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论文构成、装订顺序(本论文格式规范是基于论文常规格式设定的。如有特殊需要,可在此基本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合于各研究方向的相应修改)

1、论文首页(格式可网上下载)

2、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版权使用授权书(网上下载)

3、目录

4、摘要

(1)中文论著摘要

(2)英文论著摘要

(1)论文主体,包括标题、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讨论和结论、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等六部分

(2)参考文献。应标明前三位作者的姓名。作者多于三人的,标明前三人,后加“等”或“etal”。之后为文献标题、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书写方法为“年;卷(期):某页-某页”。如:1999;20(4):356-363

6、附录

(1)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2)致谢

(3)个人简介

7、封底

二、装订及字体要求

(一)纸型、页码及版心要求

纸型:A4纸大小

页码:小五,下居中

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2.7cm、右2.3cm(含页眉及页码)

正文行间距:五号字要求的单倍行距

正文字间距:标准间距

装订:左装订

(二)具体要求

1、首页:采用统一格式(见附表1),正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居中论文客服QQ,81995535,副标题使用4号黑体字居中(前加破折号),其他项目使用4号楷体字。

2、论文(综述)诚信声明书、版权使用授权书:(统一格式、下载)

3、目录: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目录”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要求标明页码,每项内容与对应的页码之间要求使用省略号分隔开。

4、(1)中文摘要(含关键词):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两个标题各自独占行,居中,“摘要”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关键词”三字每两字中间空1个汉字字符格;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中文摘要约300汉字;

(2)英文摘要(含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同页;标题使用小2号TimesNewRoman字体,两个标题各自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小3号TimesNewRoman字体,单倍行距。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5、论文(综述)

(1)正文:另起页;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小4号黑体字论文客服QQ,81995535,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其它内容全部使用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2)参考文献:另起页;标题使用4号黑体字,标题汉字之间无空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5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6、附录: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附录”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1)在学期间科研成绩: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在学期间科研成绩”,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2)谢辞: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谢辞”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3篇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4篇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针灸;学习;误区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圣克鲁斯.董氏奇穴针灸学习心得[A].首届国际董氏奇穴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149-150.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6篇

(1.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100102;2.日本顺天堂大学大学院 113-842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3 戴昭宇,等.日本传统医药学现状与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74~380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7篇

1、 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情形下,加上古代医书与医学技术秘而不传的风气,口耳相传曾经是传播针灸知识的最初形式。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 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3、 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与西洋医学打破了中医针灸学长期以来封闭的自我发展格局,也为中国医家开创了重新省视、认知和发展传统针灸的新视角、新方法。在中西交会的中国近代化100余年历史中,针灸医学形态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经历了交织着矛盾、彷徨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明清时期,中西汇通医家参照西方医学,重新解读经络学说,导致经络理论由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式研究。这些医家采用血管解剖阐释经络实质,采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实际过程,这是西方观念渗透、融汇于经络理论认识的开端,也是引发经络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针灸; 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6-01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部分之一,是一门以临床为基础的拥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适宜病种,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笔者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培训中经常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现不惧短陋提出,抛砖引玉,希望能共同探讨以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水平。

1 针灸学科和针灸医师的定位 随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临床医师执业资质认定工作的重视,目前针灸临床医师均为接受过国家全日制高等医学教育,经培训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应当说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从业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应当接收了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能力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科临床医师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和基层中医院的针灸科的人员,由于常年在门诊,没有经历过病房的系统培训锻炼,他们往往仅能应付一些针灸适宜病种的门诊治疗,针灸学科的地位被弱化,针灸被当作为一种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针灸科被看作附属科室[1]。形成了针灸只能在一些门诊使用,不能独立设立病房的印象。针灸学科是否有必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存在?针灸医师除了熟练掌握针灸技能外是否要具备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能力?一方面在中医高等医学院校针灸系针灸专业的本、专科及硕士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据调查,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房大多在20-80张,而且床位使用率极低[1],在安徽省内的各级综合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在减少甚至被拆销,一些县市的中医院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针灸病房。造成了针灸临床医师培训存在定位不确定、内容不确定,医学院校的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学体系难以适应临床需要等问题。既影响了针灸学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也阻碍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和针灸学科的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下,在省内开展的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把针灸科建设列在其中,不少中医院开始设立针灸科病房,针灸临床医师专科培训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我院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针灸学科适宜病种研究的成果分析,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专科培训应定位在首先能熟练掌握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和技能;其次,要熟练掌握针灸适宜病种的诊断与常规处理;第三,要有独立处理针灸适宜病种所涉及的危急重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的范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因此,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是伴随着成长过程终身进行的,高水平的针灸医师一定是掌握针灸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 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由于针灸学科临床特性,要求针灸的科研必须依从于针灸临床实践,而针灸研究又可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针灸临床工作者都是针灸研究的实践者,每一次针灸的临床实践,都是一次针灸科研活动[2]。因此,针灸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地从临床常见疾病中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提高自己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针灸临床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否则,相关的研究就会偏离针灸本身的特点,不但不能诠释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对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让临床医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针灸临床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语言进行针灸的研究。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我们要走实践之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用疗效说话。同时,针灸研究要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新的模式,以对疾病的治疗为载体,对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针灸治疗进行科学设计、用现今医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和结论以能说明困扰临床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3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针灸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和最终的目的,而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就要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以解决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症状入手,从而肯定针灸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作用,以我为主,开展针药结合、中西结合多方法提高疗效,提高针灸治疗效能。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宽针灸治疗病种,扩大针灸适用范围。针对疑难杂症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针灸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研究建立能与现代医学相容的针灸治疗疾病的金标准和评价机制,争取赢得主流医学的认同。

要从针灸临床特点出发,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科研协作,设立符合针灸特点的疗效评价机制,从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的病种出发进行科学设计、制订行业内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验证针灸疗效,以事实来说明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可能对针灸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排除干扰因素以提高针灸疗效;同时要界定针灸效果产生的范围,适当排除、淘汰落后的针灸治疗手段和方法。要开展针灸治疗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的研究工作,以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合理使用、有机整合针灸疗法。

同时还要通过开展针灸作用产生的机理,揭示针灸治疗实质,科学普及针灸基础理论以正后学者视听,提高针灸临床人员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应当从临床入手,针对临床上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开展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明针灸产生效果的机理,使针灸基础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做到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便于推广。达到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学术水平和针灸临床疗效。

总之,通过多年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锻炼和我们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的经验,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培养要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保证临床医疗安全为要求,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培训提高针灸临床医师学术水平、临床技能、科研能力,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0篇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针灸;教育改革;三因制宜

2009年5月7日,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析并指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提出了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等多项措施,明确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经典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国医学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大势下,针灸学的教育改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因制宜”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本文把中医“三因制宜”的理念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代、地区和人物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为目前针灸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砭石以缓解身体疼痛,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可以说是针灸的起源。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改,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针灸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更起跌(表1)。针灸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针灸教育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政府的医学机构教育。目前主要的方式为政府的医学教育,也就是进入医学院校进行针灸知识的学习。而在改革的浪潮下,这种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完善。

2000年5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举行的《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掀起一股学习香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经验的热潮。此后,由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LBL(基于课堂的学习)教学逐渐向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过渡发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医学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呢?美国医学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LBL医学教学模式存在潜在危机,即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医学相关知识越来越丰富,医学生的负荷随之加重,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被花费在理解与记忆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创立的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PBL教学)为这一危机带来了转机。此后,在80年代、90年代,美洲大部分医学院及欧洲部分医学院也陆续开始进行实验性PBL教学。1991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AMA)对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美有100多所医学院采用PBL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模式教学。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引进PBL教学的院校。随后很多院校的老师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性的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PBL教学模式虽然在近些年来应用较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学经验的丰富,CBL(案例教学法)、TBL(任务教学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针灸教育改革可行的探索和前进方向。时代和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针灸学的教育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学习时期,因时制宜,不断改革针灸教育方式,使针灸学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的掌握针灸学的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祖国医学的繁荣发展。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同理可推,针灸教育改革中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针灸理念和针灸流派的不同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我国的针灸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从古至今无数医家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研究从而凝聚的智慧结晶。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宗旨,根据其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丰富和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是目前人们较为了解的针灸流派,但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更多颇具特色却鲜为人知的针灸流派。东北地区有彭静山的“反针”,有于致顺的“头针”,有对经络学说有独特见解的张给,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蒙族针灸等;沪上地区有以陆、方、黄、杨、奚、秦为代表的六大海派针灸流派;在江苏地区,有源远流长的澄江学派,更有杨长森、肖少卿等秉持自法的针灸医家;浙江地区则有以楼百层、盛燮荪、马石铭为代表的手法派,以杨相良、罗诗荣、施延庆等为代表的疗法派,以高镇五等为代表的重手法亦重穴位派,以阮少南、虞孝贞等为代表的针药结合派;北京有王乐亭独创的养针法门,贺普仁自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在山西有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和吕景山先生的“针灸对穴”;广西的桂派针法,四川的李氏柞针,云南的管遵惠子午流注针法…很多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等待着新兴医学人才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医教学模式以“一元化”的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统的家传及师承教育越来越少,使各具特色的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手法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及保存,使我们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流失。在现代针灸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当地的针灸流派。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让传统的“名家带徒”的师承方式融入当代教育,在院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各地域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可以在设置课程时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针灸课程,教授当地针灸流派的理论观念和操作手法,开展各医家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们拜师学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既要会搞科技做实验,也要会熟练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在院校的基础培养中,在老中医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中医名家流派医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针灸流派,这些流派等待着我们的继承和发扬,针灸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因地制宜,把前人们呕心沥血的学术结晶发扬光大。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其应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教育过程中各个角色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要注意其角色功能的转化及过渡,因人制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灸理论需要接受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与完善。目前很多院校的针灸教师很少从事临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无法深刻理解针灸的本质内涵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临床实践的支撑。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浅显的讲解一下,即没有深入探讨,也没有临床实践的辅助,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一知半解。所以,在针灸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医、教、研三位一体,教师既从事教学,又是临床针灸医生,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理论,还可以用临床实践经验来丰富针灸理论教学,同时可以利用科学研究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教学内容,并且用科学数据来阐释针灸的基本理论与临床问题。当在针灸教学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的时候,师生都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或科学研究来探寻解决方案。教师不断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的角色中转换,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可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增强针灸科研水平,促进针灸学的发展。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大多适应填鸭式教育,思维方式呆板,灵活性较差,缺乏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方,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只知道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人。为了利于新型医学人材的培养,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愉快的学习场所,必须大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体验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都可以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帮助医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并为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被教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知识的殿堂,在学校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的汲取专业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的针灸人才。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学危机”的说法,不少人觉得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正在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针灸学的整个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轨,缺少新型的针灸专业人才,使民众对针灸的专业性和疗效产生了质疑。所以,针灸的教育改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针灸学的兴盛,更关系着针灸的民众信任度和生死存亡。“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治则之一,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将其与针灸教育改革相结合,更能凸显出中医和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使针灸教育改革也富有中医特色。根据“三因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现存的教育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促进针灸教育改革,继承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卫,徐立,郭义.中法两国针灸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36-38.

[2]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2):48-49.

[3]穆艳云,甘君学,等.PBL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60-261.

[4]董宝侠,陈协群,等.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血液病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103,(8):782-784.

[5]马睿杰,林咸明,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6]杨洁,杨明晓,等.探索P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5-16.

[7]李辰,刘炜宏.我国当代各地区针灸名家学术特色初探Z].2013.

[8]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2篇

作者:黄霞 赵健乐 程军 单位:浙江民政康复中心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 海军杭州疗养院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针灸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但我们也应看到,国内针灸医学的发展仍不乐观,出现了针灸临床门诊和住院规模萎缩、治疗病种缩小、临床和实验研究缺乏突破性进展、针灸学教材老化滞后和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等问题。针灸医学何去何从,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针灸医学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是医学科学技术问题,更是我们怎样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来思考我国未来针灸医学的发展,为我国针灸医学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对于针灸医学来说,首先要走循证医学之路。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方法学,循证医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脱胎于经验医学,是经验医学的发展。经验医学是以对疾病病因病机有了经验积累性的认识,加上所积累的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指导于医疗实践,而循证医学认为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技能是必要的,但仅凭直觉和不严谨的、粗略的临床经验,在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观察时,不能作为指导医疗实践全部证据。可见,将现代循证医学应用于传统针灸医学,必然会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使针灸医学脱胎于经验医学。近年来,国外对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做了大规模的系统评价,对针灸的临床研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Coehrane图书馆对针灸疗效进行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针灸对以下6种疾病有治疗效果:它们包括原发性头痛,慢性颈痛,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原发性痛经,膝骨关节炎疼痛。另外,针灸也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实验证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这些结果说明,针灸医学有其内在的科学价值。

做好针灸医学的循证工作,首先要建立针灸医学循证数据库,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特别要注意Co-ehrane协作网相关针灸医学的系统评价,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其次,要建立具有针灸自身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针灸医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数千年的临床经验,然而面对现代的临床评价体系,却不能反映其真正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针灸临床非常强调和临床疗效直接相关的临床选穴,辨证论治,针刺的角度与深浅,操作时间等等因素,而现有的系统评价方法对上述方面往往都会忽略,因此得不到确切的结论也是符合情理的。这种研究的结果最终会导致针灸临床的异化。所以我们要加强针灸疾病诊疗规范的研究,明确针灸方法的适用证及介入时机,进而研究不同疗法联合应用的增效规律。在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方面,加强针灸临床质量控制,对安慰针灸和针灸对照组的设置进行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穴位的问题,加强穴位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探求疾病阳性反应穴位或穴区的诊疗规律,现阶段应特别加强穴位诊断疾病的研究,最终揭示穴位反应疾病的规律。同时回答穴位是否存在?是否针刺任何部位都有疗效?以揭示穴位特异性以及特异性的刺激条件与生物学基础。针灸医学发展也应有包容性,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在这里包容性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对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类文化遗产,总包含着精华和糟粕,针灸医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扬弃,既要证实,更要证伪,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如补泻手法,其中提插捻转手法,是最常用的针灸手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值得深入研究,而开阖补泻法,推演成分比较多,故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可进一步严格检验后进行取舍。二是要敢于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只要有利于针灸医学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就要积极吸取。近年来,针刀医学的快速发展,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结果。实际上,针灸不怕“变异”,从砭石发展至不锈钢毫针,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正如另一中华文化精华的汉字一样,尽管从甲骨文演变至楷书,线条和结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因方块字形态未变,汉字之精魂犹存,且更易辨认而利普及。针灸医学的发展有赖于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吸收和融合,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治疗方法。此外,在循经感传现象、穴位结构和功能、针灸作用及原理、经穴与脏腑相关、穴位反映生理病理状态、针刺镇痛效应和原理等研究成果中,都体现了针灸学与医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这种趋势,尤其是在排除许多争论的干扰之后,吸收了那些适宜于针灸学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令针灸学率先从经验医学时代进入实验医学时代,并催生了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实验针灸学。

对于任何医学方法来说,没有疗效就意味着没有生命力。针灸的疗效决定了针灸的明天。追溯针灸的起源,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就有了用九针和艾草防病治病的记载,这足以说明针灸医学起源于临床及其良好的疗效。虽然针灸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疗效早已经过千百亿人的临床验证,肯定针灸疗效已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一项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必须要有科学依据。由于针灸疗法的独特性和历史性,针灸临床疗效一直难以严格按现代医学的标准进行验证,造成了外界对针灸疗效的质疑。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方式,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等先进、严格的循证医学等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针灸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针灸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民所认同。但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适应症广并不是什么都能治,所以要明确针灸的优势病种,分清“可治”、“能治”、“治得好”等不同的临床意义。在针灸实验研究中,一定要紧密联系临床,为针灸临床提供指导。就像针麻研究一样,促进了针灸临床对镇痛的理解。我们也应拓展治疗范围,针对临床上其他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疾病,能勇于尝试。总之,我们中医工作者一定要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相信针灸医学的明天会更好!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3篇

职称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 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5%),女227份(33.5%);年龄:<30岁23份(3.4%),30~45岁412份(60.8%),>45岁243份(35.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5%),研究生166份(24.5%);职称:初级27份(4.0%),中级249份(36.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10年124份(18.3%),10~20年334份(49.2%),>20年220份(32.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4%),市(区、地区)364份(53.7%),县以下60份(8.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见表1)。表1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验,u=0.638561,P>0.05

  

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37.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36.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8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床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职称网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4%,下降了27.2%,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6%,比10年前增长了15.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8.1%,虽然统计结果证明该数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生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  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 000人次,最多4.8万人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 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2  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5.927808,P<0.001

  

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5~1.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3%)和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18.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诊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0.001)。从所收到的问卷中看,针灸科门诊量大的为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较少的多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和规模较小的职工医院。

职称网

2.2.2  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3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686262,P<0.001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0.001)。医生数量有所增加,门诊量有明显增加,均说明近10年来我国针灸临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2.2.3  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89%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0%以上;39.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5%的医院有理疗科,57.5%的医院有康复科,45.0%的医院有疼痛科,36.7%的医院有脑病科,35.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  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

职称网

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3  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职称网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些不尽如人意。表4  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传统针灸收费偏低

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0%;艾灸的常用率为42.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2.3.2  传统疗法有致命弱点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伤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用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位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的大师。因此,我们有些政策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助现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4.1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职称网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9~46.3元,广东49.7~37.5元,湖北45.7~33.8元,湖南39.7~38.8元,广西38.3元。

2.4.2  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9~21.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3~24.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3~29.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  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职称网

因此,笔者认为:①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与优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种宣传要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即包括针灸界内部、医疗界全体、社会各阶层,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到针灸疗法的优势,主动采用针灸疗法。②提倡针灸疗法进入各个科室,或者各科医生都能够使用针灸配合治疗。③针灸医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研究和发展既能保持和发扬针灸疗法特色、又能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以此促进我国针灸医学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应用;刺灸学;中医特色技能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主题词]针灸学;研究设计ThinkingaboutScientificResearchofAcupunctureXuJianyang(GeneralHospital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Beijing100039)

[Abstract]AcupunctureofTCMtendstowardstheworld,opportunityonlyprovidesthecondition.

Methodsofscientificresearcharekey.The70softhelastcentury,acupuncturechoosedanes

thesiaandanalgesiaofacupunctureasabreakthroughpoint,achievingconsiderablesucceess,stirringupacupunc

turehotandmakingmedicalcirclesintheworldlookingtheoldacupmoxibustionsciencewithneweyes.Thisarticlediscussesscienti

ficresearchofacupuncturefromthethreeaspects,methodology,axiologyandapproachofscientifi

cresearchofacupuncture.

[Keywords]AcupunctureMoxibustionScience;ResearchDesign作者简介:许建阳,男,医学博士后;武警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武警总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

中医针灸学历经千年不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仍然闪耀着辉煌,世界性“中医针灸热”一浪高过一浪,这不能不认为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地“现代化”的结果,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中医针灸的现代化首先是其科研方法的现代化。

1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

上世纪末叶,西医东渐,中医针灸学首当其冲,受到剧烈的撞击,有识之士,为其振兴,作了大量的探索。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一大批著名中医和西医学中医的学者,接受了先进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以之为指导,从传统的中医针灸学中总结、概括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科学概念,表述了中医针灸学中最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在临床上,总结出中医治疗的优越性特点,例如针刺镇痛、针刺麻醉。这些主要展现出中医针灸学的科学性、独特性和优越性,而获得广泛地认同,从而引发出现代科学家对中医针灸学的研究兴趣,逐步形成现代化多学科向中医针灸学的渗透、结合的新局面。从此,中医针灸学实际上已跨入现代化的进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科学活动中方法学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新知识的探索。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些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共同使用的。科研方法的作用较之其他科学甚至更为重要,中医针灸学的研究方法也毫不例外。经络研究是特殊的而非孤立的,它与中医针灸学体系特征直接相关,凡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运动,它的过程中都应该是可以客观揭示的。从科研方法论角度而言,经验是没有错误的,经验也不是万能的,尤其对经验的阐释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事物的本质则不然,事物本质是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事物的规律是可以用客观手段揭示并重复的,因此,选用正确的方法,真正模拟事物的本质并阐明其机制,就是科学研究领域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相对真理。

2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

中医针灸特色,即传统中医针灸理论、方法的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任何科学都一样,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要保持特色,必须要有优势,没有优势的特色是保不住的。所谓“特色”、“优势”是与相关学科横向比较、相对而言的概念,其中“优势”是决定性因素。中医针灸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及针灸经络腧穴等即是中医针灸的特色,也是中医针灸的优势,集中表现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慢性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疗效上,以及养生保健、却病延年等方面,是其它任何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不能取代的。这就是中医针灸存在的价值和根据。因此中医针灸科研,绝不能理解成拆除自身的根基,这是中医针灸学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针灸学科研创新与发展基础。证实是中医针灸学科研最具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它与中医学尊重经典、重视经验的传统一脉相承。科技手段延伸了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层次,却没有改变物质的客观属性:一事物之所以存在,在于它自身“质”的特殊规定性。时代为针灸学术及经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证实是必要的,同样,也是有界限的。中医针灸学两千年运用的卓著成效早已证明,并不断继续证明中医经络理论的巨大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3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

中西医结合途径,即取中西医在理论上与方法上之所长,优势互补,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达到源于中西医又高于中西医的途径,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自然趋势。中医是思辨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两者一个从宏观着眼,一个从微观入手,就像同一个事物的两端,两者不可能再向极端无限发展。太宏观了,过于抽象,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便掌握;太微观了,过于庞杂,易各自为政,不利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理论上难以达到高度统一。医学发展具有互补性,发展的阶梯越高,越接近事物的中心,其结合的越完美。传统的中医针灸学,为何不可理直气壮地利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装备自己、丰富和发展其学术水平和体系。中医针灸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吸收和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属性的。西医也好,中医针灸也好,其它民族传统医学也好,均可广为利用。中医针灸现代化研究,理所应当地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中医针灸科研应当运用现代相对完善的思维和思想方法,对中医针灸的实践经验进行重新思考,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重复以往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过程,其后能更深入、更科学、更全面地阐明或发展中医针灸的合理内核,或通过此举发现和创立更具有时代色彩的新的中医针灸理论体系。这也许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针灸学科研应该以穴证关系和针刺效应等为针刺作用机制的重点,对经络研究这样重大的课题而言,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应该是明确一致的,研究古典经络理论及其临床价值;研究的原则和起点应该是理智清醒的;揭示机制,指导临床,技术路线是允许多样化的。

4中医针灸科研的步骤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科研的步骤,要以中医针灸为主体。(1)在思维方式上,把传统的整体观念转变为现代系统理论。以高度综合为特征的现代系统论,既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整体特征性,又能充分反映组成整体的各层次、各部分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而成为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新技术革命的理论支柱,把现代科学由“分析时代”推进到“系统时代”。传统中医针灸的整体观也是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把中医针灸传统的整体观提高到现代系统论的高度,是中医针灸学取得突破和克服中医针灸临床诊治诸多不足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学术新体系的必由之路。(2)在实验研究上,把“分析还原论”转变为“分析综合论”。由于多年来摸索出一条成功的技术路线,即是:先临床验证肯定疗效,再进入实验研究,最后实验与临床相结合观察。在此正确路线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证明了中医针灸许多发现的客观存在及其科学性。中医针灸学理论根本突破,完全取决于科研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必须引入分析方法,从微观层次研究,以提示其实质;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整体的科学研究实验方法,从宏观层次研究,以适应其理论形成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就是“分析综合论”的方法,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路。(3)在临床上,把传统的辨证论治转变为“病证结合”诊治,即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4)整个中医针灸科研,一定要以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科研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从而带动中医针灸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基础研究离不开与临床结合,这是其本身学术特点所决定的,从中医针灸自身发展的历史来讲,在学术上有创新性进展的时期,都是从临床上突破的,中医针灸科研的最终标准,是临床疗效的对比,故疗效是中医针灸学的生命线。也是中医针灸科研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