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

现代化教育特征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篇

北京师范大学 肖 川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人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以高等教育为例,其开放式办学有4层涵义:一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加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高校校际之间横向联系,对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学校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资源上要互通有无,科研上要联合攻关。现代化教育强调博才教育,而这种教育需要学校内部各专业、学科、系与系之间的相互协作、成龙配套。三是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开放。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其它行业之间要加强联系,要了解他们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要帮助他们培训人才,更新知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并从他们那里取得必要的支持和有益的实际知识与经验;还可以与企业、科研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经常化的固定联系。四是对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开放。

(三)现代化教育是立体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采取立体的教育途径,遵循立体的教育原则,通过立体的教育方法,实现立体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和谐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一教育思想只能停留在思想家们的理想中,而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强健体魄、广博深邃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人。现代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的培养,以发挥整体功能,形成整体优势。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对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反馈调节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不管考试试题是否科学,是否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就要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同志认为,当今创造型人才奇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采用了单一的统一考试、材、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育过分规范化了,因而导致千万人统一的思想方式,人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被抑制。我们认为这是很有

道理的。因为过分规范化的思想体系,只能是演绎的,而不是革命性的。(四)现代化教育表现在教学上具有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上,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性的发挥,并以学生身心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又依靠学生的智能提高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对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大胆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高等教育,其教材的更新周期日趋缩短。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避免学科划分过细,要适应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和学科之间横向渗透与综合的大趋势,提高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在课程设置内部结构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3.在教学方法上,在提倡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要更加强调对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组合,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2篇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以高等教育为例,其开放式办学有4层涵义:一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加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高校校际之间横向联系,对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学校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资源上要互通有无,科研上要联合攻关。现代化教育强调博才教育,而这种教育需要学校内部各专业、学科、系与系之间的相互协作、成龙配套。三是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开放。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其它行业之间要加强联系,要了解他们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要帮助他们培训人才,更新知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并从他们那里取得必要的支持和有益的实际知识与经验;还可以与企业、科研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经常化的固定联系。四是对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开放。

(三)现代化教育是立体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采取立体的教育途径,遵循立体的教育原则,通过立体的教育方法,实现立体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和谐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一教育思想只能停留在思想家们的理想中,而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强健体魄、广博深邃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人。现代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的培养,以发挥整体功能,形成整体优势。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对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反馈调节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不管考试试题是否科学,是否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就要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同志认为,当今创造型人才奇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采用了单一的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育过分规范化了,因而导致千万人统一的思想方式,人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被抑制。我们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过分规范化的思想体系,只能是演绎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四)现代化教育表现在教学上具有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上,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性的发挥,并以学生身心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又依靠学生的智能提高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对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大胆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高等教育,其教材的更新周期日趋缩短。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避免学科划分过细,要适应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和学科之间横向渗透与综合的大趋势,提高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在课程设置内部结构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3.在教学方法上,在提倡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要更加强调对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组合,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观念 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社会在摆脱旧的形态时所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整体进程”。这个进程不完全是自发的,而且是人为的,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促使社会变迁的进程。“教育观念”指人们对教育的心态、价值、思想的观念体系。“教育观念现代化”可直观的理解为:有目标有计划地促使人们的教育心态、价值、思想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变化,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人为性。这并不是说人们能随心所欲地确定某种教育观并促使教育观的如此变化。而是说这个变化过程的目标及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择和计划的,是选择和计划的结果。这基于教育观念变化的规律性及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中的一部分。教育观念现代化一方面受教育现代化中其它方面,如:教育物质及制度层面现代化,内容及手段层面现代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再且,教育观念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中的主要内容又是其前提、基础。在最终意义上,教育观念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第三,教育观念现代化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构建现代的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外来的及新生的教育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并将其整合为现代教育观念体系。促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是现代的教育观念的操作过程。即既对传统的、外来的、新生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继承、改造、转换,又促使现代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逐渐居支配地位。这两个方面虽密切相关,但仍可以相对地区分。

二、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化特征

所谓理性化特征是指现代的教育观主要是人类的科学理性精神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的结果。传统的教育观主要以经验、信仰、非理性或不成熟理性为精神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据此建立的教育观的知识基础是不严密不稳固的,而以此获得的教育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是低效、高浪费的。这与现代化发展追求精确、高效、合理、秩序化的大趋向不一致。因而现代的教育观必然有新的精神基础,即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是人与文化长期相互作用的可贵的产物;也是近现代科学发展在人性中最珍贵的作用成果。它追求精确、清晰,由此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合理的目标和合理的行为方式。在人性内部结构中,科学理性精神能激发推动和规范人性的其它方面,如情感意志,从而丰富人性本身。当然科学的理性化特征并不是说科学理性精神是现代化的教育观的唯一的精神基础,而是说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人性中的其它方面也是现代的教育观的不可缺少的精神基础。再且,科学理性精神在构建现代的教育观与人性中其它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说其它方面如经验、非理性要受理性精神的规范。科学的理性化特征要求现代的教育观逐步消除传统教育观的模糊性、经验性,逐步追求合理、明确、实用、高效的教育观。现代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及现代教育应用理论的发展便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二)独立性特征

所谓独立性特征指中国现代的教育观与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观、与其它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观不一样,强调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建构教育价值观指导思想的独立。建构现代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必须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道路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中国的国情及其未来发展作了科学分析才提出这一理论。因而它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基础、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行动的基本原则。因而在构建现代的教育观时必须以它为指导。第二,现代的教育观在现实基础及价值内容的相对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必然地深受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正是以输入大量的别国的教育观念来开始建构现代的教育观的。这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是有必要而且有其积极成效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中国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别国的现代的教育观在中国的移植。这一方面因为国情不同,适应它国的教育观念不一定适应我国。其次因为别国的现代的教育观本身并不完善,已经显示出其内在局限性。如美国教育中对个性的过分张扬和日本教育对个性的压抑等。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国际领域诸多大学都在推崇通识教育的议题,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在国际教育领域获得话语权,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1]。(二)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可以视作为具有给个性化特征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素养等内容,在学科知识学习从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选课、自觉完善,以促进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三)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国教育领域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在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将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即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同时又具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工具,应用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够明显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动都能够体现其中存在的功利性。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从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为主要形式的乐舞活动一直存在,为满足各种活动的乐舞活动需要,音乐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二)审美性特征。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教育也经历巅峰发展时期,受到封建文化礼制的约束和制约,礼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西周时期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强调“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质”,音乐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个体行为方式,融合个人教育观念,内在心理、观念意识、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能够体现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现本体作用,在体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性特征,以实现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特点

(一)自然化特点。音乐教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作用,古代音乐教育活动为自然性活动,歌舞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体现音乐教育的自然化特点。(二)社会化特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为途径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社会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也愈加明显[3]。遵循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要引导学生能够契合社会需要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主要学习目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古代音乐教育体现的主要思想特点。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乐教育将教育对象作为关注点,教育对象自身的音乐形式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存在差异,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构建方向

面对内在艺术性特征的挖掘渠道的尖锐问题,通过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看,音乐的艺术性特征体现在民族性、文化性与传统性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中表达出来的,成为当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探索艺术性特征的挖掘应立足于社会层面,从民族、人文、地域性艺术特征感知社会音符,最终形成音乐文化艺术性特征的体验过程。这既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立足社会美,进行内在人文性、民族性、文化性、传统性艺术特征的深化、挖掘的根本路径,也是全面发展学生内心情感素质、人文素质的关键。

一、文化层面的艺术性特征构建作为新目标

音乐与文化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高校音乐教育中针对艺术性特征的探索应围绕社会环境进行科学构建,探索音乐文化内涵的艺术性特征、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等方面,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艺术性特征的品质。这既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重点,也是艺术性特征挖掘与探索的全新目标,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的深层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推动作用,满足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对社会文化、人文、环境全面关注的新要求[2]。

二、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挖掘的新重点

1.传统民俗特征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传统民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艺术特征较为明显。从音乐角度来看,传统民俗音乐主要体现出古典的艺术气息,同时伴随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气魄,诠释音乐的传统性艺术特征。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针对艺术性特征的深化与挖掘,传统民俗特征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音乐所彰显出的艺术氛围、艺术情感更具多样性,能够阐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关于音乐的理解,表达出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现状的内心情怀。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形势,艺术性特征的探究注重于民族、传统两个方面,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成为高雅艺术的代表,间接引导学生理解高雅艺术的意义。而传统民族特征中体现出的是民间音乐具有的通俗而不低俗的艺术内涵,将其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体会的全新重点,可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多元融合与发展之路建设。

2.地域性音乐特色艺术性特征的融合

地域性音乐特色表现出地域风情以及地域人文,能够客观表达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现状。从地域性音乐的整体特征来看,音乐风格往往体现出欢快、激情、沉稳等特征,客观展现地域人文情怀注重的方向。高校音乐教育总结地域性音乐特色,并将其内在的人文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划分,确立音乐教育中的艺术特征的融合与发展。为音乐教育带动学生人文认知视角的全面形成,提供多元性人文艺术特征的保障作用,学生不断加深音乐的理解[3]。不同地域的人们关于音乐的理解角度存在不同,内心的追求能够在音乐中得到体现,在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表现出关于社会环境的赞叹,,因而地域性音乐所蕴含的艺术性特征集中表现在社会人文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高校音乐教育和地域性音乐特征积极引导和优化学生社会环境与社会人文的认知心理,紧密融合内在的艺术性氛围,促使学生感知社会艺术的观点、能力的不断强化。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探索能够面向社会、面向环境、面向人文特征。

3.民族音乐内涵的艺术性特征的渗透

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给当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积累深厚的基础。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内涵表现出的艺术性特征更为明显。民族音乐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并且表达出民族意志与民族追求,作为现代音乐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提供明确艺术特征的引导与挖掘方向。针对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将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怀的表达、民族梦想与民族追求的心理作为重要结合点。积极融合、渗透音乐教育的精神、情感陶冶等艺术性特征,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引导与发展的方向性更为明确,造就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理念的艺术性品质。针对民族音乐内涵具备的艺术性特征,将民族情怀的培养、民族精神的深化、民族梦想与民族追求心理优化作为教育新重点,促使民族音乐教育内涵的艺术性视角能够得到广泛认知,最终将民族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情怀发扬光大,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深化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标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品质全面提升。

4.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特征的体现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性要素进行深层构建。民族传统音乐中表现出的民主性、传统性艺术特征较为具体,蕴含的古典优雅、庄重大气的艺术内涵较为直观,音乐蕴藏的语言艺术特征更为清晰。在传统民族音乐中,语言具有的基本艺术特征在于押韵,并且还伴有情感语言的深层表达,促使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4]。而在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性特征中,能够充分体现民族内心情怀及民族精神的渴望与需求,音乐风格往往体现于恢宏大气和婉约古典两个层面。高校音乐教育融合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性特征,深层探索音乐教育的语言艺术,促使音乐语言引导学生艺术性心理认知程度的作用更为直观,满足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发掘与体验新目标和新要求。这是从微观角度认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艺术性特征的关键,诠释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品质化发展,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和谐音符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构建的新方向

1.“和谐美”作为艺术特征体验的主体方向

社会“和谐美”的心理体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表达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内涵深层挖掘的关键点。这不免让很多教育工作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和谐美”具体定义是什么?就字面而言,“和谐”就是社会环境中各项因素保持积极促进、全面融合,进而促成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发展[5]。高校音乐教育将社会和谐构建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全面挖掘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要素,涉及人文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积极拓展音乐教育中的“社会美”的认知视角,打造高校音乐教育素质发展新要求与新目标。针对“和谐美”的艺术特征体验的主要内容,以社会生态和谐体验、社会人文情感体验、社会多元文化氛围体验为主要方向,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立足社会发展环境,系统引导与激发内在美的艺术欣赏视角。这是有机深化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重要观点,发挥音乐教育的内心、思想、意识真实引导作用,优化过程更为明显[6]。

2.“人文美”表现出艺术特征因素开发的创新性

社会和谐“音符”的构建与挖掘,关键在于和谐因子构建,社会人文因素作为社会和谐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社会“人文美”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落实方向。“人文美”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人文环境中蕴含的内在美,主要体现于人文情感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在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感,而人文情感说明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方式。高校音乐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社会人文作为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关键,高校音乐教学应不断加强“人文美”的关注力度,同时全面挖掘“人文美”的艺术性特征。通过音乐教育中社会人文因素的内在美,在陶冶学生内心情怀的同时,充分引导民族精神、民族品质的理解。促使音乐教育进行社会和谐构建的推动作用,并深层陶冶学生心灵,突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重点,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发掘从单一的音乐角度向多元社会角度方向转变[7]。全面升华高校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感知社会的艺术美能力,艺术体验角度也逐渐向社会环境层面深入。

3.“生态美”体现艺术性内涵的构建与完善

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重点在于生态环境氛围的构建与打造,将社会生态发展作为社会和谐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挖掘艺术性特征主要以社会环境因素的艺术性为重点,强调将环境中的“生态美”作为艺术特征体验的关键性要素,强调社会环境陶冶人的性格、内心发展的作用,并且产生人的社会情感的环境陶冶作用,促使社会生态与社会心理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直观体现,积极优化学生心理、情感素质。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挖掘内在艺术性特征的关键点,也是创新点所在,重新诠释音乐教育的内在深层含义中的艺术性特征,激发高校音乐教育关注学生内在心理的方向,实现优化与陶冶学生心灵的艺术性新方向。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回答,也是深层解读音乐教育内涵中艺术性特征的关键,“生态美”的关注能够从内心与环境角度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

4.“人格美”成为艺术性人格特征构建的新要素

引导高校学生对社会“人格美”的认知,作用与意义不仅局限于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扩展美的体验角度,在发现自身的内在美同时,能够体会社会和谐美的氛围。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并不应局限于开发学生音乐能力,还应将体会音乐、体会心理、体会环境作为重要因素[8]。积极影响学生的内心人格构建,从社会性艺术特征角度深层优化学生感知“美”的心理,达到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因素的深层挖掘。众所周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一种疑惑,人文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怎样能从实际落实角度进行挖掘。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人格美”,积极优化学生音乐艺术体验过程以及心理感知艺术的视角,促使学生从心理层面认知音乐教学中蕴藏的社会性艺术,促使音乐教育积极影响学生人格构建,同时熏陶学生的社会人格。这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挖掘过程融合社会和谐因子,积极引导学生艺术性人格,体现音乐教育中的人格艺术性新特点,解答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关于艺术内涵的认知缺陷。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探索,关键在于放眼社会发展环境。以社会的环境美、生态美、人文美为根本,全面挖掘音乐文化体现的民族性、传统性、人文性、文化性艺术特征,促进音乐教育的人文引导、艺术心理的培育、社会环境的感知作用的全面强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挖掘与探索能够真正实现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环境,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品质与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蓉.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组织形式探微[J].音乐创作,2015(5):192.

[2]张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基于辽宁省部分高校抽样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25.

[3]殷婕,王华彪,杨丽娜.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30):129.

[4]米永盈.音乐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4(4):262.

[5]李莉.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J].音乐创作,2014(3):118.

[6]杨莉.高校音乐传统教学创新及发展方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53.

[7]邰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以江西高校音乐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5(12):193.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6篇

一、大学生代际特征

(一)实用、功利、理性

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总体发展倾向于积极、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在学习与生活中较为务实,在面临选择时也会出现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国家、个人和集体利益时,仍然能够顾全大局从国家、集体角度考虑问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生活领域、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这些体现在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时,更加务实更加倾向于寻求现实的目标,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因此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视野更加开阔,接受新知的能力更强。

(二) 个性十足,抗挫能力不足,自我意识强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喜欢追求时尚。这些孩子们大多受到家长较多关注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思想上又不喜欢太受约束和管教,因此他们充满着很强的优越感却又有很多人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如若在学业上受到阻碍、爱情上受挫等,往往不能正确的对待,难以承受造成心理失衡现象,甚至做出不可预知的事情。另外,90后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往往会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等,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 大学生代际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 关注并把握大学生代际特征

每一代大学生,每一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不一样,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所遭遇事件所处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也不一样,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代际特征。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对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高校辅导员,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和正视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正确进行把握,为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 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90后大学生成长于更为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更为多元自主。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对系统理论教育活动缺乏兴趣,更倾向于双向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更具怀疑精神和敏锐的创造性,不再唯权威唯教科书为唯一。因此,要对这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课堂为主教学场所课内外相结合、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从单一到多元、从认知到人格、从理论到实际等等,符合大学生际代特征。

(三) 发挥代际特征的优势

每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既包含了其成长的优势,又存在着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高校辅导员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取长补短,发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同时努力弥补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使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和均衡发展。

(四) 促进代际特征全面综合发展

在大学校园,每一代大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虽然各代大学生处于不同的校园空间,但彼此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把本时代大学生代际特征作为一个发展的大背景看待,也就是把它放在与其他各代?l展相联系的视角来全面综合的考虑本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 大学生代际特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

(一) 充分发挥学校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学生代际特征如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应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很多优点,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完整、重视专门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目的明确计划性强等等。如今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科学和学科转化、由权威向双向互动转化、教育形态向制度化体制化转化等等。今后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候更加注重间接、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校园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利于传播正能量而且学生易于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开放性和适应性

当前代际特征下的大学生典型特点是强调自我表现、珍视个人自由、注重民主参与、注重实用与追求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适应学生代际特点,又要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

(三)重视共识性教育

在多元价值共识并存于同一时期的现在,新生代大学生代际特征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价值共识,即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问题。我国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和发展的基本趋向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不断深入并践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个性;气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体育文化教育下,要将青少年塑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现代人,使受教育者成为今后与社会所需要相结合的成员。具有智能与体能,意志力各自律能力的个性特征。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和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个人效能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良个性的特征。

二、研究目的

根据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应从宏观上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体育的个性特征。在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从微观上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更好地教育人,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查阅整理资料方法:查阅积累加工的中外心理学资料、学校体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对比研究。

四、分析讨论

研究本题个性特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世界上每个个体事物都含着个性和共性。个性是事物具有自己的特征,是世界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共性使事物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有机的整体。在个性与中,个性是相对的,共性是绝对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我车车体育个性教育的特点,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为理论基础,所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表现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形成为个性本质特征,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每个人个性性格差异,总会打上自己的心理特征的烙印。

1.研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个性的分析:

(一)我国学校体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人体素质的个性特征,因为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由几十个兄弟民族汇合起来的。我们民族勤劳、勇敢,具有光荣的传统,在体育文化教育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身体经营活动习的实效,在练身中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民族品德,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动静结合养身之道,延年益寿。

(二)我国学校体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受教育者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的个性特征,在体育教育中奠定坚实的共产主义思想,以“体”为中介,以“育”为目的,把增强体质作为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批判西方的体育不注意社会体育的道德,以残忍、暴力的方式竞争,以冒险精神为崇高的个性。

(三)我国学校体育具有改革开放的体育个性特征。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建新世纪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教育也要改革传统教育中不符合远大目标的以及运动讲究快节奏实效,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研究学校体育教学主体修改牲的新理念。

(一)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学校体育上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体制,这个体制也是一个纵向系列高功能立体式的结构,它一方面增加了学校体育内容的运动自由度,另一方面激发家庭,社会对每个学生体育教育能力的选择。这就充分体现出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能为自己设计终生体育锻炼观点,承担社会责任的体育能力。

(二)在国家教育法规上也述明:学校体育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九年制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提出:“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而提出来的,这任务充分展现出青少年在体育课堂活动的广阔天地里尽情地欢尔,在各种活动项目的身体练习和竞争中能充分地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地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都得到展现和发展。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导向中,将教学的主体指向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社会心理认为:学校体育运动必须通过学生独立的行为来完成。研究学生体育修改离不开运动、修改是在体育运动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他们在较为广阔的运动场上,尽情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把思维与体力、知识与技能、负荷与体质紧密相联、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充分说明体育教学过程中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受到社会教化个性运动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特点:它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老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个教学特点,也正是教学中进入社会教化系统的过程。

个性的社会化,是靠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进行的。社会教化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社会教化过程的主流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教育学生个性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合格的社会成员,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进行个性的社会化教育不仅是以个体意志为转移,而带有强制性。在学校体育教育制度下,在老教师教导下,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个性自觉化和个体能动性,并具有体育中的社会的运动机能和精神文明的特征。

学校体育活动有较广泛的个性社会化和人际关系,体育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对抗性,竞争性和密切的协作性,他们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都能在体育运动的生理负荷、心理负荷、社会负荷中展示出来。

(五)体育教育教学对气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修改在体育教学中心理活动的动力就是气质,气质是心理一种类型,它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行为活动的一种方式,在体育教育的长期训练下气质是可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发展。

五、结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体育教育是具有民族的传统体育,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受社会主义祖国和为新世纪建设的教学进行不断开放的体育个性。

2.我国学校体育的法规中明确规定: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3.学校体育教学在主体上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

4.创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修改资料体系,积累体育修改教育科学参考资料库。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范安平.教育基础心理学[M].航空工业出版社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学习者特征; 以人为本; 资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晓宏(1965—),男,甘肃正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是党员干部教育手段上、思路上的一大创新,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深入基层的体现。在近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规模宏大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员不爱学、学不懂,培训没人来、走过场,资源不合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胃口”等等。为了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

凡是教育活动,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就必不可少,它是学习内容设计、活动设计、方法选择和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来进行的,又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和网络院校的远程学习者有很大差异,因此,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不仅对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选择资源及其表现形式提供依据,为其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提供指导,为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帮助,为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

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特别显著的象征和标志。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其学习者年龄差距悬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学习风格千差万别、学习行为主动鲜明、社会背景大相径庭等等,据此,笔者认为应从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征,如图1所示。

一、原有经验特征

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学习者获得特定(新)知识的基础,即学习者在学习特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时,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状况。[2]只有全面了解了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符号的认同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不同,对信息符号的认同也存在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识的学习者对同一事物或符号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共同认可,有的则大相径庭。农民群众更倾向于认同具有本地文化的、与自己知识水平和经验层次相当的音频符号及视频符号材料,相对来说,党员干部对各种符号的认同程度更广更宽。现今,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相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如听觉符号、视觉符号等。我们应在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和开发教学资源,特别应重点开发视听混合型的“本土化资源”。

(二)原有知识和经验

任何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之上,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准确获取影响很大。目前,大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有着丰富的劳作经验,但观念落后,知识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因此,根据共同经验原理、重复作用原理和“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把教学起点设置得稍低为好,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情况逐渐提高,对同一教学内容应开发出几个层次的、多种编码形式的版本,供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学习者选择,实现弹性学习。

(三)思维和认知分析

虽然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受农村视野的限制,其发散思维能力较低,大多数人认识事物是被动接受,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思考、经常训练,其生活阅历丰富,对熟悉的内容理解较深,尤其是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较强。所以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也可适时地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并伴随一些信息反馈和问题答疑,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态度和交往能力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点不假。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不经严格考核的非学历教育,主要通过提供先进的文化、卫生、科学等信息资源,以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提高其创业致富的本领。[3]可见,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乐意主动的,其在三种模式下的学习态度都较为积极。再者,作为成人,他们的交往能力较强,这将有利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准备充分时, 他们会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分配合适的学习时间,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学习心理特征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9篇

1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远程教学形式,它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1]。现代远程教育属于远程教育形式的一种,是教育事业发展中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性、革命性的教育模式,其最具有象征性的特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在空间和地理上永久性分离,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发展已经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为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如BBS、聊天室、E- mail 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方式都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领域。

2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2.1开放性

指对教育对象、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场合、教育时间的开放。任何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可参与其中,冲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者年龄、户籍、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满足了社会大众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弱化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概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自主的学习平台,真正实现了资源公平化和教育公平化。

2.2多样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多样性体现在学习者类型特征上,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特征体现在个性与共性方面,即相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在年龄、性格、心理、认知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的学习者中,年龄层次不齐,认知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者种类的多样性,是现代远程教育顺利实施和开展面临的比较严峻的挑战。

2.3教学形式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在中国几千年的教与学中,以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普及,并被逐渐的引入教学领域,使教育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形式转变,更加凸显了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式,依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性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4知识共享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的内容有: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2],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传统教育中,教材是学习者最直接的学习资料,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总处于被动地位,即教材怎样选,学生怎样学。而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可通过网络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源,如观看一些名师专家的讲座,或是学习网络教程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其次,各大高校在校园网站上都会开发精品课程,教师或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实现知识和资源共享。

3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3.1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与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符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时间、地点、空间和内容选择上给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进行意义构建,极大地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3.2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终身学习意识的构建

知识的快速更新,给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学习中的一个阶段,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需要不断地扩充新的知识,才会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各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是适应不同学习需要层次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3.3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新时代下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虽然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诸多优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但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并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结合,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且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3.4现代远程教育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远程教育以课程资源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知识的传播者仍然是教师,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构建的效果,所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和传统教学不同,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特征更加复杂,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每个教师自发的进行自我提高的过程。鼓励教师开发远程教育课程,对教师的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课程高质量的保证

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过程和自身情况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因素,课程资料是学习者通过远程的方式学习和情感交流的唯一依据,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如在学习网上教程时,由于视频的不清晰或者其他原因,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上传于征集远程课程资料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尽量给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4.2教师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大量软件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由于远程教育对象复杂,决定了教师教学的特殊性。在我国的教师培训中,注重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其他专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只是简单的应用层次要求这就必然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提高远程教师素质,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4.3正确看待现代远程教育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内容、设施和评价机制等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现代远程教育给社会所有学习者带来的知识信息化是不容忽视的,学习者在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习时,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远程学习,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效果。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0篇

>>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体验经济与“互联网+”内涵及比较 浅析“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及意义 教师教学自主:内涵、特征及策略 “互联网+”内涵浅议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幼儿教育教学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特征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上商贸中心的特征与优势探索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本质、影响及发展策略 论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内涵\特征及策略 论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新课程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微课程教学法内涵及发展特征分析 当代教学评价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新兴互联网业务特征分析及网络优化策略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特征及防范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5]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12.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1):3-10.

[6]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教育研究,2013(10):95-102.

[7]吴式颖.马卡连柯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4.

[8]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

[9]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10]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3-12.

[11]Georgescu, M, & Popescu, D.2015, 'How Could Internet Of Things Change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E-learning & Software For Education, 1, pp. 68-71, Education Source, EBSCOhost, viewed 6 December 2016.

[12]Funder,D.The Personality Puzzle[M]. New York : Norton,1997.

[13]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1篇

关 键 词:乡土美术 现代教育 意义

乡土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蕴含着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的思考,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结合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因而,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教育,充实了学校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

乡土美术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意味着一个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的人格的健全和完善”。①通俗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高度统一,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教育理想。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的现代或未来社会,人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和选择的机会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交等非物质活动,人们必需具备健全的大脑、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而美术教育则能实现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价值。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美术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构成的;或曰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乡土美术带有典型的原发性特征,它传承了原始艺术,同时作为团体艺术而成为其他阶层艺术的基础和渊源。因此,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民间美术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同时,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教育共同构筑了美育思想体系,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

乡土美术教育补偿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失衡

经济信息时代,现代美术教育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如电子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因特网等等,增加了电脑绘画、计算机制图以及各种各样的电脑设计软件等教学内容,传统美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引发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冰冷的、唯美的审美哲学思想却不同程度地滋生。学生整日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转贴于

美国作家约翰·莱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的确如此,精神需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

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陶艺、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崇高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乡土美术教育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20世纪10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结合西方的美术教育特别是法国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辉煌也带来局限,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滥觞以来,当代艺术从‘视觉革命’到‘观念革命’‘惊世骇俗’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和体制。”②世界教育趋势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各民族国家文化资源的源本化开发和利用。人类是各民族在不同地域衍生成的各种社会组合体,进而人类的文化也表现出特殊知识系统的多重性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文化的优化与知识的创新创造了极大可能,从而体现了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的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也包括了文化方面的竞争,我们应当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既要弘扬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也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总之,乡土美术教育,是完成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的,也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注释: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2篇

关 键 词:乡土美术 现代教育 意义

乡土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蕴含着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的思考,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结合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因而,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教育,充实了学校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

乡土美术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意味着一个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的人格的健全和完善”。①通俗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高度统一,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教育理想。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的现代或未来社会,人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和选择的机会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交等非物质活动,人们必需具备健全的大脑、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而美术教育则能实现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价值。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美术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构成的;或曰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乡土美术带有典型的原发性特征,它传承了原始艺术,同时作为团体艺术而成为其他阶层艺术的基础和渊源。因此,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民间美术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同时,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教育共同构筑了美育思想体系,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

乡土美术教育补偿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失衡

经济信息时代,现代美术教育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如电子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因特网等等,增加了电脑绘画、计算机制图以及各种各样的电脑设计软件等教学内容,传统美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引发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冰冷的、唯美的审美哲学思想却不同程度地滋生。学生整日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美国作家约翰·莱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的确如此,精神需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

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陶艺、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崇高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乡土美术教育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20世纪10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结合西方的美术教育特别是法国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辉煌也带来局限,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滥觞以来,当代艺术从‘视觉革命’到‘观念革命’‘惊世骇俗’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和体制。”②世界教育趋势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各民族国家文化资源的源本化开发和利用。人类是各民族在不同地域衍生成的各种社会组合体,进而人类的文化也表现出特殊知识系统的多重性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文化的优化与知识的创新创造了极大可能,从而体现了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的特征。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也包括了文化方面的竞争,我们应当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既要弘扬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也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总之,乡土美术教育,是完成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的,也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注释: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90后;代际特征;职业学校

研究职业学校学生代际特征的必要性在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学生的心理既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到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并掌握了学生代际特征,认真把握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而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只有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代际特征并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才可能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个人健康发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加强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属于“90后”范畴。“90后”是指1990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人群。当2013年来临的时候,意味着1990年出生的人已经超过20岁。当今时代,划分一代人的标准正在变得多元化,不仅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因素,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和心理的因素。中国的当下,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文化转型,尤其是知识生产和信息传递的节律正在加快,形成一代的节律大大地加快了,代际更替的周期相应大大地缩短了,而且表现出许多主体特征和变化规律。

一、“90后”的显著特征

(1)“90后”变得不仅更加理性、务实,而且更加开放、坦然。例如,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他们的择业观念更加实际、更加灵活,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他们的心态更加冷峻、更加淡定。在行动层面上更加重视规则,在机会面前更加注重实力。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一代际特征,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加务实的姿态进入职场,从而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2)注重平等缺乏责任感他们从在校园开始,追求平等,向往着自由平等的生存环境,但是缺乏责任感,不仅对身边人缺乏责任感,对自己更是欠缺起码的责任。沉迷烟酒与网络是他们逃避现实的表现,早恋,过早的,校园暴力等等都是职业学校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这一特征的把握,就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足够的责任感教育,将责任感的培养融入每一个课堂,每一个教育细节,弥补缺失。

(3)更加娱乐化的一代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而娱乐本身也成了一个产业。处在这种背景下,娱乐从一开始便成为“90后”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他们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和享受,消费观念较其他几代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种代际特征在90后的职业学校学生身上的表现却是十分消极和令人担忧的。他们互相攀比,贪图享乐,有人更是不顾家庭实际情况,过度消费。因此,职业学校价值观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和紧急。

(4)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会不自觉的体现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相对脆弱,甚至遇到很小的事情就会情绪激动,采取过激的行为。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这个特征尤为突出。那么,职业院校中加强学生自立自强,无私奉献,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才能使学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度过人生。

此外,专家将90后的代际特征归纳为以下九大方面:

一充满自信但是较为脆弱;

二富有理想但是不甘平凡;

三重视维权但时常受限;

四消费自主但习惯攀比;

五渴望同伴友谊但是矛盾较多,不会相处;

六喜欢学习但负担较重;

七亲子关系缓和但是沟通不畅;

八主动使用媒介工具但是容易失控;

九亲近教师但是对教师要求偏高。

二、把脉“90后”,进行科学教养

因此,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更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把脉90后”,从他们的代际特征出发,结合90后的实际心理特点,制定更加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计划。新时期,新新人类都是职业学校教师崭新的课题和挑战,职业学校教师应该保持的心态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变化了的学生,变化了的时代,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是一本内容及其丰富的书,需要父母和老师认真仔细的研读。理解他们的行为是这一代人的特征。而理解他们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当学生出现教师无法理解的言行时,切忌马上反对和妄下结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一些职业学校中,年轻教师的比例日益增加,“80后”占据了教师比例的很大一部分。“80后”与“90后”特殊的代际特征使新时期下的师生关系处在了一个十分奇妙而又危险的状态。喜忧各半。

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成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和研究。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存在着年龄差距小,时代背景相似,易于亲近,易于接受等优势,但也因为两个群体的特殊性而存在了一定的教育困境。而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能否正确面对困境,不仅关系着80后教师今后的职业生涯,更关系着90后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之间特殊的教育困境的超越,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努力。就90后学生而言,要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加大意志品质锻炼,注重自我形象塑造,内化感恩报德情结;就80后教师而言,要做到以教法创新增实效,以师德风范树威信,以科技手段促交流,以人文关怀赢尊重,以终身学习求发展;就学校而言,纯化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塑造学生健康个性,严防校园管理冲突;就社会而言,优化教学社会环境,减少80后教师压力,提升80后教师的社会地位,关注90后学生群体,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的90后学生群体,集合良性教育元素。只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两个特殊群体的良好关系,从而形成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人文环境,保证职业院校中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是一个特使的学生群体,他们基础薄弱,活泼好动。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但是,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着90后的代际特征,对此特征的了解以及把握,对一名职业学校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按照多年前学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90后学生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是我们应关注的主要方面,而其中对学生代际特征的研究和思考是整个职业学校教育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每一名职教工作者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4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身份与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就决定了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还是质量评估系统等项目的侧重点。因此,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这一特殊教学系统的特征是逻辑起点。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特征

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特征的研究是其本身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更是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不足与问题克服的整体控制的重要参考。

1.基于“新建”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资源相对紧缺,加上办学定位不准,盲目攀比、办学理念趋同化倾向严重。其次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导致科研整体水平不高,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转化力度弱。再次,办学资源的不足,影响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威胁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由于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加之创新乏力,教学与学术水平不高,催化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服务社会诸多方面的劣势。

2.基于“地方”的特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生存与发展与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治理和区域社会生产结构密不可分,其办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地方政府治理和区域社会服务培养针对性极强的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地位一方面得利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实体的支持,一方面也强化了该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地方适用性。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整体特征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特征是受该类院校特征的影响的。

1.内外“专升本”身份。所谓内部的“专升本”身份,指的是学生在报考该类院校之前,对该院校的“升本”身份早已认定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在考取该校的学习中始终贯彻这种“升本”身份,继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方式、就业动机和深造选择。而外部“专升本”身份指的是在学生就读期间,该院校从专科升至本科,即院校通过“升本”将学生带人本科层次,无论是内部升本还是外部升本,这种院校教学层次和体制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与生俱来一种“专升本”的身份认定,因此,把握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是不能跨越这种身份特征采思考的。

2.就业本位与学习本位。新建本科院校其自身的地方性定位,造就了该校大学生固有的就业定位,即为地方培养应用型劳动者。因此,改类院校大学生在就业定位上往往比较确定。而作为新建本科,即要像普通高等学府看齐,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高等教育系统所标榜的高知群体的项目上就要努力实现,因而通过校制改革、教务管理、人才战略、开门办校、对外交流等活动,以培养知识储备雄厚、专业技能扎实、人格健全而精神气质俱佳的综合型人才为己任。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这种就业与学习两个本位的张力要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因此,在对该类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有必要对这一特征进行有效区分。

二、新建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危机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社会危机与与心理教育

1.现代社会危机与新建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传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当代立足点更多的是现时代背景下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和愈发压抑的现代劳动者。现代经济社会高扬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以追求物质享乐和金钱至上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而在这种社会思潮驱使下,现代劳动者也天经地义的屈从于此,以牺牲人文精神和价值思考来换取在经济社会的立足和物质生活的满足。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者是社会化的,专业他的,更是单向度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细化,使得科技本身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内化为现代劳动者的主观世界,称之为“物化意识”。各司其职、各尽其用的标准精密的现代社会化分工将劳动者本来均衡的能力系统偏激的进化成单一维度,因此造成了劳动者之间的沟通障碍。而且在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环境下,现代劳动者也造成了普遍的焦虑而无暇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宏观危机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大学生,其自身的“地方性”和“新建性”更加放大了这种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学生数量都在激增,必然带来就业的空前压力,这种压力必然也传导至新建本科大学生,因而造成了他们在受教育阶段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就业表现上,更加加重了思想负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正是人类对现代社会额发的危机,尤其是现代人的危机而实现的教育形式。它立足人的精神信仰,这一最能够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最能够真实体现人处于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全部内在反映,将思想作为教育的终极对象,以恢复人的健康人格、重塑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最终能够让现代人自行摆脱现代危机和普遍焦虑,而将全部潜能释放出来.实现全面发展。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力量,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教学等综合方面达到标准,一步步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一方面更需要探究高等教育的“内涵”提高,即以人为本指导下的大学生塑造问题。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危机背景下的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同样具有这种更为具体化的必要性。

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企业主体;本质特征;法治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1008-3219(2016)27-0011-05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精细化、单一性职业岗位逐步被综合化、复合性职业岗位所取代。在此背景下,对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标准。因此,现代学徒制成为国家意志,是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缘于对传统职业教育深刻反思和力图重构的结果。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实践之惑层出,理论之争不断,或多或少地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形似而神不似”。

一、实践之惑

通常认为,现代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以德国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为标志,以“双元制”为典范。作为“泊来品”的现代学徒制,由于“生长土壤”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尤以企业主体、谁主导、是否普适、招生即招工等问题为甚。

(一)企业主体问题

纵览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成功范例,不难发现,企业应当成为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的办学主体,而非被动的参与者,更非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但问题是,“企业冷”导致校企合作不深的状况由来已久,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为:大多企业缺乏职业教育主体意识、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职业培训规划与计划性不强、校企合作岗位提供与管理不到位、学生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等等。有学者认为,企业参与不足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其中不仅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外部因素的制约,包括企业的逐利性、缺乏职业教育话语权、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等[1]。长期缺乏法律法规有效保障是导致企业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缺失的根本原因。

(二)谁主导问题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改革和探索面临三类模式选择: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主体和共同为双主体,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应当选择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主体”实为主导的意思,因为在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的企业、行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是主体,但不一定起到主导作用。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主导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学徒岗位并录取学徒,之后在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注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TAFE学院与企业、学徒签订三方培训协议,学徒培训在学院和企业间交替进行;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既有以企业为主导的也有以学校为主导的。可见,各种主导模式并无孰好孰劣之分,模式选择是根据本国法律、传统、产业、专业等综合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三)是否普适问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现代学徒制发展进程的基本逻辑:试点、总结、完善、推广。由于受经济、产业、专业等诸种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现在的试点工作还是今后的推广工作,均忌“一哄而上”,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地域、院校、专业都适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地域适用问题,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更多的教学仪器设备、大量的教学耗材、高水平的师资、严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造成培养成本大幅度提高,一般不适宜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开展。关于院校适用问题,现代学徒制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背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等条件作为支撑,由于受区域产业、企业发展状况的限制,也并非所有的院校都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条件。关于适用专业问题,因为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必须与所服务产业对接,且不同专业和产业本身各具特色,应视具体情况适用于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例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仍然是那些具有学徒培训传统的专业,如工程、汽车、建筑、服务等;美国的现代学徒制适用领域也很小,仅限于建筑业和制造业。

(四)招生即招工问题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人们对上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偏差,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双身份”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倘若如此,将极大制约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因为:第一,基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现状,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存在诸多法律障碍,如主体资格、社会保障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通常只能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的身份是实习生;第二,要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极难达到的,即使在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十分完善的德国,企业与学徒也只签订培训合同,同时由于要承担大量职业培训任务,受用工数量和经济成本的限制,也只有大中型企业能够完成招工与招生,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均是通过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职业培训任务。为规避落实学徒“双身份”的法律障碍,克服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困难,相关部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要求,地方应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单招考试招生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201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旨在探索针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新模式,主要精神包括:在部分省市区先行先试,每个省市区选择3~5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遴选100人左右,培养对象为新招工人员和新转岗人员,要求根据法律在企业、学徒、培训机构间签订劳动合同、培养协议和合作协议等法律文件。

二、理论之争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人们在力图突破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理论诸多困境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核心理论问题的破解至关重要: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外在特征问题

从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讨受德国模式的影响较大,大多从“双元性”入手来描述现代学徒制的外在特征,但在认识上和特征罗列上却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双主体办学,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各司其职,明确权利和义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双身份学徒,即在完善职业院校招考录取,改革企业用工制度的基础上,落实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同时拥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双场所教学,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在职业院校主要开展理论课教学,在企业主要开展实践课教学,双方共享企业生产设备、人员、技术和学校教学场所、设施、教师等资源;双证书制度,即在健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双师型队伍,即人才培养任务具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方共同承担,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方面共同发挥重要作用,采取以企业职业培训为主,实施师傅带徒弟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岗位技术技能训练。然而,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浅层次外在特征描述,而不触及现代学徒制的内在本质特征,极易造成进一步理论困惑和实践混乱,我们不禁要问:表面特征描述的罗列能否穷尽?现代学徒制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与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二)不同视角问题

目前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既有宏观考察也有微观分析,既有历史总结也有未来探索,既有直接论证也有间接思考,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学科,以期揭示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现代学徒制与教育现代化密不可分,它对教育现代化具有依赖性,将它纳入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发现它区别于传统学徒制的现代特征在于它具有国家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等“现代性”特征,在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应遵循其“现代性”增长的要求,在国家支持下,在各项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其理性、民主、多元、持续发展[3];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4];也有人提出,应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入手,探索基于职业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释放各方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促进行业、企业、学校、政府、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对接不紧密、融合不深入、法制不健全等难题[5]。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利益相关者、企业本位、人本主义、成本分担、主体责任等各个方面,就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一般基于不同视角和维度来探究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研究应有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本质特征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宏观管理和微观教学两个层面,即法治化和师徒化。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宏观视域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法治化,这一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学徒制,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学徒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学徒与雇主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亲缘关系或行会关系,纯属私法领域调整的范围,而现代学徒制实施以后,公法调整开始逐步介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政府的主导、组织和协调作用越来越大;第二,与传统学徒制不同,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始以自愿方式参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活动;第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存在着师傅与学徒的合同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已从不平等法律关系变为平等法律关系。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微观视域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师徒化,这一特征又显著区别于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教育教学活动形态上,通过师傅徒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师傅进行言传身教,徒弟经过倾听、思考、观察、模仿获得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师傅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既包括企业的师傅也包括学校的师傅;第二,在培养目标上,是为了提高学徒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能力内容进行了实质性拓展,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综合能力;第三,在传授知识类型上,既包括传授“可以言传”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这是学徒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优势所在,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知识要求标准大幅度提高,所传授的知识向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方向发展[6]。

三、破解之道

无论是破解实践之惑,还是化解理论之争,都应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兼顾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微观实施两个层面,并进行统筹把握和系统谋划。法治化建设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逻辑基础,而多样化实施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

(一)法治化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是从法制到法治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在职业教育管理改革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中,法治化建设是事物的主要矛盾,也是破解现代学徒制实施之困的关键所在。在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棘手问题,如招生即招工问题、企业主体问题、校企合作不深问题、职业标准问题、双证对接问题、税费减免问题、财政拨款问题、学徒保障问题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迎刃而解。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领域法律规范,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规制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专门法律法规和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规还十分欠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更差强人意,现有法治化建设状况还不足以支撑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有效推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均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出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战略的实施。德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与此同时,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条例或实施办法,理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和学校的法律关系,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澳大利亚于1988年颁布了《拨款法》,之后又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各州和地区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如首都地区的《职业培训法》、维多利亚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等,为TAFE模式的实施建立起制度保障平台。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就通过了《技术教育法》,之后又颁布了《职业训练协作法案》和《技术和职业训练支持法》,为职业教育资金支持和社区学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英国政府于1973年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案》,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行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职业标准,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平台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7]。

(二)多样化实施

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切忌脱离实际,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只要把握住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即法治化和师徒化,就可以根据不同产业和专业背景,进行模式多样化探索,以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不拘泥于固有定式,探索出一系列经验做法,如汽车系的双元制、艺术系的工作室制、环化系的系企互融制、机电系的双师傅制、建工系的竞赛引领制等模式。

汽车系的双元制。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德汽车机电实验班试点学校,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改造,以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为基础,形成以下教育教学特点:在教学组织方面,构建了五个专门化,即经过培训认证教师组成的专门化教学团队、经过中德共同认定的专门化教学计划、符合理实一体教学标准的专门化教学区域、根据工作任务开发的专门化任务工单、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管理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设置了8门学习领域课程,采取同时推进、逐层递进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实施方面,推行“一引二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即任务引领、工单导向、问题导向,有效落实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训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艺术系的工作室制。经过多年实践与理论探索,将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为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实施三种能力整体滚动递进式培养模式。通过提倡教师创业办公司,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现了教研室、教室、工作室三位一体。培养过程体现“三真特性”,即真实项目,授课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真实环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真正对接;真实成果,学生学习生产的产品推向现实市场。尽管学生不具有“双重身份”,但是通过师徒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机电系的双师傅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双主导模式,在模具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特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一套新型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模具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加强课程标准化建设,形成了8门项目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建立双导师制,采取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按1∶5的师生比配备,学校教师通过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企业师傅通过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承担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注重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教学、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互动与衔接,将各种教学方案、计划、安排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教学与培训效果。

h化系的系企互融制。学校环境工程系与湖北山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建“山鼎环保现代学徒制试验班”,真正实现了合署办公、人员互聘、系企共融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体做法主要有: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根据企业条件和学校要求共同完成招工与招生工作,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同时也是在企期间较为完善的经济保障,如工资、学费、社会保险、实训补助等;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同时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实现了学生入校后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目标;校企共同育人,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共同承担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训练;实行双导师制,试验班教学任务由系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为每名学生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

建工系的竞赛引领制。建筑工程系与湖北荣耀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以省级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为引领,打造现代学徒制“鲁班造价试验班”,主要特色如下:系企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岗位等教学资源;引入真实工程项目案例,全真模拟职业岗位,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易到难针对学生进行分段递进式训练;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层层遴选产生的40名学生配备11名师傅,其中学校骨干教师3人、企业工程师8人;校企联合认证,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学成果由校企双方共同认证,并分别颁发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认证证书。

考 文 献

[1]柳燕,李汉学.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31-36.

[2]张霞,黄日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53-57.

[3]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29-34.

[4]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69-73.

[5]陈爽.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6-79.

[6]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5-48.

[7]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57.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has become a national will, which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need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ut also due to result of thorough 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iving to reconstruct it. However, all kinds of confusion arising from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have affected the effective advancement of the pilot work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egalization be the log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diversified implementation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omot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