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支气管哮喘; 缓解期;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39-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19

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的多发病之一就是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正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所以全世界都应该对支气管哮喘的有效防治给予高度重视[1]。支气管哮喘可以被分成三种,分别是: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及慢性持续期,其中在缓解期采取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能够预防和降低支气管哮喘临床发作概率。利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基本原则完成各环节调治工作,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对缓解期哮喘的有效治疗十分有利,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且降低支气管哮喘临床发作程度。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产生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达到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精神异常者和合并全身严重疾病患者。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0岁,平均(49.5±4.6)岁,病程为1~5年,平均(2.6±0.8)年;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7~69岁,平均(48.3±3.9)岁,病程为1~7年,平均(3.1±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解痉及抗炎等基础治疗手段[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手段。如果是肺虚型患者,就应该实施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治疗基本方为:白术10 g、黄芪15 g、防风9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如果是脾虚型患者,就应该实施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基本方为:法半夏10 g、陈皮10 g、党参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甘草3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如果是肾虚型患者,应该实施金匮肾气丸治疗。治疗基本方为:牡丹皮10 g、泽泻10 g、附子10 g、山萸肉10 g、熟地黄12 g、茯苓12 g、桂枝6 g及山药15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3]。基本治愈:所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且积分减少不低于95%;显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积分减少不低于70%,同时在95%以下;有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所改善,积分减少不低于30%,同时在70%以下;无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改变,并且积分减少低于30%。其中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02,P

2.2 两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对比

接受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为(3.25±1.55)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83±2.9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气道慢性炎症主要疾病之一就是支气管哮喘,其是由不同细胞(包括气道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等)与各种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疾病[4]。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哮喘疾病的产生,其中哮喘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过敏体质和所处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哮喘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依然不是非常清楚。对于传统西医治疗方式来说,其主要通过控制急性发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目前治疗药物以及治疗方法均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可是依然无法显著降低哮喘疾病复发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40%的哮喘患者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不重视哮喘缓解期的及时有效治疗有关。同时,因为哮喘气道炎症相关学说的构建导致糖皮质激素变成了临床防治哮喘疾病的第一线药物,可是如果用量过大或者是长时间使用这种药物,就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或者是出现药物抵抗症状,最终使得患者依从性降低。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激素实际使用量,有效减短患者的病程,降低哮喘发作概率,将西医治疗方式及中医治疗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站在中医角度上看,哮喘病理基础就是宿痰伏肺,会由于劳倦、外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触发,使得肺气宣降功能降低[5]。长时间反复发作,同时寒痰伤、痰热耗灼机体肺肾之阴以及脾肾之阳将会耗伤正气,等到缓解期的时候会产生肺脾肾等虚弱症状。如果肺虚卫外不固,并且脾虚积湿生痰及肾虚摄纳失常,就会对肺气之升降造成影响,使得哮喘非常容易受外邪诱发,出现反复发作及缠绵难愈等各种慢性特征。所以,重视缓解期的有效治疗,能够减轻并且降低哮喘发作概率。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也倡导应该在缓解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哮喘疾病。

本组研究中,以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手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立伟,冯蕊,许国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14-1715.

[2]易兴亮.中西医结合与传统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5,27(1):47-49.

[3]董丽萍,党小伟,张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9):1563-1565.

[4]房体静,冉宝兴,严宏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20(9):48-50.

[5]江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6):131-132.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素一汤;中医;基础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65―02

1 前言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是通过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做斗争而留下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一直以来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近些年来,由于诸多私立医院的加入,医院从以前的公益性逐步的走向商业化。西医凭借新技术高科技逐渐占领医学市场。中医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逐渐的从诊病、治病及吃中药的辩证论治模式,向使用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和输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的“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转变。这给中医一直以来在国内的基础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

2 中医“三素一汤”就医模式形成的原因

“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源自于中医本身。中医理论遵从望、闻、问、切的诊治方案,综合分析患者的诊断信息,并根据患者的疾病发展阶段、体质状况、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给以辩证论治,对不同病况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其过程的复杂性在于运用中医医药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相对于中医的传统诊治方法,“三素一汤”就医模式的方法和思维比较简单。

对于基层的中医临床医生而言,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比“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要复杂许多。因此,大多医生在尚未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诊断方法的情况下,更愿意接受“三素一汤”的治疗模式,而对于患者而言,由于“三素一汤”治疗方案免去了煎中药的麻烦,因此成了大众就医看病的首选。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逐渐的淡化。此外,如果患者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案,效果不是很理想,便会选择西医。整体而言,致使中医基础地位受到威胁的因素,虽然西医的进驻影响了中国民众的就医观念,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医尚未掌握传统的中医诊治模式精髓。

3 “三素一汤”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

“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表现在其模式的功利性和传统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间存在的现实矛盾,以及此治疗方案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从而导致中医的基础市场受到威胁。

3.1医疗市场的功利性选择使得中医失利

中医的传统诊治模式主要存在于公立医院中,但近些年来的医疗市场逐步的商业化,公立医院也不再是单纯的在完成公益责任。商业化的过度泛滥,生存与发展成了公立医院的头等大事,盈利成了医院发展的目标,传统的中医诊治模式,耗时长盈利少,例如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耗时半小时,却只能有20元的收入,但如果使用静脉输液的话,便可收取200-300元的费用[1]。因此,大多的医院管理者不愿意发展中医,使得中医的发展显得更加困难。

此外,西医凭借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不仅赢得了现代人的信赖,获取广泛

的群众基础,其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也为西医收取高额医疗费用提供了依据。

虽然我国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提倡中西医并重,但中医的现实地位却大大的不如西医,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各大医院中均未如西医一般的受重视。中医的发展模式虽然在国内被冷落,但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医中药却慢慢的受到世界的欢迎,尤其是针灸。以往中医以诊治疾病的便、验、廉、简,以及不需要借助昂贵的医疗器械和特殊的场地,成为群众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2]。但如今这种中医的优势反而成为劣势,冲击着中医的生存空间和基础地位。

3.2 抗生素的滥用给患者带来潜在的危害

据有关资料报道,“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比例在大型医院中的就医模式中,高达80%以上。基层医院的该类就医模式也高达70%以上,儿童医院表现得相当严重,几乎达到100%。并且我国抗生素的人均消费是美国的10倍,但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患者仅有20%,也就说明我国80%的患者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3]。抗生素的使用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负担的增加,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给患者带来了潜在危害。例如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抗病能力下降、过敏性休克等。其副作用的存在,对中医的治疗模式是一大威胁,其信用度和医疗水平将会受到患者的质疑,使其逐渐的在医疗市场中失利。

4 结束语

保持有效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巩固基础地位的基本方法。中医之所以在基层和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上都有着明确的疗效。近年来,西医以其明显的优势进驻中国医疗市场,中医的基础地位逐渐被动摇。中医若想不被西医“三素一汤”的医疗模式取代,就得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

中医临床医生应以辩证论治为本,将西医的医疗方法做为在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以其疗效优势获取群众基础,同时政府应当适当的进行干预扶持,以期巩固和壮大中医在国内的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宗辽.西医“三素一汤”对中医“辨证论治”医疗模式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4(24):424.

[2] 夏惠文.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J].甘肃科技纵横,2011,24(6):247.

[3] 石传济.两种常用中药针剂的中医辨证论证[J].保健营养,2013,34(2):765.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价—效医学;消化内科经济能力;社会承担能力

    循证医学即为以证据为主进行治疗的医学,属于一种新兴交叉临床医学的基础专业学科。主要原理是对于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以现有的疾病研究证据为依据,为患者选择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1]。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医师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是立足于当前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上的,通过证据以医师的多年诊断经历和患者的体态、体征进行结合并尊重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的综合诊断,在满足以上诸多条件下采用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 价—效医学的发展

    价—效医学是美国著名学者Conti CR在1998年率先提出的,价—效医学主要是以低廉的医疗费用为主,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实用、经济以及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2],以此为根据建立的一整套集预防、诊断、治疗为一体的治疗方案。该方式在我国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切实与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可以让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效果取得在最佳性价比的前提下节约治疗费用,通过制定符合患者个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有效和经济性的可操作诊疗方案[3]。

      2. 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的联系

虽然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结合所制定的医疗诊断治疗方案并不一定是价位最低廉的,但是综合性价比来说确实最实惠的,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可以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基础上节约医疗支出。有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取得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可能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这个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果采用原始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的实际,可能会造成患者的家庭背负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结合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社会反映,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让患者可以通过较为低廉的治疗费用取得更为有效、实用、可持续的治疗方案而且又能与我国现在施行的医保政策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进行良好的有机结合,探求更加节约的治疗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案中[4]。

      3. 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结合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践应用

      3.1常见消化疾病的时间应用

对于消化内科的临床循证应用医学创始于1974年,由Cochrane提出的开创性系统评价。该评价主要是系统性的收集消化内科专业的临床实验对比,通过多种实验资料的总结建立消化内科专业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为临床医师提供最佳临床证据。例如对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预防性研究中提出进行根除H.pylori感染治疗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单纯使用抗酸分泌治疗,并建议所有患有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患者都应进行H.pylori检查,对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需进行根除性治疗,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出现再出血。在对于肝硬化急性食管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同步急症硬化剂已经成为了治疗该种病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生长抑素类药物也可以很好的治疗肝硬化急性食管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而且该种方式不仅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与内镜对患者产生的痛苦相比,患者更易于接受。

      3.2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的有机结合

从上述的循证医学的案例中使用的药物可以看出很多药物多为进口或者是合资企业生产,受关税和生产成本影响,价位较高。特别是近几年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治疗仪器应用导致内窥镜使用频率日渐升高,但是由于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价格昂贵,同时在使用中还要建立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的维护,投入不菲。这些昂贵的投入本身就增加了治疗成本,所以在遵循循证治疗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兼顾到价—效医学的问题后再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在对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例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不一定要选用生长抑素,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类抑素也可以取得良好成效而且在价格方面也比较低廉[5]。

      4. 总结

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循证医学因为其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引起了广泛学者和医师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危机的不断加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不断增多,从而造成社会医疗支出的不断加大。价—效医学在我国受到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和价—效医学的有机结合的需要与日俱增,也有更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消化内科来说,在临床治疗中更加需要将循证医学和价—效医学有机结合。避免治疗后患者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治疗效率最大化,也要考虑费用最低化的政策。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的医师在临床治疗中既要贯彻施行循证医学的治疗方式,又要兼顾价—效医学,采用一种既能保证高质量医疗又能适度的降低治疗经费的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田金徽,罗小峰,等。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9(4):396—399。

【2】 周丽萍,陈进,艾昌林,刘关键,李静,康德英,王莉。循证医学教学对研究生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05):241—243。

【3】 林林,王玖,相静,贾改珍,董兆举。临床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评价[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5):114—115。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安宫牛黄丸;甘露醇;中风;中脏腑;中医辨证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45

中风中脏腑是指由脏腑器官病变引起的中风, 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昏迷, 中风中脏腑疾病患者在治疗后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 对其生活质量和生命治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安宫牛黄丸具有良好的醒脑开窍、镇静止痉的作用, 可以有效针对中风中脏腑的大部分病症[1, 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6日~2016年2月26日于本院就诊的50例中风中脏腑患者, 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 各25例。中医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最大70岁, 最小48岁, 平均年龄(59.7±6.5)岁;病程50 min~8 d, 平均病程(2.5±2.0)d。西医组男15例, 女10例;年龄最大75岁, 最小56岁, 平均年龄(64.5±7.3)岁;病程1.5 h~6 d, 平均病程(1.8±1.5)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西医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病症急性期要保持治疗环境和患者的安静, 减少不必要的挪动, 保持吸氧和通气, 避免患者因难以自主呼吸而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通道通畅, 查看患者呼吸道内有无痰液堵塞, 对于咳痰不能自理的患者, 需要进行吸痰处理。病发48 h内不予进食, 一般采用鼻饲方式进行营养吸收;以冰帽亚低温方式进行治疗, 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泌尿道感染问题、压疮等, 加强对急性溃疡以及中枢性高热情况的预防和监测, 针对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脑细胞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 使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125 ml进行静脉滴注, 每间隔8 h进行1次, 持续滴注治疗3~7 d左右。

中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使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方式, 具体操作为:安宫牛黄丸(哈尔滨同一堂制药厂), 2~3粒/次, 使用38~40℃的无菌温开水调制成药水, 每2~3粒药丸调制50 ml, 将一次性插管插入患者, 采用右侧卧位姿势进行灌肠, 插入深度约为10 cm, 缓慢灌入, 药液保留时间需在1 h以上, 2次/h。

1. 3 疗效评定标准[3]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计分>24分;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计分增加>10分;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计分>4分者;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计分增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中医组基本痊愈2例(8%), 显效10例(40%), 有效9例(36%), 无效2例(8%), 恶化2例(8%), 总有效率为84%;西医组基本痊愈1例(4%), 显效7例(28%), 有效6例(24%), 无效6例(24%), 恶化5例(20%), 总有效率为56%;中医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中、老年人, 素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虚血癖等证候, 临床可见神志昏迷、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兼有烦躁不宁、气粗口臭、脉弦滑数等, 或见神志昏蒙、腑胀痞满、喉间呢呢连声、舌苔黄厚、脉象弦滑[4]。对于中风中脏腑疾病的治疗, 在传统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方式的基础之上增加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并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未来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中医组基本痊愈2例(8%), 显效10例(40%), 有效9例(36%), 无效2例(8%), 恶化2例(8%), 总有效率为84%;西医组基本痊愈1例(4%), 显效7例(28%), 有效6例(24%), 无效6例(24%), 恶化5例(20%), 总有效率为56%;中医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于中风中脏腑疾病的治疗, 在传统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方式的基础之上, 增加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并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未来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茆文莉.安宫牛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202-203.

[2] 厍宇, 郜峦.安宫牛黄丸在中风阳闭证中的应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323-324.

[3] 石景洋, 唐学敏.安宫牛黄丸治疗中枢性高热37例临床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2012(4):485-486.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病种结算;临床应用;成效发展

青岛市社会保障局从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以来,不断扩大单病种结算范围和完善单病种住院医疗费结算范围,理有效地使用医保基金,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科技进步,更好地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一、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的定义

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是指医保经办机构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对医保患者住院医疗费实施的一种结算方式,即对某种疾病或治疗方式实际发生费用,经过调查测算确定一个比较客观的结算标准[1]。现在开展的单病种主要是手术病种,对符合单病种结算范围的,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按人均定额标准结算。

二、实行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的原因

实行医疗保险单病种费用结算,是对“总量控制、弹性结算”办法的重要补充,是结算办法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之一[2]。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可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单病种结算标准因病种而定,有利于促进临床医生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和合理治疗,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二是降低医疗费用。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合理检查治疗费用,节约医保基金支出,降低个人负担部分。三是可以保障大病患者住院医疗。现有政策是社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实行“总量控制”,由于单病种结算费用不占医疗机构“总量”指标,有利于医疗机构合理收治一些符合单病种结算治疗的重病患者,更好地保障参保职工住院医疗,同时促进更好医疗技术的应用发展。

三、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标准的确定

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的标准,是按照该病种“医疗费总额”核定的,但不包括以下五类费用(属个人完全自费部分);器官组织源费用(比如肾移植手术中的肾脏费用);血液制品费用(比如手术中的输血部分);蛋白类制品费用(比如白蛋白费用);超基本医疗床位收费标准以上的费用(比如三级医院基本床位是40元/天,若住高标准病房100元/天,则超出的60元是个人自费部分);单独计价的体内植入材料超出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费用(比如冠状动脉支架最高支付限额是15000元/个,若选择15000元以下的,则可全部纳入报销范围;若选择20000元/个的,则超出的5000元需要个人自费)。

四、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原则

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首先要选符合单病种结算的病种,一般具备以下条件:诊断明确,治疗规范,疗效确切,个体费用差异不大切易于确定。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治疗手段先进、医疗费用较高的病种或治疗方式开展单病种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在选择病种时,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从本院实际出发,尽可能地选择科技含量高、代表新技术发展方向,又能反映本院技术实力的病种或治疗方式。要避免在同一学科、同一项目上盲目投资、恶性竞争。对于能够提高医疗科技整体水平、特别是有突破意义的医疗科技项目,在结算方面有一定倾向优势。目前市社保局推出33个单独结算病种,分为甲、乙两类,实行分类病种管理。列为甲类病种的有管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等12种技术难度较高的大型手术项目,对列为甲类目录的病种是技术准入制度,准许指定医院承做。列为乙类目录的有肺癌根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等21个手术项目,凡有条件的定点医院均可承做。

五、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的临床应用

响应上级部门对医疗保险基金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的基础上,以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危重病大额住院医疗费补充的复合结算办法,用活用好医保基金。在这一大原则下,定点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单病种结算方式,达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好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我院作为执行单病种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之一,在执行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专业优势和发展重点,限定不同病种的承做范围。由院医保办、医务部牵头将医院每年开展例数较多、治疗方式变化不大的成熟手术病种作为单病种,由手术、麻醉、病理及临床科室根据此单病种的治疗手段按照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包括术前检查、术中、术后治疗每一天发生的检查检验、手术费、药品费、治疗费等明细费用,测算出一个最确切费用,如下:通过与社保局组织的专家团进行面对面谈判,找出最佳治疗花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确定最佳金额。医院按照此金额开展单病种,在遇到此类患者时按照单病种病人结算办法执行,为了避免费用超支,根据所属科室进行费用分配。如下: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模式营销;医疗改革;医养结合

2015年至2016年将成为决定基层医疗未来命运的战略抉择年,能够做出正确抉择,成功转型的诊所,将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国家医疗改革的政策明朗,即走中医药路线,围绕“三农”,将医疗改革的主战场放在基层医疗市场,第三终端渠道的医药市场迎来集中发力期。国家政策环境的巨变,促使基层诊所必须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传统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必须更新。

一、基层医疗市场发展现状

(一)基层医疗市场现状

2015年国办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指出国家医改的基本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但是基层看病贵,老百姓看病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到大型医院就医,更是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医疗市场的供不应求!

(二)基层诊所被边缘化

我国65万个村卫生室110万的村医,以平均每村1000人计算,我国农村的110万村医,承担了全国7亿人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在基层,村医是医疗服务的主体。但是由于只有20%的村医有助理医师以上的职称,其余80%的被称为“赤脚医生”,且他们只享受农民有的政策,医疗政策一律不能享受。

(三)国家引导基层医疗全面市场化

从大健康角度,国家促进分层分级实施预防和治疗,优化医疗服务;从金融角度,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从文化角度,国家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先行;从中医路线出发,全面铺开中医“治未病”服务。

二、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特色不突出

基层医生都是全科医师,技术全面,但无特色,同行之间都在同一水平线,彼此之间缺乏突出的竞争优势,处于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困境。面临同行、公立卫生院、卫生室的竞争,缺乏专科治疗特色,对重症患者和疑难杂症无法接诊治疗。另外,被西医西药洗礼多年的基层医生,无法简单能被引导到中医大健康路上。

(二)患者数量少

患者仅来源于四周乡邻。一方面因为基层医生虽在本地有名气,但还不足以名震一方,周围同行众多,患者没理由舍近求远,慕名奔波前来;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缺少对防病保健知识的宣传,以至于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法得到治疗,等到无法正常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往往我们又解决不了这种状况了。这样不但影响患者数量,也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三)医疗设备缺乏

基层医生的经济难免有限,而且也不敢贸然将积蓄投入购买齐全的医疗设备,扩大规模。就算购置了所有医院里都有的设备,也未必能吸引患者到自己这里来检查。成本高,投入产出不合理。因为规模小、水平同质化、无齐全设备辅助,使得我们收费项目单一,仅限于微薄的药品利润。

三、新医改形势下基层诊所营销模式转型策略

限制抗生素使用,限制输液,基药零差价切入基层,再加上卫生院的考核,基层诊所收入主要源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药零差价补助和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收入不及外出打工者的高。于此,转型势在必行!

(一)由单一的治疗向多元健康方向迈进,追求服务与治疗相结合

面对市场化的基层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基层应从现阶段的治疗业务向保健,护理,养老等服务方向迈进,多元化满足基层患者的需求,逐步提高就医率,治愈率,收费随之也提升。

(二)不断学习国家适宜技术,走特色医疗路线

医生一生的追求就是不断精湛医技。2015年十三五会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总结民间技法,研发推广利用,并将其纳入国家适宜技术范畴。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可以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形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例如北京聚安堂中医康复医学研究院、北京世针联微创针法研究院等机构,已开始相继到基层推广国家适宜技术。

(三)升级经营思路,走医养结合养生路线

治病很重要,治“未病”更是大健康的趋势。2015年11月21日总理在北河北村医刘桂芳的回信中说,老有所医,老有所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事业,符合国情,政府积极支持。可见基层升级经营思路,将治疗、调理、保健三大板块紧密结合,走医养结合的经营模式势在必行。医养结合养生路线可以真正地实现综合治疗,提高疗效,增加收益。

(四)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远程诊所,形成全国连锁化集中采购平台

互联网技术在很多行业带来巨大利益,然而在医疗行业,阿里巴巴云健康却仅仅锁定在三甲以上医院的远程诊疗上,基层又一次被边缘化。但是,民间资本却在国家的支持下投入了区域性互联网诊疗,不断深入基层,不断扩大范围。因此,基层一定要根据自身专科化科室,积极参与到远程诊所合作业务中,抓住升级机遇。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大,基层诊所还可以逐步地形成连锁化的集中采购平台,这样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四、结束语

国家政策我们不能依靠,但是可以深入利用。因此,基层医疗转型发展,必须读懂医改中医大健康的方向,顺应趋势,未雨绸缪。首先要实行服务内容多元化,转型走中医特色医疗专科化路线;其次升级医养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后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引进远程诊疗项目,并形成低成本集中采购平台,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玉岭.中国医疗改革回顾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4

[2]梁娟娟,李建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救济因病致贫、大病返贫等特殊困难群体,设立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根据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是指通过新区公共财政预算、社会各界捐助等渠道筹集,用于新区困难群众患重特大疾病无力筹措治疗费用或治疗后经各类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个人支付医疗费用仍负担过重的补充医疗救助专项基金。

第三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的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基金救助与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建立新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用于办理基金的筹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实行分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章资金筹集第五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新区财政根据本地区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的除省市政策规定的民政医疗救助资金之外的,专项用于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资金;

(二)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团体、个人的捐助资金;

(三)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第三章救助对象和条件第六条救助对象

(一)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农村五保人员、孤儿、重点优抚对象及新区社会保障局、新区农林水务局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及扶贫对象。

(二)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困难群众,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给予式救助:

1.新区登记注册单位已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半年以上的困难职工(不包括其家属);

2.新区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生活困难个体工商户;3.新区生活2年以上的暂住困难人口(需持有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证)。

第七条下列人员可申请医疗救助:

(一)救助对象因病(含不属于第三方责任的意外伤害性事故)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经各类医疗保险报销、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后,个人支付医疗费用仍负担过重,明显超过其家庭承受能力,并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

(二)救助对象因患重特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但一次性个人支付治疗费用数额巨大,其家庭无力支付或无法及时筹措的。

第八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申请家庭应积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未参加上述医疗保险的,按照救助标准的50%予以救助,一次性救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产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

(一)危害国家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的;

(二)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的;

(三)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原始证明的,提供虚假证明和涂改、伪造原始单据的;

(四)自身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吸毒、酗酒和等引发的伤害;

(五)交通肇事、医疗事故等责任事故及人身伤害中应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部分;

(六)故意违反交通法规和安全生产规定造成的人身伤害及工伤的;

(七)变性、镶牙、整容等非疾病治疗的;

(八)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救助方式和救助标准

第十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救助方式分为预借式救助和给予式救助:

(一)预借式救助,也称医前或医中救助,是指新区困难群众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前或住院治疗过程中,由于其家庭无力筹措费用或无法继续治疗时而申请暂借但需要事后偿还的应急救助。预借式救助根据预估医疗费用数额,按规定比例预借救助基金,患者在申请各类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给予式救助时进行扣收。

(二)给予式救助,也称为医后救助,是指新区困难群众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后,住院治疗花费巨大,在各类医疗保险、民政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后,个人支付医疗费用负担较重,造成其家庭基本生活困难,可申请一次性给予式救助。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标准

(一)预借式救助标准1.新区困难群众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所住医院可直接结算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医疗救助费用,预估治疗费用在10万元以下的,不予预借救助。预估治疗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按照预估治疗费用分段累加预借救助的方式,具体救助比例为:10万元以下的部分按照5%予以预借救助;10-15万元之间的部分按照20%予以预借救助;15-20万元之间的部分按照40%予以预借救助;20万元以上的部分,原则上按照40%-50%予以预借救助,具体救助比例、金额由相关会议议定,酌情救助。2.新区困难群众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所住医院暂不能进行基本医疗保险直接报销结算,所需住院治疗费用暂由个人全部垫付,预估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下的,不予预借救助。预估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上的,按照预估治疗费用分段累加预借救助的方式,具体救助比例为:10万元以下的部分按照30%予以预借救助;10-15万元之间的部分按照50%予以预借救助;15万元以上部分按照60%予以预借救助,最高预借救助金额不超过9万元。

(二)给予式救助新区困难群众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后,治疗花费数额巨大,经各类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后,仍需负担巨额费用的,剩余费用在3万元以下的,不予给予救助。剩余费用在3万元以上的,按照剩余费用分段累加给予救助的方式,具体救助比例为:6万元以下的部分按照20%予以给予救助;6-10万元之间的部分按照40%予以给予救助;10-15万元之间的部分按照50%予以给予救助;15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60%予以给予救助,原则上一次性给予救助不超过10万元。

第十二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审核时需核减下列费用:

(一)医疗机构减免的费用及大病统筹支付费用;

(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报销的部分;

(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其他各种商业保险支付或赔付的医疗保险费;

(四)申请人所在单位或相关单位承担报销或补助的费用和家庭成员所在单位为其报销或补助的费用;

(五)民政部门救助、社会慈善团体资助和个人捐助的费用。

第五章救助程序第十三条申请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填写《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申请表》,同时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患者及代为申请人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若代为申请人不属于患者家庭成员,还需要有患者本人签字认定的委托书;

2.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患病诊断证明原件;

3.申请预借式救助的,需提供新区卫生局聘请专家组做出的预估治疗费用书面证明材料;

4.申请给予式救助的,要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原始病历、费用结算明细单、正式医疗收费凭证等有关票据(原始票据被有关单位留存的,应当出具由该机构加盖印章的票据复印件),及各类医疗保险、民政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凭证和社会捐赠、互助帮困情况等相关材料。

(二)镇人民政府在收到申请后,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相关证明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审核,并进行入户调查,核实申请人详细家庭状况(家庭收入、不动产、种植业等相关状况进行核算和采集影像资料),填写入户调查表。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符合条件的,在《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申请表》中签注意见,并由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镇人民政府公章后报新区社会保障局,并在相关村社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所患病种、就医医院、预估治疗费用等,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并留存清晰的影像资料。对公示中有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要及时调查核实,对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反馈新区社会保障局,以终止审核审批程序。并向申请人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三)新区社会保障局在接到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包括公示影像资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复审核实,通过集体研究及时审批。对申请预借式救助或给予式救助金额在3万元以下的,由新区社会保障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救助金额。对申请救助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由新区社会保障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出救助金额,并上报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审签。对部分因资料不详、票据不清的,新区社会保障局要及时通知申请人补充、完善资料。对不符合申请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条件的,委托镇人民政府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对申请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要在民政救助后一个月内提出申请,超过一个月未提出申请救助的,视为自动放弃,不再受理。

第六章基金管理第十五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

(一)新区财政局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人口规模增长情况按一定比例预算。

(二)新区社会保障局设立新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用于办理资金的收入、支付、结算划转等业务;为便于及时救助,财政局应将预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专户。

(三)新区社会保障局应根据审核审批的救助标准将资金从基金专户支付给申请人,可直接向就医医院支付,也可以直接银行账户划拨,确保救助基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8篇

1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倡导这一理念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已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的认同[4]。肿瘤“MDT”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肿瘤疾病的种类、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它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治疗新模式,由多个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定时、定址、定期的会议讨论,对某一系统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适的诊疗方案,然后由多个相关学科单独或联合执行诊疗方案[5]。“MDT”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目前其随着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2 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部肿瘤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科的发展,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在不断地转变,治疗正从集中单一模式向“MDT”模式发展。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上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核医学治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互相补充渗透,如果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治疗就存在局限性与不足,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将降低,这是每一个肿瘤学医者不愿向往的结果。“MDT”模式就是将这些有效治疗手段科学地组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教学中强化“MDT”模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肿瘤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鼻咽癌为例,鼻咽癌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鳞癌,对放疗敏感,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分期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运用“MDT”模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6]。在教学讲授中,应突出强调放射治疗在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损伤的优势,譬如其能严格控制脊髓、脑干、晶体、腮腺等重要器官的辐射受量,以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而早期鼻咽癌在治疗上应阐明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根据病情应补充腔内近距离放疗可提高疗效的理念;但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发病灶较大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其局部放疗剂量难以提高,正常组织损伤较大的缺点,在教学上应强调放疗联合同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以提高局部照射剂量及缩短总疗程时间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8-9]。教学中还应突出局部晚期鼻咽癌若仅单纯放疗,局部肿瘤近期可能有所缩小,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这将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同步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和降低远处转移,提高治疗获益。法国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联合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6%,无事件生存率提高10%,而以同步放化疗疗效最佳[10]。其次,晚期鼻咽癌患者结合靶向治疗,不仅可避免传统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在头颈部肿瘤疗效增益方面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初步结果。最后,教学中还应提醒学生一些不可忽略的知识及观点,例如放化疗给鼻咽癌患者带来的毒副反应问题,最常见的有口腔黏膜炎、白细胞低下、贫血、口腔颌面功能障碍等,应培养学生发挥“MDT”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联合相关辅助治疗的意识,配合祖国传统医学中扶正、清热?毒等中医药疗法来减轻毒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讲,头颈肿瘤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讲授,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应将多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机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将弥补各单一学科缺乏统一知识体系的弱点,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这将有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的肿瘤学教学,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学科专业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3.1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促进头颈肿瘤学科的发展 目前,在肿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肿瘤学科重视不够,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未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过程中肿瘤知识点未进行深入系统化的讲授,常通过不同学科、各个章节进行分散式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各有所侧重,因此未从专业基础教学中建立起良好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及肿瘤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综合掌握肿瘤学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是笔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全方位重新认识肿瘤学科,让他们认识到肿瘤学是医学类多门学科的综合体,是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体。在课堂基础理论教授中应讲解更多的肿瘤新进展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设置合理规范的教学课程大纲,除讲授肿瘤基础知识结构外,教学内容可纳入肿瘤心理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等肿瘤学科新兴领域,以充实强化肿瘤MDT模式理念。而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临床教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肿瘤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整合肿瘤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综合掌握与肿瘤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及时了解肿瘤最新治疗方案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将新的治疗观点及研究成果尽早转化为临床教学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肿瘤专业知识的落后及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脱离,又充实了头颈肿瘤学教学内容。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头颈肿瘤学不是重复单一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其真正领会到综合治疗模式在头颈肿瘤学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从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推动肿瘤学教育的发展。

3.2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教学查房模式的转变 目前笔者采用最多的查房模式仍是传统的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带教老师为主体,把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细致、全面的讲解和身体力行的示教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忽视教学中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和医学创新精神的培养[11-12]。显然,这种教学查房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肿瘤学教学的发展。头颈肿瘤学查房随着专业的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的要求,形式也向多样化、多学科联合查房的模式发展。譬如医护联合查房,以及影像学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中医医师等多学科联合查房。具体来讲,放疗为头颈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提高放疗的精准度,避免重要器官及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影像学知识必须很好的掌握,查房可联合影像学科医师协助诊治,提高诊断效率及放疗精准度,同时有利于头颈肿瘤科医师及学生全面、快速、直观掌握各头颈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肿瘤治疗还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及循证医学原则,如有些化疗药物,其体内代谢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直接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请药师参与查房有助于肿瘤医学生及临床医师精准把握用药剂量,做到提高药物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并举;再如心理师参与联合查房,可从心理上解除患者和家属对癌症的恐惧;营养师配合查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饮食谱,满足了患者的饮食需求,继而改善患者的体质;而配合中医师联合查房进行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减轻西医药抗肿瘤的毒副反应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然,这种多学科联合查房对提高治疗疗效,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家庭、社会和病区和谐至关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联合查房中也学习到了其他学科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及所起到的作用。简言之,MDT模式要求肿瘤教学查房向多学科联合查房模式转变,这既保证肿瘤MDT模式的实施,又克服了传统单科诊治模式的局限和弊端,从而提高了肿瘤诊治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肿瘤临床医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9篇

2、从理论上讲,全额基金制模式是体现医疗保险这个原则最理想的模式,使医疗保险基金的配置达到最优化,使真正有病的人得到就医,无病的人不应占用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但在实际上却无法控制个人的就医行为,特别是门诊上的治疗,任何人都可能发生某种疾病而去就诊,任何医生都不可能阻止其就医行为,因为有些急性病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慢性病,轻病不及时治疗可能酿成重病。同时,在现实中,无病就医,费用转移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住院治疗方面,当病人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抢救已完全无望的情况下还在使用昂贵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但由于传统的影响和伦理等方面的因素,中国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推行安乐死。鉴于现实生活中,医疗费用的严重浪费现象,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并建立费用控制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3、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的制约,我国在建立新型的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引入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把它作为医疗制度改革的重点,实行低水平,高覆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再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劳动者医疗保障制度。

考虑到全额基金制模式在实际上的不可行性,我国创造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个人帐户金用于门诊治疗,社会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住院治疗,门诊慢性病较多的费用另有规定,建立起费用控制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同时简化了医疗保险的管理。

4、现行社会统筹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医疗保险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经济不发达地区分配到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上的资金很少,对门诊费用支付起不了什么作用,并相应削弱了有限的共济基金对住院保险的保障作用;

经济较发达地区个人医疗帐户上虽然分配有较多的资金,但很多慢性病患者在门诊就医仍然不够用,个人要自付较多的现金,负担较重,身体健康长期不去医院的人个人帐户根本不需用。这种不管有病无病,年轻年老都要分配一部分资金到个人帐户上的分配方法,使个人帐户成为一种人人都享受的福利。无病的人不需用,真正有病的人不够用,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违反了医疗保险的初衷和根本宗旨;

不少地方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以来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个人帐户出现较大的结余,使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成了部分积累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发生赤字固然不是好事,是医疗保险管理无能的表现;但是出现大量积累同样不是好事,是医疗保险管理无方的表现。如果预测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收和基金支付是合理的、准确的,在管理中却出现基金结余过多,就压抑了被保险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也是对定点医疗单位的偿付不足,患者和定点医疗单位都不会满意。如果是测算不准确,费率过高,就应该调低费率,并建立起费率的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当年收费和其他收入形成的基金当年不能使用,而留到今后若干年后使用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办法,也是很不经济、很不合算的。因为医疗费用的上涨率远远高于工资的增长率,更高于综合物价上涨率,今年的1元钱放到两三年后去支付医疗费用,可能只相当于那时的0.5元钱,10年以后就根本不值钱;

由于部分人的个人帐户长期积累,资金沉淀下来,既不能用于非医疗保险方面的支付,又不能用于投资增值,造成资金的闲置而无法利用,起码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资金的浪费;

5、关于改进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设置和管理的构想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0篇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医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性质的政府行为,以强制性实施为主,财源主要来自强制筹集的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只承担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即限于提供适应绝大多数参保职工必要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采用成熟的和适宜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支付费用的医疗服务。

2.补充医疗保险。这是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在经济效益许可的条件下,由企业(行业)为职工、职工为个人自愿出资组成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为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应抓紧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形式有:一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既不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最佳的解决办法应是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了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企业(行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项金,实行统筹使用,对困难者予以资助。

3.商业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中较为规范、起补缺和提高作用的层次,是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在保险期内因疾病、生育或身体受到伤害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在这一领域由人们自由选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当前应重点突出主要的险种有:(1)特种疾病保险。针对一些风险容易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疾病费用较大的疾病而设计的险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灾难性病症时保障投保者的治疗,以免由于经济原因使治疗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心脑血管意外病症。(2)康复保健医疗保险。主要为满足一些高收入人群或团体超出基本医疗需求以上的高水平的和特殊保健的医疗需求而设计的险种。如有些病房的设施将比较豪华,相应的收费标准也高,基本医疗保险不可能承担这部分费用,部分高收入人群就可通过参加康复保健医疗保险得到相应的待遇。

二、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极为有限,企业效益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

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由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积累,资金组合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个人参保,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各付一部分保险金,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全部由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并以此作为稳定职工、吸引人才的有力措施。在此,除了为保证国家公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由财政为国家公务员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外,国家不为其他任何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但可通过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保险。其鼓励政策至少有两条:个人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三、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一些试点城市的社会统筹基金大量超支,都与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制约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几乎天天都有新药、新的诊疗手段出现。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

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比如,甲药单价很贵,但很快就能见效,病人不久就能康复、上班;乙药单价很便宜,却在较长时间的服用后有效,自己工作受影响。如果仅仅看单价成本,乙药看起来属于“基本医疗”,但在对甲、乙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之后,甲药就可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所以,基本医疗保险的界定是医疗技术问题,但更是经济学上的问题,可以预计,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思想理念将影响未来基本医疗的界定和选择。

2.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即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之间割断关系,实行独立分别运作,分别核算,风险各自负责。个人帐户管小病,主要用于门诊医疗服务和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住院医疗服务,个人帐户用完后,全部自负。统筹基金管大病,主要用于起付标准与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住院和门急诊大病医疗服务,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板块式”帐户运作方式首先在小病上设立个人帐户,加强了个人对小病的自我保障责任;其次,由于次数频、难控制的小病费用进不了统筹基金,减少了统筹基金透支的可能性,统筹基金集中解决大病,加强了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再次,大病的医疗服务、药品消费具有较强的“资产

专用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费用高又较易监控的大病部分,集中力量抓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果。

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已不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应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应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额,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后才进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3.选择按病种付费的结算办法。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按服务收费”的偿付方式,在客观上促使医疗机构以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方式,而不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按病种付费”是根据每一种疾病或病程所需全部服务进行事先定价后,按此标准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美国的预付制和德国的按点数付费,在本质上都属于“按病种付费”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其费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医疗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测算每一病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治疗、标准化药品的费用,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并作为医保机构费用偿付的依据。“按病种付费”方式,可有效地限制医生在决策中的“独断专行”,避免提供过度服务。

四、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医疗保险法规和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框架,规范和监督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医院、制药、金融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有关照顾扶持政策。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主管比归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更为合理。由于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和需求总量的控制与医疗服务的供方(医院和医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疗服务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在同一个部门的领导下,相配合而不结合。因此,社会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管理是比较合理的;将有利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有利于逐步形成政府卫生部门指导下的医疗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买卖的格局,促进现代医疗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将预防、保健与治疗以及社区服务、医院服务有机结合,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医疗保险和人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国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也朝着卫生部主管的模式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尤其是新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1篇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医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性质的政府行为,以强制性实施为主,财源主要来自强制筹集的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只承担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即限于提供适应绝大多数参保职工必要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采用成熟的和适宜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支付费用的医疗服务。

2.补充医疗保险。这是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在经济效益许可的条件下,由企业(行业)为职工、职工为个人自愿出资组成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为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应抓紧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形式有:一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既不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最佳的解决办法应是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了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企业(行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项金,实行统筹使用,对困难者予以资助。

3.商业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中较为规范、起补缺和提高作用的层次,是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在保险期内因疾病、生育或身体受到伤害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在这一领域由人们自由选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当前应重点突出主要的险种有:(1)特种疾病保险。针对一些风险容易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疾病费用较大的疾病而设计的险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灾难性病症时保障投保者的治疗,以免由于经济原因使治疗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心脑血管意外病症。(2)康复保健医疗保险。主要为满足一些高收入人群或团体超出基本医疗需求以上的高水平的和特殊保健的医疗需求而设计的险种。如有些病房的设施将比较豪华,相应的收费标准也高,基本医疗保险不可能承担这部分费用,部分高收入人群就可通过参加康复保健医疗保险得到相应的待遇。

二、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极为有限,企业效益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

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由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积累,资金组合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个人参保,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各付一部分保险金,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全部由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并以此作为稳定职工、吸引人才的有力措施。在此,除了为保证国家公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由财政为国家公务员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外,国家不为其他任何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但可通过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保险。其鼓励政策至少有两条:个人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三、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一些试点城市的社会统筹基金大量超支,都与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制约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几乎天天都有新药、新的诊疗手段出现。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

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比如,甲药单价很贵,但很快就能见效,病人不久就能康复、上班;乙药单价很便宜,却在较长时间的服用后有效,自己工作受影响。如果仅仅看单价成本,乙药看起来属于“基本医疗”,但在对甲、乙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之后,甲药就可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所以,基本医疗保险的界定是医疗技术问题,但更是经济学上的问题,可以预计,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思想理念将影响未来基本医疗的界定和选择。

2.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即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之间割断关系,实行独立分别运作,分别核算,风险各自负责。个人帐户管小病,主要用于门诊医疗服务和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住院医疗服务,个人帐户用完后,全部自负。统筹基金管大病,主要用于起付标准与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住院和门急诊大病医疗服务,个人

也要负担一定比例。“板块式”帐户运作方式首先在小病上设立个人帐户,加强了个人对小病的自我保障责任;其次,由于次数频、难控制的小病费用进不了统筹基金,减少了统筹基金透支的可能性,统筹基金集中解决大病,加强了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再次,大病的医疗服务、药品消费具有较强的“资产

专用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费用高又较易监控的大病部分,集中力量抓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果。

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已不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应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应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额,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后才进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3.选择按病种付费的结算办法。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按服务收费”的偿付方式,在客观上促使医疗机构以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方式,而不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按病种付费”是根据每一种疾病或病程所需全部服务进行事先定价后,按此标准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美国的预付制和德国的按点数付费,在本质上都属于“按病种付费”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其费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医疗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测算每一病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治疗、标准化药品的费用,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并作为医保机构费用偿付的依据。“按病种付费”方式,可有效地限制医生在决策中的“独断专行”,避免提供过度服务。

四、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医疗保险法规和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框架,规范和监督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医院、制药、金融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有关照顾扶持政策。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主管比归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更为合理。由于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和需求总量的控制与医疗服务的供方(医院和医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疗服务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在同一个部门的领导下,相配合而不结合。因此,社会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管理是比较合理的;将有利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有利于逐步形成政府卫生部门指导下的医疗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买卖的格局,促进现代医疗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将预防、保健与治疗以及社区服务、医院服务有机结合,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医疗保险和人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国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也朝着卫生部主管的模式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尤其是新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结算;医疗费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802-02

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开始于2001年,参保范围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开始的2万人增加到13万人,统筹范围也由县区统筹到市级统筹,统筹金支付由年200万到 4000万。随着全民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推进及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渐扩大,参保人员就医管理服务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医疗保险结算方式 决定着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员提供的服务标准和不同的医疗行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保险结算办法设计得是否合理,既要兼顾医、患、保各方的利益,又要做到设计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怎样有效地管理使用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是关键,探索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是摆在医保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而医疗保险制度的费用结算,一直是医疗制度改革的难点、重点。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决定并影响着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及其上涨率,而不同的结算方式中费用控制的难易程度也存在着较大差别。现就几种结算方式进行一下探讨。

一、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的概述

1、定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是指社会保险机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筹集资金,采用一定的费用支付方式、支付标准、监督管理措施向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购买必需的医药品和医疗服务。

2、研究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的目的:探讨合理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方法,解决参保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维护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医疗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几种结算方式

1、总额预付

指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既定点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在一定时段的总预算。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的规模、等级、医疗设施和设备、服务人口密度、工作量、营业收入等指标综合测算出各医院的年预付额,按照该预算或预算额度内支付医疗服务费用。总额预付的方式的优点表现在有利于对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的使用和控制,管理成本较低;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可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缺点是:医疗机构会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减少服务量或降低服务质量,甚至会在医疗费用不足时采取推诿、拒绝收治住院病人的措施,以减少其费用支出,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

2、项目付费

是一种最传统、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医疗费用结算方式,是后付制的传统形式。是医保机构根据医疗机构所上报的医疗服务记录,按每一个项目向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即按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将诊断治疗、基本服务、仪器设备检查等都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参保人员出院时,按照接受医疗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承担个人负担部分,其余统筹部分则由医疗机构事后支付给医院。项目付费的优点是易被医、保、患三方理解,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操作简便,有利于定点医疗机构积极为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参保人员得到医疗服务上的满足。缺点是:由于定点医疗机构收入同提供医疗服务多少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诱导医疗服务部门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特别是医疗费用由医保机构事后支付的情况下,医院和病人都不关心费用问题,容易出现大处方、滥检查、延长住院天数,甚至可能出现冒名顶替、挂床等现象,使医疗保险机构审核工作量增大。

3、定额付费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住院人次平均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病人住院医疗费用,即医保部门根据医院的级别,分别与各定点医院签订定额支付标准协议,然后根据医院实际收治的住院人次与医院结算。结余与超出部分,均由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定额付费的优点是能促进医疗机构在控制医药费用上产生较好的效果。缺点是这种付费方式比较容易引起“小病住院”、“分解住院”的情况,一旦遇到大病治疗时,医疗机构就有可能会想方设法把一些难治的、成本高的大病患者推诿出去,对参保人造成不便或增加经济负担。

4、病种付费:

是将住院病人的疾病按诊断分为若干组,每组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合并症分为几组,对每一组不同级别分别制定支付定额。病种付费的优点:采用此法制约力度较强,可以避免按项目服务定额付费的大部分弊端,有利于疑难重症的诊治;有利于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各级医院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医院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医疗行为和费用进行监管。病种付费在科学上更加合理,但需要专业人员搜集大量临床医学信息,对千差万别的疾病进行科学的分组,然后对每一个地方每一组疾病治疗的平均费用进行测算,并且在费用计算时考虑到医疗技术因子的加权因素。理论上,按病种付费如果设计精巧,可以促进医疗机构控制费用、改善服务。此种付费方式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审核程序复杂,管理成本高。

三、完善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的一些思路

我市对定点医疗机构现有的结算方式为定额管理、按病种付费和按服务项目付费多种结算方式。当前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焦点在于结算办法及结算数额的多少,而造成矛盾的根源就是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利益的驱使不能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执行,在临床上经常出现住院标准低、高标准用药、大包围用药、小病大治等问题,而社会保障部门所收医疗保险保费有限,保险费增长的幅度远远赶不上医疗费增长的幅度,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源上入手。

1、医疗机构应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近年来,确实存在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看病贵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比如成立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杜绝以药养医行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滥用药、滥检查、大处方及提成药的出现,对于违规行为给予适当的警告及处罚;作为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业务学习时不仅要学医疗知识,还要让医务人员掌握《社会保险法》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社会保险法》的制度和责任,使医务人员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从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2、改革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

不同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会影响不同的医疗服务行为,会对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险资源都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现在使用的定额管理、按病种付费和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几种方式,都难以很好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支付方式。如根据我国对疾病的分类把按病种付费的种类、分组及定额更加细化,尽快实现单病种付费方式,遏制“大处方”和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

3、运用多种结算方式,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各种医疗保险结算办法各有优缺点,不同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之间往往存在优势互补作用和相互融合的相容作用,通过适当的混合方法,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限制其短处,达到缺陷最小化的管理要求。比较现实的医疗保险结算工作思路是,有机组合,兴利除弊,巩固发展混合模式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体系。

4、加强监管力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

以我国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再合理的结算方式也离不开医疗保险部门监管。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上我们工作人员的监管水平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核对参保人员身份及是否在院住院上,应该有相应的临床经验,懂得一定的医疗知识和医疗管理,在监管内容上要从表面到深层,从住院标准到用药、检查是否合理,是否规范,这样才能很好的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3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从医疗保险管理者的角度,对导致医疗基金不合理增长的主要原因作一探讨,并提出治理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膨胀;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有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医疗费用支出逐年膨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遏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成为我国现代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的原因

(一)法律、制度设计不完善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我国医疗保险缺乏高位阶的综合性法律,导致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征收扩面、违规处罚等环节缺少强制措施。在参保制度设计上,我国部分地区未规定强制参保,参保人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参保人要参保你无法拒绝,参保人不参保你无法强制。这样一来,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不参保,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人积极参保,一方面造成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基金收入少;另一方面患者多,基金支出多,造成医疗基金收支差额逐年加大。在支付细则的设计上,各地医疗诊疗和服务设施项目支付范围大部分采用的是排除法,即剔除不予支付费用和部分支付费用的项目外,其余均是医疗保险费支付范围。对新出现的治疗、检查项目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医保管理部门只能把新出现的项目作为普通治疗和检查进行付费,导致支出范围扩大化。

(二)医、患双方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浪费严重

医、患双方作为医疗保险的参与主体,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医治和就医过程中,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除了承担为患者治病的社会职能外,还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医务工作者倾向于过渡提供医疗服务,如提供不必要的检查、延长病人出院时间等。患者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由于患者本人只承担部分医疗费用,患者有病乱投医、小病大养甚至“搭便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时,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医、患双方会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共同体,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进行博弈,提高了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难度,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三)医、患、保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效率

在医疗保险服务市场中,疾病的复杂多样、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医务人员水平参差导致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对疾病治疗的及时、准时和适时要求表现出医疗服务的时效性;医学科学的深奥和尖端、为了克服疑难病症不断出现的高新科技手段导致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这些特性使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具有权威性,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的存在决定了患、保双方对治疗过程的无知或知道的很少,使患、保双方在契约中处于劣势地位。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患者更关心医疗服务的治疗效果,而不是医疗服务的价格,并且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医疗服务的价格、数量和质量是保密的,直到接到账单时才能了解,但此时他们的选择只有付钱,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此也毫无办法。

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

(一)加快医疗保险立法,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应加快医疗保险立法,使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具有可操作性,堵塞制度性非合理支出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明确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单位、个人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权利、义务,明确医疗保险的原则、覆盖范围、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规范医疗保险主体参保和管理行为。应完善医疗保险相关制度和执行办法,具体来说,应在制度上强制单位和个人参保,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减少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采用列举法明确药品、检查、治疗和医疗保险服务设施范围,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性,降低人为因素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等,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二)改革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模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良性轨道运行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按项目支付医疗费用,并实行后付制。事实上,这种支付模式的费用支出最高,因为医院和患者要求根据病情选择项目治疗,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没有干涉治疗的权利。笔者认为,应探索并推广混合支付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按病种付费或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一般门诊费用按实支付,特殊治疗(如血液透析)按服务单元支付,其他费用按项目付费等,避免单一支付方式的弊端。然而,按病种付费时,病种费用标准的确定一定要给医院一定百分比的空间,得到医院的支持,确保治疗质量。在结算方式上,可探索并推广总额预付制,促使医疗机构根据资金作出最经济有效的治疗,但要避免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不足或将支付压力向患者个人负担转移。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4篇

信息经济时代,医院管理已步入网络协同管理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医院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医院成本管理必需思考的。本文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化技术下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了信息化视角下以作业为基础的医院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

作业;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管理已深入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日常行政管理、药品管理、临床诊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等,但对于成本管理仍停留在进、销、存数据记录的层面上,这种传统成本管理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科学的成本管理需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将成本管理理念和信息植入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成本管理信息自动化记录、分析、整理和控制的功能,成本管理创新已势在必行,信息化视角下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一、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医院传统成本管理普遍是以预算控制为目标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制定方法是以医院历史会计数据或同行业经验数据为基础制定病种标准成本或科室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内容主要是病种或科室消耗的药品或耗材。医疗服务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由于病人的不同体质和病情,治疗过程的不同会影响药品耗材的消耗,医生技术水平和医德差异产生过度治疗或恰当治疗亦会影响药品耗材的消耗,这种仅以历史或经验数据为基础制定的标准成本忽略了上述差异性或不合理性,导致成本控制和考核无目标,成本管理失效的现象。同时,医疗服务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工服务比重大,忽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是不全面的成本管理。

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实行对医疗服务项目独立定价的原则,医疗服务项目定价不同于一般商品定价,具有独特性,药品和耗材的消耗有的在价外收费,有的在价内收费。价外收费的药品和耗材能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消耗的标准控制;但价内收费的药品和耗材处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盲区,成为会计核算的模糊成本,无标准进行有效控制。如眼科专科医院有约二十余种药品、八十多种耗材为价内药品和耗材,消耗金额约占医疗收入1%,这些价内药品和耗材处于无控制状态,这种无控制状态既不利于成本管理,也不利于医院通过细节管理促进细节服务理念的传导。要实现成本的全面控制,可以通过对临床专家调研与咨询,了解每个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时消耗的所有价内收费的药品、耗材和人工工时,以此制定各医疗服务项目的标准成本,然后根据成本控制对象,按临床诊疗的路径对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进行任意组合,形成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病种标准成本、科室标准成本和医院整体标准成本,作为成本管控目标。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统计分析为技术手段,借鉴作业成本理论的先进性,构建的全面、客观、科学的医院标准成本管理体系,这样的成本管理模式不仅数据精确,而且符合医疗服务进行询证的大趋势。可靠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医院成本,使医院走上“低耗、优质”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

为了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快速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速度,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文件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国发[2013]40号文的出台,投资医疗行业呈现出风起云涌的趋势。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上市药企、外资医疗都纷纷进入医疗服务业,医疗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医院不断地革新医疗技术水平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能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一体化,是科学的、可行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技术基础

医院标准成本确定难度大主要因为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医疗服务的不可观察性、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集团公司是国内眼科医生数量最多的医疗机构,形成了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眼科医生团队,同时,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上市医疗机构,拥有国内医疗机构中最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最高的会计核算水平。公司发挥智囊技术,按系统的过程制定以作业为基础的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是可行的。首先,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做出主要诊断(MDC),根据疾病的所有资料按照疾病分类(ICD-10)判断患者的患病程度,进而得出手术分类和诊断分类;其次,医生根据诊断分类,可以对检查、化验、治疗、手术项目进行分类、分项;最后,财务人员通过对临床诊疗过程的梳理,与多方专家协调、调研和走访,归纳得出巡诊的基础数据和成本相关的信息,以此制定各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然后依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按管理需要生成各级标准成本。

(三)信息化基础

集团公司各连锁医院都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覆盖了临床医疗、药品耗材管理、收费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和外部接口管理,总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系统大大改善了医疗工作信息的建立和传递,确保患者在一系列的诊疗、检查、化验、手术等可能的医疗活动中档案、信息、资源消耗与其活动同步,在医院内实现资源流通和共享。医院日常诊疗会产生海量的诊疗活动和资源耗用信息,实施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组合、统计、总结和分析,通过纸介档案条件实施成本很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系统有效地将医疗活动与成本管理关联起来,使实施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成为可能。

四、医院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构建

(一)医院病种分类及诊疗特征

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疾病治疗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是疾病治疗的成本问题,因此,在医疗领域也存在技术经济一体化的现象。那么在讨论治疗成本时首先必须弄清病种的分类,不同的病种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医疗成本。医院是一家眼科专科医院,医院服务内容包括全眼科疾病的诊疗和验光配镜,全眼科疾病主要分为屈光手术、晶状体病、角结膜病、青光眼病、眼整形、泪道疾病、斜弱视、眼底病等病种。屈光手术和验光配镜实行门诊诊疗,其他病种根据疾病的病情不同实行门诊诊疗或住院诊疗。眼科专科医院将检查治疗服务项目按行业特点和对设备的使用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常规治疗三类。医院设立屈光中心供给屈光手术及手术全套检查服务,设立视光中心供给验光配镜服务;同时,按临床诊疗路径医院设置了门诊部、住院部和手术室,门诊部向门诊诊疗患者供给普通检查和常规治疗服务,住院部向住院患者供给住院护理、普通检查和常规治疗服务,手术室向需要手术诊疗的患者供给手术和常规治疗服务。医院可根据眼科病种的分类或医疗服务供给部门的设立进行成本管理对象的设置和标准成本的计算。

(二)医院标准成本制定

标准成本管理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方法,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管理层级和管理目标不同,需要对标准成本分类型管理,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以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为基础,根据疾病诊断分类、临床诊疗路径、各科室医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逐步得出病种标准成本、科室标准成本、医院整体标准成本。

1.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制定

通过多方专家联合行动,调研与咨询每个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时消耗的价内药品、耗材和人工工时、设备使用频次,根据药品单价、各岗位人工薪酬标准、单次设备折旧计算确定各医疗服务项目以作业为基础的的标准成本。

2.病种标准成本制定

以作业为基础的病种标准成本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疾病诊断进行筛选和分类,再根据临床诊疗路径进行组合和统计得出各病种医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将病种医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乘以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计算出病种标准成本。

3.科室标准成本制定

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室标准成本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科室供给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进行分类和统计,将科室医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乘以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计算出科室标准成本。

(三)标准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管理是病例信息处理、统计分析、标准成本、临床路径分析的协同治理。标准成本的编制只是第一步,将标准成本应用于医院实际经营管理才是标准成本管理的目标,标准成本可为医院的治疗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为医院成本控制提供参考标准,标准成本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关键在于医院能将标准成本作为医院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

五、结论与展望

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通过对医院现行成本进行评价来促进医院降低成本,这是医院走“高质低耗”竞争路线的必然选择,它为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并能厘清医院治理过程中的相关责任的归属,改变医院有成本无标准的现状,使医院的成本管理走上标准化道路。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管理重点为患者诊疗过程管理和收入管理,实行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在高度依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类、组合、统计医疗服务项目供给数量后,将之转化成所需要的标准成本需要人工计算。医院为患者诊疗的每项服务活动都会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留下确认轨迹,如果将每项医疗服务活动的标准成本植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医疗服务活动的标准成本与医嘱或医疗服务供给确认一起生成,那么各层级的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可直接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自动生成,在减少人工成本、增加成本管理透明度的同时,让医院成本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在线管理、动态管理和协同管理,实现成本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无缝对接。

作者:刘多元 杨郁华 单位: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参考文献: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临床路径;食管癌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起源于美国,又称关键性路径(Critical Paths),指由医生、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对于一个特定的诊断或程序,在最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的经过最佳排序的措施[1]。CP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常见诊疗与护理工作标准化,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保证医疗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2]。随着试点和推广工作的展开,我国很多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已经开始制定实施临床路径,但在基层医院中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相关报道较少。我院于2011年5月开始对局部中晚期食管癌制定实施CP,初步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4月来我院诊治并经过细胞学及病理确诊为局部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变部位、病理和分期情况(参考中国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分期专家小组2009年制定的《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3])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均以《NCCN 2009食管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规范化治疗为基础。观察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方法进行治疗。参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从确诊到治疗结束,将诊疗项目制成标准化的CP表(从对象到入院第1~50 d应完成的工作项目及医嘱内容,评价1次/6个月,修订1次/年。)此表细化到就医的个个环节。医护人员和患者应严格按CP表执行。如患者病情发展按表中预期,则正常执行;如有变化需仔细记录分析原因并在相应处理。

1.3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对医护工作满意度及对疾病的认知,自制疾病认知掌握评价表(50项问答)和满意度调查表(15项医师满意度评价和15项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价),调查在出院前统一进行,分数与评价效果成正比。疗效评价参照 WHO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 CR, PR, SD 和PD,毒副反应按 WHO 标准分为 0~Ⅲ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疾病认知和满意度的分析 较对照组,观察组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对疾病的认知掌握程度,见表2。

2.2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90% va.86.6%,P>0.05),不良反应也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4。

3讨论

3.1 CP在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初治中可缩短住院天数并减少住院费用。国内外研究表明,应用CP既保证了医疗效果,又能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改进医疗质量[4-5]。潮汕地区为食管癌的高发区,近年我院收治的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日益增多。既往传统治疗,多数基于主管医师的个人经验制定治疗方案,随意性大,造成了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费高。CP把治疗流程标准化、日程化,让患者按时按需的接受检查治疗,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本研究观察组比对照组住院天数减少3 d(P=0.006),住院费用减少约2000元(P=0.007),达到初步的研究目的。

3.2 CP能更早发现治疗副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CP应用的核心是通过流程的确定将医疗过程规范化,使诊疗活动细化、标准化,有序进行[6]。由于把治疗流程细化到天,CP能及时发现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更早的进行干预,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减少随意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观察组能更早期地发现和处理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7)。

3.3 CP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 相比于大医院,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低年资的医护人员,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经常根据个人经验随意制定治疗方案,难免引起治疗缺陷甚至医疗差错。CP将诊疗工作标准化、流程化[7],避免治疗的随意性,使得医护人员(尤其是年资较低的医护人员)的诊治行为得到规范,使其可在短时间内掌握诊疗规范;另外,基层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力量,是广大群众就医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医保体系的不断推进,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将越来越多,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CP,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综合诊治水平,缩小与大医院之间的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就地解决医疗问题,减少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局,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综上,CP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在我国各大医院也已方兴未艾,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其在医疗资源调配、医疗质量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CP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在基层医院实施CP,不仅明显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与家属满意度,而且能规范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各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CP以求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2]万钧.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3):179-181.

[3]吉爱军.医院质量管理中临床路径模式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病案,2008,9(8):30-31.

[4] 关俊英,颛孙宗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5):172-173.

[5]周全,吴俊,杨兴辰,等.对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病案质量控制的体会[C].第二十一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16-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