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

急诊护理安全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2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急诊有着与其他病房不同的特点,因而防范差错事故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1 慎独修身,强化安全意识

急诊科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2]。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护士却是掌控舵手。为此,必须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和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提高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使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无论有无人员监督,都要重视各种核心制度的落实,这是保障急诊护理安全的先决条件。

2 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有章可循,制度管人,是护理工作的准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如①护理告知签字制度 对新入院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宣教,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胃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等;在诊疗过程中,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医院,执意拒绝者,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同。②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安全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流程,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制度,安排专人护送,确保急救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③严格交接班制度。④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及护生的带教,对新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积极学习,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对到点实习的护生,要做好带教,强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调急救岗位意识,让护生在实践中由知识向行动转化,明确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和责任性。⑤护长查房制度,作为护士长坚持每月查房中、夜班1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护士的观察、处理和安全管理能力等。

3 重点掌握,提高急救技能

急诊患者的疾病种类复杂,病情转变快,护理范围涉及广泛,通常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人员紧张,时间紧迫,可时间就是生命。从而要求护士必须具有全科护理的能力,因此急诊护士不仅要加强各科急救护理理论的继续学习,还要熟练掌握专科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监测抢救技术,掌握各种急救物品的剂量和用法,才能为急诊患者争取生机,为护理安全清除障碍。

4 沟通无限,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患者、家属期望值高、信息缺乏,迫切需要随时了解治疗护理的进程及效果,护士在做好各种护理措施的同时,要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严谨的语言行为适时、适当与患方互动交流,掌握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主动为患者解决问题,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让护理工作得到支持和理解,让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 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管理能力

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3]。护理管理者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协调护理工作力量,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作为护士长在心态控制中要做到:根据科室特点,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个体护士的能力、技术、情绪、家庭等变化特点,对易发生问题的人和事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病种的急危重患者特点,对护理中易发生的问题心中有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思想上教育帮助,制度上检查督促,环节上指导把关。落实 “三勤”即勤问、勤做、勤讲。护士不懂要勤问,本职工作范围的事要勤做,护士长对安全措施要勤讲,让安全工作的警钟时刻在护士耳边响起。落实 “三严”即严格、严厉、严谨。要照章办事,坚决杜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现象。

6 规范抢救物品及用药安全管理

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消毒-保养-调试。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报维修,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急诊汇集门急诊各科医生开出的输液治疗,用药品种多,加上新药使用频繁,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大量药品的作用、副作用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药。

7 加强医院感染安全管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8 保证急救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书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禁止出现涂改和遗漏现象。因护理文书不仅牵涉到法律、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

9 小结

9.1 影响护理安全主要因素

有4大因素:人、技术、设备、药品[5]。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影响着护理安全质量。

9.2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是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为管理者面临着管理创新和变革,要加强对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的学习,要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身体力行,实施人性化管理,主动协调各方关系,多深入实际、多实践积累、多思考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不断优化护理团队,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流程,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保障急诊护理安全,及时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良好的安全管理意识,建立统一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潘绍山.护理治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49-350.

[2]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3]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7.

[4]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53.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护理;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缺陷并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整改措施。方法 针对2011年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比较整改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

护理缺陷发生率从2011年度的8.21%降到2012年度的2.32%。结论 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急诊科就诊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多变,急诊科的工作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因此,及时查找急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不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是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针对2011年度急诊科存在的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1年度和2012年度发生的护理缺陷共计1422件。

1.2方法

针对2011年发生的1085例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并在2012年度进行实施。对2011年度和2012年度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及护理缺陷的类别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6.0软件。

2.结果

经过针对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后,护理缺陷发生例数从2011年度的1085例(8.21%)下降至2012年度的337例(2.32%)见表1,各类护理缺陷的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3.1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3.1.1人员因素

①护患比例失调,护士队伍结构不合理。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急诊科人员编制有限,护理人员共计13人,在编1人,聘用12人,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年资低,1-5年占69.23%,5年以上占30.76%,其中10年以上占23.07%。护士占76.92%,护师占15.38%,主管护师占7.69%。低年资护士对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不全,遇到突发事件时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2011年度的护理缺陷中,79%发生在5年以下护士。低年资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成为突出问题,存在护理安全隐患。②护士法律意识不强,急救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运用不够,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在护理缺陷中对核心制度执行力不够,对事件本身认识不足,言语随意,欠缺自我保护意识。③缺乏良好沟通技巧,未履行相关告知制度。急诊科是集临时留观、长期留观、输液治疗于一体的科室,就诊人员涉及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多变,如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忙碌而不履行相关告知制度,言语简单、冲撞或解释不耐心,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引发护理缺陷。

3.1.2患者因素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患者维权意识加强,患者就医期望值增加,如一旦未达到预期效果,将产生的负性情绪转嫁到直接接触的护士身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3.1.3其它因素

夜班、周末、节假日薄弱环节。夜班、周末、节假日是急诊科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而护理排班按常规进行,使工作人员不足的现象较日常更为突出,护理工作处于明显超负荷状态。因此,夜班、周末、节假日也是护理缺陷的高发时段。2011年度发生在夜班、周末、节假日的护理缺陷达684例,占全年度的63.04%。警示标识缺如。

3.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2.1调整护理队伍。护理精英荟萃

急诊科有危重病人多、实施抢救多、突发事件多、护理任务重等特点,把好急诊护理质量安全关,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率,是衡量一所医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急诊科护士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针对护患比例失调、低年资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进行整改,增加护理人员至16人,并要求急诊科护士年资均在5年以上,各项专业考试皆优,且定岗2年以上。

3.2.2成立安全质控小组,完善护理制度

建立护士一质控小组一护士长三级质控管理。每月召开会议针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深入、详细探讨,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修订安全管理方案,并落实到工作中。每季度进行一次护理安全专题讨论会,对护理缺陷及其整改工作进行剖析、讲评、总结,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目前,我科已形成了具有本科特色的“输液患者五查法”、“急诊患者急救六步法”(一步:呼吸畅通一吸氧;二步:静脉通道一给药;三步:心电监护;四步:导尿;五步:辅助检查;六步:记录)工作流程。只有让规则成为内在约束力,将外在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时,管理才是最有效的,才能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

3.2.3加强规范化培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规范化培训,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有关护理安全的文件,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的相关文件,重点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并根据既往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全体护理人员得到警示,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检查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2.4实行小组制,弹性排班,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

我科根据科室情况分三个小组,组长负责本组具体分管事件的落实。每组总体水平相当,小组成员老、中、青搭配。针对护理缺陷好发时段,如中午时段、交接班、重病人较多时、夜班、周末、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因超负荷工作增加护理缺陷的发生几率。

3.2.5建立护理质量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

目前护理管理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缺少奖励激励机制。制定急诊科护理质量奖惩制度,明确奖惩细则,并贯穿于护理中。奖惩每月进行公示,使得所有护士因惩者而望危却步,因奖者而努力进取。

3.2.6严格执行告知制度,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告知风险,进行正确的利弊分析,给患者及家属选择的权力,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自身的权利,理解患者及家属,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有效地评估患者心理、身体、社会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护理,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

3.2.7启用警示标识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6篇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是医疗护理纠纷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现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1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1.1 接诊分诊处 护士责任心不强,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未按分诊工作的基本程序进行分诊,或未见患者就分诊,以致危重患者到来得不到及时救治;多数非急诊患者就医,增加急诊工作量,使分诊护士麻痹大意;服务态度不好,解释不够,冷淡、语调过重,易引起患者不悦而引发纠纷。

1.2 抢救室、治疗室 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各种急诊抢救器材操作不熟练,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执行错患者未及时通知医生;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士基础理论不扎实致判断失误,药理知识不扎实,没有做好“三查十对一注意”工作,导致用错药或用错剂量;关心解释不够,未及时询问病史,引起患者猜疑“护士是否操作有误”;当医嘱不详,用法不清楚时,护士机械执行引起药物量过大或过小,间接或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而引发纠纷;护士情绪不高,服务态度差,不能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而引发纠纷。

1.3 观察室 由于观察室患者周转快,患者擅自调换床位,而护士未认真查对,易导致打错针,换错液体或液体漏输;不注重巡视,液体外渗时未及时发现;没有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调滴速,输液速度过快,出现患者不适或病情变化;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生输液反应。

2 安全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在急诊管理中,应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患者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

2.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制度管理 护理规章制度,常规操作规程等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必须健全和完善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和应急预案,保证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及安全有效。

2.2 护士的选择 急救护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急诊急救对护理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有主见、有礼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分诊护士应选急诊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和护士,急诊护士应选训练有素的专业急诊护士,经正规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2.3 抢救室、治疗室的要求 急诊抢救室的各种急救药品,物品齐全,设备完善。紧急抢救时护士要沉着冷静,抢救时突出一个“快”字;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重视护理文书的准确及时和法律效力,对于患者或家属拒绝接受的检查和治疗,要请患者或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以便确认。

2.4 急诊观察室的要求 密切观察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加强实习及进修管理;更换液体及做各项治疗操作时都要认真执行“三查十对一注意”;防范输液反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治疗室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3 小结

护理安全是影响护理过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护理管理工作要围绕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主线,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保证临床护理质量。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7篇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8篇

1.1人力资源不足,护理力量薄弱

基层医院的护士流动性较大,轮转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人员较多,参加急诊抢救护理的经验少,遇到病情严重危急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不能很快的进入抢救意识和角色,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能力弱,耽误了抢救患者的宝贵时间。而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又会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紧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出来护理差错或纠纷。

1.2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任务重,种类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超负荷工作,所以不认真书写所参与的抢救和转运工作,导致护理记录不全,或不准确填写和任意涂改。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护理纠纷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

1.3护患之间沟通不当,患者及家属要求高

急诊科往往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清,患者及家属常常表现出烦躁、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有些过激反应,会向护士反复询问病情及提出一些要求,由于一些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或沟通不当,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2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

急诊科是病种多,病情重的科室,也是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随着现代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也越来越关心护理质量的好坏,导致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升高。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维护护患之间的合法权益。科室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观念,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做好护理记录。高年资的护士要指导低年资护士,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服务意识,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

2.2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

要认知执行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根据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缺陷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质量监控工作,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急诊科设立护理安全防范小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等,定期检查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考核,从中发现护理不安全的隐患,做到及时杜绝或预防,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2.3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随着现代急诊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知识贮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准确的判断病情,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较多,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针对的培训,提高其基本技能和抢救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

2.4合理排班,做好交接班的管理工作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流动性,要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将年资高中低的护理人员有效的搭配,在患者就诊高峰时段多安排一些护理人员,避免出现超负荷的工作情况,改善夜间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不合理局面。主班护士要查对所有的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确保急救物品的齐全完整,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应急准备。

2.5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护理纠纷的隐患

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对一些反应过激的患者及家属应心平气和的解释,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用轻柔的语言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于要求高的患者及家属,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能满足的要耐心细致的解释,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他们,提高他们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消除护理纠纷隐患。

3总结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9篇

【关键词】PDCA;急诊护理;应用价值

急诊科是临床较为重要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部门。由于急诊科接收患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间接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1]。为有效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急诊科采用PDCA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现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2.2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常规组患者预后的护理满意程度有区别,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PDCA模式应运而生,于临床护理中获得显著成效。优势:①便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通过PDCA所制定的相关护理措施,可从根本上解决潜在性问题,以提高护理质量;②便于及时修订相关标准。由于急诊科患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速等特点,针对死亡、抢救无效患者进行分析,分析、整理发现该现象原因,作为日后的宝贵资源,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护理流程;③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事件。临床相关程序操作中,按时或不按时的进行检查,可及时发现潜在性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进而将问题扼杀于萌芽中,预防不良事件[3];④提高抢救成功率。PDCA模式应用过程中,需全科室的医护人员开展头脑风暴,对日常操作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新标准,确保其落实到底,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诊护理是临床的一种高风险性工作,所面对患者病情复杂、病种繁多,而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但要求获得显著的疾病治疗效果,还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将PDCA模式用于该科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可充分满足该需求,提高护理质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00例干预组患者经由PDCA模式的实施后,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常规组,P

【参考文献】

[1]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急诊护理;影响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7-02

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不因失误而造成患者生理功能、身体机能以及心理健康受到损伤或是发生致残致亡等问题[1],同时也不会让患者遭受到化疗药物、病原体、环境污染以及放射性等危害。急诊科处于医院治病救人的最前线,担负着救治病危患者的重要职责,因此其护理工作有着忙、急、综合性强、容易感染、病情变化快、涉及暴力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2]。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急诊护理工作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市的10所综合医院以及2所专科医院急诊部的24名相关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是女性,目前都服务在急诊护理岗位。24名护理人员中,有14名护士长,其余10名为科护士。年龄最小的急诊护理人员只有23岁,年纪最大的则有52岁,平均年龄为36岁。这24名急诊护理人员中,急诊护理工作经验最长的有28年,最短的为3年,平均年限为12年。其中,护师有2人,副主任护师有5人,主管护师有17人。24名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情况如下:1人中专毕业,16人大专毕业,其余7人为本科学历。医院日急诊的最高记录为420人,最低为80人,日急诊量的平均值为320人次。

1.2 一般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问卷结果的形式对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的问卷是在参考了很多的急诊护理状况以及相关的急诊护理事件以后研究出来的,回收率为100%。

1.3 问卷涉及到的内容 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急诊护理人员的年龄;第二,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第三,急诊护理工作的工作时间;第四,急诊护理人员的职称;第五,医院的日急诊量;第六,医院的年急诊量;第七,医院的级别;第八,所在科室急诊护理人员的数量。在此基础信息上,从技术、管理、环境、人员、设备以及用药等六个方面所细化出的75个条目进行了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2 结 果

参与调查的24为急诊护理人员均认真填写了该问卷,结果显示:急诊护理人员过于紧张、压力过大和忽略药物副反应这两种因素对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最大,为83.3%,次要影响因素为工作经验太少,占调查总人数的75%,见表1。

3 结 论

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医疗行业有着技术高、难度高的特点,而急诊护理在整个医疗行业所肩负的责任是最为重大的。因此,找出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因素并针对性进行改进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急诊护理人员的质与量是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最关键因素。急诊护理人员的质量对危急病患的生命安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可以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病患的生命。而从该市12所医院中所选取的24名急诊护理人员中,本科学历的只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29%。急诊部门患者的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并且综合性高,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与其它部门相比自然也会相应升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急诊经验以及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急诊护理人员才能在急救领域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3]。

第二,急诊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管理是一种有效调配以及监督的过程,对于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高效、有序的进行急诊护理工作,病人才能得到最好的救治。但是很多医院在追求诊断以及急救技术的过程中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因而使得急诊护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该问卷调查为基础,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不良因素对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

首先,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急诊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医院可以选派骨干人才参加急救技术提高班,并针对所有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急救护理教育培训,同时还可以辅以简单的急诊事件模拟,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其次,加强急诊护理的管理水平。管理是对急诊护理效果的加强,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过程,急诊技术即便再好,效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医院对急诊护理的管理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提高管理水平。比如,明确规定急诊过程的各个环节内容,严谨出现简化急救操作流程的情况出现,确保病人得到最全面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蕊,徐艺宣.关键问题确认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26):2450-2452.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急诊分诊 安全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满意度 探究分析

急诊分诊是医院急诊环节中的前沿阵地,因此较之于门诊部,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比如各类创伤、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而且接待的患者流量更大,护理人员受到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则更重[1]。而为了降低急诊分诊护理的风险率,实施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护理风险,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优化急诊护理的服务水平。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我院急诊护理的综合效果,以对安全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评价[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24名进行临床探究,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调查其学历水平,中专8名,大专6名,本科及以上10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开展探究的时间段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此期间,排除收治患者人数、临床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所取得的前后两段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调查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探究方法: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所有急诊护理人员均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记录急诊护理工作的综合资料;而在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结合安全管理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首先改善急诊分诊护理环境,要明确划分门诊与急诊的分诊区,以此减少门诊患者前往急诊分诊区进行咨询,这样能够减少急诊护理人员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将急诊分诊流程图置于醒目位置,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咨询的盲目性[3];其次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比如接诊创伤性出血的患者,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再比如在患者流量大的时候需要带好口罩,防止发生呼吸道传染;再者定期进行风险教育和专题讲座,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处理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护理风险案例进行言传身教[4];还要制定急诊分诊标准,将所有管理措施变得有据可依,而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对管理标准的掌握情况,以严格的监督和评判制度来规范分诊护理;最后提高分诊护理人员沟通技能,注意与病患沟通的谦逊礼貌,可以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回答。评价与比较方法:对前后两段时间急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各自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分诊是公认的高风险科室,由于接待的患者流量较大、而且患者伤病程度与种类参差不齐,使得分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时仅仅因为沟通存在一定问题就导致了医疗纠纷的产生,进而影响分诊护理的效率[5]。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根据探究结果,认为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一般来说,对急诊分诊护理产生风险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来自患者方面的,还要护理人员自身的,所以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对症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我院采取的分诊安全管理,首先优化了急诊分诊的流程,避免了与门诊护理相互混淆的现象,使一些希望前往急诊分诊进行咨询的患者可以更有效的获得帮助,而且还加大了对护理人员的保护,通过佩戴手套和口罩,减少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之后完善了我院分诊管理的制度和加大了对分诊护理人员的教育监督力度,通过改革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急诊分诊风险教育,从本质上提高护理人员对分诊护理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同时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日常分诊护理服务中,能够以更优质的护理质量来帮助患者,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梁金清,李月明,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2,07(5):555-556.

[2]朱春莉,许芳,李琴.加强急诊分诊管理提高患者对分诊的满意度[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403.

[3]顾巧云,李晓燕,范晓,等.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34):3163-3165.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3篇

急救护理的着眼点应视安全第一优先科室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将安全第一优先整合到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之中,并付诸于每天的工作实践中。安全文化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构成全科的统一行为。急诊科早期救治工作的特点是病因尚未明确,抢救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发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抢救患者死亡危险性高。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重危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生命。越是如此越应视护理安全为护理工作的命脉,一切抢救工作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即为100×0=0。急诊工作随机性、时限性强,急诊抢救患者就诊有一定的逆时间性。晚间小夜班往往是就诊高峰,急诊护士尤其抢救室护士一定在认真工作的同时,注意护理安全。既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繁重、紧张的抢救工作和技术操作,又要承担护理工作责任。我们在急诊护理技术上视安全为先,提出细致严谨,求实慎独。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上。用熟练准确的操作和急诊抢救技能,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时刻将安全摆在首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科室安全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管理手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必须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科室为危重症抢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制度,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转送危重症制度、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等,要求科室护士严格遵守,并随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随时修订以持续改进。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是提高各级人员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防各种事故、差错、矛盾发生的保障。制度建设内涵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护理抢救工作的安全设计。科室团队组成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教育全体护士既要遵守制度,更要尊重制度。我们通过制度来规范抢救工作,也通过制度文化保障全体护士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以双重作用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强化管理功能,实施系统管理急诊抢救是多人协作的群体劳动,科室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流互动是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应该是经常的、自觉的、坦率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急诊抢救中高风险服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单位时间内来多个抢救患者造成急诊环境拥堵,使抢救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成批伤员造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困难等。需要当班护士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各项制度的统一性、抢救安排的科学性、抢救过程的严肃性做到系统实施,才可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如患者身份识别我们采取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核对;对昏迷患者、有沟通障碍的患者及老人、小孩均由陪伴家属参与核对等。其他方面如患者防跌倒的醒目标识、各种管道的清晰标记、复苏设施及药品的完好与便利、急救技术的灵活应用、紧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的预防等每个环节均有系统的制度流程及防范措施。从环境设施的规范及完备、护理技能、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安全。

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量化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急救物品的管理,抢救速度再快,操作技能再高,但抢救物品发生故障,不能形成抢救功能,这种高技能和快速就是无效的。而急诊科又是半开放的医疗场所,每天行行各类人群都有,物品的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管理,在平时工作中要保证做到急救物品管理的“一专”、“四定”。即专人保管,定数、定位、定卡片、定期检查。我们除设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有专业能力的器械护士专人管理抢救物品外,在物品管理制度上主要的措施有:(1)健全各类登记本,建立药品登记本、抢救车登记本、贵重药品物品登记本、毒麻药品登记本及各类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并认真登记。每月科室指定一人协助器械护士共同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并及时更换,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2)班班核对,每班护士认真交接班,贵重物品药品共同检查并签字,急救器械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尽快修理。(3)随时检查,每周二护士长抽查,急救车内药品及用物完好率应在100%。(4)及时补充,抢救后药品及时补充,抢救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清洁整理,并做好下次使用准备。抢救物品完整的应急管理状态,应是一应俱全﹑百分之百有效的物品,是放置位置固定、不易在紧急抢救中发生使用错误的物品;最主要的是用在患者身上立即能够迅速形成抢救功能的物品[3]。只有在管理中层层把关,才能确实保证抢救物品时刻处于完好的应急状态。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我们在抢救物品管理中,不断优化物品管理,做好物品的明示,使标识清晰,每月在科护理总结会里分析物品管理中的漏洞,不断持续质量改进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急诊护理安全隐患

1.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医护人员中的少数人缺乏同情心和耐心,说话生硬,训斥病人,不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2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个别医护人员不认真遵守操作规程、询问病人不全面,病情观察不仔细,应该检查的项目不做、不讲治疗原则,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三查七对不严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实,甚至推诿,不及时处置,延误病人的诊治与抢救,而出现医疗差错,形成纠纷。

1.3业务技术不过硬:护士在抢救中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而不能立即静脉给药,影响了抢救的速度,心脏骤停的病人人工气道不能马上建立而耽误抢救时机。

1.4急诊意识不强:急诊病人多为突发或急重情况,家属和病人往往心情焦急,希望病人人院后得到及时抢救,如护士接诊不及时,行动迟缓,不及时抽血作化验,不及时护送作检查,该用的药不立即使用,一旦病情恶化将发生纠纷。

1.5抢救用药不到位: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和质量。

1.6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忽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当患者需经医务人员尽力抢救,但由于病情复杂,不可避免的发生恶化或死亡时,家属对此并不理解,要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这些大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只注重抢救治疗,而忽视患者和家属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没有及时告知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对病情交待不清等,从而激化矛盾,发生冲突。本组5例因缺护患之间的必要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而不满引发的护理纠纷,护士不能以人为本,只单纯以病为本,从而造成病人心理上的失衡[1]。

2安全防范对策

2.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

2.1.1落实组织,明确职责: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分析护理现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 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组织及时的申报、控制和规避,做出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本。

2.1.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急诊护理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好实施。

2.2完善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坚持和落实好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着重完善下列制度。

2.2.1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通过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等状况,及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

2.2.2风险分析申报制度:一旦发生护理风险,当事人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申报,护士长要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识别、评价、评估。

2.2.3风险的预防制度:为了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的临床护理中,要督促护士务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质量管理措施。

2.3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风险管理的成败,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3]。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每个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4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有针对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牢固树磬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认真记录护理文件,在涉及某些医患纠纷案时,护理记录是最重要的法律证据,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总之,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安全与患者安危息息相关。只要护理人员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患者的不满和投诉,而且一引起纠纷,它就可能会长期困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干扰日常工作。

2.5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护士对各种不同的病人给予理解、宽容、体谅病人的痛苦,避免生硬的语言和冰冷的表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应迅速,沉着冷静。

2.6加强急救物品、器械管理急救物品器械应处常备状态,为确保急救物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四定三及时”,即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科;应用效果

在对临床护理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护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研究重点。在医院各个部门中急诊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急诊科的整个抢救过程中都存在护理安全隐患[1]。所以就需要加强急诊科护理操作中的安全管理。我院急诊科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80例,患者全部都为急诊入院,在经过分诊治疗后住院接受治疗。2011年1月~2012年1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6.5±2.2)岁;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4.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年轻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不强,缺乏法律知识、护理安全意识和工作经验等,如果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就可能出现慌乱现象;因为输液室的患者人数众多、周转快,因此常发生随意调换位置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和液体进行认真核对,就可能发生液体输入错误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巡视,没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生液体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没有向患者及时讲解医院的相关情况,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分诊错误,从而让漏诊率和误诊率增加;在运输患者期间,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和患者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就可能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因为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加上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就可能发生错记或者记录不及时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分析发现,急诊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类型主要包括跌倒、坠床、错误执行医嘱以及不规范拔管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是急诊科各项操作中的中心点,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讲,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较大[2]。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要将护理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改变,将临床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进而为患者提高舒适和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

3.1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急诊科护士长应该邀请专业人员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在科室早会期间,加强护理人员医院规章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安全第一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护理人员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护理人员能清楚日常形势,进而来对工作错误进行有效控制,让护理人员学法、懂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权益,从而来对护患双方的权益进行维护,最终为患者提供安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3.2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进行转变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针对重症患者要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热情,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对患者病症进行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急救意识,对抢救器械和用品进行充分准备[3]。

3.3加强培训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给予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完善的专业技能 ,从而来更好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工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培训护理人员,安排工作资历高的护理人员或者护士长来向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知识,利用查房、示范等来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4]。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让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

3.4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 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鼓励,让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主动上报,针对报告人员则应加强保密工作;探讨护理人员上报的护理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从而来进行有效防范;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利用书面形式来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备案,护理人员要有效掌握纠纷事件的处理方法,从而让负面反应能有效降低。

3.5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配置 急诊科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资历等来对工作进行调整,让护理人员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助,让团队意识提高,最终让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临床设备要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让设备能保持正常状态。临床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对输液记录进行认真填写,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加强巡查,从而来对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本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祁云,吴娟颜.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182-183.

[2]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85-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