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

现代农业结构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篇

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实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新品种花生和大根萝卜普及率超过90%,脱毒马铃薯达到4.4万亩。实施了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贴补资金140万元,引进花生和大根萝卜新品种,新品种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新品种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推广脱毒地瓜500亩。两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

更新农作物品种后,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2006年,兴城市被列为省级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基地。“红崖子”牌花生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黄小鸭”牌花生获日本、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从山东、河北两省引进了目前国内比较优良的花生新品种“鲁花12号”、“花育20号”等25.79万公斤,进行新品种繁育,共繁育新品种250万公斤,应用面积10.3万亩。新品种花生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75公斤,亩增收450元。花生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已成为兴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占兴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23.8万亩,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红崖子乡花生批发市场是东北第一大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有花生加工、销售企业22家,已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花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

土豆是兴城市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4.8万亩,近几年土豆增收明显。几年来,主管业务技术部门加强了对土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在品种引进、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亩产土豆达到6000公斤,亩收入4800元。大寨乡是土豆种植生产专业乡,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大寨乡的土豆远近闻名,获得了 “关外土豆第一乡”的美誉。

果树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果品质量,近几年来很抓果树管理,强化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建设标准示范园,目前有科技示范园20处,其中省级1处,为南大乡后山村果园,市级标准园19处。加强东辛庄花卉小区、南大黄金梨小区、望海葡萄生产小区及三道苹果、梨生产小区建设。其中三道沟的果品基地已成规模,管理水平居葫芦岛果业生产先进行列。

玉米是兴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兴城市开始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经过示范、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2bqf-2型玉米精量播种机采用气吸式单粒点播,省种、省工,每亩可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元,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全市购进玉米精量播种机137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设施小区

近年来,兴城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5万亩,纯大棚占地面积1万亩,各类蔬菜大棚达到1万多个。新建省级日光温室蔬菜小区107个。2007年协调贷款1000万元,支持海滨乡发展3个市级蔬菜设施小区。

建设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高效种植业生产的最佳途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生产是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的要求,才有市场竞争力。兴城市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以此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2篇

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实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新品种花生和大根萝卜普及率超过90%,脱毒马铃薯达到4.4万亩。实施了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贴补资金140万元,引进花生和大根萝卜新品种,新品种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新品种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推广脱毒地瓜500亩。两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

更新农作物品种后,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2006年,兴城市被列为省级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基地。“红崖子”牌花生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黄小鸭”牌花生获日本、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从山东、河北两省引进了目前国内比较优良的花生新品种“鲁花12号”、“花育20号”等25.79万公斤,进行新品种繁育,共繁育新品种250万公斤,应用面积10.3万亩。新品种花生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75公斤,亩增收450元。花生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已成为兴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占兴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23.8万亩,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红崖子乡花生批发市场是东北第一大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有花生加工、销售企业22家,已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花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

土豆是兴城市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4.8万亩,近几年土豆增收明显。几年来,主管业务技术部门加强了对土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在品种引进、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亩产土豆达到6000公斤,亩收入4800元。大寨乡是土豆种植生产专业乡,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大寨乡的土豆远近闻名,获得了 “关外土豆第一乡”的美誉。

果树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果品质量,近几年来很抓果树管理,强化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建设标准示范园,目前有科技示范园20处,其中省级1处,为南大乡后山村果园,市级标准园19处。加强东辛庄花卉小区、南大黄金梨小区、望海葡萄生产小区及三道苹果、梨生产小区建设。其中三道沟的果品基地已成规模,管理水平居葫芦岛果业生产先进行列。

玉米是兴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兴城市开始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经过示范、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2bqf-2型玉米精量播种机采用气吸式单粒点播,省种、省工,每亩可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元,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全市购进玉米精量播种机137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设施小区

近年来,兴城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5万亩,纯大棚占地面积1万亩,各类蔬菜大棚达到1万多个。新建省级日光温室蔬菜小区107个。2007年协调贷款1000万元,支持海滨乡发展3个市级蔬菜设施小区。

建设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高效种植业生产的最佳途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生产是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的要求,才有市场竞争力。兴城市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以此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3篇

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实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新品种花生和大根萝卜普及率超过90%,脱毒马铃薯达到4.4万亩。实施了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贴补资金140万元,引进花生和大根萝卜新品种,新品种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新品种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推广脱毒地瓜500亩。两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

更新农作物品种后,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2006年,兴城市被列为省级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基地。“红崖子”牌花生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黄小鸭”牌花生获日本、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从山东、河北两省引进了目前国内比较优良的花生新品种“鲁花12号”、“花育20号”等25.79万公斤,进行新品种繁育,共繁育新品种250万公斤,应用面积10.3万亩。新品种花生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75公斤,亩增收450元。花生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已成为兴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占兴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23.8万亩,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红崖子乡花生批发市场是东北第一大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有花生加工、销售企业22家,已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花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

土豆是兴城市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4.8万亩,近几年土豆增收明显。几年来,主管业务技术部门加强了对土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在品种引进、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亩产土豆达到6000公斤,亩收入4800元。大寨乡是土豆种植生产专业乡,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大寨乡的土豆远近闻名,获得了 “关外土豆第一乡”的美誉。

果树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果品质量,近几年来很抓果树管理,强化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建设标准示范园,目前有科技示范园20处,其中省级1处,为南大乡后山村果园,市级标准园19处。加强东辛庄花卉小区、南大黄金梨小区、望海葡萄生产小区及三道苹果、梨生产小区建设。其中三道沟的果品基地已成规模,管理水平居葫芦岛果业生产先进行列。

玉米是兴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兴城市开始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经过示范、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2BQF-2型玉米精量播种机采用气吸式单粒点播,省种、省工,每亩可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元,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全市购进玉米精量播种机137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转贴于

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设施小区

近年来,兴城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5万亩,纯大棚占地面积1万亩,各类蔬菜大棚达到1万多个。新建省级日光温室蔬菜小区107个。2007年协调贷款1000万元,支持海滨乡发展3个市级蔬菜设施小区。

建设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高效种植业生产的最佳途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生产是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的要求,才有市场竞争力。兴城市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以此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4篇

本文认为,免除农业税是对以农业财政支撑国家体系的传统时代终结,也是建立以工商业为支撑的公共财政的新时代的开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农民负担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地区的财政异常困难,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中出现的日益庞大的国家体系与弱小的农业财政的矛盾,传统的农业财政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国家体系。终结农业财政既是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结果,更是建构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在终结农业财政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全面免除农业税。免除农业税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标志。它标志着以农业税为主要支撑的农业财政时代的终结,国家进入到一个主要由工商业为支撑的公共财政时代。但在为什么要免除农业税,从而进入公共财政新时代方面,学术界缺乏合理性的论证。一般认为,免除农业税的缘由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悲情说”(以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的信所陈述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①为代表);二是“抗争说”(以于建嵘对上世纪90年代农民为减轻负担而进行依法抗争的调查为代表②)。以上观点对于推进为农民减负免税有其积极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充分的学理性分析。在我看来,农民负担沉重是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产物,免除农业税是建构现代国家的需要,它的深刻意义在于为建构一个现代国民国家创建更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这是免除农业税,进而终结农业财政的理论和历史依据。

一、 现代国家建构与乡村整合

财政,财是政权的基础。财政来源与财政能力决定和制约着国家治理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农业是传统国家的主要产业,农村是传统国家的基本组织,农民是传统国家的主要成员,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赋税是传统国家的财政基础,国家财政为“农业财政”。由此才有了“农之国本”。农业财政来源决定着传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格局特性:

其一,“皇权止于县政”,实行皇帝-官僚体制下的乡村自治体制。首先,乡村社会的自组织和自治不需要政权的强制管理。传统中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生产方式的,农户与外部的交往和对外部的依存度很低。即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农民依靠家庭和放大了的家庭-家族,以及由家族构成的村社,但可以基本满足他们的全部需要。他们不需要政府干预其生活,而主要是通过地方性制度维护其秩序。上告官府的行为极少,即费孝通所说的“长老统治”和“无讼意识”。其次,孤立和分散的乡村社会,阻隔着皇权的直接统治。受千山万水的交通阻隔和“十里不同音”的地方语言的限制,皇权对乡村社会“鞭长莫及”。由此所带来的就是财政供给困难。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根本无法供养一个全面渗透穷乡僻壤的帝国体系。如韦伯所说,“行政的疏放性,亦即每个行政单位仅有少数现职的官吏,是由于国家财政上的限制所致”。③换言之,在农业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农业财政时代”,“皇权不下乡”,实行县政下的乡村自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其二,农民与国家的联系主要是纳税关系,“皇粮国税”成为天经地义的义务。传统国家的职能十分简单,主要是政治统治。为维护政治统治需要税赋和征兵,收税和兵役成为最基本的国家职能。农民作为分散孤立的经济个体,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国民,主要取决于向谁提交税赋。孙中山说:“在清朝时代,每一省之中,上有督抚,中间有府道,下有州县佐杂,所以人民的皇帝的关系很小。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原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有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其余都是听人民自生自灭。”①在中世纪西欧,土地实行领主所有,分封割据,没有统一的国家政权,农民只是依附于领主的农奴。而在传统中国,农民的耕地同时是国家的国土,皇帝则是国家的代表,农民自然是皇帝-官僚体系的臣民或子民,依附于国家。由于国家(皇帝)对土地有终极意义上的所有权,决定了“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换言之,农民向国家提交税赋是单向强制而不是双边同意的义务,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

在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的体制是治理乡村的最优选择。但这一体制有两个重大而又不可克服的弊端:

一是政权的“超经济强制”剥夺。中国是一个“早熟国家”,即在小农经济时代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皇权-官僚体系(现代文官制度的发源)。这一体系由于凌驾于社会之上,不能保障皇权不滥用。这就是国家要按照权力最大化的逻辑运行。根据这一逻辑,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必然会不断膨胀,造成赋税和兵役不断加重,“农养不了政”。而这又会破坏国家行政的合法性,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中国历史上因赋役沉重而进行的改革不可能成功。由此使传统中国只能依靠每隔二、三百年一次王朝更替来解决因皇权-官僚体系无限膨胀、“农难养政”的矛盾。

二是除了纳税以外,人民与国家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一盘散沙”的离散状态。尽管传统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但这一体系外在于人民,不对人民负责。人民与帝国的联系是水与油的关系。就一般民众而言,个人生活和交往关系由内向外:个人-家庭-家族(扩大了的家庭)-地方-国家。由此才有了家族主义、地方主义而少有现代国族主义。孙中山是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创立者。他深刻地反思了为什么作为人口最多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不堪一击,甚至有亡国灭种之忧的原因,这就是“一盘散沙”。他认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张到国族。”②所以,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外,一般民众并不关心也不可能关心国家大事。只要纳税轻,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满清入关,除了江苏等极少数地方反抗以外,绝大多数是顺从者,有的甚至持欢迎态度。

当我国的清王朝由盛到衰之时,外国入侵强行将中国拽入现代化进程之中,由此也开始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中华民国是标志。

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是主权国家,即由一个中央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在其有边界的领土范围独立自主的行使统治权。主权国家除了对外的自主性外,还有对内的一体化过程。国家的一体化是通过国家整合将国家的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权力一直延伸到边界范围以内的每个角落。。由此就有了国家权力对离散的乡村进行整合,即从“皇权不下县”到“政权下乡”的过程,出现了所谓基层政权建设。在国民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县、区、乡、保甲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仅延续了县区乡体制,而且后来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特别是通过党政合一的体制将国家权力一直延伸到农户。公社社员同时是国家政权体系的一分子。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恢复建立乡镇政府,在乡镇以下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

在国家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行为也得到极大扩展。国家的职能不仅是政治统治,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对价值和财富进行权威性分配。政府行为由此向各个领域广泛地渗透。国民经济、国家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公共水利等以国家或公共名义出现的事务愈来愈多。这些国家行为必然向乡村社会渗透,政府权力得到从未有过的扩展,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也因此迅速增多。

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由于技术条件的改进,国家的控驭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现代化进程,阻隔政权下乡的技术条件得了改变。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将穷乡僻壤与外部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为国家控制乡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整个20世纪,就是国家政权不断下沉,向乡村渗透,并将分散孤立的乡村整合到国家体系的过程。

二、 庞大的政府体系与弱小的农业财政

经过20世纪百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外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对内的一体化程度愈来愈高。特别是离散的乡村社会纳入到国家体系中,国家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大大增强。但中国的现代化是由政府主导的,通过行政力量而不是市场力量进行国家整合,迅速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及工业体系,是最主要的国家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了一个得以覆盖全社会(包括分散孤立的广阔乡村)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所留下的问题则是政府体系愈来愈庞大,而支撑政府体系扩张的财政能力相对薄弱,形成“超级政府与弱小财政”并存的格局。特别是在中部农业地区,财政基础仍然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属于传统的“农业财政”,从而造成现代政府体系与传统农业财政的尖锐冲突。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5篇

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收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去年以来,xx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坚持稳中奋进、改革创新,在农民增收上重点突破,在现代农业上创造特色,在强农富民上持续发展,积极打造农业发展的“xxxx特色”。

一、展现新作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稳步提高。充分利用“碧水、蓝天、净土”这一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林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以金丝柳种植、牡丹核桃间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林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全县春季造林面积达到3.8万亩。水产养殖业势头良好。千亩休闲渔业观光基地、“xxxx黄河鲤鱼”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有序建设。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家,其中省级3家;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县“三品”认证个数达到88个,拥有部级地理标志认证3个(xxxx黄河鲤鱼、xxxx鱼山大米、xxxx黑毛驴),1个国家地理商标(xxxx小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达755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1万亩,达到8.28万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1.95万亩;大田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3万亩;发展家庭农场39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打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投资540万元,完成8条县级排涝河道的清淤治理,长56公里,动土90.3万方;投资121万元,完成107条乡村田间沟渠应急排涝工程,长9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黄河防洪工程有序推进,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二、抢抓新机遇,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开辟新途径

开展高产创建,促进粮食增产。2014年我县粮食总产实现了“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达到10.21亿斤。全县共设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5个,面积近38万亩。其中,在全市率先实施省级粮食高产创建十万亩示范方1个、三万亩示范方1个;实施部级小麦万亩示范方5个、玉米万亩示范方4个。经省级验收,小麦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93.7公斤,最高亩产达789.7公斤;玉米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7.13公斤,最高亩产达905公斤。

立足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我县独辟蹊径、深度融合、高点定位,确立了“2261”的现代农业发展蓝图,努力打造油用牡丹和阿胶产业两个千亿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千亿牡丹产业。我县森林覆盖率达48%,为此,我们用5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以林下油用牡丹种植为主的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新模式。2014年7月,全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我县召开,被授予“中国油用牡丹之乡”,全县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9.6万亩,“xxxx黄河艾山万亩牡丹园”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牡丹种植示范园。为扩大牡丹的种植基础,我们积极组建油用牡丹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起了100多户牡丹种植户,全县5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达到7处。随着油用牡丹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已有十余家公司做起了油用牡丹的前期资源培育和相关系列产品的研发,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粉等产品远销韩国、日本、迪拜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千亿阿胶产业。2014年以来,我县围绕打造中国黑毛驴产业第一县这一目标,全力培植黑毛驴特色养殖、活体开发、屠宰加工、生物制药等全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的共赢。2014年7月份“xxxx黑毛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世界唯一以驴文化为主题的单体博物馆——毛驴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国内唯一的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xxxx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国家黑毛驴繁殖基地正在扩建。为打造原料基地优势,我们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重点破解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驴舍怎么建、驴从哪里来、肉驴怎么养、驴到哪里去、手续怎么办”七大难题。2014年底,我县新发展规模化养驴专业合作社40个,实现养殖肉驴2万头。

巩固品牌提升,打造地方特色。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水资源,做大沿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示范建设项目。2013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河鲤鱼之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沿黄县,为好好把握这一产业发展优势,2014年到2020年,我县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2万亩沿黄渔业区,3万亩生态饲草和果蔬,逐步实现年生产加工无公害“xxxx黄河鲤鱼”500万公斤,其他鱼类100万公斤,无公害果蔬300万公斤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打造服务京津地区市场的有机生态、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完善“一带、三业、七大支撑体系”发展规划下,我县“黄河鲤鱼苗种繁育供应基地”、“黄河鲤鱼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黄河鲤鱼文化休闲观光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优质黄河鲤鱼为核心的集原种保护、繁育、养殖、科研、流通、餐饮、休闲及文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三、适应新常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解决好“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紧紧围绕“2261”发展规划,加快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15万亩,粮食总产保持5.9亿公斤以上,做好部级5个小麦万亩示范方、4个玉米万亩示范方和省级1个3万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方的高产创建示范建设工作。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扩展与深化,在城镇化规模的基础上,更强调城镇化发展的结构、质量与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强调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体系不完善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城乡产业布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同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建立起支撑作用的城镇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调整城乡产业结构。

二、文献述评

新型城镇化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但是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姚士谋(2014)认为,新型城镇化应涉及产业结构转型和新产业的支撑,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张鸿雁(2013)认为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存在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应建构覆盖省域、市域和县域一体化城镇地域结构的产业价值链与地域产业分工体系,让小城镇参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分工。张占斌(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同时推动工业化和公共服务、消费型服务以及生产型服务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依托作用。

(二)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严立冬(2001)认为农业通过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为一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马远(2010)认为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工业制品和物流、金融、科技等相关服务,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以城镇化为中介间接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夏泽义、赵曦(2013)认为,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一方面促进农业内部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综合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三、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三者的相互作用机理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身包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强调传统工业的发展,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对经济的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具有辐射效应的、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载体。

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新型城镇化指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通过以下途径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产品的吸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大量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一方面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城镇对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徙,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为建设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因素。

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首先,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机械生产工具以及化工产品的需求,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带来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一体化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通过以上途径综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生作用。

(三)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反馈作用。对新型城镇化而言,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调整,加强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的同时,通过一体化产业链的构建增加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吸引力,不仅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通过产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对农业现代化而言,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激励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服务,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保障。

四、促进三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对于如何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建议:

(一)加速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进行中小城镇与大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与县域经济水平低下严格地制约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强化城市产业的扩张,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小城镇产业体系,发展支柱产业,促进小城镇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高小城镇城镇化质量,实现更广泛的城镇化。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工业等的集聚,充分发挥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农业现代化要求使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工具替代劳动,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而提高现代工具在的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同时,与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相结合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也应得到相应的改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

(三)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41-647.

[2]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5):1-14.

[3]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4] 严立冬.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42-47.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7篇

对种植业结构存在问题的认识

从政府到学界,尽管也有些不同意见,但能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现在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诸如:玉米库存量过大、粳稻供给不足而籼稻杂交稻产出过剩、高筋小麦供给不足而低筋小麦过多、高蛋白饲草不足依赖进口等等。总体上看,我们现在供应市场的农产品高品质的少,低品质的过量,一小部分还有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农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由于品质不高、产销不对路造成的。存在的问题中有“种类”的问题(是种玉米、种大豆,还是种牧草?粮经饲的比例结构?)和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否对路的问题,更多的是“品质”的问题。所以说要尽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1949年以来,一直特别强调粮食生产的“量”。强调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过去一直是“吃不饱”。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总产量也就1亿吨左右,多数人“吃不饱”。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也还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但现在的情况变了,是“挑食”的问题。吃米要吃黑龙江“五常米”,吃面要选河套“雪花粉”。肉蛋奶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传统种植结构形成了挑战。有人曾经分析过,仅2亿多农民工进城就显著地改变了肉蛋奶的需求结构。原来一人一天吃6、7个馒头还不够,进城务工后不到3个月就只吃3、4个馒头了,因为早上一枚鸡蛋、一袋牛奶,中午晚上要吃点儿鱼或肉。肉蛋奶需求增加了,种出来的饲料原料需求也增加了,传统种植结构就不适应了。因此,应该说种植业结构问题是伴随着发展出现的问题,是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增长而出现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没法儿过了”,而是我们要过得更好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种植业结构问题应该被看作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之一。

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前面有专家已经讲到了,过去几十年间我们也有过几次粮食作物结构调整,但效果并不好。例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每年400公斤以上,认为粮食“太多了”,开始调减粮食种植,结果导致粮食总产一路下滑,到2003年跌到谷底,人均不足350公斤。随后又进行恢复粮食种植的调整,出现了“十二连增”。这种“过山车式”的调整显然是不行的。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不能简单套用“去产能、去库存”,不能用像调整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结构的办法。例如,这两年(特别是2016年)大家都认为玉米“过剩”啦,应予以大幅度调减。不妨算笔账:目前每年种植玉米5亿亩左右,全国平均亩产400多公斤,总产量也就2亿吨多一点儿,而仅饲料一项每年需求玉米约2亿吨(还在逐年增长)!如果一下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就只能依靠增加进口。因此有人担心,调整力度过大后,有可能过几年我国的玉米也会像大豆一样主要依赖进口。所以说,种植结构调整还应该是从市场供需关系的角度考虑,将现有产能逐步转变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去掉产能。

其次,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谈“种植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作物种类调整,核心是“提质增效”。例如,同样是种玉米,美国有些品种的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基本达到入库的标准,而我们现在东北地区好多玉米品种收获时有30%的含水量,如不能及时晾晒就可能长出黄曲霉,黄曲霉素一超标,粮库不收,加工企业也不买,结果造成库存积压。又如,同样是水稻,高品质的粳稻供应量不足,而低品质的籼稻和杂交稻供应量过剩。这里就有一个作物品种的“品质”问题,品质提上来了,也可部分缓解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

再次,还要科学地将种植结构调整与耕作制度改革(改善)结合起来。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作物耕作制度是有问题的,例如,整个华北平原、黄淮海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几十年不变,导致地力下降、水资源短缺、面源污染等问题。现在讲“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中就有如何合理地实施轮作、免耕、休耕、保护地耕作等耕作制度的问题。

最后,粮食生产的效益还涉及到物流问题。现在主要是“北粮南运”。2016年秋季北方有的玉米卖不出去,卖出去的也只有6、7毛钱一斤,但同一时期南方一些饲料厂的玉米进价是每斤1.2元。多次听做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讲,我国企业生产中的物流成本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许多国家。一个普遍现象是: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不低,但种地的农民却又赚不到钱。一斤青菜在地头几毛钱,进了城后变成几块钱。生产者、消费者两头不高兴,中间的一段儿可能就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想办法解决物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也直接关系到种植结构的调整。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 可持续发展 种植结构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 组织结构 功能 完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在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国家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尤其是农业合作社的经营体制改革,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与欢迎,这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此,笔者将对现代农业合作社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总结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

农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参与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所以,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的农民,同时在农业合作社的相关领导人带领下,进行与农业生产、供销、经营等经济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的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创新,形成了目前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具体来说,现代农业合作社是以基层合作社为基础,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地区各个乡镇建立基层合作社、参与农业合作社的最组织机构---社员大会,对合作社的经营发展进行综合的思考与评定。另外,在社员大会之下还设有理事会、监事会两种组织,它们是有社会大会的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对合作社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管,保证农业合作社的正常、有效运作。同时,现代农业合作社还设有专门的政策指导、信心咨询、法律援助等职能机构,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也为“三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积极功能

时代的发展,促使着各种经营理念的诞生。在现代化经营思想与模式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无论是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上,还是从资金融入上,都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市场竞争力得到稳步的提高。尤其是分散农户的统一,更是提高了信息传递、更新的效率,为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有效助力。

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农业活动各个环节的联合与创新,并在社员大会的指导下以及理事会、监事会两种组织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分工、优化配置、流动生产,从而实现有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目的,降低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市场中经营与发展的风险,有利于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科技是改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致力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以便发挥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现代农业合作社也将应用与优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工作,并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良,与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组织的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更提高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等环节的不必要支出,这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有很大帮助。

三、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的措施

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经济的提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积极研究相关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

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所以,国家相关部门与基层政府必须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双管齐下,以便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基础;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对农民群众的引导语组织,同时也要注意对理事会与监事会等基础组织人员的培训,以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品牌优势的利用,引进先进的信息与销售系统,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统一对外营销,促进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完善。

四、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与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尤其是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农业合作社以其特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各种新型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重视,并针对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更加有效、创新的经营管理策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发展,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云净,李金波. 激活内在动力强化外部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业经济发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0,35(02):56-57 .

[2]谢安民,郑小燕,高大权.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J]. 三峡大学学报, 2009,166(05):38-40 .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0篇

1.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昌邑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带动作用,在项目、资金支持上向合作社倾斜,立足“特色”抓“产业”,并逐步引导主导产业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向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群。2012年全区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100公顷,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400公顷,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公顷,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达到了16户。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昌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以东福米业、国泰米业、雄霸米业为主的全区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以吉得利公司、元泰公司为主的全区甜粘玉米种植企业年加工甜粘玉米5000万棒以上;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工作,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

加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共有12项,计划总投资5.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项,3000万元以上项目10项,目前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

围绕区域资源科学布局,全力打造昌邑区特色产业。昌邑区主导产业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畜禽产品、农业旅游观光、水产品、食用菌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使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粮食高产创建有声有色

2012年,全区建立5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其中:孤店子镇孤店子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022亩,桦皮厂镇东胜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650亩,桦皮厂镇崔屯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731亩,桦皮厂镇漂洋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2031亩,土城子乡油坊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115亩,全区落实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田总面积55549亩。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带领农民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昌邑区农水局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2012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全区累计达到79家。

4.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农村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2012年5个乡镇主要开展了以乡路绿化、村屯亮化、村屯净化、庭院美化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全年植树40万株,绿化乡路100公里,共栽植花苗85000株,美化庭院100户,农村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村屯农户房舍周围栽植了花草,环境得到了美化。全区乡镇、村共清运垃圾、残土1000余吨,清理边沟2.4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场3处,扩建农贸市场2处,新修围墙、围栏23000延长米,改造排水设施15000延长米。

5.积极争取壅水坝工程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成本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准确领会中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I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生产成本方面。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以及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偏低。一是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依赖程度高,造成物化成本高。“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高达397.5公斤,单位面积的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当前我省也存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等问题,化肥、农药施用量超出推荐用量的30%和80%,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在加剧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不断攀升,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经济负担。二是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偏低是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陕西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户为生产主体,规模小、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较少,土地流转较慢,土地流转面积、种植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等规模经营性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2.短板方面。基础薄弱、耕地质量、装备水平等基础能力不高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我省农田灌溉条件在全国居中等偏下水平,现有灌溉面积中灌排设施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突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二是优质耕地资源紧缺。我省现有耕地中,旱地占2/3,80%的耕地分布于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和中低产田占比高,耕地质量等级不高。农村人均耕地仅1.65亩,水田和水浇地仅占常用耕地面积39.1%,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三是科技装备水平低。我省农机拥有量偏少,农机总体发展水平居后,除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外,玉米、水稻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刚刚起步,收获大部分依靠人工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省内三大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关中地区农机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粮食生产基本摆脱了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而陕北和陕南地区仍以人工为主,农机发展较慢。

3.库存方面。库存问题在我省表现并不明显,但陕北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以及苹果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滞销需引起重视。一是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作为我省第一大粮食品种,玉米占全年粮食计划播种总面积接近40%,加之曾经为确保粮食产量而在渭北实行的“压麦扩秋”,使得我省玉米面积特别是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在当前玉米市场需求不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为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特别是作为镰刀弯地区的榆林、延安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二是非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陕西是我国最大的苹果生产省份,年产量占全国的1/4,占世界1/7,但普通苹果、劣质苹果仍占相当比例。目前我省仍有较大面积的苹果园处于非优生区和非适生区,占全省果区面积的比重将近10%,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光、热、水土、海拔等条件不是最好,且作务管理粗放,投入过少,苹果品质较差,加之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时常陷入滞销境地。

三、突破方向

(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推进绿色发展,降低污染成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在绿色增产科技攻关、农业提质增效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试点,推行节肥节药生产,力争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总结白水、洛川等县域果园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示范经验,推广高效缓释肥、有机肥、低毒低残高效农药和绿色防控。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加快测土配方、旱作节水等农业技术在全省县区的推广应用。

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一批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全程托管、烘干储藏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及农业企业合理流动;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权入股、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多种规模经营形式,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二)着力补齐农业短板,稳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强化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中,关中突出渭北塬区和秦岭北麓“四田”建设,陕北加快坡改梯和坝地建设,陕南推进石坎梯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泵站以及末级渠系配套更新改造,确保大中型灌区“主干动脉”和“最后一公里”安全畅通。在洛川、白水、大荔等特色果业突出、现代园区集中、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重点建设管灌,适度发展微灌和喷灌,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2.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岐山、富平等粮食主产县及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示范县。加快耕地建档立卡,全面推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陕北、渭北等生态脆弱区和资源紧缺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以恢复地力提高土地质量,进而提高单产。推广玉米、水稻秸秆腐熟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选用深耕、深松、轮作、少耕免耕等耕作技术,提升耕地地力。

3.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咸阳、杨凌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专用型、特色型农机具研发推广,增加大型复式农机装备,提升农机化水平。围绕全程机械化高效化,发展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机播机收,提高茶叶、苹果、猕猴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械利用率。加快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中、陕北、陕南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机械化技术。狠抓汉中、安康等丘陵山区农机化,加快推广经济安全、适宜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加快提升陕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快去库存步伐,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1.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稳步调减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品种和产品用途,稳步推进泾阳县、临潼区、陇县等关中地区的玉米种植调减工作,调减出的耕地,将用于发展青贮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在陕北农牧交错区推行粮改饲150-200万亩,在关中灌区发展适宜青贮、高赖氨酸玉米100-200万亩,逐步扩大早熟耐密易机收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玉米在主粮中所占比重。

2.加快调整优化果业产业布局。通过市场引导,逐步调减非优生^苹果面积,稳步扩大优生区种植面积。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实施乔化改造300-400万亩,发展矮化栽培300万亩,新建山地苹果100万亩,淘汰非优生区果园100万亩,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压缩晚熟和一般品种,扩大早中熟品种,通过高接换头等途径增加早熟品种和中、晚熟新优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到10:20:70。

3.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供给,重点开发面食产品、马铃薯主粮食品、休闲果干、高端乳品、高档肉制品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结合苹果、猕猴桃、茶叶、奶山羊、肉牛、肉羊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打造“陕果”、“陕茶”、高端羊奶粉、高档牛肉、陕北羊肉以及特色面食、马铃薯主食产品、优质杂粮、陕北红枣、时令水果等10大知名品牌,带动形成一批国内竞争力强、国际公认的优势品牌。

参考文献:

[1]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5):37-39.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2篇

一、围绕龙头 调结构 壮基地 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在跨越发展的主题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农业的跨越不仅是单位面积产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实现量、质、效完整的统一,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农场依托北大荒龙头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农业。

我们依托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南华糖业和集贤县禾丰牧业等龙头企业,明确了“两增一稳两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即增加玉米、甜菜面积,稳定水稻面积,压缩大麦、大豆面积。为确保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工业增效、农户增收、基地壮大”的目标,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与各龙头企业及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协作关系和利益联动机制,年初由公司与农场签订生产合同,农场与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并出台保护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生成,稳定了发展组织体系,实现了“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玉米面积由14万亩增加到20万亩;甜菜面积3万亩增加到4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30万亩,高产高效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1万亩,占耕种总面积91%。

我们农场严格遵照订单执行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及各公司也按照每年的订单兑现承诺,既保持双方关系的稳定,也使互惠多赢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初露端倪。农场照订单向北大荒米业上交水稻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6 000万元;上交北大荒南华糖业甜菜3亿斤,实现利润5 400万元;上交集贤县禾丰牧业玉米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3 000万元。

二、围绕科技 增投入 促转化 强力促进产业效能提高

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的普及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2009年,农场投资350万元,新建了集科技、研发、繁育种、测土施肥、航化、气象观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投资48万元,引进一台先进芽种智能生产线,实现芽种统一供种达到50%以上;投资99万元,引进美国产满胜牌汽量点播机3台套,完成甜菜播种面积3万余亩;投资1 393万元,引进世界一流农业机械22台套;引进农业专业本科高科技人才10人。先进的机械装备和优秀的人才储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力推广农业十项新技术,达到新技术种植率、良种覆盖率、标准化作业率、农时保证率的四个100%,实现了水稻集中供芽种、玉米大垄行间覆膜、甜菜缩垄增密和30多万亩作物航化作业。。

为了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我们大力开展了“百千万”高产创建工作,对水稻、玉米、大麦和甜菜四个作物实施了创建。我们对玉米进行了“白色革命”,采用了大垄行间覆膜新技术。应用面积达5 000亩,亩增产227公斤,亩产可多获利润227元。

三、围绕潜能 上标准 强管理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就是目标、标准就是保证、标准就是质量、标准就是效益”的观念,通过严把“六关”,实现了农业标准化覆盖面100%。

统一供种标准化。农场以种子公司育、繁、引、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目标,建立以农户为载体的育繁基地,实行专品种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纯品种销售、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种子“六统一”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志、统一标准化供种。农场生产用种标准化机械加工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实现了100%

农艺措施标准化。我们树立了农时意识,明确提出错过农时就是灾害的思想,始终坚持抢前抓早,以早动争主动,统一各种作物播期时限表,要求播种甜菜在4月25日前结束,水稻插秧5月25日前结束,玉米播种在5月10日前结束,大麦播种在4月10日前结束;在整地上我们突出“松耙”,大力推广以深松为主。实施“垄、平、卡”相配套,“松、旋、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新耕作法,做到100%黑色越冬,全部达到播种状态,旱田100%春季不动土,实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我们改造水田5万余亩,全部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准化施工,对稻埂科学瘦身和扩大单池面积增加土地2 000余亩;我们对旱田实施规范沟渠80余条,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2 000余亩。疏通排水干渠50 000米,增强排涝抗灾能力,水旱田达到了埂成线、池成方,沟笔直的高标准要求;在作物布局轮作上,按照账、卡记录,实施科学轮作;在栽培上模式建设上,重点实施水稻“三化一管”、玉米“一密一膜”、甜菜“早窄密”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

农机作业标准化。我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和长远规划,农机装备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2009年农场投资1 393万元,引进大型世界先进农业机械22台套。在农机管理工作上,我们实行“六统一、七加强”管理法。做到了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和保管,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统一采购和供油,统一保养和维修。一是加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程,在实施作物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农机市场培育与管理,在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加强人才培训战略,在提高农机化技术培训质量和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农机安全防范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加强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在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七是加强服务意识,在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田间作业上,建立严格的检查,评比、验收及奖惩制度,凡投入作业的车辆,不经验收合格发证不准作业。

人员素质标准化。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艺标准化成败。为此,我们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用定期以会代训、外出培训和不定期培训,做到领导者是行家,专业技术人员是专家。对家庭农场实行全员全过程培训,做到冬训与春训、春训与夏训,夏训与秋训的有利衔接,室内与田间、阶段与全年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农户标准化和操作水平。为更好地发挥现代机械作用,我们采取与农机厂家合作,对农机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要求农机驾驶员要做到“四懂四会”,即懂机械原理、懂机械构造、懂农艺知识、懂法规;会操作、会调整、会保养、会维修。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3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要依据现代农业内涵设置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其一,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新型产业;[8]其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最终出路是生态农业;[9]其三,从结构优化角度理解,认为推进结构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结构效应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10]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内涵既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又涵盖了农业结构效应和生态农业理念。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遵循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评价应该结合这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置考虑了现代农业能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优化农业结构、能否拥有高产出水平、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评价指标分为5类共18个影响因子,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民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衡量;二是农业经济结构因子(B2),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特征,由农业产值结构和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衡量;三是农业产出水平因子(B3),产出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质产出的重要指标,由粮食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等构成;四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因子(B4),衡量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情况,由水、电、肥料和农机等投入情况构成;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因子(B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农业受灾率和森林覆盖率等衡量。这5组分类指标既能从不同侧面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又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西部地区及西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测量。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评价指标组成的系统,各指标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西部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一步,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5类B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相关农业部门和高校农业专家分发20份调查问卷,专家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后进行打分,再采用各专家对判断矩阵指标重要性标度的平均值,运用Mathpro软件,求出最大特征值为5.129,和判断矩阵的维数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说明一致性检验通过,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B组分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别对5类B组指标各自所包含的C组单项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专家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再对各组指标依次进行赋值、计算和检验,得出C组分类指标相应权重WC;第三步,分别用B组指标权重乘以各自相应的C组指标权重,得出最终18个单项指标综合权重,即W=WB•WC。从权重值分布情况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B1)权重为0.386,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B5)权重为0.063,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基于《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样本数据。为了消除指标不同及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消除或减弱原始数据噪声干扰而呈现的不规则波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了把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1]区间,采用极值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X=(X''''-X''''min)/(X''''max-X''''min),式中X为数据标准化值,X''''为原始数据值,X''''min为原始数据最小值,X''''max为原始数据最大值。在数据归一化过程中,将指标区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负向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C4)、恩格尔系数(C5)、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比重(C7)和农业成灾率(C18),这些指标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负向关系,对负向指标要转化为正向指标,转化方法有取负数和取倒数等,[11]采取对负向指标取负数方法转化为正向指标,以保持评价指标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评价

测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不同的贡献度,以体现出现代农业各个侧面的发展情况,为了有效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论文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测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公式表示为:Sj=∑WiPij(i=1……18,j=1……12),其中Sj为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Wi为C层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Pij为j地区i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值。[12]根据现代农业得分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得分在[0,0.5)之间;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5,0.75]之间;第三个阶段为基本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75,1)之间;第四个阶段是完全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此时为1。[13]1.西部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依据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得分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375,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西部现代农业处于第一阶段即准备实施阶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区少0.214,比东部地区少0.269,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际间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综合得分差异较大(见表3)。内蒙古和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名列前两位,而和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最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差0.373,最高地区的内蒙古已经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而最低地区的则处于初步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从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得分与西部平均水平相比来看,有7个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个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梯度拉开。新疆和内蒙古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平均综合得分为0.54;陕西、宁夏、四川、重庆构成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第二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46;广西、青海、甘肃构成第三梯度,现代农业发展平均综合得分为0.35;云南、贵州、构成第四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23。从四个梯度得分情况看,各梯度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第四梯度与第一梯度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平均综合得分相差0.31分。四个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初步实施阶段,其余三个梯度均处于准备实施阶段。

(二)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中的构成关系。[14]从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得分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为0.159,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了42.40%,在五组指标中居于绝对的首要位置,具体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大;从各省份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为0.316,最低的是,为0.015,两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内蒙古、陕西和青海综合得分影响最大,贡献率均超过了50%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最低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仅为7.35%。(见表4)农业经济结构方面(B2)。现代农业是拥有合理产业结构的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得分为0.071,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为18.93%,处于第二重要位置;从西部各省份农业经济结构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内蒙古为0.030,主要因为内蒙古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方面(B3)。农业产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体现,不仅表现为产量的增加,也表现为产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水平得分为0.062,对现代农业得分的贡献为16.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庆的农业产出得分最高,主要体现在人均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较高,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均超过30%以上。农业产出得分最低是甘肃,为0.015,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仅为4.87%,可见,农业产出水平是影响四川综合得分较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甘肃综合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B4)。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通过农业要素拥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发展的程度。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分为0.055,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为14.67%,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生产力得分最高的内蒙古为0.129,是得分最低的贵州0.034的3.79倍,因而,农业生产力得分成为内蒙古现代农业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B5)。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现代农业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为0.028,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的贡献为7.4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最高的广西为0.049,最低的为青海0.014,两者相差3.5倍,农业可持续发展对青海现代农业贡献仅达到4.17%。从各指标得分和贡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缺乏足够重视。

三、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为了区分不同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相应权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虑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对投入和产出相关指标给予更高得分数值,突出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出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权重赋予会导致分析结论差异性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权重设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或者采用回归系数法获得权重,即在评价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为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现代农业得分,虽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便利,但需要赋予指标相应权重,导致主观性偏大。可以考虑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或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15]从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会更有意义。同时,仅对西部12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县级作为研究基本单位,研究结果会更为细致。

(二)结论

1.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准备实施阶段。无论是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东部或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十分落后,仅处于准备实施阶段。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看,仅内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而其余10个省份还是处于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空间梯度布局。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看,北面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上要高于南面地区,大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递减格局。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4篇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韩长赋表示,当前,农业部门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对这些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他同时指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软肋。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

他指出,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

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还吃得安全放心,农业部门要有这个担当。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

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应该是高效农业。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要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必须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31-1

1 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是单一农业经营的结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步于1985年,经过20多年的调整,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植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调整速度也非常缓慢。

1.2 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在1979年以前,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粮食严重短缺,而玉米又是种植业中的高产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省由原来的粮食调入省转变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也由追求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和种类的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农业产业开始由单一转向多元,林、牧、渔业逐渐发展起来。

1.3 农村二、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由短缺转变为过剩,但我省的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的粮食转化滞后造成的。而粮食转化滞后恰恰反映出我省农村二、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表现在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现在内部结构水平不高,“小商贸”比重大,市场开发能力弱,难以起到拉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 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给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困境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固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传统农业的弊端在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低、规模小、技术层次低,难以实现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市场化导向,难以达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标准。

2.2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产业化水平低,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不足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省大部分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简单的停留在落后的农业种植上。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单一销售,许多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地方特色,产品以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造成农产品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缺乏竞争力,向产业现代化的转变缓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不足。

2.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坚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的意愿不强烈

农民过多的把生产重点放在农业种植上,忽略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而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逐渐增多,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又不能被我省农村比重低且规模小的乡镇企业吸收,这就减少了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限制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能力。长此以往,农民将对农业现代化之路失去信心,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3 促进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3.1 以吉林省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培育“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型农民。近年来,我省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造就“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科技下乡,加大农村科普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3.2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符合地区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选择和发展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产业,亦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吉林省农业中的玉米,第二产业中的中药开发、加工业,第三产业中新兴的农业旅游等。

3.3 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科学进步成果的程度。通过制定我省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让等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杨笑嫣.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