题定位与提炼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2创意景观具有比较优势

在旅游景区进行景观创意设计可以很好的避免景区项目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景观是具有新颖独特性的,他能将潜在的地域资源转换成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当地旅游景区的附加值,所以,创意的形成是旅游景区景观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创意是旅游景区景观主题定位的立足点。创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地的竞争优势,因而也是影响旅游规划开发成败的关键。

2.3提高旅游景区的认知度

对于旅游地而言,景观创意设计是特色、差异的体现,也符合游客认知中选择性注意原理。如果景观不具有独特性,不能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认知度,旅游景观规划必然是失败之作,旅游地也无法逃脱被淘汰的结局。运用地域性进行景观创意设计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景区景观创意设计基于自身条件的优势,是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具备其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价值,可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并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和切身利益,从而提高景区的认知度。

2.4 增加游客的归属感

当今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后,便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要求心理上的一种舒适感和美感,对于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创意设计来说,一般情况下游客会带着传统的审美观评价新的景观事物,更多的期盼景区景观能够符合当地传统文化,形式和布局都与传统一致,用传统来套用现在,结果可能会造成生搬硬套守旧的形式,失去原本有的功能。它们更多的希望保留传统,古为今用。因此,要在当地地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把文化转换成设计符号,进行景观创意设计,这样以来不仅对当地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而且通过一定的手法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从而增加了游客的归属感和新鲜感。

结语

在当今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地域性旅游景观创意设计十分必要。然而,在景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性特征一直伴随景区发展始终且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探索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植根于地域特色之上来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才能使得旅游景观具有独特而持久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原则;生态景观

Abstract: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design idea is ap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landscape. The goal i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to meet people's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as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scenic spot design.

Keywords: tourism scenic area;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旅游对于大众来说不再是奢侈的偶然,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提高,工作性质的单一化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通过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身心。大到某个国家的旅游规划与宣传(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再到某个区域、某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拉动(如拉萨、海南、马尔代夫等),小到山川溪流、地质公园、温泉度假等。现在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活动各具特色,无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观摩、一览风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盛,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化地传达景观美化,而且还要考虑景区的经济性、特色性、主题性以及可持续性。这就要求研究旅游产业的独特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景观服务。

1 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1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

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于景区景观的建设中,其目标就是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在协调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基础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2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体现景区的地域、人文特征

首先,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是景观特色的体现,设计中要注重尊重景区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其次,一个适宜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 充分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注意摒弃掠夺式的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自身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4) 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5)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创造丰富的景观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要尊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大多数的景区都是处于多种动植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个案分析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的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它的修建源于成都府南河污染的治理工作。整个公园呈鱼形设计,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在模拟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河流生态系统,展示河水的自然净化过程,唤起人们对水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在公园的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2.1外型设计因地制宜

活水公园所处地段人口密集,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不足300m,公园的鱼型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巧妙地将长条状外型有机地溶入到了狭窄的河岸地段。

2.2构思突出地域文化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是成都这座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的真实写照,活水公园体现出了这种亲水的关系,整体的鱼型设计突显出了鱼与水之间的联系,隐喻了成都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2.3充分展示自然生态的能动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

公园中建立了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旁边府南河的部分河水穿过公园,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植物塘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最终经过大自然的洗礼重归府南河,水由浊变清。尽管每天只能净化200m³的河水,但清晰、完整地演示了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污水净化过程。

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外形仿造了黄龙寺五彩池的景观,种有浮萍、凤眼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和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喜水植物,周边伴生有各种鱼类、青蛙、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充分地体现了对生态多样性的维护功能。

2.4 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

对府南河整治的提出缘起龙江路小学的同学给市长的一封要求救救母亲河的公开信,在公园的修建、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一个公园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2.5 积极的生态、环保宣传,具有教育意义

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育范本,公园的解说牌上,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大自然的力量,景观在带来美的同时,向人们传达出一种生态、环保的理念,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如今,活水公园已经成为成都市民活动、休闲的理想去处,公园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国内已逐渐有一些仿建的实例,如上海的梦清园、世博园西区的后滩公园等,都采取了生态净水模式,该模式还将在未来运用于更广泛的景区和城市建设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全球108个备选案例的激烈竞争中,成都活水公园是最早入选的案例之一。在世博园试运行的6b内,活水公园就吸引了数万人,人气颇高。该展例还是世博园永久保留的案例之一,随着世博园和后续参观人数的增加,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这份荣誉让成都活水公园名声在外,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成都、四川的生态景观建设,向更多的人传达生态环保的意识和理念。

3 结语

总之,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目标是实现景区的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对保持、加强景区的景观特色和质量,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 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 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 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 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 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 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 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 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 艺术百家. 2006(05).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6篇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环保理念的理解,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人口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等。因此,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及身心放松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与发展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不仅使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这一基础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今社会城市化的步伐原来越快,旅游景区里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后一方净土,承担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和净化污染的重要作用。将生态景观设计建立在生态原理基础之上的改良意愿,不仅仅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同时它可以更好的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正是当下希望完成极具优势的重要工程。

生态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做最少的设计这种生态原理的理念就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本质。在当今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要兼顾的大前提下,这种设计不仅能体现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旋律及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更能充分显示人与自然的合作与互惠的关系。

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 节约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可以持续发展,我们就毋庸置疑的要大力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就地利用一些自然林地代替人工草坪,用乡土草种取代外来草种,减少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这样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不仅达到了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自我调节。

2. 完善景区的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是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能动性的应变机制,其自身可以调节以维持稳定平衡。要将生态景观设计做到真正融入自然就必须利用其能动性做文章。例如,一个水塘没有外界干扰,其自身就会衍生出各种生物,昆虫、水藻、杂草等具有复杂关系的一个丰富的水生生态生物群落,如若能够有机利用自然界这一特点,那么设计必定会让人类在享受愉悦景观的时候真正的体会到自然的瑰丽与神奇,充分彰显已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关系。

3.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

如今社会城市化的步伐原来越快,旅游景区里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后一方净土,承担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和净化污染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具有职业到素养的生态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将其作为重要的保护对象,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健康的运作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为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

成都府南河污染治理工作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范。其作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的活水公园在成都建立。其整体呈鱼形象征着鱼水难分的生命寓言,人工的将其与周边生态相联结,给市民们展示了污水净化的自然过程,警示人们关注水环境的现状并加以保护。

1. 外型设计因地制宜

这座活水公园采用鱼形的整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地形来设计的,其处于人口密集,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很近,然而鱼形这一设计很好的将其有机的荣辱到了整个生态环境。

2. 构思突出地域文化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是成都这座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的真实写照,活水公园体现出了这种亲水的关系,整体的鱼型设计突显出了鱼与水之间的联系,隐喻了成都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3. 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

对府南河整治的提出缘起龙江路小学的同学给市长的一封要求救救母亲河的公开信,在公园的修建、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一个公园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4. 维护生物多样性

该公园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植物床组成,其中包括浮萍、凤眼莲、荷花、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多种植物,十分具有景观价值。府南河的部分喝水穿过公园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植物塘床、养鱼塘的净化系统,最终再次清澈的河水重新注入府南河。尽管每天净化的水量有限,但该主题公园很完善的演示了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污水净化过程。

结束语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7篇

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25;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71-02

一、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3.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4.自然生态原则

借自然之力,借水流、风速等自然力量,设计休闲娱乐项目;融自然之势,将地势、水势等自然形态融入娱乐休闲项目之中;得自然之神,借助溪流、树木、泉眼等自然现象的神韵而形成休闲项目。

二、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体系规划

1.川西林盘休闲

“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独特之处,川西农村中的林盘原生态聚落,可开发不同主题的休闲体验项目,能够带给游客文化、生活等多层次的细腻感受。

2.生态农业体验

主要包括中草药园、租赁农田、采摘农园、果林飘香、租赁菜地、家禽家畜认养、果林飘香、风车种稻、反季节瓜果类、田畦迷宫等。

3.农耕文化体验

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村居习俗、川西林盘以及与之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川西农耕文明的典型风貌。农耕文化体验主要为针对农业种植和农村节庆活动设置的游客参与农业劳作、收割,以及农事节庆庆祝活动等相关产品。

4.乡村田野观光

主要包括漂流家园、木盆漂流赛、湿地野营基地等,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渠溪流和泉眼,打造亲水娱乐、水产养殖基地、果基鱼塘、荷塘月色、茶花种植地、藤本植物棚、鸟语林、浆果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奇异瓜果棚、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等特色产品。

5.乡村体育运动

“乡村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本类项目主要包括山野露营、晃晃屋、自行车、乡村足球、乡村排球、乡村定向运动以及一些老年活动。

6.乡村保健养生体验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休养地、森林避暑胜地、青少年休闲农场、度假夏令营和留学教育基地、中老年休闲大学、绿色校园、保健避暑度假村、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

7.乡村购物

主要包括乡土手工艺品、新鲜农产品购销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小商品购物点、田园广场、跳蚤市场等。

三、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规划

(一)湿地景观设计

1.湿地的水流系统和植被设计。水流系统由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水塘、稻田、滩涂等构成,夏天为浅水湿地,冬天为泥沼,随着气候、水量的变化,其中的植物、动物发生交替与变化,景观也就明显不同。

2.人工湿地、芦苇地、池塘、稻田和水生植物等,通过多种植物搭配,形成以树、花、草为主体的多彩植物塘和植物床,组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并在这个湿地塘中形成串珠式的小水塘,可开展钓鱼、抓鱼和湿地游憩活动,并设置戏水池和生态堤岸,为游人提供戏水、亲水活动场所。

3.溪流。通过溪流形成水网,并在水流过程中设置水流雕塑,利用水的落差产生冲力,使水在一个个小石涡中回旋、激荡,形成具有活力的水流景观。池塘沿岸的典型景观布满有根植物和挺水植物。

4.按合理比例放养一些水禽和其它水生动物,通过生态调节,逐渐形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使得其中充满动物和鸟禽的生活气息,可作为人工湿地保护研究基地,并吸引游客观鸟等。

5.发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功能,对景区内现有的水渠系统进行治理,除了设计生态景观效果外,还考虑对农庄等场所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农耕文化景观设计

1.林盘

依托自然山水田园环境,构建以林盘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园为基底,以干路为骨架,以集中居住点统领,既具有浓郁川西传统乡村风貌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各组团彼此统一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川西林盘风貌,打造具有川西山水田园诗画般的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2.水渠

川西地区水域丰富,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好村落内纵横交错的沟渠系统,将渠系作为完整生态系统的的中心,保护水边自然景观和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体现水与人、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关系。

3.老民居建筑

川西地区部分乡村还留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们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作为与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元素,乡土民居更凝结了人们的记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这一要素,选取现状保存较好的老民居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4.其它景观

在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对水磨房等农家要素的乡土素材进行景观化处理,游客可以观赏了解其特色;对水堤、小桥等进行处理使其自然又不失景观价值。

基金支持:本文参考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天府乡村旅游景区总体策划》项目。

作者简介: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8篇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蜿蜒千里,运河沿岸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各具特色。随着“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如何合理改善运河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景观,提升运河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沧州段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规划范围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带的规划设计,主要规划范围为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的渤海路至海河路东西两侧,分界点设在运河两岸第一个街坊外缘道路,沧州市区内运河河道的总长约为13.7千米,规划占用地面积大概为11.7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跨越沧州市区,在主城区内由永济路、新华路、光荣路和解放路将南北运河景观带划分为三段,将南湖公园和人民公园两大景观节点与之连接。

二、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设计定位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景观设计要基于“生态、文化、休闲”三大主题。北段景观规划的定位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中段景观规划定位侧重于居民生活休闲,南段景观带规划定位主要体现生态科普主题。

景观设计要以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积极融入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要素,努力打造具有宜居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实用为一体的旅游景观。

三、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一)水景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就是水体。水体主要包含静水和喷水两方面。

在沧州主城区景观带上,南湖公园和人民公园内的湖水是最具代表性的静水。南湖公园依自然形态修建,湖水呈现出一种明净和祥和的视觉感受。人民公园的人工湖配备有人工堆砌的假山,营造了一种恬静和优美的意境,使人身心舒畅。

喷水因其动态美成为运河水景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在沧州市区的运河景观带上,在运河的西侧和解放桥的南侧设有一圆形喷泉,给游客带来动感的美的感受。

(二)护岸及沿河道路设计

护岸线的设计保持了其原有的自然弯曲,通过对两岸进行硬化处理,使其形成一定的囊状结构,在保证美学设计的基础上又能发挥较好的防洪效果。护栏及水上平台的设置,保障了游客在安全的基础上亲近水面,满足了人们观赏的需求。

沧州主城区运河景观带的沿河道路主要体现交通组织功能、引导功能及划分空间的功能。对游览道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满足游客游览运河景观带的需求,又要利用主路线将运河景观带的各个景观节点连接起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型和艺术性的要求。

(三)绿化种植

运河沿线的绿化种植通常要与河水的走向保持一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生态功效。主要种植的植物类型为列值,同时要配置一定的群值,构建一些新型的绿化带,植物种类主要以包括杨树、柳树、槐树为主,通过绿化植物的布置和种植,营造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

(四)建筑及桥梁

沧州主城区段的运河沿岸的建筑体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距离运河较近的住宅楼上装饰和运河相关的图案、灯饰,将运河和周边建筑有机结合。以清风楼、南川楼为代表的仿古建筑,增添了运河两岸古朴典雅的美感。

桥梁是连接河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设计造型优美的桥梁结构,也能给沿河地带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位于光荣路上的彩虹桥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造成的钢筋混凝土索拉桥,其配备的霓虹彩灯在夜间桥梁上的灯光闪烁,成为夜景中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四、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主题景观节点分析

(一)生活休闲为主题的景观节点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段的核心重点体现的是生活休闲。位于中段的南湖公园是沧州地区最大的自然水域,是运河景观带上一处十分重要的景观节点。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005年政府开始进行南湖改造建设,沿南湖周边修建了驳岸,构建了亲水平台,清除了湖底的淤泥,修建了南湖广场及环湖公路,设置了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等,成为市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节点

沧州运河段景观带设计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沧州市文庙是明初修建的梁架斗拱结构的古建筑,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建筑遗址。沧州主城区中段运河东岸是沧州幞头城址,散布着众多古建筑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解放路运河至交通大街之间。在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景观带规划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沧州地区的古文化特色,充分展现运河的怀古情结,打造沧州运河古文化景观。

(三)景观带夜景照明设计

沧州运河景观带上,夜景不仅有自然朝霞、落日夕阳及月色,还有路灯、照明等。沧州市主城区段运河的景观照明主要利用多种照明光源,滨水景观夜景照明依据冷暖色照明效果进行了不同设置。对于桥梁树木利用了小范围的泛光灯进行照明,进而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运用

1 地域文化的简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是指人们经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区域聚落群当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在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

2 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 统一原则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紧密相连,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中,地域文化的运用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统一整体性原则,毕竟景观设计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间或环境,而是对整个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设计,地域文化无论是体现在景观小品、道路设计,还是在水系植被、景观建筑的设计上都需要达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

2.2 传承原则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是延续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需要继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全面创新,也就是说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注重保留当地文化中固有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向观赏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质朴纯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2.3 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我国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动旅游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3.1 植被设计

在我国海南地区有着纯天然的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海南的呀诺达风景旅游区则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完整地保留了景区内的植被结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间,景区利用粗壮的圆木设计的木栈道能够让游客直接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同时木料材质的栈道又与周围的雨林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致。另外,在旅游区内还对植物的层次分布进行精心设计,譬如说棕榈树、槟榔树与乔灌草错落分布,极具层次感,在木栈道的拐弯处还特意种植三角梅等颜色亮丽的植物,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凸显海南带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 水系设计

在云南省的苗族风情景区当中,设计师结合当地特有的梯田与生态湿地等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喷泉等大型水景,为了能够将景区内的景观串联起来,在各个村寨的连接路径上挖设了许多小水渠,通过将浅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细流引入水渠当中,形成了贯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苗寨质朴清新、紧密相连的地域特色。

3.3 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与旅游风景区完美结合。由于当地处于我国客家文化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当中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黄色的砖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产之地,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通过和工匠不断的反复研究琢磨,对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并将其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之外,从远处看整个景观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与身后的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4 景观小品设计

旅游风景区内的景观小品和装饰铺设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当地盛产火山岩和蕨类植物,在呀诺达旅游风景区内的矮墙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旺盛的蕨类植物与独有的火山岩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矮墙充分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让平淡无奇的矮墙立刻变得生意盎然。

4 结论

总之,风景旅游区想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工建筑与其完美融合,坚持完整一体化原则,打造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并且利用景观设计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简述了景观多样性、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和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并指出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当中。

近年来,旅游地的形象建设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树立正确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当前,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来指导旅游地形象建设是一种倍受瞩目的创新方法。

1 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论旅游地的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41.

[3]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英)曼纽尔·鲍德-博拉.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刘琴.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3):26-28,19.

[7] 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2-64.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旅游地;景观设计;场所依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鉴于当前旅游地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多蕴含在景观生态学中,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已有的概念体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景观指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它由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相互作用的斑块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在广泛和一般意义上可把景观理解为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水、植被、动物及人类活动的完整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异质性的自然综合体。旅游地景观设计(或称为旅游地景观规划)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上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进行的一种规划。

1 场所依赖的基本概念

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场所依赖的反映。围绕着场所依赖,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3个概念:1)恋地情结是人与场所之间形成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系是人对地方的关系、感知、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2)场所感知是人与自然以某种美妙的体验为中心的结合,这种感知和意识往往集中于某些地点的特别设施,带着强大的情绪和心理联系,深刻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使得在该地点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似乎都充满了意义;3)场所依赖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从概念的描述进行分析,3个概念基本一致,包含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描述的是人与地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是人与地的感情联系,强调这种感情联系的来源,如价值观、认知等。

2 基于场所依赖的旅游地景观设计

2.1 旅游地景观设计应考虑场所依赖

对某个场所产生依赖的人会对这个场所贡献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场所依赖是产生重游的主要动机;场所认同的增加会减少休闲者付费使用资源的反感,会增进对该场所管理费用支出的认同。因此,旅游地景观设计所营造的景观场如果能够使游客产生场所依赖,或者能够进一步加强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游客将会贡献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并产生重游动机;同时,推行门票提价和维修改造部分区域也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反之,如果景观设计不能使游客形成场所依赖,则不能吸引游客重游;如果景观设计降低了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则会导致游客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游客会选择另觅游憩之所;对于已经形成较强场所依赖的游客,原有旅游地的变化会使其感到愤怒,甚至会组织起来对旅游地的维修改造进行抵制。旅游地景观设计营造的场所依赖与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同理,对于旅游地的社区居民,更应该考虑到他们对长期生活地区的场所依赖,谨慎设计,以获得社区的支持。因此,不管是待开发的处女地,还是已经成型的旅游景区,景观设计一定要考虑场所依赖。

2.2 以场所依赖理论指导旅游地景观设计

2.2.1 将场所依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指导思想

在景观设计前,应先完成前期策划,确立项目的主题和完成市场定位分析,只有确立了项目的定位和主题,才能确定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向,才能进行项目景观的概念设计和后续工作。项目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以及景观设计指导思想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场所依赖。对于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应充分考虑社区已有的场所依赖,使其开发不受抵制;同时,应考虑如何才能使将来的游客形成场所依赖,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此外,对于拟进行维修的旅游地,应充分考虑已经形成场所依赖的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感受,使维修工作能顺利进行;同时也要考虑景观设计吸引新游客的程度。在适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景观需与建筑、场所融为一体,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同时景观可增加建筑的品位与内涵,建筑和景观等人工符号加深场所感知,逐渐形成场所认同,进而使游客形成场所依赖。

2.2.2 前期调查工作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调查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流程中,景观设计之前有前期调查阶段,设计方应做好以下工作:了解土地自然特性、发展因素和策划营销报告,总结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这些工作是搞好景区景观设计的前提。引入场所依赖理念后,前期调查中需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评估项目,具体包括社区居民的场所依赖水平、历史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和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只有充分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场所依赖水平,才能使景观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并带来预期的收益。

2.2.3 具体设计工作考虑场所依赖

景观设计要塑造场所依赖,首先必须进行场地分析,即在景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地脉,指地形、气候、植被、水土等自然要素)与人文环境(人脉,指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第二,进行主题定位,即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旅游景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炼出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此主题就是旅游景区景观场营造的依据。第三,进行功能分区,旅游景区功能分区涉及两个层次,一是游览区和旅游服务接待区的划分,二是游览区和旅游服务区内部的细分。第四,景观要素规划设计。在场地分析时,要评估旅游地的地脉和人脉中对哪些游客具有场所依赖以及场所依赖的强度;在主题定位时,要确定能增加游客对旅游地场所依赖的主题;在功能分区时,要根据旅游地内场所认同、场所依赖各自强度的不同;景观要素规划时,虚实景观要素的布局也要考虑场所依赖强度的差异。总之,在上述4个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场所依赖以及如何形成新的场所依赖,把场所依赖作为具体设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2.2.4 对场所依赖水平进行整体评估

景观设计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评估。当前场所依赖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存在场所依赖水平的评估手段。很多测量方法都可用于场所依赖水平的整体评估,即对指导思想具体设计施工、景观设计之前景观设计之后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整体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不断强化游客对旅游地的场所依赖。

3 结语

遵从自然、因地制宜、源于文化、考虑市场、适度设计、注重社区和人性设计等旅游地景观设计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旅游地景观设计实践中。随着景观设计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景观设计研究也不断进步,应该将场所依赖这一新理念引入旅游地景观设计全过程。这就要求将场所依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前期调查工作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调查,景观设计实施注重塑造场所依赖,进行场所依赖水平整体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将场所依赖的基本理论运用于旅游地景观设计,提高游客重游率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张琴.旅游景观设计及其文化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2-3.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简述了景观多样性、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和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并指出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当中。

近年来,旅游地的形象建设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树立正确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当前,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来指导旅游地形象建设是一种倍受瞩目的创新方法。

1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wwW.133229.cOm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论旅游地的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41.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英)曼纽尔·鲍德-博拉.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刘琴.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3):26-28,19.

[7]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2-64.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3篇

2.1 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势[1]。

2.2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势。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

附图

式中: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 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completion

2.3 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势。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科学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与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 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目前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科学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与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 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理论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内容,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如果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与景点、景区与景区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与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交通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 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研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与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理论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旅游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分析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研究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网络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研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与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研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研究策略的应用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论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将旅游资源点看作是具有可扩张性发展的能动主体,实现这种资源的扩张价值则需要克服以当地基面特征和资源本身竞争力两要素所决定的阻力来完成。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则特定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得到体现,其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对阻力面的分析得到预测和调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旅游阻力面的研究可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实践中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设计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旅游地阻力面的论述仅仅是该理论初步的提出和探讨,在模型的构建和因子的选择上仍有待完善,而其意义则需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附图

图2 旅游地阻力线图

Fig.2 The equal resistance side

附图

图3 五大连池格拉球山景区的阻力面空间分析示意图

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side between the central beauty spot and Gelaqiushan in Wudalianchi

【参考文献】

[1] 徐海根.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9-37.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4篇

1 生态旅游概述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赛巴洛斯?拉斯奎林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时有两个方面含义:指所有观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强调所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可以理解为以休闲放松娱乐为目的的自然环境旅游加上更深层次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构成了生态旅游。它的提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核心,颠覆了从前自然界是人类的附属品,人类可以任意改造自然、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的错误观念。

传统旅游遵循工业革命的思维模式,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旅游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用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理念支配旅游资源。如何设计利用这些景观资源是决定整个生态旅游走向的关键。作为专业性强、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采取双向责任制的模式。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者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做出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计划,不应该以人为的方式破坏景区自然人文风貌,对于设施的建设也应以与景区整体协调和谐为标准,在资源利用上尽量本地化、节约化、无公害化。同时旅游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也要承担起保护者的职责,尽量减少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

2 生态旅游中的景观设计

旅游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充分的展现旅游景观整体的观赏价值、历史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更好的实现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旅游中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生态的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做最少的设计,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对景观设计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①生态旅游的景观设计是做生态化的设计: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整体性和客观规律,注重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尽可能的做到不扰乱生态系统和谐,杜绝景观污染。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原有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原有景观地形,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对一些人造设施,尽量减少因施工使用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化的设计目的就是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来建设一些服务设施,如用枯树木材来搭建休息区;也可以运用低耗能的技术解决景区交通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减少人工痕迹,例如景区的道路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取代突兀的混凝土和人造石阶。总体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少而精的设计出对自然人文资源干扰最小的旅游产品。

②景观设计的情境化要求:生态旅游是种深度旅游产品,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的时候,通过人与景观的互动参与其中,融入景观甚至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景观的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变成人性化的观赏过程,在特定的氛围中达到游客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的效果。例如游客在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中总是乐于参与各种类型的民族活动,此时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的人文景观之中,而不是走马观灯置身事外的欣赏观光。

③当地居民社区参与景观设计:生态旅游活动的展开是依托与当地居民社区进行的,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居民社区对本地景观资源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参与意识愈发强烈。通常生态旅游区都是在偏僻不发达的地区,为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谋取利益也是生态旅游的优势之一。在景观设计开发时应该邀请当地社区参与,加强双方的沟通是避免利益冲突的方式。并且人文景观作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居民社区息息相关,本身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就是具有长久魅力的旅游景观,当地居民的参与维持了景观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传播了民族文化,这也是对景观保护。

3 生态旅游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旅游景观的设计规划还处在摸索的过程,这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景观资源的浪费,或多或少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意。

①景观的真实性问题。在设计人文景观时背离本地原生文化,引入外来人文景观,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对其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设计,导致景观缺少设计依据失去地域特色,真实性大打折扣,破坏了人文景观资源。例如古城丽江大量引进外来人口,致古城主体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猛烈攻击,当地原汁原味的古朴气息文化已不复存在,商业气息弥漫整个古城;为了丰富地方景观资源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刻意的营造人文景观,伪文化的人文景观频频出现,如河南周口和甘肃天水“共享”伏羲、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争夺”舜帝。游客感受真实的风土人情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目标之一,排斥一切非自然的认为造作的东西是本能的反应。

②自然、游客孰重孰轻?我们强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原则,但不少景区把握不住量和度,过度的人文关怀将游客的需求视为重中之重。如在旅游区域大量修建服务设施,获得了经济利益,满足了部分旅客的需求,但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不能任意改造自然来满足自我需求。笔者认为,我们是客大自然是主,我们要懂得作为客人的礼节,在景观设计规划时尊重自然把干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崔莉. 旅游景观设计[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2]印开蒲.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宇宏. 景观生态旅游规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旅游区景观设计范文第15篇

“行游”――行,走也;游,观赏,品味。旅游行游是指游客在景区中的游览活动,它主要是游客以风景景观的沟通与交流。游客通过与风景景观的沟通与交流获得旅游美体验。行游是一个完整的游赏审美活动。――游客对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的一次“观光活动”。这里所说的“观光”,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行游中对景观的“景框式”观照。

在水利旅游风景区中,水利工程景观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作为游客观光审美的“感性实体”,游客在行游中体验自然风景的魅力与人类创造的奇迹。所以,水利旅游行游对景区内的景观等级要求较高,水利旅游行游所追求的是旅游景观的冲击力。可以这样说,在景区内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看点”,就不能进行行游方式的旅游美利用。

一、水利风景区景点调查与评价

旅游景观评价的总体标准是“美”,因为,如果不美,那就成不了“景”,也就不足以“观”,所以,从词源上来说,所谓景观就是指值得观赏的可以成为景的物体。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合关系,与人的心理情感有着结构的同构关系,与人的目的、理想有着内有的或显或隐的同一性。

旅游景观不同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景观,它不偏重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具美学的性质。根据张法《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审美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将旅游景观的审美评价确定为:从美的类型的典型性利用性,美的质料价值的比较性,形态规模的大小及周期性三个方面作为考量。《旅游景观审美评价赋分表》①如下:

①陈昌茂《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

依据旅游景观单体评价总分,将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等级指标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30-44分。

以景区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为背景,在普查资源的基础上把景点标识出来,并进行审美量化评价。根据评价分值,对一个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等级排序,这既是旅游景观评价本身必须的工作,也是进一步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美学依据。

二、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是一种复合景观,所以在建设水利风景区时,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它的审美性,在建设上要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在旅游活动的组合上强化旅游美特征,这是我们所说的旅游美利用。

旅游地的物质结构主要由五个实体构成:山、水、林、气、筑。景观就是这五个实体独立的含义和状态或者变形;景观通过组合,而成为景点;景点经过“游线”的组合,结构地成为了景区。

旅游景观规划是按照旅游美体验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简言之,就是将能够吸引游客并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景物、景点,从游客的角度和开发的角度,即以游客审美和开发效益两者统一的角度来利用:四级、五级旅游景观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景观”,作为审美质料,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而利用;一、二、三级景观通常作为审美背景来利用。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在景区内游览观光,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和建设者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才不使景区显得单调无味。根据风景风景中景物评价,水利风景区要按主从关系进行设计――突出统一性与整体性。用中国美学的观点,就是“中和”。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说,“中”以突出中心点来突显特点,“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和”就是针对如何处理主与从的关系来突出整体结构。

(一)以水文景观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要凸显文化特征,特别是水利风景区中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要满足视觉等感觉器官的需求――“文化景观化”,不能抽象地、学究式的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要按审美的要求,使文化转化成为审美对象――文化景观;其次,在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以地质地貌为根据,针对景点的观赏性,优化景点的布置与形式,尽量少建人工设施,以避免破坏自然的完整性。

(二)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在设计上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为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审美元素,要融入美化环境、美化生态、美化家园、美化生活等现念。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不仅仅局限于防汛抗旱,还应该从审美的角度、从旅游的角度、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等方面,用旅游美学理论指导建设,特别是强化旅游美的利用方式,创造旅游美的质料,充分体现工程与水体的和谐、工程与周围自然的和谐。

(三)以人造景观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要考虑人造景观与环境的协调,与水体的结合。要考虑是否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水利深厚的水文化、地方文化与人造景观风格相结合。对于以人造景观为主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风景景观主题公园上,把握主题公园的设计与水利风景区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观光等于景观,避免水利风景区的破坏性建设

在建立风景型景观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即观光等于景观。观光就是观景,它的美以景观为承载对象,自然景观以自然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要从景观的等级来决定是否开发观光游。不要把观光错位为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