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篇

1 语文教学效率的现状

在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新理论体系中,语文教师常常不知所从,迷失了自己。有时去听语文课,听得是云里雾里,课堂上教师、学生忙的不亦乐乎,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动”的频率可谓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的知识、通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看不出来,学生“上课非常快乐,下课确实没有什么可乐”,这样的课堂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都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娱乐性强,有效性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无从谈起。

2 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2.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其作用于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因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如理科容易确定。例如:数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物理的“浮力”、化学的“置换反应”使人一目了然,教学目的不言而喻,语文就不同了。例如:《岳阳楼记》,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还是讲清讲透其所含意义和写作特点?这也是要经斟酌才能搞清的。只有搞清了教学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反之难免驴唇不对马嘴,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走上少、慢、差、废的老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的完成一堂课,才能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不再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2.2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和作者的风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记叙文讲求以情感人,那么老师就应该设法创立“情”的教学氛围,真正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围绕一个“情”字而展开,凡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心灵的震颤和美的陶冶的过程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肯定的。如在讲述《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带到“情”的境界里去,利用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父爱,让学生一开始就走进“情”的世界,一步步地感染学生。议论文讲求以理服人,教师就应该设法设立“思辨”的教学氛围,若采用和记叙文同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有点东施效颦了。同理,对于说明文和诗歌的教学也都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都应围绕语文教学目标,依其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的途径

笔者认为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制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3.1明确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应该明确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教材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3.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如果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仅凭教师对课标、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制定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塞给学生,要学生去接受、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很可

只是写在备课笔记上的形式,目标的实现往往就会落空。目标太理想化了,学生会望而生畏;目标太低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要制订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还必须研究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实情,制定有梯度的、难易适宜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能达到,而又必须要努力,从而引发其激情,培养其兴趣,促使其达标,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2篇

1 语文教学效率的现状

在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新理论体系中,语文教师常常不知所从,迷失了自己。有时去听语文课,听得是云里雾里,课堂上教师、学生忙的不亦乐乎,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动”的频率可谓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的知识、通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看不出来,学生“上课非常快乐,下课确实没有什么可乐”,这样的课堂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都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娱乐性强,有效性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无从谈起。

2 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2.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其作用于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因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如理科容易确定。例如:数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物理的“浮力”、化学的“置换反应”使人一目了然,教学目的不言而喻,语文就不同了。例如:《岳阳楼记》,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还是讲清讲透其所含意义和写作特点?这也是要经斟酌才能搞清的。只有搞清了教学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反之难免驴唇不对马嘴,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走上少、慢、差、废的老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的完成一堂课,才能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不再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2.2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和作者的风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记叙文讲求以情感人,那么老师就应该设法创立“情”的教学氛围,真正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围绕一个“情”字而展开,凡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心灵的震颤和美的陶冶的过程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肯定的。如在讲述《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带到“情”的境界里去,利用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父爱,让学生一开始就走进“情”的世界,一步步地感染学生。议论文讲求以理服人,教师就应该设法设立“思辨”的教学氛围,若采用和记叙文同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有点东施效颦了。同理,对于说明文和诗歌的教学也都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都应围绕语文教学目标,依其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的途径

笔者认为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制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3.1明确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应该明确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教材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3.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如果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仅凭教师对课标、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制定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塞给学生,要学生去接受、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很可能只是写在备课笔记上的形式,目标的实现往往就会落空。目标太理想化了,学生会望而生畏;目标太低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要制订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还必须研究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实情,制定有梯度的、难易适宜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能达到,而又必须要努力,从而引发其激情,培养其兴趣,促使其达标,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教学思考

一、从客观实用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语言交往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汉语言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说:“语言文字在人们的生活里的重要性在增强,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文字。不断听到埋怨的声音:父母埋怨子女写不好家信;教授埋怨学生写不好论文;局长埋怨秘书写不好文章,等等。念错字、写错字,包括乱造简化字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所以,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有人会说,我从出生会说话开始就可以和人交流,即使不学习语文也不妨碍我生存。然而,我们对语言的使用要求不仅仅是能生存、会交流,我们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让大家接受自己的交往要求。有的人说的话容易让大家记住,他的演讲可以激励大家成为心灵鸡汤;也有的人是谈话冷场王,只要他一说话马上会引起尴尬和冷场,他说的话没有人会注意,更不会被人记住,这就是学习语文与否最明显的区别。

语言的存在意义在于语言的交往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心智能力,在人们进行交往行为时才会显现出来。语言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交际能力、研究能力、知识能力和发挥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四种基本的能力,知识能力是基础,交际能力是知识能力的外在形式,研究能力是知识能力的更高一层的体现,发挥能力则是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更高层次的体现。所以,如果要在生活中提高交际能力,在工作中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那么语言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可见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独立见解也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吕叔湘认为,语文知识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分析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分析语法中的句法,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的句法结构,也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深入细致的思维习惯。吕先生说道:“语言这种活动,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还有选择字眼的问题,选择语调的问题。”

二、从主观情感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曾说:“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个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提升他人人格”的目的。那么,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一个特定价值取向的人的心理素质结构的体现,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人对生活的态度、取向和选择,还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人行为方式的个人特质,所以有时我们也称人格为个性。人格是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教育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就是对人的人格影响。

人格的价值既包括主体的尊严、个人价值和道德追求,又包括对他人人格的尊重、社会价值和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以及主体的个人能力、行为方式等。语文教育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不能忽视语言的存在问题,对人的语言存在问题和人的语言生存问题进行区分。人的语言存在问题时通过语文教育而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体现人的存在;人的语言生存问题则是通过语文教育而培养人的交往能力,这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以,人的语言存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独立人格。

(二)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历史、地理学科能够结合。课外阅读,除了纯语文性的作品以外,搞点历史、地理、人传记和游记等。因为史地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比文艺作品更有效果。他认为,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学习中,使语文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的目的。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展现,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母语的教育,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学生充分理解祖国的语言,欣赏和热爱母语,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

朱自清先生将语文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两个字“文道”,“文”泛指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思考和表现能力;“道”泛指中等教育的宗旨,也就是健全人格,培育涵养。他曾出“读书”和“表现”是语文学科能力的基本构成。“读书”是“善观大意,是输入、吸收和内化;“表现”则是“表达出自己的情意”,是输出、表达和外化。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吸收与表达、内化与外化的结合。语言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外化目的,强化审美意识、健全人格品质是语文教育的内化要求,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言学 语文教学 人文视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Meaning of Linguistics to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HE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Language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 the language divides into the language populations, discipline language, human language learning three levels. Literary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more specific subjects, it has a broad meaning culvert capacity. Shaped the nature of sound and meaning and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ool determines the language of linguistic foundation status in many disciplines. Language teaching is also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t is infected 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o carry. Teach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purpose is not only to treat but also to stay in improving language features, but the height of human learning for students with a sense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life philosophy hair, improve student life consciousness, guide students into the humanities sight.

Key words linguistics; Chinese teaching; humanities sight

1 语言的奥秘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人类文明延流数千年,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文明高度融通与集汇的历史时期。久远而古老的时代淀积,现代社会爆发性的文化蒸汇,让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巨大魄力与其所创生的伟大成果。而“文明”一词的意旨囊括又太宽泛,太大,它是一个层级很高的统摄性概念。而单就词语本身来说,我们却不能对它的意义作一个明晰的阐释与罗列;即便能罗列出来,我们也不能肯定其具体的意项便对应了现实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于语言的问题了。

且不说“文明”,只说与之近义的“文化”,也很难释清。而从大家所理解的“文化”的意义出发,我们又总能够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意义指涉范围较“文明”要小,它更侧重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概括。不看其内容,只看“文化”的承载体,我们便可以顺理导出“语言文字”这一概念来,而语言文字的实体则是历代典章坟籍与历代人们的交流话语。语言记载并体现文化,文化也在影响语言的生成。周智敏说:“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时代背景对语言有着不同的影响。”①其实交流话语与典籍都是人类语言不同的实态。于是,我们便从“文明”的概念中逐步申引剥离出“语言”的概念。

这是一种概念性的推理,其前提要有基本的逻辑工具与人所公认的一些概念和意义。上段有一句话也正表明了这一点:“从大家所理解‘文化’的意义出发”。这个“大家所理解”便是推理中的一个关键,也是逻辑得以推导下去的基本前提。而“大家所理解”也就涉及了语言的奥秘,这就是约定俗成。

而约定俗成的主体是人类群体,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了:其一,个体的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反映在他的情感思想行动等各个具体方面。其二,群体是有大有小的,群体与群体之间是不一样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所指不定的概念,是个体人的扩大化,因而也具有群体自身的个性。约定俗成之主体的这两种性质的不确定性,使约定俗成这一事件本身也便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因而约定俗成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单个人存在的独体性和人类存在的群聚性,个体信息分异且不确定,群聚信息又需要交流与融通,这样便产生了汇同两中信息的一个解决之道:约定俗成。所以约定俗成一旦发生,它也就带上了两种性质:融通性与分异性。

约定俗成的这两种性质决定了语言的意义:让个性在共性中发展。于是,因人类智慧而产生的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今天大融汇的文明态势。这是人类语言的伟大之所在。

2 语言约定俗成的三个层面与文学语言

语言承载并成就了人类文明,它是文化中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一种语言有它所属种群的普遍意义层面,这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各学科内部又有约定俗成,这是学科语言的层面。在学科内部,又有某一个学人,某一种思想的独特用语,这种用语还未曾在整个学科领域内被知道或者被公认,这就形成了学科语言的第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从约定俗成的主体范围来说,每一个学科都有三个层面:种群语言层面,学科语言层面,学人语言层面。

有此分类,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所有人类学科中,约定俗成的分异性,也就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无疑便是文学。因为文学能体现价值的关键就在于“学人语言层面”,这在文学中,我们称之为“文人自己的语言”。一个文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丰富的语言,并逐渐形成定势,就会形成一种风格,而文人自己的风格也便随之产生了。文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其意义可想而知。而平常大家所强调的作文要写自己的话,要体现个性,学术上人们对剽窃之风的深恶痛绝,其实都是对个体语言层面的强调。

何以如此?因为有个性的语言,也就是上面所分析出的“学人语言层面”,是承载与发展个体智慧的最重要的载体;而文化之所以前行,文明之所以延续发展,人类之所以不断臻至于更高的境界,都缘于无数个体智慧的点滴推进;而个性化的语言,则是矛头之银,是最不能少,最关键的。

当然,不是说文学语言的个性化最浓,其他学科就都不如文学的发展之势。其他学科的“学人层面语言”虽然不会有太多个体自我约定的语词,但他能在语词的组合中体现创新。这种组合性的创新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其发展智慧的意义也绝不下于文学。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学语言确实是所有语言中最丰富,最灵动,最有个性特色,也最能体现智慧发展的语言。而这也是文学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文学要对人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探讨与揭示,要对人类整体生活进行反映,要对人的存在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要对人类的终极命题进行不断的探寻与深掘。文学的这些内容与使命使它成为一个最富有个性化语言的学科,这是文学自身的独特意义之所在。而文学语言的形式可以多样,甚至它的“空白结构体现了文学语言对意指多值性的追求和开放性的解读空间”,“有利于读者进行反思性与探究性阅读,引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②总之,“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驾驭语言张力的艺术。”③

3 语言的形音义及语言学的基础地位

语言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信息载体,其具体的形式便是形和音。以“形”出现的是文字,以“音”出现的是语音,而我们经常也就把语音称作语言,以和文字相并称。文字和语音所载的具体内容便是意义,即语言的“义”。形音义的分剖是大家所认定的,学人们也对这三者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意义的研究。自索绪尔揭开现代语言学之幕以后,各种流派对语言的这些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很具科学性。当然,西方语言学的兴起,也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有其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而中国现代语言学则是从西方引入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各种字书,韵书,以及《尔雅》《方言》等工具性质的辞书,都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具体成果。我们不能随便评价西方与东方的语言学哪个好哪个坏,只能说各有短长,各具特色。这里,笔者也无意比较东西方语言学的异同和优劣。

但有一点,可视为东西方语言学的共通之点,甚至是人类语言现象的一个共点。那就是: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几乎都不是自生的,而是从其他学科,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最后独立出来的。《尔雅》作为上古五经之一,是为解释其他经书中出现的字而产生的,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书。后来经书的许多注家,如王逸、向秀、孔安国、朱熹、王先谦等,在注疏的过程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过《尔雅》上的解释。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更是汉代以来人们读先秦古书的必要工具。在西方,索绪尔是语言学的大家,也是受了文学上逐渐趋向形式主义的思潮之影响的。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也是其文艺思想倾向的体现。

总之,语言学本身是一种工具,他从众多人文学科中凸显出来,并最终成为一门有专门研究的学科,是人们对学科本身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的一次进步。语言是众学之基,对它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能够深入探讨其他各类学科。语言的研究是一种科学性质的研究,它无疑是开启各门学科之门的一把不可少的钥匙。

4 基于语言模拟和感染的语文教学

语言学总会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切实的实践,北京大学王宁先生《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一文已经对此进行过探讨,就“语言学如何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认为“语言感觉是语文教学最初的凭借”。④

语文教学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可以说世界的范围有多广,人类感知的触角能伸多远,社会生活的内容有多丰富,语文的涵盖面也就能有多广多远多丰富。单就字面而论,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语言和文学,然后是教和学。前者是内容,后者是人实践的过程。这样,我们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四个大的讨论域。我们分别来把这两大内容贯穿于两大实践体系,考察它们各自的结点和最终关结,以及它们的最后目的和最高境界。

首先,在语言这个领域内,显然,良好的文字功底,没有大的文字障碍,读得通顺,写得出来,这就很好了。关于语言有一个语言学科,但我们要讨论的是语文教育,所以在达到这样的文字功底之后,要再去探讨语言背后的理论结构和它的规律,这就不是我们现在要去做的了。这文字功底的最终形成要贯穿于教这一动态过程系统中,就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老师教学生识字发音读书,这从小学启蒙教育就开始了。然后到中学就衍变成大批量的词语,成语的背诵,字词音意的辨析,语法结构分析。而当下我们都是以现代汉语,其实也就是白话文为教学内容的。白话文,简体字演变成当代中国的通用的普通话,是历史使然,但我们应当明白,其实它真正作为最广泛的文化载体的时间还没有多久,大概也就百年历史。且不说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完善,单是它作为文明的载体也会遗失掉许多只有文言文所能承载的内容和文化意蕴,特别是五四以前的整个中华历史浩瀚的文化背景下的许多精华。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中国人对我们古代文化的一种疏隔,甚至给人一种文化断裂的感觉。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格局还比较狭小,不能够融通古今,这是一个结点。另外,语言文字终是文章的基石,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陈述事件,描画事物,说明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生命,才能发挥其意蕴功能,所以,语言的掌握绝不可能只通过机械的语言教学而获得,只有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感才会被激发,教和学才会达到一种灵动的自由的境界。而在这个境界中的语言学习,已经是一种自然的趋向,这正是语言学习的另一个结点。有的老师在讲授《陈情表》时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来唤起学生的语感。陈情,本来就是陈说个人之情,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觉得老师的朗读仅仅是一个朗读,而是会把老师的口气与李密在文中所露之情联系起来,仿佛是老师就是李密在诉说着他心底的话。这篇文章以陈情名篇,最能获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述情和听情为直接导入口。至于文字,在这种情绪感染下,老师稍加梳理,其意义是很容易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反复朗读几遍,自然就把握了。可见,在语言的教学这一问题上,不管是复现古代文化语境,还是重现具体的文章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最终都巧妙地回到人文的问题域。综上,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终级结点就在于文学的教学。

5 文学教学的目的:从人的建设到人文视域

下面,我们讨论文学的教学。文学是什么?我们文学是审美,是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是人情感心理或者思想智慧的表现,等等,但我们不可能对它作一个准确的定义。可是有一点,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文学无论如何都涉及人,文学就是人学。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但它的确又是实际存在的,我们不妨可以说,这样思考的角度可说是对文学问题上的一种反璞归真的说法。而人是什么?这一个思芬克斯之迷也不可能被彻底解决。人只要活着,人类的种族延续下去,历史就不会停止发展,这个迷也就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文学与人的纠缠,就是在解答不了这谜底的前提下,依然不断地去探讨它,求索它,反映和表现它的点点滴滴。而人所有的,诸如情感、心理、思想、意志,人的惘惑稚迷,人的挣扎与求索,人的美与丑,人的不灭的心灵智慧和时间的对抗,这一切都是文学所载承的。所以,文学的教学也就是要进入到关于人的教学,进入到对人的问题的感受,探讨和理悟。童庆炳先生也说“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语文教学的观念。”⑤而当人们在进行着感受、探讨和理悟的过程中时,也就进入了文的领域,也就是人文的领域。还是以《陈情表》为例,学生心理上能够为之所动,能够接受的不全是那些古文古字,也不是那些看起来很庄重高雅的词句,更不是那些让他们听起来就感到敬畏,感到高不可及的对于这篇文章的价值定位。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的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去接收信息,而老师又无形中给学生这种价值暗示,那无疑是给这些求知的心灵,给这些充满情感活力的生命以重重的一推,让他们进入真正文学殿堂。所以,那些被人们给予了极高价值评价的,流传千古的文章,其实正是最平凡,最真实的关于人的记录。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得出,文学教学的结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人文视阈。这里强调引导,而不是教授,也不是带领,因为进入文学,进入人文视阈是不能被教授,也是不能被带领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接触感受,通过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生命体悟,才能逐步领略其中之味,渐入胜境,才能达到在人文领域与人对话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接触到人文领域中的那些最平凡真实的问题,像情感、思想,以至于一些人生的基本命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最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然,问题讨论至此,又不免想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语文考试。我们得承认,一个真正的诗人或作家,一个真正对人生有所思考体悟的人可能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这样有真性情的人恐怕在学校的成绩也不会很好。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培育出怎样的人才,是值得入度思考的。

注释

① 周智敏.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3(32):158.

② 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2):70.

③ 陈学广.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4(2):82.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一.关于教学目标确定

大学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授,以方便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深入了解。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其有利也有弊,我们针对其中优秀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知识引导,确保学生对于相关优秀国学知识的掌握,确保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我们传统文化流派很多,比如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等,这些学派有各自的文化模式,总的来说,他们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教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学生道德理念,人伦观念的树立。对道家文化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在此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对儒家、道家等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授,比如对《庄子》、《论语》等人文巨作的具体教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了解,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人文知识,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识内涵的了解,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进而有利于国家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2.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教育环节的控制,以有效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丰富其审美能力,确保其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建立健全。审美教育的教学与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学并不矛盾,一段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大学教师要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文化美的掌握,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高意义的道德享受。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实施

1.为了确保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我们首先要确认好大学语文发展的目标,确保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行目前的新型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弊端,实行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对具体文学知识的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的发挥。

为了保证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我们需要注重日常课堂教育的相关环节,比如课堂讨论环节的有效进展,课堂讨论的小组进行,以有效实现学生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系统知识的深化了解。在此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不局限于纸面知识的解决,更注重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确保学生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僵化性,以有利于日常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人文素质的提升。

2.在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中,要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展开具体语文问题的讨论,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的范围。大学生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应用,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日常课余时间的学习,通过有效时间的耗费,达到语文素养提升的目的。分小组进行语文课题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加深,达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语文课堂教育也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此情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有效教学,确保相关语文教学音频、视频的播放,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常学习效率、质量的提升。进行语文教学空间的开拓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多种教学方式的教授,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石皇冠,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1-03

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党三尧学校开始了为期六年的教学改革试验。六年来,教学改革实验得到区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教育测量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小庆教授前来考察,并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标准化测验工具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检测,做了非常详尽而先进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基础知识方面、书面表达方面,都明显高于平行班级,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异最显著。中国教科院戴汝潜教授和赤峰敖汉旗教师进修学校王丛老师,用白话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转述为白话文等方式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测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显著高于平行班级。六年前,学生随机分配,六年后差异却如此之大。

一、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专家到名师,异口同声地说“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反对题海大战,也反对分析内容。从题海大战到分析内容,是一次进步;从分析内容到大量阅读,是第二次进步。当大家都在努力实现“大量阅读”时,有位名师提出“海量阅读”。通过学习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笔者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认为,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阅读教学仅靠“阅读”不行,要以“学阅读”为主,主要是“学阅读”而非“阅读”,这是和普通的新课改班级最大的不同。从学习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开始,直到学会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尝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通过模仿、尝试,学习基本阅读技能。简言之,就是认识汉字未必会阅读;阅读是阅读中枢对书面文字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取语义信息;阅读中枢的阅读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会的;在听话中枢、说话中枢的协同配合下,模仿教师或录音朗读,从而学会加工书面材料;阅读中枢加工书面材料的外在证据就是切分语义单位,最明显的莫过于阅读无标点、无句界文章;其实,学生平时朗读中也能表现出是否在加工信息:能否用语音停顿正确切分词界、短语界。也就是说,念字和念句子、念文章不同。从学生的朗读停顿可知,识字之后的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读句子、读文章,而是念字。念字,无信息加工,不是真正的阅读。在小学,这种念字(伪阅读)非常普遍。这就是为何要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尝试“不识字”

以“阅读”“大量阅读”“海量阅读”为重点的语文教学框架内,低年级必然以识字为重点,识字之前通常是拼音教学。而我们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学阅读”。在“学阅读”这个大框架下,尝试重新安排教学序列。好多小学生,学会拼音之后、认识常用汉字之后,朗读简单材料依然不会正确停顿,常常把词和短语读破。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学拼音之后、识字之后还需要模仿老师和录音学朗读,识字为重点的教学阶段是不是值得怀疑?于是,在教改实验的第一阶段,跨过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大胆尝试模仿朗读。实验告诉我们,多少年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耗费大量心血研究识字教学,似乎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识字教学其实很简单:根本不必编写识字教材、不必花专门的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即可捎带认字。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讲,为阅读服务的主流的识字教学,把汉字当作陈述性知识的符号来教,记忆―复习―遗忘,反复循环;以“学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框架下,完全不必专门花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即可不知不觉捎带识字。这时,识字属于辨别学习。辨别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按辨别学习进行识字教学,就是把认识汉字按程序性知识传授。阅读的起点是识字,而“学阅读”的起点和是否识字无关。学阅读,学的主要是停顿规则,规则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这完全符合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的观点,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教语文,主要是传授程序性知识。识字教学就是把主流的按陈述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变革为按程序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

三、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尝试“教规则”

课标规定,小学生要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教材,都采取随课文分散学写字的教学策略。这样编排其实是把“写会汉字”当作“记忆符号”来教。会念,是达到“再认”水平;会写,是达到“再现”水平。也就是说,主流的“写会汉字”教学,依然是把写会汉字按照陈述性知识来教。其实完全可以把“写会汉字”当作程序性知识来教。汉字虽然多,但是构字有规则。比如:“青,清,蜻,请,情,晴,精,睛;尚,倘,躺,淌,趟,堂,党,掌,常,赏,裳。”在模仿朗读基础上,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完全可以归类学习。归类学习,学的是一组一组汉字的构字规则。教学目标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蕴含在一组一组汉字中的构字规则。目前主流教材教写字,学生的学习以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符号为主。我们应当时时处处尽可能把语文教学目标按程序性知识来设计,时刻铭记韩雪屏教授的话,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为此,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专门教授汉字构字规则和用字规则。

四、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尝试“粉笔字”

书法教学就是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用尝试学字法向学生传授构字规则,可以提高“写会汉字”的效率,节约“写会汉字”的时间。这样,才能腾出时间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学习书写,属于动作技能学习,还要按照动作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某套规则支配筋肉活动,核心是规则。只有把规则提炼清楚,以学生能迅速领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上现场及时指导,才能掌握某一书写技能。为此,笔者设计了黄金练字法,即用黄金格小黑板粉笔字教学生学习书写技能,学生也用粉笔在黄金格小黑板上练习。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文言文”

目前,主流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编了几篇文言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古文”。上面说过,主流的教材,核心是“阅读”而非“学阅读”。站在阅读为主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小学生读文言文,当然是短小的容易。而我们这的教改实验,和主流的语文教学体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学阅读”为主,而不是以“阅读”为主。阅读,学的是陈述性知识。“学阅读”,学的是程序性知识。既然是“学阅读”,还需要教师专门辅导。实验班采取的教学策略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模仿・尝试”。笔者推荐的学习篇目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简体字标点横排本)。截取“秦末天下大乱――汉武帝交班、去世”这段史料,也就是说,尽可能压缩、限定所学篇目涉及的“陈述性知识”的量,凸显程序性知识的主体地位,这就是“限量学阅读”。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就是把教师教读的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整篇朗读下来。因为有模仿朗读,所以,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停顿规则,就是按语义单位切分语音停顿。学生学会有标点白话文的停顿,也学会了无标点白话文的停顿,在此基础上,不是花时间在“阅读”中学习“陈述性知识”,而是继续学阅读,在学阅读中继续学习难度更高的程序性知识:有标点文言文的句内停顿规则。也就是说,小学六年,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直处于“学阅读的爬坡状态”,而非“阅读的走平路状态”。因为在“阅读的走平路状态”中学到的“陈述性知识”不是语文技能。

六、在小学文言教学中尝试“断句读”

学会正确停顿、流利朗读文言文,学生的书面信息加工(理解)还是模糊的,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学生掌握精确的信息加工技能,也就是更复杂的程序性知识:无标点、无句界文言文的语义停顿规则。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中枢掌握精确加工书面材料信息的技能。为了这种技能更加精确而不是停留于模糊水平,我们尝试教学生学习阅读无句界文言文。具体做法是,把念熟的有标点文言去掉标点印发学生,学生两两一组,甲念无句界文言,乙对照有标点原文负责检查停顿,并及时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即可给没念过的浅易文言文断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模仿为主,过渡到尝试为主。实验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专家前来听课。如果笔者选定材料给听课者展示这种“尝试断句”课,听课者十有八九都会怀疑,小学生怎么会给文言断句呢?小学老师都未必会,这一定是提前彩排好演戏给我们看。于是,无论谁来听课,笔者都把上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听课者。临近上课前几十分钟,笔者才能得到上课内容,而且在听课者眼皮底下备课。学生当然无从知道上什么,也谈不上预习。展示在听课者面前的不是一盘“炒土豆丝”,而是从“洗土豆、削皮、切丝”开始的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了“炒菜油烟熏”的过程。

中国文言文的历史很长,无标点、无句界文言的历史也很长。清代乾隆时期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都是无标点、无句界的文言文。教育部2014年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断句,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掌握这一基本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条件。只要语文教学坚持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的方向,只要教学得法,凭借有限的语文课时,本着限量学阅读的原则,小学生也可以掌握文言断句技能。

七、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尝试“文转白”

写作技能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一类是高级技能。请假条怎么写,写人的文章怎么写,记事的文章怎么写,写景文章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如何写,结尾如何写,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中心等布局谋篇的技能,属于高级技能。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把句子写通顺,把信息写明确,把意思写准确,句子之间语气连贯,行文语句衔接流畅等驾驭句段的技能,属于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可以使用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二维框架;基本技能的分类,可以用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框架;只有使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才能使教学目标清晰化,才能分辨清楚教学设计中把哪些教学目标当作程序性知识对待。写作高级技能教学,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写作基本技能教学,往往被忽略,大多附着在高级技能教学中捎带进行。一次作文教学课,如果同时兼顾高级技能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往往是一只手捂不住两耳朵,照顾了这头,忽略了那头。我们的教改实验,把写作基本技能单独拿出来教,在翻译文言过程中教学生提升写作基本技能。翻译文言过程中,学生不必搜肠刮肚去想“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琢磨布局谋篇(高级技能,程序性知识),学生关注重点就是写作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实验班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据某些语文老师反映,来自笔者实验班的学生(作文)语言基本功明显高于来自普通班的学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教小学生翻译文言文,如何操作呢?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①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然后仔细看专家的翻译,而后收起别人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②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③选择未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反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训练要求,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分阶段提出:写通顺,写明确,写准确,写连贯,写流畅。这种训练,学生不必考虑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考虑布局谋篇(程序性知知识),只管把句子写好,把意思表述清楚,把句子之间的衔接处理好。这些基本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学生的翻译作业,需要精批细改。学生根据老师的批改写出第二稿,接着批改第二稿。可以说,好多人会写文章,写不好句子,原因就是学生时期没认真学过写作基本技能。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探究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究。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盲目重复普通高中教材。长期以来,语文的教学内容完全依照高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被限制在高中教学大纲之内,教师机械地讲授教材,不关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及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这种类似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脱离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受不到所学内容与他们所接受职业教育的关系,体会不到语文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也就很难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对象的语文知识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纪律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很少研究和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加之学生很难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整个课堂被教师所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

二、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和完成需要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并将知识综合与提炼,最终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具体的项目——“北京胡同游”。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分析项目,确立项目的总体思路,了解项目需要的相关知识。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北京现存胡同的位置,设计从学校出发游北京的线路图。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北京胡同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资料,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不同胡同的特点说一段导游词,并安排部分学生模拟游客,提出不同的问题。2.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促使教学融合。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备课并确立项目,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甚至可以共同执教于课堂,同台教学、联合考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爱业与乐业》一课就可以和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的内涵”这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课堂内外相结合。尽管语文课堂是主战场,但课外又好比是“充电站”,科学的项目设计应该是促使学生走到课外的动力,通过运用调研、访问、参观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准备工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对完成项目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地积极思考。

三、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通过项目实训驱动课程教学,唤醒学生的认知欲望,将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是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理解课程知识并把握课程要求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项目教学就是让学生都参与到创造实践活动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激发起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并彰显了个性的欲望,但仍有些学生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完成项目演示。教师既要鼓励分到任务的学生勇于表达,又要鼓动其他学生大胆互动,如与台上的学生进行辩论等。教师还应该让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在小组分工中的角色,并对不同的分工进行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评价机制

1.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性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是以考试作为考核手段的,这种评价方式对项目教学来说存在严重的不足。传统的考试评价是以单一的标准数据甄别、鉴定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率,而事实上,真实的职业操作往往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和标准可以鉴定。因此,项目教学的评价要避免采用单一结果评价的方式,而应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项目过程的完整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过程执行、过程参与,允许差异性过程标准,注重过程性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2.建立互动评价机制。语文项目教学是以典型操作过程展开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演练,其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应该避免单兵作战,要求以岗位角色、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训练。比如,在旅游策划文案或设计说明文案项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为客户组和企业组,训练角色定位、团队合作等技能。在项目活动的评价中,要建立学生互动性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学生小组互评活动,特别要积极开展岗位角色互换的小组之间的互动性评价。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需要勇敢地面对问题,找到存在的原因,找到方法,运用恰当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信英.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1):174.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语文教学;人文道德素养

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这也使很多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转向职业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也使中职学校不得不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对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有着相应的积极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相应独立的项目任务或者模块,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并完成这些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首先,项目教学法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学生运用能力的观念相符合。其次,项目教学法是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相应的项目内容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的方法。此外,项目教学法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对中职语文学科不够重视

中职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一些中职教师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中职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都将中职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上,觉得中职语文可学可不学。这就使中职语文学科不被重视,其相应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管理层和教师的这些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意识,使学生也不重视中职语文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中职语文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2.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

一些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使学生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还使其不能对中职语文教学有更多的学习兴趣,直接削弱了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只是依靠教材和黑板向学生进行讲解,不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用更多的教学器材和教学方式,使课堂显得过于死板,也就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语文教材不适合现实需要

虽然近年来中职语文教材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语文社、人教社、高教社、苏教社、浙教社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教材,号称“以人为本”“务实求真”,却难免走向另一极端,所选篇目有的太“经典”,离学生现实太远;有的过于“生活化”,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无法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应有的乐趣。几册教材设置上缺乏连续性,板块之间的相互独立,造成授课内容支离破碎,整体感不强,学生学多学少差别不大。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颠覆中职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能使学生突破单一的学习方式,达到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项目主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应确定相应的项目和主题,才能使项目教学得以有序开展。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写作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对中职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应用文写作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项目主题,如,条据写作、求职信写作、日常文书写作等。这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还能使其在实践中充分应用相关内容。

2.制订项目计划

教师在确定好相应的项目主题后,应引导学生对如何开展主题活动进行相应的讨论。在学生讨论项目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目标开始展开思考,让学生能够从理论学习、模拟实践和讨论点评这些方面制订出相应计划。如,教师针对条据写作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制订出先学习相应的写作技巧,再进行相关模拟,并对模拟情况进行讨论点评等环节,以保证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3.实施项目计划

在制订好相应的项目计划以后,教师便要组织学生展开对计划的实施了。首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能够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教师应把控好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既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还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相关知识,并提高对其的实际运用能力。如,教师根据条据写作的项目计划,将学生分组,让几组学生充分掌握条据写作的格式,再让相应的另外几组学生负责设计需要写条据的相应的场景,然后两组学生开始模拟写作实践活动。

4.学习成果展示

实施完成相应的项目计划以后,小组的学生应向全班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这样能够使所有学生都主动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讲解和点评。如,在进行完条据写作的模拟实践活动以后,负责写条据的那组同学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写作的条据格式和内容,并向大家说说对条据写作的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教师应发现和掌握学生学习条据写作的相应情况,及时找出其中的问题和漏洞,以便于点评。学生在成果展示完以后,教师要对学生条据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疏漏进行讲解和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条据写作技巧。

5.项目活动评价

在对项目主题的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和学生还要针对项目教学的整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交流与讨论,以发现项目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以后的项目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对自己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以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为以后坚持优势和弥补不足打下基础。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相应表现进行评价,对其进行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使其能够在以后的项目教学中有更好的发挥。

四、项目教学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选择合适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虽然是比较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项目教学法多适用于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内容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参照相应的教学内容,看其能否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是不是可以进行相应的成果展示等。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合理过渡,避免生拉硬套的情况发生。

2.实现全体学生参与

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因此,在项目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只有某些学生参与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评,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在进行相应分组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也可以指定分组,但每组学生的数量必须进行相应控制,以5人左右为宜,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中职语文学科作为中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推动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受到重视并进行相应改革。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为中职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扬.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初探[J].管理学家,2012(03).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9篇

语文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等特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高职语文学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程,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上,高职语文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这与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滞后有很大的关系,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考虑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自我体验型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性、实践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从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到结果的评价,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呈现教学结果,教师予以合理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精心选取项目

首先,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教育价值,学生在这样的项目教学中,能够主动去探索,获得更深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蓼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这首诗歌中的孝道文化,体会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其次,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当学生对教学项目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的选择要与高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设定关于模拟招聘的项目计划,这个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是学生踏入职场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很多学生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教学。第三,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要难度适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探究型,也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如果项目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收获也少。如果项目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完成,缺乏成功的体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项目任务分配和制定计划

语文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6名同学为宜。为了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充分的参与到项目教学中,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出现。语文教师事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选取一名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率领小组成员一起,确定具体的子项目,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例如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查阅资料、演讲汇报、资料汇总、记录分析等等。小组成员之间既是独立合作,又是通力配合,共同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

3.语文教师的指导

高职语文项目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都可以由合作小组进行定夺。当然,项目教学也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事实上,项目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项目教学相比,语文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与解答疑难,指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启发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引导—项目—再引导—新项目的良性学习链或学习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给予学生,鼓励其更深层次的学习。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环,项目完成后的教学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体验成功、重新审视自己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应慎重完成。评定学生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等级,教师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总之,评价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以肯定为主,多给与鼓励

三、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①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②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③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④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1篇

一、引言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中职学校以往秉持的教学观念以及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已经稍显落后,亟待变革和创新。鉴于中职学生背景、学校培养倾向等因素,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中职学生,难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基于这种情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实践,以及发挥创造性的项目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当中。

二、项目教学法教学功能分析

第一,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视学生为教学当中的主体,这点从其教学形式就可以看出。开展项目教学法时会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且每个组员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享有决策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积极发动思维,想办法解决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项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项目。所以,学生必须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凭借自己的能力,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到学习当中,最终完成项目。

第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项目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诱发各个层次的学生,最终所有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所有项目。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和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挥。教师可通过具体项目对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补充,锻炼其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最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独自完成项目有很大难度。为此,一方面,学生要认真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及时地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共同讨论研究,在沟通交流中相互补充,在思维碰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群体活动,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取长补短,使解决方案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在相互沟通和了解中,学生也能逐渐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坚守自己观点时说服别人,并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第五,将项目教学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可产生组合效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育要回归本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学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出集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和社会素养于一身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下面分别从项目自身与学生主体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利用项目教学法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项目设置策略

1.生活性、社会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不论是从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来看,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都要注意项目内容的设置和选定,既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

生活性策略:在项目目标的制定上融入生活元素。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开展的项目活动具体是指针对存在或发生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小组协同合作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当中,亲身体验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在整个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项目目标的制定既是首要步骤,又是关键步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活动的开展都是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的。为此,在制定项目目标时就要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在组织开展有关对联鉴赏的项目活动中,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有对联定义、类型、特点等纯语文学科知识内容,还可加入关于家乡对联或节日对联的鉴赏内容。如此,学生才不会停留在学习对联的基本理论知识上,会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身边生活入手,在调查了解、交流讨论等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拓宽了视野,了解到除对联以外更多的内容,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文化民俗等情感也得到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获得的情感不是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努力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

社会性策略:在项目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需求。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生活,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强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实践性,首要的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只有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体现出项目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项目设置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那么项目的完成就失去了实际效用,因此,要想使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锻炼,就应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同社会活动衔接在一起。

2.真实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就实际情况来看,真实性策略就是完成真实社会背景下的项目以及任务,其中项目任务一定要保证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确保相应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学习人员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于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创设情景,进而让学生融入到实际情景中。并且还需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人员一定要明白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什么,之后再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因此,在完成实际项目任务时,学生一定要认清项目任务的系统性,并长期坚持学习和研究,加强学习人员之间的协作,进而保证学习任务的整合性。

(二)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1.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角度

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组织、口语交际、分析概括、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应用和写作等能力。作为直接接受以及主动实施活动项目的人员,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任务要求进行理解;第二,小组划分,并由组长来合理调配组内成员;第三,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把任务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具备以下能力:理解任务以及文字阅读的能力;能够对任务进行感性认知,合理分析以及理性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合作交流对口语表达进行锻炼等。合理、有序地开展项目,就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当然上述几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互补充,且共同呈现于教学项目的所有环节当中。一个综合项目顺利完成代表着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已经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让学生针对《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为帮助巴萨尼奥结婚而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高利贷,从而引发“割一磅肉”契约纠纷的片段进行改编,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学生需要根据视频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进行班级公演、校级公演。

2.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的角度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践行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素养,并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准确评价,把教材内容作为项目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加入职业能力方面和社会要求方面的要求,进而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要求的设计上力求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2篇

根据前面两部分可以看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制约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将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科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既能让学生真正学得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一名协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中职语文课充满了活力、精彩纷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彩课堂。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有选择的尝试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现以烹饪专业中《五味》一课的语文教学为例,谈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设立项目主题首先是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专业特色。列出清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给学生创造更多广阔的空间。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某一个兴趣点,以此作为开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运用词或词组表述出自己所想象的内容。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天马行空,但事实上能够如实反映出每个学生头脑中所关注的东西。在烹饪专业学习汪曾祺的《五味》时:教师可以将课文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列举出自己想象中的“五味”清单,并将其与教师所列的清单进行对比,找出师生间的“交集”,这是教师想教,学生想学的东西,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2、提出子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如果已在清单中归纳出共性的东西,那么就可以进入第二步:提出子问题,锁定研究主题。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就清单共性的东西提出问题,要保证至少五分钟以上,以打开思路,获得扩大性的概念。在上述例子中,师生针对“五味”所列清单都包涵食物的味道、人生的感受等意蕴。那么,接下来是让学生就这个主题意念上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是承接别人的问题引发的思考: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酸”“甜”“辣”“咸”“臭”味的?你所学的菜系或菜肴中,哪些是以“酸”“甜”“辣”“咸”“臭”为主味的?你的人生中哪些故事给你带来“酸”“甜”“苦”“辣”“咸”“臭”的回忆?在所有的这些问题当中,不断修改、聚焦,形成一个更能详细描述概念的统摄性主题———五味,究竟是什么?3、把问题转化成具体的研究行动(1)多渠道广泛探究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项目进行探究讨论。因为是烹饪专业,所以各种味道比较了解,所以关于“五味是什么”,学生们多会向食材方面去探讨,有的学生可能对某种味道感兴趣,作了较深的研究;有的学生从菜系入手研究。由于中职学生会受到知识面和阅历的限制,分析难免会停留在问题的表层,在这里教师要给与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其向人生感受方面去探究。(2)呈现成果并对照课文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及呈现成果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五味,究竟是什么”的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了如下观点: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食材不同、民俗风情各异,造成各地区的居民饮食口味各有偏好;作为烹饪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真研究各种食材的特点,研发出精美的菜肴;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些种味道以风趣幽默的手法写出来,是因为他到过这些地方,是他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淡然面对人生“五味”……最后环节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对照课文进行学习,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后再对照课文,基本上很容易理解课文中“五味”的寓意。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项目教学法 实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项目教学法在这种教育革新中应运而生,而语文科目又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科目相结合,使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整个教育界努力的方向,所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项目教学法

“项目学习法”作为一个热门词汇,目前正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从语文到英语、从数学到化学都在进行教学实验。这是一种以人为重点代替以物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个“项目”中,以彼此的配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变为双向的交流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综合研究了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不断设置悬念,发掘真相,以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发的学习实践,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方式保证项目教学法顺利实施

(一)准确定位中职教学的特性。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不系统,教师刻板的教授方式及粗犷的教学态度,使师生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加之社会上许多对他们固有的不良评价,认为他们是没有前途的“差生”,使学生缺乏对未来的信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难教学、难管理,很多学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抱着一种随便过日子的想法,更没有学习动力。这对整个中职教学是不利的,中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基础作用,很多“蓝领”人才就来自于那里,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起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变得极为重要,要达到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丰收。

(二)充分做好项目之前的准备。

项目学习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双向的学科交流性学习,这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很充分的项目准备做依托。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根据单元或者是章节设计出不同的项目主体,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进行选择,把有类似选择的学生组成项目活动组,教师讲解这个项目中的重点环节和困难环节,由学生自己进行项目实践,总结出实践报告,再由各个项目活动组交流展示,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学以致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项目的设定不能天马行空地脱离实际,不要忽略身边的小事情,要让学生接触到、了解到,从而知道如何下手,怎么下手。

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描写季节的内容分类,让学生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作为项目小组学习的主题,通过朗诵、小型情景剧、老诗新作等形式,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比如《济南的冬天》,学生组成情景剧,有念词,有旁白,还有表演,把老舍先生在冬天漫步于济南泉水之中的神韵表现出来,这既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工,适时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合理进行项目分工,一个项目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团队之间的合作,要避免出现有的事抢着做、有的事没人做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避免相互推诿和依赖。例如,在组织进行辩论赛时,心思细腻的同学适合做统筹工作,撰写活动方案;做事稳妥的同学适合做执行工作;思维活跃的同学多做一些创意工作;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讲演工作,让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项目小组有认同感,把彼此作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向心力,还可以锻炼学生遇事冷静分析、同心协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不能忘记配合,有可能在进行项目教学的开始阶段,会出现某个同学过于突出自己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程,甚至处理不当还会使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这就需要老师和小组长从中协调,多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提倡配合与共享。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4篇

一、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凸显其主体性

目标教学是人格化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目标教学的中坚。目标教学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把课堂上的教与学统一为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于是,教学要围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是制订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学生主体的活动是实施并完成目标的践行,学生素质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目标教学效果的基准点。因此要有效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学生由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随着他们学习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些知识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拾级提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也与之相应的提高。这需要他们有更独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非常高的学习自觉性。所以,在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每个环节上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与质疑、会听课与领悟、会复习与反思、会归纳与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能从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进而热情地积极地加深对知识的内化。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搞好语文目标教学的关键是细化并落实教学环节与时空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目标教学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在授课前吃透教材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编排,并明确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前,需预先通报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打有备之仗”;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在实现目标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强化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搞好目标教学的关键要细化并落实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时空。(一)摸好学情。为保证目标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充分摸底,发现长处,找出缺陷和待进点并进行矫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二)明确目标。也就是让学生在新知识之前学习就明确要学到什么程度,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已经他们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迅速的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三)达标目标。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段,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无可替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地自学、探究,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与之对应的目标,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就是讲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要关爱“滞后生”,要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努力使教学效果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四)当堂检测。在学生完成目标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板演、听写、卷面测试等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尽量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出现的负积累。对于当堂检测的题目,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坡度、难易适中,量适度。(五)评价与总结。课尾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指明存在问题,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对当堂检测的情况,可进行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或学生自评,对有进步的或有创新的学生给以必要的表扬。

三、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好目标教学的延伸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目标设计 策略

口语交际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活动,也是社会最直接的交际手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商业交易,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语文教育要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对口语交际课进行设计,现代的课堂设计,“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数”。[1]因此教师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要求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定义与要求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3]对比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较为笼统的说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显得更为鲜明、具体,进一步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对几所中学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学生在同别人交流时不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文明的礼仪,往往会使交际失败,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许多班级没有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教学,毕业班则几乎没有安排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更遑论开展课外的口语交际活动。就算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师生也是走马观花,局限于课前花三分钟演讲。演讲结束教师亦没有给予充分的点评和指导,演讲往往流于形式。而每册教材中分列于写作单元之后的口语课,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泛泛指导或补充些相关的材料,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和实践操作训练。根本没有真正的口语训练体系。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考虑教学的需要,教师总是喜欢让那些喜欢发言的同学说话,而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则不愿参与,这样就造成了班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课堂只偏重读写,轻视听说

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初中语文课堂只重视“读”与“写”,也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口语教学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凡是中考不考的内容都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生也无暇顾及了。由于中考中没有直接考听说的题目,教师和学生轻视口语学习,没有把心思和精力花在这上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初中语文教学将听说训练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

新课标里强调的是“听”与“说”的互动,而在普通初中课堂里,教师只是安排几分钟的演讲,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每天一人,自选题目,限时三分钟。由于班级学生数多,一个学生每学期只有1~2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许多学生因缺少锻炼而胆怯,目光不敢与听众交流,所谓的演讲实际上成了背讲稿或念讲稿,这样就将“听”和“说”隔离开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4]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也许就满足不了各自的需要,就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言语也不例外。

3.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技能

造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与教师自身能力有关。一方面,许多教师由于理论的欠缺和实践经验的匮乏,自身口才素养不高,必然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指导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即使口才素养较高、有能力指导学生,但迫于中考应试的压力,也不敢放心大胆、理直气壮地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花较多的时间。否则,若因此而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会有意见。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能力有限,而且毫无热情,却要指望他们上好口语交际课,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是不现实的。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所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外显的中介手段――口语,一定是双方都能够了解的,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意愿、获取信息、了解需求、达到沟通,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新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导向

1.目标设计应引导交际活动的价值取向

人们生活在社会,必然会产生交际的需要。人的价值观往往在开始时不能被自身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辨析和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的主要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所以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一定要引导交际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目标设计应有多样化的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法、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熟记、会分析、会判断、会表达和讲述等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感受、体验、策划、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与创新等,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多样的指导方法。

3.目标设计应引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在口语交际目标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指出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且所定标准要适度,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学实践水平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1.师生的口语交际意识需要目标的激发

目标的设计必须使教师学生产生交际的动力,而在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尤为重要。情感态度可以有各种外显的表现,概括起来,情感态度的表现可有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的信心,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的行动可以验证他们持续的信心。浓厚的兴趣,学生非常关注一件事,一个学习活动,一种言语表达情景,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并总是十分主动地做出参与的行动,这就是浓厚兴趣的表现。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自己的教材,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小组,愿意参加小组活动,这些都是积极态度的表现。明确的动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一种急于尝试的渴望,有一种主动行动的冲动,基于这些内心活动的听、做、演、说、写、交谈努力等都是明确动机的表现。丰富的情感,我们强调真实自然的语言运用,强调动情地用语言交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本色地显示自己的感情,能够适应具体情景表现出应有的感情,伴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学生能够显示特定的表情,姿态,手势和人际互动,这些都是丰富情感的表现。有效的配合,情感态度是在人际间存在的状态。所以,情感态度目标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行动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的。

2.课堂口语交际的要求需要目标的导引

针对每堂课的不同目标,课堂也应该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目标是“情感领域”[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选择的正确性。若是“动作技能领域”,[7]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说、演、做等。

3.口语交际教学的环境需要目标的优化

课堂语言交流环境必须是真实、平等、和谐的。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抑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在课堂的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真实、平等、和谐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一)注意交际话题的选择――目标设计要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

“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可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奠定基础”。[8]

“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话题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介绍类、陈述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9]目标设计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应考虑到话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热烈的交际气氛,甚至预测学生可能会在交流中闪现的连语妙珠。

(二)强调交际情境的创设――目标设计要突出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到“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话题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话题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必须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目标设计应突出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不同的情境。

1.目标设计要突出多媒体展示,创设直观的情境

现在初中课堂基本普及了电教媒体,可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因此目标设计需要强调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展现情境。

如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导游”,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某地方的风景,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交际的兴趣。

2.目标设计要强调教师的语言渲染,创设轻松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