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变得引人注目。因此,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发散思维有以下作用:它能指导人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能指导人们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思维指导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史上有这样一个史实:针对单向导电问题,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根据电磁原理,进行一定的组合,才可实现单向导电,其它没有可通之路。而日本专家想在自然界中找出单向导电物质。结果两者都成功了。但是日本专家的产品优于苏联专家的产品,所以被人们继承了下来。而苏联专家的产品被抛起了。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要对所教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发散。

例如,在给初三级学生教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绘制后,就利

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绘制y=x-1的图像

分析:因为x-1本身就是函数,所以x-1=0是y=0时x的值,从图像上看到:方程 x-1=0的解是x=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例:从上图可以看到x-1> 0或x-10等价于y> 0,x-1 0的解集为x> 1.x-1< 0的解集为x

3.由图像还可以直观的看出,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以上发散性的示范并加以练习,不但使学生形成知识链,而且更加牢固的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纵横联系,拓广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就是教师应用高于学生的水平,去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结论,使之最终归结为完全正确的结论。

2.发散性原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解决类似性的问题,或深层次的分析问题。

讨论分析两个有理数a,b的代数和与0的大小

例:a+b _____ 0(a>0, b>0);a+b______ 0 (a

a+b______0 (a>0, b(b(时____当(a(

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呢?

以上数的性质符号都含在字母里面,只有学生熟知法则之后,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实现发散的方法:

1.观察分析法。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学下,做些与课题有关的实验,产生与课题相近或能揭示课题内涵的结论。

例如,在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它的创立者法国青年军官迪卡尔(1596-1650)在一次午休时,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蜘蛛,它要说清楚蜘蛛的位置,就开始数横着的条数和竖着的条数。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个想法,创立了笛卡尔坐标系,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为人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架起了桥梁。把以前没有关系的几何与代数统一起来了。所以我在介绍平面直角标系时,就先要一位同学说清楚他的位置。学生会自然而然说,他在第几排第几行。正好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构成相似之处。

2.实验总结法。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如在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就叫学生先经过一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无数条);再通过两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有且只有一条);试问通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能画一条直线吗?(不能画)。最后断言,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反例驳倒法、理论推导法等都是可实验探究认知的方法。

发散思维还有以下缺陷:不具有缜密性、不能用来判断真假、没有演绎性等缺点。而和它相对立的逻辑思维正好能补充之。

逻辑思维来源于人的左半脑的精神活动中,它主要追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主要体现思维的纵向性,它主要体现思维的一维性,它是认识真理,论证真假,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提高思维的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避免各种错误的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具有以下功能:

1.它能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它能使人的思维细致入微,紧密联系,当思维的认识水平上升一个环节时,能添补中间所有的空档,使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像在欧氏几何的证明题中就显示了这一特性,而且大量地应用这种思维形式。

例如,证明凸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如果没有其它基础知识作为填补,我们应从平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推起,进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在思维的逻辑要求上,必须要由平行线的性质开始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这就是说:逻辑思维必须是缜密的,是无懈可击的。

2.它能培养思维的递进性、层次性。这就是说思维是有层次性的,随着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的升级而升级的。像中医学里,对某种药材的认识过程一样,它由表及里,最后用来治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次提高。

逻辑思维还有下面的缺陷:

它能抑制人们的发散思维,抑制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定势思维,产生经验主义,使人的思维方式一维化等缺陷。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1)让学生用右手、右脚活动,并用右手写字。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 夯实基础 独立思考 思维

数学高考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仅靠勤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感觉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美而引起的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的一种渴望。直接兴趣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认为“直接兴趣+正确学习方法=最高效的学习。”

教师主要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挖掘,揭示,展现数学的美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例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代数知识对偶美,代数对几何的控制等。

间接兴趣是由于升学的需要而引起的掌握数学知识的渴望。这种兴趣在学生中最普遍,但间接兴趣往往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也往往较低。

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关键是将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直接兴趣。

二、从夯实基础入手

数学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和基本技能之上的。“三基”掌握不牢,数学思维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我们的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广泛存在着过早综合、盲目提高的现象,还美其名曰“高一、高二当高三抓”,其实是建立了一堆无用的的“空中楼阁”,使一部分高一,高二学生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因为题难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一门最使学生害怕的学科,在培养了一部分“尖子生”的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差生”。笔者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以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课本内容为度,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在高一的讲学中,要多注意学生学习中的感受,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再加上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跨度大,很多学生不适应。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立足基础,多与初中知识联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适应高中学习。

三、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

1.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笔者加强了预习的指导和督促,并运用了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点拨法,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布置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和解题而后讲评、总结,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一些题目的解法,在“碰壁”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例如,刚学数列时,用观察法求数列:3,33,333,3333,……的通项公式,学生会感到题目来得很突然,很困难,独立思考受阻。如果先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观察法求数列:9,99,999,9999,……的通项公式,再启发学生对比这两个数列的关系,学生会较容易地发现把第二个数列各项都乘以3/9,即可得到第一个数列的各项,从而求出第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就把原来拼命跳也摘不到的“桃子”,架好“梯子”后,努力一跳就摘到了。再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用观察法独立求数列:0.9,0.99,0.999,0.9999,……及0.3,0.33,0.333,0.3333……的通项公式,进一步进行能力迁移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减少重复训练,真正控制作业时间,使学生避免忙于应付作业,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复习指导,突出自主性,针对性,还强调指出数学作业的完成应靠“单打独斗”,不应商量,不要“协作”以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对作业、考试中出错的题目,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再听教师讲评。面对出错的题目作深刻的反思,正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机。尽最大努力延长反思时间,以足够吃透问题实质,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我最后讲评的时候也以提示、启发为主,“逼迫”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算。这种表面看起来浪费时间的“笨办法”,却正是数学学习的捷径,是真正高效的学习。

四、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入手

从高中入学第一天就要指导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为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笔者选用了数学史中与所讲知识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印成材料供学生阅读,做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讲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起源和结构及所研究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搞清所研究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区别。

研究知识的本质:第一,从概念入手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浮在表面上。例如,数列的本质是以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一个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时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函数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合之间的映射;映射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和A,B之间的对应(满足映射定义)。对应是原始概念。第二,重视数学题目求解过程的实质的研究。例如,不等式的求解过程实质就是不等式的等价化简过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的应用就是在此等式中四个量an,n,d,a1知三求一(如:已知a1=1,d=1,n=3,求a3)或知二求二(如:已知a10=10,a20=20求a1,d),其实质是方程思想的应用。

五、从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入手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直觉领悟和洞察。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高考中数学高分得主在做每个题的时候,几乎都凭直觉(或边分析边直觉)迅速找出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也能够直觉到各种技巧和方法。虽然人们对直觉产生的机理认识还不很一致,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的。直觉思维能力依赖于对事物全面和本质的理解。只有对所学知识有整体和本质的理解,达到“彻悟”的境界,才能产生真知的灼见,从而迸发出直觉思维的闪电。

六、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入手

1.在教学中不盲目追求题目的数量而是重视质量,引导学生在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题,一图多用的数学活动中养成发散自己的思维的习惯,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克服思维的局限性。

如:“已知a,b,m∈R+,并且a

培养思维发散性的关键是,创设出让学生联想到其知识结构中所有数学方法的恰当情景,引导学生自觉地尝试各种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维,如何改变和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从小学校园开始。数学,作为开发思维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并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培养方法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思维就是把一些具体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接下来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学习作为一个主动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所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设情境导入,设置诱人的悬念,使每节课都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差的独立性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他们并不善于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比较直接的看到什么则想到什么。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则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存储量,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切忌提问过于简单。传统的提问方式:“对吗?”“懂吗?”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

二、 注重方法,启发思维 

大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样,只有恰当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而培养数学思维的前提必须是重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则是一句空话[1]。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是运算和推理论证的基础,能够准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非填鸭式的教授、记忆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方位地思考,养成追根溯源的好习惯的能力。拿数学解题速度为例,有些学生只注重速度,做题质量不能得到提高;而有些学生准确度是高了,速度却慢了下来。如何培养学生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参透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教学的多维度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学会灵活学习课内外知识以后,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分析相同的题型并提出不同看法,为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探索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活动要的并不只是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得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过程”及过程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是思维的基础。数学上的归纳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初级到高级、有层次、逐步深入的发展历程。随着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及时向学生布置更高一级的归纳总结任务,从而逐层次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我们应当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观察实物、图形等实体,结合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数学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来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对数学原理的归纳总结过程[2]。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数学规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一个数学原理,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求我们把数学当成一门科学来探索其自然规律。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系统学科。往往旧知识和以往学习方法是新知识、新方法的基础,同时新知识又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和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分解知识,分散难点,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同时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

总之,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08-01

初中数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应用的过程,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索。

一构建和谐环境,启迪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转换自己的角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二运用发现方法,激发主动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重视直观教学,培养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第一步,应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五优化练习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更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计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初中生学习化学是人生中的第一站,它的意义十分巨大,如果学生能喜欢它,则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要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会思考问题,会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做法。

一、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头脑产生思考的根源,没有问题还需要思考什么?思源于疑。从这个心理学规律看,欲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设置问题,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不得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向学生直接提问等方法,让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氧气制取实验的时候,加热KMnO与KClO都能得到O,但为什么常用的是加热KMnO的方法?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MnO?在具体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在实验结束的时候,究竟是先把水槽中的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如果没有MnO,那么可以用什么药品替代?这些问题在化学学习阶段有很多,老师要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准备好。

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力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提高,不是凭空就能得到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很难强化思维能力的。科学的发展史表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比如,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规律,大家都知道他是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发现的,假如他不会正确的分类、归纳的思维方法,即使智力再高,也不一定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同样,没有演绎的思维方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的方法也不会有原子的结构猜想的提出。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常见的几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1.训练分析与比较能力。初中化学里的概念特别多,不少概念很相似,有些概念之间就相差一个字,但意义大不相同。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很好地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比如,简单的有量筒与量杯,让学生先分析两个器材的字面差异,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异同点;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先请学生从字面上分析异同,然后对照概念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各自表达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概念的内涵,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比较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2.训练抽象与概括能力。化学里的概念与原理是化学工作者长期从事研究的结果,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几十年,但是,学生在课上学习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比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要让学生多看几个物质变化的现象,最后从各种物质变化现象中概括成具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才叫化学变化,而这个概念的本身并不是单纯地描述哪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理解它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请学生概括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的注意点,很多学生就能概括出:必须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点。

3.训练推理力。从已知的知识或者从看到的现象中推理一个新的结论或者规律,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力,这种思维能力叫推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很高的教学意义。比如,在学习酸的性质的时候,从各种酸的电离后发现,所有阳离子都是H,因而推理出酸的概念。学生的推理能力需要经常性锻炼才能提高。比如,刚才说的酸的概念,假如电离出来的部分阳离子是H,就不能称为酸。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照起来学习,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从而从已经学到的知识中推理出正确结论。

4.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发散性。假如遇到了问题,只会沿着一个思路考虑,常常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一条路走到黑,行不通。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常是采取一题多解的办法训练。如,现有CuO8.8克,通入H完全反应后,能生成多数克的Cu?可以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方式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CuO里含有多数铜的质量分数计算,就是利用化学式解元素质量分数的办法。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收集与编写类似的问题。有时候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实验,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最终选择一个比较可行的、科学的方案。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他们的潜力很大,只要运用好教学措施,就能迅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能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从而为培养创造性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一、 通过基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大量的基础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同化思维或异化思维的训练。所谓同化思维,即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想象相关内容;而异化思维则要求学生以不同与作者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让自己的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通常要求学生采用异化思维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摆脱他人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让思维具有独创性和首创性,为自己开辟出一个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二、通过理解课文主旨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学习应用的同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过程,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刺激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 通过预习课文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在未知的情况下,随着对某一事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而相应产生的。中学生往往会对新课文的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并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去拓展思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空间,力求在文章提供的语言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四、利用直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在他们的心里将会出现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动力,直观教学就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课文的内涵,而且还能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 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1

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类似于创造性想象,源于常规思维,但又高于常规思维,即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视域,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知识的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又是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统一,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及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通过迁徙作用探索未知的东西。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即由一点向多极辐射,而非囿于一点一面。当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并在已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往往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及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多层次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认识“更上一层楼”。

2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创新并非神秘之物,人人皆有,处处可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发现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行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2.1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心理学理论认为,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善于怀疑、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勤思、善思创新品质的前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监督者,主体性、民主性荡然无存,这样无疑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大胆挑战和否定自己的知识权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创造性因素,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组织教学,基于所教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新颖别致、灵活多变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将其思维带入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急于寻找答案的氛围之中。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和健美操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融机械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为一体,开拓了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传统型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造,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从最优化原则出发,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和创造热情,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法,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向性和多维性,即不囿于一点一面,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目标、多种程式、结果或方案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头脑中涌现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散性思维不是着力寻找旧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两种思维形式的融合,突出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交互网络系统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漂亮的界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使计算机从单一处理字符信息的形式发展成能同时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由静止画面进入动态画面、影视图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与自己生活背景和思维模式相对差异较大的学习环境之中,必然会产生意见、想法、观点的不一致,这样容易克服学生由于两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的单一性,不同的观点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4 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协作性、参与性、系统性、可控性、实证性和自我纠正机制等特征。黄远振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以问题为重要载体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主动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潜能,主动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纵横交叉的状态。而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多寡密切相关,知识的继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创新夯实了雄厚的基础,离开知识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造就过程。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学习,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双新,王苏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 折惠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8篇

一、加强思维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规律、方法和应用的综合性科学,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思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思维的生理机制、思维的历史发展等。随着当今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思维科学领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当前,在生物教学中能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思维能力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思维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思维规律和方法,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思维训练与培养体系,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当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加以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踊跃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乐于刻苦,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1.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把学好生物与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栋梁之材。

2.介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了解生物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如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的解决、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水平研究成果等等都与学好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钻研生物知识,献身于生物学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3.以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来吸引学生,如开展“生物月活动”的活动、课外实验、讲座、竞赛、参观工厂、展览会、科普宣传等,造成浓厚的生物学习环境。

4.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现象明显的实验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利用多余的色素进行荧光现象的实验并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5.经常讲述科学家致力于生物研究的生平事迹,逐步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偶像。同时热情辅导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指导科技小制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求索创新的乐趣。

6.优化教学结构,促使学生思考。精心挑选习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辨别。只要条件发生变化,情况就不同了。二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就可能变成了多倍体生物体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了,相反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也有可能变成单倍体生物体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方法的优劣是智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思维方法的训练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这样,教师在授课结构和类型方面。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习题讲解、单元总结、专题指导、综合复习、考试讲评等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一切机遇,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首选要暴露的是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思维过程,如孟德尔得出遗传定律和格林菲斯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其次要暴露教师知识教学的思维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熟悉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如证明某种矿质元素是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笔者在授课时介绍了自己是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的思维过程。授给学生清晰的思维思路,同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双向交流、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和优化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组成一个高效的教学系统。

优化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形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展示实验、标本、挂图、幻灯片、课件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如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课件,上课时进行播放,并进行适时的点评,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理解和应用。

立体思维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思考研究问题的思维。DNA规则的空间双螺旋结构等一些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超脱客观事物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思想的核心。教授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时,借助于抽象思维,经过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多次地反复,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如证明植物对矿质元素和水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一实验设计。则需要借助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效果。正确的抽象思维必须应用分类和比较、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动作思维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生物实验是中学生物教材和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作思维的主阵地它能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现代思维方式的迅速发展,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维领域。例如:有丝分裂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由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由宏观性思维到微观性思维;在改进或设计实验时,培养学生由习惯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需要数学来完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等。也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数学具有本身由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是需要推理判断,而推理判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及,而数学又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两者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积极促进效果。一方面,思维能力强,其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自然也越强,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又能全方位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单纯的大脑活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如口头、四肢等的活动,联系起来,将思维扩散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中指导学生认识1-5这些数字的单元为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数字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这无疑能起到扩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一)贯穿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如: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题及应用题、测量、画图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况的描述。通过实物与事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正确判断,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教学圆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形,应当先找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不同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抽象地描述出图形,概括圆形特征。教学计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加法结合律,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如(1+2)+3=1+(2+3),先将1和2相加,相加得数再与3相加,与先将2与3相加,相加得数再与1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例子的共通点,即等号左端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相加,等号右端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的结果一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计算,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能力,解题练习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小学课本后面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不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则需要教师出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熟悉掌握: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稍微加大习题的难度;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切合生活实际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教师在长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机会,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用启发式突破学生难点,重视学生的求证方法。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掌握知识上。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育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改变教师的观念与教学行为。下面本人就平时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猜想与验证中培养思维的直觉性和探索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合理的猜想与验证,揭开数学的“完美的面纱”,精心重组教学内容,将凝结于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展开,使知识由静返动,引起认知冲突、构建。如何激发学生的猜想与验证呢?

一是进行启发和引导,精心设计思维的切人点。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引课时这样设计问题:星期天,小明在家玩蓝球,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玻璃片摔坏了(如图所示)。情急之中,小刚量出了AB、BC的长,然后便去了玻璃店,他想重新裁得一块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请问小明能如愿吗?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是引导思维爬坡,激发创造性思维。比如浙教版八上2.5《直角三角形》第二节内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定理的探究。如图RtABC,∠ACB=90°,D为AB边上的中线,请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斜边上的中线。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的猜想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结论,同学们有的折,有的量,有的比,很快由学生自己得到了结论。经常这样培养与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二、在例题演绎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激浊扬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验说明,教师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倡导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与想法,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比如浙教版七上2.1有理数的加法(1)例2:

某市今天的最高气温为7℃,最低气温为0℃。据天气预报,两天后有一股强烈冷空气将影响该市,届时将降温5℃。问两天后该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约为多少摄氏度?

按理解本题应该列减法算式,而书本却列加法算式,我和学生一起分析,结果一致赞同列减法算式,之后叫学生看书本的解答,比较一下书本的做法和我们的做法哪种更好?不言而喻,由于没有学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书本只能列加法算式运算,经常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不轻信盲从,也不依赖他人的结论,明白考虑问题应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个体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积极的状态。

三、在题目变式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浙教版七上2.5有理数的乘方,讲了科学记数法之后给出例题(6.4×107)÷(8×105)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按运算顺序计算,学生说先算括号里的,先写出原来的数,再相除。 首先肯定这种方法可行。请学生再思考方法,有学生说把6.4×107写成640×105,再把除号写成分数线的形式,如果按学生的第一种做法写成分数线的形式,则可请学生总结,分子上7个零约去分母上的5个零还剩2个零,先6.4÷8,再乘以10的幂,指数应为7-5,追问如果把题中的除法改成乘法,请学生猜想回答,则先6.4×8,再乘以10的幂,指数应为7+5。若改成加呢,学生可能想到的还是写出原数,这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有没有其它方法,举个例子6.4×105+8×105学生马上想到用分配律简便运算。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如果10的指数不同,则把指数变成相同即可,把“+”改成“-”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由一道简单题演义成四道题,学生大彻大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感觉做题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

四、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广阔性

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浙教版七下4.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第二节课内练习的第2题:

下表是小红在2003年6月下旬制作的一份统计表,其中空格处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小红还记得7:50~8:00时段内的摩托车辆数与8:00~8:10时段内的货车辆数之比是5:4.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把这份统计表填完整吗?

2003年6月23日东胜路7:50~8:00经过车辆统计表单位:辆

平时讲的应用题所求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直接的,所以设未知数并不难,所问即所设,而这题目要从表格中读出问题,首先考察的是读表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显然在这方面接触的不是很多,其次这个表格有6个空格。这个题目对于中等偏下的同学是有些棘手的,从哪儿入手呢?老师就问了6个空,哪些空格我们能马上填上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交流合作,大部分学生能得到公交车的合计和总合计两个空能填,还有4个空肯定得设未知数,一般设两个未知数,设哪两个呢?又给与时间交流,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能说出很多不同的设法,比如设7:50~8:00时段内的摩托车辆数与8:00~8:10时段内的货车辆数分别为x和y,还有两个空分别用x和y表示,怎么填出另两个空,可以根据行的合计表示,也可以根据列的合计表示,列方程组,第一个不难x=y,但第二个若根据行的合计表示,则根据列的合计列方程,反之也一样,若设两个时间段的摩托车的辆数分别用x和y表示,也未尝不可。一道看似无序的填空题就在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充分展现了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在本题中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科学研究的一项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可见,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决定着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中主编:《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老师怎么教》,地震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3-01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 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三角形内 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 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半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 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 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 ,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 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操作的推导分为三步:第一步,启发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 平面图(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原梯形 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 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 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3、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例如在讲授分数 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用六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用阴影表示它的3/4、6/8、 9/12, 然后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学生就可以发现:虽然三张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各不相同,但剪 下的部分是相等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 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 学周刊,2012年23期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2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3篇

一、开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解题方法虽然颇藏玄机,富有趣味,但是就数学本身的定理而言是很枯燥的,假如学生没有参与定理或者定义的推导,生搬硬套的理解是很生涩的,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的例子中,中学生年龄结构都在十二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数学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培养学生对这科的兴趣,要把教学中的一些数学定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简单的背背记记、写写算算,教师应该注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去探索,就算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也应该鼓励学生这样的探索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灵活思维

数学知识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解题的方法也各有特征,但是初中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不会有多么复杂和深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再配合图形图像,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这是一个解惑的过程,而在学生这样的观察学习中,要让学生逐渐的根据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知识网进行思考,要用动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书本上死的定理套进去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基本的技巧、数学方法的累积、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技巧后才能打下坚实的数学根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因题制宜”.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思维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想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分析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其中,分析思维能力是基础,它要求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有一个自我的认知,在理解的同时掌握这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推导的条件,在推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果分明,条理清楚;辩证分析指的是在有充分的数据或者例子的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用引导的思路,启发学生独立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证明分析,而不是在黑板上板书证明过程,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注重逆向思维的锻炼,形成发散型的思维,能够自己在探索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而直觉思维在人们看来都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或许在一瞬间,你的意识让你领悟到数学题的概念,从而得出答案,或许是在看到问题的刹那,对其进行大胆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也应该从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要知道,只有在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对问题进行直觉的意念或者猜测,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同样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注重观察,在辩证的过程中严谨自己的思维,同样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做到严谨有效的证明过程.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数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和函数,在几何的空间变化和在函数的线性等变化中,都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既能节省解题时间,还能在想象中找出更多的数学条件,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 当然,数学中的想象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胡乱幻想,数学中的想象是对基本知识的跳跃,需要系统的数学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还要在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技巧的前提下,剖开数学表面,抓准数学文字表达的精髓进行丰富的想象,所以教师要对相关的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材料,初中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想象思维. 比如在掌握圆的特征后,让学生对圆进行不同的想象,看看从圆还能演变出其他什么图形,学生在联想的时候会想到球体、椭圆或者扇形,但这只是图形的一个初步的变化,可以利用表象上的特征引导学生找出其异同点,分析在这些联想图形和基本图形之间有什么特征是相同的,或者通过观察其属性进行相关公式或者概念的推导.

五、培养学生概括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4篇

1设疑置难,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恰当地给他们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以诱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主动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就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易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对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3分类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事件纵横交错头绪繁多,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而灵活地采用分类归纳的教学方法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抓住特点,掌握其规律,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类归纳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迁移使前后知识融汇贯通。

分类归纳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规律的能力。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相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法,既要向学生讲清时间先后和发展线索,讲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重视历史活动的社会背景,指出历史事件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研究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努力为中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录像或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风光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美丽图画。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对桂林山水风光进行描述,让同学们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风光的无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