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整体划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开始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因定位不准而“边缘化”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造成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边缘化

众所周知,大学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扮演着艺术教育的“公共角色”。其“公共角色”是指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亦即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角色。它的产生为高校实施美育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了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李岚清同志就曾多次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道德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艺术类课程成了那种“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五条件”的弃儿。

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的重视”。有些高校的有关领导自身审美素质欠缺,且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往往曲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在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高校的差异较大。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上以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一个课时,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课时量少、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修了那些自己虽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所以当有些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质问:“老师,不是我们要做音乐欣赏的‘下里巴人’,请问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何时提供给我们欣赏‘阳春白雪’的机会?”作为一位挚爱音乐教育的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心灵受到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无奈。

2.大众传媒的误导影响到教育客体片面追求流行音乐,使得公共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边缘化

普通大学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音乐课经常被占用,未能受到应有的音乐教育。即使他们当中有一定艺术天赋和音乐特长的学生,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对他们文化课学习的要求,也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弃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很自然地想学习音乐,以弥补中小学阶段留下的遗憾。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发展以及有些传媒导向的片面化,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有些媒体报道追逐的是引导人们去注意歌星们的“一地鸡毛”,而对其之所以成为歌星的真正的“成功之道”却宣传甚少。这种仿佛无需任何演唱才能技巧就可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的失实报道,对那些做着歌星梦而又成不了歌星的大学生的诱惑是势不可挡的。于是他们把一腔希望和激情投射在歌星、投射在自己的精神偶像身上,其审美心态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片面倾向而扩张并显著化。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在欣赏品位上,80%以上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大量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很多大学生说我喜欢音乐,其实就是说我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代名词;部分学生误以为音乐欣赏课就是给他们听或者看一些当今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音乐欣赏就是欣赏流行音乐。在笔者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不会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人还不到5%,他们学歌只能随录音带哼唱;有些学生买一本音乐教材几元钱都会“节省”,但如遇当红歌星来开演唱会或签名售碟,不少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花掉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为的就是买一张昂贵的门票,与自己崇拜的歌星见面。而对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如交响乐、艺术歌曲、民乐、民歌、京剧等,这些学生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此,与对流行歌曲的狂热程度相比,公共音乐教学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地位下降,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趋势。3.公共音乐教育的从属地位,使得教育主体即音乐教师成为高校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音乐教育本来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但有些高校的领导至今还没有脱离出作为传统的“乐以愉情”的观念,就是还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把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看作仅仅是协助德育或智育更好地发展的辅助形式。所以在实践中,音乐教育在许多高校却是实实在在地处于“从属”的地位。它或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性教育”而受到冷落,或被当作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呈现一时的“火热”。所以,在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过尴尬的体验。多年来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从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着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压力。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上的是选修课,工作量完全取决于学生选修人数多少而定,而课外辅导学生又不计入正常的工作量。这就使他们陷入了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学校不开课或者课时量太少而无课可上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说公共音乐教师时时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种不公正已影响到公共音乐教师的评聘奖励等方方面面,如评职称要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学校公共音乐类的实践成果不计入科研,而英语、计算机过级、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少文章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而有些学校里平时提供给公共音乐教师的科研经费却是出奇的少,甚至没有。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中心,致使公共音乐教师在学校里既没有归属感也无发挥自己专长的“用武之地”。更有一些学校还规定各种比赛必须是必修课才有资格参赛,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这种“边缘人”的地位严重地打击了公共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公共音乐课质量多年得不到提升的恶性循环。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已使其发展陷入到一种危机之中,而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因此,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消除其发展障碍,摆脱危机状态的主要途径。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围绕着其准确定位而进行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定位“边缘化”的现状,建议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建议把音乐、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当作大事来抓,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要加强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水平。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切实加大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各高等院校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2.加强对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科学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种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面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开课率低的实际,高等院校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整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也决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音乐知识的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与公共选修或个别辅导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而公选课的课程设置,面可以广一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选课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选课原则,先修基础类课程,再选鉴赏类课程,再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大众传媒的片面宣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和健康发展考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方面的管理,鼓励它们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东西,限制它们对不健康东西的过多渲染。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高品位课外、校外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

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求新、求变的流行趋势,我们无法“指导”其发展,但却可以“引导”其发展,只要我们把握艺术审美中的情感特征,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

3.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

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开足开齐公共音乐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学分,力求课时、进度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挖掘人力资源,创造教学条件;鼓励音乐教师开设较高质量的音乐选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针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地位偏低、待遇低的问题,应不断改善公共音乐教师的教学处境,提高其生活待遇,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根据学校规划和发展计划,配备、充实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数量;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稳定公共音乐教育教师队伍,把热爱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要根据公共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合理计算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学习、工作待遇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同时,广大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也应注重师德修养,自律、自尊、自爱,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质量;努力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所针对的主要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这些高等院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几乎国内所有高等院校都普及了对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的音乐教育。但是,由于受到办学规模和教师素质等环节的制约,各院校对学生音乐教育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本文拟探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当前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展望课程的发展前景。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当下开展的公共音乐课中,无论是内容抑或形式上普遍不为大学生所接受和欢迎。如今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和其所认识的音乐有着一定的距离,这不是他们希望接受的音乐教育。相对于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最为通俗的流行音乐,甚至认为课上教师提到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就像是天书一般晦涩难懂。这种现象与艺术、世俗这两种音乐在人心中的对比非常接近。时间一久不少学生就会觉得音乐课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实用性可言。大多数高校只是吧公共音乐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但是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健全,如果不对公共音乐课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它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就会将公共音乐课排除在自己的选修课程之外,到时公共音乐课必将脱离高校公共课程教育,那样也就减低了高校教育完整程度。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发展前景

(一)公共音乐课开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死啃书本,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这样的校园学习生活模式已经不为当下学生所接受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更加充满了活力,展现自我。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他们的目标。但是之所以在普通高校设立公共音乐课,就是依照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对他们进行美学的教育,对学生欣赏、创造和塑造美的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无论是思想、智力还是综合能力都能有所进步。

另外,开设公共音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接受美学教育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相关音乐知识运用到诸如登台演讲、演唱、编排、制作音乐节目等校园文化生活的实践中去。同时使学生知道何为高雅的音乐艺术以及应如何鉴赏,净化校园的同时升华心灵。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进行素质教育都离不开音乐。所以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师资力量是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人员保障。

开设公共音乐课程,首先会遇到的疑问是现有的师资是否满足能够教学。在开设初期遇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充分考虑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每年音乐院校都会有大量优秀音乐人才毕业,凭借他们多年的音乐艺术学习和实践,去高校讲授音乐知识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况且在初级阶段,可以少安排一些课时,这样就能够应对师资暂时的不足,每学期初期可设10~20课时,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步增加。

(三)完善的教育设施是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物质保障。

为了公共音乐课的展开和实现配置教学设施也是必要的。其中视听设施可以借助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外语系的视听器械,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健全。教学用的钢琴等乐器,可选择性的配备,以后逐步增加。争取能够让学生选修一项尤其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所以此类乐器还是应该优先予以考虑的。

(四)以民族音乐作为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重点。

一般地将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音乐泛称为民族音乐。它包括传统和近现代两种音乐。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传统其实是受到地理环境、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民族音乐艺术传统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重视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大势所趋。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也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甚至对于国际而言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流,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是以本国的民族音乐为原点的。所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以民族音乐为核心。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音乐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85-01

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可是就当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我省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提出其相应对策,以求抛砖引玉,与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切磋。

一、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鉴赏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可以在欣赏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中循序渐进的结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保证了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使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系统的了解。多辅,即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和个别辅导限选课。选修课可以面广一些,科目多一些。

4.加强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教材的建设是音乐教师上好公共音乐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音乐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处于优与劣并存、精与粗并存、充实与残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建议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熔铸于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材建设纲领统筹之中,同时考虑现有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状况,编写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适合中国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国情的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我校“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音乐教学品牌,使我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落实教学常规

组织好备课组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掌握新的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认真落实高中学生模块学分认定工作,抓好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教研活动,促进老师做好个人备课、听课、教案书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期结束要做好学生期末成绩统计工作。认真组织好老师上好科组公开课、学校公开课以及各种交流研讨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输送部分老师参加大型的全省或全国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做好新加入本备课组的年轻老师孙莹瑛老师的辅导工作,帮助她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与教研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保证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 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的评比

本学期我校将开展优质课评比。高中音乐备课组将根据学校下发的通知,尽早选定参赛的老师以及课题。组织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帮助上课者听课、修改、提高。要在比赛中体现本学科特点,以充分的准备应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备课组争得荣誉。

3.推进第二课堂的学科培优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培优活动,培养一批艺术尖子,排练、储备精品节目。第二课堂计划开设两门校本课程,曾倩雯老师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孙莹瑛老师开设拉丁舞课程。

积极扶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各种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继续举办“师生同乐”每月歌会活动。

4.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

继续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抓好20xx届两名学生广东省专业联考的考前辅导冲刺。同时还要开展高一年级新生音乐水平情况的调查统计,音乐高考相关政策与常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确定初期培养目标,每周两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培训课程,培训音乐联考所有专业都必须要通过的必考科目《乐理与视唱练耳》

5.做好艺术社团指导工作

辅导、协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艺术社团的辅导工作,是艺术科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尤其是由音乐备课组负责指导的社团,一定要落实好各项目的辅导工作。在新学期的新生中,要做好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工作。积极扶助各社团搞好各种演出、排练和校外联谊活动,使我校社团活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6.严格音乐专用室的管理

音乐专用室的管理工作要做详细的安排,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要确切落实专用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做好各场室有专人开启、保管、负责。使各器材既要充分运用,又要爱惜保护,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做好天河区科研小课题“和声引领旋律创作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工作。

8.继续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资料整理工作。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训练

1、要求组内音乐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采取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3、组织音乐备课组全体音乐教师学习新课程,全体成员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并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在本学期本组教师要人人争创优质课,上好公开课,做好公开课评价标准与评价总结。

4、进一步加强兴趣小组的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本学期重点是舞蹈队、合唱团和器乐兴趣小组的活动。

5、做好音乐艺术生的高考前期指导工作,全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此项工作。

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

1、五四唱校歌比赛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高校关注的课题。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为此出台了《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其中要求高校中从事公共音乐教学的专职教师人数应占全校总学生数的千分之一点五。之后,教育部又于2006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造成课程设置和教师地位“边缘化”。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了,李岚清同志就曾多次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包括退休后多次的学术讲座都是与音乐有关的。但迄今为止,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道德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公共音乐教育在许多高校处于“边缘”的地位。在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过尴尬的体验,因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大多上的是学生认为可有可无的公共选修课。

2、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展受制于校行政领导。有些高校领导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公共音乐教育,容易曲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领导重视”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而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但教学条件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和教学用的钢琴。

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且单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及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和师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课程资源有限、音乐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目前,公共音乐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国家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和教学力量开设相应的课程,一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公选课设置很不科学,重复严重;有些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合唱艺术、音乐理论等,由于选课学生少而没有教师愿意开设;有的课程如欣赏类的课,比较轻松与娱乐化,教师抢着开设。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上改革探讨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高校公共音乐课教育,首先要明确定位:公共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再现人类原始活动的精神,发展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一门古老而特殊的教育学科,它在世界教育史的发展进程中,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一直把音乐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摆在显著位置。音乐教育之所以使人们关注,因为音乐是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最辉煌的现象,它使我们能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和感情,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边缘化”的现状,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可以借鉴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建议把音乐、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3、高校应强化公共音乐教育领导与机构建设。各高校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任组长,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高校要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学部,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设置专人管理,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的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等同于如体育、思想道德等学科重要的地位。同时要加大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高校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4、完善公共音乐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音乐及相关学科理论的教学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技巧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音乐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新学科、新的思维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它与各学科及各种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要让学科的交叉性作为公共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方向。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文化视野的需要,对其他不同学科的融合研究是贯彻实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类公选课 教学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选课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类公选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音乐类公选课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过于随意,甚至有不少课程流于形式。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音乐类公选课的起点与归宿,也是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音乐类公选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个审美阶段:一是审美直觉,二是审美体验,三是审美升华。在不同的审美阶段,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一)审美直觉阶段教学目标。音乐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指大学生对相关音乐作品的第一感觉,如对音乐作品总体的知觉,对音高、旋律、速度、音色、节奏等各项音乐要素的初步印象。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侧重于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触音乐作品后的第一感觉、第一反应,以及音乐作品在大学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记忆。在这个阶段,主要考察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及音乐听辨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以音乐感觉、音乐反应及音乐记忆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要素的认识与感知。

(二)审美体验阶段教学目标。在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后,开始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自觉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既往的生活经验及审美体验等,不断扩展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所提升,重点在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三)审美升华阶段教学目标。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后,学生开始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思考,从音乐作品中找到共鸣,对音乐作品产生新的顿悟,并且能够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体味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到音乐作品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力,此阶段为审美升华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较前两个都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热衷于与音乐打交道,能够掌握重要的音乐知识,有较好的音乐判断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得到情感升华。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关系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考虑,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阶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该教学方法主要用于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目标为让学生能够听到和感受到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音乐体验。欣赏法是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的基础,其贯穿于音乐审美直觉阶段、音乐审美体验阶段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受到音响设备、音乐资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们可运用欣赏法,除了让学生欣赏《黄河》外,还可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题表达中不同乐器呈现出来的特色。

(二)讨论法。讨论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与创造的能力,通常适用于问题的解决及新旧知识的探讨。讨论法适用于具体的问题,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讨,常贯穿于音乐审美的各个阶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而且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练习法。练习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形成音乐表现力。该方法通常用在音乐知识技能性学习方面,如乐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受到时间、音乐内容、学生个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有节奏的音乐时,笔者让学生跟着音乐击掌模仿节奏,通过击掌模仿练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强烈节奏感。而在音乐剧学习中,笔者挑选了一些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分组演绎,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认识。

(四)发现法。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该方法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主要针对音乐教学中具体的情况,是辅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许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与节奏,如周杰伦的《台》、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等。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讲授传统音乐时,都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如在学习湘西土家族苗族音乐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图》。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五)创作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其创造能力,通常适用于一些作曲学习或一些即兴表演或创新的教学,其随机性强,操作难度大,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多应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为基本曲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旧曲新唱,或者旧词新曲,旧曲新词。学生通过大胆创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过大家的评鉴,总结谁的版本艺术价值更高,然后再拿去与原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创造教学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其将音乐知识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得到升华。

除上述五种教学方法外,音乐教学方法还有演示法、参观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在音乐类公选课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可以运用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等;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除了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外,还可应用练习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而在音乐审美升华阶段,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应用发现法、创作教学。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依据上文教学目标设计,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大教学目标,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这三大目标进行。以下以音乐欣赏课“欣赏民族打击乐器”为例,分析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活动的优化过程。

(一)审美直觉活动。在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观察民族打击乐器、听赏民族打击乐器等多个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不仅能直观看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外表,而且能够直觉地感受到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审美体验活动。在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观察、听赏民族打击乐器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既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区别不同种类的民族打击乐曲,其教学活动从民族打击乐器直觉感受转移到民族打击乐曲的审美体验。如分析《关公出征》《老鼠娶亲》《春节序曲》《狗撵鸭子》等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音乐表现力、表现手法、音乐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审美升华活动。在直觉感受活动与审美体验活动后,教师需要设计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音乐的审美升华。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加入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实践中,参与各项演奏活动,如创编合适的演奏节奏、创编相应的故事情节,等等。这些“动手”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对民族打击乐曲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

总之,音乐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用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音乐类公选课改革中,必须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娟.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荣.普通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三化”构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10)

[4]赵梅.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大舞台,2015(10)

[5]江丽亚.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究[J].艺海,2014(7)

[6]程娟娟.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项目(2015JGZZ012)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暨“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

“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将于2007年5月21-2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该活动邀请美国视唱练耳教育家、耶鲁大学作曲系教授Joan Panetti博士;美国视唱练耳教育家、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教授Reiko Fueting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SUNY New Paltz) 终身教授、音乐理论与作曲系主任Ping Jin(金平)博士及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理论系教师戎纳博士。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全国各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研室协办、院艺术实践办公室、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本次活动主要内容如下:

1.公开课

a)各表演专业教学公开课、教学研讨;b)室内乐与视唱练耳教学公开课;c)视唱练耳专业生教学公开课、教学研讨;

2.论坛a)教授论坛--全国各院校视唱练耳 乐理考试特点及试题设计技巧;b)研究生论坛--自命题“论题宣讲”;c)数字化教学、考试系统研讨;

3.大赛 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试题设计大赛;

4.音乐会

时间:5月21-25日(21日上午9 :00-12 :00 报到,下午2:00正式开始)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详细内容请查询:

公开课观摩场地有限,限制参会名额,请提前电话联系。

联系电话:(010)66425509、66425745左老师

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 乐理试题设计大赛

宗旨: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目的:为广大从业教师与专业学生提供规范考试试题,探讨与交流的机会。

大赛内容:征集测试基础能力的视唱练耳(听力笔试)、乐理试题设计方案

大赛类型:

a)A-视唱练耳(听力笔试)试题设计方案。b)B-乐理试题设计方案。

参赛者身份:教师、学生均可参加

比赛分类与要求:

a)视唱练耳类:

1、题目类型必须是选择题,选择答案不得少于2个,可多选。2、总题目数量为100题,每题1分,共计100分。3、分项题目名称(如节奏、音程、和弦、旋律等)及所占百分比自定。4、难度系数自定,可附试题设计思路说明。5、另附试题答案。

b)乐理类

1、题目类型必须是选择题,选择答案为4个,可多选。2、总题目数量为100题,每题1分,共计100分。3、分项题目名称及所占百分比自定。4、难度系数自定,可附试题设计思路说明。5、另附试题答案。

提交方式:

1、 试题及答案使用Microsoft Word

(.doc格式)提交参赛。2、乐谱原始制作文件按参赛者所用软件的文件格式保存,根据题号编号上交。3、A类试题如制作了音频文件(如MP3等)一并提交。4、填写并邮寄报名表(如不提交视为自动放弃)。

比赛设奖:

大赛分别设立设计大奖及优秀设计奖,分获两类优秀设计奖后方可参评大奖。

其他

1、报送时间:打印稿2007年5月1日前邮寄至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办公室左老师收,邮编100031,同时

e-mail:

电话:66425509左老师

2、详细内容请查询:

3、报名表下载:/xwzx/jczt/scle/200703210005.shtml

4、颁奖仪式及研讨会将于“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举行

主办: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

协办:全国各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研室

承办: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办公室

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修造艺术论坛

主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乐器修造中心

北京卡丹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办公室

论坛内容:

1.国内外专家组专业讲座与教学示范

a)专业艺术院校钢琴配置的合理性b)专业教学钢琴的使用特点c)专业艺术院校该如何建立钢琴专业技术维护力量和机构 d)施坦威钢琴的生产过程及特点 e)钢琴的结构与设计及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如何保证钢琴的稳定性 f)三角及立式钢琴以及音乐会钢琴的调整标准与方法g)教师、学生家庭用琴如何选择及保养

2.施坦威产品展示、图片及音视频3.钢琴独奏音乐会

论坛专家:

国际专家组:John Patton (美)、 Werner Husmann(德)、

Bob Berger(美)、 John Ross(英)

国内专家组:赵东升、王德生、范希来、李钢

顾问专家组:王德华、王兴隆

欢迎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钢琴修造专业人士、钢琴专业师生、全国各地琴行售后服务人员、从事钢琴修造行业的非专业人士参加。小组授课名额有限,请提前电话报名。

论坛地点:中央音乐学院

时间:2007年5月21日-24日、(5月21日8:00-9:00报到,9:30开幕式)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的巨大的改变,各种基于互联网、基于移动端的学习方式出现。2012年8月腾讯公司的社交软件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为新媒体时代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其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功能之一,而是成为了传播信息、传播文化、开展人际交往、转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形式。微信公众平台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的账号,其中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以及企业号,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微信公众号三种仅仅只有订阅号是面向个人申请开放的[1]。因此,基于为微信公众号下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订阅号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微信公众号后方可进入微信公众平台。一般来说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送方式有信息群发以及自动回复。第一,信息群发。微信公众号可以使用群发功能来为学生学习平台搭建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前制作学习资源,将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上传至学习平台中[2]。另外,还可以将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制作成为独立的小视频发送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通微信公众号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第二,自动回复。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在三种情况下设置不同内容的自动回复,分别为被添加自动回复、消息自动回复以及关键词自动回复。其中,被添加自动回复即为学生在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会自动发送信息;消息回复为学生在发送消息后微信公众号可以自动回复内容;关键自动词回复是如果学生发送的内容中包含着关键词则微信公众号会做出相应的内容回复。例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关键词记谱,微信公众号则会自动回复音符与休止符、演奏法的记号等方面的内容。

2.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传统音乐的学习资源大多数为文字与音频,怎样让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来从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对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学习平台进行建设,以对多媒体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与调整。第一,开展传统音乐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在微信公众号的学习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主要是通过微课视频进行的,因此微课程是进行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考虑到音频类资源在网络传输当中数据流量消耗大,因此在传统音乐学习资源的设计上应该做到音频与图文类学习资源相结合,以优化平衡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的传统音乐学习平台。第二,开展传统音乐移动学习课程结构设计。在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过程中由于周边环境是随机的,学生十分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因此在设计传统音乐课程时需要合理控制时长,3-5min的时长最为合适。教师在仅有的3-5min内要选择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传统音乐教学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三,选择合适的移动课程内容。移动学习的课程制作与传统的微课来说有着显著的区别[3]。一般传统音乐学习的微课视频可以分为动画制作、PPT制作等,而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则需要突出微信公众平台,考虑到课程展示的平台是手机或移动设备,因此微课的制作画面与音频要更加清晰。例如,在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点的学习中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学习内容要避免使用录制的少数民族音乐视频,而是选择少数民族音乐或歌曲、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PPT等,以突显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打造高效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

3.结束语

微信公众号下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移动设备技术发展的产物。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传输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摇篮。所以,高校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通过使用多媒体信息化方式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恰好弥补了当前我国移动教学尚未成熟的欠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课外开设第二课堂的学习需求。微信公众号下的传统音乐移动学习平台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第二课堂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學习。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音乐 公开课 教学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途径之一,上好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不久笔者参加本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赛,聆听了四位青年教师的音乐公开课教学,这四位老师教龄最长的是5年,最短的是2年。她们执教的是同一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七课《手拉手》。四堂课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艺术,新型创新的教学模式,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给听课者获益良多。听课后,也引发笔者对公开课的思考。结合这次的活动,笔者对其中两位教师的课谈几点拙见,以抛砖引玉。

《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两个声部的合唱曲。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切分节奏和二声部教学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两位老师都把这两个难点很巧妙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甲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先从节奏模仿开始解决切分音,在节奏训练中,内容丰富,训练也扎实到位,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准确。在进行声部的训练,老师采用了模唱、肢体动作的方式,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二声部的学习,整堂课气氛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参与活动积极,效果良好。

乙老师则采用探究性学习,从二声部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听辨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最后进行二声部的和声训练,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二声部,接着采用公益广告进行导入新课,在歌曲教学中则采用柯达伊手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找准音高,很好的进行合唱教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声响为歌曲伴奏。两位老师都采用辅的教学手段从合作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1落实双基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音乐公开课都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双基的训练是枯燥的,公开课中的两位老师都能把枯燥的音乐双基训练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将音乐知识技能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甲老师在解决切分节奏采用的是节奏模仿:老师把二声部中的切分节奏提出来,设计高声部的用拍掌,低声部的用踏步,老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来进行模仿,在师生互动中解决切分节奏,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在解决二声部旋律时采用模唱与律动同时练习:老师进行范唱高声部,学生模唱,解决高声部旋律。低声部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老师就边唱边律动(立 蹲 踏步 ),学生进行模仿动作,再带律动模唱,最后进行合成。甲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采用难点分散、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的铺设教学梯度,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老师则从二声部旋律入手,她先设计让学生集体听辨单音;再把两个声部的旋律运用图形谱出示,让学生分别进行连唱;待学生基本上达到要求后,再把单音加上节奏组成两个声部旋律,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训练。乙老师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练习,最后进行声部训练,而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合唱部分。乙老师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种辅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两位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把双基教学有机的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在 “动中学,乐中学”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 课堂中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教学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教学听、视、触的环境和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两位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创设,在教学的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有效的进行教学。甲老师创设的情景是这样的:通过让学生填空形容词,来说一说自己的手是(〖ZZ(F〗X〖ZZ)〗 X )的 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一个个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地举手发言,通过赞美自己的手,从而体会到手的作用是很多很多的,最主要的是在传递情感。一个简单而精心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乙老师则通过让学生观看公益广告,(一位五年级同学的讲述:她的同桌是一位聋哑学生,她们同桌5年了。上课时,她用手语帮助聋哑的同学讲解难题,两人每天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像亲姐妹一样,不管发生什么,她们俩都团结在一起。)老师在广告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旋律,接着老师问“这则广告给你带来什么感想?”(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着。看完后,同学们感触很深:有的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的说朋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有的说要像这位同学学习,帮助别人;有的说手拉手可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地球……在这样的画面中,同学们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愿望,投入自己深厚的情感,通过视觉去体验音乐、感受画面。两位老师都根据歌曲内在的审美因素,从情感入手,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最恰当、最直接、最有效的导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又不乏新意,在自然而又新奇的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已被老师创设的情景所吸引,情感已融入了音乐。

3扎实基本功展现教学美

教学的艺术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两位老师在这次的公开课教学中给我们带来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享受。首先她们的语言很美:老师们课堂语言、语速和节奏都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富有感染力,语言节奏恰如其分,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其次她们的肢体很美: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一切身体动作,创设出一个个欢快活泼的情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并很好的掌握。再着她们自身的专业美:老师们都展示了自己的长项,甲老师声乐条件好,她采用自己范唱;乙老师舞蹈好,她采用律动教学。音乐老师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通过自身的美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感染学生。因此这次公开课教学总的来说是给我们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

4公开课教学中的思考

公开课教学是展示――锻炼――积累――提高的过程。通过公开课,青年老师的优势也随之显现,有热情、有激情、有新意、有个性、有智慧。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如:如何有效的提问。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沉默不语;缺乏探究性。殊不知道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其思维能力。又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的挖掘、理解、表达,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在本次的公开课上,老师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指示的溪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尺讲台飞扬青春风采,教学比赛初露砥砺锋芒。公开课教学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必选项目之一,也是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一个舞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展示活动,更多的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和风采,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老师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公开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为教师们探索实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契机,有力地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浙江:《中小学音乐教育》 杂志社 2012年NO.03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李建华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公共课程供大学生选修。最为常见的是以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三大类型的音乐课程。第一类为理论基础与欣赏类课程,即感受型课程,要求学生在音乐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方面做出初步判断与评价,如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等。第二类为实践型技巧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第三类为合作型排练课程,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的同时,增强相互协作的能力,如合唱团排练、乐团排练等。还有一类辅修型课程,即第二专业音乐辅修专业,学生用二至三年修完8至10门课程,修满20个左右学分,获得辅修第二专业结业证书,但这类课程开设的高校较少,而且连续性较差。音乐公共课程基本是由音乐系专任教师担当,专职从事公共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5%,初级职称却占75%,中级职称占20%。可见,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

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音乐的渴望,但多数学生出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重压,接受的音乐教育不足,因此都期望借助大学期间的音乐公共课程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从选课比例来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中外音乐史论及中国民乐较为喜爱与偏重;部分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计算机音乐等也较感兴趣。另外,近半数学生对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音乐图书资料储藏量及音乐教材不够满意,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与音乐相关的艺

为音乐教学目标“导航”

张湘君

音乐教学目标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教学目标能否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节音乐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社团或活动,多半学生希望有专门为大学生开放的场所便于课堂学习后进行音乐实践。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整合音乐公共课的课程结构,结合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安排相应专业教师讲授,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合理化的教学团队,而不再局限为初中级职称教师担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确立两门大学生音乐必修课程(可考虑一门理论、一门技能)在一、二年级开设,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加大本课程的实施及监管力度,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分割的课程。学校应加大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使音乐艺术教育有统一的指挥中心、教学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从而推动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健康、持续地发展。重要体现。但在很多教案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理想。为此,笔者将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常见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单元教学目标应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

音乐教案的书写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每单元的一开始就写上详尽的单元总目标,然后分割成三课时或四课时进行教学,而每课时前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却没有课时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音乐教师用书上已经对单元教学目标写得很详尽,教师们懒得再动脑子,所以照搬照抄,缺少个性化的思维。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内容的选择与课时目标的确定并不能完全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的那样去完成,于是两者之间便出现了偏差。如《四季放歌》单元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通过欣赏《战台风》、《晓风之舞》、《新疆之春》感受古筝、钢琴、小提琴的不同音色。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对不同器乐的表现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能积极参与听辨、模拟演奏、做节奏声势等活动,能较确切地感受作品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对欣赏器乐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教案中第一课时内容为:1学唱《四季童趣》;2分享学生课前收集的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第二课时内容为:1聆听《新疆之春》;2复习《四季童趣》;3学习用竖笛演奏《春天来了》。第三课时内容为:1聆听《战台风》;2学唱《西风的话》;3我的创造(教案中并没有体现)。第四课时内容为:1学习歌曲《童心是小鸟》;2拓展、表现四季的文学、美术作品(此内容在教案中并没有体现)。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内容相对应来看,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晓风之舞》在教学内容中始终没呈现。也就是说教师摈弃了这一教学内容。而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及的“能积极参与听辨、模拟演奏、做节奏声势等活动”,本应属于“我的创造”这一内容,但在教案中却始终没有体现。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教材以单元主题来设计教学内容,每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上都有详尽的单元教学目标,编者把整个单元的设计意图及要求以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但单元教学目标是针对整个教材单元来要求的,陈述较全面、笼统,教师若能在这些目标要求下把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那么表述会更加明晰,教学思路也会更清晰流畅,课堂重点、难点也能有效解决。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体、显性、便于操作

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施教来说,具有导向、调控、评价的作用。有些课时教学目标尽管三维目标俱全,但过于宏观。例如:“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感知能力。”“初步认识学习世界多元文化的意义,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等等。类似的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得大而虚,很难在一课时内落实和兑现,也难以在教学评估中加以检验。

为此,我们应恰当地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教学目标是理性化、原则化的,通常化为隐性目标融在音乐教师的脑海里,还有一些化解在当堂课的具体目标中,一般不以文字的形式写在课时教学目标中。只有那些具体的、显性的,便于操作、执行和检验的目标内容才适合以文字的形式写在课时教学目标中,所以我们应该认清教学目标的层次,细心地领会、理解其中的内涵。

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的教学目标:1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基本特点;2初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事迹,知道他对京剧事业做出的贡献;3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梅派唱腔,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并能对其作出判断与评价。

上述三条课时教学目标,以学生感受、体验、演唱梅派唱腔的风格为教学导向,以感受体验、比较分析、聆听辨别的教学过程调控教学。对比梅派及其他流派的唱腔风格以加深认识,以学生能够演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上句及判断梅派唱腔风格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课时教学目标简洁明晰,易于操作,将三维目标蕴涵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应该说,这种写法比较恰当、妥帖。

三、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习惯于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通过一系列对‘春’的主题欣赏,强化对旋律的听辨能力,分析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春’的多姿多彩时的变化和作用。”“通过歌曲的二声部合唱学习,加强声部和声音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提高。”等等。这种设计方式就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考虑,没有科学、合理、全面地设定目标,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应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应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目标。那些习惯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不符合陈述要求。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和目标实现的及时性。

如欣赏课《卡门》中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比才的生平与贡献;2了解什么是序曲,能初步认识到某些歌剧序曲有暗示剧情的作用;3能够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能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图形谱来展现音乐的不同情绪。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突出问题;未来走向

按照360百科的词条解释:所谓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1]就本文而言,音乐教育对象主要是指在民族院校非音乐专业学习的在校大学生。各民族院校在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1]作为教育重点,通过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及其技能,传承民间歌舞、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民间戏曲等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陶冶人、形塑人、鼓舞人和激励人,以便为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建设人才。对此,笔者试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出路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把“数字、字母、音符”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由此足见音乐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通过入心入脑、沁人灵魂的音乐熏陶,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经总结提炼,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1.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需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许多别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朝鲜族的农谣、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飞歌及彝族的四大腔等民歌,维吾尔族的卡龙、朝鲜族的长鼓、京族的独弦琴及彝族的月琴等民间器乐,藏族的锅庄、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及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民间舞蹈,还有壮剧、彝剧、藏剧及苗剧等民间戏曲,每种音乐表现形式都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支撑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的社会沃土或文化语境渐次消失。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中青年流入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他们因久居地的漂移错位很难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再加上少数民族青少年热衷于NBA、迪斯科等时尚、快捷的外来文化,尤其是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出现,致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承人主体出现断层,一些古老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永久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有素质的在校大学生为普及对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技艺传承、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传承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以传承保护为主题的各种展演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为新形势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找到创新途径。2.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民族院校有本科、高职高专之分,有文史财经、理工农医之别。出于未来择业就业的本位考虑,在校大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轻共同课或选修课现象,尤其对公共音乐课认为可有可无或可学可不学,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及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贺绿汀先生曾提到:“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2]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及为人处事的深刻哲理。以音乐教育为传导手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德育教育以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表现出来,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尤其是突出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劳动等乐观向上的教育主题,不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提升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鉴赏能力,还有助于他们高尚情操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启迪、健康人格的塑造及身心的愉悦,进而牢固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3],这对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疑起到正能量的凝练作用。对此,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等方面都有帮助”[4]。3.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需要。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在校大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既对祖国有很深的爱国情感,又对家乡有割舍不断的爱。在以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多是采取结合国情、历史、形势政策等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实现的,教学效果难以入心入脑。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他们的感官,借助音乐的魅力达到以乐传情、融乐于情的宣导目的,如《我爱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许多民族院校把在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融会贯通,把音乐传情与爱国家、爱家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加在校大学生对所学音乐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又通过音乐教育本身把爱国主义的情愫表现出来。另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艺术活动,尤其是借助二胡、古筝、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做法

按照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校教育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重点强化公共音乐教育,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2006年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再次强调设立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6]。各民族院校结合自身育人特点和校情实际,把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合理设置音乐课程。各民族院校统筹课程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教育课程。从内蒙古自治区院校来看,大部分院校开设《音乐概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全面普及音乐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欧洲古典音乐,间或传授特色民间音乐知识。四川民族学院除开设《音乐欣赏》课外,同步开设《民族舞蹈基础》和《民族歌曲欣赏和视唱》等课。另据调查统计,广西全区共有24所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课程内容以音乐欣赏为主,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音乐美学》《交响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多门课程,使用《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大学音乐》《音乐欣赏》等教材。其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广西大学,共开设7门音乐课程。广西民族大学居次共开设5门音乐课程,河池学院只开设《音乐课》1门课程。此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结合在地民族特色,开设《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与鉴赏》《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学习需求。2.突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考虑到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等实际,各民族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上突出灵活性、体现多样性,推动课堂教学、讲座及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从内蒙古自治区5所院校调查看,有29%的在校大学生认可课堂教学、讲座和艺术实践三者合一的教育方式,有20%的认可课堂教学形式,有10%的认可课外讲座形式,另有高达41%[7]的倾向于艺术实践活动。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有87.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学、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及课外专题讲座[8]3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古板的、教条式的传统授课形式。新疆石河子大学结合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实现形式,他们于校内在线开通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高雅的古典音乐,涉及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协奏曲、乐器独奏等古典音乐及民族风情音乐,还包括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轻音乐、儿童音乐等,曲目数量达50多万首[9],以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不同欣赏需求。3.突出音乐艺术的实践展演。各民族院校为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成果,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在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院校采取组建音乐艺术团体,诸如组建合唱队或舞蹈队等形式,参加由各校组织的歌咏、舞蹈、音乐等文艺比赛。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问卷调查看,在校大学生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合唱演出、声乐演出和乐队演出及舞蹈比赛等,其中以合唱和舞蹈演出为主。中南民族大学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文艺团体,突出舞蹈、合唱、民乐、西洋管乐等文艺表演,多次参加亚洲国际声乐节、中国国际合唱队、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秋冬演出季、毕业演出季、新年音乐会[10]等艺术实践活动。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学院结合公共音乐教育,先后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歌舞队、合唱队、戏剧队及乐队等表演团队,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音乐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各民族院校结合各自校(院)情况,在普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客观地讲,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虽然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发展难题,需要引起上级教育部门及民族院校的高度重视。1.音乐素质较差。由于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加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的音乐素质差别较大。其中,生活在城镇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好,生活在农牧区、偏远落后地区及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音乐基础不是很理想,这对他们的公共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问卷调查看,39%的大学生不识简谱,42%的大学生不识五线谱,在中小学阶段接受音乐课程的学习时间10年以上的仅占2%[7]。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47.7%的大学生不认识任何乐谱,对音乐知识不太了解的占69.2%[8],说明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差具有普遍性。这不但直接影响到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效果,而且对他们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及提升创造力同样产生消极影响。2.音乐教材有待规范。由于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各民族院校普遍缺乏针对公共音乐课的规范性教材。从内蒙古自治区院校来看,现有音乐教材是专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讲授内容没有体现出非艺术类大学生特点[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选用音乐教材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考虑,讲授内容多由任课教师择定。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多凭个人喜好、音乐专长或教学经验等向在校大学生授课。因缺乏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讲授内容随意性较大。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来看,多数院校是以教师的专业专项来作为开课的依据,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8]。对此,有37.1%的在校大学生对所开音乐课程不满意。3.民族音乐比重小。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推广为主,相反具有在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则讲得较少,或寥寥数语,既可能与所选的专业性教材有关,也可能与任课教师不熟悉民族音乐有关。从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院校来看,来自国外的流行音乐或源自国内的通俗音乐占很大比例,具有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歌曲不多[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教育涉及本民族音乐的课程相对较少,创作类音乐内容比例较小[7],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缺乏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支撑。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课程同样较少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更是很少介绍[8]。从新疆塔里木大学来看,公共音乐课开设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课程为0,涉及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很少,仅在部分课程的音乐欣赏中捎带介绍[12]。事实上,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木卡姆”及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等早已蜚声中外,可自治区普通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4.师资素质亟待提高。总体来看,各民族院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不高。从内蒙古自治区院校来看,部分音乐教师本身因对蒙古族音乐不够掌握,对蒙古族民歌也不很熟悉,致使大学校园没有出现具有蒙古特色的“流行音乐”。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各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等问题。部分院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现有教师多是聘任制。他们多数“教学方法老套,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选内容陈旧、呆板、不科学”[7]。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素质一般,10%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教学不满意。从广西27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部分院校公共音乐课由专业教师担任,有时由于专业课程太多,只好往后推迟授课时间。即便有些教师前来授课,他们也是应付了事,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专业课教学上。另外,部分院校兼职教师数量过大,有的兼职教师“在校团委工作,有的在学工部工作,有的为学生辅导员,有的是某部门领导”[8],更有部分兼职教师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从新疆8所高职高专院校来看,部分院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所有公共音乐教育课均由专业教师兼职授课。由于师资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13],教学过程常常顾此失彼,长此下去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无疑产生负面影响。

四、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推进措施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音乐公开课 真实 亮点 激情

最近几年听了不少音乐公开课,总觉得形式差不多,都是一个流程。好像缺了什么,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公开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的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研究的方式。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执教者、学生和听课者授、听、评等活动,探究出一种更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来。一堂好的公开课,不在意刻意制造什么,更不能做作,好比厨师烧菜,主要是菜的味道,味道好,大家才满意。好课也如此,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一些公开课就像演戏一样,这不好。教学应该像生活,上课就是过日子。那什么样的音乐公开课才是我们需要的呢?

一、真实的课

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公开课:在新授歌曲教师范唱这个环节中,教师才刚开口唱,学生们就熟练地唱了起来,这时教师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他们,学生立刻闭上了嘴巴。这说明什么?显而易见,这首歌已经教过了。这样的公开课还有意义吗?公开课必须真实,使广大教师能学能用。它不能像样板戏一样,提前排练好,上课时只是“背台词”。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不确定性。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既定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冲突,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这些对教师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口号,明确了教师既要传授真知,更要教人求真。只有教师自身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真人,才能成为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榜样。

二、营造“亮点”的课

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教师的教给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音乐课堂所谓的“亮点”并不在于外表是否华丽,关键在于是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授《小鸭子》时,我分几个步骤。先出示图片:狗熊拍照。“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客人,狗熊。大家知道他在干什么吗?”“拍照!”然后看图片讲故事。“谁来说说这张照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创编故事。最后听范唱,感受音乐。“照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听音乐,看看谁猜对了。”“哦,原来是小鸭子在干活啊。今天狗熊还说让小朋友和小鸭子比一比,谁最爱劳动,谁上课最认真,要给他拍照。”学生的兴趣都被故事和拍照充分调动起来了。找学生感兴趣的人或动物融入课堂,作为课堂亮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充满激情的课

音乐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课堂气氛。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让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就会产生差别,其道理正在这里。

音乐教师更要有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我们除了要努力钻研教材之外,还要自己先对作品动情,产生一种对作者或作品的理解与同情,再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与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不动情,就很难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要把学生吸引到教师关于情感意识的意图上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为此,教师必须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作为音乐老师,就得有一种因音乐作品而动情的能力,这种情感来自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教师自身的人格行为。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素质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多种多样形成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应用技巧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国家在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很多学校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和改进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对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下面,就以《中外音乐史》为例,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可设作用以及促进公共艺术课程进步的有效突进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 高职高专在公共艺术课程对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

1、 完善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加完善地了解艺术专业知识。《中外音乐史》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外各种音乐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音乐历史记录了中外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轨迹,对这些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足够的认识。在了解这些音乐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音乐艺术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网络,进而帮助学生根据相关音乐的发展过程来了解这些音乐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中外音乐史的了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面,给学生艺术素质的综合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将《中外音乐史》作为一个公共艺术课程开设,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艺术。

2、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外音乐史》的开设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对中外音乐史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各种音乐形式的风格和艺术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对这些音乐的历史知识的认识,对这类的音乐进行鉴赏,正确品味出这类音乐的特色和它们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中外音乐史》这个公共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整个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学生在进行中外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有足够的掌握,能够辨别出各类音乐的风格,了解这些音乐历史更是对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学习,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心态的创造和情操的熏陶

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学生学习《中外音乐史》能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音乐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多的接触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并仔细聆听这些音乐所表现的意义。这样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创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了解相关的音乐形式之后能够在听到这些音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这些音乐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演奏者或歌唱者的情感内心,最后对自身的心态形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学习《中外音乐史》能够帮助学生陶冶艺术情操。随着这个公共课程的开展,校园文化也会显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后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进而对学生的艺术情操陶冶提供了一定的氛围,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更多的培养,进而起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二、 促进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进步的有效途径

1、 强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强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管理上,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公共课程的开展上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在整个公共课程的建设上,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公共艺术课程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保障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中外音乐史》的开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将这门课程计入学分,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出勤率进行评估,并及时对整个公共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管理,保障每一个艺术教育环节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确保每一个教学安排都能够达到目标。另外,学校应该对整个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管理,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到教学安排的完整落实应该进行监管和控制,保障整个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作为一项实质性的教学任务来抓。

2、 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力量,推动学生艺术素质发展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程上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推动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发展,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水平显得很有必要。在《中外音乐史》的教学上,师资力量一直是令高职高专院校担忧的事情。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艺术教学人才。在《中外音乐史》的教学上,学校应该及时和一些师范类的音乐院校进行交流和合作,让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来进行《中外音乐史》的授课,这样能够保障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加细致专业的音乐历史知识,而不是接受照本宣科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对公共艺术课程而言,虽然在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但是教师应该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通过自身音乐知识的提高,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音乐历史的讲解,进而推动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进程。

3、 改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培养

为了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开展,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重视。《中外音乐史》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音乐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强调各种音乐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整个音乐历史形成系统的了解,推进学生对音乐历史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教学反模式。教师要打破原有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通过引入一些情景教学或启发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对音乐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更好地保障整个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除了讲解音乐历史的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音乐历史知识。比如,在课后布置相关的音乐赏析作业,让学生观看一些音乐剧或者演唱会,并记下相应的观后感,这样对学生掌握各类音乐形式的特点以及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进效果。为了保障公共艺术课程能够成为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的有效实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窦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2] 林希;;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育中的实施[J];艺海;2009年02期

[3] 王增;;公共艺术教育概述[J];美术大观;2009年01期

[4] 邓威;王冬冬;;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承与流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i

作者简介:李木一,81年10月,女,汉族,广西桂林,音乐学研究生,讲师,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音乐活动课程 类型

分析当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还是以老师的课堂教授为主要形式,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音乐活动和学生自发的音乐团体具有非教学目的特性。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并对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普通高校学生亲身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音乐活动,实现以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普通高校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课业和其进程,这就是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

一、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后,将普通高校各种音乐活动归为三类:按主题纪念日进行的分类;按照活动的组成方式进行的分类;按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类课外音乐活动项目进行的分类。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种分类并不十分健全,还缺乏整体性。第一种分类的缺陷在于,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活动都进行归纳,不可能概括所有音乐活动现象。第二种、第三种分类的缺陷在于,活动项目之间出现相容现象。因此,明确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不但要借鉴各种活动现象,而且要依据合理的设计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在总体上是双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分析出五种人的活动形式:以变革客体为主的改造(创造)活动;以反映客体为主的认识活动;以占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欣赏(审美)活动;以检测客体为主的评价活动;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构为运作机制的人际交往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作为我国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基础,解决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问题。

(三)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不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分类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侧重人际交往的活动课程;侧重认识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体验对象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欣赏(审美)活动课程;侧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评价的活动课程。第二种,活动——学科辅助课程;活动——经验中心课程;活动——素质发展课程。第三种,常规活动;联科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

二、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以参照以上分类和理论,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的特点,将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1.校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2.音乐综合活动课程。第二类,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1.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课程;2.各种音乐社团活动课程;3.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课程。第三类,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1.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2.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3.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第四类,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1.听取各种“直接面对作曲家、演员、大师们”音乐讲座中的音乐活动课程;2.亲临现场演出中的音乐活动课程。

三、四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的进一步说明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5篇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到有效改进。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微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大学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微课程合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技能,为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为微课程的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分析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3~5分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微课程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微课程的利用,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中,实现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突破重点难点。对于大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较难的理论知识,音乐演奏技巧和表演要点等内容。通过微课程的合理引入,能帮助学生巧妙突破重点与难点,加深学生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牢固掌握所学内容。(2)提高审美情趣。微课程能帮助学生欣赏大学音乐,在视频和图片的辅助下,让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重视微课程的合理利用。(3)创新教学方式。微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推动教学方式改变,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和欣赏水平。(4)提高学习效率。在微课程的辅助下,大学音乐教育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策略

为促进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好利用,作为任课老师,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结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微课程的设计能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微课程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主要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选择音乐微课程类型

大学音乐微课程的类型包括公开课、选修课和精品课。公开课包括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选修课包括即兴伴奏、指挥与合唱、钢琴、和声、中外器乐等;精品课包括中国音乐史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等。教学中要合理融入微课,认真制作微课程,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计算机做出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

(二)科学设置音乐微课程内容

包括器乐类微课程、声乐类微课程、表演类微课程、欣赏类微课程、理论类微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深化对不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音乐微课程教学设计

提高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课时布局、教学方式、微课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采用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和移动学习方式,注重对音乐教学的欣赏,做好现场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并合理选择微课程的视频录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大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注重引进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信息技术水平应用水平高的任课教师,不断充实大学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工作,增强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微课程的制作和利用能力。进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微课程更好地辅助大学音乐教学。

(五)改进音乐教学的评价工作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等,更好地引导大学音乐的教学活动。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更好地引导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挑战及完善措施

虽然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得到应用,但由于微课程的利用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微课利用仍然存在不足,教学活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面临的挑战

为推动微课程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在经费、任课教师素质、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目前相关工作不到位,例如,一些学校在微课程利用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微课程的有效利用。一些任课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偏低,未能有效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甚至一些教师难以有效掌握微课程的应用技术,未能将微课程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或者数字化资源建设不到位,一些学校没有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制约教学资源共享,对大学音乐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完善的对策

学校应加大微课程利用方面的资金投入,满足微课程制作、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需要,并且确保各项经费支出需要。注重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技能,有效掌握微课程制作方法,并在教学中将其熟练导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更好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活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并构建信息技术交流和学习平台,存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为大学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