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

传统制瓷工艺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篇

传统手工制瓷艺术因其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精神和个性,以及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贴近生活,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艺术,并且独具价值。人们创造的纯手工制瓷艺术品,不仅可供参加展览、收藏、出售等,还可以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实用品,如:瓷碗、瓷杯等,亦可以用作单纯的装饰品,如陶艺、陶瓷雕塑、陶瓷首饰等。对于观众、商家和艺术爱好者,纯手工制瓷艺术品的制作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和艺术上的享受,同时可以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对于创作者,既可以制作贴近生活的、功能性的生活艺术品,也可以完全不考虑实用性,而只是表达某种哲理和意境以及个人情感和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它既可以是一项深奥、具有创造性、富有哲理和表达某种思想的严肃艺术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很轻松愉快、有趣的、调节和丰富业余生活的普及性艺术活动。因此,传统制瓷技艺的存在必须得到维护,而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一、发展的瓶颈

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积累了宝贵的财富。陶瓷科技和设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技术经济大发展和世界性的技术规格、设备水平使得陶瓷产品较为单一和标准化,而日渐忽视甚至丢失了潜藏在手工制瓷工艺中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原本代表不同产地的传统工艺、传统特色已经所剩无几。19世纪末以后,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上工业化、机械化的应用让手工制瓷技艺及相关设备器具濒临消亡。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政治、经济变革和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遭受不断地破环,虽然部分保留和发展,但其中大部分仍不断流失和消亡。

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无疑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效率优先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剥夺了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用武之地,很多年轻人也不会在传统制瓷工艺上多费心思。因为生存环境的本质变化,年轻人对传统手工制瓷艺术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他们认为学习这些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带来阻力,亟需寻求保护方法和发展之道。

二、保护方法探讨

1、市场的开拓。在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振兴和市场开拓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谁能表现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手工制瓷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从未和社会需求、市场脱离过直接联系。即使在手工制瓷技艺产生的最开始,先辈们制陶用来蓄水、存贮和烹饪食物,主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接着,出现了劳动分工和分工的扩大化,制陶慢慢走向了专业化和商品开发,直至发展成一门艺术。当然,即使在今天,仍有纯属个人喜好的手工制瓷制作,然而,更多的客观事实是,传统制瓷技艺的生存、传承和发展、振兴都依赖于市场的开拓。没有了市场,手工制瓷艺人将无法生存,技艺甚至都无从传承,更不用说发展和振兴。手工艺人和他们所在的区域是手艺的主体,技艺的保护主要依仗艺人和区域的自觉努力,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是必要的但却是有限的。另外,还可以加大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特点、魅力和传承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吸引爱好者投身其中,要为爱好者的参与搭建好平台、创造条件以及院校的配合教学等。

2、手工制瓷创作者以及热爱陶瓷的年轻人要主动学习。民间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要求的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陶瓷知识、历史感受、艺术态度、情感体验、价值体系以及伦理的参与和渗入。由于手工制瓷的方式比较辛苦,工作量大,年轻一代的手工陶瓷制作者,都不愿意坚持搞这种创作。年轻一代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得不到发展,留给世人的就不仅仅是遗憾,更严重的是历史文化的断层和丧失。手工陶瓷制作者以及热爱陶瓷的年轻人的主动学习,重视陶瓷历史和文化,提高思想觉悟,对于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制瓷工艺 术语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1-01

1 引言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优秀的、精湛的传统工艺,是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传承和弘扬景德镇这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并成功地实现中西跨文化交流将之推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其中的行业术语具有独门和难懂的特点,在对外传播景德镇制瓷文化时就必定要探讨其行业术语的英译方法问题。

2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英译的翻译方法

2.1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例1火膛:大匣钵内用于装烧瓷器。匣与外层耐火砖之间的空隙为烧木炭之处,俗称火膛。

英译:fire chamber

例2满窑:即装窑。

英译:filling a kiln; loading a kiln

例3铜花:即氧化铜,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

英译:copper motif

例4老油:即乳香油,色料在釉上彩绘之前需用它搓调至适用。

英译:old oil

例5理想区:景德镇窑的低温区,为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装烧处。

英译:ideal zone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某些术语可以采取英汉两种语言词对词和字对字的对应翻译。

2.2直译加注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例1坯坊:传统景德镇制瓷作坊, 是成型操作的主要场所。

英译:biscuit house (traditional porcelain workshop)

例2廒间:为原料仓库,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地。

英译:granary (a storehouse of raw material)

例3码头:用于揉泥操作的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

英译:pier(a long bench or a bluestone table for hand kneading)

例4 渣饼:烧碗用的垫饼。

英译:fireclay cake (bedder for firing bowl)

例5 橘皮:一种瓷釉缺陷。

英译:orange peel(glaze defect)

例6 踩莲花墩: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炼泥料,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炼,要求一脚压一脚。

英译:tramping “the lotus mound” (tramp around the clay in proper order by feet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clay and the workers are required to tramp foot by foot closely)

以上诸例显示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的过程中,对于汉文化当有的术语在英译时必须用英语加以适当适量的解释说明,否则其译文会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有所误解。

2.3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合主要功能相似的方法。使用意译法时需要兼顾原文的信息功能,不能删减或附加信息,不能影响文化的交流。

例1釉头:过厚的釉层。

英译:being glazed thickly; over-thick layers of glaze

例2挪泥: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为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英译:hand kneading

例3把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抱紧。

英译:centering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意译法也可以实现准确完整地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的术语。

2.4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英译文中保留汉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

例1栽坯: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形料板上。

英译:zaipi

例2 不子:土坯

英译:dunzi

例3 渣胎碗

英译:“zhatai” bowl

由此可见,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时,若译语中没有对应语,音译法可以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它不但使用简便而且有助于对外介绍汉文化,但要考虑译文在译语中的可接受性。

3 结语

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行业术语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其行业特点,在保证译文准确流畅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选择翻译方法以成功地实现景德镇传统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邓宏春.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文本英译的跨文化审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范文峰,李建华.陶瓷英语对当代景德镇发展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10,6.

[3]方文龙,胡颖群.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转化与区域品牌重构[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4]胡d生.陶瓷术语的文化内含与英语译名[J].东岳论丛,

2005,11.

[5]胡玲, 熊伟.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中国陶瓷工业,2010,6.

[6]刘燕.陶瓷艺术作品汉英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4.

[7]刘亚军.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的发展新机遇[J].景德镇陶瓷,

2010,6.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制瓷;术语;英译

1.前言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功地实现其中西跨文化交流必然涉及其行业术语的英译问题。然而科技领域行业术语翻译的混乱现象一直存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的英译当然也不能例外。

2.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内涵及英译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虽流程复杂,但仍可将其大致分为原料精制、成型、装饰和烧成四大步骤。为抛砖引玉, 经过考证搜集和归纳整理,下文将一一从其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入手,试图挖掘其确切内涵以便准确流畅地英译。

2.1原料精制

坯坊:传统景德镇制瓷作坊, 是成型操作的主要场所。

英译:biscuit house (traditional porcelain workshop)

廒间:为原料仓库,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地。

英译:granary (a storehouse of raw material)

踩莲花墩: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炼泥料,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炼,要求一脚压一脚。

英译:tramping “the lotus mound” (tramp around the clay in proper order by feet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clay and the workers are required to tramp foot by foot closely)

2.2成型

把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抱紧。

英译:centering (throwing the clay to the center of the potter’s wheel, then wetting hands with water and pressing the clay by hands)

栽坯: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形料板上。

英译:zaipi (when shaping is finished, separate the bowl biscuit from the excess clay at the bottom by pressing with fingers and put it on the long board)

挪泥: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为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英译:hand kneading

卷羊头: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

英译:crinkled head of sheep(The shape of the kneading dough is like the head of a sheep.)

码头:用于揉泥操作的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

英译:pier( a long bench or a bluestone table for hand kneading)

釉头:过厚的釉层。

英译:being glazed thickly; over-thick layers of glaze

2.3装饰

铜花:即氧化铜,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

英译:the copper motif; the copper oxide (the principle coloring agent of the under-glaze red )

生料:即朱明料,主要发色剂是氧化钴。

英译:“zhuming” pigment; green pigment (Its main coloring agent is cobalt oxide and it generates black in color after fired.)

老油:即乳香油,色料在釉上彩绘之前需用它搓调至适用。

英译:old oil; frankincense oil (Before over-glaze decorating the color pigments should be mixed with it to a full extent)

2.4烧成

理想区:景德镇窑的低温区,为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装烧处。

英译:ideal zone; low-temperature area ( It is for ordinary porcelains or low-temperature color-glazed porcelains. It has a low firing temperature, only between 1170-1260℃)

渣饼:烧碗用的垫饼。

英译:fireclay cake (bedder for firing bowl)

火膛:大匣钵内用于装烧瓷器。匣与外层耐火砖之间的空隙为烧木炭之处,俗称火膛。

英译fire chamber(Porcelains are loaded and fired in the larger sagger and charcoal is put into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sagger and the outer refractory bricks. The separation is the fire chamber)

满窑:即装窑。

英译:filling a kiln; loading a kiln

3.结语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行业术语具有独门和难懂的特点,在对外传播景德镇制瓷文化中成为一个不小的障碍,只有突破行业阻隔, 深度挖掘其真实内涵才能实现准确流畅的英译。(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与重构. 中国陶瓷. 2003年10月

[2]廖传铭. 瓷都如何领航中国瓷器. 景德镇陶瓷. 2010年3月

[3]孙静艺, 王伦. 从景德镇四大名瓷的翻译看陶瓷术语的英译统一问题. 学习札记. 2010年10月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颜色釉;装饰;陶瓷捏雕;融合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多个朝代的更替,期间遗留下了众多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这些产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需要被后人珍藏并加以保护。但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韵味,被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经济因素,这对于历史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不利的,它使得原本成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它的历史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新时期的到来,有关传统文化的负责人必须尽快地完善传统文化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古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要以陶瓷雕塑为例。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体感、独立性、可触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序,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装饰艺术运用到了陶瓷捏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增加陶瓷产品的美感。本文探讨的就是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中的应用。

1 把颜色釉装饰融合到陶瓷捏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们对于颜色釉的运用方式掌握不够合理

对于颜色釉来说,其产生及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陶瓷釉料的发展。釉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其产生使陶瓷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最早的釉是白釉,随着社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了金属氧化物的着色作用和着色技术后,便慢慢有了颜色釉,同时随着人们审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釉产品。颜色釉在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直至今天,已经是名目众多、风格各异。就温度来说,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就颜色名称来说,有祭红、琅窑红、豆青、影青等。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是陶瓷文化和艺术水平的象征。但是目前人们在制造瓷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融合颜色装饰的温度,这就使得出产的产品质量不够高,影响了它的整体经济价值。

1.2 运用颜色釉进行装饰陶瓷产品的制作传承断代

自商代原始青瓷的萌芽时期到现如今聚集多种陶瓷艺术表现形式,陶瓷装饰由最初简单的色彩和造型转变为现在多元化和意蕴相融合的形式美。高厣釉装饰成为当下陶瓷装饰中的主流装饰形式之一,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表现、构图形式等都突显出高温颜色釉瓷装饰上“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美境。对于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与当前我们这个时展并不完全融合,因此,它们必须经过改造剔除以后才能被传承。当前由于民众对手工艺品制作的认识较少,不能认识到传承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的重要性,就导致很多经典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方式在传承过程中失传。特别是那些制作于家庭手工、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它们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但是由于那些地方的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它们不懂得如何把经典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流传下来,同时对于新时期高温制作颜色釉装饰的技术又了解得很少,进而导致两种文化互相冲突。

1.3 我国现代颜色釉装饰融合陶瓷捏雕产品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现代的陶瓷捏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国家对于陶瓷捏雕艺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导致很多新的装饰方式不能够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加以运用,特别是对颜色釉的运用。各地政府对于本地区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不能够更好地对其产品进行创新。这是当前陶瓷雕塑艺术品传承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2 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发展中颜色釉融合的点滴思路

2.1 很好地利用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陶瓷雕塑艺术品来说,它的传承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它必须有适合其发展的创新发展方式,才能让陶瓷雕塑艺术品流传于世,这就体现了对颜色釉装饰的应用。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它是由造型、装饰和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物质与精神两重文化因素。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彩装饰等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明艳瑰丽的色彩。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等环节,独具匠心的工艺,使其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

2.2 增强对于地方颜色釉装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力度,进行传承发展

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这部分陶瓷雕塑艺术品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而且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传统文化产品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传统文化产品已经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我国政府在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陶瓷雕塑艺术品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典范,人们在不断地对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保护并创新,同时也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制作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地把颜色釉装饰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尽量做到把每一个具有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都保存下来。同时,保护地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这部分人员也会不断地收集陶瓷雕塑艺术品的本土知识和特色,使得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此外,一些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也与现在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风格相互融合,在传统陶瓷雕塑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从而丰富了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文化的内容。那些生产陶瓷雕塑艺术品历史悠久的地区,其遗产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且对于社区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关政府必须加强对本地的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把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发展事业。

3 结语

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要吸取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同时融合新时期的颜色釉装饰,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德镇;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36-01

景德瓷器的四大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其中薄如纸就是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的最直接体现。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种,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是历史赋予景德镇的重要使命。景德镇制瓷工艺传承都有哪些途径,将如何更好的发展下去呢?笔者从以下三点加以分析。

一、“师徒制”传承方式

“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在景德镇已经沿袭了千年,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为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景德镇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方式主要是有徒弟拜师入室教学方式。师徒间往往有血缘或者亲情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傅在带徒弟时往往在精髓技艺上都会有所保留。带徒弟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要靠的是徒弟日积月累的观察,请教。在景德镇拜师学习传统工艺一般都得学上三年才会有所成绩。而且一些只在家族中传承的绝技或者秘方往往师傅都不会泄露。师徒传承制是中国工艺美术沿袭千百年的传承制度,而并非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的传承。徒弟在学习传统制瓷技艺时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考得是自己平常不断积累的经验,软磨硬泡的嘴皮子才有可能得到师傅在关键时候的点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毕竟工艺他本身就是一门手艺,除了学徒本身的天赋和悟性之外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二、陶瓷院校的学院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日趋增强,全国各大高校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类高等院校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景德镇学院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教学也日趋重视。现学院美术学院设有多个像拉坯,利坯,粉彩,新彩等多个传统陶瓷工艺课程,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陶瓷专业型人才,同时也为景德镇陶瓷的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虽然陶瓷院校在陶瓷技艺传承上相对于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更具先进性和时代性,但这种培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首先师资问题,很显然陶瓷院校的老师们相对民间师傅在文化水平和思想上肯定更具先进性。他能把他所有所会的更好更快的传授给学生。但其实在很多传统工艺上院校老师们所掌握的技能技巧和从艺几十年的老师傅相比还是相去甚远的。其次,院校的课程安排上,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很多课程都是没多大意义的,课程多,课程杂。一门很深的陶瓷工艺课程很有可能就三个月结束了。你想想别人要花三年不一定能学好的,你能三个月就吃透?学院课程杂而多,算来算去大学最主要的就是政治和英语了,这是陶瓷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一大弊端。看似什么都学了,其实什么都有没学好,什么都干不了。“术业有专攻”,民间讲的“百样会不如一样精通就是这个道理”.

三、陶瓷文化媒介和旅游传播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化窑;瓷塑;形式美;特色

0引言

瓷塑作为一种瓷器品种,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比比皆是。然而,就材料固有性能所展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艺匠美,德化窑瓷塑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如此,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德化瓷塑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发展前景。

1以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形成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文化语义,奠定了德化陶瓷审美发展的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工艺美术审美文化的基础。长期以来,陶瓷生产及其创造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这一思想,也在自身领域中形成了完整的审美基础。中国传统陶瓷审美的文化体系,是由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瓷窑的陶瓷审美内容共同构建的。

图1

明代,德化窑白瓷成熟,并成为全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一是德化白瓷瓷质优良,不仅瓷质白细致密、胎体通透,而且,可塑性特别好;二是随着白瓷材料及其工艺的发展,在德化窑陶瓷制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成型技法,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1]。实际上,这“八法”就是“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表现中的具体反映。从当时的白瓷制作来看,许多瓷工热衷于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活跃在十六世纪的何朝宗。此时,何朝宗结合德化窑白瓷材料与古代造型手段,制作了一系列有关佛教内容题材瓷塑作品,作品中蕴含着中国历史上陶瓷、石雕,以及国画线描的造型因素,尤其“佛教摹本”中线描所折射的线条美的特征十分鲜明,如图1,就是这样一尊观音塑像。它是“中国白”材料可塑性与瓷工精巧技艺的反映,并且,形象典雅,神态自若。

随着文化发展与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工场手工业时代,德化白瓷瓷塑的制作技术水平、表现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19世纪末期,德化瓷塑的技术水平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更加长足进展。此时,以“蕴玉瓷庄”瓷塑作品为代表全面反映了传统“中国白”瓷塑造型特征的成熟。如右图,是“蕴玉瓷庄”创建者苏学金创作的《达摩悟禅》,该作品在继承明代何朝宗工艺美术风格的基础上,反映了佛教文化世俗化的成果。不仅如此,苏学金还从当时多种手工制作的技术中吸收了技术和技巧,进一步充实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制瓷技术。至此,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在各地发展成熟,并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2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瓷塑的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

进入现代大工业生产时代,德化陶瓷基本上从管理到生产建立了适合现代陶瓷生产与人们文化生活的陶瓷文化发展体系,这个文化发展体系包括陶瓷生产技术、管理体制、陶瓷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以及与陶瓷生产和消费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陶瓷文化的运作环境。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因为现代陶瓷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文化生活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十分活跃。这样,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化陶瓷生产的同时,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也随之繁荣起来。

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基础,不仅物质材料优良,而且,长期以来,手工制作技术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于是,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从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现状看来,一方面,它全面继承了传统文化语义上的“中国白”瓷塑的陶瓷造型形态,显示了传统陶瓷文化审美的生命力。在此,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蕴玉瓷庄”陶瓷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与延伸。从“瓷庄”第二代传人苏勤明开始,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引进石膏模具法替代了“土模法”,使陶瓷产品整齐划一,商品价值上升,而且,还与现代文化环境结合起来,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例如,苏勤明所创作的《苏武牧羊》,就是以现代造型特征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作品。此作品以现代人对写实主义的追求,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一代抗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他以“为奴牧羊”求生方式保持了民族气节,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的代表。此外,苏勤明还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众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讲故事一样,用瓷塑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片段。继之之后,“蕴玉瓷庄”的第三、四代传人,尤其是第四代传人,将传统家法与现代学院派艺术结合起来,为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如图3,是“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珠庄的一件现代瓷塑作品,此作品不仅造型具有现代特征,而且所利用的陶瓷材料也突破了德化传统白瓷的界限――它利用颜色釉为造型形象塑造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弥补了白瓷单调的不足。另一方面,从传统陶瓷制作技术和造型形态中衍生出有关适合现代文化审美的新型的造型形式。事实上,德化瓷塑是技术的很好展现,传

统“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中的技法,有不少可以独立使用,并创造出颇具个性风格的作品。例如,德化现代的捏塑作品,就是利用八法中捏、塑、雕等技法,并集中体现以“捏”为主的手工特征的现代瓷塑风格。当然,在陶瓷制作中,人们不可能机械地利用一种技术或技法来进行制作。尽管如此,以一种制作技术为主进行创作,并形成个性特色,是现代德化工艺美术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以“镂空”为技术,乃至技巧,人们创作了技术难度特别大的工艺美术品,将传统制瓷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如图4,是本文作者利用镂空技术创作的一件陶瓷工艺美术品,它采用德化现代白瓷材料,并结合造型的形式,以及镂空处理技术,塑造了一个整体形象与镂空部分对立统一造型形式。在整体上进行镂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选择的部位要特别合适,那就是必须根据烧成难度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否则,因为烧成影响了作品的制作成功,审美也就会荡然无存在了。因此,采用镂空技术来体现造型形象美,首要的问题的是技术必须精湛,这是陶瓷形式美的必然要求。总之,德化现代瓷塑形式美的特色仍然集中表现在材料美、技术美、艺匠美等传统美与现代创造意识的完美结合上。

3结论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尤其是瓷塑形式美的特色是通过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它是陶瓷材料、制作技术、审美观,以及时代精神的写照,尤其造型形式美是它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龙泉青瓷 产业 传统 艺术 设计

青瓷是一种艺术。

长久以来,我们把青瓷作品归类为工艺品,强调“工”与“技术”。艺术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制造青瓷是一种技术,在生产过程常被冠以“技术”两字,如拉胚技术、施釉技术、烧制技术等,导致我们的青瓷产业在陶瓷市场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不是烧制技术的落后,而是过分的强调“工艺技术”忽视“艺术”,艺术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历史现状

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造就了青瓷的辉煌,在这里烧制出“类玉”“类冰”的釉色,赢得文人骚客的追捧,一度成为贡品。

1.龙泉青瓷发展期

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初形成于晚唐北宋,“晚唐北宋以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会,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宋代讲究的是细节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与上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龙泉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

2.龙泉青瓷衰落期

由于元、明代青花瓷的崛起,“明瓷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加之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龙泉瓷业逐渐衰落,至清代终于陷入绝境而停烧。

3.龙泉青瓷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逐渐恢复,改革开发以来,党和政府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龙泉青瓷一些失传的传统工艺逐渐得到恢复,并烧制出一批具有国宝级水准的作品,青瓷产业又迎来一个高峰。

4.龙泉青瓷转折期

如今的龙泉青瓷面临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各种拍卖市场拍出很好的价格,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青瓷工艺的市场艺术价值。但日用青瓷市场,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规模化、市场化不够,市场开发、销售能力非常有限,销售网点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认可率低。

二、呈现问题

在现代产业环境中,龙泉青瓷存在一些问题:

1.意蕴不足器型结构老化

一件艺术作品,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龙泉青瓷注重色彩之美,忽视形式之美,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造成器型结构老化。

(1)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的定位就是忠实的继承传统的艺术风格,恢复传统的烧制工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秞色和工艺装饰上。

(2)在继承和仿古中,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

(2)受到景德镇瓷器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景德镇青瓷的风格,而景德镇瓷器深受御窑文化影响。御窑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京城,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只是照葫芦画瓢,龙泉青瓷的工匠也是照葫芦画瓢。

2.设计艺术观念滞后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龙泉失去了他的地理优势。龙泉地处欠发达的浙闽赣边境,被喻为“浙江的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缺乏对外交流,制约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观念的保守,造就了艺术观念的陈旧,设计手法上的落后。

(1)这里的艺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山里人”思想。对外界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思想普遍不是很敏感,采取自然主义方法的对待艺术上的创作。比如绘画,就画当地的风景,采用具象表现的手法,描摹自然;摄影,大部分镜头直对自然、风土人情,对自然的忠实记录,缺少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更新和融合。

(2)龙泉青瓷设计观念跟整个世界艺术潮流发展存在断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在颠覆传统中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秩序。传统被打破,设计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思维和观念创新成为设计活动的最主要核心。我们设计观念还停在再现传统。

(3)设计停留在“设计产品”的概念上。人们的购买标准已经从“实用、经济、美观”发展为“美观、时尚、实用、经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的需要,是一种对艺术上的满足,购买的是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生产产品概念,上升到生产艺术品的高度。

3.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溃泛

青瓷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体, 需要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为其服务

(1)科研队伍不健全。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龙泉青瓷至今还没有一个青瓷材料科研机构,对瓷土、釉色结晶材料、烧制工艺和青瓷的质量标准化等系统工程研究还未步入正轨,直接导致青瓷 “新工艺、性材料之美” 的缺乏。

(2)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在人才培养上以单一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工匠。

(3)科学与艺术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龙泉青瓷强调的是手工原味,存在重“手工”轻“科技”的观念。

三、解决思路

产业之间技术上的差距都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距才是难以逾越的。我们发展青瓷产业,不仅仅是发展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更是在发展一种艺术。

1.重新审视传统,传统融入现代观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美轮美奂的演绎下,壮观的让人无语言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国家的文明古国形象也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故宫、长城走向了充满现代感的鸟巢、水立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走出山门,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西方美术史从塞尚到毕加索,画家的作品在观者的前面逐渐的发生变化,艺术家可以用任意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终于将自己从文艺复兴的自然世界中解放出来,摆脱了禁锢艺术家近500年的传统体系和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我们要摆脱“山里人”的观念,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融入到青瓷产业艺术化发展当中去。

(2)更新生产观念,运用现代科技之美。制瓷是一个集艺术、科技为一身的高端化、精细化的产业。我们的社会也早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设计、数码成像、数控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市场上,数字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样式和功能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新潮。今天,科学与艺术并不排斥,设计不仅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这并不损害作品的艺术特征,全新的高科技材料、精湛的现代工艺、新奇的造型等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现代艺术之美。科技能够是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设计。

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打破传统,是为了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

设计一种特殊的艺术。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有关,同时还与实用有关。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才从实用技术中分离出来。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艺术之不同于工匠。设计与艺术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

(1)工艺技术为艺术创作服务。多年来,我们把釉色上的技术完美的再现就认为达到青瓷艺术最高的艺术境界。殊不知道缺少艺术意蕴的青瓷,只是一种工艺技术堆砌的工艺品。清代瓷器,由于材料与技术改进,已经能烧制更加复杂的器形,细部处理极为精细;装饰追求华丽、风格愈显繁冗堆砌,虽制作工艺水平远远超过前朝,但过于玩弄技巧,追求形式,而在设计上缺少艺术意蕴,反而弄巧成拙,给人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没有了艺术的涵养,高超的工艺技术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2)运用高科技为设计服务。科技的发展都会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影响到设计领域。反过来,设计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出现,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青瓷产业服务,只有向生产自动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制造出精美的艺术品来。

青瓷只有树立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中。让艺术与设计相互碰撞、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让青瓷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制造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青瓷样式来。

3.变“技术”型为“艺术”型,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后备人才培养要走出手工作坊和家庭传承的培养模式。多年以来形成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往往“重技术,轻艺术”的技术工匠。

(1)培养陶瓷手工艺人和培养设计师是截然不同,手工艺人偏重于工艺技术的传授,而设计师除了工艺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和艺术审美观的建立,他需要了解各个学科,并为其所用。当前在龙泉职业高中开始青瓷工艺专业,丽水学院也开设陶艺专业(青瓷方向)的本科专业,这些都为青瓷培养后辈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2)现代产业发展设计和生产是分开的。而青瓷生产的“血统”观念,一件瓷器的必须由一个人亲手完成,这件作品才能算是他,这些都是重技术的观念结果。设计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设计作品可以交由手工艺人去完成,手工艺人是设计师的完成设计构想的双手和眼睛。一些知名品牌比如耐克,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工厂,他们只有研发和销售机构,源源不断的设计出引领潮流的产品,交由世界各地的工厂区生产。日本的陶瓷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机械化生产的就不用手工劳作。

创意产业的发展,人才的结构早已不是技术型人员为主,是以各种学科人才集聚一起的高密集的脑力劳动的结构体系。青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产品包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才能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共同发展的产业通路。

四、结束语

青瓷产业不是靠几个部级大师、多少个省级大师来支撑,不是某个大师作品拍出天价和被收藏,就能证明龙泉青瓷产业的成功。时代变了,人的思维和审美也跟着变了,龙泉青瓷1600多年的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现在又是龙泉青瓷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但,更是一个转折期,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理清思路,看清差距。辉煌只能代表过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形成龙泉青瓷产业“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5:260~2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41,97

[3]略谈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eb/ol]. /wwdh/wenziindexshow.asp?id=11596&page=1

[4]千年瓷都为何没1个世界级陶瓷品牌 [eb/ol]. /2008-10/22/content_14708331_2.htm, 2008-10-22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龙泉青瓷 产业 传统 艺术 设计

青瓷是一种艺术。

长久以来,我们把青瓷作品归类为工艺品,强调“工”与“技术”。艺术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制造青瓷是一种技术,在生产过程常被冠以“技术”两字,如拉胚技术、施釉技术、烧制技术等,导致我们的青瓷产业在陶瓷市场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不是烧制技术的落后,而是过分的强调“工艺技术”忽视“艺术”,艺术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现状

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青瓷的辉煌,在这里烧制出“类玉”“类冰”的釉色,赢得文人骚客的追捧,一度成为贡品。

1.龙泉青瓷发展期

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初形成于晚唐北宋,“晚唐北宋以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会,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宋代讲究的是细节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与上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龙泉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

2.龙泉青瓷衰落期

由于元、明代青花瓷的崛起,“明瓷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加之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龙泉瓷业逐渐衰落,至清代终于陷入绝境而停烧。

3.龙泉青瓷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逐渐恢复,改革开发以来,党和政府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龙泉青瓷一些失传的传统工艺逐渐得到恢复,并烧制出一批具有国宝级水准的作品,青瓷产业又迎来一个高峰。

4.龙泉青瓷转折期

如今的龙泉青瓷面临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各种拍卖市场拍出很好的价格,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青瓷工艺的市场艺术价值。但日用青瓷市场,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规模化、市场化不够,市场开发、销售能力非常有限,销售网点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认可率低。

二、呈现问题

在现代产业环境中,龙泉青瓷存在一些问题:

1.意蕴不足器型结构老化

一件艺术作品,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龙泉青瓷注重色彩之美,忽视形式之美,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造成器型结构老化。

(1)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的定位就是忠实的继承传统的艺术风格,恢复传统的烧制工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秞色和工艺装饰上。

(2)在继承和仿古中,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

(2)受到景德镇瓷器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景德镇青瓷的风格,而景德镇瓷器深受御窑文化影响。御窑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京城,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只是照葫芦画瓢,龙泉青瓷的工匠也是照葫芦画瓢。

2.设计艺术观念滞后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龙泉失去了他的地理优势。龙泉地处欠发达的浙闽赣边境,被喻为“浙江的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缺乏对外交流,制约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观念的保守,造就了艺术观念的陈旧,设计手法上的落后。

(1)这里的艺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山里人”思想。对外界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思想普遍不是很敏感,采取自然主义方法的对待艺术上的创作。比如绘画,就画当地的风景,采用具象表现的手法,描摹自然;摄影,大部分镜头直对自然、风土人情,对自然的忠实记录,缺少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更新和融合。

(2)龙泉青瓷设计观念跟整个世界艺术潮流发展存在断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在颠覆传统中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秩序。传统被打破,设计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思维和观念创新成为设计活动的最主要核心。我们设计观念还停在再现传统。

(3)设计停留在“设计产品”的概念上。人们的购买标准已经从“实用、、美观”发展为“美观、时尚、实用、经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的需要,是一种对艺术上的满足,购买的是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生产产品概念,上升到生产艺术品的高度。

3.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溃泛

青瓷是与艺术完美结合体, 需要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为其服务

(1)科研队伍不健全。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龙泉青瓷至今还没有一个青瓷材料科研机构,对瓷土、釉色结晶材料、烧制工艺和青瓷的质量标准化等系统工程研究还未步入正轨,直接导致青瓷 “新工艺、性材料之美” 的缺乏。

(2)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在人才培养上以单一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工匠。

(3)科学与艺术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龙泉青瓷强调的是手工原味,存在重“手工”轻“科技”的观念。

三、解决思路

产业之间技术上的差距都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距才是难以逾越的。我们发展青瓷产业,不仅仅是发展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更是在发展一种艺术。

1.重新审视传统,传统融入现代观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美轮美奂的演绎下,壮观的让人无语言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国家的文明古国形象也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故宫、长城走向了充满现代感的鸟巢、水立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走出山门,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西方美术史从塞尚到毕加索,画家的作品在观者的前面逐渐的发生变化,艺术家可以用任意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终于将自己从文艺复兴的自然世界中解放出来,摆脱了禁锢艺术家近500年的传统体系和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我们要摆脱“山里人”的观念,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融入到青瓷产业艺术化发展当中去。

(2)更新生产观念,运用现代科技之美。制瓷是一个集艺术、科技为一身的高端化、精细化的产业。我们的社会也早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设计、数码成像、数控技术、互联网、商务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市场上,数字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样式和功能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新潮。今天,科学与艺术并不排斥,设计不仅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这并不损害作品的艺术特征,全新的高科技材料、精湛的现代工艺、新奇的造型等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现代艺术之美。科技能够是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设计。

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打破传统,是为了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

设计一种特殊的艺术。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有关,同时还与实用有关。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才从实用技术中分离出来。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艺术之不同于工匠。设计与艺术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 (1)工艺技术为创作服务。多年来,我们把釉色上的技术完美的再现就认为达到青瓷艺术最高的艺术境界。殊不知道缺少艺术意蕴的青瓷,只是一种工艺技术堆砌的工艺品。清代瓷器,由于材料与技术改进,已经能烧制更加复杂的器形,细部处理极为精细;装饰追求华丽、风格愈显繁冗堆砌,虽制作工艺水平远远超过前朝,但过于玩弄技巧,追求形式,而在设计上缺少艺术意蕴,反而弄巧成拙,给人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没有了艺术的涵养,高超的工艺技术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2)运用高科技为设计服务。科技的都会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影响到设计领域。反过来,设计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出现,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青瓷产业服务,只有向生产自动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制造出精美的艺术品来。

青瓷只有树立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中。让艺术与设计相互碰撞、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让青瓷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制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青瓷样式来。

3.变“技术”型为“艺术”型,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后备人才培养要走出手工作坊和家庭传承的培养模式。多年以来形成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往往“重技术,轻艺术”的技术工匠。

(1)培养陶瓷手工艺人和培养设计师是截然不同,手工艺人偏重于工艺技术的传授,而设计师除了工艺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和艺术审美观的建立,他需要了解各个学科,并为其所用。当前在龙泉职业高中开始青瓷工艺专业,丽水学院也开设陶艺专业(青瓷方向)的本科专业,这些都为青瓷培养后辈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2)现代产业发展设计和生产是分开的。而青瓷生产的“血统”观念,一件瓷器的必须由一个人亲手完成,这件作品才能算是他,这些都是重技术的观念结果。设计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设计作品可以交由手工艺人去完成,手工艺人是设计师的完成设计构想的双手和眼睛。一些知名品牌比如耐克,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工厂,他们只有研发和销售机构,源源不断的设计出引领潮流的产品,交由世界各地的工厂区生产。日本的陶瓷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机械化生产的就不用手工劳作。

创意产业的发展,人才的结构早已不是技术型人员为主,是以各种学科人才集聚一起的高密集的脑力劳动的结构体系。青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产品包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才能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共同发展的产业通路。

四、结束语

青瓷产业不是靠几个部级大师、多少个省级大师来支撑,不是某个大师作品拍出天价和被收藏,就能证明龙泉青瓷产业的成功。时代变了,人的思维和审美也跟着变了,龙泉青瓷1600多年的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现在又是龙泉青瓷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但,更是一个转折期,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理清思路,看清差距。辉煌只能代表过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变“工”为“艺”,以艺术指导创新,形成龙泉青瓷产业“质”的发展。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9篇

关键词:龙泉青瓷;技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57-01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青瓷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龙泉青瓷(史称龙泉窑)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历史上其产品曾畅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深受世人的喜爱,赞不绝口:“世界最佳者”,因此誉满全球。

龙泉青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影响极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笔者从事街道文化站工作多年,有责任保护好并发扬和传播中国的国粹――青瓷文化。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弟窑”之说,哥窑与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经考古发现,龙泉青瓷可分两类:一类黑胎开片,紫口铁足,即传统所指的哥窑;另一类白胎青釉,晶莹温润,即传统所指的弟窑。

龙泉大地构造位于浙东华夏褶皱带中陈蔡―遂昌隆起地区。山是龙泉的主要地貌,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河水清冽,瓷土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制瓷所需的原料及燃料充足,同时又是瓯江的发源地和乌溪江、闽江的支流,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出闻名中外的龙泉青瓷。

在漫长的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上,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三国两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时期,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到元代是鼎盛时期,瓷业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为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明清是衰落时期,尤其是明中期以后,龙泉窑不断倒闭,至清末、民国时期仅个别地方有土窑仿制少量古董青瓷,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至此近乎断脉。1957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厅长会议上,总理指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首先要恢复龙泉窑。”遵照的这一指示,国家轻工业部作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从此,龙泉窑的烧制开始恢复,从而使龙泉青瓷得以一脉相传,并逐渐发展,迎来了龙泉青瓷的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大致可分为坯釉原料配制工艺、成型工艺、装饰工艺、施釉工艺和烧窑工艺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青瓷烧制工艺流程,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瓷器制作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过程主要有以下设施和相关器具:

(1)水碓:用于碾瓷土;

(2)淘洗池:将碾碎的瓷土进行浮选;

(3)龙窑:烧制青瓷的窑炉;

(4)窑具:a、匣钵;b、垫器,分泥质和瓷质两种(垫烧用);

(5)淘车:用于拉坯造型;

(6)印模。

龙泉窑于南宋中晚期起,由于釉料配方的改善,烧制的梅子青、粉青釉,至今仍达青瓷的最高标准,对这种技艺的继承和保护,是当今青瓷研究的重大课题。

宋元之际出现的一类薄胎厚釉青瓷被公认为是龙泉青瓷的最高水平。这类器物胎薄如纸,釉厚似玉,由多层施釉烧成。这种工艺已濒临失传,现在急须抢救和保护。

传统制瓷工艺是建立在传统制瓷工具、器械的基础上的。古代的龙窑、水碓、淘车、印模等渐已消失,而替代它们的是液化气窑、铸浆等,现代制瓷的原料来源较为单一,均由胎釉专业厂家提供,因而各厂家难以有胎釉的突破,也难以对付工艺较完整的继承。因此,目前面临的也是继承和保护传统制作技艺的问题。

鉴于上述,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珠,亟须加以妥善保护。笔者认为,继承和保护计划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制定并不断完善大窑等古窑址详细而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立即着手恢复古代作坊和龙窑,以继承传统工艺和烧制方式来生产一定数量、且质量上乘的青瓷作品;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0篇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时期概括

1.萌芽期——汉代至唐代。从目前普遍被陶瓷界所公认的文献来看,景德镇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的汉代,从中国陶瓷历史来看汉代正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彼时中国的青瓷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并且发明了釉下彩,创烧了白瓷。但是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非常少,仅仅只是记录了一个时间。

2.高速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事情,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高雅、胎质细腻,三者完美融合,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成功了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

3.大成期——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成就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的重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时代。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衍变

1.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宋代创烧,初期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釉色泛黄、稀薄,底部无釉,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装饰;器形处于朝代的过渡期,已有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秀美雏形;在烧制手法上主要采用垫饼匣钵装烧与五代支钉叠烧法并用。发展到宋代后期,景德镇的青白瓷外形胎质细腻、釉光流转、色泽青白莹亮、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致完整;器形已经完全脱离五代时期的厚重感,俊逸秀美,器物各部分之间过渡弧形极富美感;在烧制手法上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及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由萌芽到成熟,各个时期都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高水平的青白瓷产量越来越少,宋代青白瓷也就此没落,后期元代虽也有但是却远远不及宋代青白瓷的风韵。

元代青白瓷较宋代稍显衰落,但是此时的青花瓷、釉里红是后世多次拍出天价的藏品,其瓷胎洁白、釉质清透、釉色雄浑、底部无釉、画风精致中不乏奔放;器形较宋代相比较为圆壮;烧制工艺上创烧了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里红,使得此时的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明清时期。明代景德镇较前朝来说陶瓷工艺的种类丰富了许多,除了青花、釉里红,还创烧了甜白釉、红釉、青釉、斗彩等等各色彩瓷,釉面更为亮丽、造型丰满浑厚、纹饰丰富、构图疏简、画风豪放;器形沿用了前朝的丰满厚重,但是线条更为柔和圆润,较元朝相比更为庄重质朴;在烧制手法上与宋元时期先绘画后施釉则完全相反,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清代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品质之精良、造型之繁杂、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其釉色不及明代光亮、画风写意、写实并存、胎体较明朝稍薄,明代露台处的火石红色斑基本已经消失;清朝前期器形古拙、丰满、浑厚,中期秀巧隽永,后期则稚拙笨重。从陶瓷工艺上来说,清朝可以说是集前朝之大成,其仿制工艺足以乱真,且仿制的种类出古入新,无所不仿,且有些仿品工艺超出原器成为传世名瓷。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景德镇也不例外,从民间不起眼的产瓷区到官窑,到举世闻名的瓷都,而今的尴尬身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其中份量几何。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其器物形式众多且独一无二,实用与审美兼收。而现代的陶瓷工艺的前期工作全部交给了机械,但是陶瓷器物从成型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中,每一步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陶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千年之久,二者之间形成的美学韵味是现代机械的陶瓷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容易做到艺术化。所以虽然今天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封建时代,但是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却不及前人,缺乏足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陶瓷雕塑;创新陶瓷工艺品是由艺术家的特长、风格、思想还有情感相融合的产物,一件成功的陶瓷雕塑可以有力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是人们欣赏陶瓷工艺品的特点之一。当然,传统陶瓷雕塑的创新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创作并不等于创新,创作是艺术家创造文学作品,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先进的文艺气息对作品进行改造,艺术家要对传统陶瓷雕塑进行创新,首先自身就应该站在时代的顶端,及时了解艺术的最新动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元素,制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不失传统却又符合时代的陶瓷雕塑。本文就传统陶瓷雕塑如何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1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有许多不同的体现形式,而陶瓷雕塑就是其中一种,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阐述,同样陶瓷雕塑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作以及创新。陶瓷雕塑是由陶瓷工艺与雕塑艺术组成,并很好地将陶瓷和雕塑融合在一起,陶瓷雕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同时也为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做了不小的贡献。陶瓷雕塑一般都具有立体性,从古代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陶瓷雕塑出现,特别是像送子观音、如来佛祖等一类人们信奉的神类的雕塑更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陶瓷雕塑又分为素雕与彩雕两种,其雕更为常见,更受人们的喜欢,彩雕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陶瓷雕塑的发展。陶瓷艺术具有整体性,而陶瓷雕塑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性质,所以在制作陶瓷雕塑中,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一性质的制约,如制作一尊送子观音,首先在捏制过程中就必须很小心地注意观音的形体,哪怕制作过程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瑕疵,制作出来的成品也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品,所以陶瓷雕塑要完美地体现出陶瓷艺术,在各方面都必须做到最好。

2陶瓷雕塑的工艺特征

陶瓷雕塑是体现艺术家思想的一门工艺,陶瓷本身的制作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由泥到土,再在一千多度的窖里进行烧制,这个过程不能有一点的马虎,陶瓷雕塑的工艺特征在人们欣赏一件成品的时候是被人看出来的,只有专业的研究陶瓷的人在看到制成的成品的时候才能以专业的眼光、角度来评价它,但是陶瓷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又不得不重视其工艺特征。为了将一件成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可以成功地吸引人们的目光,从制作之初艺术家就得考虑其工艺特征,一件陶瓷工艺品,制作之前不管专业人士估计其价值有多高,只要它在制作过程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瑕疵,制作环节中有那么一个小小的问题,那么这个作品就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传统陶瓷雕塑的形式特征与陶瓷的制作工艺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陶瓷的工艺特征,使陶瓷雕塑具有了一些典型的形式特征,所以为降低作品的失败率,保证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艺术家必须在制作之前考虑其工艺特征。

3陶瓷雕塑与人们的生活

陶瓷雕塑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它反映的是一种艺术形态,它跟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的制作需要实物,并且需要雕塑家拥有一定的手法和熟练的技巧,就像在一张纸上作画,一旦开始,就必须一次性成功,否则,它就可能成为败笔。与此相反,如果雕刻成功了,它就像一副栩栩如生的画作一样,让人觉得惟妙惟肖,既美观又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官效果。当然,陶瓷雕塑要求雕塑家对传统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有着一定层次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融情于景,赋予雕塑以意境,注重细节,人物的神态、动作。在不同的意境中找到依托,然后在利用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去完成一件件雕塑,同时提升自我的审美观还有价值观。不管是雕塑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如果要得到大众的青睐,最重要的就是要源于生活,只有最真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甚至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作品产生喜爱的感觉。生活中的东西或人不同于各种小说、电影,它真实,但是人们往往也最容易被真实的东西触动,所以,陶瓷雕塑也必须追求真实,源于生活。艺术不等同于美术,你画这个,别人画这个也行,只要你们俩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就行,但是陶瓷艺术是不能模仿的,他与别人相似的地方就只能是主题与取材,陶瓷艺术同时也反映出了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境界和造诣的高低,所以一味地模仿别人,陶瓷雕塑就失去了作者本身的寓意还有价值。在对陶瓷进行雕塑时,需要构想,而且力度还需要适中,主次要表现合理,层次要鲜明,这样在制作前期才能算是合格的做好了准备工作。此外,还需要结合人们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有生活方式进行创作,以更加贴切人们的生活。

4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

从古至今,我国的陶瓷雕塑越来越多,雕刻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传统陶瓷雕塑却始终有它独特的韵味。传统陶瓷装饰的符号与样式丰富多样,除了各种色釉外,还有混合其他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作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统陶瓷雕塑中,人物的神态和轮廓都刻画的相当得当、生动。绘画和雕塑融为一体的陶瓷雕塑是艺术的完美呈现,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通过对泥土的塑造,体现出了泥土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生命力,证明了泥土是艺术品的缩影,所以,在创作之初,材料的选择也是一项需要谨慎的工程。传统陶瓷雕塑是陶瓷雕塑的起源、根本,是不能被丢弃的,但是我们要想陶瓷雕塑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精益求精,寻找创新的手法与形式。在创作陶瓷雕塑的过程中,艺术家突发灵感的情况也不少,之后艺术家会巧妙地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创作中去,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雕塑传统死板的一面,使传统的陶瓷工艺和艺术灵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陶瓷雕塑而言,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也给作品添加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陶瓷创作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当融合色彩、釉的使用,创作出顺应时代进步的陶瓷雕塑作品,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传统陶瓷雕塑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之后在技术上再加以完善,提升陶瓷自身的审美价值,更好的表现陶瓷雕塑的艺术气息,是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的新方向。

5总结

中国的传统陶瓷雕塑与外国的陶瓷雕塑相比更为含蓄却又带点奔放,内敛又不失大气,在古代时中国的陶瓷雕塑就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如秦始皇兵马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的陶瓷雕塑作品,里面的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神态和动作,而且整体看也给人一种宏伟气派的视觉效果,可见,传统的陶瓷雕塑在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对陶瓷雕塑的创作上也是挖空心思的创新和改进,然而不管怎么创新,传统就是传统,创新也要在不背离传统的情况下进行,进而让陶瓷雕塑可以在依附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可以跟随时代的脚步。参考文献:

[1] 孙金德.论现代陶瓷雕塑[J].陶瓷研究,2001(04).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2篇

一、陶瓷艺术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装饰这个词语,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5 - 6世纪,装饰是指修饰、打扮之意。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那么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笔者认为,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①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②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③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④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

二、陶瓷装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温度达1000多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朝建筑用陶和冥用陶两个方向发展。当时各侯国大兴土木,亟须大量陶制材料,这样就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更成为制陶艺术的佳话,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形体巨大,数量众多,生动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伟的真实面貌。隋唐时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宝。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成“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妩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三、陶瓷艺术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3篇

为了对陶瓷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我曾收藏或去博物馆学习或观看过禹州神后镇的陶瓷、河南汝州的汝瓷、江西景德镇的官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陶瓷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无论是唐代的南越北邢(南青北白瓷),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定、官、哥),或清代的窑口生产的形形式式瓷器,都有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传世真迹都是国家的珍宝。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形神兼备,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十多年来,我从事大量的瓷雕生产工艺实践和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多年栽培教导和名师的指点,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并被授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的荣誉称号,创办了“德化兴艺陶瓷八八红研究所”。

一. 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德化瓷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享有“天下共宝之”的尊荣,历代相传,沿袭至今。德化瓷雕长期以来形成优秀的传统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优秀的传统题材。德化瓷雕的传统题材源于佛教的造像艺术。主要作品为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帝君、关公、八仙等神仙佛像, 随着时代的需求取材范围日益广泛,神话人物、历史名人、飞禽走兽、鱼虾人族、瓜果花卉以及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化蝶、昭君出塞、西施浣纱、贵妃醉酒、文姬归汉等等,另外像凤、鹤、狮、虎、象、马、牛、鹿、狗、龙等动物形象生动,动态各异,制工精细,也都成为德化瓷雕的优秀传统题材。

2. 优秀的艺术风格。德化瓷雕崇尚唐代佛像名画家吴道子“笔势园转、衣带飘举”的作风,追求表情逼真,动态自然,形象生动,线条柔和,动静相承,稳重大方。尤其是明代著名艺人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神态从容,衣衫随风飘动,足下浪花翻滚,超凡脱俗,为德化瓷雕开创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3. 优秀的传统技法。德化瓷雕的制作,首先选取洁白纯净,可塑性强的优质瓷土为原料,然后用捏、塑、雕、搓、削、刮、搜、划等手工进行雕造,所用工具全部根据不同用途以毛竹制成。其制作程序先选定题材,打好腹稿,进行造型,然后以瓷土塑出主体形象,再加五官、须发、衣纹等部雕刻,完工后依然脱模方便分解切割为若干部件,分别制模投产,可采用注浆或印坯成型,各部件脱模后,经修整刻划修光,加上手工捏塑佛像的手足、珠串、花饰、飞带等,候干上釉,入窑烧成。这一套传统技法,要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达到完美的艺术理想效果。

优秀的传统题材,优秀的艺术风格,优秀的传统技法是德化传统瓷雕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我在瓷雕制作过程虚心向传统文化学习,虚心向老前辈、老艺人学习。在创作瓷雕过程中,我都精心选料,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竭尽全力,把每一件作品做好,而且多是限量版。这些作品不仅造型精美,工艺精致,极具收藏价值。 2012年我制作的《阿弥陀佛》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瓷雕《金玉满堂》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部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二. 探索制作工艺,创新创优“中国红”

由于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除了喜爱德化的“中国白”,而且格外偏爱色如“中国红”的红釉瓷。

早在1919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大红色颜料硫硒化镉(cdses ),但硫硒化镉的最高烧成温度也就是800°C多度,而一般陶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只是近年来,锆英石型的晶体色料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人们将高温无法烧成的硫硒化镉包裹在锆英石晶体结构中,才使大红色釉能够在高温下烧成。但要烧制出一件比较好的大红色釉陶瓷艺术作品仍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因为这种锆英石晶体包裹的大红色料在高温烧制中,首先对釉料的配方就有很高的要求和限制。其次,这种大红色料,在高温烧成中,可容许的温差范围又很小,因此烧制难度很高。

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经说:“中国陶瓷史就是中华民族史。”“用色彩来装饰陶瓷表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在所有的色彩中,红色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最爱。”我国历史上的红色瓷器,始见于晚唐时期(距今1100多年),此后宋、元、明、清,红色瓷器成了陶瓷行业的追求。宋代的钧红、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祭红、清代的郎红都是红色瓷器中的珍品。而钧红、釉里红、祭红、郎红的技术都曾一度失传。

“八八红研究所”不畏艰难,组织科技力量,筹措资金,对“中国红”情有独钟,研究试制“中国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八八红研究所”终于获得了成功。这种具有与国旗一样颜色的中国红瓷器,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和赞誉,它包括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直上青云”瓶,这件红釉结晶作品将大红釉技术与大朵氧化锌结晶釉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光彩鲜艳的“中国红”陶瓷艺术品再次化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大朵白色晶花,使人们在感受到大红色喜庆、富贵、热烈、蒸蒸日上的氛围的同时,更能从万千姿态各异的晶花中,体会到一种回味无穷的和谐和温馨。“直上青云”这一色彩效果是因为在红釉原料调配时添加了稀有金属氧化物,在1340°C的高温下色泽依然光润饱满,色彩夺目。此件作品在第五届(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银奖。

现在,“德化兴艺陶瓷八八红研究所”主要研制高档“中国红”陶瓷艺术品,其产品主要占领高端市场,已形成镂空、瓷雕、彩绘、结晶釉、大红结晶釉、“中国红”瓷器等六、七个系列近数百个品种。在器型上,有玉壶春瓶、赏瓶、梅瓶、观音瓶、福桶、柳叶瓶、天球瓶等,各种器型无不以优美流畅的造型各呈风姿。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4篇

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西安半坡古遗址是个典型的彩陶器遗址,出土陶器文物量之大,图案分明,令人叹为观止。彩陶的纹饰图案无不反映那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宗教礼仪控制了人类的精神,祭祀礼仪所用之物融入了陶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艺术品的生产大为改观,不再是玉器和金属为主要材料,而是更多地运用了陶器来做艺术品的原材料,艺术品以及生产资料运用了陶土来制作、生产,其烧造的技术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彩陶质地坚致,“瓷”字开始进入汉字词典,这预示着比陶器更先进的技术开始载入史册。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瓷商们,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景德镇,认识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正是这一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可见外来影响的端倪。此一时因陶瓷文化的影响,外来人流不断地增多,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因此出土的彩陶中,佛教的影子尤为突出,开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先河,印证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兴有衰,发展的道路一直不平稳。唐代是陶瓷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许多精细优质的“柴窑瓷”出现在这一时期,“艺术瓷”颇为观止,这时期柴窑瓷的装饰艺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到了宋代,陶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花色品种日趋丰富,欧洲及南洋诸国外商纷纷来到景德镇采购名窑瓷。景德镇也因此名声远扬,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China一词的另一个由来是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当时外国人记住“昌南(China)”的缘故是因景德镇瓷器的优质,影响地位不断提高,来到中国(China)就是来到“昌南(China)”。中国的陶瓷产业中心也至此在景德镇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种蓝色的纹饰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单色体彩绘附在白瓷釉下有着非同一般的韵味,这种韵味延续至今还未有任何色彩超过于它,它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出现,使之形成了一种传世的手工艺文化。进入明代。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因而有了“瓷都”之美誉。这时期除了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领先,绘画艺术瓷也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当朝皇被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拔高而被感之,明洪武二年公元1 3 6 9年在景德镇特别设定了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有史料记载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进入清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连几代皇热衷于陶瓷艺术。由此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瓷的发展。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明清时期,各类艺术瓷技艺达到高峰,尤其是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属精神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它与国画艺术相比较,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它包含着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它是一个传承的陶瓷文化,体现着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一直维系着文化的平衡。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不仅起源早,其艺术形态资源也极为丰富,充慧的艺术家把形态资源运用到陶瓷上,使之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弘扬和发展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独有而又清晰的脉络,姿态风貌各异。世袭制的传承方式保持了陶瓷文化的纯真性和艺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环境,其氛围显得安定、和谐,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因此艺术品除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外。还注重现代人对生活中物品的需求,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正是这种心态的呈现,以手工单件制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之俱增,其中蕴涵着艺术家们的聪慧、技艺和陶瓷材质的本来韵味,恰好是现代人最为珍惜的,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了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

陶瓷艺术是经过人与大自然的磨合与理解之后创作出来的物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先辈们使用手工一步步抠出来的,是经过它们自身感情磨练出来的,它能使欣赏者感觉到异样的温暖……。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就停滞不前。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作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传统陶瓷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不但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现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陶瓷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陶瓷印里有乾坤

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陶印有先烧后刻,先刻后烧两种;瓷印多为先刻后烧。先刻后烧的陶印,质地较松软,易磨损。而先刻后烧者,由于在烧制时容易收缩变形甚至爆裂,因此成功率不高。与石材相比,泥坯松软。对于写意风格的印章,可以充分自如的用刀,发挥刀法的丰富性。由于坯体的硬度低于石料,陶瓷印创作已经不是一般篆刻意义上的刀石相向。陶瓷坯体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一般篆刻刀法的不适宜性,除冲、切之外,划、拨、剔、铲、剜、削皆可任其放手驱驰。线条或光洁,或浑厚,或刚劲,或圆融,真正做到使刀如笔。但泥坯的松软特性也决定了线条难出细节,且很难达到石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入微的刀痕与锋芒。比如圆朱文一类风格便很难刻制。其他精细类的风格,刻制时亦须极谨慎,一不小心便前功尽弃。当然,陶瓷印的意外崩裂效果如果能变为篆刻家探求自然剥、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38-01

一、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互消长,开拓了中国陶瓷艺术新的繁荣发展的局面

在挖掘传统陶瓷工艺和艺术精神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表现在一些绝迹的陶瓷工艺技术失而复得,仿古陶瓷艺术品也达到很高水平。当代陶瓷艺术作者对于传统的继承,不仅仅停留在工艺技巧的层面,而重新深入理解传统精神,更注重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领会和自然融人,并且继续对陶瓷艺术创作产生重要推动。当代陶瓷艺术品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变化发展,又在发展中开始彻底打破传统工艺品的范畴,而把陶瓷艺术品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二、现代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融入,陶瓷艺术品的发展局面有了重大改观

现代意识和美学精神在陶瓷制作中的体现,对陶瓷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进行了大胆的“分化”,当代陶瓷艺术品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变化发展,又在发展中开始彻底打破传统工艺品的范畴,而把陶瓷艺术品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陶瓷作为实用品,一般来说需要大众化、生活化,带有世俗性,但对于纯粹的陶瓷艺术作品来说,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要有独创性、特殊性、个人性。使得当代的陶瓷艺术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以说,陶瓷艺术由传统的工艺品向纯粹的艺术品的过渡有了实质的新进展。

三、陶瓷艺术家个人艺术追求特点,使陶瓷艺术品创作出现“个人化”倾向

专业陶瓷艺术作者不再把陶瓷视为一般器物或工艺品,而视为艺术;陶瓷艺术的生产也不是简单的“制作”,而视为“创作”,他们利用现代陶瓷原料作为创作材料,竭力去体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当他们明确地以“艺术”定位自己的陶瓷作品时,这就为陶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极大的发展空间。现代陶瓷艺术由原先的器物或者工艺品变为纯粹的陶瓷艺术时,也就为其个人化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抛开实用功能的约束,作者就有了广阔的自由想象的天地。

四、陶瓷艺术创作回归自然,使陶瓷艺术品创作更多展示人性

新时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回归自然、崇尚情趣成为一些都市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种社会心理的诸多体现方式中,就有人们对陶艺的兴趣,普通人参与“陶吧”中的陶瓷制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如北京、上海等都市兴起陶瓷屋或日“陶吧”。专业作者的这种感受如今也让普通人有所体验,他们把陶瓷工作作为与旅游、欣赏大自然风光一样的享受,视为一种同体育锻炼一样的活动,一种同游戏一样的愉悦,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这个意义上,陶瓷艺术又向其本来的特性回归,陶瓷艺术更体现人性。这种意识的发展无疑会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新发展开拓新的前景。

五、社会科技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引起陶瓷艺术的变化

现代陶瓷,在新材料的运用上呈现复杂的状态。一方面,是对传统原料的利用,并且对工艺更加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逐步出现一种打破常规的、走向新的“结合”的特点,陶瓷原料与其他材料如金属、塑料等高科技新材料“联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陶土、色釉为原料的单一局面,这使得陶瓷造型有了更大的可塑性,陶瓷器形因而更加千姿百态。

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想,对于陶瓷艺术来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材料的出现,陶瓷艺术观念的变化,使得陶瓷艺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种变化的状况应该说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是实用与艺术功能的分化进一步加剧、明显,纯粹实用和纯粹陈设的陶瓷器物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工业用陶瓷主要是在陶瓷的性能方面的发展,而纯一粹作为陈设、装饰的陶瓷工艺品更加繁荣,美不胜收。从这些现象来看,陶瓷又表现为实用与艺术的进一步趋向一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反映了当代陶瓷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人们对陶瓷作为艺术品的需求也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