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工作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设施,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车载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

2009年将是我科一个新的起点,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急诊设备参差不齐,医护人员技术有待加强等。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科职工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更好地促进两个效益双赢。

想知关于更多护理工作计划方面的资料,请继续阅读: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规范化管理者首先确定管理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我中心在急诊护理服务过程中全面应用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急诊、急救护理质量管理,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及主动服务意识,对各处疾病的急诊抢救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标准;对成批伤员抢救制订系统的抢救措施。

中心所有工作区域均设有广播通讯设施,若有危重抢救病人或急救出诊任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启用广播进行呼叫,相关工作人员便立即各就各位投入抢救;对急诊抢救留观病人分男q制订了严格的抢救护理程序和标准,对不同危急程度的急诊病人,按不同的流程予以接诊、处理,保证各类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工作区域中得到恰当、有效的救治。

2.认真做好上岗前培训。实行各级人员准入制度

我中心共有护士32人,护士助理14人,工友4人,分别担任院内急诊分诊、院前急救调度、分诊导诊等工作。对不同岗位均制订了准入标准与岗前培训考核计划,各岗位的护士上岗前都需按规范化标准认真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3.护士长积极有效的管理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首先,不同的岗位选择适当的人选,这是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强调不同岗位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奖勤罚懒,激励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主动关心科室建设,工作积极认真、表现突出以及受到病人表扬的护士要鼓励表扬、给予物资奖励,反之则酌情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第四,护士长本人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工作制订要有详细计划,处处以理服人,不以权压人;第五,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实践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缺陷,要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4.强化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急救工作就应突出一个“急”字。为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恰当的处理,我们对院内急诊和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接诊、分诊、抢救、检查、入院的快速反应绿色通道。同时要求做到3o公里内的院前急救出诊1分钟内出车,3O公里以上的出诊2分钟出车,院内抢救时护士即刻到位,并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抢救、监护的设备仪器,训练有素地按抢救岗位分工主动配合医生实施救治,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5.多层次人性化全程优质服务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9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来源:免费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观察室、护理、服务流程、优化方法、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65-02

前言

随着医院急诊室的工作量不断扩大,急诊室的护理服务流程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的需求,急症室的护理工作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例如在区域功能方面的划分不够清晰,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比较低,操作技能欠缺完善等等。在本文中探讨了如何对急诊观察室的护理服务流程进行优化以及优化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了急诊观察区域以及输液区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22人,其中有主管护师6人,护师有3人,护士有13人;本科学历以上的有5人,大专学历的有12人,中专学历的有5人。根据统计急诊观察区域平均每天接收的患者有235人左右,门诊输液区平均每天输液的病患者有100左右。

2、研究方法

(1)准备工作:

通过急诊观察室的全体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优化急诊观察室的护理流程的方法,采取的评价标准是患者的满意度、等候护理服务的时间、病人的投诉率等,统计对象选择在每天上午十点后登记的前2例病人,对患者从登记到开始接受护理服务的时间作为患者等候护理服务的时间,抽选统计对象的时间段有两个,一个是当年的1月-6月,另一个是7月-12月,在这两个时间段抽取的患者的人数分别是300人与260人。在每个月的10号、20号以及30号通过调查表来统计病患者的满意程度,每次发放调查表的数量为10份,在两个时间段所发放的调查表一共有360份,回收率100%。在调查表中,涉及到了急诊观察室的服务态度、流程、技术、环境、健康教育护理、护理失误发生、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2)优化急诊观察室的功能划分与布局。

目前的急诊观察室存在功能区域划分不清晰的问题。护理人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功能出现混淆;护理环境比较嘈杂、秩序出现混乱――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以下的措施来解决:首先,把急诊观察区域和急诊输液区域在布局方面进行清楚的划分,分开对患者进行接诊,以免两者出现混乱;其二,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应当在安排班次的时候分开进行排班;第三,每个不同的区域应当在各自区域内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第四,在每个入口以及通道都摆放好明确的指示牌,在急诊室通道的墙上可以布置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宣传画以及摆设绿色植物;最后可以为患者准备一些便民的措施,例如电视、饮水机、一次性杯子等等。

(3)优化急诊观察室的排班模式。

首先,改变传统排班模式,从急诊观察室每天接收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上班班次。对中班、夜班以及节假日的班次增加工作人员,确保每个班次都有2名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的护理,并且安排一名护理人员在休息时间内保持通讯畅通,以便为突发事件做支援。然后,以护理人员各自的工作能力与经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安排分组,以此达到护理小组优缺点互补的护理模式,并且从急诊观察室的特点出发考虑,培养护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4)优化输液流程。

首先应当对登记以及收药流程进行优化。在排队方式上,应当改变原本的急诊输液患者与观察区域的患者共同排队的方式,应当分开为急诊输液患者排成一队,急诊观察区域患者排成一队,采取双通道排队的模式。对于负责登记的办公人员应当安排办公班的护理人员作为主要的人员,而总务的护理人员作为辅助的人员。负责急诊观察区域登记的是办公班的护理人员,负责门诊输液患者登记的是总务的护理人员。其二,优化配药以及输液的流程。在急诊室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负责一半的观察床位,每个班次每个小组需要有两名护理人员,一名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配药,并且核对好输液袋上的信息;另一名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病人,包括对患者进行输液、加药以及巡视观察等方面的工作。

3、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

二、研究的结果

1、比较优化措施实施前后的急诊观察室病人等待护理服务的时间、患者的满意程度:

优化措施实施前:等待护理服务的时间是5-45min,平均等待时间是27min,病人的满意率为75%;

优化措施实施后:等待护理服务的时间是3-25min,平均等待时间是10min,病人的满意率为95%。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2、比较优化措施实施前后的急诊室病患者的投诉次数:

优化措施实施前: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失误的次数为5次,接收到的护理投诉次数有10次;

优化措施实施后: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失误的次数为0次,接收到的护理投诉次数有1次。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急诊观察室的护理服务流程的优化之后,改变了优化措施实施之前的问题,营造了整洁有序温馨的急诊室护理环境,缓解了急诊室病人的焦虑情绪,加强了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护理的全程性以及有效性,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缩短了患者等候输液的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急诊室优化护理流程措施的实施为医院的管理创新带来了一种新方式。该种新方式充分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以及其人文关怀的服务宗旨。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观察室护理服务流程的方法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帅丽,李寒梅,江锦平. 优化输液流程及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 上海医药. 2011(03)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法; 急诊科;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要求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而新入急诊科的护士大都是低年资护士,基础差,缺少临床经验,在临床护理、临床思维、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较差[1],在独立面对多病种、跨学科的危重症患者等紧急情况时,常显得心理紧张、忙乱无序,急救技能操作不过关,影响了护理质量。以往“以老带新”的临床带教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临床护理工作需求,为使新护士尽快适应急诊工作,笔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7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0名均为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23.5岁;护龄0~6 年,平均2.66年;文化程度:大专13名,中专7名,采用传统培训法为对照组。2008-2012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2名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22.5岁;护龄0~5年,平均2.15年;文化程度:大专15名,中专7名,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为实验组。两组低年资护士均无急诊工作经验,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护士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法,即传统的“一带一”的培训模式。实验组根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W. E. Deming) 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培训,即计划(plan )、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循环进行,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施、工作情况落实检查和总结处理。(1) 计划阶段(plan ):①了解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需求。对新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提问,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情况、应急能力和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等,并了解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②成立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在急诊科工作10年以上、有丰富急诊专科知识及扎实的操作技能,并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高年资护师2~3名为小组成员。他们分别承担一至二项理论授课内容及操作技术培训,每项技术操作应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并专人负责,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2],护士长全面负责监管整个培训过程。③根据急诊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及目标。通过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尽快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及布局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掌握预检分诊流程和抢救程序以及急救技能,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职责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管理,能胜任各班岗位职责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 2~3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④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成绩由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组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急诊科工作制度、各班工作职责、急诊工作流程、常见急救护理知识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沟通技巧等;急救技能操作包括CPR、吸氧、吸痰、静脉留置针、除颤、洗胃,微泵、简易呼吸囊、心电图机、呼吸机的使用和气管插管配合等操作,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考核,考核标准参照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本院护理操作质量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成绩≥85分,急救技能操作成绩≥90分方能通过。(2) 实施阶段(do):第一阶段为熟悉环境阶段,通过带教老师的入科介绍及带班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区域环境的布局及工作要求;掌握急诊治疗室、手术室、抢救室等的物品要求,掌握抢救物品的数量、性质和规范要求;熟悉急诊患者预检分诊流程、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工作职责;掌握急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和上报制度等;熟悉急诊各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原则。第二阶段为技能培训阶段,通过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和临床工作实践等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种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和要求,如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清创包、气管插管包等,以及各种器械的保养和管理;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如吸氧、吸痰、CPR、静脉穿刺术、动脉血标本采集、各项术前准备、清创手术配合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气管插管术的护理配合、洗胃术等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心电图机、人工呼吸机、简易呼吸囊、洗胃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熟悉护患沟通技巧,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护患关系;熟悉抢救药品的作用、常用剂量、用药途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第三阶段为临床工作实践阶段,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培训等形式,使新护士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和沟通技巧;掌握急诊患者的入出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患者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急诊留观和抢救病历的书写,并能正确执行急诊医嘱;掌握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掌握院感相关知识和个人防护和急诊环境的消毒要求等。(3)检查阶段(check):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培训阶段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通过定期提问、随机提问、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形式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对不能通过考核者继续培训相关内容;对培训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低年资护士,考核予以加分,在晨会表扬,并适当缩短培训时间。(4)处理阶段(action):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进措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为推动下一阶段的动力和依据。如发现大部分低年资护士,虽然通过第二阶段的吸氧、吸痰、静脉穿刺术、CPR、气管插管护理配合、除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但在第三段阶临床工作中,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仍出现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三阶段培训中加入情景模拟急救培训,如心搏骤停患者进入抢救室,接诊护士如何单人进行急救操作和多人进行抢救配合等,如单人的CPR、吸痰、吸氧操作等;多位医务人员的抢救配合,如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囊的应用、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多项急救技能的配合,并实行定位抢救配合。通过情景模拟培训,低年资护士如亲临其境,亲历抢救现场,对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各项急救技能的衔接、医嘱的执行、医护的配合、仪器的使用、医患的沟通、护理文书写的正确记录等环节,有了系统的认识和加深了抢救工作体会。当遇到患者抢救时,能实施相关抢救操作流程,将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完成[3],从而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实操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同时,带教老师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理,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科室组织再次理论或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对存在的个性问题,针对不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培训,并落实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理论授课,课件制作加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图、文都有;操作示范制作成录像,操作流程明快,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的培训方式受到低年资护士的欢迎。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构思,收集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

1.3.2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护理能力判定标准采用Norman等提出的包括临床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人际能力、解决问题和临床判断能力、技术能力等几方面的评价体系[4],通过专家讨论研究,确定了七项指标: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按照客观结构式临床检测( 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方法编制试卷,成绩100分制。经专家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评价两组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5]。

1.3.3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分别发放患者满意度测评表各100份及医生满意度测评表100份,回收率100%。患者和医生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比较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操作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见表2。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方面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见表3。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完善培训计划。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培训,并对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减少了他们在工作中对于岗位的恐惧感,增强了护士工作的信心。并按培训计划和目标进行培训,能避免因工作忙或其它主观原因造成培训内容的简化和遗漏;分阶段考核是检查培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培训效果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6],使培训更规范、更科学和更有针对性,使他们掌握知识更加巩固。低年资护士由于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差、临床经验少等原因,易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抢救操作流程不熟练,不准确等情况,系统和多形式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资料表1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均比采用传统培训法成绩高,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能力。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他们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后倍感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临床思维欠缺,希望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而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低年资护士进入急诊后要很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了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演练、并通过对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进行护理查房,指导低年资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充分了解病情观察的目的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提高低年资护士临床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通过基本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规范化的培训,让护士掌握每一项护理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告知的相关内容,提高护士基本操作、专科技术操作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学会人文关怀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低年资护士在学习、培训、实践中掌握健康教育和沟通技巧,培养了优良职业作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沟通能力,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思想、态度、观念、情感、信息交流的桥梁[7],从而确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和安全培训,护理安全与法的教育,使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意识得到强化。在培训中,加强了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各种职业危害,防止针刺伤,严格洗手要求,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隐患,他们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本资料表2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3.3 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患者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感。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模式,使低年资护士熟练、正确地掌握了护理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职业满意感[8]。同时,通过系统、有计划地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工作热情、责任心、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在对低年资护士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培训,也为医院进一步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资料表3显示,经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9],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各项急救操作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安全,通过规范培训,强化了低年资护士质量意识,使每名护士都能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他们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工作能力,规范了操作程序,使急诊科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保证。同时,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和考核中,培训考核小组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随时研讨、修改和不断完善。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使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他们不断学习急诊专科知识,切实提高急诊操作技能,自实行PDCA循环管理法以来,没有因护理质量的缺陷而导致护理纠纷,有效保证了护理质量安全。

3.5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针对性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需求,培训小组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带教老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制作课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厚,并积极借助书本和科室带教资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科室使用PDCA循环法对低年资护士实行培训后,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使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6 对培训考核小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提高了急诊科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形成了护士长负责监督,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组织实施,带教老师具体工作的落实的培训体系。这样,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各种操作技术进步很快;而高年资护士有一种不努力就会淘汰的紧迫感,会更认真的学习专科知识,也可以不断提高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沟通、科研能力[10]。在培训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对其他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就必须自己熟练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学习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带教老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带教老师对自身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规范自身操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全面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菲,叶茂,代颖,等.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张芹,任素珍,刘光青. PDCA 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入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93-94.

[3]周燕华,金向英.情景教学法在提高轮转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08,7(10):784-785.

[4] 黎雪梅,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8,23( 4):74-76.

[5] 刘明.中国注册护士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6]孙玉勤.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83-484.

[7]陈玉霞,朱娟,李桂梅,等. 护理三级查房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1,11(7):118-120.

[8] 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5-56.

[9]徐国勋,屠丽君.护理管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63.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xx年医院提出“优质服务,发展专科”的工作思路,我科护理人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整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创优质服务、培养专科人才的宗旨,逐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在院领导、科主任指导下和全科护理人员的努力之下顺利完成全年的护理工作计划。

一、全年各项护理工作量及工作达标情况

1、工作量:急诊 人次。参加抢救 人次。配合急诊手术

例。护理留观病人人次。出车车次。处理突发事件次。

2、工作达标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达。无菌物品合格率。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 、 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 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培训班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99.1%。

2、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输液大厅的环境,安装电视等设施,提供纸巾、水杯、无陪人患者床头一杯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卡优先缴费取药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三餐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类病人达人,通过身份证联系省外家属人。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

三、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

1、通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通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护理质量。

2、对质控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修订,保证各区域的护理质量。切实履行绩效考评制度,如实反馈人员层级能力,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3、通过一年时间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急诊区域划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能力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达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4、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5、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6、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四 、 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次,病历讨论次,操作培训项。

2.第二季度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急诊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毕业三年内护士急救药品知识,全部合格,达标率为。新毕业生考核岗位技能操作,全部达标。成绩良好。

4.基本完成全年护士进修培训计划,安排了护士到icu进修学习危重病人护理,安排年轻护士到儿科注射室进行小儿头皮针穿刺技术,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技术水平。外派多名护士外出短期学习,并将新的护理理念带回科室。全年完成了名轮科护士的急诊培训工作。

5.每季度进行三人、两人配合抢救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加强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反复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

1.2方法

1.2.1组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小组根据本急诊科抢救室人员数量对其进行优化护理分组(自2015年1月开始),根据优化原则共划分出5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5个护理人员中设立组长(从事急诊共超过10年、急诊抢救等护理经验丰富、对急诊操作熟练),每组组长管理各组医护人员,组长以下分为副组长1人(其工作经验丰富并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急诊工作不低于5年)、低年资护士2人(工作经验丰富、急诊工作不低于3年)、轮转护士1人(工作经验前丰富、工作时间为1~3年)。护理小组成立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值班时间内上下协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

1.2.2提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及协作能力在护理小组的5名成员中均要接受抢救室相关的急救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先培训后考核,护理小组5名成员均考核合格。根据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特点和抢救流程,对护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岗位、流程进行划分,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避免抢救过程中出现岗位不明确、抢救无序等缺陷。

1.2.3优化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抢救实施过程5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做到确定岗位、抢救程序中位置、抢救流程及协作配合程序,协助并配合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起到小组指挥作用,站在患者床尾,对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的整个护理程序进行指导和监督;副组长在患者头侧管理对患者实施呼吸复苏;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的实施和观察、心脏复苏的实施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左侧,管理静脉通道的建立、药物输入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尾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急诊医生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下达医嘱及协作整个抢救过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调查表满分分别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和一般满意所占百分比为满意率,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调查50例患者。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等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

2.2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抢救时间等比较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要体现救治的时效性,也即是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对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效率[1]。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副组长直接参与抢救护理过程;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优化护理分组模式能够有效的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避免传统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能够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能够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能够切实体现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抢救效率。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够在护理工作中形成管理向心力。需要实施急诊抢救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满意程度[6]。

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护理素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所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任莹 芦良花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4(5):53-55.

[2]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59-161.

[3]赵树娟,孙晔,张华.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4,6(5):17-19.

[4]杨巧华,魏彩第,张敬伟,等.团队管理模式在强化急救护士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6(4):389-392.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急诊手术;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059-03

重创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发展快,抢救时间紧迫,通常需急诊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后合并症[1,2]。急诊手术室高效率的术前准备与高质量的手术护理是提高抢救质量及成功率的关键所在[3]。为了优化急诊手术室护理程序,提高护理的综合质量,我院急诊科从2010年3月开始对急诊重创患者开展优质护理计划,在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以及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急诊手术的重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与对照组各50例。优质护理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8~62岁,平均(38.4±9.7)岁;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39.8±10.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伤情、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 对照组急诊手术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急诊手术室护理常规开展工作,即手术室护士收到手术通知单后,各岗位的护理人员各自做好术前准备,患者推进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在各个岗位各尽其责。

1.2.2 研究组急诊手术的优质护理 (1)增加术前探访程序 急诊手术室护士在收到手术通知单以后,要快速认真阅读患者的病历,熟知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类型、麻醉形式、各项检查、既往病史情况、个人史等;利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室安排一名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探访,简明扼要地讲解急诊手术的目的、基本程序、手术部位、麻醉方法等,并叮嘱家属在手术期间不要离开手术室外的等待区,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特殊状况,能第一时间与家属沟通[4];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疑问要给予正确的、合理的回答与解释;同时协助病区护士迅速建立良好的输液静脉通路,并对静脉通路进行严格管理[5];探访时还需认真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状况,若患者或家属存在激动、暴躁、不知所措等行为表现时,手术室护士要及时、有效、快速地缓解或消除这些不良情绪[6],如给予同情、安慰、鼓励等,让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能尽快稳定下来,理智平静地接受手术。(2)加强术中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重创患者在检查后直接被送至手术室,神志清醒的患者会产生紧张、害怕、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有的甚至会丧失求生的欲望,这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语言要积极向上,并具有感染力,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轻握患者的手,传递鼓励、安抚、支持等情感,让患者感受温暖与关爱,有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并增强其治疗信心。(3)优化急诊手术护理程序 根据急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特征,对急诊护理工作及人力资源进行优化:①对急诊手术室每位护理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并且不定期地进行急救演练与考核。同时,在实践工作中要求手术室护士不断地自我学习、总结、改进、探索;②明确各个岗位护士的工作职责,并且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手术所需物品及特殊器械,并在最短时间内备齐;③增加两名急诊手术室巡回护士,划分职责,以提高护理的效率与质量;④重视患者体征观察与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常规吸氧,保持其呼吸系统顺畅,立即对患者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时刻关注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血压、血氧等参数变化情况,注重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休克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迅速为患者建立2~5条的静脉通路,并妥善认真管理。准备充足的血液以及相关代用品,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要认真察看其体征及表现[7];⑤制定重创患者急诊手术护理规范,让护理人员有预见性、规范地开展护理工作,以保证护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1.3 术后回访

在患者手术后2~4 d,手术护士对患者进行一次探访。了解患者术后的各项情况,如伤口疼痛的缓解、日常护理、恢复情况等;了解在术后对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了解患者术后的饮食、营养补给以及心理状态等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参考指导;获取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或建议,调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术后治疗与康复训练。

1.4评估指标

①记录手术准备所需时间:急诊手术室护士在收到手术通知单后,全部备齐手术药品、器械、血液制品等所需要的时间;②记录手术的时间,即主刀医生开始手术至手术全部完成所需时间;③在术后2~4 d,以不记名方式对患者、家属及急诊手术医生、麻醉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医生及麻醉师对手术室护理的配合性、沟通性、护理准确性的综合评分及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3讨论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优化一系列护理程序、规范及人员配制等,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转变护理观念、深入护理研究的目的[8,9]。在国外优质护理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护理模式在各个医院护理单元推广,成熟而富有成效,而在我国,优质护理虽然经过几年的推广,但仍然处于一种初级探索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我科将优质护理运用于急诊手术室护理,在拯救患者生命、稳定患者病情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最有效的护理服务,其护理内容丰富,其中包括增加术前探访、加强术中心理护理、优化手术室护理程序、术后的随访,尤其是加强心理护理,不单单和患者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与患者的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及时消除患者及家属心中的疑虑,增加医生、护士、患者之间的信任感,不仅大大减少医、护、患矛盾的发生[10],更能使患者以相对良好的情绪状态接受各种急诊手术,尤其是高强度的大型手术,从而为抢救工作做好全方面的物质与精神准备,对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11];另外,有效优化手术室护理程序,使手术的各项准备过程更加合理、规范、快速、有效,同时也尽量发挥了护理人员的最大效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术后通过探视,了解患者手术切口的护理、各种管道的护理以及患者恢复和并发症预防等情况,不仅有利于改进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一个整体持续护理观的体现[12]。同时也为优质护理模式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急诊科手术优质护理的积极开展,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配合性,减少了医、护、患矛盾的发生,同时合理优化了急诊护理规范,促进了急诊手术护理向有计划的、整体的、科学的工作程序化发展,为重创患者的抢救提供优质的、专业的护理[13,11]。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也为优质护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兰,安虹. 损伤控制术救治44例严重创伤患者手术配合[J]. 中华护理杂志,2009,10(44):948.

[2] 谢静萍. 骨科严重创伤急救及并发症的紧急处理探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69.

[3] 张轩. 289例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9(9):67-68.

[4] 谢琼丽.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2006,1(9):858.

[5] 徐莹. 浅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进展[J]. 全科护理,2009,9(9):2331-2323.

[6] Sands N. Mental health triage:towards a model for nursing practice[J]. 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07,14(3):243.

[7] 朱丹,周力. 手术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9.

[8] steginga SK,Dum J,dewar AM,et al. Impact of an intensive nursing education course on nurses' knowledge,confidence,attitudes,and perceived skills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 Oncolgy Nurs Forum,2005,32(2):375-381.

[9] Robin Glenda Riley,Elizabeth Manias. Governance in operating room nursing: Nurses' knowledge of individual surgeons original[J]. Science & Medicine, 2006,62(6):1541-1551.

[10] 张雪. 谈急诊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及对策[J]. 全科护理,2009,7(12B):3258.

[11] 王宝珠,付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基础护理内涵[J]. 护理研究,2010,24(10A):2614-2615.

[12] 刘丽华,王秀东,贺春萍. 运用人性化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3):247-248.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1.2方法1.2.1组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小组根据本急诊科抢救室人员数量对其进行优化护理分组(自2015年1月开始),根据优化原则共划分出5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5个护理人员中设立组长(从事急诊共超过10年、急诊抢救等护理经验丰富、对急诊操作熟练),每组组长管理各组医护人员,组长以下分为副组长1人(其工作经验丰富并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急诊工作不低于5年)、低年资护士2人(工作经验丰富、急诊工作不低于3年)、轮转护士1人(工作经验前丰富、工作时间为1~3年)。护理小组成立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值班时间内上下协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1.2.2提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及协作能力在护理小组的5名成员中均要接受抢救室相关的急救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先培训后考核,护理小组5名成员均考核合格。根据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特点和抢救流程,对护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岗位、流程进行划分,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避免抢救过程中出现岗位不明确、抢救无序等缺陷。1.2.3优化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抢救实施过程5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做到确定岗位、抢救程序中位置、抢救流程及协作配合程序,协助并配合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起到小组指挥作用,站在患者床尾,对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的整个护理程序进行指导和监督;副组长在患者头侧管理对患者实施呼吸复苏;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的实施和观察、心脏复苏的实施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左侧,管理静脉通道的建立、药物输入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尾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急诊医生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下达医嘱及协作整个抢救过程。1.3观察指标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调查表满分分别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和一般满意所占百分比为满意率,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调查50例患者。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等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2.2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抢救时间等比较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要体现救治的时效性,也即是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对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效率[1]。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副组长直接参与抢救护理过程;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优化护理分组模式能够有效的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避免传统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能够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能够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能够切实体现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抢救效率。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够在护理工作中形成管理向心力。需要实施急诊抢救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满意程度[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护理素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所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4(5):53-55.

[2]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59-161.

[3]赵树娟,孙晔,张华.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4,6(5):17-19.

[4]杨巧华,魏彩第,张敬伟,等.团队管理模式在强化急救护士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6(4):389-392.

[5]潘德华.门急诊护理对危重症住院患者转运的护理管理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1(13):71-72.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1.3培训改进措施

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组中,针对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计划,监督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1.3.1成立讲师团队,确定讲师考核制度

由门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讲课经验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组长或护士担任讲师,作为团队骨干[5]。并从课件质量、授课技巧、个人资历等因素对讲师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0名讲师组成的团队。门急诊科护士长作为总管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作为质量控制组长,5名专业组长负责专科知识和操作的讲师,3名基础讲师作为急诊基础知识的讲师,并负责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项目为期一年,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科护士长将每季度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由试验组对讲师进行评价。最佳讲师将得到科室的奖金鼓励和成为晋升岗位的加分点。每月均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操作、医院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有科室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会,有属于护士长的“急诊科故事”的故事会时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月月初护士长将在科室公告栏公示本月学习安排。各位讲师也将提前2周上交次月教学课件,由护士长对教学思路和内容进行把控,并对教学课件进行批示和书写有关建议责令教师修改课件。课件一经确定,将由讲师将课件上传至试验组的共享网络平台,供其预习和复习。

1.3.2制定教学计划

为期一年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培训,每一阶段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训组长实时对教学计划实施进行监察和调控,并在每项培训子项目末对试验组进行技能测评。第1阶段,观察室危重患者急救:为期6个月,观察室是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初级场所。通过讲师授课帮助低年资护士认识观察区环境,熟悉观察区的布局和工作流程(观察区输液流程、病情发生变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护理记录书写保存流程等);明确观察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学习基本的护理相关制度;掌握观察区监测仪器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掌握观察区抢救车药品的数量、疗效、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和实况练习,运用领悟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技巧。第2阶段,院内急救:为期4个月,在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过渡到第二阶段,讲师通过操作演练、临床工作实践、科室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急诊科抢救区与观察区的相同内容,并熟悉抢救区的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及沟通技巧;掌握抢救区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电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洗胃机、心肺复苏机。掌握急诊科重大危急病种的抢救流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掌握需医护配合的专科操作流程和技巧,如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洗胃术的医护配合;熟悉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要求及使用后的终末处置流程,如清创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等。第3阶段,院前急救:讲师通过跟班带教、现场实施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院前急救原则、出诊救护的药物品种、疗效;掌握急诊患者的入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置,如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讲师通过投诉案例分析,帮助低年资护士理解急诊科工作需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患者家属完成有效沟通。

1.3.3教学课堂管理

低年资护士培训共分为急诊观察室、院内、院前3个阶段,过程监督将贯穿理论授课和情景模拟。(1)课程提醒:在试验组中选择1名作为班长,负责每1次课程的课前提醒,告知每1名护士课程时间及地点。(2)课堂签到:急诊每一堂课程的均有参加护士名单,课前及课后各签名1次,不允许代签。(3)教学监督:讲师对课时和课程质量做到慎独,教学组长也将对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旁听或抽查。

1.4教学成果评价

在培训期间,于每一阶段末及每个培训子项目末采用笔试、口头测试、情景测试、小组测试、自我报告、讲师考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护士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并相应调整下一阶段培训内容[6]。经过为期一年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项目管理组制定了3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的比较;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患者、医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的比较。并由护理部对两组进行能力测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急救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5%;试验组医师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护理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的保证[7]。急诊科完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急诊科的急救能力提升,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保证急诊科的安全,规避风险。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辨识出急诊传统培训的问题现状,设立培训计划的预期目标,成立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采取系统的培训改进措施,并对培训过程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断采取纠错措施,使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本研究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改正了仅对结果分析再采取措施的滞后思维。经过此次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试验组的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方面,试验组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也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护士和急诊医师也实现了更好的配合,急诊科的整体急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项目管理引入医疗行业,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3.2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这项新兴管理模式在护理行业的应用,对管理层和低年资护士都是一项挑战。项目管理与护理常用的品管圈管理模式相比,基于PDCA的科学工作程序[8-9],更强调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程的监控。此次项目管理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中,让管理层扩宽了管理思维,也对低年资护士采取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提高急救能力,充实急诊科的护理团队的人才建设[10]。

作者:邵洁 黄丽 段俊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辛原原,王建生,等.浅议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3):4-5.

[2]宁宁,陈佳丽,朱红,等.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32-35.

[3]LooR.Projectmanagement:acorecompetencyforprofessionalnursesandnursesmanagers[J].JNursesStaffDev,2003,19(4):187-193.

[4]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5]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89-591.

[6]白妙春,王岩,陈海花.“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10.

[8]罗静兰,陈伟菊,何金爱.PDCA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45-646.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规范化管理者首先确定管理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我中心在急诊护理服务过程中全面应用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急诊、急救护理质量管理,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及主动服务意识,对各处疾病的急诊抢救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标准;对成批伤员抢救制订系统的抢救措施。

    中心所有工作区域均设有广播通讯设施,若有危重抢救病人或急救出诊任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启用广播进行呼叫,相关工作人员便立即各就各位投入抢救;对急诊抢救留观病人分男q制订了严格的抢救护理程序和标准,对不同危急程度的急诊病人,按不同的流程予以接诊、处理,保证各类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工作区域中得到恰当、有效的救治。

    2.认真做好上岗前培训。实行各级人员准入制度

    我中心共有护士32人,护士助理14人,工友4人,分别担任院内急诊分诊、院前急救调度、分诊导诊等工作。对不同岗位均制订了准入标准与岗前培训考核计划,各岗位的护士上岗前都需按规范化标准认真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3.护士长积极有效的管理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首先,不同的岗位选择适当的人选,这是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强调不同岗位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奖勤罚懒,激励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主动关心科室建设,工作积极认真、表现突出以及受到病人表扬的护士要鼓励表扬、给予物资奖励,反之则酌情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第四,护士长本人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工作制订要有详细计划,处处以理服人,不以权压人;第五,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实践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缺陷,要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4.强化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急救工作就应突出一个“急”字。为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恰当的处理,我们对院内急诊和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接诊、分诊、抢救、检查、入院的快速反应绿色通道。同时要求做到3o公里内的院前急救出诊1分钟内出车,3O公里以上的出诊2分钟出车,院内抢救时护士即刻到位,并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抢救、监护的设备仪器,训练有素地按抢救岗位分工主动配合医生实施救治,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5.多层次人性化全程优质服务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模式;急诊;常规护理管理;抢救成功率

相对于医院中的一般科室而言,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相对较为特殊,一般都是病情危急、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以及病死率高等患者[1]。所以,急诊科护理工作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急救护理质量,还需要控制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增加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性[3]。有报道指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价值明显,对于改善急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急诊科收治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组护理管理,总结PDCA循环管理模式价值。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5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0例;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年龄均值(45.0±5.0)岁。将3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本组15例急诊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即遵循医院制定的护理制度完成护理干预工作。实验组:本组15例急诊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首先,制定护理干预计划。科室领导要为急诊科室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培训,并根据护理工作需求组间护理团队,对小组内成员的工作责任进行划分,并对护理质量以及现状进行评估。在综合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制定护理干预内容。另外,完善考核制度。其次,实施护理干预计划。护理组长要对护理项目的制定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当问题进行管理,保证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都能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再次,护理工作检查。小组组长要对科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固定检查,对于问题加以纠正,并分析现行护理工作中的漏洞,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最后,护理计划反馈。每月月末均安排科室相关人员开展专题会议。对于现行护理工作的问题以及纠正措施加以分析,并将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下轮护理管理工作中加以实施[4]。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30例急诊患者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观察指标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数据观察指标行“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证明两组急诊患者组间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2.1组间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

两组急诊患者经过抢救后,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14例,成功率93.33%。参照组患者抢救成功8例,成功率53.33%。实验组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x2=6.1364,P=0.0132。

2.2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经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在常规临床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经过经验总结并综合患者家属需求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5]。就急诊科护理工作而言,患者一般就诊具有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情短时间内变化等特点,常规护理干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PDCA循环管理模式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成功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成功找出潜在护理风险并进行预防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执行中,会根据急诊科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急等特点进行护理流程的完善;护理工作执行期间会根据检查工作情况,发现潜在性问题并制定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将被动护理干预工作转变为主动护理,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合本文实验内容,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组。实验结果显示,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参照组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室中的实施价值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在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针对不足问题不断加以完善,具有推广价值。另外,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化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且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服务,符合患者对临床护理干预工作的高标准要求。

作者:杨立文 王玉生 单位: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2]庄玉琳.有关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158.

[3]王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13-114.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有30名,性别均为女性,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6.72±5.28)岁。其中又分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及以上者22名,中专学历者8名。本院于2015年8月开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急诊护理管理当中,本次对照组对象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PDCA循环模式应用前的急诊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4例,女46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37.48±6.5)岁。而观察组对象则从PDCA循环模式应用后至2016年8月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6例,女4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6.24±5.8)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为PDCA循环护理模式,本院急诊科PDCA循环护理管理内容如下[3]:1.2.1计划阶段:由副主任护师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并细分为护理管理、安全、文件、技能、服务五个质控小组,对护理全过程进行考核。由组长组织对全员护理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护理考核评定标准、实行计划、培训计划等,全部护理人员即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1.2.2执行阶段:邀请各科室护理组组长对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操作培训,传授其管理经验,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理念和服务意识,并将制定的考核制度让人员熟记,按此标准进行操作。另外质控小组对护理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组长对全组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由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长带领成员梳理一遍急诊护理流程,使原本盲目、混乱、被动的传护理过程转变为自我定位、分工明确、主动参与的新护理模式。1.2.3检查阶段:为了客观了解、评价计划执行阶段的效果,管理组长每月不定期组织单项质控小组对所负责的单项内容进行检查,遇到不符合要求者当即指出,并做出指导,并追踪整改效果。护士长每日对各岗位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操作技能、服务意识进行抽查,当场做出指导。每月管理小组对个人护理效果作出评价。1.2.4总结阶段:每月召开月度总结会议,护理人员针对上月出现的问题,以及下月实行计划作出个人陈述。会议上全体人员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上个月经验总结,修改制定出下个月实行计划。

1.3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10~9分为满意,6~8分为基本满意,5~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满意度为76.0%,两组在满意度上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通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使得各项护理工作能在制定计划、有效实施、监督检查,总结改进中不断进行有序循环,能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急诊护理水平[4]。所以急诊护理能够一直处于上升改进状态,使得护理管理落到实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效率、心态都会有所提高[5]。

本研究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示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融洽了医患关系,对急诊救治过程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更便于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管理。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融洽医患关系,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萍英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13-114.

[2]白召婵,王卫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34):3234-3234.

[3]尹玲,陈先红,谭丽君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8):122-123.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方法:我院在2012年5月之后实施了急诊护理质量控制,随机选择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后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实施前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急诊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 质量控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1-02

急诊室是医院对急、重、危患者进行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场所,患者病症类型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室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一旦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将导致严重后果,对患者及医院均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研究,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5月之后在急诊科实施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选择2012年5月之后实施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之后我院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0-75岁,平均(42.5±10.3)岁;另外选择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之前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7岁,平均(43.6±1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收拾的急诊患者,接受常规的急诊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护士长及护理组长为核心的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对急诊护理中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急诊护理专科操作指南;建立紧急情况报告制度、急救应急计划,为特殊情况下的护士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质量控制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1];②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前培训及考核,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诊专科护理理论及操作;实施以老带新制度,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对低年资患者进行培训及带岗,特别是对于急救护理操作的掌握;③严格护理操作标准,加强急诊室感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标准,实施一人一针一用一消毒的操作制度,改善以往较为突出的急诊室感染情况;④重视病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病历写作要做到准确、清晰、及时,严禁随意改动导致其失去法律作用,不能为护患纠纷责任确认提供依据;⑤重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急诊科患者病情急且重,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急躁及恐惧的不良心理情绪,在以往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不能体会患者心理,服务态度较差,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出现不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应在质量控制中加强护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增加急诊护理的人性化[2];⑥优化急诊护理管理制度。增加急诊室人员配置,满足急诊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护理质量;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优化排班制度,以老带新,弹性排班,满足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管理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作为奖惩及晋升标准,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对比。

1.4 评价方法。采用急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表对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分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急救技术、急诊输液、病人护理、安全护理、服务态度等,按照>90分、70-90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患纠纷情况对比。观察组40例患者未出现严重护患纠纷,对照组40例出现2例护患纠纷,包括1例护理服务态度问题,1例老年患者因并发多种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因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未能明确责任导致护患纠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质量,实现更高的急诊抢救成功率,对患者及医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急诊优质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将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xx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