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篇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住户调查科学发展,提高住户调查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人口布局构成了新挑战,改变了城乡住户调查的覆盖范围,对搞准城乡居民收入真实情况带来很大难度,城乡分割的住户调查不利于不重不漏地覆盖城乡居民,难以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还可以减轻基层工作量、提高调查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统计数据与国际接轨。

正因如此,在2008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被正式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种以户口作为分类方式并分别进行统计的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调查样本代表性和调查数据质量的保证面临困难。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乡界限在很多地区已变得十分模糊,过去单纯通过居住区域就能区分居民身份的作法已成为历史。加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乡、城市间流动,大量农民工家庭在城市里就业、居住和生活,这一庞大群体中的很多人实际上已仅仅是户籍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在此情况下,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体系按照传统城乡地域概念或者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划分调查区域,根据户籍进行人群分类抽选调查样本的方式,样本的代表性难免存在瑕疵。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给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和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记录这样的变化?如何用统计的方法准确的描述城乡一体的居民生活状况?这些都对我们现有城乡住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难以统一描述全体居民生活状况和进行国际比较。城乡住户调查在调查覆盖面、调查设计、调查内容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对城镇住户、农村住户各自的统计目的和作用、统计项目、统计指标都有所不同,进而造成两类统计数据无法对接,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只能进行分类描述,不能形成统一反映全体居民生活状况的统计数据。城乡住户调查的分类统计数据不但不能整合统一,而且在概念和定义上与国际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统计的数据难以直接进行国际比较,在统计的方法上也不能与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方式接轨。

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实际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体系,仍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一、我国目前城乡基本现状是一体化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点。当前,尽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量农民流向城镇就业和生活,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城乡户籍依然存在。与之相适应,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就业模式、收入来源、支出和消费投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和综合反映城乡居民就业、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调查指标体系,城乡居民的上述差异无疑为调查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挑战。另外,根据我国原有的城乡地域划分和行政管理模式,城乡两套住户调查体系分别采取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调查组织、管理模式和调查方法。在城乡地域划分仍然明显,行政管理方式仍有所区别的情况下,建立和采用能够适用于这种现状的统一的调查组织、管理模式和调查方法,确实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二、城乡住户调查的需求对一体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之日起,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各级政府对城乡住户调查的需求也有所区别。因此,目前城乡住户调查除调查居民收支等基本生活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求外,都根据政府宏观管理的需求,分别设计了各自不同的调查主题和内容。根据各自的调查方案,城乡住户调查的内容除了居民收支等基本生活情况外,农村住户调查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情况,大量农民流向城镇就业和生活情况。

三、现行方法制度的差异性增加了一体化改革的难度。我国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制度是在结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抽样方案、指标体系和调查表式的设计,以及各种调查内容和报表的汇总上报时间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从住户调查样本的抽选方法上看,尽管都是采取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但具体操作过程仍然有所区别,如调查样本量的计算和确定方面,农村住户调查采用MPPS抽样程序计算样本容量,计算时除了考虑收入、人口和从业人员的调查主题外,还要将粮食亩产、棉花亩产等其相应的播种面积两项调查主题结合在一起考虑。从调查指标体系上看,区别则更加明显。如在收入指标上,尽管城乡居民的总收入均包含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农村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在指标内涵和包括的内容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同时,考虑到目前城乡居民生存的实际状况,城市住户调查的收入核心指标为可支配收入,而农村住户调查的收入核心指标则是纯收入。收入分类指标的设置方面,城市住户调查在转移性收入类指标方面设计并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内容,而农村住户调查指标则是侧重于了解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情况。在支出指标上,针对农民家庭既是生活也是生产单位的特征,突出并设置了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等指标。消费支出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在食品、住房消费的来源方面区别城市居民,因此城乡调查在消费指标的设计和分类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四、现有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与一体化改革不相适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住户调查体系,首先要求在开展上要实现一体化组织管理。目前这种两套调查体系分别组织管理,城乡两个调查系统和部门分别调查的体制和模式也面临改革的必要。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的改变既是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难点。涉及到自上而下的机构人员变动,组织管理方式改变。即使是在现有基础上不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村住户一体化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住户调查改革,加深我们对现代统计实践和理论的认识,加快我国住户调查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统计核算工作,还能够全面提高我国统计调查的综合能力,提高住户调查数据的质量,加强CPI和劳动就业的调查统计工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2篇

摘 要 城乡住户一体化统计调查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一项统计调查方法改革,新的调查体系和方法的设置更能科学合理地反映现有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状况,本文就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改革作一些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 城乡 住户一体化 统计调查改革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数据,是反映民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测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数、核算地区GDP、研究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制定调整惠民政策的重要基础资料,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城乡住户调查是分开进行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指标、口径、范围、标准、方法都不尽相同,这种调查体系造成城乡住户收支水平等调查数据不完全可比,难以精确测算全体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支出结构。2012年,国务院作出重大决定,实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通过调查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更加科学、完整地反映全体居民的收入、支出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依据。

一、进行城乡住户一体化统计调查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增长不仅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统筹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结构以及增长情况。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调查的指标、口径、范围、标准、方法都不尽相同,难以精确测算全体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支出结构。因此统计部门要提供按照一致的标准、口径、范围、指标、方法调查取得的城乡居民收支数据。

二是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快建设收入信息监测系统,改进收入统计方法,提供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统一标准的收入数据,及时反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变化情况,才能为国家扭转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各项决策提供扎实依据,才能有效满足国家制定关于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是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提高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必要途径。目前住户调查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农民工的调查方法和收入归属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统计的重要因素;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城镇自有住房户比重明显提高,需要改进对自有住房折算租金的统计方法;社会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要求调查者更加关注住户的配合程度,同时住户调查样本中高收入户的比重不足,需要改进调查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扩大以及人口大规模流动,需要相应扩大样本规模、调整样本分布,提高对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代表性。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就是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努力提高住户调查数据质量。

四是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从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看,城乡统筹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区取消了城乡户籍分类以及户籍对教育、就业、社保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要求将其按城市人在常住城市中进行统计。唯有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因此我们要进行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为制定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和民生改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城乡住户一体化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是统一调查指标,完善调查内容。将统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统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规范居民收支指标口径,增加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和调查内容,细化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参与和受益情况、就业状况、社区环境以及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等内容。

二是统一抽样方法,提高样本代表性。依据全国统一的住户抽样框,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调查户,实现所有地域和人群不交叉、全覆盖。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变化较大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实,依据抽样理论测算,适当增加样本数量,调整样本地区分布,科学抽取样本,提高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代表性。

三是统一调查过程,规范调查行为。通过全国统一的调查网络,采用统一问卷和记账格式,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居民实施常住地调查,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健全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对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电话抽查、实地回访等。进一步加大对分市县住户调查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四是改革农民工收支调查方法。提高居民收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政策适用性。一是改革抽样和数据采集办法。传统住户调查以住户为抽样对象,抽中住户如果离开抽中调查社区,就很难参加调查。一体化改革后,住户调查改用“盯宅不盯户”的办法,对传统住宅以及宿舍、工棚、工作地等非传统住宅进行抽样,对抽中住宅中的住户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工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增加被调查农民工的特征指标,对农民工实行“统一调查、分类汇总”。因此,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可单独对农民工进行分组汇总,从而与相关政策的实施范围和人口口径保持一致,提高农民工收支数据的政策适用性。

通过以上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客观、准确反映城乡居民收支的真实情况,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3篇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__调查队等部门关于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淄政办字〔2013〕51号)精神,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山东省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国统制〔2013〕46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一)改革目标

建立指标统一规范、抽样科学严谨、手段高效便捷、调查扎实可靠、公开透明的住户调查新体系,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支指标,标准统一、城乡可比的居民收支等相关数据,提供全体居民及分城乡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等有关信息,客观揭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

(二)改革内容

1.调查对象。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调查对象为__区内的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无论户口性质和户口登记地,均以住户为单位,在常住地参加本调查。

2.调查主要内容。一是统一调查指标,完善调查内容。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二是统一抽样方法,提高样本代表性。三是统一调查过程,规范调查行为。通过统一的调查网络,采用统一问卷和记账格式,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四是统一数据处理,改进调查手段。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网络直报为主渠道,以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为保障,努力实现住户所记收支账册或调查员现场采集的收支资料通过网络直接报送。五是统一数据。住户调查数据按年度和季度,季度主要全体居民现金收支数据,年度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收支数据,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数据等细化指标。

3.样本抽选。调查的抽样方法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抽样使用国家统计局统一确定的抽样框,并由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统一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选调查小区。在调查小区内,通过摸底调查建立住宅抽样框,由山东调查总队统一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方法抽选住宅,确定调查户。抽中调查小区的调查周期一般为五年。

4.样本数量。调查样本包括能代表全区水平的“分区县住户小样本”和代表各镇(街道、开发区)水平“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按要求,为满足地方代表性的需要,“分区县住户小样本”需在全区抽选12个小区,每个小区抽选10户调查样本,共计抽选调查样本120户;“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需在每镇(街道、开发区)抽选3个小区,每个小区抽选10户,全区共抽选30个村,300户调查户。“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调查工作,按上级要求进行。

(三)时间安排

2013年7月上旬,国家统计局__调查队(以下简称__调查队)部署__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

2013年7月中旬,落实调查小区并上报全区调查小区名单。

2013年7月底前,完成抽选调查小区的摸底调查及调查住宅和住户的抽选。

2013年8月25日前,落实调查户,完成新样本的开户。

2013年9月1日起,“分区县住户小样本”调查户试记账,试记账周期为1个调查季度。

2013年12月1日起,新调查户正式开始记账。

二、精心组织实施

按照《山东省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实施方案》要求,由__调查队布置、培训和组织指导全区的“分区县住户小样本”及“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调查工作。

(一)数据采集

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由__调查队负责统一组织实施。被抽中调查户每日登记日记账和接受问卷调查,辅助调查员每月收集调查户的日记账和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审核、编码和初步数据处理。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上报

“分区县住户小样本”数据:由__调查队直接汇总后上报__调查队。“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数据:由各镇(街道、开发区)进行采集、录入、审核后,上报__调查队,__调查队通过相应权数汇总生成分镇(街道、开发区)数据,并对分镇(街道、开发区)的数据进行审核评估,经上报__调查队和市统计局核准后反馈各镇(街道、开发区)。

(三)调查数据

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市、区、镇数据。全区和分镇(街道、开发区)数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只合计数及其一级分类指标。调查数据未经上级核定、反馈,只能供内部分析使用。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是适应科学发展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调查周期长,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

__调查队要按照山东省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调查顺利开展;区统计局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所和基层组织被抽中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各项调查任务;财政部门要对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所需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宣传部门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发改、农业部门要给予记账户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民政部门要配合做好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提供工作;各级工会组织要配合做好抽中职工家庭的沟通工作,提高抽中职工家庭的样本户接受记账和问卷调查的比率。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所和基层组织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 署,认真落实本辖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具体调查工作。被抽中调查小区所在镇(街道、开发区)和社区(村)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配合统计调查部门做好辅助调查员的选聘和样本户的入户调查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

(三)保障经费投入

__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需要选聘约42名辅助调查员。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等部门关于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字〔2013〕24号)要求,各区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确保记账户记账补贴和辅助调查员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将常规性经费支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加强宣传解读

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积极宣传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取得理解,大力倡导“为国记账”光荣,加强对记账户记账工作的督促指导,切实帮助记账户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记账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切实做好统计调查结果的分析解读工作,帮助公众正确看待统计改革,正确使用统计数据,引导媒体正确宣传统计调查结果。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73

[中图分类号]F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改革是国家统计局为全面、准确、及时了解全国和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及其他生活状况,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研究制定城乡统筹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而制定的一个新的调查体系和调查方案。这项改革是涉及指标体系建立、调查方法改进、调查方式创新、调查样本重选的一项重大工程。该项调查改革工作自2012年底开展至今,经历了住户样本抽样、绘制小区图、入户摸底、选定记账户、试记账、正式记账等多个环节。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住户调查工作多年的统计人员,再本文中主要探讨目前一体化住户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住户综合素质差,配合意识不高,导致调查难度大

在一体化改革的实际调查工作中发现,由于调查的指标涉及到家庭及个人信息、住房、收支隐私等情况,住户对统计调查普遍抱有排斥心理,虽然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耐心讲解,让住户打消顾虑,如实填写收支情况,但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性和可信性依然不强。另外,农村点调查户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居多,家中大多是老人、儿童留守,在每月编码录入账本时发现,账本登记常常是“五花八门”,漏记账、混堆记账、合帐比比皆是。一遍一遍上门访户,收效仍然甚微,甚至会引起居民的不耐烦,工作开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1.2 辅助调查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辅助调查员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答疑解惑的作用,是连接统计调查员和记账户的桥梁和纽带。辅调员大多是基层乡镇的统计和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熟悉辖区情况,便于开展调查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些辅调员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并不能很好地传达一些注意事项,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共性问题多次要求仍不整改的情况。

1.3 程序繁琐、数据处理难度大

城乡一体化调查改革统一使用IHAPS程序,录入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汇总起来相当麻烦,数据处理参数中除计算一体化新口径外还要分别计算农村点和城镇点的老口径,录入后的数据文件要分城镇和农村口径再进行单独计算,最后再合并到一体化新口径中,过程繁琐,处理起来耗时耗力。另外,数据审核程序不完善,不利于及时发现录入中存在的问题。

1.4 数据评估制度不能很好反映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弊端

河南省漯河市对各县区城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评估参考了各省辖市的收入评估标准,从理论上看,做到了尽可能全面、客观。但从实际上来看,这个评估标准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实际收入生活状况。如城镇居民评估标准中在岗职工工资、财政支出两项与城镇居民实际关联并不多,国家所抽选的样本户中普通打工工人占多数,享受财政供给的人员仅是极少数。农村居民评估标准以人均出售农产品、人均肉类产量来作为评估可支配收入的参考标准也不科学。

2 对一体化调查改革工作的建议

2.1 从思想上重视,从经费上支持

一体化调查改革工作开展的好,能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各层次居民生活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研究制定城乡统筹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更能为GDP和CPI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所以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经费保障上予以倾斜,使调查改革顺利开展。

2.2 加强样本管理,提高样本代表性

第一,调整样本点数量,使样本点覆盖各个乡镇办,确保宏观数据的真实性,为辖区各乡镇居民收入生活情况提供可靠依据。第二,对样本户进行动态管理,坚决换掉不愿意当记账户、不配合记账工作或对记账工作敷衍了事的记账户,长期保留配合程度好、记账质量高的记账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轮换记账户,而不受国家轮换率的限制。

2.3 多方学习,实现真正意义的城乡一体化

目前的一体化调查从表面看采用合并调查的形式,但在上报方式上依然采用分口径上报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二元”结构。因此国家还应多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统计经验,尽快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调查方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调查。

2.4 尽快摸索出适用于一体化调查的便捷程序

现有的数据处理程序在实际操作中相当麻烦,增加基层调查人员的工作量,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摸索出一套能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调查的便捷程序。

2.5 完善数据评估办法,建立统计调查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数据评估制度,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做到依法统计,建立统计调查诚信体系,维护统计部门权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一体化调查体系绝非易事,需要全体调查人员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一体化调查改革顺利开展。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 多尺度数据 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就要首先解决好已有城乡调查数据的整合、多尺度数据的整合及编码与分区方式的统一等关键环节,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多数以1:500比例尺为主,而农村调查数据则以1:5000及1:10000为主,且调查过程为两种调查分开开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执行的标准也不相同,调查的重点更是一个以权属为主一个以地类为主,这给城镇地籍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自已的解决建议。

1、已有城乡调查数据一体化整合现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地区均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建库工作,但均为双库独立运行状态,二者的一体化均为图层的简单叠加显示,接边工作为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的城市图斑为城镇地籍调查的控制范围线,二者采用图形地类硬接边方式处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且统计时为二者分别统计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数据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解决

城镇1:500地籍数据、农村1:1000宅基地数据及1:5000、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镇数据与中小比例尺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在调查方法、管理重点、建设标准、统计规范及投影坐标系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简单地将其硬性地叠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图形显示的一体化,而不能真正地达到一体化显示、统计、分析及应用。本文针对其中的投影坐标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议。

(1)、投影坐标系的解决

根据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特别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的规定,调查及测绘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当1:500城镇地籍测量的投影长度变形大于每公里2.5cm时,需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且多数的1:500城镇地籍测量都需要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测绘及调查按统一的3度分带就可以满足,如果将地方坐标系的数据直接转换至统一3度分带数据库中则地方坐标系的数据必然会出现投影变形超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层数据应用体系,即数据存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存储层为数据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的坐标信息多为投影后的平面坐标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标为基础坐标存储格式,同时,每一个图元中均记录有数据采集时的投影坐标系统信息,这样的存储不必考虑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变形问题;中间层,作用是根据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请求,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平面坐标,并提供应用层使用;应用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形的表现部分,另一部分是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及应用部分,当用于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时,其只是为了直观的表现出图斑、线状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相邻关系等,可不必考虑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所以,可使用统一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显示。而当应用层用于计算宗地面积及统计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图时,则需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问题,这时,中间层返回的数据则是根据其图元中的坐标系信息计算的投影平面坐标数据,从而保证了投影变形对长度和面积的影响在限差范围内。同时,由于存储的是地理坐标,这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计算要求采用椭不球面积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减少了由平面坐标计算回地理坐标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其计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问题的解决

城镇1:500数据与农村1:10000土地利用数据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权属为主,后者是以地类为主,所以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整合时还要充分地解决好两者的接边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为准,两权分离、权类分离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根据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使用权权属实测的方式进行两者的接边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权属接边

在进行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接边工作中首先对权属进行了接边。以城镇地籍实测数据的最宗地边界为准(界址点线均按1:500地籍图精度实测),修改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调绘权属边界,从而保证了其权属的准确性。

{2}地类接边

在对权属进行接边后,还要对边界两边的地类进行接边。当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到一起后,在地类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中的农村部分适用的内容,而直接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其接边工作主要是将界线两边的同一地类进行统一。将城镇地籍内部不同用途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细化分类。保证其实际地类的准确性。

{3}线状地物接边

在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而在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中由于其比例尺较大,所以,不存在线状地物的,两者的接边工作主要是对其线状地物的权属、地类、宽度属性进行接边,从而保证其地类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还将城镇地籍数据内部的线状地物按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的标准进行补充绘制其面状中线线。使其在进行统计计算时可以按农村土地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统计。

3、结论

本文仅仅是对城乡调查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中的坐标系与比例尺接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设想,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数据的无缝整合,还需要解决好城乡统一编码、城乡统一调查地类标准、解决好城镇宗地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7篇

住户调查是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以居民家庭(住户)为基本调查对象,对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构成、素质、收支状况和消费特征等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的抽样调查。住户调查统计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收入支出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于制定国家的福利政策和财政政策,研究全部人口的税收、社会福利、经济利益再分配等问题,也能够为国民经济核算和CPI权数的计算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住户调查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全社会对住户统计调查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2012年12月份以前, 我国住户调查一般分为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两种类型。

(一)城镇住户调查

城镇住户调查是在城镇范围开展的以居民家庭及个人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旨在了解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等情况,协助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掌握人民生活状况,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善生活水平,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的统计调查。

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住房基本情况,家庭就业情况,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现金收支,家庭消费支出,家庭食品消费,家庭非现金(实物及服务)收入。

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可支配收入、转移性收入、出售财务收入、借贷收入、家庭总支出、消费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借贷支出。其中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 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二)农村住户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住户成员与劳动力从业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等。

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总收入、纯收入、现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总支出、现金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其中,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公式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出现统计调复现象

按照现行统计调查规定,长期居住在城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既属城镇住户统计调查的对象,又是农村住户统计调查的对象。

2.流动人口难以调查

流动人口是统计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如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打工,按照现行调查原则,他们属于农村住户,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无法展开调查。

3.现行调查指标设计不合理

从调查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看,存在调查住户现金方面的指标较多而实物方面的较少,经济方面的指标较多而社会方面的指标较少,生活方面的指标较而生产经营方面的指标较少。和欧美国家统计指标相比,缺乏反映家族生活环境设施、健康状况、文化教育、娱乐设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

4.部分城镇新建小区无法进入抽样

现行城镇住户调查采用的是民政部门社区和居委会现行目录为抽样本,许多新建小区,由于没有设立社区和居委会,无法进入抽样目录样本。

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主要统计指标内涵变化分析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就是统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分类标准、指标名称与口径,按照统一的抽样方法和程序,从全国4亿多户城镇和农村家庭中随机抽取40万户,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将家庭中每个人的每项收入和支出记录在账册上,由此汇总计算出全国和分省(区、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支出、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增长数据。从2012年12月1日起,全国40万户城乡居民按照国家统一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开始记收支账,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其他民生状况等。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应该把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户住户调查的指标平衡到一起,合并相同的指标,把不同的指标再细致化,形成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收支体系,这里的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5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经营净收入 + 财产净收入 + 转移净收入+ 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其中:经营净收入 = 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财产净收入 =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 =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等。

转移净收入 =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政府、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转移的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报销医疗费等;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农村地区(村委会)在外(含国外)工作的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未缴纳任何社会保险费而获得的离退休金和报销医疗费,不包括国家为扶持农业进行的相关生产补贴,如粮食直补、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购买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畜牧业补贴等,这应视为第一产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补贴,即一种负的生产税,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转移性支出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指现住房产权为自有住房(含自建住房、自购商品房、自购房改住房、自购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继承或获赠住房)的住户为自身消费提供住房服务的折算价值扣除缴纳的各项税费后得到的净租金。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的计算方法为: 自有住房年度折算净租金=自有住房年度折算租金-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按照购建房价格以及城乡相应的年折旧率计算。

三、城乡一体化与现行住户调查统计指标差异对比分析

现行的住户调查有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居民住户调查两套统计指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把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的统计指标平衡到一起,合并相同的指标,把不同的指标再细致化, 将统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统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规范居民收支指标口径,改进自有住房折算租金统计,增加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和调查内容,细化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参与和受益情况、就业状况、社区环境以及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等内容。对比城镇一体化住户调查的指标和现行的住户调查指标有如下变化:

(一)可支配收入成为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收入统一的核心指标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将现行的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虽然也分农村和城镇两部分数据,但最后统一叫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实物收入折价后纳入年度可支配收入,具有两套收支体系

在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体系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含实物收入折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实物收入折价,城乡一体化改革后将实物收入纳入年度可支配收入,季度仍然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总收入,年度可支配收入(现金+实物)和总收入(现金+实物),这样改革后的指标体系将具有全部收支(现金+实物)和现金收支两套体系。

(三)自有住房折算租金纳入居民住房消费支出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增加了自有住房虚拟房租,并纳入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居民住房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将自有住房年度折算租金扣减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后的增值收入计入可支配收入,同时包括和不包括折算租金的可支配收入。自有住房折算租金是一种实物收入,因此既是收入,也是消费。其中,城镇按照50年进行折算,农村假设不存在住房交易市场,暂不进行折算。

(四)农民工收支统计得到完善

现行的住户调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人数计入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但只有寄带回家的收入计入农村住户收入中,在外花掉的收入没有计入农村住户收入和支出中,这样导致了大多数住户调查都是由农村户籍地的家人代为回答,收支统计不够完整,即使统计完整,归类也不科学。城乡一体化改革后,对农民工的收支调查从对输出地对其家庭进行调查改为在务工地直接对其本人进行调查,将外出农民工从农村常住人口中去掉,仍将农民工寄带回家的收入计入农村住户收入。

(五)多种收入不再纳入可支配收入

房屋拆迁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以及一次性、大额的转移收入不再纳入可支配收入中,而是列入非收入所得。另外,一次性大额的转移性收入(一次性赔偿和抚恤金、一次性的救灾款、婚丧嫁娶礼金收入等)也不再记作收入,而是列入非收入所得。

(六)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更加细化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现有的住户调查中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或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之间的赠送、赡养、捐赠收入等,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在外成员寄回和带回收入;城乡亲友赠送、赡养、捐赠收入;农村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收入;退税收入;无偿扶贫或扶持款收入;得到赔款收入;各项补贴收入等。一体化住户调查的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报销医疗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赡养收入及其他经常转移收入。与现行住户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现行城镇住户调查将“记账补贴”、“保险收入”、“辞退金”纳入“转移性收入”的范畴,在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将“记账补贴”和“保险收入”计入“非收入所得”, “辞退金”计入“工资性收入”。

2.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没有“政策性补贴收入”项,在实际发生时将这项计入“其他转移性收入”中,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单列出“政策性补贴收入”。

3.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没有单列出“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这一指标,非常住人口给予被调查家庭的现金计入被调查户的“赡养收入”,一体化住户调查单列出了“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这一指标。

4.一体户住户调查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有“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之分,经常性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统计在“转移性收入”中,非经常性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统计在非收入所得中,现行住户调查是没有这个区分的。

5.现行农村住户调查将“报销医药费”作为转移性收入的一部分,而城乡一体化改革后转移性收入将不再包括这一部分。

(七)改善信息收集准确率

一体户住户调查中努力降低拒访率,缩短调查周期。允许使用问卷收集收支数据,推广网上记账,适当提高调查补贴标准,科学处理拒访问题,搜集并使用拒访户基本信息校准样本偏差,使用税务登记信息校准样本偏差。

四、完善一体化住户调查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不能简单模仿国外

我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目前是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全国住户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的。但需要在借签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亿万农民工在城镇打工的特殊国情,简单搬用国际标准就会对真实的城乡人口和分配关系产生混乱。

(二)进一步合理地划分城乡居民

目前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将外出农民工划分至城镇居民中,建议在将“农民工”划分为城镇常住居民时必须是外出务工时间和在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农民工,同时将赡养人口随家庭主要劳动力人口的变迁而变迁。这样才能更加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才能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时提供最正确的数据支持。

(三)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统计指标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8篇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把一款预装家庭记账系统的3G智能手机,免费提供给近500位记账户。利用这种新型家庭记账工具,以往一月上报一次的统计数据,从此实现“实时上报”。这一开创性举动,将颠覆数十年来纸质账本记账的历史,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并在国内统计领域,实现率先垂范。

传统记账方式面临改革

我国城镇住户调查统计工作中,“记账户”是不可或缺的民生数据采集源。

在北京市,每个记账户都要在市统计局统一分发的纸质账本上,一笔笔详细记录一天中全家的收入开支。每到月底,各区县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就上门去收回账本,然后回来把“白菜”“酱油”“肥皂”等消费类信息,一项项对照“翻译”成专业“统计编码”,审核汇总数据后上报北京市统计局。

对统计工作人员而言,月底集中几天上门收账本,不是个轻松活儿。这种纸质账本记账的方式,在全国已实行了57年。

伴随时代的进步,出于隐私意识和对家庭信息保密的考虑,城镇居民对入户调查逐步出现抵触情绪,传统记账方式存在计账开户难、收发账本难、录入编码难、数据审核难、汇总统计难等诸多难题,并且无法实现对记账户记账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和审核,统计工作期待新的变革。

手机记账除了无需人工编码、录入外,还实现了各级统计人员对调查数据同步共享,集中审核变为日常审核等工作流程的优化,大幅缩短了数据生产周期。此外,系统具备的“热审”功能也便于住户及时核实、修改填报的数据。系统的实时统计、催报功能也可以自动给一定时间内未记账的调查户发送短信,交互方便,快捷高效。

智慧统计

实现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基于智能手机的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信息平台是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海淀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下,创新研发的一项移动应用系统。该平台创建了一套全新、高效、科学的调查统计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精度。

该平台是适用于省、市、县各级统计部门的记账管理体系,在建立智能化记账体系过程中建立全新的业务和数据管理体系,使业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采集工作中解脱。达到了即时数据收集,自动数据编码,从而减少数据录入的中间环节,进而降低了再生性差错。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二元税制;城乡税制一体化;物业税延伸到农村

一、农业农村税种税制的现状

由于二元经济(税源)的长期存在的事实,即使在号称是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奠定财税体制基础而施行的1994年新税制,也一样刻下深深的二元税制的特点。当年,在新的农业农村税制中,原有的畜牧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一并取消,屠宰税的开征权下放地方,即便如此,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号称农业四税,存在于1994年的新税制中,并由基层财政所征收。2005年农业税废止、农林特产税停征(对烟叶部分征税除外,并独立为烟叶税)正式表明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税这一古老税种的最后态度。至今,农业农村的税种有: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契税(至于屠宰税,在现行的农业农村税制上是存在的,在各省是停征的,属于“睡眠”的税种),并处于由基层财政所向地方税务所局移交的过程中。

二、现行农业农村税制下我省征收水平和特点的个案分析

——现行农业农村税的财政贡献缺欠与增长的非经济正相关

梅州也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收入的比重和地位相近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农村经济和税源管理、培育,不但是梅州的一项政治任务,同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梅州是我省少有的开征烟叶税的地区之一,产地分散在大埔县、五华县、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在这些县烟叶种植有传统,一乡一镇大面积种植,烟叶税占农业农村税收的比例约两成,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里,从梅州农业局得知今年梅州烟叶(2007年)20.4万担,大致与去年持平。烟叶生产计划性很强。总价格617元/担。种烤烟对地方经济、税收有一定好处,按国家标准收购价格的20%征收烟叶税。烟叶企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当地村民种烟的不多,主要是租给福建等地的农民种植。烟叶每年只能种一造,按国家计划生产。可见,烟农的烟叶生产从秧苗、种植面积、肥料乃至收购价格等等由中央政府委托当地烟草公司进行控制,并通过卫星进行监控,体现对烟业这一从健康角度是落后与限制发展的行业、从现实税收贡献与就业贡献角度则是不可小视,对中央财政有重要意义(增值税分成、消费税、所属所得税及分成)对某些地方政府乃至有支柱的意义的行业,承认现状、从源头上原料予以限制的特殊政策。烟农扩展生产、扩大税源的灵活性和可能性基本不具备,“烟财政”确实存在,但仅仅是定额的烟财政,不能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民们努力的方向和行业。

可见,中国在农村农业目前开征的所谓农业农村三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烟叶税,都不是随着农业农村的增长发展而税收自然会增长的税种,即现行的农村农业三税不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经济决定税收,税收调节经济”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负相关和不规则的关系,政府预算收入的提高和编定,不能倚重于此。但决不能说提高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几乎可以不再考虑农村农业,而是要跨越某届政府政绩的视野角度,跳出现行的农村农业税制,为将来的城乡一体化,进行农村农业税源的培育,毕几届政府之力成就丰沛税源之功。

总之,农业可说是中国最大的免税产业,农村可说是最大的低税区。

三、城乡税制一体化前瞻

1.城里的所得税制应在农村缓行,有税基不一定要征税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纳税人的税收意识、纳税意识与公民意识、国民意识,需要重新培育、确立现代意识,此时,农民纳税的自豪感和对税款使用监督的公民责任心一样强烈,税收的丰沛要与村民家园的不断优美、便利、宜居相匹配。不可机械地直接沿用城市中的个人所得税免税额标准。至于个人所得税的正式开征,也宜先启动“城乡工商个体户”税目,予以延伸到农业大户,试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让农业大户以户为纳税单位,上承历史上“以户度税”、“以户缴税”的习惯性做法,下启规范账务、准确计算收益的标准做法,即使尚处于免税期,也应该履行财务报表申报义务,处于税务部门对税源的检测和掌握中。

2.对农产品的增值税问题

现行增值税的下步改革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在开征范围上会逐渐向原营业税的开征范围延伸,当农、林、牧、渔的大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后,增值税的大农业税源已经具备。

首先,将增值税管理方式推进到农户,专业农户销售农产品可暂免增值税,可农户必须接受税务部门的管理指导,将农产品销售行为纳入增值税发票管理系列,开具发票,成为收购单位必备的增值税抵扣依据,也就是说,将现行的增值税发票链条前移到产品的上游源头产地,增值税发票链条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形成到终端的完工产品都由增值税发票相连接。

其次,在理清农产品的增值税发票使用和责任关系时,正式开征增值税。

总之,增值税具有中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并对农产品的出口可以真正实行零税率,促进外向型、出口型农业的发展。

3.物业税开征与延伸到农村的问题

在上述提到的由于增值税制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征税范围的扩张造成对现有营业税征税范围的挤压,拉低营业税在地方总体税收收入的上主体地位,由主体税种降为辅助税种,由拓新税基的物业税补位成为地方税收财政上的主体税种。

4.城镇社保费改税不足为训

中国城镇社保费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征收范围、征收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基金账户管理等等方面,都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各界正在热议是否可将城镇社保费改为社保税的问题。我国城镇社会保障,涵盖医疗、失业、退休等项目环节。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正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限制,还农民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民的各项基本公民权益,进行着新一轮的全社会的现代化事业,推动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要素增长,而超越微观主体视野、超越一般行业视野的、具有市场经济“减震器”和“安全网”公共产品属性的社会保障,则是必备的制度之一。这几年农村正在有条不紊地推广自愿的合作医疗制度,我省的效果较好,笔者此次调研所到之处,听到干部和农民一致的叫好声,经过三年的施行,农民的自觉参保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配备资金、审批发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农村最大范围的低线保障依然是农民拥有的一块耕地,是一代农民工进城的退路,有了它农民心理就塌实许多,受很多气也可忍了,“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这个保障很便宜,只要和劳动力结合,就可满足一个农户最起码的生活所需,土地是一个蓄水池,可以蓄留富裕的劳动力”[1]。

5.“农村土地使用税”、“农产品销售税”的开征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应该取消,但同时应该开征“农村土地使用税”、“农产品销售税”[2],这一设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想法与取消农业税的精神和城乡一体化的税制前景不相符,这两个具有农村农业税制特点的税种,其实质是退回到1994年以前的二元经济分治税制的思想,与1994年取消的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一样,局限于小产业、小税种,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6.关于城乡税制一体化推进的时期与步骤

日本农业税制的淡出模式可资参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税制体系,20世纪30年代转向以土地的收益征税,50年代将地租并入固定资产税,强调居民每户的所得和土地评估值,地不分城乡,城乡一体化的税制开始呈现。当然,日本是以土地私有制作基础进行的城乡一体化税制的推进,我国不可照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税逐渐淡出,并将农业税并入工商税制。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0篇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中山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晋江;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福建省晋江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晋江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主要做法

晋江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力就业、城乡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先导。自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晋江始终按照“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气魄、承接大泉州、品位大提升”思路,重点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中心市区将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人口60万人,城市化水平55%以上。加快绿色通道与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建设市民广场、市政广场、公共绿地、园林小区,推进城镇环境绿化美化。2010年市区将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6平方米、40%、17.7%,使晋江的城乡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为基础,关键在于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近30年来,晋江经济早已实现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重大转型,培育起了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它们已经成为晋江的经济支柱。农村产业结构的这一历史性巨变,不仅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而且冲破了横亘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无形堤坝,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足1/10,到2006年就超过9/10。当地农民的绝大部分家庭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绝大多数工资收入来自本地企业劳动所得。晋江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四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晋江建立了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的机制,实施了网络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自2006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普及自来水工程项目的社区(村居)达89个,投入1.85亿元,完成管网建设25.41公里,改造建设50公里配套管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新建垃圾中转站23座,镇村垃圾平均清运率在90%以上,垃圾城乡一体化资源处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宽带覆盖率100%。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26家企业与20个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8600万元。4个镇、74个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部通过省级验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真正做到全市乡村道路“硬化”,主要交通干线及村路灯“亮化”,主要乡村和工业聚集区路旁“绿化”,农村垃圾处理达到“净化”。

(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制度安排。晋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晋江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城乡适龄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平等保障,职教贫困生享受财政补贴,农村中学建设全面达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高出全国农村水平3年。镇镇拥有高标准卫生院,村村建有医疗所,初级保健工作全面达标。农村人均运动场所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有线数字电视和宽带信息网络村村通,农村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村村建立警务室和巡逻队,人防、技防手段日益健全,报警定位电子系统逐步向农村普及。

(五)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晋江早已实现了本籍城乡居民的充分就业,不断促进农村就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不断完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政策措施。

目前,晋江各镇、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1274万人,转移就业2.4万人。此外,政府还积极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挂牌成立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实施熟练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高出全国农村水平3年。职业教育与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走在全省前列,建有9所职业学校,9个泉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来劳动力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已有0.66万人获得相关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的进程。

(六)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构建城乡平等的制度,促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为城乡统筹提供了制度保障。晋江先后对30多个部门进行了职能整合和归并,建立起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层治理机制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很多村、组自发诞生了“老人会”、“监事会”、“理事会”、“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农民在参与经济发展和民主管理中当家做主,发挥了主体作用。这些体制的建立,使这场改革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推动,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加快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二、对晋江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几点思考

晋江在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依靠4个有效的动力机制。

(一)集聚扩散机制

晋江城乡一体化过程是个典型的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带动农村要素向城镇的集聚,而后再由城镇向农村的扩散过程,集聚与扩散的协同作用促进着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工业化的加快促使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基础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镇,如青阳、陈埭、安海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他们迅速吸引周边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资金、技术等向这里汇集,并在极化效应的推动下迅速成长。当中心城镇增长到一定规模时,其有限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城市地价高涨、基础设施能力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城镇经济活动需要空间和功能上重新配置。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中心城镇开始优化自身的产业和功能结构,一方面通过经济协作、技术扩散、企业搬迁等,将一部分生产要素、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服务职能等外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有要素优势的邻近城镇;把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要素和产业积聚进来。这种双向的流动逐渐调整了中心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功能分布,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和职能协作体系。出现了“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内衣名镇”,它们既是产业的聚集,也是人口和相关要素聚集的城镇。大量农村人口脱离农业生产,进入第二、三次产业;从而为土地的规模使用,村落和乡镇整合创造了条件,这又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使各个城镇和城乡间形成了地域上交叉和渗透,经济社会功能互补协同,经济社会一体,城乡互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当这种依存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乡就成为一个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高度一体化的整体。晋江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就是这样聚集、扩散的过程。

(二)市场互动机制

首先,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城乡逐渐走向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其融合速度越快越顺利。晋江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初成,就是依靠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来支撑。其次,市场要素流动决定了城乡互动。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扩张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牵引着他们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及与资本的结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结构的逐步高级化,会刺激第三产业的较快扩张,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的来源,主要依靠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第二、三产业里流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共振互动。再次,市场需求扩张所引致的城乡互动。晋江在人均GDP超过3000多美元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消费需求有着显著的攀升。这种由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有效需求必然促进供给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乡之间、经济部门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流互补得以进一步加强。最后,利用城乡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互动。城镇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中心,发挥着吸纳和辐射的功能。农村作为城市的广大腹地,利用其空间、生态、劳动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城镇群经济的分化和转移,利用比较优势和城乡经济的合理分工获取最大利益,为城镇发展提供稳定而广阔的市场和物质支持。这种不可替代的相互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是城乡良性互动乃至融合的客观基础。

(三)统筹协调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将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农村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主体布局与培育、农村环境和设施建设全部纳入城乡统一建设规划,以推进城市要素向城镇和农村的外溢。建设城乡有机联系的工业集中区和农业集中区,鼓励城市涉农企业将加工环节延伸到城镇和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的产业链接。其次促进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公共财政覆盖到城镇和农村,政府应建立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农村的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取消各类对农村的歧视性制度。实施财政金融鼓励政策,鼓励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

(四)均衡决策机制

要真正做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由城市单方面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格局。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权,使农民在城乡规划、政策和制度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创立农民参与的统筹兼顾城乡利益的均衡决策机制,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规划、政策和制度。这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政治基础。晋江在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落实农民参与的法律规定,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霞.福建晋江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与思考[N].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9-01-14.

2、龚永泉, 杨晴初.江苏太仓推进城乡一体化[N].人民日报,2009-05-17.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2篇

随着招远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周边乡镇赢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周边乡镇与中心城区的交通空间与功能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必须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安排,通过城乡统筹规划,确立招远市未来城乡发展格局,协调中心城区与乡镇的规划建设,从而适应招远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

一、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第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招远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膨胀城区二三产业的规模,对居住环境恶劣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城市化进程。自2010年以来,已有近4万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城区。“撤镇改办”是招远市着眼东城新区建设发展大局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进一步加快招远城镇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优化区域规划,细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正加快中心城区东扩北展步伐,预计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其中滨海新区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展3万人的小城镇1个、2万人的小城镇2个。

第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全市城区整(旧)村改造项目共18个,计划改造户数2548户。其中开发区旧村改造项目8个,计划改造户数 1528户;罗峰办旧村改造项目4个,计划改造户数454户;泉山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249户;梦芝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317户。18个旧村改造项目已有14个开工建设,在建安置户数1211户。其中开发区开工项目6个(街柳、埠后、滕家、北岔河、温家、杨家大沟),在建安置户数802户;罗峰办开工项目3个(西吕家、城里、丁家庄子),在建安置户数120户;泉山办开工项目3个(郭家庄子、北关东、汤前),在建安置户数249户;梦芝办开工项目2个(瓦里、张华刘家),在建安置户数40户。

二、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其他的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成为招远市城市化发展当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招远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形势同步跟进。一是立体交通设施缺乏。城区普遍是一元化的平面混合交通,导致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平面相交的交通冲突大量存在,城区主次干道路口时常行路难、行车难。二是沿街住宅区车辆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秩序混乱,常有拥堵现象。城区摆摊占道加重了交通压力,如泉山路轮胎老厂区以西,由于商户占道摆摊,经常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市民意见很大。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招远市中心城区各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善,而部分乡镇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大的乡镇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除了中心城区工业外延带动城区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外,乡镇主要的产业是矿产资源开采业,乡镇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各乡镇基础设施布局还不完善,特别是供水设施普遍存在不足,供水水源与供水能力满足不了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

第一,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和性质,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地、高水平地编制规划。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要高标准。对其防洪、道路、供电、排水、通讯、园林绿化、消防、市场、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完善配套。二是城乡一体化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对主要街道、景点、小区等要搞好形象设计,要体现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和设计的审批制度。人类与自然和谐相依,青山、碧水、绿地与城镇溶为一体是现代文明城镇的标志。规划要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现有的山、水、地景光,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山而建。三是要尽最大努力节约用地。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盲目铺摊子,而应走节约化发展之路,在旧城改造上下功夫,变平面开发为立体开发,变分散开发为集中开发,变废溪、废地为城镇景点,街道市场尽量少占耕地。四是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显得重要。谁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谁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乡一体化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城市的一时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女性卫生保健服务;调查

女性的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因此,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好坏,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解我省成年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确定我省成年女性卫生保健服务重点。我们按照“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方案”要求,对河北省11个市20个区(县)的成年女性进行了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6个月以上、已婚或25岁以上未婚女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11个市173个区(县)范围内根据经济、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抽取20个区(县),包括40个乡镇(街道)、120个自然村(居委会),4 200个居民户,在居民户中依出生年月日期与调查日期最接近的1人作为被调查对象。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并按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问卷[2]对被调查者进行逐一询问和填表。

1.3 调查内容 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过去1年内,主要享受医疗保险服务的情况,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实际数额,近5年做健康体检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统一两次录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有2 556名已婚或25岁以上未婚女性符合调查条件,其中城乡分布:城市906名,占35.45%;农村1 650名,占64.55%;城乡比1∶1.82。年龄分布:<25岁41名,占1.6%;25~34岁345名,占13.5%;35~44岁823名,占32.2%;45~54岁740名,占29%;55~64岁444名,占17.4%;≥65岁163名,占6.4%。民族分布:汉族2 422名,占94.80%,其他民族134名,占5.2%。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半文盲559名,占21.9%,小学746名,占29.2%;初中873名,占34.2%;高中或中专314名,占12.3%;大专或大专以上64名,占2.5%;职业分布:农林牧渔水利人员1 560名,占61.0%;生产、运输设备操作有关人员92名,占3.6%;商业、服务业人员107名,占4.2%;机关、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87名,占3.4%,专业技术人员63名,占2.5%,其他劳动者92名,占3.6%;未就业375名,占14.7%,离退休人员180名,占7.0%。

2.2 不同年龄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妇科体检率13.0%;55岁以下年龄组体检率较高,55岁以上随年龄增加体检率下降;不同年龄组之间体检率存在差异(χ2=26.934,p<0.01);除<25和65岁以上年龄组外,其余各组城市女性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见表1。表1 不同年龄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2.3 不同文化程度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妇科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达56.3%,小学和文盲、半文盲最低为7.2%;不同文化程度体检率有差异(χ2=199.424,p<0.01)。初中、高中或中专组城市女性体检率高于农村。见表2。

2.4 不同职业的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体检率最高,达53.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体检率最低,为7.5%。其他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不同职业女性体检率存在差异(χ2=254.333,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表3 不同职业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p<0.01)。除其他劳动者、未就业和离退休人员外,其他行业被调查人员妇科体检率城市高于农村。见表3。

2.5 城乡女性不同类别妇科检查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做过乳腺x光影像学检查的为9.9%,其中城市为17.2%,农村为5.8%,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85.532,p<0.01)。做过子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的为7.1%,其中城市为12.6%,农村为4.1%,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64.555,p<0.01)。见表4。表4 不同类别妇科检查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2.6 享受不同保险的城乡女性体检率比较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87.8%(2 243/2 556)的城乡女性未享受任何医疗保险,其中做过妇科检查的仅占8.9%;仅有12.2%(313/2 556)的城乡女性享受医疗保险,其中做过检查的占42.5%;城乡是否享受医疗保险2组间女性体检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3.270,p<0.01)。城市和农村做检查情况比较,享受医疗保险组城市女性体检率明显高于农村(χ2=39.806,p<0.01)。见表5。表5 享受不同种类卫生保健服务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被调查地区城乡女性近5年仅有13.0%的人参加过健康体检,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从相关影响因素看,在参加过健康体检的女性中,大专或大专以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参检比率最高,分别为56.3%和53.6%,文盲、半文盲以及农林牧渔水利人员最低,仅占7.2%和7.5%;55岁以下年龄组体检率较高;87.8%的人未有任何医疗保险,其中,91.1%的人未做过妇科检查;可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以及拥有医疗保险对女性是否愿意和能够参加健康体检均有一定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工作越稳定,对健康体检的认知、重视程度以及参与健康体检的意愿和能力条件也越强。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意:(1)提高女性健康体检率。在我国,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保护女性的健康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3]。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乳腺癌、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率上升,并成为影响女性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城乡成年女性健康体检率。(2)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开办卫生知识专栏、积极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女性的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提高卫生保健服务利用能力[1]。(3)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市和农村女性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将重大妇科疾病检查治疗纳入医保范畴,提高不同职业、不同地域女性参加健康体检和妇科检查的积极性;对乳腺癌、宫颈癌等重大妇科疾病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提高普查率;倡导企事业单位和每一个家庭建立女性定期体检制度,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每隔1~2年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体检,并适当从工作和生活上减轻女性压力,使其有时间有机会关爱自身健康。(4)推动社区/乡镇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防保医生的作用,积极为城乡女性提供全面、综合、个体化的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与指导,及时解决女性在看病、就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郭晓雷,鹿子龙,等.山东省成年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1173?1175.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女性卫生保健服务;调查

女性的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因此,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好坏,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解我省成年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确定我省成年女性卫生保健服务重点。我们按照“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方案”要求,对河北省11个市20个区(县)的成年女性进行了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6个月以上、已婚或25岁以上未婚女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11个市173个区(县)范围内根据经济、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抽取20个区(县),包括40个乡镇(街道)、120个自然村(居委会),4 200个居民户,在居民户中依出生年月日期与调查日期最接近的1人作为被调查对象。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并按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问卷[2]对被调查者进行逐一询问和填表。

1.3 调查内容 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过去1年内,主要享受医疗保险服务的情况,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实际数额,近5年做健康体检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统一两次录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有2 556名已婚或25岁以上未婚女性符合调查条件,其中城乡分布:城市906名,占35.45%;农村1 650名,占64.55%;城乡比1∶1.82。年龄分布:<25岁41名,占1.6%;25~34岁345名,占13.5%;35~44岁823名,占32.2%;45~54岁740名,占29%;55~64岁444名,占17.4%;≥65岁163名,占6.4%。民族分布:汉族2 422名,占94.80%,其他民族134名,占5.2%。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半文盲559名,占21.9%,小学746名,占29.2%;初中873名,占34.2%;高中或中专314名,占12.3%;大专或大专以上64名,占2.5%;职业分布:农林牧渔水利人员1 560名,占61.0%;生产、运输设备操作有关人员92名,占3.6%;商业、服务业人员107名,占4.2%;机关、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87名,占3.4%,专业技术人员63名,占2.5%,其他劳动者92名,占3.6%;未就业375名,占14.7%,离退休人员180名,占7.0%。

2.2 不同年龄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妇科体检率13.0%;55岁以下年龄组体检率较高,55岁以上随年龄增加体检率下降;不同年龄组之间体检率存在差异(χ2=26.934,p<0.01);除<25和65岁以上年龄组外,其余各组城市女性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见表1。表1 不同年龄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2.3 不同文化程度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妇科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达56.3%,小学和文盲、半文盲最低为7.2%;不同文化程度体检率有差异(χ2=199.424,p<0.01)。初中、高中或中专组城市女性体检率高于农村。见表2。

2.4 不同职业的城乡女性体检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体检率最高,达53.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体检率最低,为7.5%。其他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不同职业女性体检率存在差异(χ2=254.333,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表3 不同职业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p<0.01)。除其他劳动者、未就业和离退休人员外,其他行业被调查人员妇科体检率城市高于农村。见表3。

2.5 城乡女性不同类别妇科检查率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做过乳腺x光影像学检查的为9.9%,其中城市为17.2%,农村为5.8%,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85.532,p<0.01)。做过子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的为7.1%,其中城市为12.6%,农村为4.1%,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64.555,p<0.01)。见表4。表4 不同类别妇科检查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2.6 享受不同保险的城乡女性体检率比较 城乡女性被调查人群中87.8%(2 243/2 556)的城乡女性未享受任何医疗保险,其中做过妇科检查的仅占8.9%;仅有12.2%(313/2 556)的城乡女性享受医疗保险,其中做过检查的占42.5%;城乡是否享受医疗保险2组间女性体检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3.270,p<0.01)。城市和农村做检查情况比较,享受医疗保险组城市女性体检率明显高于农村(χ2=39.806,p<0.01)。见表5。表5 享受不同种类卫生保健服务的城乡已婚女性和年龄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体检率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被调查地区城乡女性近5年仅有13.0%的人参加过健康体检,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从相关影响因素看,在参加过健康体检的女性中,大专或大专以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参检比率最高,分别为56.3%和53.6%,文盲、半文盲以及农林牧渔水利人员最低,仅占7.2%和7.5%;55岁以下年龄组体检率较高;87.8%的人未有任何医疗保险,其中,91.1%的人未做过妇科检查;可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以及拥有医疗保险对女性是否愿意和能够参加健康体检均有一定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工作越稳定,对健康体检的认知、重视程度以及参与健康体检的意愿和能力条件也越强。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意:(1)提高女性健康体检率。在我国,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保护女性的健康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3]。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乳腺癌、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率上升,并成为影响女性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城乡成年女性健康体检率。(2)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开办卫生知识专栏、积极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女性的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提高卫生保健服务利用能力[1]。(3)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市和农村女性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将重大妇科疾病检查治疗纳入医保范畴,提高不同职业、不同地域女性参加健康体检和妇科检查的积极性;对乳腺癌、宫颈癌等重大妇科疾病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提高普查率;倡导企事业单位和每一个家庭建立女性定期体检制度,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每隔1~2年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体检,并适当从工作和生活上减轻女性压力,使其有时间有机会关爱自身健康。(4)推动社区/乡镇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防保医生的作用,积极为城乡女性提供全面、综合、个体化的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与指导,及时解决女性在看病、就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郭晓雷,鹿子龙,等.山东省成年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11731175.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第15篇

摘 要: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管理密切相关。地籍是土地的户口。地籍管理不仅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地籍管理对于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的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和建设日趋融合以及对集体土地产权管理逐渐加强,对地籍管理提出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根据《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10年前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建立土地统一调查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对搞好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籍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实际上被人为的分成了两块。城镇地籍管理注重资产管理主要是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及相应的统计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建成区国有土地,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的地籍管理则偏重资源管理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主要是管理土地的利用情况和集体土地权属状况、完成地类变更,统计等工作。目前城镇地籍的主要管理模式:按市—区(县)—街道—街坊—宗地—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主要方式:按市—区(县)—乡(镇)—村—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行政村[2]。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多年来实际上按照不同的体系分别进行操作,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地籍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成立,使得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有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思路。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统一认识和模式,只是各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城乡地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

2、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地籍信息化带动地籍管理工作的跨跃式发展,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地籍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满足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信息建设的需要,以及具体细致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信息,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全面提升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将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标准,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做了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不仅业务性强,而且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必须着眼未来,科学设计,规范实施,确保可持续发展。纵观城乡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目前我们应该优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2.1功能设计与系统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首先要确保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满足当前所需的初始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土地利用分析、变更调查、变更登记、查询、信息等功能,而且要为以后的发展预留扩容空间,以便适时调整完善,发展多功能地籍。同时也应兼顾性价比因数,确保上下联网并可持续发展。系统可采用四层体系结构:第一层为用户操作界面;第二层为自动流程控制;第三层为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和数据隔离,最低层为系统空间数据库[4]。

转贴于

2.2土地分类与数据标准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已经颁布了以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的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以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较原有城乡两套不同标准更能适应现代土地管理的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实施的进度和新旧资料的衔接,全国马上全面执行新的土地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国土资源部又颁布了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原有资料可以作为过渡方案实施操作,但新开展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为依据,确保各项调查直接到位。另外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城乡数据库标准,所以,各地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与国家标准的转换,以便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2.3坐标系统与成图比例

目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54坐标系,城镇地籍调查部分是80坐标系和54坐标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各个城市的自有坐标系,而必须要在同一投影方式和同一坐标系下对相邻地区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进行拼接,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必须进行转换。所以,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方式,确保城乡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坐标系一致,同时确保与原有成果、与周边单位的成果数据衔接。此外,为形成统一的成果,日常开展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也必须采用该坐标系[5]。

城镇与农村地区的数据精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城乡不同比例尺势必存在接边问题,必须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从应用的角度,积极探索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以提高基础图件的精度,拓宽成果的应用领域同时又要确保无缝连接,以解决城乡结合部位普遍存在的权属关系混乱、权利主体不明等问题。

2.4数据组织模式和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重点是城乡地籍数据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种模式下不再对城乡地籍进行区分,而只有业务管理要求上的不同,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管理模式为:市—区(或县)—街道(或乡、镇)—街坊(或行政村)—权属单位—图斑,数据组织的最小单位为街坊,一个街坊可包含多个权属单位,如城镇地籍中的街坊;时一个权属单位也可由多个街坊组成,如农村的一个行政村。

2.5编码方式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乡镇-村-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街坊-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要建立统一的方式来管理城镇和农村的地籍数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制定一个城镇、农村统一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编码,前提是要兼容以前的城镇和农村的编码标准。该要素编码不仅能用于建库后的数据库管理,而且要能够知道前期的数据采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为编码标准的作用[6]。

3、政策建议

1)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要解决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土地管理工作。找准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平衡点和切入点。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促进城乡地籍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

2)作为新兴课题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城乡地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