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篇

一、音乐欣赏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从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因为音乐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在欣赏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欣赏《小鸟》音乐时,他们能够从长笛特有的响亮明朗的音色中,从活泼跳的旋律和节奏中联想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的形象,并想象出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小动物在游戏、奔跑、唱歌跳舞等。同样是有关动物的乐曲《空山鸟语》,可做暗示性引导,问学生听到了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速度、力度有何不同?让学生欣赏全曲,然后请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这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鸟叫,有的说动物叫,有的说在早晨,有的说在傍晚……这时老师可以做个小结:早晨在空旷的山谷,刚开始听到几只鸟儿在歌唱,到百鸟争鸣,到最后的趋于平静这一系列变化都是通过速度、力度等来体现,唢呐的演奏把鸟语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音乐欣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乐器、卡拉OK,纷纷加入普通家庭,为人们的音乐文化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往的一架风琴或一台录音机就可以的音乐课,现在显得有点落后了。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中,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副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冉冉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等大自然迷人的景色,这副生动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结合诗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立体强烈的音响效果等刺激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音乐的内涵,使课堂教学呈现平面立体化,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信息,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三、在欣赏中外乐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汨罗江幻想曲》《梅花三弄》,到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如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琴曲,如果让一个儿童来听这首曲子,是激不起他的兴趣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音乐的流动会和流水结合起来,更不会理解乐曲中所表现的境界与情感。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又反复聆听该乐曲后,他们便对乐曲的真正韵味有了领悟:钟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的内涵,并以音乐为纽带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的深刻意义,才能为乐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委婉缠绵到波浪起伏,由涓涓细流到浩浩荡荡的美的境界所叹服,才能进入音乐的“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这样,欣赏乐曲时受到美的熏陶及对美好事物、生活的追求,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根据音色特点可分为四组乐器: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可以播放每组乐器主题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分辨音色,感受主题音乐,最后播放全曲。由于音乐的多解性,当播放到打击乐器时,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暴风雨来临,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汹涌澎湃的大海……这时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开阔,创新意识也得到发挥。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音乐欣赏 聆听方式 能力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通过声响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欣赏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要把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传承给学生,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人类情感的产物,都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把情感作为首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围绕着审美体验而展开,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审美莫过于聆听音乐了。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欣赏教学中重视并运用恰当的聆听方式更能接近音乐的本质,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

一、背唱主题,重点聆听

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随心所欲,积极创新。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语更好得多。”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懂得聆听,学会聆听。而要让学生尽快记住音乐作品的音响,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尤其是较大型的器乐曲,更是如此。另外,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对学生理解音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记住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才能感受到作品主题的发展和变化。熟悉了主题,就等于找到了欣赏的向导,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的教学中就将主题唱熟或背记下来,当学生在生疏的乐曲中听到了熟悉的主题音调,就如同在旅游风景区遇到了向导,马上会和乐曲亲近起来,激起听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专注地听了,才能为记住打下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牧歌”等作品,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强,很难将其片段拆分,提供的音响应该考虑相对连贯和完整。当然,更多的时候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可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时,我往往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用优美如歌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或以语言描绘,或画出图谱等,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重点聆听,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

二、动中取静,静心聆听

学生的欣赏过程,就是他们对音乐作品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生动的引导固然必要,但过多的铺垫与说明,不仅会干扰学生自主的去聆听音乐,使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有意识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且将会框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性的感受与体验。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和条件,不给学生过多的任务,将学生的静心聆听放在第一位。精选作品重要片段,合理安排教学节奏,适时把握讲解时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聆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想象。也许有些想象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甚至天马行空,有时令我们难以理解,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肯定,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鼓舞,并成为学生自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八年级欣赏《卡门序曲》一课中,在请学生初听乐曲前,先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卡门序曲”和“春节序曲”有什么区别,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在学生发表了自己对音乐所表现场面的见解后,我向学生揭示“谜底”,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并鼓励学生继续欣赏,“看谁能听出‘妇女和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跳跃的旋律’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前面猜想成功的学生对这一挑战踌躇满志,而失利的学生则因不服气而更加专注于再一次的聆听。果然,“斗牛士”神气、威武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浮现,表现这一形象的音乐主题也在大家的模仿中脱颖而出,这为后面环节的再度欣赏和创作实践活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孩子们理解了作品,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勇敢、威武地斗牛士,对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年后的某个街头,我还仿佛听到有人在哼唱这首作品的主题。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只是引导学生静心聆听,但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只是因为每一次的引导、启发都是围绕着音乐本身而预设与生成,都是给学生之所需,都是在为学生更好地专注于音乐创造条件。

三、精心选择,比较聆听

比较聆听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我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自己的授课意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应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国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被列入教学内容中,我在授课时,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优秀曲目加入到课堂中。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我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了一节题为“中国茉莉齐争艳”的课,给学生们欣赏了流传在河北、江苏的两首民歌《茉莉花》和创作歌曲《亲亲茉莉花》。通过两首《茉莉花》的比较聆听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同点在于,都是表达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担心受责骂的爱情类歌曲。不同点在于,河北名歌《茉莉花》旋律多跳进,曲调明快、硬朗,体现了北方人爽朗的性格;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柔美,比较含蓄。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时,学生回答:(1)民歌有即兴演唱、随即而来的特点,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再加工和修改及再创造,因此同一题材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曲调。(2)不同的区域,造成了人土风俗与性格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同一题材不同区域的民歌色彩的不同,反映了中国民歌的同宗性和多样性。当现代气息浓厚的《亲亲茉莉花》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学生们会总结出让人欣慰地“创作源自生活”;“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等结论,这不是新课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四、表演创作,深化聆听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有更深层次地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要素将聆听和表演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想象,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中,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新疆之春》和《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拉威尔的管弦乐舞曲《波莱罗》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加以律动,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点。在介绍中国管弦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中,让学生和着音乐,配上自己制作地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律动形式,更能让学生感觉到喧闹欢腾的瑶家庆贺节日的场面,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教学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华尔兹摇摆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乐曲本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音乐,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同时,这样的律动表演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深化聆听的效果。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和创作,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加完整和全面,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华夏古乐》一课中,学生听赏了埙独奏曲《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后,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一些简单诗词歌曲的创作。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髓与内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端正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取向,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不以课堂表面气氛论英雄,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而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触摸音乐之魂,从而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3篇

1.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生活调节的作用

文化学习阶段任务很重,尤其是高中生,不仅有学习中的压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可以听音乐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学习的节奏,调整神经疲劳,减轻心理压力。因为听音乐能使人快乐,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此外,科学证明,当音乐通过听觉器官进入大脑,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伴随着感情的变化,人能感到精神愉快、兴奋,同时,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分泌,促进消化,缓解疲劳。

1.2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道德文化培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还能起到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从音乐本身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心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可以说音乐和艺术是学生心灵塑造的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刺激与净化,促进学生的精神升华,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和“假”、“美”和“丑”“、善”与“恶”的基本素质。

1.3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加强情感素质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引导。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模式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无限的想象,音乐引领学生的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提升修养,甚至升华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意识。

2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改进对策

2.1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音乐作品和生活经验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力。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但却不敢说出来、表现出来。为此,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请你们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请大胆地演讲出来,我们的教室是你们的舞台。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2.2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欣赏这类的作品,都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歌剧,这些学生都比较陌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所显示的特点与具体内容,重点探讨音乐内容,分析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3教学安排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作品

完善音乐中的欣赏教学,还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安排一些学生熟悉、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欣赏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或是教材上那些经典的却基本上没有学生听过,也不为学生所感兴趣的曲子。学生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达不到欣赏教学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欣赏题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网络上的一些流行作品来选择。相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势必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

2.4以流行音乐为引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心理;音乐教学;现代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作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其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心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学会在探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校园文化的音乐教学新方法,从而使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一、音乐欣赏的概述

1.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将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审美心理活动,比如感知能力、审美心理因素等,从而使欣赏者得到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体验。但由于审美心理因素的进入,使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清楚了解审美心理与现实音乐欣赏教学的联系,从而证实审美心理是音乐欣赏的良好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课堂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审美心理提升不够明显,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保障。此时教师应做好表率工作,在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欣赏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审美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并带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学习。音乐教师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是推进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发展的坚实后盾。

2.音乐教学的追求目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音乐的形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需要教师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专注聆听,从而提升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来提升自身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让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聆听中陶冶情操,深入理解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灵魂得到升华与净化。

二、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音乐欣赏本身具有的净化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充分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懂得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提升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心理教学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能够独立自主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乐器、舞蹈、歌唱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体会与满足。

三、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丰富课堂形式,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这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创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感受与接受音乐。

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以往教学案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教材是固定的,教师应灵活授课,一味地沿袭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活动方式,如节奏感练习、多声部和声练习等,既可以磨合学生间的默契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中,从被忽视到被重视,走过许多弯路。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音乐欣赏教学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起步过晚而处于劣势。欣赏课上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本身也无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定了音乐教学的失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号召教师寻找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应当努力设计音乐欣赏课程教案,从更深层次探索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从而激励学生聆听音乐带来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李丽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初探[J].戏剧之家,2013(11):273.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美活动 参与 引导 投入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 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 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才能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 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 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 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歌曲的情绪低沉、悲愤;速度较慢;力度变化是:较弱――渐强――最强――由强渐弱;听后感到一种受压抑与不屈的抗争的力量。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 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 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 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 在学唱时, 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 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 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 , 给学生描放一遍录音, 很多学生能说出: 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 每一部分音乐基本上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 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 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 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昕音乐中, 根据音乐展开联想 和想象。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 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 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 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 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空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想象为平静的江水、瞟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 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 并适当地介绍绍作品的内容, 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 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 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 通过学生想的参与, 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 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6篇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所以现在音乐教材的编写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教材中有近一半是音乐欣赏的内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下面浅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音乐欣赏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因而,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课堂自控能力弱,很多时候,他们的兴趣点在短时间内就会转移,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的热度,但如果遇有故事情节的欣赏内容,情况却大为改观。如欣赏《一个师傅三徒弟》《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曲目,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浓厚。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其他欣赏曲的时候,也对曲子进行故事创编。

二、运用律动创编,体验音乐欣赏的魅力

律动具有其他学科不同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符合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同时律动实现了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有负担,师生关系融洽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喜欢上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目标界定为:通过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律动是以发展儿童协调性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着音乐的活动中,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通过表演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如欣赏《多幸福呀多快乐》《跳绳》《瑶族舞曲》等曲目时,我就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创编有律动的动作,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当人们接触音乐时,首先由美感产生情感共鸣,再由情感上升至审美意境,整个过程是一个审美的体验。要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过程,音乐课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 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在上欣赏《瑶族舞曲》这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瑶族风情以及瑶族特有的节日“干巴节”的场景等。这让学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该民族的风土人情,这样的背景立刻就会将学生带入瑶族同时也会融入到瑶族风情中。

四、 用自己的激情 ,感染学生的音乐欣赏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的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上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音乐课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又怎么能上好课呢?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音乐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感染学生。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7篇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常见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语言型, 单一音乐欣赏的只听型,过多地灌输许专业知识的学院型等,已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特别要重视教育观念和新教学模式的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笔者和大家一起讨论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主体型,运用现代媒体的媒体型,以活动激发兴趣的活动型等。

关键词: 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情感对于一个健康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公众所认识。而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增加丰富的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象语言和文学,要通过词句和篇章,要通过概念和逻辑,音乐是“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的,音乐不象文字那样能够表达准确的含义,甚至不能像绘画那样表达清晰的情景,但是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人的情感的涟漪、人的心灵的悸动,又是或语言或文字或美术或戏剧,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表达、无法转译的。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气质、修养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上个世纪之初伟大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就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以及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用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亲切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它又极富有理性思索,从深邃的哲理内涵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都显示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欣赏课也仅仅注意到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当我们为达到某些局部目标而欣慰时,却没想到自己的辛勤却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子。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笔者愿意和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如何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

几种常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浅析

语言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以此来让学生听懂欣赏的音乐。笔者以为这种课型不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还有聆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语言)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也达不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目的。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音乐的原因较为很多,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一部分教师属于此类,另一类教师由于并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无奈之下大量地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

只听型

与语言型相对的另一种是:只听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音乐欣赏课以单一音乐欣赏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型是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的。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这种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和侧重一个方面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根据上述原则,单一的音乐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同样“单一欣赏课型”也是不利用学生更好的赏析音乐的,这样单一的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我们知道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我们学生们经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统计,这种“单一型”的音乐课,是造成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就说单一的音乐欣赏课也是让学生们普遍感到没有兴趣,疲劳,这种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肯定是只听音乐没有其他的设计所造成的。实践证明,那种“一听到底”,“一唱到底”,“一舞到底”各种单一内容、形式的其他音乐课型也是不好的教学模式。

诚然,现在的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各地的教材均分为《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部分,就《音乐欣赏》来说,是否就是以单一欣赏课实施教学呢?实践证明,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归纳以下:普通高中的学生仍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 普通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更多的寻求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各种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因此,执教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高中学生已基本度过了变声期,这个年龄的学生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他们将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笔者认为在每节课上完全可以给一点时间,让高中学生学一点歌唱方法,唱一些力所能及的歌曲和合唱。这样,不仅对学生是终身收益,也有益于我国业余合唱事业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业余合唱状况如何,往往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民音乐教育优秀程度。

遗憾的是,尽管教材的编者(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在《高中音乐课本》的,《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再三提示:“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前面我们讨论过“音乐欣赏当然应以聆听为主,但是,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等等,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片面理解,使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走入误区。把课上成了单一的欣赏课。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用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单一课型。

学院型

既把大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中小学课堂的模式。教师常常以自己在大学读书时的感受,并以大学教师教学的模式照搬行之。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8篇

1.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四美:

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感受美是指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

理解美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创造事物美、情感美所引起的作用。通过感受美,我们掌握了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了解各音乐要素在创造乐曲意境中所起的作用。

表现美是指学生在体会音乐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乐曲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表现音乐美有多种形式,如:语言、舞蹈、美术作品等。通过这些姊妹艺术形式来辅助、深化乐曲内容,强化乐曲的深度,丰富乐曲的表现。

实践美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后,让学生亲自实践音乐美。例:《春节序曲》里描绘了“秧歌”的场面,在欣赏音乐中,可以组织学生来学一学、跳一跳,增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音乐的实践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四美

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欣赏教学方法,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培养提高学生“四美”的素质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做。

2.1要注重音乐课堂的纪律

纪律,是课堂教学的保证。众所周知,音乐课由于课程特点,课堂纪律往往不如语文课、数学课。而课堂纪律的好坏是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以及班级的班风、学风来决定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重音乐课堂纪律。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加强配合;另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将学生分成2―4组,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对各年级纪律、积极发言情况分别进行“加减小音符”的奖励与惩罚,课后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奖励“大奖杯”、“音乐花”、“音乐娃娃”等。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确保一个既安全又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2.2选择简便可行、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2.2.1、闭目聆听。指学生通过闭上双眼,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听赏音乐上,并积极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音乐。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2.2、拍手法。指学生跟随音乐及教师的拍击,拍打音乐中的各节拍。适合于欢快、活泼、热烈、紧张等情绪的歌、乐曲。

2.2.3乐器演奏模仿法。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器乐曲时,出示相关的主奏乐器挂图,并指导学生用投入的演奏姿势来参与音乐的方法。例:《我是人民小骑兵》、民乐独奏曲《丰收锣鼓》、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柴可夫斯基曲)等。

2.2.4、旋律与舞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教师或自创律动、舞蹈动作的表演来参与音乐的方法。在童声合唱《我的小鸡》(阿塞拜疆儿歌)中,教师可以用律动表演来表现小鸡的形象和内容;而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歌、乐曲,如:《快乐的罗嗦》,就可由教师教授简单的黎族舞蹈动作,让学生正确体会乐曲的风格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创律动、舞蹈表演。电子琴独奏曲《我若是小小鸟》、音乐专题《可爱的动物》等,可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自己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通过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2.2.5、看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歌乐曲的录像,可以把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通过表象得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观看录像可以是乐器、乐队的演奏图象,也可以是描绘歌、乐曲内容、意境的图象。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既感兴趣,又集中了注意力,这是音乐课综合欣赏中的一种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

2.3培养音乐鉴赏力应注重适时对各阶段音乐知识进行总结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83-0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大部分教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导致多数学生反映音乐欣赏课“没兴趣”、“没意思”、“听不懂”,课堂效率低。如何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本文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我先讲这个可爱的故事,然后再放代 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来辨别哪段音乐是代表乌龟,哪段音乐是代表兔子。 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手、脚、表情等办法来来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先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环节。

二、全员参与情景表演,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爷爷”“爸爸” “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

例如,《牧民之歌》,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 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 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结合教学内容画一画,展现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把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欣赏《天鹅》一课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巧妙提出问题。通过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高歌的情境,在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和忧伤、抒情的音乐情绪。然后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绪?

此时,同学们通过老师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想象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充 分感受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境和表达的情。 接着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再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幸福的爱的故事作一番描述,同学们听着听着都流出了眼泪。所以说音乐这种人类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沟通,而且不断开发了人的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能说则说,能舞则舞……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这样,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 丁 杰.浅谈中学音乐教学的评价与思考[J],音乐天地,2011年12期.

[2] 钱亦平主编 .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0篇

我是这样认为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它必须调动起每一个人(欣赏者)所掌握的全部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社会生活处处有音乐,欣赏音乐已成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学音乐教育主要任务更重要的一层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者来更快提高全民素质发展,而非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素质的表演者。歌唱或乐器演奏是运用一定音乐技能来展示人们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而音乐欣赏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音乐学习的程序总是先有音乐的吸收。然后才有音乐的表现,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以欣赏为主导,而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无论是音乐作品创作、演唱或演奏都是人由于情感的激发而进行一度、二度创作。而观众则是通过作品欣赏体验其中感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音乐审美、鉴赏与及音乐中的心灵交流的培养过程,则是先进行作品创作,继而进行感情升华。因此,音乐活动(教学)为终极。

综合上述,无非是要告诉大家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及欣赏教学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中心位置。当然欣赏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遵循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侧重会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多样,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由此带来的往往是教育者无棱两可的尴尬:学生在音乐欣赏学习中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审美意识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导中遵循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以应然的社会文化普遍性来传授知识的矛盾。简单通俗说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本体与教师作为社会代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教师本位(或叫社会本位)的矛盾。

其实引发出这种教育价值观的矛盾由来已久。一方面,我国传统教育价值趋向要适应社会现状的人才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教育应该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社会的稳定。显然这是中庸、保守的表现,长久以来导致了一代又一代故步自封的国民思想,怪不得国人老叹息国内至今仍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社会国际形势强烈地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现实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自然、社会科学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发明中来。在教育观念上激烈提倡:今天儿童是明天的主人翁,是未来社会价值和价值观的缔造者,他们的个性表现应倍受尊重和保护,神圣不可侵犯,教育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让他们实践个性。当然,我认为个体价值观念被极端地提倡时很容易演变为一种“迷信”,它的危害也是显然易见的。

2001年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举了安徽淮北煤炭师院周雪老师所介绍的一个例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授课老师以讲故事导入新课,接着又运用投影放映标题和图画伴随音乐播放,再加上自己优美的舞蹈和丰富的表情及委婉动听的描述,这一切用意让学生浸淫在这一文化氛围中而能够准确地,被受感动地理解作品,结果呢,有人认为好,更有人认为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分散、被转移掉了,音乐整个形象被录音放送得断断续续而变得支离破碎,而图画、舞蹈、讲解更是用有限的框框束缚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使之僵化凝固。难怪有人发出“清炖鸡汤要放辣椒粉吗?”的慨叹。我们再来看看,以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生本位教学如何:教师对乐曲不作任何解释,只告诉大家:“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名叫《梁祝》,结果听后,同学们果然议论得百花齐放:什么《凉竹》是凉爽的竹子随风舞;什么《量猪》是卖猪的讨价,买猪的量猪还价等等好不热闹,请问,这难道就是咱们所要看到的目的吗?当然,这时会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那位老师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所导致的,但我认为:这所谓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单方面执着的学生本位或教师本位的思想认识,那么还将继续在这二元矛盾中徘徊。

针对这一教学上的矛盾,我认同从科目结构着手,把儿童(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统一在教学课程安排之中,完善学科现代化,走学科为本之路。

音乐欣赏是音乐艺术学科的一个科目。科目结构包含文化结构和儿童(学生)心理结构,音乐欣赏教学走学科为本之路即从音乐欣赏教学文化结构和儿童欣赏时心理结构状态研究出发,把个性心理发展和社会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在欣赏教学中体现。值得留意的是科目的基本结构----文化结构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点和方法等这些应深入探讨、杜绝陈旧观点,并溶入现代化观念、观点,以避免课程相对文化的滞后。另一方面,走学科为本之路把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价值系统起来,是说明社会与个体实际上是统一的。而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应该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这一整合价值取向,终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弊端正好说明,而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提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思考社会价值和社会现有文化结构对学生、儿童、心理结构发展的平衡影响。 转贴于

音乐欣赏教学走学科为本之路的基本观点:

一、确立欣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通过独立欣赏获得精神愉悦从而能幸福生活的新一代。

在这里,要说明是“获得精神愉悦”是欣赏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而独立进行欣赏及通过精神愉悦而拥有幸福生活是体现个体的主动性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欣赏教学过程中强调和发挥创新和创造文化职能。

音乐从美学角度看是人的情感艺术,从物理学角度它又是声音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由此决定了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殊性:音乐具有不可对应性和可理解性。一方面,音乐语言不能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与之一一对应,另一方面音乐作为情感,可以通过欣赏审美手段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感情交流,但由于学生各自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由此一来学生在欣赏中就会产生各种不同感受,甚至创造性地发挥种种大胆新颖构思。对此教师应以重视和尊重个性发展为前提,正如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哪怕是些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文化来。”

当然,教师也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任何的认识都符合规律,都适合让学生学习把握,我们必须体会到认识结果中“知识”和“意见”的本质区别,并告诫学生“知识”才是适合学习、掌握的。

三、欣赏教学拓展开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教育目标不仅追求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科间,甚至学科内各科目被割裂开来,造成学生知识联系性不足,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每况越下,严重影响智力发展。欣赏是综合能力的运用,包括学科内不同科目知识及学科间丰富多彩的知识。在欣赏教学中广泛联系各学科知识协同审美,将有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四、重视学习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结构;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和使用;重视应用发现学习法。

重视学习掌握音乐欣赏教学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而重视欣赏教学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则有助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重视应用发现学习法,则有助于知识更快、更牢固地内化进学生心智。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1篇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必开课程,是完成小学生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鉴赏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要创新方式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首先,要以乐教为基本原则,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最后,要适时评价学生,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年儿童的德育美育教学和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依旧存在观念滞后、方法简单、目标混乱等问题,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讨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内涵

音乐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学是艺术的感知,是以听觉的直观感受为基础,感受音符的跳动,音节节奏的变化,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作为初级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欣赏教学,通过对接近儿童认知体验的音乐音频和视频的播放,陶冶情操,培养音乐的美感,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挖掘小学生的艺术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鉴赏力,养成良好的艺术习惯,为部分学生今后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奠定基础,也为绝大多数学生培养音乐鉴赏的感知力。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段的音乐鉴赏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以音乐播放为素材,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元素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第二,通过音乐鉴赏,让小学生对最基本的音乐常识有所了解,能辨认常见的音乐题材;第三,通过音乐作品的鉴赏,让学生能辨认常见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讨

1.以乐教为基本原则,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的认知世界里,音乐专业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必须要让小学生对音乐鉴赏和学习充满兴趣,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创设情境,营造起浓厚的教学氛围,用激情感染学生,用艺术熏陶学生。小学生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又缺乏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鉴赏学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开始,认真备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了然于胸,有针对性地选取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对症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以殊胜的效果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趣味性,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比如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具体可感知的绘画艺术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只靠听觉感知的音乐艺术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音乐与绘画高度融合起来,用丰富形象的画面感描述音乐,营造多元立体的艺术氛围,在趣味横生、欢快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2.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可一蹴而就,把过于复杂和高起点的音乐知识强加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和音乐常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尽量切合小学生的熟知范围,选取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或者动画音乐,在带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传递音乐知识,普及音乐鉴赏常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感知力。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差异,小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天赋较高,有一定家庭影响的小学生可以适当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和赏识教育,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学习,对于音乐感知能力较弱,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音乐作品开始,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3.适时评价学生,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自主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很在乎教师的成绩评定。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教学机制,通过适当的适时的鼓励点评和肯定评价,带给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可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重点不突出,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利用一定量的时间回顾反馈教学内容,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学内容及时巩固,强化认知。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回顾学习内容,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王燕 单位: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洪艳.新课程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新课程(上),2016(07)

[2]黄春霞.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6(23)

[3]李红兵.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求知导刊,2016(07)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聆听;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的总体水平与音乐教育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它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遵循音乐这一学科的学科规律,将其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入到欣赏课当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吸收到相关音乐知识。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方向

(1)选择正确的欣赏内容。选择正确的音乐欣赏内容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形式。由于音乐创作以及表演活动的接受环境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音响本身的问题,还要顾及到音乐的相关要素,尝试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以及相关的内涵等内容。除此之外,在探索如何选择正确的欣赏内容这一层面,教师可以采用表演、肢体动作、语言、绘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地探索和引导,为学生创设适合欣赏的环境和气氛,设计入题的方式,以使得学生尽可能在最适合音乐欣赏的场景中,欣赏到内容最为优秀、风格特征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的精良音乐作品。

(2)把握欣赏音乐的方法。音乐欣赏是一种欣赏艺术,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知音乐而从中体会到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和认识音乐。因此,深刻地把握欣赏音乐的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欣赏音乐方法的教授,最为常见和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就是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唯有反复多听,才会喜欢一首音乐作品,继而才有了音乐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要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听的方法多种多样:反复听、整体听、局部听、重点听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切合实际选择最为贴切的音乐欣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关注学生的欣赏心理。由声音所表达和体现的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主要通过音响、节奏以及旋律等来塑造出来。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音乐将学生的听觉活动引出来,从而使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共鸣,其中的音乐元素同时还能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实时关注到学生的欣赏心理,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感受,使学生有足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联想,尽可能使学生满足心理感受的同时还满足听觉感官。

二、实践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途径措施

(1)倾心聆听,激发自主学习热情。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经就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音乐欣赏教学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质,因此,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兴趣作为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兴趣的浓厚程度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最终水平。初中学生本身最为鲜明的思维特征就是形象思维,但是他们所拥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样不容忽视。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所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必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欣赏《花儿与少年》这一音乐作品时,可以播放运用到的乐器图片或者是这一音乐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尽可能了解不同的西洋乐器,感受青年们起舞的场面。他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对这首音乐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2)文化熏陶,引导体会音乐内涵。音乐的文化内涵是音乐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方面,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学生了解到音乐的文化内涵具有很深刻的引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必要。音乐欣赏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教授文化艺术,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之间的差异,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对于音乐文化内涵有了诸多了解之后,才有资格对音乐本身进行更深层次地了解,从而了解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时代烙印。

(3)赏析情感,感悟情操陶冶之美。音乐教学中涉及到的多种教学手段都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的这一作用,必然使得音乐欣赏教学具有丰富学生音乐情感的这一教学成果。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时,学生欣赏过后,就会有自己的音乐感受,认识和了解到相关的作品风格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另外,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中音乐节奏的变化使得学生能够从音乐要素中丰富自身的音乐情感。除此之外,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发育问题,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不断地丰富音乐情感,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他们的情感世界。流行音乐相比于古典音乐通常会更加吸引学生。课堂上,若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现代与古典的完美交融,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总之,结合音乐课程是综合性艺术的这一特点,要尽量使得学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类似于音乐技能、利用音乐之美导真引善、发展个性、提高智能完善道德等。在聆听经典,赏析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逐步提高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单忠文.浅析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3(34).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作用 教学方式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发散学生思维聆听音乐作品,创造教学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引导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逐步提高欣赏层次。音乐是作曲家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里面包含作曲家的引导和暗示,只有明白作曲家在作品中的那些引导和暗示,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境,才能真正听懂和理解该作品。音乐欣赏课上更多强调的是听。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听,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畅想,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掘作品的意境,并在课堂上营造这种意境,充分感受作品。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对不同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鉴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课则上得很顺利。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不同: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

四、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展现音乐教学多样性

高中音乐欣赏课不但是聆听的艺术,而且是视觉的享受。在介绍作者或者某种器乐甚至某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时,都会有大量图片、视频等一些影像资料,如果只是单纯靠耳朵听,达到的效果就必定是单一、枯燥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就是为音乐欣赏课锦上添花的有效形式。多媒体能将声、像统一起来,给予学生强烈的震撼力,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课堂的艺术氛围当中。同时,对音乐有着浓郁兴趣的学生在课下完成的音乐课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了通过音乐促进学生思维开发的目的。

五、多学科相结合,发展欣赏教学广泛性

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相关事物密切联系并向前发展的,音乐欣赏教学同样如此。高中音乐欣赏涉及的内容包括音乐历史、地区音乐、音乐语汇等,这时如果抛开其他学科单独讲音乐就会使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和其他姊妹学科相联系,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就会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音乐多样、广泛的特点。所以,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上,就要根据所讲内容,适当联系其他学科,与诸如历史、地理、美术、戏剧等学科相结合,从其共通的地方,找到知识的切入点并引用到欣赏课堂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音乐欣赏课只是其中一个途径,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是众多音乐教师为之探索的主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要从客观着手,还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恰如其分地渗透音乐欣赏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真正体现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鉴赏力、审美力、想象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与音乐欣赏教学[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心理特征 欣赏方法 欣赏要素 主旋律

一、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人的赞叹相信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音乐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它能够激发人的豪情壮志。音乐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心旷神怡。听懂了音乐,感受到音乐的洗涤,培养学生喜欢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高中音乐教育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音乐欣赏的价值难以言喻,引导学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在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课堂内外,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学生积累音乐知识,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驾驭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顺利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进入高中,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让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欣赏的主体,以此缓解高考带来的沉重的压力,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延续、发展与改进,学生要在不断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力。美国音乐家莫塞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倾注身心,开展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近音乐,融入音乐,能成为音乐的理解者与享用者。

三、欣赏音乐两要素

1.主动、认真、理解地倾听。“听”是欣赏音乐中最关键的一步。一个作品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速度是快是慢?音乐语言有什么样的特性?我们在听了这样一部作品以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聆听,使学生能有备而来,必然做到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思路变得宽广,学习积极主动。例如,教学歌曲《长江之歌》,学生耳熟能详,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节奏的变化、每一个音符的跳跃,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2.哼唱主旋律。作品的灵魂是音乐主题,倾听之后,鼓励学生引吭高歌唱主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作品,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草原小姐妹》是一部很感人的作品,《草原放牧》问世已三十多个春秋,久传不衰,它的选题、构思、乐曲的结构特征及表现手法精湛绝伦,学生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教学中引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几遍过后,大家兴致勃勃,深刻地了解了这部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音乐欣赏水平水涨船高,使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第15篇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