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篇

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德育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的规范体系,中国文化有“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宗法道统与政治政统相融汇,是政治化德育格局形成的文化源渊。重视学知和践行统一,重视立志持志和自我磨炼,重视寓教于乐的情感陶冶,是德育思想方法的传统精华。

文化传统不等同于传统文化。传统就是各种文化类型里面的基本核心,或核心精神。它是传统文化里面所共同具有的抽象东西,它主要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等。与其他学科里的概念相比较,文化传统的含义与心理学里的本能、集体无意识、民族潜心态的意思比较接近,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抽象。那么,如何概括中国文化传统?这必须先理顺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以为较客观的理解是中国文化传统是从一个复合系统中抽象出来的,这个复合系统以儒文化为主导或主流,兼容并蓄释文化及其他文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以中国特有的人本主义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这种人本主义重视的是社会整体人本或群体人本。从价值取向来看,它重视人类生命的价值,重视道德人生的价值,但不从个体人或自我主体人来论价值。个人价值依存于社会或有意义的其他人,否则就谈不上有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就派生出了重视道德功名轻视自然利力、重视宗法道统权威忽视自我主体的独立人格的一些价值观念来。显然,这种价值观念具有双重性。而在社会和个人关系范畴中,则重视社会价值、他人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的主体性,东方道德和道义人生往往与“忘我”相联系,这是与西方的“我”道德大相径庭的。

作为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同价值观念是相互联系的。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多以直觉表象为工具,具有内向性、综合性、求同性特征。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多以言语符号为工具,具有外向性、分析性、求异性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人们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常概括为道德型或道德核心。德育是道德文化传承的主导途径,传统对德育的影响当然是系统整体的,这里只是极简约的探索文化传统对德育的影响。

(一)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

中国特有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念,突出了人际关系规范传承在教育文化中的地位。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的或终极的宗旨,德育当然是处在首位、主导、核心地位的。“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或者说宗教般地重视德育,都不能算过分。

西周的教育文化很重视伦常道德,国学的教育内容就是“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 师氏》)。这里的孝、友、顺,初步表现出重视人际关系的“自他”道德特征。实际上儒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思想,基本上都是德育思想。《中庸》里的“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曾被解释为儒家的教学过程论,如果考证其“之”的内容含义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儒家的德育过程论。原因很清楚,孔子所谓文、行、忠、信之教是德育,设“六艺”课程之教即使较全面也只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

追究中国传统的尚德、尚德育的原因,与天人关系中的人化天、人化自然的价值观念相关,也与天人合德、天德人德、天道人道的系统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分不开。文化中之道德生活亦为自然生命的自然表现,道德本身之具备美感并能充实生命也就是由于道德离不开宇宙本体。天的道德必实现于人,人的道德则与天齐,所以有宗教般的道德确认和教育核心地位的德育。这不仅是大传统或雅文化范畴,而且浸润到小传统或俗文化之中,中国传统里,论到道德得失很习惯使用“天”的象征性,还习惯纳入阴阳轮回循环的系统整体意识,如天理、天良、阴功、阴德等;就是忠君、孝亲、尊师的道德,也是依循天地君亲师的一统顺序排下来的。

(二)德育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的规范体系

中国传统德育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三位一体,其中明显的是政德合一,隐含的是思想哲理。西周教育重视伦常的道德,孔子“复礼”以正名为基础发展为由德及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是爱人的仁,推己及人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使民为政的仁,推己及人的恕,这就是以德为政的思想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也是大德,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伦系统。

那么,政治化德育格局形成的文化源渊是什么?它对中国传统德育及其功能的影响如何?

1.宗法道统与政治政统相融汇。人与天和谐共处的最初理解是人化天、自然人化,但是这种人与天的早期关系觉悟却被纳入了人与人的伦常关系规范之中。这得归因于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功能,它使中国人传统地重视血缘关系、重视膜拜祖宗,于是人自己树起了规范人、制约人、超越人的“人”权威,是以人为天、以人为尊的权威,如圣人、天子就是这种权威的典型。这种权威建树的过程,经历的是道统向政统、德治向政治的变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是为着某种社会理想和责任著述立说的,试图以其道或德来化民变政,结果却往往是政“治”其道其德而为政所用,政治政统促成了政治道德的融汇,而这种融汇又顺应了中国传统的系统整体思维模式。

2.权能权威向权势权威变异的不良趋向。中国早期“人”权威重视权能而不是权势,尧舜的‘揖、让”、夏禹的践德,都是讲权能而不是重权势的,政治化德育格局形成以后,它与宗法制度融汇,就开始出现权能向权势的不良转化了。从思想倾向性来看,孔子主张德治而不是法制之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道之,以礼齐之,必然要求以身立教的影响而不是以势相威的刑政,这应当说是孔子的政治化德育的初衷,他以身所“立”的也正是权能权威,是人仰其德能才识而后有权威,德高而后望众,而不是恃势以得人景仰。这种权威论在其后的重修身、重人师、重贤名的思想里依然有相承。然而政治化却提供了凭势的条件,因为以德为政变异成以政为德,德能者为尊变异成尊者为德能,能者为师变异成师者为能。当然权势往往是有“威”但却不尽有“信”,除去愚昧真诚的迷信之外,只能是获得些顺从的形式。这样,我们的文化中实际上就有起码两种权威思想,而权能权威是个好传统,权势权威是个不好的传统。

3.政治化德育规范体系的利弊。中国古代的政治化的德育规范体系,强化了德育的社会本位功能。一统的规范结构再加一统的教育疏导,使这种功能发挥得相当深刻。古代政治化德育从上层文化领域疏导到基层,相对协调了由客观的文化层次隔离而形成的冲突,从权威典籍到教育规划到乡约民俗,德育内容规范具有不同形式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适应性和一致性,它实际上是构架起了以封建伦理关系为基点的统一的德育网络。这种德育网络巩固了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持久延续和东方道德核心文化模式,形成了令西方不可思议的道德凝聚力、忘我入世精神、超功利的道德环境。但同时它也根本性地约束了主体性原则和个人的创造力发展,尤其是约束了社会思想、道德思想的发展。立论法古、消极守成意识渗透到几乎全部文化范畴之中,政治的正统、学术的道统、文学的文统、技术的家传家法、教育的师法师承都能看出这种约束性。

(三)德育方法思想的传统精华

1.重视学知和践行统一的方法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重视社会群体的人,所以必然重视德,思维具有直观道德理性倾向,所以必然重视德行实践,而学知往往被理解为德行基础。孔子对他人道德进行判断也特别重视其体行实践,并不偏信他的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公冶长》)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代德育所重视的知行统一,并不限于学知践行,而同时重视教人者或育人者的践行问题。如人师重于经师的传统是着眼于育人育德的思想,而以身立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正正人等主张则强调了教人者和育人者以身作则为人之道德楷模的践德体行。

2.重视立志持志和自我磨炼的思想方法。中庸道德和思想所显示的主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温文柔静,立志持志和自我磨炼则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奋发刚健,就传统德育来说,激励人刚健奋发的道德意志是很典型的方法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的正是确立刚健之志的自强精神。可以说,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气派和特色。而立志持志自我磨炼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方法思想,也是种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方法。前述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具有非自我主体的本质的,但政治化道德规范却能在德育中微妙地转化成自我主动修养追求的价值目标,那么立志持志正是自我顽强努力克己以求这样的目标。

3.重视寓教于乐情感陶冶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与立志持志相辅相成,磨炼意志是刚健的外显性很强的方法,情感陶冶就是潜移默化的内隐性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德育方法系统中的刚柔相济了。儒家德育很重视“乐”教,是主张通过美的形式途径实现善德的本质目的。孔子的人生论和教育论,是以致知求真为始,以诗乐求美为途径,以体行道德求善为终。孔子评价武乐是尽美而不尽善,韶乐是尽美又尽善,由此推崇韶乐,可见他论乐的根本是立足于善德。乐的目的是德行教化,是治民合德。乐的内在本质――德是主要的,其外部可感受的形式的技艺是次要的。可见儒家重乐与传统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当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是社会中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但是如果学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反而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的作用。所以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平衡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将中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人才。本文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探究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希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可以让广大中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素质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微弱,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概念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同时,我国中职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扩招,造成学生的整体质量无法统一。所以上述的原因让中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1 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始终是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上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而恰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所以说,目前中职教育院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进而也就无法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 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如果缺少了能够指导今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因此缺少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之所以学生选择中职院校,主要是想要学习一些技能,为今后做好打算。有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缺少了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今后的成长受到阻碍。此外,在中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较差的承受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所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更加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3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单纯的是要指导学生,重要的是要将其作橐恢忠帐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人格方面的培养,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的传承下去,是当前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上,还在于能够进一步引领实践,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表现上,中职学生应该身体力行的将其表现出来,做到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在班级中应该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的荣誉而战,对待同学融洽互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此外,还应该主张仁爱,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最后,还应该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7):19-24.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然而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滋生了许多腐朽落后的思想,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给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一、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又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来到职校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走进中职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其生存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入中国,使中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世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挥霍一空。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呈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别只有24.7%和16.4%。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这样一批学生,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在中职学校中,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学习生活习惯也差。 “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德育课被划入不受欢迎之列,教师授课索然无味,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将德育课片面地理解为灌输和说教课,认为学生只要记住和掌握了教科书中的观点和理论,自然就可以转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另外,德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德育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三、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德乃人之本也

孔子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木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法则和生存法则。“五育”一个也不能少,顺序也不能颠倒。“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古圣先贤早在数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教育需从传统文化入手。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中渗透的途径的方法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另外还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德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不仅是德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中。

(二)加强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文明礼仪对人一生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低,综合素质低,中职学校学生的礼仪现状并不乐观。针对 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普遍缺失的现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活动、日常礼仪习惯的养成等系列活动来加强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节“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教学中,可以“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来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林则徐十无益中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告诫我们:一个人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不端正,读书就没有用处。也就是说,行为不端正,读书都是白白浪费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同志曾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的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精神境界。”因此,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如:在班集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

具体的方法:(1)以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为本,精选精读,不求甚解,但求理解;如: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2)安排固定的诵读指导时间,师生同诵一道成长,确保诵读工作正常有序。如:利用德育课的晚自习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要求学生自己晨读。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在中职学生中推行经典诵读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熏陶,唤醒他们那颗原本善良纯真的心,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领悟祖先积累的科学思想和深邃智慧,弘扬中华文化。达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改掉原有的坏习惯和那些不良的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积极营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青少年 德育 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根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有效遏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蔓延,同时还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效果。

一、增强青少年德育人文底蕴,提升德育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不但表现在经典文献、民俗风情中,同时还深深印刻在每位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中,已经内化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经过长期的积淀、发展,至今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厚而又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产生优良道德的良土,同时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有力保证。如果脱离了人文根基,只是孤立地实施德育,那么道德教育势必会变成无源之水,所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作支撑。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过于狭隘,过于政治化,并且很容易受到“框框条条”的束缚,德育内容较空洞乏味。这种说教方式的德育不仅不能打动青少年,同时还会让德育丧失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德育效果。而如今如果教师适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德育内容,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古典文学作品、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谚语、寓言等,非常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再加上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使德育课堂情景交映、声情并茂,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省,反思自己所作所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把外在道德的约束内化成内在自我约束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讲解儒家“内省”思想蕴涵的哲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内在的自身体验,进而顺利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内省和外察是相辅相成的,外察能够促进内省,反过来,内省也会更有利于外察。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内省外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有助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从现代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体现,只有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把教师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活动。把这种教育理念实践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开拓文化视野,提升人文底蕴,从而提升德育的吸引力。

二、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减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不但能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养成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能减少西方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负效应对青少年思想方面的不良影响。在当今社会,部分青少年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意志力较薄弱,做任何事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意识层面存在浓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国家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重视情义轻视利益的价值取向,谦和仁爱的思想道德理念,重视人际关系和谐、注重“修身为本”的思想等,在德育过程中适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自觉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减轻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模范。他曾

心向老子问“礼”,还向师襄学习弹琴。同时他还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当别人真诚地指出他的过错后,他非常乐意接受。他的这种思想,这种具体实践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我们今天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古代社会。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实更应该从古代社会文明中吸取营养成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同时可以把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思想理论依据,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展开教育。由于每位学生的性格不同、行为特点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鼓励学生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别人行为中的缺点,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学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毅力、学习动力是很难完成的,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孔子思想、人格精神等等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则可以让学生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学生踏进社会以后,该如何正确看待个人利益追求,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应的学习办法。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以和为贵,宽容、仁爱”的文化思想,对于当代的独生子女而言,尤其必要,能够促使其自觉拒绝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并形成了严谨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提出了很多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相关的内容、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法律道德素质,进一步塑造其完善人格,促进每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这门课程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青少年践行道德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重建精神家园: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10(18):125-126.

[2]冯玉新.浅谈传统道德与现代青少年做人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89-91.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 德育工作

同志在党的十政治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现阶段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比较混乱,重利忘义的社会风气令人担忧。从“五四”时期否定传统文化,到“”期间“扫荡一切封建残余”;如今市场经济和欧美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打击,诱发了不良观念和风气的形成。部分人过分追求利益,过分追求极端个人自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对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孝为立人之本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美好风尚。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规律。顺应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孟子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难以想象,一个连生其养其的父母都不能爱、不能孝敬的人,能指望其爱他人、爱国家。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礼为立人之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礼者理也,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为人的素养,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义是伦理不坠的支柱,是充盈精神的源头;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耻,是对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仲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重要,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政权就要倾斜。孔子发展了管仲的礼义治国的基本思想,并把廉耻看做人之价值认定的标准。《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中,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乎?人须“知命、知礼、知言、知仁”。在曾国藩看来,你可以富贵,也可以贫贱,但不能因富贵贫贱而丧失了做人的标准。历史上,为富不仁者有之,贫贱而沦为鸡鸣狗盗之徒者有之,有青春和力量不去凭本事吃饭,而是游手好闲,甚至甘为盗贼者有之。怎样才能避免自己的子孙成为这样的人呢?曾国藩认为,在教导子孙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学做圣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皆以道德建设为前提,道德是构建和维系法律的基础,必须使全民牢固建立“礼、义、廉、耻”的道德基础,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学为立人之基

曾国藩把读书视为立人兴家的根本,他指出:“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侥幸延长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强调了读书对立人兴家的重要意义。古时多数家庭神龛上有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狭义的“耕”代表古代农耕社会的最基本的生产模式,即通过男耕女织维持生计,可以自守。广义的“耕”,是指要有一种谋生的职业和手段,不论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走得通,行行出状元。“读”代表基本教育,就是教弟子读书。读书是发展的阶梯,进则可求取功名,退则有基本的文化素养,知书达理,不做愚夫愚人,且可长传家教,代代相承。庄子有言:水之积焉不厚,则其负大舟焉无力。养者即积之谓也,积之道如何,亦惟勤敏悦学而已。”曾国藩推崇清朝宰相张英的家训“聪明斋语”,他说:“我立家训,更无多言,只有四句: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读书不仅可以“卫身”“谋食”,且可以提升气质,明辨事理,陶冶情操。因此曾国藩向家人表示“愿代代有读书种子”。旧时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是封建糟粕,值得批判,但也有其时代的合理性,而且正是科举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始终受追捧的原因所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文化的历史遗产,应持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比如,当今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也与古人倡导读书的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且为众多靠读书、靠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事例所证实。三字经中所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都是要求人们自幼读书学习。通过勤奋读书,能成人、成才,为两个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泱泱我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凭着这份历史遗产,中华民族有过举世瞩目的鼎盛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巍然屹立,就在于其人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承。如今,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能在学生德育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2013.

[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7篇

现在的社会太让人担忧了: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人们道德的缺失,归根结底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执行中却以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重成绩轻品德”。“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几乎是形同虚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较大,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培养中学生德育素养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由于缺失信仰,人们唯金钱至上,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瘦肉精”、假烟假酒假饮料,又给多少人多少家庭带来灾难呀?新闻报道,欧美等国家经检验发现进口商品中不合格商品,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国大陆。不合格的商品大多是食品。央央大国,还有让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吗?难怪到港澳旅游的游客会把澳门的奶粉买空。这些不良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唤醒民众,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继承我们的传统美德,不然将不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学生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学生孝第、礼仪、仁爱、宽恕、诚信、厚德等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经典的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能够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重塑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理解传统文化含义规范道德行为

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也有渊源深厚文化。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当今中学生学习的,学生理解含义以后可以规范自己的德行。例如,《论语》就非常适合当今的中学生学习,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性方面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人性关系到我们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论语里面讲到的“恭、宽、信、敏、惠”五个字。【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面是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易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就,慈惠就能够借用他人之力。”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学生就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做人。

再如《孝经》中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的天性,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起码要懂得去孝顺父母。当然学生也只知道去孝敬父母,但是不能付之行动。现在的社会不得不令人感到悲伤,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有老人在捡破烂,我在想:他的子女去哪了?有时候看到年迈的老人在摆摊,我在想: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吗?......现在的子女不孝主要出现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的工作都放在考试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那么我们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学习,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下定决心去践行。

三、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形成高尚人格

搞好德育工作,要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德育素质,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的。随着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活动开展,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传统文化的情景。以《弟子规》为例,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精髓。“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现在听到学生们在背诵《弟子规》,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师生诵读弟子规、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受到了身心的感慨。我们不仅要让中学生会背诵《弟子规》,理解弟子规,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并践行弟子规。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学生学习诵读《弟子规》。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事父母”,是“立人之本”。“孝”使家庭凝聚。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巩固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家”乃国之本”。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一个从小不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何以爱祖国?何以爱人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要从爱父母,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做起,然后逐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中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许多多让人学习遵守的孝道规范,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弟子规,关键是领悟其中做人的内涵,这样可以使学习形成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采取不同形式学习提升育人实效

学习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激发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形式有请专家进校园做报告,各科教师课堂渗透,开展国学课程,课外朗诵,撰写心得体会,还有开展专题活动等。

如某班开展的主题是“学习弟子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团支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班会课,主题是“学习弟子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大家已经做了精心的准备,今天我们要展示出来。首先,请大家举起右手,和我一起诵读感恩词。(礼毕 坐)传统文化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又使同学们真正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请班长畅谈一下学习弟子规的感受。(节目1)团支书:经典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了感恩。感谢生活给予精彩,感谢母亲给予生命。请欣赏某某等表演手语舞 【感恩的心】(节目2)团支书:懂得感恩,才知生命的意义;懂得感恩,才信赖阳光的温暖。一曲 【我不是高富帅】 会让你感受现代人生活的节拍。掌声有请某某等为我们表演 【我不是高富帅】 (节目3)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道法自然;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75-0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而教育的核心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后代,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谈起我国的文化教育的现状,人们较为注重的是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科学知识方面。另外,在外语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关注度也较高。但是,这些成绩却不能掩盖我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让人最不满意之处,除了我们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尚有不足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就要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重点在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但仍然顽强地一以贯之的延续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坚韧性、连续性。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教育的基本职责是传承文化。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来评价一种文化的优劣,事实就是最具评判力的标准。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后极具文史天赋,以文史科两个1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文史专业,9.18事变东北沦陷,激起了他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弃文学理,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面对青年一代不重视华文的学习,深表痛心,提出了“新加坡能否富过第三代”的问题,对年轻一代西华思想严重,深表忧虑。其他国家如美、日、英等发达国家无不是以自己的母语及其所承载的本民族的文化为最大的投入,本民族的文化始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他们的课程设置就可以体现出来。

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语言区发育要早于逻辑、理性思维的发育,所以在幼儿、儿童时期应以兴趣为先导,以游戏的方式为主,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语音区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记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没有国界,老一代科学家的有骨气的爱国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青少年的成长将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传承下去。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研究现代科技的灵感。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0篇

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的素质低下、行为不良;另一方面,随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扩招,招生质量参差不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或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是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事实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因此,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上。科学的教学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总的来说,第一,中职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他们当初选择中职就是为了学习技能或者是应家长的要求甚至是随大流,他们来到中职后,抱着“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想法,没有更大的追求,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规划。第二,中职生抗挫折能力弱。很多同学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很好的调整,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高学历会被瞧不起,具有很强的自卑意识。因此,中职的教育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上日程,发挥语文教学的教化作用,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意识。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之于学生,德之根本。因此,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那些需要的人献上自己的爱心。第二,仁爱原则。主张“和为贵”,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第四,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7):19-24.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同志曾在《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可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如是非颠倒、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面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引导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少年从根本上净化自己,就是德育教育的失职。职业院校的中职生刚初中毕业,正处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接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少,所以,这个群体的主流还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人生价值、个性心理、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因此,在现行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长期教育实践证明,在德育教育的环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加以熏陶和引导,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了三个课堂教学体系,将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弘扬兵团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伟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将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运动会,传唱感恩歌曲等自发性表演 ,使他们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面貌随之有了较大改观。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带着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第三课堂”,即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中华传统与法制知识讲座、礼貌礼仪知识讲座、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主题班会等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提高了学生道德修养,滋润了学生人格

人的一生都在与人打交道,能否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美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能,85%靠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从中职生所处的阶段来看,他们正处于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阶段。 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在为人处事上存在很多不足,而他们又处于易躁动的青春期,跟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也不善于处理,极易与他人发生各种摩擦,导致与同学、朋友、父母、教师间的关系紧张,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引学生注意为人处世问题,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学习《弟子规》这个传统文化的经典集成就可以教会中职生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教我们要孝敬父母,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友爱兄弟姐妹,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有闲暇时间时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知识,若这些人际关系能处理得好,那么个人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也能实现良性互动,身心愉快自然就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为实现个人身心和事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知行结合,实践学习,激越学生人格成长

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更采用知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1.通过每日晨读,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反映文化理念,从而延伸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启迪学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每周一记,总结本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获,作为个人成长日志,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能力。3.每日一行“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我们要力行,我们要求学生们每天做一件好事,可以为他人、为班级、为学校或为社会,好事从小事、从平常事开始做起。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强调道德实践。4.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每周一讲”活动,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每周开展一次,向大家交流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并倡导大家持之以恒力行。5.每月一选,将本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大汇总,把班级中本月表现最佳的同学评为 “文化使者”,通过讲演的形式全院汇报,并通过网络平台、橱窗宣传对“文化使者”事迹进行宣传,树立好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脉搏,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熏染。这就扩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使德育功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实现。

四、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俗语说,“德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先修其德,先立其行,然后才能育人。”也就说明了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渊博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能力有效而独特的工作手段吸引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涵养自己的气质和品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做学生信赖和学习的行为楷模,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借助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能够使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学得好,就业好,才能发展好,人人成才也就有了前提。因此,我们要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从思想上启发学生,从精神上鼓舞学生,从行动上引导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而服务,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新型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萍.润物细无声--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体会[J].职业技术,2011(8).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文汇,2011 (7).

作者简介:

杨 涵 (1964.10-),男,河南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3篇

在我国的社会占到主体的是经济,从而导致了对于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所以更多学校只是将学生的大量的在校的时光用于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少之甚少。学校内的文化课程的比例只占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比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比如在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的语文教学的课堂,老师只注重于对于阅读题和作文题的固定模式的教学,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语文课的主旨也遭到了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冷落。这严重打击了学习传统文化和发展自身对于语文的特殊的见解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对于不断完善自我的素养的步伐严重滞留。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校园素质的教育的重要优势。

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现状

目前发生在中职学院校园里的有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情况,比如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不顾老师存在,大声嬉笑打骂,有的更甚者会和老师直接顶嘴对骂、殴打老师。有的同学会多次无故旷课,去网吧打游戏,去酒吧酗酒聚会。部分学生会破坏公共设施,穿着奇装异服,对同学老师言语挑衅,或者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道德的环境和氛围,有违当代道德素质社会的标准。

探究发生这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不加管束,为所欲为,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所以就淡化了对自身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的原因时,现代学生的抗压能力太低,处理情感和生活之类的问题时有些局促,难以沉着应对,处理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启示

根据近些年的资料显示,中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严重缺失,校园打架、偷窃抢夺等行为发生较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则不太重视。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道德水准降低,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

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处于多么发达的经济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进行的。中华文化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前辈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对于中职技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必须努力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技能知识的学习结合到一起,使得学校的知识得到更深远的学习。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知识和道德的教学就会失去了根基,没有灵魂的依附。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升高到新的程度,在德育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数经验证明,将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教学结合,会在学生的之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传统文化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源、科学的传授知识方法,明确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好基础准备,形成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实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进而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完善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德语;传统文化;启示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职业院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占到主体的是经济,从而导致了对于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所以更多学校只是将学生的大量的在校的时光用于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少之甚少。学校内的文化课程的比例只占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比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比如在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的语文教学的课堂,老师只注重于对于阅读题和作文题的固定模式的教学,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语文课的主旨也遭到了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冷落。这严重打击了学习传统文化和发展自身对于语文的特殊的见解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对于不断完善自我的素养的步伐严重滞留。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校园素质的教育的重要优势。

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现状

目前发生在中职学院校园里的有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情况,比如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不顾老师存在,大声嬉笑打骂,有的更甚者会和老师直接顶嘴对骂、殴打老师。有的同学会多次无故旷课,去网吧打游戏,去酒吧酗酒聚会。部分学生会破坏公共设施,穿着奇装异服,对同学老师言语挑衅,或者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道德的环境和氛围,有违当代道德素质社会的标准。

探究发生这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不加管束,为所欲为,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所以就淡化了对自身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的原因时,现代学生的抗压能力太低,处理情感和生活之类的问题时有些局促,难以沉着应对,处理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启示

根据近些年的资料显示,中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严重缺失,校园打架、偷窃抢夺等行为发生较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则不太重视。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道德水准降低,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

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处于多么发达的经济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进行的。中华文化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前辈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对于中职技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必须努力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技能知识的学习结合到一起,使得学校的知识得到更深远的学习。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知识和道德的教学就会失去了根基,没有灵魂的依附。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升高到新的程度,在德育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数经验证明,将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教学结合,会在学生的之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传统文化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源、科学的传授知识方法,明确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好基础准备,形成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实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进而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完善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进行型经济下的高需求的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传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学生改正不正当的价值观,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培养出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上,有着更加令人钦佩的职业品德。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传统道德文化 基础教育 教育方法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国民生活中的发展。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6两会期间,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说道:“应分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现在就开始着手。”作为一位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它。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有重要作用的。如今不少学生在自身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不利于他们长期持续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块巨大的宝藏,可以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巩固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在将这一巨大的宝藏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主要用于教师实施教学时,对于本身没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课本,要用积极诱导的方式使学生感兴趣。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欲望。在传授有关道德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或者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这种故事或问题必须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够很容易被儿童体认,这样会使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然后通过努力将其同化或顺应,让他的认知结构重新达到平衡。这样激发其动机以产生学习行为,最终习得道德知识。这一过程中要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要更加贴近其生活,提出各种问题和故事,使其内心产生矛盾冲突。这样有利于儿童道德阶段的向前发展和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2.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古国――中国。由于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授时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要按照它应有的次序交给学生,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由孔子提出,经其弟子孟子继承发展,之后又被朱熹纳入朱子读书法中的。孟轲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消退也快。他通过“揠苗助长”的寓言告诫人们:必须懂得教学是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揠苗”的方式助长,否则“非徒无益,而有害之”。

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要求教授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夸美纽斯要求学校“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即学以致用,学习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学习道德更应该是这样的,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就要体现于生活实践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不是抽象的学问,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把它付诸实践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促使传统文化对社会、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还要结合行动,将其内容运用于实践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以行为为最终目的,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追求的是对学习者从外到内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这四者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教学。要注意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时候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尽可能营造真诚和谐的环境,充分利用儿童原有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自己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感知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并注意引导儿童把已获取的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间接经验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最终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质本青莲.让传统文化成素质教育必修课[OL].国学教育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