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体调适法 大学生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7-02

就业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主体调适法与客体调适法两大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关键是学生的自我调适,也即主体调适。大学生受到自身、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思想困惑、心理矛盾,进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自我调适的能力,有效地消除自身的就业心理问题,冷静地面对就业问题,并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体调适的方法做好就业心理调适。

一、理性认识自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不同的人具备的特点有所不同,所适应的职业范围也有差异。“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自己理性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给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克服缺点、发挥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持良好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正确处理好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而心态的好坏与能否理性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这样才能不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坦然面对现实。

二、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到就业体制、形势、人才供求矛盾是属于我国在转型期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这种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其次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使之与我国国情、市场需求相适应;再次是要意识到就业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放弃“一次到位”,要求“稳”、“高”、“优”等不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应当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采取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先就业,后择业”办法,通过基层、生产一线的单位或到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不断地实践学习,提高职业能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到更好的地方、单位工作。

三、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适这些问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恼的情绪,放松心情,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让自己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多方面技能,以适应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时,最简单的消除方法就是适度的宣泄,可以向同学、朋友、老师、上司等倾诉,寻求安慰与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共同分担忧愁,消除烦恼,并最终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发现平时不容易被自己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有助于在别人的帮助下积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提高就业心理承受力

由于社会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部分企业鄙视低学历、非名牌大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其实这并非坏事,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逆境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勇气、能力和智慧;应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对于挫折心理的调适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自我宣泄法、松驰练习法、环境调节法、理性情绪法、广交朋友法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承受力,要学会冷静思考,用乐观、坦然的态度及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

五、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求职技巧

当今就业市场处处充满竞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更早地离开校门走向社会,接受职场中优胜劣汰的洗礼,亲身体验激烈的挑战。就业竞争能力包括求职能力、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包括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等。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较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工程中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自我推销的技巧 ,如打造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迎合企业要求的简历、求职信,让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在成百上千的同类“广告”中脱颖而出;面试的技巧,如面试时应在仪表、面部表情、声调、语气和礼貌等方面把握好,争取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通过主体调适的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言.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J].科技咨询,2010(18)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2篇

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怎样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职学生,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其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我意识的困惑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已和发展自已。但是,由于自我定位较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已,往往对自已估价过低,看不到自已的长处和优点,导致自我意识的模糊,进而产生心理困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3%的学生存在自我意识的困惑,他们对自己没有形成全面的、客观的、完整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加上处在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易损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暂时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就会导致他们心灰意冷,盲目自卑,丧失自信心。

2.心理适应存在障碍

环境改变会导致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障碍。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求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讲,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学习的特殊内涵。因此,他们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外,在学习上还要不断适应高职教育技能学习和训练的规律和场所,这是在中学学习期间所没有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2%的学生在这方面存在障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以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的差距,极易造成高职学生出现心理落差,导致心理适应障碍,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态,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3.人际交往困难

在人际交往上高职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交往需求和现实交往恐惧之间的矛盾和心理困惑。他们一方面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存在人际交往困惑,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渴望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极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心理。

4.求职择业问题导致的心理焦虑

由于受长期以来重学历文凭轻技能的观念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难显得较突出。就业中的失败极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心理,感到缺乏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既给高职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对心理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由于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地认识并适应这些变化,一旦社会适应不良,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环境的压力

高职教育有着它特有的规律和要求,高职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会感到手足无措,怀疑自己,失去自信。同时,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竞争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已进行否定。

3.趋于复杂化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共同学习和生活中,极易发生摩擦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境,他们会感到苦恼,出现困惑,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4.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一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进入大学后,班集体和宿舍成了高职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不少同学会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的心理。

5.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独立性,主张自我,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远大的目标和追求,有实现理想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抗挫力较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和痛苦,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就极易导致心理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主要的渠道,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高职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个体人格水平,促进心理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的环境可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良好的校风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应着力加强校风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教给学生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心理问题产生时,懂得一定的调适方法,有助于高职学生较快地走出心理阴影,保持心理平衡。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自我宣泄法、自我暗示法和转移调控法等,这四种方法是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等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教会学生在心理问题产生后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应对心理问题除了进行自我调节外,还需要从外部进行疏导,这主要通过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实现。目前在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使一部分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心理咨询老师科学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摆脱烦恼和痛苦,做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高职学生。

总之,对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3篇

心理调适是对心理偏差及障碍进行纠正和排除。据专家测算,我国三成以上的公务员在生活工作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保健和调适。组工干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加强心理调适。

一、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组工干部心理调适不仅仅是培养组工干部完美的个性,重要的是能帮助组工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组工干部形象。

1、有利于组工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意识,是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理想信念也会发生动摇,甚至颠覆。战争时代,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会变节,和平时期也有不少共产党员腐化变质。人的心理都有脆弱的一面,即使是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当某种负面的影响或刺激占上风时,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校正和调适,就会出现本性错乱,自我迷失。组织工作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的矛盾越来越多,不断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能使组工干部遇事自警,遇难自强,时刻住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心中的信念。

2、有利于组工干部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美国人才学家丹尼尔博士的研究表明,智力很高的人未必能够成功,而情绪调节能力很强的人却大多获得成功。组工干部也和常人一样,有时有过激的情绪,有过高的欲望,过强的自尊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所以组工干部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古人云:水满则溢。消极的情绪得不到消除和控制,就会损蚀自己,祸及别人:恼怒烦躁、惶惑猜疑、求全责备……热情、智慧和力量都会消耗阻滞于病态的心理。反之,在情绪和心理波动的危险时期及时调适,则能保持达观进取、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3、有利于组工干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每一个儿童到成年,均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由于生活条件、生理素质等方面的区别,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所以尽管同是组工干部,甚至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其个体形象也是不一样的。张扬个性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一定的冲突,所以组工干部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适,做到自我而不唯我,张扬而不放纵,始终保持和谐完整的人格。

二、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重点

心理调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组工干部心理调的重点是容易产生的几种心理疾患。

1、压力太大引起的“焦虑症”。组工干部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方面争先创优的压力;二是来自朋友、亲人、家庭希望成功成名的压力;三是来自领导、组织期待有所作为的压力;四是来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相矛盾的压力。适度的压力、轻微的焦虑并不是坏事,而是调动体内潜能解决问题的开始,但压力太大,就会使人紧张过度,惶恐不安,表现在工作中就会心浮气躁、忙而无序、方法简单、语言生硬。

2、攀比不当引起的“失落症”。有调查显示,导致官员落马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失范,以致利用职权大肆谋取“井”外之“水”。组工干部看到别人春风得意,步步高升,难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佳,觉得领导亏待了自己,组织亏待了自己,坐不了“冷板凳”,当不了“螺丝钉”,在工作中就会怨气冲天、牢骚满腹。

3、本领缺失引起的“恐慌症”。同志说过,21世纪是一个能力本位的时代,新时期对组工干部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既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既要有较高的思辨领悟能力,又要有较高的创新执行能力;既要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又要有较高的调研写作能力等等。有的组工干部认为自己才不出众,技不如人,有一种压抑和恐慌感,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在工作中谨小慎微、求稳怕变、墨守成规甚至自暴自弃。

4、“好人”思想引起的“糊涂症”。组织工作是一项原则性、程序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有的组工干部本着“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不坚持原则,不直面矛盾,对明显的不讲程序、不守纪律的人和事不去抵制,问题面前“和事佬”,是非面前“墙头草”,把“难得糊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职业光环”引起的“自大症”。“见官大一级”,说明组工干部有一定的职业权威。“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说明组工干部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职业优势。正因为此,少数组工干部自觉是管干部的干部,官不大架子大,能力不足派头足,职位不高声调高,盲目自大,自以为是,表现在工作中乱表态、乱作为、乱解释,盛气凌人,指手划脚。

三、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方法

心理调适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调适的方法。组工干部的心理疾患具有潜在性和隐匿性,所以更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1、活动调适。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系统先后开展了公道正派教育、先进性教育、争创“六个组工”等学习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引导和推动组工干部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上有新转变、新进步,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二是开展群体文化活动。经常开展一些演讲、球赛、拔河、登山等文体活动,有利于释放压力,陶冶性情。

2、制度调适。心理失调是因为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产生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制度化的设计和安排,如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的内省、真心的批评能消除疑惑,宣泄积怨。又如交心谈心制度。当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一味地强调自我克制和消化,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和倾诉对象,就会形成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友面前不愿说的局面。通过交心谈心,能为干部提供一个倾述想法、释放不快情绪的渠道,也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默契与融洽。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1-02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非常满意地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有了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才能有自身的健全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自信、乐观、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困难,知难而上,是心理适应能力强的标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心理适应不良,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历史的发展,人才是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提高人才的素质[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延边某护理学院的08、10级在校大学生126名。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的本科大学生。

1.2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1.2.1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资料:包括年级、性别、生源、性格等。心理适应能力量表用汪向东[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量表。心理适应度分为3个标准:60分一下为一般,61-80分为适应性较强,81分以上为适应性强。分数越高适应能力越好。本研究Cronbach ’a=0.521。

1.2.2 调查方法

由本人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对每名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其完成,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资料统一输入SPSS13.0数据库,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26人,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其中,男生20份,占15.9%;女生106份,占 84.1%;独生子女47人,占37.3%。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能力(见表 1)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与性别、是否独生子、生源地、年级无差异,而性格有差异(表 2)。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总体良好

通过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比较乐观,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困难、环境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方面成绩很好。

3.2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男女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综合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数据资料表明,部分女生不能很好的悦纳自己,在对他人的适应上,女生的适应性优于男生,在与人交往中,女生更能容忍退让,而相当一部分男生不能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平共处;在对学习的适应方面,较少的学生找到了适宜的学习方法;在面对困难时,女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由于护理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男女生比例失衡,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使得调查收集资料方面存在抽样误差,造成调查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3.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年级差异

调查表明,高、低年级学生对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均较强,说明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调查表明,城乡大学生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间,在心理适应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

3.4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在性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大学生对社会适应性能力较强,其次是混合型,最差的是内向型。

4 小结

研究对象即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上较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性格上有差异,外向型的学生适应力更强一些;不同性别、生源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也没有差异。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考前焦虑;心理调适;焦虑归因;羽毛球基本步法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考生免不了会紧张和担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决定着高三学生的命运。所以,他们在考前心理压力过重,焦虑情绪高涨。身体表现出各种不适,头痛,肩部、背部及胸部的疼痛,吞咽困难,胃部痉挛,四肢发抖和无力等等,寝食难安,不能专心读书,头脑一片空白,这些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的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根据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具有中、高焦虑的学生高达40%以上。因此,有效和有策略地改善中学生考前焦虑,是教师备考过程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1.考前焦虑归因分析

来自外界的考前压力。包括教师、家长的期望值方面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

来自自身的考前压力。自我期望;自我暗示;自信不足;自我面子;自我苛求;自我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应试技能差。梦想一举成名,而又力不从心,紧张焦虑的心态油然而生。自我暗示压力来自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的学生,强迫自己学习,下决心考重点大学,否则心理不平衡,没面子。学习方法不合理,缺少可行的学习计划。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面对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心理紧张。

2.考前焦虑调适

来自外界的考前调适策略。学校心理室和教师采用自我认知矫正方法,依据当代一些著名的认知疗法,考前心理困扰是一种综合性的不适应反应;聘请心理学专家辅导学生,给学生心理压力松绑;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每天拿出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方法操练。家长要有接受现实的心理,拥有平常心、平和心和平安心。家长应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航标,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二、相关的理论

1.焦虑

焦虑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的情感。焦虑不仅是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的主要成分,而且是其他主要的情绪障碍如抑郁、自我挫败、敌对情绪等的成分之一。心理学研究指出,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间存在着负向的关系,即考试焦虑对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起消极作用。

2.测验焦虑

测验焦虑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研究课题,是指当被试知道自己的任务活动结果将被评价时进行此项活动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是测验状态下焦虑水平上的个人差异,是一种情境特定化(situation-specific)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测验焦虑有两个成分:担忧(worry认知的成分)和情绪(emotion生理的成分)。

3.羽毛球步法

步法是由几个单一步子组成的在场上移动的方法,每一组步法一般都是从球场中心位置开始,按移动方向有上网步法、后退步法和两侧步法以及起跳腾空步法等。步法学习的基础是单一步法,单一步法有垫步、并步、交叉步、小碎步、蹬转步、蹬跨步、腾跳步等步法,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步法后才能将这些单一步法组合成上网、后场、两侧等组合步法。

三、羽毛球基本步法调适焦虑功效

由以上看出,教师很重视考前焦虑的调适,往往把体育教师排除在外。每年高考或中考前,让体育教师提早退出“备考”。一般性的考前焦虑归因分析和调适的总体特点是:方法比较抽象和笼统,即使比较方便进行操作也不便于学生坚持,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为了调节心理而有意进行的。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不是很广泛。

1.理论与实践结合制订时间表

羽毛球的运动量和特点在步法教学时应先学习单一步法,再学习组合步法,教学应当遵循从慢到快、从易到难的原则。比如多练习较简单的并步、垫步、小碎步及蹬跨步,这些单一步法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在我国,各级各类的中学在中考、高考前的普遍做法是“题海战术”“疲劳操练”,而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搞得学生头晕目眩、筋疲力尽、心烦意乱。国外研究考试焦虑的心理学家认为,学校对考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应该积极倡导。

2.羽毛球高远球一周训练调适

首先架拍,让学生相互检查自己的动作。在手臂自然伸直时(稍有一些屈),应用“抽鞭”动作把球“弹”出。以肩为轴,通过大臂带动前臂,最后“闪”动手腕击球;击球刹那产生“爆发力”。分原地和起跳两种。左肩稍侧一些对网,不能完全对网,重心在右脚上,右脚约45度角指向边线,手腕、拍面稍内旋,拍面平行正对网,两眼注视来球。击球时上臂后引,肘关节上提,球拍后引到头部,自然伸腕(拳心朝上),后脚蹬地、转体收腹的协调用力下,以肩为轴,在手臂伸直的最高点击球。击球前一定要放松,击时突然握紧。击球后,稍收一下,力量完全卸掉,然后持拍手臂惯性往前下方挥动并收拍到体前,不制动。

3.羽毛球教学中调适要领方式

学生对规范动作有清晰的表象,需要教师多角度分析示范,多指导,多纠正,达到借助羽毛球练习的平台多安慰学生,让学生投入练习,忘掉考试的烦恼和焦虑。

组织方式可以使两人一组“一发一击”。首先是原地击高远球,熟练掌握技术后,对击高远球练习。教师喂球,学生先在后场原地击高远球,逐步提高要求到起跳完成动作,最后让练习者由接发球站位开始,移动到位接球。定点和不定点的两人对练击高远球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原地和移动击高远球的动作技术。学生两人一组,正手击高远球练习。可以先练习击直线、对角线高远球,熟练掌握后,可进行“一点打二点”和“两点打一点”等练习。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向教师奉献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即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激励等因素构成的期待心理所引起的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换句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考试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真诚的期待,如对学生讲“宽心话”,特别对于那些缺乏信心、担心考不好、心理压力很大的学生,更要多讲些“宽心话”。用积极的归因模式表达是: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只要坚持,定会对自信心及学习成绩产生良好的影响。用体育教师的一切耐心和信心,慢慢地陪着学生,像春天的细雨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扉,使其自信、蓬勃、健康、快乐地步入考场。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考试焦虑的心理成因探析及其调适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5).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6篇

军队院校 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 量表

所谓心理适,应是指个体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后,适当调整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以达到个体之间、个体与客体相互协调、个体体验满意的心理过程,强调的是个体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时心理发生的变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杨彦平,2007)。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对大一新生,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适应阶段,对他们加强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已经成为一项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而军校大学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大学生,他们拥有许多普通大学生的特点。作为军人,和地方大学生相比,他们又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而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具备与之履行的使命和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就是军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入学的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军校生活,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困惑、孤独、失落、迷茫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则会影响身心健康。这样的身心健康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军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促进军校学员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军事职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对军人来说,心理适应能力是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校新学员应该努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实现自我积极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关于新生心理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初高中新生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唐远琼(2010)运用自编的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卷,对泸州市四所高中的1000名新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由四个方面构成。

二是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研究。方晓义(2005)等人在访谈并借鉴国外已有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三是关于特殊院校新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特殊院校在此主要指的是职业技术院校、公安消防、武警和军队院校。申田(2008)结合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编制了《公安院校新生心理适应问卷》,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公安院校新生的心理适应由四个方面构成。

二、问题的提出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就研究对象来说,多集中在青少年、地方大学生以及新兵的心理适应问题,而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较少。就测量工具来说,用以往的“中国军人心理适应性量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或SCL―90等问卷评鉴军队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针对性不强。

因此,研究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或指导。同时,对于提高军校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构想

研究目的是自编量表,对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各种因素对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四、量表的编制

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的个别访谈和对新生进行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角色适应和情绪适应。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编制了一份具有84个题项的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初试问卷。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五所军校共发放初测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9份。各个学校问卷发放情况如表格所示。随机取出一半(1075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的适当性进行分析,KMO系数为0.872,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395.044,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本研究样本的数据结果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以下标准对不适合的题目进行删除。(1)将因子负荷值低于0.4的项目基本删除;(2)将共同度低于0.3的题项删除。

对问卷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公共因素,再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辅之以总解释率和陡阶检验来确定因素数目。经过几次探索,最终获得5个因素,能够解释50.4%的变异。

得到一份包含26个题目的正式问卷。具体情况如下表:第1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将其命名为生活环境适应;第2个因素包含7个项目,将其命名为人际关系适应;第3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将其命名为学习适应;第4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将其命名为情绪适应;第5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将其命名为角色适应。所有题项中因子载荷最小的为0.461,最大的为0.830。

接下来,对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较好的水平。

六、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2179份有效问卷中,随机取出一半(1075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的另一半(1074份)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由结果可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比较好。效度检验中,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七、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特点分析

1.关于心理适应的院校差异

本研究对来自5个院校的大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5个院校的学员在心理适应各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情况比较复杂。

2.关于心理适应的专业差异

指挥类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角色适应维度的得分和总分都显著高于技术类的学生。

3.关于心理适应的来源差异

来源于主城区的学生其生活环境适应和情绪适应显著低于来自区县的学生;总分也显著低于来自区县的学生。

4.关于心理适应的类别差异

在此,战士学员指的是从基层部队考入军校的学员,青年学员指的是通过高考直接由高中考入军校的学员。由于有部队经历,战士学员在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角色适应等维度的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青年学员。

5.关于心理适应的性别特点

男女生在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以及学习适应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情绪适应和角色适应上得分高于女生。总体来讲差异并不显著。

八、讨论

1.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结构的建构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和角色适应,与最初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自编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这表明将该问卷作为研究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状况的测量工具是可行的。

2.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特点

(1)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性别特点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在适应总分及生活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但在情绪适应、角色适应方面存在较显著的男女差异,女生存在更多的情绪适应和角色适应问题。这一结论也与现实生活中学员的表现比较一致。在实际的生活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敏感,更情绪化,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嫉妒、恐惧、担忧等负性情绪。军队院校的女生由于招生员额很少,极少数的女学员生活在以男性为主的环境里,会影响到女学员的角色适应,女学员完成从地方高中生到军校大学生的转变相对男学员要更困难一些。

(2)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学校差异特点

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在院校上存在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因为:①五个院校隶属于不同的军兵种、大单位,管理模式有所不同;②各个学校具体的管理方法也有区别,五所学校中有技术类院校、指挥类院校、文科院校还有指技合一的院校,每个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会有所差别,如有的院校管理相对宽松些,有的院校管理可能更严格些;③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对于院校D和E的调查是由研究者亲自到场进行的,而对院校A、B、C的调查是委托学员队干部进行的,这可能也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

(3)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专业差异特点

结果表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在专业上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指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角色适应维度的得分和总分都显著高于技术专业的学生。军队院校的技术类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部队的专业技术工作,指挥类学员毕业后主要面向广大基层部队担任带兵人。学校在培养不同任职需求的学员时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比如技术类学员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而指挥类学员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习军事知识、管理知识并且注重体能的锻炼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使得指挥类学员学习的热情更高、角色转变更快,整体适应更好于技术类学员。

(4)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来源差异特点

结果显示,来源于主城区的学生其生活环境适应和情绪适应显著低于来自区县的学生;总分也显著低于来自区县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来源于主城的学员相比来自于区县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从小娇生惯养,和家里相比,学校的条件自然要差一些,从而产生生活上的适应问题。而来源于区县的学员,从小物质生活水平一般或不高,较能吃苦耐劳,军校的生活条件比之以前可能更好一些,或者与之前差不多,因此生活环境适应问题较少。来自区县的学员从中学可能就开始住校,区县中学的教育管理比主城区更严格,因此面对军校严格的管理来自区县的学员更能适应。

(5)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类别差异特点

军校学员中既有战士学员又有青年学员,战士学员指的是从基层部队考入军校的学员,青年学员指的是直接通过高考由地方高中升入军校的学员。本研究显示,战士学员在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角色适应等维度的得分和总分方面均显著高于青年学员。这与战士学员普遍有着至少两年以上的基层部队生活、训练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基层部队的锻炼,战士学员比之青年学员更能适应军校紧张忙碌的生活、令行禁止的管理,因此战士学员在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角色适应等方面都要优于青年学员。然而,学习方面,战士学员一般入学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而青年学员一般都是以较高的高考成绩考入军校的,因此战士学员在学习适应方面不及青年学员。

3.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由于研究者个人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取样仅在××、××、××、×××等城市进行,并且取样主要以陆军为主(只有少数其他军种学员),未能包括各军兵种、各大单位所属的院校,这样的样本代表性不够高,调查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本研究问卷调查取样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女生样本太少,这也是由于军队院校在招生时严格控制女学员比例的原因,女学员样本选取困难很大。

由于条件所限,有些样本施测时,研究者无法亲自到场;数据录入时邀请了一些学生帮忙,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虽然也剔除了一些废卷,但这些因素还可能会影响到本研究的信、效度。

就文献综述方面来讲,掌握的国内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国外研究成果还有所欠缺,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九、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

(1)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包括多个维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模型和最初的关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结构模型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是:生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和角色适应。

(2)自编的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较好;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也较好。该量表作为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评定的测量工具是可行的。

(3)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在性别上男生略好于女生,但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4)可能受各个学校具体的管理方式的影响,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在院校上存在有显著的差异;在专业上,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指挥类学员得分高于技术类学员;在来源上,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来自区县的新学员得分明显高于来自主城的新学员;在类别上,也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战士学员得分明显高于青年学员。

参考文献:

[1]陈天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编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4):93-95.

[2]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89-93.

[3]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4]付彩霞.军校学员心理问题分析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2):44-46.

[5]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18.

[6]江光荣,郑希付.中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7.

[7]江巧瑜,许能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3-1034.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7篇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往的原则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

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

(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

(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

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4

(二)

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6

(三)

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6

(四)

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6

(五)

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6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3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评价原则

评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评价方式

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专家和同行评定等方式。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生;心理调适法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60-02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要经历生活适应,学习与心理适应,完成城市社会化、协调多种发展、消除自卑心理等三大方面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多数新生均会产生由上述适应内容引起程度各异的失落感和其他不适心理,其中以失落感为核心特征;极少数新生甚至因罹患其他身心健康问题而不能或难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见,适应对所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由于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造成新生不适心理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容、程度、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新生通过学习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可有效减轻适应的“代价”。

一、新生学习心理调适的途径

(一)课堂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新生入学的第1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教程》,在这门课程中都安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而大学新生适应心理及其调适方法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研修《思想道德修养教程》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掌握有关适应期心理调适方法。此外,新生还可以选修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系统学习新生适应方面的内容。

(二) 讲座

在每年新生入学不久,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工作部门都经常举办以促进新生适应为主题和介绍新生心理调适方法为内容的各种讲座、论坛等,这些活动都具有通俗易懂、实用等特点,新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三) 自学

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的书籍很多,新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遴选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促进自我发展。

二、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调适方法

(一)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特别是要坦然接受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问题,并能认为这些困难、问题是适应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抵制、反抗、回避、压制,尤其是情绪的变化,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回避、压制是徒劳的[1],形成协调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的个体安排与学校的整体进程保持一致。新生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二) 积极暗示法

自我积极暗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语言、表情及体语、信念、预期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适应过程中,新生时常要面对各种陌生的事情、场景、人物等,因此,要学会运用自我积极暗示法,如在第1次参加学校(学院)学生会干部招聘面试前,可反复暗示自己:“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我还是个比较优秀的新生,我肯定会成功”等;在遇到失意时,应告诉自己:“这次不太好,下次努力就不会这样了”,而不能给自己发出如“呀!这下我完了”等消极暗示。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新生在新环境中初次获得的效能感和成就感往往会为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三) 重新评价法

进入大学后不久,多数新生都能强烈感受到角色与地位的骤跌。原因除了客观环境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在重新建立自我评价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多数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处在一种不利的情况下。此时新生要进行合理归因,即充分认识造成这种局面非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果是环境的变化或自己基础薄弱而造成自己角色地位的下降,并不能反映自己能力存在问题。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要树立克服不足的信心,并及早完善它。既然不是能力本身问题,在同等条件下,自己要赶上去是完全可行的。

2、客观对待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正确看待自己一个人不论能力有多强,总不可能事事都走在别人的前面。新生在适应阶段要正确看待自己,尽可能避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缺点而淹没了长处和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而掩盖了不足和缺点,尤其要坦然面对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现实。

3、注意汲取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新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无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还是不如自己的,都应从他们那里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来提高、丰富自己。因自视高傲而不屑与人交往和因自卑而不敢与别人交往,不仅对新生的适应不利,而且也会限制其以后的发展。

(四)再定目标法

新生进校后不久,多数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无限理想就会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且感受到在上大学前后,各种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目标,并遵循以下原则:1、可实现原则。新生在适应阶段里所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在个人能力和努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经过个人短期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样新生才易于体验成就感,获得自信心;2、具体性原则。新生在设定目标时,应特别注重所定目标的微观与具体,而不应宏观和笼统,如把学习的目标设定为“过得去”、“一般化”,就不如把每门课设定为应达到多少分或等级这类的目标;3、层次性原则。新生若要设定多个目标,应按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的长短、对个人发展的缓急程度等多重因素作综合性规划、层次性安排、阶梯式布局,这样可避免新生在同时段内为实现多个目标而产生焦虑、急躁情绪。

(五) 参加实践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3]。新生作为社会一员,无论是环境的适应、技能的提高,还是目标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都需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了解社会、知晓他人,展现自我、赢得认同,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六) 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在负性情绪产生超过1周后仍不能缓解,就要考虑宣泄;2、适度,是指宣泄负性情绪情境的程度应该与负性情绪自身程度一致,过弱则没有达到宣泄效果,过强则易引起身心过度反应;3、合理,是指宣泄情绪的方式、场合恰当,因方式、场合的不当可能给本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后果,而这些不良后果反而会加剧原有的负性情绪或引发新的负性情绪。

(七) 交流沟通法

适应期间,当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主动与父母、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交流、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他们的工具性、情感性等社会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新生减缓消极情绪,丰富社会、人生经验,而且对顺利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八) 心理咨询法

当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和消极心理,在经过自我调适、交流沟通后仍无效时,应主动及时求助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咨询、指导,从而恢复正常心理。目前多数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新生可主动前往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0.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习领域;定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81-02

一、学习领域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为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高职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现代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强调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既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又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心理素质,增进其社会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渠道和有效手段,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通过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之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控情绪,锻炼意志,修炼个性,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走上社会以后,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能力,也能具备优良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成长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与大学生心理需求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自身与社会岗位共同需要具备如下特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

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重构了课程内容,实现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将课程内容归为“入学适应”、“心灵成长”、“就业心训”三个学习情境,十二个学习任务。具体分为:学习适应、认识健康、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培养意志、应对挫折、优化个性、学会交往、学会去爱、排解压力、职场心训。实现了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做到了以知识、能力和方法综合培养为主要教育目标,突出职业岗位心理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还聘请行业专家围绕社会真实环境组织课程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学习情境(任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二、学习目标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急需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会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分析会诊,高职学生要适应现代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

1. 专业能力

除了具备各种必须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优良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心态,团结合作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个性,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等等。

2. 方法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善于积累,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现新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自主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具有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素材和积累素材,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3. 社会能力

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人沟通;具备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具有市场调研、预测流行趋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路

1. 以社会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与大学生心理需求调研,发现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岗位共同需要他们具备如下特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

2. 以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职场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序化课程内容

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以内及外,循序渐进,将上述学习任务分为“入学适应”、“心灵成长”、“就业心训”三个学习情境,实施“教、学、悟”一体化教学,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心理素质。

3. 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工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安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影片赏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锻炼职业心理素质、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4.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拓展职业心理素质

课程组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健康书签大赛、心理健康漫画大赛、单词记忆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答、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演讲比赛、“5·12平息心灵的地震”主题活动、心智拓展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训练了心理素质,在"真实"工作过程中培养锻炼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了自知力、自愈力、自调力、自成长力。

5.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构建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贯穿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过程性学习考核占60%,最终学习结果占40%,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0篇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未来就业的迷茫等问题的加剧,致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变差,这样就导致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和社会协调发展。本研究使用郑日昌教授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我校医学院护理专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其社会适应性的特点和现状,旨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我校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科和2013级医学类护理专业的637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填写完整的问卷共计565份,其中2013级有323份,2012级有242份,有效率为86.70%;其中男生有7名,女生有558名。

(二)调查方法

采用先分层抽样后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照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中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计20道题目。

(三)评分标准

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

社会适应能力很强(35~40分):即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关系融洽,处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17~28分):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6~16分):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社会适应能力很差(5分以下):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得分在13.45~15.78分之间,适应能力很强的学生有21名,良好的有52名,一般的有114名,较差的有163名,很差的有215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

学者Judy和Kafka调查研究报道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高于男生。分析这可能和女生所特有的社会角色有关,女生会照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也高于男生,而且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积极地调整角色地位发生转变后的心理和行为,以便自身能够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或生活中,除此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女生的情感比男生丰富,她们能够对环境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因素尽快的适应很快找到心理平衡点,但是本次研究调查的两个护理专业男生只有7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 R594.3

青藏铁路从2001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多个单位参与施工,中铁四局集团承建的一标段位于格尔木市南山日至纳赤台,海拔3 400m~3 700m; 十五标段位于通天河至雁石坪之间,海拔4 650m~4 750m,低氧、低气压、干燥、寒冷、强紫外线、拼夜温差大,恶劣的气候环境不仅给施工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给由平原进入高原的参建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为此,我们对两个标段的施工人员进行心理护理,为切实了解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的作用如何,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特进行本次调查。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3年4月初上中铁四局二标段、十五标段参加施工的人员,选择年龄30岁一4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线施工人员C

2 方法

2. 1 调查 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对被调查人员逐个讲解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人填写土征宇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调查分两组进行,一组是施工人员首次进入二标段、十五标施工点自然适应(1~2)周,另一组为施工人员进入二标、十五标后在(1~2)周内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共发出问卷275份,回收263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89. 8%。

2. 2 统计方法 将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按5级评分制进行评分,计算总分、总均分、9因了分等,用SPSS( v1 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见表1表2。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两组人群的心理侧评的总分和均分与常模相比,均有一定差别,表明不同的海拔,两组作业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 9因了均分与常模比较结果 海拔不同,心理护理组和正常适应组的作业人群,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初上3 700m正常适应组的作业人群其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症状比常模高( tae)3 700m心理护理组作业人群仅躯体化症状较常模高( tbe);初上海拔4 700m人群正常适应组其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较常模高( tce) , 4 700m心理护理组作业人员仅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较常模高( tde),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这是由于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作为应激原刺激机体产生心理应激而导致的。

2 比转不同海仿作朴人群的心理测试结果不同海拔两个正常适应组比较(tdc),高海拔的总分、总分、总均分均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9因了均分比较,高海拔组各因了均分均高于低海拔组,但经统计学检验仅躯体化症状一项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海拔两个心理护理组比较(tbd) ,高海拔组的总分和均分同样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9因了均分比较,高海拔组人群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敌对症状三项因了测评分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海拔的施工人群,其心理反应程度不同。这是由于高海拔地区作为应激原的气候环境较低海拔地区更加恶劣,对机体产生的刺激强度大,心理应激也更为强烈。

转贴于 3 比较相同海拔的心理测试结果(tab、tcd) 在海拔3 700m的高原作业的心理护理组与正常适应组人群相比心理测评结果(tab) , 正常适应组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三项与常模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心理护理组仅表现为躯体化症状一项有差别,减少了两项;总分和总均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9因了比较,恐怖因了一项较正常适应组低,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海拔4 700m正常适应组作业人群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四项症状,心理护理组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和抑郁两项,减少了两项,总分和总均分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症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的心理适应上,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心理护理使人体生理主动产生一系列代偿而快速达到适应状态,心理状况因生理适应而有明显改善,使机体很快适应高原恶劣环境,而目海拔越高的地方,心理护理效果越明显。但比较两组作业人群的心理测试结果,焦虑症状及躯体化症状并无显著性差别,表明心理护理并不能解决高原作业人群所有的心理问题,必须要用综合的方法解决高原作业人群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护理

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施工,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远离亲人、生活单调、信息闭塞等,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表现在人群中出现“心血管反应”“胃肠反应”和“支气管反应”等,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就必须用所学的护理知识,对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必要的药物纠正防止作业人群由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病理性改变。

l) 作业人群由于出生地域、生活环境、文化水平以及对高原的认识程度不同,有些人仅限于地理课本所学的一些知识,也有些对高原一无所知,抱着对

高原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做心理护理时,请已经适应高原的人介绍适应高原的经验,培养作业人群对高原的正确态度,既不恐惧也不懈怠。

2) 介绍青藏铁路设置完整的三级医疗保障机构,请作业人群参观一、二级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介绍一、二级医疗机构的人员结构、日巡诊和夜查房制度,发放青藏铁路《卫生保障乎册》,让所有的作业人群了解高原、认识高原,最终战胜高原,消除施工人员的担心恐惧和焦虑心理。

明确进入高原的目的、意义,了解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使作业人群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正确认识高原环境,增强自信心,坚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念。

3) 高原作业人群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会产生思乡思亲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和这些作业人群交流、谈心、拉家常,使作业人群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满足感,从而使作业人群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4)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启发作业人群地乐观期待,培养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取代引起神经紧张的坏情绪,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使之保持平衡,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淡化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问题,减少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9~70.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心理管理;民办高校;心理适应能力

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在人际敏感、强迫性、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问题上表现较为突出。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软”管理,将成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改革内容。本研究对2012级新入学的500名民办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后,找准大一新生管理的工作重心,为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数据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对象。以重庆市的7所民办大学2012级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有效率为87.6%。其中,男生196人,女生304人。

2.研究工具。①心理适应能力问卷。问卷共20道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评分标准为:A记1分,B记2分,C记3分,D记4分,E记5分。总分为20分以下表明心理适应能力很差,21~40分为差,41~60分为一般,61~80分为较强,81~100分则表明很强。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分为5个等级(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主要统计指标通过该量表的7个症状量表分来了解症状的总体状况。

3.研究方法。采用集体抽样测试的方式。在被试填写问卷前,由主试告知目的,讲解清楚填写方法,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检验方法: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健康状况的数据的分析

经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总平均分为76.63±13.82。心理适应能力非常好学生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2.6%;心理适应能力较好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14.38%;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学生的有165,占总人数的37.67%;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有180人,占总人数的41.09%;心理适应能力最差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2.51%。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上不强,在各分布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

(三)研究结论

民办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由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绝大多数没有经过艰苦的生活环境,且大一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庭给予他们的总是“有求必应”,步入大学后,没有了大人的宠爱,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处处感到不能适应。SCL-90总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也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大一新生刚刚入校,还没有融入各个专业的学习,繁重的课程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再加上大学的时间相对松散,他们没有经验,不能合理地安排各门课程的学习,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没有系统性,因而更加慌乱。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一新生在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二、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管理着力点的探讨

鉴于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情况,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来进行大一新生心理管理着力点的建构。

(一)构建新生的心理激励机制

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在学习规划和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对大学生活的无所适从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更为沉重。在调研中,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一新生在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二)控制过度情绪,稳定心理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大一新生容易情绪化,情绪化之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提供心理交流的平台。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利用和创建学校各种心理管理资源(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协会、校园文化、绿色心理通道、网络平台等),有机整合起来以全方位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②增进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向老师倾诉,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老师了解。教师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与暗示,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拥有充足的自信、乐观的情绪及良好的心情。③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调试情绪。

(三)加强抗挫力的培养

大一新生的情绪情掌控能力较差,导致抗挫抗压能力更为脆弱。归根究底,大一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及家庭这三个方面。现在的家庭、学校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认为有了成绩就有了一切。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只要学业成功,就意味着能找到好的工作,因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因此,当学生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挫折时,就毫无应对经验,茫然不知所措。再加上青春期的情绪较为冲动,在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当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但要掌握教育的艺术性,同时应提高学生抗压的能力。从五个“培养”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抗压力:①培养主观幸福感;②培养乐观人格;③培养认知调整;④培养幽默化解;⑤培养问题解决技巧。

(四)调控人际关系,稳定心理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应当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障碍主要由外部影响和内部失调而引起,同时,也与学生个体自我调节水平低有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常表现为心理失衡,在某些活动中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不适应性。例如,有的学生看待问题过于主观性、片面化,个性较为固执和偏激;有的学生出现出极度自卑或极度自负的性格;有的学生畏难情绪特别严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陷入极度的悲观、失望和恐惧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失去心理平衡,做出过激的行为;有的学生人际关系是处于孤独型或是对抗型的,身边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或是他的行为导致所有朋友都不愿和他交往,甚至受到孤立;还有的学生对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打游戏、讲话、或者睡觉,课后不完成作业,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因此,在管理中应教会学生掌握交际的技巧:①学会微笑;②学会倾听;③学会赞美;④学会自控;⑤学会宽容;⑥学会真诚。把握交际技巧的6个方面,才能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从而提高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112-129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于思想教育,2009.(3).

[3]孙惠群.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心理管理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3-124期,2011年第5-6期(733).

[4]于少萍.“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1).

[5]王秀芳.大学生心理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3).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不良;表现及影响因素;学习方法培训;平等和谐班集体;心理调适方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的办公室,小男孩低着头,面无表情。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经过全家人认真调查、带着自己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来到我校就读初中,可才开学三个星期,孩子就说什么也不想上了,说上初中没有意思想休学回家……

这个小男孩身上发生的这种现象就是新生适应不良。新生适应不良是指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和痛苦。笔者对任教学校的初中新生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20%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应,30%的学生适应性较好。新生适应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任课、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作为初中教师要关注新生的小升初学生的心理调节,做好初中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一、初中新生适应不良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认知方面,他们担心在新环境里没人一起玩,得不到接纳。

2.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感到学习有点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在情绪方面,适应不良的学生很容易感到害怕、焦虑、自卑,很容易生气,进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4.在行为方面多表现为退缩,过分保护自己,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很少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

二、 形成初中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学生自身个性特点是最主要的内因。比如,胆汁质学生热情奔放,多血质学生开朗活泼,这两种气质的学生都能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相对内向、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要慢一些。

2.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也是产生适应不良的原因。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也就不能为此做好各种准备。

3.家庭和学校是造成新生适应不良的外因。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有的家长一开学就给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和目标。而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价,产生焦虑情绪。还有就是学校方面过分强调教学和考试成绩,忽视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有待加强。

三、学校和家长应关注新生入学的心理适应调节,针对初中新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提前开展相关工作,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新生的适应周期缩短,在新环境中更好的实现自我成长

但是,由于现在的家长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学校这方面的相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统一思想,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展学习方法培训指导,让新生学会学习。

绝大多数出现适应不良的学生都是学习上出了一些问题的。初中与小学的学习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新生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初中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避免在进入新学校后出现大的成绩波动。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班集体氛围,让新生学会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适应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新生进入新学校后,班主任要积极引导新生在交往中坚持真诚宽容、平等待人等原则,主动找有交往障碍的学生谈心,教给他们一定的交往技巧。还要引导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客观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注意汲取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对于那些因自视过高而不屑于与别人交往或因自卑而不敢与别人交往的新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适应和成长。

(三)教会新生使用一些心理调适方法。

1.积极暗示法。在适应过程中,新生时常要面对各种陌生的事情、场景、人物等,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自我积极暗示法。

例如,在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暗示自己“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我肯定能发挥自己的水平”等;在失意时,应引导学生不断告诉自己“这次不太好,下次努力就不会这样了”。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身心资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再定目标法。新生多数对新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受挫,很多新生就表现处迷惘和失落。所以,在新的人生起点上,教师要指导这部分新生结合自身特点,遵循可实现原则、具体性原则和层次原则,重新设定目标。新生若要设定多个目标,应按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的长短、对个人发展的缓急程度等多重因素做综合性规划安排,避免在同时段内为实现多个目标而产生的焦虑、急躁情绪。

3.参加实践法。出现适应问题的学生大多是想得多做得少。人的心理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教师要引导这部分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这有利于锻炼心理、丰富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积极适应。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应激,自我调节,活动调适,合理渲泄

(一)环境的变迁。军营对绝大多数新入伍的士兵有重要影响。他们多数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问题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对其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

(二)部队管理教育方式。压抑、封闭、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别部队还存在着打骂体罚等粗暴的管理方式 。

(三)生活习惯的变化。南方士兵到北方当兵,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这也会造成部分士兵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训练和睡眠等活动,形成心理问题。

(四)语言隔阂。个别距普通话语系较远地区的士兵来到北方部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语言隔阂应激现象,造成学习困难和交往障碍等,这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环境应激问题的自我调节

(一) 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它包括读书、写作、给画、雕塑、体育运动、听音乐、歌唱、舞蹈、演戏、劳动等多种活动方式。活动调适法尤其适用于军校学员,它寓心理治疗于娱乐之中,不仅易为人接受,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一般性的心理不平衡和轻微的心理障碍。活动调适法的实质在于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负性情绪,用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问题的领悟和认知的提高,因此,活动调适法决不只是形式上的'玩'而已,而应随时把握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信息去发现问题,改变错误的认知,调适不良的情绪,纠正不适应的行为,提高自信心。活动的种类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原先的个人爱好、兴趣和实际条件来选择。一般来说,对于活动的兴趣和程度之大小与其效果呈正相关。

利用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的又称为艺术调适法,它是活动调适法的重要形式。艺术具有发泄情感的作用,古人曰:'书者,抒也','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见艺术能够表达'不能言又不能缄默的东西',是一种开放内心世界和独白的手段,也是能够释放积聚的情感、解除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安抚焦躁情绪的手段;艺术具有寄托情志的投射作用,古人说得好'志感丝篁,气变金石。诗言志,歌咏言,诗也,持也,持人性情',画梅菊以喻坚强不屈,画兰竹以喻高洁清高、正直,说的都是艺术对人格的投射性;艺术也是使人产生意象和超经验世界体验的手段,在这种没有语言的梦幻般的世界中,欣赏者可以进行任何惬意的幻想或联想,暂时逃避现实世界,忘却自己的存在而融入一种审美的意境之中;艺术作品可以引发欣赏者对往事或生活经历的回忆与联想,加深对生活的体验,激发生活的热情;艺术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心理特质或文化传统的象征,通过艺术可以了解传统,了解世界,获得群体心理,而这是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运用艺术调适法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合适的活动种类,如对抑郁者可选择音乐疗法,对焦虑可选择绘画疗法,对恐惧者可选择舞蹈疗法等等。另外,要根据活动的心理效应和和心理调适目标选择相应的题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适宜于调适抑郁症、自信心缺乏者,民间音乐'平沙落雁'、'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曲调平和、悠扬适合于燥狂、情绪不稳者。

(二)合理渲泄法

合理渲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渲泄是一种释放,其作用在于把压抑在心里的愤怒、憎恨、忧愁、悲伤、焦虑、痛苦、烦恼等各种消极情绪加以排解,消除不良心理,得到精神解脱。因此,渲泄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强化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无论是失恋、亲人亡故等很大的痛苦,还是惧怕某人、某种场合等难以说出口而实际上无关大局的行为,通过倾诉或用行动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对有碍于身心健康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渲泄的过程也是人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过程。

军营是个特殊的环境,由于多种因素,官兵的心理压力往往比较大,有的同志时常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合理渲泄甚至牢骚,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不能认为士兵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是冒犯领导,不能把抹眼泪与意志薄弱划等号。既要注意引导官兵采取合理的方式使消极情绪得以排解,又要教育大家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部队的规定,以不影响部队正常的训练、工作秩序与他人的生活为原则。

渲泄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倾诉。心里有什么问题和积怨,可以找同乡、战友、领导尽情地倾诉出来。倾诉对象一般是最亲近、最信赖、最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就不能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因情绪激动、过度悲伤等因素,说话唠唠叨叨,辞不达意,说过头话,甚至发牢骚,对此要给予理解、同情和安慰,并适时予以正确引导。

(2)书写。用写信、写文作诗或写日记等方式,使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直接对人表露的情绪得到排解。比如写日记,自己对自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许多不良情绪就在字里行间中化解了。

(3)运动。有了消极情绪,闷坐在房子里可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室外去打打球、跑跑步或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怒气和痛苦随汗水一起流淌,心情就会开朗起来。

(4)哭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似乎男子汉是不应该哭泣的。其实,从身心健康这个角度来讲,'泪往肚里流'是不可取的。流泪也是一种渲泄,无论是偷偷流泪还是嚎陶大哭,都能将消极情绪排泄出来,从而令不愉快的情绪得到缓解,减轻心理压力。

注释:

① 应激——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武警政治工作学》,主编:马民书,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第15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71

高血压疾病中, 95%以上为原发性高血压, 其发病机制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各脏器功能异常等有关, 同时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均有可能影响血压[1]。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 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5年1月收治的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49例, 女26例;患者年龄58~75岁, 平均年龄(64.7±8.7)岁;根据WHO分类方法, Ⅰ级高血压16例, Ⅱ级高血压42例, Ⅲ级高血压11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例。纳入病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标准。排除病例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舒适护理模式,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环境舒适护理 营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 定期清洁、消毒病房, 病房内放置冰箱、电视等;同时放置温湿度剂, 保持舒适的环境空间;保持病区安静, 使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1. 2. 2 心理舒适护理 与患者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了解患者家庭及个人情况,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 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良好、舒适的身心状态。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相关知识与信息, 讲授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降低其在医院的陌生感及对疾病的恐惧感, 获得患者的信任, 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1. 2. 3 病情舒适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 有合并症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监测, 向患者强调用药原则及正确用药的益处, 叮嘱患者应按医嘱服药, 不可漏服、多服、不按时用药[2, 3]。

1. 2. 4 生活方式舒适护理 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 对于不良生活习惯应给予及时纠正, 但注意纠正语气轻柔, 重点强调其对患者疾病的伤害, 指导患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在饮食上指导患者应进行合理膳食, 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 可根据患者饮食偏好, 给予指导日常饮食, 注意食物多样化, 以谷物为主,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减少食盐的摄入, 日食盐摄入量在6 g以下。忌腌制、高盐食物, 禁烟、酒。根据自身情况,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 运动量以稍微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为宜, 运动后感觉舒适, 无疲劳感。指导患者适当控制体重, 降低高血压发病的高危因素。指导患者积极参与自己喜好的社会活动, 增强社会归属感, 也可通过参与喜好的活动, 如唱戏、书法、绘画、户外活动等, 愉悦身心,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4]。

1. 2. 5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再次讲解疾病控制的方法及自我护理方法, 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用药习惯, 嘱患者家属作为监督人员, 协助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定时、定量用药。

1. 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护理前后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对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观察, 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护理主动性、积极性、及时性、病室舒适度、患者心理舒适度、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 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 90分以上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 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患者较为常见且多发疾病, 也是我国十大死因之一。高血压可导致高血压脑病、脑梗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可引起严重后遗症, 甚至引发死亡[5, 6]。降低并预防高血压是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重点, 有效控制血压, 使其平稳是治疗的目的。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研究指出, 除采用药物治疗外,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协助患者调整其生活习惯, 提供健康的资料及指导, 对于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减少血压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7]。舒适护理是近几年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 其以患者为中心, 注重患者身体、心灵、社会的舒适度为目标, 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