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篇

纵观国外学者对碳财会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碳会计及其财务的相关定义而展开,对于从企业碳财务战略角度来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还并不多见(王琳、肖序,2012)。“碳财务战略”是由我国学者王琳、肖序于2012年首次提出,至今国内外学者很少对此议题做进一步探索。介于碳财务战略管理是在碳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并以碳会计为基础的,本文将从碳会计的定义出发,阐释碳财务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的思想成熟于90年代的环境会计、绿色会计,但其这一名词则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Jones等人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具体是指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方面的会计问题。早期碳会计研究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视域下进行的,侧重探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权的授予、购买或取得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披露等问题。今天,碳会计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也涉及到成本核算、管理会计、不确定性管理、外部审计等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逐步渗透到了广义会计学的其他领域(王爱国,2012),由单纯的财务业绩渗透到企业战略、市场、产品开发定价、供应链等内容,碳财务战略管理应运而生。

作为新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碳财务战略管理,肖序等认为“应是对原有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反思与发展,特别强调原有财务战略管理所没有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低碳化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以及随之产生的财务绩效,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战略与财务绩效战略共生的企业碳筹资、碳投资、碳成本管理、碳财务绩效评价战略等。”笔者认为,其具备的特征应有以下几点:

其一,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基于碳理念的社会整体环境与企业战略目标。在碳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引入碳意识,考虑碳因素,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为探寻最佳的碳财务战略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参照标准。其二,动态环境分析仍然是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和难点。

动态的分析诸如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包括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在内的碳贸易、碳投资、碳税金等碳政策。行业、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企业内部因素与碳资源的微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其三,与碳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其他方面一样,碳财务战略管理同样也并非仅指碳财务战略管理方案的形成,还包括碳财务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碳财务战略管理(CarbonFinanceStrategy)应是以碳理念为指导,以传统财务战略管理为基础,在碳会计理论体系及具体内容的发展基础上,与综合考虑碳因素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相结合,动态分析企业碳环境,制定、实施、控制与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为企业培育新一轮的核心竞争力并加以动态的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中国企业现状与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碳战略现状

据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排名,中国已经成为碳排放的第一大国。面对着对内资源对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逐步做出承诺,担负起低碳减排的义务,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标志着低碳经济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中。我国企业与其他发达国家企业及世界上一些优秀的跨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首先,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低碳核心技术,主要靠在交易中提供碳排放权,获取核心技术的方式取得收益。而世界上许多跨国企业都把精力投入在自身低碳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营业务。只有拥有低碳核心技术,在整合清洁能源及相关技术的同时,在各国“绿色新政”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才能占据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拥有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我国企业管理评价仍沿用旧指标体系,而世界上一些优秀的企业纷纷在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消耗及废弃物处置等整套经营环节实施碳战略,把碳排放量的减少作为企业各级战略的重要指标。

最后,我国企业对于低碳标准的制定意愿较差,尚未意识到掌握了低碳标准就掌握了未来生产与发展的主动权。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若想“走出去”,须重视碳战略的规划,加快碳战略实施的步伐。

(二)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是否能够成功、尽早实施一整套可行有效的碳财务战略对我国企业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有着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1.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为企业持有经济效益。实施碳战略不仅可以在世界油品价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节约成本,在很多开征碳税的国家,还可以直接取得税收成本的降低。此外,随着碳交易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碳价格进行碳排放量交易而直接取得收益。碳财务战略管理综合运用碳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碳排放与管理、企业能源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将上述碳收益与管理因素融入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当中,从而兼顾企业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的双赢(王琳、肖序,2012)。

2.实施碳财务战略顺应了市场的需要,规避产品在未来市场准入风险。各种直接针对企业低碳经营的制度、政策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实施低碳战略,且世界各国低碳消费意识正在不断的建立。企业若想取得优胜地位,必须主动实施低碳战略,迎接新形势的变化。

3.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碳战略的同时更好地抢占未来市场。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增长速度迅猛,低碳产品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在碳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上的管理才可能是有效的、科学的。

三、结语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2篇

纵观国外学者对碳财会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碳会计及其财务的相关定义而展开,对于从企业碳财务战略角度来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还并不多见(王琳、肖序,2012)。“碳财务战略”是由我国学者王琳、肖序于2012年首次提出,至今国内外学者很少对此议题做进一步探索。介于碳财务战略管理是在碳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并以碳会计为基础的,本文将从碳会计的定义出发,阐释碳财务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的思想成熟于90年代的环境会计、绿色会计,但其这一名词则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Jones等人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具体是指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方面的会计问题。早期碳会计研究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视域下进行的,侧重探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权的授予、购买或取得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披露等问题。今天,碳会计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也涉及到成本核算、管理会计、不确定性管理、外部审计等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逐步渗透到了广义会计学的其他领域(王爱国,2012),由单纯的财务业绩渗透到企业战略、市场、产品开发定价、供应链等内容,碳财务战略管理应运而生。

作为新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碳财务战略管理,肖序等认为“应是对原有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反思与发展,特别强调原有财务战略管理所没有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低碳化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以及随之产生的财务绩效,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战略与财务绩效战略共生的企业碳筹资、碳投资、碳成本管理、碳财务绩效评价战略等。”笔者认为,其具备的特征应有以下几点:

其一,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基于碳理念的社会整体环境与企业战略目标。在碳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引入碳意识,考虑碳因素,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为探寻最佳的碳财务战略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参照标准。其二,动态环境分析仍然是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和难点。

动态的分析诸如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包括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在内的碳贸易、碳投资、碳税金等碳政策。行业、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企业内部因素与碳资源的微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其三,与碳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其他方面一样,碳财务战略管理同样也并非仅指碳财务战略管理方案的形成,还包括碳财务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碳财务战略管理(CarbonFinanceStrategy)应是以碳理念为指导,以传统财务战略管理为基础,在碳会计理论体系及具体内容的发展基础上,与综合考虑碳因素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相结合,动态分析企业碳环境,制定、实施、控制与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为企业培育新一轮的核心竞争力并加以动态的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中国企业现状与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碳战略现状

据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排名,中国已经成为碳排放的第一大国。面对着对内资源对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逐步做出承诺,担负起低碳减排的义务,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标志着低碳经济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中。我国企业与其他发达国家企业及世界上一些优秀的跨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首先,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低碳核心技术,主要靠在交易中提供碳排放权,获取核心技术的方式取得收益。而世界上许多跨国企业都把精力投入在自身低碳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营业务。只有拥有低碳核心技术,在整合清洁能源及相关技术的同时,在各国“绿色新政”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才能占据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拥有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我国企业管理评价仍沿用旧指标体系,而世界上一些优秀的企业纷纷在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消耗及废弃物处置等整套经营环节实施碳战略,把碳排放量的减少作为企业各级战略的重要指标。

最后,我国企业对于低碳标准的制定意愿较差,尚未意识到掌握了低碳标准就掌握了未来生产与发展的主动权。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若想“走出去”,须重视碳战略的规划,加快碳战略实施的步伐。

(二)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是否能够成功、尽早实施一整套可行有效的碳财务战略对我国企业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有着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1.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为企业持有经济效益。实施碳战略不仅可以在世界油品价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节约成本,在很多开征碳税的国家,还可以直接取得税收成本的降低。此外,随着碳交易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碳价格进行碳排放量交易而直接取得收益。碳财务战略管理综合运用碳会计、 财务管理、企业碳排放与管理、企业能源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将上述碳收益与管理因素融入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当中,从而兼顾企业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的双赢(王琳、肖序,2012)。

2.实施碳财务战略顺应了市场的需要,规避产品在未来市场准入风险。各种直接针对企业低碳经营的制度、政策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实施低碳战略,且世界各国低碳消费意识正在不断的建立。企业若想取得优胜地位,必须主动实施低碳战略,迎接新形势的变化。

3.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碳战略的同时更好地抢占未来市场。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增长速度迅猛,低碳产品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在碳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上的管理才可能是有效的、科学的。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10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16-02

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排放成为了衡量各国环境控制水平的关键参数,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传统的能耗型消费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成为了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成本管理这一理念是由英国著名学者肯尼斯・西蒙兹率先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学者不约而同地认为,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的形成与控制,这代表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真正诞生。在本文中,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在低碳理念下,通过管理成本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1 低碳经济的发展条件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出版的一本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也在2007年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需要实现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合理使用的双重架构之下的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降低现有企业的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低碳生产架构。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创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环境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低碳经济需要依托政策的扶持与技术的进步,实现在能源消耗上的一场革命性转变,共同为整治全球气候恶化而努力。

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架构,即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更新,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说,需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改变经济体系结构,将传统的煤炭经济转变为以新型的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低碳高效的能源生产模式,在政策上指导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行为。

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一直欠完善,我国必须全面推进能源法律的立法进程,利用健全的能源消耗体系来指引社会的低碳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的低碳经济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和定价制度。在国内培养未来的能源市场,使现有能源市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断更新。

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广泛的宣传。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调度方是政府,但社会成员对低碳行业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行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当在国内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的习惯,鼓励百姓以低碳的方式生活。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在其经营管理中贯彻低碳的思想,在生产中使用更加绿色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2 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首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企业必须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本归根结底是战略成本,在生产中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这也是企业参与现代商业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成本管理意味着在员工、过程、生产环节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管理,也是经济效益的管理。过去的成本管理仅仅在微观范围内研究成本,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研究的方向转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一方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更加准确地决定未来的经营模式。

再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节约,而现代的成本管理将其转变为用最少的支出来换取最多的利益输入,为赢得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说,两者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没有限度的,后者将该限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升级,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选择需要遵从企业的竞争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经营为指导方向。

最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环境,企业与市场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辅相成,也相互约束,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其自身更好地坚持局部尊重整体的理念,眼前利益服从未来利益的理念,尽快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最快速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3 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够完全得到实施,一些政策和环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低碳经济下,需要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重新的解读,由此衍生出内涵和意义与以往均不同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应用范围。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不同类型与种类的条例数量众多,但各种法律条例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一些制度虽在局部上初具规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造成诸多限制。另外,我国当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点,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或者责任模糊等问题产生能源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总的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环境,积极用法律为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新型低碳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给予实现低碳排放的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对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对企业在低碳生产方面的银行信贷、低碳产品的采购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推动成本动因研究,强化价值链解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碳成本已经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当中,所以,企业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决定了发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环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碳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业价值链分析具有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企业价值链是指创造价值活动的完整链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经济市场地位的确立,消费者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化和低碳性,产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是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描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局限于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时,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从价值链中研究碳足迹,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货物运输、产品仓储和终端销售等,整个流程均要对碳排放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3 加强内外部分析,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是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产品由于低成本属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功能的产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低碳的因素;同时,低碳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化,满足客户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来看,实施低碳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分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主动应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完成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型,这也将成为有识企业的共同选择。

4 结 语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当前全球出现的气候变暖和恶化现象。当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给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不匹配、成本信息核算不够准确等诸多方面。所以,企业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更多地为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应用最佳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邓金容.低碳经济视域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探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87-90.

[2]寇娅雯.低碳经济视域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40-42.

[3]施金启.袁秋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30-31.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4篇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三重意义

其一,在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朝野开始关注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有人说是2020年,也有人说是2030年,但都开始思考中国超越美国的后果。一些分析家基于历史宿命论和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强调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与既成大国的冲突,认为中国的崛起也将不可避免会带来与美国的冲突,因此美国应做好准备。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突破历史宿命论的窠臼,谱写新兴大国与既成大国关系的新篇章。

其二,在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美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加大了对亚太的资源投入,政治、经济、安全多管齐下,而这些举措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制衡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快速上升的中国。在此背景下,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分歧摩擦增加,战略竞争态势突出。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中美在亚太的冲突,危及双边关系以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鉴于此,中方提出“太平洋足够宽广,能够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的开放性思维,提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有利于抑制和减少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与摩擦,塑造积极良性的互动关系。

其三,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崛起,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而能否处理好与当今头号大国美国的关系是对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的考验。因此,提出要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也是要推进中国外交的理念和实践创新。我们讲新型大国关系,不是要挑战美超级大国领导地位,也不是要同美平起平坐,更不是搞中美共治,而是实现最大发达国家与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最大限度的积极合作,直接目标是解决双方战略不互信,消除外界对中美战略关系的负面预期,让全世界放心中美关系是良性、友好、合作、建设性的,其前景是可预测的。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成果

两国领导人之间开展了创新形式的互动和建设性对话。2013年6月,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开创了中美元首互动的新模式。此次会晤抛开了以往国事或工作访问的形式和程序,把时间尽可能留给两位元首面对面对话,双方交流超过8个小时。会晤既谈各自国内情况和治国理政经验,也谈经济金融问题,既有双边问题,也有朝核、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既推进合作,也不讳言分歧。会晤的形式之新、互动时间之长、议题之广、交流之深,在中美关系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2014年11月,奥巴马在参加完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核心内容是与主席的会晤。习奥会既包括在中南海的瀛台夜话(如散步、小范围会晤、晚宴和茶叙),也包括在人民大会堂的正式会谈;瀛台夜话主要围绕治国理政进行交流,而正式会谈则主要讨论双边关系与国际问题。两国领导人在两天10个小时的互动中深度对话,双方都形容会晤是“建设性的”、“坦诚的”、“真诚的”、“深入的”、“富有成果的”。奥巴马还表示,瀛台夜话“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执政理念的了解。我更加理解中国人民为何珍惜国家统一和稳定”。

习奥会确认了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意愿和目标,增进了相互理解,有助于减少误判和互疑。应该说,在奥巴马执政进入收官阶段、开始考虑其外交遗产的背景下,这次成功会晤有助于推动他在余下两年内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更加积极有所作为的姿态。正如他在与主席共同会见记者时所称,今天中美双方为了两国和世界的福祉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当双方继续发展这一重要关系时,更多的进展是可能的,“我相信我们将能够这么做”。

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早期收获。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就双边投资协定举行实质性谈判,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去年双边贸易额达5551亿美元,双向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20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长期以来,两军关系一直是双边关系的“短板”。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一致同意改善和发展两军关系。两年来,两军关系在高层及各级别交往、机制性对话和磋商、中青年军官交流、联演联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014年夏,中国首次应邀参加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派出仅次于美军的舰队阵容参加有23个国家海军参加的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这是两军交往史上的重大突破。11月,中美两国国防部签署了《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这两个互信机制对中美增进战略互信、管控危机、预防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两军之间误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扩大,改善签证政策以便利人员往来势在必行。去年北京习奥会期间,双方同意互为两国留学人员颁发5年多次有效签证,互为两国商务、旅游人员颁发10年多次有效签证。这项成果受到两国各界的热烈欢迎,对加强中美人文交流意义重大。短短3个月时间里,中国为美公民颁发签证量同比提升了54%。去年两国人员往来超过430万人次。

在多边领域,中美就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达成双边共识,这有利于在日内瓦尽快恢复和结束诸边磋商;两国在伊朗核问题上进行了密集沟通与协调,推动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美保持密切沟通,维护了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在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抗击埃博拉疫情等方面,中美也开展了积极协调与合作。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巴黎举行,届时能否达成协议,将意味着能否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相比1750年工业化前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其政策立场攸关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成败。经过双方的努力,两国在习奥会期间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明确了双方减排的指标:美国2020年后将把二氧化碳平均减排速度提高一倍,到2025年争取二氧化碳整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26%~28%;中国同意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

双方同意共同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于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并加强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包括先进煤技术、页岩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氢氟碳化物、低碳城市、绿色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中美联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的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于其他国家进一步宣布减排计划有示范效应,并对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协议有积极促进作用。《纽约时报》评论称,过去的模式是“你不减、我不减”,而在中美引领下,现在已变为“你若减、我就减”。它也显示出中美合作对推进全球治理的巨大价值。

今年2月11日,奥巴马总统与主席通电话,邀请今年9月结合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接受了邀请,双方同意为访问取得成功进行全面准备。这次访问不仅是要保持中美高层交往的良好势头,通过持久深入的战略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减少互疑,增加发展双边关系的共识,也是要推动两国关系在具体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进展。我们相信并期待着这次访问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考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为此,需要中美双方共同作出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引进新的国际政治理念。中国的崛起是在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地区化加速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的,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也在有意识地吸取历史上一些大国所犯战略错误的教训,真诚地希望走一条新型大国之路。美国是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跃居世界舞台的中心,并通过冷战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其权力结构,又在后冷战时代享受了单极的“红利”。新形势下,美国也应摒弃重视军事手段和地缘政治因素,追求优势地位等传统思维和做法,不以零和思维看待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而是以全新的视野看待与一个在价值观、社会制度上不同于美国的崛起大国的关系。总之,中美双方应以进步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富有活力的外交举措,来引导、推动和持续引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5篇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开拓者

记者:周总您好,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贵公司,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

周总: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部级经济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大型股份制园区开发企业,从2000年9月29日成立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

回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经开经历了创始阶段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发展阶段上下求索的困惑,快速发展阶段团结奋进的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一个注册资本仅1亿元,主营业务模糊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主业定位清晰、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跨区域、集团化公司,注册资本已达10亿元,总资产达100亿元。

经过在产业地产领域多年的打拼,北京经开成功开发建设了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北京经开·北工大软件园、北京经开·亦庄创意生活广场等多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引入了数百家产业链上游的优质企业,如诺基亚、施耐德、资生堂、宽带资本(云基地)等,为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属于北京经开自己的道路。

低碳理念

和低碳产业研究的先行者

记者:听了周总的介绍,了解到北京经开是一家有着独特气质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在公司成长的这些年中,北京经开有哪些理念或者行动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呢?

周总:北京经开首创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理念,是国内最早开始生态型园区建设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致力于产业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一家企业。

早在成立之初,公司就提出“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的双生态理念,倡导企业独栋的概念,并将此开发理念融入项目建设中,打造了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低碳独栋建筑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北京经开不断深化自己的开发理念,最终定位为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综合服务商,并以此为宗旨,开发了国际企业大道系列、北工大软件园、中和科技园等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

北京经开以项目为载体,践行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理念。在园区开发和运营环节中,我们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贯彻系统低碳理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助推国家实现节能降耗指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通过引进高端产业,推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通过整合多种高新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园区服务,搭建园区更新、更快、更强、更便捷的智慧服务平台。北京经开以园区为平台,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入园,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入园企业每年贡献几十亿的税收,解决了大量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北京经开在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方面可谓贡献斐然,那么经开的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周总:北京经开有鲜明的园区开发理念,建设低碳高端智慧园区是我们的宗旨;有十几年的专业园区开发经验,为园区的成功建设运营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北京经开近年来不断加大低碳建设和研发的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高端产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北京经开正是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艰巨,作为长期关注生态问题,始终致力于高端产业园区创新性开发与运营的国有企业,怀着一份责任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与首都低碳发展战略,率先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围绕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开发运营展开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前瞻性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开辟了产学研合作进行低碳产业研究的先河。

发起低碳高端智慧园区

“创新战略联盟”

记者:听说北京经开近期在推动“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说明经开对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公司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情况。

周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产业园区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已成为我国吸收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增长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两化融合发展”为指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得以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更小的环境破坏,逐步减少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的优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产业园区应该走上新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园区的低碳模式亟待提升,低碳功能定位单一,低碳方向仍然模糊;园区企业高端程度不够;园区智慧型服务平台建设仍滞后等。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北京经开以积累多年的园区成熟开发运营管理经验为基础,结合目前国内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发展趋势,顺应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要求,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与行业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倡议成立了——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经开作为该联盟的主发起人,广泛联合各种资源,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互补创新。

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公司以联盟为依托,高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来开展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建设、探索与实践。

领跑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

记者:周总,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请问产业园区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6篇

(一)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巨大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乡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而旅游者和经营者数量增长太快,使得我国乡村旅游业存在先天不足的症结,如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业者专业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游客和经营者环保意识薄弱、相关法规不健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以上矛盾和冲突使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趋势,这也为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2010年1月25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强调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出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城镇等示范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特色化、生态化、多样化发展[1]。

(二)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乡村旅游业作为城市旅游和著名自然、人文历史景观旅游的补充,以其低廉的价格、独特的乡村风俗和自然环境,加上出行的便捷,深受短途游、驾车自助游客人的青睐。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接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2]。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比例增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将在国内旅游这块大蛋糕里分得越来越多。

(三)经济危机给我国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机遇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受国际金融资本的影响较小,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旅游企业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乡村旅游多为个人或乡村集体经营,受影响的程度就更小。在全球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何时转暖尚属未知的情况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从业者应该从长远着手,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尽快对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四)乡村旅游战略定位应以建立低碳旅游经济模式为导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在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09年“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上说:“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时代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发展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3]为了应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挑战,未来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应该是:立足国内旅游,以建设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模式为导向,吸引国内外资本,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开拓新的乡村旅游资源,改变小农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洁净能源和替代能源,调整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低碳乡村旅游经济运行模式。其蕴涵的意义包括:一是满足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对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满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要求;三是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模式的品牌,迎接世界经济复苏后国际旅游高峰的到来;四是以低碳乡村旅游经济技术模式为依托,开拓境内外旅游市场;五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低碳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乡村旅游战略调整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其作用的正负效应与人们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对社会和环境两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旅游排斥现象”,这对我们实施乡村旅游战略应该起到警示作用。

(一)促进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战略调整,以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创造多层次、多维度、多空间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加大科技和资本投入,不断创新产品,降低乡村旅游资源成本的消耗,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旅游企业与乡村居民双赢的目的。

(二)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高涨,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我们另一个要关注的重点。乡村旅游的本质就是它的“乡土性”,这是它的“魂”[4]。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作负面的因素,应该看到这种冲突带来的机遇,通过资本和科技的投入,保持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魂”,吸收其中独特健康的文化元素,并把它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使其成为本旅游地所有旅游产品的“标志”,从而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一味地迎合某些顾客的“口味”,梦想一朝致富,把乡村旅游最本质的“乡土性”硬性地与现代文化融合,甚至引入“黄、赌、毒”来招徕游客,那么这些短视行为最终会毁掉整个乡村文化资源,本地乡村旅游对外来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

(三)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低碳运行目标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不平衡状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人满为患,新开发的旅游地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游人稀少,甚至部分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已接近生命周期的后期,势必导致乡村旅游颓势的出现。而且不少乡村旅游地因发展旅游业而出现生活污水、污物的处理能力跟不上,加之现代化的楼堂馆所在乡村旅游地拔地而起,使原有乡村旅游特征明显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实施新的战略调整,以构建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时代乡村旅游战略调整的方向

(一)树立低碳旅游的价值观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再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5]。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认识到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吸引更多游客和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增加的同时,通过技术和资本投入在乡村旅游地逐步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加而碳排放量下降的双赢目标,并引导全社会树立低碳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来的。它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可以归属于绿色经济的大范畴。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6]。各乡村旅游地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金融创新手段,在乡村旅游地道路交通、给排水、公共基础设施、村居新建改造、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为切入点,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对传统农林畜牧业的绿色投资,培育新兴绿色旅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乡村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居民群落的建设目标,从而使乡村旅游从内容到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三)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规体系

从中国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看,能源和环境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为避免乡村工农业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7]。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乡村旅游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包括将低碳乡村旅游经济纳入“三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将与乡村旅游经济有关的低碳能源开发技术、洁净生产技术、碳获取和碳开发技术的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建立低碳乡村旅游法律法规体系、低碳乡村旅游经济评价考核体系、乡村旅游业碳金融交易体系、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引进开发法规体系、乡村旅游行业进入和退出法律法规体系及行业公平竞争法规体系等。

(四)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支持

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8]。各乡村旅游地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同等条件下率先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超额的部分可以参与到全社会碳金融交易体系之中,为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7篇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碳交易

合作博弈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研究人们已经达成合作之后如何分配利益。接下来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体关于碳排放的谈判问题。

设发展中国家为群体1, 发达国家为群体2, 双方以是否进行碳排放交易为议题, 重复从发展中国家群体和发达国家群体中各随机抽取一名成员, 以谈判的形式进行两两博弈。建构的基本博弈模型:发展中国家两策略为A 和B, 策略A 为抵制碳排放交易, 策略B 为同意碳排放交易;发达国家两策略为X 和Y, 策略X 为抵制碳排放交易, 策略Y 为同意碳排放交易。

若发展中国家采取策略A, 发达国家采取策略X, 谈判的结果为抵制碳排放交易, 此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收益矩阵(2,2);若发展中国家采取策略B, 发达国家采取策略Y, 谈判的结果利益分配( 4,4);若发展中国家采取策略A, 发达国家采取策略Y, 即双方各持己见, 则谈判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假设矩阵得益为( 3,3);若发展中国家采取策略B,发达国家采取策略X, 两国不同意见, 矩阵赋值为(1,5)。

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选择合作时将获得最大的总收益。要获得这个非纳什均衡的选择需要对收益进行配置以改变博弈结构。引起再配置的方法就是转移支付。在该模型中,发展中国在发达国家选择合作策略时给予发达国家一各单位的转移支付,即(同意,同意)组合的收益由(4,4)变为(3,5),而(不同意,同意)的收益则由(3,3)变为(2,4)。此时,(同意,同意)组合为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当然,转移支付的额度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博弈的均衡解也不是唯一的,合作博弈的结果可以通过国家间的谈判获得。而且事实也证明,每个国家采取合作和协商分配利益至少不会比不合作行为差,而且经常会好得多。

通过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全球应对碳排放问题选择相互之间碳排放交易是必然的。

中国碳排放的对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大国,为了有效防止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发生,在自己应当承担的减排义务之外,提前加入碳减排的行列,承担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中国应采取的减排立场。按照人均原则分配碳排放交易权。在人均分配碳排放交易权的基础上,各国应按照人口的多少建立碳排放账户。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4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权账户当然比美国要多4倍。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有偿转让碳排放交易权,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降低碳排放的技术。

(二)完善排放许可证的交易。建立合法碳排放交易权, 允许其成为商品进行交易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各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我国要借鉴国际减排机制, 研究上市期货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 加快碳排放交易权共有价值形成, 维护我国企业自身的利益, 尽快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管理;管理变革

前言

低碳经济是现阶段各国都在进行关注的内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需要面对世界普遍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阶段性内容,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方式,从而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社会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管理时,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够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障社会效益,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的环境保护,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一,它需要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或其他的手段,尽可能地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双赢[1]。低碳经济的要求更近似于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以我国的科技发展方向和进度而言,具体的实现方面,尚存有一定难度。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变革的方向性

(一)企业文化变革

一个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也就意味着企业本身以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取向。因此,企业管理需要变革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变革。首先是物质文化层面,需要企业在建筑、广告、产品的外包装以及设计等环节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其次是企业的行为文化层面,需要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此来促使企业发展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另外也需要在制度文化中强调低碳经济的理念,企业领导和管理层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活动中,就能够体现出低碳经济的意识。最后则需要在精神文化方面进行加强,使低碳经济的意识贯穿企业整体文化中。

(二)战略管理变革

另外,也需要在战略管理方面进行变革。企业的发展战略本身,需要体现出企业的低碳经济意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向低碳化转变,企业的战略理念从利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企业的使命也同样需要向低碳社会发展[2]。企业不再单纯的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是关注低碳生活,不断推动企业的传统战略管理方式向低碳经济的战略管理方式变化。

(三)职能管理变革

最后,企业为迎合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也需要推动企业职能的变革。企业职能大致包括对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模式的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权责制度和考核机制;财务管理的会计、审计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整理利益;在营销模式方面企业的关注点增加自然环境,营销模式的核心向人类社会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在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方面,首先需要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主要部分,企业形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某一个企业的印象。而企业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企业文化所影响的,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够令消费者提高对企业的信任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令企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改变管理方式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更加轻松地推动管理变革在企业中的贯彻实行。

(二)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其次,需要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并将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过程的整体环节中。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污染环境的产物,而受限于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对生产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净化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为达成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企业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增加能够保证绿色生产的技术方面的投入。尤其是某些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更需要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不断降低废气废水的排放,保证企业管理能够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3]。

(三)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最后,为迎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管理体制的变革。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对企业管理的体制进行全面的变更和优化。这种管理体制总体来说包括多个方面,不仅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不断修正企业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在于对企业的人事管理问题进行调整。低碳经济也同样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会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激发出工作人员全方面的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推动企业管理向低碳经济方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影响。现阶段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比较大,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影响下,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自然也需要围绕低碳经济的要求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变革。本次研究指出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企业文化、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职能管理进行深入的变革。而企业进行管理变革的措施方面,则需要企业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此来不断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管理方式,能够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08):32.

[2]王素云.试析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变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07):167-168.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9篇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内容将拓展新的领域

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掌握先进的能源技术,不断将低碳思维和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在单边或多边贸易措施中制定低碳国际贸易规则,建立“碳标签”、“碳关税”、“碳国际标准”等新的贸易壁垒制度,将未能实行碳减排国家排除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从而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的经济利益。目前,欧美等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已在多边、双边、单边和区域层面积极掺入新的低碳贸易意识,以此来影响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例如,美国希望以低碳经济为借口,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中加入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低碳条款内容,进而掌控TPP和TTIP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

(二)国际自由贸易非歧视和互惠原则受影响

低碳经济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常以低碳贸易和保护环境为借口,以低碳贸易壁垒为手段,行贸易保护之实,公然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国际自由贸易非歧视和互惠原则。在现行的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中,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及决定和维护规则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成员国之间关系,废除或阻止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规则。例如,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毫无掩饰地提出,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作为其对外提供低碳技术和资金援助的前提条件,表示美国政府公共资金绝不会流向中国,将枪口瞄准中国。美国的这种违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做法,成了遏制他国实力增长和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

(三)环境保护成为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主导思维

在低碳经济风靡时代,发达国家加速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步伐,成为今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或重构的主导思维。最初,关税总协定对相关环境保护贸易影响持谨慎态度。早在1971年,关税总协定秘书处在《工业污染控制和国际贸易》报告中提出,绿色环境保护主义即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障碍。随着诸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贸易纠纷案件倍增,尤其是经过墨西哥诉美国金枪鱼案之后,关税贸易总协定对环境保护贸易立场才有所改变。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专门负责国际环境保护和稀有资源有关贸易问题。随后,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制定、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产品谈判都围绕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焦点问题进行。

(四)低碳经济将引起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这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将产生严重影响,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其低碳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国际贸易低碳化将对国际贸易格局带来重大调整,尤其对商品贸易格局和地区贸易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和资源型商品在国际贸易所占比例趋于下降,而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清洁节能低碳技术商品在国际贸易所占比例趋于上升;另一方面,目前,低碳技术和商品大部分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对于低碳技术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高碳商品对外出口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五) 绿色技术革命使国际技术贸易与转让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

众所周知,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先进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驱动力,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未来将掀起新一轮以“新环境、新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为标志的人类绿色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竞相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财政预算资金保障投入,争夺未来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和领先地位。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2015年2月的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达到3100亿美元,而中国则上升至895亿美元,在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首次超越518亿美元的美国,位列全球第一。目前,先进低碳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低碳技术帮助的义务。可以预见,今后国际低碳技术贸易转让竞争与合作将更加激烈。

二、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下我国所面临的挑战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出口贸易常年处于顺差状态。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创历史新高,顺差达3825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不断增长,凭借的是价格低廉的劳动成本和原材料,以及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传统对外出口贸易模式已不符合低碳时代要求,新的低碳国际贸易规则,将使我国国际贸易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一)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随着全球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碳关税、碳标签、气候友好型采购政策等隐性贸易壁垒制度兴起,发达国家的隐性贸易保护主义肆意横行,以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严峻。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低碳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贸易组织多哈谈判徘徊不前。为此,美国重新布局对外经济战略,意图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极力推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服务贸易协定(TISA)三大谈判。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处于顺差状态,仅2014年对外贸易顺差就创历史新高,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的国家,极力影响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步伐。

(二)中国对外正当利益和战略空间受到挤压

发达国家将低碳环保思维强行加入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使我国经济、投资、政治和安全方面正当利益和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经济方面,随着美国极力推行TTIP和TPP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扩大和贸易转移效应会刺激区内对外贸易;加之,我国传统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高碳”商品出口将面临碳关税、碳标检等隐性贸易壁垒制度的阻碍,我国对外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将压制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和投资利益的空间,从而整体上影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将面临低碳技术、国外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新规则要求的审查,将使中国对外投资空间受限,不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在政治和安全方面,WTO、APEC等世界和区域性组织,将面临被美国主导的TTIP、TTP所替代,中国长期苦心经营的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利益受到干扰,尤其是阻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对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三) 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更为激烈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其背后掩盖的是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燃料技术和未来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激烈争夺之战。谁能强先取得低碳技术突破,谁就能掌握和主导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目前,发达国家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化石能源依赖的高峰期且仍将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发展优势,来弱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从而占据在世界国际贸易中制定规则的话语权。低碳经济领先国家大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先进的低碳技术也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国际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低碳贸易规则使其处于弱势和被动接受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将是一场激烈的无硝烟博弈之战。

(四) 国际贸易规则谈判阻碍更为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过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长期以化石、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现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家。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如今低碳经济风靡全球,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国际碳减排压力。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却引起了诸多发达国家和不友好发展中国家的指责和嫉妒,在《京都议定书》后续谈判中,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裸的气候减排外交攻势,以及某些欠发达的中小发展中国家,尤其处于沿海地区遭受气候影响最大的中小发展中国家的指责,逐步脱离发展中国家谈判阵营,同发达国家一起围攻中国,要求中国承担强制碳减排任务,以致中国在新一轮碳减排和气候变化谈判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处于孤立无援境地。

三、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低碳经济使传统国际贸易规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也将适时做出调整,积极应对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提升我国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

(一)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的谈判和制定

目前,中国在区域经济战略合作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区域战略合作有中韩、中日韩、中国澳大利亚与RCEP等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东亚及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和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美国倡导的TTIP还是TTP抑或是RCEP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如果缺乏中国的参与,亚太地区有关的任何国际贸易机制都将使不完整和残缺的,是无法达到国际贸易组织运转的最优状态。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具备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和选择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未来世界或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也将取决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应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谈判,拓展中国国际贸易成长空间。加强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双边经济和贸易合作,继续推进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加快推进中日、中韩自由贸易区构建,以及支持并发挥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协调与推进者的作用,促进东盟10+1、东盟10+3等区域贸易谈判,并择机尝试与TPP成员国、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进行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合作谈判,与其分别订立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动两岸四地和RCEP的贸易自由化或制度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二)加快低碳机制建设,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治理,并充分表明我国立场和正当利益诉求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现分歧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以现行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体系,并以低碳贸易和环境保护为托词,企图凭借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谋求国际碳交易、碳金融体系的控制权。为谋求在国际碳交易和碳金融体系的正当利益,力争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以碳减排为核心的新型商品、碳金融产品定价权和交易权,我国应在多边国际气候谈判中,积极联合拥有同等诉求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声,谋求低碳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战略利益。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钢铁、大豆、石油等资源能源定价体系和控制权,而我国仅在北京、上海等少数一线发达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机构,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规模仍很小。在新兴的低碳国际贸易市场,对国际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标准等规则的制定,我国具有谋求一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的强大动机,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低碳贸易发展实情的低碳市场和金融交易体系,形成我国在低碳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三)关注国际贸易协定中有关低碳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美国又极力推行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其主导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服务贸易协定(TISA)三大谈判都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相关议题作为区域性和多边国际贸易规则谈判的重要内容。中国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区域性和多边性贸易谈判中对能源和环境议题的态度和倾向,从中分析和察觉未来低碳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针对美国主导多边性国家贸易规则的谈判,尤其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签订有关环境贸易相关条款内容,我国要静观其变,研判未来低碳国际规则制定方向,及时早好应对准备,择机加入美国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我国可以利用双边贸易谈判优势,阐明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的立场,将我国低碳发展规则融入到国际碳市场体系之中,推广我国的碳交易规则与低碳技术标准,扩大我国低碳交易市场体系影响力,为全球低碳国际贸易产品和服务市场做出应有贡献,以期实现共赢局面。

(四)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贸易标准制定

低碳领域国际标准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制定统一的国际交易标准和衡量尺度,才能评判出口商品的质量优劣。低碳国际交易标准具有强制性,对未达到国际标准的商品在出口时将遭受阻碍,并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低碳国际标准在国际交易中具有特殊地位,对企业产品和竞争力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应积极参与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机构标准规则的制定,特别需要参与碳足迹、能效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来提升我国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需要专业化的人才,然而,我国缺乏了解具体的国际贸易交易规则人才,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遭受贸易调查案件数急剧上升。我国应设立国际标准人才培养基金,打造一支懂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程序的人才队伍,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贸易标准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综述[J].价格月刊,2012(05):86-89.

[2]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8(8):85-96.

[3]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50-55.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02):4-6.

[5]中研网.201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3100亿美元[EB/OL].http:///news/ 20150121/160748610.shtml.2015-01-21.

[6]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7:22-25.

[7]王鑫.论国际贸易规则及其新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2(25):51-52.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保护 节能减排 矛盾关系 哲学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对现有经济模式下社会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重新审视和调整,因而难免要造成各种利益团体和个人在若干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冲突,能否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发展低碳经济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

传统经济模式的高碳型特质与全球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的根本缺陷,这一点对我国经济模式也同样成立。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可说是一种典型的高碳型模式,一种以大量消耗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三高一低”的特征十分突出。唯有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模式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抉择。然而,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引发现原有经济模式下各种利益主体在各种利益关系上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其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才能确保低碳经济健康、规范化的发展。

关于低碳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矛盾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这对矛盾之间,实质上应当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要发展、不要低碳,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发展不可持续;只要低碳,不要发展,那会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唯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是惟一合理的出路,而这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可以说,实现低碳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理念,是完全合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即合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要求。其中,“好”是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是指发展的速度。显然,低碳目标完全合乎“好”的一面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构建和发展以低碳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双赢。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围绕它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地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在于我们首先应当在全社会树立起经济利益与低碳环保的双赢意识和原则。要真正树立起低碳目标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意识,一方面,我们应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意识和低碳化原则,通过普及碳足迹计算来唤起全体公民承担生态责任的自觉性,在经济活动中明确树立起低碳环保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作为一切低碳化创新活动的指导观念,在现实工作中将利用新能源技术、提高现有能源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低碳减排的要求与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等方面利益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破除作为传统经济模式主导思想的利润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做好破旧立新工作,要坚持人本理念,以此来破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物本主义、官本位主义以及单纯经济效益观等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低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行全面考量经济与环境、资源诸方面效益的绿色政绩观,在政绩考核上增加有关低碳减排、节能环保的具体指标,从各方面严格纠正片面追逐GDP政绩的错误做法。

关于全球利益与本国利益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最先是由英国于2003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提出的,近年主要也是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策划和行动,但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无疑合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合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应成为全球每一个国家在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的共同指导思想。但对各个国家来说,这里还有一个能否公正认识和处理全球利益和本国利益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都不同,还有着是属于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而且碳排放量也不同,对于碳排放应当承担的全球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制定减排指标,显然要综合考量本国经济实力、能耗物耗情况、碳排放量情况等多种因素,将低碳减排的社会责任与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统一起来,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如何公正、合理地制订减排指标,既维护好本国利益,又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如何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又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问题。我国政府在2009年11月底向国际社会公布的大幅度的减排承诺,就是一种惠及本国和全球的双赢承诺。一方面,它顺应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世界潮流,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彰显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勇于对全人类承担生态责任的良好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消除我国经济“三高一低”的高碳型特质,并有助于促进我国在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关系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化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旨在以低碳目标对传统经济无视环境和资源因素的高碳型特质的扬弃,同时赋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新特质。从哲学上说,这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辩证“扬弃”。其中的“糟粕”,显然就是传统经济模式所具有的“三高一低”的高碳型特质,而“精华”则是传统经济模式所具有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合理有效的种种观念、方法和手段。

显然,低碳经济并没有完全脱离市场经济范畴,传统经济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杠杆等种种行之有效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包括价格、质量、促销、品牌宣传等市场调节手段,原则上仍然适用于低碳经济,只是加上了低碳化的目标和标准的限制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真正扬弃传统经济的“糟粕”,并确立起低碳环保的新特质,还需要在单纯经济活动之外施加一种强有力的力量,这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说,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确保低碳经济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二者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依赖、制约的辩证矛盾关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政府部门是当仁不让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同时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引导低碳市场的发展,扶持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利用,对积极实行低碳发展战略的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予以一定的扶持和激励,如实行税收、信贷优惠和产品补贴等政策,或可针对一些领域中能源严重浪费现象,适当提高有关能源的价格,强制性地促进节能和低碳排放等。而地方政府可联系本地区节能减排情况,在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等。对于企业来说,作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更应当把低碳价值导向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

关于低碳发展与大众消费的矛盾关系

要成功地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具有广大消费者对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较大的市场需求,即要使广大社会公众都成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主体,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基础。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大众消费一般都属于高碳排放型消费,目前低碳消费的市场受众毕竟还是少数,这显然与低碳发展所要求的低碳消费构成矛盾。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思路 指标设计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绩效评价的意义。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效率、发展成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绩效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有效的企业组织必定设定战略目标。作为联结企业目标、报酬计划的中间环节,绩效评价是企业运营的催化剂,能在评判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激发管理者积极性、降低成本和道德风险,以及报酬计划的设立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适当的绩效评价与考核能让员工的个人目标最大程度地配合公司整体目标,从而使公司的目标得到实现。

2、低碳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但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意味着未来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创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将其进行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3、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重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依赖于与企业发展有紧密关系的企业管理者、员工、物资资源,同时也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外部不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战略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应从原有的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确切地说,要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烙下低碳的痕迹,具体包括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塑造与宗旨的制定、员工的工作思想与责任、企业内部作业流程设计、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经济资源的来源与使用、企业产品特征与销售市场的定位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出低碳的概念。而要确定这些方面与环节低碳实施的程度和效果,引导企业走低碳的道路,必需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使企业认清自己的发展环境,清楚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激励企业实现清洁高效生产,落实节能减排,使企业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与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卡普兰和诺顿教授提出的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管理手段的有机整合,促进企业短长期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在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企业战略为导向、平衡积分卡为基础,同时结合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不仅要分析企业经济效益,还要分析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所耗能源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指标设计上除保留原有的基于EVA的财务评价指标外,还应纳入能反映企业低碳业绩、低碳能力、低碳行为以及社会效益等关联性的评价指标来组成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企业业绩。具体思路如下。

1、以战略为中心。为引导企业有效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以战略为中心、平衡计分卡为基础、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重新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目前技术无法实现的低碳经济指标不应纳入指标体系,力争设计出管理层、员工、群众认可的指标体系,并与薪酬挂钩,以有效激励企业各层级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以EVA作为财务绩效评价总指标。经济添加值(EVA)从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有效地将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激励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公司经营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战略目标。与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相比,经济添加值在资源使用、环境影响与经济产出之间可以建立更为精确的相关关系。因此,应以EVA作为绩效评价体系总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其他财务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提供的各项指标。

3、财务指标与低碳指标结合。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目标的多元性,低碳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不仅要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应能够反映资源使用、环境影响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评价指标应在原有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指标基础上,引入低碳业绩与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费用支出和收益情况,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

4、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财务评价指标数据易收集、内容较规范,有利于企业清晰具体地反映战略管理目标,但这些数据信息来源于过去发展而不能更好地反映未来发展能力,不具有前瞻性。非财务评价指标设计属于定性表达,但在指标量化和计算上有一定的困难,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才能及时有效的跟踪所控项目,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企业未来发展能力,以期更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生态优势的培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成本与效益的均衡。企业要承担起生态责任,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就当前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专利技术不多,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状态下,企业更多的代价未必带来同等比例的经济收益,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环境保护的力度还是有很大矛盾的,若一味地强调低碳指标,可能使企业付出的低碳成本远远超过其获得的收益,使企业无法承担,以致产生“低碳不经济”的现象。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注重成本与效益的均衡性,要能通过经营评价来落实企业低碳发展思路。我们追求的是在不降低经济发展的同时力求环境保护,或者说在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下形成低碳发展速度超于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引入低碳要素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各个业绩层面上应添加的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以下一些指标。

1、财务层面。财务评价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的指标,是所有其他评价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本文认为除应在企业盈利能力、周转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中分别引入碳排放和低碳业绩的相关内容外,还应单独设立一项企业低碳能力评价指标,用于评价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产品销售比重、低碳资产报酬率、低碳成本费用比率等指标。

在资金周转能力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资产周转率、低碳资产比率等指标。其中低碳资产周转率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低碳资产周转的次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低碳资产的使用越高效。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大有可能是因为低碳资产绝对数很小。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初期,随着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变化,企业的低碳投入会有一个逐步添加的过程,因此解读该项指标还需配合企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进行。

在偿债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资产负债率、低碳流动负债比率、低碳非流动负债比率等指标。

在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产品销售增长率、低碳技术投资比率、3年低碳资产年均增长率等评价指标。

在企业低碳能力的评价方面,主要指标设计为:单位经济增加值能耗、单位经济增加值碳排放、单位经济增加值低碳设备支出等指标。单位经济增加值能耗=能耗总量/经济增加值,该指标主要反映单位能源生产率,在经济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该数值越小,说明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经济增加值碳排放=碳排放总量/经济增加值,该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环境效益,数值越小,说明碳减排效果越好;单位经济增加值低碳经济设备支出=购置用于碳减排的设备支出/经济增加值,此指标主要反映购置设备占经济增加值的比例,在经济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用于降低碳排放的支出越大,从长期采看,越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2、顾客层面。顾客评价指标是衡量企业对顾客贡献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可将顾客评价指标分为社会满意度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

在客户满意度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顾客对低碳产品的认同度、低碳供应商比重、低碳合同履行率等评价指标。

在社会满意度评价方面,应从三个角度设计,一是政策执行吻合程度方面,添加取得碳排放许可情况、碳排放收费的缴纳情况、碳排放超标率等评价指标;二是环境事故情况方面,添加企业周边居民满意程度、碳排放引发纠纷的次数等评价指标;三是企业低碳理念方面,添加资助低碳经济发展活动经费、开展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宣传活动次数等评价指标。

3、内部作业流程和制度层面。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是衡量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过程的指标。在企业内部作业流程和制度层面的绩效评价方面,应添加低碳产品研发能力、低碳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产品工艺清洁度、原材料清洁度、能源清洁度、能源投入产出率、清洁原材料投入产出率、水循环利用率、水消耗产出率、废弃物处理率、排污费、绿化费等评价指标。

4、学习和成长层面。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员工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两个角度。在学习与成长层面的绩效评价中,应添加企业员工环境和能源意识、企业低碳专员数量,企业低碳技术人员比率、信息系统覆盖程度、低碳信息共享程度、企业低碳创新手段等定量和定性描述性指标。

添加新的指标体系后的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既继承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的指标体系的优点,又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的不足,体现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特点。

(注:本文系湖北省会计学会项目“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HBKJ2011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琴燕:纳入环境因素的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1(13).

[2] 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0(15).

[3] 杨艾:基于低碳经济的财务评价体系重构[J].会计之友,2011(3).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2篇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战略方向。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开始思考碳减排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年和2010年设计了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体系操作框架;潘家华等2009年提出全球碳预算总量并设计了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碳实物量的物质流核算而不是价值流核算,碳管理主体也定位于国家层面。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年认为40%碳排放来自企业。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碳交易机制所覆盖的范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并且国外碳交易证券化模式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该设计相应的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

一,碳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与碳排放会计准则

德班会议确定了2020年后各国或地区可能的强制、量化及受法律约束的碳减排义务。欧盟推动的国际航空业碳减排体系尽管动摇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基石,但总量减排是大势所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09年正式承诺从2020年开始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净减少50%。实践表明,相比于行政法规与碳税方案,借助于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排污定价功能更有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正加紧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国2015年将建成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最终与全球接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采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企业要承担碳排放预算和碳指标。

欧美碳市场经验表明现货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尽管当前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仍存较大分歧,但欧盟2011年明确规定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排放权现货交易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即排放权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都被视为了金融工具,这表明欧盟将碳市场金融化的意图。近期欧盟一些学者提出“碳中央银行”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印证。

据报道欧盟与澳大利亚政府拟将两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5-2016年逐步实现对接而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双方计划2015年7月前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最晚于2016年7月对接市场将正式投入运行。尚未形成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事实意味着要对当前各国或地区碳交易机制建立碳排放国际趋同基准,碳排放会计准则是其中重要管理工具。

制定独立的碳排放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全球不同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价值与认知上的通约,有利于全球总减排成本最优化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不明朗时期碳减排信用的建立,也是未来国际化趋同及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12月14日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发表《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报告,提供了全球15个重要行业各大企业在披露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和采取减排措施上的深入程度,希望业界能够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备就排放权交易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关联账簿制度、企业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

碳排放信息的社会关联性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1)直接排放,即企业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间接排放,即企业消耗所购电力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于企业设施内部用电情况,所购电力是企业买入或以其他形式接入;(3)其他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不属于企业所有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其他间接排放有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通常能占到总排放量的50%0避免重复计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实践基本上都采用了“Cap&Trade”(总量限制与交易体系)制度,即全球管理体系下以全球碳排放总预算目标为基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得到其相应碳排放预算并以配额方式通过配额贸易制度实现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的买单。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使得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被低碳经济重新界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预算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约束目标,也就形成了企业的约束性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这是碳排放实物量从国家或地区的总账到具体碳排放组织的分账过程。

社会关联账簿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预算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社会关联账簿是GHG Protocol(WRI&WBCSD)、PAS2050(BSI)与IS014064-1(ISO)等标准的账簿化,是财务会计学视角的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并推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的标准化,也是创新低碳商业模式的直观数据描述。社会关联账簿制度决定着碳交易的配额分配的科学合理,规避碳交易演化成新的配给经济并抑制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发展越快就越可能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工作。

设计完整地描述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从配给到实现全过程的社会关联账簿要充分考虑可通约性与国家权益保护,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要处理好与各类组织会计账户体系的关系,比如纳入各类组织账户与报表体系还是单独设置温室气体相关记账和报告制度,即单轨制还是双轨制。企业可考虑在实物量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约束下建立价值量账户体系与专门化报告,比如构建排放权(碳)资产负债表,设置碳资产、碳负债与碳权益等账户对企业碳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核算与报告。

三,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整体框架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是确立企业报告核查制度。该制度不仅是法治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性战略活动,企业应为之建立完整应对机制。

(一)树立生态增益(eco-premium)观念

生态增益是指因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提升股东价值。卓越成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带给企业超额经济回报,这类企业通常风险较小且资本成本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股东价值与盈利的波动性。生态增益观念的核心是将碳减排纳入企业战略,当然不能忽视碳资产特殊的风险与收益。企业主要做法是合规经营及对环境相关成本和风险的管理,深化做法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的低碳化协调机制。

(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实现由高碳排放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生态文明的根本性转型。从工业模式进入生态经济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重视日常经营的气候变化结果,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设计出低碳商业模式。事实上,有关组织虽然制定了可靠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测量和报告标准,但主要是关注了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可能源自员工商业旅行、外部分销和物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废弃或供应链环节等。其他间接排放的计量无疑会使企业重新考量其选择的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三)构造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认同未来投资者会像关注每股盈利一样去分析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水平是企业完整环境战略经营工具的核心。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碳负债,因此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战略规划,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低碳诉求整合为企业共享价值观并系统地执行于企业业务结构、运营系统与生产技能。企业可考虑接受外包服务或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并依托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资产管理,比如构建碳排放交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CM)与战略管理会计(SMA)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四)设计企业碳排放信息财务会计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碳排放单位的会计计量标准化以管理和报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但不应局限于新能源的碳权替代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有助于实现商品(产品)内含碳税(imbedded carbon)显性化。低碳经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向财务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一体化的整合报告演进,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碳排放配额会计处理、碳排放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五)建立企业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平均值衡量着碳生产率,它既是国家排放账户分配基准也应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十二五”分项指标值,区域碳强度目标是企业战略要直接面对的。气候变化项目能带来价值增值,碳资产特定价值管理需要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支持。当前建立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碳足迹”价值链视角的产品成本核算理论与实务,理论上可先考虑将碳排放纳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畴;制度上可考虑在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纳入低碳概念以实现我国高效低碳制造。

四,低碳经济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顶层设计

我国宏观经济显示了由先前的高碳保发展向低碳促转型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概念股相继得到资金青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蒙草抗旱(300355)、大禹节水(300021)、铁汉生态(300197)及天立环保(300156)等个股纷纷逆市走高,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金对新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然而这些个股逆市走高是否计量了生态的市场价值却无从得知,现阶段的信息披露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性而非生态性开展的,并且呈现出碎片式信息机构,因此有必要考虑基于生态文明而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态文明要求,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需要设计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披露,涉及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信息。然而,现阶段信息披露仍然建立于高碳经济情境,以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来看,其核心特征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创业板信披体系,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而忽视了低碳治理。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碳关税;趋势;潜在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1)06―0073―05 当前,全球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进入了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代。期间,气候和环境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各国谈判角逐和利益博弈中只以一个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暂告段落,但是,世界各国围绕气候和环境变化,围绕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的谈判仍将继续,碳关税很有可能成为后危机时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排放成本、施加减排压力的重要武器。

一、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

所谓碳关税,是指发达国家提出的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的特别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哥本哈根会议前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以保护环境的借口,威胁对不承担减排义务或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减排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边境措施,征收碳关税。在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缓慢复苏的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比较脆弱之际,利用碳关税作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一)发达国家在碳关税上的立场逐渐相同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碳减排方面有技术、有实力、有利益。为保持国内产业竞争力,发达国家一直试图把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对不量化减排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2009年6月,美国就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提出要对机电等产品征收碳关税,拟迫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按其要求进行减排,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已经开始逐步发挥出实际政策效果。2009年7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呼吁设立所谓“欧盟碳税边界机制”,对未加入减排体系的国家出口商品征收碳税。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也于2009年10月和11月先后投票,通过了在法国国内征收碳税的议案,即在2010年1月1日起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按照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付费17欧元的标准征税。2010年2月,法国政府更是提出希望将其发展成为针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碳关税, 并得到了德国、荷兰、丹麦等国政界人士的响应和支持。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政府也在不同场合或明或隐地表达了实施类似措施的想法。由于发达国家并不真正担心发展中国家实施报复措施,是否出台碳关税的核心考虑因素仍是国内政治经济需要,且当前各国的主流政治力量均倾向于对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实施碳关税。因此从长期看,发达国家必然会在碳关税问题上达成一致,并更有能力对进口产品联合采取边境限制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关税实施上的讨价还价能力有限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技术和资本,对碳关税并没有足够的制约工具。尤其是许多新兴发展中大国及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其产品出口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很大,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等国,例如中国、印度、东盟等。因此即便在反对发达国家碳关税而采取报复措施的贸易战极端结果下,其受到的损害也是远超发达国家的,基于此种考虑,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将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所谓高碳产业,普遍是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替代率较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短期内也必须依赖这些产业发展,并且普遍在这一产业发展阶段上互相竞争,从而给了发达国家许多产业回旋空间,也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碳关税方面的话语权。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小岛国、非洲国家等对全球变暖的恐惧心理,分化发展中国家集团,造成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大国(如中、印、巴西、南非等)和发展中小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立局面,孤立发展中大国,进而削弱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碳关税方面的磋商能力。发展中国家在碳关税方面的制约能力有限,客观上也助长了碳关税实施的可能性。

(三)碳关税的形式将更趋合法化与多样化

从长期来看,碳关税的实施也必然要在WTO框架下寻找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合法依据。碳关税自提出以来受到多方质疑,主要的质疑观点在于其违反WTO非歧视原则。征收碳关税以对象国是否实施可比碳减排为标准区别对待。由于每个国家应该分配多少碳排放量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的碳关税额度必然差异很大,这将直接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此外,根据WTO国民待遇原则,进口商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产品。但由于实践中不同产品甚至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千差万别,而所谓的碳追踪技术还远达不到要求,进口国的产品因此很容易受到歧视,从而违背WTO国民待遇原则。但从长期看,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可能在WTO框架下对碳关税采取变通措施,寻找其合法依据。一方面,碳关税的出台可能援引GATT(关贸总协定)第2条2(a)条款允许征收等同于国内税负的进口税和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即基于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WTO成员可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贸易限制。[1](P65)而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等研究成果,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为避免遭受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气候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而受到必要保护。据此,如果发达国家都如法国一样在国内征收碳税,那么在保护环境的借口下,GATT的第2条和第20条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在拥有WTO框架的合法依据基础上,发达国家对于碳关税的形式也将更趋多样化,环境反倾销税、环境反补贴税、技术性贸易措施、惩罚性环境关税、高碳产品进口数量限制、国内规章等多种形式都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从而使得碳关税走向不可控的地步,真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态。

(四)碳关税的实施可能经历民间推动、征收范围不断扩大的渐进过程

当前,在发达国家国内舆论的引导下,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践行低碳标准,逐步将低碳作为一种社会责任,限制高碳排放,从而对高碳产品进行进口限制。许多公司推出“绿色采购”,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废气、废水排放等进行审查,不断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绿化。[2](P260)同时,在舆论引导下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逐渐形成,消费者对高碳产品进行市场抵制,将间接限制高碳产品的进口。在企业界和消费者共同推动下,可能会形成一个从民间到政府的自发限制高碳产品进口的过程,发达国家政府则可能借其减排先行优势,顺应民意,在国内强制推行碳标签,并对进口产品施以同样要求,对不符合本国排放标准的所谓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外,由于相对于总体征收碳关税,在个别领域尤其是服务领域试点比较容易被接受并获得立法通过,因此,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在碳关税的征收上可能会经历一个从个别行业逐渐扩大范围,扩展到全行业的过程。如欧盟已经决定现在部分行业征收碳排放税,规定2012年开始对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征收碳排放税,这种在服务贸易领域征收的碳排放税也会对贸易形成限制,在本质上类似于碳关税,从长期看欧盟可能通过该方式不断扩大对进出境产品征收碳排放税的行业和范围。

二、碳关税的实质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碳关税措施不仅能够通过本已形成的本国低端制造业外移,将其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和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且能够通过减排技术转让、减排设备出口和进口关税等手段获取利益;又能为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增加筹码,突破“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服从和让步于发达国家主控的低碳减排理念,进入发达国家主控的低碳经济规则体系;更能够借此完成对低碳产业的革命,控制产业链上游,成为全球低碳产业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和定价权控制者。可谓一举而四得,好处多多。据美国学者测算,2000-2009年,中国用于出口美国的产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中国目前总排放量的15%-20%,如果这些产品在美国生产,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就要增加5%-9%。发达国家一方面消费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成产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碳关税形式剥夺发展中国家本已少得可怜的产业链利益,阻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抹去主要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工业化进程中巨大的碳排放记录,这在全球化进程中是何等的不公平!

因此,碳关税的实质是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质上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基于国内利益考虑而采取的有损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历史责任”原则,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3]也是塑造国际经济贸易新的不公平秩序的重要模式,更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经济霸权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碳关税对我国潜在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高经济增长态势决定了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的需求大国。同时,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也决定了我国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世界碳排放责任。此外,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高碳发展模式。因此,碳关税的推出对我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

(一)我国遭受贸易摩擦的数量和范围将不断扩大

在当前我国面临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和频繁双反的多重贸易摩擦形势下,如果碳关税将环境因素纳入贸易救济领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制,严重挫伤我国的出口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除了贸易救济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规章等与碳关税相关的措施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如2009年11月,日本提出的分部门设定排放标准,就隐含有通过抬高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的企图。只要是高碳产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有可能在宣扬“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两反两保”或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征收相应的惩罚性关税,即使是搞相应的调查,也会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对我国高碳产品造成出口障碍。 [4](P74)因此,碳关税的出台将使我国高碳产业成为贸易摩擦的靶子,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将产生碳关税征收的数量、产品和地区的扩散效应,使我国高碳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实行碳关税征收的主攻目标,遭遇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摩擦。

(二)我国出口及国民经济增长将受到阻碍

就目前的技术标准,征收碳关税无法达到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例如在定义与进口产品“同类”或“竞争性”的国内产品方面、在定量判断出口国与进口国减排措施的差异等方面,因此,碳关税的出台必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商务部外贸事务发展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出口产品中60%以上都是高碳产业,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仍然较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约60%是输往发达国家市场。2009年,我国产品对美出口占到出口贸易总额的18.34%,对欧盟出口占19.7%。一旦开征碳关税:一方面对于少数有能力达标的企业,因减排技术研发、设备投入的增加,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优势削弱,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产品碳排放不能达标,碳关税即意味出口成本上升,某国或某一地区市场份额的下降和封闭。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甚至使我国出口出现下降。据美国智库分析,如果美欧发达国家每吨二氧化碳征收30美元关税,相当于对我出口全部制造产品加征26.1%关税,将使我制造业出口下降20.8%,国民福利下降3.7%。①在各新兴发展中大国,我国受冲击的幅度最大。并且一旦美欧发达国家在碳关税上有所动作,必然会导致其他发达国家迅速仿效,采取集体行动,并裹挟很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引发“羊群效应”。而我国作为最大的排放国,内需尚未完全启动,国内整体营商环境有待改善,出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增长压力的增大,必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三)我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链可能面临较大冲击

我国目前在低碳减排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制造业高速发展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等因素,必将使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内居高不下。在我国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减排承诺的压力下,制造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我国化工、有色、钢铁、造纸等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多的,这些行业未来面临着效益和碳排放量的一个结构平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碳关税全面实施的可能性加大将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从而对我国高碳制造业带来严重影响。据联合国能源署分析,碳关税全面实施将使我国制造业平均降幅达到3%-6%,能源密集型行业失业率上升1-2个百分点。如碳关税征收水平为每吨二氧化碳征收30-60美元,则相当于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成本的3%-8%。②而据商务部对中国计算机、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家电等15个机电产品重点行业调研显示,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普遍在3%-6%,如果出口成本提高3%,多数出口行业企业利润将减少一半以上,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将面临亏损和倒闭,制造业面临的冲击是明显的。③同时,碳关税的危害将覆盖到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若没有可替代的产业出现,而仅仅是单纯地淘汰现有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这样可能会造成产业链的断裂。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碳关税的开征,势必使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作为低碳经济涵盖的范畴,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行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等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为适应这一趋势,我国也把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定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一国一旦在某一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必然会依托这一优势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塑造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在未来20年,如果不能迎头赶上低碳经济的步伐,很可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成为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因此,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各国竞相发展和争夺的重点,这无疑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竞争的压力。

四、我国的相应对策

总的来说,我们应当重视碳关税的可能征收对我国造成的潜在威胁,正视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形势,把握低碳时代脉搏,勇于面对碳关税的挑战,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切实转变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

在资源限制、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应进一步加快推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研发低碳技术,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环境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时在国内高能耗产业推行强制减排,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如加快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掌握先进的发电技术、洁净煤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如推动重点耗能工业技术改造和中小型工业企业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提升工业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等。[5](P6)应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产业部门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能耗。应注重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可建立以出口企业为主导、政府助推投资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绿色外贸碳基金,主要用于促进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的研发,提高其产品出口比重和国际竞争力。

(二)研究制定和完善国内碳排放税制度

在理顺国内能源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碳税路线图,在未来5年内稳健进行中国征收碳税试点。根据WTO禁止双重征税规则,如我国对企业开征碳税,发达国家将不能对我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在国内征收碳税,一方面可消除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借口,另一方面可将税收收益留在国内。虽然我国企业短期内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但从中长期和整体范围看,可以将碳税收入用于支持国内企业节能减排改造,促进新能源利用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应研究如何利用碳税增加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的政策工具,出台配套的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尤其对影响贸易大局的机电产业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向出口企业返还节能减排成本,对受损企业给予过渡性补贴等。

(三)实施积极的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策略

发挥进口贸易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促进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继续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吸引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并购,抢占低碳产业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获取低碳领域关键技术和人才,构建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四)开展环境外交

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碳排放标准讨论和谈判,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加强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团结,以便共同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支持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和气候脆弱国家更优惠的待遇,积极倡导将减排量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合理分配,倡导以人均碳消耗量和历史累积排放量为基准的新型碳减排责任标准,以反制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政策。注释:① 资料来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数据库[DB/OL].brookings.edu/Economy.aspx, 2009-07-20.

② 资料来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EB / OL].国际能源理事会网站,http: // iea. org/textbase/nplum /WEO2007SUM.Pdf. 2008-8-21.

③ 资料来源:梁现池、杨金贵主持课题《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调研课题, 2009年12月。 参考文献:[1] ,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 熊焰.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刘丽娜,李学梅.征收“碳关税”背后的玄机[EB / OL]. news.省略/world/2009-12/28/content-12718146_2.htm .

[4] 陆艳.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5] 杨昌荣.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ing Trends of Carbon Tariff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ChinaLAN Qingxi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and Economics,Chaoyang, Beijing,10002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t-crisis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tariff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carbon tariffs is a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an embodiment of the economic hegemonism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To China, carbon tariffs will fortify the amount and extension of trade friction, impede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 impact manufacturing and its industry chain, and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on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from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spects must be employed to confront the challenges ensued.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4篇

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为尽快走出危机,各国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同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据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全球共实施了3334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仅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就实施了904项。特别是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分别为127项和125项,是2012年第二季度(26个)的5倍左右。

手段――

国家援助和政府采购措施取代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再工业化”政策,以解决国内实体经济空洞化、出口减少、就业不足等问题。各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将工厂搬回国内,避免在海外投资,投资保护主义风险随之增加。同时,很多国家实行了“产业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政策,要求外资进行技术转移,以及对特定行业进行金融支持等措施。如法国将电动汽车可享受的环保奖金最高额由5000欧元提高至7000欧元,政府承诺在大型城市设立电动汽车充电柱,混合动力还被纳入汽车和电动汽车政府采购计划。整个欧盟地区也有意采取类似措施,目的是争夺电动汽车的全球市场。自2008年11月至今,国家援助措施和政府采购已经占全部贸易保护措施的26%,成为最重要的保护手段之一。而以往贸易保护措施中最常使用的手段是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目前所占的比重已经不足1/5。

影响――

以光伏产业为代表

以光伏电池为例,就新兴产业而言,发达国家对华的贸易摩擦始于危机后。2009年8月,德国两家大型太阳能公司向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反倾销调查申请;9月,德国光伏产业联盟准备收集中国企业证据,向欧盟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仲裁税率(对中国涉案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14.78%-15.97%的反补贴税)。

美国的“双反”案件一方面产生了显著的“贸易破坏和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及组件的出口骤降、市场份额锐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显著的“能力破坏效应”,使得我国国内的部分生产商处于停产状态或退出市场。根据全球光伏网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双反”导致2012年二季度中国对美洲市场出口量大幅下降,跌幅达到22.3%;按照出口额计算的美国市场份额也从一季度的23.3%跌落到了二季度的7.3%。2012年,光伏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商的数量从901家锐减至704家,其中组件生产商从原有的624家锐减至454家。此外,还有180家生产链内生产商进入临时停产状态。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的光伏产业抓住了机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省光伏产业的规模和出口都是全国之最,产量约占全国的70%,超过90%的产品销往欧美等海外市场。然而,发达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围堵对江苏省光伏产业产生较大影响。据统计,2012年1-4月,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价值总额29.4亿美元,同比下降39.2%。以无锡尚德为例,2011年公司毛利润出现了金融危机后的首次负增长,毛利率也不及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仅有8.07%,也是自2005年上市以来的最低点。2011年,公司的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双双为负;其中,净利润率从2010年的9%跌至2011年的-27%,营业利润率从2010年的7%跌至2011年的-17%。2012年情况继续恶化,公司市值已经由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至1.94亿美元。

目标――

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稀缺资源成为被保护主体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被视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重要引擎,各主要经济体都将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图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因此,保护主义开始向新兴产业蔓延。

2011年11月,美国正式对进口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发起“双反”调查,紧接着又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应用级风电塔等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法国成立11个委员会对国内的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等一些核心产业进行监督,以在“必要”时干预国外企业的并购。贸易保护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展。

由于稀缺资源被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国家格外重视控制这一战略性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大量出口资源型产品,长期粗放式经营和大量出口,导致许多丰裕型资源变得极为紧缺,有些甚至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于是,发展中国家开始通过出口限制等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资源,稀缺资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渐显现。

借口――

发达国家常以全球治理为借口,打压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粮食和食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乎人类生存,也是涉及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新的治理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议题。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常常以全球治理为借口,行贸易保护之实。一些发达国家凭借环保技术优势,以节能减排为口号,提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碳关税、碳标签、碳认证等“三碳”问题便应运而生。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也于2009年10月和11月先后投票,通过了在法国国内征收碳税的议案。

一旦征收碳关税,发达国家可能利用现有的国内标准来计算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碳产品面临被征收高碳关税的风险,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碳标签一旦成为国际出口商品的通行证,将会有效地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碳认证一旦在发达国家广泛推行,其国内消费者将会倾向于购买地理位置更近的本国产品,这将降低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低碳”不仅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经济霸权的一种新形式。

原因――

与全球经贸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贸易保护的抬头势必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贸易机会、增加失业人口、减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等。目前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依然难以量化,因为很多都涉及许可证或监管规则层面的改变,不像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等容易计量。世贸组织估计,2008年10月以后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对世界贸易产生了3%的抑制作用。

贸易保护的抬头是金融危机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与全球经贸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国际分工格局改变),全球经济再平衡(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以及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即使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彻底走出,贸易保护的抬头趋势也不会很快消退,仍然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的战略性政策能够永久地影响贸易格局,使一国的福利水平优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福利水平。正如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曾经是电子革命的核心一样,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一国如果丧失了在该领域的有效竞争能力,就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受制于能源约束,进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个潜在产业的发展需要成功的创新,而创新所需的研究基础和动力需要市场的支持。尽管国际和国内市场都能够提供这样的科研和需求支持,但是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更加直接和可靠。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期,欧美等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为本国市场进入设置限制,旨在为本国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优势。2010年10月15日,美国对我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发起301调查,拉开了中美新能源贸易摩擦的序幕。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的。3个月间,美国先后对原产于我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应用级风电塔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6月,欧盟委员会公告,对我国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也都表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

趋势――

向新兴市场蔓延

光伏产业只是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备受国际贸易保护“重点关照”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两年来,欧美等对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已经呈现出明显由低向高趋势,即从传统钢管、农产品等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配备其他辅助措施,来势汹汹。

从商务部公布的信息看,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遭受贸易摩擦最集中的是通信产业和清洁能源两大领域,且案件规模大、措施严。如在通信领域,欧盟先后对从我国出口的集装箱检测设备大型扫描仪和数据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而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先后启动对华清洁能源301调查、对我国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和风塔进行“双反”调查等,其中仅最后一项就涉及产品金额30亿美元,是2010年以来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发起的最大贸易救济案之一。

同时,欧美的贸易保护措施日益系统化、制度化。为能够顺利发起贸易调查,美国今年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统一行动”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据介绍,美国众议院通过《1930年关税法》修订案,扫清了美国对中国和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法律障碍,政策重心之一就是我国的高新产业。

从涉案区域看,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区域集中于欧美地区。但不少专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向新兴市场蔓延的风险在增大。欧美的贸易调查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跟风”。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向晨说,据了解,继欧盟对我国通信产业发起反倾销等调查后,印度也在密切关注,并多次传出将发起调查的信息。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纺织品;碳足迹;战略意义;技术路径

碳足迹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人、企业、产品或服务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指标。近几年,随着 “气候变暖”、“碳减排”、“低碳”等概念在全世界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选择了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越来越多的组织正面临关于计算、通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以满足未来法规和买家及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信息的要求,而及早准备、主动开始“碳足迹”评价的组织无疑将赢得未来的市场先机。

1 碳足迹的提出

“碳足迹”一词的根源可以溯及1996年Wackernagel&Rees 对“生态足迹”的研究[1-2],随着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核算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般来讲,碳足迹可被定义为: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它可以标示为一件产品在完整生产过程究竟相当于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制造该商品的过程对环境气候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正是这一点催生了碳足迹标签。自英国carbon trust组织在马铃薯片包装上标示了“75克·CO2”之日起,伴随着学者、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的宣传,碳足迹逐步由研究示范转向了应用推广[3],核算、标示碳足迹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便炙手可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正起草相关法案以国家行政力量强制碳排放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上,欧盟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积极呼应,一时间,碳足迹成为了全球低碳产品市场的新潮流,碳足迹评价领域正在孕育着一场科技与制度创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碳足迹评价方法及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足迹适用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未来将有更多的商品贴上碳足迹标签。

2 国内外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应用现状

在产品上加贴碳排放标签已被国际组织视为企业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发达国家包括ISO组织正在研究建立碳足迹核查、标示等制度体系,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5种不同的计划/方案来评价产品的碳足迹,如表1,适用的产品范围也由最初的食品向纺织品、电子产品、纸、洗涤剂等消费品领域扩展。

虽然国际上关于碳足迹的规范和标准不断推出,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 Protocol、英国碳基金(Carbon Trust)组织和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共同发起的PAS 2050:2008、日本的标准仕样书TS Q 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4及正在制定的ISO 14067 等,但各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不尽相同,如GHG议定书从组织和项目的角度进行评估,PAS 2050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进行评估,计算结果必然没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基础还存在着争议,其中边界界定是关键,究竟是全生命周期分析还是针对工业过程的分析,哪些投入要素应该计算,供应链的生产投入要素是否列入评价范围等等,都需要明确的界定。

3 在纺织品领域开展碳足迹评价的意义

3.1 国家战略层面

碳足迹看似是技术问题,实质上却代表着各个国家或组织的利益,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就意味着赢取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也极有可能利用其在此方面的技术优势,对超过碳排放量的纺织服装产品将课以重税[4]。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国家《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如何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碳排放”政策,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重需要,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课题,而在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碳足迹评价技术,满足国内各行业对于碳排放的认证、检测、计量、标准以及国际互认的需求则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

3.2 行业发展层面

在已经开展碳足迹评价的产品中,发达国家不约而同选择了纺织品、食品等消费品行业。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也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目前,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行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能源消耗,据统计,我国纺织行业总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4.3%,2007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87%,而纺织行业只下降了0.37%,行业综合能耗是美国的2.4倍,而高耗能必将导致高污染,纺织行业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8.5%和10%,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改变之中同样蕴含着发展机遇。目前,碳足迹评价领域并未形成统一的准则,将碳足迹标签制度在特定行业应用至今仍无成熟的方法模式,一旦我国的评价方法形成了标准,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的市场优势,必将改变我国纺织产业链的竞争格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