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97-03

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某一标准年龄结构比例上升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按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从老龄化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是自然老龄化,而中国则是政策性老龄化,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的国家。同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达到10.96%,此后安徽省老龄化程度以不同的幅度上升,这预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在1999年正式到来。安徽省老龄化的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发展速度快、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2003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3.22%;2005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4.57%;2008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5.96%,达到979.15万,绝对数字十分巨大。2008年安徽省有9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市人口的15%。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该比例将继续扩大。此外,老龄人口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9年到2008年,安徽省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呈总体上升状态(见图1),1999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7.38%,2005年达到了10.09%,2008年则达到了11.15%,绝对数字达112.6万人。

2.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是指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一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2008年,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老龄人口的扶养比下降,但总体走势仍为逐年上升(见下页图2)。2008年,老龄人口的扶养比达到16.65%。另一方面,安徽省省老龄人口生活来源还是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2005年全省各市老龄人口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大多数,分别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38.34%和45.10%。其次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占到老龄人口的11.91%。而依靠国家保障救助所占比例较低,只占到2.16%。

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008年,安徽省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5.96%。安徽省内不同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合肥、芜湖等由于人口输入带来大批年轻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省内流向合肥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4.7%,芜湖市居第二位,达到12.43%。经济正在转型,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淮北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经济正在向其他产业转型,所以外出人口不多。2008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8.57%,而其人口出生率相对高于全省水平。所以在2008年的统计中,老龄化程度为12.26%,成为安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黄山市、六安市、安庆市、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再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外来流动人口较少,造成该地区人们竞争意识小,生存压力不大,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导致其经济比较发达但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全省老龄化水平的地区,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而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巢湖在2008年的统计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 %,成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4.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安徽省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安徽省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安徽省2005年统计年鉴,靠家庭供养的60岁以上老人有36 853人,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9.71%。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

二、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综合的产业,是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3]。老龄产业不仅为老龄人群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益,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老龄产业占GDP比重不大、老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老龄产品供给不足。

1.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快,但老龄产业比重不大。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2005―2009年,每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6.5%。虽然经济一直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老龄产业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几乎不变。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老龄产品种类少,发展层次较低。随着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老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西方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老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达,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除了着重质量优异、方便、实用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符合老龄人特点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住宅市场、老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外商家对老龄产品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创新研发出符合老龄人特点的特种消费品。而目前中国老龄产品主要以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龄专用品开发很少。从芜湖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了解到,老龄用品主要分为老龄生活助用品轮椅、拐杖、升降设备及其他交通和助走器材,专用通讯设备、视听读写用品用具等;老龄营养保健品:营养滋补品、养容保健食品、保健酒类、保健茶、土特产等;老龄生活用品:老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用具、保健用品、绿色环保建材、包装、原材料、半制品等。而大商场中的老龄产品大部分有省外厂商生产,如老龄助用品和保健器材多为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生产;老龄保健营养品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广西等省生产,只有富硒康是由安徽省界首市生产,而富硒康也不是由安徽省自主研发的;老龄服装多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生产。由此可见,安徽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年产品太少,各行各业对老龄产品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老龄产品生产处于初级层次,对老龄人的精神需求产品开发欠缺。

3.老龄产业市场需求大,供给出现不足。张纯元是比较早关注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关系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中国人口的急剧老化,会给未来消费带来重大的变化,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构成市场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必然结果[4]。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 000亿元~8 000亿元,而实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不到1 000亿元 [3]。从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老龄物质产品多由外省生产,本身开发创新的老龄产品极少;此外,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5]。安徽省的17个地市虽都有老年大学,但师资力量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受益的老龄群体狭小,而各地市的老年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很少。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老龄产业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一些公共老年服务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安徽省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老龄扶养比的上升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积极发展,为扶养老龄群体创造经济基础。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目前,中国城市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龄人的退休金标准也不断增加,2010年2月,养老保险金又不同幅度上调了一些。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结合皖江城镇带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引进资本,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或补贴,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加以辅助与支持,促使老龄企业产业化。

2.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开发老龄产品。老龄产品利润空间仅为10%,而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则会大得多,如流行服装的而利润空间则在60%左右[3]。因此,企业不愿意专门生产针对老龄人群的特殊产品。以2008年为例,全省三人户家庭规模的比例最多,占到29.5%;家庭规模在五人户和六人及六人以上户所占比重最少,仅为8.39%和4.73%。由此可见,三世同堂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因此物质生活在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老龄产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老龄产品的研发,根据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出特色的老龄产品,该老龄产品又可带来相应互补品的消费。如,开发老龄房地产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对小户型房屋的需求,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老年人入住后又会带来老年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3.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关产业政策、经济立法等建议;建立老龄产业信息网络,按照规定编发行业刊物;组织会员研发老年产品,引进、推介国外优质同类产品;开展从业单位、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考察、借鉴先进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根据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等;受政府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委托,承办与老龄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安徽省应尽快成立安徽省老龄产业协会,将“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等。各地市也应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共同促进老龄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4.各地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老龄产业。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中,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企业,依托这些地区较为成熟老龄产业基础,开拓创新本省的品牌。如合肥、芜湖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今后发展老龄产业的时候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老龄实体产业,在有条件研发老龄产品的企业开发本企业的老龄产品,做到产品专门化、特色化,减少省内不良竞争,而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以采矿业为主的城市,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这些正在或可能变成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在各自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立专门的开发区,发展专门的老龄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内风景名胜地众多,如黄山(黄山市)、九华山(池州市)、天柱山(安庆市),这类城市在推进老龄产业时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开发老龄房地产与老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为主,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养老房屋及方便舒适的旅游产品。各地市旅行社可针对老龄群体推出省内银色旅游,既不耗费太多体力,又能给老龄人带来享受。就芜湖市来看,除一家旅行社推出夕阳红的路线,其他旅行社都没有特别推出银色旅游。

5.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老龄产业科技含量。安徽省内科技机构的数目已从2000年的984个增加到2008年的1 533个,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490.0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 545.40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1 482件增加到2008年的4 346件。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安徽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在这其中,老龄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科技投资,积极研发生产出功能齐全,样式新颖的老龄产品。

关注老龄化社会,加速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龄人的消费需求,提高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龄人的生活,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展老龄产业,可以有力地扩大内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经济周期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应及时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将安徽省建成中部城市中重要老龄产业基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杨宏,谭博.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11):65-75.

[4]张纯元.老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14-16.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2篇

任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2006年获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十大青年人口学家”称号。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中国人口学学会(CPA)等学术团体会员。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人口和城市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人口问题和社会政策、城市化与移民、老龄化研究、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研究、城市管理、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几个密切关联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

换一种积极的态度

看待人口老龄化

新沪商: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老龄化。对于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普遍具有一种悲观和负面的看法。在您看来,这样的看法是否全面?

任远: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国家宏观发展和家庭微观结构都将产生全面和深远的影响。例如持续的低生育率和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成长、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很快将开始下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城乡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以及人口空间结构的重新分布,等等。

人口老龄化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人口变动过程。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长期执行生育控制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约为12%,老年人口总数约为1.6亿。和西方国家的老龄化过程不同,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很快。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数的16.6%;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到3.55亿,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到23.3%;2050年达到4.38亿人口,比重增加到28.8%,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将增加约2亿老年人口,每年老年人口数量都将净增加约1000万。我国不仅是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很快也将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大规模老龄社会国家。

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对老龄化的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还相对比较“悲观”,甚至认为老龄化将会形成中国发展的危机。支持这样的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相对弱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会持续增加,例如上海养老金给付在1993年时是550亿人民币,而到2008年已经达到6500亿,上海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养老金账户的赤字超过40亿,而到2008年养老金账户的赤字已经达到100亿;现在国家的社会抚养水平是下降的,而人口机会窗口将很快关闭,社会抚养水平很快将调头向上,那么意味着需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社会抚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投资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更多地配置于老年服务而减少生产性投入,等等。

这些看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既然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我们也不能被人口老龄化这把悬挂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吓住了。国家发展应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发现,老龄化一方面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方面,同时对相关市场和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当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待老龄化,老龄化其实也能够带来市场的新机遇。

包括养老、健康、老年社区开发等等老年产业将会形成巨大市场。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口的收入和储蓄有了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就业,使不少老年人口能够在退休以后获得养老金收入的支持,老年人口养老保障覆盖率日益提高也使老年消费倾向得到增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当前城市老年人口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到2010年我国退休金将增加到8383亿元,届时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超过1.4万亿。例如在日本,个人金融资产的60%以上都是由老年人口拥有,我国老年人口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也会不断增加。这些都意味着老年消费和服务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城市化下的老年人口生活方式也在现代化,老年人口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老龄消费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老龄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同步现代化”,推动着相应市场需求和服务的提高。对这样的一个老龄社会所蕴藏的发展机遇可能超出我们当前对老年生活的现实观察,超出我们对老龄社会所构想出的“悲观想像”。

养老护理和服务的

社会化和市场化

新沪商: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养老需求将会增加很快,同时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有所弱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老年护理和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任远:确实如你所说,随着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老年护理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老年的过程,老人的疾病率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下降,对老年护理和服务的需求都有很大增加。我曾经在2003年时对上海的老龄化和老年护理服务进行的分析,一个60岁的老人平均预期可以继续存活22.09年, 而他健康存活的预期寿命是10.22年,也就是他将有约12年需要完全自理或者半自理。结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假设完全不能自理的每天护理时间定义为15小时,处于半自理状态的每天护理时间为5小时。我们可以推算目前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每天需求总量为222万小时,而到2040年老年人口长期护理服务每天需求总量将增加到670万小时。如果我们做第一个假设,使老年人口长期护理完全实现社会化,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能解决约30万全职的就业,到2040年将能解决85万全职的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作第二个假设,假如每一个护理小时的费用为5元,假设老年人口长期护理完全实现市场化,目前长期护理服务的年经济产值将达到40.5亿元,到2040年将达到120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规模年产值有40.5亿元,并不是说现实中市场中就有这么大的规模。因为多数的护理和服务都是看不见的服务产业,而主要是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员承担着的。目前真正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护理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随着家庭功能在逐步减弱,空巢家庭数量增加,这使老年的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老年护理和服务产业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并且客观来看,家庭护理服务虽然并未直接显示为GDP,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客观对提高社会总福利的巨大价值。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福利,即使是由家庭来承担着非市场化的老年护理服务,其影子的市场价值仍然是非常巨大的。

养老产业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沪商:在养老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呢?

任 远: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远远超过对老年人口的护理服务本身。正是服务于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护理和服务需求,服务于老年人口对更高质量的护理和服务的需求,能通过密切联系的产业链体系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老年护理和服务产业链上,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的需求是重要的一块。以上海为例,上海提出“9073”的养老格局,即未来90%的老年人口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在2006年底,上海养老床位数一共有6万张,到2010年,即使我们不考虑外来人口,按照1400万户籍人口和25%的老龄化率,上海在机构养老的床位数也需要10.5万张,意味着有4.5万张的床位数缺口。从2010年到2020年,即使不考虑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机构养老床位数的需求将增加到12.6万,即继续要增加2万张床位数。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机构的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高峰时期。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已经迫切地面临着这一问题,并且在其他城市和地区将逐步地展现出来。仅以养老院建设为例,根据介绍,如果经营中等规模的养老院,投资约在500万元左右;如果是小型养老院,约需50万元以上;如果是一般的社区托老中心,大约20万元即可。也就是每个养老床位大约要投资50万-80万元。那么对于上海这一个城市,即使不考虑土地的价值,只是养老院建设在未来10年多内可能就将达到500多亿的投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老年机构和设施,不仅包括养老院、护理院,同时也包括老年疾病的专业性医院、社区性的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和社区性老年活动场地和器械、以及家庭内部设计的老年化改造,因此光养老产业的“硬件建设”就是非常巨大的市场。

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市场和劳务派遣是养老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来说,对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非常短缺。养老护理(以及月嫂、医院护理)多数依靠外来人口和失业人口,提供的服务非专业化而且非技能化,很难满足老龄化社会中由于老年疾病和老年特殊需求所引发的专业护理需求。一方面社会上对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很高,而专业化的护理培训服务机构严重不足,这使对老年护理的培训市场、以及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市场都带来很大发展空间。另外,对于养老护理服务培训的市场还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在整个中国迅速老龄化,以及亚洲国家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年护理服务的劳务输出也有巨大需求。菲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是菲律宾抓住了亚洲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过程中的市场机遇,那么以劳动力密集为特点的中国也可以应对我国快速老龄化和亚洲老龄化的背景,来适应和建立老年市场。在当前时期,发展专业护理的劳务出口也是应对我国就业困难的一种路径选择。

养老服务相关联的产业还包括护理服务下游配套的各种产品市场、技术创新市场和服务市场。对老年护理、治疗康复的产品需求会不断扩大。例如,对于居家养老来说,各种社区,如盒饭、家庭生活设施的改造修理,以及各种专业咨询服务等都将成为护理服务衍生出的巨大市场空间。同时,老年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在深化养老服务,现在信息技术在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中开始得到应用,包括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和应急呼叫体系,包括专业化的护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养老产业链的展开和根据不同需求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能使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具有多样性,这些能够极大地扩展市场潜力。

进一步地看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包括养老服务所衍生出的资本市场发展。养老金融产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具有广阔市场机遇。除了对老年人口储蓄的基金产品,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运作,针对老年护理服务也发展出各种金融市场产品。以老年护理服务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不少国家都得到发展,如日本和德国已经实施了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而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则发展起广泛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人口在年轻时购买护理保险,而在丧失自理能力时可以得到必要的护理服务。其他与养老有关的金融产品还包括老年房地产的倒按揭、寿险产品的证券化产权市场、通过会员制来进行老年事业发展融资,等等。养老产业和金融市场结合起来,是现代金融服务渗透到老龄化社会中的必然趋势。这些与养老相关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产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或者说还没有起步,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不少良好的实践,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因此综合起来看,在老年人口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将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养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富矿”,当然这个富矿的“富”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适应人口老龄化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新沪商:从养老产业的例子,我们看到即使在老龄社会中,经济发展仍然能够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可以将老龄化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存在什么困难,有什么特别需要重视的方面?

任 远:将老龄化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意味着我们的经济产业要适应人口老龄化进行调整。在应对老龄化的研究中,我们已经重视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等等经济制度要应对老龄化,社会组织的发育和社会养老体系等社会制度要适应老龄化。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经济产业的发展也要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变动趋势,这个题目现在认识得还不够。同时,老龄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经济结构要适应人口老龄化来进行调整,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推动相关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等等。这些创新都需要有一定的研发投入,也需要培养老年产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例如专业性护理人才和社会工作者,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需要熟悉的专业人才;而老年地产的开发和规划,也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对于老龄化和老年需求的专业知识培训,等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应该适应老龄社会进行调整。不仅是要发展老年大学,而是教育培训体系的知识结构要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老年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性产业,甚至能够在未来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首先还应该对老年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老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和领域,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和完整规划,才能有利于推动产业的逐步发展。

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是市场发展的前提。而目前老年市场还相当的混乱,迫切在老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动标准化,在加强标准化过程中推动老年产业发展。例如老年护理服务的标准的制定、包括机构建设的标准、各类物业服务、餐饮食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需要有行业公认的标准,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国际标准对于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发展有借鉴作用,同时这些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也要适应我国的特点有所本土化。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银色”产业;产业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呈现的趋势、特点不仅仅在重庆地区突出,在我国其它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定会为各个领域带来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重庆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劳动力供给、重庆地方储蓄、资本积累、金融市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使得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带来一部分潜在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这种变化带来的在市场构成、投资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扬长避短,选择何种产业政策,实现重庆经济平稳增长尤为重要。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比重为全市人口数的11.56%,当年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之首;2011年,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7.25%;到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18.61%;截至2015年年初,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650万达到656.17万,占总人口19.45%。而在重庆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9.3万人,占总人口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到2013年重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88.90万人,占总人口2.65%,百岁寿星人数更是突破1000达1256位;截至2015年年初,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为93.38万,占总人口2.77%。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较,重庆人均GDP排名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切地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将会逐年不断加快,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这种现状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二、人口的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南地区工业、商业重镇,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枢纽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区的中坚力量,有着国家政策的倾向扶持,可以说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事实也证明近年重庆的GDP以及GDP增速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给重庆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1.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缩减,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

经济的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多个因素。我们单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依旧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对重庆未来抚养比的预测结果,重庆的人口红利将延续到2028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重庆经济发展良好也实属意料之中。但是,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且高龄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死亡率和出生率持续降低,充足而廉价的适龄劳动人口将逐年减少,重庆人民的抚养负担会日益加重,由人口红利得到的经济边际收益也将逐年下降,最终将变成零甚至成为负值,那么到2028年重庆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反而会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产出率低下转变为遏制经济增长的负担。

2.储蓄率不断下降,不利资本积累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还未完全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优势弱化使得目前居于市场中的适龄劳动力变为稀缺资源而价值提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陷入瓶颈状态。同时“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了老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收入的不高再加之由消费对资本产生的损耗,会使得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在金融系统进行存储的资金量减少,导致整个重庆的社会储蓄率下降,金融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便会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资本的约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金融系统中获取的资本将会减少而使得产出率下降;同时重庆市政府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将寸步难行,经济的增速也会随之被放缓。而目前,重庆资源再利用系统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的消费就是物质资源的消耗。试想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资源配置中老龄人分得的资源将会增多,资源的消耗率上升,使得用于投入生产的资源变少,更不利于经济的产出。

3.老龄人市场需求增长,为“银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421”的家庭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模式要求夫妻两人赡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夫妻双方又将多抚养一个后代。由于我国及重庆地方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又决定了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意味着夫妻两人承担父母的养老保障时间将会更久,用于满足老人需求的费用支出会更大,这样并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劳动产出和资本积累。虽然目前重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铺开,但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大,给重庆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重庆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也并不只对医疗、保健、卫生的需求增加。进入新世纪,即使老龄人的收入不高,但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对医疗、保健、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金融等衣食住行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而在这些需求中不乏一些投资少,回报快,收益大的市场,比如家政、保健和旅游。所以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供给产业来平衡这块需求,为此,又给重庆“银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重庆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施

1.适时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重庆市场产业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由于短时间内重庆的劳动力数量仍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日后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将不复存在,这些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陷入危机。此时,要想重庆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贡献,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就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逐步稳当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市场产业的升级。我们知道,当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1时,说明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完成的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时,却需要更多资本来完成,这样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处理好调整的力度和时机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1就显得极为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作用的趋势,加速市场产业改革,加大新兴科学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也视为重要之举。

2.慎谈延迟退休,合理实行“老有所为”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年龄要往后推迟的说法已经是传了好几年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促使一部分人提出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且缓解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有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不高,反而存在不利之处。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那部分因延迟退休而处于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其工作激情、生产效率远远不如青年劳动力;推迟退休年龄针对当前养老基金巨额空帐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过适当开发老龄人人力资源并合理利用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也实为削弱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有的积极作用,譬如德国反聘制度,有效的实现了老龄人的“老有所为”将其所学转为生产资源。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重庆市劳动力数量下降。应对这一窘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各种福利、优惠吸引外来劳动力以求在量上的增加,从而重新获得劳动力优势,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外来劳动力的增加更会加剧重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的压力,也有悖区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原则。马歇尔曾提出过“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此话有力的阐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存在,其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和“外部性”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对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对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将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升值,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4.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有效需求是市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人口老龄化使得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老龄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这块市场的膨胀等各方面原因,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来缓解这块供需矛盾。“银色”产业应运而生,将危机化为机遇,这也是重庆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对策。所谓“银色”产业,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为老年人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是由老龄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龄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该产业是由老年人口的强大刚性市场需求托起的新型产业,它能带动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该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里面所涉及和包含的就业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在重庆市场产业格局中涉足老龄市场的供给方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专门针对老龄人特殊生活用品、特殊服务的专营店。可见,重庆“银色”产业其实际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着实大力发展重庆“银色产业”,有利于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杜鹏,老龄时代的新思维:挑战、机遇与战略[C]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重庆信息统计网,重庆统计年鉴[EB/OL].2014-12-1,http:///html/tjsj/tjnj.

[3]方丰,张海彦,徐冬.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26-429.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4篇

关键字:银发产业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市场广阔

正文: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老龄产业每年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高达3000亿元。“银发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目前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每年仅老年人的服饰穿着消费潜力至少也有1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也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表示,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将一直维持在三四亿的规模。到2100年总量仍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而去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此外,许多学者也认为,老龄化问题将从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老龄化社会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发产业”也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认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我国的“银发产业”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甚至指出,“银发产业”将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

虽然“银发”市场有潜力,但市场大不等于回报高,商家自然不会忽视行业的风险。除了回收期长的问题外,投资老年市场也要考虑到竞争,从环境竞争到服务竞争,再到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发展中国家的老年公寓要达到完全成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要解决。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金制度也相对不如发达国家成熟,因此发展中国家老年服务市场的风险大于老年商品市场。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如为欧美国家提供家政和护理人员服务等。

目前,我国“银发产业”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因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靠子女赡养,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消费自由。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来说,工作时期处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充裕的积蓄,基本上是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而目前我国的退休金标准偏低,在大部分地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老年人的退休金也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预测表明,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储蓄额也会不断增加,例如日本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储蓄存款额却占其储蓄总量的55%。

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历史上的困难时期,生活十分节俭,不愿意在生活必需品之外消费。而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他们的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

应该看到,老年人的消费品位将不断提高。现在社会较高收入的中年群体具有与上一代不同的消费特点,他们的消费更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汽车、旅游、住宅、健身等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他们在支撑。随着这部分人群的逐步老龄化,将整体提高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品位,提升“银发产业”内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也必将推动“银发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银发产业”不应当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产业,也应当发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却难以盈利和吸引投资的行业,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的进入,借助产业发展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进步,中国对智能化、人性化、对象化的涉老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一些适应“银发族”的事业,是大有前景的。当前,可开发的有8种产业。

一、老年人自费安养机构。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促使家庭功能缩小,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发生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情况较以前为佳,老年人自费的安养机构,已成为老年人的新宠。

二、中老年人百货公司。当前老人购买自己生活及医疗用品,总是要跑上好几家商店,市面上很需要一些老人专用购物中心,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衣、食、住、行、乐、医疗保健等器材与用品,这些东西需要一些特殊材料设计与制作,为符合中、老年人身心之需要。

三、老年人疗养机构(康复机构)。针对瘫痪、卧床及其他慢性病者的需要,兴建合乎现代化设施、小型疗养设施(康复设施),也是目前老年人社会的需要。这类机构需要医师、护士、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及社区服务,养生、送葬均需俱全。

四、中老年餐厅。由于老年人一般味觉不好,对饮食品味与消化均不如青年,中老年的食物配方均需针对其生理配方有所调整,如能针对这些因素提供餐饮服务,想必会受到“银发族”的喜爱。

五、中老年服务机构。如中老年人咨询顾问公司、健康及康复中心、交友服务、文娱康乐及旅游服务、职业训练及再就业服务。

六、老人专用辅助器材产业。例如,老人专用床、浴缸、淋浴器、马桶、尿壶、保温电瓶、书桌、电话、电动轮椅、按摩器材等等。

七、金融、保险服务业。退休之后,完全依赖退休金养老,日子可能会过得较清苦,不如在中年时期买一些终身保险单,等老年后可定期领到一些保险金额补贴老年生活的不足。保险公司可开展多项保险业务,如医疗、意外伤亡以及老年投资、资产管理、生活融资等等。

八、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公司。此类公司所提供的为老人服务,正迎合老人家庭中子女上学、上班人手不足情况的需求,一般来说如老人生活上所需的清洁、淋浴、购物、煮炊、医药、护送看病、读书(读报)、写信、聊天等等的家事服务,以及卧病者(老年人)的护理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目前我国老龄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人用品市场的开发。厂商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老龄商品和服务市场,从药品到宠物食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适合老年人假牙咀嚼的口香糖、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等都很受老年人的青睐。

老龄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取决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因此专家认为,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贫困不会有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增加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消费基础。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盯上了养老保险这一商机,开发了多种适合老年人的保险品种。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上,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曾冬漉认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国人在年青时即要着手有节奏地储蓄投资,以保障自身晚年的财富安享,从而协助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

曾冬漉认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严重的“421”家庭问题(即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一个孩子的家庭负担问题),解决方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地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国内保险企业也要开展互的活动,提供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长寿社会的保险化生存”解决方案。曾冬漉认为,“保险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保障、投资产品,但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则是要强化人们对‘长期储蓄投资’观念和意义的理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如何解决中国“未富先老”的问题,保证中国未来长寿社会的和谐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那些倡导长期理财观念的保障和投资的保险产品,无疑将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据了解,瑞泰人寿自2004年1月成立以来,就一直倡导建立个人经济保障体系的长期理财观念,而瑞泰的外资方——瑞典斯堪的亚保险集团在全球所倡导的“长期储蓄投资”的理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商家有诱惑力的消费市场,而且老龄产业是面对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的,某些方面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初期阶段,国家和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业务范围约定、对口管理方面等内部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

有关专家提出,今后不仅要加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积极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不断扩大老年消费市场在总市场的份额。此外,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比如老年家政和护理服务、老年用品、老年公寓建设等都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

参考: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5篇

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情况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应对。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老年物资保障与老年精神保障,统筹老年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统筹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一定可以做到让未来所有的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每一个老年人的吃、穿、住、医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问题保障制度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中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将降为1/7。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总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今后50年内的老龄人口数仅受这一时期内死亡率的制约,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1990年的0.67亿增加到2030年、2050年的2.32亿与3.31亿。

(二)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到2100年的100年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三)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所在。

(四)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此外,我国农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欠发达省、区的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决定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低于城镇与发达地区。目前,上海、浙江、北京等发达城市与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比较高,宁夏、青海、新疆等不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大量青壮年人口迁移流动到城镇及发达地区务工,未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即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

(一).社会保障压力日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尚未达到保障全体老年人口的水平,特别是广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能力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关系到全面建高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技术创新和进步

自然生物规律的作用,导致体力下降和脑细胞减少,因此,老年人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而当今世界信息发达,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老年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处于相对老化的不利地位,从而给科技创新和进步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大幅度增长,可能使投向科学、教育、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减少,从而使技术更新的步伐放慢。

(三).老龄伦理问题突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绝对量增加和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主要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资源在社会和家庭不同代际之间分配和转移,需要在观念上认同,使各代人都不受到伤害和都能得到公正对待,以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和“代际和谐”仍然需要时间。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认同的情况下,基本伦理原则便不能得到有效遵循。近年来涉老案件呈增多趋势的现状也反映了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广泛的。

(四).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将在人口机遇期里体现得更加明显

如果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那么最严峻的挑战则集中体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特别是经济能力不足。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它们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正在建设小康社会远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对于出生高峰时代出生的即将步入老年期的人群,其庞大的数量将给我国原本就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压力。

(五)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滞后存在矛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社会发展明显落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更严重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因此加重了转型时期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这既是以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保障”观念的典型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决策者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缺少必要的制度准备。

(六)发展新的老龄市场提供了条件

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建设新的适合于老龄人口的市场,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需求,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新的老龄化消费市场包括诸如老龄人口健身馆、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老年人的消费品消费市场、老年人的食品消费市场等,这些都是适应老年化的社会提供的机遇。

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

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数千万低龄的老年人,是一支智力型、经验型的人力资源大军。适合老年人继续做贡献的职业也很多,如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咨询、评估、文秘等行业,都可以让老年人继续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法定退休年龄一致,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为了体现照顾妇女、照顾艰苦、危险、特殊工种、岗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给予规定5~10年提前退休期限,在这个期限内由他们自主选择退休时间,养老金视同正常退休发放。或者是采取适当的经济杠杆,有条件、有限制、有折扣(养老金)地允许一部分干部职工提前退休。并采取奖励措施,鼓励高级知识分子、紧缺人才推迟退休。再者,在一些行业、工种试行半职半薪制,允许有需要的职工不全职、不全年上班,相应减少薪酬。同时,对因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而申请提前退休的要严格审查、严格把关。

(三)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

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是伴随着本国老龄化趋势以及老人的需求取向逐步建立起的,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个时期也并不只存在一种养老模式,一种养老模式也可以转化成几种而同时存在于同一阶段。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在日本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日本,无论是“在宅服务”、“旧托护理”还是极具特色的“远距离护理”,都体现了日本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养老模式的多样性,使得日本的老年人有选择性的养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使得养老服务趋向规范化和人性化。虽然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进行了诸如“居家养老”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些仅仅是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些养老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

要预防和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我国有许多老年人患慢性病,有些老年人还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发展壮大社区的医疗保健队伍,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指导,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帮助老年人树立现代健康观,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

(四)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现行的制度办法进行调整、完善,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模式。当前的养老金体制是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混账管理。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基本养老部分不超过工资的20%,个人账户不超过工资的6%,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担。从目前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加大,因此将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面对21世纪的战略新机遇,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部级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这次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人口的数量特别是结构、质量和分布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熊必俊研究员认为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使之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趋向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6篇

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情况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应对。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老年物资保障与老年精神保障,统筹老年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统筹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一定可以做到让未来所有的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每一个老年人的吃、穿、住、医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问题保障制度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中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将降为1/7。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总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今后50年内的老龄人口数仅受这一时期内死亡率的制约,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1990年的0.67亿增加到2030年、2050年的2.32亿与3.31亿。

(二)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到2100年的100年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三)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所在。

(四)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此外,我国农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欠发达省、区的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决定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低于城镇与发达地区。目前,上海、浙江、北京等发达城市与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比较高,宁夏、青海、新疆等不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大量青壮年人口迁移流动到城镇及发达地区务工,未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即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

(一).社会保障压力日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尚未达到保障全体老年人口的水平,特别是广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能力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关系到全面建高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技术创新和进步

自然生物规律的作用,导致体力下降和脑细胞减少,因此,老年人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而当今世界信息发达,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老年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处于相对老化的不利地位,从而给科技创新和进步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大幅度增长,可能使投向科学、教育、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减少,从而使技术更新的步伐放慢。

(三).老龄伦理问题突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绝对量增加和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主要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资源在社会和家庭不同代际之间分配和转移,需要在观念上认同,使各代人都不受到伤害和都能得到公正对待,以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和“代际和谐”仍然需要时间。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认同的情况下,基本伦理原则便不能得到有效遵循。近年来涉老案件呈增多趋势的现状也反映了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广泛的。

(四).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将在人口机遇期里体现得更加明显

如果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那么最严峻的挑战则集中体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特别是经济能力不足。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它们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正在建设小康社会远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对于出生高峰时代出生的即将步入老年期的人群,其庞大的数量将给我国原本就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压力。

(五)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滞后存在矛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社会发展明显落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更严重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因此加重了转型时期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这既是以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保障”观念的典型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决策者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缺少必要的制度准备。

(六)发展新的老龄市场提供了条件

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建设新的适合于老龄人口的市场,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需求,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新的老龄化消费市场包括诸如老龄人口健身馆、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老年人的消费品消费市场、老年人的食品消费市场等,这些都是适应老年化的社会提供的机遇。

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

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数千万低龄的老年人,是一支智力型、经验型的人力资源大军。适合老年人继续做贡献的职业也很多,如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咨询、评估、文秘等行业,都可以让老年人继续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法定退休年龄一致,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为了体现照顾妇女、照顾艰苦、危险、特殊工种、岗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给予规定5~10年提前退休期限,在这个期限内由他们自主选择退休时间,养老金视同正常退休发放。或者是采取适当的经济杠杆,有条件、有限制、有折扣(养老金)地允许一部分干部职工提前退休。并采取奖励措施,鼓励高级知识分子、紧缺人才推迟退休。再者,在一些行业、工种试行半职半薪制,允许有需要的职工不全职、不全年上班,相应减少薪酬。同时,对因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而申请提前退休的要严格审查、严格把关。

(三)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

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是伴随着本国老龄化趋势以及老人的需求取向逐步建立起的,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个时期也并不只存在一种养老模式,一种养老模式也可以转化成几种而同时存在于同一阶段。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在日本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日本,无论是“在宅服务”、“旧托护理”还是极具特色的“远距离护理”,都体现了日本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养老模式的多样性,使得日本的老年人有选择性的养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使得养老服务趋向规范化和人性化。虽然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进行了诸如“居家养老”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些仅仅是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些养老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

要预防和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我国有许多老年人患慢性病,有些老年人还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发展壮大社区的医疗保健队伍,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指导,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帮助老年人树立现代健康观,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

(四)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现行的制度办法进行调整、完善,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模式。当前的养老金体制是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混账管理。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基本养老部分不超过工资的20%,个人账户不超过工资的6%,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担。从目前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加大,因此将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面对21世纪的战略新机遇,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部级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这次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人口的数量特别是结构、质量和分布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熊必俊研究员认为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使之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趋向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9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Www.133229.COm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0篇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亚夫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01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突破20%,在2049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1.87%。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4.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14年末,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13.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作为人口结构变量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要素市场。从理论上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这些影响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总体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从供给方面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格局变化,并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队伍的大龄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导致未来消费需求乏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人口老龄化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影响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与年轻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需要,这决定了将会相应带动相关老年产业发展,被称之为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涉及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二、三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运动、保健等相关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会大量增加。各种专业的、社会化的托老所、敬老院、家居老人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三是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人口,这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障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提升和改变商品消费的水平与结构,这种消费需求指向必然促使我国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业等老年需求产业方向协调运转,引起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促进我国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4.人口老龄化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反过来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农业领域推动加快农业良种培育和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领域,推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上看,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5.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与2013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15至59岁)的绝对数减少了858万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7.6%下降到66.3%,2年间降低了1.3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研究报告,2011至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160.7%,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4.2%,老年抚养比由19.7%上升到67.8%,养老负担增加2.4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将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

应该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

1. 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挖掘银发消费品市场潜力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既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实物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和疾病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而老年精神消费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老年人收入水平随经济总体发展进程逐年提高,自身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中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孝敬老人、消费老年产品方面得以体现,消费人群和消费数量都会得到有效拓展。

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未来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至106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预示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有关老人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医疗保健上支出更加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对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和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从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会增加医疗保健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尤其是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高患病率将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二是将会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据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60岁及以上出游人次增速迅猛,同比2014年增长252%。2015年,近30%的老人平均一年出游次数超过3次,3天及3天以下行程最受老年用户欢迎,占比超过7成,同时选择4-6天行程的用户占比超过2成。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较少外出旅游,年老了生命有限,加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许多老年人选择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直接增加旅游服务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如餐饮、交通等相关项目的消费。尤其是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旅游也成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据全国老龄委一项调査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已成为仅次于中年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旅游市场,旅游收入达到上百亿。有钱有闲的老人一族日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亮点,开发适合老年旅游的专门服务和产品也成为各大旅行社、养老院、旅游行业联盟等谋求发展的新选择。

三是将会增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一直以来,年轻人都被认为是电影的消费主力,其题材选择、内容制作与生产流程也基本上是围绕年轻人的喜好进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尝试选择到电影院来体验消费,平时抽空看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老人的娱乐选择。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阅读书报杂志、文娱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老体弱,他们也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老年运动和锻炼身体上。

四是会减少食品消费。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他们对食物的总量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单一化。

五是会适当较少衣着消费。与食品市场情况类似,相比于年轻人服装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服装结构比较单一、款式较少,不利于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增长。

从总体上,我国老年人产品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据测算,仅其潜在市场消费每年至少也在3000亿元以上。我国离退休人员约3500万集中在城镇,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而我国由老年消费市场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业却相对滞后。

据有关人士预测,在未来相关产业中,第一产业将出现为老年人饮食特需的农副产品;第二产业将出现老年人专用商品;第三产业会出现照料老年人生活的特殊行业;信息产业中还会出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务。

努力创建老年人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市场环境

1.要加强研究,大力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

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研究老年人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细分老年市场,满足老年人便捷化、舒适化、实惠化、实用化的消费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重点发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产业,如老年食品、服装、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性养老服务制度等,大力支持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

2.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打消老年人消费顾虑

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重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加大力度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在保证退休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村、失独、贫困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互相补充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

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咨询等多种服务。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救助、卫生支农、卫生扶贫等工作力度,确保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从而避免养老、医疗等支出或预期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政府应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开拓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制定引导老年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投资等各种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规范民营机构准入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统筹协调,企业应看到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生产出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服务业在设计和理念上应更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服务人员实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137462

100.0

其中:城镇

77116

56.10

乡村

60346

43.90

其中:男性

70414

51.2

女性

67048

48.8

其中:0-15岁 (含不满16周岁)

24166

17.6

16-59

岁 (含不满60周岁)

91096

66.3

60

周岁及以上

22200

16.1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1篇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瑞士再保险联合的最新报告揭示:在中国市场运营的保险公司应迅速行动并大胆出击,变“银发人群”为“金色机遇”。

人口老龄化正在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保险公司应制定战略并采取行动来降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并把握机遇。

2012年4月24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的最新报告表明,保险公司应该就相关战略的时机和实施方式制定具体计划,以充分利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

这份题为《发掘银发市场的金色机遇:保险公司如何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获利》的报告全面审视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重点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报告指出,要找到解决方案将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报告还探讨了保险公司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克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亦不例外。数十年来,“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这一“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15岁至59 岁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魏希霆(Robert Wiest)先生表示:“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金砖四国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且老龄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可能将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而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以及“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位祖父母、两位父母以及一个孩子)弱化了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治疗范围、服务和药品仍具有局限性,同时在长期护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BCG北京办公室合伙人黄河先生表示:“中国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将极大地影响到其未来数十年的繁荣程度。”

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郏京炜先生表示:“包括中国政府、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需要共同努力,以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保险公司将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应重点关注以下五项措施:

一、积极推动和支持监管改革,以促进补充型养老保险和医疗/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引导消费者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储蓄和投资。

二、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三、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对产品和渠道进行创新。

四、开发管理长期护理服务相关产业。

五、管理盈利率和风险水平,如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等。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龄产业 朝阳产业

老龄产业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兴起的一门特殊产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也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有关“产业”的概念,其内涵实质与“老年人”密不可分。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

一、广西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影响广西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我区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老龄产业政策和组织管理的不规范、不健全,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老龄人口发展的需要。改革以来,由于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一些制度和举措尚未落实并实施,个别地方在政策执行中又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如退休金、养老金的拖欠,医疗费用报销难等),都无形之中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导致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作为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现有财力再也无力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本已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还需每年支出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以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因此,今后无论是扩充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还是筹措老龄产业发展的资金,都必须走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龄事业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但到目前为止,针对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老龄事业的产业化发展,还缺乏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在老年保障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出多门(部门分管、目标分割、资金分流、管理分散),难以协调统一,缺乏互补与合力的问题。资金与政策的双重缺位,造成一方面目前的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使当前老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有投资意向的社会资源却驻足观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社会潜力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出来。

二、我区老龄产业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区老龄产业的发展现在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该产业还是大有可为,前景十分广阔的,是一项急待开发的朝阳产业。就老龄产业与老年市场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老年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带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产业的发展也会对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产生引导作用。由此可见,老年产业与老年市场之间具有紧密的连带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区老龄产业的发展前景。

1.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巨大,将日益成为刺激老龄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目前我区老年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都是偏低的,加之尚不完善的保障制度对老年人消费意愿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的放大。但是,因为我区老年人口的数量大且增速快,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老龄消费总需求也会不断扩大。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加上老年人的再就业收入,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并会对消费质量有更高追求,进而导致老年需求总量的更快扩张。

2.老年人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依赖性逐步增强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仅仅依靠福利形式的社会服务和家庭服务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动力源。由于广西老龄人口中农村人口、百岁老人和贫困老人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的服务需求就更是迫不及待的一种必然趋势。

例如,照料服务业。目前,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照料服务业提出了大量需求。有技术专长的陪老工、钟点工、护理工、临时保姆等家政服务将大受老年人欢迎。为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的紧急呼叫系统,社会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等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广西梧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托老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照料父母的子女可以将父母送到托老所,并向托老所支付一定的照料费。

社区助老服务业。老年人主要生活在社区,发展社区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文娱、体育事业也是一个现实的、急需的大市场。还有老年医疗保健、护理业,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等,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市场。

3.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将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建立与规范是任何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产业与市场管理逐步规范,与老龄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将会先后出台或逐步完善,这将为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三、对我区老龄产业发展的构想

从广西的区情出发,推进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

1.老龄产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由于广西老龄人口中农村人口、百岁老人和贫困老人很多,所以关于发展老龄产业,资金来源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建议政府要加强老年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支持老龄产业社会化的同时,还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总体而言,建立老龄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宏观指导与管理,多种力量兴办,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老龄产业本身按市场规律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

2.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积极培育老龄产业市场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消费产品和社会服务有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随地域、性别、文化、习俗、家庭、收入等背景的差异而又有不同,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丰富多彩的老年人需求市场。伴随21世纪我区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老龄化程度的深化,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老年人潜在市场。因此,老龄产业要正确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和商机,坚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和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并重,老龄产业要与消费市场协调发展,在积极发展老龄产业的同时,要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还要兼顾广西不同地区老龄化现象不同的特点适当采取不同方式,促使老年消费市场健康平稳、适度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继续完善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并贯彻落实,纠正个别地方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失误和偏差,从而鼓励老年人消费。

3.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

通过一家或多家企业及个人共同发起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并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该基金作为风险基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也可以促使科技含量较高的老年产品开发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发展老龄产业需要以分类指导为准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老龄产业可以分为生产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两大类,不同类型的老龄产业要采取分类、分层指导的原则。老年服务性产业与生产性产业有机结合,找出最佳的均衡点,摆正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从原则上讲,老年服务性产业属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宗旨,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但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方针,决不能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

5.信贷政策的倾斜

信贷政策是鼓励或抑制某一行业发展的重要经济调节手段。我区的老龄产业正处在急待发展的起步阶段,又面临着加入 wto以后国外成熟技术、资金、产品的挑战。所以我区的老龄产业理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倾斜。因此,可以从信贷中切出一块专门用于鼓励民族老龄产业发展。

6.相关政策、法规上的支持

目前的许多政策和法规只支持福利性的、非盈利性的老龄产业,这是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产物。实际上,彻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只能走市场经济之路,也就是用商业方式发展老龄产业。许多靠财政拨款支持的养老机构和相关产业发展迟缓,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所以,现阶段比较超前地在老龄产业方向上做出较大投资的,应该同样能够享受政策和法规上的支持;并引导企业参与兴办一批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托老所、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和兴办其他服务行业,还要对政府的相关管理活动进行协调统一,制定出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蒋秋.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广西老年学会呼吁社会关注.南国早报,2001,12.

[2]黄洪波.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若干特点及对策(摘要) .中国人口网,2004.

[3]张文范.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在中国老龄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消费;细分市场;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64-02

2006年全国老龄办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达一个世纪,呈不可逆转趋势。2013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在今后的十至二十年内,数量众多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将纷纷进入老龄化阶段,是快速老龄化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时期,“未富先老”的现实一方面向中国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与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老年人经济状况相较过去得到一定提高;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及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老年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政府各项公共服务、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老年人对于安享晚年的期望及信心也随之上升。可以预见,老龄消费市场必然酝酿着巨大潜力;而出于对品质、个性、便捷化的多元追求,我国老龄消费市场还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由此而生的商机与价值难以估量。

一、老龄消费市场现状

1.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尽人意。现有老年产品结构单调,设计落后过时。如服装产品,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对服装的要求是舒适保暖,价格适宜,而对款式和品牌并不敏感,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并不喜欢目前市场上老气黯淡的服装。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不足。如电子产品,随着技术进步,电子产品进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便利,年轻人可以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学习、网购和各类消费预约,却鲜少有企业商家针对老年人视力下降、反应变慢的特征设计和销售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如老年人智能手机、便携式求救仪器,等等。

2.老年服务业务存在巨大缺口。传统的医疗服务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但是老年人健康情况并不一致,有的需要专门疗养,有的却只需常规保健,而目前的保健市场呈现出鱼龙混杂一片乱象,老年人时常因上当受骗而抱怨;在“4-2-1”结构的家庭中,不少子女工作生活繁忙,期待能有家庭医生提供专业咨询和基本诊疗服务,却受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制约难以获得满足。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的上门服务几乎是空白,部分独居老人迫切希望得到生活照料;养老院和老龄公寓的开发建设一直发展迟滞,供养能力不能满足现有和未来需求。至于针对老年人的咨询服务、出行服务等,也被绝大部分企业忽略。

以上仅是老龄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的两个举例。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现有企业缺乏长远眼光而安居现状,有意进入的企业则因该市场未被充分开发而显出的经济效益持观望态度。事实上一旦对老龄消费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其潜在价值必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

二、老龄消费市场细分因素

1.收入水平。低收入老年人的消费主要用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中高收入老年人由于经济能力较强,生活和医疗保健一般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充实,由此产生了外出旅游、继续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老人旅行团、老年兴趣班已被不少商家所青睐。

2.健康状况。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关注常规保健,除了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老年人专用的体育锻炼用品也较受欢迎,很多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营养指导等近年新兴的业务也比较感兴趣。患有慢特病的老年人重点在调养护理;重病、体弱老人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医疗服务,如医疗机构的专业治疗、护工上门照料等。

3.年代年龄。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开放程度日新月异,不同年代出生人口在价值观、消费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按照年代和年龄细分,可以将老年人分为低龄、中龄、高龄三个层次,从消费习惯与偏好来看,年龄较大的老年人群朴素保守,消费注重物美价廉。低龄老年人则显得更加积极开放,拥有个性化、多元化特点,对于品牌潮流、新兴事物兴趣更浓厚且易于接受,如对网络购物、电子产品的消费,较之高龄老年人明显突出。

4.家庭结构。随着经济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进程的推进,我国人口区域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和农村都出现许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独居生活对老年人而言存在诸多不便,须依托更多的便利产品与服务;设施齐全、管理完善的老龄公寓和养老院也成为独居老人养老消费选择。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相较于独居老人,免去了部分后顾之忧,在基本支出之外有更多其他消费需求,富有余力者甚至可以补贴子女生活以及孙辈的养育消费。

除以上因素之外,性别、观念、社交关系等因素也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产生不同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基于市场细分的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策略

1.产品策略。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开发符合老年人消费特点与需求的专门产品。在已开发而未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领域(如医疗保健、服装等),在老年人重视安全舒适的一般偏好的基础上开发更加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取向的各类老年人的需求。而一些暂时空白的欠开发领域,可以成为企业进军老龄消费市场的黄金机遇。如专为老人设计的易于使用的电子产品、智能产品;适合老年人稳健需求的理财产品等等。可以说任何生产企业都能够将产品线延伸到老龄消费市场中,前提是制定良好契合于细分市场的产品研发及生产。

2.定价策略。我国老年人追求物美价廉,一般对价格较为敏感,然而基于区域、收入、偏好等因素考察市场,并非所有细分市场中的老年人都对价格首要敏感。如高收入老年人对基本生活消费品较不敏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对文娱活动花费的敏感度不同。企业在进行定价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细分市场情况,兼顾品质、效用与价格。

3.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产品由于渠道组织质量的高下,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有明显差距。现有的老年消费市场上,电视、报纸、口碑营销是常见的营销渠道,此种现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不无关系(大部分信息通过电视广告、阅读报纸和口口相传而获得),但是必须看到一些中低龄老年人善于使用网络。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老龄消费与网络购物、在线服务的结合,不失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营销渠道,电子商务的特点也宜于企业进行优势价格策略。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其潜力值得深思。此外,老年用品连锁超市也具有便于扩张的优势,可在居民小区、社区、村社设点进行分销。

参考文献:

[1] 刘超.老年消费市场细分方法与模型[J].消费经济,2005,(5):29-33.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68-02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明显。2006年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仅是数量增多的问题,还存在一系列因为数量增多和老年人口自身变化引起的其他问题,其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王国军、刘水杏,2004)。如果把房产看做生活必需品,房地产需求则是刚性的。不同年龄人口对于房地产的需求不同,住房需求的主体集中在青年人口,特别是25—35岁的即将成立家庭的新婚夫妇(赵君丽,2002)。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青年人口比重下降,房地产刚性需求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本文将讨论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刚性需求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一)购房需求层次观

学者们普遍的看法认为,购房需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住房刚性需求,主要是25—35岁人群,这类人群购房是为了满足基本居住的需要,其需求弹性小,不容易受到市场价格影响;二是住房投机需求,即弹性需求,主要是35—45岁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购房是为了投资或者改善住房的需要,一般为二次购房,其需求弹性大,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从2011年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调查数据可得知:购房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总数的75.0%,见图1。

(二)误区及剖析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房价的不断高企,使得专家学者都纷纷研究和预测房价的未来走势,他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和国际的大好前景下,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大的条件下,房地产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导致房价将会高居不下。在纵观许多专家学者关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走向的相关看法之后,我们归纳出以下的3种看法。

1.家庭小型化引致住宅刚性需求增加

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未来家庭住户趋向小型化,而家庭的小型化意味着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在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户数增多,特别是单人户、2人户、3人户的增加,从而引起住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动。未来的城市家庭将是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两口之家的老年“空巢”家庭、新婚无子女家庭和单身住户为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城市住宅需求单位将趋于小型化,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需求量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住户总数的增多,将导致住宅需求总量的增加(赵君丽,2002)。

2.人口总数增多带来房地产需求的上升

有学者认为,从把房子看做生活的必需品来说,房地产需要是刚性的,人口的多少可以体现房地产需求的一般趋势,在人均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和聚集必然会增大对住房总量的需求(谢琛、袁建华,2010)。在中国人口基数大,未来人口数量必定是增长的前提下,即使人口老龄带来青年人口数量下降,但人口增加必然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持续上涨。

3.人口老龄化增加住宅需求

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老人出于养老的需求,与子女一起居住会存在着诸多的不便。如两代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作息时间不同,处理问题意见不一,再加上日常起居不便,住在一起时间短尚能忍受,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矛盾。由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未来对住宅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李晓娥,2005)。

学界与社会的观点大多数认为,中国人多,所以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但是以上的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未来家庭小型化会引起房屋需要的套数增多,但是忽视了未来以刚需为主要住房需求的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两者巨大的差异可能无法弥补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缺口。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口总数增多就会带来房地产需求的上升,并没有考虑到购房者年龄结构变化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年人所带来的需求会让房地产市场上升,而实际上青年人住房的刚需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所以青年人口下降会带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下降,而不是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影响

(一)定量分析

在此,借用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2010)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中的预测数据。在考虑生育政策的适度转变包括允许独生子生育二胎,从2025年开始,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调整至2,其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年龄阶层人口未来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变化,以下为未来各年龄劳动力人口分年龄组预测结果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2010—2050年间,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相应地,25—34、35—44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40年间,由于这两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下降导致的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下降是必不可免的。

(二)定性分析

以上,笔者已经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20—39岁年龄阶段的人口变化对住房有刚性需求的影响,用数据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将会使得20—39岁人群规模减小,从而引起房地产刚需的下降。从定性的角度深度分析20—39岁人群的如何从人口规模减少的其他方面引起房地产市场刚需下降,概况而言,主要有两点原因:(1)人口老龄化降低社会购买力,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降低;(2)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消费使得住房需求降低。此外,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刚需的下降,在人口老龄化拐点出现前后将会抵消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必然趋势。

1.人口老龄化降低社会购买力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降低

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抚养率(抚养比率:这个社会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的比例上升)(哈继铭,2007),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挤出”住房开支从而削弱房地产有效需求。首先,住房的刚需必然随着刚需人口的减少而减少。在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中,我们看到,20—39岁人口对于住房刚需是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青年人口下降的情况下,住房的刚需是会因此而下降。其次,抚养比率的增加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沉重的养老负担将会推迟或者甚至减少住房开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进入老年以后,劳动力逐渐丧失,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逐渐变弱,其养老费用,除了依靠自己的积蓄外,社会和家庭也需要承担。从目前的生育政策的改革方向来看,“四、二、一”的家庭将会占据大多数,不少子女婚后会与父母同居一室。可见,家庭供养老人的压力十分巨大。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得社会财富向老龄人口流动,侵占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日益加重的抚养负担挤占了家庭可支配的收入,使得住房购买力整体下降。

2.人口老龄化必然使得人口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同向的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养老的开支来看,养老可以把养老的费用内部化,由家庭内部成员提供养老服务,而社会化养老需要家庭提供养老费用,这将扩大家庭消费中服务占消费结构的比重(马晓君,2004)。

当社会中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时,一方面,老年人会为自己储存一部分资金,以预防疾病医疗需要大量开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子女也会为减轻父母医疗费用等压力而进行资金上的储蓄与安排,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降低社会人均消费率的增长。储蓄水平的提高对于必然会挤占住房开支,从而对住房刚需造成负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20—23岁、36—40岁年龄段人口对于房地产需求影响较大(谢琛、袁建华,2010),而20—23岁尚不完全具备买房的能力,多是在亲朋好友以及父母的帮助下得以满足住房需求,而人口老龄化使得这部分人口数量降低,直接减少刚性需求,而住房的刚需一旦满足后,受供养压力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在较长时间里不会有改善性住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的刚需的下降,在人口老龄化拐点出现左右将会抵消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必然趋势。2025年左右,小户型家庭的增加以及城市化人口增长所引起的住房需求的增长将会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龄人口的增多抵消,从而最终使得房地产市场刚需降低。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地影响了我国的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影响巨大而且深远。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因此老龄化问题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长远影响的这一趋势难以扭转。基于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我国政府亟需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同时防范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哈继铭.人口结构与城市化推动房地产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7,(7).

[2] 李晓娥.人口老龄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探微[J].中国人口科学,2005,(S1).

[3] 马晓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初探[J].辽宁经济,2010,(6)

[4]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5]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8).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经济;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又叫人口老化,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的动态变化,它是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在总人口中儿童比例会逐步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则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长速度稳定的情况下,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也会上升。目前国际上的衡量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年型。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万人,增长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已经进入了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绝对数大,老龄化程度高。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9402万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36%,与全国平均数相比低了0.51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十九,但是65岁人口排名全国第四。另外,河南省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万名,老龄化程度高。

第二,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10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67.55%,远远超过了城镇比重。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规模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蔡P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必然会逐渐消失,河南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国相比会晚一些,这是河南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优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影响河南省劳动力的供给,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城乡老年保障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拿出财政基金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导致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积累基金的数量下降,影响投资规模,从而影响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很少有个人投资的倾向,如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人口进入45岁或50岁以后,尽管经验丰富,但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等都会逐步衰退,降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占领市场,传统的产业和行业日渐衰退,老年人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消费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人口的老龄化致使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但养老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养老市场较大的需求,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正确利用这次机遇,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养老金、医疗护理费用、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增长,财政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致使积累部分日益减少。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年龄的逐渐增长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挺高。

三、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实施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全部延迟退休年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利益考虑,推行弹性退休制是更为灵活、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推行有弹性的退休年龄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面对一些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展开,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如大学、科研单位等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领域,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现代化。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前期人口老化总抚养比较低的优势,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老龄化的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养老机构”,重点发展新兴养老服务业。不仅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应该针对高端人群,发展营利性的高端养老机构,实现养老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第二,我省可以建立一个“养老产业集聚区”,形成养老产业链。老龄产业主要是由年龄为划分依据的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传统老年产业,包括服装、日常用品、特许商品、老人交通工具等;二是新型老年产业,包括旅游业、娱乐业、老年教育产业。

(四)强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如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照料问题成为老龄化问题的难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适度放开生育政策,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更是农村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商业养老保险,既可以保障老年生活,同时也减轻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104-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