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75-02

1 前 言

高校校办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由高校创造的企业,其主要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场所及劳动技能培训教育为目的。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是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校校办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是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高校校办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促进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 高校校办企业征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对策2.1 明确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参照高校校办企业作业、管理及经营控制层等多个层次,针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高校校办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层次不同,其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工作中的职责也有所不同。通过分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分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及控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逐渐构建科学、全面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控制体系,其中经营控制层是最高的层次,其主要分配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并对所完成的各项指标任务进行必要的检查;管理控制层属于中间层次,其主要是高校对校办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实施控制与管理,同时制订出具体的使用计划,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作业控制层为第三层次,其主要参照经营及管理层所制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方案及相关计划,运用实际行动,如减少企业资金支出、提高企业科技水平等方式,节省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促进高校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定期动态业务的预算管理

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指参照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如季度目标及年度目标等,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总目标有规律地分配到企业的月开支指标或者季度开支指标中,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月工作量及价值量。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若出现问题,也能根据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高校校办企业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需建立健全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企业业务部门通过严格检查后,将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企业月预算控制依据,或者季度预算控制依据,形成“月预算控制促进季度预算控制,季度预算控制促进年度预算控制”的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完善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警机制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预警机制,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督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整体的预算水平。若所需资金不符合相关的预算目标,则可以向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部门阐明资金超出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申请,当其所阐明的原因有争议时,预算管理部门可以无条件地停止其一切预算计划。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产生较大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适当地调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计划或预算方案,并提出申请,向高校校办企业预算管理部门阐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调整的原因,提供预算调整的具体方案,对预算调整前后的各项指标应进行对比分析,上报高校校办企业最高预算管理机构。此外,高校校办企业应对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审批权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地集中于企业最高预算管理机构,提高最高预算管理机构审批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约束力。

2.4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高校校办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各项事务的顺利发展。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效地降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成本,节省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使高校校办企业各个项目资金能够更快地回笼。高校校办企业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常出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与制约企业各项事务的顺利发展,阻碍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需针对实际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计划及预算目标等进行适当地调整,将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使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方案更符合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在调整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程序,而且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期间可能出现的经济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事件,领导组织是否实行大调整,预算期间可能产生的不可抗力事件以及其他不可预见事件等。通过多方面考虑,科学、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金支出,使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相互促进,加快校办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升校办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2.5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经营制度的有机结合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贯穿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高校校办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校办企业各个方面的经营活动,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企业实施综合管理,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预算编制上,只有编制出准确、可靠、科学的预算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降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编制人员只有掌握最新、最全的市场信息及内部信息,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科学地进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编制。

2.6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员工利益的有机结合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员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员工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能否完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只有从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利益,使企业员工自动地参与到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推动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目标的实现,校办企业预算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预算考核定,将企业员工的经济利益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监督企业员工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考核或者不定期考核,依据考核结合实施必要的奖罚,尽可能提高员工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处于关键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可以降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使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得到更好地利用,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实效性,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牛晓燕,刘玉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J].财会研究,2011,12(20):152-153.

[2]石婕.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5(9):847-848.

[3]赖永添,李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财政,2011,20(6):36-37.

[4]周绍朋,郭凯.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江南论坛,2010,14(6):48-49.

[5]王景升.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7(11):160-163.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2篇

一、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有益尝试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要求,宜昌所属的枝江市从1995年起即作为湖北省推行国有资本预算的试点之一,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探索国有资本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具体实际不断改进。在编制范围上,以经营性国有资产项目为主,以资源性国有资产项目为辅;在科目设置上,除按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分类外,对国有资产经营中的税后利润收入、国有股利收入、股权转让收入、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源转让收入、国有资产占用收入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并设国有资本金支出、科技投入支出、债务预算支出等科目;在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确保了收支基本平衡和略有节余。另一方面,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对一年一度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案经人大审查批准,并按预算方案对相关企业和部门下达《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指标通知书》,由财政、国资监管部门定期实施监督检查,确保预算收入指标任务的完成;对国有资本金收益建立专账,开设专户,并严格支出管理和审批权限,从而有效保证了预算收支平衡和略有节余。近三年枝江市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总收入11390万元,预算总支出11387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最佳效果。在有效促进财政预算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使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企业财务预算有机融合,对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改制中,将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作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全额征收上来,又通过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安排用于企业改制,弥补社保预算资金不足,成功实现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转换,国有资本在科学营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点尝到甜头,增强了宜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信心。近年来,宜昌国资监管部门、财政部门以点带面,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的原则和主体,即由市国资委负责对市直国有企业,国有独资、控股、参股公司国有资本收益征收、使用、管理;市财政局负责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的监督,并设立国有资本收益专户。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按照当年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或额度向市国资委缴纳。明确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应由国有资本进入其他领域的发展。国有资本收益使用由国资委根据市场的原则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的要求进行审核,经市政府同意后,由市财政局拨款。目前,按照“先启动,后规范”的要求,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二、“三混”弊端呼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具有严格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一般经常性预算一起进行,混收、混管、混用在不少地方大有存在。

1、国有资本收益与税收相混。国有资本收益是国家作为股东应享有的权益,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但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国有资本收益与税收相混,认为国家投入再多,只要按规定缴纳税收就可以了,就是企业对国家所有权的回报,企业税后利润仅用于参股企业或个人分红、企业发展投入和提高企业员工待遇上,忽略了国家作为股东参与分红的权益。

2、对国有资本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和企业财务预算混管。尽管国有资本金收益制度在不少地方尚未启动,但对税后利润、国有股权转让、国有产权转让、国有资源转让以及国有资产占用等应列为国有资本的收入与政府公共预算和企业财务预算混管,忽视国家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在转让和交易中流失或进入其它领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以实现。

3、国有资本收入与政府公共预算收入和企业经营收入混用。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应由国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市场的原则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的要求进行审核、审批,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和应由国有资本进入的其他领域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审核、审批把关不严,国有资本收入视同公共预算收入和企业经营收入,用于公益事业性支出、提高员工待遇、偿还企业债权债务等不属国有资本金支出的范围,使国有经济发展失去经济支撑。

三、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必然选择

1、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重要基础。作为政治权利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作为财产权利的国有资本所有权职能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职能。如长期将社会公共收支与国有资本收支混编在一个预算中,势必混淆了两种职能,造成国有资产收入、支出缺乏对应关系,不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收支进行统筹规划和效益考核。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有现代产权制度,规范政府与国企的利益分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才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必须建立在国有企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国有资本金的征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从宏观上便于政府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没有国有资本金预算,国家就难于对企业进行扶持和统一规划、调控,企业发展就会陷于盲目和失去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体现。国有股参与企业分红,不仅是国有资本预算的要求,更是《公司法》“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规定。国有资本收益是我国政府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是靠国家所有者职能取得的,忽略国有资本收益就忽略了国家所有者权益,就失去了作为国家投资的目的意义。2006年湖北武汉市探索国有资本金办法,国有股参与分红近10亿元,不但使国家所有者权益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有效促进了国企改革与发展。

4、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对国有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从全局高度全面认识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划、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使政府享有知情权。另一方面通过国有资本收益的征收,拓宽了对企业扶持的资金渠道,政府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宏观调控,该投入的投入,该紧缩的紧缩,促进国有经济协调、稳步和健康发展

5、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和考核。国有资本预算是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晴雨表,其收益直接反映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贡献大小。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的考核,可以督促企业经营者更好地担负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实施奖惩提供操作平台。在业绩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国有企业科学运营国有资产,依法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四、实施四大举措促进国有资本有序流转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科学营运国有资产,促进国有资本有序流转的有效举措,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确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落到实处。

1、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提高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认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既要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本收益的权利,又要坚持有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则。既涉及到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又涉及到国家财经政策。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应该是国资监管部门负责企业国有资本经收益征收、使用和管理,财政部门负责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的监督,并设立国有资本收益专户,核算国有资本收益的支出活动。针对人们在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认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澄清模糊观念。财政部门、国资监管部门要从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的方式方法。国有企业要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要求,重视和支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工作,促进国有资本预算工作的展开。

2、加强国有资本收益征收,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应当以国有资本收益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国有资本收益涉及面越来越宽,现阶段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企业税后利润和国有股东分得的股息和股利;国家授权部门或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应上缴国家的部分;国有产权转让、股权转让、清算等国有资本处置收入;公共预算中划转的、专门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依法可以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其他项目。不管是国资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努力做到不漏收、错收和少收。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 调查

一、现阶段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长期以来,县市财政部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一起,混收、混用、混管,这种作法无法体现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如何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状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已成当务之急。因此,现阶段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职能范围发生了较大的转换,国有企业日益成为独立参与市场活动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而相应要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财政预算作为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保障国家发挥其职能的工具,自然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使政府以不同身份行使的职能反映为预算上不同性质的收支,就是要分别建立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负责对企业实行有效的产权制约、引导和监控,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法律责任。

2、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运营效益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立,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发挥国有资本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此外,通过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有助于对财政投资按其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克服过去在建设性预算条件下,由于公益性投资与经营性投资不分而导致的财政对基础性设施投入不足问题,促进国有资产运营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由于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现象,如产权界定时存在产权代表不确定,产权交易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无保障等。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可以抑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权益。

4、有利于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的建立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的全过程监控,更有效地实行国有资产进退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人大监督,真正为社会公众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搭建起一个信息平台。作为政府预算框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使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不仅没有被肢解,反而得到了加强。

5、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的财务计划,反映了计划期内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要按预算管理程序上报各级政府,并在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产生法律效力,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和责任的明确。

二、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武穴市相继出台了《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暂行办法》、《武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200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借鉴外地经验,武穴市初步建立了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考评等各种环节相结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据统计,武穴市现有控股企业12家,控股资产达6202.86万元;参股企业4家,参股资产达728.97万元;纯国有企业13家,资产总数为1.60亿元。其中:工业企业11家,农业企业3家,粮食企业11家,金融担保企业2家,贸易企业2家,按现行市场价值资产总额突破3.5亿元。2009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11764万元,其中:利润收入500万元,产权转让收入1126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为11464万元,其中:制造业1186万元,建筑业425万元,商业流通事务1303万元,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8000万元。

2、主要做法

根据《湖北省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湖北省财政厅《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财企[2008]16号)等文件规定,武穴市起草了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试行),落实了2009年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明确了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工作分工、编制原则和具体内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预算的执行、预算职责分工和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一级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净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净收入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净收入;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包括各级政府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追加资本的支出和购买企业国有股份等支出;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支出;其他支出,包括同级政府决定的重大工程支出,补充社会保障经费支出等。主要作法是:一是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制度。出台了《关于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使国有资本预算收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为做好国有资本金预算工作提供了前提。二是明确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和预算主体。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为武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监管的企业(以下简称市属企业)。市财政局为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市国资局为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以下简称市级预算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所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三是制订了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编制原则。第一,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留有余地。第二,效益优先。在强调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主张国有资产收益更多的投向能实现保值增值、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资本项目。第三、遵循国家和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减少国有资本退出领域的支出。四是规定了国有资产收益来源和使用范围。国有资产收益来源包括资本性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使用范围包括资本性支出、企业改革成本支出和其他支出。五是建立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和留存收益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度初,国有企业编制上一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报市国资局。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市国资局的批复意见决定利润分配,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分配方案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国有产权代表按照市国资局的批复意见,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意见和行使表决权。六是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上缴责任制度。国有企业每年应上缴利润(股利、红利)在规定的时间内缴清。同时将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和考核结合起来,凡未经批准欠缴利润或不按规定程序决定分配利润的,年度内不享受财政各项扶持政策。

3、取得的成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践,带来了四大良好效应,增强了企业责任意识,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了宏观调控手段,有效扶持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大的企业,助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国有资本金收缴和加大国有资本金投入,提高了国有控股地位。一是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增强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实力。全市50家企业累计获得担保融资达3.5亿元,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下,大大地缓解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中小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得到了稳步发展。二是扶持了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是通过有偿、无偿、注入资本方式扶持科技创新发展性企业上市。三是增强了城司实力。为了搞好工业园区建设,两年向城市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1亿元,使城市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平台得到了充分发挥。2009年,该公司通过增强资本实力,得到各家银行融资3亿元,为全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发展基础。四是灵活运作了国有资本。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将应交利润、应交国有股股利、股息并未作为重点,更侧重资本运作,选择适当时机增减国有股权(股份)。适时减持、增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在资本运作、广济药业国有股权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取得国有资本经营净收入2.84亿元,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大大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问题

从理论上说,国有资本收益应包括国有资本所有权的各种所得,如税后利润,股息和红利,出售收入等。但是,在实践中国有资本收益并不容易界定清楚。如对于垄断国有企业,尤其是自然垄断企业,其利润中哪些是垄断带来的?哪些是经营者良好经营带来的?垄断带来的利润应该全部归为国有资本收益,而由经营者良好经营带来的利润,则需要在经营者、职工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两种利润混在一起,经营者可能具有很大的机会主义动机攫取本属于国家的收益。

2、国有资本收益的性质问题

国有资本的所有者是全民,其收益也必须归全民。但由于全民不能像股票持有者那样直接获得股票收益,也不能在不满意企业绩效时“用脚投票”,而只能依靠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间接受益,因此,国有资本收益必须纳入国库,然后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才能回归于全民。这就是说,国有资本收益属于国库收入,这一性质必须明确,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国有资产的滥用、流失和错误配置。而且,国有资本收益不明,其不合理使用还可能被披上合理化的外衣。

3、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问题

地方政府国资委只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或者人,不是最终的所有者,因此,国资委不应具有国有资本收益使用的法定权利。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应由人大代表“用手投票”,即人大代表有权就上一年度的国有资本收益使用情况和本年度的使用计划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然后由财政部门和政府国资委负责实施。作为人,地方政府国资委不能以任何理由直接截留国有资本收益。

4、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问题

国有资本收益留归企业使用已经实行了20多年,具有相当的路径依赖性,在收取时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或者因收益界定不清而不能完整地收上来。对此,应在对国有资本收益进行严格、科学地界定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收益收取程序和组织体系。一旦发现问题,行为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四、对策及建议

1、预算编制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二是综合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积极稳健,实事求是,以收定支,加强风险控制;三是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目标,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四是权、责、利对等的原则,落实好预算执行单位及其负责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出资人考核企业负责人业绩、选择企业负责人提供依据。

2、明确经营预算投入方向

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支出也主要用于社会公用事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取得的投资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主要用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一是要重点投入到国有企业的追加资本、增购股份等资本性支出,扶优扶强,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支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资源战略投资等发展经费支出;三是支持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等改革经费支出。

3、维护好国家所有者权益

武穴市今后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企业税后利润和国有股东分得的股息和股利、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国有产权转让、股权转让、清算等国有资本处置收入、公共预算中划转的、专门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依法可以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其他项目。财政、国资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努力做到不漏收、错收和少收。

4、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监管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者必纠;二是要规范账户设置、资产收支行为、对外投资活动,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建立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督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严格对企业经营者保值增值责任考核。要落实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必须建立和完善保值增值责任考核办法,要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实现利税、国有资本收益及上缴红利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挂钩,奖惩兑现,增强责任感,激发积极性,以便做好过去一直游离在预算外的财政蛋糕。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国有资本收益;业绩考核

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正在进行,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出台有关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办法。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确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分红比例确定以后,如何在分红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红金额,则完全依赖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基数的扩大,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是文本研究的出发点。鉴于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切入点,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及收益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PanelA:因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考虑到资本成本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本文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理解资本成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层次是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质乃是机会成本;第二个层次是要了解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即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各不相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在税前优先得到补偿。因此,真正不同的是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最好解释。

PanelB:自变量

文中的自变量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变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仅要求披露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按公司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年度报酬数额区间以及各区间的人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得到总经理的年度报酬。具体而言,如果总经理年度报酬有具体数值时,直接采用,如果用闭区间表示,则取中位值;如果没有单独披露或者上不封顶,则适用“经理中总经理报酬最高”的原则,根据披露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额和年度报酬数额区间加以测算。为保证变量的正态性,我们对总经理报酬取对数进行运算。

高管层持股比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高管层所持有股份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高管层持有的股份分为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和未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将二者分开分析。

Panelc: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自变量以外,影响国有资本

营收益的因素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通过财务杠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公司总资产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潜在影响。同时,不同行业控制权结构不同,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行业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本文在制造业的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了辅类别,把行业总体分为20个类。其具体分类见表2。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公司所处地区把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利用SPSS13.0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并采用尺度回归这一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根据标准参数检验(F检验)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根据本文变量设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无相关关系。

林伯特和拉克尔(1993)在《公司业绩及首席执行官报酬》一书中认为:对一个大型公司,由于规模效应,可以预期报酬同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其次,使管理人员承担过低的风险下限是很困难的,至少对大公司是这样,因为当管理人员的报酬同业绩高度相关时,公司价值即使是轻微的降低都将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导致风险过分规避。因此,如果风险上限被限制了,这意味着报酬同业绩联系不大;最后,是机制(如经理市场,接管市场)而非激励契约将经理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而这些将减少报酬和公司价值变动高度相关的需要。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源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则意味着股东和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由此产生了委托成本。为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而股票期权、股票所有权等方式是公司经常采取的方式,把管理层的福利和股东财富连接在一起,以协调各种私人和社会成本,从而促使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由于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是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总体利益的一致性越高,因此,他们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不断努力促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最终提高管理层自身福利。

假设三: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举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是比较低

的,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负债融资会给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逼迫经营者努力工作,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假设四:规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规模越大,其集约化程度愈高,越能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越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高管层薪酬显著正相关。假设一不成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柬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而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表述确立了劳动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些规定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薪酬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的联系。

同时,公司管理层固定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但体现了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对该岗位任职人员素质(特别是对其专业化人力资本秉赋)的严格要求,而且也直接对应了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难以被监管的管理层行为来说,较高的固定薪金待遇有利于“养廉”,它在提高“人败德行为”机会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分离开来,杜绝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联合侵蚀企业出资者权益的动机,并且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尽可能降低工资成本、各种物化成本及费用来讨好股东。

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成立。高管层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公司利益与高管层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因此,公司高管层更有积极性去经营,以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为途径,更好的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但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要明显。这可能与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过低有一定关系。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负债率水平越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越低,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假设三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国内许多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符。高负债成为企业巨大的负担,使企业陷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尴尬境地中。这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选择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公司所借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高额的财务费用就成了企业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企业负担加重,流动资金不足,再借款,致使企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虽然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样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即“兄弟关系”,使企业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模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资本经营收益越高。证明假设四成立。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且有条件进行多角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经营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交易内部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增加市场占有率。此外,规模较大还便于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行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受行业影响显著。由于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资本运营状况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同样的公司内部治理产生不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地区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测试

考虑到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加大样本量,充分发挥样本越大越接近于总体且论证有力的特点,采用三年的混合数据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测试方程的拟合优度、F值均说明方程的整体拟合较好,且所建立的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方程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

检验结果表明,各结论均进一步证明了分年度尺度回归所得出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管理层激励相关变量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正相关,管理层薪酬高低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2管理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其所持有流通股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所持有的未流通股的影响要明显。

3规模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可能由于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负担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

4行业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有显著影响,地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不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梳理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23-0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其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市场竞争领域进行经营活动所形成的收入、支出、结余等一系列预算计划的总称豍。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7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并于次年实施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于各省省情不同,《试行意见》提出:各地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行时间、范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决定。根据国务院和国资委的相关指示精神,2006年福建省就开始研究部署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工作,并于2007年初结合本省省情出台了《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对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开始进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但是近几年来,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仍未实质建立。因此,本文就福建省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进展进行梳理与思考。

一、福建省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展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编制的指导意见

2006年9月在福建省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会议上,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求两步走,先开展省属国有资本的收益管理工作,待国家的相关办法出台后再根据福建省省情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二是国资委作为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支计划的编制主体,按“方向明确、简单易行、监管到位”的原则编制收支计划草案,经福建省财政厅后报省政府批准执行;三是明确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专户设在福建省财政厅,国有资本收益支出计划执行,并明确由国资委负责编制每一年度收益收支执行情况的报告,经省财政厅商议后于编制下一年度收益收支计划之前向省政府报告,同时明确由国资委、省财政厅共同监督并审查国有资本收益资金拨付后的使用情况。

(二)福建省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

福建省国有资本收益的相关管理办法主要来源于2007年年初福建省政府下发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国有资本收益的征收主体、收缴范围、收缴比例、缴拨方式、收入构成和使用方向。

(1)征收主体。《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省国资委是所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支计划编制主体。

(2)收缴范围。收缴范围为“省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省属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所出资企业”)。

(3)收缴比例。暂行办法将收缴比例定为“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年度企业可分配利润的20%直至全额”。

(4)缴拨方式。福建省财政厅设立所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专户,负责对国有资本收益资金的监缴及拨付工作。省财政厅负责对国有资本收益资金的监管,省国资委是国有资本收益收支计划的编制主体及实施、执行者,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并负责通知和督促国有资本收益的缴交国有资本收益资金实行专户专存 独立核算 。

(5)收入构成。国有资本收益包括所出资企业应上缴的利润、股利和国有产(股)权转让收益以及其他收益。

(6)使用方向。①补充企业改革成本不足,即为符合条件的所出资企业在改革中人员安置提供的部分资金支持;②资本性支出,是指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等要求,补充企业或项目的资本金 。③担保支出,即经省政府批准后建立 “所出资企业专项担保资金” 的支出;④其他专项补贴和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必要支出,如解决国有企业和单位改革发展中其他重大问题 。

(三)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实践情况。

如表1所示,从2007年福建省开始对省国资所出资企业进行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以来,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的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1710.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946.62亿元,增长了近三倍。与此同时,福建省近年来财政预算收入中,征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从第一年的10亿元增长到近22亿元(见表2)。但具体国有资本收益使用情况,未见公开数据。

二、福建省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省在国有经营资本收益管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其制度设计与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国有资本收益预算与公共预算之间关系未明确。《试行意见》在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提出要“相互独立,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指一般预算)的相互衔接。”目前,地方试点主要存在两种模式:①“沪深模式”,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公共预算相分离,各自独立运作,共同组成政府复式预算;②“穗武模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财政公共预算的子系统。而福建省采用何种模式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未明确。

(二)目前国有资本收支计划编制范围有限。目前,《暂行办法》规定的收缴范围仅限于福建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根据福建省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福建省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达到10168.62亿元,其中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资产总额为3258.79亿元,各设区市国资委所出资企业资产总额为3342.3亿元。即仍有相当一部分省属国有资产未纳入编制范围,这不利于保持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三)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未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随着国有企业社会职能向社会剥离,社会职能承接主体转变为各级政府,从而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支出。与此同时,传统体制下养老金和其他的一些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没有规范渠道,存在缺口问题。这便需要由国有资本财政预算加以填补。

(四)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统一。虽然这种做法简单易行,增强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确定过程的公正透明,降低了政府与企业议价的成本。但这种做法忽略了不同企业的实际收益和发展状况,可能会造成某些企业经济负担过重,从而人为地拉大企业间的差距。

三、完善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逐步扩大国有资本收益征缴范围。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相关主管部门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由福建省财政厅与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统一编制省属所有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预算,从而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福建省国有经济的布局与结构,增强福建省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逐渐增加国有资本收益使用的公共性。当前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使用未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也许是基于福建省当前国有企业实力仍较弱和制度设计时机未成熟等方面的考量。但随着近年来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活力提高,应当借鉴其他地区制度方法,逐渐增加国有资本收益使用的公共性。

(三)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比例根据不同行业性质分别确定不同的标准豏。市场经济上的国有企业可分为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不同行业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不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垄断行业的企业具有垄断利润,应该规定较高的征缴比例;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则规定较低的征缴比例。此外,制定不同征缴比例,可以增加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战略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工具。

注释:

①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54.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国有资本收益;业绩考核

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正在进行,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出台有关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办法。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确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分红比例确定以后,如何在分红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红金额,则完全依赖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基数的扩大,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是文本研究的出发点。鉴于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切入点,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及收益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PanelA:因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考虑到资本成本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本文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理解资本成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层次是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质乃是机会成本;第二个层次是要了解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即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各不相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在税前优先得到补偿。因此,真正不同的是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最好解释。

PanelB:自变量

文中的自变量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变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仅要求披露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按公司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年度报酬数额区间以及各区间的人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得到总经理的年度报酬。具体而言,如果总经理年度报酬有具体数值时,直接采用,如果用闭区间表示,则取中位值;如果没有单独披露或者上不封顶,则适用“经理中总经理报酬最高”的原则,根据披露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额和年度报酬数额区间加以测算。为保证变量的正态性,我们对总经理报酬取对数进行运算。高管层持股比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高管层所持有股份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高管层持有的股份分为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和未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将二者分开分析。

Panelc: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自变量以外,影响国有资本营收益的因素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通过财务杠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公司总资产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潜在影响。同时,不同行业控制权结构不同,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行业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本文在制造业的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了辅类别,把行业总体分为20个类。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公司所处地区把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利用SPSS13.0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并采用尺度回归这一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根据标准参数检验(F检验)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根据本文变量设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无相关关系。

林伯特和拉克尔(1993)在《公司业绩及首席执行官报酬》一书中认为:对一个大型公司,由于规模效应,可以预期报酬同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其次,使管理人员承担过低的风险下限是很困难的,至少对大公司是这样,因为当管理人员的报酬同业绩高度相关时,公司价值即使是轻微的降低都将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导致风险过分规避。因此,如果风险上限被限制了,这意味着报酬同业绩联系不大;最后,是机制(如经理市场,接管市场)而非激励契约将经理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而这些将减少报酬和公司价值变动高度相关的需要。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源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则意味着股东和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由此产生了委托成本。为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而股票期权、股票所有权等方式是公司经常采取的方式,把管理层的福利和股东财富连接在一起,以协调各种私人和社会成本,从而促使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由于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是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总体利益的一致性越高,因此,他们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不断努力促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最终提高管理层自身福利。

假设三: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举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是比较低的,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负债融资会给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逼迫经营者努力工作,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假设四:规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规模越大,其集约化程度愈高,越能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越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高管层薪酬显著正相关。假设一不成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柬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而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表述确立了劳动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些规定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薪酬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的联系。

同时,公司管理层固定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但体现了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对该岗位任职人员素质(特别是对其专业化人力资本秉赋)的严格要求,而且也直接对应了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难以被监管的管理层行为来说,较高的固定薪金待遇有利于“养廉”,它在提高“人败德行为”机会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分离开来,杜绝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联合侵蚀企业出资者权益的动机,并且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尽可能降低工资成本、各种物化成本及费用来讨好股东。

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成立。高管层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公司利益与高管层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因此,公司高管层更有积极性去经营,以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为途径,更好的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但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要明显。这可能与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过低有一定关系。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负债率水平越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越低,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假设三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国内许多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符。高负债成为企业巨大的负担,使企业陷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尴尬境地中。这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选择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公司所借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高额的财务费用就成了企业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企业负担加重,流动资金不足,再借款,致使企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虽然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样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即“兄弟关系”,使企业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模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资本经营收益越高。证明假设四成立。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且有条件进行多角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经营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交易内部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增加市场占有率。此外,规模较大还便于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行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受行业影响显著。由于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资本运营状况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同样的公司内部治理产生不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地区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测试

考虑到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加大样本量,充分发挥样本越大越接近于总体且论证有力的特点,采用三年的混合数据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测试方程的拟合优度、F值均说明方程的整体拟合较好,且所建立的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方程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

检验结果表明,各结论均进一步证明了分年度尺度回归所得出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管理层激励相关变量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正相关,管理层薪酬高低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2管理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其所持有流通股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所持有的未流通股的影响要明显。

3规模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可能由于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负担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

4行业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有显著影响,地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不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

要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我国国有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使用而不需要上缴收益的观念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也放弃了所有者应该获得的资本回报权。时至今日,在种种条件初步具备之后,这种格局即将被打破,首先要过的也是观念这一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部门利益、企业利益都不能够打破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出资人具有收益权。应使国有企业认识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合法合规合理,过去不上缴有过去的历史因素,现在上缴是形势所需也是市场经济原则要求。

2建立新型国有企业委托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点多面广,不可能所有企业都由政府亲自去经营,这样做不仅效果不好,分散精力,也容易导致腐败。总结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重要一点就是几乎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开,这种对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一视同仁、让它们平等竞争的做法很值得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管理中控制而不干涉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国有企业委托关系,减少政府管理层次,让企业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在市场中运行,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使政府有精力做好“规制”,政府应逐渐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尽量少直接经营企业。

3建立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核制度,合理确定管理层薪酬

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结合,将考评与奖惩结合,这是在制定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评时应遵循的准则之一。同时,在选择考评指标时应尽量全面。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既立足企业绩效也应面对社会贡献。但无论是短期激励还是长期激励,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市场评价机制作为基础,那么激励机制的落实是没有保障的。对国有企业而言,让市场去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好坏要比企业依靠报表数据体系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

同时,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的制定主要依据管理层素质及所任职工作岗位等“过去”事实因素而确定,包括工资、年薪、岗位津贴等。管理层从这些薪酬方式中获得的收入通常是固定数量的,而且一般由聘任者与应聘管理者在事前就以协议的方式直接决定。固定收入被认为是管理层“收入集”中的无风险部分,它一般与企业经营好坏无关,并且在整个聘用期限内其收入数量固定不变,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管理层人员既有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但是这类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缺乏灵活性,其激励数量的多少不能随管理层当期行为表现及企业实际的经营绩效的变化而调整,而且实行年薪制使管理者的利益独立于企业出资人利益之外,从而可能使管理层不再关心企业的盈利。另一方面,在个人利益封顶的年薪制或数量基本不变的工资制情况下,管理层如果感到自身利益或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则他们将可能会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一些“腐败行为”。因此,应逐步引入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等长期激励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绩效联系起来,还有助于优化国有企业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4适度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

公司管理层在任期中的全部劳动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客观地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反映出来,通常要在比一个会计年度更长的时间后才能逐步得到体现。这需要依据企业“未来”表现及发展潜力等因素才能决定管理层利益实现的具体数量及管理层当前劳动回报的激励工具,使用最为频繁的长期激励手段如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等。管理层对本公司一特定数量股份的持有,使得管理层成为股东,有利于管理层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激发管理层通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我国管理层虽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但其持股比较低。同时,由于高管层持股制度一开始就是一种定位不明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重新定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制度,采用各种实现形式,诸如股票购买、股票奖励、管理层收购等,将其作为公司长期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并约束管理人员为公司和股东的长期利益而努力。

5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管理决策功能

在现代公司制度发展中,顺应股东大会职权弱化、董事会职权强化的趋势,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现实选择。因此,应该根据《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原则的界定,规范公司权力行为,严格职责范围,依法行使职权。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强调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而由传统体制沿袭下来的干部任命制强调的则是级别,即谁领导谁的直线等级关系。现在看来,尽早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划分和对经理人员相应的行政任命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6优化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合理使用财务杠杆

国有企业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借入资金,在投资市场上盈利,使企业的负债能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公司获得节税效益,减少货币价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使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得更高的资金利润率。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导致企业亏损以致被ST的原因之一,财务杠杆可以帮企业达到盈利的目的,但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谨慎使用财务杠杆。

要投资必须要有资金,融资方式改革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又一重要内容。政府的各类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等,可根据资金来源以及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资金渠道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大力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7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收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45―05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发展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也获得极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景区已超过2万个。政府对景区资金的支持严重不足和景区已有的高度集中垄断管理体制的弊病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部分景区转让景区经营权的改革试验。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涉及22个省(市、区)的100余家景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经营权流转试验,并有安徽、四川、湖北等11个省(市)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旅游发展条例中允许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但目前经营权价值评估这一环节缺失造成了经营权流转难以实现或盲目转让,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开发资金不均衡等不良后果。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景区经营权合理流转基础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有学者曾将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列为我国旅游研究前沿10大问题之一)。

1 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述

很多学者关注到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表1)。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旅游地全部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价值评估,前者涉及资源全部用途的收益,后者侧重于旅游经营的收益。其中,呼吁旅游资源/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重要性的研究最多,这也显示该领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评估方法与因素研究较少,一些学者构建基本评估思路,名称还停留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实际为景区评估。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因素的研究中,除了吴楚材等人的研究与实际案例结合外,其他研究都仅是理论构建。叶浪的研究构建了影响经营权价值的框架性因素,李向明和雷蓉等人对部分因素深入细化,吴楚材和雷蓉等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虽然部分方法和因素应用并不适宜,但已是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可贵探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旅游地评估,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涉及因素较简单。案例研究对资产经营价值的涵盖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王炳贵等着眼于森林公园的纯收益,程绍文从景区地值入手。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旅游资源,景区经营权价值认识虽不统一,但都从资产评估角度人手,方法应用中其他领域评估方法的借鉴与景区经营权的特殊性还没有很好结合。

2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基本途径对比

显然,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当交易的是物的非完整的所有权,或物的产权边界不清晰,“外在性”显著时,资产评估的客体更精确的表述显然应该是“被评估资产的权利”。景区经营权价值是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需要认识资产评估的基本思路。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途径)有3种,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图1)。从宏观上看,这3种总体思路着眼点不同:成本法主要关注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市场法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而收益法考虑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具体对比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途径(表2),进一步明晰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思路的总体评估思想。市场途径依据替代原则,与近期出售的同类资产比较并调整后得到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适用范围较广,但对可比参照物的要求较严。成本途径通过资产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各种损耗价值确定,主要基于卖方。收益途径将资产未来的获利折算到现在,需要预测资产在可预测获利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和面临风险。

3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

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3种途径给予不同的出发点,并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对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中,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成为评估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础性问题。通过对资产评估途径的对比与其他领域资产评估的梳理,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首选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其次是市场法(途径),成本法不适合作为总体基本评估思想。

3.1从评估目的与价值类型而言,收益法(途径)符合景区经营权价值类型

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3种途径从时间上是体现资产未来、现在和过去的3种维度。收益法(途径)是将未来的利益折算到现在得到资产价值,主要注重对未来收益的测算;市场法(途径)是与已交易资产价格进行对比调整后得到资产的价值,主要关注现在资产;成本法(途径)则是还原资产现在的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的方法,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价值在成本法中有决定因素,原始价值主要表征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图2)。所以收益法(途径)是测度景区资产经营价值合适的方法,市场法(途径)次之,成本法(途径)对未来收益很难测度。即使应用成本法进行加和计算,也不能体现景区经营性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

3.2从市场状况与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而言,收益法(途径)是最合适的途径

评估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就难以应用方法或需部分改进。通过景区经营权评估的现实状况与评估途径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分析,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可以全部满足评估途径的前提的仅有收益法(途径)(表3)。

我国大多数景区在开发前都需要进行景区规划,景区所在的区域一般也有区域旅游规划,所以基于规划与行业平均情况对景区未来的收益状况与风险状况可以预测并可货币化。旅游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景区的获利年限根据经营权转让年限可以测算。所以,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使用收益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基本可满足。现阶段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公示、招商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公开市场的前提条件,但是已交易的景区经营权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参照 物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已交易景区经营权的具体金额与交易合约具体情况及当时供需双方关系状况难以获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景区较多,景区的类型较多,参照景区与被评估景区可比性不足,所以市场法(途径)前提中最核心的条件――找到可比参照物(最好3个以上)很难满足。随着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与活跃,市场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将可满足。但目前市场法(途径)的应用有一定困难,即使应用也难以保证其科学性。成本法(途径)显然适合景区内一些固定资产的评估,但景区内的土地与旅游资源由于不存在旅游用途的使用对其带来必然的价值损耗,所以整体上不适宜。

3.3从方法科学性角度,收益途径相对较科学

从收益途径的支撑理论来看,庞巴维克(Bohm-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首先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认为成本并不把价值给予产品,而是从产品中取得价值,并且明确提出“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相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产生同量的收益的货币资本”。此后,耶鲁大学的费雪(Fisher)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人来计算,而不是相反”。费雪并对成本决定持否定观点:“我们必须记住,在一特定时间计算价值时,只有将来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过去的成本在这里只能起一种间接的作用。因为过去的成本决定了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也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凯恩斯也提出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观点,再次强调资本价值与历史成本无关,说明了收益法的科学性。根据景区经营性资产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经营权价值,也容易被出让者与购买者接受。

收益法(途径)作为景区经营权价值的基本评估思路,并不排斥在评估过程中也会用到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的思路,如机器设备可采取重置成本法评估。但需强调整体景区经营权价值基本评估思路是收益途径。

4 相关资产评估领域的评估方法选择

与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相同,已有的公路收费权、矿业权估、加油站收费权等的评估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在这些经营权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如公路经营权、采矿权、房地产的使用权等都首选收益途径,显示收益途径在评估经营权价值的广泛适用性(表4)。我国已有的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研究中3种途径学者都提出过,有学者认为收益法不适宜,应采取重置成本法,有学者认为成本法不能反映出价值,实例中采用收益法较多,总体上对评估途径选择还较模糊。结合其他领域和景区经营权特点,本文认为收益法是我国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首选途径。

5 结语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8篇

公共的国资预算

《新理财》:根据您的表述,国资预算首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

文宗瑜:我们说“公共财政”,首先政府所有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统筹管理,所有的收入不能再分割为预算内、预算外、“预算外的预算外”、各类基金等。而政府预算体系应当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三个组成部分。

《新理财》:那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文宗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在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预算关系时,要始终以构建公共预算为主导的独立与统一相结合的政府预算体系为目标,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公共财政的附加预算。这既有利于维护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又能够保证国有资本发挥比保值增值更大的作用。

《新理财》: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应当用于弥补公共财政预算缺口?

文宗瑜:部分。是部分用于。近年来政府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政府同时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支出需求也在加速扩大,仅靠税收增长难以化解支出压力,公共财政缺口因而呈现加大态势。当前和将来一段时期,中国公共财政缺口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而产生的,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国有资本变现收益,这部分收益来源于历史存量,以历史存量来弥补历史成本符合财政预算编制的收支对应原则,这部分收入理应用于弥补公共财政预算缺口。

而在地方财政层面,不仅存在着地区数额的差异,而且存在着财政缺口消化能力的巨大差异。相比较而言,在中央政府层级的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额更多更大,可用于弥补公共财政缺口的国有资本额也应该更大。中央级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按照5年或10年的预算,分阶段变现竞争性领域的部分国有资产,同时把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大部分收益划归中央财政,用于弥补中央公共财政缺口。但现在我们的国资预算收缴程度和手段都不容乐观。所以这些设计也未能落地。

制约国有资本

《新理财》:按照您的逻辑,现在的国有资本已经失去了制约?

文宗瑜:不能这么说。我们只是说从预算层面上,国有资本需要更规范,达到我前面所说的三种预算的统一和平衡。体现在预算的上报形式上,就是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是平行上报,而是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公共财政的附加预算上报人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服务于并从属于公共财政预算,不仅表现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最终目标要服务于公共财政预算的目标,而且表现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依托现有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编制到审批及审批后执行,都不能独立于公共财政框架外。在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财政部门主导编制后,可以保持其相对独立的特征,以公共财政预算附加预算的形式报送人大讨论,在立法机关经过修正与改进后,接受人大的审批,进而执行。这样既保证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又可以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预算区别开来。可以说,国有资本以附加预算的形式向人大提交并审批,与逐渐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的目标是一致的。

《新理财》:那么从预算编制方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如何节制国企?

文宗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预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有资产管理层面上,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对以国有企业或国有集团为重点的国有资本承载载体的资本管理,并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益征缴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向国有股权管理的转变。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该要求占用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或国有集团产生收益,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征收国有资本收益。

时至今日,在种种条件初步具备之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将打破这种“放水养鱼”的格局,要通过预算管理来实现对企业经营利润的适度集中及其再分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的起点。而且,收益征缴并不意味着要以损害企业活力为代价,而是应该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

实质上,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我们要传达一种经济理念,即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中,哪个企业需要消耗更多资源(成本),哪个企业就要承担这部分成本,并且要反映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中。很显然,对于股份制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经营信息都是公开的,各项监督机制相对到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实际就是一个派发及收取国有股分红收益的问题,征缴成本很小。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收益征缴则要复杂的多,征缴部门要监督、核查企业经营信息、委托社会机构对企业财务定期审计等,因此,征缴成本要大大高于对股份制公司的征缴。因此,为了推动国有企业向股份制公司转化,这部分成本应该通过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的经营收益数额来消化。总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的制度安排也要加大企业改组改制的压力,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转换为产权多元的股份制公司,使国有股权管理逐步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对象。届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也必然地主要来自于国有股的分红收益。

《新理财》:但现在似乎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应该很大”的收益⋯⋯

文宗瑜:这就是我要说的,监管的另一个环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缴管理中实际上包含了“收”和“缴”两个环节,即一是执收单位向缴款人收取收入,二是资金上缴财政。在第一个环节主要工作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完成,此处强调的是第二个环节。就以往非税收入的缴库模式而言,主要是集中缴库和就地缴库两种,但都存在执收单位设立过渡性存款账户和收入难以监管的问题。

我认为,应当直接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缴结算纳入试点,采取“账户单一、收缴分离、票款分离”的缴库方式。而且收入收缴结算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有助于权力分散和制衡,所以要保证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到位,还需要从保护部门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对于执收单位的利益要加以保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执收单位由国资部门担任较为合适,但是在收缴分离、票款分离等办法的制约下,也需要保护国资部门的积极性。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例如财政资金要确保支付国资部门执收成本支出,此外还要对国资部门实行绩效考评,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缴是否及时、足额进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账户成为考评国资部门的一个重要指标,并适度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上面是“收”的方面,下面我说一下支出。我认为,应当依托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拨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把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结算纳入财政结算体系后,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拨付的关注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缴结算一样,都是要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规范、安全及有效寻求特定环节上的制度性保障。对此,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财政部门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的成绩和改革深入的程度要远远高于收入收缴(后者的主体是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是有税收法律法规及其专业的税务收缴机构作为保障)。所以在财政结算体系内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拨付并不是以机制创新为主,而是更多地在现行财政支付体系内选择和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从而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规定的方式、程序以及渠道进行,保证支出拨付的高效率。特别是要充分依托、利用2000年以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成果,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拨付工作规范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预算单位(包括国资部门)使用资金但见不到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和防止挤占、挪用预算资金行为的发生。如果直接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有困难,也可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账户暂时设在财政部为其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专用账户中。但是基本的拨付程序要参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程序和方式。

国资“事”“财”分离

《新理财》:在您的设计中,管理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似乎不是一个部门?

文宗瑜:不是。无论是从坚持政府预算体系的完整统一、保证资金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都必须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管理相分离的前提,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管理纳入到财政现有的收支结算体系内,充分吸纳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方面的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就,确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资金管理环节上的规范与有序。而我认为,财政部门提出建立金融国资委的要求,也即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管理,而不是对现在的国资委“夺权”,他们两个不能一并而论。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分离这些“事”和“财”?我认为,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环节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是重要的责任部门之一,但是具体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管理上,则不适合由国资部门直接介入预算资金的收支结算工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尽管和国有资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还承担着一部分宏观调控职能,是链接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资本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的一个平台、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收支两端,一端是来自国有企业的利润、股息、红利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而另一端则是多层次、多类型的用款单位。国资部门如果直接从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去和相关的用款单位发生资金往来,那么就必然要有逾越自身职能的可能。而国资部门作为专门的侧重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部门,不适合也不应当介入到其他领域。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9篇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各变量定义见表1.

PanelA:因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考虑到资本成本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本文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理解资本成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层次是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质乃是机会成本;第二个层次是要了解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即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各不相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在税前优先得到补偿。因此,真正不同的是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最好解释。

PanelB:自变量

文中的自变量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变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仅要求披露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按公司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年度报酬数额区间以及各区间的人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得到总经理的年度报酬。具体而言,如果总经理年度报酬有具体数值时,直接采用,如果用闭区间表示,则取中位值;如果没有单独披露或者上不封顶,则适用“经理中总经理报酬最高”的原则,根据披露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额和年度报酬数额区间加以测算。为保证变量的正态性,我们对总经理报酬取对数进行运算。

高管层持股比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高管层所持有股份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高管层持有的股份分为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和未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将二者分开分析。

Panelc: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自变量以外,影响国有资本营收益的因素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通过财务杠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公司总资产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潜在影响。同时,不同行业控制权结构不同,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行业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本文在制造业的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了辅类别,把行业总体分为20个类。其具体分类见表2.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公司所处地区把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利用SPSS13.0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并采用尺度回归这一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根据标准参数检验(F检验)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着性。

根据本文变量设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无相关关系。

林伯特和拉克尔(1993)在《公司业绩及首席执行官报酬》一书中认为:对一个大型公司,由于规模效应,可以预期报酬同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其次,使管理人员承担过低的风险下限是很困难的,至少对大公司是这样,因为当管理人员的报酬同业绩高度相关时,公司价值即使是轻微的降低都将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导致风险过分规避。因此,如果风险上限被限制了,这意味着报酬同业绩联系不大;最后,是机制(如经理市场,接管市场)而非激励契约将经理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而这些将减少报酬和公司价值变动高度相关的需要。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源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则意味着股东和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由此产生了委托成本。为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而股票期权、股票所有权等方式是公司经常采取的方式,把管理层的福利和股东财富连接在一起,以协调各种私人和社会成本,从而促使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由于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是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总体利益的一致性越高,因此,他们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不断努力促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最终提高管理层自身福利。

假设三: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举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是比较低的,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负债融资会给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逼迫经营者努力工作,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假设四:规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规模越大,其集约化程度愈高,越能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越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说明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高管层薪酬显着正相关。假设一不成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柬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而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表述确立了劳动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些规定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薪酬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的联系。

同时,公司管理层固定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但体现了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对该岗位任职人员素质(特别是对其专业化人力资本秉赋)的严格要求,而且也直接对应了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难以被监管的管理层行为来说,较高的固定薪金待遇有利于“养廉”,它在提高“人败德行为”机会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分离开来,杜绝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联合侵蚀企业出资者权益的动机,并且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尽可能降低工资成本、各种物化成本及费用来讨好股东。

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而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则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但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成立。高管层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公司利益与高管层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因此,公司高管层更有积极性去经营,以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为途径,更好的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但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要明显。这可能与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过低有一定关系。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即负债率水平越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越低,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着负相关,假设三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国内许多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符。高负债成为企业巨大的负担,使企业陷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尴尬境地中。这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选择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公司所借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高额的财务费用就成了企业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企业负担加重,流动资金不足,再借款,致使企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虽然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样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即“兄弟关系”,使企业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模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资本经营收益越高。证明假设四成立。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且有条件进行多角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经营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交易内部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增加市场占有率。此外,规模较大还便于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行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受行业影响显着。由于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资本运营状况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同样的公司内部治理产生不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地区变量未通过显着性检验。

三、稳健性测试

考虑到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加大样本量,充分发挥样本越大越接近于总体且论证有力的特点,采用三年的混合数据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测试方程的拟合优度、F值均说明方程的整体拟合较好,且所建立的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方程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

检验结果表明,各结论均进一步证明了分年度尺度回归所得出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管理层激励相关变量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着正相关,管理层薪酬高低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2管理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其所持有流通股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所持有的未流通股的影响要明显。

3规模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可能由于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负担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着负相关。

4行业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有显着影响,地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不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

要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我国国有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使用而不需要上缴收益的观念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也放弃了所有者应该获得的资本回报权。时至今日,在种种条件初步具备之后,这种格局即将被打破,首先要过的也是观念这一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部门利益、企业利益都不能够打破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出资人具有收益权。应使国有企业认识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合法合规合理,过去不上缴有过去的历史因素,现在上缴是形势所需也是市场经济原则要求。

2建立新型国有企业委托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点多面广,不可能所有企业都由政府亲自去经营,这样做不仅效果不好,分散精力,也容易导致腐败。总结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重要一点就是几乎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开,这种对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一视同仁、让它们平等竞争的做法很值得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管理中控制而不干涉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国有企业委托关系,减少政府管理层次,让企业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在市场中运行,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使政府有精力做好“规制”,政府应逐渐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尽量少直接经营企业。

3建立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核制度,合理确定管理层薪酬

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结合,将考评与奖惩结合,这是在制定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评时应遵循的准则之一。同时,在选择考评指标时应尽量全面。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既立足企业绩效也应面对社会贡献。但无论是短期激励还是长期激励,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市场评价机制作为基础,那么激励机制的落实是没有保障的。对国有企业而言,让市场去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好坏要比企业依靠报表数据体系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

同时,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的制定主要依据管理层素质及所任职工作岗位等“过去”事实因素而确定,包括工资、年薪、岗位津贴等。管理层从这些薪酬方式中获得的收入通常是固定数量的,而且一般由聘任者与应聘管理者在事前就以协议的方式直接决定。固定收入被认为是管理层“收入集”中的无风险部分,它一般与企业经营好坏无关,并且在整个聘用期限内其收入数量固定不变,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管理层人员既有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但是这类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缺乏灵活性,其激励数量的多少不能随管理层当期行为表现及企业实际的经营绩效的变化而调整,而且实行年薪制使管理者的利益独立于企业出资人利益之外,从而可能使管理层不再关心企业的盈利。另一方面,在个人利益封顶的年薪制或数量基本不变的工资制情况下,管理层如果感到自身利益或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则他们将可能会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一些“腐败行为”.因此,应逐步引入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等长期激励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绩效联系起来,还有助于优化国有企业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4适度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

公司管理层在任期中的全部劳动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客观地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反映出来,通常要在比一个会计年度更长的时间后才能逐步得到体现。这需要依据企业“未来”表现及发展潜力等因素才能决定管理层利益实现的具体数量及管理层当前劳动回报的激励工具,使用最为频繁的长期激励手段如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等。管理层对本公司一特定数量股份的持有,使得管理层成为股东,有利于管理层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激发管理层通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我国管理层虽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但其持股比较低。同时,由于高管层持股制度一开始就是一种定位不明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重新定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制度,采用各种实现形式,诸如股票购买、股票奖励、管理层收购等,将其作为公司长期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并约束管理人员为公司和股东的长期利益而努力。

5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管理决策功能

在现代公司制度发展中,顺应股东大会职权弱化、董事会职权强化的趋势,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现实选择。因此,应该根据《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原则的界定,规范公司权力行为,严格职责范围,依法行使职权。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强调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而由传统体制沿袭下来的干部任命制强调的则是级别,即谁领导谁的直线等级关系。现在看来,尽早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划分和对经理人员相应的行政任命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6优化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合理使用财务杠杆

国有企业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借入资金,在投资市场上盈利,使企业的负债能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公司获得节税效益,减少货币价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使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得更高的资金利润率。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导致企业亏损以致被ST的原因之一,财务杠杆可以帮企业达到盈利的目的,但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谨慎使用财务杠杆。

要投资必须要有资金,融资方式改革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又一重要内容。政府的各类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等,可根据资金来源以及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资金渠道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大力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7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0篇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数额巨大,为保障国有资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经营预算方式来具体指引和调控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日益突出,建立详细全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按照要求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现状

(一)实践回顾

在实践中,国务院公布的《意见》对国有经营预算的内容和项目做了具体的界定,并要求各省参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也对其监管的企业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体编制规定,其中收入项目按规定列示,支出项目具体化。

目前,全国各省级地区都开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各省预算的主体基本都是各级财政部门。对比中央及各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可知,现有预算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严格按照《意见》的规定编制预算表;二是按照中央预算表格式编制;三是少数省市自主编制的预算表。

(二)理论回顾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如何编制报表问题存在分歧,主流观点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这种预算编制较为简单,项目严格按照《意见》规定进行编制,便于同一主体不同时期和不同主体同一时期的比较,且能够有效地反映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但是,由于过多地关注当前的收支情况,无法真正反映国有资本的规模和价值,没有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经济效益,同时无法通过预算收支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国有资本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这种观点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融入预算说明书,是第一种观点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补充预算说明书,来补充说明预算编制单位概况、预算报表的形成依据,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其有助于实现预算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控制功能,而不足在于其仍然未能反映对国有资本预算的规模和效益的管理是否有效。

第三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收支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其中财务会计报表由主表和附表组成,这能反映经营性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经营绩效情况,但是缺少了预算编制单位的信息,以及编制过程的依据和问题。

综上,现有研究的三种观点都能反映预算收支平衡的基本情况,但均不能兼顾收支平衡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编制单位概况。因而,亟待建立一种新的预算编制体系,使之既能有效反映收支平衡,又能反映当年国有资本是否增值、累计增值总额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还能反映编制单位的概况和财务变动情况,以利于对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建立预算编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编制目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享有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并安排支出的专门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宏观角度编制的,以调整国有资本权益分布并使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考虑到国有资本的逐利本质,预算报表不仅要反映当年的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状况,还要反映一段时期内经营性国有资本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增值,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并披露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等。如此才能使社会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利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个工具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让国有资本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

(二)编制原则

1.?量入为出,周期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多少要以收入来决定,因此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状况决定了预算的规模。由于受经济波动因素影响,经济建设或生产投资的见效周期通常超过一年,因此要以周期平衡的原则来衡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能寻求简单机械的平衡。

2.?资本保值增值原则。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本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追求国有资本在保值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增值,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些社会责任。基于这一原则,设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项目要从分解权益和盈余出发,围绕盈余目标和战略目标,安排国有资本的投入和收益获取活动。

3.?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与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国有资本收益适度集中,确定合理的预算收支规模,以保证国有资本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

4.?彼此独立,相互衔接。本文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时,在一般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加入了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说明书。尽量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又能很好地与公共预算衔接。

(三)预算的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据上述编制目的可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编制的,注重宏观整体利益,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应当是国家,但国家不能具体执行,只能授权出资人代表负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各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主管单位,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为预算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1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与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较大差异,正逐步走向趋同性。但由于我国独特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具有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双层特性。在实际中,我国企业经营者以财务资本家和人力资本家双重身份成为企业收益分配主体。

关键词:收益分配 国际化 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一直处在不断地变革当中,在计划经济时期与西方企业大相径庭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也正逐步趋于国际化。但由于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受企业产权制度的制约,使其有着国际化趋势中的中国特色。

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尽管在西方工业经济200多年的历史中,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在不断的演变,但归纳起来笔者将其概括为两大阶段,一是开始于工业社会初期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传统收益分配制度阶段;二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的现代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变革阶段。

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产生和变革,受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影响。影响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市场主要有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构成的产品市场、由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市场。正是这些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了西方传统企业收益分配的形成和现代企业收益分配的变革。

西方工业社会初期,生产力落后,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产品的供不应求刺激着无数工厂的兴起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资金需求量的急剧上升。然而,形成于农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原始积累极其有限,资本严重供不应求,企业出资者自然会抬高其出资的筹码,因此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最有利可图的便是成为企业产权主体,参与企业剩余利润分配,从而获得永久性剩余索取权。这样,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便成为了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而工业经济初期,产品生产主要以自然资源为加工对象,依靠前人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进行生产加工,企业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之间竞争不明显,企业管理者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监工”,不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决策、谋划,企业所需的只是普通的劳工。而当时大量的农业与手工业者涌向城市和工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劳动者还没有资格抬高其身价与出资者抗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他们虽然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但只能获得“补偿”劳动力耗费的工资。可见,由于产品、资金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财务资本所有者成为了企业收益分配的唯一主体,传统收益分配制度初步形成。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进,但还没有发展到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质性变革阶段。

直到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的投资》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彻底扭转了以财务资本为中心的传统经济理论,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人们才开始接受“人力资本”理念。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的新经济运动,将工业经济时代推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影响企业收益分配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倒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越来越少,而资金需要量较少的服务业则方兴未艾(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整个产业的50%以上)。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积累的丰富资金,在产品需求不足的时代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产品供过于求,使企业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不断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捕捉市场信息,及时抓住机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西方企业,人力资本开始受到重视,企业收益分配中开始考虑将人力资本给予“资本”待遇。

可见,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如下特点: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历史主要是财务资本家与人力资本家博弈企业收益分配的历史;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始终受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影响,正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着产品市场和各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从而决定了各要素所有者在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实际都是企业根据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化自发形成与演变的结果,不受政府或其他外界组织的干预。

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是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目前正在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地,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第一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前统收统支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这一阶段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是国家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作为非人格化主体的企业和作为人格化主体的企业经营者,都无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第二阶段1978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系列改革。这一阶段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主要经历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利改税制度、承包经营责任制度、税利分流制度等多次改革,形成了目前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主要模式。这一阶段的系列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实际是国家与企业博弈企业收益分配权的改革。这一阶段,作为非人格化主体的企业获得了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利,但作为人格化主体的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权力获得这部分剩余收益的自由分配权。

第三个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试点的改革。这一阶段的企业收益分配改革是在上一阶段划定了国家与企业剩余收益额分配界限的基础上,国家下放了划定给企业的那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权,企业经营者也可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这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可以说,我国企业第三个阶段的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已融入国际现代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变革的潮流中。

我国企业经营者作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以经理人员年薪制为标志的。年薪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进行间接定价的一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在企业实际中,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开始于1992年,国企薪酬制度逐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根据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薪及持股情况的调查,到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薪平均值为81595.75元,在高管年薪排行前20位的公司中超过50万的有10家。而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平均值为126600元,比2000年提高了55%,在高管年薪排行中前20位的公司均超过了50万元。这充分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整体水平提升较快(陈郡,2003)。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特殊性

制约因素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实施了薪酬制度改革,但由于产权制度的制约,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薪酬制度的传统影响。据华南师范大学人口资源所教授谌新明等人的研究,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前15家公司中,有9家为非国有控股,6家实行了年薪制;而薪酬最低的15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全部都是国有股东,且持股比例达53.35%,都未实行年薪制。究其原因是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条件还不太成熟。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目的在于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称结合,故需要比较健全的产权制度下的现代企业为基础。但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产权制度还不太健全,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所有者虚置;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产品受到市场冲击,政府继续实施对企业控制的成本太高,被迫下放了企业控制权。政府对企业的控制由于市场竞争的冲击而逐步淡化,要让获得较充分控制权的经营者凭借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人力资本家侵蚀财务资本家利益导致国有资本流失的问题也就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我国国企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应配合现代企业改制来进行。具体来说,要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同时需要改革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

我国国企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在实际中并未很好地贯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最根本的产权明晰原则并未能有效地执行。政府曾决定高价出让对创造未来净收益不大的国有资本,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抵制时,劣质的国有股权就如同鸡肋,要全面大幅度减持国有股或要求国有资本彻底退出企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为,相对外资而言,国民资本理所当然是政府用来进行国企改革资金的首选对象。但整个国民经济还不很发达,尽管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居高不下,但由于养老保险、住房改革、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制度未进行配套改革及投资环境影响,使国企改革缺乏相应的国民资本。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和少数先富起来的公民即使想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还是受其经济实力的限制。

解决方案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一直是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羁绊,这也使得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双重性特点,即在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着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企业实际中,我国企业经营者成为企业收益分配主体、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个普遍做法是经营者用财务资本购买企业股份的同时给其人力资本确认部分股权。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经营者是以财务资本家和人力资本家双层身份成为企业收益分配主体的。但企业经营者以人力资本获赠的股份比例极少,在按有关规定企业经营者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股份中,绝大部分还需经营者用现金购买。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经营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这种在变革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同时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极大的益处。但由于我国企业经营者长期来的低收入,使经营者在购买企业股份时承受着巨大的债务压力,也将为债权人带来坏账的财务风险。

而对于一些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经营者在出资购买企业股份时获赠的部分股权是否真正确认了人力资本价值也有待商榷。表面上看,企业给经营者赠送了部分股票,但这种赠送是在经营者产生了购买行业后才被允许的,而且所赠送股票的价格实际上也已包含在了经营者的出资中。

参考文献: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列报内容的比较,总结两者的共同点,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对我国企业利润表的列报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利润表列报 会计准则 决策有用观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在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背景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利润表列报在原则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列报内容上仍存在差异。

 

一、我国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结构的规定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中应列示以下内容:(1)营业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2)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即为营业利润。(3)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即为利润总额。(4)净利润,利润总额减所得税费用,即为净利润。(5)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6)综合收益,包括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

 

二、国际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结构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中应该列示以下十个项目及五项小计内容:(1)营业收入,若存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则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减项列示在营业收入之下。(2)营业成本。小计:毛利润;(3)销售费用。(4)管理费用。(5)其他收入和费用,包括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持续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内容。小计:营业利润。(6)财务费用。小计:税前利润。(7)所得税,仅指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所得税费用。小计:持续经营所得的利润。(8)中断经营的利得和损失。小计:净利润。(9)少数股东权益。(10)每股收益。

 

三、两者在列报原则上的共同点

从利润表列报的原则上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趋势,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决策有用观的体现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投资、信贷及资源配置等决策的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决策的需求,能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而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报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资源运用的成功与失败。由此可见,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都倾向于选择更全面的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

 

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盈利状况的表现,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也能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完成状况。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资产减值损失和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从而增强利润表中信息的相关性,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资产的保值情况。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列示在其他收入和费用中,要求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可在利润表中列示,也可提供单独的一张表反映。这些信息的提供,都是决策有用观在利润表列报中的体现。

 

(二)实物资本保全观的体现

资本保全是指企业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通过经营活动使其期末资本和期初资本保持一样的完好。财务资产保全观强调资本货币价值的保全,而实物资本保全观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如重置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存货所需要的资本)。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以谨慎性原则确定资产的价值,即要求企业宁可低估资产的价值、高估当期费用,也不能高估资产、低估费用。例如我国会计准则要求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均应计入当期损益,只有开发阶段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可以转入无形资产。这样的处理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不会高估实物资产实际价值,但是会减少当期的利润额。同理,存货的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的计提都将增加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额,从而保证企业的实物资产在当期得到保全。

 

(三)资产负债观和全面收益观的体现

按照资产负债观,当期收益是通过净资产的增减而确定,当期收益值为期末净资产减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资产,再加上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由此计算出的收益即为全面收益,包含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全面收益包括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两方面内容,其中净利润为已实现的损益部分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损益,其他综合收益是指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未实现损益。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的综合收益项目就是企业的全面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同样要求披露企业的全面收益。

 

四、两者列报内容上的差异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不同,适用的企业也不同,所以两者在具体列报的项目上存在差异。

(一)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是否分别列报

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列报上,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列示得更加详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营业收入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部分,营业成本包含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而国际会计准则单独列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并计算出主营业务的毛利润;其他业务的收益和损失,则按交易或事项,逐笔列示在其他收入和费用中。因此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列报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主营业务的毛利润等,从而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数据。

 

(二)费用项目的列报是否详细

我国会计准则未强制要求将费用按照性质分类披露,而国际准则有相关要求。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企业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及各项期间费用的当期发生总额;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费用按性质或功能分类,在利润表中列示。费用按性质分类可分为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广告费用、员工福利费、折旧和摊销等;费用按功能分类可分为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列示在利润表中,那么企业应该在附注中将费用按照性质分类披露。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中费用按功能分类,可在附注中将费用按照性质分类披露。

(三)财务费用是否计入营业利润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跨国经营资本成本资本结构

跨国经营的企业与纯粹国内经营的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运作形式,其资本结构问题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正因如此,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绝大多数着眼于国内经营企业的传统模式,这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日益蓬勃发展的现状已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对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一、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目标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构成就是指这两者各占多大比例,企业通过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筹集资金时,要分别承担相应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此时就要寻找一个最佳组合比例,即目标资本结构,使得债务与权益两者综合而成的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跨国经营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企业权益资本包括留存收益和股票筹资,权益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企业股份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根据CAPM模型,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溢价:Ks=Rf+β(Km—Rf),其中Ks代表企业权益资本成本,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常以国库券收益率代替),Km代表市场组合收益率(即市场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β系数反映该企业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可见,企业权益成本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该股票的β系数。

对某个企业来说,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都是既定的,自身无法影响,但β值却与企业自身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CAP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代表的是国内市场组合,衡量企业系统性风险的指标β值也只表明用国内市场组合衡量的风险。而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后,可以更多地考虑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权益筹资,这时的β值是根据国际市场投资组合计算出来的,相应便会降低。其原因在于,国际股票市场比国内股票市场有更多的选择,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通过投资范围的扩大将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分散的某些系统性风险给规避掉。企业的β值下降,导致权益成本的下降,也即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

三、跨国经营时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与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况不同,债务资本成本会受到企业跨国经营行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

首先,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可以涉及较广泛的范围,在多个市场获得收入,这些现金流是不完全相关的。与投资组合理论相类似,企业整体现金流波动的方差就会减小,即出现现金流危机的概率降低。这样无疑能够提高债权人的信心,从而降低跨国经营企业利用债务筹集资本的成本。

其次,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还可以拥有财务灵活性以降低债务资本成本。比如当子公司所处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率较低时,该子公司可能比处于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有较高的税后收益,而这种税率差异优势可以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内部协调来实现,即通过跨国运作调节所属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来减少公司收益的税收侵蚀。因此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在削减债务融资风险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的能力要强于纯粹的国内经营企业。

2.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拉升作用

首先,公司跨国经营后会面临较高的财务拮据成本。这是指当财务拮据发生,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时有破产风险,即使不会破产,也会发生大量的额外费用和机会成本。跨国经营的企业由于面临着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财务拮据成本比纯粹的国内企业要高。如在非固定汇率制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公司现金流波动变大;同时,东道国不确定的税收政策,存在侵夺公司资产的可能性等国际政治风险也加大了跨国经营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同样会增加财务拮据成本,提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其次,债权人在提供资金时会考虑成本的因素。企业在国外开展经营使得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国内经营时更加严重,债权人很难监督企业是否将债务资本投资到借款合同条款规定以外的用途,也很难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来掌握公司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了跨国经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会对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在资本成本特别是债务资本成本方面的优势,因为相比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成分并非越高越好,因为随着债务比重的不断上升,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慎重决定资本结构,把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设定在最优的水平,并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以使得整体资本成本最低,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国际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徐晓萍 程庆生:跨国公司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分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政府不仅是社会管理者,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仅拥有征税权,还拥有国有资本收益权。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两种身份、两种职能,以及所带来的两种分配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特有的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两重性”。

一、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义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出资人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缺少制度保障等问题。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制预算进行独立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这种做法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的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因此,建立和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国有企业微观经营机制的建立问题,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社会保障问题等交织在一起,使单方面推进改革难以奏效。国资委的成立明确了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解决了出资人定位和政府职能划分问题,并建立起国资委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国资委主导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重点解决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将使政府对企业的预算约束由软变硬,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能够得到解脱,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并能够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巨大,需改善的民生问题众多,政府需要重新调整公共支出重点,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许多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红利则可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财政体制可以名正言顺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具有公共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投入,体现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

(三)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将其所拥有或支配的经济资源用于资本性投入的收支计划,而且是实现政府经营管理职能和保证国有资本有效经营的重要手段。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并可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国有资本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对国有企业资本收益的分配和产权管理等经营活动进行系统规范,使国有资本的收支管理更为清晰、合理,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分配方向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使用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二是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三是弥补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国有资本收益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同时,需设立国资专户实行扎口管理,将财政及相关部门对出资企业的资本性投入都通过单独设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户支出,便于政府了解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向和流量,掌握出资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一)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很大,存在着严重的收不抵支的问题。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将收缴的一部分资本收益转化为社会保障资金,以便满足这部分社会支出的需要。

(二)有偿的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并购和扩张

并购是企业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和规模等重新进行组合的一种变革或制度创新,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同时能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具备了一定的并购和国际扩张实力。但是,并购和扩张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将部分国有资本收益投入到企业中,有偿地扶持我国企业进行并购和扩张,不仅能够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收益的保值增值。

(三)设立企业创新风险基金,鼓励企业改革创新

一项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实现商业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有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国有企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瓶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一些国有企业在卸去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之后,长期亏损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缓解,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盈利。通过建立一个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不但可以为这部分新增的国有资本增量资金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流向,而且可以缓解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的局面。

(四)国有资本的增资扩股

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融资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不少企业都有了资本盈余。如同国家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样,来源于国有资本的收益同样应当用于国有资本的扩张。国有资本的管理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把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国有资本收益投资到国有企业用于增资扩股,特别要用于那些处于上升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

(五)补充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不应只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内循环,如果那样就失去进行资本收益预算的意义了。国有资本除了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外,还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社会作用,当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出现盈余时应当适当的向公共财政转移,这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补充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所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使用情况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对公共财政的补充很少,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政策建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资源配置活动,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预算支出必须遵循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于长期利益的原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主要应采取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成本的分配支出

国资委需要制定中央企业改制基本规划,明确中央企业改制总体时间表,测算总的改制成本支出量和阶段性改制成本支出量。其实质是编制中央企业改制重组支出的年度和长期预算。对能自行支付改制成本的企业,其改制成本支出可由企业在按规定上缴收益前先行扣除,但改制成本的测算需经国资委审定。对不能自费改制的企业,其改制成本不足部分由国资委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项目中支出。所需资金缺口可由改制企业测算后报国资委审定。国企改制重组支出预算是在一个预算年度内根据总体改制重组情况做出的一个预先性安排。但在向改制企业支付的时候,不宜预先拨付,以防改制资金被挪用,而应采用“实际发生制”,即在改制方案批准后,改制实施时由国资委即时拨付。可一次性拨付,也可根据改制阶段分批次拨付。

(二)现有出资企业补充资本金的分配支出

资本金支出管理是考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而资本金支出对预算编制机构的要求非常高,要对国有资本总体布局、产业发展、企业运行等有清晰的把握。

要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制定国有资本调整的具体规划和方案,从而明确国有资本需要控制和加强的具体行业或领域,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进行资本性支出的基本依据。需要补充资本金的出资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所在行业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确是国有资本需要控制、加强与支持的领域;企业确实需要资本金支持。根据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原则,对可能从所在行业或领域逐步退出的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相对充足、无需国有资本再投入的国有企业,则不给予预算支持。

同时,为保证国有资本投入的科学性,需要建立资本金支出管理咨议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国有资本预算中补充资本金的支出提出总体意见;对向每个具体企业补充资本金的动议进行评估并提出咨询意见;对资本金支出效果进行评估。咨议机构的组成应有广泛代表性,可包括财政、发改委等政府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等。首先,企业或国资委有关部门提出补充资本金的动议,详细说明需要补充资本金的数量、原因;其次,国资委进行初步审查,再提交有内外部专家组成的咨议机构进行评议;然后,咨议机构评议并提出意见;最后,由国资委根据咨议机构意见及相关信息,确定需要补充资本金的企业对象和投资数量,汇总后编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审定后执行。

(三)向社保基金转移的分配支出

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同时,应研究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保预算,同时在财政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预算之间建立规范、责任清晰、受约束的资金通道,从而保证各方资金平衡。用国有资本预算补充社保基金涉及财政公共预算、社保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三者之间的统一平衡问题,补充额度须由国资委、社保基金会、财政部共同进行反复讨论和测算,再由国务院统一协调决定,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四)向公共财政转移支出

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还未到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便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保持年度平衡的难度较大,如当改革任务重或补充资本金量大时,预算总支出可能会超过预算总收入,预算则可能出现赤字。这就需要在国有资本预算盈余范围和弥补财政支出额度之间确定一个基本标准,在国有资本预算没有盈余或在规定的盈余范围内,不宜考虑向公共财政进行转移性支出;当超过规定的盈余范围时,可按一定比例向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防止因过度向公共财政进行转移性支出导致国有资本预算出现严重赤字。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的考核奖励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应体现相应的奖励支出,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支出。奖励要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个人,并以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为考核依据,对于实现预期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者要兑现预先设定的高薪和物质奖励;对于经营业绩突出、有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则另行给予其他形式的物质奖励;而对于那些没有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标的企业经营者,则采取降撤职、降低薪酬等惩罚措施。这种激励机制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之上。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艳秋.国有资本金预算将解决三大难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6,(11):49-50.

[2] 李存森.对国有资本运营治理的探讨[j].前沿,2006,(8):35-36.

[3] 唐现杰,王兰.黑龙江省国有资本经营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70-72.

[4] 云南省财政厅.创新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j].中国财政,2006,(6):28-29.

[5] 郝臣,张二红.国有资本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研究[j].科技与农业,2006,(1):41-43.

[6] 文宗瑜,董敬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及支出划拨[j].国有资产管理,2005,(10):53-54.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1(04)-0037-07

2010年1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从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不仅要提高央企的红利征收比例,而且要适当扩大红利征收范围。2007-2009年,共收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1572.2亿元,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21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9亿元,合计440亿元。对于如此重要的收人,中央决定从2011年起,央企红利的缴交范围将从目前的120家,扩大到5个中央部门和2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631家,同时,央企上缴的红利比例也将适当提高。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重点是调整用于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支出并向重点企业补充资本金,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支出,增加中央企业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加大中央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出,增加中央企业重大节能减持项目支出,扩大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支出。用于引导和支持中央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以及境外电力回输项目的投资开发。

一、引言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伴随着复式预算而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建设性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等变化,实质内容基本一致。国内很多学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行了研究。隋军等提出了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省级国有资本预算的相关对策。邓子基按照国家财政“一体两翼”基本框架和“双重结构财政”模式,论述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必然性、重要性,提出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思路与建议。姜爱林等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涵义、特征与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目标与原则进行了说明。汪冬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形成的,因而国有资本预算是经营型预算。谢英姿以控制理论、国家财务理论和所有者财务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新型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模式、公共财政预算以及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张国霞认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蔡法山认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的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管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家出资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安体富认为应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范围,适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提取比例,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刘永泽等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进行了预测,测算了5年内国有资本预算收益和支出金额。

本文与上述国内前人的研究完善度不同,而是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角度出发,并且以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依据为基础,分析了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主体、原则和详细内容,以期为2011年正式实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又称国有资本财政预算,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其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在市场竞争领域进行经营活动所形成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等一系列预算计划的总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反映了一个财政年度内国有资本财政的资本经营活动情况,是对国有资本财政活动的计划安排与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既是一种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又是一种新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方式。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新型的预算管理制度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或者说是国有资本财政预算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的国家经营性资本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国有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即政府为实现对经营者的控制,必须建立国有资本相应的管理制度,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一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控制制度。控制制度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是国有资本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保障。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如何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增值?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此相适应,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步骤和体系来规范国企及其经营者的行为,以有效克服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方式

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首要目的是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两种身份的不同属性划分开,实现政府财政部门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分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竞争性市场为其活动范围,并以资本所有权为分配依据,收支内容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基本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有资本预算是经营型预算。

国有资本预算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一种特别的国家经营性资本预算,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分配资产收益、促进资产增值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国家用来调节、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的经济杠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收入,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也必然会获得一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将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别纳入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以管理和使用,可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促进国有资本经营效率的提高。从本质上讲,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现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基本职能,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分级编制,在编制时考虑到不同国企的差异性,即国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稳妥推进此项工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经营管理方式要先研究,再试行,最后再逐步推开。作为资本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主体,它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为目的,在保

值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增值。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要合理、适度,既要考虑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也要考虑国有企业的自身改革和发展。

三、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客观依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委托理论,二是“一体五重”理论,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论。

(一) 委托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de)和米恩斯(Means)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出了委托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在委托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收入、奢侈品消费和闲暇最大化,从而导致两者利益冲突。委托关系一旦确定,所有者的权利主要表现在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等方面,拥有收益权和监督权,控制权让渡给经营者。为防止人的欺诈或偷懒,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即,一方面使人行为本身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要保证人能充分独立的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现阶段,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国家一政府一经理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是形式,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国有产权从最终所有者全体国民到具体者经理人之间,是全民与国家之间、国家与政府之间、公司法人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

(二) “一体五重”理论

“一体五重”理论本质上是“五重”关系理论。即,一个主体(政府或国家)――两种身份(国有资产所有者和政权行使者)――两种权力(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两种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种分配形式(国有资产收益形式和税收形式)――两种分配关系(利润上缴和税收征纳)。“一体五重”关系决定了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体两翼”格局。财政部门是“机体”,税务部门和国资委是两个“机翼”。“机体”的起飞要靠“机翼”,而“机翼”所依存的对象是“机体”,没有“机翼”,“机体”飞不起来,没有“机体”,“机翼”将无所依存,“机体”与“机翼”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是公有制的主体,在国有资产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这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构成了国有资本的主体。只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就不会改变,这些理论与“一体五重”、“一体两翼”理论共同构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

(三)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论

到目前为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较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被用于两方面,一是国企的改制、重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资本性支出;二是弥补国企改革成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费用性支出。这体现了“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原则。2008―2009年,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达1553.3亿元,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央企业灾后恢复生产重建、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以及改革重组补助支出等。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肩负着社会经济管理和国有资本管理的双重职能,导致财政性资金和经营性资金使用中常出现“越位”与“缺位”现象。这样,政府没有把国有资本作为特殊的资产、真正的资本来运营,没有使国有资本充分展现其资本的天然属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国有资本仍属于资本的范畴。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追求回报,出资人追求回报的压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国有资产应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通过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加强国有资本出资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的约束和控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避免或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四、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处理好的关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国资委与财政部的关系、国务院国资委与地方国资委的关系、国资委与国有控股公司的关系以及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关系。

(一) 国务院国资委与财政部的“管家”与“东家”关系

预算编制问题是财政部与国资委之间的最重要的问题。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的特设机构,主要职能是与财政部进行沟通和协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督促有关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监管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相关国企业务;二是对超过授权范围的股权交易、债务、国有资本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盈余解缴及使用等进行专项监管。现实中,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扮演的是企业国有资产“老板”的角色,中央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由国资委进行编制,但需会同财政部编制,若单独编制也只能编制出资人的财务预算,也可以算是部门预算。为了实现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应由财政部编制。财政部应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果国有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失业,财政部也应给予相应的帮扶和支持。因此,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要同时给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上报财务报表,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是被“双重”领导的。由此可见,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是一种既平行又协同的关系,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立分工。

(二) 国务院国资委与地方国资委“藕断丝连”关系

国务院国资委与地方国资委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是两者关系的核心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就试图理顺其与地方国资委之间的关系,寻求国资系统的“垂直指导和监督”。2010年9月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了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国资委工作的会议。在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地方国资委发现的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报告。这次会议,意味着国务院国资委对地方国资委“加强垂直指导监督”正式拉开了序幕。对于国务院国资委试图实现对地方国资委的“垂直指导和监督”,笔者并不认同。按照《国资法》,国务院国资委与地方国资委分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授权的出资人,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指导和监督关系,地方国资委若未监管好企业,责任首先在地方国资委和地方政府,而不在于国务院国资委。因此,我们认为,“指导和监督”不等于“领导”。所以,在开展指导监督工作时,上级国资委要加强同下级政府沟

通,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真正做到尊重地方国资委出资人权利,不能影响和干预地方国资委的行为和决定。即便国务院国资委与地方国资委存在产权转移,但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无条件的上收和下放,而是两个所有权主体之间按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则所进行的市场交易。

(三) 国务院国资委与国有控股公司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国务院国资委与国有控股公司及国有企业的关系是国有资产系统内部的关系。国务院国资委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选拔或任命所管辖的国有控股公司董事,并组成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聘任控股公司总经理。国有控股公司监事由董事会派出,以建立和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控股公司的顺利运营。由此可见,国务院国资委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理论上,国务院国资委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有些非常强势的国有垄断企业进行管理,但基本上是有权却无力的。国务院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只能是一种间接的领导关系,中间隔着一个国有控股公司。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积极的约束和激励,由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国有控股公司负责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对国有企业领导进行考核和任免,甚至解决企业的职工分流问题等。从历史上看,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企业(子公司)之间多数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手段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国有企业(子公司)比国有控股公司还要强势,国有控股公司根本驾驭不了这些国有企业(子公司),对其不具有实质性的管理能力。

(四) 国有资本收益“蛋糕”的“做”与“切”关系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国有资本收益这块“蛋糕”如何切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全体公民”是国有企业出资人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从这个角度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也应属于“全体国民”,收益的分配首先应该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应指定财政部代为管理这部分资金。财政部应根据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编制相应的预算,用于必要的支出。这就是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本着“国民所有,国民投资,国民受益”的原则,将本质上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国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根据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将其用于社会公共财政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教育支出以及医疗和卫生支出等。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2007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正式做出了央企向中央政府缴纳国有资本收益的决定,并对与国有资本收益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五、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思路

现阶段,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的主要政策制度是“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一个意见即《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的指导思想、原则、收支范围、编制审批、执行职责分工、试行时间等事项进行了明确。两个办法即《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范围、内容、申请、核定和上交等事项,以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行范围、内容、编报批复程序进行了规定。从整体上来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审批程序设计应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审批程序并不复杂,要想更好的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需要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从预算编制主体,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内容以及加强其与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努力。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

作为政府的分配行为,国有资本财政属于“财政一般”,这就决定了国有资本财政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并存,构成“双重结构”财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的所有制模式,进而引起了财政分配结构的变化。现实中,公共预算由财政部门编制的,为了保证政府预算的统一、完整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都不应该脱离国家财政部门,其编制主体仍应为国家财政部门,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方可执行。具体来说,财政部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托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负责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并报财政部审核。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地方各级财政厅(局)代表本级人民政府连同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汇编成本级政府总预算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有资本经营决算也要汇入本级政府决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有资本经营总决算要汇入政府总决算,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目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基本建立。但是,由于受资源、垄断程度以及历史原因等因素影响,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促进国有企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国家适时出台政策,向国有企业收取投资收益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举措。国有企业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就需要让作为投资者的国家收取适当的投资收益,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缴纳税金、费用、利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权。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应向国家上交利润,符合法律的规定。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家将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持优势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本着以下原则:“调控经济、分级编制、量人为出、保值增值”。(1)调控经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活动,预算指标的大小与分配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相适应,这就决定了预算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体系。此外,预算指标体系还必须保证在基本的法律框架内发挥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这就要求预算指标要与预算期内政府的重大法律、法规的调整相适应。(2)分级编制。在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编制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要采取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编制中央和地方资本经营预算的做法。(3)量人为出。在一个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是有限的,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需求总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合理的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即首先保证有关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项目需要,然后才能兼顾其他。(4)保值增值。“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国有资本也要保值增值。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不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且预算支出内部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即经营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使国有资本不断增值。

(四)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内容按照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将预算科目分成两部分:

1.预算收入科目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指政府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而取得的收入,包括利润、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等。

――资产转让性收入。包括国有股(产)权转让或清算收入。

――国有资源收入。包括出让、租赁、转让土地、矿藏等国有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开采权等的收入。

――融资收入。包括吸收权益性投资收入以及债券融资收入和债务收入。

――国有资本的其他收入

2.预算支出科目

――管理费用支出。指在国有资本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如工薪支出、办公费支出等。

――投资性支出。包括对新老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支出、股份制国有企业国家股配股支出、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类补贴支出、职工安置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等。

――国内外借款的还本付息支出。指国有资本在营运过程中为了筹集资金,向国内外发行债务,债务到期后的还本付息支出。

――国有资本的其他支出等。

(五)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联系

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关系见表1。

1.加强国有资本预算与公共预算的联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公共预算都属于政府预算。但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体现着不同的身份、权力、职能、收支形式与分配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补充。

一方面,国有资本预算与公共预算独立。国有资本预算收入是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所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入,收入来源是国家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公共预算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来源,公共支出以公共需要为主要指出对象,不以赢利为目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属于国家财务活动范畴,公共预算属于国家财政活动范畴。另外,在预算编制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独立于公共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当年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确定支出规模,量人为出,不列赤字,而且与公共预算相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规模很小。

另一方面,公共预算补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预算收入中,除了出售国有资产收入、国家股份红利收入、国有资本使用收入等项目外,还应该包括公共支出预算拨入的专项资金。这主要是为了弥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损失,配合公共预算共同完成宏观调控任务,如过去积极财政政策形成的后续工程建设,中央财政为降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而支付的成本或对其呆账、坏账所付出的成本等。从本质上讲,这些成本都属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公共预算资金的一种补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同属政府预算体系,在预算收支结构上,两者之间有着既有分工又有衔接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为支持改革而支付的成本,使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时,则应需要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以填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都属于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因而会产生一定的联系。首先,国家财政与国有资本经营之间存在着税收缴纳关系。国有资本经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税费支出预算是密切相关的。公共财政的资金可以作为增加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流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因此,同属政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能够相互衔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法定程序相互转化,调节余缺。

2.加强与协调国有资本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