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成都市老年化人口逐年上升,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给成都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成为了越来越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挑战

据2013年市委市政府的《成都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1733486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30491人,占总人口的19.01%。老年人口中,60-64岁老年人口713352人;65-69岁老年人口513683人;70-74岁老年人口392785人;75-79岁老年人口283550人;80-84岁老年人口188376人;85-89岁老年人口92333人;90-94岁老年人口34906人;95-99岁老年人口10736人;100岁以上770人。全市百岁老人共计770人(比去年增加14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543人;农村458人,城镇312人;100岁-105岁711人,106岁-110岁50人,111岁以上9人。”依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地区)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地区),成都市显然已属于人口老龄化

地区。

相关研究指出,按成都市近年平均增速预测,到2015年,成都市老年人口将达240多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以上,这即是说到2015年,每5个成都人中,将出现一位老年人,相对全国而言,成都市可能提前10年,率先进入老年社会。

严峻的现实显示,成都市老龄化问题已经呈现出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老龄问题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影响成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一大因素,意味着自然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能够缓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矛盾,维持人口规模的稳定,为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延长发展生命期间。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则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社会赡养系数增高、社会及家庭负担加重、社会性保障设施和场所不足、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和家庭成员精神缺失等

问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养老事业长足发展,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需健全

近年来,成都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得到了广泛推广和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老年社会保障政策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保障范围不均衡、保障水平不高的状况。受政策支持,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百岁以上超高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关爱和保障,而一些低收入、独居、空巢、失能的困难老年人则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扶助和生活保障,养老政策研究及制度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2.养老福利服务事业在政策建设和资金投入上不足

目前,成都市的养老福利事业主要靠政府投入,投资渠道单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不太明确,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成都市先后有近30家民营企业或个人向民政部门提出有意愿投资建设养老机构,但由于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难以保障,项目落地极为困难,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争取到土地等上的政策支持,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应需发展。

3.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给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及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保障面相对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近年来,成都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数量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截止2012年,全市共有3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196所,床位38548张;共有30张以下床位的养老机构87所,床位1636张,但与老年人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问题突显。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上也存在突出问题,养老事业的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从业人员普遍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素养较低,缺乏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特别是在民办养老机构里,由于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以护理人员为例,每月收入在1300元左右,绝大多数没有社会保险。由于工作累、责任大、待遇低等原因,很难招收到本地的护理人员。90%来自成都以外的边远农村,平均年龄57岁左右,文化程度也很低,具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匮乏,更达不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持证上岗。三是养老服务行业规范与监管相对薄弱,民办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估体系,不能很好地对民办养老机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缺乏行业自律,也无法获得行业组织的保护。四是公益性、长效性的服务功能尚待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服务组织很少,社区里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场所、设施不足,服务功能及层面单一,难以实现服务对象公众化,而志愿类的公益

活动多在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开展,经常化、长效化还有待加强。

三、对策

从成都市的老龄化特点和存在问题可以看出,面对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推进积极老龄化,必须重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和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高这两点,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此,提出如下对策。

1.深入调研,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

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进一步展开调查研究,对影响成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因素,即成都市的老年群体状况及需求,尤其是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群体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老年疾病控制、空巢老人赡养、农村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推进等问题,制定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延展性强的中长期计划及自然增长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方针、政策,进一步从总体规划、建设标准、类型划分、用地保障、财政资金补贴、相关费用减免等方面加以明确,以政府联合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多元分支建立功能强大的养老保障,促进政策措施到位。

2.增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社会保障是前提。为了提升现有低保收入水平,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扩大福彩慈善资金投入、激励社会投入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一是继续增大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差别。设立养老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对基础性、示范性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维修、改造力度,并根据政策,按规模或服务项目给予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组织一定补助。二是扩大和逐步提高福彩公益金用于老年福利事业的份额,鼓励和引导慈善资金投入和社会捐赠,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调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补充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三是支持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并适当在土地供应、税费增收、供水供电上给予照顾,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进入街道社区开办养老分支机构,促进社区配套机构的健康发展,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需求。

3.强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水平

对老年人的服务既是时间和劳动密集型,又是科学管理型的服务。需要进一步明确办民办养老机构标准和加大养老机构上岗员培训力度,强化行业服务的专业化、规划化,持续培育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从业人员,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对此,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规范统一的养老机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标准、安全标准等以及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评估、评审制度,提高国办养老福利机构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完善服务功能,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老年大学、认证培训等方面具有服务、研究、培训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大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持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重视社区,做好家庭和机构养老结合

受传统意识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尤其是低龄健康老年人不愿意到机构养老,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故而,社区成为了老年人的重要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因此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做好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结合。对此,政府应以社区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力量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公办民营、委托管理、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服务功能承包等运行方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营建功能齐全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加大老年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整合依托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热线、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多元服务。

5.促推宣传,增强积极意识和公益互助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应对策略

最早提出“积极老龄化”主张的是在1997年6月召开的西方七国丹佛会议。1999年5月,欧盟召开了积极老龄化国际研讨会,在同年国际老年人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和开展了一场“积极老龄化全球行动”。 2002年1月,设在日本神户的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发展中心召开了一次专家组会议,来自21个国家的29名代表出席会议,在征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并出版《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一书。200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积极老龄化”书面建议书被联合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接受并写进其《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成为这次大会最突出的成果。大会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为推动世界老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马川.论老龄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演变[J].天府新论. 2011年第1期.P105]

关于“积极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残疾人仍能对其家庭、地位相同的人、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积极老龄化的观点是以联合国提出的“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的原则为基础而概括出来的一个政策理论,为老龄政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要求在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的基本支柱采取行动。[ 马川.论老龄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演变[J].天府新论. 2011年第1期.P105]将积极老龄化概念进行本土化扩展的结果便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即强调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战略,这种集体主义倾向在中国社会人力资源总量大、结构不合理的前提下,显然更有激励意义和行动空间。

一、积极老龄化的理论优越性

1 积极老龄化是对消极的社会撤离理论的否定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老龄化必然带来衰老与退化,这正是社会撤离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由美国老年学家库明和亨利提出的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江 娅.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P109]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社会撤离是有积极效果的:一方面让社会角色顺利在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之间交替以保证社会制度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使老年人过上轻松、平静的晚年生活。

社会撤离理论是老年社会学中争议最多的理论,它以老年退化为理论预设为老年人安排一种固定的撤退模式,在现时代已经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首先,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国际上各个老化相关学科的权威人士都同意衰老的推迟是完全可能的,许多老年期的常见病都是可以避免的,老年人到75――80岁时,生理、心理功能和以前基本一样是完全可能的。[ 王洵.“健康老龄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研究.1996(5).P73]1987年美国学者Rowe和Kahn在对老年医学和老化过程研究基础上指出虽然老年人总体的生理呈现出增龄性减退,但是老年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有些老年人呈现出生理性丧失而另一些人身上却找不到这种迹象;不同老年人的衰老过程呈现出个体差异性。[ 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10).P5]年龄对许多系统器官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小得多,疾病发生率虽然随年老而上升但毕竟只是发生于部分人群的特殊变化,即老化并不必然带来衰退。对老年人生理状况认识的加深向传统的老年退化理论提出了强烈质疑,也就撼动了社会撤离理论依存的根基。其次,社会撤离理论所认为的老年人的撤离对于保证社会制度的连贯性的作用并不是积极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正功能还是负功能是评价一种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老年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体系中数量大、素质高的重要财富,尤其是在现时代的中国“一般性人力资源过剩,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总体人力资源含金量不高”的情况下,[ 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P9]将老年人从社会角色、工作岗位中撤出就不是一种保证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优秀策略,而是减少了社会资源中的重要一笔财富、只会使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结构愈发不合理。最后,社会撤离理论的又一合理性基础――撤离能够给老年人带来安静、快乐的晚年的理论假设也无法经受住现实的考验,一方面,中国的老龄社会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家庭与个人的经济需求,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又不够完善、家庭养老因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呈现出弱化趋势,老年人自我养老的模式必然要成为新型的重要养老模式,因为老年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老年人具有继续发光发热的诉求,因为他们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意愿,通过社会参与的过程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和自尊,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张小曼.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J].人民论坛.2005(1).P37]

积极老龄化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在对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状况合理分析的前提下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其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效果,弥补了社会撤离理论的缺陷,正如社会建构论者格根夫妇指出:“历史不是命运,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一个用全新的理念、概念与实践改变传统老龄化图景的时代。老龄化黑暗时代已经让位于新的老龄化时代,积极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J].江海学刊.2006(5)..P125]

2 积极老龄化是对积极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的融汇

国际老龄问题联合会主席海伦・海默琳在马德里会议所指出的:“老年人经常被视为需要照顾的对象。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今天许多70岁甚至80岁高龄的老人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果给予合适的机会,他们可以继续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老年人应该被视为人力资源中可贵的一部分”。(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报道,2002)[ 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11).P31]老年活动理论和持续理论是积极老龄化战略的主要理论支撑。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老年学者哈维格斯特在实地访谈300名50――90岁老年人后,得出结论:老年人应尽可能寻找新的角色来弥补因丧偶或退休引起的角色的丧失,从而将自己与社会的距离缩短到最小限度。[ 江 娅.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P110]活动理论承认现代老年人具备继续扮演社会角色的生理能力与心理需求,肯定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够给社会和老年人个人带来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撤退理论削弱老年人的独立生存的工具性角色,活动理论则强调用补偿性角色来取代老年人失去的角色。积极老龄化正是以老年人社会参与为主要目标的,强调通过参与的过程扮演全新社会角色以获得社会声望的维持、减少因原有社会地位被剥夺而带来的失落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导致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在老人身旁,有配偶的老年人尚且可以“少来夫妻老来伴”地得到配偶的精神慰藉,对于丧偶老年人来说,孤独、抑郁已经成了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病因,在这一前提下强调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更加具有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现实意义,老年人可以所居住的社区或原有单位为依托,成立老年人的民间组织,开展再就业、志愿者服务、共同锻炼身体等多种社会参与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身心得到了锻炼并重新拥有了群体归属感以及同伴们的精神慰藉。

积极老龄化不仅仅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它还指老年人不断参与社会、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社会实践。换句话说,积极老龄化要实现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自身愿望、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与空间,而不是要求老年人必须尽到为社会再创造价值的义务,这体现了持续理论强调的对老年人个性的尊重。持续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必然形成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尽管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会因环境或时间的影响而做出一些改变,但是未成年和成年时期形成的爱好及特定的生活方式,到了老年时期依然会呈现出延续性。[ 王裔艳.国外老年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P39]在持续论者看来,不应一味要求老年人是撤离社会角色还是继续社会活动,而要对老年人的个人爱好和需求加以尊重,老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来确定行为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社会参与是多样化的,总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经济方面的社会参与,其具体表现形态是劳动市场的就业活动。第二类是生存价值的社会参与,它以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标。第三类是社会性的社会参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参与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即所谓实现人生价值方面的社会参与;而后者的参与涉及的人员更广泛,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还包括社会其他成员。[ 田香兰.日本老年社会保障模式的解析[J].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P49 陈立行、柳中权主编:《向社会福祉跨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P252]老年人可以根据个性和需求采用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社会参与,以满足自己持续的爱好和生活方式要求。

二、积极老龄化的现实必要性

1文化补偿的需要

积极老龄化对于国家与老年人这两大主体而言都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研究表明,在老年后的过程中,人脑血流量减少、血压升高或脑损伤等概率增加,海马及整个边缘系统对此很敏感,因此老年人的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分别代表了主要靠遗传、能够适应不同材料、与过去经验无关智力与由大量的知识、技能、经验结晶构成的两种智力,它们在个体生命全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过程。]下降,但是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会使老年人的晶体智力有所增长。[ 马川.论老龄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演变[J].天府新论. 2011年第1期.P107 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0-121.]老年人比中青年人具备更好的晶体智力,这是值得充分挖掘的社会的巨大财富积累,可以为社会建设增加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尤其是在中国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总体人力资源含金量不高的背景下,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这一含金量高的群体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生物可塑性下降,更需要以文化为基础进行补偿(如物质、技术、社会、经济、心理)来产生和维持高水平的功能。[ 马川.论老龄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演变[J].天府新论. 2011年第1期.P104]可见老年人本身又有通过文化补偿来维持高水平的需要,这是老年人自身的需求,要通过积极老龄化的途径、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给予老年人维持自己高水平的功能的平台,使老年人能够拥有更加充实的生活状态、以更加自信的角色参与社会生活。

2人文关怀的需要

人道主义问题是指老年人正当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以及正当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能不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多会不会导致老年人的权益侵害问题、老年贫困问题、老年孤寂问题、老年照料问题等。[ 穆光宗.未富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省略 2007年08月27日 14:17 光明网-光明日报]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为对老年人进行人道主义关怀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而最终是否实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要以老年人是否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考量标准。正如穆光宗所言:“老龄化在个体的层面上就是俗称的长寿,但长寿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寿命质量或者说生命生活质量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11).P30]积极老龄化正是实现人文关怀、解决人道主义问题的重要途径,依托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政策支柱,达到老年人身心健康、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目标,才能够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3外国经验

美国政府曾就老龄人口的“再生产率”问题采取过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比如延迟退休、返聘、做顾问、鼓励创业、做义工等使老年人保持其积极的社会生产性角色。这不仅增加了美国老龄人口的收入,还从兴趣、心理层面缓解老年的社会角色脱离的难题。自从美国实行了鼓励老龄人口的社会服务计划以来,美国社会的老年人向一个更加具有生产性角色方向迈进,各地也建立了许多促进老年人再次贡献社会生产力的组织。[ 胡小武.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政策的理念变革[J].城市问题.2008年第7期.P71]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3篇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影响,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养老保险合理道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1、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2、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

3、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 元 ,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2010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兜底,社会服务支持的社会养老新格局为目标,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 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对于退休年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一般而言由于退休年龄往往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 所以退休年龄的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这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这一切还是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背景的。

3、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4、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4篇

空巢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呼之欲出

今年73岁高龄的汪云居住在合肥市中心的一个小区,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成为典型的“空巢”老人。每天“三顿饭”成了老人最头疼的大事。汪云说:“我们年纪大了,又住在五楼,每天爬上爬下出门买菜很不方便,最盼望小区能有食堂。”

如今,像汪云这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认为,对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

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

推进新型居家养老拓展养老服务体系新内涵

武汉市武昌区堤东社区日间托老中心是当地老年人的乐园。这里有室、健身房、老年食堂。有的老人在打牌、下棋,还有的老人在翻看报纸、聊天。

堤东社区居委会主任魏凤云介绍,这个托老中心由湖北船厂旧厂房改造而成,区政府支持了5万元,企业赞助了3万元。她说,这些老人都能自己走动,子女大多在身边,托老中心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托老服务的需求。

记者调研了解到,像这种白天到托老所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认为,过去家庭养老只是子女们的事,现在我们把它升华为社会化服务,既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又满足了老年人生活服务及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与传统文化吻合,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把握三个关键点积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推进居家养老、充分发挥其破解老龄化问题“四两拨千斤”功能,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政府引导是“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张恺悌说,随着居家养老服务逐步由点向面拓展,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亟待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养老补贴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征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2.31,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五点: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人口老龄化高龄特征突出;老人基数大;老年抚养比大以及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老年抚养比上升,使得制度供养人数增加。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人不敷出的赤字局面。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其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面对老龄化的日益严峻,我们应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人手:

(一)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21世纪10年代,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一种十分严重的程度,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将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2015年老年人口数大约2.4亿,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27%,养老的压力巨大;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就业的压力相对减轻。也就是说此时存在着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相对减轻的时机,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此时应该是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好时机。

(二)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截至2005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为此,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试点做小做实个人账户,以做小来保证做实。即降低个人账户中缴费工资比例,所缴费用与统筹账户缴费基金分账管理,以确保个人账户真实积累。有关研究表明:从辽宁的试点看,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理性选择。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对策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我国很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寻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并探求解决该类问题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共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提前退休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现象的产生无疑是导致养老保险金产生“赤字”现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金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将分条为大家阐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大大减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保险金的年数将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龄提前,因此等着领养老保险金的人的数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交钱的人变少了,领钱的人的数量却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闲着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工厂从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保险,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且专业技术比较纯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他们,而不雇佣年轻人,这样一来,便又少了一批缴纳保险金的人。由此可见,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有着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

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能力比较低

除了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冲击以外,养老保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例如,覆盖面特别窄,保障能力特别低等等。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只是针对于一些城镇以上的用人单位上,并未全面覆盖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养老保险金自身的收益比较低,且风险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养老保险金却仍然能够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国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项福利,例如,公务员,这样一来,便出现没有入账,却有一定的出账的现象,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养老保险金“赤”字的现象。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出现“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金的统集,更让人们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产生了担心以及忧虑。且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农村人是无法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这样一来,也突出了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比较窄的特点。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影响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可采用如几种解决方法:

1.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提前退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退休,然而提前退休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还会对养老保险金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因此,若想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升退休年龄,进而改善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首先,国家应该废除之前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重新制定新的相关规定,不仅不要提前退休,还应该提升退休年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缴纳保险金的人数以及年限,还可以改善退休以后从事其他工作进而降低年轻人的就业率的现象。除了要提升退休年龄以外,我们还应该仿照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制度,将男女的退休年龄尽量拉平,进而从侧面起到提升退休年龄的目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2.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证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尚且属于转折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无疑对国家是一种伤害,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具有覆盖面积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势,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w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针对那些不需要缴纳任何保险金却同样享受退休金以及国家福利的单位要开始征程征收养老保险金,这样一来,便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拓宽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应该想办法将养老保险金政策下放到农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还可以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打击,进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们的疑虑以及担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及冲击,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成为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金产生的影响以及冲击,并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方法以及对策能够帮助国家以及社会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定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特点 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8篇

在对温州现状的实践考察和了解下,本文对温州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加强物质基础和健全养老保障机制依旧是温州的奋斗目标。同时,小组成员还认为,老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关心与参与,还需要针对老龄问题的特点,推进“积极老龄化”,激发老年人的潜能,使老年劳动力成为我市经济的增长点;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事业,最大限度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减轻政府和家庭的压力。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日本作为全球的老龄化大国,在老龄化解决方面对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其他渠道的资料对于富士市老龄化现状进行讨论与研究,针对日本富士的老龄化解决方案采取适合温州市老龄化问题的改革方案,提出对温州市改革的一些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一:温州老龄化现状

早在1995年,温州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60岁以上人口已达108.10万,占总人口的13.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39%增长到2005年的10.54%,温州只用了5年,比日本快了10年。

温州将长时间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中,而这也将是影响温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温州市长寿老人多,农村老龄化程度更加突出。据统计,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其中,农村人口为89.7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6.89%。

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先富后老”相比,温州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例如,日本在老龄化比例达到14%时的人均收入为38555美元。温州老龄化比例已接近14%,人均GDP4937美元,仅为日本的12%。

二:温州市居民对于老龄化的了解程度

考虑到温州目前的老龄化情况已经比较严重,而且温州作为一个外来人口聚集地,本小组成员对温州本地人员及外来人员分别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老龄化是什么?几岁以上可以算是老龄化?有70%的温州本地人可以明确地表达出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其中,有65%认为男性到70岁女性到65岁可以才算是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大部分外来人员对于老龄化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80%的他们认为男性65女性55岁就属于老龄化范畴。

2、你了解养老保险的问题吗?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65%的本地老人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会定期做一些宣传,有事自己也会上网了解相关新闻和政策;70%的外来人员表示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平时都忙于工作,一般很少看电视,而且出门在外希望有时间就去赚点钱。

3、在养老问题方面,你们是希望子女赡养还是自己去养老院之类的机构欢度晚年呢?65%的本地老人表示自己更加愿意采取社区养老服务,不想增加年轻人的负担,只要子女能够定期去看望他们即可;75%的外来人员则表示,自己将在外面工作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到时更加希望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自己至少还可以为他们烧饭之类的。

4、作为大学生,你们对老龄化问题了解吗? 75%以上的浙江省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于老龄化比较了解,温州市采取了很多老龄化的对策,比如建立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化节等;60%的外来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家乡在老龄化问题上并没有做很多的对策,虽然自己有所了解,但是还是无能为力。

三:温州市市政府对于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1、建立老龄工作机构;农村老人协会建设逐步规范;城市社区为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作用。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市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问题。贯彻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加强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内容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严格涉老案件执法检查。

3、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益性文化设施活动场所,将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设施向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完善老年教育网络。

4、注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深化社区为老服务工程,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四:建议

1、延长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口就业率,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本有很多由老年人牵头开始家族经营单位的企业,60岁以上的老社长也随处可见。而温州作为一以做生意发展而成的沿海发达城市,推行此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行,对于温州市未来的发展也将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领导性作用。

2、重视养老保险,将计划生育与养老事业有机结合。与日本的高龄少子化不同的是我国拥有14亿的人口,人口的庞大使我们不得不推行计划生育。可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4―2―1”家庭,”丁克”家庭,空巢老人家庭不断增多,所以解决养老问题也迫在眉睫。日本最成功的便是护理保险模式。它可以分为:身边护理,家务帮助,复合型3中服务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日本的老龄化高压。小组成员认为温州市可以尝试这种护理模式。首先,温州有其地域性优势,温州医科大市时一所专门培养医护人员的大学,每年温州医科大学都为社会推送出一批批的优秀的医生,护士,医学相关的研究人员。其次,温州市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也为推行此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与日本不同的是,温州乃至我国都处于一个社会层次,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力有着极大差距的现状,每个人对于养老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追求与愿望。因此,采取多模式的养老模式将会推动一个地区的社会,人文发展。

4、加大老龄化的宣传。由问卷调查可见,温州在对于本地老人的老龄化政策方面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一些外来人员或者农村人员的宣传和保障力度显然不足,所以,本组小组成员认为加大对农村及外来人员的保障将是未来几年内温州市的发展和奋斗目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继“谁养活中国人”话题之后,“谁养活中国老人”又成了一个新话题。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根据专家预计,我国未来五十年中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 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1.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为68.9岁,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1.2.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拿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1.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老龄化的挑战和它的市场价值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的老龄化使青年人的供养负担加重,国家用于退休金的资金支出加大,偏高的劳动人口年龄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降低了资本积累,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银发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进行过的一次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同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拥有财富、健康和时间,使“银发一族”有条件创造这种新的“银发经济”。老年市场的开发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应将老年市场视为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对待。

比如,大力发展老人教育市场。在物质生活获得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也要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计算机、琴棋书画、适合的健身运动都会吸引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减少,大学向老人开放,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将是老龄社会大学经营者的一项新选择。

3、对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建议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老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之所以会因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老年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高,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不足,生产率水平提高不快,代际矛盾增加等等,都是因为经济发展步伐太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把我时机,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就业率,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要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应能力的资金,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 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建立和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今后应该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男的是60岁,女的是55岁,如果将退休年龄上浮5岁,将使养老压力大大缓解,但是也会为整个社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在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还要做好各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在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从法律、政策上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3.2.媒体要充分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形势和带来的挑战及机遇,在电视节目等方面具体的落实。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居安而思危,加大宣传,从而对老龄化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对于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口的宣传,广播电视等媒体应从节目规模、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加以落实。

3.3.采取开放态度,结合国情,借鉴经验。

老人长寿是一回事,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又是另一回事。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向老年人倾注人文关怀,从生活、健康、情感等方面关怀老年人。

比如,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养老院,吸纳一些年轻人到养老院居住,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推着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结果老人、年轻人各得其所: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学生得到的回报是免费住宿。类似的很具人性化和创意的养老方式就值得介绍和宣传。

3.4.老年人自身方面,需要老年人自己努力更新自己的观念。

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老年人群的这种心理就制约了他们的购买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规定“五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就从法律的角度对老年人更新观念的做法做了认同。所以老年人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自身需要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新的规划。继续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振华:“面对老年社会,媒体准备好了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4,30页。

【3】“老年观念也要更新”,特别策划2006.05.

【4】 高小勇:“老龄化挑战”,南风窗2004.05.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总体发展,公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这也促进了人口的老龄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2006年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女性为71岁,男性为70岁,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十岁,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提高到十分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亿人口,减少了人口对资源、生态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是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二是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国力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还很薄弱。人口老龄化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还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农村,养老问题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本身农民收入就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减弱,劳动收入自然就减少。所以,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没有了收入,依靠子女进行家庭养老成了农村老年人最重要的赡养方式; 其次,由于农村传统的习俗,农村老年人往往将自己辛苦一生的积蓄全分给子女。这样,一旦子女本身道德品质低下或经济拮据,老年人从子女那里获取的经济支持就会受影响;再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加剧,也客观上弱化了农村的家庭养老功能,加剧了农村老龄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尤其男青壮年的流动, 客观上使农村老年人背负一定的劳动负担, 更没有条件得到家庭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复杂多样。

在我国城镇地区,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养老问题,我国虽原有退休制度,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一是退休金在物价上涨的情形下出现贬值的走向;二是老年人退休年龄过早,使得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职工退休以后无所事事;三是现行退休制度的职工退休劳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问题。离休干部的问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个人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由为事业转而为生活,由面向社会转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习惯。有些人虽然身体健康,愿为社会发挥余热,又苦于没有机会,他们往往感到“老无所为”。此外,“三无老人”、留守老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难度面临多重困境。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老龄化社会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上加以重视并尽快提出相应的对策。

宏观上,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负担起老年人的赡养义务。

具体说来,我国老年人口面临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做好以下方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老年法》,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法规体系,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协同有关部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把宣传贯彻老年法的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工作具体化。 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法制度,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在养老制度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践行公共服务理论。

(二)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不仅仅是物质赡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功能。尤其是在我国农村,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家庭养老仍是赡养老年人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逐步建立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我国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来说,我国已经着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并且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响应与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定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四)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建立老年人的财富观,重视老年人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需要实现“二次就业”。对于国家来说, 将身体健康、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经验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来, 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努力的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的价值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再就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老龄意识,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积极制定有利且符合实际的措施,使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以及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社会事业中去,同时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来切实解决此问题。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11

[2]刘邦凡,高一凤,王冬梅.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状及其体制的完善.生产力研究,2008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老龄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22-02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加重了人口老龄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了计划生育,已经连续实行了四十多年,从而减轻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然而,我们在大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7%,即为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4%,即为社会老龄化,达到20%,即为社会深度老龄化。2009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5%,这意味着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1.1883亿,占总人口的8.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未富先老

西方有好多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但是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是发达国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源辽阔,目前我国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人口众多。而我们在现在不太富裕的阶段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实行行政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中国当时是为了节约资源,而国外的大部分国家没有对生育率进行干涉,经济发展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的人说“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与外国这样的不同,所以说我们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应该多结合自身的原因,不能完全借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二)地区差异大

我国的老龄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的南方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西部大迁徙,我国老龄化的分布也会相应地向中西部靠拢。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的生育率是高于城市的,在城乡之间,我国的老龄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会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也倾向于少生,所以,老人在农村中的比例也会相应地上升。

(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口的突飞猛进,还有就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这就像中国的人口规模大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一样。大规模的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口,对中国的市场和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基数就达到了1亿人,每年也会增加很多老年人口。据预测(见下表),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1亿,占总人口的10.42%;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4亿,占总人口的14.12%;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这说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耗竭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趋向高龄的劳动人口,社会负担会增加

我国现在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所以每年会有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养老的状态。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老年群体相当可观。而我国并没有养老资金方面的积累,所以这些“退休”人员的上升的负担会加到“在职人员”,供养系数的增加直接落在了青壮年身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劳动人口会上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后,劳动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青壮年的负担系数会上升。

(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养老制度还并不完善,加之又出现了老龄化,这对我国养老制度是一次挑战,现在在资金上,我们已经处在寅吃卯粮的状态。我国一直提倡社会养老,但是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主要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养老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城市,养老的重担压在了企业的身上,即使提高缴费率也难以完成沉重的养老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我国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和延迟退休人口年龄的制度,虽然并没有全部运行,但是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三)对社会养老道德的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就一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而现在的问题是“尊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早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我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状态。很多人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就造成“空巢老人”的状态,在广大偏远地区,更有甚者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这种事件频频发生。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经济压力变得很大。而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现在存在的过低的社会条件保障不了。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方面也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面对现在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该客观面对,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应对。应该理性分析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合理地作出解释。

(一)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

有人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了,所以应该提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13亿人口已经到来,我国总资本较多,但是人均资本较少。这种情况使我国不能单纯依靠出生率的增加来改变人口结构。而另外一方面生育率和生育结构该不该调整,怎样调整,这都是一个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比如,如果我国要提高生育率,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会出现生育率过快增长的局面;相反,如果我们保持低生育率,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局面又会严重。总而言之,我国生育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兼顾年龄结构的优化。

(二)积极开发“银发市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出现了关于老年人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银发市场”。老年人是有市场需求的,比如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一些衣食住行等的需求,那么针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这便形成了老年市场。比如,保健品市场,医疗服务业,敬老院,以及现在的高校培育出来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专业人才,这都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发展。老龄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的市场。

(三)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迅速增加,对于老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医疗方面都需要人来照顾。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配阶段,这些独生子女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四二一”结构下的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压力难以承受。所以,我们政府要积极引导由家庭式的养老向社会式养老过渡。在养老机构上,我国现存的养老机构全是政府融资建设的,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实现由个人、企业、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我们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经济、资源、财政等方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比如未富先老、地区差异大,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等,其次我们应该看到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这里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老龄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我国发展到一定水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把不利影响转为有利影响,怎么尽量规避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后生活中着重研究、发现。最后我们要试着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比如积极开展银发市场、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等方面逐渐开展。现在,党中央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只有解决社会中的每一个问题,这其中就有老龄化问题,才可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部分,才能实现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09,http:///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WPA2009/WPA2009-report.pdf.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二十世纪末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同时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生育率下降,这些原因导致了人口中老年比例的逐渐增加,儿童的少年比例显著地减少,人口开始出现老年化现象。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的比重从4.91%上升到6.96%仅花了18年时间。相比而言,日本老龄人口的比重从4.79上升到7.06花了20年时间,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从5.2%上升到8.4花了40年时间。[1]与其他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超过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人口的寿命和死亡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生育率也在不断下降。而20世纪中期出生的高峰人口也陆续迈入老年行列,那么,21世纪的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会更加快速的发展。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

(一)老龄化使得养老金的费用加大

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大的隐患和挑战。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使得我国的养老金面临大幅上涨的问题,而目前采用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受到人口风险的冲击力更大。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会带来社会保障的支出负担加重,不仅养老金需要支付的更多,而且医疗费用以及相关的老年服务设施设备费用都在上涨。

(二)老龄化使保险基金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普遍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我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转型同时发生,这将会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冲击。已退休人员和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制度之前参加工作的“老人”,之后退休的“中人”需要靠“新人”来继续缴费供养。不仅个人账户空转,还需要国家财政大数额的补贴,这样寅吃卯粮的现象对将来的养老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医疗保险也有着支付增加,供给减少的压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延长退休年龄,试行弹性退休

我国现在的法律规定,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5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这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的,而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从1949年的49岁提高到目前的70岁。[3]弹性退休制,西方国家实行的一种退休制度,即政府规定一个退休年龄段区间(比如58岁到65岁),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这个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因为养老保险缴纳的时间越长,缴纳的资金越多,退休的时候领取的退休金就越高,所以一般不会有人选择提早退休的。这就需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状态的分析研究,找出就业与退休的平衡点,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

(二)调整养老金给付标准

老龄化加剧了我国已经存在的养老金偿付困境,对我国养老金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提高养老保险偿付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可以有以下措施:

1.严格规范杜绝办理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并且适当调整退休年龄。

2.退休人员实行自愿推迟一定年限领取养老金,并给与一定的补偿与奖励。如美国每延长一年提高养老金5%左右,最高可延长10年。

3.调整退休再就业人员养老金,对于退休“返聘”的人员,可以适当减少其就业期间的养老金发放,按照目前实际收入进行一定的扣减。

(三)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属于个人所有,制度上和理论上都需要而且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实行市场化投资。国内外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实践,都证明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优势与必要性。欧美国家在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过去15年间,瑞典养老金的年均名义回报率达到11.8%,扣除通胀实际回报率为8.5%;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10.6%和9.2%,其实际回报率均为6.1%;澳大利亚的10年和5年的年均回报率也分别达到约3.5%和4.7%。在我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实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取得了长期稳定的超过通胀率的投资业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1年至2010年投资收益率年均9.17%,年均超过通胀率2.14%。企业年金自2007年至2010年实现了年均11.43%的投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当期通胀水平。[4]

随着基金规模和数量的增加,保证个人账户基金保值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投资于资本市场后,基金的运营,监管都有一定的规模,可以避免贬值,有着长期收益的效应。在物价上涨猛烈的今天,相对于存银行来说,反而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郝向东.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思考.特区经济,2006(1).

[2]李建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六大特点.华商报,2011-08-25(3).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经济;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又叫人口老化,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的动态变化,它是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在总人口中儿童比例会逐步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则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长速度稳定的情况下,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也会上升。目前国际上的衡量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年型。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万人,增长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已经进入了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绝对数大,老龄化程度高。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9402万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36%,与全国平均数相比低了0.51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十九,但是65岁人口排名全国第四。另外,河南省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万名,老龄化程度高。

第二,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10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67.55%,远远超过了城镇比重。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规模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蔡P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必然会逐渐消失,河南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国相比会晚一些,这是河南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优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影响河南省劳动力的供给,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城乡老年保障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拿出财政基金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导致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积累基金的数量下降,影响投资规模,从而影响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很少有个人投资的倾向,如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人口进入45岁或50岁以后,尽管经验丰富,但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等都会逐步衰退,降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占领市场,传统的产业和行业日渐衰退,老年人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消费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人口的老龄化致使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但养老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养老市场较大的需求,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正确利用这次机遇,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养老金、医疗护理费用、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增长,财政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致使积累部分日益减少。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年龄的逐渐增长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挺高。

三、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实施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全部延迟退休年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利益考虑,推行弹性退休制是更为灵活、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推行有弹性的退休年龄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面对一些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展开,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如大学、科研单位等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领域,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现代化。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前期人口老化总抚养比较低的优势,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老龄化的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养老机构”,重点发展新兴养老服务业。不仅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应该针对高端人群,发展营利性的高端养老机构,实现养老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第二,我省可以建立一个“养老产业集聚区”,形成养老产业链。老龄产业主要是由年龄为划分依据的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传统老年产业,包括服装、日常用品、特许商品、老人交通工具等;二是新型老年产业,包括旅游业、娱乐业、老年教育产业。

(四)强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如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照料问题成为老龄化问题的难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适度放开生育政策,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更是农村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商业养老保险,既可以保障老年生活,同时也减轻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104-P122.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4篇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万人,增长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已经进入了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绝对数大,老龄化程度高。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9402万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36%,与全国平均数相比低了0.51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十九,但是65岁人口排名全国第四。另外,河南省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万名,老龄化程度高。

第二,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10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67.55%,远远超过了城镇比重。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规模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蔡?P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必然会逐渐消失,河南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国相比会晚一些,这是河南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优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影响河南省劳动力的供给,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城乡老年保障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拿出财政基金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导致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积累基金的数量下降,影响投资规模,从而影响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很少有个人投资的倾向,如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人口进入45岁或50岁以后,尽管经验丰富,但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等都会逐步衰退,降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占领市场,传统的产业和行业日渐衰退,老年人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消费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人口的老龄化致使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但养老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养老市场较大的需求,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正确利用这次机遇,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养老金、医疗护理费用、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增长,财政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致使积累部分日益减少。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年龄的逐渐增长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挺高。

三、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实施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全部延迟退休年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利益考虑,推行弹性退休制是更为灵活、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推行有弹性的退休年龄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面对一些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展开,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如大学、科研单位等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领域,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现代化。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前期人口老化总抚养比较低的优势,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老龄化的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体育理论;积极老龄化;老年体育;对策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凸显出来的矛盾,实现老年人居家健康成为一个新的挑战,“未富先老”经济水平下老年体育对促进健康,促进积极老龄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老年体育健身对增进老人身心健康,心态调整,更加乐观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积极老龄化的思想理论观点,是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老年群体进行的系统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升华。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提出过“成功老龄化”的口号;在1999年国际老人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和开展一场积极老龄化全球行动。积极老龄化的构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自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的结局。针对目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只有在国家及社会的指导下,作为个体的老年人从心态上端正自己,投入到新的生活状态,体现老年人的所得所乐,提升自我健身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2 积极老龄化内涵下发展老年体育的需求

体育需求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是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起始,也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老年人体育技能及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由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很难解决供需矛盾,老年体育健身需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的一个重大问题。

2.1 健身场地器材需求

场地器材是进行有效体育锻炼的载体,目前社会受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并没有为老年体育配备专门的体育场地设施。传统竞技项目体育器材,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场地器材设施的需求。只有按照老年人身体素质,发展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运动项目,在综合老年人的体能、经济、活动范围等因素,丰富社区体育的发展,在家门口为老人提供健身场地,才能满足对健身场地器材的需求。

2.2 项目组织形式需求

老年体育淡化了竞技,提升了休闲,提倡“老有所乐,以动促乐”。健身项目是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主题,信息的交流,参与的群体、项目消费等因素都制约着老年人的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运动项目、因势利导的组织老年人发展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健身方式,充分发挥社团、社区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有组织的进行体育锻炼,减少自发性的体育锻炼,形成长期有效的健身运动监督机制,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已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2.3 体育消费与观赏需求

参与体育消费群体巨大,但消费水平低下是我国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老年人有参与运动的愿望,但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只能避重就轻。老年人体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即便是体育意识较高的也因经济受限,很难参与到体育消费的需求中去,只有从社区开始,让老年人参与体育,适应体育,观赏体育,并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从心态上接受体育竞技带来的快乐与美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参与,提升自我的运动能力和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2.4 健身指导效果需求

老年人之间的锻炼伙伴是目前大多数老年人主要的健身指导者,但受专业知识的限制锻炼效果不佳,老年人从健身项目、场所的选择、锻炼的方式方法都需要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指导。但目前我国的三级指导体系还没有普及,还不能完整的为老年体育进行指导。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见效的过程,老年人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健身才能有所成效,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2.5 体育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建立老年人体育锻炼信息的公共平台是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有计划的引导老年健身体育的开展,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康复保健的技能学习,提升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途径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医疗康复、体育法规、体育消费等内容都制约着老年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长期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体育的信息化。

3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支持,发展体育锻炼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程度也大幅上升,这对体育场地和设施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完善和发展老年体育运动设施既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未来国家改革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和老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老年体育事业投入,为发展老年体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尽量避免没有活动场地设施带来的不便,既要鼓励老年人参与运动,也要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健身设施,要真正使老年人们乐于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享受体育的快乐。

3.2 开创优秀项目,丰富老年体育活动内容

现行的体育活动项目中并针对老年人的项目很少,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体育需求的日趋上升,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建立一支勇于奉献,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健身服务队伍,挖掘和加大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带动老年体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倡导老年居民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社会居民健身服务网络,多方面开展小型多样、普遍经常的健身活动,使健身活动生活化、长效化,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到运动中来,做到“活动有项”,推动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要。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老年体育锻炼科学性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比较笼统,专业化程度不高。老年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多制约,而且老年体育重在基层,考虑到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最理想的模式,老龄化视野下的社区体育,能有效的组织和发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也便于指导。有条件的小区应该在政府的扶持下配备社区老年体育指导员,对老年体育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引导老年人进行合理健身。以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4 多方沟通宣传,开拓老年体育经费

经济水平是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政府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争取更多的单位支持。要有引导性的指导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但也要多方面的发展老年体育经费,采取政府、地方、社区共同筹集的方式方法,为老龄化状态下的老年体育发展提供支持,做到经费由保障,大力发展免费健身场馆,对收费场馆适当降低老年人的费用,鼓励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此外,应结合老年人的特殊性,修建一些多功能一体化的老年人综合活动设施。

3.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权益

进一步完善我国老龄政策及法律体系是我国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前提。引导和梳理现有的体育法规政策,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让老人无后顾之忧的参与体育锻炼。老年体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老年体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部分,只有老年人的健康得以保障,社会才能未定,年轻一代才能安心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尽心尽力,努力构架老龄政策、法规的框架体系,保障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合法权益,使我国老年体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6 引导老年体育消费,发展老年体育产业

市场是一个资本逐利的过程,如何引导和发展老年体育产业,政府在推动老年体育自我消费的同时,应该加大民生投入,多建设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场地设施,让老年人参与到运动中去,让老年人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兴趣,体验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精神上的满足感,让老人感觉到幸福,从而自觉的投入到体育消费,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观念的转变也是发展老年体育的关键,从存钱养老到花钱健身是一个过程,要加以引导,循序渐进的改变,让花钱买健康深入人心,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斌.北京市海滨区罗庄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张同怀.区域经济发展下城市老年人体育研究的理性审视[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111-114.

[3]丁响,吴军伟.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研,2011,3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