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

法制博览论文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篇

可以说,旅行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中国的旅行者与已成为大众旅行景点的世界博览会从1866年开始接触。就西方旅行史的演进来说,17、18世纪时旅行原本属于贵族阶层子弟扩展视野、培养性灵的专利,英国贵族子弟的“壮游”(The Grand Tour)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壮游”所指的是英国贵族阶层将子弟送往欧洲大陆旅行,藉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的仪式。随着西方工业力量的逐渐形成,旅行的视野也跨越国界瞄向未知的领域例如广阔的非洲。18世纪以来,前往未知领域的“探险”,成为被人所称颂的英雄,而这些转化为文字的探险故事,更成为出版业的重要支柱。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来说,1795年深入非洲南部的蒙哥・帕克(Mongo Park),回国之际便得到全民狂热的欢迎,而他以探险家出版的相关书籍,更得到读者的认同。在此之后,传教士也加入探险家的行列,例如传教士戴维・李文史东(David Livingstone)19世纪中期深入神秘非洲的故事,同样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探险并非仅止于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是有特定的国家力量与知识生产机制的支撑与运作。以法国来说,法国人也迅速加入“认识”非洲的行列当中。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协会”章程中的第一条的部份文字便是“对前往未知国度旅行者给予奖章鼓励”。事实上,这也是延续18世纪以来高举“启蒙”、“理性”大旗的百科全书学派对知识的构筑逻辑(对“物”的搜集与分类)。只是,隐藏在搜集与分类背后的是,西方对非洲的自我与他者、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这种知识体系当中的西方优越感,日后也演绎出“优胜劣败”的逻辑,并成为西方帝国力量殖民海外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壮游”或是探险故事乃至将他者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旅行者仅限于少数冒险家。旅行之所以大众化,其关键在于科技力量的中介。以工业革命步伐最快的英国为例,工业城市的出现、城乡移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移动成为可能。1825年英国的史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完成了第一条蒸汽为动力的大众铁路,1863年的伦敦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除此之外,社会时间的改变也在这时出现。1867年英国国会通过“工场法”,规定了一星期有半天(特别是星期六)的假期。工业革命以来地铁、火车、轮船的出现,改变了既有的时间与空间感觉,旅行也因此开始大众化。随着大众旅行的兴盛,大众化的旅行文学更为兴盛(例如供旅行者打发时间的“铁道文库”书系的出版)、作为大众旅行文化象征的明信片1869年于奥地利发行、以巴黎艾菲尔铁塔为背景的摄影图画明信片也在1889年问世。

可以说,随着大众旅行的兴起,各式各样的旅行文化也应运而生。在19世纪西方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既是标示强国的工业力量、西方知识体系的再现,就西方旅行的发展来说,首次的世界博览会展馆更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光景点。1851年首次世界博览会的举行,英国以高耸亮丽的水晶宫(位于海德公园)作为展览空间,这个展示空间的呈现,充分再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能力。钢铁是19世纪公共建设如铁路、桥梁等的根本材料,而水晶宫的兴建便动用了3800吨的铸钢、700吨的铸铁、30万片的玻璃,其雄伟可见一斑。依照吉见俊哉的观点,世界博览会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盛典,也就是透过世界博览会的举行,将各国各式各样的物品加以搜集、分类并且在一个亮丽的展示空间下展览,除了作为国家能力的展现之外,同时也唤起一般大众对商品的消费欲望[2]。首次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则分为原材料、工业制品、机械与造型艺术等四大类。在这四类展览当中,工业与机械产品特别得到人们的注意,正是蒸汽机在交通方面的运用、电信的发明与机械的广泛运用让人们惊觉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除了这四类主题展览之外,更包括音乐、马戏团、戏剧、蜡人像、手工艺品等等大众文化的表演与展示,以吸引留客前往参观。

从壮游、探险到大众旅行,旅行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然而,同一时间点,却也正是西方帝国力量大幅进入东亚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也正在此时,东亚国家开始出现一项极为特别的文体(“游记”、“日记”等),就内容而言,它们不是游山玩水心得的感性之作,而是对西方国家进行不同面向的考察,其中,西方文明之道便是这些作者所强烈关心的。他们是新一批的旅行者,他们的身体亲历西方旨在认识西方世界,尽管他们对于文明的追求与国家的改革之道有不同见解。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旅行者多具官方身份或是知识分子,旅行期间的某些观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或是政府政策。

这些旅行者的旅行动机延续了前人的脚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写作了搜罗世界各国不同政治制度、民族特性、物产、文化高达50卷本的《海国图志》,这部著作不仅成为晚清末期认识西方较为系统的参考书籍,该书也为深感西方重大威胁的日本所重视。不过,魏源并未有亲身出外参访的经验。官员走出国门参访并留下考察纪实文字,首推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蒲安臣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由他引领群臣历时两年的时间走访欧美各国。这趟西方参访,当时负责中外交涉事务的志刚著有《初使泰西记》与《初使泰西纪要》,不过,这两本书多集中在对西方民俗风情的考察,这两部考察文字也并未促使晚清进行制度改革。尽管“蒲安臣使团”所留下的西方考察仅止于风俗人情的比较,不过,或许因为晚清的持续积弱不振,在此之后的旅行文字,逐渐趋向制度与工业发展的比较。在这些观察西方的文字当中,世界博览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清末的旅行纪实文字当中,如果以旅行时间顺序出发,世界博览会的相关描述进入文字首推王韬的《漫游随录》。王韬在当时的社会位置是一位流亡的知识分子,他原本尝试依循科举制度获致官名,不过,在上海接触西学之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径。因为上书太平天国遭到清政府的追缉,王韬只有逃到香港,日后在西方人的邀请下,他在1867年从香港出发开始他两年多的欧洲游历生活。这两年多的欧洲游历生活对他日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是他在1871年出版了《法国志略》,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法国历史著作,其中,也提及法国大革命,如何对法国大革命下论断?是进步的革命还是一场动荡?日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对此有着不同的评价。第二则是1874年他回到香港之后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史上第一份华资中文报纸,而王韬也透过报纸对政治进行议论,他也成为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在他的《漫游随录》当中,他参观了世界博览会1866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会址,在他的描述当中,以“博物大会”加以形容。

而亲历世界博览会者,则数李圭、郭嵩焘与黎庶昌。李圭出身江苏富商之家,太平天国与清廷交战之际,曾为俘虏而后脱逃至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结识西人并因此赴宁波海关任职。在他任职海关工作十年之后,他赴美国参观18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百年所举行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他的西方之行一发不可抑遏,在参观世界博览会之后,更赴伦敦与巴黎参访。他将西方之行写成《环游地球新录》,这本书不仅李鸿章为文作序甚至也得到官方资助出版三千册,虽然出版册数不多,却吸引对西方世界感兴趣的知识分子阅读。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是清末旅行纪实文字当中对世界博览会的描述最详细者。在《环游地球新录》当中,我们看到他以“百年赛会”与“赛奇公会”称呼世界博览会。而会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各物总院”的建筑:“屋长一千八百八十尺,宽四百六十四尺,宽三百二十尺”[3]。在会场上,他对会场中所展示的世界最大蒸汽机哥阿力斯(Corliss)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当他看到新兴的机械器具时也不免思及仍以人力劳动为主的中国,而他也注意到日本已在会场订购了18种农田机器[4]。在他的文字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参赛的对象,这些对象主要包括景泰窑器、漆器、木雕等[5]。在这篇旅游纪实当中,李圭也提到另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容闳在1870年倡议幼童赴美学习的小留学生。在参观费城博览会对西方事物有着好感的李圭,对这些接受西式教育的小留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着相当的好感[6]。有趣的是,李圭最后经由香港准备回国之际,他与王韬见面,两人的对谈当中,都流露出清廷应打开国门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想法[7]。

王韬与李圭都是在上海接触西方人进而亲身体会西方事物,他们都不是位居要职的官员。接下来的世界博览会体验,开始出现具官方身份的参访者的文字中,他们是郭嵩焘与黎庶昌。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派驻国外的使节,他在1876年被派往英国,而黎庶昌则以幕僚身份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与法国。在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与黎庶昌的《西洋杂志》当中分别可见他们对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记载。在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当中,他以“万国珍奇会”描述世界博览会,在这里,同样看到炫目的展览,在郭嵩焘的记载当中,各国百货玻璃屋尤其亮眼。或许郭嵩焘因系官方身份受邀参加,行程或许未能全面。相较之下,在黎庶昌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多种样貌。他以“赛会堂”以及“哀克司包息相”(即exposition)称呼世界博览会。在他的描述当中,除了各大工业对象以及中华公所的陈列展览之外,最让他感觉新奇的对象莫过于电梯以及轻气球。

在前面的文字记述当中,世界博览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在1880年之后,我们会发现“万国览会”或“万国博览大会”逐渐成为通用的名称。事实上,世界博览会曾有不同的名称,1851年首次举行世界博览会的英国以Great Exhibition命名、之后的法国则是Exposition Universelle、美国则是World Fair,直到1928年总部设于巴黎的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BIE)成立之后,才有统一的名称与规章[8]。不过,在此之前所举行的各国世界博览会仍获承认。就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的介绍来说,发行于上海的《申报》于1886年7月10日刊载了《论中国开设博览会之议》的社论,其主旨在于今日世界已是自由贸易,世界博览会的举行便是这种局势下的产物,中国也必须打开国门透过举行博览会增长国民见闻。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中期开始,旅行纪实也是日本的重要文体,福泽谕吉1860年代造访欧美所下的《西航记》与《西洋事情》便在当时成为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书籍,这些旅行纪实的内容并非游山玩水的心得而是制度考察与比较。此外,1871年从日本出发的“岩仓使节团”,花费两年时间赴西方为主的国家进行考察。该考察团返日之后,并写成五巨册的《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岩仓使节团的考查过程当中,也参访了维也纳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考察报告书中也提及日本兴办博览会藉以振兴工商之必要。在此建言下,日本很快地举办国内的博览会作为刺激工商发展之用。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面对这样的结局,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无法接受,也再次引燃国家变革之道的议论。1903年日本所举行的第五回劝业博览会当中,才华洋溢的女性钱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以文字记述实况。在这里,她看到日本设计的对象与展示都已全数仿效西法,在教育馆当中,她痛陈教育是中国衰落日本崛起的最主要原因。除了钱单士厘的亲身参观之外,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也在旅行参访当中诞生。深具改革意识的民间企业家张蹇,在参访过日本1903年劝业博览会之后,也上书北京希望能由官方筹设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一的博览馆。不过,这个上书石沉大海,1905年,张蹇遂由己力于南通盖设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除了参访者之外,世界博览会也开始成为小说家们的强国想象。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的第一期便发表了日后并未完成的《新中国未来记》,开篇便以上海举行大博览会作为强国象征。满清政权瓦解前夕,更是把世界博览会作为强国象征的高潮。吴研人的《新石头记》(1909)假托贾宝玉带出上海半殖民地处境下的各种乱象、北京的义和团之乱等,在吴研人眼中,这是一个黑暗野蛮的时代,在小说的最后,他带出了一个走出黑暗的光明时代:上海浦东举行外国大博览会、北京举行万国和平会,中国皇帝更被推举为会长。陆士谔的《新中国》(1910)亦复如此,一觉醒来,中国已然强盛,治外法权不再、兵器已能独力制造,不仅上海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上海也出现了地铁。

为什么小说家不约而同地都以上海而不是其它城市举行世界博览会做为强国象征呢?当时上海半殖民地的处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随着鸦片战争失利而成为通商口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报刊的源起之地,也是西学导入之地,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在此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例如梁启超原本志在科举,然而,在上海翻阅西学、结识康有为之后命运为之改变;再例如吴研人的父祖辈都曾是地方官员,年幼丧父的他,17、18岁便到上海发展,报纸成为他抒发意见的园地。相对于封建王朝摇摇欲坠的北京,上海似乎是一个另类可能性的城市。有趣的是,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是百年前小说家们强国梦的象征,而今上海博览会的举行,却是在“大国崛起”的时间点上,昔日的强国梦象征与现实当中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之间的张力,似乎也成为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注释:

[1] 竹泽尚一郎,《表象的殖民地帝国》,东京,世界思想社,2001:40。

[2 ]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东京,中央公论社,1998:29。

[3] 钟叔河,《从西方到东方》,362。

[4] 钟叔河:364-367。

[5] 钟叔河:369-370。

[6 ]钟叔河:371-372。

[7] 钟叔河:373。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exiting problems of "all galleries are the same" in China, and they don′t have any features. It also simply introduces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xhibiting level. Only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from concept to the environment, content and form can create a distinctive exhibition.

关键词:陈展;设计;创新;特色;个性

Key words: exhibit;design;innovation;characteristic;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81-03

0 引言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当特性鲜明,而不应当“千馆一面”[1],毫无特点。截至2014年底,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但是有特色的却廖廖无几。值得肯定的是博物馆界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接受国外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反思以前传统的训诫式陈展方式,探索和尝试运用新的展示方式、运用的多样化陈展手段来革新自身展陈特色。然而要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长期吸引观众,陈展理念就要不断创新。在陈列艺术设计上就要断推出好的展览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展陈理念上应摒弃传统的训诫式观念,要做以提高观众兴趣为目的展览,反对枯燥的说教展览。在陈列设计上要要科学提炼与展示主题相关、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在新的环境和挑战面前博物馆展陈设计应在理念创新方面下功夫,制作出精、好的精品陈列,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1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理解

博物馆展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和观众展示藏品、体现自身研究水平的传递信息的途径。把文案变成形象的陈展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内容方案、展品、环境、设施、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结合陈列主题、设计形式、实用功能等要求来完成的。当今博物馆陈展不光要准确表达主题和内容,还要具有自身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陈展设计应当服从陈列内容,但现代的陈列设计观念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在具备审美价值传播科学和知识的同时,也要使观众能够享受到不同的艺术风格之美。

陈列展览能够全面地反映一座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保存环境质量、展览设计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展厅设施条件、综合管理措施、社会服务意识、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博物馆通过文物藏品的组合陈列展示,传播历史、艺术、科学知识,履行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2]

博物馆展陈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既使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地区也是不相同。这正是展陈设计自身的特点:风格多元化、专业化、特性化。因为从综合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纪念馆、名人等等,对于这样的复杂对象没有国际统一的设计风格和形式。展陈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在需求中发展,并处在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需要而不断改变发展之中。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稳定、标准、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是不切实际的。我国现在的博物馆陈展设计面临的是设计形式和风格相似、雷同、缺少个性和特性,这是当下陈展设计需要的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理念创新建议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才能真正从观众的需要出发,去追求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每个细节上提供人性化服务。[3]在博物馆的发展进程中,展陈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些方法和规律。这些经验、方法和规律在实际运用屡试不爽,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便利与“标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博物馆展陈工作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由于博物馆的藏品受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复制性等条件制约,博物馆的陈展往往从降低风险、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有意无意的强化和重视对以往经验、方法和规律的遵循和依赖,慢慢的使博物馆陈展的特色日渐弱化乃至磨灭。

其次博物馆应树立精品意识,推出的展览应当成为精品之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和博物馆的性质相吻合,才能够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品位。那些缺少思想、设计落后、制作粗糙的展览,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也不会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要设计制作出精品陈列展览,就需要有熟悉文物藏品的专业设计师,不断从展品的文化内涵深处中提炼出好的陈展主题,还要不断的提高设计师现有展陈设计水平,和现代陈列设计理论知识水平,以此来加强博物馆建设与陈展设计理念的更新,从中外优秀的陈列精品中吸取营养。使展陈做到既新颖又贴切实际,既时尚又赋有内涵,既特性突出又连接大众。

在博物馆行业内以抗战为主题的许多纪念馆其展陈现状令人堪忧。这些纪念抗战题材的纪念馆大部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共性。[4]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抗战类纪念馆主题重大,但是展馆在展陈方面主观能动性不足,在展览上对展览主题、陈列设计、文物藏品的深挖掘不够,展陈设计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谨慎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使不少展馆的展陈设计风格雷同度并且缺少个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认为避免“千馆一面”,关键是要有特色、接地气;要唤醒“沉睡”的纪念馆,不妨在陈列空间设计及内容表达等方面,多借鉴“他山之石”。

再次博物馆应当重视实验性。这种理念下的博物馆,因其展陈策划以服务于实际需要为宗旨,故其可谓展无定法、不落窠臼。[5]一个成功的展览的设计,应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一个充满神奇期望的实验和能够永记展史的案例。那些有特色的陈展绝不是对历史和传统的简单复制,更不是盗用和循环利用创意理念,而是将传统视为新的创新起点。博物馆的陈展设计不仅仅是展示藏品、解读历史、教育后人和服务社会,还应当在陈展理念和陈展方式上不断的实验,不断地创新。

3 博物馆陈展环境的营造效果

博物馆陈展环境内展品的真正的价值是其本身固有的意义和其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陈展环境本身来说,采用合理的陈展环境设计是构成展览中节奏跳跃、韵律顺畅等效果的关键之一。陈展环境的科学设计能够让参观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一个成功的展览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真实历史,能够使他们能研究和发现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展览环境效果的营造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人的需求,这是进行陈展环境分析时的基本依据。观众要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参观展览效果、了解展览的内容,科学安全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上对展览设计提出的要求。在陈展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分析研究参观者的活动并在设计中用科学的态度,结合人体工程学使陈展环境各部分的比例尺度科学合理。

博物馆陈展环境就是要从陈列艺术的研究出发,使陈展创造和鉴赏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博物馆陈展一直在追求新的展示方式,但其与观众还是传统的关系。博物馆只是提供一个被参观的场所,在这个指定的空间内观众被动的接受展览的内容。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到环境地位,并不断总结陈展的艺术法则,推动陈展设计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变化与统一,是陈展环境的基本原则。在西方美学中关于变化与统一流行着通相分化与君主制从属两种学说。这与我国君臣之分宾主分明民族美学观点更为相似。[6]在法门寺博物馆的《大唐茶文化》陈列中,面对如何整体展示法门文化这个主题,并要凸显表达对佛教舍利崇拜的中核心思想,通过对法门寺博物馆陈展环境、内容、展品分析研究后,从其内容中找到了法门文化的精神所在和其相应的定位形式。在环境布局上欲扬先抑,以获得空间节奏感。其中把重点放在舍利阁空间布局上,将其营造成朝圣氛围的环境。陈展方法法借鉴了传统的京剧舞台空间环境表现形式语言,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使展品与展柜、展柜与展厅环境均体现神圣、可敬、可畏的意境。并通过前面空间氛围渲染,塑造出居高临下的气势。而整体的环境被有序、得体的分割,突出陈展主题的和重点内容。使各展厅在环境营造上有分、有合地有机组合。让整个参观过程循序渐进,重点内容在整个展览中交替出现, 完成了法门寺故事的描述,带人融入大唐文化的氛围之中,再现法门寺的昔日辉煌。

4 博物馆陈展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效果

周士琦先生在《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学的发展历史与展望》一文曾明确表态:博物馆的陈列是需要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行,陈列不是写本子上的文章,更不是画在纸上的图画,是需要摆出来让大家观赏的。各不相同的博物馆应该让观众在进入参观陈列时产生一种入境问俗、因地制宜感觉。利用自身的地域环境来映射出本土特性,给观众留下不同的地域、不同环境产生别样感受。

其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分煤的生成、煤炭与人类、煤炭艺术、煤矿安全教育、模拟矿井5个专题展览,把“其貌不扬”的煤与人们之间联系分专题陈列阐述表现出来,每个展览从内容上都非常有吸引力,再加富有个性的陈列创意和多种的展示手段,使中国煤炭博物馆基本在陈展内容和形式反应了煤炭行业特性,表达自己鲜明的个性,集知识、观赏、娱教和趣闻于一体,从内容上映了一个行业的形态,其中的年鉴和故事情节,值得大家借鉴学习。陈展设计必须因地制宜,既有地方特色,又要兼顾自身藏品,应策划出最能体现历史人文和最具特点的展陈内容。博物馆展陈中多媒体被广泛使用,将传统和现代科技结合运用,这是很好的展陈手段和方法,既能全面地诠释文物还可以引导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激发观众更大的参观兴趣。

博物馆陈展设计效果要能够给观众视觉冲击力,更引发大家的共鸣。在展示空间里运用最合理空间分割使所有展品、图片、文字、场景都散发魅力,使展示秩序有逻辑性有节凑感。每一个陈列展览都应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个性,展览风格应和展示内容相呼应,绝不许因追求形式美,而伤害陈列展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展览所体现的视觉感受、所营造的氛围,应当内容和设计互为表里,才能够使展览的主题、内容、知识、内涵与形式、环境、感受、色彩相映成辉,使陈展的思想、学术和知识,伴随观赏、趣味和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 结论

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应不断创新注重精品意识和实验性,用科学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学化。为陈展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素材、新思路和新手法,从而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和美感。形式的设计、环境效果的营造和技术的运用的都是为张扬陈展的文化个性,要杜绝为形式而形式,为技术而技术。应信守博物馆陈列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主题特性,坚持艺术规律,不盲目追求高科技手段,从而使陈列展览的文化与艺术品位的出现瑕疵。博物馆陈展只有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在理念、形式、技术上创新,办好适满足时代有个性的发展览,才能制作出精品陈列,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卢林林,高阳.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博物馆展示个性化设计[J].艺术教育,2014,11.

[2]单霁翔,关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专业性问题[J].浙江文物,2013,3.

[3]乔国良.突出地方文化 打破“千馆一面” ――安徽省博物馆界研讨如何提升展陈水平[N].中国文化报,2013-10-01.

[4]唤醒“沉睡”的抗战纪念馆[N].湖北日报,2015-04-02.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3篇

“珠光宝气,极尽奢华。”一位刚刚参观过展览的观众感叹道。

然而,就在不久前,故宫才刚刚因“盗窃门”卷入舆论漩涡,涉及的被盗展品,亦并非文物,而是出自卡地亚、爱马仕等品牌的奢侈之作。

奢侈品何以登堂入室?部级博物馆又该如何权衡商业化的边界?

市场化的尴尬起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博物馆的经营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

第一个被抛出的疑问就是:财政“养”着的博物馆,为何要去跑经营?

一位财政系统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博物馆进行市场化改革早已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了,而改革的动力则是源于博物馆自身。“由于长期依赖财政拨款,而与其他强势部委相比,财政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向来就处于弱势。全国大多数的博物馆普遍存在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无力筹办高水准的展览。”该人士称,“尽管财政是出钱‘养’着博物馆,但普遍‘营养不良’。”

以政府投资、博物馆进行藏品保护与展示、相对封闭运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博物馆经营理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无法和国际上知名的博物馆媲美。本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的良好愿望,博物馆开始全面“转身”,探索一条开放式经营之路。

一些博物馆率先开始引入市场化机制,寻求多元化的经营收入。例如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策展,增加门票收入;开发周边产品,进行特许经营;运营餐饮休闲场所、出租场地;转让文物保护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等。

市场导向给许多博物馆带来了活力。经营管理的理念被引入,一些博物馆开始面向社会需求,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商”不起的特展

在众多的商业运作中,最惹人争议的即举办与博物馆传统“身份”不符的奢侈品特展,最近几年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早在2009年,故宫博物院就在其设施最完善的午门展厅举办了“卡地亚珍宝艺术展”,展品共346件,涉及珠宝、腕表等高档饰品。

两年后,两依藏博物馆的多件分属于卡地亚、爱马仕、蒂凡尼、梵克雅宝等奢侈品牌的现代工艺品又让故宫“开门迎客”。

无独有偶,刚刚修缮一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开放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筹展了LV“艺术、时空之旅”,共展出路易威登各类展品近200件,涵盖旅行箱、服饰等。一时舆论哗然。

据该展览策展人介绍,展览展出了路易威登自1854年创建以来,影响旅行历史的代表性原创与体现艺术情感的各种设计,也包含未曾对外展出的文献手稿与名人物件。

据介绍,博物馆对各类展览设定了准入门槛,首先由参展方主动申请举办的展览,另外需要参展方自行支付与展览有关的一切花销。策展人向记者介绍,国博的展览从策划到布展,每一个环节都是上报到文化部的,只有得到文化部批文,海外展品才能入关。

当记者质疑几件现代LV箱包成品时,该策展人略带遗憾地称,“在最初的策划中,所有展品皆是经过时间凝练的古董箱包,但由于部分展品涉及到稀有物种,因此没有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批文,展品无法通过海关检查,而重新上报国土资源部也为时过晚,所以只得用现代展品作为替代品展览。”

一位故宫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透露,文化部有《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管理办法》,依照办法“引进展览须与故宫博物院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应以展示古代、近代文物为主”;至于现代艺术品,则必须满足“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条件,才可“适当考虑”。

此前,收藏界对于故宫两依藏展品的艺术价值就颇存异议。在“文物”被盗后,曾有在保险公司负责文物风险精算的人士称,这些展品多数距今不过六七十年,只是一些奢侈品牌的精选品,并非文物,亦谈不上是艺术品,远远无法按文物的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LV“艺术、时空之旅”策展人向记者讲述道,舆论对这样的展览不理解,认为博物馆是在乱用纳税人的钱,替奢侈品公司办展览,“新闻会当天,第一个记者就质问,‘办这次展览,你们收了多少钱?’。的确,按照规定路易威登公司是承担了全部展览费用,并且向博物馆支付了一笔不小的筹展费。但公众不知道,博物馆如果光靠国家的拨款完全不可能办好,甚至发工资都有困难!”

“这次引进LV展览,使博物馆形象上显得更鲜活、更有时代气息、更有包容性,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在外国博物馆的运营经费来源是多途径的,有国家拨款、基金会资助、企业和个人资助,把所有力量整合在一起做文物保护。“即便是这样,国外的博物馆一样在筹办此类展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精华展也刚刚进入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至于究竟国家博物馆从此次展览中收取了多少筹展费用,该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而对于该笔资金究竟是否全额纳入博物馆预算之列,由博物馆自行安排使用,还是上缴国库,这些公众不得而知,更不要谈监督了。

经营边界何在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适度的商业运营,本也无可厚非。但“适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在公共文化资产的保护和经营之间、公共性与商业化之间,究竟能否找到一条平衡之道?

在法律上,已经对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进行商业运营有着明确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而《博物馆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说明,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博物馆,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也都有一定的商业经营,且自身经营获得的收益是博物馆运营资金中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正如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人所言,亚历山大・麦昆的展览能够顺顺利利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而未遭任何质疑的原因,正是由于在发达国家,博物馆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与监管模式;而在中国,公众、媒体的质疑是由于商业运营规则和收益的分配始终处于监管盲点,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博物馆是否会为了追逐利益而冷落了其本应承担的文化职能的担忧。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 竞争力 政府主导型展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81-03

一、引言

自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至2016年9月已成功举办13届,不同于一般地方性展会,其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国际展会,不仅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因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从经济、政治、文化、传播、法律的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展会数量不断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影响展会成功的因素也在发生改变,竞争力已成为展会成功经营的重要要素。笔者运用竞争力理论,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东盟博览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研究问题,课题组于2015年9月19日―21日,对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采购商、参展商、观展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同年10月17日―18日对118届广交会的参展者进行了访问调查。

二、东盟博览会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东盟博览会永久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临近钦州、防城港、北海三个沿海城市及中越边境的东兴、凭祥两个城市;广西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邻北部常与越南陆地接壤,并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隔海相望,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国家目前重点开发的泛珠江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上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域优势。广西合浦濒临北部湾,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距离最近,在秦汉时期,广西合浦就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当时开通的灵渠,连接了长江、湘江、桂江和北流江,打通了中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湾的通道,中原的货物经水路运到合浦,再远航到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地。

2.战略优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背景下,2003年10月8日,总理在第七次“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举办东盟博览会的思想,并于2004年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因此,从成立之初其就要承担相应战略任务,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专题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得到了政府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每届博览会期间,都有领导人会见、部长级磋商、政商对话等高层友好交流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至第12届博览会,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

2012年9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广西是唯一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的省区,在新形势下,东盟博览会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各国展现其实力促进其交流的重要平台,将成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

3.人文优势。广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与东盟各国同属东方文化体系,有着相近的价值观,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广西的高脚屋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乐器、饮食文化、村社文化、农耕文化等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近;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华侨分布于世界9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80%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因此东盟博览会具有开展文化交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13年发展,东盟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对外文化交流经验,历届东盟博览会都会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节、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广西区党委、政府主导的“广西文化舟”和“文化年”也成为广西的又一对外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东盟博览会,展现了广西、中国各地及东盟各国丰富的文化情调,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至今,广西已与东盟国家缔结37对友好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东盟多国出现了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在中国留学的东南亚各国学生也不断增加,中国电视剧、电影在东南亚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多部被翻拍,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越发密切。

三、东盟博览会困境分析

1.专业性、市场性缺乏。东盟博览会主办方是11个国家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承办方是广西区政府,属于政府主导型展会,运营管理带有行政干预色彩,导致东盟博览会的市场化进程缓慢,缺乏专业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参展商和采购商的实力不够,影响力有限,东盟博览会的参展者主要来自中国国内及东盟各国,由于东盟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缺乏“高、新、精、尖”的产业支撑,无法吸引更多的、具备国际实力的、高层次的采购商,结果进一步降低了参展商的热情,在12届东盟博览会调研中发现,甚至广西本地部分知名企业参展意愿都不强,把参展看成履行任务。在对广交会调查时,很多欧美国家的参展者对东盟博览会知之甚少,而来自东盟国家的参展者,认为东盟博览会与广交会在参展者实力、服务水平、宣传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其次,服务、管理水平落后。在12届东盟博览会调研中,调查对象在“会展举办日期和持续时间”、“举办地城市环境”、“会展主题”三方面满意度较高,但对“现场服务”、“会展的货运服务”、“论坛研讨会丰富程度”三方面满意度较低。虽每届博览会相应的服务都会提升,如第13届新建了办证大厅、停车场、餐饮区等服务设施。但与广交会相比差距仍较大,还存在诸如运行机制不完善,处理突发问题的方式不灵活等问题。东盟博览会共举行5天,只有后两天开放日,市民才可进馆购物,但由于管理问题,大批市民通过各种途径办到参展证,提前进入展馆购物,扰乱展馆秩序,并且展会门口每天都有人在倒卖门票,50元到100元不等,严重损坏了展会形象。

2.竞争日趋激烈。不可否认,东盟博览会举办的13年里,已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中国展会经济的发展,东盟博览会面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广州、成都、昆明的会展业直接造成了对东盟博览会资源的分流,削弱了广西会展在区位上的竞争优势,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凭借其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一流的展会质量吸引了一批高品质东盟客商。亚欧博览会、南亚博览会、阿拉伯博览会和东北亚博览会等边疆地区的博览会的发展也对东盟博览会造成较大影响,根据国家战略,南亚博览会定位于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与东盟博览会分工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参展商、采购商的招募到相关论坛机制设计,都将东南亚因素都居于首位,对东盟博览会产生了直接冲击。

3.国际影响力有限。东盟博览会的参加者主要来自广西、国内其他省份及东盟国家,即使东盟国家的参展热情程度也不同,越南、柬埔寨等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参展积极性较高,而新加坡、文莱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参展数量则较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参与,但总数更是稀少。根据12届东盟博览会所做的问卷调研,被调查的参展商中有73%的调查对象认为东盟博览会是“东南亚区域性品牌”,1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是“全国性品牌”。在广交会调研时,当问到对东盟博览会的看法时,相当一部分欧盟参展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有的虽然表示知道,但没有参展意愿。在广交会上来自东盟国家的参展者,他们认为东盟博览会主要面向东南亚国家,由于自己的市场主要在欧洲,与自己企业的定位不符,参与欲望不强。可见,东盟博览会对东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东盟内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力仍然不够。

4.宏观环境制约。广西属于中国西部省份,从经济总量上看,2015年广西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7位,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第26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地区市场化经济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投资政策、政策保障、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调研中有广西本地企业表示政府的很多想法是好的,但落地困难,对政府提出较高期望。同时广西的会展产业不发达,大部分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缺乏经验丰富、观念先进的专业人才。在东盟10国中,除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多个东盟国家的发展水平比中国低,从而决定了东盟国家的对外投资相关的项目规模不会很大,参展商、采购商的整体实力不足。

四、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建与实现

一个好的有影响力的展会,是由主办城市、主题、展览场地、各种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结构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最终会通过竞争力表现出来。目前对竞争力的研究已引起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重视,根据竞争力研究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本文所指的展会竞争力是指在会展行业中,一个展会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展会更有效地向参展商、采购商、观展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1.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核心层――满足参展双方需求。展会是组织方提供的供参展商、采购商交流、交易的中介平台,是一项满足参展企业、专业观众的活动,展会组织者吸引到参展双方参展是展会得以举行的最基本条件,展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参展双方的质量,一流的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不仅能体现出展会价值和品质,而且能给展会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在对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的调研中发现参展商、采购商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展会,关键取决于参展双方的质量,尤其是是否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何满足参展者的需求,吸引到高质量的参展者,东盟博览会至少要做到:

第一,市场化经营。东盟博览会兼有市场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在充分利用政治、外交资源来保持博览会的高规格的同时,逐步剥离出原本应属于市场的权力,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对分离,遵循会展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优化配置会展资源,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展组展力度,扩大招展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国内与东盟各国,而是要在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与我国互补性强的国家上下功夫,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高端宣传、社会宣传与市场推介相结合,持续扩大展会的影响力,满足中国及东盟各国企业的多方位需求。

第三,提升服务质量。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展会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引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强展会的专业服务,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不同年龄、身份及国家的参展者提供更为细致、周密的服务。

2.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外在层――打造品牌。展会的品牌被认为是展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知名展会进入新市场后的市场开拓压力比一般展会要小得多,原因就在于其展会品牌影响力。东盟博览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制定长期的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打造国际品牌。东盟博览会虽曾荣获“2011―2012年度中国十大品牌展览会”、“2015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专业展会”等诸多奖项,但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东盟国家,只是地域性品牌,今后需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运筹这一国际性经贸盛会,放眼全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争取达到UFI(国际展览联盟)资格认可的评估指标要求。

第二,打造文化品牌。文化能够凸显出展会的品位、个性,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平台,文化展示非常重要,在目前已有中国―东盟图书展暨图书馆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文化坛、中国―东盟人口与家庭论坛等活动基础上,举办更丰富、更务实、更多样的、更有内涵的活动,突出民族特色,把文化、风俗、旅游等内容融入博览会的人文交流中。开放日是东盟人民与中国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调研中发现,买卖双方的热情都非常高,成交量大,而开放日只有2天,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适当延长开放日1~2天。

3.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延伸层――延伸价值链。展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关注展会本身,还需充分发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辐射效应,延伸价值链。东盟博览会不仅推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同时带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广西的知名度、影响力,如举办前的2003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31.92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3190.3亿元。“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北部湾经济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对广西发展而言是极大的机遇,同时对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政府要在金融创新、投资引导、政策法律、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依托广西特色和优势产业,将东盟博览会打造成贸易互动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

东盟博览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性博览会,也不同于综合性的博览会,而应视其为具有复合功能的战略博览会,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逐步完善,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东盟博览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东盟博览会应立足于自己本身具有的优势,加快发展承,担起自己作为战略平台、文化平台的功能,不断提高竞争力,力争在国际展览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KY2015YB509)]

参考文献:

[1] 张阳.展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J].中国会展,2009(1)

[2] 蔡惠如,黄伟彪.多层次构建展会产品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9(3)

[3] 段立生.广西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路中的优势[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

[4] 李尔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公共外交[J].广西社会科学,2015(9)

[5] 林霁峰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0)

[6] 耿松涛,华志兵等.新常态下政府主导型展会经营模式转型研究――以海口市为例[J].现在管理科学,2015(12)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新媒体也随之应用于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中,在不同程度上为观众制造了更为丰富的参观体验。新媒体为我们吸收知识,获得信息提供了绝佳途径,信息的传递成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博物馆展陈空间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把幻影实时合成、激光、虚拟自动控制技术结合进陈列展览中去,并产生了较好的展示效果。

一、新媒体技术的概述及应用意义

1、新媒体的定义

维基百科对于新媒体细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维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纸/出版,手机电视/广播,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技术所产生的传播手段,不仅仅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同时也扩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源源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意识品味,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挑战。而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新媒体应用于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中,目前的技术手段具体表现为采用CAD技术、人机互换技术、数码新媒体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激光全息成像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使文物展品更具感染力,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最终实现展览的宣传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今的“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

2、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

博物馆是宣传教育机构,也是科学研究的机构,又是自然标本和文物的收藏机构。以文物和标本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科学的陈列体系,对观众进行直观的宣传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传播、教育的功能。

只有藏品才是博物馆的核心,新媒体技术的引进,不仅有助于藏品能够更加全方位的展示,而且有助于参观者对其精髓的把握,并通过更加直观的视觉、听觉及感观,帮助参观者还原历史、重构历史。随着不同层次的参观者大量涌进博物馆参观,人们不仅仅单一停留在对藏品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更加关注藏品的内涵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文物藏品作为文化遗产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单一的文物藏品陈列,往往是死板的,隐藏在其身后的历史事件很容易被忽略或是不易表达,而新媒体技术的引用,帮助展览策划者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逐一串联起来,讲述其背后蕴藏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参观的心理需要。

二、新媒体应用于博物馆中的现状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陈旧的展览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参观者对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需求。为了展现博物馆的新形象,为参观者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近年来,博物馆不断突破传统的静态陈列,将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博物馆开展藏品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手段,为公众带来博物馆文化的全新体验。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媒体宣传、教育教学、工业制造等领域,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将其引用到文物保护及文物管理收藏等方面。通过数字建模、三维扫描等高新技术手段,将文物表面最精确、最完整的信息资料通过采集、处理,建立相关文物信息数据库,为今后文物信息的共享、传播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例如天津历史博物馆参与研制开发的《金博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和2007年天津博物馆引进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藏品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妥善解决了新旧藏品信息管理的转换和衔接问题。

对于藏品信息的采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信息在没有新媒体技术引进之前是无法采集到的。而现在通过高清晰数字处理,可以为专家提供以前无法得到的参考信息,甚至用这样的信息解决长期解决不了的真伪、时代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以前人工无法完成的。

2、数字化展示与查询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最早体现在数据库的建设上,流行称法有“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博物馆”、“数位典藏”等,主要涉及展品信息管理、展示和查询以及网络虚拟展示。

展品信息整合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法国等欧洲国家。一些大型的国家博物馆、美术馆率先开始藏品数字化建设,光盘、服务器等电子媒介被用来保存这些“国家珍贵历史文化见证物”。如今,大多数馆藏品的数据库基本完成,各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重点也从藏品档案的数字化,转移到如何实现这些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展示教育。在藏品数字化基础上,出现了面向观众的展品展示与查询装置、数字化便携导览系统(如PDA等)。这一集合管理、展示和查询于一体的展品数字化,实现了博物馆为大众提供学习、研究的机会。

由于藏品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能够展出陈列的只占馆藏文物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传播渠道,通过网络或形象化的新媒体展示,为那些不能展出的珍贵文物提供了绝佳的传播途径,满足了被地域、时间、文化知识水平等因素所制约的人们对博物馆的渴望和需求。

3、体验型互动展示

新媒体构建出一种参与、操作方式,让观众主动参与到博物馆的信息解读中。体验型之所以在此类博物馆中扎根,在于其传播内容多数属于概念类主题,比如光的反射、力学原理等,需要通过一定的道具组合操作才能实现自我解释。因此,常见的新媒体类型都以互动装置的形态出现。近年来,历史类博物馆也引入了不少新媒体,如影像、视听装置等。这些新媒体类型在解释考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流程、历史时刻的记录等方面效果不凡,并且在吸引观众参与学习中显露出难以取代的魅力。比较常见的是故事性、纪录片式视频,幻影成像、幻影成景,表现过去历史时期的风貌。

4、远程媒体传播

近年来,随着宽带互联网、社交网站、数字电视、博客播客等新媒体的日渐发展与普及,已经无时无刻的出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博物馆行业也将这些新媒体应用到博物馆展示中来。例如:大型纪录片《故宫》,就是采用专题数字作品的创作方式,通过数字电视资源向全世界讲述着故宫的历史,进而达到传播知识,宣传自我形象的目的。目前,一些大型的博物馆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新媒体技术将陈列博览、学术研究、在线咨询、参观指南、地理位置导航等多项功能集中到网站之中,通过互联网达到宣传教育的传播目的,打破了实体博物馆所受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使网民随意浏览和欣赏。

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管理中的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一,谨防新媒体技术的粗制滥用现象。新媒体技术的引用,既要恰当,也要适当。合理巧妙的引用新媒体技术,往往能为展览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忽略了藏品本身的核心内容,缺乏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和形象资料,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对象和场合不当,必然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甚至不符合陈列展览的规划要求。在展览内容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展览选题、藏品资料、学术资料,确立展览的传播目的,最终确定展览的内容。而新媒体技术的引用应与展览内容的契合度相匹配,不可生搬硬套技术,同时也要避免重技术、轻内容,甚至胡乱演绎、窜改历史等现象的出现。

其二,谨防宣兵夺主,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展览主题和内容传播服务。新媒体技术的引用固然重要,但仍应以突出展览为重点。比如有的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制作出过于炫目的模拟情景展示区,将参观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变幻多姿的特效上,而观众未能被历史所吸引,而是被新媒体技术所吸引,那么这样的展览,没有能够触动人们对历史的感悟,也就失去了其教育的意义。因此,新媒体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为展览主题和展览内容服务,并根据文物藏品的需要提供恰当的技术手段,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技术而脱离展览的核心内容。

其三,新媒体技术的引用,应考虑相关人力资源的配备。博物馆的每一场展览,都代表了博物馆的形象,展览从策划、设计到布展,都离不开文博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为了把展览做好做精,就必须引用新媒体技术。与此同时,高新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及时补位,也是现代科技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关键。只有这两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发挥各自所长,才能为展览增色。而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缺少足够的技术人员,从而使资源开发更新和技术维护受到严重制约。文博工作者的大量创意和设计因技术人员的匮乏而无法变成现实的文化产品,进而在以后得资源再开发上难以连续下去。

其四,新媒体技术的引用,应考虑长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新媒体技术的引进,则需要较高的庞大的资金投入,制作成本也较高。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对博物馆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各地博物馆仍处在经费紧张不足的阶段。而高额盲目的将经费投入到新媒体技术的引用中,而没有考虑自身需求与长远发展,往往也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兼顾博物馆的长远发展,适时适当地引进适合自身博物馆所能利用的新媒体技术,才能将展览与新媒体技术完美融合,在资源整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新媒体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的发展趋势

1、人机对话――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新媒体对观众的影响与其说是炫目的技术体验,不如说是博物馆消除自身与观众间鸿沟的一种尝试。这种试图拉近博物馆观众距离的做法,在新媒体出现后产生出两条不同的方向。其中之一是破除博物馆公共展示和研究收集间的不对等。这在展品数字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类似网页上的超文本格式,参观展览的观众们可以借助那些摆放在文物周边的新媒体装置(如触摸屏式样的文物电子展册等),查询到那些被收纳在文物室没有展出的,却与此文物类似或有关联的文物们。这样的自助服务,让藏品数据库与展品建立关联。新媒体让展览成为与观众的人机对话,观众根据偏好从中挑选不同的物件,然后在兴趣支配下观察对比得到自己的结论。

2、人的媒体化―让观众参与思考

博物馆长久以来都是以“物”为中心的,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将注意力转移到使用的“人”身上。21世纪初“观众导向”的思维将会一步步确立。在这一演进中,新媒体通过“让观众参与思考”与观众搭介联系,借助智能平台,打造属于博物馆的多功能导览系统。我们知道,新媒体最被称道的是它的“连结性”和“互动性”。体现在展览设计的实际中就是,利用内部各媒体之间融合协作构成的展示装置吸引观众并与之产生互动。这样的非线性传播方式,打破传统信息接收的单向性,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官,让观众经历观察一体验/感受一思考的认知过程,实现信息的接受和消化。

3、交互式动画导视系统设计

交互动画是指一种在动画作品播放时能够支持交互功能的动画,它包含于新媒体范畴中,是新媒体融入导视系统设计的一种形式表现。探其动画,它的本质即模拟人的感知,而非现实本身。动画依靠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力创造出来,表现的形式是以自然界为基础而高于自然界,它们的形象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运动也可以是自由多变的,因此动画中“动”和“画”的元素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交互动画体现了动画的特性,其优势在于通过人的主动控制,使图像运动和数字信息呈现互动,使观众的产生参与行为,这一特性充分体现了人本位的设计理念。依据博物馆的个性气质和空间特点,在导视设计的内容中,交互动画体现了博物馆所具有的精神意蕴,符合博物馆陈列品传统意味的要求,亦能使参观者融入馆内氛围,使之产生共鸣。

结论

科技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主题,两者迸发的创造力总是令人惊异。博物馆中的新媒体,更是社会技术不断进步、大众思想不断变化的见证者,过去了的,成为藏品展品保存陈列;进行中的,成为内容媒介展出传播。而在数字化网站的建设、体验型互动展示以及沉浸式虚拟展示方面表现的不俗,也让博物馆对其的使用倍增不少信任。新媒体,顺应技术发展而发展着,今日对新媒体的认定也许不久就会被新的新媒体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新媒体时刻反思,结合社会变化和博物馆变迁,寻找“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定位和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当我们关注的程度越深,新媒体“为我所用”,服务博物馆的价值会实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年;

[3]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6篇

斯文在兹展览之孔府旧藏服饰再回味

斯文在现代汉语中指:温和、儒雅、礼貌的仪表。也指读书人。

《书经》曰:“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论语·子罕》:“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如今的礼节、社会文明、文化传承的斯文在哪里?

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穿衣戴帽、言行举止中尽显无遗。

展览副标题——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一个“特”字,突出孔府服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及不可替代性。

无论今天我们有怎样的多元文化审美,如果缺失中华衣冠礼乐文明,我们的审美意识又怎能说是健全的呢?如果对自身本有的文明形态都难以接受,又无法创新,包容则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多元视角。作为古老文明培养的后代子孙,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的身上和我们注入情感所创造的事物中,能时时保持我们古老文明的气息。

孔府数百年珍藏服饰的绝世风姿,我们不妨再细细领略一番。孔府所藏服饰主要为历代朝廷对孔子后嗣的恩封赏赐,约八千余件,数量繁浩。品类括总朝服、公服、常服、赐服、吉服、便服、祭服等;冠冕则有乌纱、梁冠、爵弁之属;形制大体衫袍裙袄、衣单褂裳、帔风比甲,蔽膝袜履,不一而足;至于领襟,圆直斜对,随形附相,袖摆阔窄变化,章格繁缛完备;又有带绶、玉佩、笏板、牙牌,装饰细度谨严;质料悉具纱罗丝绫,锦缎绡绸,苎木皮棉;又有麒麟角瑞,团莽云鹤、飞鱼斗牛、海水江崖、流云宝花,图文殚类穷形;至于赤素金蓝,青红皂白,色泽炳蔚章华;工艺则织绣缀纳,裥褶缩绉,绦缂绘染,无不善巧其技。

孔府旧藏以明代服饰最为珍贵,其远绍唐宋成法,法相森罗炳耀,是中华古代衣冠文明的缩影,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孔府衣冠,感受中华礼乐上邦的赫成声,是以服章斯文之美以孔府为盛。今以“诗礼春秋”延其法脉,荒章肆律,迁异流新,服章斯文新韵之美,又以“诗礼春秋”为盛。

斯文在兹,诚然哉,斯然矣!

斯文在兹展览之特色盘点

展览分为前言、成衣有道、衣冠肃肃、丽服有晖、襟袖含香和冠带春秋共六大部分。从中国纺织的溯源讲起,着重介绍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服饰特点,向观众介绍了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层次魅力。此次展览的展品均出自天下第一贵族之家——孔府,这次也是第一次将孔府的绝版衣冠呈现给广大观众。此次展览有以下几大特色:

从微展览到实体展·微博力量很强大

据策展人山东省博物馆宋东先生介绍,这是此次展览的策展特色,在展览策划前期就开通微博,与网友观众互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展览就是在微博上策划、实施并完善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网络微展览,获得反馈信息和意见后,仿佛完善实体展。

展览微博自5月16日开通以来,共有三千一百多名服饰爱好者关注,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转载相关微博,有四千多人次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他们回复了一千多人次的提问。取得了非常好的网络和社会推广效果。使得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源源不断,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览的所有动议、策划、方案实施都是从微博上实现的,展览的所有参与者和义务支援者都是在微博上认识沟通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特在超越了展厅时空限制的展示、互动、布展、交流、实施。“比如媒体的合作、推广:国航机上读物、报纸平面媒体、舜网等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的合作和推广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实现的,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还比如我们的解说员穿着的仿明代服装是网友从香港寄过来的,我们的展览标志是未谋面的著名画家何铁生先生从北京治印邮寄过来的,我们的五部分的标志性蛙蛙是山西网友@燕王WF从网络传过来的,我们的海报设计、体验面料、织物结构分析、开幕式服装表演、APP技术指导、服装提供等等展览项目都是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操作完成的。并且在展览后期我们将推出数字体验版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宋东说道。

技术支持方面,展览的专家顾问和学术支持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女士、扬之水女士、孟晖女士、北京服装学院的蒋玉秋女士、楚艳女士等等都是通过微博平台实现沟通和学术推广的。

对此次展览提供帮助的台湾顽石、上海诗礼春秋等企业也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合作的。

“包括我们即将进行的服饰复制工作预案,也是微博上认识并请教专家顾问来操作的:植物染色专家非遗传承人黄荣华、云锦织造专家非遗传承人金文、宋锦传承人钱小平,缂丝传承人王金山,杭罗织造长等等。”

“我们不仅要实践‘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更要实践‘把专家和观众带回博物馆’的诉求,这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互动和召唤·网友意见最宝贵

网友好像一面镜子,你脏时他也脏,你快乐时他也快乐,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满意度。

“网友的肯定说明我们做得不错,网友否定说明我们还有问题。”

在展览中,网友的意见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展览必须以观众为依托、为导向;这是不可动摇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紧紧抓住观众中心不放。这是宋东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所在。

文化产业为展览服务,展览为观众服务,观众观展后相对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展览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有序的螺旋结构。

听起来好像很概念,实际操作上其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最初微博上的观众从反映比较平淡,到比较喜欢,到比较喜欢明代不喜欢清代,到逐渐清代和民国的服饰、团扇、头面、金莲等都非常喜欢,这些都是以观众为导向,引导观众了解文物信息所至;观众喜欢了就会产生互动,要求买怎样的纪念品,在哪里看到过什么样的纪念品,钥匙扣、冰箱贴、开瓶器、马克杯、T恤衫、小折扇、卡通玩偶、头簪、孔府点心、纪念印章、明信片……就这样产生了;还有强烈要求出图录画册、要求收藏海报、要求邮购、要求复制服饰文物等等……更多的互动和建议是为展览献计献策,提出意见,指出可能的错误,据宋东介绍,网友们所提出的意见涉及到展览陈列手法、文物常识、专业数据、学界争鸣等方方面面。

通过微博互动,网友和观众们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和主人翁了。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组织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77-0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博物馆作为人民群众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推动力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显得极为重要。其中,展览布置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工作,它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文化传达力度,因此,极需要具有优秀专业技能以及独特策划理念的展览策划人。下面分析我国近年来相关独立策展人运作展览的成功经验,结合博物馆展览运作实际情况,为培养博物馆业内自己的策展人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为博物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策展人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策划人即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策展身份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首先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的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近年来我国的独立策展人也不断涌现,参与者多是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和美术理论家。随着“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等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带来的良好反响,我国的策展制度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一些策展工作前瞻性的经验。

目前,临时展览策展人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被探讨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这样认为,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人不是馆长,但在具体的展览工作中,他应该有馆长思路的体现;他不是商人,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能将商家的意图得以发挥;他不是完全某一个专门领域的权威泰斗,却能在策展过程中,去力求拔擢一些倾向。一言以蔽之,展览要成功,策展人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在展览领域的专门家,标准不是级别,也不是职权的大小,而是展览最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博物馆的策展人是展览组织工作的专家,是身兼数职的通才,是一种需要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可以说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二、设立和培养博物馆策展人是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博物馆,由于各馆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具备实力引入独立策展人的还是少数。虽然有些博物馆早已采用了“展览项目负责人”、“总策划人”等专项负责,但就其工作实效来讲,大型的临时展览基本上是政府机关领导牵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成为具体的执行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展览策划人员。而博物馆自身策划的展览除了几个固定陈列外,就相对比较少。有些小型展览其展览的形式,往往就是简单的文物或图片展示配合说明文字,还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直线性”展示构思。至于主题研讨、举办活动这样更能显出学术价值的展示程序是没有的。另外那些引进的展览,大部分都是属于名声在外的成熟型展览,大多属于文物精美、展览大纲和展览主题都已清晰,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已阐明,展出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针对这些展览主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根据自身的展厅情况,挑选对方提供的文物清单,筛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较好且能刚好满足展览空间的展品,然后进行自身的展厅形式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及展览的画册出版。由于自身的展厅、人员、经费等限制,在展览形式上也无法作出更大的创新,能加入的元素就是只是多媒体的播放,简单互动设置,观众参与互动问卷,与展览相关的讲座、论坛之类的学术性活动,则很少举办,因此大多临时展览在学术性挖掘上是做得非常不够的。

三、博物馆策展人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从博物馆策展人在公关、宣传、协调、科研这四个方面需具备的能力做简要论述:

(一)良好的公关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展览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在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年度展览运作资金是有限的,一个展览不管自己筹办还是引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用于展览前期的操作,开展期间的维护和撤展时支出。再加上博物馆的各项活动运营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又难以维持其良性循环,因此,筹措一部分办展经费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博物馆策展人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则十分重要,他不能囿于“等、靠、要”的固有思维,需树立产业经营的思想,借鉴引进一些产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策略,在坚持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需综合自己的策划展览的主题和社会需要,做到在维护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公益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去寻求各种资助,如若能争取得到与展览内容相关的行业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力求与他们合作联办展览,适当筹集经费,解决部分临时展览的办展费用问题,对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运作将会十分有益。这样的合作对联办单位而言也是双赢的,在博物馆举办展览等于某种程度上的宣传,双方都可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的宣传能力

任何一个展览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针对性、时效性较强,只是在一段时间或一个地区引人关注,策展人要使展览产生轰动效应就要充分调动媒体的参与,把临时展览信息更广泛地传达给观众。美国人曾说过,没有媒体宣传的博物馆充其量只是一个储藏室。所以,策展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宣传能力对推广临时展览尤为重要。首先,他要用灵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去仔细分析判断形势,提前做好准备,及时把展览宣传出去。比如,印制展览宣传册,海报等在人口流动区进行发放或张贴。同时,还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支持,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如在开幕前展览预告,播出展览筹备实况,在展览推出后还要进行跟踪报道,传播展览的信息等方式,利用传媒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使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成为人们近期谈论的话题,从而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让博物馆得到广泛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有积极作用。

(三)灵活的协调能力

协调是一种意识。策展人必须要具备一种协调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本部门出发主动和别人协调。推出临时展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整体地把握运作策划工作,临时展览策划涉及内容、形式、宣传推广等多项策划,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首先策展人提出展览策划,并上报馆领导,由馆领导负责对展览进行最后审定。经核准举办的展览将由研究部门将展品清单及图录提供给陈列与设计部进行展览的陈列设计与制作,策展人为展览确定展厅,并协助完成展览的说明、展览图录的编辑等工作,完成展览合作方式、展品的担保方式等等。如果是涉及国外的展览合作,则需要完成相关的对外联络工作。这些工作纷繁复杂,需要策展人要将各单项全面考虑,在大多数博物馆这些单项策划都分属不同业务部门,有的展览还要涉及中标的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来承担,如果没有统筹兼顾,系统把握,策划工作会是一盘散沙,只有通过策展人整体策划,将各单项纳入到一个可操作的策划中,通盘考虑,交流沟通,使各单项达到高层次和谐统一,从而打造精品展览。

(四)专业的科研能力

博物馆很早就被定义为科学研究机构,但实际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研究方面的做的还是不够的,例如在展览策划工作上,展览前期的研究工作几乎是没有的。在我国一个展览筹展的时间不到半年,而西方国家筹展的时间一般要3到5年。正是因为我们的很多展览是仓促的,对于研究不够重视,所以没有体现出博物馆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展览是艺术与广大观者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艺术影响思想、文化、社会趣味的中介和平台。与此对应,博物馆策展人就需要在长期的策展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学术概念系统,从而使展览活动真正进入学术层面的操作和价值回归。博物馆展览策划人筹办临时展览时,要具备让这个展览转换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一个学术成果的意识,一旦转化成学术成果后,博物馆在研究方面就会很有特色了。另外,通过展品的展览、出版、研究也是博物馆开展收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博物馆这个国家的机构去完成出版、展览、主持活动的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展品的研究工作、资料整理工作,艺术家或个人收藏者会很愿意将作品和藏品捐赠。所以说策展人的科研能力对发挥博物馆收藏功能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博物馆业内展览策划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博物馆行业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制度创新以及理念创新,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优秀的管理机制,才能最好地体现出博物馆展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浪微博;数据爬取;微博爬虫;Python

中图分类号:TP391;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04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联网的社交活动中,微博作为典型的互联网社交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新浪微博是国内出现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微博社区,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22亿,较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33%;日活跃用户达到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0%。随着微博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微博用户群逐渐稳定并保持持续增长。”[1]

微博用户群的增长使得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2]、用户行为分析[3, 4]和网络数据挖掘[5]等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如何从微博爬取感兴趣的数据则成为研究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微博数据的爬取方式,提出一种基于Python模拟浏览器登录的微博数据爬取方案,并讨论针对微博反爬机制的相关处理。

1 微博数据的爬取方式

微博数据的爬取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调用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提供的微博开放接口,另一种是开发爬虫程序,模拟微博登录,分析获得的HTML页面,提取所需信息。

1.1 调用微博开放接口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6]提供了二十余类接口,覆盖了微博内容、评论、用户及关系的各种操作,理论上该方法是最直接、方便的方式。但新版的微博开放接口存在一些限制,对于小型研究团队或个人而言不是很方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微博开放接口使用Oauth2.0认证授权,如果希望得到另外一个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微博内容,则必须由该用户授权;

(2)微博开放接口存在访问频次限制,对于测试用户的每个应用,每小时最多只能访问150次;

(3)很多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只能通过高级接口才能访问,需要专门申请和付费。

正是因为这些限制的存在,自己设计开发网络爬虫程序获取微博数据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备选或替代方案。

1.2 开发微博爬虫程序

设计开发微博爬虫程序需要分析新浪微博的特点、明确爬取数据的目的及用途,选择合理的开发语言,保证高效、稳定地获取微博数据。

1.2.1 新浪微博的特点

与一般网站相比,新浪微博具有以下特点:

(1)新浪微博面向登录用户,在访问微博数据前,用户必须先登录;

(2)微博博文的显示采用了延迟加载机制,一次只显示一个微博页面的部分博文,当用户浏览博文滚动到底部时,才继续加载当页的其他博文;

(3)新浪微博有较完备的反爬虫机制,一旦微博服务器认定爬虫程序,就会拒绝访问。

基于新浪微博的上述特点,在设计微博爬虫时,需要对以上特点进行针对性处理。

1.2.2 开发语言选择

从快速获取微博数据的角度看,Python是开发微博爬虫的首选语言,其具有如下特点:

(1)Python是一种解释型高级语言,具有文字简约、容易学习、开发速度快等特点;

(2)Python具有较丰富的库及第三方库,在开发爬虫方面比其他语言方便。考虑新浪微博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微调其数据格式,因此使用Python开发微博爬虫程序具有较高的易维护性。

2 微博爬虫的实现

2.1 微博爬虫的框架结构

本文讨论的微博爬虫程序包括爬虫调度器、URL管理器、页面加载器、HTML解析器和数据输出器五个功能模块,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微博爬虫的框架结构

2.1.1 爬虫调度器

爬虫调度器是爬虫的控制程序,主要负责协调和调度微博爬虫的各个模块,其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1)实现爬取微博数据的流程;

(2)控制其他模块的执行;

(3)模拟浏览器登录,为页面请求添加Headers信息;

(4)控制微博访问频率,避免反爬虫机制拒绝访问。

2.1.2 URL管理器

微博爬虫采用广度优先遍历策略提取需要的数据,URL管理器需维护已经爬取的URL列表和等待爬取的URL列表。在得到新URL之后,首先检查已经爬取的URL列表,如果该URL不在列表中,则将其添加到等待爬取的URL列表。

2.1.3 页面加载器

页面加载器根据爬虫调度器提供的Headers信息以及URL管理器提供的URL,向微博服务器发出请求,获得所请求的HTML页面。为了避免爬取过于频繁,导致微博服务器无法及时响应,或被服务器反爬虫机制拒绝访问,页面加载器采用定时机制限制加载页面的频率。

2.1.4 HTML解析器

HTML解析器对页面加载器提供的HTML页面进行解析,获取需要的数据。如某位微博用户发表的博文内容、转发数、点赞数、评论数等。同时HTML解析器会根据需要将新得到的URL反馈给爬虫调度器。

2.1.5 数据输出器

数据输出器输出HTML解析器解析后的数据。输出的数据采用JSON格式,其格式与使用新浪微博开放平台API获取的数据格式基本一致,保证不同爬取方式得到的数据能够被统一分析和处理。

2.2 模拟浏览器登录

要访问微博数据,必须要先登录。可以用爬虫程序模拟微博用户登录[7, 8]。爬虫程序首先向微博用户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然后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密钥,再结合用户名、密码、服务器返回的密钥生成验证信息,登录服务器。只要保持与服务器的Session会话,就可以从服务器获取微博数据,从而进一步分析。

这种做法实现比较复杂,并且需要了解服务器验证信息的细节。因此采用另一种相对简单的做法,即本文微博爬虫的做法。首先在浏览器中登录微博,然后使用浏览器提供的开发者工具查看请求页面的请求头信息。例如使用Firefox登录微博后,利用Firefox提供的开发者工具可以看到如图2所示的请求头信息。

从图2可以看出,“Referer”的内容是访问微博的URL,其中“”是当前用户在微博的唯一标识id;“Connection”的值为“keep-alive”,标识Cookie永不过期;“Cookie”的内容是成功连接微博服务器后保存在本地的Cookie,利用它可以简单、快速地访问新浪微博。首先需复制“”的内容,然后在Python中定义headers对象,设置Cookie和Connection,最后在每次访问微博页面时,都将headers作为参数添加到Request对象中,得到微博页面。这样在Cookie的有效期内就可以直接访问微博,并提取自己需要的数据。采用这种做法,只需以下代码就可以实现微博的登录并简单获取页面数据:

headers = {'Cookie': ‘’,’Connnection’:’keep-alive’}

url = u'http:///u//home?wvr=5&lf=reg'

request = urllib.request.Request(url, headers=headers)

rsponse = urllib.request.urlopen(request)

page = response.read()

2.3 微博页面解析

爬虫程序成功登录到微博,获取微博页面后,就可以对得到的HTML脚本进行解析,提取需要的数据。一条博文的数据主要包括发表博文的用户昵称、用户Uid、主页链接、博文内容、发表时间、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等。除此以外,转发其他用户的微博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提取博文数据时,也需要考虑被转发的微博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

进一步分析微博页面可以发现,每一条博文均是以开始,内部以标签形成树结构,其主结构如表1所列。

一条博文

博文的具体内容

发博文用户的昵称、Uid、主页链接

博文的发表时间

博文内容

被转发的博文信息

博文的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

但博文的数据表示并不统一。发博文用户的昵称、Uid、主页链接以属性形式存放于标签中,博文的发表时间以属性形式存放于标签中;博文内容直接以HTML文本形式存在

一种处理办法是多次发送模拟HTTP请求的GET方法,构建响应的URL,完成整页加载[8];另一种处理办法是使用selenium模拟浏览器滚动条操作,在Ajax加载后再获取页面数据,这种方法的参考代码如下:

from selenium import webdriver

from mon.exceptions import TimeoutException

from mon.action_chains import ActionChains

driver = webdriver.Firefox()

driver.set_page_load_timeout(30)

def scroll(driver):

driver.execute_script("""

( function () {

var y = document.body.scrollTop;

var step = 100;

window.scroll(0, y);

function f() {

if (y < document.body.scrollHeight) {

y += step;

window.scroll(0, y);

setTimeout(f, 50);

} else {

window.scroll(0, y);

document.title += "scroll-done";

}

}

setTimeout(f, 1000);

""")

3 反爬虫机制及对策

如果爬虫爬取过“猛”,就会为微博服务器带来不小的压力。新浪微博有比较完备的反爬虫机制,用以识别和拒绝爬虫访问。虽然新浪官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反爬虫机制说明,但是通过分析常用的反爬虫策略[9],可以发现主要的爬虫识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识别爬虫的User-Agent信息来拒绝爬虫;

(2)通过网站流量统计系统和日志分析来识别爬虫;

(3)通过实时反爬虫防火墙过滤爬虫。

为了避免微博反爬虫机制拒绝访问,本文的微博爬虫采取了伪装User-Agent与降低请求访问频率来反爬虫对策。

3.1 伪装User-Agent

User-Agent用于描述发出HTTP请求的终端信息。浏览器及经过企业授权的知名爬虫如百度爬虫等都有固定的User-Agent信息,本文讨论的微博爬虫伪装浏览器通过微博登录来爬取特定数据。在请求头headers中,采用交替伪装User-Agent的方法来避免爬虫User-Agent的识别和访问流量统计异常。

例如以下四个User-Agent信息,分别从使用Windows Edge、Firefox、Chrome和360浏览器访问微博时的请求头中提取。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6.0.2486.0 Safari/537.36 Edge/13.10586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rv:47.0) Gecko/20100101 Firefox/47.0"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0.0.2214.94 Safari/537.36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5.0.2454.101 Safari/537.36

在Python中定义headers对象时,交替随机选择其中的一条添加到headers对象中,将爬虫的HTTP请求伪装成某个浏览器的访问。

3.2 降低请求访问频率

如果爬虫程序爬取过于频繁,则会降低微博服务器的响应效率,影响一般用户的正常使用。反爬虫防火墙往往会根据请求的访问频率来判断客户端是一般用户的人工操作还是爬虫程序的自动运行。因此适当降低爬虫程序的请求访问频率既可以避免连接超时错误的发生,还可有效应对反爬虫机制。

4 结 语

综上,本文实现的微博爬虫能够有效爬取新浪微博数据,实现简单、性能稳定,并能较好的避免反爬虫机制的检测。其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直接获取已登录用户的Cookie,避免了模拟登录的繁琐;

(2)基于lxml解析微博数据,简化了数据筛选的操作;

(3)使用selenium模拟滚动条滚动,解决了Ajax延迟加载页面的问题;

(4)使用伪装User-Agnet以及延迟访问来避免反爬虫机制的过滤。

但该设计的主要缺陷是没有使用多线程导致爬取效率不高,不适用于海量数据爬取,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动。

参考文献

[1]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R].2015.

[2]曹玖新,吴江林,石伟,等.新浪微博网信息传播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学报,2014(4):779-790.

[3]叶勇豪,许燕,朱一杰,等.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J].心理学报,2016,48(3):290-304.

[4]王晰巍,邢云菲,赵丹,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7):14-22.

[5]丁兆云,贾焰,周斌.微博数据挖掘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4):691-706.

[6]微博开放平台API文档[EB/OL].http:///

[7]周中华,张惠然,谢江.基于Python的新浪微博数据爬虫[J].计算机应用,2014,34(11):3131-3134.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9篇

日前,台湾28家农产品供货商展品共3个集装箱约33吨台湾本土水果集体亮相福州马尾港,准备参加5月18日的海交会。据台湾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两岸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台湾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参加大陆的交易会。28家参展商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和数量最多的一次。本次由台湾运来的多种水果其中9种是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期间达成的18种准入果品之列。这是继台湾两党领导人连战、宋楚瑜先生造访大陆后台湾同胞对支持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又一重大举措。据了解,福州边检部门也及时推出全心举措以确保此次“海交会” 的顺利举行。

2、 《财富》论坛今在京开幕 (有图片)

原定5月16日在北京天坛举行开幕式的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因天气原因于今天上午移师人民大会堂举行。5月16日,世界再次聚焦北京。全球财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也逐步确立自己的世界品牌以及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地位,不断刷新着全球500强榜单。本届《财富》论坛亦同往届,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业大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着陆北京。数假造价不斐的私人飞机以及富豪们的“太太团”依然成为论坛的另一道风景线。17日,在北京天坛还举行了规模近千人鸡尾酒会。

3、 法国两巨星助阵中法文化年 (中法文化年)

5月14日,法国电影联盟对外宣布著名影星苏菲・玛索将于9月15日至20日出现在北京和成都,出席中法文化年的闭幕活动。

苏菲・玛索此次中国之行除推广自己导演、参演的一些新电影外,还肩负着与中国导演、演员交流,与电影学院学生交流等活动安排。 另外,继上世纪90年代来华演出后,“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再临驾中国,并将演出时间定在6月18日。届时“王子”将与“东方魅力女子乐团”在工人体育馆上演“王子与天使音乐会”。两位世界级巨星的到来无疑为中法文化年又凭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上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4、 世界博物馆日

继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北京多个手机文化节开幕后,在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再次量行大举动――约30家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次非官方的行为中,参与的单位有:大觉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文博交流馆、自来水博物馆、蜜蜂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辽金城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宦官文化陈列馆、冰川陈列馆、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老舍纪念馆、保利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鲁迅博物馆、密云博物馆、警察博物馆、文天祥祠、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中医药博物馆、金台艺术馆、大钟寺、古代钱币展览馆、首都博物馆、古代建筑博物馆、燕都遗址博物馆、团城演武厅、白塔寺等。另外当晚还在西单文化广场举办了“博物馆之夜”活动,“国家博物馆外展精粹展”、“漫步名人故居”、“中国法国名门之秀展”三个展览。

5、运用科技手段 保障食品安全

――2005年全国菜篮子放心工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主题为“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有效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2005年全国菜篮子放心工程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待定)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商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白立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参加研讨会的有近二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代表。

“菜篮子”放心工程作为一个顺乎民心的重大项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国家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次研讨会在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国家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委、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老一辈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同志专门为研讨会题词:“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部委都给予这次会议指导。作为研讨会的支持单位有全国农贸市场中心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副食品流通协会、世界华商联合总会(香港)、全球华人联合会蓝海国际商会(澳门)和中国食品集团公司、中国绿色食品总公司等。

6、中国沐浴行业第一次全国代表座谈会在京举行

5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沐浴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沐浴行业第一次代表座谈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和江苏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计1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沐浴行业的健康发展--新形象 新思路 新起点 "。会议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沐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南征主持。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中型以上的洗浴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但从整体看,中国沐浴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恶性竞争、违规操作、投机意识强、行业自律性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段时期洗浴行业被外部歪曲为“色情”行业,洗浴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合理的认识。行业主要管理者的缺位使得行业市场秩序混乱,行业交流闭塞,行业人才紧缺,行业整体发展得不到正确引导。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将为我国沐浴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此次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7、中国展览馆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即将召开(有图片,题目放首页)

中国展览馆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将于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是该协会成立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也是中国展览业的一次盛会。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展览馆协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服务为本、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本届大会的主题。根据中国展览馆协会的章程,此次会员大会还将进行换届选举工作,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修改补充《中国展览馆协会章程》及相关规定。

目前中国展览馆协会的会员主要由展览主办机构、展览场馆、展览工程公司、展览媒体、高等院校、展览科研机构以及与展览相关的且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构成,会员单位已近200家,分布在全国29个省、70多个城市,其中以区域性展览协会、各行业协会名义加入的团体又包括各自的会员,会员单位的业务范围涵盖了整个会展产业链。

此次会员大会受到中国展协会员及业界的瞩目,中国展协领导单位对此次盛会十分重视,专程在上海召开了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为第六届会员大会的召开做了精心准备和策划,届时还将邀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部委相关领导出会。

8、第12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有图片)

令人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定于2005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艺博会得到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依靠贸促力量,为艺术作品、艺术产品创造有力商机,为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以及艺术产品经营企业搭建广泛的交易平台。拓展艺术门类,吸纳各国、各地、各类艺术展加盟中艺博。首次设立艺术作品、艺术产品两大展区。并设立“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本届参展商均有资格参与评选。

中国艺术博览会已成功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已奠定了其在国内外的品牌形象和主导地位,本届艺博会将与主办单位联袂打造一个高规格、国际化的艺术品贸易盛会!

9、会展“旗舰”再莅甬城(有图片)

5月20日至23日第29届中国制药机械装备博览会在宁波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被当地称作“会展旗舰”制药机械装备展规模是宁波目前最大展会的一倍。

号称亚洲最大专业展的第29届中国制药机械装备博览会是中国制药装备行业的一次盛会,去年在宁波不仅创造药机展历届规模之最,而且还创全省展览会规模新高。今年五月该展再莅宁波,宁波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为了更好的服务好展览会,服务好展商和客商,在成功承接药机展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江东区进行了服务创新,市内各大宾馆也将推出优质服务,全力保障了这一盛会在甬顺利举办。展览会展出面积近6万平米,国际标准展位4000个左右,参展企业近750家。专业观众约在5-6万名。据业内人士估测,本次展览会拉动宁波大约超过4.5亿元的消费,最直接的是餐饮、宾馆、交通和旅游方面的收入大幅增加。

本届药机展国际馆面积较之去年提高了20%,达到了4400平米;今年展览会的展区设置共分8个区,有优置优价馆、国际馆、原料馆、药剂馆、包装馆等,对展品进行了归类,以方便参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组展工作。据悉,很多企业近60%的订单来自于药机展。

10、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将在穗举办

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将于2005年9月12日至15日在广州举办。

第二届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联合主办,不以营利为目的。

本届会展区面积由首届的4万平方米扩大到12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6000个。根据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特点,将设电子信息、机械(汽摩配件)、轻工(皮革用品)、日用化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医药、陶瓷9个专业展区和法国中小企业展区。届时,会还将邀请国内外重点商业零售企业、知名百货公司、重点批发市场和区域专业产品集散中心的采购商以及跨国零售商业企业集团、联合国采购机构参会。

11、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8月举行

第二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将于8月26日至28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

据介绍,本届展会将邀请东亚各国的旅游部门官员、旅游协会领导、旅游企业负责人参加。他们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业界同行进行高规格、深层次的业务交流。同时,还将推出多个旅游招商项目。

本届展会由中国国家旅游局、辽宁省旅游局和大连市旅游局联合举办。

首届博览会共有来自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22个国家的地区近千家企业参展。共签订旅游合作项目110个、合作投资金额7亿多元。

12、中国IP语音网络研讨暨展览

第七届中国IP语音网络研讨会暨展览于2005年5月18-20日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中国IP语音网络研讨会此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届大会除继续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之外,还得到思科、德州仪器、UT斯达康及超过20家厂商的赞助,同时还得到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在内的国内运营商、IPCC、SIP论坛和组织以及多家媒体的支持。

为达到更好的交流、学习的目的,大会同时还开展了互动式的讨论,就设计和管理VoIP基础设施和服务、语音/数据集成策略、VoIP网络架构、托管联络中心、视频IP会议和IP-PBX服务的市场和部署等问题进行讨论。

13、遨游火星

5月21日,“遨游火星”展步入高潮阶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提供的两块火星陨石标本在北京天文馆开始为期两天的展出。

“遨游火星”展览聚集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关于火星的科学发现,其中包括由“火星漫游者号”火星车拍摄发回的最新图片,火星“奥德赛”探测飞船发射全过程的音像资料,以及象征火星地貌和火星仪的沙盘模型等。

14、反恐技术装备展览首次落户北京

5月10日上午,国内外反恐特种装备器材及技术产品等最新警用技术装备,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展出。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反恐技术装备展览。

据介绍,这次展览有中外警用刑侦、技侦、防爆安检、计算机通讯器材、安全防护、警用交通工具、警具械具、消防装备、反恐特种装备器材及技术产品等最新警用技术装备。

参加展览的有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芬兰、荷兰、丹麦、意大利、以色列、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企业200余家。

展览会共设展台560余个。其中1号馆为北京市公安局展区,由主题中心区、奥运及奥运安保展示区、整体防控、精确指导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展示区、警察人文素质和队伍建设展示区、警察历史装备展示区五部分组成。

展览会上,欧美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装备让中国业内人士了解了一些世界新技术。一名从事武器制造的工程师说,这次展览有大量的国际上较先进的武器及技术装备,对比中外产品,进行比较、借鉴,找寻自己的差距,制造出适应现代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产品,这是反恐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

据北京警方介绍,本届展览会旨在通过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提高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的反恐装备和技术水平,加速警用装备的更新换代,有效预防和及时打击恐怖组织及其活动的蔓延。

15、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沈阳揭晓

第六届(2003年2004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17日下午在沈阳揭晓。

获得十大精品殊荣的分别是:"人民革命战争陈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文物专题展"(辽宁省博物馆),"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陈列"(晋城博物馆),"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长春皇宫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省博物馆),"华夏脊梁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基本陈列"(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中国丝绸文化陈列"(中国丝绸博物馆),"福建戏曲大观"(福建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宝石陈列"(中国地质博物馆)。

此外,"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纪念馆)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故里管理局)两项陈列展览荣获"特别奖"。专家们还评审出9个单项奖。

16、车展圆满结束期间捷报频频

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福州汽车展示交易会于5月3日在国际会展中心顺利落下帷幕。历时6天的“车交会”热闹非凡,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汽车厂商和观众,为汽车厂商与消费者搭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交流沟通平台,使得他们之间有了更好互动的空间,使厂商更好地树立商家品牌。众多品牌车商为了能让本次展会办好,从展位预订、展台设计、展车的选择到现场活动安排都以国际车展为标准,丰田汽车、一汽大众将以超大规模的特装展台参加展出,这也是福州第一次两家经销商以联合形式参展。华夏汽车城(包括中华轿车、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南汽车、雪铁龙汽车、长城汽车)以集团军的形式参展,规模庞大。丰田汽车、一汽大众也是第一次在福州以厂家布展形式参展,据统计,本次“车交会”共汇集了50多个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107余种不同车型,其中有8款新车首次在福州亮相。参展企业共售出订购新车达200余部,各汽车厂商与消费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参展车商对这次配套活动较为满意,车交会期间售车情况比较好,也体现了福州较规模的车展的魅力。展会期间,还成功地举办了“福州市第二届‘嘉利德斯’杯汽车模特大赛”和“2005年福州市首届健美先生公开赛”,这两次活动在观众和参展商中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7、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奠基

5月18日,由自治区贸促会负责招商引资的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韩志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宝音德力格尔,自治区副主席余德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许柏年及自治区和呼市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

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的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将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投资方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和英德蓝国际投资公司(北京投资公司),其中会展大楼投资为5亿元。该项目包括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商务写字楼、商务公寓区以及精品商场、大型百货食品超市、停车场及绿地等。同时这也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标准会展场馆,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该项目的建成将对进一步完善呼和浩特市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8、广州博物馆联手经营新举措

广州博物馆近日与11座已落成或筹建中的行业博物馆签约,依托广州博物馆,建立一个都市博物文化合作发展共同体,实现博物馆藏品、文献、展览等资源共享。

广州现有货币金融博物馆、中医博物馆、邮政博览馆、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等多家已对公众开放的行业博物馆,还有一定数量馆藏丰富、但暂不对外开放的行业博物馆,如广州电信局史馆。广州人民广播电台陈列馆、广州市职工大学机械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珠江啤酒博物馆等也即将建成。

在广州“5・18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广州市荔湾区拟以租赁方式,对文塔、蒋光鼐故居、李小龙祖居进行主题旅游景点开发,并将其纳入广州岭南风情游规划。广州还允许一些以文物保护为己任的市民在一定条件下住进文物旧址照料史迹。

广州现有219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属于近代史迹的有122处。在19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属于近代史迹。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近代史迹处于被人遗忘的边缘,如见证广州人民英勇反击英军的泥城、抗英英雄何玉成的故居揽翠山房等,因无人料理,现已破败不堪。

实现文物旧址管理机制的创新,鼓励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从事文物旧址的保护工作。对部分旧址史迹采用下放使用权和管理权的方式,允许一些以文物保护为己任的市民在一定条件下住进文物旧址,照料旧址史迹。也可鼓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企业和集团投资,在文化局的有效监管下,对广州近代史迹旧址进行修缮和维护,实现企业与文物旧址的良性互动。

19、第四界中国(北京)高尔夫球博览会即将隆重开幕

6月10日-12日,2004中国(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博览会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展开。

据了解,本次展会为完全室内环境,面积10000多平方米,明确划分了新产品的区、试打区、果岭区,另外还划定一个特殊区域为每位展商提供半个小时的新产品展示时间,为展商提供了全方位的完备软硬件设施。这次展览会吸引了境内外的一百九十多家厂商的踊跃参加,与前三界高博会相比,此次参展厂商数量倍增,实力也更加雄厚。

本界博览会更加注重“服务功能”的延伸,受到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SITL 中国站 2005 : 上海向世界展示运输和物流的最新发展及趋势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0篇

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并进行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提出新见。关键词:展示设计文化特征网络传播

一 信息时代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的展示空间,虽然虚拟空间还不会取代实体空间的存在,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重构了人们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诉求,新的诉求导致了展示设计空间的新变革。

1 信息时代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广泛使用。其作用首先是参观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大大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展示空间面积节约,在空间心理体验上,虚拟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参观者的视角、路径和情节上都具有现实空间中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心理体验。

(2)展示策划、设计与主题相结合更加密切。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世界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上,例如“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以世博会主题为依据,各自进行演绎,把该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技巧与智慧、与社会和平共处的文化和文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达,可谓全球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聚会。

(3)“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要关注其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至此,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概念,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而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多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不是要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彰显人文精神。

2 网络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作为信息时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当下,它借助网络优势以其强大的传播威力和传播功能,营造出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情势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过去任何一个传统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数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效快捷与文化时尚

网络展示空间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任何与主题关联之信息都能方便地进行检索和调取。从心理学上受众普遍具有推崇尚新的心理需求,网络展示空间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与针对性强,传播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送着大量新鲜而又生动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始终保持向受众提供与展示内容对应的新信息、新思想,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见,网络展示空间体现出高效快捷、文化时尚的特征。

(2)多元化与共享性

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全球化共享的公共系统,多元化是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网络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展示传播呈现多元共享的特征,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实体空间传播体系的重大区别。而且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怎样,人们都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不同区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展示空间,极大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实现文化信息的无阻碍化传播,促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增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化、共享性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3)开放性与大众化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其一,网络展示空间拥有大量与主题关联的文化信息,适应并满足不同受众可能的文化需要,为更多的受众所选择。其二,网络展示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加速文化对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其三,网络展示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开放给所有公众传递不同信息,容纳多样的意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展示了十分宽容的姿态,既支持政府信息和各种公共信息,也允许一些匿名信息的表达、,使大众自由地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围绕主题内外交流碰撞,既展现了传者和受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又集聚大众智慧,这种展示信息的开放性和大众化正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鲜明特色。

(4)多向化与广泛性

网络展示传播不论演绎何种主题,传播活动均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特点,传播路径都是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网民“受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国别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相应的主题文化对话。网络的内在动力是将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广大“受众”所贡献的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就替代了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由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潜能。因此,网络展示传播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展示单向传播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提供自由展示、交流信息的平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传播形式推动下,拓展其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得传播、交流和利用更加广泛。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作为视觉文化的新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受众。当下,它已超越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媒介和以实体空间为展示传统媒介之间尚不具备整体的取代性。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

二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的演变与发展

目前,众多学者对于展示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的空间设计方面。世博会是国际性大型人文展示活动,有以下鲜明特征:突出国家民族文化,强调展示艺术氛围,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追求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的一体化。虽然各博览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参展者不论国籍、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相互间不带有歧见,不带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人类也乐意用这种形式为谋求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当今,世博会已成为展示世界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发展成就的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整体展示,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851―1900),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化的异域再现,对欧洲文明的伴奏与强烈的自我表达是早期博览会的基调,举办的著名大型国际博览会有:1、1851年水晶宫展览活动――由英国政府主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产业成果博览会,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的杰出展览建筑作品。2、1889巴黎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然而,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不成功,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的萧条使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中断了十年,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第一阶段结束。如果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博览会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所宣示的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其国力与工业技术――可以作为考察往后百年间各国博览会性质的框架。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5-1939),这个阶段有影响力的博览会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这两次展会上以装饰艺术风格为设计主流,成为展示设计空间原则探索的起点。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本次博览会首次出现以主题的形式(主题为“世纪的进步”)举办盛会。同时,博览会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试验性建筑,诸多建筑大师在世博会上都留下了经典之作,有些甚至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阶段,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更多是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世博会范围从技术、产业转向艺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展示会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1958-1990),经过50年代战后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充满着自信和幻想。建设的展示馆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体现当时建筑设计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进步。到了6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渐趋成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为展示设计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许多展馆都大量使用视频技术和仿真的手段带给参观者以真实新奇的体验,许多展示更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大阪博览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独特的展馆设计和公共娱乐特征成为九十年代以前最成功的大型博览会之一。

第四阶段.全新时期(1990-今),进入90年代以后,博览会设计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博览会展示设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文化的发掘和信息传达互动的方式发展,其策划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成就转向对“人文”、“人性”的思索和探究,博览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主题是“发现的时代”;19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题是“人・自然・科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特征是强化主题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将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当代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新贡献给予世人警示:人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然而也带给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这一严峻问题。因此,世博会设计更多的强调人们如何在关怀自己的同时,以科学为手段与自然共同生存,这也是整个时代的共同课题,凸现当代展示设计以强化“主题化”为时代特征不断演变。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博览会设计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出于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各个国家把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炫耀本国实力的途径,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设计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界博览会都有确定的主题。我国举力止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扣主题,体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展示空间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出现的新课题,不断向“主题化”发展,这种强化展示主题的新变化,是当代国际博览会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典型特征,标志着展示空间发展迈入全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三 结语

纵观博览会史,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如果说后工业前期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使展示设计的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主题,展示设计的特点是不再追求高大,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作为表达理念的手段,20世纪不断发达的电子影像技术、音响技术又成为博览设计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来到博览会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去看大量的“实物”,而是体验由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虚拟空间,同时,这种依靠电子技术形成的信息化空间通过世博会的主题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各类大小专题展览会、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还是世界博览会都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历史与未来”四大和谐主题,遵循的理念就是科技办展,体现人文精神。今天,人文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宏观层面和哲学层面看至少有其二:

1 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览会特有的亲临现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质疑展览设计媒介会逐渐为电子媒介和电视媒介所取代。新的技术在今天网络社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等待5年进行集中展示,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因此世博会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见到展品的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

2 在设计转向非物质时代,人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追求体验性表达语言、多元化价值。不同的设计活动和思想会使建造的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塑造空间、空间影响人”是反向的过程,人的行为是嵌入在物质的当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情境之中,也即设计观念从简单的、客体的“物”的生产转化为了“事”的创造活动,强调个人体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设计脱离物质性层面,在时空的转换中走向精神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德尼:戚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180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1篇

王如忠,男,1967年10月30日出生,浙江省临海市人。博士,研究员。目前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理事。

1985年至1999年间,先后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学习,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从1991年起,先后在《消费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社会科学》《人民日报》《文汇报》等一些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出版《经济开放与中国产业发展》《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等个人专著,主编有《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与厉无畏合作,2005年11月出版),曾荣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6年和2003年作者分别由福特基金会和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的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从事学术访问和交流。

今年,中国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办,这将对未来几年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世博会展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成果,这些成果无不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平一在《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中认为:“无论以何种形式,知识传播概念似乎成为衡量博览会价值和举办成功与否的核心。”知识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而概念则是创意经济的传播代名词,对文化、象征符号、创新的概念进行经济化、产业化以创造经济效应,进而达到对创新理念的社会化,并由此来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世博会这个展示平台一直在推动人类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历届世博会申请、筹备、建设、管理、运营及后续利用,都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这其中包括会展业、设计业、出版传媒行业、建筑业、演艺娱乐、广告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又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展示舞台。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链发展高端,因此,由世博会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国际竞争软实力的提高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从世博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看,它就是人类创意和智慧的产物,其内容、形式和主题等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创新。

“世界博览会”最早源于1851年英国伦敦所举办的“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国内一般翻译为“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当时的举办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与英国的强盛国力。当时展会的一条明确原则是“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展品参加”,因而博览会由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主持,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其他国家参展,这对首届伦敦博览会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条例在此后20年里的四届伦敦与巴黎轮流举行的世博会里得以保持。正是这些具有突破性和包容性的想法打破了地域与国别的限制,推动了这一世界性的展示制度的形成。

早期的世博会虽然在形式上是国际性的,但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办国在决定参展国家和展会制度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直到1928年各国在法国巴黎签定《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并在遵守公约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展览局(BIE),使世博会的举办具体规定独立于国家政治主体之外,开始将世博会真正推向国际化,直到现在,由国际展览局主导的世界博览会成为全球三大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之一。

从简单的世博会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世博会之所以具有今天的世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已有观念的突破以及人类集体智慧的聚合,这里面蕴含着无穷无限的创意,创意的不断闪现成为了推动世博会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历届的世博主题演绎、展品和参展模式也都随着近代产业革命的不断突破和时代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创新。1851年第一届伦敦博览会意在展示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技术福利,精密严谨的“水晶宫”钢结构展览厅将这一初衷展露无遗;随后的巴黎、维也纳等举办城市虽然在其举办的博览会中融入了文化与艺术的展品,但这一阶段始终是工业革命所获得的成就的最好展台;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首次提出了整个博览会的主题“进步的世纪”,随后的1937年巴黎世博会以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为主题,开始让世博会从以传统的代表当时最高工业技术展品为主的局面逐渐过渡到展示文化艺术作品与工业技术展品并重的阶段;再到二战以后的首届博览会――1958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确立了以科学、文明与人性为世博主题,从而让世博会从世界性展会本身扩大到成为人们自我反思与对未来发展思考的世界性活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首次以关注环境为主题,开启了人们对全球生态的关注,以后的历届世博会都渗透着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深刻认识,逐渐形成了环境、自然与人类为主体的全球性主题。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则是通过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年,反思人类不断创新探索所带来的文明进步背后被忽视的弊端;2010年上海世博会继2005年爱知世博会对大自然智慧的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生活的深层思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实际上,每一届世博会都在包容了历届所诠释理念的基础之上,升华出本届世博会的展示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世博会都是凝聚了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科技与最高端的人类创意,同时也包含了作为社会人的主体对当前发展与未来前途的思考。

2、从世博会内容看,世博会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新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成果,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世博会的历史来看,每一届世博会的参展展品都体现了当时世界最新的科学文化发展成果。最早的1851年英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中的伦敦水晶宫,成为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件构成的大型建筑;1889年巴黎博览会上建成的埃菲尔铁塔,向世人展现了人类的无限创意与想象能力;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首次公开展示福特汽车的生产流水线;1964年纽约世博会则让世人认识了计算机技术;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展示了机器人的发展技术,同时也让筑波这个城市以高科技创新闻名于世界。与此同时,在参展期间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与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世博会的亮点,大量艺术表演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组织的国际舞台艺术节上演了250场节目,演员总数达8万人,仅街头演出就有4.3万人参加;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由音乐会、传统舞蹈、实验艺术等文化活动构成的文艺演出超过3万场。而这种文化艺术的交融往往能够带来无限的商机,且这类商机比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更多了一份理解与信任。

文化的交融与科技创新的展示,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因此世博会的举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表二:部分世博会的文化特色与创新之处

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1)设计师以美洲植物王莲为创意灵感,设计出博览会标志性建筑――水晶宫

(2)展示了英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的实力

(3)世博会的盈余资金被用来建设博物馆和设立科学艺术奖励基金

1855年和1867年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

具有人文特色的世博会,设立了艺术宫,并对工业展品融入艺术化的创意,推动巴黎成为世界文化之都。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万国博览会

(1)科学论坛、露天音乐会,侧重文化艺术展览

(2)设立帝王展馆,向普通民众展示皇帝的高贵生活

(3)直接推动了第一届世界专利大会的召开

(4)世博会第一次成为科学论坛圣地

1889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

(1)美术馆、文科馆、社会问题讨论会

(2)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1)首次提出了世博会统一的主题“进步的一个世纪”,将娱乐、表演寓于科学与文明之中

(2)首次开设企业展馆

(3)有效地转播了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与文化英雄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

首次设立“世界节”,介绍一流的歌剧、芭蕾、音乐歌手,突出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

1970年大阪世博会

(1)企业主题馆成为整个世博会的亮点,期间共签订约20亿美元的合同

(2)各个国家馆“馆日”与庆典活动,使得日本相当于完成与其他国家的“十年外交努力”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与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1)斯波坎博览会首次明确提出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主题

(2)诺克斯维尔博览会首次提出能源问题作为主题,开始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1992年西班牙塞尔维亚世界博览会

(1)建立中央剧院、世博影院、露天剧场、观光塔和主题花园等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

(2)期间共有3万多场文化演出,举行了以歌舞欣赏为主的“夜间博览会”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1)创立了一个新的参与方,非政府组织(SU),反映各类社会文化团体的文化创新成果

(2)“世界项目”和“全球论坛”使得汉诺威世博会从技术与文化展示走向思想和观念的“论坛”

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

(1)构建全球社会模型,设有主体干线和文化多元观光线

(2)专设日本交流广场、陶艺馆,展现日本独特文化魅力

(3)九大企业馆构成了该届世博会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企业与国际的交流

(4)以创意活动为中心设计展会,改变了以往以展馆、展台为中心的办展思路

资料来源:万君宝.上海世博会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

3、从已经举办过世博会的国家或城市的实践来看,世博会确实对举办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提升了该城市的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第一,世博会带动了举办国或举办地区总体经济增长,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般而言,世博会的举办对举办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世博会前期筹备,其中包括对场馆的招商和设计、展品的设计以及场馆周边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世博会举办期间大量参观者和展会人员在此期间的消费,主要体现在门票收入、个性化展品订购以及参展期间人们的生活社交消费与文化艺术层面的消费;第三个阶段则是世博会结束后的场馆再利用,根据世博会整体规划对场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日本三菱研究所在对1985年筑波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发现,世博会举办当年给日本全国GDP的贡献达到0.75%,是该届世博会直接成本的1.9倍;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对加拿大经济带来的额外产出据估计达37亿加元,包括63100人的就业岗位和13.4亿加元的薪资;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参观人数的相关支出对总体经济产生了14.3亿德国马克的需求推动,其中对下萨克森州的原发推动为13.1亿德国马克,扣除参观者的支出,下萨克森州获得的与世博会相关的附加需求为8.83亿德国马克。

第二,世博会的举办显著促进举办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新的思想与创意的产生提供了知识与资源基础,进而带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学者调查,在综合类博览会的举办中,各国对文化获得类型的选择中,音乐会与传统舞蹈成为主要选择,70%以上的国家都将其作为展现本国文化的重要项目。其中,对于传统舞蹈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本国文化特色展示的,而传统文化活动中既可以包容一流的演奏家和歌唱家的演出,同样也体现街头文化艺术和本国前卫艺术的发展状况,能够全方位地体现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状况。同时,世博会还成为各个国家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在展示的过程中期望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届世博会的举办方都非常重视文化娱乐活动上的安排,比如1992年西班牙塞尔维亚世博会独创性的开办“夜间博览会”,将世博会白天的文化活动展示延续至夜晚,使整个展区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第三,世博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首先,世博会本身就是一种会展的形式,它融合了会展业所需的各个方面,而能够承办世界级的展览会将会对举办城市的会展策划、会展场馆设计、会展流程安排以及人才培训等与会展相关的行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世博会中展品代表的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科技水平与前沿的文化艺术,这些必然对举办方的世博展品设计和世博场馆建筑设计提出很高的要求。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中,参展者的资金用途有65%投入在展品的设计与生产和展馆设计与建筑,7%的资金投入到文化运动,从而可以看到这三块构成了参展方的主要资金支出,共占总支出的72%。而展品与展馆的设计是离不开建筑师、设计师等相关创意人员的,世博会可以说汇集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和创意,因而对参展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创意人才带来了很好的实践和交流机会。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会大大推进主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2篇

1月11日,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在广州隆重召开,在全球展览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下,CEFCO论坛已经成为全球会展业人士最重要的交流舞台。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

2月18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国”字头的会展研究机构。

上海市对在沪举办的展览会实施全面综合评估

2月,上海市召开国际展览会评估工作会议,就《上海国际展览会项目评估细则(试行)》征询与会代表的意见,并确定于2006年全面启动上海市国际展览会项目评估工作。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实施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办法》明确了展会主办方应对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也对展会期间侵犯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行为的受理和解决做出了明确指引。

中国韩产业交流会开创中、日、韩三国交流新世界格局

首届中日韩产业交流会3月在青岛召开,为三国的产业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开创了中、日、韩三国交流新格局。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和ITMA亚洲展览会合并举办

4月,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ITMA亚洲展览会正式宣布2008年在上海合并举办,此举对中国乃至亚洲纺机行业以及纺机展览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两个世界大型博览会同时选择在中国举办

4月22日,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开幕。5月1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沈阳开幕。两个均历时长达半年的世界大型博览会同时选择在中国举办,再次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政府机构更多地介入会展业

4月,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正式更名升级为“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商务部成为主办单位之一,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明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商务部等机构介入主办。

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接管东莞会展中心

5月,东莞两大展馆--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和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在管理权上合一,由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香港场馆管理入主中原

5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由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协议的首阶段为期15年。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由香港展览会议场地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而成。

莱比锡博览会有限公司在国内设立联络处

5月,莱比锡博览会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莱比锡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莱比锡欧亚经贸中心与北京西诺曼商贸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莱比锡博览会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处正式成立。德国中小展览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蓝天会展行动”启动

5月29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蓝天会展行动”。行动期间,专项小组对国内10个重点政府展会和10个重点商业展会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监督检查。

出国办展审批资格放宽

6月18日,中国贸促会和商务部重新修订的《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

港澳台渝会展合作论坛

6月15日,由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和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联合主办的“港澳台渝会展合作论坛”在重庆召开。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重庆会展企业的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长春举办会展文化节

7月2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在长春召开,长春市政府参与主办。

会展联盟再掀高潮

9月1日,广州会展行业协会、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和澳门会展业联盟(筹)在广州正式签署《穗港澳会展业合作协议》,成立“穗港澳会展业联盟”,并召开首届穗港澳会展业合作论坛。

12月18日,“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宁波、常州、盐城、台州、温州等19个城市结盟。

西安成立大型会展集团公司

9月1日,西安曲江国际会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两大公司将整合会展资源,目标是构建区域性经济会展中心。

全国中心城市会展工作年会50城市参加

9月24日,第四届全国中心城市会展工作年会在长沙召开,全国50个城市代表参会,参会人数是前三届年会参会总人数的3倍。

“中国夏季达沃斯”选址大连

9月,国际非官方最高级经济会议的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宣布:2007年9月6日至8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也被称为“中国夏季达沃斯”的承办城市是中国大连。

山东省展馆竞争激烈

9月,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工程竣工,至此山东省展馆数量已达17个,展馆之间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广交会更名

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一百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暨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自第一百零一届开始,广交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国内外城市会展交流的成功典范

10月22日,作为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珍贵礼物,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向宁波赠送的按照原作1:1复制的大卫雕像正式落户宁波大剧院北门前广场。此举成为国内外会展业流传的佳话。

UFI年会在京召开

11月8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73届年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著名的展览组织首次在中国举办重大活动。世博集团总裁陈先进当选UFI亚太地区主席,再次表明,全球展览的重心已经转向亚洲,而亚洲展览的重心在中国。

第二届中国展览场馆CEO圆桌会议在昆明召开

11月15日,第二届中国展览场馆CEO圆桌会议在昆明拉开了帷幕,国内共14家展馆参与探讨场馆的交流合作。

2006北京国际车展全球瞩目

11月19日开幕的2006北京国际车展亮点频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国际车展已经跻身世界顶级车展。

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12月8日,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哈尔滨、广州、厦门、沈阳、长春、义乌、天津、南京等国内城市都派员参加。

文化产业成为争夺目标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及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展会拉开了各地举办“文博会”的热潮,文化产业成为各地争夺的目标。

中国贸促会高层人士出现人变动

作为中国会展业的最重要的组织之一,中国贸促会高层人士今年出现了少有的大面积的调整。副会长高燕和展览部部长赵会田均赴澳门,但是,在业内引起最大关注的是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加盟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开启了国有大型展览机构高层管理者加盟外资展览企业的先河。

老展馆进入转型期

今年,国内多家老式的展览馆转型.比较典型的有四川展览馆改成科技馆,南京规划展览馆转型等。

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今年停办

已经举办了13届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今年宣布暂时停办。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功能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2.博览会具有区域化的市场资源。服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双边、多边的互补性市场需求,符合参展、参会企业客商的需要。博览会面对的区域资源是:拥有18亿消费者,服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拥有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亿美元贸易总量,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_一,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2002-2004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长将达50%以上。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有很强的招商、招展能力,一是展会定位针对性强,主题特色鲜明,服务专业化,活动丰富,成效突出,因而产生吸引力。二是11国政府商务部门的倾力推动,共同组织参展商、采购商、招商者和投资者参加。三是与实力强大的专业机构合作,邀请各国有实力和代表性的企业参展。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70万采购商发出邀请,邀请对东盟进出口额最大的10家企业到会采购东盟商品,通过商务部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参会,邀请东盟国家29家支持商协会和国内6大进出口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到会采购,加强配对力度。四是通过官方网站及专业媒体提前项目信息,做好宣传工作。五是会期举办一系列务实的推介会、专业性论坛,商机,促进一批大项目在会期成交。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博览会的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环境的整合统一的结果。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和博览会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博览会的产品、服务,加强业务活动和管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涉及到场馆、宾馆、交通以及购物娱乐、旅游等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博览会的政策优势、机制、品牌价值、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智力特点的知识、经验、技能的软实力,对于博览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系统管理和提升。博览会的政治特殊性,也使竞争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成为维系博览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4篇

园艺是点缀城市的神奇之手,是连接自然与城市的桥梁。百年来,园艺博览会走遍了世界,不仅给举办地带来空前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还在那些通讯不便捷的年代里增进了世界各地区的交流。在现代,园艺博览会不仅仅只是奇花异草的大联展,更是发展成为集文化成就与科技成果于一体的世界盛会。

文明之源――交流展示的舞台

那句童语说的真好:园艺会就是花花草草一起开会!当然园艺会并不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神奇,不过它的确是最浪漫、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博览会。作为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奇花异草的大联展,今天的世园会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间增进交流,集文化成就与科技成果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

园艺博览会不同于一般的贸易博览和产品展销。它以园艺为载体,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世界园艺博览会更是有世界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的美誉。

按照场地准备差异的不同,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综合性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参展国政府出资,在东道国无偿提供的场地上建造自己独立的展览馆,展示本国的产品或技术;专业性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参展国在东道国为其准备的场地中,自己负责室内外装饰及展品设置,展出某类专业性产品。按照国际组织的规则评定,综合性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为一般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特殊博览会两种;专业性博览会分为A1、A2、B1、B2四个级别。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属A2+B1级别的国际性园艺博览会。

迄今为止,世园会共举办过21次,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园会也走进了中国国门。在西安世园会之前,我国已成功举办过两次:“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革新发展――创意成就园艺辉煌

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起源是中世纪欧洲商人的定期集会――集市。与现在的集市一样,当时集市的主要功能也是初级商品的交易。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更注重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和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物资交换或单一商品买卖。所以世园会的雏形就是以展示商品,实现交换为目的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就开始把规模较大的定期集市称作博览会,并将其单一的商品买卖功能逐步扩展为物资的交流和文明成果的展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不仅仅关注单一的产品交换,而是演变为对生产技术的交流、文明进程展示和对理想的企盼。

作为近代产业社会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世界园艺博览会不断书写着光辉的历史。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世园会已经走过了160年的历程。它已经成为记录人类文明的最生动的范本,世园会在风雨中兼程,在前进中辉煌迭起。

世园会的第一次辉煌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作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强大的生产力让日不落帝国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强国。为了显示其强大的实力,英国于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内,一改当时盛行的石头建筑风格,动用了整个英国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耗用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建成了一座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

维多利亚女王始创了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的传统,接受邀请参展的10个国家,集中了1400余件各类艺术珍品和时尚产品向世人展示。最令观众瞩目的是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产品。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贸人员、社会名流和旅游观光人士约630万人次观赏。英国人自豪地把这次盛况空前的“集市”取名为“GreatExhibition”意为“伟大的博览会”。因为这一划时代的创举,伦敦世园会被确定为首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185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家增至23个,还特别开辟了伦敦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没有的农业部分,展出了农机产品和优良品种:还率先展示了附有安全装置的电梯并进行实地演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

1855年,路易・波拿巴统治下的法国在巴黎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园艺博览会,首次展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而最具新意的是本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创了艺术展览的先河,展出了名家名画;第一次邀请外国首脑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形成了后来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沿袭传统。

风雨兼程一一缔造新时代文明辉煌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仍然局限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由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得过于频繁,耗费大量资财,给参展国家的财政造成很多困难,导致各种矛盾迭起。为了控制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频率和保证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水平,1928年35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法国巴黎缔约,对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方法做出若干规定,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要有主题,展示时间规定不超过6个月,由法国政府代表发起成立一个协调管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国际组织,并负责起草制订《国际展览公约》等。在这次会议上,有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公约,并成为国际展览局的首批成员国。

1939年,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事务的国际组织――国际展览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Expositions简写:BIE)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自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举办首次国际园艺博览会以来,至1999年,共举办过21次世界园艺博览会。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角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82-06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然而在博物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公众的地位是被动、消极的,其权利有所限制。博物馆之于公众,是艺术殿堂,是学术机构,公众更多是作为一个艺术的景仰者或受教育的对象出现。这样博物馆只能因维持其严肃的形象而固步不前,这显然不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科学、人文的呼声日益高涨,博物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新定位,密切联系公众,力争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文化资源管理大范畴中的一部分,博物馆能否立足于社会,不仅取决于它有无能力保护好馆藏品,还取决于它能否关心人。因此,博物馆工作的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物――藏品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对人――博物馆观众的探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目前国际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发展趋向。

一、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

(一)早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它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缪斯庙存放亚里士多德学园里选存的珍品,并不断扩大收藏范围。缪斯庙暗示了当时博物馆的职能仅仅是艺术的会聚之所。无论是古代的东方或古代中世纪的西方,博物馆活动都未超出这个范围,博物馆仅仅是“奇珍异宝的收藏之所”,观众的概念尚不存在。

(二)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4~15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古代文明之光重现,促进了博物馆收藏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此时,艺术和学术都被认为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任何认为收藏者或许有责任使更广泛的观众能对收藏品感兴趣并使他们容易理解的想法都是荒唐可笑的。这一时期的藏品服务对象是贵族和知识精英,公众的权利受到漠视。

(三)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公共博物馆运动时期的公众角色

17世纪,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博物馆作为科研的第二职能发展起来。随着1683年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以及不列颠博物馆与卢浮宫的开放,博物馆的大门开始向公众敞开,标志着公共博物馆时代的来临。但事实上,此时的博物馆在接待观众方面远不是热情主动。允许参观博物馆的人都是作为恩赐而不是作为权利,当时观众进入博物馆是一种特权、一种恩惠。

(四)工业革命、博览会和博物馆社会化后的公众角色

18~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不断深化,对科技知识的要求提高,博物馆成为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的绝佳场所,导致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产生以及博物馆的社会化,博物馆对公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观众的权利开始得到认可。

自19世纪末起,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有的博物馆建立了讲解员制度,使博物馆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观众的需求得到进一步关注。

(五)现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1976年,国际博协提出了关于博物馆的普通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定义明确了博物馆为社会及公众服务的目标,体现了博物馆行业从自发社会化向自觉社会化的转变,公众的权利得到更多的考虑。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观众的地位从产生之时被忽视到权利获得承认,进而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要对象,其间虽然有一段相当长的“黑暗时期”,但总的趋势是公众角色与日俱重。博物馆不再专属于政府机构、学术机构,而是走向公众化。

(六)当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博物馆观众在态度上不再是虔诚和满怀敬意,人们越来越反感被动地接受教育、欣赏和获得知识,而是实证欲和探究欲增强。因此,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有必要在博物馆工作中建立一种新的观众权利定义模式。

狭义上讲,博物馆观众指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博物馆学家习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地域、年龄、教育、动机、兴趣等。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机构,其服务范围波及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那么,它的观众也应该是社会的所有公众,而不能囿于与它发生直接联系的人群。所以,“公众永远是博物馆曾经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观众”。

今天的博物馆,面临着馆际间、与各种流行文化间的竞争,要想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必要条件。对此,博物馆的传统做法是在内部努力,为观众营建一些较好的服务机制和设施,以达到使观众满意的目的。然而观众并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地评价和检验各项工作的主人。因此,博物馆要做的是从“使观众满意”到“吸引观众”的转变,观众的角色应由被动的、消极的“客人”过渡为积极的“主人”形象,即让观众参与到馆藏资源的管理之中,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

二、博物馆展览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展览理念从“以物为本”发展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现代博物馆观众的需要正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博物馆的展览要吸引观众,就要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陈列设计更能打动民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面向广大的观众,因此,展览设计的定位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是否看得懂很重要,这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工作方向。

(一)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1873年,法国卢浮宫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在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第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博物馆的展览一直是静态的,以博物馆为主角的展览模式、展览方式一般都沿用“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历史性’展览”,突出藏品展示与藏品在展示中的安全始终是展示工作的重点,整个展览就像一本翻开的教科书。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考虑展品的收藏和研究,陈列展览往往以博物馆为本位,以陈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为出发点,展示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很少顾及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博物馆门可罗雀、留不住观众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博物馆人,人们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听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为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传统理念的设计造成同行业内各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形式的雷同,势必造成博物馆公众的流失。

(二)“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及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物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由“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由“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进而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三)当代博物馆展览中观众的体验与互动

1.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体验

随着我国社会从生活物资的短缺、信息渠道的闭塞,走向物资富足、信息爆炸,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逐步提高,观众到博物馆来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是想探求展品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业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人们到博物馆已经不是单纯地获取展品本身反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获得一种体验。

体验经济学家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是人类经济形态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台阶,消费和服务不再是机械的交易过程,消费场所成了剧场,消费者成了参与者和主要演员,体验为卖方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为买方带来了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值得记忆的审美体验。鉴于消费需求层次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科技的发展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博物馆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求得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转变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环境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受众关心的焦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应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已不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与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

感官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手段与外界互动所体会到的愉悦感。它是博物馆观众最基本的体验,比如聆听背景音乐、触摸展品等。

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关心观众参观中的体验,还要注意观众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体验。参观前的体验应包含进馆之前的广告、媒体宣传、进馆前的简介,直至进入博物馆序厅。博物馆序厅的设计应考虑通过各种展示手段,如文字、音乐、色彩等营造的环境氛围,将设计零距离地作用于观众的感觉系统,达到诱发观众参观兴趣和欲望的目的,引导观众进入展厅完成进一步的体验过程。

情感对观众体验的所有阶段都非常重要,它必须融入每一个主题设计之中。设计师应通过对主题的深入了解,寻找能激发诸如观众友情、亲情、恋情等感情因素的切入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以情感人,起到心灵互动的作用。

博物馆的藏品收藏有一定标准,只有具备真实性、稀缺性及典型性等特征的物品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上述特征的博物馆藏品在展示时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兼顾观众的体验感受,同时也要兼顾展品的安全。

博物馆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所蕴涵的信息往往是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代表,并具有典型性,它所带给观众的体验也是一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体验。展示设计中要注重突出文化的区域性和时间性的典型特征,使展品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特征表达准确到位,使观众在获得展品信息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的满足。

博物馆的展览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将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通过收藏和研究在博物馆馆舍内以各种展示手段和形式摆放给观众观看,起到让观众了解和认知这些灿烂文化的目的。展览体验的核心是考虑观众看到、听到、触摸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崇尚实践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从而获得其想要的知识。关注观众在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全部体验,让观众不仅能亲身感觉到展品所处的自然、历史环境,而且能通过参观留下美好的记忆。

所以,博物馆展览体验要改变过去只强调展品或提纲式的展示方法和理念,崇尚实践的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

博物馆是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是体验人类自然、历史遗存的重要场所。对于众多来馆参观的观众来说,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如何做好各层次观众的分析,明确各个展示主题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观众在博物馆展示中能得到什么,是提高展示水准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目标观众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展示方案,在陈列中充分考虑各类观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体验要求,运用造型、灯光、色彩、文字、背景音乐、电子媒体、虚拟现实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展示内涵,更多地引导人们参与其中,使观众在博物馆馆舍空间中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媒介和道具,全方位体验博物馆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改变观众过去在博物馆的视觉疲劳感,造就偷快的参观体验。

通过藏品的展示,博物馆为参观者构造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现象场景。这种现象展现出的人类数千年的才智、激情与创造以及通过参观带给观众的体验的同时,会让参观者超越体验,成为陶冶情操、启迪科学智慧、培育和增进人类努力创造天性的动力。

2.观众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互动

互动是指相互作用。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互动式展览,让观众与整个展览或展览中某个环节互动,就是在展览制作的前期邀请观众加入,通过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完成展览的陈列提纲编写、挑选展品、策划展览形式等前期工作,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展览。同时,配合展览举办竞赛、评选、报告、讲座等,广泛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欲。另一种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互动项目,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需通过观众的参与一起完成展览项目。展览设计人员和观众通过展览装置发生互动,展览设计人员将展览意图蕴涵在装置中,观众通过触摸、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完成展览项目,以亲身体验得出结论,结论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是展览设计人员蕴涵的明确主题。

(1)博物馆展览中互动理念的产生根源

?q?观众的需求

进入博物馆可以满足民众不同形式的需求,如观赏艺术品、鉴赏历史文物、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在校学生实物教学的需求,儿童接触世界、启迪智力的需求等。与此同时,人们在享受着书报、影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知识和信息传播,伴随文化的广泛化,以及获取文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文化已为自身造就了大批不同以往的公众。由于电脑技术和声讯科技的巨大进步,文化传播的多重形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看法。公众要求博物馆提高到能满足观众感官能享受的水平,展览不仅仅是告知主题,而且观众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情感、沟通、共鸣等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r?博物馆理念的变化

在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是“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本身的概念急剧扩大,所有的资讯都被纳入博物馆中。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加剧。当展览变越来越频繁,展览里的作品数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展厅里看作品时,在每个作品前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寻找与社会公众文化契合点,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重视想象、重视情感、重视人的感受。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以 “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为主题,博物馆理念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互动项目的兴起则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s?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引入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绿色设计、仿生设计、怡人化设计、时空化设计、随意形态设计、朴素设计、高科技设计、个性化设计、国际化设计和地域化设计等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在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信息(知识)、娱乐和审美构成了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新文化符号。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来表达展览器物,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是“陈列―观看―阐释”的闭合循环。而现代博物馆提出了“展示”的概念,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了一步,不再是博物馆提供内容、观众提供观看的单向度运动,而是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视觉传达方式,追求的是陈列对象(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与受众之间的一种认知、解读和情感共鸣的互动过程。互动项目成为实现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理念的绝佳载体。

?t?现代技术手段的保障

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自动控制、仿真、虚拟现实、影视技术等现代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利用如声光、影像合成、多媒体、感应器、造雾机等科技设施,将指纹辨识、红外线感、语音辨识、磁浮原理、镜子或光学投射出虚幻物体等数十种融合电子科技与机械原理的高科技手段为博物馆创造互动化的辅展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互动项目在展览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互动项目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博物馆陈列的互动项目启动较晚,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迅猛,并风靡全国各大博物馆。

(2)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q?不可为了互动而互动

有些博物馆没有深入研究陈列的内涵和特色,一味地强调互动项目,致使其与展览内容脱节,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对展览内涵的认知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我们不能称之为好的、恰当的互动项目;有些不注意互动项目的质量,又缺乏保养和维修,反而成了陈列的累赘和包袱。

?r?不能喧兵夺主

互动项目是服务和揭示陈列主题的辅助手段,不能因其而影响陈列整体效果,喧宾夺主。好的互动项目,位置、空间、大小、造型、色彩、声音等应恰如其分地体现在展览环境中,同主体内容和谐共生,并且要具备自己的特点,宁缺毋滥应是基本原则。

?s?为主题服务

互动项目的设计是为展览主题服务的,观众是直接的使用者,它的设计预想应该考虑人的行为模式,符合人的操作习性;在感官上,应该亲近人的视听反应。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互动控制权,而非设计者。

?t?符合观众心理

互动项目的设计要符合观众参观展览的心理活动过程,接受知识、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观众的需要正在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是传播的深层次需要。互动的装置以启示观众亲身经验为原则,更理想的是融入主题的意境层次,实现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

(3)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形式

现代的展示是与观众沟通,是让观众参与的互动式展示,按照传播知识、引发兴趣、激起好奇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把教育普及与娱乐休闲结合起来。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找出展品和古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为博物馆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形式多样,从互动的方式来分,有以下几种:

?q?信息互动

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等互动,可以是答题、看动画、欣赏影视、知识点自主查询等。这是目前国内博物馆常见的、使用最多的互动项目。

?q?体验式互动

观众直接与展品或展品模型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试验等手段来激发兴趣。可以是观看展览并了解展品形成原理或使用原理后,自己动手操作。例如中国邮票博物馆的趣味厅,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邮票的设计、制作。

?s?角色扮演

观众通过扮演互动装置预备的角色,借助游戏实现展览的目的。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推出的华夏考古科普互动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为“考古小骑兵”,它通过电脑游戏和动画的形式生动介绍了考古、历史、文物常识。游戏按时代设计了五关。每关都有寻宝任务,在寻宝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历史文物方面的问题,必须回答正确才可以闯关成功。模拟考古发掘游戏中考古探方按新石器、商周、秦汉等六个不同时代布置文化层,“埋设”的文物有青铜器、陶器、古钱币等。青少年可以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用手铲、毛刷、竹签、铁铲等专业工具,亲自动手自上而下依次挖掘,从而获取 “文物”。优胜者还将获得“考古小奇兵”称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参与,互相讨论、竞赛,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四)当代博物馆转变观众角色,做到“以人为本”的方法

1.观众参与决策

具体的做法是在陈列展览的计划阶段,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备有关的主题,通过对观众的调查和评估加以判断,或通过模拟的展览和展品组合进行检测,让观众来考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可以做得更经济合理。如1981年2月,萨赫勒博物馆举行了一次介绍伊福拉斯高原塔马谢客地区的展览。在展览的筹备期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两次到高原地区,与当地人进行深谈,即使游牧民连什么是展览都很难理解,工作队仍询问了他们的看法,以期找出一种能为多数人理解的展览形式。展览开始以后,游牧民们常常来到现场,他们都想知道到底展览是什么,并且经常主动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展览的组织者能按他们的意见来布置展览,牧民们还在现场演示各种生活技能,如搭帐篷、打铁,甚至充当了讲解员的角色,整个展览散发出生动而闪亮的光彩。这个展览的成功体现了组织者对公众的尊重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2.做好市场调研,反映观众心声

观众的参与和认可是博物馆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所以,一个展览在推出之前要充分调查、研究社会需求,特别是注重对观众市场的开发和研究。如果没有社会需求,没有观众基础,就没有必要耗费人力、财力举办。这种可有可无的展览,在展览推出后,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注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展陈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当今世界,由于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要,一切服务于观众。在博物馆界同样可以说“观众就是上帝”。今后博物馆应加强对观众类型、观众心理、观众动机、观众行为等的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博物馆的观众评估体系。

做市场调研的方法很多,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可以使用访谈、实验等方式,依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但不论何种方法,调查的原则是要持续不断,因为观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赫德森说的:“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去开始下一次的试验。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这样,观众虽然也许没有意识到,然而却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