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人口 优势 劣势 优化措施

当代中国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能否顺利实现,因为人口是人才资源基地,人才资源又是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所以分析当代中国人口的优劣势,采取科学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其劣势,提高当代中国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优势。数量上的优势是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世界第一;质量上的优势是中国人历来能吃苦耐劳,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情怀。

当代人口的主要劣势。首先是数量上的劣势:13亿多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导致中国人均资源在世界上位居后列,严重短缺。其次是质量上的劣势:其一,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较少。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10%,①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应比例至少是该比例的8倍,这严重影响了自主创业和就业;其二,自主创新意识差、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民用高科技方面。如民用信息技术、交通(民航等)、通讯、清洁能源、西药、医疗设备等;其三,道德方面。许多人不善合作、不讲公德,例如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大声喧哗、吸烟。大城市堵车严重,一些有车族(私车、公车)不讲公德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四,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按照国际标准,新生儿男女性别比正常值应为107~102∶100,但因许多中国人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5.65∶100、镇为120.85∶100、乡村为119.87∶100②;其五,独生子女中许多人从小被娇生惯养,既怕吃苦又较自私;其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困难。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进入老龄社会,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8.91%。③因此可以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七,婚姻家庭方面家庭暴力较多,发生率约为30%,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女性,主要是妻子。④

提高当代中国人口素质的科学措施

充分发挥当代中国人口已有的主要优势。政府多建公有制单位是发挥当代中国人口已有主要优势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多、吃苦耐劳和具有爱国情怀的优势,最适合建立以人为本、服务全民、以劳动为致富基础、促使人们多为集体着想和贡献的公有制单位,多建立公有制单位有着重要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基础。当然,要将公有制单位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友好平等团结合作的优越性转变为现实,还必须有民主作重要保障,即公有制单位内必须民选干部或至少让员工测评干部,以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成为公有制单位的领导干部,这样才会使公有制单位的优越性由可能变为现实。否则,其优越性只是一种可能性。

针对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劣势,采取科学措施加以改变。首先,针对中国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较少的劣势,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让家庭经济困难者都能上得起大学。现在中国政府已实行小学生、初中生免学费九年义务教育,这对改变中国人文化水平低的现状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盲率大大下降,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2.64个百分点。⑤这充分说明免费教育对提高中国人口文化水平作用重大,所以中国的大学教育如果收费低或建一些免费大学,肯定会促使上大学的人迅速增加,从而使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更多,自主创业者更多,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国家也就更稳定和谐。

其次,针对人口自主创新意识(主要是民用科技方面)、合作意识、公德水平较差的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对合作意识差、公德水平低并、他人或国家造成危害的人进行严惩,令他们深感做坏事很不合算。为了从源头上改变以上劣势,还必须采取源头措施。二是源头措施:从小对人们进行自主创新、合作、讲公德等方面的正确教育,培养人们从小形成践行这些内容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正是习惯成自然,山好移,性难改,所以古今中外凡是善于合作(至少表现为不危害他人、集体的正当利益)与竞争(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人们都是从小接受自主创新合作讲公德的良好教育。例如孙中山、、、邓小平等都是因为从小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良好习惯而成为杰出的德才兼备者,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

现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非常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教育都是从小就培养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促使人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习惯,为以后乐于自主创新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幼儿园、小学却没有从小培养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中国大多数人从小形成了不爱创新的习惯,长大后再让他们创新,就会深感非常困难和痛苦。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源头措施,即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者进行有关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公德意识等合作与竞争相统一意识内容的免费培训;尽快把幼儿园教育纳入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并把幼儿园主要建成公有制单位。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是私人建立,主要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具有合作与竞争相统一的良好习惯。

针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严惩开展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个人及单位,对非法要求鉴定者和以此非法谋财者依法严惩,令他们深感极不合算。二是源头措施:为没有退休金的居民建立五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一金(公积金)。解决重男轻女的源头措施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力量,即政府为大家建立五险一金,来代替许多人养老依靠男孩的做法。

针对人口老龄化、养老困难的现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把一对夫妇只生一孩改为生两孩,这样既可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又可提高他们的素质,从而既可减缓老龄化、减轻养老困难,又可提高人口素质。因为中国独生子女增多,年轻人就越来越少,老年人就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如果一对夫妇可生两孩,就会既可大大缓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又可减少独生子女教育中很容易出现的严重问题―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从小形成任性自私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小由同龄人做伴,从小学会平分物品,相互礼让、关心、帮助与合作,从小形成待人处事的良好习惯和素质,为以后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成功提供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向着一对夫妇生两孩迈出非常可喜的重要一步。二是源头措施:对能自理的老人,政府要多建适合老人工作、学习、生活、保健的城镇乡村互助合作社(免费),在合作社中,老人们相互帮助,幸福快乐,身心健康,自立自强,从而有效减轻亲人、国家的养老负担;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组建学生、工作者、退休者志愿队,按时轮流到老人家中或养老院服务,并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升学、工作者考核、退休者涨钱的一项主要内容。

针对婚姻家庭暴力较多的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对实施家庭暴力者进行物质、精神、法律上的严惩,令其深感自己的暴力做法极不合算,如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科技,建立全国道德记录公开制度,令害人者无论到哪里,人们都能查到其害人劣迹,不愿与其交往、合作。二是源头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矛盾规律中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选出道德素质高的恋爱结婚对象,是有效解决家庭暴力的最主要措施。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检测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其对有用或用处大的人有多好,而是看其对用处小或无用的人是否善良。如果一个人只对有用的人或用处大的人好,这样的人不是人品好而是实用主义,只有其对用处小的人或无用的人也善良,才能说明其人品真好。与人品真好的人恋爱结婚,才会避免家庭暴力等各种家庭悲剧的发生,好人品是恋爱结婚没有家庭暴力并很幸福的最重要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哲社系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⑤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61页、第268~274页,第266~267页,第261页。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系统论 机构养老 老龄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给了中国养老机构发展一个机会,使得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渐专业化,普遍化。本文通过对养老机构现状的分析,从系统的视角来阐述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1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城乡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约占老龄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养老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养老机构的关注也开始增大,于是,机构养老由以前的补充地位也逐渐的上升成为支撑地位。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流动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得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2运用系统论视角分析老年机构

所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将养老机构置于养老系统这个大背景下,可将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三个部分。从三个部分来比较分析处于不同性质下的各种类型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状况。

3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说是最早兴起的,政府投入资金来使整个养老机构运营起来,这样的养老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

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有政府雄厚的财力作为他的后盾,有稳定的人员配备和十分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为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保证家庭贫困的老人在满足资格的情况下获得入住的机会;(3)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太健全的老龄产业发展初期,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在日常管理、服务提供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其劣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过于强调福利性,这不可避免的会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2)长期在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官僚思想,把入住的人当成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这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极为不利;(3)该类养老机构不存在竞争压力,工作人员待遇与经营状况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容易使管理松懈等低效率现象。

4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随着公办公营,公办民营等养老机构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养老产业中发现商机,愿意投身到养老行业中来,社会中也不乏一些敬老爱老的企业家愿意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出一份力,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机构模式――民办民营。

(1)该类养老机构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这不但会促使其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以节省成本、提高收益,而且会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2)在利润的驱动下,该类养老机构总是不断寻求养老服务的盲点以获取高额回报,这有利于促使其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补充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不足。(3)该类养老机构管理方法灵活、管理手段多样、用人上不拘一格、服务上敢于创新,是养老机构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但是这样的一种机构运营方式也是存在较多劣势的。(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出于对成本的控制,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存在一些“偷工减料”的行为,比如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常常追求便宜的价格而忽视了质量要求;(2)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夸大自身设施的完备与精良、服务的完善与人性化、收费的低廉与灵活,这不仅会对潜在入住者形成误导甚至欺骗,而且会干扰养老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3)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从公共部门及社会各界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很小。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的社会,社会对(下转第79页)(上接第25页)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民营养老机构无法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难与公办养老机构竞争。而公办机构编制少、人员紧、经费短缺、管理不灵活等弊端日趋凸显,也严重影响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活力,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公办民营正在崛起。

价格的优势,有利于社会低收入的人群接受。由于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是有政府出资修建的养老机构,对于经营者来说,其成本较低,进而对于入住的老人来说其收费不高。其产生的财政利润也可以提高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而在养老机构建设上,若单纯的依靠政府或单纯的依靠民营资本都有较大局限性。靠政府,巨额的资金预算难以承受,公办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会存在质疑;靠民营资本,一方面公益性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也会使一些老人望而却步。这样看来,只有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公建民营”,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行办法。养老事业走“公建民营”这样的思路,同时解决了两大难题。首先解决了养老事业的先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其次,在初期建设时,如果不采用政策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等形式,就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进入。

在中国这样一种养老情势下,养老不再是社会中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的老年阶段,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呢?

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的生命变得更加欢乐。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条成本相对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场化结合的养老的道路,解决目前市场上养老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着力构建以公有民办为基础,以民办公助为主体,以市场化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机构养老体系,为各类老人有效率地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不同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养老服务不太受重视,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亟待开掘的拓荒地,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需要完善的,而我国目前存在的这三种养老机构形式,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努力发展养老将会是一个终身的课题。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3篇

一、SWOT方法介绍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将二者有机结合,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S)和缺陷(W),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O)和挑战(T),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能够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本文旨在利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发展商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策略优劣。

二、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环境与资源分析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内部资源因素

1、产品组合

经营者要明确自己的产品能满足顾客什么需求,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将产品的核心利益体现出来,提供给目标客户。

目前我国在售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通常与寿险、大病险结合在一起,护理费用的保障功能并不明显,且价格昂贵。而且长期护理保险的很多重要条款,在现在的产品中没有体现,如通胀保护条款。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出现较晚,市场非常小,市场知名度低。

2、目标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大背景下,家庭核心化趋势明显,老年护理费用激增,广大工薪阶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老人的护理力不从心;而富裕家庭则希望老人或者自己得到较高质量的老年护理服务。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保险行业要做好目标市场,面对某类有需求的人群。

3、行业规模与资源

“十一五”期间,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4%,2010年保费收入达到1.45万亿元,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大型保险公司拥有较多的财务、技术和营业网点及管理资源,拥有较大的客户群。

4、保险文化

保险从本质上说,是集合风险分散损失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障是其本质,体现其核心竞争力。我国保险业发展三十年来,前期过多地追求规模和保费收入,采取粗放式经营,保险业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覆盖面窄;保险市场秩序需要继续规范调整;保险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保险业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1、竞争环境

站在保险业的角度,我国社保体系中尚无老年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并不保障长期护理的费用,所以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此问题上无竞争关系。

2、经济环境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制度的确立或者是相关商业保险的研发,都要受到当前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保险相关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购买力,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通货膨胀,全球经济趋势等。

3、技术环境

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化对于保险行业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是保险企业增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保险业应利用好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保险业信息交换和业务往来,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保险业信息共享。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由各类消费者群体构成的一个人口总体,有其人口特征、价值观、信仰以及共同遵守所养成的行为规范。

(1)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2010年总人口13.7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1.19亿,占总人口的8.87%。2010年,我国人均寿命达74岁。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7岁;2030年,将提高到80岁。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21.78%。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照料的比例比65-79岁老人要高出4倍左右。长寿人口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2)家庭结构

2010年我国家庭户平均人数为3.1。核心家庭的老人护理问题使中年子女不堪重负。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2006年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占49.7%,其中单身老人独居户占8.3%,只有一对老夫妇户占41.4%。

(3)人口流动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流动,造成中西部落后地区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受教育程度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受教育程度与保险需求成正比。

(5)养老观念

东方国家在养老方面注重家庭及家庭成员的作用,我国也一直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加,人们对社会养老、社会护理的观念开始认同。

5、法律环境

我国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性法律。1995年10月1日《保险法》开始实施,2009年修订《保险法》。2006年9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首次提到护理保险,将其与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并列为健康保险的四大险种。

长期护理保险报案后,确定护理等级决定了之后的赔付工作。由哪个部门依照什么标准进行护理等级的确定,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说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健全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监管机构。

6、护理事业的发展

2011年,我国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1万人,注册护士224万人,医护比为1.121。2010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52人。

2011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4.5万个,床位367.2万张,收养救助各类人员279.6万人。其中,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2万个,床位232.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2.8万人。

三、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SWOT分析

(一)单项分析

1、优势(Strengths)

保险行业有一定发展基础,拥有一定财务、技术、管理、客户等资源;保险行业有产品分销渠道基础。

2、劣势(Weaknesses)

精算资料缺乏,产品定价风险明显;产品不专业,缺少市场竞争力;保险业尚未回归保险本质,行业问题多,形象有待重新树立。

3、机会(Opportunities)

尚无功能相同的替代产品;国家经济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提高;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老年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家庭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上升;人们养老观念改变,接受社会养老、社会护理;保险意识增强;政策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

4、威胁(Threats)

保险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相关法律不健全;相关监管缺失;护理行业发展程度低。

(二)综合分析

1、优势-机会(SO)

在老年社会大背景下,加强老年保险产品的研发,这是战略思想;选择目标市场,开发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利用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模式,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强管理,吸引新消费群体。

2、劣势-机会(WO)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险业要重视积累老年护理相关的重要数据;保险行业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保险行业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3、优势-威胁(ST)

保险行业要加强信息化水平;借鉴管理式医疗,尝试管理式护理,保险资金参与护理业,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成本。

4、劣势-威胁(WT)

保险行业要回归保险本质,发挥社会管理作用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文论,2005

[2]张铭.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苏永莉,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供求因素分析[J].中国保险,2007;9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4篇

(一)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甘孜藏区16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2.35%、36.62%、15.71%、7.67%、7.65%,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上过学的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由3.8年提高到了5.8年。虽然这十年间,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比重仍然高达84.7%,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另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按性别、职业分的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显示,即使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甘孜藏区初中及以下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6.77%。因此,甘孜藏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表明,甘孜藏区非农业户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4.07%,而农业人口却占85.93%,也就是说由于甘孜藏区绝大多数的人口分布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牧地区,由于农牧区目前的生产、经营现状对知识、技术的要求不是很迫切,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有限。另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的抽样调查数据,甘孜藏区从人力资源的职业分布来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76.59%,比全国同期高出28.2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7.13%,比全国同期虽然高出0.29个百分点,但甘孜藏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宗教职业者却占37.7%,全国的仅占0.26%,同为藏区的自治区也仅占3.67%;商业、服务业人员占6.44%,比全国同期低9.73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09%,比全国同期低17.4个百分点。可见,甘孜藏区由于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小,人口分散,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镇化程度水平低,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与全国比较差距很大。

(二)劳动力参与率有所下降

根据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甘孜藏区经济活动人口为64.18万人,比2000年的55.25万人增加8.93万人,增长16.2%,而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导致劳动力参与率的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86.06%降至2010年的78.21%,减少了7.85个百分点。

(三)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

201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4.47万人,与2000年的54.53万人相比增加10.14万人,增长18.6%,年均增长1.69%;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为17.39万人,比2000年增加6.62万人,增长61.47%,年均增长4.91%,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城镇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所致。

(四)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2010年甘孜藏区净外出州外人口为3.39万人,净外来人口6.35万人,十年间人口流动净增加9.74万人,进一步丰富了甘孜藏区的人力资源。从年龄结构看,外来人口基本上是16岁及以上人口,以两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率的平均值73.36%估计,十年间由人口流动而净增加的人力资源人口在7万人以上。

(五)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加。年龄中位数上移。普查资料表明,2000-2010年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构成,30岁以下组由41.18%降至32.66%,下降了8.52个百分点;30-49岁组由37.15%上升到43.85%,增6.7个百分点;50岁及以上组由21.68%上升到23.48%,增1.8个百分点。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则由30.69岁增加到39.54岁,年龄中位数由33.19岁上移至38.98岁。乡村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成高位增加趋势,由37.78岁增加到39.83岁,反映出乡村劳动力转移以年轻人为主,乡村现有劳动力资源年龄老化严重。

二、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区位劣势给人力资源开发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利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人的潜能进行挖掘,促进人的脑力、体力、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1]。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优势密不可分。甘孜藏区虽然地理位置特殊,但地处青藏高原,百万以藏族为主的各族群众生活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广大农牧地区,人口分散,人口密度仅有7人/km2,给藏区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甘孜藏区虽然天然资源丰富,但自然环境恶劣,区位劣势明显,给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恶性循环,人才难以引进,本土人才培养困难,且“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

(二)教育的落后,给人力资本存量带来瓶颈作用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二胎政策;妇幼保健院;SWOT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了进行人口数量的控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策的发展,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为家庭养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的加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人数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为了解决当下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并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会带来孕妇和婴幼儿的数量增多,随着二胎带来很多的社会需求,例如,医疗服务需求和护理服务的需求。妇幼保健院是专门提供妇幼医疗护理的单位,二胎政策的放开,对妇幼保健院的需求量也增多,对于妇幼保健院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二)SWOT分析法

SWOT的首次提出是在1971年,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R.Andrews)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这个SWOT分析框架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系统提出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根据分析对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属于内部因素,O、T属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使一个分析对象“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两者之间的达到最优组合,实现分析对象发展的科学化。

二、二胎政策的开放依据

(一)一胎政策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只允许生育一胎,然而部分地区受到传统影响较大,重男轻女的情况一直存在,喜男不喜女,生育多为男孩为主,导致我的男女比例出现失衡。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宁可罚钱超生也要生男孩,更有甚者出现弃婴的情况,归根到底是受到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而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男女比例的失衡。

(二)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养老压力的增多,生产力的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退休年龄的延后便是老龄化背景下的无奈之举,而且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养老压力较大,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公立妇幼保健院的优势分析

公立医院是我国的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公立妇幼保健院作为公立医院的一个部分,是提供与生育相关的医疗服务的主力军。而且国内公立妇幼保健院大多是高等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水平,还在社会大众中拥有较高的声望和较好的口碑。公立妇幼保健院作为非盈利性的医院,由政府开办并享受税收减免及政府补贴的政策扶持,公立妇幼保健院具有规模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医疗设备先进、医疗环境好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大批的医疗专家坐诊,加上公立妇幼保健院的知名度较高,更容易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通过对医疗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四、公立妇幼保健院的弱势分析

公立妇幼保健院做为公立医院的一种,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进行拨款,属于非盈利性的医疗机构,由于公立医院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政府给予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妇幼保健院的发展需求,加上公立医院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公立医院在经营上无法同民办医院比较,公立医院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水平较差,更多的是依靠财政资金进行运营。此外,庞大的组织结构还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就诊人员过多,需要提前排队预约,就诊等待时间过长;医院规模大必然带来组织框架的复杂,医院挂号、就诊、缴费、住院等多方面流程过于复杂。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医院具有良好的知名度以及丰富的医疗资源,然而这些医疗资源还是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高要求。例如,专家门诊成为人们预约的热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才是关键。

五、公立妇幼保健院的机遇分析

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鼓励人们进行二胎生育,二胎生育的推广,必然会带来大批的孕妇,这对于妇幼保健医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医疗服务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医院开办VIP服务,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虽然收费较高,但是也有不少人员选择。二胎政策放开后,对医疗服务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发展,医院规模需要扩大,孕妇的增多,住院需求、护理人员、医疗服务水平都需要进行扩充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需要医院做好医疗硬件的投资改善医疗环境,储备医疗服务人员,提升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等。

六、公立妇幼保健院的挑战分析

公立妇幼保健院的挑战主要是指民办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竞争,公立妇幼保健院规模和组织大,虽然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丰富,但是同民办医院和机构来比缺乏灵活性。首先,民办医院知名度较低,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必然会进行宣传和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水平来吸引客户;其次,民办医院的收费标准要低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会通过降低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来提升吸引力;最后,民办医院属于盈利性机构,经营能力强,薪资水平会优于民办医院,会吸引大批优秀的医务人员,缩短民办医院和公立医院之间医疗资源的差距。二胎政策放开后,对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难以适应养老需求,二胎政策的放开,对妇幼保健的需求增加,对于公立医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公立医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公立妇幼保健医院应该抓住二胎政策带来的机遇,扬长避短,做好医院发展的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祝叶芳.二胎时代产科医疗风险新压力与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6(02).

[2]朱亚鸣,向林,徐烨.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家庭二孩选择发展对策探究[J]. 统计与管理,2016(07).

[3]许文宣.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研究[J].才智,2016(15).

[4]冯艳.浅析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利与弊[J].经济期刊,2015(10).

[5]张璐.放开“二胎”政策的利弊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rapidly aging society, pension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irst community endowment mode, the form of pension living in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elderly needs and social condition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nsion model, namely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to explore how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Keywords: aging; pension model; community home care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背景研究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据联合国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达到7%,就属于“老年型人口”,或者叫做“老龄化社会”。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2006年公布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百年预测,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亿,比率为8.3%。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很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上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

江西省老龄化现状分析

江西自2005年跨入老龄化时代以来,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有关专家调查认为,高龄老人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9%。2008年年末,江西省60岁以上老人527.2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0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70.0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1%,均高出全国水平和国际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接银色浪潮的到来,对江西养老保障事业和老年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目前养老模式研究

目前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2.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如今最普遍的养老模式,我国老年人在居住社区中的养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会以“居家养老”为核心。近年出现的二代居形式,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趋势。

2.1.1居家养老的实例——二代居

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来自家庭、邻里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尤其是来自家庭的照顾和慰藉,从经济收入情况来看,大多数老人也无足够的经济条件供自己长期居住在盈利性的老年公寓中。同时,必须考虑到家庭中老年人和青年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代际差异也逐渐扩大,双方都需要保留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模式,避免过多的相互干扰。

针对这种情况,住宅市场上的产品设计中细分出一种新的产品,既可以保留传统的东方家庭温情又可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称为“ 二代居”。具体形式有:(1)同居型。即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个住宅单元内;(2)邻居型。即老人与子女分住,但其居住的单元左右或上下邻近,同居于一栋住宅楼内;(3)分离型。老人与子女的住宅有一定距离,在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南昌市尚东大道炫特区18号楼,是南昌“二代居”的首创,而如今这种户型在各新建居住区内,已是司空见惯。

2.1.2居家养老的优劣

二代居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是传统的、主要的、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它包含了经济赡养、生活照顾、情感交流等内容,老人生活在熟悉的住所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符合心理需求,有助于身体健康。

但是,目前这样的“二代居”模式并不普遍,多数都是在社区内个别住宅楼设置相应户型,社区规划中没有考虑老年人行动对环境的要求;社区配套设施与一般住宅区并无分别,没有针对老年人设置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交流空间;同时还缺乏适应老年人医疗护理的分级社区服务。再者,由于当代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社区养老

在市区的已建住宅区中,近年来出现了以大规模社区为服务半径的养老服务中心。这种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半盈利性机构。

2.2.1社区养老的实例——养老服务中心

南昌市东湖区居家养老中心是由一家闲置的学校改建而成的,提供的是典型的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这样在每个社区里都能够很方便的设置养老中心。社区养老中心一般根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对老人进行有偿、低偿和无偿等服务。

该养老中心的服务项目包括:日间照料、老人全托、医疗康复、专业助老、文体娱乐、亲情网络、法律援助、婚姻交友、物品配送、居家养老、教育培训、老人助餐、老人旅游、志愿服务、临终关怀、殡葬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照顾模式一般分成两个系统,社区居家照顾体系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 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2.2.2社区养老的优劣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SWOT理论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以石家庄为例”(项目编号:2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5日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6.98%,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0.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国上亿人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如今,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且快速发展,而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所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将对老年人福利起到重要作用。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荆涛认为应将护理保险界定为“被保险对象因年老、意外伤害、患病等原因,导致其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或入院接受康复治疗及护理支持,并对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切护理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健康保险制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薛惠元认为护理保险是指“保险对象在遭受意外事故、急慢性病等导致身体机能部分丧失,行动难以自理,需要接受护理服务的保险制度”。戴卫东认为护理保险就是“由国家政府颁布护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以社会化筹资方式来共同分担老年人生活及住院期间护理的费用”。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上我国国情,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旨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颁布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对那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群体提供一种服务或经济援助的社会保险,并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二、SWOT理论视角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现状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研究设计学派的著名战略分析模型,它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一)优势。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养老的负担,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老年人权益的保障,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如疾病质量、康复复健等和居家护理服务如洗衣做饭、聊天、散步、生活指导、其他日常活动的辅助等来帮助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使其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既能够解决我国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加剧这一难题,又能减轻家庭因长期护理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让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另外,一项制度的产生必然会带动相关服务项目和产业的发展,我国养老和护理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动。这些都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在优势。

(二)劣势

1、护理服务机构不足。2013年我国城市失能老年人口约3,750万人,这说明我国有约3,750万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长期护理服务。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照顾老年人起居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机构服务被众多专家看作是实现优质长期护理服务的较有发展潜力的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已经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部分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来说,还远远不够。2006年全国老龄办李本公就提出,根据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至今已经10年,护理需求者数量不断增加,机构增加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2、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首先,我国专业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我国目前并没有系统地培养专门针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这也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开展形成了人力资源上的障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护理人员数量的标准,每千名人口中应至少拥有2名护士。而根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千名人口拥有1.82名执业医生和1.66名注册护士,医护比例为1∶0.91,与国外1∶3的比例差距悬殊。

其次,护理队伍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大部分是下岗人员,“40、50人员”是服务提供者的主力军,他们之前不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教育和上岗培训,更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同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医学、护理学、保险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需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机遇。首先,从宏观社会环境上来看,我国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其次,从微观家庭环境来看,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个家庭可能要赡养4~8个老年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不能长期在身边侍奉老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雇用保姆的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比较高,不是可操作性强的长久之计。

(四)威胁

1、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在2006年通过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对长期护理保险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出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来对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进行规范。例如,我国护理机构资质的认定、医护人员的考核、赔付标准、护理等级与护理服务内容的划分界定等都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针对老年失能群体丧失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的界定以及日常活动中使用工具能力程度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保险赔付时所涉及的范围及赔偿额度不清晰,容易产生理赔纠纷,经营风险较大。

2、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国家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仅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0.00025%,虽然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相对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总额125,712亿元来说少之又少。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是较少的。

三、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SWOT矩阵构建及其发展策略

(一)提升型的SO策略。加大政府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政府应该重点扶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相应的税收上的优惠。对相关的护理产业在市场准入、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和推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二)约束型的WO策略。首先,应当加快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府要加大对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投入,开展相应的课程,并且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次,大力发展护理机构,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在职培训。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护理机构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系统,开展多样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三)脆弱型的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避免外部威胁,深入分析,在调整中定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例如对于商业制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再保险制度,分散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由于开办长期护理保险具有高风险率和高赔付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转向其他保险人。这样可以大量降低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经营稳定。

(四)紧缩型的WT策略。即克服内部劣势,化解外部威胁,放弃选择,另选方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比如,面临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形势,我国可以选择一种不同于国外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开辟一条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7-02

社区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1]。

1概述

虽然近年来社区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少地区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还很不理想,与人们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实际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随着时展、网络活动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和期望更加高端和广泛,身心互动、“治未病”等理念也被一些人提到了生活日程。这些都给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平台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服务宗旨。

SWOT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随着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和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SWOT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卫生规划及改革[2]。通过在万方、中国知网、读秀和维普等专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政策和现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进行swot分析,为其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使之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效用。

2社区健康教育SWOT分析

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优势

2.1.1经济、快捷。借助地缘性和聚居性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相比,能够及时、经济、快捷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1.2可及性好。卫生资源的可及性是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社区作为居民集聚地,是其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深入广泛地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尤为必要),受众面大,教育效果佳。

2.1.3针对性强。在社区层次,健康教育可以针对各种与目标健康问题相关的人群,可以采用的策略和措施都可以采用。如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往往要在社区层次上才方便使用[1]。

2.1.4医护人员渴望接受培训。文献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希望能够参加健康教育培训,并期望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应涉及到慢性病管理、营养知识、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心理卫生和指导方式等方面。培训将有助于社区医生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为居民提供更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3]。

2.2目前条件下的劣势

2.2.1社区医疗机构规模小。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条件限制,社区医疗机构不可能经常独自开展较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

2.2.2专业人员缺乏。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离不开专职人员,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搞好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环节。多地文献显示,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或全科医生,几乎没有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4-6]。

2.2.3工作人员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缺乏。北京、泰安、石家庄等地市调查结果反映,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人员普遍有着学历低、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低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缓慢[4,7-8]

2.2.4专项经费不足。成都市,银川市,湖北省等多地文献显示,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医疗收入和自筹[3,5,9]。虽然近几年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有所增加,但用于健康教育的资金仍然短缺,成为社区开展健康宣教的主要制约因素。

2.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发展的机会

2.3.1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断增加,社区卫生机构得到更多资金支持。

2.3.2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以“生物-心理-社会”为内容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体现了综合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病人的服务也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

2.3.3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卫生部在2011年6月研究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文中把健康教育作为考核条件之一。这一举措 将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开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健康教育也必将受到应有的重视。

2.3.4居民对健康生活的迫切要求。随着时展,新的健康观逐渐深入人心,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心理疾病、社会病、老年病越来越多,患者及其家属希望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健康保障。

2.3.5人口老龄化。据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主要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国际化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相关疾病负担加重,卫生服务压力加大。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加健康意识,减少发病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威胁

2.4.1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率较低。姚丽等人在北京崇文区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调查显示,有就诊意愿的群众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需求率为100%,但是其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率只有22.67%[7]。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社区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矛盾,其“六位一体”的职能没有完全实现。

2.4.2资金支持不足。多地文献显示,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经费靠自筹的方式获得,只有少数靠政府或上级部门拨款[3-5,9]。无论在哪里,必要的经费和待遇都是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保障。

2.4.3社会相关机构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所在辖区的医院、居民委员会等多部门的沟通合作是健康宣教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技术智力支持。

3对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的分析及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多管齐下,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swot分析,提出下述建议,以更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职能。

3.1ST组合: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经济快捷便利,可及性好的优点,及时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帮助改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收。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社区居民了解疾病危险因素,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方式。社区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通咨询热线,利用飞信或微博等现代通讯工具健康贴士和公共卫生信息,以弥补因经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时开展宣教活动的缺陷。

3.2SO组合:抓住机会,发挥优势。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许多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经济高速增长、医学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等推动下,卫生服务需求发生变化。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贴近居民、方便快捷的优点,社区医生可以在为居民诊疗时讲解康复护理知识、发放健康知识宣传页、适时开展健康讲座和经常更换健康宣传栏信息等。

抓住机会,主要是在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和监督下,规范健康教育服务,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学习健康宣教知识与技巧,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努力得到居民的支持,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WO组合:利用机会,克服劣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岗位和行使职能。目前社区卫生机构依然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问题,卫生服务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有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借着政策优势,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卫生服务人员健康教育施教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政策的支持下,解决资金问题就要积极寻找并拓宽筹资渠道,争取专项资金的投入,寻求吸纳社会各界的资助。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朝气、高素质特点的团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和本市高校社团联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宣传,这不仅可以扩大宣教队伍增强宣传效果,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健康知识,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一举多赢。

3.4WT组合:缩减劣势,化解威胁。有效的健康教育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支撑,需要严格适宜的监督机制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考核体系,使卫生服务人员能够研习业务知识,将健康教育和自己日常诊疗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4总结

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医疗上,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纰漏。作为执行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健康管理,开展健康宣教服务。作为预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断化减劣势,规避威胁,这样才能更好的行使职能,最终达到和谐医患,人民满意。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1

[2]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53

[3]方开翼,林丹,邱培媛.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75-777

[4]姚晓明,李克宁.石家庄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4):370-371

[5]赵海萍,朱玲勤,康燕.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6):463-465

[6]周丽.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314

[7]姚丽,田飞,刘潇.北京市崇文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开展现状[J]. 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108-110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9篇

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人口不断地在一定区域流进流出的历史。而人口流动的方向总是保持着由劣到优的单向选择,即客观上存在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迁移规律。纵观世界人口流动的历史,不难发现人口流动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过程。这一顺向流动过程具有普遍性,是人口流动的必然规律。

从流出人口的情况看,普查中的临时流出的人口是以去往省外为主,即省外净流出为7.7万人,这也是人口向更发达地区流动的表现。而办理户籍流出的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人才外流的事实。由于流动人口多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而留守的又是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所以多数地区出现老龄化的统计结论是并不奇怪的。这种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区别,发达地区是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形成的,而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主要是人口的流动造成的,即所谓的“未富先老”现象。

二、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想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需要系统的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源,制订科学的战略对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吸引更多人才来哈尔滨就业目前,哈尔滨市的经济尚不发达,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因此,更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首先,应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产品、医疗、化工产业一直是哈尔滨的四个传统产业,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应开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增强传统行业在新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其次,应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开发使用,从而实现人才专业布局集中化,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到哈尔滨,建设哈尔滨。

2.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首先,要为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推动企业把投入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当作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延迟退休;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2802

近日,人社部在答复网友提问时曾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一表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仍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规定,整体存在退休年龄低、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大等问题,这已经与人口老龄化加重、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也与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不符。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退休人口的再就业率达到33%,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而养老金缺口的加大,使得延迟退休进一步提上日程。延迟退休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何时实施只是时间与方法的问题。

1国内外退休年龄现状比较

1.1国内退休年龄现状

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指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有效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其适用范围包括:党政机关、企业、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干部,机关群众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工人,试点城市的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农民工合同制工人和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就业人员等。

目前我国退休政策主要为:“男性满60周岁,女工人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公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1.2国外退休年龄现状

综观全球各发达国家的退休制度,在近几十年来都有所变更,尤其是在退休年龄方面,无一例外都有所调整。综合看来,目前退休年龄基本在60岁~67岁之间,大多为65岁。

由表1看出,欧洲主要国家退休年龄在60~65岁之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退休年龄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1.3国内外退休年龄比较

综合比较国内退休制度,不难发现我国退休制度明显存在退休年龄低,退休年龄的人群差异大以及提前退休严重的问题。

(1)退休年龄偏低。

我国的退休年龄度基本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退休制度,相应政策未能与现行人口结构,预期寿命,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协调,退休年龄偏低。

以人口老龄化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严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使我国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人口学定义:60岁人口占10%以上或65岁人口占7%以上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并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条件下,却仍然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规定,将对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以人口预期寿命而言,卫生部公布了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指出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同时,人口受教育年限逐年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人的受教育年限有了明显提升。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与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共同导致人口工作时间相对缩短,这不仅造成了更大的养老负担,也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本的浪费。

(2)退休年龄人群差异较大。

退休人群的性别差异。我国退休人群性别差异较大,女性职工普遍早于男性职工退休。其中男女工人的退休年龄相差10岁,男女干部的退休年龄相差5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首先男女在教育程度上差距日益缩小,其次女性人均寿命高于男性。因此逐步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距是符合社会进步的表现。

退休人群的身份差异。我国退休政策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还存在着退休年龄的身份差异。这突出表现在工人退休年龄低于干部。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目前从事技术性劳动而非体力劳动的工人比重提高。这仍旧与20世纪五十年代工厂环境限制下的退休年龄保持一致是不合理的。

2延迟退休的优势分析

2.1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由于历史遗留的巨大改制成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金缺口逐年加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4月7日于博鳌论坛指出“养老金确实有缺口”、“靠公共养老金养老根本是不行的”。解决这一难题,戴相龙给出了三个药方:延迟退休、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的力度、加大商业型养老基金规模。

有数据显示,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那么10年就能减缓基金缺口2000亿元。延迟退休年龄不仅能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同时能增加在职人员养老金的积累,对于平衡养老金来说可谓开源节流。

2.2应对人口结构转变

在应对人口结构转变方面,一方面在于减少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过重养老负担,另一方面在于解决由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带来的代际养老不公。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的赡养负担加重。在计划生育的国情下,大多家庭面临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赡养负担较重。其次由于预期寿命提高,一代人比上代人活的更久,这使得下代人要比上代人支付更多的养老金来供养上代人,造成了代际不公。而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减缓了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又与预期寿命相协调,实现了代际公平。

2.3促进人力资本充分利用

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教育投资收益方面。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由于目前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这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年限相对缩短,人力资本峰值出现的时间后移。在目前退休市场上,人力资本存量仍然较高,这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延迟退休年龄能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使劳动者充分发挥效能,减少退休市场的人力资本存量,促进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3延迟退休的劣势分析

3.1造成社会不公,民众反抗

延迟退休年龄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就工作性质来说,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由于身体劳累程度低,并且推迟退休后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较小,因此愿意延迟退休。而对于那些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体力劳动者来说,年纪越大体质越弱,延迟退休严重影响工作绩效,因此不愿延迟退休。其次就工作的稳定性来说,对于工作稳定的人,其工资稳定且高于退休金,职工愿意继续从事工作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对于工作不稳定的人来说,其工作收入不稳定,这些职工更愿意更早退休领取稳定的退休金。最后,对于不同人的偏好来说,事业型的人更愿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因此希望延迟退休;而希望获得更多闲暇的人则不愿将更多时间放在工作上,不希望延迟退休。

因此,延迟退休因人而异,是一项复杂的政策体系。如果简单的硬性规定,则会造成民众反抗。

3.2加大就业压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就业压力较大。随着大学毕业生持续增多,近年来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目前,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员为300万。延迟退休一年意味着300万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我国劳动力也不断增长,虽然经济增长会使就业岗位增加,但是我国的劳动力缺口早在2005年就增加到1.3亿人。由此看来,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延迟退休,会增加大量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困难。失业问题非常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现象。从这点上看,延迟退休需谨慎考虑。

4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与总结

延迟退休政策是人口生命周期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发展趋势。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要把握好时机与方法。其一,应该避开就业高峰。如前文所述,延迟退休会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在就业压力大的高峰时期不适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这只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二,延迟退休政策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体,不同职业应相应采取不同的延迟退休政策。增加延迟退休政策中的柔性与弹性,尽量满足多数人的意愿。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杨文华.弹性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吗[N].新京报,2012.

[3]退休年龄为何如此调动大众神经[J].新闻选刊,2012,(08):4748.

[4]吴佳莉.中国女性职工退休年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8):7071.

[5]靳军.退休年龄男女应当一样[J].四川劳动保障,2002,(21).

[6]高庆波,邓汉.关于提高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9(11):3237.

[7]丁红娟,史健勇.刍议延长我国退休年龄[J].理论与实践,2009:51.

[8]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4):37.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 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

⑧《河南统计年鉴2015》.

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06).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2篇

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即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人口老龄比例加重,速度加快的同时,养老保障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养老保障问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起。然而,由于其现实的发展模式存在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需要探索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基金积累的发展模式。2013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称,证监会支持企业年金入市。由此,“企业年金入市”使企业年金成为更加开放的市场,引起各企业和投资市场的高度重视,符合有关规定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参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同时,对进军企业年金制度也跃跃欲试。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模式分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言外之意,企业年金就是指企业工作人员除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自愿在企业依据现实发展状况及经营境况而自主建立的基金形式,其运行模式是在企业员工自愿缴纳部分费用的前提下,企业为其缴纳部分费用,两部分费用共同组成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规划,以使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后领取年度定额退休金的养老保险制度。国际上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包括DB(Defined Benefit)确定收益型和DC(Defined Contribution)确定缴费型模式、基金型企业年金、记账型企业年金、开放型企业年金计划等等。其中主流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是前两种。确定收益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员工在退休后能够领取的退休金额是确定的,但是其在工作期间缴纳的费用却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员工缴纳费用较低,风险由企业承担,即员工工作期间需要缴纳的费用主要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基金的运作境况而由企业完全缴纳或者员工缴纳少数费用,差额由企业弥补。但其劣势在于不设置个人账户,企业与员工缴纳的费用都不确定。确定缴费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的费用及比例是确定,但是其在退休后能够领取到的退休金额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设置个人账户,以方便个人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但其劣势在于风险由员工承担。综上可见,这两种主要的企业年金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寻求更好的方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分析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由分业经营过渡发展来的,是指由我国原来分业经营的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可以相互之间任意合作,或者与非金融业合作,实现各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它已晋升为全球经营市场发展的引领者,是未来的主导发展方向。我国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也将混业经营发展作为重点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其中全能银行模式是指将各种金融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都设置在银行内部[1]。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小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收益相对更加稳定,也有利于客户一站式的办理相关业务。其劣势在于银行内部的复杂程度增高,监督管理的难度系数增大,同时对其他金融行业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增加。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是某一金融机构通过获得股权的方式达到与其他金融行业合作的目的。其特点在于控股金融机构将其他金融行业兼并组成金融集团,但是其他金融行业在有限责任的范围内各负盈亏,而控股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控股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2]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整个金融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是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最小化,其劣势不甚明显,因此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所青睐。由上述表述可知,全能型银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劣势,而且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暂时无法驾驭这种模式。另外,发达国家在金融控股混业经营方面的诸多经验也为我国实行金融控股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国适合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

三、我国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互动发展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年金主要实行确定收益型和确定缴费型两种模式,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事实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诸如企业年金分布不均,覆盖面小、难以预期的替代率、企业年金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金融混业经营中的各项机构中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的分业监管,不免会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和多头监管的现象,造成投资市场混乱和监管效率低下的状态。由此需要利用金融混业经营将行政监管转变成业务监管、协同监管等来提高监管效率和投资收入。金融业混业经营方面也存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为了利于企业年金的健康稳序、保值增值的发展,笔者认为将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开拓新的渠道将投资理财和养老储备金相结合发展,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将企业年金置于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架构之下,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种不同的角色[3]混合于一体,共同管理实现二者互利共赢的互动发展模式是明智之举。企业年金注重盈利,因此提高它的盈利效率和能力是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也是其金融混业经营互动的重中之重。此种理念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一条龙服务”的模式。

企业年金发展与金融混业经营互动发展模式对于二者的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企业年金发展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值增值,在完全积累的基金制度模式下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与金融混业经营相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在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能够增加金融混业经营中的资本积累和资金供给,从而促进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另外,企业年金与金融混业经营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组合投资、分散风险、长期回报的特点,达到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3篇

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仍尚未统一,主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幸福感、满意度和主观生活水平;客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冯立天,1996);综合派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卜,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周兴城,20__)。

我们认为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于社会对个人的供给和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人的素质是人体自身的素质,不是人体之外的客观条件,人的素质既可影响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也是主观满意程度的基础,人的素质应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生活质量就是指人的素质和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满足程度。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身体健康状况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因为健康状况与长期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紧密相关,也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足程度的评价。所以,身体素质应作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了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作为客观生活条件指标;选择主观满意度作为主观满足程度指标;选择文化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作为人的素质指标,采用评分平均数的方法①对辽宁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指数基础数据来自于我们20__年对辽宁城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男性老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为70.2,明显高于女性老人。男性老人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女性,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男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11.4%,平均受教育年龄为8.3年;女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34.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年。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水平,男性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占83.6%,只有6.8%依靠子女提供;女性文化程度低,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仅占66.2%,依靠子女提供的却高达21.6%。男性文化程度高,不仅有离退休金保证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有比女性更多的再就业机会,问卷统计表明,男性老人再就业率为3.1%,女性仅为0.9%。结果,男性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600元以上的占53.1%,低于200元的占8.3%;女性在600元以上的仅占26.8%,低于200元的却占21.0%。

男性老人的身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88.4%,较差和有重病的占11.6%;女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75.3%,较差和有重病者24.7%。老年女性体弱多病,经济收入又偏低,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疾病长期困扰,生活质量自然会低于男性老人。

三、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仍以上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各项生活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表明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客观生活条件指数80岁以下的中低龄老人差别不大,80岁及80岁上高龄老人明显偏低,这又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指数和人均居住面积分指数均明显偏低有直接关系。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元的占28.4%,比其它年龄组高10.5~17.5个百分点;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1%,比其它年龄组低16.5—19.9个百分点。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而又与其主要经济来源有关,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其主要经济来源中离退休金占56.1%,比其它年龄组低19.0—24.6个百分点;子女提供占42.7%,比其它年龄组高28.3—36.2个百分点。离退休金是老年人最具有保障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却显著偏低,使一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同时,既或是能领取退休金的高龄老人,由于其退休早,领取的退休金很少,也难以依靠退休金使生活质量达到中低龄老人的水平。

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占58.0%,比其它高龄组高4.3—8.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的占9.1%,比其它年龄组高2.3~3.8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的高龄老人,经济收入也偏低,又多数得不到子女的关照,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主观满意度指数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同客观生活条件指数同年龄增长的关系基本相反,60—64岁和65—69岁低龄老人的指数值低于70—74岁和75—79岁中龄老人的指数值,而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指数值最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对生活标准的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年龄越大越易于满足生活现状,主观满意度也越高。这与其实际生活水平相矛盾,是对真实生活质量的扭曲,好在各年龄组指数值相差绝对值不大,对综合指数不会造成明显的负向影响。

人的素质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文化素质分指数由60-64岁年龄组的50.1下降到80岁及80岁以上年龄组的24.2,降幅51.7%。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文盲半文盲占10.2%,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80岁及80岁以上则高达47.7%;60—64岁平均受教育限为8.6年,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80及80岁以上降为4.3年。低龄老人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龄和高龄老人,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文化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才明显偏低。

身体素质分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表明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身体健康人数占41.0%,有重病的占3.4%,生活不能自理的占0.7%;80岁及8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人数仅占24.1%,有重病的人数却高达10.3%,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高达10.3%。如果把身体较差也视为未达健康长寿标准,那么低龄老人有13%不能实现健康长寿,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分别有20%和34%不能实现健康长寿。可见,城市老人随年龄增长,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四.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市老人随文化程度提高,综合指数明显上升,表明城市老人文化程度越高,生活质量也越高。客观生活条件指数、主观满意度指数和人的素质指数与综合指数完全一致,表明城市老人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与文化程度也呈正相关。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基本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客观生活条件。文化程度高,不仅较高的离退休金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而且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较多,容易获取更多的劳动收入。文化程度低,离退休前在非国有

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离退休后得不到离退休金的比例相对较大,既或能得到,数额也很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很少,很难继续获得劳动收入。对辽宁城市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文化程度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的9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占66.7%,低于200元者仅占4.2%;文盲半文盲主要经济来源的5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还有31.0%靠子女提供,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仅占10.6%,低于200元者却高达28.8%。

居住条件是老年人客观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主观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质量也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收入较高,也有更多机会获得优惠住房的条件,比低文化程度老人的住房条件明显优越。辽宁城市老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均居住面积10平米以下的占4.1%,50平米以上的占19.8%;文盲半文盲人均10平米以下的占26.3%,50平米以上的仅占0.4%。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容易产生幸福感,尤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那些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很高。对辽宁城市老人的调查表明,文盲半文盲对生活满意的人数占43.2%,不满意的占8.1%;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对生活满意的占57.3%,不满意的占2.1%。主观生活质量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提高。

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也较高,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保障;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精神状态也会较好,可以延缓衰老,缩短残寿期;文化素质较高,家庭易于和睦,丧偶率低,有利于保持健康长寿。对辽宁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表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界,具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为42.1%和21.1%,身体健康的别分占20.2%和29.0%;具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占12.2%、17。4%和7.4%,身体健康的均高于37.0%。可见,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五、几点启示1.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除具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达到小康水平以外,其余老年人生活质量均在小康水平以下,其中一部分老年人构成城市贫困群体、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能得到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应有回报。这也是当代人的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2.保障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离退休金,目前执行的政策是:在岗职工调整工资水平时,养老金调整水平不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按这一政策,老年人经济收入的绝对值与在岗职工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在岗职工还有其它一些灰色收入,与老年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只能更加悬殊。在国家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调整现行政策,尽量缩小差距,避免因代际贫富悬殊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看到,如不能恰当地调整,随着老年群体的逐渐膨大,很可能会出现一种积重难返的效应。

3。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负向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随高龄老人的逐渐谢世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尤其不断进入高龄阶段的老人的身体好坏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对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成人学习;SWOT分析;策略

作者简介:陈维华(1978-),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董显辉(1973-),男,江西玉山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专业2010级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专业化的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训研究”(编号:GKA103008)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康和平。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1-7518(2011)33-0047-03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被应用于管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学者海因茨・韦里克教授提出。SWOT分析法是一种考虑某一个体或组织内部、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地、综合地评价和分析,从而选择最优发展策略的方法。其中,S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自身具有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自身存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机遇或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威胁(Threats)。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成人的学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使他们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特长与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会,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一、成人学习的SWOT分析

(一)成人学习的优势

成人学习的优势,是指成人自身具备一些因素,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成人在学习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经验。成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已走完较长的一段路程,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感性的认识,并且承担着一定社会职责和扮演着多种角色,这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增加了社会阅历。大量成人教育实践证明,无论成人学习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或策略以及如何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都要以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和基础。已有经验是激发成人学习动机的诱因,因为成人对自己所熟悉和关心的事物更为关注,更希望弄清与它们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这样在学习中极易产生迁移。此外,已有经验不仅仅是成人自身学习的一笔宝贵资源,对于其他成人来说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启迪和借鉴。

2.学习目的明确。成人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的学习不同于普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往往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与他们的当前需要、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学习是为了立即应用,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追求学习的直接性和实效性倾向,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和需要做准备。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由于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利于调动成人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在成人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有关学习资源,参与教学,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

3.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成年期,个体首先产生的便是一种强烈要求摆脱他人控制的独立感。独立感的产生,意味着个体自我意识从依赖、他律向独立、自律的方向转化。成人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概念后,总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看待,当独立的人看待,希望得到尊重。成人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具体表现在学习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自身学习需要;学习目的和目标明确;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我导向实施学习;抵御外界不利学习因素等等,这些是成人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4.理解能力较强。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青年期和成年期则发展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凭借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成人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且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使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二)成人学习的劣势

所谓成人学习的劣势,是指成人自身存在着对其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成人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1.认识上的偏差。传统的消极文化观念往往认为成人已不适合学习,例如“人到中年天过午”,“三十不学艺”,因此教育与学习被限定在青少年儿童时期。美国的机能心理学大师詹姆斯曾指出:“人至25岁,纯粹的好奇心己衰退,神经的通道己固定,同化的能力已消失,学习新观念非常困难”。[1]鉴于此,在传统消极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加上视听觉能力衰退、体力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等生理方面出现的老化,以及机械记忆能力衰退、注意力下降等心理方面出现的变化,由此成人产生自己年龄大了,缺乏学习优势,不便于再继续学习的错误想法,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感知觉能力下降。加拿大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罗・基德经过大量研究,证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身体的各种器官乃至整个机体日趋老化,尽管这种老化是一缓慢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感知觉功能逐渐老化是普遍现象。成人的感知觉变化主要表现在视力和听力方面:就视力而言,力的衰退与年龄呈正相关,40-55岁最为严重,此后又呈现出持续衰退的现象;就听力而言,成人听力的衰退随年龄的增加而愈加显著,25岁以后对所有频率声音的听力都逐渐缓慢地衰退,男性超过32岁,女性超过37岁之后,几乎都有某种程度的损害。感知觉能力的下降不仅直接影响成人的学习,而且还会对成人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致使其出现消极的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感受。

3.记忆力下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功能老化,成人的记忆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表现在保持和提取记忆内容能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障碍。国内研究者许淑莲等人对成人逻辑故事的回忆、联想学习、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的研究证明:成人对故事的意义内容识记较好,情节内容识记较差;对人像的职业回忆较好,对人像的爱好和姓名的回忆较差;对有关联想的学习较好,对无关联想的学习较差[2]。这说明,成人的机械记忆减退幅度较大并且开始减退的年龄较早,意义记忆减退的幅度较小并且开始减退的年龄较晚。记忆力的下降,导致成人不能及时接收、整理和加工外界信息,长时记忆难以形成,而且容易遗忘,难以提取,致使成人以后不愿意再从事积极的记忆活动。

(三)成人学习的机会

所谓成人学习的机会,是指外在环境因素为成人学习提供有利的时机或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为成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鼓励在职人员学习与进修,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为成人的学习提供了一定制度保障。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兴起的远程教育,突破了过去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成人克服学习中突出的工学矛盾。

(四)成人学习所面临的威胁

所谓成人学习所面临的威胁,是指外部环境因素对成人学习的阻碍或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成人学习主要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威胁:一方面,工学矛盾突出。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指出:“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3]众所周知,成人承担着多种角色,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参加学习,会占去他们本已紧张的时间,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些单位非但不鼓励本单位职工接受继续教育,还制造出种种错误的政策和借口来阻碍他们参与学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单位的职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是影响成人学习的因素之一。成人所存在的工学矛盾的突出特点,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诺尔斯曾指出,当工作和学习发生矛盾时,成人通常会选择回到工作岗位,放弃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成人教学的普教化。目前,许多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存在着“普教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大有多多益善,追求“大而全”的倾向;教学内容以学科为导向,过于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实行填鸭式教学,忽略了成人的主体性;教学评价侧重于机械记忆能力的考查,忽略了理解能力的考查,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二、成人教育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如上所述,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既面临着一定的优势和机会,又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威胁,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应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审局度势,采取相应的策略,变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机会,使成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舆论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相对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社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成人教育要借助传统的和现代的新闻传播媒体,运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树立敬业勤奋、崇尚知识的良好风气,确立起终身学习观,营造“全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使成人的学习切实有效地进行。同时“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4]。成人教育要切合成人实际,通过宣传和说服教育,树立成人学习典范,使成人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学习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得以体现。为保障成人的学习权,一是加强终身学习的相关立法,使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过程中职责分明,并配备监督与评估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育休假制度,根据我国国情,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制度,规定成人每年的在职进修或脱产学习时间,以及相关的要求和保障措施,保障成人的学习权不受侵犯。三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实行“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共同分担的学费多元投入机制,为成人学习提供经费保障。此外,制订有关政策和措施,努力培育、推进社区和企业成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企业。这样,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消除影响成人学习的障碍因素,使他们集中精力地参与学习。

(三)引导成人自我分析,了解参与学习的优势与劣势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上所述,成人参与学习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又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成人如果只看到自身优势,制定的学习目标就有可能过高、过大,在学习中容易遇到挫折,以致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成人如果只看到自身劣势,就有可能自信心不足,畏惧学习,裹足不前。因此,引导成人正确地自我分析,了解参与学习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人教育工作者可开设专题讲座或结合具体学科教学,讲解有关成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使成人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使成人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从而有的放矢。了解了自我,成人在学习中才不会好高骛远,才能根据自己的主客观实际制订成功可能最大、效绩又最高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挫折感和焦虑感。

(四)教学切合成人实际,彰显成人特点

在成人教学中要努力克服“普教化”的倾向,切合成人实际,突出成人特点。一是学习的组织和实施要适应成人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变化。如增加学习环境的照明度,增加学习材料和教学设备的对比度;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成人交流和合作;适当放慢教学步骤,材料呈现的时间适当延长,提供学习内容避免过于复杂;既要运用黑板、图画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要运用文字、声音、音乐、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线索等,二是坚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彰显“少而精”、“实用性”特点,精选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式组合,强调教学内容在成人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价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成人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已有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成人的已有经验,融化成人的经验并向经验学习,使成人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转化已有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成人仍具有学习的能力[EB/OL].省略/archives/179.

[2]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161.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彝族聚居区;人口老龄化;因素分析;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56-09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规划项目(10YJA850044)、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杨胜利,男,重庆奉节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宇辉,男,贵州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本科学生。四川 成都610041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高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汇聚得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数的61%,其中,彝族和藏族人数最多。四川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万人,占总人数93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8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386%提高到431%,居全国第六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川滇交界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凉山州常住人口为4532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共增加4511万人,增长1106 %,年平均增长101%。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占比49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71%。

按国际标准划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见表1)。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四川这一人口大省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时至今日,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种类多,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此,如何缓解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寻找应对措施已迫在眉睫。

国内早有学者关注四川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但并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结合数据和模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多因素及其关联度,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的基础上,先着重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然后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各个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关联度,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及对策。

一、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并不完全同步,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政策作用下会显示出某些特征。同时,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①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②水平也不完全一致,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趋势和水平是不同的;同理,同一个民族地区内部的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水平也是不同的。四川凉山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包括多个少数民族种类。其发展历史及民族结构形成了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

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较全国整体趋势晚,现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初期。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数为2089万,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12%,属成年型社会结构。10年后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增长至3218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1%,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列。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凉山州从成年型社会发展到老龄化社会。

同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延时10年。早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四川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71%,到2000年止,此数据已经达到75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已经达到1095%,标志着四川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期相比,比当年全国老龄人口系数887%还高208个百分点,远超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因此,比较同期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低于全国,也远低于四川省的整体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还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初期。

(二)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但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较快

1.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低于全省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凉山州从2000年至2010年,老龄人口系数由512%上升至71%,上升了约3867%,年均递增为352%;而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在相同十年间,由756%升至1095,上升约4484%,年均递增408%;同凉山州人口相近的绵阳市,老龄人口系数十年间上升了约5533%,年均递增503%。数据表明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的增长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2.凉山州老少比③增长速度也远低于全省水平

凉山州的老少比增长速度落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2000年,四川省老少比为335%,到2010年末,该数据已经达到6456%,上升了约31%;而凉山州同期老少比由169%上升至2598%,只上升了9个百分点。

3.凉山州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都高于全省水平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凉山州老年人口绝对数从2000年的208923增至2010年的321815,十年净增长了112892人,增幅达5404%,年均递增491%;同期全省老龄人口总量只增加了4139%,作为四川五个人口最多的市(州)之一的凉山州,同其余四个城市(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相比,其老龄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最快。而凉山州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也很快,从2000年1236369上升到2010年的1238659,上升了2290人,且上升了约019%;同期相比,2000年至2010年,四川省少儿人口绝对数却在下降,从18600386降到13644450人,降幅达到2664%;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等个人口较多的四个城市,少儿人口绝对数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少。

可见,同全省和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州)相比,凉山州呈现出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而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率较快的特点。这样,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就明显滞后于整个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三)高出生率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中长期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因素。1956年,联合国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封闭人口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若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则会促进人口年轻化,从而舒缓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但若是老龄人口的死亡率下降,相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控制了总体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婴儿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指标较为宽松,所以,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与省内其他非民族区域的人口出生率有所差别。不过,凉山州从2000年到2007年出生率还是同大多数非民族地区一样保持平稳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加之户籍制度改革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有所提高。2008年“5·12”大地震让国家对灾区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凉山州婴儿出生率突增,这对凉山州人口年龄结构又是一次大调整:

1.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先减后增

从2000年至2009年,四川省人口出生率始终在下降,且下降趋势缓和,年均下降49%;而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则呈现出先减后增的现象,从2000年到2007年,婴儿出生率年均递减54%,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年婴儿出生率飙升至185%。新出生的婴儿为凉山州人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也缓和了原有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2.凉山州人口死亡率始终呈缓慢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7年,凉山州的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为39%,而同期四川省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仅为13%;到2008年止,凉山州人口死亡率为91%,这一年人口死亡率同2007年比上升了41%,超出前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比。

由于凉山州人口高出生率的影响,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省整体水平。

(四)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随后日本及北美洲等国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着正相关关系,即“先富后老”,这样给老龄人口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养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统计,发达国家当老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时,该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1000美元。而我国,在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时,全国人均GDP仅为780美元,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差很大,将我国老龄人口推向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

不过,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楷模,凉山州经济始终高速发展,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早在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元美元。凉山州一直紧紧围绕“跳起摸高、跨越发展”工作基调,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使其在2011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与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等六个市州并肩跃入“千亿俱乐部”,是个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特区”。

高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势必为凉山州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方法是优化经济资源在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中的配置,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制度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减负,建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就中长期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高度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惯性即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有着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也就是过去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下对如今人口发展趋势的表现)。就整个人口发展过程来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出生率的改变是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的生育环境发生改变,从而生育志愿也就降低了。日本学者大渊宽和森冈仁则将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细化到教育普及、公共健康、经济生活水平等指标。对于死亡率,医疗水平、社会养老保障、卫生环境等能够影响其大小,如:我国在1949年之前,因医疗环境恶劣,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考虑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借鉴了相关文献后,筛选了20个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如表 3)

本文综合选取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20个因素作为量化指标,构建数列,并应用灰色关联法求解各个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关联度大小排序,再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影响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综合因素。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凉山州统计年鉴》(2000-2010)、《四川省统计年鉴》(2000-2010)、《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2000-2010)、《凉山州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0-2010)。

如表5所示,各个因素的单独作用对凉山州人口老龄趋势都有所影响,而且影响的大小也各有高低。但是,人口老龄化是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各因素所提供的信息上的重叠以及综合作用,为了实现化繁为简,本文继续引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因素信息再次整理,力求能够科学地进行数据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减小由于信息重叠产生的误差,有的放矢地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应对措施。本文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表7所示。

三、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据前分析,凉山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适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这势必会给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过对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影响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第一成分较多的种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种类。基于此,我们在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方面有如下对策思考: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

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知,若只考虑单个因素作用,城市化率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六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几乎全是山地,这给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城市化发展,需要发展、完善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经济实力作后盾。目前凉山州的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城市发展现状,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制约。其次,居民消费支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很大。凉山州的人均GDP早在2006年就已经过了1000美元大关,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凉山州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西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县,而在部级贫困县名单,凉山州有11个县榜上有名,是四川省各市(州)中贫困县最多的地区,其中美姑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等的经济水平更是处于全省各县的末端。要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结合凉山州的特点,加大相应优势产业发展投入,通过产业和经济发展得好的地区带动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区),减少贫富两极分化,减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脱贫致富的力度,促进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

通过经济发展,来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失衡性,助推城市化发展,通过城市化发展带动教育、卫生、福利机构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统筹兼顾地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2%,因此,在缓解老龄化趋势事业上,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上,由前分析可归纳总结为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凉山州大多数县地处山区,教育条件相当恶劣,有些地区几乎没有正规的建筑充当教室,更别提现代化教育设备,有些村落里,师资配备仅为当地一两名初高中文化人员,一人承担大部分课程的讲授,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效果很差。文化水平不高,师资不足以及教学设备的匮乏,也导致了学生失学和教育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导致大批文盲和文化水平很低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低素质的、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又会严重制约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其次,这些山区缺乏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差,有些乡或村仅一个卫生防疫站,而且药物、卫生人员也不足,更无法应对突发重大病故。另外,其社会保障也严重缺失,缺少针对贫困户和鳏寡孤独老人的救助机构和救助措施,存在极端贫困的死角。所以,从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变化情况分析,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发展,在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救助贫困的帮扶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应提高这些因素种类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力度。

很显然,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可能改变或影响一个地区或区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建议通过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来应对凉山州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凉山州开始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势必会带来老龄人口数的增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呢?防范未然,未雨绸缪是凉山州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的选择。

按照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中分类: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社会福利院个数、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在社会养老保障中占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院是养老产业的组成部分,他们构成社会保障因素的主要成分,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保障,也会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尽管凉山州目前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率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压力日益增大。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结合凉山州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特点和现状,主动作为,尽早规划和发展养老产业,是凉山州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适宜的选择。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型的综合性产业,其业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还有娱乐、文化等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和发展养老产业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支持企业开发养老产业的系列产品,发展养老产业。同时,还可以深挖孝道文化、彝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精神文化层面来丰富养老产业的发展,让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注释:

①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 我国所有民族地区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达到老龄化水平,既包含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包含该地区汉族人口。

②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达到老龄化水平。

③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是: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参考文献:

[1]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折与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4):93-97.

[2]邱丽玲.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86-87.

[3]朱霄雪,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税务与财经,2010(6):29-3.

[4]刘向红,李红英.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138-140.

[5]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