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商业银行 经济 发展问题

城镇化建设是21实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合作社的关键和基础所在,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是农村的商业银行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紧紧的把握住这个机会,及时的对自身的战略和规划进行调整,以此让城镇化建设得到有效的推动,并且不断的优化自身的结构,以此让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一)外部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方面的因素,国家在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以及发展规模需要和国家经济始终保持一致,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抓住此项机遇和发展的背景,在国家经济发展受挫的情况下,对投资进行降低,减少出口的存在,这样就会让银行的信贷产生多方面的不利性影响,对不良资产增多的现象产生影响,致使农村商业银行出现破产的情况。农村的商业银行发展和地方经济之间有非常密切性的联系,并且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决定了在商业银行方面需要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其次,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村的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政府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是整个银监会下发的发展政策和要求。当前农村发展银行在银监会当中被认可,每一个地区的政府也极大的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能够给当地的一些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二)内部影响因素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在资本实力方面比较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规模上还非常小,并且资本的运作也比较低,不能在多种大中型企业融资当中,满足要求所在,因此在市场上的依赖性也不是非常高,这样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投资的机构就非常少。

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防范能力上非常弱。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资本的控制上还体现出了诸多的漏洞和不完善性,会导致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不完全性,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内部的风险,让银行的利益出现受损的情况。银行需要对内部的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让银行的财务安全更有保障性。从相关的研究当中已经被指出,尽管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盈利水平以及盈利能力就会比其他银行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性非常激烈,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水平就会降低对银行发展的影响[1]。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对策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农村商业银行在职责确认、运行监督方面都不是非常完善,因此在新型的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起合理的职责明晰的制度,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强化每一个部门的监督体制,对董事会以及经理人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强化制度建设。以此保障农村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例如,对现有的金融合作模式进行改善,建立起归属明确的、产权清晰的并且保护严格性的流畅的现代化产权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强化董事会以及O事会方面的建设,对于内部股东和董事以及经理层的关系做完善化的处理,提升法人治理结构,让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型城镇的建设竞争力得到提升[2]。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点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在农村合作社的原型上成立起来的,基础设备和网点的建设还十分弱小。那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认,需要强化原有的用房以及柜台还有金库消防系统的建设等等。其次,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还需要强化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使用,建立起现代化的支付系统,让电子银行以及手机银行都能顺势出现,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最后,对原有的网点进行升级保护,拓展出更多新的网点,优化对网点的布局和建设,使用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和自主银行并重的方式。

(三)员工队伍的有效建设

在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队伍建设上还需要提升每一个部分人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方式。农村商业银行要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强化对员工内部人员的培训和养成,对于员工的知识结构做调整,与时俱进,提升员工的现代化服务意识,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引进人才,让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

(四)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降低风险的发生

在现有的商业银行中,会有汇票、支票等等一系列金融产品,还有存款以及放款的各项金融服务。按照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需要不断的对金融产品服务进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走出一条绿色产业化道路、智能化道路以及集约低碳发展的道路,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对此进行探究和分析,提升金融产品的服务。金融风险的降低和防控也是最为主要的工作之一,例如有一些政府隐性债务还有新型企业的信贷和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在总体上制定出可控方案,了解自身的资源,将产品降低到最小[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提到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对此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宇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4,11(1):114-114.

[2]吕品,原毅军,韩俊等.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及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4(4):56-6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失衡;景德镇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从“三农”角度,把农村金融需求分为农村发展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金融需求和农民生活金融需求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农村发展金融需求侧重于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社会文明的提高,是一种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农村生产金融需求主要针对农户经营以及小规模农业生产组织在农业生产上的货币需求;农民生活金融需求则属于农民家庭生活对货币的需求。

以景德镇周边农村为例,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流通、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2006年对景德镇周边农村进行调查显示,资金需求总量达16.8亿元,其中农民自筹3.9亿元,财政投入5.1亿元,集体投入0.2亿元,金融投人5.8亿元,其他投入2亿元。“十一五”期间农村文教卫生资金需求量1.1亿元,每年约需2200万元,社会保障方面资金需求量为2.4亿元,每年约需4800万元。

二、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构成

我国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民间金融组织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以景德镇周边农村为例,农村消费信贷主体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家机构,且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的形式对助学、建房和购买小型农机具等给予支持。农户普遍存在贷款抵押物不足、有效担保难而造成无法满足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的贷款需求。2009年,景德镇农商银行累计发放“三农”贷款65亿元,其中农民住房贷款38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0.585%;林权抵押贷款21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0.323%。

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市场,导致功能缺位

1997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地撤离农村,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限,只保留其吸储功能,由此导致融资功能逐步弱化。2003年以后,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国内外上市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转变为国有控股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效益的考虑,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景德镇共有农行网点32个,其中市区内16个,鱼山镇1个,浮梁县城1个,浮梁鹅湖镇、湘湖镇、洪源镇各1个,乐平市区5个,乐平镇桥镇、众埠镇、涌山镇、接渡镇、双田镇、浯口镇各1个。

(二)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长期以来,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逐级上存,严重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如今,虽然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改变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历史,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地市级机构尚在成立之中,还谈不上向农村提供信贷支持。景德镇共有邮政网点26个,其中市区11个,浮梁矿、蛟潭镇、经公桥镇等镇各1个。

(三)农村商业银行一家独大,职能错位

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商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贷款结构也出现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使资金大量流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而真正需要农信社贷款的农户却难以得到贷款。以江西省农商银行为例,开办的“一般贷款业务”中“短期贷款”业务有10项,其中只有2项是针对“三农”开办的,分别是“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和“农村工商业贷款”;“中长期贷款”业务有7项,没有一项是针对“三农”开办的。“个人贷款业务”有6项,只有1项“农户小额贷款”是面向农民的。

同时,农商银行受到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不良资产比例高、历史包袱重、资金实力弱、亏损严重等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其有效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截至到2010年8月,景德镇农商银行共有75个营业网点,农业贷款余额为27.21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总额的44.87%。

(四)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狭窄,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

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主要承办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其业务领域本身就被限定在了一个过窄的范围内,专司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成为了专门的粮食“收购银行”;加上后来粮棉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其政策性金融功能渐渐萎缩,支持“三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甚微

高额的保费抑制了农业保险的推广,加上农村普遍缺乏保险意识,最后单纯依靠商业运作农业保险很难推广。

(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过小,作用尚未显现

2006年12月20日确立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拉开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帷幕。但从现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情况看,发起人主要是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弥补了小商业银行低成本扩张的需要,但发起人实力过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同时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布局看,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嫌贫爱富现象依然严重。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用显现尚需一段时间的观察。

四、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对策

(一)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决定了农村金融体系组成的多样化

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单一的金融市场,而是由多个局部金融市场组成。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任何一项金融工具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组织多样性和工具多样化因其各自不同的功能而成为必需。

(二)适度竞争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前提

竞争能够带来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促进金融机构按照服务产品接近或者等于成本定价。与此相应,应该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就景德镇周边农村地区来看,各类金融机构往往只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贷款金融工具,缺乏金融创新。其涵盖面也不足。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甚至包括非正式金融),能促进竞争,增进福利。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对于景德镇周边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实行积极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的扶持和指导功能。对农村信用社给予财政补偿和金融政策扶持,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接受抵债资产收回不良贷款征收的相关税费。

(四)加快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配合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多渠道筹集农村信用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合作,大力开办农业贷款保险,分散农业贷款风险。并逐步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其次,政府部门出资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对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并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再次,保险公司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提高农业抗灾和补偿能力。

(五)利率市场化是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催化剂

推行农村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只有利率自由化,银行才有可能根据每一笔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定价,或者根据整个贷款资产组合的综合风险进行定价。推行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或组织之间就能充分展开竞争。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只有让利率真实反映金融产品价格时,产品供给才能真实释放,对于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起到正面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致力改变农村金融现状

《银行家》: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您认为意义如何?

臧景范:“三农”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金融又是“三农”的重要支撑。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银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近年来,银监会积极督促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作风,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有效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是,总体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服务仍然比较滞后,其与城市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不协调,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不适应,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二是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适应,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银行业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过少。这些银行业机构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投放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基本维持原有的存量,新增投放大量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切实承担农村信贷投入的社会责任。三是现有农村银行业机构的服务效率低、手段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四是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农村的各类产业赢利性低,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还贷风险高,抵押担保手段少,不少农户和企业的贷款需求还难以满足。五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资金投放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2006年年初开始,银监会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构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决策依据,其后银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指导意见》。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又在认真研究论证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意见》,其目的就是通过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尽快使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见》的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必将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十二字”核心

《银行家》:您在2006年12月22日的新闻会上将《意见》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低门槛、严监管;增机构、广覆盖;拓功能、强服务”,能否请您再具体阐述一下其含义?

臧景范:“低门槛、严监管”是银监会这次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基本原则。所谓“低门槛”,就是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严监管”就是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

《意见》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四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取消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县(市)、乡(镇)、行政村设立分支机构拨付营运资金的限额及相关比例的限制。同时,《意见》在投资人资格与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限制、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适度降低了门槛。

为落实“严监管”的持续审慎监管原则,《意见》强调,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必须执行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在任何时点,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内部控制、贷款集中、资产流动性等应严格满足审慎监管要求,并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大于8%,介于 4%~8%之间,降至4%、降至2%等四种情形,适时采取递进式严格监管措施,以确保及时分类处置有问题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

“增机构、广覆盖”。在农村地区增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覆盖面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辖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并规定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三是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将管理相对规范、业务量较大的信用代办站改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五是支持专业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辖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辖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

“拓功能、强服务”。目前农村金融基本上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监会在《意见》中“增机构、广覆盖”的同时,特别注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这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有效措施。《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的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监会充分鼓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业务合作,积极适当拓展业务空间,大力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和发行银行卡,以便为广大的居民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银行家》:为什么要强调“先试点,后推开”?您能否具体说明一下实施的时间表?从什么时候开始受理申请?

臧景范: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市、区)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目前主要基于以上地区。

考虑到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调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推动这项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办法,稳步推开。首批试点将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

《意见》后,各有关方面都非常关心如何执行,特别是具体实施的时间表。目前,银监会正在组织力量抓紧制定几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行政许可的实施办法,拟于2007年1月底前实施(当然仅限于先行试点的6个省份)。申请设立的机构,除符合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及股权要求外,还要具备其他审慎经营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意见》要求的注册资本是最低限额,按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多少资本就只能经营相应规模的业务,如果业务规模增加,就需要相应增加注册资本。另外,首批参加试点的6个省(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基础性准备工作。

增量存量改革并进

《银行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还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

储蓄等,在农村金融存量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处理这次准入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臧景范:农村金融改革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服务体系、结构功能以及公司治理、内在机制等。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的改制方案正在积极研究和论证,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了业务功能,邮政储蓄银行也已经正式获批开业。

这次银监会对农村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与整体农村金融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通过准入制度改革而新增设的农村银行业机构在形式上主要是农民之间基于互助而成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在县(市)或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这类机构在性质上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不同,并且有特殊的业务营运要求,它们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从而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农村地区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并不影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继续深化,从改革目的上看,都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银行家》: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会不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如何确保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臧景范:银监会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放宽,是在股东范围、注册资本、业务准入、人员资格、公司治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的调整和放宽,在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并没有放宽。在监管要求方面,突出强调监管机构“要强化对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及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持续、动态地监管”,“村镇银行不得为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贷款”防止出现贷款集中或贷款高度关联等问题。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在具备商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市场容量较小,不具备设立分支机构条件的地区,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手段,为这些地区提供灵活的服务。银监会对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对业务发展严格监管,对机构风险及时处理,使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家》:为什么要规定至少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起人?信用合作组织也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吗?

臧景范:吸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起人,主要是为了引进管理、机制和产品服务,有利于增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是确保新生银行从一开始就具备良好基础的重要措施。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具备银行经营经验,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较为成熟,在产品开发、服务支持、清算网络、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就可以借助外部的经验、力量和资源,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产品和人才,打造新生银行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基础,防止“先天不足”,避免走弯路。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信用合作组织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它是由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并为入股社员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此类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不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

《银行家》: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单靠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您认为是否还应该有跟进其他政策?另外,您对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还有哪些建议?

臧景范: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单靠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和放宽,降低机构、业务准入门槛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准入制度改革,可以吸引部分资本到中西部创业发展,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较差、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仅靠监管上降低准入门槛,还难以实现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激励和引导,需要相应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予以支持,以达到降低门槛的政策效应。这是一个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

(一)银行业务面窄

银行业务尤其是金融业务是整个农村发展的依靠,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的目前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金融改革是建设的重点。在目前阶段,国家的政策对于农村经济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财政上,对于农村有着很大的政策倾斜。在金融体系的建设上,政策的帮助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农村十分需要进行金融的帮助和助力,作为国家规定的唯一政策性银行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地位还是其他银行无法取代的。在农村的建设上,农业发展银行面临业务单一的境遇,这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也是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发展建设的时间段,对农民农业进行贷款或者其他的资金帮助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快速进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萎缩

农村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操作,商业银行的利益因为市场的原因,在农村的发展前景并不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也是选择逐步的退出农村这个天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到现在,商业银行的数目呈现逐渐减少的局面,在商业化和银行市场化的局面下,农村的建设陷入一个困境,改革的速度不如商业银行在城市的发展。在撤点合并的过程中,乡村级别的商业银行更加减少。在农村的建设中,银行的员工对于偏远地区的生活环境也是在心理存在畏难和其他情绪,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在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员工的待遇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客户的介绍开发上,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政策关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民存款行为较多,其他金融行为较少,业务开展有限。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

在商业银行逐渐淡化退出的市场背景下,农业发展银行的实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农村市场而言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造成市场被一家银行所垄断。在农村进行的建设因为银行资金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困境,对于政策规定建设的一些项目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在自身的定位上,银行的定位还不够准确,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商业化运营的开展上,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城市的银行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市场的开发及其他业务的开展上,农民的积极性有限。在自身的建设上,农村信用社因为竞争不足,自己在农村的地位比较稳固。在其他行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收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建设资金不足,经营实力存在不足,建设的关注度不够等等都要有着很大的限制。在逐渐激烈的竞争面前,进行自我内在推动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议

(一)合理定位农村金融

不管是金融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进行适当的政府管理和有效的市场化发展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政府的关注和指导曾经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开办和发展的基础,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些却有可能对农村银行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能力。政府指导下的金融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具有很大的权威指导性,农民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有着天然的好感。在金融行业这个特殊的领域,进行此类建设是农村金融合作或者改革的出路。在农村的金融改革中,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放开整个的金融管理,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引导银行和农业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的定位上,要有着准确的定位,避免失去效益和公平。

(二)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数目的减少与整个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在不断进行的建设上,发挥农村自身的金融优势。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社会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的重新构建,在商业银行机构减少的大背景下,发挥农村金融自身的创造性,在农村市场逐渐扩大的现实中,进行更多的金融合作。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上,民间自发行为的金融帮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经济合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们的作用。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保证体系建设更加的完善,金融环境更加有利。

(三)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环境的建设和改革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进行指导,还要在市场中进行自我的更大规模的建设,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依靠政府。在金融体系的自发市场竞争保持和微观主体的发展上,要对农村金融形成更多的保护。对于农村的农户和民营企业,要实行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金融政策,让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金融保障,改善目前的金融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整个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不断的深化中,关注农村市场。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上,服务要更加的周到,对于农村的扶持也要逐步的加大力度,把农村的政策性指导改变到自我要求发展上。对于农村出现的民间金融行为和农村信用社,都要给予合理的关注,促进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立,胡晶晶,汤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J].海南金融,2016(09)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因此,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改革内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

(一)银行业务面窄

银行业务尤其是金融业务是整个农村发展的依靠,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的目前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金融改革是建设的重点。在目前阶段,国家的政策对于农村经济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财政上,对于农村有着很大的政策倾斜。在金融体系的建设上,政策的帮助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农村十分需要进行金融的帮助和助力,作为国家规定的唯一政策性银行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地位还是其他银行无法取代的。在农村的建设上,农业发展银行面临业务单一的境遇,这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也是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发展建设的时间段,对农民农业进行贷款或者其他的资金帮助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快速进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萎缩

农村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操作,商业银行的利益因为市场的原因,在农村的发展前景并不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也是选择逐步的退出农村这个天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到现在,商业银行的数目呈现逐渐减少的局面,在商业化和银行市场化的局面下,农村的建设陷入一个困境,改革的速度不如商业银行在城市的发展。在撤点合并的过程中,乡村级别的商业银行更加减少。在农村的建设中,银行的员工对于偏远地区的生活环境也是在心理存在畏难和其他情绪,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在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员工的待遇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客户的介绍开发上,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政策关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民存款行为较多,其他金融行为较少,业务开展有限。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

在商业银行逐渐淡化退出的市场背景下,农业发展银行的实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农村市场而言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造成市场被一家银行所垄断。在农村进行的建设因为银行资金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困境,对于政策规定建设的一些项目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在自身的定位上,银行的定位还不够准确,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商业化运营的开展上,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城市的银行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市场的开发及其他业务的开展上,农民的积极性有限。在自身的建设上,农村信用社因为竞争不足,自己在农村的地位比较稳固。在其他行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收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建设资金不足,经营实力存在不足,建设的关注度不够等等都要有着很大的限制。在逐渐激烈的竞争面前,进行自我内在推动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议

(一)合理定位农村金融

不管是金融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进行适当的政府管理和有效的市场化发展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政府的关注和指导曾经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开办和发展的基础,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些却有可能对农村银行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能力。政府指导下的金融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具有很大的权威指导性,农民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有着天然的好感。在金融行业这个特殊的领域,进行此类建设是农村金融合作或者改革的出路。在农村的金融改革中,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放开整个的金融管理,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引导银行和农业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的定位上,要有着准确的定位,避免失去效益和公平。

(二)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数目的减少与整个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在不断进行的建设上,发挥农村自身的金融优势。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社会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的重新构建,在商业银行机构减少的大背景下,发挥农村金融自身的创造性,在农村市场逐渐扩大的现实中,进行更多的金融合作。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上,民间自发行为的金融帮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经济合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们的作用。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保证体系建设更加的完善,金融环境更加有利。

(三)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环境的建设和改革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进行指导,还要在市场中进行自我的更大规模的建设,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依靠政府。在金融体系的自发市场竞争保持和微观主体的发展上,要对农村金融形成更多的保护。对于农村的农户和民营企业,要实行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金融政策,让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金融保障,改善目前的金融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整个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不断的深化中,关注农村市场。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上,服务要更加的周到,对于农村的扶持也要逐步的加大力度,把农村的政策性指导改变到自我要求发展上。对于农村出现的民间金融行为和农村信用社,都要给予合理的关注,促进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立,胡晶晶,汤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J].海南金融,2016(09)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何景阳

2月5日,九台农村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六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九台域内各支行长、机关全体及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首先对评选出的6家先进单位、4个先进集体、3个先进党支部、2个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54名同志进行了表彰,颁发了奖牌和荣誉证书。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兵在会上做了题为《加快战略转型 推动创新发展 努力实现在新起点上的新跨越》讲话,讲话从存款、信贷、增收、人才战略、合规建设、企业文化、战略布局等八个方面对九台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客观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了2012年经营形势,并结合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了2012年”发展愿景确立新目标、资金组织实现新突破、品牌效应构筑新优势、经营效益实现新跨越、内控管理实现新提升、发展境界展现新气象、战略发展开创新局面“等”八新“的要求。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2011年工作的总结会和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部署会,更是促进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全行上下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的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全行2012年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相信在省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在2012年各项工作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春节前慰问退休老干部及困难员工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 吴超

2012年1月12日,在新春佳节之际,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张海山行长、罗辉监事长等行领导,分别到退休老干部及困难员工家中进行了走访慰问,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及节日祝福,把关怀和关爱送到员工当中。

在慰问活动中,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与员工进行了热切交谈,向他们讲解了商行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和明年的工作打算,详细询问了员工生活、身体及家庭状况。在慰问退休老干部时,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鼓励老干部继续发挥余热,为商行发展多提宝贵建议;在困难员工家里,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困难,有商行大家庭的支持,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此次慰问活动表达了领导对退休老员工及困难员工的关心,体现了组织的温暖和集体的关爱。大家纷纷表示,对领导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决心以自己更大的努力为九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

启动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三农”经济。近年来,银行商业贷款风险频繁出现,并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贷款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在新时展背景下,国内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金融也备受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2年的337家增长到2020年的1539家,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到来,证明其改制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发展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扩大,其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使得潜在风险逐渐加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总资产33.4万亿元,总负债30.8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127亿元,如图2所示。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风险防控的主题,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体系格外重要。在选择投资之前需进行客观评估,作出谨慎的投资决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易发性、扩散性、隐蔽性等特征[2],风险一旦产生,就会造成损失。

1.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1.3.1信用风险因违约造成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事先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规避和有效控制。1.3.2政策风险因调整经济政策或财税政策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农村物价的目的。1.3.3市场风险因市场供求变化或者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通过市场价格分析市场变动,从而调整贷款额度,防范市场风险。1.3.4操作风险因人为失误、操作不当等造成的风险。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风险无法事先预知。1.3.5经营风险因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破产的风险。例如,经济形势好,银行容易发放贷款;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银行不易发放贷款。特别是涉农企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经营状况就会恶化。经营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较为常见的风险。1.3.6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周转危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留足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营状况、发展活力等社会环境可能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经济环境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下,资金产生增值回报的期限不断延长,部分产业会遇到资金流动性问题。政策环境方面,随着国内政策调整,金融监管越发严格,特别是对房产泡沫的抑制,导致房产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地方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行政干预政策易造成贷款风险。信用体系方面,目前,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大众心理无法预测,有部分借款企业或借款人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风险。法制环境方面,法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较大,但是对于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大量农村贷款回收艰难,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据统计,2020年国内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7127亿元,2015—2020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上涨态势,如图3所示。

2.2企业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等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经营决策不科学、投资方向失误、扶持夕阳产业等容易造成贷款风险。各种恶意担保、无序竞争挤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导致借款者减少,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担保是把“双刃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不严格,增加放贷资金,加大回收贷款的风险。

2.3自身因素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低。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员工对贷款等业务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风险。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创新、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贷款风险[4]。小微贷款业务仍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尚未实现全面推广。管理运营模式和方式落后,无法满足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需求,过多倾向于定性层面的研究,对于量化评价手段较少。在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贷款业务适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采用了类比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对定量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估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风险集中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倘若没有预测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就无法真正防控风险,会极大提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内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无法及时跟进配套内控机制,会加大贷款风险。风险分配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权现象。同时,风险预警系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缓慢,更新换代不及时,业务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欠缺通过信息技术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没有将员工的操作系统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及时发现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亟须技术推动。

3防范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健全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能促使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使操作更加标准,准确预报潜在的贷款风险,有效处置风险。预警体系具有全面性、敏锐性、时效性等特征,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5]。预警体系需有定量的指标,设置准确的临界值,确保数据出现异常后及时响应。完善的信息数据有利于长期监控借款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3.2创新经营业务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广阔,应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拓业务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强相关业务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等品牌。开展市场业务推广工作,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6]。

3.3规避贷款集中度风险

设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金额上限,防止出现单一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明确取款区间,助推农村商业银行回收资金,缓解贷款资金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7]。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从而避免因贷款风险造成损失。健全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相关经验[8]。

3.4创新抵御风险的金融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业务发展中缺乏抵御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无法拓宽农村市场。需创新更多适用于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金融产品,研发对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创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授信贷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等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分散风险,提升自身发展优势和竞争力[9]。

4结束语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中,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资金解决了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三农”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复杂多变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竞争力强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对贷款风险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迪,赵海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38-139.

[2]林淑慧,赵海峰.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21(8):45-47.

[3]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188-189.

[4]刘宝磊.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23-152.

[5]刘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20(3):54-55.

[6]周忠凯.SD农村商业银行QL支行大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虞伟健.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4-87.

[8]孙法学.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20):78.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0篇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标志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不断的发展扩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三农”问题的侧重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对于金融的需求更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1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服务对于“三农”的作用

 

1.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转变为土地集约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驱使下,农业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1.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化的发展正推动者农村的各项建设。仅2015年中央财政就投入资金2万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生活水平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众多的建设发展需要,60%以上的农村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无法启动实施,加强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1.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新的农业技术、农业项目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持续性投入不足,必须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民资金困境。

 

2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渠道不畅通。与各种企业、大型项目相比,农业生产项目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渠道依然不畅通。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所需条件严格,很多农民不愿意到银行贷款。(2)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下,银行现有的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信用评估制度不完善。由于针对农民的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银行无法通过信用档案对进行快速的评估,导致涉农金融服务手续冗杂。

 

3城镇化背景下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策略

 

3.1加强对涉农服务产品研发全面深化金融服务

 

城镇化背景下,全面深化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方面。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贷产品的研发,根据农村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找准信贷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合点,研发针对农村贷款精品业务,并以此为引擎,不断延伸营销链条,强化农村信贷市场,培埴潜在优质客户。

 

3.2借助国家倾斜政策扩大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此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随着鼓励农业经济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要主动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多渠道抢占农村市场份额。(1)要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政策,减少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2)根据国家涉农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投入。要明确市场重点,优中选优,重点投放产业政策导向明确、发展前景好、贷款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尽可能的降低市场风险。(3)要借助政策支持降低农业产业的融资成本。在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减免农业产业融资费用,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将国家的政策优势,转化为银行的发展优势。

 

3.3完善内控制度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是确保银行健康运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1)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加强外部和内部的稽核、监督组织,完善银行稽核负责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2)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建立农村、农民、涉农企业信用档案,严格按信贷新规则要求进行评级授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贷后管理。(3)进一步完善基层经营权监督机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对于金融需求增加,但资金投入领域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混乱。这就要在不断扩大银行授权的同时,也要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执行法人授权制度,根据各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状况,采用差别授权、转授权等制度,将经营行为放置在制度监管之内。

 

3.4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是降低涉农金融服务成本的重要措施。(1)要简化农村金融服务流程。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普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便捷化的金融服务。(2)抓重点客户的维护。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要科学评估,建立潜力户档案,建立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库,抢占优良客户市场。(3)推动主动服务。要通过通过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搭建农业、电子商务、银行之间联系的桥梁,以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管理问题 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又叫做总量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均衡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规模对称原则还可以增强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帮助银行获得更多市场利润,实现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一般又被称为资产分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银行需要按照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对其资产结构、期限、对象、利率进行分析,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结构对称原则要求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偿还期限尽量保持对称关系,从而保障银行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银行成本负债要与成本资产相对应,以确保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好的发展市场。

(三)成本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在运用该原则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选择的产品投资应当与收益、成本相对应,这样才能保障收益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管理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成本收益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资金来源、成本、期限、收益等数据设计出科学的投资模式,真正做到分化风险,以保障银行的稳定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环境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环境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承担利率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有效通过利率来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能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运用期权、利率掉期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比例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两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银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许多数据缺乏均衡性,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负债管理情况,从而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银行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比如银行资金运用不科学,国债用途受到限制、二级市场自由度不高、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过高等,都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尤其是在利率管制作用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负债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三、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金融创新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不够成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市场,就要做好金融创新工作,提高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方面来看,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要优化利率市场环境,帮助银行降低自身发展风险,为他们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活力,满足他们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客户特点开发出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银行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现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为今后该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比如要明确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规范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满足今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手段,比如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息化,更好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三,要完善银行的定价机制,比如在对金融产品定价时,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效益、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然后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制定浮动价格,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需求。

(三)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是今后该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结构或者负债结构,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配置的适应性,双方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一定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第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满足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政府要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银行自身也要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调整其负债结构,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活力,最终达到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为银行赢得更多市场利益。

参考文献

[1]龙军,张宏,程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01:58-60.

[2]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5,02:69-73.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省联社

[中图分类号]F830.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005-05

一、引言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以后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德国模式、美国模式、法国模式、日本模式与荷兰模式。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20世纪初引入,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断发展,在扶持小农户与小业主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重要形式,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健全与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迅速发展,但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等影响,农村信用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代管的阶段,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需要深入推进改革。2000年在江苏省试点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实施将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并重新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机制的改革。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扶持“三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近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继续深入改革,当前重点是推进县域机构股份制改革。从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而言,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从体制机制上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不断放权有效提升农村信用社自的过程,从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到中国人民银行代管,直到下放由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不断提升,较好发挥了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变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着要求按现代化股份制金融机构规范而原有基础较为薄弱的矛盾,面临着省联社管理过宽而缺乏有效服务的矛盾,面临着缺乏有效变革动力与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的矛盾,有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及时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而言,范静、周脉伏、蒋定之、都本伟、脱明忠等与穆争社等深入考察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体制问题,指出了农村信用社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等方面需做出的努力,以及有待完善的重点与方向。有研究对省市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王松奇等对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王俊芹等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胡滨等对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关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如何发展的有益建议。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部分研究是从农村金融制度的角度考察了农村信用社的绩效,如成思危等、刘锡量、张杰、汪小亚、巩云华等,这些研究对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农村金融结构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相关研究对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以及考察农村信用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积极意义,当前,在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有待深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前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迅速发展,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信用合作化,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一乡一社”,农村信用社在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农村合作化和集体化以及发展农村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到1956年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10.3万个,吸收入股农户近1亿户,存款达4.32亿元。1958年后在“”与“”时期,农村信用社经历了较大波折,并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期间农村信用社业务受到更进一步的影响,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业务一度停顿。

改革开放后,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实际需要,1978年农村信用社交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这对农村信用社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用行政方法管理信用社,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混淆了集体金融组织和国家银行的界限,使农村信用社失去了自成为银行的附属物,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不断增加。

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直到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下放至省政府管理为止。中国人民银行代管时期致力于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重点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造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人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但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仍存在体制不顺障碍,而且没有涉及农村信用社产权体制的转变等核心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需要进一步改革。

200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在江苏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试点内容为江苏省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构建统一法人,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常熟、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级市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联社。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为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后改革方案也是在江苏省试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到“”以及“”时期的波动发展,再到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到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在不同发展阶段农村信用社虽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支持“三农”的作用,但是和经济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管理体制、资产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改革。

(二)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概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范围撤退,农村信用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四大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而本应有效支持农业生产的农村信用社却因为体制、机制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持农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亟需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与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能力。在2000年江苏省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改革。

2003年第一轮改革中试点单位共8个省(直辖市)。2004年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将其他21个省(市)纳入改革试点之中。2005年海南省参加改革试点。2005年除海南省外均建立了省联社,2007年海南省成立省联社。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化钱买机制”与交由省级政府管理。

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重点推进以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中深入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全面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努力转换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通过设立资格股与投资股以实现其股份合作制的产权性质。合作制是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资格股实现,一人一票。股份制是通过投资股体现,依据投资股股权大小决定投票权。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其目的是“化钱买机制”,即通过国家资金支持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政策支持,实现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强化约束、增强服务,进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用社体制。

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之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即把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交由当地省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管理职能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并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在改革中北京与上海构建了全市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天津构建了全市二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其他省份均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进一步改革进程中,重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8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并于2010年底在香港成功上市。宁夏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8年改制为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于2010年改制为天津农村商业银行。

为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当前改革中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取消资格股,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准人条件的机构应直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尽快将资格股全部转换为投资股,并改制组建为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

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历史包袱较重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等影响,本轮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尚未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缺乏完善的内控体系等。而且某些政策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已逐步成为进一步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障碍。如当时为了推进改革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省级政府管理的途径是成立省联社,而随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省联社服务、指导与协调的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支持“三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信用社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控体系薄弱、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隐性呆坏账较多、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信用社面临进一步的改革要求。

首先,省联社管理体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予以调整。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是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为有效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与领导,省级政府均采取了成立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这样的管理机构,以代替省级政府实施管理。由于这种省级政府管理的方式是在已有区县联社的基础上再成立的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并由省级联合社来行使对区县联社的管理,在先天上存在不足。这种管理体制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而且在成立后的管理中自身定位不清,本应发挥有效服务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而更多的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加强管控,下属区县联社自极为有限。这种省联社的管理体制如不能及时变革,农村信用社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其次,农村信用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体系有待不断完善。2003年那一轮改革中农村信用社从省级联社到县级联社普遍构建了由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经营层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缺乏对理事长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存在制度不健全、缺乏不同主体间有效制衡、各种系统性风险与人为风险较多等问题,农村信用社爆发的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内部隐性坏账较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内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不完善又进一步加剧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

再次,当前农村信用社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其自身发展历史进程的影响,科技水平较低,人力资本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到农村信用社深入推进改革与发展业务。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水平整体较低,严重阻碍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与提升资产质量,某些规章制度缺乏深入调研,不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坏账风险较大。

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为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2000年在江苏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并于2001年成立了三家县级农村商业银行。2003年改革进程中在北京与上海采取了农村商业银行这种形式,在天津采取了农村合作银行这种形式,在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采取了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形式。在进一步的改革进程中,重庆、宁夏从农村信用社直接改制成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从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除了在省级层面上,在部分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城市尤其是在县域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种产权形式,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较成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合作银行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这种符合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求的产权组织形式,通过构建健全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与内控体系,在不断提升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将有效减少坏账风险与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并将进一步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但是受到农村信用社整体发展质量以及肩负的支持“三农”重大作用等因素的考虑,决策层在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方面极为慎重,当前是着力推动构建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自2011年起重点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不再审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其他农村信用社符合条件的要尽快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但是从中长期而言,如果仅在县域一级构建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县域范围的影响,在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与发挥规模效应等方面将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资产质量的不断提升,构建全省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应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中长期目标。

决策层当前对构建全省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持谨慎态度有其重要原因。一是担心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存在的坏账等问题暴露后对金融体制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二是担心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影响其发挥支持“三农”的重大作用。正是出于这两种理由,使得决策层对推进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极为谨慎。

五、有序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信用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从中长期而言,需要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以从体制机制上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有效改制为现代化金融机构。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为解决自身存在的先天性约束与问题所决定的改革方向。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发挥作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要及时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农村信用社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虽然农村信用社在成立之初与发展的过程中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良贷款巨大与历史欠账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不堪重负,这才直接催生了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农村信用社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作用,而受农村信用社自身的体制机制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约束,农村信用社难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历史必然。

其次,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先天性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要求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向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与应对挑战,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必须深入改革,通过体制机制转换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通过自身的修修补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解决,但从更为根本的角度而言,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体制机制改革方能予以解决。这种体制机制改革就是通过构建农村商业银行来实现体制机制的转换,更好地发挥现代股份制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大作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有效发挥省级与县级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努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与降低不良贷款率,切实发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扶持“三农”的重要作用。

再次,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受当时历史背景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公司法人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过度放贷冲动,自身难以有效控制不良贷款与风险,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管理过多,人员素质需提升等问题,有待通过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虽然可能存在资产总量与存贷款等方面的优势,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蕴含着较大的风险。这些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制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此外,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将更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农村信用社体制下,原先在不同地区间的资金调配难以有效完成,而在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后,将更有效地通过全省范围内的资金调配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这对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战略实施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1.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农商行”或“农商行”)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重庆农村信用社,2003年启动法人体制改革转型为股份合作制,于2008年6月29日挂牌成立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全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于2~3年内实现上市、于5~10年内真正成为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突出城乡统筹概念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拥有区县支行43家、营业网点1837个、员工15300余人,并拥有资本金60亿元、总资产2026亿元,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也是重庆目前资产规模最大、机构人员最多的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今年5月末,重庆农商行各项存款达18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70亿元,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重庆农商行力争到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8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2%,资本充足率超过8%,股本回报率达到20%以上。

2.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特点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2008年6月成立,前身是重庆农村信用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成立不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相比,非常单一。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农村信用社这一模式的金融机构的限定,重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业务手段有限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处于成立之初,主营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业务,金融服务的主体集中在“三农”,即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除存、贷业务外,其它中间业务只有少量代收付业务,业务占比不足0.5%,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相比都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而目前,重庆作为全国的直辖市,又定位为西南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城村改革试点城市,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年轻的地方商业银行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 本文研究的目的

重庆农商行作为重庆市金融机构翘楚,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信社改制的大趋势下,已成功改制为商业银行,有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在内外环境下制定整体战略发展。

为了肩负起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企业使命,实现“成为具有良好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重庆农商行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发展零售业务为核心,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

因此,文章研究的目的是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愿景,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实施方法。

2.研究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现状, 内外部环境及对其战略发展和实施进行研究。

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环境分析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部分

重庆农商行相对于同业竞争对手而言,在以下几方面据有明显优势:

(1)具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为配合农信社的改革,国家从财政、税收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的支持。除国家统一的政策扶持外,针对重庆的现实情况,国务院批准用于弥补三峡库区淹没迁建贷款损失的7.43亿元专项长期低息借款,用于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并使其达到票据兑付条件。另外,重庆市政府不仅出资10亿元专门用于消化重庆农信社的不良资产,而且还出台了以土地收益置换不良贷款、“三农”贷款营业税先征后返等地方扶持政策。

(2)具有本地运作优势。重庆农商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其总行即最高决策机构所在地处于重庆本地,拥有较其他当地非总行级同业相对更为简单的组织结构、更为快捷的决策效率和更为充分的经营自主性,且更加接近市场和客户,了解地方政策与环境,在市场响应能力、金融创新步伐和业务领域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全国性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3)具有经多年累积的庞大客户资源。截止2009年底,在对公业务方面,重庆农商行与70多万家企业和机构等对公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在个人业务方面,个人存款账户超过1000万户;个人消费贷款客户超过10万户。作为当地最大的县域和农村资金供应者,与413万户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庞大的客户资源,将为重庆农商行进行重要业务拓展和交叉销售提供大量的潜在机会。

(4)具有明显的本地农村金融市场优势。除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其它大中银行不愿涉足农村业务,而近年来农行农村网点又处于收缩状态。重庆农商行的本地农村金融市场优势明显。

(5)具有支农产品优势。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性地成为了农村小额信贷的承载主体,并逐步开创了社、农、微企、政多赢局面。小额信贷事实上已成为重庆农商行的招牌产品。此外,代扣烟草款是重庆农商行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中间业务产品,并将为进一步开发中间业务产品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借鉴。

2.劣势部分

对比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结合重庆农商行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 重庆农商行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行角色亟待转换,法人治理亟需完善。改制前,市联社集政府授权管理机构、金融企业、行业管理者于一身,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错位,以所有者身份行使管理职能,履职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甚至取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自主管理等问题。改制后,总行的角色和职能必须定义清晰,角色的过渡也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统一一级法人后,总行的法人治理机构亟待完善,各支行原有的法人治理机构也将作相应调整。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特定环境要素下,整合银行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顾客带来独特价值和利益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动态能力,由若干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组成。重庆农商行除网点优势较明显之外,在其他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表现均不突出,而网点优势受成本制约往往反而体现为劣势。由于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向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3)业务和产品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业务和盈利结构单一。由于没有专门的研发力量,且员工日常事务缠身,重庆农商行全体员工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也相对较少,造成迄今为止仍以经营传统银行存贷业务为主的局面,利息收入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市场和创新型金融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4)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基层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代为授权、代为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操作性风险极大。现有风险管理主要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流程、制度还仅仅处于文档初建阶段,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也有待加强。

(5)科技支撑亟待加强,对科技的重视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业务操作未完全实现电子化,部分管理信息化刚刚提上议程,决策科学化基础尚未搭建,科技创新能力欠缺,科技只能跟着业务走,且一直处于“救火”的被动状态,难以引领业务创新。IT治理和管控体系几乎没建立,缺乏独立的、战略层面的科技决策与指导组织,决策层对业务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科技制度、标准尚不健全,科技交付、科技运维等科技服务流程不完善,且没有形成正式的、可共享的书面文档。对科技项目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论,科技绩效评价机制和标准尚未建立。没有将科技相关工作纳入全行的经营业绩考核范畴,缺乏科技人员的职业规划、培训计划和绩效考核。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1.优势部分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书记为重庆勾画“314”蓝图,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和“率先奔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新规划。

根据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全市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支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引导和促进“农村富余农民进城、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在具体实施中,将大力强调增强金融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推动设立村镇银行、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直接融资和中小企业担保规模;建立多层次农村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用网络。重庆农商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首当其中将农商行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面,城乡统筹将为以“三农”为服务宗旨的重庆农商行拓展优质客户、加快金融创新,提供极为丰富的客户资源、空前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2. 劣势部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国外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国内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催生,在同业“城乡夹击”的竞争态势下,农村金融市场不再是以农村为主要阵地、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商行“唯我独尊”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已有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重心下移,加大对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的营销力度;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机构网络不断扩张;外资银行加快抢滩;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挂牌;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提供与商业银行同质的金融服务。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相继出现。自汇丰银行2007年12月成立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成为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首家外资银行后(汇丰表示2008年还将会在中国内地农村设立6至10家支行),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已表示有意进入。据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试点已扩大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获准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会突破100家,并且村镇银行有望得到期盼已久的货币政策支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管理、支付清算、会计核算和征信系统等。

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各类资本的参与,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但同时也必将直接威胁重庆农商行在重庆农村市场的地位,挤占重庆农村地区的市场份额。

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分析

1. SWOT分析

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 analysis),即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全面评估。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及竞争地位。

制定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数,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需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并加以组合,得出公司未来竞争战略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最小与最小对策(WT对策),即考虑弱点因素和威胁因素,目的是努力使这些因素都趋于最小;最小与最大对策(WO对策),着重考虑弱点因素与机会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弱点趋于最小,使机会趋于最大;最小与最大对策(ST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目的是努力使优势因素趋于最大,使威胁因素趋于最小;最大与最大对策(SO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机会因数,目的在于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

2. 战略成功因数分析

财务层面:满足股东、满足投资者,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充足、价值最大。

客户层面: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能赢得客户,产品齐全、服务最优。

内部运营层面:保持优势、克服劣势,提高竞争力,效率最快、内控严密。

学习与成长层面:持续提升并创造更大的股东价值,学习成长、持续创新。

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规划及实施

1. 整体战略

成为具有良好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坚持服务“三农”、做实县域的基础上,增加高成长、高盈利、风险可控的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零售银行经营特色,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即:定位于巩固和开发“三农”、县域中的零售市场,定位于发展零售银行产品。

2. 战略规划

统一成一级法人治理,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与平衡机制,科学规范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并力争引进一到两家金融类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构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全面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从以核算、报告和控制为主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推行产品经理制,建立一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集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产品经理队伍,加快掌握产品的设计、定价、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核心技术,提高风险回报基础上的产品定价水平。

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客户业务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三级营销”建设,加快分支机构扁平化管理步伐清晰界定前、中、后台机构职责,增加客户和产品管理部门;将中后台管理及经营决策职能向总行和支行集中,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

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委派风险主管(BRO)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审批垂直管理,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打造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

将品牌建设与形象推广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增强产品品牌宣传的系统性、有效性,树立健康、良好的社会形象。

将建立创新型银行确立为战略目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创新、研发和定价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3. 战略实施

(1)公司治理: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制度,科学规范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推动股份按市场化原则流通,力争引进一到两家金融类战略投资者。

(2)组织优化:完成以“扁平化”为特征、以“四级管理向三级管理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借鉴先进银行的成功实践,明确前、中、后台职责,在信用卡、电子银行、国际业务、资产保全、信息技术等业务单元探索建立条线型事业部。基本建成流程银行,形成持续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

(3)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逐步实现风险和审批条线的垂直管理,资产质量接近“好银行”标准。加强表外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收,探索通过设立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提高管理效率。

(4)市场拓展:巩固在中小企业市场的优势地位,积极拓展大中型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升对公业务市场占比。坚持优势区域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占比,巩固和扩大在县域经济的领先地位。

(5)业务发展: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积极建设零售银行,在夯实大众客户市场基础的同时,加快培育高端客户群体,提高个人业务对全行效益贡献度。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优化收益结构和赢利水平。

(6)经营管理: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回报水平,主要财务指标达到并保持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较好水平。建立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拓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水平,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设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及岗位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7)渠道建设:完善销售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渠道,积极调整营业机构布局,加快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分销渠道的服务效率。

(8)产品创新:建立创新型银行,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创新、研发和定价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9)科技支撑: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IT架构,加快推进以综合业务系统升级为核心的IT建设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处于全国农村商业银行领先水平。

(10)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农商行文化”的基本框架,确立“诚信,协作,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

文章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历史转型时期,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实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唐文.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信用社志.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2008.

[2]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4篇

国家对于农村的金融支持,体现在1600多亿的银行票据还有其他的税收、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等等。银行的票据对于农村的支持,实际上是置换了农村的不良资产和多年的呆坏账,而这些农村信用社的股权仍然归广大的农村的自然持有人和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算总账,中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所以,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及保险公司、证券的改革,使得中国整体的金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0年以前,当时国际观察家还有经济学家对中国银行界和中国金融界的评价是相当负面的。当时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叫做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了。这说明那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负的,是资不抵债的,但是经过了这短短10年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在改革中我们引进的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实际上,我们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是坚持国家控股这个原则的。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四大银行中,国家控股比例多数在60%以上。

除了国家控股,我们还有境内的法人持股人,还有境内外广大的公众持股人,然后还有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所以,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地看这个图像。如果说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资产的增值部分是多少,那么乘一个巨大的系数,就可以算出来国家持股的增值是多少,还有公众持股人的增值是多少,我们境内的战略投资者的增值是多少。包括我们今天国内很多的社保基金、战略投资者,都是掌握在国家手里的。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渐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拓宽及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相应国际业务的稳固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和诸家银行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对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与本币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起来,更需要下大力度来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需要用货币收付,货币的收付必然会形成资金的流动,而资金的流动又须通过银行国际业务的各种结算工具来实现[1]。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着力发展国际业务是获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更是品牌营销的有效渠道。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发展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国际业务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性[2],如下图所示。

(一)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重点发展国际业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国际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潜在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业务品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对国际贸易结算惯例的熟练驾驭能力等优势抢占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更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直面竞争。

(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效益

目前,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单单依赖存贷款利差已不能保证竞争优势,中间业务就受到了银行的青睐和重视,尤其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银行业统计数据的显示来看,国际业务的规模仅仅占到了中间业务的10%左右,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以服务区域客户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发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功能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币客户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健全银行功能,才能有效地避免客户的流失,从而保证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国际业务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际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困难

首先是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商业银行从原来集中在国际业务部一个网点来办理现钞、兑换等业务发展到所有支行网点均可办理个人结售汇、外汇兑换、外币现钞业务,部分网点可以直接办理公司、私人客户的汇款业务,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点国际业务力量配置较薄弱。柜员同时办理本、外币业务,本币依然是业务重点。管理跨度增大,分行对基层网点的培训辅导、检查监督的压力不断增加。

其次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品种是,各种贸易融资、外汇衍生产品、特色外汇产品成为业务的主流。产品操作的复杂程度较之前的基础业务品种有明显的变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操作链条长,时间要求高,操作风险不断加大。

2.客户面狭窄

客户群的“二八现象”突出。前10大客户结算量占到全行国际结算量的60%以上。大客户的业务量变化对全行业务形成直接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每年新增客户的同时也不断有客户因各种原因离开,现有客户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制约业务发展

首先,基层外汇业务柜员流动过于频繁。基层外汇柜员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过外汇业务的锻炼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被调到营销、主管等其他岗位,结果外汇柜员始终处于不断的“培训-转岗-再培训”之中,对客户服务的一贯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专业化的后台支撑不能满足全行办外汇的营销寻求。全行办外汇的营销机制已经形成,但基层营销人员对国际业务知识的掌握仍显欠缺。国际业务部作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营销支持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全行的营销需求,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成因分析

1.对国际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全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虽然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已经实施了多年,但“重本币、轻外币”、“重存贷款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行对国际业务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忽视国际业务的特性

国际业务有其区别于人民币业务的特性,如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等。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全行国际业务覆盖面有效提升,但同时在制度设置上国际业务向人民币业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业务的特性,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客户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授信上,融资额度审批不够灵活。贸易融资业务是国际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对其他国际业务的带动作用达到1:9。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设专门的贸易融资授信审批部门,在额度审批时对国际业务的客户特性和业务特性考虑较少,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解决。

3.国际业务专岗设置不足

基层网点没有国际业务的专岗设置,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基层国际业务的发展程度,从柜面员工和营销员工两方面均是如此。基层柜面国际业务柜员一般由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民币业务柜员兼任。日常工作中,人民币业务占据大量,国际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加业务。同时,国际业务办理过程环节多,流程长,对应的政策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失误,打击柜员办理国际业务积极性。同样,基层营销人员中也未设置国际业务专岗。人民币业务办理频繁,客户经理掌握程度普遍好,而国际业务客户少,客户经理实际工作中办理国际业务较少,对国际业务产品的掌握相对较差。产品经理岗位人员过少,直接限制了分行本部对基层网点国际业务营销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制约新客户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如下图所示,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可从四方面进行。

(一)提高发展国际业务的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大幅提高,我国已正式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限制,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国际业务发展的意识。促进国际业务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银行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本行业国际业务发展动态的同时,注重为特定客户群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目标,着力发展单证业务,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收益水平的提高[3]。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出口信保押汇等产品的推广,大力拓展动产及权利质押授信等新业务。创新不同融资产品的组合,特别是集结算、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工具。

2.市场策略

借助外国投资资金的大量进入及国内对外投资资金的涌出的契机,加大营销资本项下结算业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企业产生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同时,对本地外商投资企业要加大关注与营销的力度,以结算额度来拉动结算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应加大跨区域经营的步伐,适度拓展跨区域市场。

3.客户策略

坚持立足本地中小涉外客户的市场定位,深化现有客户资源的营销链条开发新的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既要了解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也要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区分不同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三)健全国际业务考核激励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国际业务指标纳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置考核及激励。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奖励薪金比例可以高一些。主要考核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外汇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以及外汇存款日均额,再经过风险减值之后折算为模拟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薪金。通过奖励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四)健全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已经上线使用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检验,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到后台帐务核算系统,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迅速改进[4] [5]。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信息系统要随时更新,必须实现客户端与银行后台系统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满足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行经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应将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其国际业务竞争能力,以全面应对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国际业务发展的研究,提出发展及应对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御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沈靖.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分.财税金融.2010(04):22-23.

[3]陈梓.浅谈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国际业务.经济师.2011(0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