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以高校为主体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是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高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我省高校在积极培育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首先要立足河南,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高地的优势,整合学科、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联合各方面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然后,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我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部级协同创新计划是在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会议上提出来的,是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并行提出的,并把“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我省的协同创新计划也是在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具体颁布实施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协同创新计划,通过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近十年,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整体战略,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实现科技强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之一就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旨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这都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而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中心,研发标志性成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近年,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都在持续增加,生均经费拨款也在增加,而高校对社会的实质性贡献还不是很明显,高校的科技成果多半还停留在纸上,停留在论文和专利证书上,很多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正如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讲的,科技与经济还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实施协同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经营公司、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使科技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起到对产业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河南有丰富的中华“根文化”资源和华夏文明资源,有开封、洛阳、安阳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有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等大量佛教文化场所,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高校为主体、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产业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发掘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中原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振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有积极意义。

准确把握实施协同创新的几个关键环节

各类协同创新体的建设过程都涉及前期培育、专家评审和计划实施3个关键环节,要在充分进行前期培育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并由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专家评审,最后择优实施。

前期培育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校市(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合作,这为探索以高校为主体,开展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以及与地方政府、行业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有明显的不同,要体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标准,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优势,会聚社会多方资源。因此,前期培育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结合高校自身队伍、学科、科研能力等优势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二是根据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选择切合实际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计划类型;三是广泛吸纳省内外的有协同创新意愿的力量,确定协同创新的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协同创新体;四是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协同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转变创新发展方式,体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专家评审是协同创新计划的质量保证。对前期培育效果明显、基础扎实的创新计划由牵头高校负责申报,创新计划的评审由省“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主要有4个环节: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二是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三是由省协同创新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第三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审议;四是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由牵头高校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承诺书和建设任务合同书。专家评审是确保协同创新计划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是避免行政干预及其他干扰的重要措施,体现了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评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遴选,必须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省内具有较高威望的著名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省内外专业领域的专家。专家评审采取会议评审和现场核查的方式,最终形成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与依据、支持方式以及建议等。

计划实施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计划实施涉及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的各个方面,如中心的组织管理、协同各方的权责关系、资金的使用、人才聘用机制、绩效评估、政策保障等,也是保证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所在。其一,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协同管理机制,由协同各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并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协同创新体的管理与运行。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负责学术把关、发展方向、人员遴选等,积极营造学术为先的环境氛围。其二,在资金使用上要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参与各方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及各方责任,完善考核标准;要合理评价各协同单位人员的贡献,自主确定人员待遇,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合理分配经费数额,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其三,要建立人员合理流动的聘用机制,做到创业环境留人、待遇情感留人,吸引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本科生参与到协同创新中来,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优秀人才。其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4年为一个运行周期,实行期中检查和期末验收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主要考查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质性贡献。同时,建立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运行良好、贡献较大的中心予以奖励并在后期计划中予以倾斜支持,对质量较差的中心将取消其资格。

认真破解协同创新涉及的有关问题

协同创新是一个新事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特色,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质性贡献为最终目的,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工作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实施协同创新要认真破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协同创新计划的性质。协同创新计划既与近年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不同,也与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大不相同。它是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将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现实的科技发展问题为目的,共同营造创新环境,来建造一个“平台和特区”的计划。所以在前期培育中,主要是确定协同方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建一个研究基地或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最后形成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都是一个组织形态或宏观的组织框架,各协同单位人员在这个组织框架下分工协作,并不要求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单独的实验室等。创新计划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由牵头高校按项目方式申报,但绝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分钱的项目,避免联合申请、分灶吃饭的情况发生。

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的科研工作也要支撑人才培养,不能为科研而科研,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不能割裂,这是其一。其二,高校科研成果要为社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能仅仅是发论文、申请专利证书,从而评职称上台阶。我国现在论文数量已是全球第一、专利数量全球第五,但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比率很低,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不对。所以,实施协同创新必须改进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把科研工作引导到促进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从而调动教师实施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切实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说:“‘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一个改革性计划。”他指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关键,同时更是实施操作的难点。与传统科研合作不同,协同创新重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匹配、不适应以及封闭、孤立、分散的问题,这是对高校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因此,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围绕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目标,协同各方都要以改革的思路谋划各项工作,政府部门要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牵头高校要以改革的心态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一、基本要求(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二)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五)实施周期。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二、实施原则(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四、实施方式

“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评审程序。

(1)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

(3)综合咨询。由“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3.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

――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

――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协同创新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影响力。

――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牵头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切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得到省级协同创新的支持,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三)绩效评价。

“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牵头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高校应在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中心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中心,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五、支持措施(一)政策支持。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二)经费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2011协同创新中心”。六、其他

“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另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国家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概述(2000字内)1.建设背景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部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

及已有的各类部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

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来源

支持方式

(含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支持

年限

可使用的

主要范围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

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8.3学科发展

8.4社会贡献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9年,区计生协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市计生协会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市、区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宣传服务为主导,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在拓展服务领域中求突破,坚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协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经费保障,促进工作 2009年安排区计生协会经费60万元,并拨专款100万,为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每月补贴100元,协会小组长每月补贴30元,77个五好协会小组每年拨款300元做为活动经费,以调动基层协会工作者积极性,确保基层计生协会机构的稳定。 二、开展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今年以来,为了认真落实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做好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区计生协会出台了2009年1号文件《关于做好基层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实施方案》,各街镇也都出台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实施方案。区计生协会为提高街镇、社区计生协会会长对评估认定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区计生协会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举办街镇计生协会会长和分管领导秘书长进行培训;其次,举办78个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培训班;三是区计生协派出人员到各街镇对专职副会长及协会小组长进行培训。 全区十个街镇计生协会和78个社区计生协会都将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点来抓,严格按照活动要求和创先标准,深入开展评估认定工作,年初,各街镇都先抓一个试点社区进行试点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软件,即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和各种薄册建设;二是抓硬件。会员重新登记,主要是协会小组长发挥作用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开展,区计生协会派专人到十个街镇对试点小组进行指示,然后全面推开。 三、深入开展“三联创”活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做“三联创”工作,我区继续做好100个“五好协会小组”示范点巩固提高工作。我区计生协会深入到基层每个社区计生协会及“五好协会小组”进行调研,并进行分类指导,至目前全区77个社区计生协全部达到合格社区计生协会,达标率为100%,55个社区计生协会达到一流社区计生协会标准,达标率为71.43%,1655个协会小组达到“五好协会小组”标准,达标率为68.05%,其中100个“五好协会小组”达到示范点的标准。 今年,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领导到我区检查协会“三联创”工作,苏留雷、陈张一健副会长深入到华大街道屏山社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详细听取汇报,认真查看协会各种资料,入户与中心户长和协会会员座谈,市计生协会领导对我区协会“三联创”工作表示高度的赞赏。全省计划生育协会“三联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召开,我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计生协会小组长刘秀珍以身作则,做好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事迹在会上交流。与会的代表们还到我区的锦江社区计生协会参观。 四、深入开展企业协会的组建工作 今年来,我区加快企业计生协会组建步伐,要求各级计生协会在“三联创”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或邀请企业计生协会参与街、居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或结合理事会议,指导和协助企业做好会员或员工的“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协会、企业计生协会组建率由去年的84%提升到91%。同时我区计生协会重在开创特色,开展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的试点工作,先在温泉街道为试点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五、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今年以来区计生协认真对照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关怀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的成长、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内容,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三、深入开展“三联创”活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做“三联创”工作,我区继续做好100个“五好协会小组”示范点巩固提高工作。我区计生协会深入到基层每个社区计生协会及“五好协会小组”进行调研,并进行分类指导,至目前全区77个社区计生协全部达到合格社区计生协会,达标率为100%,55个社区计生协会达到一流社区计生协会标准,达标率为71.43%,1655个协会小组达到“五好协会小组”标准,达标率为68.05%,其中100个“五好协会小组”达到示范点的标准。

今年,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领导到我区检查协会“三联创”工作,苏留雷、陈张一健副会长深入到华大街道屏山社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详细听取汇报,认真查看协会各种资料,入户与中心户长和协会会员座谈,市计生协会领导对我区协会“三联创”工作表示高度的赞赏。全省计划生育协会“三联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召开,我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计生协会小组长刘秀珍以身作则,做好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事迹在会上交流。与会的代表们还到我区的锦江社区计生协会参观。 四、深入开展企业协会的组建工作 今年来,我区加快企业计生协会组建步伐,要求各级计生协会在“三联创”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或邀请企业计生协会参与街、居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或结合理事会议,指导和协助企业做好会员或员工的“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协会、企业计生协会组建率由去年的84%提升到91%。同时我区计生协会重在开创特色,开展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的试点工作,先在温泉街道为试点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五、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今年以来区计生协认真对照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关怀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的成长、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内容,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2、与计生局联合举办第二期育婴师资格鉴定培训班。今年4月至5月,委托省儿童发展学院举办举办第二期育婴师培训班,组织辖区内78个社区各一名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全部合格。

3、接受了全省早期教育会议代表参观指导我区早期教育工作。5月12日下午,张学勇副区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全省早期教育会议代表共150多人。参观我区早教基地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红黄蓝亲子园、**区新婚教育学校和军门社区早教育指导室,并现场观摩了亲子沙龙上课情况。 5、“六一”开展早教亲子活动。邀请专家讲座、“早教沙龙,现场咨询”等活动35场,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八、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 区、街镇和社区三级计生协会能按照上级计生协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 一是按照区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参与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小组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加强信息通报和核对。协同计生部门通过信息通报单、卫生院预防接种卡花名册及公安暂住证核对,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参与同公安、市场服务中心、卫生、劳动、房管等部门联合巡检。集中力量对流口集居地、工厂、酒楼、工地等场所进行巡检登记。共计巡检2365次,部门配合139次,参检人数3607人次,被检人数达86075人次。从而有效地促进流动人口工作的开展。 九、参加各项活动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区计划生育协会水部街道协会小组长吴端英获得福州市计生协会双十佳协会小组长称号,并参加全市双十佳协会小组长巡回演讲,吴端英热心计生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同志,她的精彩的演讲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我区两篇采写协会小组长风采的文章在省计生协会主办的《小组长风采》上发表,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吴端英和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张玉兰的先进事迹向全省进行宣传。

2012年的工作计划 2012年,全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计生协会的要求和工作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继续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加强党委、政府对协会的领导,提高配合中心工作的能力。各级计生协会要明确责任。站好位置当好参谋,教育协会的骨干和会员们树立起爱心、关心、责任心(爱所有的母亲,关心计划生育全面工作,树立责任心)。要为计划生育宣传造声势。充分发挥小组长、会员的作用,会员一年要召开三次以上的小组会议,参与流动人口双查、常住人口妇科病普查、四术等工作。 二、“生育关怀行动”要创优。“生育关怀行动”要体现在人的一生的全过程。出生婴儿要进行早期教育;儿童进行优育优教工作;成人要进行青春期教育;结婚进行新婚教育;中老人要进行更年期教育。其间要关怀计生困难户子女、贫困母亲;对双查和妇科病普查中发现有妇科病的计生育妇按程序给予帮助免费治疗。计生协会工作内容,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积极筹集“生育关怀行动”项目资金,将“生育关怀行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三、“幸福工程”要有新突破—救助贫困母亲小额资助无息贷款活动,明年全区继续开展10户以上贫困母亲救助工作。在街镇进行深入摸底,对确有困难又有创业欲望的育龄群众家庭在资金上予以帮助,将有限的资金用有刀刃上。 四、深入开展基层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在各街镇都先抓一个试点社区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从两方面入手。即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和各种薄册建设;另外做好会员重新登记工作,发挥协会小组长作用。各街镇、社区计生协会还要通过大力开展创先进街镇计生协会,创一流社区计生协会,在创100个“五好协会小组”和100个“五有协会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再树立先进典型。创先达标的单位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尚未达标创先达标的单位抓好补缺补漏工作,要迎头赶上,争取尽快创先达标。开展汇报会、开展小组长巡回报告等活动促进工作平衡开展。要完善有关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协会和小组活动的制度,建立必访制度,会员小组活动制度,协会骨干培训制度,建立开展规范化社区协会和协会小组工作,建立与当地相适应的活动机制。 五、要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要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到节假日活动中,利用现代媒体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服务活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小草,时时处处感受到婚育新风的温暖和滋润。继续印制精美宣传品进家入户,再配合小奖品进行鼓励,调动群众的热情,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再推上一个新高潮。 六、加强协会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开展社区专职协会会长、小组长、会员骨干的工作交流。二是继续抓好企业组建协会工作,未组建的街(镇)应尽快完成组建任务,争取我区明年组建率达95%以上。三是继续开展成立楼宇计生协会试点工作,力争这项工作有所新突破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计生协群众组织的特点和优势,突出本市协会工作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协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推动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成绩。

二、主要目标:

⒈组织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两办”通知精神,切实加强镇、村两级专职副会长、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深化创建“一流协会”活动,在全市创建个村级示范协会。

⒉深化改革方面。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胆探索在参与规范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利益导向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创建计生协会等方面的新经验。

⒊宣传工作方面。切实抓好以“”会员活动日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坚持以人口学校、会员之家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

⒋项目工作方面。继续抓好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青少年性知识教育的项目工作,不断扩大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果。

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市、镇二级计生协会自身建设,举办好各类培训班。

三、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围绕“抓基础创一流,树典型创特色”这一主题,××年的工作重点主要突出“五新”:

⒈自身建设要有新提高。

切实加强各级计生协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协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年初召开一次市计生协会理事会,月初举办镇、街道专职副会长、秘书长培训班,市计生协安排二次下基层督查评估,确保全市基层协会组织建全,活动经常,发挥作用,形成风尚。

⒉基层基础要有新突破。

基层协会建设仍然是新年工作的重点,针对全市计生协会实际,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以上会员小组长要达到作用发挥好要求;二是创建“一流协会”要有新突破,以上村居计生协会达到合格村协会标准,创建个示范村居协会;三是民营企业协会创建要有新突破,到年底全市创建民营企业计生协会家,占人以上企业数的。

⒊宣传教育要有新举措。

在月日前后,开展好中国计生协倡导的“全国会员活动日”活动,在总结××年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年市计生协做到年初早按排,活动有重点,突出服务,热在基层,在全市个镇、街道开展个村居、个企业、名会员参与的大宣传大服务大行动,做到培训、学习、座谈、咨询、服务、文艺演出一起上,造足声势,把“关爱女孩”、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

⒋项目管理要有新拓展。

我市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是中国计生协的项目点,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教育是省计生协的项目点。在不断巩固现有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年在宣教渠道上要有三个拓展:一是在现有所中学重点教学的基础上向全市所中学拓展;二是在现有家企业宣传的基础上向全市家企业拓展;三是在现有人口学校培训的基础上向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拓展,争取全市有以上群众懂得艾滋病的危害。

⒌其他工作要有新发展。

()充分发挥村居计生协作用,积极参与计生村居自治,重点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计生民主恳谈会质量,抓紧抓好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到××年底,全市创建出个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

()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推动计划生育公益金的规范运作,努力促进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完善,确保“关爱女孩”行动、开展计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的全面落实。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市、旗制定的相关惠民政策。探索建立新的优生优惠政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村计生协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和工作总体部署,以"三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协会建设,立足服务群众,聚焦生育关怀,拓展服务行动,不断提高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作为,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一、加大关怀服务力度,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充分认识"生育关怀行动",对推进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及人口计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等中央十部门关于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及省市区的实施意见,筹集资金建立并拓展"生育关怀行动"项目和基地,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根据实际,认真实施"五大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项目。

二、持续开展"三联创"活动,全面提升创建质量

把开展"三联创"活动作为协会组织建设的根本抓手,切实抓紧抓好。1、加大力度,突出特色,不断提高"三联创"创建质量。2、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创有方向,创有内容,创出特色。3、按照标准逐条对照检查,找出弱点,准确评估无误,进一步推动"三联创"活动全面开展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不断提高活动创新,制度创新,使计生协会特别是理事小组长在动员和组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村民自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协会全面发展

把培育典型,示范引导作为抓好协会工作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协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大对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运用会议、报告会以及媒体宣传等形式,营造学先进、创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促进协会工作全面发展。

四、增强宣传倡导实效,营造人口计生氛围

注重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结合实际,突出个性化,形成氛围化,增强实效性。针对群众偏好男孩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政策导向,机制导向,正反典型),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结合生育。

五、继续抓好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工作,进一步扩大计生贫困户的受益面

一是做大做强幸福工程。认真按照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提出的201x年为"全国幸福工程规章制度规范年"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幸福工程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档案管理。通过生活上"扶贫",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技",体质上"扶健",帮助计生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渠道筹集幸福工程资金,不断扩大幸福工程救助面。二是扎实开展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工作。按"抓项目、建基地、上规模、求实效、树典型"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计划生育小额贴息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结合实际,为计生户发展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工作,把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帮扶工作做好,提高帮扶效益。

六、宣传计生村规民约,走村民自治之路

通过学习中央"决定"精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新型生育文化,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和优质服务工作,稳妥推行村规民约、合同管理和"知情选择"工作的开展,明确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计生权利、义务,做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真正体现依法行政、优质服务,逐步实现村级自治管理,充分调动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201x年是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计生协要以中国计生协七届五次理事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人口计生中心工作,积极承接各级政府转移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推动全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新发展。

一、加强组织建设

1、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之机,积极推进市、区县两级计生协"参公"、"三定"。独立协会财务系统。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从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中优选1-2名热爱协会工作、具有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资质的专职工作人员,补充乡镇(街道)协会力量。

2、按照全市卫生计生机构改革进程,适时召开各级计生协组织换届会,募集生育关怀公益金。

3、各区(县)要在流动人口集聚区、非公有制企业、集贸市场和新经济组织中建立计生协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协组织网络、工作网络,实现流动人口聚集地计生协全覆盖。

二、巩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

将自治工作与诚信计生、阳光计生结合起来,通过规范村规民约、深化维权和服务,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全年创建16个省级群众自治诚信计生示范村(居)和50个市级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三、抓好协会项目工作

1、抓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项目。认真落实《西安市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重点抓好300万元财政资金帮扶800户计生家庭创业工作落实;各区(县)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专项资金、落实自主帮扶任务。

2、办好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做好201x年计生家庭综合保险招投标、保险数据分析上报、协助理赔等工作。总结全市前三年保险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和部门对我市计生综合保险方案再次进行调研、评估,并向市政府提交全市计生保险提质、扩面方案,力争201x年实现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全覆盖,力争201x年将失庭医疗补充险列为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子险。

3、积极承接、申报中国计生协项目。各区(县)计生协要按照中国计生协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要求,积极开展帮扶活动,莲湖区要继续执行好穆斯林群众生殖健康项目;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要做好迎接中国计生协检查评估的准备。市计生协要积极向中国计生协申报失庭心理健康职业化教育培训基地项目。

四、深入推动青春健康和心理健康工作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市、区(县)计生协抓好市、区(县)心理健康中心配套建设和街道(乡镇)心理辅导站、社区(村)心理辅导室建设。要加强心理健康"四支队伍"职业化建设,开展乡镇(街道)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化提升教育培训。

2、加强青春健康项目工作,开展"生育关怀。青春健康"(201x-201x)项目,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进高校活动,高校成立计生协10-16个,成立志愿者队伍10-16个,每个志愿者队伍达到50人,项目覆盖目标人群达到1万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开展宣传工作

1、利用"5.29"、"7.11"、"9.25"、"12.1"等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计生特殊家庭群众文艺演唱、演出活动。

2、加强大型社会宣传工作和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内部信息上报工作。

全市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要按照群众组织特点,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调整完善后的生育政策,让计划生育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在全市计生、卫生综合改革和社会公共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计划生育我国长期坚持不变的国策之一,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了,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和成绩。我国人口在三十年间少生了几亿,这对我们国家继续权力发展经济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一百年不动摇,继续完善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使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乡计生协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全年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以计划生育工作为出发点,发挥计生协会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转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达到愚教于乐,充分发挥协会转化团体的作用,努力做好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五项基本职能,并为此决心在20__年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好协会会员的培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生工作需要和更新各村计生干部的思想观念,有组织的开展计生专干和协会会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法规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机构

计生协会是一个合法的群众性组织,各协会要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搞好协会班子的建设,并按照"便于组织、方便活动"的要求划分会员小组,以便于开展之有效的协会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强化协会服务意识

1、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科学的婚育观念。

2、利用元旦、春节、科技宣传日、协会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利用"会员之家"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婚育新风尚,扩大计生工作影响力。

3、力争每个月开展协会活动两次

4、建立"便于组织、方便活动"的会员小组及可行的会员联系制度,发挥中心户带头作用,增强协会的辐射功能和服务能力。

5、协助开展计生"三结合"工作,帮助计生劳弱户助耕工作,使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6、利用会员广泛的群众优势,努力搞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积极动员育龄妇女接受"三查一治"服务。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计生协群众组织的特点和优势,突出本市协会工作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协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推动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成绩。

二、主要目标:

⒈组织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两办”通知精神,切实加强镇、村两级专职副会长、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深化创建“一流协会”活动,在全市创建个村级示范协会。

⒉深化改革方面。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胆探索在参与规范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利益导向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创建计生协会等方面的新经验。

⒊宣传工作方面。切实抓好以“”会员活动日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坚持以人口学校、会员之家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

⒋项目工作方面。继续抓好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青少年性知识教育的项目工作,不断扩大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果。

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市、镇二级计生协会自身建设,举办好各类培训班。

三、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围绕“抓基础创一流,树典型创特色”这一主题,××年的工作重点主要突出“五新”:

⒈自身建设要有新提高。

切实加强各级计生协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协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年初召开一次市计生协会理事会,月初举办镇、街道专职副会长、秘书长培训班,市计生协安排二次下基层督查评估,确保全市基层协会组织建全,活动经常,发挥作用,形成风尚。

⒉基层基础要有新突破。

基层协会建设仍然是新年工作的重点,针对全市计生协会实际,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以上会员小组长要达到作用发挥好要求;二是创建“一流协会”要有新突破,以上村居计生协会达到合格村协会标准,创建个示范村居协会;三是民营企业协会创建要有新突破,到年底全市创建民营企业计生协会家,占人以上企业数的。

⒊宣传教育要有新举措。

在月日前后,开展好中国计生协倡导的“全国会员活动日”活动,在总结××年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年市计生协做到年初早按排,活动有重点,突出服务,热在基层,在全市个镇、街道开展个村居、个企业、名会员参与的大宣传大服务大行动,做到培训、学习、座谈、咨询、服务、文艺演出一起上,造足声势,把“关爱女孩”、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

⒋项目管理要有新拓展。

我市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是中国计生协的项目点,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教育是省计生协的项目点。在不断巩固现有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年在宣教渠道上要有三个拓展:一是在现有所中学重点教学的基础上向全市所中学拓展;二是在现有家企业宣传的基础上向全市家企业拓展;三是在现有人口学校培训的基础上向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拓展,争取全市有以上群众懂得艾滋病的危害。

⒌其他工作要有新发展。

()充分发挥村居计生协作用,积极参与计生村居自治,重点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计生民主恳谈会质量,抓紧抓好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到××年底,全市创建出个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

()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推动计划生育公益金的规范运作,努力促进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完善,确保“关爱女孩”行动、开展计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的全面落实。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一项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在借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际情况,按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层次性、逻辑性等原则,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和日常评价4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了依据。最后,从项目实施与管理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可为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影响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认识过程,需要基础设施及能力的支持[1]。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为了更好地将产、学、研、政、用相结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教育部及财政部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计划对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3]。2015年10月19日,总理在北京出席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年10月26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议题,对创新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创新”放在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树立并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明确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高等院校以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实践经验,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65年安索夫(Ansoff)在研究企业多元化问题时首次提出“协同”这一概念,它主要是指组织内各事业部之间的协同[4]。协同创新涉及人才、知识、技术、行为等多方面的整合[5]。本文所说的协同创新是指突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使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产生协同创新效应。

Spanos[3]对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参与协同创新主要源于产品和工艺形成背后的技术难以模仿。协同创新中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自身能力和项目本身特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协同创新已成为提高各组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组织模式,能够更好地将科研与经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同步提升。自“2011计划”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诸多研究。冯春贵[6]提出,行业特色型高校可结合行业产业特点,基于不同的协同创新目标,采取不同创新模式。邵云飞[7]结合国内现实背景及研究现状,运用共生理论探讨了高校、企业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及作用方式,构建了高校协同创新一体化体系。孙艳华[8]在把握协同创新中心激励机制构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建立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虽然前人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丰富,但在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体系构建方面尚属空白。谷俊涛[9]基于合同对标思想构建了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Lee[10]就各类公共研发支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分为4种,分别为技术能力提升效应、需求创造效应、研发成本降低效应以及项目复制效应,但评价公共研发支出对企业激励的总体效应仍存在一定困难。刘洋[11]设计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王洁芳[12]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侧重点,构建了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但在没有考虑资金要素的情况下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片面性。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的特点,建立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协同创新整个过程的实施、监督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评价体系变量选取

在以往有关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孟祥芳[14]、李超[15]等从财务、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日常管理和验收情况等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在参考前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的特点,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日常评价4个维度选取18个变量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1.1项目决策(1)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容易细化操作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目标太宽泛或主题不鲜明,可能造成项目后期执行失去参照标准。因此,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需要对项目内容进行明确并细化,为项目实施以及资金绩效评价提供一定依据。项目目标可用内容明确程度来衡量,项目内容明确程度可分为非常明确、较为明确、一般、模糊、非常模糊5个级别。(2)项目设计。协同创新计划是整合资源、多方合作的项目,项目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与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类型项目的分布情况。以项目层次分布情况来反映项目设计情况,作为衡量项目决策绩效的变量之一,项目层次分布情况可分为非常合理、较为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5个级别。(3)决策程序。协同创新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准需要遵循一定程序,根据已有规定、牵头高校的优势及协同创新能力,确定是否批准项目,以及项目研究主体、划拨资金和预期收益。以申报条件符合规定的程度体现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检验项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申报条件符合程度分为非常符合、较为符合、一般、不太符合、不符合5个级别。(4)分配依据。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有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等不同类型,且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科技含量的目标,要想高效合理利用资金需要有一定分配依据。通过综合考虑资金分配因素,制定项目资金分配比例,确定如何分配资金,资金分配比例计算方式为:项目拨付资金/项目总体拨付资金。(5)分配结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最终成果好坏与投入大小密切相关。要合理安排高校科研人员的岗位,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完善研究设施,尤其是硬件设备;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选择科研人员及设备比重来体现项目决策分配结果。科研人员及设备比重计算方式为:项目科研人员及设备数量/项目总体科研人员及设备数量。

1.2项目管理(1)资金支持情况。在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资金支持是一个关键环节。不管项目发展姜道奎: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研究前景是否光明、研究科研团队是否强大,一旦资金链断裂,研究工作将无法进行,研究计划也难以继续。资金到位率可以很好地反映项目受到的资金支持情况,其计算方式为:资金拨付实际到位金额/资金计划拨付金额。(2)资金到位及时程度。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资金得到批准后,相关配套资金何时到达项目组影响着项目进度。资金及时到位有助于促进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有步骤、按进度完成相应工作;若资金到位不及时,则可能造成人员和设备浪费,加大项目开支。选用资金到位时效反映资金到位及时程度,以资金实际到位天数来评价。(3)资金利用水平。项目承担者得到资金后,如何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创造更大价值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资金利用水平来检查有无支出依据不合规、虚列项目支出、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情况,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可选用资金使用率反映资金利用水平,资金使用率计算方式为:用于科研的项目资金/实际拨付的项目资金。(4)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可对协同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很好的规范,是资金管理规范的重要体现。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水平,在出现资金问题时做到有章可循,较好地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可选用财务制度执行程度反映资金绩效,分为非常严格、较为严格、一般、宽松、非常宽松5个级别。(5)组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资金需要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人员统一安排工作。各事业部存在权责关系、“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分歧时,需要高校管理委员会积极协调。选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程度来体现组织实施的水平,分为非常明确、较为明确、一般、模糊、非常模糊5个级别。(6)管理制度。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进行过程、资金使用过程要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有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才能使相关措施切实可行。用管理制度健全程度作为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分为非常健全、较为健全、一般、不太健全、不健全5个层次。

1.3项目绩效(1)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完成情况是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项目指标完成是项目产生绩效的基础。项目任务完成率能直接反映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及资金利用效率,是检验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指标。选用项目任务完成率衡量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计算方式为:实际完成项目任务数/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数。(2)科技进步情况。高校协同创新项目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研人才的参与,形成的科研成果也会促进项目的完成,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映科技进步的形式有很多,如科技数量、新产品研发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这里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表示科技进步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率计算公式为:高新技术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3)行业产业发展情况。面向地区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强强联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会对行业产业聚集度产生积极影响。选用地区产业聚集度反映行业产业发展情况,评价项目资金绩效。地区产业聚集度采用地区规模最大的某一行业产值占整个地区的比例来衡量。(4)经济发展情况。高校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灵活的创新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选用地区GDP增长率反映创新项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间接考核项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GDP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后一年GDP指标-前一年GDP指标)/前一年GDP指标。(5)人才建设情况。推进协同创新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人才是强国的动力,人才建设是绩效评价又一重要指标。高校是知识输出、人才输出的基地。才培养比例是项目在人才建设方面的评价指标,其计算方式为:取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数/参与项目的总人数。

1.4日常评价(1)项目实施进程。项目实施进程反映了协同创新项目进度,能够反映有关机构是否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管理,以及项目工作人员是否各司其职,有助于及时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将项目实施进度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分为非常合理、较为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5个级别。(2)社会发展。协同创新重在创新,注重以科技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不可片面以经济发展程度作为单一指标,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状况。选用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评价项目资金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资金利用情况,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5个级别。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

2.1层次递阶结构建立层次分析法的目标层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即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依次将准则层和指标层分解开来,如表1所示。

2.2判断矩阵构建在表1的层次结构下,运用专家意见法,根据各指标相对于统一准则的重要性不同,构造对于同一准则各个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一个判断值。为了使判断量化,定义1~9为判断标度。具体评定方式为,设a和b为两个评价指标,其重要性之比记为a/b,并给以数值记作a/b,其分值说明如下:①Ai与Aj同等重要,量化值为1;②Ai比Aj稍微重要,量化值为3;③Ai比Aj重要,量化值为5;④Ai比Aj强烈重要,量化值为7;⑤Ai比Aj极端重要,量化值为9;⑥介于上述相邻判断标度的中值,量化值为2、4、6、8;⑦Ai*Aj=1。得出判断矩阵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标准为: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则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比较矩阵,直至达到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2.3指标权重计算及排序评价一个指标的好坏,不仅需要构建指标,还需要考虑指标在该体系中的权重,即相对重要程度[16]。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利用层次分析软件计算每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同理,也要计算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计算可得各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指标层指标对应的准则层影响程度,其中,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日常评价对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3098、0.1663、0.3576、0.1663(见表3)。

2.4具体评价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权重后,可根据数学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协同创新项目的内容差异以及地区实际情况,聘请多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打分评估,具体步骤如下:(1)专家根据高校递交的总结报告,严格审查各项标准,对于某些指标严重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通过。(2)专家对于高校递交的协同创新项目总结报告,根据项目相关特点,单独对每个指标打分,为了便于计算整体分值,每个指标满分定为10分。(3)根据专家打分和相应指标权重,计算该项目总体得分情况,满分定为100分,计算方法如下。

3结论及建议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2、严格创建标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把争创工作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有效形式,要严格按照市里制定的争创标准,实事求是地上报创建单位,真正把那些工作基础扎实、成绩突出、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单位推荐上来,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公平。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计生协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精神,按照省、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关于开展“争创一流业绩,争当先进协会”活动(以下简称“双争”活动)的要求,经研究决定,在我市计生协系统开展“双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 “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1、“双争”活动从XX年3月开始,至2013年年底结束。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2、严格创建标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把争创工作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有效形式,要严格按照市里制定的争创标准,实事求是地上报创建单位,真正把那些工作基础扎实、成绩突出、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单位推荐上来,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公平。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增强

北京市围绕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及2016年工作要点,研究、调度和部署相关工作,推动协同发展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北京和津冀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商合作大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制定《关于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推进机制工作方案》,推进建立了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的定期会商制度,为协同发展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积极推动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指挥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推动副中心建设。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编制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本),统筹推进实施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重大工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成立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行政办公区工程积极推进,办公楼项目所在地一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完成签约,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二)北京新机场工程全面推进

按照2019年高质量如期建成投运的目标要求,北京新机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红线内征拆工作全面完成,工程施工作业面全面贯通,设施拆改等配套项目大力推进,飞行区、航站区、场内道路市政工程全面开工,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同步开工建设,目前主航站楼地下结构已封顶,已建到地面第四层。航空公司基地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正在加快建设报批工作。场外供油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新机场口岸开放方案上报国务院,国家口岸办正在抓紧办理。跨省域服务管理工作取得突破,京冀两省市签订协议,共同推进落实。“五纵两横”骨干交通项目顺利实施。《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北京市、河北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及建立京冀两地联合工作组等工作,推动规划落地。

三、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市区统筹、形成合力,区域联动、系统研究,破解难题、取得实效”的思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政策,坚持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统筹推进。

(一)大红门、动物园、天意等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腾退成效显著

按照“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的要求,推动城六区重点区域以点带面联动疏解,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北京丰台、西城等区高度重视批发市场疏解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工作组,进驻批发市场,全力攻坚克难,认真做好市场疏解工作。如丰台区以大红门地区、玉泉营和新发地为重点区域,已完成市场调整疏解20家,涉及商户约8620户,面积约64.8万平方米,疏解从业人员约2.68万人;疏解仓库大院76处,面积约46万平方米,疏解人口1.2万人。其中,大红门地区共有批发市场45个,已完成21个市场的疏解升级,启动3个市场的关停工作。预计到年底,将累计完成33家市场的疏解工作。西城区动物园地区共有批发市场12个,已撤市8家市场主体,腾退16.3万平方米,升级改造2家市场主体8万平方米,共实现疏解升级24.3万平方米。天意市场疏解工作积极推进,上半年完成腾退附近两处共5000平方米的库房,下半年将转移2万平方米仓库到大兴等地。

(二)加大禁限力度,严格控制增量

严格落实2015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今年1―10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99万户,同比减少3.34%,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3110件;自2014版目录以来,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1万件,“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下降73.23%、35.14%、23.11%,金融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增长32.58%、30.98%、23.67%,“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及时研究目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城六区餐饮业条目专项实施细则、城六区建筑业条目说明及从业资质转移等指导政策,出台操作指南,做好政策解释。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大一般性产业疏解力度

提出14个有较强示范效应的疏解重大项目,细化工作要求、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逐项抓好推动落实。研究制定产业、市场、教育、医疗等分领域疏解方案,明确年度疏解计划。今年1―10月,停产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制造业企业335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2013―2017年关停1200家的任务。编制《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向京外转移。

(四)引导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

教育领域,重点推动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市属高校向远郊区的疏解。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部分办学向沙河、良乡高教园区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在通州、北京化工大学在昌平建设新校区。医疗领域,对东城区、西城区和五环内的医院扩建和床位新增予以严格把关。同时在五环外构建了由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着力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五)完善调控机制,严守人口增长红线

制定年度人口调控目标,深化市与区“双调控”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居住证条例》办法和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人随产业走、人随功能走,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保持下降。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超额完成北京市确定的2177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年度指标,常住人口增速由2013年的2.2%降低到0.9%。

四、三大重点领域取得进展,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

一是铁路网络加快建设。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北京段控制性工程全部进场,实现全线开工建设。北京至霸州铁路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预计年内实现全线开工,其中北京新机场航站区段已随新机场主体工程同步开工建设。丰台站改建工程方案已研究确定,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北京市、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多元化融资建设铁路的要求,积极配合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单位开展京唐城际铁路、廊涿城际铁路、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目前京唐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项目单位正在加快推进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京新高速(国道110二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审批手续,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京台高速北京段计划今年底建设通车。京秦高速北京段项目可研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工作,9月底已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替代线)已完成PPP社会投资人招标和项目筹备组组建工作,项目已取得选址意见书、环评、水保、稳评、用地预审等前置文件,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可研报批工作。京开高速主路拓宽工程已开工建设,兴延高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编制完成《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任务书》并印发实施。

三是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建设,已覆盖京津冀区域9个城市,包含北京139条公交线路,累计发卡3.2万张;三省市全面启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增加一卡通覆盖范围和功能应用;启动轨道交通清分结算等业务规则的编制及有关实验室测试。京津冀毗邻地区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稳步推进。《京津冀联合治超工作指导意见》完成征求意见。

(二)聚焦重点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产业对接协作深入开展。集中构建“4+N”的产业合作格局,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在曹妃甸开工建设,城建重工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省10个部级贫困县(区),以对口帮扶为重点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京津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成效显著。北汽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河北沧州工厂等投产运营。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沧州渤海地区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河北正定新乐首农三元工业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1―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648亿元和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

三是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六大重点领域限制,共推出136项试点措施,覆盖141项试点任务的118项。在服务业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40项全国首创或具有全国最优效果的开放创新举措。2016年1―8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进项目560个,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76.9%。

(三)积极开展联防联治,加大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

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联防联治。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截至9月底,全市共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0.6万辆,提前超额完成年度20万辆任务目标,淘汰退出污染企业224家,组织完成清洁生产评估审核项目46家,完成环保技改工程62项。生态保护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完成北京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总任务19.7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已完成人工整地9万亩、造林5万亩。

五、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支撑

北京市把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顶层设计

制定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系列文件。

(二)推动高新区合作共建,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聚焦“4+N”重点区域,与天津合作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及五大创新社区;与河北合作共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中关村各分园以品牌与管理输出、产业协同配套、利益分享等方式,与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唐山等地开展协同创新和园区共建。目前,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其中天津603家,河北1300家;设立子公司1426家,其中天津658家,河北768家。

(三)围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搭建一批创新攻关平台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联合津冀开展大气联防联控示范,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承德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

(四)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按照“中关村数据研发―张承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的布局打造数据资源共享、规模优势明显、分工布局合理的产业创新园区链,挖掘大数据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领域的价值,以大数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5月,三省市政府联合申报了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2016年10月,方案获得批复。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双创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创新资源平台,成立“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02家单位。创建协同创新研究院,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成员单位2015年为天津、河北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300余家次,服务合同额1亿元。实施“京津冀菜篮子保障与科技示范”等一批协同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能力。参与或发起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等一批投融资基金,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对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支撑。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教育合作方面,三省市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大兴区与天津北辰区、河北廊坊市组建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开展教育资源共享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在石家庄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医疗卫生协作方面,推动北京市约50多家医院与天津、河北的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医疗机构间签约合作项目达到80余个。与河北省深化开展北京―燕达、北京―张家口、北京―曹妃甸、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千余人次,协助当地开展科研项目17个。推动河北燕达医院开展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试点工作,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旅游合作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平谷区携手天津蓟州和河北兴隆、遵化、三河共五区县共同编制《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延庆、密云与张家口、承德联手打造“京北生态旅游圈”。

(二)加强社会管理一体化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1.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2012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并配套出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建立以基层科技部门为主、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到2015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突破10万家。②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为进一步营造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省科技厅指导下,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围绕江苏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选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了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最终,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从13个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的244家企业中,择优选取了100家作为第二届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③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江苏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把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扶持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7家;部级大学科技园11家;部级软件园7家。孵化总面积达2150万平方米,江苏省孵化器总数、省级和部级孵化器数量、孵化器场地面积等多项指标均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④强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破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行动计划,积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不断拓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结合”新模式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现了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

2.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由地方科技部门牵头,所在地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体制。将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资质确认工作下沉,由各省辖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本区域内的资质审核工作,报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备案,强化地方协会的工作手段。②进一步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由各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覆盖江苏省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产学研合作、中介咨询、投融资等服务。③进一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以部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力争明年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④进一步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计划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加快载体、项目、金融和服务的“四位一体”联动。

作者:张玮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整合财务融通机制1.信用保证为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台湾信保基金改为直接隶属于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并持续扩大保证规模,透过直接信用保证和相对保证方式,协助不同产业特性的中小企业顺利取得融资①。总计从2009年1月至9月中已办理17万余件的信用保证案,提供保证金约3,159亿元,协助取得融资共4,283亿元。2.政策性专案贷款由台湾当地政府透过各项专案资金,以直接或搭配银行资金方式,协助当地中小企业取得专案融资。与一般融资不同的地方在于具有特定目的使用并可提供优惠利息等特色。如金融危机后期台湾推出的“微型创业凤凰贷款”即是特别针对台湾中高龄失业者提供的微型创业贷款,至今受理共计9,434件,并协助妇女及中高龄失业者取得融资74亿元。3.融资诊断协处针对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者较偏重技术及业务方面,财务会计能力相对弱势的情况,台湾中小企业财务融通辅导体系结合民间银行组成融资服务平台,以协助中小企业顺利取得银行资金。并成立财务金融服务团,由计划辅导团队与银行提供辅导服务,为各地中小企业财务融通、债权债务诊断、财务会计制度等提供诊断辅导。透过智慧财产权融资,协助中小企业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及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增强其竞争优势。4.促进投资(1)设置中小企业开发公司中小企业开发公司系依据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所设置的单位,其主要目的在于参与投资中小企业,协助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取得资金。除此之外,还提供技术合作、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经营管理辅导及咨询等各项相关服务。目前已获得中小企业开发基金的中小企业开发公司包括:台湾育成、华阳、资鼎等公司。(2)成立中小企业创业育成信托投资专户为能协助经育成中心完成辅导创业之厂商取得创业资金,自2003年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经费中提拨20亿元成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信托投资专户”,委由兆丰国际商业银行、中华开发工业银行、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公司、华阳中小企业开发公司、创新工业技术移转公司等5家专业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评估,及1家银行办理资金帐户管理,投资对象为成立5年内之中小企业。截至2009年10月为止已投资77家中小企业,实际投资金额超过14亿元,搭配管理公司的投资金额约16亿元,总投资金额为30亿元。(3)加强投资中小企业为了带动民间资金与创投资金共同投资具有发展潜力之中小企业,台湾国发基金以搭配资金共同投资模式,委托7家专业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评估及1家银行办理资金帐户管理,投资对象为地区内中小企业。投管公司以1:1方式搭配投资,投资金额不超过被投资事业实收资本额49%为限。截至2009年10月为止已投资33家中小企业,投资金额约新台币9.4亿元,管理公司搭配投资金额高达8.7亿元,带动地区内总投资金额达18亿多元,在最近几年投资锐减的气氛中,担任起领头羊的角色。

建构创业育成平台1.创业协助2004年起开始的“创业家圆梦计划”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创新养成学苑课程及个案深度辅导,并设立创业咨询服务专线,每年出版创业教战手册指导有意创业之业者。另还有“创业咨询服务计划”、“创业创新养成学苑计划”、“新创事业奖选拔”等相关辅助创业计划,总计迄今已提供49883人次创业咨询服务,辅导1297家新创企业,并增加了7150个就业机会,带动投资金额约69亿元。2.创新育成(1)精进育成发展环境为加强辅导产业创新研发,并协助新创事业的设立与发展,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自2007年起结合政府、研究机构、大学校院与民间企业共同推动育成政策。期望透过整合相关产学合作加值计划之管理与绩效汇整,建立专业育成网络,以提高台湾地区育成中心之育成绩效。截至2010年,台湾总计共有116所育成中心包括学校型、财团法人型、政府经营型与民间经营型几种,提供培育间、设备以及技术、资金、商务与管理之咨询,并支援企业发展所需相关技术,协助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创业及研发风险。(2)建构专业育成网络为有效整合地区内育成中心资源,充分发挥辅导服务效能,提升产业育成辅导绩效与整体竞争力,当地政府正着手建构生技医疗、通讯应用、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育成网络。(3)培育育成专业人才在培育育成专业人员方面,针对育成经理人、育成管理人才及从事育成服务相关人员等,建构至少两种类型职能基准,并培育专业经理人才13331人次。同时依据职能认证类别,设计系统化专业教材及考试参考用书,并开发命题题库。(4)推动整合型产学合作在推动整合型产学合作方面,主要作法为强化跨部会资源连结,有效推动大专校院进行研发、技转、育成组织整合等。至于实施方式,首先制订“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各项子计划包括人才培育、资料库建置、联展广宣与产学合作研发规划辅导等。其次,成立“产学合作跨部会工作小组”,办理各项行政作业。3.人才培育在人才培育方面,共计实施“中小企业经营领袖培育计划”、“中小企业研训中心计划”、“中小企业科技研究人才培育计划”等。期望透过办理各项培训课程,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4.国际事务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备受世界各国肯定,常为各国学习模仿对象,为将成功发展经验分享其他国家,加强推动国际交流,例如通过举办“第26届APEC中小企业工作小组暨相关会议”,以期能扩大中小企业商机媒合,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发展[2]。此外推行“新郑和计划”及“整厂输出辅导”,协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曝光机会,协助新产品展示行销,并加速研发技术商品化,提升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成功率。

提升科技资讯应用能力以促进电子化、品质提升、群聚发展为推动主轴,缩减产业数位落差,提升整体中小企业竞争力。1.数位加值应用缩减产业数位落差,以e化聚落、异业结盟等营运模式,加强推动电子商务与网络行销。以缩减产业数位落差计划为例,美信水产公司(养殖马蹄蛤)通过台湾当地辅导扩建养殖场10倍,并获得日本的大量订单,营业额扩增为3倍,得到台湾神农奖鼓励。此外,因近年来金融危机致使台湾大量进口受阻,当地辅导机构对濒临艰困传统产业提供预防性辅导措施,在网络应用上积极辅导中小企业,以协助其突破困境。而对于过去已导入简易电子化运用的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协助其深化电子化应用能力,促进更多商机。2.品质管理提升以往台湾重点发展的是制造及科技业,服务业品质的推动上远落后于制造业。近年来,服务业产值比重已位居台湾各产业之首,因此台湾当地政府作出调整,逐步加强服务业的品质辅导比重,强化推动社会型企业体系创新辅导,以大带小方式扶植中小企业转型为高值化产业体系成员,形塑其特色化经营[3]。为深化品质管理技能,提升中小企业品质知识创新意识,运用体系协同辅导,协助中小企业重视品质管理并能迅速获利。3.群聚发展效果现今产业发展中制造业及服务业之分日渐模糊,合作模式发展已不仅于水平或垂直整合。因此,台湾当地政府近年来不断强化跨产业乃至于跨群聚的合作方式。台湾群聚发展层面极广,除知识、科技应用与营运模式加值外,还有效衔接其他政策资源,以符合中小企业多元化之辅导需求,并针对群聚辅导与个厂辅导之绩效及评估标准,制定群聚辅导筛选准则及机制。4.加强技术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升级转型的技术,为艰困传统产业提供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自动化及电子化等各方面的短期及中长期辅导,提供新兴产业与新产品科技化服务与应用,让中小企业皆能顺利升级转型,因应科技潮流的趋势。

强化经营管理辅导功能1.落实经营管理辅导(1)整合辅导体系为能协助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特别依据“中小企业辅导体系建立及辅导办法”设置11项辅导体系,配合辅导分工,分别提供多项辅导计划。在新形势下,除了积极协调整合工业局、国贸局、技术处、商业司等中小企业辅导资源之外,还通过当地组织的定期辅导会报的形式,使极有限的政府的辅导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之运用。(2)强化经营体质台湾当地政府除了积极投入资源进行整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个案辅导计划之外,尚有协助中小企业运用及管理智慧财产权辅导计划、协助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工作计划、技术密集型群聚辅导计划等,期望强化中小企业经营体质,使其掌握中小企业经营方向,提升创新能力,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3)促进商机媒合中小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创新、资金取得以及市场通路的开拓等。中小企业处为了协助中小企业促进商机媒合,积极整合政府资源,协助中小企业构建行销管道,2010年台湾在地实施的计划就有:“协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暨整合商机媒合活动计划”、“新产品发表展示活动计划”、“整厂输出辅导计划”及”辅导中小企业建立品牌行销管理计划”等。2.提升服务品质(1)提升管理能量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顾问师以培育具有现代化管理技术及国际视野之管理顾问人才,来提升中小企业辅导能力及服务品质。(2)持续激励地方政府持续举办各项广宣表扬活动,如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奖选拔表扬计划、磐石奖、绩优中小企业辅导及服务人员选拔表扬活动计划、小巨人选拔表扬计划、金书奖、中小企业研究硕博士论文奖选拔表扬计划等,作为对中小企业持续积极发展之奖励。3.活络地方经济为使地方型企业活化,达到均衡地方发展、缩短城乡差距的目标,特别针对地方特色产业进行辅导。2011年起,台湾当地政府预估每年约投入180万的经费,以地方规划与整合,进而协助其成长与永续经营的计划,达到深根加值、一乡一品的目标。

营造优质发展环境1.政策形成、资讯提供为了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上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后续中小企业辅导政策形成的依据,2009年,台湾当地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辅导政策形成与资讯提供方面共计有执行“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策略规划暨会议计划”、“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及咨询服务计划”、“中小企业永续经营研讨会”、“2008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编纂计划”、“中小企业政策行销整合”及“运用科技提升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政策研究计划”等计划,来检视各项中小企业相关辅导政策,作为未来中小企业辅导政策调整之参考。2.中小企业法规调适中小企业由于先天条件上受到限制,难以与大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为了提供适合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之法规环境,针对中小企业法规调适部分,共计执行“中小企业法规咨询服务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法规调适机制”、“协助中小企业因应消费者保护计划”及“中小企业发展法规检视与促进”等。3.汇集问题、协调解决除了前述中小企业政策形成、资讯提供及法规调适之外,台湾当地政府为了落实行政院所推动的各项政策,亦有“中小企业主动服务团平台及经营管理诊断辅导计划”,期望能够有效掌握中小企业的辅导需求以及宣导中小企业辅导政策,及时提供给需要辅导资源之中小企业。

台湾做法对大陆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应抓住境外直接投资、开展全球并购、引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创造机会,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去。借鉴台湾作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台湾推行的“新郑和计划”及“整厂输出辅导”项目就很好地协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大陆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也要依靠创新,拓展思维,不仅要求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要转变旧有的思维观念,开拓蓝海市场,在技术上,还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差异化多角化经营;在营销思路上,要重视多维立体化的营销模式,加强区域营销能力及自身品牌推广;利用低成本优势,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投资办厂等。

(二)完善政银企会商机制,给予企业适度倾斜面对严峻形势,政府应在较短时间内出台针对性强的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政策举措,给予企业适度倾斜,帮助这些企业应对危机度过难关[4]。安排资金作为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资金,防范企业出现临时性的资金链断裂造成的破产。用好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助专项资金,引导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适当增加融资企业的数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三)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辅导站,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可由政府出力组织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辅导中心,推动各类服务咨询机构向中小企业开放,让中小企业与境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能够零距离接触,让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有效快捷地渗透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应健全各类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咨询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让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人员驻点有需要的企业,收集传递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大专院校经管专业要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采取由政府搭桥、企业主动联谊的形式,组建若干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和即时沟通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形势需求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全方位素质,强化企业的造血功能,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副省长宋璇涛在会上强调,要努力工作,开拓进取,扎实做好计生协会的各项工作,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为统筹解决河南人口问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策无小事任重道亦远

河南省副省长、省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宋璇涛

当前,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经历了控制出生人口数量和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后,已经步入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时期,我们仍面临着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矛盾,面临着生育水弹的现实风险,面临着如何妥善解决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实际困难等问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计生协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在新形势、新使命面前,我们的计生协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如工作理念有待更新,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工作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阵地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仍须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生协优势和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找准工作突破口,开展更富协会特色的工作,充分发挥计生协独特优势,更好地承载起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努力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有更大的作为,做出新的贡献。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计生协会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继续加强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目前全省、市、县、乡、村计生协组织网络已经全部建立,今后的重点要转入基层协会阵地完善和制度落实上来,积极推动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要指导基层协会按照“产业发展需要、有利于联系群众、便于组织、方便活动”的要求,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创新组织形式;按照“工作热心、有能力、有作为”的要求配好协会班子;按照“活动方便、经常”的要求调整会员小组;按照发挥宣传、带头、骨干、模范作用的要求,优化会员队伍。要突出抓好城市社区和企业、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设,将工作网络延伸到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特殊人群,形成全覆盖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根据中国计生协的工作部署,从今年开始,我省计生协将分期分批对各级协会的规范化建设进行验收,实行动态管理,各地要按照即将出台的建设方案要求,扎实做好规范化建设工作。

全面推进协会工作创新。要树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理念,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从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上做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要主动适应日益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宣传教育和组织队伍建设四个创新,重点抓好组织建设创新,把触角延伸到城乡的各个角落,把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要克服协会工作政府化倾向,坚决杜绝协会工作机关化、群众组织行政化,认真推行服务、宣传、倡导为主的工作方法,促进协会工作与政府组织的管理互联、功能互补、工作互动,与社会建设工作的共建、共享、共赢,使计划生育协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要进一步明确协会的职能,理顺协会同行政部门的关系,使协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管理模式的要求。

切实加强服务载体建设。“生育关怀行动”是开展新时期协会工作的有效载体,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抓手。各级计生协要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积极组织,认真实施。要充分发挥文化大院、会员之家、人口学校等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生育关怀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这一活动。要积极探索建立领导支持、部门协作、社会筹资、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搭建“生育关怀行动”社会平台。要加强服务管理,增强项目执行能力,以项目为载体拉动资金投入,让大平台和小项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满足育龄群众的最大需求,使计生群众真正受益。

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从人口计生工作入手,运用“关怀”理念,发挥自身组织、服务、管理、协调、整合等社会自治功能作用,组织帮助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群众的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计划生育的村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要与各级人口计生委加强联系与合作,制定相关的规章、标准,建立工作机制,通过群众自治的方法,落实生育政策,开展避孕节育服务,改善生殖健康,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监督各项优惠措施兑现。要认真总结基层计生协开展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工作的经验,继续抓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计生协是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群团组织。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协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尊重协会的主体性地位,把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定期听取汇报、安排工作、提出要求,指导帮助协会理顺体制、完善机制,逐步解决人员编制少、办公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协会真正有人理事、有钱办事、有址议事。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一如继往地关心、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指导计生协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计划生育中的作用,做到一手抓计划生育的行政工作,一手抓计划生育的群众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各级计生协要自觉接受人口计生委的指导,重大问题及时向人口计生委请示汇报,主动争取人口计生委对协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作用,真正实现人口计生委与计生协的工作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抓住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契机,下大力抓好协会工作人员的组织、思想、业务建设,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素质优良、服务优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为协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有创新、有发展,计生协工作别开生面

河南省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长法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计生协和省人口计生委的指导支持下,全省各级计生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决定》及省委《实施意见》,求实创新,团结奋进,关注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了省计生协六届二次理事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出了贡献。

一年来,各级计生协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为己任,认真履行“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五大职能,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倡导、协调等优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工作绩效和社会影响日益提高,全省计生协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商丘、周口、南阳等市,自觉把计生协工作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在协助党委、政府倡导、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对新时期的计生协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拓展。他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农村劳务输出、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职称评定等,都是关注“三农”、创新发展的好做法。

驻马店、漯河、郑州等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五大任务”的落实。他们按照章程规定,相继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决策的参与机制,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紧密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系统、规范、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了当地计生协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焦作、鹤壁、新乡等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总结、提升、凝练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服务能力,在实施项目化管理和开展企业、流动人口计生协活动及“生育关怀行动”等方面走出新路,为全省工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中,各级计生协结合实际,组织干部职工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按照“十讲十带头”和“做十种人”的要求,围绕创建“三型一作为”协会组织,广泛开展了比学习、比团结、比奉献“三比”活动,加强了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四大建设”,提高了干部素养,强化了服务意识,转变了机关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全省计生协系统呈现出一派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在中国计生协六届三次理事会上,我省有104个单位、30名个人、90 名志愿者受到表彰。

能力建设是计生协工作升类进档、开创新局面的关键。进行干部队伍培训,是加强计生协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下半年,省计生协组织机关和省辖市计生协工作人员4批36人次参加了中国计生协开办的培训班。10月份,举办了市、县计生协副会长、秘书长培训班,参培人员187人;据统计,全年计生协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776期,培训工作人员和基层骨干22.7万余人。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各级计生协的创新发展能力、宣传倡导能力、组织动员群众能力、指导基层工作能力、发掘整合资源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全省计生协工作面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计生协的宣传教育工作包括两个部分,即宣传教育群众和扩大自身社会影响,二者缺一不可。2007年,各级计生协采取五项措施提高计生协的宣传教育水平。一是社会宣传。各级计生协进一步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计生协的上镜率、见报率,塑造形象,展示风采。全年,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播出反映我省计生协工作的稿件226篇。二是内部交流。发挥好、利用好系统报刊、内刊的交流平台作用,促进工作信息、工作经验和自身形象的宣传交流。去年,中国计生协《协会信息》刊发我省稿件8篇,与河北省并列第二名;中国计生协内网我省信息384条;编发省计生协《协会信息》23期,《黄河黄土黄种人》和《人生》杂志刊发我省稿件128篇。三是经验推广。抓住重点,塑造精品,总结培育省内叫得响、全国能推广的亮点和经验。焦作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创建计划生育公益金的经验,被中国计生协进行了介绍和推广。四是教育群众。依托人口学校、会员之家、会员小组等阵地,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开展避孕节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预防艾滋病知识三项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少生快富技能培训,开展骨干会员队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提高计划生育家庭致富能力。五是集中活动。利用“5・29会员活动日”、“世界人口日”、“双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组织开展有规模、有声势、有强度的计划生育集中宣传服务活动,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社会影响,凝聚社会民心,提升社会地位。

总体上看,2007年全省计生协工作有创新,有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们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创新意识不强,开拓精神不足,工作缺乏能动性,有等靠思想;二是个别地方对计生协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制约了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的提高和发展,阻碍了“行政工作、技术服务、群众团体、自治组织”四位一体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新机制的形成;四是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不深入、不广泛,需要挖掘潜力、开发资源、创新载体,进一步提高服务物质技术手段;五是现有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亟待提高;六是在参与和推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中,不少地方认识上有偏差,工作上有畏难情绪,不能正确理顺宏观管理和具体运作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1、打造科普活动品牌。一是科学规划科普工作。各社区科协、辖区企、事业单位科协要认真贯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要切实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规划2013年科普活动计划,把贯彻落实“十二五”科普工作目标纳入科普年度工作计划。二是精心策划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工作主题,精心组织科普志愿者月、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全区性重大科普活动,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载体,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社会效应显著的科普活动,推进科普活动的经常化、社会化,形成大型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相得益彰的新格局。2、构建全方位科普宣传网络。一是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宣传作用。切实加强对科普的宣传力度和范围,继续做好《新河埒》相关科普创建、科技创新栏目的编辑与刊出工作,积极开展科普画廊巡展和免费发放科普宣传册,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科普大篷车、科普大讲堂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二是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示范作用。整合各类社会科普资源,着重发挥辖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主题科普宣传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水秀社区科普体验馆的策划和建设,促进辖区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健全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宣传网络。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一是针对重点人群,全面落实《河埒街道2013年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意见》,街道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员单位做到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项目标,逐项部署、具体落实,街道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监督和考核。大力开展面向重点人群的科普活动,围绕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类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行动。二是以科学教育为重点,着重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切实把科学教育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积极完善科技教育辅导机制。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创新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方式和载体,促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围绕科技创新,以专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1、大力实施海智服务计划。一是构建海智人才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建立适合街道地区的政策咨询、人才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互通渠道,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街道辖区开拓项目、技术合作等洽谈活动。积极参与市、区科协举办地联盟单位、海外专家和专项突出技术人才专题讲座、技术攻关、创新指导,加强对外、对上、对下的联络,为海外人才创业提供企业管理、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强化工作协调,为企业引智引才牵线搭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2、深入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培育。一是大力实施“厂会协作”、“金桥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科协系统同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学(协)会广泛联系的优势,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抓好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工作,不断拓展科技服务新领域。发挥好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推手作用,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企业做好服务。不断拓展科技服务新领域,增强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3、精心组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一是围绕经济转型发展,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贴近企业发展实际的技术创新活动,让更多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促进技术创新出成果。二是充分发挥活动平台作用,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着力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技术交流、提供科技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五)实施周期。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

    四、实施方式

    “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

    (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