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最大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x月x日,学校组织观看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_学院的两位博士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如何维权》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举证了大量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少年儿童如何正确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如何维权》等有关内容,知道执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教师在现实教育工作中充当重要角色。

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要知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去规范教育学生。教师是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非凡性,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广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万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同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

但教师究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摒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的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讽刺、讥讽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非凡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重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听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课,我们可谓是受益匪浅。

一个个典型的实例,让我们了解到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造成他们现在的样子,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太差,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应过来。在这些实例中,有很多人只是一时冲动,为了解气,才范下了故意杀人罪,当初如果平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该不该做这些事,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则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把这最美好的时间浪费在那幽暗而又阴森的且失去自由的屋子里,那一生将会有一道抹不去的阴影,陷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还会连累到自己的所有家人,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们,就算是为了他们,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伤害他们的事。

所以,我们要预防犯罪。首先要不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并且要加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

平时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交友方面还要增强判断力,判断出该交的朋友和不该交的朋友,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

不过我想,那些青少年罪犯或许是一时疏忽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如果身旁有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给他找回自信。

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四

拂晓的初阳蒸融着大地,我们在校园里听了一场法制教育讲座。

一个17岁的失足少年,低着头,镇定而严肃向我们诉说了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他10岁父母就离异了,我无法想象这对一颗涉世未深的童心的打击有多么大。幼小的他就带着一个妹妹,跟着近乎崩溃的母亲过上了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活。14岁就去工地打工,辛苦而劳累,薪水十分微薄,但他感到快乐,那是一比温馨的财富。可是后来,他开始沾染了不良的恶习:抽烟,饮酒,还在社会上结交了不三不四的混混。就这样,很轻易,很自然地他走上了一条黑暗的不归路。

他将在监狱里度过漫长的八年。八年的监狱生活永远都是不堪回首的一页。烙下的疤痕将终身隐隐作痛。沉重的记忆燃烧着沸腾的血液,永远泛滥在他愈发成熟的心灵。他美好而灿烂的豆蔻年华就此葬送。有道是:“男儿到死心如铁,但高城望断,回首乡关归路难。”如今,他在忏悔,他想起了他母亲凄凉的泪,是那么让人寒心入骨。

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走错了一步,就是因为这一步而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我为他的行为感到羞耻、可悲,为他的忏悔感到同情。可法网无情,也许真的太残酷了。我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冷,胜似凛冽风霜的侵袭。但就是这份无私,也给了我一份安全的温暖,冷酷丝毫掩盖不了正义。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多用心去感受,遵法守法,让法活到我们心中。

从他的现身说教中我感受到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无奇不有:美食娱乐,博采游艺,麻将扑克,功名利禄,金钱财物,江湖义气,毒品……都可能成为诱惑的陷阱。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下场是可想而知的。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但如果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地把握和控制自己,就不会被这些诱惑牵着鼻子走,也就不会像他那样跌入这种深渊而不能自拔。

花开了又谢,风吹了有歇,但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关于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五

上一周,我们学校利用下午第一节课时间,给我们讲了一堂法制报告会。通过这次开会,我的感触很多。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与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的人发生一些矛盾,也许都是一些小事。既然是一些小事,那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和平能够处理,不需要动用武器,这样会毁了大家。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事:一天,一个小组在班里值日,最后只剩下两个人还没有值完。一个男生只是在外面刚刚涮完墩布回来,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另一个男生的身上。那个男生随口就说了一句:“喂,你没长眼睛啊,往哪甩呢!”拿着墩布的男生还比较有诚意地说:“对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我一定注意。”可另一个男生却得理不让人,“你一声对不起就完了,这衣服怎么办。”那个男生见情势不对,有点怒火了,这下,两个人便吵了起来,还动用上了扫把。被水溅到衣服的男生用扫把的后面把另一个男生的眼睛给弄伤了。仅仅一滴水的事,就引发出这么大的事,太不值了。

接下来,又通过学生们演的一个“抢钱事件”又揭示了如今社会的黑暗。三个男生管一个男生要钱,不给钱就得挨揍,这简直是天理何在呀!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钱,他不是最穷的;但如果他连一点宽容都没有的话,那就是真的穷了。

说到尊重,也与宽容紧紧相连。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做到自己该做的事,就应该学会去宽容别人,善待自己。这样才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尊重,才有资格提“人。”

如果你可以做到宽容一小步,那么社会就会少一份伤害,警察叔叔就会多一些功夫去做别的事。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上一周,我们学校利用下午第一节课时间,给我们讲了一堂法制报告会。通过这次开会,我的感触很多。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与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的人发生一些矛盾,也许都是一些小事。既然是一些小事,那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和平能够处理,不需要动用武器,这样会毁了大家。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事:一天,一个小组在班里值日,最后只剩下两个人还没有值完。一个男生只是在外面刚刚涮完墩布回来,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另一个男生的身上。那个男生随口就说了一句:"喂,你没长眼睛啊,往哪甩呢!"拿着墩布的男生还比较有诚意地说:"对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我一定注意。"可另一个男生却得理不让人,"你一声对不起就完了,这衣服怎么办。"那个男生见情势不对,有点怒火了,这下,两个人便吵了起来,还动用上了扫把。被水溅到衣服的男生用扫把的后面把另一个男生的眼睛给弄伤了。仅仅一滴水的事,就引发出这么大的事,太不值了。

接下来,又通过学生们演的一个"抢钱事件"又揭示了如今社会的黑暗。三个男生管一个男生要钱,不给钱就得挨揍,这简直是天理何在呀!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钱,他不是最穷的;但如果他连一点宽容都没有的话,那就是真的穷了。

说到尊重,也与宽容紧紧相连。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做到自己该做的事,就应该学会去宽容别人,善待自己。这样才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尊重,才有资格提"人。"

如果你可以做到宽容一小步,那么社会就会少一份伤害,警察叔叔就会多一些功夫去做别的事。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00字(二)

蓝天,它的内涵是七色彩虹,洁白云朵,但总少不了密布的乌云;太阳,它的蕴意是莹莹光无尽,绚烂璀璨,却总抹不去太阳黑子……社会,它的含义是技术先进,经济发达,而洁白中却存在污点--违法犯罪。

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学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座谈会上,有一名身着囚犯服装的青年,他才19岁,正值花季年华,正洋溢青春魅力的他却要在高墙里、铁窗前度过19岁。家人心痛,亲友在心痛,同学也在心痛……

他忏悔地说道:"劳改,着实艰苦,失去自由,失去亲情,痛不欲生。"是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曾经,如果他不沾染社会风气,不讲"江湖义气"与"哥儿们"义气的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当初,在网吧上网的时候,记得些父母的泪,也不至于蹲监狱;那时,如果不涂一时之快,不带同伙去"揍"那网友,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也不至于使得父母伤心欲绝。让我们反省自己,沉思他的历史,是否要让那段过去重演……

忠言逆耳利于行

紧接着又是一位犯人在讲述自己的曾经:在校学习时,因不听父母的良言,认为自己的羽毛已经丰满,可以物通无阻地飞翔于蓝天了。因此时常旷课,逃学,结交了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经常与"狐朋狗友"进行"拦路抢劫",抢到的钱平分,时之"其乐融融",却不知自己已经逼向悬崖。当母亲哭着乞求他的时候,他却不"悬崖勒马",直到"东窗事发"才知后悔。可惜,一切已经太晚了。19岁的他自毁了元量的前程和似锦的青春。他的过去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利于行,"享乐是一瞬间的,而痛苦的记忆却是永远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张浩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他的面孔那般老实,没想到他却是一个犯人。他的从前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他原本成绩还算较好,可却善恶不分,认识了一帮"二流子",整天混在其中,慢慢地行为由善到恶,从小错到大错。之后,学与不学就不是他谈论的了,他讲的是义气。敲诈、打架频频发生,终于狼锒铛入狱,狱中还顽固不化,可劳改的痛苦使他途迷知返。"回首过去,我体会到了犯罪的危害与可怕……"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检察干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检察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检察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检察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检察人员在行使检察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检察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检察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检察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检察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检察制度。而有什么样的检察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在百姓的眼里,检察官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检察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检察官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察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检察官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检察官进行行使检察权的精神和灵魂。检察干警应当牢固树立"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息讼宁人,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如何做到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基础,所以说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行使检察权活动。所以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作出公正的处理。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办事,检察机关按照诉讼程序办理案件,本身就是实现法的公正价值的要求,同时严格遵守程序才能保障行使检察权的公正。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行使检察权,才能实现行使检察权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每一名检察干警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执法理念,扎实地履行好权利与义务,把检察职能落到实处,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宪法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家宪法日临近,你知道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1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我园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要求,精心部署,扎实工作,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全校师幼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开展创建“安全学校”活动为契机,打造“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明辨是非、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1、在周一早上升旗仪式上进行以“法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法制意识。

2、通过布置法制安全教育专栏,提高孩子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孩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为孩子上一次法制教育课。

4、根据幼儿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表演、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对幼儿加强教育,广泛进行交通、消防、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活动。

5、家园联系中张贴法制宣传知识,在家长遵纪守法的同时,共同教育幼儿做一个遵守纪律的社会小主人。

6、在此期间,学校LED打出“学法与守法并重,幸福与平安同行”等法制宣传横幅标语,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懂得珍惜校园生活,更好的学习,努力进取,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2今年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围绕这一主题,我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健康生活意识,我校举行了一系列普法活动。

一、学校高度重视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学校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法制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对法制宣传日活动做出全面安排。

二、结合学校实际,在全国法制宣传日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精心组织,有针对性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以帮助广大师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三、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的法制宣传口号“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和法律法规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法制教育宣传气氛。

四、开展了一次法制宣传主题班会。利用班会课时间,召开了一次“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宪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五、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收听收看普法栏目。引导广大教师掌握基本法律,提高法律素质,营造一个学法律、懂法律、用法律的良好环境,形成科学执教、民主执教、依法治教治校的良好局面。

六、组织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六五”普法的落实。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转变了观念,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不断增强,以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局面逐步形成。

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3为了进一步把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12.4”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根据市教育局指示精神,我校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把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作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培养文明之花的重要工作来抓。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教师法制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明了“身教胜于言传”的内涵。要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要知法、守法、严于律己。因而我们成立了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利用每周一的例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

二、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法制宣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校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力争让学生在健康、洁净的环境和“团结进取,努力创新”的校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学校LED屏幕循环播放相关的宣传标语等,营造氛围。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剖析法律案件,通过班会、晨会向学生进行“法在身边”的法制教育和现场讨论会,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教育,从而明确了真善美、假丑恶,提高了对外来文化,各种犯罪违纪诱因的免疫力。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间作的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在此,各班举行“12.4法制教育宣传日”法制教育主题班队课,进行法制教育主题板报评选活动;进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4为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宪法、遵守法律、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加强镇的法治建设。我镇紧紧围绕宣传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制宣传日正逐步成为全镇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权益的有效载体。现将我镇法制宣传日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法制宣传日活动,并主持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关于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确定了本次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活动内容,明确了各单位在这次活动中的职责分工。

弘扬法制精神、知法、守法、护法是每个公民的崇高义务。我镇历来重视对干部群众法制精神的培养,此次法制宣传活动要在中心营造更为浓厚的法律氛围,提高全镇居民的法律意识。具体活动内容有:

(1)开展“法治文艺进村居”活动,镇文化站组织艺术团进村居进集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法律知识,获得了群众的欢迎。

(2)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为了配合本次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增强宣传力度,向人民群众宣传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我们组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在各个街道悬挂法律宣传横幅,向全镇居民发放法制宣传材料,由工作人员现场解答群众的提问。

(3)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在学习中,领导带头讲学法、普法、用法制服务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体会。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在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镇,执政为民,依法维权的观念。

二、活动意义

通过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为活动主题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心得体会5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在全校形成坚持党的领导、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为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深化“法治即墨”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活动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即墨”。

二、宣传重点

(一)宪法知识宣传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开展“12·4”宣传教育活动,要把宪法及宪法知识作为重点,抓出特色、亮点和成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基本法律。

(三)教育法律法规宣传。

广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x等法律法规,提高师生守法、用法意识。

三、主要活动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

各班级出好一期国家宪法日教育宣传专题黑板报。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做好12月4日国家宪法宣传日主题教育。

3、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时间,进行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守法宣誓活动。

4、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各班级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的契机,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宪法》的宣传教育。确保全校班班有活动,个个都参加,师生都受教育。

5、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一次有关宪法的知识讲座。

6、观看与宪法宣传有关的教育影片。

形成一种共识: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

7、向学生家长发送一次国家宪法宣传日的短信(微信)。

8、大力开展学习宪法活动,举行宪法基础知识竞赛。

各班通过各种方法开展学宪法活动。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1没有围墙的大学,自考生来源复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应考者不受民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已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身体条件等限制,均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职业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报考专业。另外,办班单位主要考虑经济利益,没有把好学生入学关,加上自考生没有学籍只有考籍,很难掌握学生入学前资料。这导致“三教九流”只要有钱都可涌入高校就读。

1.2自考生自控能力差,身心发展还未健全

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产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除各种社会因素外,还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关。大多数自考生还处在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还未健全,其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主体原因。当处在青春期自考生的认识能力、自我控制等能力与其身心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没有得到正确解决时,在各种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自考生们往往误入歧途,出现不健康的和反常的角色扮演,正常的愿望被不正常的心理及行为所代替,从而与社会要求相背离,导致违法犯罪。

1.3自考生法制观念淡薄

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考生来源复杂,法制素养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如下:

1.3.1不懂法而犯法

法律知识是塑造个体法律意识的前提,自考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不在乎。在入学前缺乏系统的和专业的法制教育,进入高校学习后,他们也没获得良好的法制教育,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差,便容易触犯法律。

1.2.2对“权”、“法”认识存在偏差

当关系到自身利益时,自考生法律知识匮乏滞后,但维权意识强,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够合理适当,容易走极端甚至违反法律。

1.3.3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薄弱

现在校的自考生大多数为90后,把个性和自由定位为反规则、破坏规则,不采取正当途径维权。他们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存在惧怕和怀疑心理,不清楚法律诉讼的程序,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自己的拳头管用”。

1.4高校自考生系统的法制教育处于空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按专业分课程进行。高校自考脱产助学班的办学单位按照全国考委和省考委规定的专业考试计划进行课程安排,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考试计划有的课程才安排教师上课。因此,系统的法制教育在高校自考生教育中处于空白的状态。

2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的价值

(1)通过法制教育帮助自考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努力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既是公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

(2)通过法制教育规范自考生的行为,使其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使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3)通过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

3新加坡法制教育的经验在新加坡,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和教材,大学才开始有系统的和专门的法制教育。在新加坡青少年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却非常罕见。其经验如下:

(1)新加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约束青少年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教育。

(2)对于极少数不良行为学生,学校特别设立了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中心或学生发展中心,用于疏导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

(3)有些学校实行个人导师制度,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负责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轻微不良行为问题。

(4)在教学方面,学校为违纪学生开设辅导课程,内容涉及校纪校规、公民道德、法律精神、心理辅导、代偿服务等。

(5)有些学校会在训律课配备一名法律专业教师或警察、官员,帮助犯错学生深入地学习法律守则,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和校园服务来接受惩罚,获得成长。

(6)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使得新加波的法制教育在温和的说教背后,有了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为社会保障。

(7)新加坡的很多学校把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8)在新加坡,学校和社会秉承其政府强调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要旨,注重给青少年营造一种自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氛围,把种种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4.1全国考委、省考委和举办自考脱产助学班的高校重视自考生法制教育

全国考委、省考委和举办自考脱产助学班的高校应高度重视自考生法制教育,按照《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加强自考生的法制教育,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自学考试的专业考试计划,落实好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和师资。

4.2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需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自考生自控能力差,身心发展还未健全,容易心理失衡而导致违法犯罪。因此,高校应把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起来,找到问题症结之所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做好因势利导,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背景、认识能力、气质和性格,经常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异常之举,与学生经常交心,或者建立心理咨询信箱,情感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

4.3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切实的开展系列法制活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让自考生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寓教于乐,增强其感受性。

(1)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对学生进行系列报告会或讲座,如聘请司法警官学校教师讲课、人民警察讲述治安状况、专业律师案例分析和法院工作人员座谈等。

(2)开展文明执法活动,让学生以校园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为准则,进行“监督与处罚”。

(3)通过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水、火、匪、盗、青少年违法与犯罪的教育等。

(4)在班会中定期组织讨论特殊案例和事例,增加法律知识。

4.4自考生的法制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1X(2015)11-078-02

作者简介:樊宗山(1979~),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

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罚”;法制教育;法律法规;和谐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创建和谐教育的进程中,却仍然有一种不良、不和谐的现象——“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存在,始终影响和阻碍教育的快速、和谐发展。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新闻报道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听到或看到这些现象后,作为多年在一线教学、又从事20年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总是感触颇多:为什么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而上,做出与教育形势背道而驰的事情来;体罚现象的屡禁不止,频频发生,这与当前的和谐教育发展形势极为不协调,对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极大损害,也对社会、家庭、尤其是孩子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何扼制体罚这一顽症,杜绝体罚这一不良现象,努力构建和谐教育,本人有几点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当前,个别教师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将“良心”、“道德”与“法”不分。明明是损害教师形象,令社会愤恨的、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与和谐教育格格不入的违法行为,却还在那里无知地辩解。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了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要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为确保法律学习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试法律知识,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中增加“体罚学生”的扣分值或实行“体罚一票否决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称职,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同时学校可以在家长、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启发、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家长监督教师的育人行为,让学生都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约束教师的不合法行为。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和谐教育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摒弃陈旧师生观念,启迪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个别教师还有这样一种片面地、错误的认识:“不打,哪能教育”,“学生只要能够成才,受点压抑,受点惩罚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认识是我国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是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人文教育相背道而驰的。为此,学校要加强教师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师长作风。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要让教师明白: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交流。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也要做到换位思考,以学生眼光看待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才能避免师生的对立,矜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学习。提高育人水平

(一)学习师德理论,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学校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师德教育,就要深入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模范教师,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要通过“教师宣誓”、听优秀教育家、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等活动,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知名人士有关教师职业重要论述和名言,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

(二)更新教育观念,端正育人思想

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牢记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每位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学生观: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让学生在学校中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要求,最终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为了让这学生观真正地落到实处,教师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素质教育有关文件,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真正内涵,面向包括学生身心在内的每一个方面。学校也要彻底废除“谁升学率高,考试成绩好,准就一好百好”的错误评价机制。只有把升学率与教师经济待遇、奖励不挂靠、不联系才能避免教师不惜采用体罚或威逼学生的方法去提高学习成绩,才能使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师生业务关系优劣,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育人能力的高低。记得有一句话说过:“体罚学生”是一个教师最无能、最无责任心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和能力。首先应在教学上吸引住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减少摩擦。其次,要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吸取成功的教育经验,来充实自己。特级教师魏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教育形式别具一格,就值得借鉴,他经常叫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由于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学生在潜移墨化中受到教育。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出最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

(四)加强教师个性修养,提高自控能力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一)成人教育法制化的内涵

规范成人教育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成人教育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人教育制度是成人教育发展完善的必要规范。成人教育的实践不断的表明,成人教育制度涉及到如何最大限度办好成人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如何规范,如何将其权利义务转移给合作办学主体,其成立条件如何。在多元化办学主体存在的条件下,如何规范办学自,企业及社会如何介入成人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怎么实现集权与分权,怎样规范招生权、办学权、管理权。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实现法制化就要对与成人教育相关的各种关系及其程序依法规制,有效运转的进程。它反映成人教育制度的演变,标志着成人教育已由初始阶段的自发状态上升为国家意志,反映成人教育法律制度的体系化、系统化和有效性。其主要内容就是规范成人教育的目标、内容、措施、体制机制等。

(二)中国成人教育法制化的发展

随着成人教育实践的丰富,我国成人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壮大,成人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人才,我国成人教育法制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历程揭示了人们对成人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建立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成人教育法制的确立阶段。从上个世纪新中国建立不久到整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很快开展开了工人、农民教育的浪潮,提高工人、农民的教育水平,使之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是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的主持下于1950年9月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制定了工农教育实施方针、政策和措施。1951年10月,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第一次从国家角度以法令形式提出成人教育制度问题。新的成人教育制度由政务院于1952年实施。中国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也由教育部在1955年确立。次年,业余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特别班的学制也得以确立。根据实践的需要又多次进行完善,成人教育制度终于初步建立。第二阶段,成人教育法制发展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人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于是加快了成人学历补偿教育。同时,明确提出实施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初步形成成人教育体系,为成人教育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人教育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其法制化呈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也提上日程。《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法的报告》被国务院在1981年批准,中共中央在1985年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岗位培训制度被正式提出。国务院随后要求建立和逐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以适应人民接受教育的需要。1987年,《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出台,这对于中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逐步确立了中国成人教育制度主要框架,成人教育的任务进一步明晰、职责更加明确,制定了各项政策来解决成人教育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如三种证书制度的实行、考核机制与岗位合格证的颁发、成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点,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各类学校之间的联系、协作。并对成人教育经费的投入进行了明确规定,完善各类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对其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也进行了规范,实行分权和放权相结合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三阶段,成人教育以基本法为主体的法制化形成阶段。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1993年,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出台。这个阶段法制化建设由分散单项的制度安排上升为整个成人教育制度战略构想和法律规范的高度。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成人教育不仅是传统教育的完善,而且是建设终身教育的创新。国家要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制度,继续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如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等,并深化改革成人教育办学体制,实现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合理体制。我国成人教育实现法制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推动了普通教育法制化,而且对成人教育进行了纲领性规定。奠定了成人教育法制化的法源基础。指出成人教育制度是国家保障从业人员获得职业培训、继续教育重要途径。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民办教育也走向法制化道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多元办学体制。2004年,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2004年,批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多样化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成人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政府资助,单位鼓励的体制。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它有效地引导和保障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法制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1.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

教育管理机构偏重普通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企业及社会认为成人教育是市场调节的主体,对成人教育参与热情不高,支持力度不大,没有真正认识到成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个人、企业、社会。办学主体在举办成人教育过程中,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忽视成人教育的社会职能,许多高等成人学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利用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只把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去看成人教育。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推进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但是由于社会基层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造成成人教育社会推动力不够,在法制建设上自觉性不强。

2.成人教育的机构职能不到位。

从国家层面上看,缺少成人教育统一指挥系统。从地方层面上看,有些成人教育系统被合并、撤销。或者虽有机构但在成人教育办学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导致成人教育机构无法协调指导、细心管理。正是由于管理机构、管理力量、管理职责的不到位或缺失,造成成人教育市场后继乏力。

3.成人教育的市场混乱。

我国的成人教育市场很大,竞争也很激烈。成人教育各自为战,放任自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办学合作单位为了招揽生源进行了恶性竞争,在同一区域、同一学校多家办学合作单位争夺生源,打价格战,甚至国外的办学机构也参与了这场竞争,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这些无序的竞争破坏了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4.成人教育特色不鲜明。

把成人教育等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忽视学历之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以至于形不成成人教育的特色和亮点。把成人教育应有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没有发挥出来,出现了为了学历而上学,学不学一样拿文凭的怪现象。

5.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生源质量差,学生的自学能动性不高,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教学管理的不到位,国家对成人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缺失,造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6.社会认可度低。

在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下,社会对成人教育学生“另类”看待,不属于大学毕业,一些工作岗位成人教育学生被排除在外,在晋级提升也被作为“另类”人员,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承认。

(二)现行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基本法的支撑与保障。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普通教育共同构成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共同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一极,有着普通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但是我国社会成人教育法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宪法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终身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并未列入现行宪法。在法律层面,建立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四大教育体系,但是《成人教育法》一直缺位。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层面,虽有国务院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但就成人教育没有单行条例。成人教育的法制大多散见于政府文件或其他低层次规定中,这些规定是一些零碎的、浅显的,缺乏系统性和强制力,而且立法空白太多,内容滞后,不具协调性和前瞻性,对成人教育实施场所、经费保障、管理机构、资源配备、体制机制缺乏强制性规定。发展成人教育没有基本法保障,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实属遗憾。

2.现行政策强制力弱。

由于我国缺少统一的《成人教育法》,从而使成人教育虽有大政方针但无法在统一的规范下落实,虽有各部门的单行规定,各办学主体的章程,但法律的空白多,它们之间相互冲突,造成执法者无法可依、执行者无法遵循,法律难以适用。更有甚者,由于法律层次低,行政单位无权行使处罚权,或虽拥有处罚权,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难以实现处罚。就现行政策来讲,由于政策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原有政策面对新出现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办学主体多元化,但相应法律制度没有建立,办学行为出现混乱局面。为了规范自,200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制定管理意见,但是由于层次太低,成人教育混乱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成人教育规范化,需要以《成人教育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具体实施,形成层次分明、调整有效、坚强有力的法律制度。

3.成人教育依法实施的意识淡薄。

就办学主体来讲,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主体也能得到行政许可,教学质量多次达不到要求的没有得到应有的限制;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一向遵纪守法、办学成绩较好的办学单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就成教学员来讲,以拿到文凭为目的的成教学习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在此基础上学习制度、考试制度无从实施与遵守。社会对成人教育依法实施的意识普遍淡薄,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壮大。

三、西方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法制化建设的启示

(一)欧盟成人教育法制化建设历程及启示

在欧盟范围内,英国成人教育是成功的典型。英国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既是成人教育科学发展的法律保障,又是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和学习权的法律基石。英国在成人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会颁布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法规。1919年,颁布《史密斯报告》,该报告使英国成人教育作为制度被确立下来。1924年,《成人教育章程》颁布实施,该章程不仅详细规定了成人教育入学的条件,而且对课程内容也进行了规范,深刻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1964年颁布国家培训法案即《工业培训法案》,建立由政府监督的工业培训,具体培训交给产业培训委员会进行。1973年,《就业与培训法案》颁布实施,成立制定培训政策的人力服务委员会。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颁布实施,明确了教育主管机构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应当承担的责任,把成人教育归类于继续教育,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在其管辖区确实提供高等教育设施的责任。1992年,《扩充与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该法案明确界定了成人教育的主要机构。自1993年起,成人教育经费由成立的扩充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地方教育当局共同承担。此外,英国成人教育制度还包括:《学习的时代—新英国复兴》绿皮书、《学习的成功》白皮书、《学习与技能法》、《高技术移民方案》、《技术———在商务中增强,在工作中提高》白皮书、《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机会》白皮书等文献中。法国1919年颁布《阿斯蒂埃法》,该法案规定未满18岁的青年必须接受免费义务职业教育,雇主应保证学徒和青年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1947年,法国议会批准“教育改革计划委员会”制定的改革教育方案,要求创造青年离开学校后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1971年,颁布《职业继续教育法》。该法案提出“接受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所有劳动者都应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要求确立雇主支付教育费用的计算方法,提出劳动者应享有教育休假的权利,要求国家、企业、个人在继续教育中应尽的义务。1984年颁布新《职业教育法》,重申带薪培训休假制度,雇主应为成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确立成人职业继续教育监督与检查制度,要求培训班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德国在成人教育过程中陆续制定一百多部与相关法令,主要包括《青年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继续教育法》等。上述欧洲国家教育法令,主要有以下精神:一是政府把成人教育法制放在了重要位置;二是把市场机制引入成人教育,用市场手段调动、分配资源,形成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三是地方管理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四是鼓励企业参与成人教育事业;五是国家对成人教育采取了有效的规制手段,如国家拨款、考试制度等;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现代化手段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

(二)美国成人教育的法制化经验和启示

美国教育世界领先,其成人教育也非常发达,早在1848年,马赛诸塞州就授权成立各种形式的成人学校,创造成人继续教育的机会。美国在1862年颁布实施《草雷尔法案》,如果农工学院主要面向产业界和劳动者授课将会无偿获得政府用地,1887年和1890年又相继颁布法令,拨款联邦各州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的农业试验站。据统计,美国设立成人学校的城市在1900年就达到156个,有力的提高了公民文化水平,推动了社会发展。美国在1914年出台《史密斯———来沃法》,资助各州建立农业及实用技术推广中心。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颁布实施,资助在大学教育之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实施有效解决了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不足问题。1944年颁布实施《退伍士兵权利法案》,规定在战争服役超过90天退伍士兵免费接受不超过4年的职业教育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建设终身学习社会,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美国成人教育法令的主要经验是:一是运用立法对各州成人教育发展进行干预;二是紧紧依靠各级学校教育机构实施成人教育;三是发挥各州和成人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性;四是崇尚实用,强调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

四、我国成人教育法制化对策

回归丰富的成人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而言是成人教育未来发展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和首要的方法选择。鉴欧美成人教育法制化经验,反思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化的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我国成人教育法制化。

(一)加快成人教育立法,完善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成人教育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形成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相互支持,各有调节,完整的调整体系,使决策者形成的顶层设计有法律保障,执法者有法可依,遵守者树立法律意识,达到成人教育的法制化。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于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写入宪法,确立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宪法地位,在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性的前提下实现成人教育的全民性,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从根本法上找到法律依据。借鉴欧美国家成人教育法的经验,加大《成人教育法》的立法工作,保障成人教育健康发展。从基本法的角度规范主体的权利义务,运行机制、机构经费保障等大问题。既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保证法律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完善行政规章,加大法理研究,总纂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理顺各种法律关系。

(二)规范成人教育体制机制,保证成人教育良性运转

1.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保证集权和分权的落实。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既充分发挥中央宏观控制的作用,又要调动地方办学的自主积极性。采用综合调控手段如国家拨款、考试来实现成人教育有序发展。就我国来讲,立法工作应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成人教育法》。在拨款上,应制定拨款的强行性法律。在国家考试上,虽然每年组织部级入学考试,但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在专门机构上,要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在宏观规划上,应加强宏观战略规划,规划的制定要统揽全局符合我国实际,持之以恒,保证落实。在成人考试上,要建立认证中心。学习法国做法,法国成立成人教育认证中心,这个中心宗旨是在正规学历教育之外知识技能的认证,从而得到社会认可。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国民经济需要,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实现成人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2.正确处理政府、企业、成教成员的关系,保证经费落实。

成人教育理应得到企业的支持,因为提高成人素质,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企业。欧美国家成人教育实践不断证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人力资本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断加大教育投资,甚至把人力资本同设备投资一样看待,各公司企业集团推行各种员工培训计划,实现员工学习的常态化。在欧盟各国内,德国成人教育经费的构成私人企业出资占很大比重,除了成人学员交纳的学费以外,各种财政拨款也起了很大作用。法国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把工资总额和资助职业继续教育的经费相挂钩,目前来看,企业拿出用于继续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不低于工资总额的1.1%,也可以由企业自己利用此经费总额作为职工培训项目的支出。我国成人教育政府仍是主要投资者,企业对成人教育投资少之甚少,它们认为成人教育是政府的事,是教育机构的事,这一观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扩大企业在成人教育中的投资比重,从而奠定成人教育的坚实基础。尽管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法规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民办教育促进法》实行多元投资办学,但只是鼓励,而没有强行性法律规定成人教育资金来源保障问题,成人教育的经费应当得到法律保障。

(三)规范办学自,解决成人教育市场混乱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法律规定多元化办学,成人教育自得到扩大,但是由此而来的市场混乱也产生了,规范成人教育自提到了法律规范的议事日程。规范办学行为,理顺招生权、办学权、管理权,从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规范招生权,规定成人高校的招生权及其转移条件,进行法律的明确授权及合同的约定的合法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乱招生、欺诈招生问题。规范计划管理,成人招生计划,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大量普遍的真实的调查,结合一个地区一个办学主体条件确定的,计划一经确定,就要保证法的严肃性,不能轻易变动。规范招生及章程、规范合作办学成立的条件、程序和权利义务。规范办学权,规范办学权及转移条件,主办学校实行学计划、统一大纲、统一师资、材、统一考试阅卷,规范授课方式,运用现代技术授课,实行教考分离,注重平时实践成绩。规范学籍管理和证书发放制度。规范管理权,实行谁批准谁管理的原则,加大检查监督,经评估条件不具备的给予限制招生和停教整顿,直至撤销资格。对权利义务履行不力、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提高教学质量,规范“三权”的目的是规范办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规范办学与就业的关系,以联合办学、协作办学、定向培养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挂钩;二是正确处理传统的函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倡导现代化教学;三是规范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五、结语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的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投稿期刊高 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 他们不但生理发育 已经完善, 心理也已达到相当水平, 因而在高校体 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已 具备了可能 性, 本文着重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部级期刊征稿以期探索一 些规律性的东西, 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借鉴.

1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 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 1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可能性

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 1 9- 2 2 岁, 在这个年龄 段, 他们的肌肉、骨骼已经发育相当水平, 内脏器

官也已完善, 能够从事比较繁重的工作和参加激 烈的运动; 同时在心理上也达到一定水平, 大学生 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趋于完善,

神经过程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1] . 另则, 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受过普通心理学和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 他们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因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已经具备了可能性.

1. 2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育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大 学生不但能增强体质, 发达肌肉, 改善体型; 学习 一些体育的知识, 掌握一些体育的技能和科学锻 炼身体的方法; 而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情 感、意志、感觉、知觉等心理品质也会得到改善; 另外, 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是体育教学的

一项重要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 教育, 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学习和竞 赛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并在控制和学生自控一定 心理状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 在高校体育 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有其必要性.

2 运动心理学可供选用的主要方法

2. 1 放松训练法

学会放松, 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时控制 需要保持放松的肌肉, 克服紧张和急躁情绪. 第一 阶段主要学会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 该阶段的 训练内容主要有收缩肌肉群, 注意体会其感觉; 再 放松肌肉群, 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第二阶段放松 的时间已缩短, 紧张感已消除, 并继续运用将注意 力集中于呼吸的技术. 在呼吸和放松的过程中, 使 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示语. 第三阶段大学生已 能够通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的技术进一步缩短放 松的时间, 这时应锻炼自己通过运用集中注意力 的技能, 在并不安静的环境下达到放松的效果.

2. 2 思维控制法

思维对于行动的影响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思维能够影响生活, 也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

的效果. 思维控制法第一步要克服消极性思想[ 2] . 其主要做法一是以积极的方式利用消极性思想; 二 是要控制消极性思想. 思维控制法的第二步是要培 养积极性思维. 也就是要保持一种积极性的自我形 象.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培养自信心.2. 3 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有助于提高兴奋程度和积极上进

的愿望, 而且既包括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也包括身 体上的各种良好的感觉. 要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建 立起一种积极上进的愿望, 如竞赛中的获胜等, 捕 捉并控制住这种感觉, 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争取更 大进步的心理状态[ 2] . 另外, 也可提高身体的兴奋 性. 可通过与人交往、听音乐等方法使身体兴奋起 来, 通过训练使身体达到良好的 巅峰 状态.

2. 4 心理演练法

心理眼帘法是运动心理学的一种最有效地心 理训练方法. 它通过对运动形象进行心理演练, 可 以使训练者的心理和身体融洽地结合一个整体. 这种方法通常要求先放松, 然后对比赛的情景进 行心理演练. 这样可以使训练者在竞赛前做好心 理和身体上的准备, 对比赛的发挥十分有利. 心理 演练法的第一阶段先进入完全放松状态, 然后想 象一个自己熟悉的活动场面, 并让自己身临其境, 重复数次. 第二阶段还是先进入放松状态, 再想象 原放松场面; 再放松, 再想象一个成功的比赛场 面, 再放松; 重复数天, 一天数次. 第三阶段先确定 目标, 然后再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实现目标. 如为校 运会做准备, 则在校运会前的五天里, 连续每天进 行一次心理演练.

2. 5 能量控制法

速度、耐力、速度耐力等人体运动的能力都要依靠体内能量的支持. 作为大学生, 他们通过体育 锻炼和体育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能量, 这就需要 正确合理地体会和使用能量即用心理控制主导着 体内能量的最优化使用. 在第一阶段, 训练者通过 练习认识体内存在的能量, 从而达到冬至能量. 第 二阶段, 通过练习, 依靠控制紧张、放松、注意力集 中, 以及积极性的思维控制多种心理技能, 来防止 能量的分散. 第三阶段, 通过练习, 能够在 自己空 间 对其它人、对客观物体、或对任何 威胁 了 自 己的空间 的事物( 甚至包括气候条件、裁判等) , 进行心理上的控制和支配.

2. 6 刺激训练法

刺激训练法即通过某一特定的体验, 对训练 这的心理进行强刺激的方法. 如你参加过蹦极跳, 在你站在跳台上看者几十米以下的深处, 你会顿 时觉得毛骨悚然, 异常紧张. 再如对学生进行超长 距离跑或极限强度跑, 也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强 刺激. 通过刺激, 使学生心理受到冲击, 意志得到 锻炼. 还可以采用 行为刺激法 、 穴位刺激法 、声音刺激法 等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有不同的阶 段, 也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 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 必将得到满意 的效果. 这种训练方法, 教师应对训练内容预先进 行精心的设 计. 目的性要明确, 训练次数不能过多.

2. 7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把拟定的反映方案和应付策略在拿到实际场合去检验前, 先在尽可能逼真的情 况下演习这些方案和策略的方法. 训练者可用来 有效地更好地对付面临的考核和竞赛. 可模拟不 利条件下的练习, 这样会使自己在进入预计可能 出问题的场合时, 带来一种积极得多的心理倾向, 有助于完成你本有能力完成的事. 还可以模拟真 实场景来练习、克服和学习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 运动事故. 模拟训练法还有超量模拟、模拟他人、 角色扮演等方法.

2. 8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是指通过训练, 使自己在应该集中注意力的地方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控制注意力的训练、克服其它影响注 意力的障碍等训练来达到目的.

3 注意事项

3. 1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

俗话说 要给人家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具有教高的水平, 学习过普 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但要在体育 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还需要再学习. 因 为现代社会发展飞速, 知识更新更快, 如不学习新 的知识, 就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再则, 要对 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教师不仅要通晓 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还要掌握运动心理学的 各种方法、手段, 才能在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 的教育时游刃有余. 另外, 教师也需要在学习普通 心理学的过程中,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3. 2 运动心理学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 育过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因而运动心理学的 教育应该是 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 教育过程. 首 先, 在制定各种体育教育计划文件时, 应制定相应的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以保证教育的 计划性; 在制定体育教学课时计划时, 要注意渗透运动心理学的内容; 另外, 还要根据学校的体育工 作计划, 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的教育.

3. 3 实施运动心理学教育时要有耐心, 遵守其客 观规律运动心理学的教育需要受教育者要有一定的 心理学素养, 这种素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 另 外, 一种运动心理学技能的掌握并灵活运用, 也需 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还有, 一种运动心理学技能 的熟练运用, 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就掌握 并熟练运用, 这是 不现实的[ 3] . 因 而, 只有遵循其客观规律来进行, 要有耐心. 另外, 要精心设计, 目的要明确, 次数要适宜.3. 4 运动心理学教育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要注意 个性化 教学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既要在平时的体育教育中 渗透, 也要在考核、竞赛等活动前有的放矢的进 行; 既要给大学生开 大锅饭 , 也要给一部分大学 生开 小灶 . 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差异, 心理 素养的不同, 同样的教育方法可能对一部分大学 生奏效, 但对另一些学生却收效甚微. 所以, 在对 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时要注意 个性化 教学,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5 在实施运动心理学教育时要注意 二结合一要师生结合. 实施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时, 教 师是教育者,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 这两者的结合非 常重要. 由于大学生对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知之甚少, 不少的同学对 运动心理学还报 有一种 神秘 感 ;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之持怀疑态度, 因而, 教师 要利用和大学生接近的机会, 对大学生进行宣传, 宣传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性, 打消他们的疑虑, 创造

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 二是注意把运动心理学的教育和普 通心理学的教育结合起来. 因为运动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体育运动这一特定对象内的运用、提 高, 而普通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的基础. 提高大学生的普通心理学的素养能使运动心理学的教育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制度设计

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出现了类似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类学校:一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学院”,另一类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高等学校,这两类学校也大多基于“双元制”培养模式[1,4]。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形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同为办学主体的格局,并在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各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规范的支撑体系。

一、政府以完备的法律法规推进“双元制”职教模式

1869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1889年颁布了《工业法典》,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1969年又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2]。

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内容齐全、分类清晰,具体执行程序有明确相关规定,很具操作性。如有关职业教育立法体制的法规有《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在保证为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德国通过执行以上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特别是以企业徒工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既考虑法律的稳定性,又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适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如2004年为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将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合并,制定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这些法律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另一特点是出台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法规、条例,用以指导职业教育的具体运行,如《职业培训条例》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制定的用于规范企业培训活动、规定培训规章和企业考试规程的条例。

二、采用三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功能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其他部门(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是联邦一级的职业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构成了管理体制的最高层次;州一级包括州文教部以及由雇主、雇员和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与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是管理体制的中间层次;地区一级主要为各行业协会,是德国职业教育很重要的自主管理机构。

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协会是组成相应职业教育地方主管机构的主要成员,是体现政府意志、考核和评估企业依法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监督机构。德国行业协会的职责共有八项,分别为:认定教育企业资质、审查管理教育合同、组织实施结业考试、修订审批教育期限、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和制定颁布教育规章[3]。行业协会均按地区划分,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都要求必须参加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

德国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训岗位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行业的教育政策;二是主持职业资格考试以保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负责组织学生的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规范和统一考核要求。因此行业协会能以第三方资格对职业教育实施公正的监管,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并居主导地位

企业和职业院校构成了“双元制”的两个主体,它们分工明确,共同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培养学生,同时,从学生取得培训资格到培养过程、学时分配、管理考核等诸方面来看,双元制职业教育又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德国“双元制”教育主体之一的企业具有一定资质要求,企业必须要通过认定才能取得该教育资质。德国企业是否具有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资格是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认定。《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只有在生产设施和人员比例以及教育者人品与专业资格等方面符合法定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招收徒工,开展职业教育。

德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基于政府法律、法规的要求,也通过利益的杠杆进行调节。德国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一般可获得以下收益:①获得政府的经费补助。德国所有企业均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国家把这些基金分配给培训企业,非培训企业不能获取培训基金。②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学生在实施“双元制”的企业内实训和培训期间,可以从企业获得相当于熟练工人30%的培训津贴,这对于企业而言,可减少支出、降低成本。③可吸收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员工,节省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岗位熟悉和培训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支出[4]。

四、“跨企业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第三支柱

国内职教界对“双元制”模式都熟知它具有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但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不但要求具有一定教育资质,而且在其内部都设有一个“企业教育中心”或由行业协会设立“跨企业的教育中心”这一特点了解较少。2005年新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二条明确了三类不同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即“经济企业及其以外的公共事务、自由职业和家政服务等机构”进行的“企业内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以及两者之外的“跨企业职业教育”,这就表述了实施同一职业教育需要的三个不同的地点。跨企业的教育中心一般由行业协会负责设置和管理,这种企业或跨企业的教育中心(包括教学车间)处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之间,主要承担学生的过渡性教育和专业教育。其具体作用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承担任务,参见表1所列的德国某公司的一个“职业教育课程表”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总体安排情况[5]。

由表1可看出,德国的双元制就其承担人才培养和具体运行的主体而言,是由三个支柱组成,即学校、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具有教育资质的企业。学校承担着基础性教育,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车间)承担着过渡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企业生产车间承担着实习教育即顶岗实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企业教育中心和企业的学习时间大致比例为1∶2∶1,学生在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车间)以模拟训练为主,以行业协会的考试训练为主要内容,最后才到企业实际顶岗。所以在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的训练,是学生从职业学校学习过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必备环节,具有桥梁作用。

五、企业和职业院校分工明确,职责明晰

“双元制”职业学校主要招收来自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取得中学毕业证书以后,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可申请一个企业培训岗位,职业介绍中心接受其申请后会选择一家企业,让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到行业协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部主要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得到某个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他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性教育和完成理论教学,学生在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训练交替进行,均按照能力递进的规律安排。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各自特点和要求,既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又能相互衔接。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由德国经济部公布国家承认的各类培训职业,各专业部则据此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则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州文教部通过制定“理论教学大纲”以指导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同时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还颁布《框架教学计划》,它是以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框架计划》为基础。因此,职业学校组织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顺序均遵循各州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进行。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理论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都在职业学校进行,实训教学课程在企业培训中心或各区域的专门职业培训中心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课程学习始终交替进行,平均每学习2周的实践课程后安排1周的理论课程学习。

六、职业资格认证公正、独立,具有权威性

在德国,职业资格是保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职业资格考试又是检验主要采用“双元制”形式进行职业教育成果的法定途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评制度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受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委托制定,该所对国家认证的每种职业都制订了相应的《职业考试规定》,包括各种职业的考试形式类型、命题范围、考试过程和考试时间都有具体详细规定。职业学校学生需在第二学年参加中期考试,中期考试由各地行业协会设立的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目的是检查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学生在双元制职业学校完成全部学业后,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是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6]。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某一工作领域或某一职业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与学习地点无关,在全德国甚至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予以承认,这就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证书具有权威性。

七、结束语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该国经济腾飞发挥巨大作用的秘诀在于,明确了企业参与职教的法律责任并建立了完整、协调和极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依靠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实施公正监管、资格考核;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跨企业教育中心和企业构成双元制的三个支柱,且分工明确、运行有据,这些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极其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62-64.

[2] 刘艳珍.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特点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9,(4):86-87.

[3] 蔡跃.探索德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以柏林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71-75.

[4] 游文明.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关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7-19.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1篇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国的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法制社会,人们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法律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律调整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规矩”。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上,法制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规范。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知法懂法,不仅是振兴中华、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发展、维护人类和平的需要。党和国家从来都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更是将青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然而,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约占65%,尤其近年来,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中学生预防犯罪法律教育的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违法犯罪;普法教育

一、全面依法治国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要求

(一)依法治国中普法教育的基本概述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也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度,其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年龄、多元化犯罪类型、成人化犯罪手段的发展态势,青少年犯罪率逐步上升。在校学生犯罪突出,一些特殊青少年群体如聋哑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犯罪较多,数量多、蔓延大、危害大的青少年犯罪,俨然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亟不可待,法制教育对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要求当代每个公民要有一定的法律素质,懂得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顺应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法律素质的高低依赖于法制教育,尤其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中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关乎着国家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学生的普法教育,可以使得他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识善恶,明是非,学法懂法,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了能更好地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的稳定,也是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重任将落在青少年身上,为了更好地肩负重任,中学生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需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虽然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普法教育形式化、法律教育认识不足、正面宣传不到位、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使得法制教育仍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实中,14-18岁青少年案发率较高,并以侵犯财产性犯罪及犯罪居多,而团伙作案数量剧增,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是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一)自我约束能力低

中学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而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变化主要变现为:交往需要增强,求知欲增强,富于幻想,喜欢刺激,虚弱心强,模仿力强,易接收暗示,易于冲动,认识问题片面、直观,缺乏分析、判断能力、身心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都使得青少年对于抵抗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脆弱,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受人唆使或在不良信息刺激,就很容易出现越轨行动,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失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学生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是最为深刻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环境是否健康发展,与父母对家庭的态度、责任,及对子女的教化,都与青少年自身言行和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适当,自身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环境融洽,则其对子女的正面影戏较大,子女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反之,若子女受到家庭负面影响大,其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加大,甚至导致直接犯罪。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成长环境先天不足,一些家长行为不检点,涉“黄、赌、毒”等,或过分溺爱或家庭暴力等,都大大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得子女形成人格,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导致中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网吧、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经营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黄、赌、毒”、封建迷信、充满暴力、凶杀、色情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正之风等都直接侵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在进行,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对于差生及后进生放任不管,或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关怀和帮助,鼓励少,批评多,使得部分学生逃学、厌学,甚至辍学,自暴自弃,社会机构统计数据证明过早地走向社会的学生,更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三、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被害人及其家庭的危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管是暴力犯罪如侵犯健康、危害生命,还是侵犯财产,其直接的危害结果是被害人,造成被害人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除了造成对被害人的伤害,也给被害人家庭造成了间接的伤害,或家破人亡,或造成心理阴影等。

2.对自己及家人的危害。

中学生违法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被捕前的恐惧心理的煎熬及审判前的焦虑,军事化管理的磨练,回归前的困境等都将严重影响着他们,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此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一个家庭,给自己父母带来无穷的灾难。

3.危害社会及国家。

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虽是非物质隐形的,但其对公众安全的伤害,对社会稳定和学习、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的破坏时无法计算的,例如盗窃、抢劫、杀人等暴力行为,使得人们产生“不安全”的恐惧心理;中学生违法犯罪,是对国家利益的挑战,在打击过程中,国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犯罪行为的调查取证,及审理、判决,收押管理,期间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给国家带来人力物力的损失。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违法犯罪危害之大,不容忽视,尽管国家加强了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但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中学生法制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校就是“先进学校”、“改制学校”、“特色学校”、“名校”都来自语升学率,在学校办学思想受制于家长、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学校就很难将德育放于首位,法制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心理教育也就滞后甚至空白。

2.学生法制教育不够明显,在学生法制教育中,多流于形式,重灌输轻实效,重口头而轻举动,重形式轻内容,重教书轻育人。

有些学校的法制科,也仅是徒有虚名,图形式,走过场,实效不明显。

3.施教者法律知识薄弱,未能很好担负重任。

扎实推进普法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也明显增强,然而不断完善的法律及新法律,加受限于基础、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施教者也不一定能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知之甚少,如此也就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懂法、守法、护法,普法教育任重道远;此外,学生法制教育经费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该决定要求加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尤其对于在校中学生,在其在校期间或走出校门,都必须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一些不良行为出现前,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及时诊治。“马加爵事件”令社会哗然,其实也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教训反思,切实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做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相伴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要充分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除了自身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科学家教,耐心又到,当发现孩子不当行为时,要教育其及时认知改正,更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

(三)加强师德修养,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对教师法律教育的培训,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扫除教师的“法盲”,在教学中讲求以德服人,关注特殊群体,讲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并纳入正规的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法制会议、法制讲座,在文艺活动中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等,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学生形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正确形式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

(四)提升社会对中学生法律行为养成的重视

一是营造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清理文化市场,整治取缔学校及周围的非法的“三厅一吧”(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严厉打击对制作传播色情、暴力的杂志、报刊、音像等制品违法犯罪分子。社会各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等公众媒体也要积极肩负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更多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品位文化产品。二是政府更要落实其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的青少年法律制度,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对学生能力的单一评判标准,引导学生积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违法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落在青少年的身上,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在依法治国的时代,中学生必须学法,懂法,用科学的法治的理念武装头脑,不仅要学些、掌握科学知识,也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经济腾飞提供保障,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者:张天一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青年研究.2000(4).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2篇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性观念认识的差异化。“严设男女大防”(孔孟)和“人类的性教育一定要教”。[1]性健康教育夹杂在传统性观念与通识教育的中央,艰难的发展。性健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的教育内容,也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性的价值观很容易发生异化,呈现多元发展。性健康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传统责任感的散失和性信任的边沿。衍生很多大学生失恋、早孕、人流手术的问题。失恋跳楼、校园凶杀案时常见报道。大学是为爱而来还是因“大学者……为求学而来”(蔡元培)。所以,性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问题,也是构建安全校园的问题,还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遵守社会主义特色的性规范与节操,提高大学生处理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课题。

1 正规途径:设置性教育课程

爱瑞克?先德沃尔Erik Centerwall(瑞典)认为:“性教育……需要被改变的人反而是教育者。”开设性教育课程,把性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放在第一个学期内进行教学,并占一定的学分。让性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伦理、性法制灌输于当代大学生的脑海中。这些性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对同伴、后辈有持续良性循环的影响。因为性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教育课程,它有符合性教育需求的教材、案例,拥有专职的性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拥有教学硬件设施和资金支持。性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正规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完备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和教育的针对性。

1.1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

性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完整的体系。性健康教育涉及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身体发育渐渐完善的人,已“成年”。一方面,生理发育的成熟,性生理有了基础;一方面,又受到性道德的约束,社会准则的约束。性教育的缺失或者性知识来源途径的不当,极可能歪曲了性价值观。大学生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当注意力转移的时候,性生理的发育远大于性心理的发展。设置性健康课程,理解性健康各个内容的属性,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表1 性健康教育体系

性健康教育体系 属性 具体教育内容

性生理教育 自然、社会属性 性器官的构造、性发育规律

性心理教育 社会属性 性态度、性思辨、性焦虑与吸引

性行为教育 自然、社会属性 避孕与节制

性法制教育 社会属性 法律法规

性伦理教育 社会属性 合乎传统观念的性道德

1.1.1性生理教育策略

性生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生殖系统的结构、生理规律、发育的规律。性生理教育是一门科学,它与色情淫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鉴于中国传统谈“性”色变的观念,提倡性健康教育就成了举步维艰的行动,需要学校以行政的手段,配备专职教师、辅导员对性生理进行正面的教育。开设人体解剖室、性器官展示、男女生理期的保健与健康。理解动物性行为与种族延续的关系。从正面出发,讲解生殖器生理健康,干预大学生对性生理知识的认知。

1.1.2性心理教育策略

性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无师自通,人类性行为具有社会的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社会属性比如性道德、性责任,这是人与动物性现象的区别――社会习得性。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性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异性交往的心理认知技能、性责任感的态度与责任。

表2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与要点

策略 要点

确认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性健康理念、性健康支撑点

性心理健康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辅导员、专职咨询师、外聘专家

教育策略 性心理健康的自我优化 自我调节、控制

性心理是基于性生理成熟之后的衍生物,主要有性意识的发展变化、性心理的调控。建立纯真的异性交往,学会梳理冲动和困扰。当代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也是性健康教育的范畴,对性心理的教育就要建立在性生理基础的基础上。

第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对身体观念的认识。基于生物基础是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始。承认人具有的生物性,自觉认识男女性别差异,给予性心理健康的教育地位。加强身体锻炼,增加社会交往范围,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

第二,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得最多,应该作为反馈信息的中枢枢纽。另外,应组织专职教师、外聘专家多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举办性心理健康知识问答活动。

第三,不良性心理的自我发现与转移。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能明辨是非。充分认识感情与生活、人生的关系。在情感上自行发现和清除不良心理,主动辨别性纯洁教育和淫秽色情的差异,自行抵制不健康行为,度过性心理障碍。

1.1.3性行为教育策略

“女大学生中的性行为率较高,她们中存在性暴力和性滥等问题。”[2]性行为主要分为性梦幻、性自慰,边缘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性行为是性生理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通过发生性行为以到达性心理平衡的行为。对于性行为的教育要从性行为的本质出发。比如性梦幻行为,性梦幻行为是个体对异性产生好奇的心理,当这种心理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通过假象、假设、意境的途径满足心理的性平衡而得到心灵的满足感。性行为教育要与性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相结合。

1.1.4性法制教育策略

性法制观念是性教育具有强制功能的补充。性法制包含着由性问题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性法律准则、学生的性保护法规。对性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遵守性规范,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性行为。懂得性犯罪的严重社会后果,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的统一。认识对违规网络传播与各种出版物的处理办法,形成自觉抵制不良性信息,预防和防止性犯罪,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1.1.5性伦理健康教育策略

性伦理道德是最能体现人类性行为和动物性行为的本质――社会属性。性伦理道德是共同遵守的性准则,关系着家族的和谐健康、社会的和谐稳定、人类优质基因遗传方向。性伦理是在新的时代赋予的新内容,丰富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我国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骄奢淫逸为耻”就知道性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更高的性伦理规范要求。性伦理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道德教育层面,性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讲究“效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人为钱财而违背人类的性伦理,把感情作为商品交易的筹码。性伦理教育让大学生理解我国传统的纯洁性观念,明确“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性伦理观,洁身自好,对自身乃至对后辈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另外要把性生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

2 制定性教育目标

对性健康进行正规的教育必须要有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逐步走向稳定的时期,确定性教育的目标,是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冲击下形成的。在性观念羞涩与模糊中,明确性教育的目标,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性困扰。从性教育的本质看,制定性教育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测的。

表3 性健康教育的目标

性教育目标分项 具体目标

性教育的 性生理 能说出生殖器官结构、生理卫生防护

目标 性心理 性心理疾病的产生与预防

性行为 能说出性行为的意义、人与动物性行为的区别

性法制 说出性违法犯罪与责任

性伦理 说出性纯真的人类学意义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碰撞激烈的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价值观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需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性教育帮他们走出各种性迷惑的困境。减少日益突出的大学生性健康问题,培养具有健康的性生理、性爱观、性意识、性情感、性行为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是大学性科学教育的目的。概括地说就是促进大学生性健康的发展,包括性生理健康的发展、性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性社会健康的发展。

3 构建性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

进行性教育要讲究教育的时效原则,其中建立健全合理的性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是直接检验性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性教育评价,要对教材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总之,这是一个对性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实施的效果进行的一种具有教育性质的价值判断。性教育评价需要一定的教育测量工具和教育统计方法对性教育的结果进行诊断和评判、反思、改进。

3.1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

这是现代课程评价目标最基本的方法。性教育评价的主体必须有学生、任课教师、他人(家长、朋友、同学、同伴)的共同参与,应主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为主。自我评价的特点是时效性和及时性的统一,也是为大学生学以致用着想。

3.2评价的内容必须全面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主要是指性教育所指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评价。强调评价的可测性,是测量当代大学生对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度和灵活应用的程度。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异性交往技能,能在异性交往中做到适可而止,掌握分寸,会用性知识解释性生理心理现象,学会性自我保护,是评测的主要内容。

3.3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过程性评价是根本,因为性教育最主要是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把大学生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才可以谈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评价主要从性健康记录袋、交谈推测、问卷调查、同伴讨论等方法。总之,以制度为约束,增加性教育的学分就能保证性教育的成功开展。

4 非正规性教育途径:更贴近,更有优越性

鉴于性健康教育与我国传统性观念中的博弈,因此在研究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时要从大学生的可接受性心理来考虑其教育的特殊性。在常规开始性教育健康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借助非正规性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性教育。

4.1建立性健康咨询中心

必须由具有心理辅导资质的教师担任咨询顾问。性健康咨询中心设立电话、QQ、微信、微博、网站。学校要把部分预算支出投入到性健康咨询中心来,健全各项硬件设施,为性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4.2重视同伴性教育的作用

同伴性教育应当作为性非正规教育的主体。同伴性教育是指同年龄同辈分之间,以自己的经历和认识为真实的教育内容向同伴讲述性认知,以达到对同伴有教育意义的效果。同伴性教育的优越性在于无隔代性和天然的宽松交流空间,使得讲的人,讲得更生动,听的人,听得更专心,彼此产生巨大的共鸣。

4.3举行各类性教育活动

比如定期举行性健康辩论大赛、性健康知识问答活动等方式,让性专家、性学者做顾问和评判,最后以达到性教育的目的。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3篇

以法制教育为切口,深化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武进市礼嘉中学“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

武进市礼嘉中学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令人担忧,如何净化校园风气,确保素质教育顺利实施,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28个班级、1400名学生的农村完中,学生来源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又较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目的是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实践证明,单纯地抓教学质量这条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真正实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宗旨,我校借助于“三五”普法教育这股强劲的东风,借鉴了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在市教委、市司法局等单位的关心和指导下,确立了把法制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学生精神振奋,秩序井然,校风优良,学风踏实,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以稳步提高。现将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明确目标和任务,齐心协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首先,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个人”四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三五”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法制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中学德育大纲》和“三五”普法教育的有关要求为指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法制教育五年规划》,在这一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党、政、工、团、学生会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会议,针对现实情况订计划、定目标,压任务,研究对策、落实措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逐步形成“校长室领导——政教处负责、各部门配合——班主任实施、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法制教育三级管理模式。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聘请镇司法办、派出所、镇关工委及学生家长代表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XX年4月,聘请了市司法局常务副局长陈伟栋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同时,我校以团体会员单位的身份加入了市法学会,常年参加法学会组织的法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法制教育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少数教师对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更有少数教师认为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引诱,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劳而无功;在业务素质上,有些教师对新形势、就问题和学校的新特点认识研究不够,对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知之不多。针对以上种种误区,我们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以法制培训班为载体,以“三五”普法教育群众读本《法律为你指路》一书为教材,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组织教师全面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基础知识。另外还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市法学会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交流活动。尹建文老师撰写的论文《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获武进市教委法制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武进市法学会法制教育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在《常州法学》杂志上发表。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宣传周”为龙头,营造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我校每学期开展两次“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教育功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利用“丰华之声”广播站,向学生介绍《国旗法》、《刑法》等法律知识,举办《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及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征及预防》等专题播讲,还播放一些武进籍少年犯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受到教益。我校共有校板报4块,班级板报28块,橱窗栏17块。这些板报、橱窗都是我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橱窗栏内主要用来展示法律知识的图片资料,介绍学校遵纪守法的典型、表彰好人好事等。同时,针对个别错误行为开展讨论,明确对与错、该与不该的界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电影、录像、大型图片等传媒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组织全校师生观看《金钱梦》、《白粉妹》等影片,参观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珍爱生命、拒绝》大型图片展。走进礼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站在橱窗或板报前,有的认真阅读,有的小声讨论,有的在赞叹,有的在深思……。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校的法制宣传工作已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真实可感的材料中认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通过国旗下讲话对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法制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的主要阵地。学法、懂法是守法、护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三五”普法教育规划中强调:“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常抓不懈。大、中、小学校要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根据这一精神,我校除了在初二年级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法律常识课外,其他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采用

《以案释法100例》、省“三五”普法用书《法律常识读本》(分初、高中版)、《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等书籍为专用教材,由政治教师及班主任负责授课。在教学中,根据青少年形象思维强的特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搜集典型案例、名言、格言,举办小型展览、壁板、收听录音、观看录像,以案释法,以事说理,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另外,利用活动课、班会课,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同时聘请校内外法律专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讲座,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法制教育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通过活动评比、撰写心得体会、知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及班级进行综合评估,不断巩固和扩大法制教育效果。

四、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办法,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三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校曾多次聘请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及市法制教育报告团的同志来校进行法制讲座。XX年9月18日,在市司法局的牵头下,常州市党校马晓秋副教授来校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制讲座,市关工委的16位老干部亲临现场指导。马教授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详尽地阐述了有关法律知识。这次讲座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同学们对这项法律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校1400多名师生坐在大操场上,头顶着炎炎烈日,有的侧耳倾听,有的认真记录,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如雷,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没有一个同学中途离场。最后,同学们踊跃向主席台传递纸条,向马教授讨教有关法律问题。会后,各班围绕讲座内容,开展了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把这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以巩固活动成果。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校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到省德育基地——江苏省第一少管所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校旗、团旗,置身于高墙内少年犯们劳动、生活、学习的现场,观看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听取同龄少年犯的现身说法及管教干部的法制报告,并与少年犯开展“手拉手”赠书活动。身临其境,同学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的震撼和触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一位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本该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地生活,可是,由于他们对法律的无知,如今却要在高墙铁窗内度过最美丽的花季,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另一位同学写道:“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法律,谁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家长学习报》为媒介,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长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 中学生 违法犯罪 普法教育

一、全面依法治国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要求

(一)依法治国中普法教育的基本概述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也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度,其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年龄、多元化犯罪类型、成人化犯罪手段的发展态势,青少年犯罪率逐步上升。在校学生犯罪突出,一些特殊青少年群体如聋哑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犯罪较多,数量多、蔓延大、危害大的青少年犯罪,俨然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亟不可待,法制教育对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要求当代每个公民要有一定的法律素质,懂得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顺应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法律素质的高低依赖于法制教育,尤其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中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关乎着国家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学生的普法教育,可以使得他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识善恶,明是非,学法懂法,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了能更好地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的稳定,也是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重任将落在青少年身上,为了更好地肩负重任,中学生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需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

虽然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普法教育形式化、法律教育认识不足、正面宣传不到位、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使得法制教育仍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实中,14-18岁青少年案发率较高,并以侵犯财产性犯罪及犯罪居多,而团伙作案数量剧增,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是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一)自我约束能力低

中学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而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变化主要变现为:交往需要增强,求知欲增强,富于幻想,喜欢刺激,虚弱心强,模仿力强,易接收暗示,易于冲动,认识问题片面、直观,缺乏分析、判断能力、身心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都使得青少年对于抵抗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脆弱,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受人唆使或在不良信息刺激,就很容易出现越轨行动,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失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学生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是最为深刻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环境是否健康发展,与父母对家庭的态度、责任,及对子女的教化,都与青少年自身言行和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适当,自身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环境融洽,则其对子女的正面影戏较大,子女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反之,若子女受到家庭负面影响大,其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加大,甚至导致直接犯罪。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成长环境先天不足,一些家长行为不检点,涉“黄、赌、毒”等,或过分溺爱或家庭暴力等,都大大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得子女形成人格,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导致中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网吧、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经营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黄、赌、毒”、封建迷信、充满暴力、凶杀、色情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正之风等都直接侵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在进行,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对于差生及后进生放任不管,或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关怀和帮助,鼓励少,批评多,使得部分学生逃学、厌学,甚至辍学,自暴自弃,社会机构统计数据证明过早地走向社会的学生,更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三、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被害人及其家庭的危害。青少年违法犯罪,不管是暴力犯罪如侵犯健康、危害生命,还是侵犯财产,其直接的危害结果是被害人,造成被害人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除了造成对被害人的伤害,也给被害人家庭造成了间接的伤害,或家破人亡,或造成心理阴影等。

2.对自己及家人的危害。中学生违法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被捕前的恐惧心理的煎熬及审判前的焦虑,军事化管理的磨练,回归前的困境等都将严重影响着他们,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此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一个家庭,给自己父母带来无穷的灾难。

3.危害社会及国家。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虽是非物质隐形的,但其对公众安全的伤害,对社会稳定和学习、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的破坏时无法计算的,例如盗窃、抢劫、杀人等暴力行为,使得人们产生“不安全”的恐惧心理;中学生违法犯罪,是对国家利益的挑战,在打击过程中,国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犯罪行为的调查取证,及审理、判决,收押管理,期间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给国家带来人力物力的损失。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违法犯罪危害之大,不容忽视,尽管国家加强了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但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中学生法制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校就是“先进学校”、“改制学校”、“特色学校”、“名校”都来自语升学率,在学校办学思想受制于家长、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学校就很难将德育放于首位,法制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心理教育也就滞后甚至空白。

2.学生法制教育不够明显,在学生法制教育中,多流于形式,重灌输轻实效,重口头而轻举动,重形式轻内容,重教书轻育人。有些学校的法制科,也仅是徒有虚名,图形式,走过场,实效不明显。

3.施教者法律知识薄弱,未能很好担负重任。扎实推进普法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也明显增强,然而不断完善的法律及新法律,加受限于基础、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施教者也不一定能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知之甚少,如此也就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懂法、守法、护法,普法教育任重道远;此外,学生法制教育经费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该决定要求加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尤其对于在校中学生,在其在校期间或走出校门,都必须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一些不良行为出现前,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及时诊治。“马加爵事件”令社会哗然,其实也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教训反思,切实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做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相伴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要充分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除了自身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科学家教,耐心又到,当发现孩子不当行为时,要教育其及时认知改正,更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

(三)加强师德修养,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对教师法律教育的培训,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扫除教师的“法盲”,在教学中讲求以德服人,关注特殊群体,讲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并纳入正规的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法制会议、法制讲座,在文艺活动中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等,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学生形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正确形式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

(四)提升社会对中学生法律行为养成的重视

一是营造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清理文化市场,整治取缔学校及周围的非法的“三厅一吧” (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严厉打击对制作传播色情、暴力的杂志、报刊、音像等制品违法犯罪分子。社会各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等公众媒体也要积极肩负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更多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品位文化产品。二是政府更要落实其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的青少年法律制度,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对学生能力的单一评判标准,引导学生积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违法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法治理念;培养方式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理的准则,法治理念指导下更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2009年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指导法学教育制度。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入大专院校,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教材、进院校、进课堂、进头脑。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主力军的一部分,他们法治理念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透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

民族心理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性格、兴趣、情感及生活习惯。心理效应上的多种归属感和复杂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要自觉地归属于所在的学校或班级群体,又要归属于本民族的利益,后者归属尤为强烈。同一民族群体,对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都会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

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理念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1.民族宗教与法律规范紧密结合原则

正如伯尔曼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

2.法治理念培养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原则

法律和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为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形成中,先要教育他们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这是法治实现的深厚基础,只有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守法,而不是消极地应对。

3.法治理念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原则

公民意识所唤起的自主、平等精神,能使公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塑造尊重理性、弘扬正义、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公民意识,使这种公民意识成为一种社会洪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研究和教育“内化”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中,发挥法治观念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中的作用,明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反动本质,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理念培养方式分析

1.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态调查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前提

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社会主义法治心态是反映人们对法律知识水平和基于拥有的法律知识所形成对法律及其功效和价值的基本态度,并由此产生的依赖和信任。健康的法治心态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社会法治心态,才能够对法律发自内心地产生依赖和敬畏感,进而使得人们对法律有着充分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法律的价值才能得以切实地体现,进而推动法治化国家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心态进行调查摸底,以便于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理念中有的放矢。

2.高校应进行民族理论通识教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打好基础

认同感是第一要义,要取得认同感必须要去认识、了解、沟通、交流。因此,高校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品德方面的基础课程外,也应当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民族理论课程应作为大学通识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深入认识,使他们开阔眼界,学会欣赏不同的民族风情,识大体、顾大局,渐行渐近产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民族理论课的开设,应结合我国56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实师资队伍、改良教学环境,实现整体的创新和改良。这里民族理论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式学习、互生‘爱慕’,共谋发展”;教学方法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交流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积极引进各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民族研究;教学环境上,高校应把民族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同一位阶,同样重视,给予各方面的关注。通过民族理论课的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了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为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行、遵守国家法律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新模式

法制与法治二者存在区别和联系,从内涵上讲: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一种治国理论;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所以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必须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如何让法制教育入心入耳?

(1)教“法”要得法。任何一种教育,只有在给人以启示或警醒或力量时,才有主观追求的效应,任何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也只有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或相关才有客观效果的影响。因此高校法制教育要采取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模式。案例教育应是主要的法制教育方式。

(2)教法要有的放矢。我国现行的法律共有200多部,高校要经过梳理,选择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关联较为密切的法律法规加以重点课堂学习,这就顾及了学生择其学的需求。

(3)法制教育需要渠道多样化,重生活化法制教育模式。除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单独设法律课程课外,还应努力使法制内容成为学科课程的组成元素,通过班会、主题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把教育当成“一盘棋”,而不随意做加法。生活化的教育,有一种无痕的魅力。

(4)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建设,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的榜样机制。高校要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学校、班级法治管理,推行“学生申诉制度”“学分惩罚奖励制度”等。高校与司法部门合作,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为司法工作、司法部门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