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篇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XX个村共有XX人,其中劳动力XX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XX%。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XX人,占总劳动力的XX%。其中农业生产达XX人,高居XX%;从事专业养殖XX人,仅占XX%;从事农产品经营XX人,占XX%;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XX人,仅占XX%。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XX人,占总劳动力的XX%。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XX人,占XX%)、广东、福建(XX人,占XX%)、其他地区(XX人,约占XX%)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三、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2篇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2月4号镇坪县人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所需劳动力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20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20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20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20xx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20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劳动力素质是指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综合能力。由次可见,农业面临着大范围变革,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掌握系统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储运、销售将成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加快运销周转率将成为农业经营的核心,保护资源、防止污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宏观要求。因此,农业经营者还必须在精通专行的同时,在商品运销、信息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事实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根本无法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3篇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2月4号镇坪县人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所需劳动力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20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20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20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20xx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20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劳动力素质是指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综合能力。由次可见,农业面临着大范围变革,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掌握系统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储运、销售将成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加快运销周转率将成为农业经营的核心,保护资源、防止污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宏观要求。因此,农业经营者还必须在精通专行的同时,在商品运销、信息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事实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根本无法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4篇

莱芜市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状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679095人。其中文盲44664人,占6.58%;小学文化程度186493人,占27.46%;初中文化程度360646人,占53.11%;高中文化程度80078人,占11.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214人,占1.06%。

全市农业从业人员402296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11 %,小学占36.78 %,初中占47.85%,高中占5.05%,大专及以上占0.21%。

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313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585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04人、340人和869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65281人。其中,文盲占0.78%;小学文化程度占10.50%;初中文化程度占73.88%;高中文化程度占13.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6%。

以上情况表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绝大部分农民缺乏工商、劳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知识,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外出务工往往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合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培训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莱芜市积极开展了全民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组织城乡劳动者免费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及其他劳动年龄内的农民作为重要群体,纳入了培训范围,取得了“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的就业创业培训新路子。

1、健全就业创业培训体系。为了全面做好全民就业创业培训工作,2009年初,我市制定出台了《莱芜市全民创业培训实施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在内的全民就业创业培训实施计划,明确了免费培训的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财政、监察、农业、教育等部门相继联合制定了“培训券发放、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资金审核拨付”等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形成了从发放培训券、报名、开班批复、实施培训、监督检查、鉴定考核、培训资金申报、审核拨付全过程的培训体系。

2、建立凭券免费培训制度。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我市实行了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及其他有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发放培训券,凭培训券免费参加培训的制度。培训券实行实名制发放,一人一券,不能转让,当年有效。农村劳动力凭培训券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报名参加培训。培训券由定点培训机构收存,连同鉴定考核证书等资料一起作为申请培训资金的重要资料。

3、建立社会化培训体系。按照培训机构自愿申报、集中审核审查、实地现场考察、综合分析评估、向社会公示、公布的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监察、财政、教育、审计六部门对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师资、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了市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市就业训练中心等22所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市内定点培训机构,同时,在市外认定了3家高校、职业院校作为市外定点培训机构,建立了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同时,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定点培训机构区域布局和劳动者培训需求,建立了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4、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开班申请批复制度。定点培训机构招收学员后,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送开班申请、培训计划、学员花名册,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开班培训。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与审计、财政部门联合组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集中抽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开班申请学员信息随时随机进行电话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培训单位纠正。三是建立“考培分离”的考核制度。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准确,规定考核工作由市职业能力鉴定中心负责,本人凭身份证入场考试,经与开班申请学员信息核对无误后,入场参加理论和操作考试,防止替考现象的发生。四是健全培训实名制管理制度。在培训报名、发放培训券时,详细记录培训学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在开班申请、培训、考核、培训资金申请等各个环节均附有培训学员详细信息,并依托劳动99三版信息系统,实现培训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五是健全培训资金审核、拨付制度。定点培训机构在结业考核结束后,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审计等部门报送培训资金申请审批表、学员培训券、考核合格学员花名册、考核合格学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勤表等资料,作为审核的主要依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审核审计组,采取审核培训鉴定资料、核实培训对象等方式,对各定点培训机构申报资金的各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印证核实,按照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数拨付培训资金,确保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

5、灵活开展培训提高质量。为保证培训质量,除要求培训机构严格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培训计划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一是开展创业模拟实训。改革传统的创业培训模式,在全省率先引进全球模拟公司的创业模拟实训系统,建立了山东(莱芜)赢在起点创业实训基地,采取创业知识培训与创业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开展创业实训,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并在基地设立了创业孵化室,免费提供电脑、互联网、电话、办公桌椅等办公条件,面向、经销、广告、信息技术、创意产品等楼宇型项目,2年内免费使用,进行创业孵化。创业指导中心为培训学员提供项目开发推介、小额贷款担保、开业手续代办、员工招聘代办、劳动保障事务、优惠政策协调落实、创业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初步建立了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训服务模式。二是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为有效解决培训机构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不方便这一矛盾,指导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到偏远乡镇、村设立流动培训点,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共开办电气焊、缝纫、烹饪、农业实用技术、创业培训等专业流动培训班270余个,培训学员11915人。三是开展定向培训。指导定点培训机构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就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莱城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羊里培训基地,根据九羊公司的用工需求,开设电工、电气焊、冶炼、计算机等专业,先后培训劳动力620人,全部被九羊公司招用;钢城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开设的行车工专业,先后培训行车操作工126人,较好地满足了当地钢铁生产加工和钢铁物流企业的用工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资源较少。各类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已通过打工、灵活就业、临时性就业等发方式实现了就业,真正处于无业状态的失业人员较少,加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执行上刚性不够,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够强。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难度较大。劳动者只要具备了初级技能,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很难终止工作再去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或者因为人数较少,难以开展。使得培训深度、质量等都不能很好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对策建议

1、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按照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要求和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需求,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农村劳动者全部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范围,发放培训券,组织他们免费参加就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本着规范调整、优化提高的工作思路,在继续开展初级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对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层次,更好地发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2、进一步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对各定点培训机构进行绩效考评,在此基础上,健全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机制,适时补充符合条件、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有计划地淘汰培训数量少、培训质量差、社会反映差的培训机构,优化培训机构数量和专业结构。认定一批能够具备开展中级工和高级工培训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具有初级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参加中高级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61-02

按照《关于开展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黔人社厅函[2011]24号)文件要求,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并在榕江县就业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以及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榕江县创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有序开展,并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促进榕江县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在县就业局的支持配合下,榕江县委党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榕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隶属于黔东南州,地跨珠江与长江流域。东邻黎平县、从江县,西与雷山县、三都县接壤,北界剑河县,南接荔波县。县域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所辖19个乡镇,总人口35万人。近来年,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发展思路,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始终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创新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榕江县农村劳动力从事各种产业生产的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据各乡镇(街道)上报统计,截止2013年6月底,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7万人(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5.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4.1万人、第三产业为1.8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0%和10.7%,尚有1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总体上看,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呈多元化。据各乡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43.9%的人员在私营企业或自主创业。16.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7.6%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

二 、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榕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 据调查,2012年在外打工或就近就业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3.外出务工者逐年减少,就近就业者逐年增多 榕江县21家微型企业的成功创业,以及其它企业在榕江的落户,吸引了很大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

4.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5.季节性转移的较多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12年底,全县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 ,夏收前回,夏种后出 秋收前回,秋种后出 ,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6.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 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三、榕江县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而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关于开展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黔人社厅函[2011]24号)文件要求,自2011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认真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确定了“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大工作目标,要求各乡镇、社区、企业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等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县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各项就业指标基本实现。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1.健全组织机构,搭建就业工作平台

一是县政府成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全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工作全面开展。二是加强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全县建有19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9名工作人员定期为外出务工人员收集务工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全县已经形成了以县就业局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有力地促进了榕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进一步整合榕江县现有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技术学校,引导和支持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就业中心与市场接轨,与用人单位协作,开办短期技能培训班,定向培训劳务市场急需的技术工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就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通过考察、打分、评议,确定了5家为我县就业培训定点学校。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管理。我们严格按照省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培训对象、培训时限、开班程序、培训台帐、考试考核、公示监督、补贴申报等程序,要求培训机构认真执行,并对考核鉴定合格人员发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三是依托基层机构,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联合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走出去的意识。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除信息不灵、缺少技能等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受“小富即安”、“不富也安”、怕担风险等种种顾虑的束缚,不愿走出家门。针对这些问题,就业局利用报刊、电视、标语、黑板报、印发资料、“三下乡”活动,“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一人外出、一家脱贫,两人外出、一家致富,外出一批、带动一地”的先进典型;宣传新的择业观念,宣传外出打工者的新生活等,营造“务工光荣、致富光荣”良好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农民树立起走出去的信心,让更多的农民参加技能培训,走向市场。近几年来,共举办了电工、汽车驾驶、计算机、中式烹饪等技能培训,培训人数4074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2686人。落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49.14万元,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402户,,402人解决了创业资金欠缺的困难,带动两千多人就业 。五是落实培训补贴,促进培训工作。对技能培训实行分类管理和补贴,把培训效果和培训补贴相挂钩,促进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六是发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介绍所、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机构作用,开展有序化、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和农民工信息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摸底调查和登记建档,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3.创新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案件日益突出。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十分普遍且相当严重,农工民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生产条件差,超时工作或加班得不到应有报酬。为了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权益,通过加强法律培训的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协调当地政府、企业与民工关系等措施,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从培训、就业服务、管理维权等一条龙服务,促进农民工的有序转移。

五、榕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免费推介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好榕江县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进城求职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求职人员的就业难及用人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为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搞好服务。

3.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4.建立健全台帐和报表制度,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复退军人和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就业能力情况,分类逐人建档,实行动态管理。

5.继续认真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工作。

6.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提供各项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咨询服务。

7.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25-2

1 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提高工作摆位,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使得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和劳务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据调查,2009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00.7万人,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77.2亿元,农民返乡创业2.6万人,带动就业18.8万人。2010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93.98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76.9亿元。按转移就业的地域划分,异地转移就业81.61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86.8 %,其中,境外输出4.58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4.9%;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2.37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13.2%。按从业行业划分,农林牧渔业12.28万人,占13.1%,收入9.17万元,占11.9%;矿业7.52万人,占8.0%,收入6.09万元,占7.9%;制造业14.86万人,占15.8%,收入12.03万元,占15.6%;建筑业23.34万人,占24.8%,收入20.17万元,占26.2%;商业、流通和服务业27.31万人,占29.1%,收入24.58万元,占31.9%;其它行业8.67万人,占9.2%,收入4.91万元,占6.4%。全市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36409户。预计全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可超过100万人,可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8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5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可达 31.5%。劳务输出成为我市农村继粮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后的又一项主导产业,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又一项支柱性产业。

通过调查分析,长春市劳务输出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县、乡三级普遍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机构,依托各级劳动就业机构建立起了上下贯通的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形成了各级人社、教育、农业、卫生及工会、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针对金融危机对劳务输出带来较大冲击的实际情况,长春市适时提出了“输出规模组织化、输出地域本土化”的工作思路,今年年初以来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组织专场招聘会79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72701人,主要是面向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组团输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43820人,就地就近创业成功1755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通过政府有组织、成规模输出的比例已达到60%以上。双阳区平湖街道办事处长明村两年来共输出农村劳动力700多人,经过劳务输出协理员郭爽一人亲自送出务工的农民就达300人,占总输出人数的42%。双阳区被评为全国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二是推进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农民工就业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启动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等手段,推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开展。近两年,市里又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民生工程,作为一项硬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全市总结推广了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华家镇等多个劳务输出典型乡镇,榆树市光明乡被树立为全省劳务输出“一推双带”的样板。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长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超市”和“送岗到乡直通车活动”,探索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乡企对接”模式,累计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万个;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现有市级人力资源市2个,县级人力资源市场14个,乡级人力资源市场55个,在全国各地建立市级劳务输出基地14个,乡镇级劳务输出基地106个;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千人工程”、职业技能培训“春风工程”和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每年有10万多人接受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在培训工作上,建立了“统一组织筹划、统一下达培训计划、统一培训业绩考评、统一组织鉴定、统一收集数据资料”的“五统一”管理服务模式,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四是输出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到目前,全市已实现稳定输出农村劳动力100万人的目标,其中进入长春市务工的约占1/3,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榆树保安”、“双阳保姆”等为代表的一批劳务品牌已在全国打响。举家搬迁和整村外出的现象成为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一大亮点。双阳区现有3000多户农民举家外出打工,曙光村、三端村等三个朝鲜族自治村整村输出到国外务工。榆树市有7万多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城市实现了永久性定居。光明乡皮信村小乡屯,借助劳务输出的金翅膀,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市场空间广阔,全国各地都在闹“民工荒”,且农民工工资水平也明显提升;二是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会保障逐步得到加强;四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越来越强;五是农村劳动力择业技能逐步提高,通过以培训促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正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技能单一型向知识技能复合型转变。

但也应该看到,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产业转移就业,每年需要转移大约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当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还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这些方面的问题将导致部分已就业的农民工岗位不稳定,收入较低,也增加了保持稳定就业的难度。同时,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三碰头”形势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我们长期面临青年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多数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或多技之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却相当紧缺,难以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3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

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农民工培训等确定为政府民生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全市就业援助的整体活动中,将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作为全市就业活动的主体板块之一,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总量,提高输出质量,确保全市能够实现稳定输出百万人、劳务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继续采取以往举办专场招聘会、“送岗直通车”、“送岗下乡”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搭建用工与输出对接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借助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力量,全力把农村劳动力推向用工市场。

3.2 就近就地吸纳农民转移就业

在努力拓展外部转移空间的同时,要坚持内部挖潜,创造更多的本土就业岗位。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培育和壮大本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个体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农业和农村自身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抓住目前“南资北移”的有利契机,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增加新的就业渠道。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国家启动内需新增的建设项目,依靠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3.3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外出农民工在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积累了资金后,回乡创业致富,这是对家乡的回报,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必须进行鼓励和支持。要指导他们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项目,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及时总结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并进行大力宣传推广,特别是要实行政策倾斜,要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对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要给予“五个支持”:一是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机制作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制度性支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三是突出创业培训,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技术性支持;四是实施创业援助,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服务性支持;五是推广典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引导性支持。

3.4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力度

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输出,能否在外实现稳定就业,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功能,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加强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人社、教育、农业等方面的培训资源,在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千人工程”、“春风工程”、“阳光工程”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培训对象要重点向农村青壮年、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上转移;培训方式要由短期培训向中长期培训转变;培训专业要向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大的专业调整;定向培训要和普遍培训相结合。

3.5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33-02

一、乌鲁木齐县概况

1.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状况。乌鲁木齐县统计年鉴,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94 535,其中乡村总人口为66 065,占总人口数的85.6%;农村劳动力资源数43 760人,占乡村总人口的66.2%,乡村劳动力为43 760人,乡村从业人员为40 937,男性从业人员为21 871人,女性为19 066人。

2.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在表1中,新疆与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来看,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 521元,而新疆农村居民纯收入为4 643元,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 878元。

3.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状况: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不识字或少识字的劳动力即文盲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32%;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7.70%;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2.88%;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0.43%;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67%。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牧区,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空间就越大,从事工作的层次就越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就越强,从而农村劳动者就更容易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反之,则就业空间狭小,从事的工作是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障碍也会越多。

4.乌鲁木齐县农村土地拥有情况。2004年末乌鲁木齐县耕地面积19.8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5 801;2010年末耕地面积增加到21.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6 065,2004—2007年农村人均年耕地面积是呈上升趋势的,在2007—2010年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趋于平缓,2011年末,乌鲁木齐县农村实施休耕的政策,农村有3.7万亩的土地要实施休耕,耕地总面积的减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二、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多,异地转移少。调研的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选择乡镇内就业的占外出劳动的65.91%,所站的比重最高,在乌鲁木齐市就业的占到22.73,选择在疆内就业占7.5%,异地就业的占3.79%。方家庄村经营的农家乐,就是就地转移的,该村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形成的,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该村90%的人都是经营农家乐的,农家乐的收益是很好的,每月净收益在2万左右。

2.村级间劳动力转移规模差距大。通过调研的结果显示,水西沟镇方家庄子村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90%,永丰乡永丰村和板房沟乡灯草沟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44.44%和42.85%,水西沟镇庙尔沟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38.46%。

3.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非稳定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方面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自发性、盲目性流动较普遍,有组织、有规模输出的比例不高。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工作的不稳定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的空间很小,障碍性因素增多。

4.自主创业技术、资金不足。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些很好想法的农村劳动力想自己创业,比如:大规模的养殖、抗寒果树的栽培等。经营这些项目,不是说只要有劳动力就能解决的,农民的起步资金都是一个问题,何来谈该产业的发展。抗寒果树种植,是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指导的,但是该县缺乏这样的技术及技术上的指导。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支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加大旅游业的发展,乌鲁木齐县有这方面的地理优势,形成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一条线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样可以吸收周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加强宣传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功案例的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走出农村;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围绕地区采矿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落实城镇各项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严格监控劳动合同签订和履约情况,及时处理各类涉及农民工的劳务纠纷,建立专项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基金,专门救济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后无法补偿的事项,在地区范围内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顾虑,加快转移步伐,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3.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政府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动力的转移。自发性的转移具有很强的盲目性,而且也不没有任何的保障,政府有组织有规模的转移能够保障农民的劳动保障权益。

4.给予农民更多的贷款优惠政策,给予技术上的培训。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牧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曹新荣,对阿勒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8):13-14.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8篇

一、普查的重要意义

劳动力资源数据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数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是重大的省情普查,是全面掌握我省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状况的必要手段。开展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准确了解其技能培训和就业情况,有利于科学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优化就业结构,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

(一)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数量、基本结构,个人基本情况和收入、就业、培训需求等情况,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建立全省与地方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促进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劳动力转移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三、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省统一安排,各地自行组织,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领导。

1.各市、县、镇政府和劳动保障、统计、公安等部门应该明确职责任务,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召开动员大会,充分发动和利用村、居委会干部职工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开展普查。

2.建立组织机构。省劳动保障厅联合省统计局成立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实施和全省数据统计分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级以上市、县(区、市)、乡镇(街道)也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各村(社区)指定专门的农村劳动力普查员,负责本村(社区)劳动力资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各地可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特点和要求,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临时聘用普查员。

(三)宣传动员。

各级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普查时点、对象、形式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普查对象:*省农村户籍人员,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

(三)普查形式。

本次普查采取入户登记调查的方式进行。各地从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或统计部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中调取农村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基本信息作为调查的基础数,由调查人员入户按调查表登记。

(四)普查内容。

1.农村劳动力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婚姻状况等。

2.就业状况。包括目前是否就业、从事的职业状况,打算从事的职业、从事职业的地区等。

3.技能和培训情况。包括是否愿意参加政府资助的培训、培训的工种和技能等级等。

4.收入情况。包括个人主要经济来源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等。

(五)普查步骤。

本次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年11月):层层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制订普查方案,编制普查表,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开展普查培训,省负责完善省劳动保障统一业务软件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子系统。

开展试点:每个地级以上市选择一个镇开展试点;通过试点,总结普查方法,完善各项工作细则、普查表格及计算机软件。

2.全面调查阶段(*年12月):各市、县(区、市)组织所有自然村、社区逐户登门调查,填报调查表,完成表格审核工作。

3.录入汇总和编制规划阶段(2009年1—2月):录入到全省统一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子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模块中,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和就业情况档案,地级以上市进行审核验收。同时在普查基础上,市、县要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规划并逐级上报。省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专项安排或由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经费列支。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方案和有关文件的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普查与现场监测,普查表格编制与印刷,软件及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宣传与培训,数据的汇总、加工与建档,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9篇

一、加强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切实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为建设新郊区、新农村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而且也是促进他们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重要举措。

20**-20**年,本市每年要通过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调动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现素质就业;要依托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训的方式,每年开发一批就业需求量较大的定向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对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根据郊区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需求,在休闲服务、水产养殖、蔬菜栽培、绿化养护等方面开发符合区域发展特点、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特点的培训项目和实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区域性补贴培训目录。

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工作,重点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市场急需且符合自身条件的培训项目,帮助申领“职业培训帐户卡”、选择培训机构和办理培训报名手续。

要积极组织开展郊区远程培训,利用市区优质培训资源跨地域为郊区培训服务。

二、优化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业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的资金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个人和家庭名义进行自主创业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申请3万元以下的小额创业贷款担保,对按期还款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可获得贷款利息的补贴,期限一般为3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照本市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申请开业贷款担保。

要根据创业者的需求,结合区域实际,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行落实符合条件的场地从事创业活动的,要积极给予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拓展郊区创业的场地资源。

要进一步扩大郊区开业指导专家分团的规模,优化开业专家结构,积极组织“开业生涯”系列讲座进郊区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开业指导服务,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业能力,培育农村新型创业带头人。

三、鼓励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就业

对就业困难的郊区偏远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他们到经济发展较快、岗位较多的地区就业。

凡实现跨区就业的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单位(劳务输出公司、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和公益性劳动组织除外)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从事全日制非农岗位且月工资收入较低,并按规定在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就业期间,可根据其收入高低、工作路途远近等不同情况,按月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补贴标准由区县自主确定,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市、区县共同承担,其中,市失业保险基金拨付的最高补贴限额为每人每月14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三年。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单位用工需求的调查,摸清供需缺口情况,千方百计开发适合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为促进其跨区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要鼓励经济发展较快、用工需求量大的区县,与就业困难人员较多的郊区区县实行对口帮扶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援助

要在积极巩固现有“万人就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郊区“村级河道保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等“千百人就业项目”,帮助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要结合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在郊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适应新农村服务需要的领域,加大开发公共服务类“千、百人就业项目”的力度,重点安置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人员。

五、强化郊区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要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以及就业援助员的业务培训,并依托郊区基层工作队伍,建立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定期调查制度。要通过调查,充分掌握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求职意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落实就业援助责任,要重点为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0篇

一、我州乡村劳动力近况

(一)乡村劳动力资本近况

乡村劳动力资本是指村庄总人口中具有劳动才能的那局部人口,不论其参与劳动与否。即: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还具有劳动才能的人均计算为村庄劳动力。按国家计算局制订的《劳动力计算方案》规则,在村庄人口中虽然超越劳动年龄,但仍具有劳动才能并常常参与劳动的人,也要计算为劳动力。我州乡村劳动力资本丰厚,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材料显示,2岁终全州村庄总户数58.24万户,乡村劳动力资本数为147.79万人,占全州村庄总人口的52.64%。从性别构造上看,男劳动力76.19万人,占51.55%;女劳动力71.60万人,占48.45%。从年龄构造上看,20岁以下占14.30%;21—50岁占63.54%;51岁以上占22.16%。从文明构造上看,文盲占15.45%;小学文明水平占47.75%;初中文明水平,占31.54%;高中文明水平,占4.30%;大专及以上文明水平占0.96%。乡村劳动力从业人员为136.92万人。按分行业看,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财产的乡村劳动力占91.74%,比1996岁终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下降3.81个百分点;从事第二财产的乡村劳动力占2.16%,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上升0.78个百分点;从事第三财产的乡村劳动力占6.10%,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上升3.03个百分点。

(二)乡村劳动力应用情况

乡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前提下,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总量与农业生产实践需求量之差额。当时,全州乡村劳动力的应用近况如何?乡村劳动力究竟剩余几多?面临58.24万户农户和农业生产涣散功课的特点,要精确核算出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难度很大,只要经过各类查询加予综合剖析,找出一个比拟接近实践的量或比例。

据年对63个村民小组,630户,2902人的抽样查询,共有整半劳动力1934个,占总人口的66.64%。从当前我州的普通状况看,一个劳动力每年至少可上班250个工日,算计工作日为48.35万个。查询农户从事各业生产实践投入工日数为:第一财产28.11万个,二、三财产14.79万个,总计投入42.90万个。总投入工日占全年可投入的88.73%,即有11.27%的劳动力剩余未完成转移。

我州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从黔西南州的实践动身,当时我州农业劳动力实践需求量首要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耕地上积;二是乡村劳动力本质;三是农业生产硬情况前提。我州是一个耕地少,非耕地多的山区,人均耕地上积0.75亩,劳均耕地上积1.49亩;劳动力本质偏低,小学以下文明水平占63.2%,初中以下文明水平占94.74%,劳动力本质分明低于全省均匀程度;农业生产的交通、水利等硬情况前提分明掉队于全省均匀程度,均匀每个劳动力只能耕种2.5至2.6亩耕地,比全省低15%。按劳均耕种2.55亩耕地,户均1头牛,2头猪,15只家禽的运营规划核算,年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量93.92万人,剩余劳动力达58.54万人,减除已外出务工和当场转移到非农财产的劳动力,还有14.54万乡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乡村。

全州剩余劳动力首要存在三个特点:一是积聚性剩余。因为耕地上积的削减、乡村劳动力本质的逐年提高和农业生产硬情况的改善,劳动力需求量削减,而乡村劳动力总量逐年添加,所产出的剩余劳动力长期积聚。二是时节性剩余。因为农业生产时节性强,特殊是栽种业各项劳作多集中在“双抢”和“三秋”大忙时节,农闲时间长,大都劳动力无活干,处于半赋闲形态。三是区域性剩余。我州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服衡,特殊是贫穷县农业生产掉队,大局部乡村农业生产只维持简略再生产,剩余劳动力较多。因为上述首要特点,我州乡村劳动力逐年添加,乡村就业情势极为严肃。

二、乡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我州正处在经济社会完成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间,要加速城镇化、工业化历程,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构造调整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提高的主要动力,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不变的大局。

(一)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需求。岁终全州常住总人口316.02万人,近80%的人口是农民。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贫穷,减少城乡差距,到达一起敷裕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二)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速城镇化历程的需求。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完成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先决前提。因为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多量转移,提高了全州城镇化率。全州城镇化率为23.5%,比2000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

(三)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添加农民收入的需求。据抽样查询显示,年农民劳务性工资人均668.10元,比2000年添加443.71元,增进1.98倍,年均增进16.88%;年农大家均纯收入2116.09元,比2000年添加851.78元,增进55.11%,年均增进6.47%。也就是说,7年间,农民劳务性工资收入人均增进速度明显高于农大家均纯收入增进速度,在农大家均纯收入添加额中52%以上来自于劳务性工资收入。

(四)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育人才的需求。乡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业,不只能发明收入,积聚资金,学习技能和治理经历,更能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增进才干,为回籍创业做好资金、技能和信息保证。

三、我州乡村劳动力转移的近况及特点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材料显示,2岁终,全州乡村外出从业劳动力29.06万人。按农业普查材料推算,岁终,全州乡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达29.66万人,占乡村剩余劳动力的50.66%。乡村劳动力转移呈以下特点:

(一)转移历程加速,劳务收入疾速增进。年,转移的乡村劳动力占悉数乡村劳动力总量的19.58%,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大家均纯收入中劳务性工资人均668.10元,比2000年添加443.71元,增进1.98倍,占农大家均纯收入的31.57%,比2000年凌驾15个百分点。

(二)转移的地域仍以省外东部地域为主。据查询,年,外出从业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的占81.12%;转移到州外省内的占3.37%;转移到县外州内的占3.55%;转移到乡外县内的占11.96%。转移到省外的乡村劳动力中89.56%流向东部地域。

(三)二、三财产是转移的主渠道。年,乡村外出劳动力从事非农财产占悉数转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6.12%,个中:转移到第二财产的比重为57.57%,转移到第三财产的比重为38.55%。

(四)劳动力文明水平与完成转移率成正相关。从外出务工的乡村劳动力文明水平组成看,年,初中以上文明水平的劳动力人数占外出劳动力人数的58.52%,凌驾全州乡村劳动力均匀文明程度21.7个百分点。阐明了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首要是乡村劳动力中文明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文明水平越高,完成转移率越高。

(五)转移方法以自觉性为主。在我州当前劳动力市场还不兴旺的状况下,乡村劳动力首要靠“三缘”(血缘、分缘、地缘)关系向外转移,依然属于无序、自觉性的转移。据抽样查询数据显示,年经过县政府及有关部分组织的外出务工人数仅占8.63%;亲属引见外出务工人数占31.55%;自觉外出务工人数占59.82%。

(六)转移的主体是青丁壮和男性劳动力。年,在乡村外出从业人员中男性劳动力占61.30%,女人劳动力占到38.70%。从各年龄构造看,30岁以下的占70.02%,31-50岁的占28.30%,50岁以上的占1.68%。

(七)转移具有分明的兼业性或时节性。从外出劳动力从业时间看,年乡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1-6个月的比重为14.51%,外出劳动力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比重为85.49%。

四、制约我州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要素

我州劳动力就业特殊是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很多坚苦和问题,首要是:

(一)乡村劳动力总量规划大,供过于求。年全州人均耕地上积0.75亩,仅为全国、全省的53.6%和94.9%;乡村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资本的38.65%。农业界部充裕劳动力过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农业界部劳动力过剩景象严厉,乡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情势很严肃。

(二)欠兴旺、欠开拓,财产构造不合理,就业需求量小。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社会就业需求量,就业问题最终要靠经济发展的方法来处理。年全州人均GDP5238元,仅为全国、全省的28.1%和76.8%;三次财产构造之比为24.7:40.2:35.1,全国为11.7:49.2:39.1,全省为16.8:42.3:40.9,与全国、全省比拟,第一财产分明过高,第二、三财产,特殊是二财产分明偏低,制约了乡村劳动力向二、三财产转移。

(三)城镇化程度低,对乡村劳动力的吸纳才能弱。年我州城镇化率为23.5%,辨别比全国、全省低21.4和4.7个百分点。全州仅有兴义1个小城市,其他7个县城镇建成区规划较小,且不足支柱财产。近几来,经过招商引落户我州的企业绝大大都是本钱技能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少。制约了乡村劳动力向城镇、向企业转移。

(四)乡村劳动力文明本质低,择业渠道窄。因为乡村劳动力本质、技艺的低下,招致农民工在劳务市场上不足竞争力,就业渠道窄,只能凭膂力从事简略的、粗豪的工作,难找到相对固定的工作。

(五)城乡切割的治理体系体例障碍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长期以来,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城市优先的思想定位,招致在户籍治理和社会保证等准则上不服等的国民待遇。城乡切割的二元治理体系体例,严厉影响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五、加速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速经济发展措施,持续加大财产构造调整力度,发明更多就业岗位。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结合我州欠兴旺、欠开拓的州情,必需用加速经济发展的方法处理就业问题。要大力发展二、三财产,特殊是第三财产。要充分应用我州天然资本、人文资本的优势,举全州之力打造“水墨金州”旅行品牌,发展旅行财产,拓宽就业空间,吸纳更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在第一财产添加值不变的状况下,全州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供应8000个就业岗位。换言之,在州内转移1万个乡村剩余劳动力,将对GDP奉献约2亿元左右。

(二)加速城镇化建立措施,拓宽乡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城镇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上,人口的城镇化和劳动力就业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坚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完成社会长期发展目的的内涵要求。今后一段期间,应重点抓好兴仁县的撤县建市和各县的小城镇建立工作,扶持劳动密集型财产和中小企业在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扬其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作;进一步进深化准则变革,肃清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妨碍,使小城镇成为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1篇

1.1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劳动力持续外流,特别是因新生代外流,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过于严重即农村有效劳动力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进程,导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变缓。同时,农产品供需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农村经济跟不上,农民收入少,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流更为加快,使农村劳动力更为稀缺,农村经济更跟不上。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容纳作用

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获取了更多的经营自、发展潜力和劳动力容纳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吸纳了部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广阔的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率等的提高,这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于农村就业,融入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相对能力的自我提高,也是城市后备能力的提高。城市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有相当多的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即城市压力直接向农村转移以求减少对城市的冲击,保障城市体制和经济等的相对稳定。在解决城市危机的同时为农村引入相对数量的人才,促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素质结构等合理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

2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2.1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特征

2.1.1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力剩余变为有效劳动力不足

据自贡市农村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及措施(一)中表述:近年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数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0%①,且劳务输出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又据该市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具体调查:适龄劳动力6117人,外出务工3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②。可见,当前自贡市农村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该市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时忽视了农民老龄化进程和输出劳动力返归所需时间及回归年龄,对青少年外出打工的情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劳动力情况不佳,农业生产本身风险大,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村条件的相对较差,使新生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从事生产,老龄劳动力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而因老龄及女性劳动力体力有限等原因使其只能粗放式种植。很多区县的粮食播种、管理、收割严重缺乏劳动力,青壮年在外务工,家里承包地请人耕种、老年人请临时工收割或直接放弃耕种的情况日益普遍。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

2.1.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素质比留在自贡市的劳动力的素质更高,导致呈现农村可塑人才过度外流、老龄农民积聚和本地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状。虽然高学历毕业生在逐年快速增长,但留在农村发展的却极少。自贡市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占农村劳动力中的大多数。许多乡镇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机构,没有农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农作物生产仍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尽管政府等有关部门向村镇赠予了农业方面的图书,但因村镇农民文化程度过低而使自学改进农业生产的效果极差。农村劳动力现今的偏低素质明显难以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1.3外出劳动力出现近乡、回乡就业和季节性回乡务农趋势

选择在成都等离自贡近的城市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其中年轻人的人数增加尤为显著。农忙时节有一定数量的中年打工者回家帮助播种、收割,但中年打工者是考虑到家中年迈的父母难以操持农忙事务,为减少农忙成本才回家务农。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仍不足以引回农村劳动力,农村现有及潜在劳动力十分稀缺。

2.2自贡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虽第一产业产值在逐年增长,但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即第一产业的发展远不及其他产业。收入方面,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覆盖进行,但进度相对缓慢且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平衡。自贡市优质柑橘、特色蔬菜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带基本形成,粮食、生猪、肉鹅、笋竹等产业形成了销链。但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相比,自贡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偏慢。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某些区县相对集中,余下的区县只出现极少的产业化经营或根本没有产业化经营,这令自贡市的市区和县镇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和贫富差距。

2.3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这必然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促进消费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收入较低阶层收入的增长率超出了一定限度也会带来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动。最后,随着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收入、消费水平等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周转循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便相应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会引起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动。自贡市农村劳动力过多时,农村经济会更倾向于传统密集型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以防止农村劳动力过于闲置的状况出现;农村有效劳动力不多时,则需要向新型化、现代化的农村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以保证农业产量,并发挥农村后勤补助的作用。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承。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实现或完善需要资金和相关经济政策支持,而农村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农村劳动力及其技术等要素的参与。自贡市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体现了当前解决农村农民就业问题不再是纯粹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而是寻求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和有效劳动力回流、引入的均衡发展。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竭力发展农业经济和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外来或回流人员的充分就业。

3促进自贡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农业经济产业模式及结构

根据区域、资源、交通等情况加大对地区特色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以少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自贡市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努力形成自贡市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销一体的农业产业经济模式,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持并开拓农业产品的供需市场。另外,近几年,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提出优化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建议。

3.2坚持本地农业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地农业经济产业是一个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其他各类经济产业的同时不能减弱对农村固有经济产业,如自贡市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维持及发展。各地区应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向新型、高科技含量、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大对粮食农业的生产基地或生产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劳动力务农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自给的情况下仍有且仍愿意将多余农产品向市场供给,满足本地及外地的粮食需求,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农业产品基地等为整个农村树立榜样;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考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则根据当地情况并借鉴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尽可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增加各地区的交流,实现经验的分享和良好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积极改进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改进农作物生产收割技术,增产节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等。此外,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农业经济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

3.3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以前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以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今当转变观念,在能发展农业的前提下帮助农民创收,如渔副业规模化增收、投资创收等。这就要求在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适当引导或以优惠政策等方式让金融、保险等行业能够并愿意将资金投入农业,如“微贷”业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并结合区域情况,针对性地加强配套措施。

3.4培养、引进人才并促进外出人才回流

3.4.1加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自贡市应加强对农业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改变在农人员的生产经营观念。增大对农村教育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投入,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农业知识入乡交流等活动,促进在农人员对生产模式与经营的理解。选取典型地区建立生态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以实际可见的成果促使农民改变“务农没有收益”的观念,增加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农村基层领导人员及近农岗位的年轻化并加强其继续教育,使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准确认知,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另外,促进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的理解和运用,适时更新和传播农业技术及信息,并使农村与城市发展接轨。

3.4.2发展“归雁经济”,重视农业与农民就业的兼顾性

根据当前农民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的愿望的日益强烈和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劳动力的情况,鼓励并引导经商成功人士、外出务工人士回乡创业,使回流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同时,创造近乡就业、本乡就业及兼职就业的机会,适当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中预留不需太多专业知识的兼职岗位,促使在农人员的流动性就业和兼职性就业。此举既能带动农民的收入增长,也能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3.5加强对农村的宣传

主动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并宣传农村中有效、新颖或具领先优势的技术等,积极组织开展新闻会、主题宣传月、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和重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可先发起自贡市市内农业技术交流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交流会等,适时适度发起省内外及以上的交流会,借此促使农业发展并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3.6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自贡市政府有关部门需扶持并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辅助,分派专员深入农村调研,向农民提供持续性的农业指导等。同时,研究并规划各地区可能发展的农村经济,付诸实践,在有典型示范农村经济的前提下,继续促进本省农村经济的各地区相对均衡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外,农村人员就业现绝大多数都是自主寻求方向和职位,缺乏地区针对性而不能满足地区用人的需求,政府可适当引导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鼓励高校、社会力量形成培训机构加入。

4结论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村家庭决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必然的。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农村劳动力有四个选择,一是夫妻双方外出打工;二是男性外出女性留守;三是女性外出男性留守;四是夫妻双方在家务农。在现行的四个选择中,男性外出打工妇女留守成为了一个首要选择。这个选择是农村家庭理性决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的角度下来分析农民的决策原因,并针对这种出现这种原因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阵制度等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的家庭策略分析

家庭策略是近些年来家庭史和社会学研究提出的概念。家庭策略可界定为家庭面对社会变迁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被解释为家庭及其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时机,如何时让孩子离家谋生,何时更换住所,何时控制家庭规模,该理论对家庭观点较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

本文所研究的家庭策略是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决策,更准确地说是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是否外出的家庭决策。由于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作为家庭决策的主要角色,他们的行为就是从家庭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进行决策。这种选择包括对家庭的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的考虑、提高家庭经济收益的方式及行为的选择。农村妇女在家庭决策一般处于从属地位,她们在接受家庭决策者的决策时,考虑的也是家庭总体的收益。当然她们考虑的更多的是非经济收益。这种非经济上的收益对农村家庭提供了一种风险上的最小化及成本上的最小化。在农村留守妇女是否自愿留守时,我们所调查的113位留守妇女时,回答自愿的有76位,占被调查人数的68.75%。留守的原因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田地没人管”、“孩子没人照顾”和“照顾老人”。虽然我们没法区分农村留守妇女自愿留守是在家庭决策中主动自愿还是为了家庭而自愿的,但至少知道农村妇女的留守是为了家庭整体收益的最优化。我们再来分析留守的原因,可以发现留守的原因主要是非经济原因。第一位的是田地没人管。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土地不仅是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保障功能。在问及农村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的是什么,在我们调查的113位农村留守妇女时,有68名选择了“担心丈夫在外面挣不到钱”。所以,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收人不确定的条件下,留守在家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耕种土地的收给家庭提供了最后的保障。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留守原因分别是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说明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选择是为了家庭整体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是非经济收益,孩子是家庭未来的最大收益,农村仍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对孩子的投资是对家庭的主要投资,而这种投资也是以家庭收益最大化为决策基础的。所以很多农村妇女从家庭整体考虑选择了留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男性劳动力的外出及女性劳动力的留守是家庭策略,是从家庭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作出的决策。外出是为了家庭的发展,留守是为了家庭的未来。无论处于留守的妇女在家庭决策中居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这种半流动状态是农村家庭作出的理性选择。

二、成本收益分析

1.基本概念及假定

基本假设:农村劳动力是以家庭总体收益最大化来做出选择的,影响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的整体收益,这种收益包括经济及非经济收益(情感、孩子的教育、家庭的未来等)。ELLIS在《农民经济学》中认为:“农民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其特点是部分参与不成熟的投人要素和产出市场”。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对自然条件依赖较高等特殊原因,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险市场不发达,风险只能完全由农民自己来承担,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就会为自己预留后路,不敢冒险。在农民的理中,“规避风险就成为重要原则了”。

农民选择的制度框架: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全家外出的高额成本支出。

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农村家庭作出一个决策整体而出现,他们所需要作出的决策就是对作为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主体的已婚家庭中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为了家庭他们需要在留守和外出之间作出的选择。因此,他们的选择将有以下四种:

2.四种选择的机会成本收益分析

夫妻双方外出打工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托达罗模型下,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城市的边际生产力,农村的迁移者为获取净收人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的迁移决策与行为,虽然是趋利性的但绝非是投机性的,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而非“盲目的”非理性的行为。他们在迁移中不仅要考虑迁移成本,还要考虑生活费用;农村低的边际生产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本文所研究的是农村家庭中,已婚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在进城与务农中的两种选择。由于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在迁移中的成本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把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迁移成本视为相等。包括(1)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c,包括由迁移引起的家庭用品重置成本。(2)农民工的风险成本r,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3)农民工进成的心理成本m,远离家人、文化差异、生活不适应等心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列人心理成本的如探望家属及亲朋的交通费用、和亲人联系的电话费用等。(4)限制农民工进城的制度成本f,由于政府的行政管制而带来的流动成本如办理各种证件、子女上学的暂助费等。

以下对上述各种情况进行分别论说:

(1)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c。这部分的生活成本一般只与农民工所选择的城市有关而与男性劳动力或女性劳动力迁移无关,二者生活成本的差异不大。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将生活成本c可视为城市规定的个人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利于农民作出决策。农村男性劳动力或女性劳动力单个迁移的成本为c,如果夫妻双双外出打工而不是带着子女,生活成本则可视为视为二者简单相加2c。如果夫妻双方外出打工而带来家庭的整体迁移,"2000年五普时,在所有迁移人口中,迁人到户主与配偶均为迁移人口的迁移家庭户(即纯外户)的比例则高达47.18 %。这说明纯外户已成为迁移人口分布中最为主要的选择”“每100个纯外户中有 61.49%的家庭户会带着子女”。生活成本则是家庭的生活成本

(2)农民工的风险成本:,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在这里我们假设农村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在城市所获得收人不同,表示农村男性劳动力在城市的预期收人,表示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城市的预期收人,表示劳动力在农村所获得的预期收人,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视为相同。而且。所以,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风险成本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风险成本为为农村劳动力找到工作的概率。

(3)农民工的心理成本m。心理成本就是指不考虑任何情况,只考虑让农民工离开所在地的成本。由于心理成本不易衡量,本文认为,心理成本就是农民工离开所在地,维系家庭亲情关系、保证农民工正常心理上对亲情等需求所需的费用。农民工进人城市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所以列人这部分成本的是探亲的交通费用和亲人联系的电话费用。对于不同性别的劳动力,二者相差不大,视为对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的心理成本都是相同的。虽然事实上对于远离家人、文化差异、生活不适应等问题.女性劳动力的心理成本一般要大于男性劳动力,但我们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二者可以量化的相差不大,所以视为相等。

(4)农民工进城的现行制度框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严格的户籍制度、各地名目繁多的限制措施。由于政府的行政管制而带来的流动成本如办理各种证件、子女上学的暂助费等。这些迁移成本只与农民工的流入地有关而与迁移的男性或女性劳动力无关。因此,可将二者的迁移成本视为相同为f。在农村劳动力做出单个迁移决策的成本为就是办理各种证件所需的费用f,但如果迁移是家庭式的整体迁移,则迁移成本则要加上高昂的子女人学费fs等。

我们将对农村劳动力在不同选择下的收益,作进一步的分析:

(1)夫妻双方在家务农的净收益。在对双方均选择在家务农收益分析前,需先分析农村劳动力务农的净收益。农村劳动力在家务农不需要上述分析的生活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及流动成本等,只是有花费在化肥、农药、种子及整理土地所需的费用,视为Co。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收益则为在农业上劳碌一年获得的平均收人Ro。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务农的净收益为。农村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在务农的平均收人相差不大,视为二者相同,

(2)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收益。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益等于城市的预期收人乘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多是以地缘、亲缘关系为纽带,农村劳动力一般在有工作可做的时候才会出去,盲目外出的比率较小,因此可以认为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收益为

(3)女性外出男性留守的收益。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而男性留守的比例较小,但女性劳动力外出的收益为。而家庭的总体收益为

(4)夫妻双方外出打工,可以视为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预期收益与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收益的简单相加,为

本文对农村家庭在四种不同家庭策略下的成本收益分别进行了分析,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其用下图来分析。

农村劳动力对劳动时间的分配有两种选择,务工和务农。横轴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时间,从左至右表示务农时间越来越多,到达右边的纵轴时表示农村劳动力完全务农;从右至左表示务工时间越来越多,至左边的纵轴时表示完全务工。纵轴表示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劳动时间分配所带来的收益,我们将分别比较不同劳动时间下的收益与净收益,以分析影响农村家庭决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村家庭在四种不同的选择下,侮种决策所带来的收益,A点表示在农村劳动力的时间完全务工即农村家庭均务工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收益。点表示农村劳动力的时间在务工和务农之间平均分配,代表的是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劳动力在家留守务农的情况,点表示农村劳动力的时问在务工和务农之问平均分配,代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男性劳动力在家留守务农的情况,点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完全务农,。在此前我们已做出假定: ,因此我们得到如图a所示的折线,。在不考虑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四种策略的收益由大到小依次是完全务工、男性外出打工女性留守、女性外出打工男性留守、完全务农。

图b表示,在考虑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在四种不同的选择下,每种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A点表示在农村劳动力的时间完全务工即农村家庭均务工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净收益。,在这里农村劳动力在完全务工的情况下仍有不同的情况,如家庭迁移、和夫妻务工孩子、老人留守及夫妻务工老人留守,在这里本文计算净收益是对家庭迁移的形式来计算净收益。因为家庭迁移是农村劳动力家庭策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B,点表示农村劳访力的时间在务工和务农之间平均分配,代表的是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劳动力在家留守务农的情况, ,是农村家庭中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妇女留守在家给家庭带来折净收益。C’点表示农村劳动力的时间在务工和务农之间平均分配,代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男性劳动力在家留守务农的情况,点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完全务农,对于夫妻完全务农我们所计算的是净收益,。困此我们得到如图b所示的折线.。在考虑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四种策略的净收益由大到小依次是男性外出打工女性留守、女性外出打工男性留守、完全务工、完全务农。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农村妇女留守在家的情况,农村留守妇女的出现是现实下农村家庭策略的理性决策。

三、农村劳动力家庭策略理性选择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根据上面分析,为了增加农民收人,实现农民自身效益最大化,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从以下儿个方面改革。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户挤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如何平等对待农民的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化趋势就是居民身份的平等化,打破城乡壁垒,弱化甚至消除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种种特权。现在阻碍农民向城镇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摄硬的户籍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因此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二)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人乡镇企业,还是数千万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民白主择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就业方式。今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允许农民自主择业,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拓就业门路,实现农民自身效用最大化。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规章和制度体系。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__市就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维权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服务,缓解企业用工压力,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循环,服务区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二、活动主题

服务进城务工,帮助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创业。

三、服务对象

(一)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二)外来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三)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四)准备创业的农村劳动者;

(五)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

四、活动目标

(一)宣传到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各类农村劳动者能够免费获得"春风卡"等宣传资料,了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诚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以及本次专项活动开展的时间、活动内容等。

(二)服务到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各类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免费政策咨询服务、针对性就业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岗位信息;引进技术人员参与我市经济建设;帮助企业缓解用工紧缺压力。

(三)政策到位。有技能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者能够参加享受补贴政策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创业项目信息、参加享受补贴政策的创业培训、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和相关指导帮助。

(四)维权到位。有维权需求的农民工能够获得相应的政策指导、维权支持和法律援助。

五、活动内容

(一)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工整体素质

1.引导农民工学习城市公共生活常识。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向进场求职人员发放"春风卡"、《农民务工培训读本》、"进城务工须知扑克牌"等宣传资料,通过街(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向用人单位发放宣传资料。采取不同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农民工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爱岗敬业,勇敢创业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农民工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使之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在农民工流动较大的车站、码头和主要社区集中开展城市公共生活常识、农民工维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使之基本掌握城市生活常识和劳动法律法规,提高城市生活素养,促进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应享有政府免费技能培训待遇。二要进行培训专业设置,集中公布一批培训项目和培训信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报名参加。三要确保培训的质量。要从师资、学时、教材、实训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保证培训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实效。

3.举办创业培训班,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围绕促进就业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的需要,为创业学员提供创业构想、市场评估、人员组织、创业法律形态、启动资金需(来源:文秘站 )求预测等理论指导和操作演练。要建立创业项目征集制度和创业实习企业联系制度。增强创业能力,调整经营思路,改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养一批创业者,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倍增效应,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召开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成功和转移就业典型报告会。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转移就业的热情。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及有关单位特别是涉农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在活动中如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市"春风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向全市介绍推广。

(二)加大就业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资源底数。各区县要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劳动保障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普遍开展摸底调查活动。摸清将要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务工意愿、技能水平等情况,了解并掌握本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数量等情况。

2.建立与外省市主要输出地间的就业信息沟通对接机制。各区县要大力搜集用工信息,通过就业服务网站、广播电视、电子大屏、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用工信息。涉农区、县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采取登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辖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调查,特别 要掌握生活困难农户的基本情况,向他们送岗位、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规模。

3.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专场。市职介中心、各区县在"春风行动"期间至少要组织举办5-6场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专场。通过提供就业服务援助、就业岗位援助、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通过运用项目方式吸纳就业。各区县要结合本辖区内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组织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5.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开展"诚信服务"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多种方式为求职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大造声势,营造良好氛围。各区县统一组织在重点街、乡(镇)和主要场所张贴标语、悬挂宣传条幅,大造舆论声势,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扩大影响,促进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

2.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全市统一印制"春风卡"。各区县要在"春风行动"期间结合地域特点自行印制宣传资料,并做好发放工作,确保收到宣传实效。

3.开展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服务活动。各县区要集中时间组织专人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政策咨询服务,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我市的《就业促进条例》等劳动法律、规章,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城区主要街道、车站、码头等人员流动聚集地,开展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服务活动。如条件允许可邀请本区县人大、政协和有关部门领导亲临现场参加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声势。

(四)严格执法,切实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

1.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活动,查处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在广泛宣传进城务工常识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知识的同时,重点打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重点部位开展一次深入巡查,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会同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活动,并根据举报投诉查处取缔非法或违规中介机构,严厉打击假借职介进行诈骗的各类犯罪行为。在"春风行动"期间,对火车站、人力资源市场附近等进城求职农村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段,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派专人进行流动巡查。

六、组织领导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立"春风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组长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于茂东担任,副组长由就业处赵政处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就业处,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春风行动"领导小组,按照全市部署要求,制定本区、县活动的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活动内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和工作目标。

七、方法步骤

"春风行动"自20__年2月25日开始启动,至4月30日结束,为期65天,共分4个阶段:

(一)组织部署阶段(2月25日-3月5日)。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工会、妇联等团体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机构、工作内容、人员责任等。并于3月5日前将工作方案报送市"春风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工作实施阶段(3月6日-4月25日)。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春风行动"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联合工会、妇联等团体,根据职责分工,组织力量,共同组织开展工作。

(三)督促检查阶段(3月20日-4月20日)

市"春风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检查小组赴各区县进行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工作方案、机构、人员的落实及工作开展等情况。并将检查情况记入年度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

(四)总结阶段(4月26日-30日)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工会、妇联等团体要对"春风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工作中不足,不断提高对进城求职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水平,建立起适合本区县特点的长效管理和服务机制。活动结束后,在5月10日前将"春风行动"工作总结和 统计表(附后)报送市"春风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八、工作要求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有关社团组织,积极搭建就业信息沟通平台,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扩大有组织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规模。

(一)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联合协调工会、妇联组织加强对"春风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安排专门机构负责活动的规划、部署和实施工作。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春风行动进行统筹管理,与工会、妇联组织间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并对工会、妇联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各区县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联合工会和妇联组织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创新服务模式,落实工作责任,对本区县春风行动进行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重点发挥区(县)、乡(镇)服务机构和城市综合场所的作用,做好免费发放"春风卡"、提供及时准确的岗位信息、加强点对点转移就业、落实相关就业政策等项工作;联合工会组织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特点,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提供培训、就业、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并重点发挥工会在稳定企业用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联合妇联组织重点发挥各地妇女创业指导中心、再就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中心、家政服务机构、妇女手工编织合作社等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岗位推介、小额担保贷款、权益维护等工作。

(三)加强指导,督促落实。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重点要落实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到位、岗位信息是否准确有效。在活动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将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各地开展春风行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暗访。各区县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4篇

一、思路创新,实现就业工作重心转移

2003年9月,肇庆市委、市政府在广宁县召开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引导36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山区农村致富奔康。由此,该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该市把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摆上党委、政府工作重要位置,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信息服务为手段,以本地产业为主要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制度,2005年该市劳动保障局还邀请省社科院和华南师大经济系专家教授组织开展“肇庆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问题课题研究”,奠定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政策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制定政策,建立公平就业环境。肇庆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国家和省的积极就业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实行“四个取消,三个建立”:即取消企业用工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规定,实行城乡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取消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不再实行调控和限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审批制,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城乡劳动者实行登记备案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取消向用工单位收取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管理费;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援助政策。将就业援助的对象从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扩大到农村年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家庭劳动者,并向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援助。二是对农民工培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结合“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行“四免”政策:即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免费推荐就业、免费跟踪服务。各级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对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培训机构实行每培训一人补贴200元的补贴政策,补贴资金由市、县财政各承担100元。三是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凡肇庆市内企业招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市内企业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当地财政给予1年的工伤保险补贴;村委会兼职劳动助理员介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元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市、县财政各负担50元。四是政府出资建设农民工培训基地。市财政一次性支持每个山区县200万元启动资金,各县再配套200万元,建设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综合性的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同时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基地化运作新机制。山区县和中心区分别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安置基地。截止2005年底,该市共建立了25个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和34个接收基地,实行对口挂钩,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入。

三、工作创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长效机制

(一)加大资金投入。从2004年起,在确保现有就业资金规模投入的情况下,该市各级财政每年要在上年安排的就业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增加10%和按上年度个人所得税地方库收入增量部分的10%安排促进就业经费。同时,确保每年用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部分,在失业保险基金中足额安排。

(二)建立劳务输出“五个机制”。一是考评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的数量、质量和效果等作为年终考核县市区和乡镇党政班子政绩的重要指标。如该市德庆县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分解到乡镇政府,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镇党政“一把手”政绩和村干部工资奖金挂钩,县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开展“有奖招工”活动,鼓励当地企业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二是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行政性和政策性优惠扶持政策,包括补助扶持资金、工作经费等,对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以“以奖代拨”的形式从资金上给予适当奖励。三是村委会兼职劳动助理机制。在每个村委会聘任一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熟悉基层情况的村委会干部为兼职劳动助理员,协助乡镇事务所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制定了村级劳动助理员工作规范,并建立了村级兼职助理员激励制度,从2006年开始,对村级兼职劳动助理员给予每月50元的岗位补贴,年终根据工作实绩给予一定奖励,所需的资金由当地财政统筹解决。四是访问机制。每年的春节该市政府都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慰问,广宁、怀集、封开、德庆四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春节都举行输出人员迎春茶话会。五是回归创业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劳务输出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回归家乡投资办厂的环境,举办了“肇庆市十佳回归创业明星”等表彰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怀集县还成立了外出务工者协会,挑选回归创业中有文化、综合素质好的劳务人员挂任乡镇领导,县政协专门设立劳务经济组,吸收了15名优秀的外出劳务人员为政协委员。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1 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wWw.133229.CoM1979~1984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1缩小到1.56∶1(以农民收入为1)。但自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97年差距为2.47∶1,到了2005年,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1。

再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当部分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2 农业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2.1 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的自然增长规模庞大。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却出现了缩减的趋势,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农业用地大面积减少,并最终导致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

2.2 在农村劳动力日趋增多和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没有能够相应进行调整,相当一部分农村单一结构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 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后,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将近10%属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因而只能滞留在当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2.4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制度性障碍。全国各大中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都有不少的限制,将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

3 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也是市场的主体,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虽然政府在中介性服务组织间加强了组织协调,但从总体上评价,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市场障碍仍然严重。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平等主体地位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保障。

3.2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调整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即农林牧渔业间的配置结构,提高果树、葡萄、花卉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比重。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烟叶、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种植比重,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发展,开发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搞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

3.3 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尤其是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目前,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和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新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坚持与城镇化相结合,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3.4 普及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技术推厂人员的素质。基层技术人员知识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到位后,要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资格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职业培训院校、农科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更高层次地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水平。其次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需求相衔接。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地方农技校等教育培训阵地,采取联合办学或请人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3.5 扩大劳务输出。这也是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尽快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4 改进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的思路

4.1 界定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口径。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是介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劳动力经济参与情况。界定农村隐性失业,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纳对隐性失业提出的四种测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所谓时间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的劳动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时数(我国为40小时/周);所谓收入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里获得的收入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收入标准最低额(我国可确定为最低工资额);所谓意愿标准,是指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劳动者从目前就业队伍中撤出而不会减少产出。从我国国情看,对隐性失业的统计标准的选择,以第一、二项较为可行。

4.2 完善农村隐性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村隐性失业调查可借助于国家已经建立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的农村地区,调查以户为登记单位,调查人口具体涵盖范围与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相同。调查采用以全国为总体,省为次总体的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并对抽中的样本村进行逐户调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标志采用人口标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标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标志(平原、山区、丘陵)等,具体由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调查时点也可定为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包含15日那个星期的星期天,调查期间为调查时点前四周。调查对象为年满16岁及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调查内容包含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劳动状况的调查,其中劳动状况的调查项目有①调查期内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劳动;②调查期内累计工作时间;③所从事的行业、有无兼业行为及兼业的行业;④该家庭户是否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及务工人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地区,人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的人员);⑤调查期间内未参加有报酬劳动或劳动时间过少(小于充分就业时间)的原因。

4.3 建立农村隐性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农村隐性失业总量的指标:①农村隐性失业总数: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生产要素协调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的剩余量。采用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农村隐性失业调查时,可将农村隐性失业规定为那些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农业劳动或其它非农业有报酬的劳动,在调查时点前四周内,周平均劳动时间不足40小时的人员。②各年龄段的农村隐性失业数:按照16-24岁、25-44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即青年、壮年和中老年)分组统计。③各文化层次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按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几个层次分别统计,反映农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④不同性别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按男、女分别统计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反映调查范围内男女劳动力隐性失业的规模,说明农村生产劳动对男女劳动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广度的指标:农村隐性失业率。它是反映农村隐性失业相对数的指标,隐性失业率越高,说明剩余劳动力面广,失业的情况严重。

(3)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就业结构的指标: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的比重:为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占农村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比,该指标按照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分别统计。反映了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在总的农村隐性失业中分布的比率,是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雄奇、杜鹃,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