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篇

教育,作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共始终的现象和活动,对任何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人来说,不仅具有客体意义,甚至已内化为主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众所周知,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素质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教育所面临的外在性的矛盾适时地、恰当地转化为教育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在教育内部实现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相互转化。而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不断地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在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通过培养人的全面素养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素质教育将要面临的永恒任务。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联系 地位 途径

一、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体育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体素质发展中,体育素质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完善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课程,它的地位不可小视。从小的方面看,“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现阶段,主要指标体系以竞技体育为主。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近几年备受关注,她在网球公开赛中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另外还有我国的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比赛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家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综合国力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它要从多方面去权衡。体育素质的发展关乎整体素质的质量,整体素质的发展也需要体育素质的支持。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俗话说得好:强身健骨方能有信心成就大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些都反映了体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理念,而是逐渐趋于国际化、全球化的一项学习理念。体育这一概念自很早就出现了,最早的体育竞技是发生在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在希腊,奥林匹亚村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皮尔戈斯的东面、阿尔费夫斯河与克拉泽夫斯河的汇流处,距雅典约370公里。这里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体育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健康,也有活力与自信,它对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素质教育,它除了考虑到传统素质教育考虑的因素外,还要从更深层次的方面考虑。以下就如何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1.注重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除了学生要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外,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会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规律、了解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从而提高体育素质。

2.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其个性培养

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时期,高校体育发展应充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计划,配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健身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院校在体育设施方面安排得不够完善,存在体育设施落后、不健全、安全系数较低等问题。在这个方面香港的中学做得比较合理。例如:在香港中学,体育是学校课程中8个学习领域及五种基础学习经历之一。香港的大学体育课吸收了英美的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运动量较大,以比赛内容居多,学生上课时兴趣高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关系也很融洽。一项调查显示,自己主动安排体育锻炼的学生占85%,而由学校安排的仅占不到一成。另外香港高校的体育馆很有特色,符合国际上流行的多功能性。

3.创新体育素质教学模式

体育素质教学模式的制定对于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要适应现阶段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各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都各不相同,都有一定的侧重点。例如美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培养体育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一种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有两种,它们分别是:一种为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另一种则是传授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模仿式的教学,只是单纯地学习老师教授的技能。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体育教学的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关乎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它也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不足和缺陷。虽然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是核心教育,但是它在素质教育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着去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加强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促进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雪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0-14。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3篇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 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2008(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3]吴永顺,李君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7(12):227-228.

[4]张晓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82-183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制约;发展;因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以来,距今已近三十年,农村中小学到底开展的如何?纵观四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还在原地踏步走。究其原因,我认为制约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地方政府领导的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及财力的因素,教育一直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财力及政绩的原因,也大多将教育视作一种负担、一个包袱,对教育也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于是便简单地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观念至今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没有多少改变,只要看看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一块就明白了,无外乎是考了多少个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均有地方政府任命,做事难免要看领导眼色行事,即便有改革的愿望,也大多畏手畏脚,对开展素质教育如蜻蜓点水,缺乏大刀阔斧、甩开膀子的决心。因此,农村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地方政府领导的观念,简政放权,为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扫清障碍。

二、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奉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他们仍然把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把它与评优表现、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这样既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伤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感情,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考高分”。为了一个名次,一点分数,煞费苦心,赶撵差生、体罚学生、挤占副课、搞题海战……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苦了学生害了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革评价机制,规范评价体系,使考试评价机制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取消升学考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部门和学校从严从重处理。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要单纯以分数及升学率来衡量,应采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元评价方式,以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教师组成中,民师转正、学历转正、政策接班的占近50%;学历层次中,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以初高中为主;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教师居多;学科结构上,缺专职体、音、美、劳、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②教学科研几乎是空白。如今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一台或几台电脑,但仅限于打打字、查查资料,即使个别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不会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有在公开课教学时才使用一下,其它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他们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科研至今仍停留在一块学学文章、看看碟、评评课,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他们似有若无。③培训面窄,时间安排不合理。这几年国家、省、市虽然也培训了一部分骨干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但从培训面和培训次数来说,无异是杯水车薪,都不能在短时间解决目前农村教师的现状。再加上很多培训都未安排在节假日,导致有些学校不让老师参加培训,有些虽然参加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要培训又要上课,搞得参培教师很累。还有的培训纯粹是收钱,只要交了钱,来不来培训无所谓,这些都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过去外出听课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但现在满堂都是多媒体,与农村中小学课堂相距太远,以至于校领导几乎不再安排教师外出听课。④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越来远大,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地位低,工作量大,待遇差,人员流动比过去有更多的途径、更多的借口,以至于越来越多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不安心,千方百计入城,造成农村学校老师水平严重不平衡,教师老龄化严重。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想办法将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留住,其次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培训、常培训,有条件的要搞好校本培训。

四、家庭教育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教育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评价初中生发展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的内在品质、竞争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针对体育课程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具备更加高效、科学、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力、锻炼更坚实的体魄。

一、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对体育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比较受宠爱,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并能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直面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这些困难。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素质拓展训练包括两种形式的训练,分别是单项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拓展训练中进行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利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新n标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进行更好的拓展,对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大胆地引进,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拓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行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比如背摔等项目,教师要考虑活动的风险性,必须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

二、训练的策略

1.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如教学场地、体育教学设施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等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素质拓展训练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校中具备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素质拓展训练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通常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场地,比起其他体育活动来说,场地的要求很容易满足。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课桌、椅子等一些闲置的器材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设施。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体育设施,所以学校应该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体育学习,逐渐完善体育教学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来讲,对国民素质进一步的实施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实施素质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加重视,保证个性和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所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中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训练,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为后续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以说具备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它非常符合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应用,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而体育教师则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6篇

徐琳琳 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

摘要:素质教育使我国在适应历史发展新阶段新要求的背景下为了彻底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法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素

质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当下体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体育改革中借鉴素质教育改革的相

关经验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体育工作的实绩。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改革;课程体系

1.前言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关注点不仅仅在

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德育、体育、美育。

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进一步实现学生

的身心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在大学

四年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仅在大一大二时每周一节,大三大四

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完全依靠自觉和爱好,这对于

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总体

来说,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忽视了

学生健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原因,我国的大学不断

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体育教师的数量却基本维持不变,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到了

重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探究素质教育改革与体育改革的关系,

从素质改革给予体育改革的启示出发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素质教育与体育改革的共性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共性。二者在多个方面都

有着相似相通之处,这在探究体育改革问题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首先,二者都具有全体性。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素质教育还

是体育教育都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抓多

数丢两头”。每一名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在素质教育和体育教

育中要将促进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但是必须要看到,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很多

情况下还是重视多数群体,忽略作为尖子生和落后生而存在的两

头。这也造成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加关注大多数学生的需

求。然而,之所以要坚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全体性就是因为

每一名学生的主体价值在高校教育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学生的个

体差异性必须要在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尊重。为了真正实现体育教

育的全体性就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对于尖子生,要更加珍

惜,努力使尖子生发展更好,鼓励和支持学生努力“冒尖”,鼓

励和支持尖子生“一马当先”,带来“万马奔腾”的局面。要针

对尖子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

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平衡而人为地拉平尖子生与普通学生的差距。

对于体育差生要抓紧他们的转化工作,通过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

念和学习态度、弄清他们体育落后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改变其

长期以来由于成绩落后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形象、教师

针对体育差生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加强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更加

重视差生的个体意识和身心愉悦,从而将差生尽快转化为与大多

数学生持平的状态。

其次是二者都具有全面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

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在体育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

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更

加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体育道德的培养和完善。加强学校体育

改革,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再次,二者都具有基础性。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能为学生的终

身发展打好身体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运动意

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强调在高校教学时更加

重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长远发展。

最后,二者都具有主体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

必须认识到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真

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地位,努力创

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中去。

3.素质教育对于体育改革的启示

素质教育之于当前我国方兴未艾的体育改革有如下启示:

首先是要重新树立修正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系

统性、全体性、实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体

育改革中也必须全面贯彻系统性、全体性和实质性的改革要求,

借助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助力和党

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和要求,不断深化高

校体育改革,真正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

主导思想,将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杜绝那些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的现象,关注

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是要改革课程体系。对于那些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落后

于时展的课程体系要一鼓作气迅速改革,加快体育改革作为

当前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更加体现“高、新、

精、活”的要求。不断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

锻炼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创

新精神,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精练的内容,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

方法和教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要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以运动技术为教学核心的

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学生

体质锻炼的课堂比重。精简课堂技术结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同时引入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游戏,将体育教学引入到生活体

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的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要改革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定

位以及职责,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主要担负“引导”

作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开放,增强体育教学的活泼自由的

氛围。在教学方法上要将以往的模仿教学逐渐深入到启发教学,

让学生在受到启发后独立思考。

此外,还应该不断改进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

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能力,增强理论课教学的

内容和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J].体育学刊,2003,01,(01):10-13.

[2]党德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02,

(05):185-186.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9篇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 素质

1.前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育督导;制度;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就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自,从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又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与监督,指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素质教育才能普遍实施并落到实处。

1、 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

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督导制度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在二十多年里,教育督导制度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完善的过程。

1.1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

对学校教育进行督导是许多国家都实行的一种制度。我国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时,在教育部里就设有视导司。1953年,教育部对视导司的工作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视察各级教育部门对方针、政策、法令、决议的执行情况;视察和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重点问题的视察和典型调查;了解部内各司、处的工作情况、研究工作之改进等。其重点是在方针、政策的执行方面。

视导机构于1958年被撤销。这可能同当时“教育大革命”的形式有关。

“”结束后,教育部得以恢复工作。邓小平同志在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要找一批40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要搞40个人,至少搞20个人专门下去跑,要像下连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的快。可以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小学。这些就是具体措施,不能只讲空话。”这实际上就是要恢复教育督导制度。

1978年,教育部于中学司里设立了视导室,恢复了教育督导制度,并聘请了几位富有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任巡视员。

1.2 重建教育督导制度

重建督导制度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1983年7月,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要求在县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中设立督导机构,先做试点,再逐步实行。第一批12名教育部视导员是于1985年由教育部任命的。视导室于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教委督导司。这是教育督导机构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教育督导制度正式恢复和重新建立。

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地提出“要逐步建立教育督学(视导)制度。国家和地方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或本地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问题。”

在1995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基本教育制度。

2000年1月,经批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导与评估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对地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3教育督导网络的形成

1986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督导机构,形成了教育督导的网络。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新疆建设兵团,已全部建立了省级督导机构。2001年6月,97.5%的地、市,97.7%的县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到2000年底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人员35217人。其中专职督学8631人,兼职督学21178人(含教育部聘请的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以及督导机构从派、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的特约教育督导员2673人)。

2、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督导工作只有全面落实这一精神,才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教育督导的有效保障

2.1.1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导向功能

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督导不仅在对防止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事情发生、纠正某些偏差方面,而且在对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保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素质教育按规律发展等方面。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学校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1.2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评价功能

素质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展开,而各地各校实施程度和进展情况如何,需要对素质教育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区分评定、搜集信息、提供证明、表扬成绩、批评不足。通过教育督导评估,可以鉴定出各地各校在素质教育管理和教学等方面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从而为以后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1.3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调控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误区”,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修正和解决,教育督导把发现的问题、薄弱环节以及“误区”等,反馈给有关部门,督促其改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推进。

2.1.4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激励功能

这种激励是通过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否定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来实现的。通过肯定性评估,使从事素质教育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获得一种成就感,即使在多方面“压力”下,甚至“困境”中也能坚持改革,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通过否定性评价,帮助某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明确不足,转向素质教育。

2.2教育督导必须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2..2.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督导工作树立了了这样的人才观,才能规范督导过程,正确处理督导结果,加强信息反馈,保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顺利实现。

2.2.2树立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目标。教育督导要从教育的整体性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对学生发展性的考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帮助,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聪明才智和特长充分发展。

2.2.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对学校教育的督导,不能只看学生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而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督导要督促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做法等。

2.2.4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

素质教育定位于主体性教育,要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条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教育督导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督促创设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条件,因此,必须摈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

2.3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2.3.1评估指标要具有导向性

制定评估指标要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在办学水平方面,要把“全面育人,发展特色”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师工作质量方面,要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意学生主动性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在教育质量方面,要淡化升学率要求,加强德智体等的权重,把整体素质发展作为重要指标。

2.3.2评估指标要具有全面性

评估指标要尽可能包含被评对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考察表面显性因素的同时,特别要注意那些隐性因素。只有当评估的指标反映了这些因素时,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2.3.3评估指标要具有科学性

目标上要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具体表现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创造”。评估指标在反映这些素质时,要充分体现出整体性和层次性。

2.3.4评估指标要具有操作性

指标要适度、明确,不能过于理想化或抽象化。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目标以及教育督导工作的规律来制定。一旦指标确定下来,各方面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即要纠正不顾基础和条件、盲目调整规划的作法,也要防止忽视质量、投机达标现象的发生。

3、结论

进一步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督导领域的全面研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水平,这是入世后的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督导制度将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地保障和坚强后盾,因此,教育督导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仅中央政府要做,地方政府也要做,还应调动民间的机构来做,最终形成有利于教育督导发展的格局,并为教育督导发展的科学化、高效率和民主化提供适宜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报》1991.5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难点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

很多人提起基础教育就想到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实分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是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初等基础教育就是小学和初中,而初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的逐渐过渡,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涵义越来越接近,都是我国的基本性教育。

石中英教授列出了三种人们认为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要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①总之,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性教育。基础教育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具体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公平指无论家庭富有或贫困,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率指人、财、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界经过研究讨论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训练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兴起,一般认为,它源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教育内部,应试教育的泛滥;第二,在教育外部,社会对时代“新人”的期盼。由此可见,要想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实施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涵义

杨银付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基础教育阶段应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努力完成这一阶段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下一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好基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造就通才、通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素质教育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实行全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讲授法、灌输法,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学生,学生都是温顺的羔羊,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具有创新精神、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要求。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发展,教学内容侧重于考试,以智力发展为主的教育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价值观教育等涉及较少,这些教育现象完全违背素质教育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基础教育失去应有的活力,而且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素质教育的发展依靠基础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怪圈之中,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做得越是扎实,素质教育越步履艰难、无法前进。素质教育依靠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学习内容实用,学习方法灵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初步建立,学校管理民主,学业评价公正、民主,这样的基础教育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或者说,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越是完善,质量越是好,素质教育越好切入其中,使我国基础教育变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育人时间的长期性、育人对象的整体性、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意识的超前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整体性和多元性都符合基础教育的特性,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直到基础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3.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

(1)高考

国外也有统一考试,但是人家并没有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的“高考”却以统一考试的分数作为分水岭选拔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高考”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选拔方式,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取消“高考”,而是改变“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肯定考试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考试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把招生自完全还给大学。大学要招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只看分数,面试、社会实践、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依靠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应用得较少。而且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内部,很多家长除了得知孩子在学校的考试分数外,对其他表现一无所知,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外部人员参与评价的机会少。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追求。而学校内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片面的智力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绿色评价”体系。

(3)英语

英语是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研究生各个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社会对全民学英语深恶痛绝。很多国家学英语是理性的,只是为了培养少数人,然后通过他们实现全民知识共享。而我们国家几乎是全民学英语,教育全过程、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都要求英语能力,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和资源,最后很多人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英语在所有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学英语的孩子和家长叫苦连天。我们把英语上升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已显露出明显的弊端,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改革课程设置,降低英语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必要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始降低英语所占比例,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举措。

注释:

①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②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究[J].教育研究,1995(12).

参考文献:

[1]强汾生.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3]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8-02

进取、开拓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大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具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型的创造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 中国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已日渐凸显,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盛更多的是依靠智力资源,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标准的素质教育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示出其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

1.人们接受的不仅是大学教育而是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已成为人们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接受大学教育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

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众多的竞赛获奖,如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但没有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只注重分数和考试,没有进行素质教育,严重地使教育脱离实际。因此,在大学里,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新的教育技术和新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得以拓宽。教师将成为教育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成为大学学习的主体。

二 高等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内涵,能否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准。

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想象力。大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

教育创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照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隐忧,而排除这一隐忧的出路就在于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教育现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处理某件事或发现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主动的求异、灵敏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独有的知识结构加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而,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创新思维能否被正确引导的关键。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应是横向的、有深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充分挖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到见解、个性完善的人。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需要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素质全面,尤其是有着科学批判精神以及拥有探究和发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三 实施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思想必须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使传统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知识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建构,才能最终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把衡量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然后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

教育的守旧成分很强,往往一本教材,年复一年地教,沉重的教学、科研等对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素质教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也需要驰骋的空间,仅靠重复旧讲稿,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四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提升综合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更快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作出努力。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4篇

一、“选择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基础教育在“应试”的左右下,统一计划、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一刀切。由于“统一”支配了学生的一切,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不同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均被纳入统一之中。基于“应试”的恶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目前,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基础教育改革上,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主要就表现在:为各种个性、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使课程结构灵活化和多样化。出现“多轨制”的课程。同时教学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正加紧实施素质教育,在选修制度上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这表明我们的改革正在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

二、活动是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限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成为个人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同时,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泼的活动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学校开展多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挖掘了潜能,提高了能力,也就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的人才素质有以下特征: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交际能力。世界各国也视未来教育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为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上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力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立创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主休意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对其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学生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改革的开展,正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为生长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成功。这也是这些改革成果得以推广的关键所在。

其次,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才能表现为:追求真理、其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主动进取表现为个人应该具有生产新的思想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技能。对于中小学生创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才能。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文献检索课 发展思路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概貌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的形式进行。自1984年原国家教委要求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以来,高校图书馆是主要的承担者,迄今已30余年。最早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收藏的纸质文献及其检索和利用的方法,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端。自此以来,文献检索课就成为我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我们中小学基本没有此类教育。

90年代中期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之后的逐步普及,人们转向利用电脑上网查找便捷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早先教授的以纸质文献为检索目标的课程已不适应要求,于是文献检索纷纷更名为信息检索;之前已经开设过2次的全国性高校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在2002年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1]。近10多年来,我国高校文检课逐步增添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内容;承担教学任务的图书馆员纷纷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总的来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成效不太理想[2]。

1.2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认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的完善、信息个性的塑造、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信息技能的培养,形成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素质结构,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对知识进行检索、分析、综合、评价、判断,以至如何生产新的知识,使之具有搜集、整理、利用与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3]。

尽管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化已在业界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承担此课程的多为高校图书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各人素质参差不齐,相对专业教师来说,缺乏培训进修的机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在高校一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且课时不多,大致为20个学时左右,所以影响了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并且针对性不强,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够紧密。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基本沿用过去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枯燥乏味,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比较沉闷。

第三,教学理念陈旧,没有相应地更新到信息素质教育上来,表现为,课程还停留在过去“重检索,轻利用”的习惯模式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忽略一些重要的内容,例如,正确评价选择信息、有效分析利用信息、管理交流传播信息、合理合法利用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面对当今“数字土著”大学生,作为教师的馆员如果不及时更新检索知识和技术,很难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另外,大学的课程改革也让文检课的课时越来越少,所以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有逐渐式微的趋势。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能明确所需信息的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源、有效鉴别和合理利用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使之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信息素质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加以教育和培训。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目前新信息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开展。

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新媒体的盛行,刻齑由鲜銮烙坷吹木蘖啃畔⑷萌擞硬幌?处在当今信息泛在、知识泛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样辨别信息的质量,怎样找到最优质的信息,如何掌控来源繁多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信息促成自我的知识创新,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加以关注。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载体的文献检索课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模式和水平上等待衰落,陷于停滞,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寻求新信息环境下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下是当今国内外高校以及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先进的实施办法和创新方式,值得广大高校图书馆决策层和信息素质教育从业者参考和借鉴。

2.1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一般来说,从教育内容上可以把信息素质教育划分为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性信息素质教育。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是适用于任何学科与日常生活中一般性问题的信息查询检索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新生入馆教育、定期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等,都是以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为主。专业性信息素质教育,又称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指高校的图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所进行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融入专业教学环境的新型用户信息素|培养模式。在国外,比较重视此类教育。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6年时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嵌入)的课程就达到了179门[4]。我国目前也越来越重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图书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留出少量学时,供馆员介绍与该课程学科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源的分布和检索技巧,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人”;一种是图书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人”[5]。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针对性不强,泛泛传授信息知识或技能不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不再游离于学生的信息需求之外,可以保证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性地解决科研或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容易取得成效。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目前越来越盛行,是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2 自助式信息素质教育

自助式信息素质教育也是近年来越来越盛行的教育方式。由于高校课程改革,使本来就学时就不多的选修类文检课更是步履维艰,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更加突出;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交新媒体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普及打造的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借助除教室之外的平台(如图书馆网站、新媒体等)进行自助式的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从最初单个的图书馆网站在线教育发展到联合式信息素质在线教育;从前几年的利用博客、微博和QQ进行教育到近年来基于微信的信息素质教育,无不显示出信息技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强大影响和作用。

基于新技术的自助式网络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自我培训和自我训练的个性化教育要求,所以这是当今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2.1 图书馆网站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大受众的教育面,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站一般都有对读者进行图书馆利用、信息检索课程和讲座的相关课件、文字材料等内容,供读者浏览或下载。但是只有很少的高校D书馆拥有集课程视频、问答、测试等的网络平台教学系统(采用Blackboard或自行研制开发的系统)。如,江南大学图书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开发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为一体,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网络授课、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等功能,全面地提供网上教学与自助学习[6]。

西班牙大学图书馆注重把各种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录制成短小视频(多数为2~5 min,便于读者利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来展示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比如怎样辨别抄袭,如何检索利用某类信息等等,在案例中灌输信息道德和实用检索技巧[7]。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是通过联合各成员馆共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线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8]。

2.2.2 基于新媒体的信息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微博、QQ和微信等虚拟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图书馆也极为重视采用此类新媒体为读者服务。

继前几年兴起利用博客、微博和QQ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之后,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异军突起(据2015年11月的统计数据,微信的活跃用户量已突破6.5亿[9]),我国有不少一流高校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5个类别内容的特性,进行各类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厦门大学己经将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全部重要内容嵌入本馆微信公众平台上,为读者打造了一站式的入馆教育服务的移动门户[10]。

召集新生进行面授讲解和实地参观,以及发放材料或在本馆网站上提供PPT课件等方式,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适应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手机上网潮流的新举措。在微信上及时推送相关的培训内容和信息,不但极大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而且能实现自助式、个性化的入馆教育培训,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拓展。

2.2.3 MOOC(慕课)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中文又称“慕课”)。2012年,国际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edX(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和Coursera(斯坦福大学)的建立,使慕课飞速发展,这一年被称为国际慕课元年。而2013年是我国的慕课元年,在这一年,中国多所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后与上述慕课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中国慕课网上学院成立,收录了1500多门各大慕课平台上的课程。2014年,我国相继了一系列慕课平台: “好大学在线”(上海交通大学)、UOOC(优客)联盟(深圳大学)以及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网”等[11]。

慕课的出现让普通人能够共享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任何人只要在MOOC网站注册就可以享受名校师资的讲授,免费接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这种没有任何门槛限制、人数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即可自主接受最好课程教育的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认为是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

慕课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为了使虚拟教学尽可能贴近现实和便于当今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有课堂实景、实物演示、PPT、专题采访、电子板演等多种形式),且每个视频长度限定为8~12 min,提供丰富的资源链接,并利用多种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互动。

据统计,截至2014年4月,国内外共有6个国家的26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36门信息素养MOOC 课程,其中美国开设了24门信息素养教育课,英国开设了6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罗昭峰和武汉大学的黄如花,分别开设了《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和《信息检索》的MOOC课程[12]。

2.3 模块化信息素质教育

模块化设计是指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建成模块库。通过模块的优化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信息素质教育采用模块化组织,可以扩大内容覆盖面,深化和细化教育内容。

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模块化组织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了重复劳动,以团队形式完成了大量的课程和讲座,以及各种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模块的共建共享,提高了教育水平,扩大了受教育面,更新、拓展和深化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成效十分显著。

在如今信息繁杂的环境下,对信息的评价和选择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国外图书馆比较重视信息评价模块的建设。比如,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注意收集整理有关书目资源、网络资源、网站等信息的各种评价方法,对各类信息做出详细的说明,进行普及教育。而我国图书馆这方面比较薄弱,应该加强信息评价模块的建设力度,提高读者对纷繁芜杂信息的分辨、判断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和垃圾信息的不良影响,充分利用优质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上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为高校信息素|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从业人员应积极加以参考和借鉴,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好地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打造适应信息化社会、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建设者,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波.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89-90.

[2]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3]董莉.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34-136.

[4]于静,赵敏.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案例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5(1):94-96,100.

[5]胡芳,彭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6]张勤.基于读者行为的高校读者信息素质教育――以西班牙的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136-138.

[7]孙波,王庆华.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兰台世界,2015(32):107-108.

[8]终于超越QQ 微信用户量破6.5亿 [EB/OL].[2016-03-29].http:// /403/98621903.shtml

[9]赵丹.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入馆教育调查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2015(23):65-69.

[10]吴茵茵. 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建设探讨[J]. 农业网络信息,2015(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