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范

一般意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营运、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无法控制因素的作用,造成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筹资不当及偿债能力低等,从而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所获得的财务成果与预期经营目标收益发生偏差的风险。我们将企业财务活动分为资金营运、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及收益分配四大方面,相应地,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可分为:资金营运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的形成不是自然的,它由许多原因造成,既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们要清楚地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必须从企业的内部去剖析,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那么,从企业内部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香港合俊控股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的知名玩具港资企业。作为香港联交所上市企业,在鼎盛时期,合俊集团在东莞市和清远市共设有4间生产工厂,厂房生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团雇员1万人左右。其主力生产基地就是设在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两家工厂,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年销售额超过7亿港元。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厂,合俊集团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在世界五大知名玩具品牌中,它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但合俊集团却于2008年11月12日宣告破产。

之后,在追究其破产的原因时,大家发现合俊集团本身早已欠债累累。但它仍在向银行贷款2.39亿港元(其中有近1.8亿是以公司财产作为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于2007年10月底以3.09亿港元收购福建省大安银矿勘探权。然而,这家银矿根本没拿到开采许可证,中国矿业也没有按约定返还资金。这样一来,新投资无法给其带来实际收益,致使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以致崩盘。

案例二:韩国控股公司,其经营范围遍及全球85个国家,但在2008年春节期间,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财务丑闻。其财务以及审计负责人李克江前后100余次截留转移运费收入,截留金额达4000万美元(约合3亿人民币)之巨,最后携款潜逃。原来,在这间公司里,财务和内部审计为同一人负责,最终导致李克江能够长时间、多次作案,但公司总部却毫无觉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

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包括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筹资活动考虑不周全和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等多方面内容。

其一,资金是企业的血脉,目前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制造工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各地实施工业化进程要着重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不足,由此会产生资金营运风险。其二,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观投资决策使得投资项目不能获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其三,我国企业筹资活动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都不同的优缺点。我国很多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筹集资金,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的波动不定,如果企业遇到金融紧缩或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则会引起企业利息费用剧增,从而也会造成企业无法支付高涨利息费用而破产的筹资风险。其四,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配,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资金结构,从而也会形成财务风险。

案例一反映的正是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引发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了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内容。

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信息变化莫测,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难以有效地掌握。现实中,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变化认识水平不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只是局限于对资金管理使用水平上,没有能更好分析市场信息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此外,许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甚至是管理一团糟,领导层相互之间不信任,财务控制不严,跑冒滴漏现象多,缺乏财务分析,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财务人员,由老板娘兼任。这样的企业,权责不明,容易导致错误和舞弊行为,同时缺乏内部监督,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惨重、资金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更进一步讲,财务风险错综复杂且客观存在,企业如果没有设定相应的财务评估体系,就无法去了解企业基本财务状况,也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风险。

案例二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除了内因的作用外,也离不开外因的影响。外因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同样的,我们也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案例三:2010年6月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方遭遇特大暴雨,造成较严重灾情。广东省的经济损失上升到约7000万元,海运企业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案例四:2009年4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2009年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部长级会议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虽然打消通货紧缩,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但企业增加贷款后,除了增加负债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货币利率增幅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一般包括两大外部因素:

1、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

企业财务管理处在错综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社会中,主要有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宏观经济社会的变化,又加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不确性,使企业财务的风险更难以预见。案例三反映的正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了财务风险。

2、市场环境的变动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市场走向国际轨道,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变动性的影响,同时也面临国际市场环境冲击的影响。为了适应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变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发展的风险性不断地增大。特别市场贷款利息率、外汇利率、进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性,加上持续通货膨胀,企业的资金周转会进入一个紧张的状态。案例四反映的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动而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综上所述,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必须使企业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因分析,我们将采取相应地措施方面来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财务收益最大化。

(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内在对策

财务风险无处不存于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对其我们无法消除,只能建立一个有利于防范和规避它的稳健运作的内部环境。通过下面五种措施,可以适当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性质、规模、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联合起来考虑,同时参照优秀同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适应企业有效、可操作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水平,对企业内部财务数字变化具有敏感性,对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为企业管理层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风险信息和方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对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第一必须建立影响投资因素体系及信息体系,避免依赖主观性和经验性的推测和判断,决策者对决策的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和相关的信息要进行科学考察分析,并据此制定决策未来风险的应对措施;第二把财务决策的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相挂钩,让决策者承担决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决策者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对财务决策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传统的“大锅饭”,做到责任到位、利益相关,避免决策者只顾追求短期性高收益的盲目性。

4、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企业经营有效运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资金回报率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中资金风险的发生。为了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减少资金营运风险,企业可以从三方面来着手:其一,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其二,控制企业负债率。其三,保持收益分配均衡。

5、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外在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复杂多变,面对这些外在环境变化,企业财务管理面对严峻挑战,财务风险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而日益剧增,企业应从两大方面防范企业外因产生的财务风险:其一,提高环境信息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其二,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当今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复杂多变的,对此我们要树立防范风险意识,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知识,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才能有效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这不仅有利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芮珺.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财经论丛,2007,(1)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3]张国祥.规范化管理—企业做强的必由之路[Z]. 博锐管理在线,2009-2-12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务经济出版社,2007

[5]朱望生.论企业财务风险 [J].会计学会,2002年,(10)

[6]辜明华.加强财务预算及防范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08,(7)

[7]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2000,(1)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风险内涵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兼并和收购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但是作为不同形式的资本运营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兼并是企业产权的彻底转让,买方企业从实质和形式上完全拥有了卖方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而在收购行为中,卖方企业仍保留着形式上的法人财产权,买方企业只是通过全部或部分终极所有权的购买而获得对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控制。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使公司偿债能力丧失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例如企业并购资金的短缺、融资成本的上升、并购后企业整体价值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因此,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应当积极防范和妥善管理,尽可能使之降到最低。

二、中国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企业快速扩张行为,但若并购对象选择不慎、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可能会给并购和企业带来风险。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之前的十年内,通过弱肉强食方式被并购的企业中,有18%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是相当低的。据统计,我国1998年以前发生的45家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事件,其中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财务难以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于困境。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的企业并购处于高峰后期,此后并购交易数额开始大幅下降,然而,中国的并购市场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亮点,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在亚太地区均居于领先地位,如表1所示。

总之,企业并购既能让企业迅速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又存在着商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对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研究就更显重要。

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1、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交易的精髓,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定价。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预测不当,就会产生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能否合理定价取决于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等因素。具体来说,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引起价值估价风险,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充分,导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恰当、评估体系不健全引起价值评估风险,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国内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专业人才稀缺,从而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往往出现偏差;三是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组织带来的价值评估风险,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还很不健全,缺乏拥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金融服务公司,使得并购的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大大增加;四是并购方高估自身并购整合能力带来价值评估风险,例如1998年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和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等,都说明了并购企业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整合困难使得企业并购陷入困境。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自身积累不够,资本市场功能不够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思想严重等原因,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和风险。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并购企业信誉不高、偿债能力不强以及预期收益有限等,导致并购企业负债融资、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发行能力薄弱,难以筹集资金;二是并购规模过大,超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巨额的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必须采用多渠道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还面临着融资结构的风险,即如何确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总之,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会对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努力降低并购的融资风险。

3、支付风险。目前,企业并购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券支付和混合支付等,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企业并购多以现金支付为主,即并购方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东一定数额的现金来达到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并购目的。例如,我国2001年十大并购案例全部采用现金支付,2002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7家企业采取现金支付,2003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四家企业是现金支付。我国企业偏好现金支付,主要是由于现金收购的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具有较快的速度,也是目标公司乐于接受的方式。然而,现金支付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受限于并购方的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如果并购方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其次,跨国并购如果采用现金支付,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汇率风险难以避免,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大并购案中,几乎每一个都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最后,目标企业的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可能也会引致他们的反对。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财务风险外,公司并购可能还会面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需要并购企业妥善应对。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1、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降低定价风险。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评估过程可能出现的价值风险,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对于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调查和研究目标企业的战略、财务、税务、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单纯的财务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要组成专业的并购团队来实施,在该团队中,不仅要有公司内部人员,而且律师、会计师、评估师、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家等外聘专业顾问必不可少。这些中介机构专业化的评估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提供相对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但首先要保证评估机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此外,并购企业还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独立、审慎的价值判断。并购企业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存续、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区间,尽可能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定价。

2、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并购的融资方式通常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有融资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二是何种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较小,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并购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各种融资方式成本的比较。资金成本是企业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股权融资中的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红利,以及债务融资中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等。企业并购通常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因此,我们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以各种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为权数乘以其相关的资金成本率然后求其相加之和,得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一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的融资组合更受企业的青睐。其次,融资方式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采取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的原则。一般来说,首选企业内部积累,因为其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优点,其次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具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及保密性好的优点,最后考虑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其中,企业一般倾向于首先发行债券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最后,融资结构规划,即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设计专业的融资方案。

3、恰当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债务与股权方式等,并购企业可以结合其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实际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现金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股权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换股比例的确定;杠杆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债务结构规划。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分配效果,从而起到不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作用。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支付方式,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

五、小结

总之,随着国际及国内企业并购案例的增多,加上企业并购结果的不尽如意,探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概念、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和分散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并购企业能够客观全面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实现并购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多样化,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郑磊:企业并购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3] 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20).

[4] 牛文霞: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07(9).

[5] 宋鲁萍: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预警;财务指标

一、引言

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开始正切入研究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学者们都想从中找到其“因果”关系,确定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二、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别

1.按风险形成原因分类。根据风险形成原因不同,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1]。(1)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影响,而经营风险又是普遍存在的。如产品销售决策的不当、产品成本的不稳定、固定成本的比重较大、产品价格的波动、市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消费者的选择变化、通货膨胀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2)所谓财务风险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筹资融资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中总会借入资本,企业负债经营,不论利润多少,债务利息是不变的。因此,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之一,它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同时会加大企业的风险。

2.按投资主体分类。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风险又可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特别风险两种[2]。(1)所谓市场风险也称为系统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是指所有对企业产生影响大多数公司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如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天灾人祸、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的改变;又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经济危机、通货紧缩、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经济衰退以及高利贷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对大多数投资对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企业无法回避,最会诱发企业的市场风险,所以也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所谓公司特别风险也称为非系统风险或可分散风险,是指发生于某些随机事件导致的,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个别公司遭受火灾,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诉讼的失败、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等。也就是说,企业特别风险可以通过将资金投资于多种资产来有效地分散风险的。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形式

财务的表现形式就是财务指标。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指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等用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本文是研究财务风险预警,要分析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预警[3]。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个方面来直接反映财务风险。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等[4]。

例如: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也是考核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100%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运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短期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

例如:以某企业2011 -2012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有关资料为例,对该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计算分析,见表1。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2011年每1元流动负债有0.86元的流动资产作保障;2012年从86%的基础上提高到123%。从债权人角度来看,这当然很好,因债务的保障程度提高了;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短期偿债能力提高,其财务风险就降低,企业筹集资金也容易了。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直接反映出财务风险[5]。

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一个企业要持续经营和稳步发展必须取得利润,而利润获得多与少体现盈利能力比率的大小,企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就可以偿还各种债务,支付股利或借款利息,同时还可以对外进行投资等。因此,评价和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

(1)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 ×100%

(2)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两种。

例如: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 ×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是反映企业支出与耗费的直接比较,是反映企业增收节支,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3)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企业取得营业收入的大小,必须与企业原始投资为基础。而获得利润的多少,与该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投资质量有直接关系。我们在考核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要对投资收益能力和资产的获利能力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

例如: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4]。它反映了企业资产综合营运效果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取得经营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 ×100%

= ×100%

其中:平均总资产=

(4)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但可通过一般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的比率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市盈率、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每股净资产和股利保障倍数等比率进行分析。

例如:市盈率

市盈率就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之比。也是反映投资者对每股收益所愿支付的价格(又称市价),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100%

一般来说,市盈率是反映股票市场的期望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者对股份公司越来越看好,其股票投资风险较小。

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驾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能力[6]。该指标既可反映财务风险,又可反映经营风险。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计量

企业财务风险,可根据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研究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最好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掌握分析研究的情况,把风险程度予以量化。风险与概率直接相关,对风险的衡量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确定概率分布

什么叫概率分布,概率是度量随机事件发生的一个数学概念。例如,掷硬币为例,投掷一次硬币,正面向上向下的概率各为50%。如果将所有可能的事件或结果都列示出来,并且对每一种事件都赋予一个概率,把他们列示在一起,便构成了概率分布见表4。

概率分布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离散型的概率分布,可能出现的概率结果有限,比较容易计算。在经济决策分析中,大都采用离散型的概率分布来分析问题。

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必须符合以下两大要求:

(1)出现每种结果的概率( )都在0~1之间,即:0≤ ≤1;

(2)所有的概率之和应等于1,即 =1

例如:M公司有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投资额相等。假如未来的经济状况有繁荣、一般、萧条三种。根据市场调查、预测,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在不同季节情况下的预期报酬率和概率分布见表5。

表5 投资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及概率分布

2.期望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按其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报酬率,它是反映集中趋势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

= i

上式: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n——可能结果的数目。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期望报酬率。

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0.3×45%+0.5×23%+0.2×10%=27%

项目乙的投资报酬率=0.3×15%+0.5×21%+0.2×25%=20%

显然,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27%大于项目乙的投资报酬20%,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的分配程度也大于项目乙的离散程度。投资报酬率的离散程度不同,说明风险不同,通常情况下,报酬率分散程度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

3.标准离差

标准离差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偏高期望的报酬率的综合差异,是反映离散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衡量风险大小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

上式: ——期望报酬率标准离差;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如下。

标准离差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小,风险也越小;反之,风险也越大。但是,标准离差是一个绝对值,而不是一个相对值。它只能用于反映某一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的比较,需要采用标准离差率这一相对值指标。

4.标准离差率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离差与期望报酬率之比。它与相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V)= ×100%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率如下。

项目甲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2.30%

项目乙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5%

在期望报酬率不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风险概率的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等[7]。

1.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是所有企业应首先考虑的风险对策。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的利润予以抵偿时,规避风险是最可行的简单方法。如我们要拒绝与不诚实的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放弃有可能导致企业损失的投资项目减少风险。

2.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发生;另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程度。降低风险的常用方法包括:①进行准确的预测,提高风险意识;②对决策进行多方案的优选,准备代替方案;③采取降低风险的保护措施,预先防范风险。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采取某种方式、措施将发生的风险损失转移出去的风险防范方式。转移风险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项目部分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项目承包方,如在联合开发、租赁承包、合资合营、安装施工等过程中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同方承担。

4.接受风险

对于损失较小的风险,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损失,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基金或有计划地计提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金、跌价准备金等。

六、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只有收集了相关资料,采用相应措施和研究方法,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信息表现,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和运用。就能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我国系统性地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预警体系起步是相对较晚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调查分析法、分阶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和管理评分法的定性分析法。有通过对预警指标进行筛选,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用数字比较对企业财务危机作出判断的方法,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的定量分析法,具体包括(1)迈耶和皮弗的LPM模型和马丁的Logit曲线回归模型;(2)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3)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Z得分模型[8]。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些探索研究中,学者们有的选择了国企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企业财务风险定量分析法,有的选择了定性分析法,如此等等。研究对象都比较单一,研究方向单纯,都没能以一概全。但实际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风险发生、发展情况分析,以及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现象、形式等的探索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企业而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胜利而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润华.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8

[2]张平韬.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价值工程,2011.(7)

[3]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11.(2)

[4]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1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

[6]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0.(8)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

=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 措施 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3)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赢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户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4)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2] 王希旗、江小毅:财务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3] 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4。

[4] 朱伟: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规避措施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3)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赢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户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4)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2]王希旗、江小毅:财务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3]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4。

[4]朱伟: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 措施 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3)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赢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户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4)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2] 王希旗、江小毅:财务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3] 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4。

    [4] 朱伟: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税务筹划风险 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提供就业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更加严峻,一旦爆发往往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防范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管理层的税务筹划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对税务筹划的内涵理解不足,特别是对税务筹划风险的了解更是不多,对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意识淡薄。他们常常以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防范成效却不明显,因此中小企业实施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的积极性不高,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择财务人员时大都选择和自己比较熟悉、值得信任的亲人。这样就导致大多数财务岗位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很难将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相结合,加大税务筹划方案不科学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与融资的有限性,给出的薪酬没有吸引力,发展空间也不大,因此企业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三)税收政策变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税收法律政策变更频繁。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没有及时地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加以调整,很有可能由合法变为不合法,使中小企业面临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由于税务筹划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难度,尤其是在新旧税法的变更阶段,如果在税务筹划方案从策划到实施这一过程中遇到国家对税收政策进行变更,中小企业有关人员没能及时关注并学习新的税收政策,也没有对税务筹划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就很有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四)税务筹划目标选择存在风险

税务筹划的目标有节税、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税务筹划实施的效果会受到税务筹划目标的影响。如果企业以节税为税务筹划目标,那么税务筹划活动将围绕税负最小化这一目标而展开,这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决策及安排产产生错误。例如,为了节税,企业刻意避开投资利润较高的方案,同时也没有想到税务筹划的风险与成本;如果选择税后利润最大化,那么税收因素是筹划者在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的关键,虽然这是对节税目标的完善与发展,但是税后利润最大化依然没有考虑到筹划风险问题,极易招致企业的短视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弥补了节税和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缺陷,还将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求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要全面的衡量各种因素,保证筹划结果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

虽然税务筹划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依然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就中小企业而言,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认识

税务筹划活动是在恪守国家税收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税务筹划活动有可能会失败。中小企业提高对税务筹划风险的认识,加强风险防范,不但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高瞻远瞩,将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看作是企业战略组成的一部分,重视税务筹划风险,支持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工作。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顺利地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二)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税务筹划工作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因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保证中小企业顺利地开展税务筹划工作,需要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将财务人员分批送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财经类高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可以聘请著名的税务筹划专家、学者到中小企业内部进行税务筹划方面的知识讲解、培训,及时更新相应的税务筹划知识。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可以对有税务筹划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物质奖励,还可以开表彰大会进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提拔那些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这样来促进税务筹划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更科学、更成功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加强国家税收政策的学习

由于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是税务筹划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更新税收政策信息库,充分了解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动。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定期邀请税务机关人员到企业内部讲授税收政策,解读最新税收政策的精髓。中小企业还可以在新旧税法变更时期针对变更的条款组织内部人员一起学习、讨论来及时更新税法知识,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发生。

(四)选择正确的税务筹划目标

由于税务筹划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目标也应服从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并与财务目标相协调。中小企业应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税务筹划的目标,在考虑各个相关者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股东的利益,避免税务筹划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出现较大的税务筹划风险,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并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落入税收的陷阱,从而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素琴,刘贤仕.浅析税收筹划风险及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1篇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2篇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企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在进行价值创造的同时控制风险,这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财务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中最集中的职能领域,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外界对这个企业最为关注的内容,财务业绩也体现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效果。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经常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也劲儿可能产生最终的财务风险。可以讲,财务控制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线和方向,风险识别重要,而对风险控制和预防更重要,风险是蕴含在业务流程之中的,所以如何建立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运用内控的有力工具,无疑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的四大规律

企业风险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笔者对搜集到的企业风险案例进行了深入解剖和科学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产生和发展的五大规律,无疑是对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的产生和有效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规律一:风险产生符合“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本义是一个木桶成水量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无论风险点的出现还是风险的出现,都符合此原则。即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风险点或者风险一定实在最薄弱的环节中出现的。根据研究显示,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可以分为九个子系统。

在这九个子系统中,不同的企业薄弱环节表现不一样,绝大部分企业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是市场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是团队方面的问题。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从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开始。

2.规律二:小细节产生大风险

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汪中求先生提到了多个因为小细节导致大失败的例子,这与规律基本一致。这个规律的得出,任何企业风险的发生,其风险爆发都有一个促成爆发的“临界点”,就是这样的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但需要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决定成败,只有关键细节才能决定成败。比如,某建材厂生产企业破产了,一个关键的细节是因为一个预期中的信用证由于圣诞节的原因没有及时开过来,导致该企业资金链条的最终断裂。

所以,引起企业产生大风险的小细节,其发展演化也是有规律的。

3.规律三:小规模企业容易产生风险

从媒体上公布的信息来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大约为3-4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日起3-4年内就消失了。这个比例如果按50%计算,那么每年消亡的企业家数在20%左右。但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经营的稳定性就高得多,产生风险的机会也小得多。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风险分析及案例

1.资金断裂风险的提出

在我们见到的企业出现的所有风险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80%以上的风险表现为资金断裂,资金断裂就像人患了“心肌梗塞”或“脑血栓”,如果不及时疏通极易出现“风险”,导致生命危险。这是企业在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防范的第一风险。

2.案例是证分析

南京盘龙金陵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资金断链,其原因就是该公司董事长的资金运作模式引起的。

民营企业一般的运作模式是以小博大。本案例中非常明显,企业自有资金太少,由于资金运作成本太高加上房地产运作的周期太长,很多运作环节企业不可控,因此,这类规模较小的中小房企非常容易资金断链。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1.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当前,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不断扩大,企业对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内部控制雨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企业管理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将自身的成长和风险管控相联系,从而在企业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讲奉献控制在合理水平上,从而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增长,最终的表现则是企业的三维现金流量平稳提升。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 跨国投资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52-02

HSBC(2013)调查发现大量中国企业目前有拓展海外业务的欲望,中国投资者不再单纯依赖成本优势,虽然成本仍然是主要的竞争工具。中国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跨国投资的对象以亚洲为主。中国的跨国投资目前面临大量挑战,在欧洲和北美,主要是经济下滑的影响,在南美洲则是文化带来的交流问题。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还面临外汇风险和国外本地企业的竞争。

一、前期研究回顾

跨国投资是复杂的操作,必然涉及了诸多影响因素,相关文献也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邓亦文,黄敏(2014)认为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而许凯(2014)则认为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了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别指出信息风险来源于并购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财务风险以及协同风险使得并购难以实现预期目的,也有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引发财务危机。吴诗婧(2009年)认为企业的所有风险都最终表现在财务领域。徐晨(2011)认为企业海外投资的财务风险中资金风险是重要风险,具体表现为三类细分风险,分别是:融资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那么财务风险与跨国投资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呢。茹士涛(2014)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结果进行衡量最直接的因素。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若投资方向呈水平发展,投资广度越广,那么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会随之减低。海外投资深度越深,财务风险就会越高。并且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而言,投入资金的流动性越大,经营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会越小,资产的报酬率也会相应上升。而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并不会对企业的财务带来什么影响。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诸多因素中,尤为突出的是财务风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相关研究。高省(2010)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还指出企业海外投资的策略应该是往广度发展而不是深度发展。

国内学者对降低跨国投资中的财务风险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余龙华(2013)认为方法对策主要有六大对策。而邓亦文,黄敏(2014)则认为企业要增强自身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拓宽自身融资渠道,增强自身融资能力,为海外项目准备足额的资金。在投资前期要充分准备,相关的调研工作要到位,在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两者结合在一起,选择那些有比较优势且风险较小、技术与自身相适应的行业。以及依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了解到中国企业目前迫切需要海外投资来寻求有利的经营环境加速自身企业的发展,但由于许多内外的制约因素,使得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中国企业的年轻盲目,也是的跨国投资的财务风险显得尤为突出,观察现有的文献学者们对于跨国投资,从现状动因,政治影响,财务风险成因种类以及规避都有了讨论。但是对跨国投资财务风险与真实案例实证相结合起来却稍有欠缺,因此想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跨国投资的一些案例加以结合,利用案例实证来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上去,因为企业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业绩,风险研究是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存在的风险。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企业才能利用理论为公司创造价值。

二、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的跨国投资,是企业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它的财务风险,单从狭义的财务风险定义出发肯定是不足的。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和跨国投资的需求更为符合,但是广义的财务风险设计企业活动各个方面,文章由于篇幅所限势必无法逐一分析,只能有所取舍,选取对于企业跨国投资影响巨大且出现频繁的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因此我们把跨国投资的财务风险分为了资金风险,财务管控整合风险和政治法律风险,并在下文对每一种风险作出具体的分析。

(一)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设计的产业较多。但投资最多的为制造业,因为制造业的投资往往规模较小,都是中小型项目,且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欧洲北美和非洲。据数据调查表明,在已有的对外投资中。约有2/3的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是小于500万美元的,这也从侧面与制造业为主的对外投资现状相呼应。其次的投资就是批发零售,农林牧渔业以及建筑业了,但在近三年中,制造业的跨国投资比例开始下降,对农业,采矿和能源方面的投资比重上升,这反映了自然资源在中国投资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采矿业的跨国投资往往金额较大,且主要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最后,我们的对外投资,投资的领域并不是企业强势区域,更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有效拓宽。

海外投资的动因诸多,笔者在阅读诸多案例后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依次为:首先,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海外投资投资上下游企业往往可以实现自身规模经济,或者投资相关企业可以获得协同效应。其次,降低交易成本,海外分公司往往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达到降低税负,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是企业盈利最大化。第三,投资目的,许多企业就是通过购入被低估企业,然后营运一段时间卖出,获取差价来赚取收益。第四,多元化经营本身可以减低企业风险,并且使企业多余资金最大化利用,股东价值得以实现。

(二)跨国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信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外部信息对企业的决策战略至关重要,内部信息则对企业的管理控制影响巨大。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有效地把握住信息,制定正确的战略,跨国投资需要正确的信息收集和有效的数据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跨国投资盲目性。

缺乏国际管理人才也是风险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经验常常让一次次海外投资变成学习之路,缺乏国际管理人才,让海外投资后文化财务的整合异常困难,过长的整合期导致回收期加长,资金流动性减弱从而带来更多企业危机。

融资困难,融资无疑质疑着企业的跨国投资,一旦资金不到位,企业将寸步难行。

(三)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财务风险种类

一是融资风险。在跨国投资中,海外企业成立初期,盈利水平较为低下国内企业是无法获得海外银行的资金支持的,只能由国内母公司担保,从外国合作银行获得资金。这一途径手续复杂成本高额,但若不从银行贷款,依靠母公司加大投资,一旦国内采取紧缩政策,母公司现金流吃紧,财务的压力就会使企业陷入巨大危机。二是外汇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我国跨国投资由于资金的紧张也很少使用到短期债务工具,海外投资的时候常常用短期借款来救急,这会造成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变弱。一旦企业出现了经营问题,企业将会遇到极大的困境。四是财务管控整合风险。财务管控风险包含了财务管理架构模式的选择,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财务信息的控制,和财务人才培养的风险。在这之中,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管理层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战略决策,企业财务状况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管理将极为混乱。五是法律政治风险。

三、案例分析

(一)联想收购IBM的财务风险分析

1.背景分析。联想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售一直是位于中国国内市场的首位,近十年更是发展迅速在2011年跃居世界电脑销售量第二位,年营业额达到了296亿元。在2004年,联想制定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但是当时严酷的中国市场让联想的多元化战略以惨败告终,这场失败让联想意识到还得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PC。但是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联想产生了走出去的想法。这恰与前文文献中程利民(2014)指出的我国跨国投资是为了积极向国外寻求有利的的经营条件相一致。而且当时,联想缺乏技术,营销渠道,研发能力和顶尖管理团队,而这些IBM却拥有,联想当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自身的缓慢成长,而是继续并购这样强大的公司来获得快速成长,这些都成为了联想收购IBM的动因。

2.联想并购过程财务风险分析。(1)评估风险和政治法律风险方面的相关分析。从2003年12月开始,联想开始准备整个收购过程。在企业跨国投资中,正确的评估投资对象的价值十分重要,联想非常重视评估风险这一风险,高额聘请了麦肯锡作为顾问全面评估并购IBM的可行性。随后又聘请高盛作为财务顾问,此外包括和CE、普华永道以及奥美等国际投行和咨询公司的合作,共同完成对这笔收购交易的评估。通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给出了较为准确的IBM价值估计。使得评估风险这一财务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规避。随后,针对法律政治风险,并购双方均作了极大努力。IBM曾经邀请了包括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在内的政要团队来游说美国政府,联想则是积极的配合着美方的调查研究,并对政治敏感区域进行了退让,使得美国政府不进一步为难,对政治风险进行了规避。(2)针对资金风险方面的相关分析。随后联想正式收购IBM,当时联想自身的现金一共只有4亿元美金,但是IBM的收购实际成本高达24.55亿元美金。而且IBM的PC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也就是说联想收购之后的短期利润势必下滑,一旦直接投资,联想自己的短期资金得全部用完,这首先会带来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即使联想提前收回部分账款,这一风险依然难以化解,而且联想为了满足所需对价必然需要大量举债,这涉及到了融资风险,而大量举债的后果是使得自身的财务杠杆上升,而财务杠杆的上升的直接后果就是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对与这一系列因为跨国投资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联想首先采用了现金和股票混合支付的方式,实际支付为6.5亿元的美元现金,以及6亿美金的联想股权还有IBM的5亿元债务由联想来承担。同时联想与IBM还有一个收购之后的服务协议,是要求联想分三年给IBM支付总共为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从2005年开始。那么联想仍然需要9.35亿元美金才能完成收购。为了保证自身的现金流动性,联想只打算先支付1.5亿美元现金,于是联想先和IBM签署了一份关于策略性融资的附属协议。随后在财务顾问高盛的中间操作下,获得了渣打银行,巴黎银行,荷兰银行和工商银行高达6亿美元的国际银团贷款。随后,联想获得了全球第三大PE投资公司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3.5亿元美金的战略投资。这一系列的举动首先极大地降低了融资压力和收购IBM后所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其次合理地构建了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有效地将风险进行了转移,联想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此次并购中的资金风险。(3)针对财务整合风险的相关分析。而在收购后,对于IBM的业务联想要全盘接受,一下吃下如此庞大的机构,联想的运营成本难以控制,财务的整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财务管控风险也是联想需要去应对的。联想当时不光要处理IBM留下的5亿元债务,同时还要将两家公司员工整合,这都是巨大的挑战。初期,联想抱着学习的态度,一步步稳定出发,逐步与目标企业融合,接着对人事进行了调整,最后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将联想和IBM的企业文化稳步融合,建立融合两家公司文化的相应体制,正确监督企业控制的实施和企业信息的有效及时反馈,从而良好地与IBM完成了整合,一位联想的高管曾经说过联想并购的成功源于联想开放的态度,联想能很快地和西方文化以及管理理念相融合,联想和IBM的管理架构在收购后完成了很好的融合。

3.案例总结。联想收购IBM,是渴望快速成长,这样的代价是巨大的风险。联想凭借着技术专家的合理估价化解了评估风险,又巧用支付手段减少了资金压力,降低了资金风险,最后重视文化融合有效地完成了财务整合,这一宗交易的成功,在于联想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和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这笔交易从现在来看,是成功的,它弥补了联想高端商务PC的品牌空白,大大提升了品牌竞争力和品牌行象,提升了联想本身的技术。钱也许赚得少,但做大了自身的名气。

参考文献:

[1] HSBC.Chinese companies bullish on overseas investment[J].Trade Finance,2013(16)

[2] lutz-christian wolff. Chinese investments overseas: onshore rules and offshore risks[J].The International Lawyer,2011(4)

[3] 程利民.抢滩海外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操作技巧与风险管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4] 邢厚媛.海外投资:从绿地投资到跨国并购[J].WTO经济导刊,2005(Z1)

[5] 梁静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与对策[J].求实,2013(4)

[6] 邓亦文,黄敏.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化解策略[J].时代经贸,2014(9)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现状 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影响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也在增强,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大量事实表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关注财务风险已经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当今财务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1.在筹资方面,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比较匮乏,对资本市场的运转、理论等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典型表现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大、期限长,甚至未经同意和审批,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等,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如果担保对象一旦无法偿债,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2.在投资方面,部分企业投资决策随意性较大

在部分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或扩张,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

3.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在流动资金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往往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4.收益分配方面,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会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占据领域太多,私人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1.合理安排企业资本结构

片面追求财务杠杆效应而增加负债筹资是不科学的。在现实中,企业应当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分析确定负债融资与权益融资的最佳比例,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并实现财务杠杆效应的最大化。此外,企业在行业发展不景气时,应降低负债额度,以避免收益减少而负债压力增大的风险;在行业经济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应增加债务促进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加强财务管理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以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虽然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对环节变化就无所作为。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其变化的趋势以及规律,同时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当的时候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关键是使其意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风险意识应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要求各工作部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权责分明,理清各种财务关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作用。在利益分配方面,也要起到促进公平,兼顾各方利益的作用。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营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记主观臆断。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偷袭方案。又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财务风险的加剧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当充分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积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并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者只有经常进行财务分析,建立和完善各种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加强企业经营过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燕: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会计之友,2008(5)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第15篇

一、企业税务筹划的意义

(一)使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通过税务筹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求减少税费支出,或者延迟税费支出取得货币时间价值,达到企业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加现金流,使企业的财务利益最大化。从另一角度来讲,成功的税务筹划也是企业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普及和健全国家税法

一方面由于税务筹划必须建立在合符税法的前提下进行,企业要从税务筹划中得到实惠,就必须懂法,即必须非常了解现行的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并时刻密切留意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税收新政的出台,只要税法有所变化,企业的税务筹划策略便会及时采取相应的变化,因此客观上纳税筹划加快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贯彻和普及。另一方面税务筹划实质就是企业在依法纳税的同时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不成熟等缺陷,趋利避害进行对企业有利的税务方案的选择,反过来企业的税务筹划也提醒了税收立法部门应注意的税法缺陷,从而促进税法的不断发展、不断健全。

二、企业案例的分析

税务筹划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以至所有的企业谈到税务筹划都趋之若鹜,但所有的筹划又是否都合法呢?是否都能取得效果呢?以下为两个单位的涉税筹划的案例及分析。

(一)某省属事业单位后勤改革案例分析

某省属事业单位2005年开始推进后勤改革,成立全资下属A企业,由A企业经营该事业单位所有后勤事务,包括车辆出租、食堂、房屋出租、物业管理等。其中A企业将原事业单位食堂餐厅承包给社会人员B经营,承包采取每月上交固定管理费形式,承包合同规定,B设立独立银行账户用于食堂经营收支,食堂主要面对本系统内员工,同时也可对外经营,相关证照仍挂靠A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等,A企业要为B代开发票和纳税申报等,所有税费由B承担。A企业和B相关会计和涉税处理如下:B每月经营收入款项均未上交A企业,A企业只对代开出的发票作收入,代缴营业税费,同时收入金额挂与B的往来账,用B上交的正规成本发票作费用,费用金额挂与B的往来账。B每月将每月需上交的管理费、营业税费、收入减去费用乘以所得税率的金额三者总数直接汇入该事业单位的员工饭卡。

该案例看似简单,表面是节省税费,其实已违反了税法属偷税行为:首先A企业只对代开出的发票作收入,没有将不开发票的部分计入收入交营业税费,明显是属偷税行为;其次将B应交的管理费及税费用汇入饭卡的形式,A企业没有将管理费计入收入少交营业税费和所得税,同时也没有代收代缴员工饭卡款的个人所得税。此外该案例还存在以下的税务风险:B为了降低成本费用,可能不会到有发票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材料,但又为了降低应承担的所得税,很有可能去购买发票交给A企业入账,A企业则存在用无业务往来的发票甚至假发票入账的风险。

(二)碧湖房地产公司的案例分析

碧湖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是民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股东,设立在广东佛山城区,该公司历年的税务筹划中存在问题或风险如下:

公司为了进一步壮大实力,拓展经营范围,拟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财务人员认为物业公司成立初期不会盈利,即提议建物业公司以分公司的形式组建,而不是子公司形式。希望在同总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通过分公司的亏损来抵减税费。结果,由于物业公司经营有方,除了管好自己楼盘的物业,还拓展了一些业务,当年就取得微小盈利,不仅没有达到合并抵减税费的效果,而且还因为不是独立的法人,失去了一些兼并其他物业公司的机会。

公司2013年将闲置的一栋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使用,年租金收入200万元,除按5%的营业税,还需按12%交房产税24万元,税负较重,财务人员在这一业务中明显没有考虑税务的筹划。如果公司将厂房出租改为提供仓储保管理服务,与承租方签订仓储保管合同,并为仓库配备仓管人员和相应服务,同样是年收入200万元,除按5%的营业税,房产税只需按1.2%即2.4万元交纳。

公司与购房者B签订《商铺买卖合同》,将一间商铺卖给B,合同总价100万元(市场价为300万元),一次付清,同时公司还要求B与另一家物业公司签订无租金使用合同,约定从交房之日8年内无偿租赁给物业公司(市场租价每年8万元)。该公司采取这种典型的售后回租模式进行税务筹划,只按实际取得的100万元交纳了5%营业税,B也没有进行纳税申报。这种典型的售后回租方式往往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存在被追缴税金、滞纳金甚至罚款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有条件优惠价格协议购买商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576号),购买者B少支出的购房价款应视同个人财产租赁所得交个人所得税。

三、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通过以上企业案例分析,要么是因为筹划本身不合法,要么是因为事先筹划和安排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也存在不确定,因此筹划失败。这些税务筹划风险在各行业普遍存在,并存在于企业涉税筹划整个过程中。现阶段导致企业税务筹划存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歪曲税务筹划

这是企业税务筹划最常见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薄弱,会计核算不健全,特别在规模不大的私企,财务人员水平不高,纳税资料不完整,而企业主一方面热衷税务筹划,一方面对税务筹划不甚了解,总以为与税局领导、征管员搞好关系,就可以达到少纳税、迟纳税。甚至以为财务做“两套账”、开“大小发票”就是避税,而具体税务筹划的财务人员也因为企业老板一句话,为了保住职位,顾不上合不合法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

(二)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的风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在初级阶段,相关税法还在不断完善中,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经常朝令夕改,令企业相关税收知识和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税务筹划不准确。特别一些偏长远期的税务筹划也会因为税收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形成风险。

(三)税收自由裁量权引起的风险

一般税法都会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如起征点,不同纳税主体可能不一样,同一纳税主体也会规定一个范围;比如一般纳税人认定的规定,虽然有营业额的规定,但也有只要企业的会计资料齐全,能提供完整的纳税资料,就能认定一般纳税人。诸如此类税务机关都有权根据自己判断来认定和衡量,正是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加上税务机关经办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企业的筹划也许被定为不合法、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漏税。而企业的偷漏税的筹划行为,如无经营行为开具发票入账等,由于税务机关暂时未查出,使企业对税务筹划产生错觉,为以后埋下隐患更大的税务筹划风险。

(四)税务筹划成本大于效益的风险

主要表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税务筹划产生的机会成本过大,因为税务筹划是企业理财的一部分,既是一种理财管理活动,就会有成本,通过税务筹划不论是节税还是延迟纳税都会增加资金占用量增加,而资金占用量的增加实质上是投资机会的丧失,这就是机会成本。另一种是由于投入的筹划成本太大,比如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进行作单项筹划顾问,最后节税的数额比顾问费用还小。

四、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熟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

企业必须熟知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这是成功开展税务筹划的前提。首先,企业不仅要熟知国家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也要对国家税收改革未来方向有一个了解,比如国家推行“营改增”,企业目前虽然还属营业税征收范围,但企业如果有前瞻性,预测“营改增”在本行业是必然趋势,那么企业就可以提前做出涉税方面的预测和统筹。其次企业要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正确区分偷税、漏税、避税、税务筹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涉税违法、合法、合理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理解税务筹划、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是靠一次两次税务筹划就可以实现的,企业发展关键还是要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包括财务管理水平。而财务管理水平与税务筹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纳税资料齐全,税务筹划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反之亦然。

(三)提高税务风险意识,纳入企业风险系统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处处存在风险,税务筹划同样也无时不在。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将企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税务风险,传达给企业每一个员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让他们熟知企业在签约环节、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存在的税务风险内容,让员工了解企业针对这些环节的风险防范策略及防范目标,从源头就将将风险降到最低。案例一某事业单位后勤改革如果能在签订承包合同时考虑到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合同规定B承包食堂要设立独立核算企业,单独申办工商登记执照,规定不能偷税漏税等,这样完全可将大部分食堂经营的税务风险转嫁给B。当然该事业单位和A企业收到管理费及给员工发放饭卡福利费必须依法纳税。

(四)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

虽然税务筹划不是找路子、搞关系,但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也是必要的。正因为税收执法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如果能在有争议的税法理解上取得与税务机关的一致,特别在新税法的颁布或新兴行业的出现,都需要与税务机关达成共识,才能降低风险避免无效筹划。随着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涌现,大量转型的企业主们不可能都熟悉工商及税收法规,不可能都有能力雇用专业财务人员,所以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不失为减少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税务筹划选择方案时,一定要考虑所有筹划成本,包括丧失的机会成本、税务筹划成本、因执行筹划方案新增成本统统必须考虑进去,通过比较税务筹划取得的收益与筹划成本,只有筹划成本小于筹划所得的收益,该税务筹划方案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