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篇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态势,欧美对华贸易逆差令其对原产地为中国的光伏产品频频制造麻烦。中国光伏企业从2011年开始遭受重创,为避免遭受欧美市场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一些传统的光伏企业纷纷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建设太阳能发电厂,希望从“建材商”变成“开发商”。仅2013年,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打开,进一步加速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转移。

一、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大洗牌加快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的转移

(一)2011-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自2006之后,盲目扩张极速做大,90%以上出口,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外部贸易壁垒重重。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主要市场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使得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内部产能过剩。我国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光伏产品价格下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

2011年至2012年,在美欧实施“双反”的重棒打压下,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多晶硅企业从去年的50家锐减至8家。根据中国光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企业数为262家,到2012年锐减为112家。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曾经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和恒基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时节。

(二)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谋求向产业下游转移

在海外市场上遭遇销售瓶颈,与中国光伏企业高度集中在光伏组件生产领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通过加大公司研发投入达到产品技术创新而实现最终销售,显然不够理智。国内市场上通过中标来销售自身的组件也不足以使企业渡过“寒冬”。因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光伏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向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4年的1万千瓦增长至2011年的250万千瓦再到2013年的1130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几年翻番。

2014年9月至10月间就有恒大在9月末宣布9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中环股份公告称,拟向中环光伏增资募资13亿元用于光伏产品项目的建设;林洋电子发布公告称,此前不久林洋电子曾以1.34亿元增资光伏电站公司,并拟增近18亿元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行业内公司加大投资,一些行业外公司也转型进入光伏。长城电脑在9月公告称,拟增募资8.07亿元投建光伏电站、高端电源扩产、信息安全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金科股份10也公告称,拟成立金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风能及页岩气等能源产业。

(三)部分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光伏电站项目

一方面要面临贸易壁垒,一方面又要消化产能。在此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产能,甚至在海外投资光伏电站,就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一大应对策略。在电站选址方面,组件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大多选址在德国、美国等市场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德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35.72GW,占全球的26.13%,是全球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江苏中盛光电集团早在2008年就认识到要从光伏电池制造向电站建设转型。2008年8月,中盛光电集团在慕尼黑成立了主营光伏系统服务的公司ET Solutions。并在德国开发建设了第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佩尔光伏电站。最近几年,电站业务大幅增长,除了在德国,他们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乌克兰和中东承建光伏电站。2013年公司完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2014年预计装机10万千瓦,2015年的目标是15万千瓦。花了6年多时间,中盛光电集团把电站并网项目也提升至30万千瓦。如今,这家企业已将电站业务单独地拆分出来,成立了“中盛新能源”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二、光伏组件企业向光伏电站领域延伸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光伏产业畸形发展存在向下游转移的必然性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2005年起,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各级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零地价、减免税款等优惠条件,光伏中游产业迅速膨胀,却并未带动下游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致使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完全集中在激烈竞争的产业上中游,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产业链向下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二)分布式发电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光伏发达国家光伏发电应用来看,主要以分布式发电为主,无论是德国、日本的“10 万屋顶计划”,还是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都属于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潜在市场,现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约45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面积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 20%的建筑面积安装光伏系统,则可以安装10000万千瓦的光伏系统。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由2013年的310万千瓦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800万千瓦”,也清晰地展现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励分布式”的战略思路。

(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偏高

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国内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0.7元/度左右,下游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补贴0.42元,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的收购电价在国内三个地区分别为0.9元、0.95元与1元。因此相比产能长期过剩的上游制造业,光伏下游依靠补贴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利润。

(四)我国政府出台光伏发电领域的补贴政策

政府对于光伏发电投资热情一直高涨,试图借新能源重塑经济,由此大量光伏电站在西北等地迅速铺开。2014年10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共计11条,涉及统筹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内容。《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会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之路更加宽广,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8条,通过明确标杆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使更多的光伏组件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建设。

三、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电站领域面临的障碍

(一)光伏发电并网难

国内在光伏发电问题上,各方利益尚未梳理清晰,电网公司主观上并不愿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根据发改委的假设,国内光伏电站起初投资10元/瓦,年满发小时数为800~1800小时/年;根据测算,在考虑增值税抵扣的情况下,则光伏电站发电价格在0.68 元/瓦~1.45 元/瓦。但是,就已经建成电站发电情况来看,并不那么乐观。尤其以青海、甘肃等日照条件较好、且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来看,已建成光伏电站项目全年发电不到实际装机容量一半的例子不在少数,电网企业以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调度造成损害为由,强制限电,造成运营商资金大量的损失。当年发电时间只有900小时的时候,运营商需要18 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这个时候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43 元/千瓦时,并网困难无疑增加了发电成本。

(二)建光伏电站审批时间长

所谓审批指的是电站开发权的批文,审批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省级审批,第二级国家级审批。第一步级审批在做项目初期可研并进行审查后,由建设单位向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列入省建设规划。第二级是有了工程的可研报告,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着手编制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接入电力系统报告,地勘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并通过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由项目投资方递交国家发改委,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就可以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作科研阶段国家要求的各种批文等,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1万千瓦规模的电站的审批大概需要65万元的投入,如果转手买来的批文将会更贵。

(三)资金要求较高,贷款难度大

建设电站10万千瓦至少需要 10个亿左右的投入,以最低标准来看,项目建设至少需要 20%的自有资金,剩下 80%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实际上,大多数的光伏电站项目需要至少 30%的自有资金,剩下的资金若全靠自有资金投入,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一般都需要融资。但是目前,光伏行业入冬,一般公司从银行想要获取项目贷款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需要拿出部分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投资光伏电站项目无法作为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有困难。投资方无法获得低息贷款,将影响项目收益率,影响项目推进进展。

以拓日新能、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为例,分别于 2010年、2011年开始投入电站建设,随着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家公司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在电站项目实施后,负债总额成倍增加。尤其是短期借款方面增速相对长期借款更加明显。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恶化。以阿特斯、昱辉、英利为例,2014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达 80%以上,向银行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

(四)民众参与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滞后

201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容量在总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为 30%,在累计光伏安装容量中的占比为24.2%。民众投资分布式电站的热情很低。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电网按照脱硫煤电价0.42元收购,两者相加,大概每度的总收益只有0.9元不到。贷款困难,银行要求有实物抵押才能取得贷款。就算拿到贷款,可是贷款年限短,利率高。年限只有3-5年,基准利率上浮30%,后利率为10%。前期垫资压力巨大,办完繁琐的并网手续,成功并网后才能拿到贷款。短期内,利用政府补贴加大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依然是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电力从而支撑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发电的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普及

目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是应用程度不高是阻碍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组件转换效率看,多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15.67%,单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约为16.2%。欧洲、美国、日本转化率高一些,德国的博世太阳能研发出了转换率22.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欧美企业普遍实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正在寻求突破。海外并购获取其研发团队及成果是实现技术领域快速突破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8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对Avancis公司的并购,实现了中国薄膜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打通,目标要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世界第一的以铜铟镓硒为主导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但是,基于性价比的角度,目前采用转换效率较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及电池组件应用不够普遍。

四、加快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光伏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衔接

首先加强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各级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研究光伏电站的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方案,以解决并网接入难的问题。电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运行调度技术和管理措施,统筹系统内火电、水电等调峰电源与光伏电站的配置和协调运行,深入挖掘系统调峰潜力,确保符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光伏电站的电力优先上网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缓解发生大量弃光限电的情况发生。

以年度规模管理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各光伏电站项目的容量及投资主体,并与电网企业衔接电力送出工程,并上报备案。发电企业要及时开展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电网企业要及时确定接入系统方案,出具项目接网意见并开展配套送出工程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备案后,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按接网协议约定开展工程建设,电网企业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流程。

(二)调动民众投资光伏发电的热情,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建设,对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强制电力公司收购民众利用光伏发出的电量,政府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包括发到电网里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民众对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豁免分布式发电项目发电业务许可。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应制定分布式发电并网工作流程,对于以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按专门设置的简化流程办理并网申请,并提供咨询、调试和并网验收等服务。

(三)改革境外投资制度,进一步引导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

在电站建设地址方面,光伏企业大多选择在德国、美国建设。一方面,海外光伏市场相对比较透明,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销售渠道集中在海外,因此在海外建设电站,只要保证电站的质量,相对卖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商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对光伏电站提供优惠贷款,简化贷款管理流程,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实行以项目售电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建设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投资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投资基金,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大洗牌加快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的转移

(一)2011-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自2006之后,盲目扩张极速做大,90%以上出口,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外部贸易壁垒重重。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主要市场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使得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内部产能过剩。我国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光伏产品价格下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

2011年至2012年,在美欧实施“双反”的重棒打压下,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多晶硅企业从去年的50家锐减至8家。根据中国光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企业数为262家,到2012年锐减为112家。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曾经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和恒基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时节。

(二)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谋求向产业下游转移

在海外市场上遭遇销售瓶颈,与中国光伏企业高度集中在光伏组件生产领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通过加大公司研发投入达到产品技术创新而实现最终销售,显然不够理智。国内市场上通过中标来销售自身的组件也不足以使企业渡过“寒冬”。因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光伏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向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4年的1万千瓦增长至2011年的250万千瓦再到2013年的1130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几年翻番。

2014年9月至10月间就有恒大在9月末宣布9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中环股份公告称,拟向中环光伏增资募资13亿元用于光伏产品项目的建设;林洋电子公告称,此前不久林洋电子曾以1.34亿元增资光伏电站公司,并拟增近18亿元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行业内公司加大投资,一些行业外公司也转型进入光伏。长城电脑在9月公告称,拟增募资8.07亿元投建光伏电站、高端电源扩产、信息安全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金科股份10也公告称,拟成立金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风能及页岩气等能源产业。

(三)部分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光伏电站项目

一方面要面临贸易壁垒,一方面又要消化产能。在此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产能,甚至在海外投资光伏电站,就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一大应对策略。在电站选址方面,组件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大多选址在德国、美国等市场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德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35.72GW,占全球的26.13%,是全球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江苏中盛光电集团早在2008年就认识到要从光伏电池制造向电站建设转型。2008年8月,中盛光电集团在慕尼黑成立了主营光伏系统服务的公司ET Solutions。并在德国开发建设了第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佩尔光伏电站。最近几年,电站业务大幅增长,除了在德国,他们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乌克兰和中东承建光伏电站。2013年公司完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2014年预计装机10万千瓦,2015年的目标是15万千瓦。花了6年多时间,中盛光电集团把电站并网项目也提升至30万千瓦。如今,这家企业已将电站业务单独地拆分出来,成立了“中盛新能源”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二、光伏组件企业向光伏电站领域延伸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光伏产业畸形发展存在向下游转移的必然性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2005年起,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各级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零地价、减免税款等优惠条件,光伏中游产业迅速膨胀,却并未带动下游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致使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完全集中在激烈竞争的产业上中游,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产业链向下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二)分布式发电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光伏发达国家光伏发电应用来看,主要以分布式发电为主,无论是德国、日本的“10 万屋顶计划”,还是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都属于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潜在市场,现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约45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面积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 20%的建筑面积安装光伏系统,则可以安装10000万千瓦的光伏系统。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由2013年的310万千瓦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800万千瓦”,也清晰地展现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励分布式”的战略思路。

(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偏高

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国内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0.7元/度左右,下游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补贴0.42元,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的收购电价在国内三个地区分别为0.9元、0.95元与1元。因此相比产能长期过剩的上游制造业,光伏下游依靠补贴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利润。

(四)我国政府出台光伏发电领域的补贴政策

政府对于光伏发电投资热情一直高涨,试图借新能源重塑经济,由此大量光伏电站在西北等地迅速铺开。2014年10月13日,国家能源局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共计11条,涉及统筹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内容。《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会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之路更加宽广,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8条,通过明确标杆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使更多的光伏组件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建设。

三、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电站领域面临的障碍

(一)光伏发电并网难

国内在光伏发电问题上,各方利益尚未梳理清晰,电网公司主观上并不愿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根据发改委的假设,国内光伏电站起初投资10元/瓦,年满发小时数为800~1800小时/年;根据测算,在考虑增值税抵扣的情况下,则光伏电站发电价格在0.68 元/瓦~1.45 元/瓦。但是,就已经建成电站发电情况来看,并不那么乐观。尤其以青海、甘肃等日照条件较好、且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来看,已建成光伏电站项目全年发电不到实际装机容量一半的例子不在少数,电网企业以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调度造成损害为由,强制限电,造成运营商资金大量的损失。当年发电时间只有900小时的时候,运营商需要18 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这个时候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43 元/千瓦时,并网困难无疑增加了发电成本。

(二)建光伏电站审批时间长

所谓审批指的是电站开发权的批文,审批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省级审批,第二级国家级审批。第一步级审批在做项目初期可研并进行审查后,由建设单位向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列入省建设规划。第二级是有了工程的可研报告,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着手编制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接入电力系统报告,地勘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并通过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由项目投资方递交国家发改委,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就可以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作科研阶段国家要求的各种批文等,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1万千瓦规模的电站的审批大概需要65万元的投入,如果转手买来的批文将会更贵。

(三)资金要求较高,贷款难度大

建设电站10万千瓦至少需要 10个亿左右的投入,以最低标准来看,项目建设至少需要 20%的自有资金,剩下 80%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实际上,大多数的光伏电站项目需要至少 30%的自有资金,剩下的资金若全靠自有资金投入,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一般都需要融资。但是目前,光伏行业入冬,一般公司从银行想要获取项目贷款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需要拿出部分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投资光伏电站项目无法作为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有困难。投资方无法获得低息贷款,将影响项目收益率,影响项目推进进展。

以拓日新能、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为例,分别于 2010年、2011年开始投入电站建设,随着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家公司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在电站项目实施后,负债总额成倍增加。尤其是短期借款方面增速相对长期借款更加明显。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恶化。以阿特斯、昱辉、英利为例,2014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达 80%以上,向银行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

(四)民众参与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滞后

201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容量在总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为 30%,在累计光伏安装容量中的占比为24.2%。民众投资分布式电站的热情很低。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电网按照脱硫煤电价0.42元收购,两者相加,大概每度的总收益只有0.9元不到。贷款困难,银行要求有实物抵押才能取得贷款。就算拿到贷款,可是贷款年限短,利率高。年限只有3-5年,基准利率上浮30%,后利率为10%。前期垫资压力巨大,办完繁琐的并网手续,成功并网后才能拿到贷款。短期内,利用政府补贴加大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依然是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电力从而支撑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发电的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普及

目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是应用程度不高是阻碍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组件转换效率看,多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15.67%,单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约为16.2%。欧洲、美国、日本转化率高一些,德国的博世太阳能研发出了转换率22.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欧美企业普遍实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正在寻求突破。海外并购获取其研发团队及成果是实现技术领域快速突破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8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对Avancis公司的并购,实现了中国薄膜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打通,目标要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世界第一的以铜铟镓硒为主导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但是,基于性价比的角度,目前采用转换效率较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及电池组件应用不够普遍。

四、加快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光伏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衔接

首先加强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各级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研究光伏电站的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方案,以解决并网接入难的问题。电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运行调度技术和管理措施,统筹系统内火电、水电等调峰电源与光伏电站的配置和协调运行,深入挖掘系统调峰潜力,确保符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光伏电站的电力优先上网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缓解发生大量弃光限电的情况发生。

以年度规模管理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各光伏电站项目的容量及投资主体,并与电网企业衔接电力送出工程,并上报备案。发电企业要及时开展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电网企业要及时确定接入系统方案,出具项目接网意见并开展配套送出工程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备案后,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按接网协议约定开展工程建设,电网企业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流程。

(二)调动民众投资光伏发电的热情,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建设,对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强制电力公司收购民众利用光伏发出的电量,政府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包括发到电网里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民众对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豁免分布式发电项目发电业务许可。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应制定分布式发电并网工作流程,对于以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按专门设置的简化流程办理并网申请,并提供咨询、调试和并网验收等服务。

(三)改革境外投资制度,进一步引导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

在电站建设地址方面,光伏企业大多选择在德国、美国建设。一方面,海外光伏市场相对比较透明,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销售渠道集中在海外,因此在海外建设电站,只要保证电站的质量,相对卖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商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对光伏电站提供优惠贷款,简化贷款管理流程,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实行以项目售电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建设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投资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投资基金,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伏企业发展 面临问题 发展策略 政府扶持

一、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加重,全球普遍重视使用新型环保能源。光伏发电相较于其他新能源,受环境制约小,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增长强劲,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50GW,同比增长16.3%,累计光伏容量超过2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6.5GW,同比增长4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3GW,同比增幅达20.8%。

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多家企业开始在海外设厂,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根据对部分通过《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组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9%,净利润同比增长9.7%,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然而,我国光伏企业在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二、面临问题

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来自外部,也有自身因素。

(一)产能仍然存在过剩

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产能急剧增长,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欧美国家纷纷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这和光伏产能过剩有必然的联系。当时,中国排名前15家的光伏企业的产量占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70%,而欧美国家欲实施“双反”调查所涉及的企业中,有73家为中国企业。

今年,我国预计装机量有望超过43GW;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达到36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8万吨,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在11万元/吨左右,企业仍然承受低价压力。虽然近来各企业不断对原有产能优化提升,然而产能过剩局非一朝一夕可以回转,多家企业因行业竞争压力过大而破产。

(二)融资难、融资贵

目前,光伏企业融资也面临困境。首先,由于部分光伏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不良贷款率上升,各银行纷纷收紧对光伏企业的贷款发放,使整个产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我国主要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受行业整合和国际争端的影响,上市光伏企业股价大跌,在海外难以融资。再次,光伏企业在境内融资成本较高。据调查统计,境内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高达10%,进一步减少企业利润,不利于光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术仍需提高

目前,我国产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太阳能转换效率有望达到20%,而美国光伏企业SunPower生产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于2010年就已达到24.2%,2013年,日本松下企业研制出来的电池转换效率创世界记录,为24.7%。总体而言,我国光伏企业面临技术研发不足,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四)政府补贴未能落实

政府虽然对光伏产业出台多项补贴政策,然而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制度设计缺陷问题,补贴款项一直无法到位,拖欠长达2年,金额高达100亿。缺少补贴资金,我国光伏企业很难自主研发新技术,新项目也难以为继。

(五)土地税赋征收不规范

目前,光伏电站的用地征税不够规范,企业税负很大。近来,政府提出要对已经建成投产的光伏电站征收耕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并且征收方式和征收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变化空间大,给投资光伏电站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成本,其投资收益下降甚至亏损。据估算,耕地占用税如按10―20元/平米一次性缴纳计算,二类和三类资源区电站建设成本增加2-3毛/瓦,电价成本平均增加3分/度。

三、企业发展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制约了我国光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企业可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

光伏企业应大力增加对人才、技术的投入。改良西门子法,努力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研发新型高效产品,并可以做到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整合产业链

企业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链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横向整合,加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进一步提高产业资源利用率。纵深发展,上游企业可以减少进口原料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企业整体可集合研发、生产到安装,延长产业链,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拓宽市场

近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97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屋顶十分具有优势。国外光伏企业如美国的SunPower, First Solar, 以及Solar City等早已进入太阳能屋顶市场,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发展较为成熟。中国的光伏屋顶起步不算晚,然而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光伏企业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国内市场。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还可以拓宽海外市场。其在欧美国家“走出去”遇到瓶颈,难以前进的情况下,可以将目标转移至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适合进行投资。

四、政府所起的作用

政府在扶持光伏企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支持和补贴,然而这之中存在一定误区。

首先,政府不能一昧进行补贴,根本在于政府应鼓励光伏产业“产、学、研”结合,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

并且,政府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要合理、一致,要落实到位。政府还应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明确用地限制,达成光伏占用土地税收标准的统一。

五、结束语

中国光伏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光伏企业也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虽然面临一定问题,但只要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政府给予有力的支持,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史言信.中国光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5-70

[2]胡美华.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22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海外光伏市场高额回报的带动下,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浙江目前拥有370余家光伏企业,2012年实现总产值近480亿,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光伏生产基地。

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

(一)产业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居多,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具有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目前,除少数龙头企业外,浙江省90%以上的光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依赖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灵敏度较高,能够深入到部分大企业不会涉及的业务领域,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生产,获得独特发展优势。浙江省现有光伏中小企业半数以上成立于2010年之后,生产规模大都在100MW之下,前两年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光伏组件价格来开拓市场,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整合和淘汰。

第二,产业链较为完备,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浙江已初步形成包括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原辅材料生产以及系统开发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切片、电池片以及辅材配套(拥有170多家辅材配套生产企业)等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浙江省光伏原料的40%需要进口,30%需要外省供给,这不仅使企业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贸易壁垒增多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影响,还制约了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能力。在浙江省光伏企业拥有的1220多件专利中,硅片、硅锭的制造专利占比为17%左右,高纯硅领域的专利仅占1.2%左右,相比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专利集中在光伏材料领域,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第三,部分新产品、新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产业化进程较慢,市场化能力较弱。近年来,浙江众多光伏企业通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出现了包括太能硅业年产30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龙炎科技国内首条25MW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线、赛昂电力高效能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些技术立足于自主创新,很多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目前还仅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因此,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产能相对过剩情况依然存在。2012年,受美欧“双反”事件影响,浙江光伏产业遭受重创。201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与欧盟“价格承诺”协议的签署,浙江光伏产业出现回暖迹象,整体形势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实地调查显示,目前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开工率较高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出口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市场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随着国际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把新兴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订单突破,减少了对欧盟传统市场的依赖。2013 年1-8月,在浙江光伏出口市场中,欧盟份额下降至52%,亚洲、非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则达到48%。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申报国家“金太阳”、“阳光屋顶”等示范性项目, 参与西部光伏地面电站建设以及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积极开拓新增长点。2013 年1-8月,浙江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约为24.6%,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较往年已有所提升。

第三,积极进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分布式发电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2012年以来,在光伏上游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到下游投资光伏电站成为很多企业寻求突围的新手段,多家企业涉足光伏电站建设领域。资料显示,浙江企业的国内新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也逐步增多。同时,分布式发电也在积极推进,截至目前共有分布式发电项目100个左右(包括在建项目)。但受制于上网电价补贴、推广应用模式等因素,目前基本以“金太阳”或者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居多,完全市场化运作实施的项目较少,发展速度和应用推广较慢。

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1.融资渠道收窄,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一方面,受前两年产能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严重、刚性负债占款等因素影响,很多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自我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资金压力较大。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前期研发时投入较多资金,目前难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也在收窄。首先,从去年银行将光伏行业列为限制支持产业以来,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对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小光伏企业采取收紧政策,持续减少甚至提前抽回已发放贷款。其次,由于市场预期比较悲观,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股票增发、发行债券的难度加大。再次,在很多民营企业创业和上一轮扩张中起关键作用的风险资本目前对光伏产业持谨慎态度,企业很难获得风险资本融资。

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既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又承受下游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回暖的压力,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而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小企业倒闭潮有可能出现,这又将引发大规模信贷风险。

2.电站投资较为集中,市场风险有所积聚。目前,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解决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的实际困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建设消化库存,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二是由于电站项目建设期较短,企业希望建成后转卖移交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资产保值的手段。

调查显示,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兴趣较高,甚至连做辅料配材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已存在较高的隐性风险。一是恶性竞争风险。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超期拖延货款情况,一旦曾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上演的价格战在电站建设领域再度出现,中小企业将首先遭受重创。二是政策风险。现阶段光伏产业尚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光伏电站过度扩张有可能倒逼政府收紧审批权限,下调补贴。三是国内市场风险。相关政府补贴并未完全落实, 并网、税收、金融等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的基础并不牢固。四是国际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国光伏企业较为关注,过于集中的电站海外投资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府新的保护措施。

3.分布式发电制约因素较多,商业营运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为破解光伏应用困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但从浙江省情况来看,分布式发电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投资回收周期问题。按照现阶段0.42元度电补贴,安装屋顶价格为9元/瓦,每瓦年发电量为0.9度计算,大概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回收期较长,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补贴措施。第二,屋顶问题。随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推进,目前建筑屋顶成为稀缺资源,但在实际运营中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的成本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用于光伏发电的合适屋顶;二是很多合格屋顶业主要求高达20-30%的电价回报,才肯统一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致使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三是屋顶企业生命周期与光伏发电装置使用周期不匹配、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用电量与发电量不匹配等问题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较多潜在风险和利益损失。第三,并网滞后问题。调研显示,部分企业已实施的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仍难以及时实现并网发电。由于目前项目并网需进行电网接入受理、评审等多个程序,许多项目设备组建安装完成后仍需3、4个月才能并网投运,给光伏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以50MW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如并网滞后3个月,按年发电1000小时,每度电1元的标杆电价计算,企业将损失1250万元。

此外,浙江现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参与企业大多为原有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真正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运营开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4.受国家产业整合政策影响较大,行业内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为规范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部于2013年9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针对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规模、电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未来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将难以享受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规范条件》出台后,浙江省光伏产业受影响较大,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达不到相关要求,未来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整合。调查显示,在未达标企业中,除一些确实经营不善、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的企业外,一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受到波及,这对企业发展较为不利。

此外,由于很多大企业在上一轮的市场波动和价格竞争中损失严重,目前依然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资金压力较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收购兼并中小企业的实力,产业整合进度比较缓慢。

启示与建议

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有其独特模式,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普遍性,深刻反映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

1.完善创新鼓励政策,引导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具有典型的创新驱动型特征。中国光伏产业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价格竞争。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对企业重大创新成果的首次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尽快完成产业化生产。政府在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配置上应尽量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避免单一的“规模歧视”,确保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优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规范条件》等文件从规模方面对市场准入做出规定之外,尽快出台技术标准等相关配套措施,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予以关注,支持和保护尚处于自主技术研发阶段的高成长性企业。此外,随着国内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政府可以在设备、产品采购方面给予创新型企业更多支持,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鼓励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寒冬的契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能耗水平高的企业,让企业在市场良性竞争中优胜劣汰。

在推动资源整合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一些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其走技术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帮助协调电力部门和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抑制压价、抛售等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拓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现阶段,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融资难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政府需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优质企业继续获得贷款,缓解目前普遍面临的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在风险资本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进行二次投资;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单融资等功能,合理防范和规避海外风险;四是制定出台本地化投融资政策,探索建立相关产业基金,以此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给予融资便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加强出口和海外投资指导,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结构都严重依赖出口,这一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随着美欧“双反”等事件的出现,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不断上升,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和化解风险。

目前,光伏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企业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但面临的新兴市场风险也在加剧。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有跟风美欧“双反”的趋势,例如印度已于2012年底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且将美欧未列入的薄膜组件也纳入调查范围;另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在诚信度、经济实力、配套法律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投建前确定的电价不能长期执行,企业将面临较大利益损失。因此,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性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可持续发展;中国

作者简介:吴琦(1981-),男,山东莱芜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97-02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能源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需求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枯竭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自1990年起了四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3]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4]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这将严重制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举措。[5]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也进入世界前列。但由于当前欧美市场需求增速放慢、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我国光伏企业普遍进入了生产经营的寒冬期,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颖的能源供应模式,将会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光伏发电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也决定了光伏发电发展应用更适合分布式。[6]我国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也为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需求仍面临刚性增长,同步进行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将使建设更多的区域型或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可能,为实现能源体系变革和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推进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及特点

1.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建在用户需求侧,通过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有别于集中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当地发电、当地并网、当地转换和当地使用,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以及长距离输电的损耗问题。但大多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也需要公共电网的支撑,否则就无法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2.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具备如下特点:

(1)较小的输出功率。光伏发电的模块化特点,决定了光伏电站的规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同时项目经济性却不受影响。相对于动辄几十万千瓦乃至几百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都控制在在数千千瓦以内,但投资收益率并不会低于集中式项目。

(2)较轻的环境污染。除了需要考虑分布式光伏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协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噪音,也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可部分缓解供电紧张。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用电需求最高的白天出力最高,但是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较小,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供电紧张状况。

(4)可实现发电用电并存。集中式发电是升压接入输电网,仅作为发电电站而运行。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接入配电网,发电用电并存,且要求尽可能地就地消纳。

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示范项目,明确规定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补贴。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分布式光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我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装机规模已达30万千瓦,“金太阳”工程的装机规模也已超过117万千瓦。而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要达到1000万千瓦。2013年,国家电网继2012年启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政策之后,再次《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用户自己装置光伏发电设备,国家电网可以为其接入电网,发电量可以自用,多余部分也可以上网卖给电网。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受理分布式光伏报装业务119件,发电容量33.8万千瓦。

2.面临问题

现阶段,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1)从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来看,供能企业若依赖单一能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会受到地域、环境、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2)从运营方面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施工规范和运营标准等尚不健全,可能会导致后续问题的集中显现。

(3)在并网和配电方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和配电均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分布式供应与集中式供能之间调配困难,难以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不稳定的缺点。

(4)在发电业务许可方面,按照国家规定,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存在法律规定与现实需要不符甚至相悖的问题。家庭分布式光伏主要用于自发自用,项目容量小且分散,不具备成为从事发电业务的法人主体的资格。因此,如果套用集中式发电的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用户可能会因为经济性和便捷性的考虑,放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三、我国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对策措施

1.开拓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

鼓励各类电力用户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做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优先支持在电价较高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大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支持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居民社区等建设小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加强分布式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

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编制并执行国家及地方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发电与配电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电力市场规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合理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

3.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

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行业规范,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秩序,避免恶性无序发展。健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监测体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监管力度。

4.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相适应的电网建设

督促电网企业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配套的电网改造和建设,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网接纳能力。对于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电网企业负责接网及公共电网改造。对于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企业负责公共电网改造。

5.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服务

督促电网企业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程序,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及运行的监管力度,构建简捷高效的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系统,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及时并网。

6.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和补贴政策

根据当地的光照资源禀赋和生产建设成本,分区域制定分布式光伏电站上网标杆电价。建立并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支付制度,电网企业按月向项目转付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7.建立健全扶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金融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出台适合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信贷政策,创新有利于分布式光伏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

8.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土地政策

对利用建筑物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的情况下,简化项目申报和建设管理的相关程序。对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土地主管部门可以在土地规划、计划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9.促进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途径,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配电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Mohan Munasinghe.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SED):Issues and Policy[C].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5.

[2]Li Zhido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energy strategie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5):2149-2160.

[3]Bwo-Nung Huang,M.J.Hwang,C.W.Yang.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1):41-54.

[4]British Petroleum(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Full Report 2009[R].2009.

[5]江林.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国内外政策分析与启示[J].江苏电机工程,2013,32(3):66-68.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光伏产业;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逐渐增加,为缓解地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光伏产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光伏产业主要是通过光伏转换来实现对太阳能的转换,以此来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能源问题。光伏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要通过就业咨询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不断使光伏产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 光伏产业技术层面的就业指导

人们涉足光伏产业的研究以及实践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并且也逐渐克服了该产业中的很多的技术障碍,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正在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的光伏产业在各个地区以及产业区段的分布极其不均,这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光伏产业中的工业硅料在生产的过程中能量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也比较严重,属于经济利润较低的一个环节,该环节通产过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而工业硅料在提纯时则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这项工作主要是由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发达的国家所垄断,同样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获利最高的一个环节;切片以及拉棒设备的核心技术则被一些欧美国家所掌控;光伏产业所需的各种组件设备的生产及制造技术已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建设的周期较短,投资也比较少,具有典型的规模化的经济特征;另外,光伏电站所需要的建设成本也比较高,并且对技术的要求极其严格,光伏产业中的应用产品的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就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光伏产业还集中在中下游阶段,特别是一些组件封装以及电池片生产环节,因为我国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致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后劲严重不足。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要帮助学生对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去。

二、 光伏产业经济层面的就业指导

就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其经济利润的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讲来较低,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的关键技术比较缺乏,还是因为两头在外依附性发展的格局限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在发展光伏产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大约80%是依赖国外的进口,另外,光伏电池的相关组件的90%以上也是依赖国外的出口。我国各个光伏企业在这种情况之下,通常会面临着高价进口以及低价出口的双重挤压,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同时获取的经济利润也比较低,很容易受到国外能源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在光伏产业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帮助其对当前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主要形势有一个综合性了解,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就业的针对性。

三、 光伏产业社会层面的就业指导

只有在一个崇尚低碳、环保以及节能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光伏产业才能够得到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以及进步,而不只是在环境以及资源的持久压力的作用之下使光伏产业被动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在光伏产业发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国内市场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对光伏产业的大规模的需求。从我国的光伏电池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但是我国光伏发电的装机量却仅占世界的2.2%,由这个巨大的反差就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内在的动力以及社会的支持。这还导致了光伏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不能够在国内得到有效的再生以及补偿,这就致使我国的光伏产品向外输出,但是碳排放却留在了国内,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倒挂现象,和我国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初衷相背离。在光伏产业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光学产业在我国的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四、 光学产业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以及进步,由于我国的人口比较多,而资源总量有限,因此,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能源压力。而太阳能为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采集太阳能时对地理位置的要求也不太高,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属于典型的绿色能源,这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光伏产业高精尖人才的缺乏致使我国的光伏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我国的光伏市场还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光伏产业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认清我国光伏产业的就业形势,为我国光伏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结语:

在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典型的清洁型以及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技术的缺乏以及社会认识的不足,致使我国的光伏市场没有被完全打开。光伏产业学生是我国光伏事业发展的希望,因此,必须要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姜海花.改革指导模式,全方位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

[2].罗占军,夏向阳.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探索[J].才智.2012(04)

[3].高黎.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辅导的技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7)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7篇

今年3月18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一时之间,光伏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严重负债问题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纵观这些公司的融资策略大多以短期债务为主,面临着较高的违约风险。在如今外有欧美“双反”政策和欧债危机,内有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光伏企业的资金链无法承受其严重的债务压力,融资已成为最致命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同样身处负债经营及融资困境的上市公司——赛维LDK的探讨,试图对如何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不能承受之轻的负债

2008年后我国的光伏行业持续增长,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2011年欧债危机、2012年欧盟及美国对华的“双反”调查及中国经济的放缓、行业产能过剩,光伏行业的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全产业链业绩下滑。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巨头”们如今面临着三大不利因素:政策转向、债务危机、融资受限,光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寒冬”的考验。

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统计,截至2012年6月,中国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折合大约1110亿元人民币,平均负债率高达70%以上。即将到期的债务引发的财务危机和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融资问题是中国在海外上市的10大光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赛维LDK是继无锡尚德之后的又一个中国太阳能产业巨头,是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现如今负债率居海外上市光伏企业的榜首,糟糕的经营业绩透射出目前光伏行业的“寒冬”已透骨至深。对于这样一个光伏龙头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为何如今却泥足深陷财务危机和融资困境中无法自救,甚至接近破产边缘?

赛维LDK的负债及融资现状

2007年赛维LDK在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总资产逐年增长,资产负债率也随之急剧上升,从2007年的47.08%急速增长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94.01%,赛维LDK处于过度负债经营状态,资产结构已经严重失衡,股东权益降到历史最低点,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不稳定。赛维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激进型筹资政策。公司的营运资本长期处于负数状态,大部分长期资产由流动负债提供资金来源。现金及短期投资额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额不能平衡其短期负债高额增长所带来的债务压力。如今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至生产成本以下,产品销量、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大量积压的存货不仅使价值降低而且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导致其变现能力差。公司流动资产质量差,此时不应大幅度增加负债而应减少负债,但投资于物业、厂房及设备的金额仍然是不断攀升,即便是2011年市场行情较差,赛维LDK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较上年增加了8.87亿美元,2011年的权益资本/固定资产的比重不足21%。企业产能扩张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负债,债务的偿还能力又差,企业面临很高的财务风险和违约风险。

(2)负债结构不合理。赛维LDK的负债期限结构在2007年上市时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最高,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发行长期债券或借入长期负债使得负债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长期负债的减少或逐渐到期和短期借款的大额增长,流动负债比重加大,但2010年市场需求达到顶峰,带动销售额的大幅提高掩盖了公司过度依靠负债经营的危机。2011年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弱,企业销售额下降、成本上升,经营出现问题的同时遇上高额的利息,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根据2012年赛维LDK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出企业的资本大幅度缩水,权益资本降到历史最低,负债率却达到顶峰,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适合光伏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限额有待探索。

(3)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欠妥。企业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偏高,显然赛维LDK的融资策略是以短期融资为主,长期债券为辅,股权融资比重较低。尽管2011年年报上首次出现优先股,公司开始对以负债为主的融资结构进行改善,但由于不断滚动产生的短期负债和借入的债款使得其作用微乎其微。在市场需求狂热时期,对影响资本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影响企业的风险应变能力。对影响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忽视或过度看好,急于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而忽视市场风险,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企业未全面考虑应以何种方式融资及其所带来的风险是否在公司的承受范围之内。

(4)再融资受限,投资者对公司信心降低。由于赛维LDK目前不仅经营业绩下降而且面临严峻的债务危机和信誉危机,加上近期的退市风波,投资者对赛维LDK的信心大打折扣。基于赛维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企业要重新融入大量资金解决现已存在的财务困境、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很困难,再融资成为企业能否走出困境、渡过这段危险期成功存活下来的关键。

融资困境的四大原因

赛维LDK对于目前存在的财务危机也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策略来解决公司面临的种种危机。其一是通过出售、抵押部分资产用于偿还相关采购款项,如转让太阳能电站项目、产品抵押等偿还账款或获得资金,解除退市危机并降低合并资产负债率;其二与同行合作,降低行业内部竞争,如与易成新材、新大新材重大项目紧密合作,与奥克股份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等;其三改组董事会,引入新股东和国资,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赛维LDK采取上述三种方法来改善企业的危机,有一定的效果但筹集的资金额度均很少,仅仅只能缓解短期压力,总体上对于其数以亿计的负债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赛维LDK没有从根本上寻找到问题的原因,从而也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公司状况。

一个公司的发展受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外部市场需求、政策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经营业绩,还通过内部融资结构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赛维LDK为何从与无锡尚德并驾齐驱的光伏巨头沦落到濒临破产的局面,与其自身的战略失策及公司治理不无关系。经过上述对赛维LDK负债状况和融资现状的分析,对赛维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如下:

(1)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低,创造内部现金流能力严重不足,资金链存在问题。应收账款、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比率大,特别是存货占有大量比重。存货管理不善,过度依赖国家政策,未考虑市场需求,大量生产,周转率低下,不仅占用资金还要因此付出大额仓管费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低,流动资产质量低下,资金回笼时间过长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市场需求下降,行业产能过剩。光伏行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导致产能过剩、同业竞争,现如今又遇到市场需求下降及政策转向,使得公司的销售额下降,经营业绩十分糟糕。不仅产品滞销,成本也得不到政府补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光伏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普遍偏低,加上信用政策的宽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能过剩,需求下降导致存货滞销,企业大部分的销售额需要靠大量的赊销和宽松的信用政策来支撑。

(3)公司监督机制不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监督机构对管理层的监管不力。企业的关联方交易混乱,部分高管控制企业向关联方输送利益,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投资者与高管之间信息不对称,无法真正了解公司情况也无法对管理层进行约束。

(4)公司管理层战略失策。其一是企业对外部市场过度看好,在不考虑市场产能过剩情况下盲目扩张,如今经营业绩下滑,大量扩张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停产,不仅占用的资金无法收回而且对品牌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的投资战略失策;其二,融资策略不合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融资策略过度偏向负债融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其潜在的高风险。按照融资的啄序理论,先内源后外源,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赛维LDK显然对内源融资未予以足够的考虑,尽管在外源融资中贯彻落实了债务融资,但过度的负债经营也是企业现状的因由,企业应考虑如何加重股权融资比例来稳定公司的财务结构。

融资优化对策

产能扩张及成本、价格等的下降带来新的需求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之一。尽管现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步入低谷,但这同时也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始。从长远来看,光伏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前景依然是十分广阔的。赛维LDK只要能成功摆脱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并重新回到正轨,就能再一次走上快速崛起的资本道路。建议先解决资金及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再逐步对融资结构进行调整,归纳如下:

(1)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首先是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占用资金问题,企业可以对存货采用诸如及时制供应(JIT)等这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的反馈,控制存货,减少库存,节约成本;其次是大量的应收账款,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等减少账款或者对账款进行追回,企业也可以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既可以实现融资又可以改善流动资产质量;最后是对于物业、厂房及设备的投资可以维持企业现如今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出售部分资产归还欠款,一方面可以与同行合作共同开发。合作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减少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

(2)注重行业创新,进行技术革新。光伏企业可以对产品进行创新来吸引消费者、产品跨领域合作等,重新引发新的市场需求,如三星的一款新型的笔记本可以通过太阳能进行充电等。企业可以拿出部分用于扩张构建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金投放到创新产品的研发上,把握住商机,差异化竞争产品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还能强化品牌力度,有助于赛维LDK重获投资者亲睐。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使融资能够多元化发展。面对又一次的“寒冬”降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及横向“抱团取暖”已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发行股票方面,企业可以考虑向同业定向增发获得股权,既可以避免同业竞争又可以共进退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发行债券方面,如果可行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券,前提是要向公众释放企业未来发展良好的信号,企业也可以考虑根据公司的情况创新债券的品种来吸引投资者。光伏企业的主要债权方是银行,企业应主动与银行积极协商,争取贷款到期后能够续贷,既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经营又可以避免违约导致企业信誉下降。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发展,问题,战略对策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且伴随着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可再生资源不但能够环节当前人类的能源结构,还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就需要对我国当前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1产业融资状况不乐观。为了进行产业相关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渠道仅有上市融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几种。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不景气,货币政策收缩,要从银行争取到信贷存在着很大难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上市融资几乎不可能,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的实践还不十分很充分,当前的融资环境对光伏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1.2产业对外依赖较强。火力发电会导致CO2排放量增多,光伏产业本来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当前的光伏产品去主要用于出口,CO2排放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也并没有享受清洁能源,这使得产业发展的目标并未实现,其对于国外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若是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减小或者出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我国的光伏行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当前很多对于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都逐渐降温,太阳能电池需求量也逐渐降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光伏生产企业,陆续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以维护本国的企业的利益。之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对外依赖性,技术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的百姓享受更多的清洁能源,就需要从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入手。

1.3产能过剩严重。自2006年开始,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诸多企业在海外上市,光伏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央和地方支持的新兴产业,这使得进军光伏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超过500家光伏企业在进行光伏产品的生产。然而这些产品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处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数量占到了大多数,企业重复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产能过剩情况日益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了“寒冬”,很多光伏企业就此夭折。

1.4光伏并网不畅。当前国外市场仍旧是我国光伏企业主要的依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将国内市场逐渐打开,为此就需要并网发电向居民出售电力,然而这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技术不是非常成熟,在电网中接入光伏发电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若是鲁莽地进行光伏并网,将会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二,太阳能发电受限因素较多。无论是季节、昼夜,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光伏发电造成影响,致使其发电不稳定,若当其出现供电不稳定状况用储备能源发电弥补,则就会造成大量的额外成本的支出。其三,太阳能资源存在区域性,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多的地方是我国的西北部,大量的光伏电当地并不能消耗,需要运输到东部才能实现价值,而长距离的运输成本,也是这一设想的重要的阻碍。其四,补贴政策不完善。光伏电站企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政策补贴对象,而电网运输企业获得的补贴则比较少,而电网公司为了改善原有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链条容易断裂,若是缺乏相应补贴的话,则很难促进其发展。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政策扶持。为了促进光伏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不系统,难以进行有效地落实,为此,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其一,要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看似和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公众认可和接受这些新兴产业,认识到太阳能资源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用户,采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群众基础。为了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台湾地区采取了相关的政策,通过教育系统的教育、公共系统太阳能的使用来逐渐提升公众的认知。大陆也应该出台相似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奠定光伏产业的市场基础。其二,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系统的光伏行业发展战略,细化产业政策和决策,使产业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三,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这样才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其四,进行价格激励政策,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并逐渐增强传统发电行业的成本,使新能源价格的市场适应性能够得以提升。

2.2解决贸易争端。“双反”调查在欧美等国家发起,由于缺乏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我国的很多光伏企业蒙受了损失,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权益,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完善应对机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预警体系,对行业的相关信息,诸如政策、政治、价格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行业发展的走向进行越策,以便完善相应贸易争端应对手段。其二,提升应诉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进行维护,是国外的贸易环境对我国的贸易自由权进行保障,就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抗诉能力,以争取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其三,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预防争端的发生,应该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和协商机制,这样才能逐渐改善当前的贸易争端状况。

2.3创新关键技术。巨大的利润是促使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然而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技术能力不强,产品重复竞争压力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关键的技术上予以突破,实现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永恒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促进产学研合作,光伏产业不但需要科研能力、资金实力,还需要技术转化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攻破更多的核心技术,就需要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量,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吸取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分析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和路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尽快走出困境。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产业平台,国家不但需要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还需要建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只有完善这些企业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关的光伏企业能够得到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实现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长远发展。

2.4规范行业发展。光伏产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若是不顾企业的实际而使这个行业涌入大量的企业的话,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使行业的初始发展状况能够更加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在行业组织和检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力度。通过行业组织,可以更好地优化我国的行业形象,使其更好地进行自律,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要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将行业报告进行定期,这样能够保障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相应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得到改善;整合光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加强对行业的整合,完善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产能过程的状况。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若是不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的话,我们的生活质量不但会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促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本文分析了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产业战略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波,俞善庆.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发展[J]. 上海电力,2006(04).

[2]吕志新.光伏产业的2008[J]. 阳光能源,2008(01).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9篇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光伏发电企业;困境;原因探析

一、中小型光伏发电企业面临困境的内部原因

(一)高成本、低竞争力

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因为其环保高效,成本因素也不得不考虑。发展新能源需要高成本,但是其竞争力的低下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从事这类行业的企业发展依赖政府的新能源电价补贴,而很少在技术方面进行自主研发,这导致了竞争力的低下。企业发展有很大局限性的因素之一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国产比重不高。要想将塔式光热电站的发电成本变得更低,必须从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各种方面做文章,当然也离不开融资、税收等几方面的优惠政府政策。确实,就光热、光伏这样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而言,它们的初期发展过于依赖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大力度的支持,就没有本质的变化,成本也不可能降低,也不能在技术成熟的过程形成能与传统火电等行业相提并论的竞争力。对于我国光伏发电行业来说,目前的重要任务应是加快示范项目建设和电价政策快速落实,把握行业最佳的发展时机。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

光伏企业在为了保证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时候,一方面达到经营目的和提高本身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要保证企业能够长时间的繁荣发展。在考虑眼下发展的需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鼠目寸光的用未来利益换取发展,追求短期利益。

光伏发电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与政策这些因素的影响,技术研究存在滞后性,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都是企业未来发展没有计划、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比方说,光伏电站只能在白天进行供电,而在夜晚这样的需求波动时段不能供电,这使得电力公司必须在这种时候拥有其他的电力供应方,如果拥有先进的储能技术,这种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核心技术,设备需要进口

无论是成本的问题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技术与设备都是其中的关键点。本世纪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相关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一向以其低成本优势支撑着一个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光伏发电产业中的许多高端设备确必须依靠进口,中小型光伏企业进口设备费用达到企业设备总成本的50-80%。国产的EVA、TPT等材料在抗老化、降温、耐腐蚀等能力上都远远比不上进口货色。除此以外,像DCDC逆变器和DCDA逆变器生产这样的核心技术上,国产的无论是工艺精良水平还是效率优劣程度都决定了依赖进口的现状。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不断的去创新和生产线的开发程度不足,这都导致了公司不能拥有长足进步。

二、中小型光伏发电企业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

(一)供应高速增长,需求有限

与用电消费“减速换挡”相反,近年来电力供应增速因为受电力项目建设周期滞后影响,反而延续过去高速增长态势。2014 年新增装机超过 1 亿千瓦,年底发电装机达到13.7 亿 千瓦时,同比增长 9.0%,超 出用电 4.8 个 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十二五”前 4 年电力绿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4 年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升了 7 个百分点,而煤电比重则下降了 7 个百分点,2014 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 33.3%;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也相应提升了 6.4 个百分点,2014 年达到 25.6%。供给量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甘肃电网 2010年需电量 790 亿 kWh,最高负荷为 12350MW;2015 年需电量 1200 亿 kW・h,最高负荷为 16900MW;2020 年需电量 1700 亿 kW・h,最高负荷为 24000MW。“十一五”增长率分别为 13.4%和 14.7%;“十二五”增长率分别为 7.9%和 7.4%;“十三五”增长率分别为 6.6%和 6.8%。[9]需求水平的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当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左移动的时候将会导致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产出减少。而平常用电价格不可能上涨的情况下,这里导致的价格溢出只能由国家补贴,当各个发电企业的销售电价上涨之后,民用销售电价却不能变化,让武威润峰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部分50MW工程项目中的设备只能选择停运,利润空间的大幅度缩减,公司只能依靠国家补助来幸幸苦苦维持正常运营。

(二)并网技术欠缺

并网技术一向是困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光伏发电因为其本身特点具有的局限性,并不能为电网提供稳定持续的电能,电力公司必须在用电高峰期准备其他像火电这样的稳定供电者,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再加上电网规划和发展的缓慢,直接导致能源在跨越地域的消费程度极低,更加不能满足光伏发电企业的需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已经出台了诸多关于光伏发电的规划,但是并没有提及电网规划,电网项目核准滞后于新能源项目,跨地区通道能力输送能力并不能与地区先进项目相匹配,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太阳能发电资源的消纳。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发电量已达到1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量超过600万千瓦,但2017年才能够投产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明显迟了两三年的时间。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1篇

光伏行业近十年的发展轨迹犹如过山车一般从高峰跌入低谷。2013年,更被看做是我国的“光伏”寒冬年。

国内,尚德,赛维等几大光伏巨头遭遇数十亿元亏损;国外,美国与欧盟先后开展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美国2012年11月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等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让不少中国光伏企业直接退出了美国市场。

这个过去十年的明星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落寞背后

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无锡尚德3月20日宣布破产重整。从创造中国首富,到债台高筑,再到如今的破产,尚德可以说是近几年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缩影。

光伏行业从2005年的辉煌,到如今的落寞,短短7年时间竟有如此颠覆的命运。而在光伏企业纷纷亏损,国外“双反”调查的背后,又折射出了我国光伏行业本身的“疾病”。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看来,中国的光伏市场严重依赖外需,产能过剩,而这也是“疾病”的症结所在。

“光伏行业在国外发展很快,市场规模增加迅速。在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纷纷引进光伏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光伏开发区,使得光伏产业扩张过快。但在近几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欧洲对于光伏行业降低甚至取消补贴,导致国外需求大幅度减少,而我国的光伏业非常依赖外需,所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万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加工与制造国家,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中国尤为严重。在当时光伏过热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还是争先恐后的进入这个领域,导致产能迅速扩张,无法消化,对光伏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比日本的“阳光计划”以及德国屋顶光伏电站等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这些年主要侧重在“供给”上。“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处在技术不断变化的时期,商业模式也不成熟,为了避免巨大的投资风险,国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不会太大。但我国地方政府还是传统思路,导致了严重产能过剩。”万军说,他认为国外遵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有序地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这是与我国的最大不同。

万军表示,除了严重依赖外需,我国的光伏企业也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多晶硅生产环节上尤其明显,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同样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现在在西部做大型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方,却不能独立地进行项目融资,这是最大的困难。中国太阳能市场现在的融资问题在于,需要企业全额的额外资产进行担保。这意味着,银行在评估贷款抵押时,太阳能项目的电力资产几乎等于零估值。

何去何从?

尽管跌到低谷,光伏行业却不会彻底“死”去。

2013年,我国光伏行业能否有转机?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这一次的跌倒,却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既然外部需求的刺激时代已经过去,那么把目光投在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或许是光伏行业的新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史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到了启动国内市场的时候。

“现在当务之急是光伏行业本身要进行重组调整。在努力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要开发国内市场。”史丹说。

在万军看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市场非常广阔,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逐渐催生国内市场,对我国光伏市场来说是一个转机。但从短期来看,市场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光伏行业的命运,不只掌握在一方手里。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企业是光伏产业的主体,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价格才能下降,才会具有竞争力。

2011年以来,受欧洲各主要光伏装机国纷纷下调补贴,欧美光伏“双反”的影响,为拉动内需拯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作为光伏应用的主要模式,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欧洲诸国已经发展多年,并且造就了德国光伏市场的繁荣。

国家电网刚刚的《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表态支持“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的模式,但其中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远低于预期,让光伏人寄予厚望的光伏新政“含金量”打折。电价补贴价格定为0.35元/千瓦时,不但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0.4-0.6元/千瓦时,且仅限于自发自用部分,不包括余电上网。

但万军认为,虽然结果与预期有一定距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国家的用意。“在光伏产业低迷时期,对补贴预期是非常高的。政府补贴越多,越能刺激市场扩张。目前的补贴比较适合分布式发电的特点,设法提高自发自用的比例,分布式发电主要是为了满足无限多独立个体的需求。”万军说,“国家的用意在于强调企业的自生能力。一个合适的补贴,可能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优胜劣汰。”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2篇

瑞士嘉盛莱宝银行可持续投资总监MatthiasFawer表示:“除了2011年年初极短的时间之外,2011年对光伏产业几乎就是毁灭性的一年。大家都希望光伏行业能有一个大繁荣、大发展,但这个希望在2011年4月底就被彻底扑灭了。此后的一切事情都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相比2010年新增光伏装机量170%的增长速度,2011年绝对称不上成功的一年。2011年新增装机量预计为23.8GW,较2010年的17.7GW增长34%。但是,2012年可能不会再出现这么快的增速。预计2012年新增光伏装机大约为25GW。

除此之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市场状况也是导致2012年光伏市场需求疲软、投资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2012年1月,德国削减上网电价补贴,美国现金补贴计划也将于2012年12月31日到期,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补贴削减都将影响2012年的光伏市场状况,而受欧债危机和财政紧缩措施的双重影响,意大利和希腊的光伏补贴将出现大幅削减……对此,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新兴光伏市场和对太阳能的其他应用将保证新增光伏装机量到2015年维持18%的年增长率。

难题(1)市场转移

光伏产业2012年面临的第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市场的多元化问题。据悉,尽管中东、北美、亚洲等国家的光伏产业刚刚兴起,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光伏市场的地位在2012年将变得愈发重要。研究机构PVResearch分析师SamWilkinson表示,2012年欧洲光伏市场预计只增长6%,但这种剧烈下滑将被全球43%的增长率抵消。由此可认为,光伏市场转移也将有助于全球市场的整体增长,目前光伏市场转移已对印度、中国等国的需求产生有效影响,此外,大型太阳能光伏企业也有望扩大在欧洲、亚洲和美国三个主要市场的经营活动。对此,瑞士嘉盛莱宝银行可持续投资总监MatthiasFawer表示:“2012年,光伏产业在市场转换和增长方面将出现巨大变化。从绝对数字上看,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老牌市场依然非常重要,但是美国、中国及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与很多竞争对手一样,美国第一大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近日也宣布,FirstSolar将不断开拓市场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后也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新兴市场培养上。FirstSolar首席执行官MikeAhearn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把收益来源从补贴向可持续市场转变。我们的目标市场就是那些在宏观层面上持续增长、但在微观层面发展不完善的市场。”

尽管光伏市场的中心会远离欧洲,但欧洲大陆内部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占据了数年全球最大光伏安装量的宝座后,2012年德国将首次被意大利赶超。因为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意大利安装了6.9GW的光伏系统,位居世界第一。而德国则以5.9GW的安装量紧随其后,美国以2.7GW的安装量位居第三,其后分别是安装了1.7GW中国和分别安装了1.3GW和963MW的日本和法国。由此可见,意大利在新任总理MarioMonti的领导下,在光伏产业发展上,丝毫没有“放慢步伐”的表现。

难题(2)企业兴衰

从业内企业的视角观察,2011年光伏市场状况对行业巨头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包括Solyndra、EvergreenSoiar、BeaconPower和SpectraWatt在内的不少美国太阳能巨头纷纷宣告破产。最近,德国的太阳能巨头SolarMillennium、solon也分别向政府提交了破产申请。而诸如SolarWorld、PVCrystalox、Day4Energy、SunLink、Conergy和REC等美国知名光伏企业也相继宣布减产裁员。

瑞士嘉盛莱宝银行表示:“鉴于目前光伏产能超额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注定要面临倒闭。目前在这条产业链上存在的硅片企业约有250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约有250家,而光伏组件制造商竟然超过了400家。”因此,对于大型光伏企业来说,2012年将是丰收的一年。中国的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美国的FirstSolar、SunPower,德国的SolarWorld也将从中脱颖而出。

但与此同时,那些“小型”、“没有竞争力”和“缺乏资本”的光伏企业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其中,具备“微弱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大。著名光伏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总裁CraigStevens表示:“尽管2012年年初众多企业的主要策略是占据市场份额,但是它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则是改善财务生存能力,否则这些企业将面临着被主要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

难题(3)贸易战

尚德电力首席商务官AndrewBeebe表示,2012年大型太阳能企业的战略取决于德国SolarWorld的贸易诉讼案件的结果。“全球太阳能贸易战将增加硅料、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等太阳能产品的价格。”

虽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6票对0票的结果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但对德国SolarWorld及其他美国光伏企业来说,这个结果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胜利”。由此可见,太阳能贸易战目前已经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很多光伏公司和业内人士也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近日,印度表示拟对美国和中国的太阳能产品发起调查;中国也已经宣布将对美国可再生能源出口展开调查……究竟哪个国家可以一统光伏产业的天下,目前尚是个未知数。

难题(4)产能过剩

对很多光伏企业来说,产能过剩现象也是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一大瓶颈。瑞士嘉盛莱宝银行可持续投资总监MatthiasFawer认为:“对很多太阳能企业来说,2012年将是验明正身的一年。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产能过剩。”

著名光伏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预计,同时,2012年对众多光伏企业来说也将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制造商准备将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提高50%,而终端市场需求的增速至今还未达到25%。由此得出,大量的产能过剩将导致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被迫停产,而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商也不得不申请破产。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光伏企业Hemlock所占市场份额比重为22.4%,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多晶硅之王”;德国瓦克化学(WackerChemie)紧跟其后,占据了19.8%的市场份额;第三名为韩国OCI,占据了8.9%的市场份额;第四名为中国保利协鑫,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以上四家企业共占据了世界光伏市场60%的份额。对此,瑞士嘉盛莱宝银行预计此四家企业2012年将继续将市场占有率提高至70%。此外,鉴于目前太阳能市场的产能过剩现状,此四家光伏企业也不会面临销售困难,相反,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等诸多优势为自己打开销路。

美国光伏企业――FirstSolar总裁Ahearn表示,多晶硅光伏组件产业在尚未进入贸易壁垒之前就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拼,将给自身施加更多的压力。而光伏市场的供过于求以及处于游离状态的低价也预示着,2012年必将出现光伏企业大整合的现象。只有对新兴市场定位合理的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难题(5)价格之争

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光伏产品价格的迅速下降。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3篇

疯狂扩张

在电力供应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人类把目光瞄上了太阳,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由于这种发电方式没有什么污染,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

在这样的局面下,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制造等的光伏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

光伏行业的疯狂从前几年一路走高的多晶硅价格就可以看出端倪。在七八年以前,国际市场的多晶硅价格只有是20~30美元1公斤,但是到了2007~2009年多晶硅狂热的时候,其价格甚至被爆炒到300~400美元1公斤,也正是这种价格的暴涨,让国内众多头脑发热的企业一头扎进了光伏行业。

由于欧洲光伏市场的拉动,从2004年开始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连续5年增长率超过了100%,2008年就跃居全球第一大光伏组件制造国。

一时之间,天阳能发电屋顶、车顶、家庭太阳能电池等一些未来美好生活的远景也开始出现在很多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中。

严冬考验

但随着近两年来的全球经济震荡、欧债危机恶化下的市场萎缩,式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开始急剧萎缩。此后,整个产业开始遇冷,直到现在,光伏行业在德国、美国及中国依旧还没有走出寒冷的冬天。有数据表示,截至目前,德国几乎100%的光伏制造企业倒闭,美国倒闭的比例则有70%~80%,而中国也有20%~30%,剩下的也基本全线亏损。

为了应对挑战,全球第四大半导体硅片生产商、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服务提供商之一的美国MEMC公司也不得不采取全球性裁员、降低产能等一些举措。另外由于许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甚至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在国内,一些企业则是有政府的背后支持,才没有落到破产的境地。而现在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则又回到了30美元左右,完全回到了七八年以前的状态。

前几年,在光伏太阳能风头正盛的时期,很多人从拓日新能(002218)、天威保变(600550)、特变电工(600089)等光伏产业相关股票中赚了个盆盈钵满,但也有很多在疯狂期涌入的投资者把自己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未来投资机会在哪

尽管目前光伏产业依旧危机重重,该行业的一些重点上市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其产品普及应用的加速,这个行业依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来看,虽然该行业的这轮周期性调整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但是很多分析认为,大概在两年以后就会得到好转。

对幸存下来的企业而言,前几年的疯狂扩张并不是十分遥远的记忆。企业未来就是在走上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时,也需要时刻记得先前教训。否则,前几年的覆辙就会再度上演。

对国内的很多光伏发电企业而言,现在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现在我国光伏电网接入仍未形成标准,因此光伏电力未能全部上网,使得光伏产业上游具备的规模优势,未能顺利促进下游应用环节的投资,这就使得我国无法全面推广光伏发电应用。如果这个问题将来得不到解决,光伏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羁绊。

当然,对股票投资者而言,如果是出于长线的考虑,未来这个行业依旧有着很大的投资价值,但问题是:在将来这个行业再度崛起之时,你是否能够充分抑制住贪恋,是否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以便在风险来临时能够跑得最快。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光伏下乡;光伏扶贫;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76-03

支撑了人类近百年飞速发展的石油、煤炭资源,随着开采量的极度上升,到2020年至2030年,即将达到开采高峰,之后人类将面临能源危机,所以必须找到一种取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光能与同为可再生能源的潮汐能、风能、生物能相比,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力。

1 农业光伏发展的背景

2012年2月为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以“下乡、富民、支边、治荒”为目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通过合理的电价标准、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积极的金融扶持,积极扩大国内光伏市场。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财政上为农村发展光伏,以光伏脱贫致富给予很大支持。

2015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最新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指出,根据资源区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分为:一类0.80元、二类0.88元、三类0.90元。同时,还指出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附属场所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项目备案时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中的一种模式;已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执行的项目,在用电负荷显著减少(含消失)或供用电关系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允许变更为“全额上网”模式。“全额上网”项目的发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光伏电站上网标杆电价收购。选择“全额上网”模式,项目单位要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备案,并不得再变更回“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通过这次政策调整来看,国家对于光伏发电的重视,把原有的分布式发电站全部分问道“全额上网”模式。调整后的标杆电价政策仍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较强的支持力度。

安徽省合肥市政府2013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实施“光伏下乡”工程作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四大工程之一。2015年7月安徽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光伏扶贫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安徽光伏扶贫意见”)。《安徽光伏扶贫意见》中指出安徽省自2015年起到2020年,在31个重点县选择1 000个贫困村,每个村建设1座60kW的村级光伏电站,共计6万kW;在31个重点县选择30万户贫困户,每户建设1个3kW的户用光伏电站,共计90万kW[1];每个重点县的实施规模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需求和资金筹措情况统一申报,由所在市汇总上报省扶贫办、省能源局、省财政厅会商确定。各市上报实施规模时,应附市、县(市、区)出资方案。建设资金方面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建设资金,采取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帮扶单位支持、贫困村自筹等办法筹资。贫困户户用光伏电站建设资金,采取省级补助、市县安排(市、县两级出资比例由各市自定)和贫困户自筹各1/3的办法筹资。省级补助部分从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50%,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

2 安徽省“光伏下乡”发展的成效

随着安徽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贫困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安徽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利用分布式光伏的结构特点和建设成本的下降,加大光伏的推广,增强贫困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全面帮助贫困家庭免费用电政策。

2.1 安徽省首批“光伏下乡”投入运营 2013年7月合肥供电公司和肥东供电公司联合,对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罗家瞳村首批“光伏下乡”的5户试点家庭进行并网验收和调试。每户家庭的装机容量为2.5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标志着安徽省首批“光伏下乡”试点项目正式转入并网运行[2]。

2.2 安徽省金寨县建立2008座居民光伏电站 2014年3月,金寨县开建首批1008座居民光伏电站,每户装机容量为3kW。同年6月份完成电站建设并网发电。且第二批1 000座电站项目也已于11月全部投入运营[3]。同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利用6a时间开展以安徽、宁夏、山西、河北、甘肃、青海30个县的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2014年安徽省享受“光伏下乡”扶贫工程的贫困农户已达1 108户,政府拨款免费帮助这些家庭建设小型家庭分布式电站,项目产权和发电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所发电量除自用外,剩余上网由当地供电公司全额收购。预计从2015年开始,安徽省“光伏下乡”扶贫计划将拓展到2 508户,2020年左右将有6 000户贫困家庭从中获得稳定收益[4]。

2.3 PPP项目合作与“渔光互补”发电站建设 2015年10月安徽省岳西县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光伏扶贫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合约。项目总建设规模达6.74万kW,该项目通过“户+村”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40个村和5 000户家庭增收致富[4]。2015年12月安徽省天长市牧马湖在建的一期2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占地面积达38.67hm2。12月21日建成投运并网发电后,每年发电量可达2 200万kWh,相当于节约标煤17 800t。“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是将光伏发电组件架在水面之上,下面进行水产养殖的新型光伏系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水面的资源利用[6]。

截至2015年11月,安徽省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全省已建成家用光伏发电站21 933户,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340个。从2016年起,全省3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施光伏扶贫。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光伏扶贫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到2020年,在全省3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30万户贫困户和1 000个贫困村实施光伏扶贫[7]。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光伏扶贫具有环保、经济、社会影响力,安徽通过光伏来进行扶贫工作,把以往的“输血扶贫”改变为“造血扶贫”。定位更加精准,形成独有的“安徽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区域性和分散性。通过对安徽“光伏扶贫”的情况分析,安徽农村贫困问题现状依然为贫困人口基数很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依然很低,脱贫致富能力匮乏。贫困的区域性和分散零星问题并存,影响光伏电站建站分散,发电量少,后期维护难度大,这些制约因素对于政府实施开展工作增大了很大难度。一些地区的贫困农民对于光伏发电认识不足,对国家政策解读不充分理解,对新事物产生抵触心理,对政府或者企业对他们现有资源和土地进行改造持反对意见。

(2)资金问题。光伏电站的前期投入较大,收益周期较长,即使政府和企业会进行补贴,贫困家庭需要缴纳的建设费用也不是轻易可以负担的。在安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电网结构落后,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起来,可能会面临无法并入电网,无法获取收益等问题。

4 解决方法

要建立和完善安徽省光伏扶贫体系,必须立足安徽省的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色,全面考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政策和项目优势,解决当前光伏扶贫政策面临的困境。

(1)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安徽省政府对于“光伏扶贫”,只是在贫困户以及贫困村的家庭或者土地上进行改造,并没有实际性的从农业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区地貌、地域、气候的不同,对农业温室大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行业进行光伏的建设或改造。以农业温室大棚为例,合理的光伏布局,达到透光率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作物的光照要求。如果在山区,可利用地域和气候有力优势,建设菌类温室大棚,可以完全利用光伏发电和山区潮湿气候助于菌类的生长,完全体现出了经济性,为农户增加了双向收入。

(2)政府引导,百姓参与。政府应当对“光伏扶贫”加大相应的宣传,让百姓直观的了解光伏的利益。组织一些贫困户对已经改造好的光伏乡村去了解,切身的感受到光伏所能带来的效益。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太阳能光伏生态大棚电站的生产模式可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的扶持[8]。

(3)多渠道筹挫资金。对于资金问题,我国每年对可再生资源的项目补贴达到200多亿元的资金,但是对于光伏发展与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资金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比如:利用利用银行贷款、分期付款。同时,利用当地光伏企业可以先帮助农户建设光伏电站,每月固定可以为农户提供一定的电量使用,来用做占用建设面积的租金,剩余电量进行并网产生收益,由建设单位获取。在德国农村分布式光伏发展较快,关键就在于风险小,并网容易,银行可低利率放款,且还款年限长,有屋顶就可以像任何一家银行申请贷款在吸取德国光伏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地方区域特色,建立适合地区发展的资金筹措渠道[9]。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方敏.安徽31个扶贫县将建光伏电站96万千瓦[N].中国建材报,2015-07-21.

[2]柳书节.合肥试点光伏下乡扶贫[N].合肥日报,2013-07-05.

[3]安帮.安徽:光伏扶贫的创新实践[J].当代县域经济,2015,10:55.

[4]田婷,周开宝,陈巍巍.安徽“光伏扶贫”惠及一千多农户[N].安徽日报, 2014-10-20

[5] 王俊.光伏扶贫引入PPP模式[N].中国电力报,2015-10-31.

[6]宗尧尧,王浩.安徽天长市20MW渔光互补项目建成投运[N].中电新闻网,2015/12/21

[7]夏海军.光伏扶贫明年将覆盖安徽31个重点县[N].中安在线-安徽日报,2015-11-30.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引言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有效推广对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制约因素。科学分析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制约因素并制定发展策略对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用。

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项目投资回收周期长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需要业主的支持。目前,政府主要通过免税和补贴的方式来提高业主投资分布式光伏的积极性,如已经落实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全电量补贴价格为0.42 元/度,按此补贴额度和执行期限计算,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内含报酬率在8%11%之间。在如此高额的补贴下,分布式光伏电站工作开展仍然屡遭瓶颈的原因在于高额的初装费用。一般来说,中等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初装费用在58万元,保守估计此投资回收期将长达10 年,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二)政策持续性的公众信任度低

在现行政策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将由“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支持,并且政府也明确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者电价补贴的标准维持20 年不变。然而,我国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媒体报道, 2015 年,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资金缺口为800亿元。这样的资金缺口让业主对政府补贴分布式光伏发电20年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了很多投资商踌躇不前。另外,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并网问题上,虽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经出台了鼓励分布式并网的政策,但电网对光伏发电的支持能持续多久存在不确定性。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必然会增加电力设施的维护成本,进而增大电网的运营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如何分摊尚未确定。

(三)政策落地效果不显著

虽然从2013 年起各种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利好政策就已经不断出台,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我国尚存在体系障碍和政策盲点。如个人光伏发电审批流程问题,光伏组建市场的混乱问题以及上网电费的结算问题等等,特别是在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投资者3 者之间的责任区分上仍存在盲点,这也导致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部门之间协调不力的情况,这无疑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同时也降低了业主的参与热情。

三、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加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

相较于其他大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而言,分布式发电投入成本较高。因此,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或者完全依靠企业个人都是不现实的,而现有上网电价补贴的方式,并不能有效降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风险,从而造成业主及相关企业在投资问题上止步不前。因此,必须使政府与企业及个人形成利益互锁关系,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以降低初装投资门槛。

具体来说,对于个人,政府应该着力降低其短期成本;对于企业,政府应该保证其长期回报。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个人相对于企业而言更加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所以应该从降低短期成本入手;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资金比较充足,可以选择自我投资的模式,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专项基金,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那些资金不太充裕的企业和公益性场所可以选择合同能源管理制(EMC)。

(二)落实各方责任、做好产业引导

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就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做好产业引导。笔者认为,国家的责任主要在于分布式光伏产业战略的制定上,另外也要关注各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有侧重的支持。另外,我国政府也要做好产业引导工作。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对相关企业及个人进行定向培训,强调我国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目标,即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向企业及个人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收期,以及政府政策的持续性等问题,从而保证投资人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一个积极的态度。

(三)提高行政效率、做好部门协调

分布式光伏发电由于其投资的分散性,其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而为群众提供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任务。特别是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如果审批流程过于繁杂,必然会让很多投资人望而却步。所以政府首先应该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审批流程,同时也要简化政策,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增强政府部门人员的办事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能帮助我国的光伏产业扩展国内需求,捋顺产业链条,其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当然正如所有新能源产业一样,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坚持前期进行投资引导,后期进行“半市场化”处理的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进一步对投资者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业主想要投机的心理误区,同时也要扎实地做好产业的政策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以后的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可循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丁芸,林韵.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5(03).

[2]邵汉桥,张籍,张维.分布式光伏发电经济性及政策分析[J].电力建设,2014(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