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

创新教育的理解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书,还真是收获不小,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有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明目、清神,多少改变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想会大受其益吧。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重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和束缚。21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创新、教学需创新,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了,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能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也是教师各种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能力,创新型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创新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创新,人的生命就会毫无意义,只有创新,学校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成熟的家园。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工创新教育;误区;创造性

收稿日期:2006―12― 30

作者简介:韦国庆(198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西大学成人教 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工教育研究。

董华(1947―),男,汉族,山西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 育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到来的形势下,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关键 因素,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20世纪100家最 大的跨国公司如今只剩下一半,变的强大的不到1/3,原因就是被淘汰的企业缺乏创新。

人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是生产力当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型的人 才,提高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才能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顺利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依靠科技发展企业之路,促进企业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国 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做出贡献的创 新型的职工,企业职工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创新”是少数人的创新

“创新”是专门研究人员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事,普通职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 创新”,认为企业职工创新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专业研究人员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将职工劳动 者排斥在外。同志指出,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精神 ,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原则。常修泽等在其《现代企业创新论》一书中辟专门一章“企业 创新主体分析”(第十五章),探讨创新主体的问题。他们认为,从现实看,创新活动是企 业家、内企业家和劳动者的协作行为,创新主题是多元的复数。企业家是指具有创新观念、 创新思维技能与方法,并能不断取得创新业绩的经理人员,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企业家是 指企业内掌握有创新性思维技能与方法,自力更生、锐意进取,并能经常取得创新业绩的创 新者,多为技术与产品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革新小能手等,他们是企业创新的骨干; 广大劳动职工往往是企业创新建议的最早提出者,创新战略方案的操作者,信息反馈与方案 改进的积极支持者,他们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其中技术工人作用尤为突出。技术工人的创新 意识、创新素质与能力,将最终决定技术创新的成败。技术工人掌握运用高超的制造技术和 制造设备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高效、优质、低耗地生产出合格的创新产品。该观点对于企 业创新的主体认识不足,缩小了创新队伍,压抑了广大职工的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林崇德通过研究指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及其素质的发 展,仅仅只是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有大有小而已。创造性大的 人可以进行大的创造,创造性小的人可以进行小的创造。只要是科学合理的创造,并且在实 际生产中得到落实,都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许多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经过创造工程 培训的人员,其创造能力比没有参加过创造工程培训的人员高出3至9倍。

就企业职工创新教育本身来说,具有全员性的特点。日本企业通过普遍开展的创造发明设想 运动,对于促进企业乃至全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并产生巨大的创新起了关键的作用。索尼、 松下等大公司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对发明创造运动的大力奖掖,如索尼公司早在1976年就支 付了41亿日元创新建议奖,仅制造部就获得了160亿日元的创新收益。因此,企业必须重视 职工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员工,上至总裁经理,下至工人职工,都要进行、接受创新教 育。企业职工创新教育,既是经济的驱动,更是人性的呼唤;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落 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职工全面发展,实现企业职工对更高水平的企望和追求 ,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创新”是创造性的创新

认为只有首创性创新才是“创新”,忽视再创性创新。创新根据其新颖程度,可以分为首创 性创新和再创性创新,又称为原发性创新和模仿性创新。首创性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创新, 再创性创新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整合和再次发现。首创固然重要,它是企业拥有和增强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实现首创 性创新也是一个过程,是从再创性创新向首创性创新发展的过程,还必须对施行首创要求有 相应条件和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阶段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队伍, 创新基础薄弱,首创性创新能力总体较低,并且大中型企业中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占企业总数 的比例一直在下降,1990年这个比例是541%,到2002年就下降到252%,80%的技术还要靠 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到5%。在日本企业界就明确提出“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新新技 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战略发展方针,使日本的技术发明创新,尤其是改进型 的发明创新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势头,同时带动了首创性创新,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劲动 力。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力争首 创性创新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再创性创新,大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宝 钢集团常务副总裁徐乐江指出,宝钢的发展得益于创新,宝钢从一期的80%引进,到现在三 期的80%国产化,企业创新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的取得就是在从再创性创新向首 创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创新”是高价值的创新

创新就其价值来说,可以分为高价值创新和低价值创新。高价值创新主要是能够为企业带来 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和革新,而低价值创新主要是小的技术革新、小 技术发明以及小技术改造等。高价值创新和低价值创新的划分是相对的,同时二者又是可以 相互转化的。部分企业认为“创新”就是高价值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 影响的创新,一味追求“高、精、尖”,忽视低价值的创新,不重视小的技术革新、小技术 发明以及小技术改造等等。高价值的创新,从理论上讲能较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但现实生 产活动中,高价值的创新需要高价值的投入,一般研发周期较长,短期内不能得到市场的回 报,风险比较大,对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同时高价值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求也比 较高,如果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落实的不好,很可能会削弱其价值,甚至变的没有价值,最 终妨碍企业的发展。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在考察我国企业后认为,一 些企业购买大量昂贵的先进设备,但缺乏足够的技工。昂贵的先进设备是引进的高价值的创 新成果,但企业缺乏足够的技工――没有高价值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成为废 品 。而低价值的创新,多数不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承担较大的风险,可以较快地获得市场的 回报。另外如果得到科学的提升和有效地推广运用,完全可以变成高价值的创新,给企业带 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四、“创新”等同于技术创新

创新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奥地利 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创新理解为:创造一种新产品,采用一 种新方法或新工艺,开辟一个新市场,取得新的原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以及实现一种新的 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集团。现在一般认为企业的创新包含: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品牌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等。技术创新在企 业创新当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创新。观 念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先导,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基本动力,组织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环境保证,流程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润 滑剂,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石。以上诸创新环节缺一不可,完整的构成了企业创新的体 系。仅就技术创新而言,也必须要求与之相关环节的创新,要求观念、制度、管理创新等方 面。因此在职工创新教育中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以有所偏废。

总之,企业职工创新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既要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也 要面向广大职工劳动者。在企业职工创新教育内容方面,既要包括首创性创新方面,也要包 括再创性创新方面;既要包括高价值的创新方面,也要包括低价值的创新方面;既要包括技 术创新方面,也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 品牌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等等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为企业培养具有创 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创新型职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企 业向具有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意识、氛围和行为的特点的学习型企业转变,让 企业充满活力,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21026-43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方案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整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基础上的改进和创造。从2006级学生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实施了新课程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表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梳理,从理念、功能和机制等向度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创新的立足点和价值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是用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一个创新、和谐的现代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必然和时代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和彻底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力,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从理论上看,人本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让人的精神生命自由健康成长,从而在完善人的智力的同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过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硬性灌输某种文化信息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信念和信仰,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要求,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论认为,人的自由及其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促进人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与人的沟通与协调过程;就其指向而言,是对“人”的思想与各种力量在整合的基础上,达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其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改革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唤醒、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并转化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相统一。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当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它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按照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调整为4门课程,但其覆盖内容更加广泛,全面涵盖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多个方面,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树立理想信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做人的真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育人功效。

首先,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新课程方案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创新和丰富先进文化教育内容。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涉及诸如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时还有明显欠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前提下,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密切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充分体现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其次,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良好行为、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教育内容,掌握正确的方法,将其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和功能挖掘、发挥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定能够在人文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程群、专题讲座等形式,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策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机制

教育策略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贯彻教育基本理念的根本保证。在新课程方案指导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策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上,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首先,实现板块式教学向整体性教学转变。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缺乏学科支撑,带有明显的板块拼图特点。新方案的四门课及其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每门课都增强了课程的整体性。整合后的新课程,除了“中国近现代史”,其余的三门课都是至少两门以上的课程组合。因此,不要把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应该根据整体性教学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师资安排等环节的重构和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接轨和整合。其次,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转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不仅是教育者单方面施教行为的结果,更是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地实现自我教育的结果。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养成,使学生以积极姿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变宣讲式教学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如果加之教师较强的语言感染力、情感冲击力,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之相配合,就可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最佳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二)采用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在新课程方案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却显得过于陈旧和落后,与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合拍。一些过于标准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特别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试应该体现多样性和全面性的要求,采取多角度、多形式的考试方式,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考试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衡量,考核重点在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较为客观和公平的评价,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宗旨的重要手段。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解剖学 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9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人体解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开展解剖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阵地[1]。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新模式。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2.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开放自由的心态;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开放性、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和标准答案。

3.过程性原则。重视实践及探索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精心设计,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的。

三、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树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新理念

1.1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全面开放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2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输出者变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

1.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高等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3]。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修订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编写护理专业特色教材,突出其专业特色,将其与临床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相区别,改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内容偏多、偏深的现象。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解剖学教学。如情境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典型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PBL教学法:教师首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相关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4]。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PBL学习小组等,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4.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基础课教师应常态化进入临床护理第一线见习,了解临床工作中应用到的基础知识,熟悉临床操作技术,以便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完善教学设计。解剖学作为形态学,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编写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指导,制订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学实验基地,设计制作护理专业教学特色的解剖学标本,如导尿术插管标本、肌肉注射标本等,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临床护理操作有所了解,初步建立临床操作安全意识。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

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应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其具有多元性、整体性、过程性、发展性、学生中心性、全面性等特点,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综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应以课堂教学为最初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最基本的途径,以课堂教学为最终的落脚点,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将创新教育的实施落在实处,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医学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娟.创新型课堂教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1-7.

[2]黄松林,岳青. 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创新教育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33(3):88-89.

[3]舒扬,吴勇.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00,(2):56-58.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1. 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2. 创新智力化潜能

创新智力化潜能是管理人才从事管理创新活动的智力潜能,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创造力、精密的判断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应变力等潜在智能要素。作为其核心的创新思维潜能是以新颖独到的观察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是旨在通过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惯性,将管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上升到理性管理探索之上,继而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才敢于突破原有管理框架、反向思考问题,致力于开拓性探索管理活动新规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升管理效果的新成就。

3. 创新实践性潜能

创新实践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计划、组织、实施的潜在能力,是管理人才综合运用创新意识性潜能与创新智力化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的应用性潜在能力,主要包括潜在的管理创新判断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计划组织能力、管理创新协调监控能力等。该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管理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包括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创新信念以及创新勇气等要素,是管理人才现实管理创新的保障条件。因此,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取决于管理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性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三个关键素养的提升。

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区别

由于教育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精神,甚至于还会压制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我国管理人才培养都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等。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培养过于注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授性培养模式; 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强调引进课堂讨论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教学效果考核环节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机械的知识识记考察上,缺少对于管理人才的独立思考潜能、创造思维潜能和创新分析潜能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式、原则与方法等的比较研究中加以解决。

1.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中,虽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的培养,但对三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致的: 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与管理创新体验,通常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因而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相反,由于普通教育对象大都是尚未走向管理岗位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管理创新的实践体验与意识训练,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对优越的管理创新智能优势,因此,对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

2.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成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开放教学的原则,注重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反,由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主体平等性与系统情境性原则,注重在情景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3.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同。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注重拓宽管理人才的创新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有效排除抑制管理人才创新的各种消极影响,排除思想懒惰、迷信传统、盲从经验、满足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习惯,克服不知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和不能创新的各种约束,养成敢破敢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独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普教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倡导管理人才的创新勇气、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当然也需要一定勇气。这要求学校、教师对管理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激发普通教育管理人才不畏艰险的创新意志,不断地寻求管理问题的新突破。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必须针对现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三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与教学情境条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 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目的,可由学生参与选择,不受教材与教参限制,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意愿、行为倾向,教学评价标准不过分依据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2) 教学主体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学习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平等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培养单位积极构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机制,强化师生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效推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1. 注重在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培养和提高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能力通常随着问题解决的验证假设( 半开放式探究) 、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因此,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根据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创设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管理情境。根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管理教学问题,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营造不同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的属性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配套措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加工与推理过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6篇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思考 创新

前言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是扩招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的创新,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工作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教师素质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应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锻炼出实际的能力。

二、课堂案例教学创新

我们教师就是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案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模拟再现一种仿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岗位任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统一答案,而是重在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例子教学、例证教学不同。例子教学和例证教学是以消化理论为目的,例子和例证仅仅是为说明或证明理论的正确的;案例教学则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是在必要的理论提示的基础上,把形成实际能力作为目的,理论在教学中只是一种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这样,理论的工具性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性就摆正了各自的位置。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案例教学也在社会上要求改进教育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采用。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医学文献检索课为例,首先要给学生确立这是一门实用学科的思想,学生先明白了这门课是实实在在要用到的技能,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然后在课堂上辅以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透彻重要的概念,比如“主题标引”这个概念就必须佐以实例讲清楚“主题词”、“副主题词”的用法以及标引原则和格式;其后还要加以讨论,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逐渐清晰各个概念或检索方法;最后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检索工具找到指定命题的文献。

三、以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努力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除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986年美国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促进委员会(CAS)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职业信息和学习范围,扮演好候选人角色,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机会”。受其启发,我国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进行人才市场预测,提供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毕后不能只是就业岗位的拥有者,也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国外很多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课程。在这方面,我国高还比较欠缺,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结语

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并结合考评体系和授课方式的创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高雅平.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4)

[3]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3)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事实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如何在原有的医学“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创新教育?如何超越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接受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 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创新教育并不是要屏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发展而来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更新、运用自身魅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固然是教学的根本,但还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注重创新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完成看书—听课—思考—更新—创新—实践—记忆的转变。

归根到底,教师的创新在于如何教学: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打开医学殿堂之门,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的创新还在于解惑:为学生制造问题,再回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发散思维,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二、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理论理解不够全面

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理论不了解,不清楚。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医学领域的新知识、做出新的科研成果,完成新的科学试验,而这些都是学生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而教师做为教育的实践者只能听听而已,把创新教育的口号挂在嘴边,却不用之,行之,不能贯彻。

2、 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困难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授”。教师鉴于医学知识难懂,难理解,内容多,授课时间手这些特点,往往把课本的知识深入浅出、化整为零、总结概括后传授给学生。上课满堂灌,下课使劲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在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要求学生总结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时,学生总是说:老师,你给我们正确答案吧。学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培养中,学习他人的,总结过的,推理过的,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我们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也是我国教育的危机。

4、 医学教育评价制度单一

医学教育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闭卷考试,考核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二是通过作业、技能操作、平时课堂提问给出平时成绩。第一种占主导地位,第二种起辅助作用。考核评价方法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单一的评价制度制约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同时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解决的方法

1、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创新教育培养中、教与学授课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

(1)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好的教师首先自己要“会”、“懂”。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学专业知识、专业诊查手段、实践操作技能、相关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医德修养都是必须要具备的。

(2) 要具备“爱”和“责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围绕爱而产生责任,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与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医学教育中更加如此。

(3) 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本身就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之一,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接受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二是从教师权威性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三是改变师生关系注重师生平等。

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平等、和谐,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民主的课堂新文化

(1)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网

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来完成认识—理解—记忆—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能总结的、能分辨的、能诊断的全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不只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总结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和创新的方法。

(2)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突出民主化教学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强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堂比做一个舞台,那么教师就是导演、是主持人,而学生是表演者。如教师可以通过叙述患者的感觉、体验开始,引导学生向解剖、生理病理、疾病产生机制等方面思考、讨论,从而完成疾病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3、 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局面,避免“满堂灌”的倾向,正确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答疑。注意运用问题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改革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eaching

Dong Degui Sun Haixia Dong Wei

【Abstract】In order to follow the demand of the modern medicine and think about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sanit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 and reform class teaching. Education is the main base for innovating, spreading and applying knowledge and also is the cradle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talents. Because student’ quality comes lower and lower in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sks our teachers to have to innovate education so as to adopt the modern education, to make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 as possible as they can. In addition, teachers’ method of teaching should be suitable for students but students can not be made to fit teachers’ method of teaching.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卫生职业教育要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改革。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越来越低,要求我们老师不得不创新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点知识,教师的教法要适应学生,而不能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法。我就物理教学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物理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1.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物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物理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物理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物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营造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物理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3.开展创新教育:物理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3.1 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物理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物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工作岗位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物理方面的医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物理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物理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物理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超声诊断和气体栓塞等方面的教学,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物理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物理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3.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物理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物理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在解决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加强物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物理能力是表现在掌握物理知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物理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强理解医学实践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自学医学仪器的使用、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物理规律、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创新;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08-05

收稿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刘黎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6)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教育哲学。

一、教育创新的意义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它意味着新制度、新体系或新的教育模式的推行,意味着新观念或新理论的采用。教育创新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创新,惟有教育创新才能带来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

人是未完成的、非确定性和创造性的存在,是不断趋向“完成”,并在趋向的过程中显示出自我的生成和自我的创造,敞开可能性的大门的。人因此是一个趋向可能性的存在,永远在“生成”的途中,永远保持着开放的、期待的、希望的状态,这决定了人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含的潜在的、可能的发展倾向,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教育创新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开启学生生命潜能的最好方式,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理性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质疑批判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右脑的开发,着眼于灵魂的“唤醒”。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另一位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也持相似的观点: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两位教育家的话语正好表达了教育创新活动的理论旨趣。作为本真教育的最高追求,教育创新更能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充分生成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学生在教育创新活动中,收获的不只是认知方面的增长,还有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以及精神的陶冶、生命潜能的开发。

教育创新不仅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自身。因为教育创新活动是一种生命唤醒另一种生命,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活动,体现了师生的经验共享、视界融合。这一过程内在地蕴涵着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

(二)追寻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价值性的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了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1]人最终关切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人也就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而教师和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彰显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活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2],它能引导师生认识和丰富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唯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师生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被动的工具化的存在状态,激发师生内在发展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解放,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使师生的生命走向卓越和完满。唯有教育创新,才能使师生的生命自由地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从德性生命发展的层面看,教育创新的过程是师生创造幸福人生、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师生的德性生命不断展开、丰富、提升、充盈、丰满、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获得完整、和谐、自主、圆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彰显教师生命的本性,超越“习惯化”的生存状态

教师的生命有其独特性,是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生命存活。创造是教师生命的本性和本真生存状态之所在。“生命的基本特点就是创造性。……因为生命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它是不断喷涌的源泉,是始终产生新形态的力量所在。”[3]教师的创新性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教师对具有未定性、差异性、发展性特点学生的因材施教,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处理,对动态的、复杂的、生成的教育情境的把握,对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以及自身的教育观念、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获得,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创造性教学和研究,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变其自身“习惯化”的生存状态,即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习惯于现代教育制度的统一规范、习惯于教条化的“教”教材、习惯于刻板化的教学过程、习惯于倦怠生存。要达到教师教育生活的“去习惯化”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对自己、对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周遭的教育世界保持一种敏锐的态度和反思的习惯,主动寻求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诉求。“创造性的生存必然打破经验主义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生活模式,在看似平凡但却充满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中,创造创新的条件,把握创新的时机,在流动的、不断生成的教学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超越习惯化生存,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存在。

(四)唤醒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忽视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缺乏关注,这是教师难以自主发展的原因之一。当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要求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包括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批判、创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师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由此看来,创新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应有之义。由于创新的要义在于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超越常规,因此,创新性教学能使教师质疑、批判地思考问题,形成自主成长的意识和动机,从而获得自主发展。教师成为教师,更多的是靠自我建构、自我创造、自主发展,而非被别人所造。只有当教师主动参与、能动创造,投身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中,他们才会摆脱“习惯化”生存状态,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走向成功,走向自由

(五)彰显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

首先,教育创新能使教师获得快乐和尊严。人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活得幸福,一定要有创造。教师是教育事业和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的工作极富创造性。他的智慧、人格、能力不断地受到来自教材、学生、课堂、教育事件等各方面的挑战,这给他的学习、生活、思考、探索、创造带来不竭的动力,他因发现、创造、成功而体验到幸福。这种幸福既来自于工作的挑战,也来自于对自己创造性成果的欣赏。由此,教师找到了职业的外在社会价值与内在生命价值相统一的尊严与欢乐。

其次,教育创新能让教师获得“高峰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幸福。教育创新活动是充满独特智慧、富有创造和诗意的活动,能使教师获得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5]。这种体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体验到,只有创新型教师才会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时的人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更强有力,更优美,处于最佳状态和创造中心。因此,高峰体验能够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和自由意志。解放一个人的创造力、自发性、表现力和特质”[6]。对于教师而言,高峰体验不仅能激活教师的创造潜能,而且能使教师沉浸于教育创新活动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充分领悟生命的意义;它既是教师自我实现的确证,又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彰显。由此可见,处在“高峰体验”中的教师是创造者,也是自我实现者;他们是快乐的人,也是幸福的人。总之,教育创新,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必经之途,必由之路。

二、实现教育创新的可能路径

(一)问题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对周遭的教育世界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抱有一种怀疑的、思索的、想弄清楚的积极态度。问题意识对教师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始于教学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乃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突出教师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讲解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强调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师生只要分数,死扣书本;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观念依旧、方法依旧、教育价值失落依旧,等等。由此可见,“教学未必神圣,和人和社会一样,教学也‘患病’,教学疾病侵蚀着教学机体,危及着教学的发展和完善”[7],这些问题和疾病客观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创新,它们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意识到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离开了问题意识,教学创新就是空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创新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更明确地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育研究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发现是教师教育研究创新的关键。因为任何教育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有可能引起教师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没有真正的教育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思考的展开仰仗着教育问题的发现。一旦理论推理遇到阻碍,理论猜测与现实出现了矛盾,问题就产生了。而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当然,教师关注的问题越是重大,思索、解决问题时所蕴含的创新度也就越大。质言之,问题意识乃是开启学问大门,促进教师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蕴含着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二)自我反思是教育创新的途径

按照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理解,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正因为思考,教师的内在潜能得到激发,这样经验才会升华为理论,教育生活才充满激情,这样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才会不断拓展。只要你善于自我反思,你就会能批判地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它背后的教育观念,发现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深入地“理解”自己、自己的专业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领悟其中的“意义”,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所谓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和教育行为等进行思考、审视、批判以及自我调控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自我反思对于教育创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自我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着其教育行为的实施。[8]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创新依赖于反思。教师已有教育观念中难免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如偏见、不良的习惯、落后的观念等。反思有助于剔除这些不合理的成分,提升个人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和适宜性。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之处,获得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价值感,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教育观念创新的动力,激活个人教育观念的“生长点”,不断趋向创新。

2.自我反思使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生成成为可能

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景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灵活处理教学实践中的意外情况,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或缺的智慧。由于它具有情景性、生成性、独特性等特点,教师很难从书本上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教育生活、追问和澄明教育问题、获得深邃的洞察力、不断地逼近教育真理等方式获得它。经过反思的洗礼,教师的经验将更加丰富和开放,能有力地支撑教师的专业生活,从容地应对不同的教育情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更重要的是,教师依靠这些经验生成火花,产生顿悟,不断地给实践智慧增添“源头活水”,从而生成更好更多的实践智慧。

3.自我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可持续的自主的发展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的可持续和自主成长,就应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效果。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发现自身教育信念、教师实践与行为的不合理性,独立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真正获得专业自主,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反思,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能不断地提升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激情,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潜能,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三)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维度

教育研究是提出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教育创新离不开教育研究,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实践智慧的生成,抑或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与教育研究息息相关。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其教育生活及专业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教育研究造就创新型学生

学生是发展着的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价值观;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和精神需求。这要求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而应当把他们当儿童看,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充分地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的发展价值和特点,实现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9]唯有教育研究,才能教育创新,造就创造性人才。

2.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第一线的教师不参与教育研究,认为那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事情,自己只是教育理论的“使用者”。而教育理论研究者由于脱离现实的背景,研究出来的东西难以指导教学实践,外在于、边缘于教师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他们懂得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通过教育研究,获得个人教育观念和实践智慧,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教师把自己的困惑、难题作为课题时,教师的思考与实践就进入了科研状态,即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带着问题读书,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根据教育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加以实践,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只有扎根于实践的理论研究,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3.教育研究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显著特点。由于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情景性、动态性、生成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而教师研究与专家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专家的研究是以解决理论问题为旨趣,其目的是解决学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该学术领域的学术发展。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来源于教学并服务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趣,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最终服务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研究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微观,比较具体,他们主要是从实践的困难、困惑、经验中发现研究问题,从阅读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从与同行的讨论交流中发现研究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研究问题……只有指向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教师研究,才拥有生命活力和实践意义;只有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研究教师身边的问题,才能让教育研究真实、朴实和有效。正是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理论与实践才真正融合起来,教学中的问题才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4.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首先,教育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因为他们通过对中小学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知识和实践智慧,这对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其次,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因为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而且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再次,教育研究能使教师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专业价值感。因为教育研究能使教师获得对自己、学生、教学、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建构,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丰富、更新研究者原有认知图景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个人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获得更高成就感和价值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富创造性,充盈着美的意蕴,能使教师感受到过程之美,享受创造和超越带来的尊严和欢乐,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使教师由“青涩”走向“成熟”,由“经验型”“技术型”走向“研究型”和“学者型”。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3.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3][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4]谌安荣.从自在自发到自由自觉——我国教师生存方式的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

[6]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48.

[7]石鸥.我们如何面对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6).

[8]易凌云.教师个人教育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

[9]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5.

Significance and Avenue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LIU Li-m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China)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1篇

1.数学教师方面的创新教育认识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明白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能主动配合学校并在创新教学原则下对中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突破、勇敢创新。其次,数学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能理解创新教育理念,熟悉创新教育方式,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能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2.学生方面的创新教育认知

学生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属于主要的被教育对象,但在新教育理念中却被要求处于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必须学会主动。主动去改变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主动配合教师的创新教育工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策略

创新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充分的实践。从最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一个和谐、稳定、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创造这样一个教学环境的前提便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两大主要力量,教师应该更新个人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地位,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如与学生谈心,交流意见;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安排学习训练,习题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道具等。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开放自由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教师开放中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爱护和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一味打压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讲的是对是错、全与不全,都不要紧,教师先表扬鼓励,之后再引导纠错。

3.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同样如此。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策划。首先,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学方式是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最后,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具有教学启发意义,能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动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既然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比如,从学生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理解课本内容;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自己动口询问问题、发表个人意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

5.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创新思维

个性是专属于学生个人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对数学教学内容、课堂问题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这并非有意破坏课堂气氛,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懂得创新教育的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策略有:首先,在行为和语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解题方式比较新颖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夸奖学生:“你真棒!”“这样很好!”等。其次,既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不同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6.充分鼓励学生提问,教学生学会质疑

敢于提问和质疑数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两项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和问题不能采取不耐烦、蛮横的态度,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学生正面的解释。首先,从行动上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给学生建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正确解答,使学生找到继续开展探索性思维的目标。

三、小结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把握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两者的互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增效,共同推动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之“向”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方向,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1]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调创新创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中,为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创新创业主体的“理性人”特征,容易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零和博弈的思维下,创新创业者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获取超额利润,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威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协调创新创业主体与国家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其在“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团结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破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博弈困境。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道德的支撑和法律的约束。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其传递正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创新创业活动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创业活动的预见性、实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在校生的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热衷于争夺各种奖项奖金,导致创业新创业教育偏离其原有宗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促使高校和个人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其他内容,进而消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

4.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其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创造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生成式教育”,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根据实践需要而变化发展的。[2]创新创业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充分把握时代特征、解决国家社会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特征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一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载体。

2.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教育理念。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个人品质,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价值导向。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是重要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体现。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现代礼仪课程,以提升创新创业者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得以满足。

3.创新创业教育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利益关切。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现实的物质世界将会沦为空谈。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3](P74-75)以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利益关切,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就业困境,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就业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利益关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深化。

4.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拓展与延伸。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为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坚持上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致力于塑造人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存在的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授。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付诸实践,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职业规划、市场分析、法律法规等内容,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拓展。再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库”更为丰富。除课堂灌输法、宣传激励法、榜样示范法之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强调案例分析和互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课堂带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空间得到延伸。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通过协同构建教学体系、践行知行合一、营造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三项功能,以“德”为核心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增效。

1.协同构建教学体系,增课程育人之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组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协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先进性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协同强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素质在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中作用的认知。通过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例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必修与选修、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群。针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学科资源,开设启迪课程包,包括认知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启发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的创新创业哲学,培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的创新创业道德,塑造坚韧不拔、自信乐观、沉着冷静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根据课程启迪包的反馈,结合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求,再继续开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育人的功能。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3篇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搜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组织能力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团队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发、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者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效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综合素质包括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自立自强、敢冲敢闯、豁达开朗、意志坚强、坚定执著、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百折不挠等。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

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时间还不长,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认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得到保证。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停滞不前。此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混为一谈,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种类少,多是理论方面的阐述,缺少可模仿的创业成功案例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提示,缺少对创业失败案例的剖析,没有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学科教育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的开展缺乏有机联系,使学生失去专业优势的有力依靠。教学方法上,基本都是理论传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指导。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专业课教师和就业工作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在给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时,只重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观念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调动他们的潜能。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匮乏,缺乏实践环节

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对创业报告、创业大赛的指导,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缺乏,实训设备相对不足,缺乏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物质和实践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创业教育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择业就业观,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现状,以及相关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自信心,启发学生的创业需要,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产生创业的愿望,并将想法升华为动机和动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掌握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二)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所需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除了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可以将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既提供宏观的法律法规知识、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等,还要传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模块化课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对创业的渴求。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以及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经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增加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打造一支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能够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3]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 迎接21 世纪挑战,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 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 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 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研究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 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应试” 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研究方法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2.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2.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2.6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 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3.结果与分析

3.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 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 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加深理解, 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3.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在体育课中, 如何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培养合乎于21 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具备强健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才。

创新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现代体育课 主流

1.研究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 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应试” 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研究方法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2.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wwW.lw881.com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2.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2.6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 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3.结果与分析

3.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 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 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加深理解, 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3.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

之间, 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在体育课中, 如何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培养合乎于21 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具备强健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