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一、考试时间不同

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时间分别是每年的9月份和11月份,报名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5月份。CIA资格考试自从1998年首次在广州举行后,1999-2000两年的5月份和11月份在广州考区均举行考试。从2001年起,CIA资格考试在中国的时间改为每年11月份,每年一次。报名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注:上海自2002年起,已经批准设有CIA考点。据悉,2005年全国报名时间统一为6月15日至7月15日,考试时间为每年11月份的周六和周日,今年是11月19-20日。)

与其它资格考试对通过考试的时间进行严格限制不同的是,CIA考试的两年有效期是指:考生必须在每两年内至少报考一次,则已通过科目成绩保持有效,直至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二、考试用书与考试科目的对应关系不同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分别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五门课程,审计师考试则将上述五门课程统一为综合知识和审计两门课程。CIA资格考试的科目为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任务、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技巧,考试内容涉及多个科目。(注:据悉,今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了CIA考试大纲,各科目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与旧大纲的四个部分的对应关系不变。考生如在以前年度通过了第一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和第四部分(审计环境)的,在今年只需报考第二部分(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和第三部分(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其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考试成绩有效。今年四个部分的考试科目已明确:①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②实施内部审计业务;③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④经营管理技术。除第四部分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简称中内协)命题外,前三部分由IIA命题;IIA统一阅卷。考试参考用书(由中内协组织翻译和编写)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试题》、《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上、下册)、《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教学指导书》、《国际内部审计师考试指定辅导用书》。

目前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的辅导教材每年都有全国统考指定辅导教材,还有不少出版社出版的应试指导、习题集、历年考试试题解析等等,复习和参考资料很多,且针对性也比较强,每一科均有一一对应的教材和复习资料。CIA资格考试的复习资料不多,各种资料都属于应考的学习用书,与考试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这体现了CIA考试本身灵活性的特点。

三、考试内容不同

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及CIA资格考试内容均包括审计知识和审计相关知识,但三种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

1、对审计知识的测试。国内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均将审计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科目来考试,而CIA资格考试则将其分开为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任务两个考试科目。相对于CIA资格考试来说,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除因审计领域不同而导致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外,其考试内容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的问题很少涉及。而CIA资格考试不仅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还要求考生灵活掌握实际操作性的知识,如针对具体审计环境如何协调内部与外部关系问题;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查出舞弊问题等等,对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效率、效果方面涉及的知识较多。

2、对审计相关知识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因其职能是评价和鉴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因而,其审计相关知识测试侧重于企业的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所涉及的客观环境;审计师考试则侧重于从宏观的经济方向来考察综合科知识;CIA资格考试中第四科考试属审计相关知识测试,近似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税法、经济法、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考试和审计师考试中的综合知识科的考试。虽是国内命题,但比较前两种考试来说,多了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在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科目中,除有部分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管理会计和作为管理工具的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知识考试外,还增加了组织和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测试。

四、应考要求不同

报考注册会计师,只要求报考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即可,不要求专业工作年限。审计师的报考要求为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的要求,即要求达到规定的学历及相对应的工作年限才可以报考。而CIA的报考要求则为:凡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技术资格,或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本科院校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且凡具有审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者,均可以申请免考第四科。

五、考试方式不同

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采用中文答题不同的是,CIA资格考试在中国分中文和英文两种语种考试。两种语种考试通过的效力相同。在考试题型与题量方面,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试题均包括主观和客观题,CIA资格考试试题则全是客观题,一般有两个答案运用审计基础知识即可排除,但剩下的两个答案就与题意非常相近,因此考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审题,认真领会题意,CIA考试每门科目为125题,考试时间是三个半小时。

六、资格证书的适用范围不同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军队基层 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军队基层审计的界定

《军队基层纲要》中对基层的表述为:连队、舰艇、飞行大队及与其相当的队、站、室等基层单位,是军队的基础,是遂行作战、训练、执勤、科研、保障等任务的基本单位。可见,基层的界定,与军种的差异、任务的种类、性质有着密切关系,是遂行一类军事任务的基本单位。按照规定,目前我军在军委、大单位、部分军级和部分师级单位设置审计部门,最低一级审计部门设在师级单位。综合考虑,本课题将军队基层审计界定为师(含)级以下单位的审计,与《军队基层纲要》所界定的基层有所区别。

二、军队基层审计特点分析

1、从审计机构分析

从目前部队建制规模和审计力量建设规模而言,只有少部分师级单位有正式编制的审计机构,如联勤分部,设有正式列入队列单位的审计处,而其他设有审计机构的师级单位,其审计机构均没有正式的编制。而只是单位根据经济监督的需要,利用机动编制,从其他岗位调派人员编成,如大多数联勤分部和空军航空兵师所设置的审计办等。除此外,许多师级单位都没有设置审计机构,如各师、旅级作战部队、师级医院、团以下单位,则均未设审计机构。这就造成了单位对审计监督的需求与现行编制体制不允许之间的矛盾,并导致许多审计应该介入的军事经济活动得不到监督,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一些编制相对小,而物资经费处理量相对大的单位,如各联勤分部、各物资仓库、各类采购中心等,其大量的军事经济活动得不到审计力量的有效介入,十分容易滋生人员腐败,造成资产管理漏洞。

2、从审计对象分析

师以下单位种类繁多,任务各不相同,掌管经费物资数额与种类也不相同,如集团军下属有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防空旅、特战旅等各类不同的作战部队,其下属还有各类团、独立大队等单位,其经费物资结构不同,军事经济的运行模式也各有特点;随着各单位分工的专业性、各类岗位技术职业性的不断加深,军事经济的运行也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这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是全新的挑战。此外,不少师以下单位是基本的战术、战斗分队,多数驻扎在乡村城郊,且集中度低,总体呈现“小、远、散”的分布格局,这就给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集中统一带来了难度。

3、从审计内容分析

军队基层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单位各级部门和所属单位的一般性经费物资、资金管理以及工程建设和装备维修经费管理等。其一,从经费物资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的经费物资使用总量相对较小,性质相对单一,相对地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但由于业务开支额度较小,物资消耗速度较慢,因而军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舞弊、腐败、缺位、不合理现象更不易察觉,平日审计查不出问题,问题就容易积少成多,并最终对单位经费物资的运行产生更大的危害,而当问题暴露、危害发生时,审计的事后追责,已经无法起到预防和监督的作用。其二,从资金管理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由于任务不同,分布较散,因而资金管理的目标不同、效益标准不同、管理组织结构不严密,管理的时间、空间跨度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以上种种特点,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均是阻碍。其三,从工程建设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的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工程建设任务相对较少,但相比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而言,其对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大,组织不够严密,意识不强,并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人员,从而容易形成长时期、多方面的历史性、全局性管理漏洞。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单位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的机构组织、人员配置、方式方法专业性等方面进行问题查找,规范业务秩序,提高建设质量。

三、当前军队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

1、基层审计力量薄弱

如前所述,大多数师级以下单位未设置审计机构,即使利用机动编制设置的审计办,也仅有3人左右。对师级以下单位审计的军级单位审计部门其编制员额也只有3人。随着保障重点的下移,师级以下单位管理的经费物资将越来越多,尤其是各联勤分部,其管理和调配的经费物资量本来就很大。由于缺乏审计力量,很容易形成审计“空白点”和监督肓区。

2、基层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

军队审计的全面开展对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目前,我军审计人才主要是财会型人才,各级审计部门拥有一定的财务审计人员,而其他的工程审计、管理审计、经济审计类人才较少。从发达国家来看,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而我军现有基层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为财务、审计专业,而当前急需的装备、工程、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难以完成多样化审计任务和适应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基层绩效审计开展不足

现阶段军队基层审计的重点较多停留在合法合规的层面。虽然少部分单位也开展了绩效审计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多从规模小、资金用途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指标比较容易获得的项目入手,仅仅涉及财经管理、基本建设等领域,还未覆盖所有的军事经济活动领域。在具体的审计实施阶段,仍然主要致力于查账,无法实现真实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的真正转变,影响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4、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首先,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地在被审计单位通报。军队基层审计的对象是师以下单位,相比总部单位、军区军兵种一级而言,其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通道相对闭塞,信息传递方式相对传统,尤其在营连、班排之间,信息多以口头告知的方式层层传递,导致官兵不能获得有关基层审计结果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充分性得不到官兵检验,审计决定的落实得不到官兵监督;其次是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地在被审计单位日常管理中体现。目前多数情况下,审计结果运用通常局限在被审计单位,得不到上级单位领导和总部机关的有效关注,忽视了从全局出发,举一反三地对基层单位内部可能的类似问题进行排查,审计结果整体运用不足。

四、加强军队基层审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层审计力量建设

首先,针对基层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军级单位审计部门人员编制;二是要在部分师旅级单位增设审计部门;三是在团以下单位设专职审计人员。其次,针对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适应基层审计的需要,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基层审计人员,可以从师级单位兼管审计的财务人员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人员到院校进修,在培训中要重点增强审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宏观意识,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特别是对新政策新措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要加强对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基建工程造价、物资油料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2、提高基层审计力量利用效率

审计力量绝对规模的增长,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任务,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设法提高现有审计力量利用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队基层审计面临的压力,改善军队基层审计在现有条件下的开展情况。第一,必须精心组织,切实搞好审计力量的有效整合。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经验、业务能力、团结协调能力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审计力量利用效率的保证。要合理利用审计人力资源,在人员分工时,尽量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长处,把最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第二,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没有一定的面,就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从而缺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以致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保证审计力量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大大提高审计力量利用效率。

3、积极开展基层绩效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基层审计工作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早已开展绩效审计,而且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评价体系和符合自己国情的操作规范体系。我军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虽然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标准。

4、改进基层审计结果的运用

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要逐步完善配套相关审计规范,从而保证审计结果运用的操作有章可循,要对涉及军队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部门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分工,并对审计结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等方面做出明确统一规定,各部门按规范运用审计结果。其次,建立健全审计结果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军队审计简报或军队审计通报制度,对具有类似经济活动或有代表性的部队、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典型审计成果,在保守秘密的前提下以军队审计简报或军队审计通报的形式公布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和个人使用审计结果提供方便。最后,加强责任追究。要按照《军队审计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移送办法》的规定,对基层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必须移送军事检察、保卫、纪检等部门查处,健全完善审计与相关执法部门(机关)监督协作机制,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有腐必惩,强化审计监督震慑力,加大审计惩戒问责力度。

(注:2014年度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加强基层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军队审计,2009(6).

[2] 李恩杰:加强军队审计质量建设的探讨[J].基层后勤研究2012(3).

[3] 李飞、邵慷、封颖:谈在军以下基层部队设立专职审计员[J].军队审计,2008(3).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军队基层 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军队基层审计的界定

《军队基层纲要》中对基层的表述为:连队、舰艇、飞行大队及与其相当的队、站、室等基层单位,是军队的基础,是遂行作战、训练、执勤、科研、保障等任务的基本单位。可见,基层的界定,与军种的差异、任务的种类、性质有着密切关系,是遂行一类军事任务的基本单位。按照规定,目前我军在军委、大单位、部分军级和部分师级单位设置审计部门,最低一级审计部门设在师级单位。综合考虑,本课题将军队基层审计界定为师(含)级以下单位的审计,与《军队基层纲要》所界定的基层有所区别。

二、军队基层审计特点分析

1、从审计机构分析

从目前部队建制规模和审计力量建设规模而言,只有少部分师级单位有正式编制的审计机构,如济南军区联勤分部,设有正式列入队列单位的审计处,而其他设有审计机构的师级单位,其审计机构均没有正式的编制。而只是单位根据经济监督的需要,利用机动编制,从其他岗位调派人员编成,如大多数联勤分部和空军航空兵师所设置的审计办等。除此外,许多师级单位都没有设置审计机构,如各师、旅级作战部队、师级医院、团以下单位,则均未设审计机构。这就造成了单位对审计监督的需求与现行编制体制不允许之间的矛盾,并导致许多审计应该介入的军事经济活动得不到监督,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一些编制相对小,而物资经费处理量相对大的单位,如各联勤分部、各物资仓库、各类采购中心等,其大量的军事经济活动得不到审计力量的有效介入,十分容易滋生人员腐败,造成资产管理漏洞。

2、从审计对象分析

师以下单位种类繁多,任务各不相同,掌管经费物资数额与种类也不相同,如集团军下属有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防空旅、特战旅等各类不同的作战部队,其下属还有各类团、独立大队等单位,其经费物资结构不同,军事经济的运行模式也各有特点;随着各单位分工的专业性、各类岗位技术职业性的不断加深,军事经济的运行也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这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是全新的挑战。此外,不少师以下单位是基本的战术、战斗分队,多数驻扎在乡村城郊,且集中度低,总体呈现“小、远、散”的分布格局,这就给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集中统一带来了难度。

3、从审计内容分析

军队基层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单位各级部门和所属单位的一般性经费物资、资金管理以及工程建设和装备维修经费管理等。其一,从经费物资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的经费物资使用总量相对较小,性质相对单一,相对地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但由于业务开支额度较小,物资消耗速度较慢,因而军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舞弊、腐败、缺位、不合理现象更不易察觉,平日审计查不出问题,问题就容易积少成多,并最终对单位经费物资的运行产生更大的危害,而当问题暴露、危害发生时,审计的事后追责,已经无法起到预防和监督的作用。其二,从资金管理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由于任务不同,分布较散,因而资金管理的目标不同、效益标准不同、管理组织结构不严密,管理的时间、空间跨度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以上种种特点,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均是阻碍。其三,从工程建设审计而言,师以下单位的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工程建设任务相对较少,但相比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而言,其对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大,组织不够严密,意识不强,并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人员,从而容易形成长时期、多方面的历史性、全局性管理漏洞。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单位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的机构组织、人员配置、方式方法专业性等方面进行问题查找,规范业务秩序,提高建设质量。

三、当前军队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

1、基层审计力量薄弱

如前所述,大多数师级以下单位未设置审计机构,即使利用机动编制设置的审计办,也仅有3人左右。对师级以下单位审计的军级单位审计部门其编制员额也只有3人。随着保障重点的下移,师级以下单位管理的经费物资将越来越多,尤其是各联勤分部,其管理和调配的经费物资量本来就很大。由于缺乏审计力量,很容易形成审计“空白点”和监督肓区。

2、基层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

军队审计的全面开展对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目前,我军审计人才主要是财会型人才,各级审计部门拥有一定的财务审计人员,而其他的工程审计、管理审计、经济审计类人才较少。从发达国家来看,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而我军现有基层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为财务、审计专业,而当前急需的装备、工程、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难以完成多样化审计任务和适应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基层绩效审计开展不足

现阶段军队基层审计的重点较多停留在合法合规的层面。虽然少部分单位也开展了绩效审计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多从规模小、资金用途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指标比较容易获得的项目入手,仅仅涉及财经管理、基本建设等领域,还未覆盖所有的军事经济活动领域。在具体的审计实施阶段,仍然主要致力于查账,无法实现真实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的真正转变,影响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4、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首先,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地在被审计单位通报。军队基层审计的对象是师以下单位,相比总部单位、军区军兵种一级而言,其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通道相对闭塞,信息传递方式相对传统,尤其在营连、班排之间,信息多以口头告知的方式层层传递,导致官兵不能获得有关基层审计结果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充分性得不到官兵检验,审计决定的落实得不到官兵监督;其次是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地在被审计单位日常管理中体现。目前多数情况下,审计结果运用通常局限在被审计单位,得不到上级单位领导和总部机关的有效关注,忽视了从全局出发,举一反三地对基层单位内部可能的类似问题进行排查,审计结果整体运用不足。 四、加强军队基层审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层审计力量建设

首先,针对基层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军级单位审计部门人员编制;二是要在部分师旅级单位增设审计部门;三是在团以下单位设专职审计人员。其次,针对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适应基层审计的需要,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基层审计人员,可以从师级单位兼管审计的财务人员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人员到院校进修,在培训中要重点增强审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宏观意识,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特别是对新政策新措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要加强对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基建工程造价、物资油料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2、提高基层审计力量利用效率

审计力量绝对规模的增长,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任务,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设法提高现有审计力量利用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队基层审计面临的压力,改善军队基层审计在现有条件下的开展情况。第一,必须精心组织,切实搞好审计力量的有效整合。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经验、业务能力、团结协调能力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审计力量利用效率的保证。要合理利用审计人力资源,在人员分工时,尽量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长处,把最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第二,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没有一定的面,就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从而缺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以致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保证审计力量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大大提高审计力量利用效率。

3、积极开展基层绩效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基层审计工作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早已开展绩效审计,而且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评价体系和符合自己国情的操作规范体系。我军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虽然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标准。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了解申报条件

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或省级人事、财政部门或中央单位批准的本地区、本部门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评审的破格条件。同时规定,各地区、各中央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确定的使用标准范围内,确定当年评审有效的使用标准。这意味着,2007年各地区、各中央单位仍有权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评审的破格条件和当年参评的使用标准,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划定一个当年参评的最低分数线,各地区、各中央单位在这个最低分数线内确定本地区、本部门当年参评的使用标准。

把握考试内容

1.外语(包括日语等小语种)考试

这里主要是英语――职称综合英语B级。从其内容看,因为考虑到考生对象,难度不会很大,相当于英语四级考试。在题型方面,没有听力和写作部分,只有选择题。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只包含少量的语法知识。如果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较好的准备,通过一般是没问题的。

2.计算机考试

一共考查可选择的三个内容(模块)。大多数考生一般会选Word、 网络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其中会计电算化是必选模块。通过考试的难度不大。

3.高级会计实务考试

这个考试主要是针对高级会计师评审中,评的份量过重,考的内容过轻,受到大量的质疑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时间为210分钟,内容为会计、财务管理、内部会计控制、财税法规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难度适中。对于平时重视学习,特别是参加CPA考试的人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通过。

兼顾三大要素

参评高级会计师,除了考试外,更重要的是论文和资质。可以说,考试、论文和资质是参评高会的三大要素。

1.论文要求

高会评审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学术水平,既然是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当然要比中级高。学术水平主要是依据参评者所发表的论文。这里的发表是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对一般的财会人员来讲,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为评高会写论文,平时就要做有心人,提前做好准备。单位里订的财会杂志要多看,了解别人都在写些什么内容;争取参加会计学会这一类的组织,这样可以结识不少会计学术界的人士;闲暇之余,可以选择当前财会方面的热点进行研究,尝试写一些文章并投稿。可将自己日常的工作作为论题,因为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点,写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东西比较容易,比较熟悉。另外在确定了一个论文题目后,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各方面的条件,尽量将有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透彻,深入思考。即使写出的论文不能被录用,它对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2.资质要求

资质包括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和现在的职位,这三个方面能较为合理地展现参评者在会计师任职期间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些工作成绩应能体现出其具备一名高级会计师所应具备的经历和条件。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人比较容易被评为高级会计师:大型企业的财务或审计负责人、财政局或审计局的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一级、高校教授一级。这些参评者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或基本具备,评上高级会计师是十拿九稳的。

3.其他业绩的证明材料

参评者应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可能多地去体现和证明自己对会计事业的热爱。如被财政局评为“优秀会计工作者”,被地方政府和企业评为“劳动模范”,将工作中有关会计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上级反应,参加会计知识竞赛并得奖,编写企业的财会制度,参与学术交流等。这些材料对评高会都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解析考试特点

这里所说的考试是指高级会计实务考试。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研读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训练上,按套路快速解题,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上说有“开卷考、层面高、题量大、时间紧、难度不大”的特点。我们针对这些考试特点逐一解决进行分析,求解备考的最佳对策。

1.正确对待开卷考试

很多应试者认为,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是开卷考试,没必要下太大功夫复习,对考试的知识点只要有印象就行。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思想误区,因为考试题量大,如果对考试内容不熟悉,在考场上只凭翻书抄写很难做完考题,甚至有的连位置都找不到。千万不要以为是开卷考试就掉以轻心,开卷考试也需要认真对待。

2.准确把握考试层面

高级会计师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现阶段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相关年度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的通知指出“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可见,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侧重于对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与中级会计师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不同的层面,一般不要求作具体会计分录,应试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能力的训练上。

3.重视新增知识点

高级会计师考试与国内其他考试一样也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每年新增知识点较多地体现在考题中,所以应试者应重视新增知识点,对新增知识点必须准确把握。

4.题量大、时间紧

高级会计师考试一般有8~9道试题,全部为案例分析题,题干的信息量大,对答题速度不太快、知识点不太熟悉的应试者来说,最大遗憾莫过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及答完试题。

5.难度不大

从开考至今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备考,考试时能把试题中已掌握的部分答到考卷上,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对比注册会计师

简单而言,高级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业技术职称,后者是执业资格。

高级会计师是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一种,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其中会计师是要参加会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要通过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大专学历的为助理会计师,中专学历的为会计员),而高级会计师则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是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层次。

注册会计师则是一项执业资格。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可以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按照规定,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由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全科合格证书,并可申请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后续教育,成绩长期有效;否则,其全科合格成绩仅在自取得全科合格证书后的5年内有效。

现在,一般来说,大型国有企业比较认同高级会计师,而大中型企业(非国企)和外企在招聘时则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原因不难理解,高级会计师采用考评结合的方式,含有一定的水分,使大家对高级会计师的真才实学产生了怀疑。同时,高级会计师的权限仅适用于本部门或本系统,与受到国际认同的注册会计师相比,接触和处理的业务量相对较小。就考试难度而言,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明显比注册会计师考试容易。虽然只有大专学历就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但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行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使得考试难度非常大,因此通过的人也寥寥无几。另外,仅管两者在业务水平上相差不多,但高级会计师不具备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审计业务,只具备一些其他服务业务。

高级会计师在报考注册会计师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向当地报考部门申请免试一或两科考试科目。

申报高级会计师应附资料

1.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外语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或专业技术骨干外语免试证明)及获奖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2.所在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

3.《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4.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的历年考绩卡片。

5.《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表》一式2份。

6.对破格申报的人员,所在单位需提交破格报告一份。

7.接受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一、将“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嵌入《财会基础认知》课程中做法与成效

早在16级审计学专业同学在学习到《审计实务》第二章内容时,即对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办理的鉴证业务与相关服务进行了介绍,其中在讲解相关服务业务时列举了“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大致内容。等到《财会基础认知》课程讲到企业沙盘模拟部分时,适逢六家模拟运营企业需要开展财务尽职调查,因此,我立即牵线,从2016级审计学专业学生中选派几人组成执行财务尽职调查的工作团队,并于第12周周六赴《财会基础认知》课堂的隔壁教室,正式开展财务尽职调查业务。由于事前做了些准备,整个工作团队历时一个半小时,即完成对六家模拟企业财务尽职调查,并现场向18级同学反馈调查结果。

这个简单做法,收到三方面好处。一是让16级同学找到“执业”感觉,在运用专业知识过程中体会到职场辛苦与快乐;二是让18级同学的模拟企业运营更逼真、更有内容、更有吸引力,许多18级同学事后还纷纷表示,要向师哥师姐学习其认真工作态度、良好职业素养;三是为课程讲授增添了许多精彩瞬间,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将15级与16级内部控制评审“整合”并嵌入认知实习现场

第14教学周是16级审计学专业同学认知实习活动周。认知实习活动中,我们有两家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其成员基本由16级审计学专业同学组成,另有8家制造业企业及若干家外贸企业作为“被审计单位”,由于审计力量有限,审计覆盖与执业能力都略显不足。然而,第14周恰也是15级同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上机实验课所在时间段,因此,我决定尝试让15级同学带着实验任务,与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一道,共赴认知实习现场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评审。我将15级审计学专业同学分成8个审计小组,在得知将赴认知实习现场审计之后,毕业班的同学们竟也热情高涨,很快各个审计小组在课前即完成人员分工、具体审计计划编制等工作。这使得后续的“现场审计”带来不少便利,15级审计小组在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的配合、联络下,较为高效地完成了十余项审计程序,并利用审计软件做成电子工作底稿,现场审计过程中还采集了大量图片。

这次尝式,在三个方面收效明显。一是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实现互助互融,利于实现两门课程实践性教学目标;二是让参与的同学们真实体会到内部控制评审所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能够促进其增强主动学习的愿望;三是依托“现场审计”场景实现了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业务、做业务局面,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几点启示和进一步打算

(一)利用课程间固有联系,选择恰当主题、时机开展跨年级间课程内容相互嵌入易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课程间固有联系是前提,教师应注意这种联系的可利用程度。选择恰当主题、时机是关键,要选择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主题,才具有可行性,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才不至与原有的教学安排相冲突。实施跨年级好处是易于形成“帮”和“带”,利于构建学习氛围。由于这种尝试,多数会带来“翻转课堂”效果,因此“事半功倍”就成为自然。

(二)周密课前准备十分必要

学生在经过一定调动与激励后,多数能够全力去完成“嵌入式”课程实务,但其执行效果往往受制于其已有的专业认知与工作设计能力。因此,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做足准备工作十分必要。例如,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或需要教师引导其了解现场审计工作步骤和方法,或需要教师借助沙盘等教具,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原理和主要经济业务流程。

(三)在一定范围内分享参与课程的体验和收获大有益处

学生参加“相互嵌入”的实践性活动,有的只是对业务脉落的直观体验,如何将这种体验,转化成执业经验和能力,尚需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总结、提炼、讨论等等,促使其尽快完成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实践中,许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但事实上,让学生逐一分享参加课堂感受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创造条件推广跨年级课程间“相互嵌入”尚需要教学软硬件支持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6篇

(一)分析依据一是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审计);二是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三是中注协正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会协[2009]75号、会协[2009]83号、会协[2010]3号、会协[2010)6号)。本次修订有两方面的主要变化:一方面是对15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2006的与治理层沟通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无实质性差异,因而本次不属于实质性修订范围),并制定1项新的准则;另一方面是对全部准则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本次修订共涉及38个审计准则项目。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见表1:准则修订情况一览表)

(二)分析原则一是与时俱进原则(参见表2:2010年度大纲及教材变化表),二是“二八”原则(参见表3:能力等级与分值对比表)。

二、重难点分析结果

(一)审计试题与考试目标的关系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有效地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试题与测试目标的关系2009年度审计试题注重体现了考试目标和测试目标的规定。首先看具体体现在2009年度审计试题测试目标、准则编号测试内容与题号、分值对照表中的情形,如表4所示。

2009年审计辅导教材分为8编内容,与测试目标中所列示的内容完全一致:2009年度审计试题,除测试目标8中“其他相关业务”未出题外,其他测试目标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审计基本原理测试比重约占25%,审计测试流程测试比重约占22%,二者小计47%,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特殊项目的考虑和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测试比重约占38%,主要测试考生是否掌握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2009年度审计试题测试目标的体现,如图l所示。另外,审计科目考试大纲在描述测试目标时同时强调:“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考生需要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相关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构成《审计》考试内容的主要部分,专业阶段的考生应当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该规定也在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度审计试题中体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内容,除独立性和审计循环实务的试题外,约占80%,许多题目实际上就是准则原文的再现。

(三)重难点项目分析一是大纲中“测试目标”要求: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考生需要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相关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构成《审计》考试内容的主要部分,专业阶段的考生应当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大纲中“参考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1993年10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2007年版,会协[2007]89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l号(财会[2007]14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

(四)重难点分析结果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准则修订因素,按照把握重难点的原则:不考虑1级能力要求,同时考虑准则修订,80%考分所涉及的重难点准则和篇章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三、重难点学习方法

(一)一看:将教材当小说以能力为本位,按能力等级看教材。对于l级能力的章节,通读1遍;对于2级能力的章节通读2遍;3级能力的章节通读3遍。由表4和图l可知。2009年度审计科目试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难度适中并略有降低;二是注重体现考试大纲的各项规定,二八原则,1-2/4.115.4/10.1/11.1/11.4章可忽略;其他章节通读1遍。

(二)二听:将网络当助手认真听课,反复听重难点。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7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把员工划分为5个等级:A级、B级、C级、D级以及合伙人,A级通常指的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的员工,B级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的员工,一般指的是助理经理,C级和D级属于管理层,为经理及高级经理级别,而合伙人通常为一个分所的最高管理人员,属于高级管理人员的范畴(李娅,2012)。本文所界定的审计人员是指入职一般在五年以内,承担具体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担任审计助理的角色,即普通审计人员,也就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划分的员工等级里面的A级和B级员工。审计人员由于入职时间较短,经验往往不够丰富。刚开始只是承担着如询证函、抽凭等基础审计工作,但随着级别的提升,也会逐渐转向收入、费用等关键项目以及审计报表的草稿拟定等关键审计工作。普通审计人员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决定着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名声和竞争力。审计人员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是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国家应当重点培养的对象。

2.审计人员的特征。本文所研究的审计人员是工作经验相对来说不足,大都承担的是抽凭等比较具体的审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参与不同的审计业务需要进驻不同的审计单位,可能会经常出差,工作地点变动较为频繁。另外,审计人员承担不同审计客户的审计工作时,可能会归属于不同的项目组,员工归属较为灵活,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而审计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其必定会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郑耀洲(2006)总结了知识员工的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创造、革新和合成;同行认可;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单纯;道德感、责任感和正直的内化;崇尚精英,蔑视传统。综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可以得出审计人员的心理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崇尚精英;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具有职业培训的强烈欲望。

(二)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主要讨论报酬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员工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周三多等,2009)。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并据此做出反应。以下列公式来说明:

Qp/Ip=Qx/Ix

其中,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 Ix: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

如果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Qp/Ip>Qx/Ix,则说明该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者付出的努力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般不会要求减少报酬,而有可能会自觉地增加投入量,但过一段时间就会通过高估自己的投入而对高报酬心安理得,其产出便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如果Qp/Ip

员工对比报酬的参照物除了别人外,还可以是自己。当员工刚进入某个组织并不太了解组织中其他员工的信息时,参照物只可能是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是组织所做出的许诺或是对自我价值的估价。这个时候员工会根据自己目前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目前的投入量的比值和自己过去所获报酬与自己过去的投入量的比值的大小,改变其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公平理论在会计师事务所激励制度的应用分析。对于A和B两个不同的审计人员,应当满足QA/IA=QB/IB,即各自得到的报酬与投入量的比率应该相当,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应越多。当然这里的回报或者说报酬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应包括精神奖励。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人员会拿自己的努力程度与同事相比较,如果其感到公平,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审计人员觉得不公平,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其会降低努力程度,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经过实践证明,公平理论对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工作热情,降低员工的离职率都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说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领导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并能将其有效的贯彻实施,定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带来很强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事务所的经济收益,实现事务所的价值增值。因此,将公平理论运用在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中很有意义。

2.期望理论。V?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取决于以下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绩效――奖赏以及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目标与审计人员个人目标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管理者的预期,又达到审计人员的预期。具体做法为:先将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一段时期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告知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让审计人员明确工作目标的预期;然后根据审计人员的特征以及工作的性质设定适当难度的工作目标,并帮助其实现该工作目标;最后在审计人员实现该工作目标时,给予符合审计人员期望的激励,使得激励效果实现最大化。综上可知,在对审计人员设计薪酬菜单时,加入获知组织的发展前景这一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3.团队激励理论。约瑟夫?F?斯坎伦于1938年针对团体激励提出的薪酬计划中提到团队激励的思想,团队激励的目的是通过团队中各成员的协作与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团体整体作为激励的对象,来实现1+1>2的效果。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团队,团队整体的业绩最好情况是各成员的业绩相加之和,最差情况是1+1=0甚至为负数;如果给予该团队相应的激励,则很可能实现整体业绩远远大于各部分业绩之和的效果。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往往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审计项目组。在审计项目组这个团队里与其他同事协商合作,共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目标。如果只针对审计人员个人激励,则会出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意愿降低等问题,致使团队没有生机与活力,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下降。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项目组达到预期的目标时,除了个人激励外,还要将项目组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激励,来达到鼓舞项目组士气的效果,使其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工作。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人都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和需要而行动的。在此基础上,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一般是针对A级审计人员而言的,刚参加工作或者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主要通过这四个层面的需要满足匮乏性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针对B级审计人员来说的,匮乏性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为了充分发挥其潜能实现自我,便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超越性需求。

二、文献回顾

(一)审计人员流失的原因综述

目前一些学者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才流失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以及当今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使得相当数量的审计工作者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进入更高层次领域的行业就业的跳板;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业务的发展,满足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需求,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离职率,员工的忠诚度降低。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与进步,对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水平、声誉以及国际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王宏键(2012)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社会与心理与其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我们认为,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将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单纯地把审计人员作为一项费用加以扣除而不是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资产加以培养,忽视了审计人员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胡春晖等(2010)认为以知识蕴涵为特点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以及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其知识化的程度,企业和国家为了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会竞相争夺优秀的人才。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审计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事务所的长期发展,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和事务所价值的双赢,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来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但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物质激励单一、缺乏差别激励和团队激励等,满足不了审计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而薪酬菜单作为薪酬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员工的特点和各自不同的需求出发,为员工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自助菜单,供审计人员自由选择。

(二)薪酬菜单的演进

传统的薪酬激励手段单一,不能吸引和激励现代企业的员工,时代价值观与员工队伍的变化,以及相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了自助式薪酬菜单的产生。自助式薪酬概念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E. Tropman博士于1990年提出,并在其著作《薪酬方案》一书中将薪酬细分为五大类十种成分,以薪酬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整体薪酬(TC)=基本工资(BP)+附加工资(AP)+间接工资(IP)+工作用品补贴(WP)+额外津贴(PP)+晋升机会(OA)+发展机会(OG)+心理收入(PI)+生活质量(QI)+私人因素(X)

国外学者对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传统报酬和非传统报酬。无论哪种分类,其菜单总体上还是以货币性薪酬为主(刘秀丽等,2012),没有考虑到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自助式薪酬理念作为一个新的思想在我国尚处于引进阶段,对此研究的学者有很多,他们针对员工的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比如马继兵、刘秀丽等针对研发人员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研发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杨旭华则根据销售人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出销售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以更好地满足销售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但对审计人员设计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却很少,审计人员的状态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根据审计人员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供审计人员自主选择,以吸引和留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迫在眉睫。

三、审计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设计

审计人员所在的生活环境、所处的年龄层次、性别、个人情绪智力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时,必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笔者在刘秀丽设计的研发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的基础上,保留了审计人员和研发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相同的需求要素,结合审计人员的特点,将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团队激励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其中,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审计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如表1所示。

其中,经济性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资、个人出差补贴、奖金福利、各种保险等经济性回报,主要满足审计人员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为了激发审计项目组团队的士气,我们将团队激励理论运用其中,增加了团队收益分享这一薪酬要素。非经济性薪酬主要指的是审计人员对工作带来的归属感与满足感的认知,满足的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中的带薪假是对公平理论的一种运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有其忙季和淡季,为了使审计人员在忙季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在业务清闲的时候准予员工带薪假,这也是期望理论的一个体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这五个层次的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要素里面,都有参与职业培训这一个要素。因为研究发现“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为知识型员工离职的众多原因之首,审计工作的繁琐和枯燥可能会使审计人员放弃当前的工作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在每个需求层面都增加职业培训这一要素以丰富审计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培训包括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交际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层次选择不一样的职业培训。另外,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职业培训比如沟通能力的培训和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使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流的过程中节约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换句话说,职业培训可以同时使员工价值和组织价值提升,达到双赢。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 教学改革 困难 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引起教育部及各院校的重视,并制定了促进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提出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适当的理论课程与大量技能操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具备职业所需技能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和为学生服务的办学宗旨,各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上到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下到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设备的更新、教材编定等,都有所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历了探索阶段后,已进入另一个新时期。文章作者立足于教学实践,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开课程《审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并提出其解决对策。

一、 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

1.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深浅不一

审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它具有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通常审计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工业企业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开展案例教学,还是开展模拟审计教学,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资料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相关专业知识时可以对其加以回顾,这种建议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专业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习审计的困难。但从整体来看,对专业知识加以回顾这种办法浪费了专业知识掌握较扎实学生的时间,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效率下降,为学生提供的新信息量降低。

2.学生实践、参观学习难以实现

根据审计的特性,需要教师具备双师资格,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实践性强。

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没有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非常有责任感,为了不断加强自己的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寒暑假期或业余时间去注册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实践,但短期实践取得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提出让学生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审计部门实践、参观学习,使其身临其境,通过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人员实地讲解,加深了审计知识的理解,技能操作得到训练,增加学习兴趣,也更加直观。

这一方法有效解决了审计教师经验不足和教学不直观,缺乏操作性等难题,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特别在中小型城市,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又涉及企业内部重要会计信息,通常不愿接纳学生参观实践。因此,这种方法在实现上有一定的困难,实践单位是有限的。

3.案例补充费时费力

案例教学法是审计教学改革中最早实施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法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和业务循环审计的教授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现今的审计教学中已经非常普及。但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的案例,在课堂上需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文字信息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上课分析过的案例下课很快就印象模糊,不利于学生回顾;让学生抄下来费时费力;用移动存储设备拷贝给学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使用电脑的时间也有限;这样就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中所遇困难的解决对策

1.分层次教学

文章作者在前面分析中提到,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深浅不一,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其专业知识加以回顾,就会导致新教学内容的效率下降,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信息量降低。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具体步骤:将需要开设审计课程的年级所有班次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的综合成绩排名为标准,分为几大类,专业基础较好的为一类,中等的为一类,较差的为一类,上课时按类别分班级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授课,对基础较为扎实的班级可以加大专业信息量,而接受程度较慢的可以更有针对性,教师讲授时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强调。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时因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致而导致的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效率不高的情况。

2.聘请经验丰富的审计师

如上文作者分析,联系学生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实践、参观学习在实现上有困难。换位思考,由把学生派出去实践、学习,同样,可以把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或专家请到学校来,聘为实践指导教师,专职教师与其互相配合,同样可达到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3.编制校内教材

为了节约上课时间,提高授课效果,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整门课程所需的案例,精心准备按章节或知识点整理成册,编定校内教材,印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上课前对案例资料加以了解,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讨论,课后回顾也有资料可查。

三、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审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阻碍了审计教学的发展,作者通过实际教学并结合对专业学术资料的研究,希望找到解决困难的对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勇.《应用型大学审计教学改革探微》,《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06期,第81页

[2]许仕芳.《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103期,第42页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地需要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实时会计信息,为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得到扩展。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为适应这些变化,审计教学需进行重大变革,而丰富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将传统审计服务责任拓展到鉴证服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技能。其次,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时,审计实践发生相应变化,需要对审计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另外,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的事项的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导致审计教学“假、大、空”,教学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尽管有些高校在审计教学中采用一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上审计案例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合案例教学。讲述审计案例先要介绍案例的背景、该案例发生的经过、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做账的依据和一些原始凭证等,这些大量的信息仅在黑板上板书显然行不通,一些原始票据在黑板上更无法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重点应掌握审计方法与技巧。案例教学是审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审计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具有宽广知识面、开拓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双向导入即承上启下的引导、典型案例引入两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欲望,让学生悟出教学内容。导入案例时要有导入提问,提问引入课堂中即将讲述的理论,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就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要涉及复杂理论问题。导入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从而活跃课堂的讨论气氛。如讲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时,可以先提问:你经历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可引入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区别,讲述导入案例。

课中,采用“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得懂但又不会解疑的弊病。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探疑求知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最新的知识,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加大审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把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设想出来。这一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后,通过“案例反思、作业设计及交流、导入下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延伸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逐步积累了有效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学会”走向“会学”;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建立高质量案例库。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但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审计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案例库需正确挑选审计学教学案例,要选择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真实感是指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在提炼过程中,为了使案例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更加吸引学生,还应虚拟一些经得起逻辑推理的生动情节,将学生真正带入审计工作的现场。案例要有启发力,即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必须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能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让学生挖掘处理。典型性是指审计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网络建立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以大幅增加信息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抑制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果。信息多媒体化可以提供高保真度的声音、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以及活动影像,使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可以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学生不易疲劳,色彩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一种是利用信息多媒体化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把审计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视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另一种形式是制作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结合,以网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具体来说,是以网页的方式并结合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构建课件的主体内容,开辟“案例讨论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交互环境,这样就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将有关联的实践内容真实地再现于网络之上,以增加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但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更具备良好的教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另外,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该模式的起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和进度划分相应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可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中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典型性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学生较多,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2]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7.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0篇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会计人员应该是学无止境的,因为与工作相关的财会、税务类知识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应该继续学习,并且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要不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不断充实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持续提高胜任能力的过程。注册会计师考试也应当充分体现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的规律,并使不同阶段的要求有所差异。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以后可以继续参加国内的其他执业类考试,比如注册税务师考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等。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程度的加剧,以及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巨大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国际趋同将是大势所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内地与香港间实现等效认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注册会计师更应通晓国际事务,从这点来考虑也可以考虑参加国外类似证书的考试,国外证书在国内认可程度比较高的包括: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简称 IIA)组织的考试取得;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会计师组织。ACCA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联合国确定其环球课程时,亦是以ACCA的课程作为蓝本;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AICPA全球最大,约40万会员;国内懂美国准则且具备AICPA资格的人才缺口约为25万,且AICPA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人均年薪超过40万;AICPA资格被亚洲国家视为荣誉及权威的象征。另外,对于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来说也可以考虑继续学习职称的内容,在企业工作对于职称有比较高的认可度,中级职称的考试对于注会人员来说难度不大,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并且具有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后,就可以报考高级会计师。

提高英语能力

2009年注册制度进行了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注册会计师成为新的目标。但客观地讲,中国注册会计师水平与国际水准相比,还是不高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同时,中国的优秀企业也走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国际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也需要在人才选拔的考试中,逐步体现这方面的要求,英语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英语测试水平及国际认可度,以注册会计师在英语环境下应有的职业胜任能力为标准,通过测试,重点选拔能够在英语环境中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国际化人才,将英语水平测试打造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通行证”的重要标志

重视审计与税法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丰富的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单位领导、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审计自身分析,很多企业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审计,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更无从谈起。这对参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风险加大,对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从1990年代初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等案件到近年来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系列造假案,无不与注册会计师串通舞弊、合谋造假,致使独立审计不仅未尽到客观、公正的监督鉴证职责,反而充当了公司违规造假欺骗投资者的帮凶有关。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作为注册会计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并进一步提高风险导向审计的执业素质。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风险评估的各种分析方法要求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训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法律、市场、管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对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2010年1至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其中,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23%;据此计算,税收收入仍占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2010年占比为88%,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企业而言,税金则是一种负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企业要降低纳税成本,就要求会计人员精通税法。所谓精通,不仅是看了税法政策,而且要看懂,更重要的是会活学活用。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内部质量控制 “互联网+”

一、引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及其功能的日益增强,人们对于财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极大地拓展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也促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财务丑闻的不断曝出,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危机。事实上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恶意的低价竞争已让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低价揽客,员工工资低无法留住人才,从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公众信任危机,业务收费无法提高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使会计师事务所重新回归良性循环轨道,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务之急。

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5101号――质量控制准则》规定,审计质量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的报告应适合具体情况。审计质量控制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控制,即考虑整体宏观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其控制主体不单指会计师事务所本身,还包括政府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及客户;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控制,则仅指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提出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现状

1.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改制做大做强

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正式开启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工程。201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做强做大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将合并浪潮推向顶峰。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近五年《中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显示,自2013年以来,经过合并的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已超越部分“国际四大”,跻身前列。

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年共同了关于印发《财政部、工商总局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转“资合”为“人合”,实现了合伙人法律责任的适度分离,避免了无过错合伙人为其他合伙人的违法行为或重大过失“买单”,有利于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强化质量控制的前提下稳步扩张,不断做大做强。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现状

在“做大”的同时,是否真正实现了“做强”?

由表(1)可见,自2013年内资大所“强强合并”以来,并未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1+1>2”,被证监会查处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未减少,其中不乏国内知名大所。所查处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总分所由于一体化造成的质量控制不完善,以及重要审计程序的缺失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及改制并未使审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质量控制制度在整合时存在问题。2013年,美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低审计质量造成的审计失败具有传染效应,并指出低审计质量的纵向传染很可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出现问题,且一直未做改进,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方面存在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最终导致审计质量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并难以纠正。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事前控制

(1)信息共享欠缺。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大多采取总分所的管理模式,对业务承接与立项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所与各分所间,或规模较大的分所各合伙人间往往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以致出现不必要的内部竞争,造成业务流失和审计风险的增加。

(2)项目分级不清。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多数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大小划分业务级次,根据业务级次进行风险评估并完成后续的质量控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业务信息填写等初级工作由助理审计人员完成,很容易造成分级不清,导致应作为重点质量控制的项目流失质量控制体系外,从而使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受损。

(3)风险评估不足。对于大型及存在重大风险项目,应由主任合伙人或风控部门审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业务量巨大,审核人员很可能判断失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审计风险上升。

2.事中控制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人力往往是其主要资源和审计质量的基本保障。

(1)人才流失严重。会计师事务所正常的人员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业务繁重、薪酬不合理、培训不完善等弊端,每年人才流失率高达30%至40%。尤其是处于“金字塔”中间层的经理级,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更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执行者,却流失最严重,在羽翼丰满后选择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国际四大”或企业,造成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结构如图(2)所示。同时,留下的中间层经理级人员承受的压力将更大,助理审计员也常被揠苗助长,提前承担过大责任,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审计质量下降。

(2)人员素质差异。“国际四大”成立时间长,组织文化、人事和培训机制较为完善,相较而言,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合并产物,存在磨合困难,组织文化上有冲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带来难度。

(3)独立复核不受重视。由于质量控制部门非直接创收部门,刚起步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重视程度不够,质量控制部门仍主要作为后勤服务部门。职级和预算的限制造成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审计质量控制受损。

3.事后控制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于年中会对上年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例行检查,全面、系统地评价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但多数流于形式上的监督,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改进作用不大。

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构建

1.建立项目数据库共享平台

将全所项目资料分库整理,分设待立项目库、已立项目库、已拒绝项目库、风险项目库等数据库。所有合伙人通过互联网对数据库进行共同维护,信息上传后由总所风控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供所有合伙人随时查询使用。

2.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利用统一标准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相应节省人力并降低风险。全所各待立项的项目信息输入平台后,首先,系统自动与上述项目数据库共享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跳出警示信息,拒绝立项操作,转至总所风控部门审核,只有提供充足的依据后才可由风控部门或主任合伙人审批立项。其次,系统自动根据预先设定值对项目风险进行预筛选,对筛选出的重大或异常项目,自动转至总所风控部门人工审核。最后,系统自动根据项目组提供的信息对项目进行分级,并在出具报告时核对相关信息,如前后出现重大差异(立项分配级别低于报告应属级别),跳出警示信息,拒绝出具报告,转至总所风控部门审核,只有提供充足的依据才可由风控部门或主任合伙人审批出具报告。

3.建立合伙人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平台收录所有合伙人相关执业、奖惩等信息,根据信息库数据,系统自动识别合伙人资质,并分析合伙人专业方向。在待立项的项目信息输入平台后,系统自动确认合伙人资质,如不符合标准,跳出警示信息,则拒绝立项操作。出具审计报告时,系统再次检查签字合伙人信息,如与立项发生变更且不符合标准时,自动跳出警示信息,则拒绝出具报告。对于需复核合伙人进行独立复核的项目,系统可根据数据库中合伙人的专业方向,快速精准地匹配出最适合的独立复核合伙人。

4.建立业务系统

业务流程由互联网系统实现全程电子化控制。合伙人、部门和项目经理在系统中完成审计策略、计划确定与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后,助理审计人员根据要求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若有审计程序未完成,则无法进入下一步工作,以防止由于助理审计人员经验不足而造成重大审计程序的遗漏。同时,合伙人、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并与助理审计人员沟通,在经过三级复核审批完成后系统才可进入下一步程序,防止项目未经过或缺少项目组内部复核。质量控制人员也可以在审计项目进行的任何阶段,通过互联网对项目的进度及情况进行复核。项目合伙人、质量控制部门、独立复核合伙人,均可对争议提交技术咨询,进入总所技术部咨询系统,待所有问题解决后系统才可进入出具报告流程。所有审计底稿及资料由系统归档留存,以保证在会计师事务所雀换审计项目组时,系统可自动完成交接,避免人员流动造成交接不清。

5.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和人才储备库

每年总所通过业务系统抽取全所合伙人及签字注册会计师项目,通过互联网安排各质量检查人员进行执业情况审核。对被检人员进行执业水平分级,分发至各质量控制人员,同时要求在后期的质量控制中,对不同级别人员的项目区分审核力度及重点,有效整合分配资源。如表(2)所示。

同时在全所范围内建立人员共享库,由总所协调,统一调配。对于长期评分为优的人员,建立人才储备库,重点培养;对于长期评分为中的人员,给予机会,鼓励其向优秀发展;对于长期评分为差的人员,可考虑劝退。

6.建立文件及技术信息共享系统

对于重要的文件及时在系统中弹出,保证全所员工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各行业最新信息,并根据立项情况,由系统自动、持续向各项目合伙人、经理、项目经理发送相关项目的行业信息,使项目成员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判断。

7.建立网络培训系统

会计师行业由于其专业性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网上培训系统可方便员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充电。培训成绩可作为人才储备库信息来源之一。

五、结语

“互联网+”带来的是理念和模型的改变,打破了以往束缚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人力和技术障碍。利用大数据,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审计对象、报告等整体数据的梳理甄别。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做到信息、数据、人员的共享及对风险的识别,将各类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将精力放到依靠专业知识、经验和职业判断技能为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更专业化、更高质量的服务上,并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廖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以A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 王琰,杨鑫,杨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会计稳健性视角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6):64-76.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审计质量控制;职业道德;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或民间审计,它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三大类型审计,相应地形成了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共同构成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自相应的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调节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中各种审计关系的规范体系。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制度的制定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而“银广厦”,“中天勤”等重大会计、审计舞弊案件都充分暴露了我国目前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和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模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为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鉴证和服务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它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现行法规体系的基础,最具法律效力,权威性也最高,是制定其他注册会计师法规的依据。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是注册会计师在依法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该执业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这些准则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职业规范指导意见两方面。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他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提出了行业规范。制定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有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维护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中如何遵循职业道德的要求加以具体指导。

(四)职业后续教育准则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而制定本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五)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采用的是政府管理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管理模式,它是在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较大范围的行政管理。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国家财政部执行,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代表国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行政管理,行使国家公权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督、行政处罚、法律救济以及对协会的监督、指导等方面;二是代表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主要体现在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行政执法过程中。

二、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不够合理

1.报名条件较低、考试层级较少。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考资格要求比较低,这与国外规定必须取得会计学学士学位方可报考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报名条件对学历、专业的限定较多,导致考试层级较少。

2.科目设置较少、实务经历要求低。目前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与英国特许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科目相比较少,且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实务不够强,与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偏窄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向客户提供的业务内容分为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两大类。鉴证业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审阅、验资、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等。非鉴证业务主要包括执行商定程序、代编财务信息、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会计制度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完善、风险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经济业务类型更加多样化,愈显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过窄。

(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缺陷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即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两种形式。在无限合伙制形式下,合伙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债务,由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最能体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性,符合社会公众的要求,并能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足够的压力,防止出现道德风险。但其不利于事务所做大做强。在有限责任事务所形式下,各出资者以其出资额承担事务所的债务,这种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最有利,它可以减轻事务所的责任,有利于事务所扩大规模。但其突出的缺陷就是弱化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造成审计失败。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本身就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审计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更加突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所以说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要求。

(四)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集于一身,使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形同虚设

实际中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等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但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结构,使审计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

(五)对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执行情况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

我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在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2006年,新的质量控制准则出台,虽然新准则中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业务执行质量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的监控,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质量控制准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必然使得质量控制准则的执行情况大打折扣,执行效果不得而知。而作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组织也只是在每年年末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少量的抽查。由于抽查量不大,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效果。

(六)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规定存在漏洞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得兼营或兼任与其执行的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其他业务或职务”。但这种规定不够具体和明确,指代不清晰,同时也未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使执行很难到位。实际上许多不应被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的非审计服务仍然在执行。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又提供记账、纳税、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等会计服务业务,这事实上违背了内部控制中不相容职务应分离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审计就不可能再具有独立性,要求客观公正就只能是奢望。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条件

1.提高学历要求和增加考试层级。我国可以把学历要求提高为大学本科以上,并且为会计、审计类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报名需通过考前的强制性培训后方可获得考试资格。将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考试分阶段进行。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才能参加第二层级高级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

2.设立“6+1”的考试模式。我国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设为“6+1”模式,具体是:第一层级,专业阶段考试设6科,即在延续现行考试的5科基础上,增设1科。6科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新增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主要考核《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要求考生应具备的组织和企业相关知识。第二层级,高级阶段考试设1科,考试科目为综合测试,主要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要求,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对实务经历的要求,拟在考试制度中增加对考生实务经历建议性要求。即,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考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要求。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具有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可以提高我国的竞争力,逐步增加一些相关外语能力的测试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所以建议将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关科目的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

(二)拓展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应在传统审计鉴证、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基础上,不断扩大到风险管理、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司法会计鉴证、内部控制鉴证、破产管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企业管理日益深化,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广博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品格,不断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持续学习能力。

(三)增建有限责任合伙制、个人独资和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自1994年1月1日《注册会计师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保留原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增建有限责任合伙制、个人独资和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有限合伙制是在无限合伙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有限合伙制下,无过错合伙人无需对其他合伙人的执业性违规行为所形成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只需对自己执业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制既克服了有限责任制对风险意识的弱化,也避免了无限合伙制带来的责任承担的不公平现象,而且同时吸取了两者的合理之处,是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推行有限合伙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进一步完善合伙制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有限合伙制的法律法规;二要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共有财产分配制度;三要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保险制度。同时在推行有限合伙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具体政策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向有限合伙制转变,做到时间上不仓促、时间上合理可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平稳过渡到新体制。

个人独资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个人承担无限责任为基础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它虽然规模小,业务范围也容易受到限制,但却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工商企业和非审计的会计业务增长的需要,能够弥补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或无暇承办小型业务的缺憾。

特殊的普通合伙制是指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债务以及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可以保护无责的合伙人的利益,保证经营的稳定性,有助于这些采取合伙制的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地扩大规模。

(四)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2.以投标方式承接业务。我国可以考虑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方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有无违规记录、资质、实力、内部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并在适当考虑各会计师事务所已承担审计业务量与其实力配比的基础上,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应作为选择的首要因素,有重大违规记录者将被一票否决,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五)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完善审计质量复核机制

加强审计质量行为控制,关键在于对质量控制准则执行的复核。建立审计质量复核要考虑的因素:第一,监督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能查出审计质量控制的缺点和维持其成果,也就是说制度的设立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而且使经过检查后改善的质量状况能维持。这就要求检查人员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在目前阶段我国能实行检查只能是中注协或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因为其他机构根本就没有能力在这一方面做出有效成果。第二,监督成本的考虑。一项制度的完善与否还要考虑其执行成本的高低,因为成本太高往往使其难以执行。从这一点看,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态度。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它对监督制度的支持与否会影响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

现阶段可以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即由中注协成立一个质量检查部门,由省级协会的该部门派出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检查小组,每三到五年对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进行业务质量检查。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定期检查可以使该制度发挥效用,而由中注协牵头和有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就不会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反对。

(六)堵塞现存制度的漏洞,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可执行性

为保证非审计服务业务不会损害审计独立性,2002年1月25日,美国国家审计总署审计准则,对独立性提出了新要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独立准则允许提供特定类型的非审计服务,但是要求审计人员满足两条隔离原则和七项条款,即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事项而言,不是重大的,并且由单独的小组完成非审计业务。同时,准则还特别禁止提供某些非审计服务:1.簿记服务;2.工资发放服务;3.税务服务;4.人力资源服务;5.信息技术服务;6.评估服务;7.间接成本建议或成本分配方案;8.管理决策;9.内部控制评价;10.为执法机构提供服务。我国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计单位提供与审计业务相冲突的非审计业务,但可以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向其他企业提供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这样非但不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利益,而且会更有利于加强会计师行业的同业监督和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贾俊耀,杨兰花.试论非审计服务影响CPA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7,(2).

[3]吴建友.审计师道德决策模型比较及启示:基于准则与基于认知发展阶段[J].审计研究,2007,(2).

[4]黄法得,王晨潮.安然事件后美国CPA行业同业复核制度改革述评[J].财会通讯,2007,(1).

[5]卿文芳,杜安利.会计师事务所拓业新方式——投标[J].审计月刊,2005,(4).

[6]郭莉.有限责任合伙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想模式[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2).

[7]孙昌言.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9):69-71.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方法 改革 创新

审计学是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它必须以会计学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为基础,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本科教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注册会计师财务审计的内容,所以基础课的学习特别重要,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那么想较好地完成审计课程的学习是很困难的,因为课程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其次,审计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创新性地思考。你需要对基础知识非常熟练,才能对各种可能性做出预测和判断,再应用审计学的原理去获取相关资料支持你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实务界对人才的需求。这对于在校的本科生来讲难度比较大,他们缺乏实践活动,对企业的情况不了解,对审计实务也是空白,而且他们更喜欢计算清晰的财务会计,不习惯于充满不确定性和职业判断的审计分析,致使供求双方存在矛盾。那么,在有限的课时内用较清晰的课程框架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这是授课老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审计学教学迫切要解决的。本文就是在这一思路基础上,从审计课程框架建设、审计课程内容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教学等方面着手,对现有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与实践进行探究。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殊性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而且涉及到会计、统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的知识。因此,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审计学课程的抽象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中套着其他概念,概念前后又交叉,使得概念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顺序难以把握;课程框架不清晰,内容逻辑性差,不像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那样是基础会计的延伸,比较有条理,框架很明晰;审计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和职业判断,而且审计课程的职业判断环境依赖性强,仅从理论上很难给予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指导,学生学完之后会感觉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学了什么,不像财务会计那样能够按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感觉学会了相关的技能;审计学课程逻辑性很强,很严谨,只要一个逻辑不准确就没法理解或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而且理解相关的知识需要特定的环境,有时同样一个名词在不同条件下理解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审计学太抽象、深奥、难理解。对于教师而言,也很难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1.课程框架不明晰

审计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发展相对晚,审计学科体系的框架还不明晰,发展也不均衡,财务信息审计发展相对快些,而非财务信息审计、一般审计、行为审计的发展相对慢。学科体系的发展不均衡,框架不清晰也使审计课程框架不是很清晰,内容比较杂乱,前后的逻辑性比较差。这使得教学内容的逻辑相对欠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路也不清晰,影响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重教轻学

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教的方法,多数依赖于教材,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学的方法,缺少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减弱了教学的整体效能。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学双方的交流不顺畅,影响教学效率效果;同时学生也懒于思考,依赖性强,不利于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财务和审计人才。现代教学方法应强调整体性,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学生、教材间的相互协调,发挥整体功能。

3.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

审计学的实践性强,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要求有较多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训。但是由于审计教学案例较少,案例的获取编写成本高,案例教学就成为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再者目前我校的教学班基本都超过150人,很难实行案例教学,或者教学效果较差。

实践基地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基本是挂个牌就了事,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学生无法到基地实习,基地也不愿意接受大批量学生实习,所以实践教学整个体系是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审计学的实践教学法应用不理想。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构建合理的审计学课程框架

一直以来,审计学的课程框架比较不清晰,内容比较杂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干扰,应该设计比较合理的课程框架。按照审计的基本工作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根据课程框架有步骤地学习,特别是业务审计中要加强说明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这一基本程序下,形成比较合理的审计课程框架,并按照这一基本程序讲解相关内容。

审计基本程序图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内容上看应该打破原来财务审计的局限性,应该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税务会计等相关内容融合起来。财务审计属于事后审计,上课的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个时候其他的专业课程实训基本结束,如果学生能够把原来所完成的实训材料很好的保管下来,到审计实训的时候根据他们自己完成的材料来进行财务审计会弥补软件实训的局限性。这不仅可以检查学生自己过去财务实训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训过程思考和创新,而不是根据软件原本设计好的业务根据答案去填列。当然这样做可能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相关性,对教师和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能更好地实现实训应有的效果。这些审计主要都是围绕财务信息审计展开,其他类型审计的内容涉及很少,因此,可以在内容上增加一些非财务信息的审计、行为审计、生态审计等等,在内容上加以拓展。在教学管理上也需要安排小班上课,以小班、小组、角色的扮演来共同完成。

3.注重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模拟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验室,借助仪器设备,根据已有的教学软件,独立操作、分析,从中获得经验,培养实践技能,掌握技巧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实验教学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软件中资料的设计都是仿真的业务和票据,比较直观,能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审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实际审计工作。因此,模拟实训是审计教学必备的环节,实训过程以审计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上机实训为主,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的制定、重要性审计风险的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审计流程,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实质性测试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应用,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为达到以上目标,必须做好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教学软件和教学平台两大类。教学软件现在大部分院校用的都是财务审计的教学软件,只涉及财务审计的内容,而且形式上都是手工账报送审计形式,没有场景虚拟,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设计一个多层次的教学软件,大量引入目前的3D动画和虚拟场景,把案例的执行过程以动画和虚拟场景的形式体现在软件中,这样更具有更有现场性。比如工程项目造价审计案例的设计,应该把投资估算审计、设计概算审计、施工图预算审计、工程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等工程项目造价审计的基本模块都包含在内,再根据每个模块审计应该包含的内容、需要的材料、注意的要点等作明确的介绍,然后辅以3D动画的形式增加软件的的现场性,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也明白不同的审计对象对审计人员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在特定项目的审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其次是教学平台的建设。由于实验室和学生数不匹配,审计模拟实验不应该仅局限于实验室完成,应该设置平台让学生在宿舍、图书馆、教室都能完成,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也可以随时复习之前的相关内容,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这样使教与学变得更人性化,能够更好的利用课余的时间。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设后面阐述。

(2)重视案例教学,积极编写教学案例

审计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课本给予的基本是理论知识,很难理解和记忆,如果能够通过案例的讲解,把复杂的过程和抽象的理论在案例中体现出来,既便于记忆又容易理解理论知识。那么教学案例的取得和质量就成为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复杂性、可理解性,最好是任课老师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获取改编的。目前现成的审计案例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案例的收集与编制就成一大难题。案例的编写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不仅需要老师的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实践活动的参与,共同编写案例。只有不断积累修改才能做好案例教学,使案例真正贴近实际,讲解起来形象逼真,当然这过程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

(3)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方法外,学校还应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广泛的业务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学生到实际单位,参与他们的日常工作,可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课本中的抽象知识能够很好地在实务中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参加现场工作,还能培养和检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对审计人员能力考核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些过程和场景都是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所无法感触得到的,只有与这些实际单位建立好合作关系,把学生送到实际工作的现场,才能弥补课堂教学和实验室仿真教学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培养和检验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目前本校的财务处已经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财务实践平台,应该鼓励审计处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虽然我们也与事务所和企业建立合作,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实践基地少,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真实学习的机会,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培养必备的技能。

4.推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适当地加以引导,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使师生的教与学得到很好的配合和协调,改善教学双方的紧张关系,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变成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时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知道如何给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如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人,通过教师引导,不同学生间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讨论,使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5.提倡小班上课

目前审计学的上课班级基本都维持在150-200左右,这么大的一个班级,教师把全班同学扫一遍都觉得困难,更不用说互动了,一堂课下来也就满堂灌了,省事,又能完成教学工作量,其实这样做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了,完全偏离了学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宗旨。这种大班教学完全是从知识讲授的角度去评价教学,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很多的教学方法无法在这么一个庞大的教室中使用。当然,小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人数减少,也不能是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一刀切,在适当的人数范围内,应该注重师资的配置。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学校应该明确目标,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能科研至上,只有教师有积极性了,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近年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都出台关于小班上课,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关规定,很多高校也在实践过程中。当然,小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受限、成本高等。但为能够培养真正具有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4篇

我国目前审计人才资源现状

按照审计署提出的“学历层次合理,知识结构优化,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的要求,我国审计人才的开发还有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是:

现有审计人才资源中高素质人才少。衡量人才素质的高低,大体有三点:一是学历层次,现有审计干部中高学历人才少。据江西省2004年统计,现有国家审计人员4000多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47%,本科和研究生不到7%,硕士、博士还是空白。在这部分人员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人数较少,多数是通过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取得,专业亦参次不齐。从分布情况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主要在省级或少数大城市的审计机关,县市级审计机关很少。二是具有较高理论修养,成为专业审计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少。我国审计人员缺少具有较高审计理论修养的专业审计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审计理论研究上缺少核心,缺少权威,难以洞察国际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地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新鲜经验和指导并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三是在现有基层审计领导层中创造型人才少。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创造型的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目前我们创造型的基层领导人才还不多。根据这种标准看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上还处于中、低层次。

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首先是专业人才组合的不合理。从现有审计人员的构成情况看,从事传统财会审计的人员多,而懂得其他专业的人员少。这种人才结构很难达到最佳化程度,其效率也难以达到最佳水平。其次是领导群体配比不合理。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 既超又缺”和“ 将多兵少”的问题,即单位的总人数超编,从事审计工作的业务人员缺编;领导干部偏多,审计业务人员偏少。“将多兵少”的现象在县(区)级审计机关更是普遍存在。这样的领导群体结构配比只能造成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三是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机构的设置应该根据工作需要而定,安排好领导决策层、管理综合协调层和任务执行层这三个部分。三者应是上小下大呈梯形建制,但目前有些审计机关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不少是不切实际的同上级机关完全对口,一般是领导层大,执行层小,或者是中间管理协调层大,执行层小。其结果必然是指挥者多,执行者少,苦乐不均,效果不好。

现存审计环境并不乐观。一是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的相关法律体系还需完善。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审计法规的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审计市场活动的法律法规。然而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使审计职业界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说明与审计市场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还需完善。二是行业环境仍然比较恶劣。这主要是由于审计行业内部竞争过度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形势紧迫所致。

现行审计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现行审计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院校承担的审计和其他财经专业的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二是各级审计机关(主要是审计署和各厅局)的培训中心及社会其他办学力量。这两种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且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曾表现出不少优越性。但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现行审计教育模式的弱点逐渐外露。首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不能很好地合作协同作战;其次,审计职称考试未纳入审计教育体系,在促进审计人员提高素质方面显得缺乏针对性且后劲不足;再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侧重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三个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其适应复杂审计环境的训练,导致审计教育存在着“盲区”。

我国审计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制定跨世纪的审计人才战略目标。一是建立一支学历层次合理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使20%的人提高一个学历层次。”这是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讲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需明确提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适当的占有比例。逐步形成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干的梯形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审计专家队伍。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审计范畴,审计系统必须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理论修养精湛、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级专家、学者。三是建造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型的领导干部队伍。跨世纪的领导人才,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还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的领导方法,在工作中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师资队伍。事业要发展,知识要更新。因此必须改变审计培训教育的现状,加快审计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改善传统审计教育模式。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传统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围绕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知的领域,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未知领域。

优化我国审计环境。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我国审计制度方面的安排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在承担责任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方面,建议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采取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采取合伙制有利于更好地规范我国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为市场提供质量和效率更高的审计服务。二是加强培育垄断型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成为寡头垄断市场也是各国审计市场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因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可以消除审计活动的地域性,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审计市场;可以大大缩小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使其难以再采用威胁变更事务所等不正当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影响;有利于造就若干家规模巨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有利于保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增强与国际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竞争的实力。

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有效途径

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密切联系,只有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正确理解、掌握数学题目的解题知识,为日后学习数学奠定扎实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

1.相关词语理解不清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薄弱,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候,没有准确把握题目的相关字词,将词的意思弄混或者是曲解词语意思,导致数学审题出现偏差。

2.审题不仔细,缺乏耐心

在审题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认真解答数学题目,缺少对关键词语与数字的提炼,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时没有做好关键性字词的笔记,审题不仔细,缺少耐心,只是大致浏览数学题目。

3.审题注意力不集中

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具体体现在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事情的时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喜欢咬笔头或做小动作,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给审题带来影响。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途

1.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听、说、读和写等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且在一年级阶段,学生所认识的数字毕竟是有限的,在做题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所以,在二年级阶段,教师应减少数学题目的读题量,直到学生了解掌握自己所做的题目。例如,学生进入二年级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数学作业,通过读和听,适当引导学生加工整理数学信息,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此外,借助写和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题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练习做过题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检查习惯

检查是对自己做题过程的一种重新审视,是数学审题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学生忽略了检查的重要性,在检查过程中只是走马观花,检查不认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为学习数学提供保障。例如,在做完数学练习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检查全部练习题,除了做好练习题和计算结果存在错误的笔记外,还应认真检查数学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应用题进行检查、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向思维模式将未知条件变成已知条件,对已知条件与题目是否相符合进行验证,达到反向验证的目标。另外,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中真实的案例验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为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审题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这也是小学阶段中教学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和关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与思维特点进行分析观察,采取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审题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扎实基础。例如,学生在做数学练习题后,已经具备一定经验,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懒惰情况,不愿意通过思考来做题,只是通过经验进行,忽略题目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结合教学要求,通过分角色审题和开火车审题方式,不断改变审题方式,激发学生审题兴趣,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动手习惯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比较精练,具有抽象性,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低,审题难度就会增加。所以,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审题方法与思考方式。例如,在解决与空间、图形有关的问题时,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与想象力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特点,通过动手进行折一折和剪一剪方式,让学生跟着指令将一张长方形进行折叠,提问学生:折叠一次得到哪些图形?如果一张长方形的纸被剪去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已想象力,借助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本次教学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让学生掌握提取数学关键信息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审题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达到预期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