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反思

一、“自主、合作、探究”要导

有的教师为了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形成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在堂上海阔天空漫谈、却受到教师的表扬说是有所创新。从形式上看,似乎也适应了教学改革的形势,由以前的“满堂灌”过渡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上,但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却是一种变了味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讨论”是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但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向绝对不能偏。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见解、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成熟和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向”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性的同时,应该指出其不妥之处,以便学生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如果不指正不纠偏,学生还误以为自己那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是正确的。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离正确的轨道越偏越远。

二、“拓展延伸”要巧

有的教师为了将语文课堂很好地延伸,只要是与文本有一点点相粘连就把它作为导语或结题的迁移拓展。如教学朱自清的《触摸春天》时,就把《春天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课文,其实这二者的意境可谓大相径庭。如果说有相同之处那就在“春”字上,这种毫无联系的粘贴,真让人哭笑不得。有位教师在上《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用了一堂课的时间大谈特谈“二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到二战中的重要战役,由欧洲战场谈到亚洲战场,整个一堂课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气氛凝重,整一堂课变成了一堂地地道道的历史课,而对吹夜莺歌声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种种表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却全然没有涉及。当然,上这一课适当地介绍“二战”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铭记历史、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责任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花一节课时间只介绍二战情况实属本末倒置。还有的教师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而对于文本的理解、分析、掌握却只花十来分钟。试想,对课文内容都一知半解,又能拓展延伸到哪里呢?当然,我并不否定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让学生能对社会、人生产生富有个性的新的思考。还有的语文教师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也不管这一话题到底与课文有多大关联),然后就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专题课。这几种现象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对教改的误解,他们只抓住课程改革的新“形式”,而没有领会教学改革的实质,他们所理解的拓展延伸,只考虑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现象,实则是教学中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往往会造成一种误导。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叫“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教育部制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但不能仅凭这一理念就将语文课上成“四不像”。部分教师的这种拓展延伸,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学科渗透的真实涵义,而是扭曲了它的灵魂。当然,适当的联系确实能够起到渲染气氛,与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如果超出适当,变得过分,那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花里胡哨”要少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出现的问题

有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持主导地位,让“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还有就是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 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 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高杨.《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不能深入进行阅读思考。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纵向深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难题或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按照西方心理学者的看法,问题是一种情境,它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来处理,但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间接处理的情境叫问题。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问题是对自我的拷问。所以,问题解决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但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个性。一个人为什么没有鲜明的个性呢?因为他认同别人,那他就不会有问题,不会去怀疑别人、拷问自己。因此,铸就学生的个性,必须强化学生多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精神上趋于成熟、理性。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是思维的火把,所以,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教育而言,问题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二、什么是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教学之资,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得多高、走得多远。然而“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虽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我们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如果一个问题提而未解,则我们对它未采取任何行动,它就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三、问题由谁提出

这个问题需要从“阅读教学”这个概念的分析中回答。《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既不可偏失,更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语文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 “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全面预设教学问题,课堂中灵活地生成问题。教师必须成为问题预设、问题甄别、问题调控的主体,学生必须是问题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广阔的,说明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使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术。师生双方智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与学生职责的最佳展示,才是“教”与“学”关系的完美融合。

四、提出怎样的问题

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5篇

1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概述

小学语文的问题式教学,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解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难点。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具体特点如下:第一,探究性。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进行自主提问,还可以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具备很强的探究能力,愿意主动探究语文学习中的主要问题,使语文教学呈现探究性。第二,自主性。小学语文的问题式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之下,对语文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由于这一些列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所以使问题式教学呈现出自主性。第三,创造性。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1重视阅读: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就要重视阅读环节,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数量之后,才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开展问题式教学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格外重视阅读环节。该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列出一张书单,并且在书单上标注出学生应当完成阅读的时间,以提醒学生进行阅读。该教师每周还会在语文课上进行专门的阅读教学,并要求学生家长在课后进行监督。该教师让学生进行长期阅读,学生在达到阅读量之后,对于文本内容提出了很多问题,为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对话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在与教师进行课上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自身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才会有动力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2.3引导学生提问: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时间还不长,因此经常会在有问题的时候不敢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不要让学生不敢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前留出时间主动询问学生对于之前的授课内容还存在哪些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详细解答。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也要让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提问。学生在教师长期的鼓励和引导之下,自然就会变得敢于提问,也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对于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有重要作用。

2.4合理评价:

除了上述要点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进行合理评价。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否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先对于学生的提问行为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收到了肯定,会变得更加敢于提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之后,就要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将学生的提问情况纳入期末评价之中,以改善传统评价方式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将提问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合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语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积极的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则应当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提问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课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设计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使提问实效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小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学生,其最大的特点是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合理利用这一点,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将学生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问题引导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益的思考,这些思考可以完全脱离课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思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小学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的语文更是学生开展今后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在我国语言环境下,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人交流获取必要知识和信息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这就要求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小学教学开始便要转变教学的方向,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教师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的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真正掌握课堂的节奏,进而加深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2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随机性强

在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的指导,部分学校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研究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甚至因此放弃了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改革。这种情况对我国语文整体的教学改革十分不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随意提问是当前语文课堂提问中最大的弊端。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提问问题过于随意,没有精心的设计课堂提问,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难以突出,学生也难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容易出现障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是吗?”“在哪里?”等等,这类实效性不强提问方式,让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甚至对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兴趣。

2.2难度把握不当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提问被看做是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往往是针对某个学生,并没有从全局出发将提问作为提升语文课堂质量的方法。这种提问方式对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厌恶语文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渐渐的忽视了对提问难易程度的把握,使得学生应为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感到自卑,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2.3互动性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当是双向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当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自主的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将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陷入被动,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也将渐渐的失去方向。

3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3.1提升教师的提问技巧

教师的提问技巧提升要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动向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留心学生的思维动态。对于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并通过相关的情景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借此机会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同时尽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如在讲授《走进李白》一课时,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应当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李白这一人物的看法,让学生先说他们眼中的那个诗人,从而引出课题“走进李白”。接着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你了解李白吗?”,“李白是什么仙?”,巧妙进入主题“诗仙李白”。教师通过提问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引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要将随机化的提问带入课堂,不要因为课堂一些小小的变动临时的增加提问的问题,这样会打乱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难以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

3.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连续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语文课堂的基础,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教师应当将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明确课堂教学重点,为课堂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积极的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发散性问题,这些发散性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并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和逻辑。这种问题设计也可以使课堂中的提问不会出现过难或过易的现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有利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语文课堂中的问题

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厌恶,大多是由于语文课堂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造成的。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问题的提出方式,将会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折扣,而情景引入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情景中引入问题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而学生对问题更加感兴趣。在情景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得以加强,在交流中教师也可以发现教学的灵感,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不断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应当提升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响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效果并不理想,这不仅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语文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中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知识的讲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和讲授的重难点,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中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往往未能体现课文内容讲授的重难点,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一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问题的难度较低,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未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创新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未能体现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对于问题失去积极性,提问效果不理想。

(二)提问方式不完善

课堂提问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调互动性。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提问形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这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教师提问这一问题的原因都不了解,导致问题设计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未能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另外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固定的答案分析,对于有些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未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提出,忽视了问题的回答,教师虽然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指导者,如果不能够重视问题回答内容,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提问的效果也会不理想。一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模式相对单一,如果学生回答内容与答案有所差距,教师也不会认可,仅仅认为答案是固定的,单一的,这种提问方式难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完善,导致提问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完善课堂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结合,问题的提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掌握本文的重难点。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难易程度适中,能够充分照顾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的知识,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比如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讲授乌鸦喝水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大家思考除了文中乌鸦的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积极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二)改善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需要改变仅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新课改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提问中应该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想的","有什么异同"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讲授中可以通过一个段落的阅读,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在《大禹治水》这一课文中,有一段落中描写道大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阅读这一段文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会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的哪些品质,这是大禹良好品质的反映,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一问题,同时也就找到了答案。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样与单一的提问相比效果会更好。

(三)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学常识的教学,同时也是培养人的教学,学生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有固定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不能够完全按照固定的答案作为判定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对于教师的答案也可以进行质疑,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语文问题的答案大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或者是质疑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能够以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结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培养,教师在问题提问中需要结合所讲授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适时赞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松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探究[J].都市家教,2013(3).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8篇

一、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基础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应试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大羁绊,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使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看到当时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远离了实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儿童生活相结合;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生活是诗,生活是散文,生活是戏剧,语文就是来自生活的诗、散文、戏剧……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自然的美妙,才能激起对语文的真正热爱,语文教学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只有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理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要求。语文课程只有面向生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个人如果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个人就难以提升他的生活质量,也就可能比别人产生更多的不幸福感。

(二)课程标准强调“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也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等要求。

课程标准的这些提法都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实际,改变以往的教学观点,努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巨大功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当今社会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同于以往以高分学生为优等生的语文教学。今天社会已经认识到,高分学生并非就是优秀人才,教师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树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我们需要的是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坐在书斋里的书呆子。一个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能为集体作出贡献,甚至不能为自己的前途作出努力的人,是很难融入社会的,也很难获得周围人的认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加以落实,才能为新型的人才培养作出切实有效的成绩。

(二)现实生活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今天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实生活需要的人才大多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轻松自如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古往今来有智慧的人的基本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四、利用选文或其他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能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老师。只有老师认识到位,并付诸实际教学行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知识性的内容老师即使不传授,学生只要反复看几遍教科书,就能记得住,也能学到手。但是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智慧的培养,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很难自己在短时间内学到。

教材中有些篇目直接取材于社会历史生活题材,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这些经典篇目,对学生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历史散文《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鸿门宴》等,诗歌作品《孔雀东南飞》《氓》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就能实现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设题――引导教学回归生活

在解决教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扮演的角色是双重的,一是我即其人,其人即我,我与其人即是一体,也就是说,假如我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应该如何妥善处理所遇到的难题。另一个是我替其人谋划。也就是把自己当作主人公的一个谋士,一个知心朋友,想想如何替对方解决遇到的难题。这两个角色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变换。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所遇到的难题,假如我们是焦仲卿本人,我们如何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假如我们是焦仲卿的朋友,我们如何帮助焦仲卿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样,我们如何以刘兰芝本人的身份解决自己的难题?我们又如何以刘兰芝的朋友身份来帮助刘兰芝度过难关?教学中师生双重角色的转换,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语文教学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中来。

在教学中,问题提出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必须来自文本。脱离文本,玄而又玄的问题对学生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有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看似很有道理,但常常脱离文本,失去了问题存在的基本载体,偏离了主题,这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纠正。二是问题的提出必须主题鲜明,有思考力,必须是立足于解决当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9篇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2.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要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技巧;应用要点

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合理使用提问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实际中语文课堂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存在提问无效或无意义的情况,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论述。

一、初中语文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提问技巧,借助问题引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际中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提问模式过于简单粗暴。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初中语文知识难度不大,对问题设置不是很上心,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单一的提问形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较大比例,如果学生成为被动参与者,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长期下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甚至产生厌恶情绪,难以激起回答问题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问题针对性

语文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问题。但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问的主要标志就是明_提问目的。好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确定教学策略与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应的问题:文章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通过引导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课文。问题目的明确,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要了解什么,达成初读课文的目的。

2.把握提问问题梯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全部学生纳入其中,一般一个班级学生在40名左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思维,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课堂提问中“因材施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场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设置问题时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多问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学优生则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3.利用追问技巧

因为课堂提问是面向全班的,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在课堂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技巧,难易度应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起不到作用;但如果问题过难,使得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打击学生回答的自信心,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提问时,问题难度不宜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对于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将之分解,分成若干个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进行铺垫性提问,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层层递进,化难为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4.结合教材选择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数量不少的现代诗歌,但现代诗歌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合理使用提问技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诗歌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都很精美,无论是典雅的、暗示的还是象征性的。品读现代诗歌的时候,只有把握语言美才能切实品味其美妙之处。语言品读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或是对比、替换词语的方式达成。

如讲解诗歌《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朗诵一遍,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将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再次朗读感受后,学生仔细揣摩词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同学们,通过诵读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美,但如果老师把“天上的明星现了”,直接换掉“明星”,改成“星星”。“天上的星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可以吗?

学生:星星这个词语过于口语化,而且让人有着一片的感觉,不能突出特点。放在整句话中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用“明星”还是比较合适的。

老师:好,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的回答让老师眼前一亮。“星星”词语本身没有特点,不能突出夜晚星星的亮,而明星则没有这种不足!

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替换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词语的美。这种教学方式的高明处在于通过范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问要有有效性与合理性,强化教学力度,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论述给同行提供经验借鉴,共同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课堂 提问 无效 案例

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联系师生活动的纽带,在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思考、获得智慧。然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无效提问的现象致使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描述】

施教者所教内容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材中列出了五个一类生字:仞、姜、笛、怨、杨,两个二类生字:孤、柳;设计了两个训练题,一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施教者教学这首诗时,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一提起“黄河”,你想起了拿首歌?(2)一提起“黄河”,你想到了哪幅画?(3)一提起“黄河”,你想到了谁跳的舞蹈?(4)一提起“黄河”,你想到了哪个故事?(5)一提起“黄河”,你想起了哪首诗歌?

【案例分析】

1.五个问题没有体现出文本性原则

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凉州词》一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锁定在五个一类生字的识用和两个二类生字的识读上,然后要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并背诵诗文,即完成课后第一题。课后第二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是一道简单题,它应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释词理义,“点拨”句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应该根据这样的安排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上的包袱,从而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2.五个问题没有体现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问题由谁来提出?这个问题需要从“阅读教学”这个概念的分析中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些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都不可偏失。课堂上的问题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教师是问题“预设”的主体,学生是问题“生成”的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广阔的,说明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使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术。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五个问题没有体现出可对话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流程是随着师生之间对话展开而不断推进的。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难,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无话可对,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找到使学生可以接受的结合点,努力使问题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以阅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理解文章中心的内涵和外延,体会语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过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解决和归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和归纳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学生由此对课文形成清晰的认识,完成从生疑到解疑的思维过程,并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提问 意义 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在此阶段开始了有效奠基,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要加强重视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本文分别从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及策略角度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进行分析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

课堂提问,固然是一提一问,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提问都是由老师进行的,而学生更多地处于回答状态,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提问,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所以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的教学方式之一。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提问,有提问也应有回答,那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思考,正确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将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来,则教师也应对其进行赞扬,因为只有在学生认真思考过所学内容后,才能提出问题。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也是一种鼓励教学。

3.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通过课堂提问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完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教师应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突出课文重点。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首先就要确保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准确地掌握课文难重点,从而提高提问的准确性。例如,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课文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塑造出见风使舵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迎合文章名字,突出文章中心。所以,在《变色龙》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于狗的称呼在文章中变化了多少次,称呼分别是什么?

(2)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变色龙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切合课文内容的提问,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2.结合讲课进度,应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在不同的讲课进度中,都有相应的课堂提问方式,所以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结合讲课进度应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在分析诗中各个字词、语句的意思和意境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析型的提问方式,如,“等闲”是什么意思?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等。在分析完毕后,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记忆,然后对学生开展记忆型提问,如合上书本,教师随机抽取诗中重要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释,或者是直接点名学生,让学生背诵课文。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讲课进度,应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3.确保提问对象的全面性,体现公平性。

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通过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确保课堂提问对象的全面性,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面对全班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应该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没有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可以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总是点名固定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平等地在全班进行随机抽取。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确保提问对象的全面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教学。

4.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相对短暂,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难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所以要想实现小学语文的课堂有效提问,教师在提问问题后,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充分思考,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例如,在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如果是难度较低的问题,则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相对缩短,可以是三分钟。

5.加强对问题难度的把握,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就要确保自己所提问题的难度。首先,如果所设计问题的难度过大,就会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次,如果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度过低,几乎全班学生都能迅速地回答出来,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难度过低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也就无法有效维持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鼓励,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学,而且能实现对学生的鼓励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提问策略技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非常多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教学法比较常用。问题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够从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加深问题的印象,从而提升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一般是通过老师的提问或者引导,然后由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再通过交流的形式来完成问题的解决和提升。

1 问题法教学的技巧

1.1 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很好的使用问题教学法,问题的提出非常的重要,教师通过对问题的设计,用一个适当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们对问题进行回答,展开丰富的联想,这种问题的提出要求有很强的技巧性。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刻意的去模仿问题教学方法,但是在问题提出的环节中过于生硬,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让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或者这门课程非常的反感,这就是不能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技巧的结果。

1.2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

问题法教学中,对于问题提出的时机把握非常的重要,同样一个问题放在讲课前提问和讲课后提问效果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愚公移山》中,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有这样一道题:愚公移山现实中的可行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放在课文讲完愚公决定移山之后,放在文章前提出由于学生们对于人和山的情况都不是了解,无从回答,放在文章之后提问就破坏了文章传递愚公移山精神的效果。初中语文问题的提出时机要很好的把握,适当的根据课堂上情况和教课内容的变化来判断提出问题的时机。

1.3 问题内容的灵活性

问题教学中,不能就一个问题进行重复的讨论,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灵活的把握语文的思路和方向,让课堂上的问题更加的灵活多变,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思维的形成,初中语文课文的类型多是感情丰富内容多变的,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这种对问题的发散式讨论和研究对于语文问题的解决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形成也非常有帮助,这样才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例如在《提醒幸福》一文中,这本来是一片抒情的散文,内容的情感内涵非常深,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实际问题的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深层的幸福情感。

2 问题教学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问题教学虽然常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用好,也并不是每个方法的实施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问题法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语文的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

2.1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在现阶段教学中老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老师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角色,而是通过自己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自主投身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研究,从而获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语文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适当的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2.2 老师要提倡学生的疑问精神

因为学生的性格各异,喜好各不相同,他们在对语文课文的阅读时所产生的感想也有差异,老师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对课文要有相同的理解,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的疑问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在上课时也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很多老师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就是整堂课都只是自己在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样做虽然课堂任务是完成了,但是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从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入手。(2)对于一些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主动的进行思考。(3)在设计问题时,老师只从教学目标考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角度和思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4)老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提出一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教师会问“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这样的问题就太过于简单;还有一些问题太过于陈旧,没有新意,比如“说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5)对一些问题进行延伸,学生疑问太多,可能会完不成课堂任务计划。

3 总结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在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见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而在这些教学方法中,问题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问题法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此外,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学会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用心布置课堂中问题的提问,确保问题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将问题教学法用到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筱霞.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 黄达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